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理论课教育论文

理论课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3 15:15: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理论课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理论课教育论文

篇(1)

(一)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生命教育教学之间存在着教育理念上的共同性。生命教育教学的本质在于坚持人本理念,同时还体现为引导生命、提升生命。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其宗旨在于以生为本,通过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塑造人、完善人和发展人。对于生命教育教学而言,从认识人的自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生命教育探究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戴世琴生命特征着手,让高校学生在生命的体验过程中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把握生命的意义,以此来认识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以及生命与他人和生命与社会,其中还包括从关爱个体生命到关爱自然、他人和社会,使生命个体在命意义实现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质量和价值。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当立足于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生命内在需求、成长规律,积极引导他们认识个体价值及其个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在优化和发展个体生命中不断构建美好社会,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生命的整体提升。生命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虽然所走的路径和采取的手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二者的出发点、落脚点等,均为生命个体,即具有教育理念层面的一致性,所以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可行性得以体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中蕴藏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二者之间具有相通内容。在高校生命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生命价值教育以及生命历程教育之中。当前,高校出现大学生做事漠视,甚至践踏生命等现象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因素就是他们对生活、生命的意义丧失信心。因此,为了能够有效防止出现漠视生命现象,最为重要的就是积极引导高校学生正确认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树立高校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正如马克思所言,全部人类历史的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对于每一个人而言,生命仅有一次,人类生活的意义在于使生命活得更有价值。

二、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分析,笔者认为将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借鉴生命教育理念,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以高校学生综合发展为目标,但因为受到传统教育教学体制和教育观念等的影响,目前很多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模式,因此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和方法等都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于生命教育而言,其主要思想强调的是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尤其是生命健康和全面成长,重点在于生命经验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有效地实现,同时还确立了生命中心主义教育观,从而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生命在教学中的工具性,突出生命的目的性和整体性。第一,基于生命教学思想,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生命教育过程中,其思想观念中强调的是人的生命是包括情感、认知和意志在内的统一整体,同时也是具有创造性主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应重点着眼于当前高校学生整体发展,使学生在心灵、心智等层面得以发展,从而使他们成为平衡、效率以及成熟和快乐的个体。通过生命教育思想的借鉴,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目的的实现,帮助学生正确认知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地认识到人是生而平等的、生命是可贵的,从而使学生能够敬畏、尊重和爱护生命,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生命,体现生命的价值。比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热情,使他们的心灵能够逐渐成熟起来,这对学生的生命健康及个体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借鉴生命教育教学思想,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多元化。在高校生命教育实践中,所强调或者秉承的是生命化内容、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生命成长密切相连。通过借鉴生命教育思想,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多元化发展,并且有效地促进教学内容的生命化发展。教学内容向着生命化方向发展,即教育教学过程中,其内容与大学生的生命经验,甚至整个人类群体以及生命经验密切相连。为了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更加的丰富和细化,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将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命经验结合在一起,传承人类文化,反映生命生存以及发展要求。第三,借鉴生命教育教学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优化和创新。生命教育思想的借鉴,主要倡导的是个性化、体验式教育模式,同时这也是当前国内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方法多样化的具体体现。据调查,由于我国高校长期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践中,上述教育教学方法的作用还未真正地发挥出来,无法有效解决教学工具化以及知识化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以生命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树立生命观,同时在不断地创新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强自我教育、个性化教育。

(二)契合人本教育理念,确保生命教育观的科学合理化。从本质上来讲,生命教育即主体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全人”教育;实践中,教育的本质主要是为了能够有效塑造健全的学生人格,课堂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促进生命发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忽略了学生发展中的内在需求,甚至完全脱离了实际情况,因此课堂教学难见成效。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应当坚持“人本”理念,尊重和体现当代高校学生的生命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教育重知识、重科技的现象,重视对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培养、对生活的体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当让广大学生认识到为何而活,而不是只局限于传统的机械性地对知识的学习。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立足实际,将生命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体作用,加强人性化教育和人文关怀;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加强沟通、谈心,并且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动向、喜欢在课堂上扩展哪方面的知识等,从而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真正意识到自己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对生命的价值更为直接和深刻的认知与体会。

(三)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明确生命教育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根本的目的是培养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说到底就是研究生命教育的真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以及生命情感,对学生文明生活素样的形成意义重大。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融入生命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应包含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基础生命教育教学,重新审视和珍视生命。从生命观层面来看,笔者认为生命观就是活着的理性状态,也是一个人得以生存的基石;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全方位渗透去理解人的生与死,理解生命历程中各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和现实,可以使高校学生能够真正地去尊重生命、对生命敬畏;当挫折出现时,一定要勇敢面对,并且使学生能够尊重生命。二是加强精神层面的生命教育,即欣赏、感悟和享受生命。对于个体而言,活着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应当有意义地活着,要活出自己的价值。正如冯建军所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追求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只有实现该目标,才能使个体的生命价值真正得以实现,成为独立、自由以及有尊严的价值主体。通过该种方式,才能有效提高高校学生的效能感,使学生同一性更加的清晰,对生命价值的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自觉追求美好人生,全面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比如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时,可选择典型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着重讲解在硝烟战场上的舍小我、爱大我的精神;或者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播放相关视频,通过真实场景再现的教学方法,渲染生命的意识,让学生切身体悟到革命前辈们的生命意义以及生命价值,从而使学生能够得到情感层面的熏陶,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篇(2)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22-02

长期以来,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一直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真正适应大学生的特殊性,只限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还远远不够,必须向实践环节找出路,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才能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理论的理解和接受。

一、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是由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是的重要特征,而实践性更是其生命力之所在。突出的实践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应用性,其教育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来进行。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加强基本理论、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深切感受的时代气息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从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的基本理论,坚定对的信仰信念。

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存在空泛讲授和一味灌输的倾向,使很多学生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生硬枯燥,有些学生对这种强行灌输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形成一定的认知屏障。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取得学分的工具性价值外,很难发挥其育人功能。引入社会实践环节,能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思维,深化教学改革,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组织学生从学校课堂走向社会课堂,从而强化其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接受,增强信心,增长见识,锻炼能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是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载体。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外部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客体的因素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客体因素的影响是通过社会实践与主体相联系,达到主客体的相互协调与平衡,主体获得思想品德认识,思想品德认识经过转化,然后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变为实际的思想品德行为,并坚持下去,成为习惯。大学生大多从学校到学校,接触社会的面相对狭小,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通过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亲身经历受到潜移默化式的教育,自觉树立起符合社会需要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些年来,有关学者对北京、上海、广东三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情况进行了典型调查,同时对浙江省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进行了普查。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且参与上缺乏广泛性。目前在许多高校中,都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但是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他们认为与专业课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可有可无。许多高校把主要精力投放在院(系)社会实践小分队或某一类实践活动上,而对学生个体的实践活动则缺乏具体有效的措施,表现为点上轰轰烈烈,面上鸦雀无声。

二是财力上,缺乏充足的经费保障。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都必须有经费的投入做保障。许多高校把社会实践看成是一件费力花钱不讨好的事,“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舍不得投入,敷衍了事。这样不仅影响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也降低了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性。

三是实施上,流于形式,缺少实效性。从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开展的情况来看,一些学校或教师往往并没有把社会实践教学认真落实,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社会实践的形式而无实际的内容,有活动的开展而无实际效果。大多数学校让学生自找门路做一次社会调查,不提出具体要求,特别是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只要有组织证明(公章)即可,随意性很大;即使有组织的参观访问,也未能从结合专业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有的学生甚至把社会实践等同于旅游观光等。

四是方式比较单一,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意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局限于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少数几项常规性的活动。根据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和探索适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有待深入。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统一组织与安排的痕迹太重,学生往往缺乏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许多实践活动的开展被框在固定的模式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受到抑制,不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五是评价方法不规范,缺乏激励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评价方式是与其本质特征和功能相适应的,应当突出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然而,有些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评价的定位存在着明显的偏颇:即评价偏重于结果,把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例如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材料等作为评价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认识水平、认识方法等的评价。更缺乏对学生在实践中所表现的理想、信念、智慧、能力等作出的综合评价。

三、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

1.将社会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根据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方案和教学内容,学校教务部门要将社会实践教学作像对待专业实习一样纳人学校的课程体系,统一部署,有规定的学时学分要求,有完整的阶段和课表安排。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党建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作为对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确保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2.建立各具特色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精心选择实践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形式很多、范围很广,整个社会都是实践基地,这就要求从本地本校的实际出发,根据大学生和实践教学实际需要,以学校名义与有关地区有关单位正式签约,建成相对固定的各具特色实践教学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道德与法制实践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基地、企业改革实践基地等等。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强调动手、动脑和亲身体验。根据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和探索适应各高校和各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如组织学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倡导学生参加志愿社会服务等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革命纪念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访问;以及充分利用和参与形势政策报告会、重大纪念日活动、有关部门组织的演讲、辩论、知识竞赛和座谈讨论以及校园媒体开展社会实践等。在实践活动中可以依据学生不同的学科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

3.集中实践教学与分散实践教学相结合。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往往会遇到经费不足和缺少相对固定的实践场所,以及学生人数较多等问题。在安排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集中是指统一联系实践单位,以学生自然班为单位进行集中参观或考察,并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而分散的做法有两种:一是让学生以个人或分成若干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调查结束后写出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并组织大家交流;二是利用寒暑假,让学生根据调查题目自行完成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4.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知行脱节的传统考核办法,加大对知识运用能力和行为表现考核的力度。调查报告或论文是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评定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成绩的主要依据。但更应体现过程性原则,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品德修养、团队精神、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等,评价方式应注重多样性。形成一个个体―学校―社会的综合评价体系,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技能。有些学生实践成果获得全国、省、市等有关部门的奖励,或受到有关方面的表扬,或在国内外有关杂志上,也可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

5.建立社会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为了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各省教育主管部门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有数额的规定,而条件好的学校,应加大对这项经费的投入。学生处、团委可专门拨出部分学生活动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专项活动费。各院(系)也可适当支付学生实践费用。有了经费保障,才能资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及社会考察活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社会实践提供生动、丰富的专题资料和典型实例。同时也才能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另外,要将大学生的寒暑假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科学整合高校人、财、物等资源,促进社会实践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金洲,戴金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李立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3.侯曙光.“两课”教育教学社会实践运行模式探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篇(3)

论文摘要:创设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程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完成“工具”与“实体”的有效衔接,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是“工程任务课程化”在纯理论课堂的探索性实践,其结果对于“工具类”专业的教学与学习具有深远意义。 

“工程任务课程化”是齐齐哈尔工程学院落实“工程教育”所采用的具体做法之一,也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约翰 杜威所提出的“做中学”这一学习战略的深化,杜威指出:“从做中学比从听中学是更好的学习方法。”而将工程过程(cdio)“复制”到学生的课堂中去,则恰恰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作为教学任务的工程任务的完成活动,教师则成为学生活动的“导演”者和任务完成的协助者。 

一、“工程任务课程化”在英语课堂应用的必要性 

作者曾为美国斯特灵换气设备有限公司总裁凯特女士与中国大商集团齐齐哈尔分部总经理廉先生做过谈判翻译,谈判结束时,凯特女士对我说,中国有很好的工程师,像廉经理这样的,也有很好的英文翻译,像lucy(指当时的我)这样的,但是,却很少有既懂工程知识又有很好的英语翻译能力的人才。言外深深表达了她对中国有外语应用能力的工程人才缺失的遗憾。 

法国alstom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说:跨国企业非常需要具有坚实的工程知识基础、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团队合作能力,并且语言和交流技能都比较高的工程技术人员,而中国工程师在这些方面较薄弱。 

全球最大的农业机械制造和供应商john deere公司中国总裁在“北京国际机械工程教育论坛”的报告中指出,其属下天津分公司中国工程师具有如下缺点:(一)缺乏实践经验;(二)对于企业文化接受和认同慢;(三)缺少制定决策的技能;(四)缺乏交流技巧,英语表达不流利;(五)工作效率不如美国工程师。 

如上实例说明了中国工程人才英语能力缺乏、或是英语人才没有工程知识并亟待解决的现状,也为职教人员提出了不可不面对的严峻问题。作为英语教育者,将“工程任务课程化”推进英语课堂教学成为不可推卸的教育重任。 

二、英语精读课程分析 

英语精读课是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肩负着综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综合能力的重任,而且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衔接,传统的课堂训练包括以下三种方式:(一)根据作业要求进行相关信息搜索、整理、形成报告并在课堂做presentation(推介);(二)职场环境模仿,进行招聘、面试等;(三)英文情景剧表演。以上三种形式都是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的,可以有效地让学生进行口语的实训演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及使用英语的兴趣,但“沙盘”式训练具有以下缺点:1、学生处于人为的模拟环境中,距离现实仍有距离;2、没有真实的结果,学生的任务完成的期待值较低;3、缺乏“实利”刺激,很难维持学生的积极性。鉴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探索“真实的职业环境”成为学生训练任务的主要核心,而在纯理论课堂实施“工程任务课程化”的方法称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创新突破口。 

三、“工程任务课程化”的具体实施 

首先,借经世商贸有限公司发出翻译招标公告的机会,让学生分组准备竞标,课上由教师进行标书相关知识的引导行学习,课下学生按组准备标书、竞标讲演稿及工作计划等,然后参加公司的招标竞标会,得标小组按要求完成竞标任务。因为公司的“翻译工作”充实,所以大部分参与竞标的小组都获得了工作任务,并在得标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翻译任务,获得一定的工作收益。在这一活动中,老师要完成课堂内的“标书知识讲解、标书制作检验、模拟投标、翻译任务相关知识教学、翻译任务完成过程追踪、翻译结果检验”等相关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完成整个“工程任务”。 

在英语精读这样的纯理论课堂引入“工程任务”,使得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得以现实化和丰富化,学生能够走出课本,走入“工程”,极大地缓解了学生学习单纯课本知识造成的“疲劳”,学生因为有老师的支持、公司的信赖、实际利益的激励和具体任务的真实而积极性大增,完成任务的动力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得以真实地提高;而将“工程任务”引入课堂,连续成课程,则使得我院专业公司的实际业务得以最快捷、有效地完成,极大地节约了“翻译任务外流”而造成的损失,提高了运营及管理效率。 

四、实施“工程任务课程化”的长远意义 

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在理论课堂实施“工程任务课程化”本身就是一个难于突破的“瓶颈”,而将我院专业公司翻译任务引入课堂完成且取得良好的结果提供给教师继续探索的前鉴,我院其它专业大多为实体专业,都有自己的下属专业公司,公司业务实际,且随着商贸活动的丰富和市场的发展,涉外业务会逐步增加,这给我们外语系工具类专业学生接触“工程任务”提供了很大的前景。我院工具专业与实体专业之间的距离不过两百米,将“工具”类教学与“实体”类实践相衔接已经不再只是设想,缺少的只是教师对于机遇的把握与课程的设计。 

其次,对于学生而言,理论课堂的奠基学习已经进行得很好,尤其是大二以上的学生,对于“语言”这一“工具”的使用缺少的就是真实的使用环境。他们经历了这次精读课堂“工程任务”的完成,对于未来职业的需求,如:网络客户的寻找、涉外资料的翻译、网络商品的营销等业务都能够一贯而通;基于这样的经历,学生们能够适应将来教师所设计的新的“工程任务”课堂,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完成“工程实践”,锻炼好自己,迎接竞争激烈的职场。 

再次,对于精读课程而言,单纯的理论教学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需求以及人才培养需求。现代职业教育要培养的就是适应职业需求,具有职业迁徙能力的人才,而工具类专业也不能例外。“掌握一门外语即可走天下”的说法已不再适应现代与未来的社会需求,因此作为精读课程,“基础英语”、“高级英语”等专业课程都不能按照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而应以“职业教育”为核心,侧重学生职业能力即将所掌握的知识发挥出来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所以,“工程任务课程化”是适应以上职业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之一,有其实践与探索的广阔平台和前景,以及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必要性。 

篇(4)

关键词:实践教学法;小学科学;教学活动

小学科学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能够养成科学探究思维。通过对自然、社会、制作等课程内容的传授,保证学生能够形成系统化的思维能力,为中等教学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但是我国应试教育的发展历程导致小学科学课程丧失其应有的教学意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未能通过小学科学课程掌握到科学思维能力,要求能够创新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现状

1.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性丧失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要求教学活动中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展开教学活动。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中培养自我探究能力,同时养成学科思维。为继续接收教育奠定基础。但是事实上,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科所涉及的内容较广,课时设计时间较短,导致学生在一星期一课时至两课时的课程学习中,难以寻求到良好的衔接。而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照本宣科,无法真正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中主体性缺失,无法很好地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

2.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不明确

素质教育标准下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获得浅显的科学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培养学科兴趣以及学科思维能力。但事实上,当前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科兴趣的培养,大多数小学生都忽视自己曾经学过科学课,对于科学课的课堂内容印象不深刻。在更进一步的生物、地理等相关学科的学习时,基础知识不牢固,难以很快地进入到相关学科的再学习中。

由上文可知,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教学目标,因而在整体发展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这同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目的大相近庭。从1903年开设科学课程以来,旨在提高我国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从而引发其创造力。但是现实显示,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计划中的教学目标,难以培养具有较大科学探究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实践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实践教学法能够有效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活动的认识,培养创新意识、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采用实践教学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实际演示的方式导入小学科学教学活动

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不仅仅有物理、化学等自然的科学知识,还有历史、人文等偏文科性的知识内容。对于人文理论较强的知识内容,老师可以通过实践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框架的构建中,如科学课程“植物的一生”中,教师将不同的植物带到课堂上,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植物是如何生长的。教师自己做好课前准备,通过录制自己种植物的历程的相关视频,有效地导入到课程内容中。同时也指导学生在课后种植某一种植物,并参照教师的方式将成果在期末的时候在班级演示。通过实践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对动手创造有一定的兴趣,从而参与到科学活动中。

2.通过野外实践方式提高学生对科学教学的兴趣

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并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求能够带领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自然植物,观察自然现象,对自然科学产生好奇心。由于小学科学课程在设计中所涉及到到知识原理较为简单,如生物所需的环境一课中,仅仅提到的几个主要的环境因素,如水、空气、温度等等。但是一些具体的东西或是细节无法一一阐述,但是通过野外实践同理论课相结合的方式,能够使学生验证课堂上所提到的理论同时提出自己观察思考出来的答案。某小学科学教师在讲授“生物对环境的需求”一课时,首先通过理论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所需要的环境是怎样的,同时引导出学生对于生物生存环境的整体认知,最后带领学生进入到野外,观察不同的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下的生存情况,由此保证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生物同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同时也能够保持疑问,进行自我探究。

3.通过课堂实践演练的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传统小学科学教学活动采用的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一些自然科学现象的认识仅限于表面。如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对于植物的脉络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只会画框架图,但是对于植物不同细胞所起到的功能作用却半知半解。通过实践演练的方式,能够让学生自己发现不同事物的功能作用。如通过制作植物书签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到植物叶片的不同结构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以掌握到一些化学溶液的作用和注意事项。通过衍生思考,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相似原理的困难时,能够更快的进行转化,使得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实现其生活化教学的目的,还能够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如有的学生将书签加入一些色素,制作成各种颜色。由此观之,实践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能够为其他学科的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学生积极性不高、学生科学思维不强、课堂教学以理论为主体、以教师为主体的现象,可以通过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抛弃传统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性。最终奠定小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建军.浅谈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意义[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5第一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5:1.

[2]潘羽.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4:33-34.

篇(5)

[关键词]旅游双创人才;课程设计;素质与能力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01-03

“十三五”时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又一黄金时期。随着“互联网+”与“双创时代”的来临,旅游人才的市场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高校旅游人才培养需要进行全新思考、全新规划、全新设计。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作为旅游教育中的核心环节,对高校旅游专业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明确当前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定位,构建一个基于素质与能力双轮驱动的旅游双创人才课程体系,并为其体系优化提供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三维定位

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进行专业定位、目标定位与模式定位,这三个维度的定位是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也是实现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

(一)以行业需求为出发点,树立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专业定位

明确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要以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为导向,以提升学生能力为根本,以实现学生就业目标为方向,以产学研结合为路径,为旅游行业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酒店行业、旅行社、景区、现代服务业等其他行业和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素质与能力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型旅游人才。

(二)以素能培养为立足点,明确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双重目标定位

高校对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素能培养为立足点,具体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素质水平的定位,要具有扎实的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创新创业的相关素质。其次是能力水平的目标定位,要掌握专业实践操作技能、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商务服务礼仪能力、语言能力以及创新创业的能力等。最终目标定位是培养出洞悉行业最新动态,胜任旅游管理相关工作,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高级旅游双创人才。

(三)以创新思维为突破点,打造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三维模式定位

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模式定位要以创新思维为突破点,突出强调培养人才双创能力,基于专业定位与目标定位形成一个集时间、空间与方式三维一体的模式定位。时间维模式定位,将统一时间培养(课堂教学模式)与零散时间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相结合;空间维模式定位,将校内教学模式与校外教学模式相结合;方式维模式定位,将观摩体验式培养与实际操作式培养相结合。

二、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构

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要适应社会对双创人才的需求,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的素能结合的应用型高等人才。基于双创型旅游人才对课程的需求变化,从课程目标体系、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考核评估体系这三个方面对体系进行重构。

(一)旅游双创人才培养“双轮驱动”专业课程目标模块体系

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以素质与能力双重培养目标为驱动力。其中,素质要求主要包括基础素质与专业素质。基础素质培养是课程设置的首要目标,旅游专业素质培养是课程设置的核心目标,创新思维素质培养是课程设置的拓展目标。旅游双创人才的能力目标涵盖了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四个板块。基本能力与专业能力是具体到与旅游专业相关的课程培养基本目标,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则是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关键内容。

(二)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三四三”阶层式课程内容模块体系

依托素能双轮驱动,以系统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为指引,打造一个集聚理论性、经验性与参与性的专业交融的人才培养课程“自选超市”,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与专题研究课程按照3∶4∶3的比例进行设计,形成宽基础、精发展与准提升的“三四三”阶层式课程体系,为市场提供应用性、国际性与创新性的人才。

第一,宽基础,注重理论课程。以丰富的理论基础课程为根基,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法律、计算机、外语和艺术教育等课程纳入基础层课程体系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基本技能。同时,引入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意识启蒙课程,强化理论基础课程设计。

第二,精发展,融合理论实践。以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为核心内容,遵循课程设计精细化与精品化的原则,对与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相关的专业基础类课程进行深耕设计。着重开发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导论、会展管理原理、旅游政策与法规等专业素养课程,深入发展专业实操课、礼仪实践课等课内实践课程。同时,引入“互动式开放课堂”课程,定期邀请校外企业家与创业家进行创业知识讲座与经验交流座谈。

第三,准提升,做好专题实践。提升层课程设计以专题研究与专业实践为主,旨在总结基础层与发展层课程的实践效果,增强学生的课程参与性,对学生综合创新能力进行提升。这一课程模块涵盖专业实训、实习教学与论文研究。专业类实训包含专业考察(如景区调查)、社会调查(如旅游社区调查)、大学生自主科研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将实习教学的课程集中在酒店管理、餐饮管理、导游业务等细分专业方向上。在此基础上与校外企业合作,搭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有效途径。课程体系另外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论文研究,通过论文研究课程的设计,针对学生的专业导向,为学生设计专题学术研究的课程。

(三)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评估模块体系

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评估体系是课程设计的重要保证,一套完善行而有效的评估体系是实现课程价值的前提。本文将课程评估体系分为课程计划、课程资源、课程质量和课程效果四部分。课程计划统筹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清晰定位教学目的与培养目标,为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前期指导。课程计划中要囊括培养目标、指导思想、课程设置、课程管理以及考核办法五部分。课程资源主要是对旅游课程开发依托的资源条件进行评估,具体包含有课程的教材、课程的师资力量等,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支撑。课程质量是评价课程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听课人数、学生反馈、学生成绩等多维考核指标的衡量,判断课程体系的实践效果,检验课程存在的根本价值。

三、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的对策措施

为有效推动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真正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双创旅游人才,需要高校加强线上线下课程联合、课内课外的课程关联,整合精品名品课程资源,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化。

(一)线上线下课程联合互动,创新双创人才培养课程形式

打造线上线下课程生态链,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形式。首先,增加线上课程设置,开发慕课、视频公开课与资源共享课,开通课程微信公众号,建设线上课程超市,针对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按需进行线上选课与学习。其次,完善线下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外,还要增加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互动,通过设置翻转课堂,将线上与线下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可以自主线上学习课程,然后再到线下课堂参与互动提问。

(二)课内课外课程多维关联,搭建双创人才培养课程平台

创建课内课外多维关联的课程体系,兼顾双创型学生素质能力需求。创建融合理论性、经验性与参与性的课程教育平台,开拓由校内导师、校外就业指导专家导师、校外创业企业家导师在内的多导师交流平台,搭建创新创业俱乐部、创新创业联盟等学生交流平台、校内外创业实训平台,将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实践性强的创新创业咨询指导。

(三)精品名品课程渠道支撑,提升双创人才培养课程资源

整合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以及创新创业新型课程资源,打造双创人才培养精品名品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搭建多渠道的信息互动平台,依托现有精品课程与名品课程,深入挖掘课程资源、整理并完善课程内容,改造提升为创新创业相关的精品课程,提升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

三、结语

随着旅游业产业地位的不断提升,其对素能结合的双创型旅游人才的需求也将日益增加。因此,高校需要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将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需求相匹配,通过“三四三”阶层式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对高素质高能力的双创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双创型人才支撑。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力,张敏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计比较研究――以广州五所高校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1(9):63-65.

[2] 周霄,马勇,刘名俭.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系统构建研究――基于“素能结合”的导向[J].现代商业,2012(6):41-42.

篇(6)

[关键词] 经管类实验 调查分析 创新实验教学

一、引言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创新实验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作为担负人才培养的我国各类高校,如何进行实验教学和管理改革,建立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实验教学是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内化为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对我校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认真分析。

二、调查的内容与结果分析

这次调查采用问卷方式,并在学期末进行(此时学生对实验室、教学环节及仪器设备状况等已比较了解,从而能较全面深刻地反映出实验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问卷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实验室开放状况、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实验教学的内容、方式等13个项目,在调查表中尽量考虑学生在实验环节中对实验条件要求的各方面内容,以期在今后的实验教学工作中以人为本,改进实验教学条件,提高实验效果。此次调查覆盖我校经济管理类9个学院18个专业的学生。

1.实验时数、实验内容及实验指导教师人数合适度的调查。有62 %的学生认为实验时数偏少,有近70%的同学认为每次实验课堂内容充足程度是适当的,有近80%的同学认为1名实验老师指导学生人数应不大50人,对1个老师指导3个班,99%的学生持否定态度。

2.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关系的看法调查。对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度还是满意的(占88%的学生),占七成的同学认为对实验教学与理论课安排先后顺序上应是紧密结合,表明大多数学生赞同边学习理论边实验的做法。

3.实验教学组织形式及能力培养的期望调查。70%的学生赞同以每组3-5人的形式分组完成,可见学生认为以小团队的形式完成实验任务更好,而且有75%的同学喜欢动手性较强的综合实验,只有极少学生(占7%)喜欢挑战性的实验,因此,太具挑战性的实验不宜放在课堂,可以考虑放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

4.实验教学资料及实验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占八成的同学要求上实验时应有实验教学指导书,有近八成学生喜欢老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即课中讨论与答疑,遇到问题能及时解决。

5.对实验室课外开放的需求。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实验室课外开放非常重要。另外,占79%的同学表明课余时间可能来实验室学习。由此可见,学生对实验室课外开放基本持积极态度,渴求课余时间利用实验室开放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三、思考与建议

我们这次进行实验调查的目的,就是要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把实验教学改革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构筑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益。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提出如下改革建议:

1.全面整合实践教学资源,规范实验管理,建立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我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多,实验任务重,虽然学生对实验课教学比较满意,从调查显示如果学生实验仅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应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研究的开放式学习环境。发挥示范中心的设备、资源、服务优势,使之成为学校各专业类课程的资源共享平台,使公共教学贴近和适应不同专业需求。

2.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实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调查显示有85%的同学喜欢实战模拟,因此,在教学上,应多考虑学生的实战能力,不但要在课内营造实战情形,更要提供学生真正的实践环境。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单靠毕业实习的时间来进行,应在平常课堂中就安排校外实习, 通过采取“课程培训+综合训练+企业实习”的培养方法,与国内企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无障碍对接。引进国内著名高校和产业界师资,将国际国内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及时融入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

3.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指导思想。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学生对实验课程的渴求非常大。目前全国许多高校存在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老师同工不同酬现象,普遍轻视实验课,有的学校同样课时的实验课时费只能拿理论课时报酬的80%,对实验课大打折扣,打击了众多上实验课的老师和实验员的实验积极性。因此应制定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工同酬、实验成果与教学成果同等对待、实验教材建设与理论教材建设同等投入的工作原则,保证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的实现。

4.改进实验辅导制度,为学生配备合适的辅导老师。由于高校的扩招,目前很多高校存在学生多教师少的现象,有时高校存在一个实验老师同时带几个班学生实验的现象。上理论课时,由于是以老师讲为主,矛盾还不明显。但上实验课时要一对一进行,所以老师少学生多的矛盾凸显。调查显示,只有12%的学生赞同实验时一个老师可以带2个班,而一个老师带3个班的实验学生基本不认可。许多学生在上课时得不到老师的指点,疑问不能及时解决,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实践能力培养无从谈起。因此,必须改革这种局面。办法有两个:或者分班分批次做实验,或者增加实验员和老师一起带实验,而且和老师一样享受实验课时费,这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而且也可充分发挥实验员的积极性,并在带实验过程中不断提高实验员自身的业务水平。就目前我校的情况来看,第二种办法更为合适。

5.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入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中。最后一年的毕业论文是培训学生实践工作能力最集中的阶段。我们可以参照日本等国的做法,提倡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入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中。老师将从国家、企业得到的课题分配给研究生,本科生再分担研究生任务中的子课题。教师可以通过研讨会(seminar)的方式指导学生,学生要提交近期研究进展、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等情况的书面材料。教师科研课题引入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当前提倡“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思想的延伸。学生接受团队、创新、实践项目的训练,为将来进一步深造或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定的基础。

6.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提高学生动手创新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锻炼,具有挑战性的实验可以放入这一活动中。可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奖”等,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并把这项活动长期纳入学生的实践教学体系中。

参考文献:

[1]罗正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1):1~3

[2]肖 毅 潘 华 庄发文等:实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1):74~76

[3]吴移谋: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1):69~71

篇(7)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模式;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自2007年开设以来,各高校对其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许多教学模式。目前世界和中国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对这些教学模式进行总结,探索未来努力的方向,显得非常必要。

一、各种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

北京大学采取的是这种教学模式,首先将《纲要》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设置成教学专题。每个教师承担自己最熟悉的3至5个专题。除了课堂专题讲授,还开展了其他的教学环节,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方式。学生成绩主要由平时考勤、期中论文和期末开卷考试构成。这种模式教学风格多样,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同时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达到教学、科研的统一。[1]

(二)“MSD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以现代化为课程主线,采用基础课专题化的方式,发挥“纲要”多样化教学的群集优势这是以现代化为主线构建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模式,表明了教师的学术倾向,即认同“现代化范式”。[2]

(三)专题式讲授、学生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专题式讲授是把内容分成若干专题由教师讲授;参与式教学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对典型事例加以分析、讲解、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实践教学就是借助参观探访各种红色革命资源引导学生由抽象走向感性。[3]

(四)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多种活动,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助,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以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纲要课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教师的“先动”为基础,以学生的“主动”为关键,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为重要环节。互动式教学对于改变大学“纲要”课堂单一、沉默的状态,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4]

(五)研究型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要想法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以研讨的方式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和理论,学会用史学观去理解、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并形成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正确认识。包括以专题讲授构建研究型教学内容、实施教学相长、双向交流的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传统考核方式。[5]

(六)“整合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将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为完整的教学过程,将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整合为完整的教学过程,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整合为完整的教学过程。[6]

(七)八环立体教学模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以历史教育的形式承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由讲、听、看、读、做、谈、走、写八个环节相结合,形成立体教学模式,该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纲要课育人的效果,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7]

(八)“1+1+5”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包括:走出一个误区――对这门课的特殊性质和功能的认识误区,体现一个原则――“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创新五种教学方法,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史论结合教学法、历史人物教学法、影视教学法、情理交融教学法相结合。[8]

(九)立体化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纲要》的教学中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自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创新性学习“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学模式。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托图书馆和网络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深化学习的过程;实践性学习是指以“历史剧”为基础,以红色资源为依托,结合校内校外的资源延伸学习的过程;创新性学习是师生之间和学生相互问交流探讨,探索新问题,形成新观点。[9]

(十)“剧情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将戏剧情节运用于教学中,使教学活动产生戏剧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模式。即通过结合本土历史文化教学,穿插名人名言、家世、典故,插播电教短片,讲解时事,开展课堂讨论等教学兴奋点,形成“剧情”,使学生感受到听课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获得了思想升华。“剧情式”教学模式要求专题教学,每个专题一次课,如同戏剧上、下集,其内容逻辑完整、前后连贯。[10]

(十一)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把课堂开放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把课外开放给学生,使学生的疑惑及时得到解答;把考试开放给学生,使学生不再为分数而死记硬背。[11]

(十二)“设问一探求一反思一创新”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在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探”的有机结合中,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思想有所升华,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终极目标的教学活动形式。[12]

(十三)体验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要求教师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科的特点,从课程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使学生全方位的触摸历史,接受精神文化的熏陶,实现知识与认识的内化。包括以情动情的课堂教学体验模式、在历史中体验历史的实践教学体验模式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效果。[13]

(十四)“因材施教”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探讨、研究、回答并解决时代、社会、人生中不断碰到的难点、热点问题。课堂教学实行个性化教学,课外注重加强实践环节,实行课内课外两个课堂相结合。[14]

二、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模式探索的思考

(一)关于专题式教学模式

根据调查,现在多数高校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

专题式教学模式又有两种形式:一是专家专题型,即每个教师主讲最擅长的几部分,几个老师轮流授课;二是内容专题型,即把内容转化为若干专题,有一位老师通讲。这种模式有利有弊。优点在于这种教学模式解决了课时少与教材内容多的矛盾,突破了教材原有的章节结构,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教师可以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了教学重点,主题明确,注重宏观把握和多维度分析,可以及时追踪学术前沿,培养学生多维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课程的前后联系疏离,有脱节的危险。二是高估了大学生历史知识水平,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弱化了教书育人的作用。高校实施专题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减轻教师教学负担,以便让教师有更多时间搞科研,但这样做付出的代价却是,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师生交流机会更加减少。[15]三是专题设置不当,有的学校设置了23个专题,不知道在32个学时内如何完成这么多的专题任务。

(二)关于评价体系

不少学校配合教学模式,对于评价方式和手段上也做了不少探索。一般实行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主要由学生出勤、平时作业和课堂讨论等组成,权重不高,期末考试权重大,采用开卷方式,注重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重点还是在期末考试,还是容易造成学生背教材的局面,不利于达到教学目的。应该加大过程考核的权重和增加考核方式,弱化期末考试的重要性。

(三)实践教学不足

在《纲要》课中采用实践教学可以改变以往单纯传授思想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促进思想内化。目前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有观看历史题材的视频、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请老革命作报告、组织学生演讲学习心得等。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定作用,但有两个问题需要克服,一是时间问题,给予纲要课的学时有限,如何安排?二是资金问题,这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纲要》课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考试,而是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和富有个性的公民。因此,纲要教学模式的探索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和付出,更需要学校的真正重视和投入以及社会环境良性化。

参考文献:

[1]王久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以北京大学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3):91-94.

[2]徐奉臻.MSD教学模式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135-137.

[3]郭国祥.“问题意识’’培养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创新――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学术论坛,2011,(3):197-200.

[4]李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互动式教学模式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53-54.

[5]徐建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1,(6):101-103.

[6]谢毓洁,李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整合式”教学模式初探[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84-87.

[7]马敏,王坤庆,王继新.“三结合整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9,(3):105-106.

[8]张小媚,刘加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八环立体教学模式探索[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1):97-100.

[9]韩淑杰.《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1):99-100.

[10]蔡定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立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沧桑,2011,(1):143-144.

[11]唐长久,蒋艳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剧情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59-60.

[12]朱晓鸿.开放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1):167-169.

[13]李希影.试论设问一探求一反思一创新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68-171.

[14]陈娟.体验教学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运用[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0,(3):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