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4: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据信息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社科论文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论证方法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论证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以说理的方式,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对研究问题进行层层梳理,提出明确的论点,并逐一予以阐释、 论证的研究方式。运用论证方法撰写的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属于论证型论文。论证型论文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部分组成。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因果法、反证法、引申法等。
(二)评述方法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评述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对其研究领域的某一成果或具体观点进行褒贬不一的综合性评述的研究方法。根据评述对象的不同,评述通常分为文献评述和会议评述两种不同类别。运用评述研究方法所撰写的。论文通常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并钚- -味对已有观点或成果进行正面论证或反面驳斥,而是综合各方面观点以客观的态度对其进行评述。评述型论文通常包括前言、主题和总结三个部分,与运用论证方法撰写的论证型论文相比有明显区别。在评述型论文的撰写中应特别注意对评述对象资料的搜集要尽完整,使用的文献资源也应忠于事实,最大程度保证评述的客观性。
(三)调研方法
调研方法是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特别是社会科学类论文研究方法中较为重要的研究方法。运用调研方法撰写的论文就是通常所说的"调研报告".根据调研报告撰写的论文就是"调研型论文".调研方法是基于真实的社会实践调研,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后,再开展客观分析的一种综合性学术研究方法。调研方法最常用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社会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也是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开展实证研究的基础性方法。调研型论文通常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阶段,通过调查去研究某些社会现象,得出有关数据,归纳相关规律,为解决某些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或参考。
(四)考证方法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考证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对学科领域或社会实践中的某- -问题 ,以直接或间接的材料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辨明是非的研究方法。通常意义上的"考证"多指对古籍、古证的考察或修订。现在的考证含义已有所延伸,不再仅局限于对古籍的考察,而是指对事实的考核和例证。
考证方法常用于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等学科。考证型论文-般包括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与其他研究方式不同的是,考证型论文的研究方式需提出新的考证观点,否则只是延续前人的考证结论,考证的意义就大大削弱了。
二、适用社科论文的研究方法介绍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 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 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 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 问卷调查法 ,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 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 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 研究提纲或观察表, 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 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 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 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 发现其中的问题。 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 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 借助各种方法技术, 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 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3、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 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 从而全面地、 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其作用有: 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 有助于观察和访问。 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 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 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 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 在自然条件下, 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 根据观察、 记录、 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 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4、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 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 理清关系, 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 的方面的分析。 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 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 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从而能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 揭示内在规律。
5、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 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 2000 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 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 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6、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 加以调查分析, 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
(1) 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
(2) 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
(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7、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 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8、模拟法 (模型方法 )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 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 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 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9、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 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10、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 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 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 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11、 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 使之系统化、 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12、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 它将已有的现象、 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 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 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 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 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 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13、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 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 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 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 ,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 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 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 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 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
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 模糊数学 分析方法。
14、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5、 系统科学方法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决策树ID3算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098-02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为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高教司于2000年发出的《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高教司【2000】79号)[1]中指出,“教育技术培训”是“新世纪教改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常熟理工学院自2001年6月开始,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2003年1月起申报江苏省教育技术培训点,次年申报成功。2007年,学校正式下发的《常熟理工学院讲师等中级职称资格条件》(常理工[2007]73号)第二章第七条规定:教师申报教学系列、思政系列的中级职称应参加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近几年来,学校先后举办了十期教师教育技术中级培训班,共400多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水平,加快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一、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包括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管理与评价。目前,各高校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培训的实际效果来看,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培训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目前,教师教育培训基本采用集体面授的方式。由于参训教师自身所承担的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比较繁重,很难抽出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来参加教育技术培训。为解决上述矛盾,高校通常会选择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培训,这需要牺牲培训教师和参训教师的许多休息时间,容易引发不满情绪,严重影响了教师参训的积极性,极大地降低了培训效果。
2.培训内容安排不科学
由于培训内容是根据全校教师需求统一安排的,基本没有考虑到参训教师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层次、学科背景、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很难体现学科差别。各学科教师混合在一起集中学习,导致理论知识讲解过多而与教学实际联系较少,参训教师难以从根本上真正掌握教育技术。
3.考核方式单一,培训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高校教师培训采取的考核方式往往比较单一,通常以参加理论考试或者提交相关论文、作业等作为培训的最终考核结果。此外,各级培训机构大多未能及时地对培训过程做出评价,同时缺少参训教师的自我评价环节,因而不利于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后续支持和进一步开展。如此看来,建立和完善培训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
二、分类技术与决策树ID3 算法的相关理论
针对参训教师在知识层次、学科背景、思想意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笔者提出了“先分类后培训”的思路。在培训正式开始之前,可采用数据挖掘领域内的分类技术对参训教师进行分类,这样有利于激发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1.分类
作为数据挖掘的重要任务之一,分类[4]就是要找出一个类别的概念描述或预测未来的数据趋势,它代表了这类数据的整体信息。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构造一个分类函数或分类模型(也称分类器),该模型能够把数据库中的数据项映射到给定的类别中。
2.相关概念及定义
根据信息论中的有关定义,熵一般用于测量一个非叶节点的信息量的大小。若存在n个相同概率的消息,则每个消息的概率p是1/n,此时一个消息传递的信息量应为-log2(p)=log2(n)。若给定的概率分布P=(p1, p2, … , pn),则由该分布传递的信息量称为P的熵I(P)。
若一个记录的集合T根据类别属性的值被分成相互独立的类C1,C2,…,Ck,则识别T的一个元素所属哪一类所需要的信息量是INFO(T)=I(P),其中P是(C1, C2, … , Ck)的概率分布。
若先根据非类别属性X的值将T分成集合T1,T2,…,Tn,则INFO(X, T)是在已得到X的值后确定T中一个元素的类别属性时所需要的信息量,可通过确定Ti的加权平均值来得到,增益Gain(X,T)=INFO(T)-INFO(X, T)。
因此,可利用Gain(X, T)将属性进行排列,并可构造一棵决策树,其中每一个节点在属性中都是具有最大增益的一个,从而不必考虑来自于根的路径。
3.决策树ID3算法
决策树ID3算法[4]是由Quinlan首先提出来的。该算法是以信息论为基础、以信息熵和信息增益度为衡量标准实现对数据的归纳分类的。给定一个非类别属性C1,C2,…,Cn的集合、类别属性C及记录的训练集T之后,可以用ID3算法构造一棵决策树,其中R是一个非类别属性集合,具体算法如下:
若T为空,返回一个值为无效的单个节点;
若T是由其他均为相同类别属性值的记录组成,返回一个带有该值的单个节点;
若R为空,则返回一个单节点,其值为在T的记录中找出的频率最高的类别属性值(这时将出错,即对记录进行了误分类),将R中属性之间具有最大Gain(D, T)值的属性赋给D;
一、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概念辨析与界定。
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的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美国信息管理专家霍顿(FWHorton)对信息资源的定义是“来源于文件和公文中的信息内容或信息机构、设备、人员、资金等信息资源的支持工具”。德国信息管理专家斯特洛特曼(KA Stroetmann)认为,信息资源包括信息内容、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结构三个组成部分。以上是广义的信息资源定义,狭义的信息资源指的是信息内容本身,本研究的信息资源指的是其狭义定义。
军事医学诞生于军事需求,随着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武器装备和军事战略发展不断提出的医学保障新问题和卫勤新需求而进步。国外虽然没有专门的军事医学学科,但从军事医学实践来看,外军的军事医学不是简单的实施救治,而是更广泛意义的公共卫生体系。
外军军事医学的主要活动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①进行的生理和心理评估和测试,筛选适合在部队服役的军队成员;
②在驻军、单位医务室、前置和后置部署的军队医院单位、维和使命或灾难应急响应的行动区域提供医疗服务;
③开展预防医学,包括军事人员的疫苗接种、食品卫生和饮用水安全、工作生活区域卫生、运动和身体训练的医疗监管、健康教育;
④研究适用于军队动物的兽药,保障军队动物享有动物保护和福利;
⑤研究军用药品、血清和疫苗等医疗材料和药剂,进行药品、血清,疫苗和手术设备的采购、存储和供应;
⑥进行军队医疗系统的财务、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设备、信息系统的管理;
⑦在研究中心、研究所、医院进行科学和医学研究。
2001年,第15届军事医学大会提出“军事医学是针对军事单位医学问题需求的知识体系”。《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2版的“军事医学”条目将军事医学定义为“研究军事活动中军队成员健康保护、健康恢复、健康促进的理论、技术和组织的特种医学,为卫勤保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以保护、恢复和提高部队战斗力”。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指的是军事医学认识主体在研究军事医学过程中所用到的,经过选取、加工、组织、序化的所有有用的信息资源,是卫勤保障所需的研究素材和信息来源。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与军事医学信息需求密切相关,种类包括图书(如《简式核化生反应手册》、《化学战生物战医学指南》、《生物防恐的生物剂检测》、《军事医学系统论》、《军事医学史》)、期刊(如Military Medicine)、报纸(如The Voice of Federal Medicine )、科技报告(如美国四大报告、英国航空委员会ARC报告、英国原子能局UKAEA报告、法国原子能委员会CEA报告、德国航空研究所DVR报告、日本的原子能研究所报告、东京大学原子核研究所报告等、会议文献(如世界军事医学大会的会议文献)、标准专利、学位论文等,还包含军事医学研究密切相关的网络资源,如军事医学专题数据库、军事医学机构的动态信息(消息、政策法规、会议消息、项目进展、出版目录等)、站点资源(军事医学科研机构、管理机构、相关公司的网站信息)等。
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
信息资源建设是指对无序状态的媒介信息进行采集、组织、加工等,使之成为可被利用的信息资源体系的全过程。信息资源优化指的是根据特定图书馆的性质、任务和读者需求,调整信息资源的采选主题、学科等,整合信息资源,根据对信息资源的评价结果,剔除部分资源,增加所需的新资源,通过信息资源的采选、组织、评价、剔除循环往复的过程不断优化馆藏资源。
信息资源的采选、组织、评价和剔除在信息资源优化中的作用分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资源的采选可根据读者需求、学科发展、资源共建共享需求,调整资源采选范围,突出重点学科和特色资源建设;突破传统资源类型的限制,拓展资源收藏的种类,增加数据型工具资源(基础词库、规范文档、机构词典)、事实型数据资源(科研项目库、查新项目库、专利分析库)、关联型标注资源(元数据仓储、引文数据库)、软件型工具资源(TDA、生物计算工具)的收藏。
信息资源的组织可对纸本资源进行序化和布局调整;整合电子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揭示度,实现跨库检索,提供知识关联度强、界面友好的学科服务平台;进行范围更广的资源共建共享,推动联机编目、馆际互借、协调采购等,使现有保障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
信息资源的评价包括对信息资源保障、信息资源利用、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开发组织的评价,信息资源保障评价指的是对读者需求满足率、学科覆盖率、核心书刊的拥有率等的评价;信息资源利用评价指的是对馆藏利用率、馆藏拒借率、藏书周转率、馆际互借满足率等的评价;信息资源获取评价指的是对通过网络信息资源的设备向读者提供虚拟馆藏服务能力的评价;信息开发组织评价指的是对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资源开发和组织能力的评价。
信息资源的剔除指的是根据信息资源评价结果,剔除内容成就过时、利用率低、与学科建设发展不符或重复的馆藏。
根据信息资源优化的定义,结合军事医学的学科特色,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优化指的是根据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职能任务和用户需求,调整信息资源的采集范围和采集重点,进行军事医学特色资源的整合、组织与揭示,根据信息资源对满足军事医学现实、潜在及未来信息需求的评价,剔除老化资源及非密切相关资源,增加需求度强的新资源,通过资源采选、组织、评价、剔旧对军事医学馆藏不断进行的优化。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提出建立在文献分析和知识挖掘上的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进一步提高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与用户需求的契合度,提升军事医学资源质量,发挥军事医学信息资源采购资金的最大经济效益,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是资源采选、资源评价、资源剔除。
二、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的研究现状
在CNKI中选择主题检索“资源优化策略”,学科范围选择“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共检得38篇文献(检索日期2015-03-25 ),筛选其中与资源优化策略研究密切相关的23篇文献。通过分析可知,国内“信息优化策略”的研究内容包括资源采选(如基于OPAC书目系统、网络数据库资源、OA资源的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采购体制的优化策略、资源组织(如建立功能完备的资源检索平台、统一的数据库导航系统,加强图书馆自建数据库建设,基于资源共建共享或资源长期保存提出的资源整合和优化、资源评价(如基于数据库利用情况、引文分析提出的资源优化策略,基于h-index指数法分析相应图书学科类别分布与价值利用程度提出的资源优化策略,基于重点专业馆藏资源保障和利用等指标提出的优化策略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中文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研究没有开展系统全面的馆藏优化研究,研究热点是网络资源、资源共建共享、资源的长期保存或开放获取等,属于广泛意义上的资源建设范畴,因此需要进一步分析资源建设策略的研究现状。
在CNKI中选择主题检索“资源建设策略”以扩展检索范围,学科范围选择“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共检得319篇文献(检索日期 2014-03-25 ),筛选其中与信息资源优化密切相关的250篇文献。为分析研究热点,将文献关键词导入EXCEL及Bibexcel软件进行关键词同被引分析,并用Vosview进行可视化(如图3)。
图3 CNKI数据库“资源建设策略”研究热点聚类
从图3可以看出,国内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热点集中在高校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及馆际合作等,内容涉及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化(包括重点学科的资源优化、特色资源建设)、网络化知识化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包括资源数字化、复合图书馆建设、开放存取等)、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馆际合作。
在SSCI中,没有检索到信息资源优化的相关文献,因此选择主题检索collec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学科选择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science,共检得258篇文献(检索日期2015-O5-20 )。为分析研究热点,将文献关键词导入EXCEL及Bibexcel软件对关键词同被引进行分析,并用Vosview进行可视化(如图4)。
图4 SSCI数据库collec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研究热点聚类
从图4可以看出,国外资源建设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图书馆、研究型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内容涉及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整合、信息论坛、机构知识库、本地化资源、学术交流等建设策略,研究型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全文数据库、纸本期刊等资源建设策略,数字图书馆的馆藏目录、信息服务、用户研究等优化策略。此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馆际合作等也是国外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热点。
三、信息资源优化的理论
分析国内外信息资源优化及信息资源建设策略的研究热点,结合相关文献调研,对信息资源优化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信息资源优化的理论分为基于读者的优化理论、基于资源的优化理论、基于计量学的优化理论。
1 基于读者的优化理论
读者需要理论。读者需要理论由美国学者普尔(WF Poole)于19世纪提出,后来受到美国图书馆学者克特(CA Cutter)等众多学者的推崇。读者需要理论强调,馆藏建设不能只关注资源本身的价值,要重视读者的阅读需求,根据读者的年龄、学历等,有针对性地进行馆藏优化,并从合理性、需求时限、需求性质等方面对读者需求进行了划分。
社会调查选择理论。社会调查选择理论认为,资源选择应根据社会环境调查、读者需求调查结果来确定。社会环境调查包括图书馆所辖区域的人口密度、读者分布、城市发展、工业发展、社会发展;读者需求调查包含读者类型、数量、阅读兴趣、阅读内容等。
读者使用概率理论。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Shiyali RamamritaRanganathan)在1966年的《图书馆书刊选择》提出读者使用概率理论,指出采购图书应考虑读者使用的概率,选择符合读者需要、使用概率高的图书。
2 基于资源的优化理论
图书价值理论及选择理论。图书价值理论由莱布尼兹(Gottfried Leibniz)提出,麦维尔·杜威(Melvil Dewey)提出的选书“三最”原则是该理论的代表性观点。图书价值理论认为,图书价值分为收藏价值和使用价值,应重视图书的科学性、学术性和艺术性。莱布尼兹认为应及时地、连续地、均衡地选择有学术价值的新出书刊;麦维尔·杜威选书的“三最”原则指的是“最好的图书、最多的读者、最少的开支”。克鲁普斯卡娅、海伦汉内斯也都认为,馆藏要以最少的经济损耗提供最大的知识量。图书选择理论在19世纪由斯达索夫提出,指的是藏书补充需要经过严格选择,并突出系统化和特色化。20世纪鲁巴金提出了完整的“选书理论”及选书原则(系统性、完整性和完善性)。推瑞(C Francis K W Drury )、布斯威克(Arthur Elmore Bostwick)都认为,图书选择应同时注重知识价值和社会需求性。麦考文(Lionel Roy Mccolvin )基于图书知识价值和社会需求,提出纯理论的图书选择评分法,成为现代选择图书的重要理论之一。
馆藏分级理论。馆藏分级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指的是图书馆根据任务、读者需求等设计馆藏建设的结构体系,对资源涉及的学科、资源类型等进行分级。美国托马斯·布雷(Thomas Bray)将馆藏分为最低级、基本级、教学级、研究级、综合级5个级别;《藏书发展方针规范指南》将馆藏分为完整级、研究级、学习级、基础级、最低级5个等级。吴慰慈和刘兹恒也提出了五级结构的馆藏书结构表。
零增长理论。零增长理论也称为稳定状态理论,首次出现在1975年的阿金森报告(the Atkinson Report),指的是当馆藏达到最佳规模或成熟状态后,在不断补充新资源的同时,应适时剔除相应数量的利用率较低的馆藏,使馆藏的实际增长速度为零。
文献协调理论。文献采访协调理论在1899年由美国欧内斯特.理查森(E CRichardson)提出,1942年朱丽安·鲍依德(Julian P Boyd)提出,图书馆界应分工合作,积极收集各国具有价值的资源,编制国家联合目录以便于馆际互借。在这一理论的推动下,许多国际性的区域合作采访及全国性合作采访计划(theNational Program for Acquisitions and Cataloging)得到全面推广和实施。
书目控制论及文献控制论。书目控制论由图书馆学家谢拉(CJ H Shera)和伊根(M E Egan)于1949年提出[79],指的是通过书目系统控制文献流分布状态,以促进书目数据互换和文献资源共享。1980年威利契(Hans H Wellisch)提出书目控制的基本模型(威利契模型)}80},后来又出现了国家书目控制(NBC)、世界书目控制(UBC)、世界出版物利用(UAP)等宏观书目控制思想。文献控制论指的是文献控制系统根据内外部的信息变化进行自行结构的调节,改变文献流的分布状态,1982年,朱迪思·科林斯(Judith Collins)和鲁斯·芬纳(Ruth Finer)提出了国家层面的文献控制论。
3 基于计量学的优化理论
帕累托法则。1897年,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to )指出20%的人掌握着整个社会80%的财富,提出了帕累托法则。美国图书馆学家特鲁斯威尔将帕雷托法则推广到图书馆藏书利用中,提出了著名的“二八定律”,即20%的馆藏可以满足80%的读者需求。根据二八定律,图书馆藏书布局采用了三线典藏制。
布拉福德定律。布拉福德定律是核心期刊选择的理论基础,指的是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可分为该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各区的文章数量相等,此时核心区、相关区、非相关区期刊数量成1: n: n2的关系,核心区期刊就是该学科的核心期刊,1969年高夫曼、莫利斯证实期刊流通量的分布也近似服从布拉德福定律,1971年加菲尔德证明了被引文献在期刊分布完全服从布拉德福定律,从引文角度提出了核心期刊的定义。
文献老化理论。文献老化理论主要指的是信息资源随着时间逐渐失去自身蕴含的价值,文献老化率可通过半衰期、普赖斯指数等进行量化。半衰期由美国文献学家J .D.贝尔纳在1958年提出,是指某学科领域尚在利用全部文献中的一半在多长时间内发表的。普赖斯指数由普赖斯于1971年提出,指的是某领域发表不超过5年的文献引文数量与引文总量之比,指数越大,文献老化的速度就越快。根据,可将文献分成档案性文献和有现时作用的文献进行馆藏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剔除老旧资源。
关键字:隐蔽通信;信道同步;分组同步;反馈模式;信道传输速率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2-8891-03
A Network Covert Channel Study of Synchronization Mode
LIU Min, ZHANG Dai-yua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03, China)
Abstract: Network covert channels is to use existing network protocols to achieve redundancy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a covert communi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network may be used as a covert channel channel synchronization mode, and its corresponding channel capacity is analyzed. Experiments to prove that it is suitable for resource-constrained network covert channels, a better solution to the status of non-reliable network covert channel verification.
Key words: covert communication; synchronization channel; packet synchronization; feedback mode; channel transmission rate
网络隐蔽信道是单机隐蔽信道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它是一种利用已有网络通信协议隐蔽地将信息隐藏于正常数据中,从而秘密传输信息的一种手段。国内外的许多可信系统标准均把隐蔽信道分析作为一个硬性指标[1]。
从构建网络隐蔽信道的角度看,信道同步是必须要考虑的。从通信编解码的角度上看,同步是为了确定译码的边界,使通信有效地进行。网络隐蔽信道是一种资源受限的通信方式;文献[3]指出,隐蔽信道的同步资源只有两种:反馈和事件;本文认为反馈网络隐蔽信道的是基本同步资源,因为在多级安全体系下从低安全级别进程流向高安全级别进程的信息流是合法的,我们同时假定反馈是可靠的。反馈示意图如图1所示。
基于TCP/IP网络的特点,网络隐蔽信道上传递的数据包可能存在如下错误:传输的数据包可能因网络拥塞而丢失,信道接收端也可能因为误识别等原因而导致新数据包插入[3],我们把这两类错误分别称为信道字符丢失错误和字符插入错误。这些错误的发生使信道接收到的数据与发送的不一致,从而使接收端的译码边界不一致,导致信道不同步。我们提出一种称为同步协议的同步控制方式,其原理是将信道传递的每个数据包进行反馈确认,采用时间停等控制方式替换数据冗余编码方式,适合资源受限的网络隐蔽信道同步。
1 简单同步协议
简单同步协议是一种同步控制方法,过程如下:
首先设置两个计数器,一个为发送计数器count-S,计算累计发送的数据包的数目,设其值为cs;一个为接收计数器count-R,计算累计接收的包的数目,设其值为cr,计数器初始值都为0。为了实现考虑,这两个计数器都放在网络隐蔽信道的发送端。在信道开始前测量一个包往返的平均时间即RTT,并定期地更新这个值。按下面的同步规则进行同步。
接收端每收到一个包,就立即通过反馈信道更新位于发送端的接收计数器,使cr=cr+1;发送进程可以访问count-S和count-R;发送进程每发送一个包后等待时间RTT(用字母RTT表示数据包的平均往返时间)再检查接收计数器;发送进程每发送一个数据包之前都比较cr和cs的值,结果有三种可能:
1) 若cr=cs,说明发送进程之前所发送的包已被收到,接收方等待接收下一个包,于是直接发送相应的包,并更新发送计数器的值为cs=cs+1。
2) 若cr
3) 若cr>cs,说明信道上有新的包(字符)插入,为了使译码器确定同步边界,发送进程跳过cr-cs个包,并同时发送下一个包,将发送计数器的值更新为cr+1。
图2所示为信道同步协议双方控制流程。通过以上协议,可以确保包不会被丢失;在有新包(字符)插入的情况下,因为发送端跳过了相应的插入字符,使发送与接收的包(字符)数相等;只是发送端发送的某些包(字符)在接收端发生了替换。根据以上协议,非同步的网络隐蔽信道变了为同步信道。
2 分组同步协议
简单同步协议考虑的是每一个包都需要进行一次反馈(更新计数器),这对某些一个数据包所携带的信息较小的信道,如二进制信道,每传输1比特就需要一次反馈,虽然这时信道是完全同步的,能提供更好的可靠性,但相对开销较大,在数据包之间的发送间隔较小时,反馈的时间开销更加突出;在网络状态比较稳定时,出现丢包和插入错误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可以采用更加宽松的同步控制方法。
分组同步协议的基本思想是将单包确认改成分组包确认。设a个包作为一个分组,每接收一个分组进行一次反馈。
传输开始后,接收端的同步控制器从收到的第一个包开始计数,接收发送方连续发送来的包,如果一个组正常接收则反馈为ACK,表示发送端可以发送下一个分组;否则反馈NAK,表示需要重发这一个分组。发送端每次连续发送一个分组的包(a个数据包,设连续数据包之间有时间间隔o),然后等待反馈;若反馈结果为ACK,则继续发送下一分组;若为NAK,则重发上一分组。接收端每反馈一组后等待一个RTT间隔再开始接收下一分组,以避免组间串扰。接收端设置一个超时计时器Count-sup,设其值为sup_value,每收到一个包后都重设sup_value=0;在信道开始前测量一个包往返的平均时间即RTT,并定期地更新这个值。设置一个变量b表示当前分组中已接收到的数据包数目,初始为0,反馈后重设为0。信道接收端的同步控制器按如下规则进行反馈:
1) 接收端每接收到一个包,如果不是信道结束包Tend,则判断当前是否有r=a-1,如果是则表示一个分组传输结束,反馈ACK,并准备接收下一分组;如果否,则使r=r+1,然后进入判决时段,并按规则2进行判决;
2) 进入判决时段后,启动超时计时器,设置时长sup_value =(a-r)*o+0.5*RTT,若在时限内收到下一个包,则按第一条处理;如果超时且没有收到下一个数据包,说明某些包丢失,放弃当前接收到的分组包,反馈NAK;
图3所示为分组同步双方的控制流程;可以看出,当插入的包的数目等于丢失的包的数目时,分组在接收端表现正常,但收到的数据可能有错误,需要解码纠错;插入的包数目大于丢失的包数目时,根据规则,接收端接收前 个包,收到数据可能出错;只有当插入的包数目小于丢失的包数目时,系统才会重发分组。
上述分析过程中均含有一个参数a,它表示一个分组中数据包的个数;引入分组同步协议的目的是要提高信道的效率(带宽);一般情况下受网络拥塞的影响,包丢失的概率会远大于新包插入的概率,当一个分组中的包数目增加时,丢失包的数目大于插入包的数目的概率增加,这会导致反复的重传,从而降低信道的带宽。但一个分组的包数目过少时则失去了分组的意义。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分组同步协议方式适合于网络基本稳定的情况,此时分组中包的数目 的设置应该尽可能地使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较大。
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在下一节分析,我们在(式7)的基础上分析分组包数目a与信道最大速率Rmax的关系;取Pi=0.001,Ps=0.01,Pd=0.005,q=16,β=0,φ=RTT,σ=RTT/10,RTT=0.007秒,具体参数说明和计算过程见下一节,得出α与Rmax的关系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随a增加,Rmax是a的凸函数;当a>12后,一个分组重传的概率急剧增大,效率降低;在当前环境下,从图看出当a=6时信道允许的最大速率达到最大,故我们取a=6作为当前环境下的最佳分组大小。
3 两种同步方式的分析
根据Shannon信息理论,经上述两种方式同步后的通信信道可以抽象为对称的离散无记忆信道(DMC),设一个字符(数据包)经过信道时丢失的概率为Pd,信道上一个新字符(数据包)插入的概率为Pi。
对于简单同步协议,以概率Pi产生插入新字符而形成误码,因此,替换成任何某一个可识别字符的概率为Pi/q,真正形成的错误替换即除去碰巧新插入字符等于发送字符的情形,替换错误发生的概率为(1-1/q)Pi。故一个字符通过信道发生误码的概率为(1-1/q)Pi。根据q元离散无记忆的对称信道(DMC)的特点,可知信道概率转移式如(1):
(1)
根据Shannon信息理论[8],其信道容量计算如下:
(2)
根据信息理论,设信道平均传输一个符号的时间为B秒,I(X,Y)表示平均互信息,则:
(3)
根据信道容量的定义C=max{I(X,Y)},由(3)可得出:
(4)
其中,Rmax表示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单位为比特/秒,C表示相应的信道容量。
在简单同步协议控制下,网络基本稳定时每个包都至少需要一个反馈时间RTT(用字母RTT表示单包平均往返时间,O
(5)
式(5)中前者表示采用简单同步协议、后者表示采用分组重传同步控制下的最大信息传输速率,其单位为比特/秒。这是未考虑重传时理论上传输速率的极大值,实际应用中一般达不到;实际应用中信道的可用信息传输速率除与噪声延迟、编码因子有关外,还和系统工作速度,如CPU频率,进程调度等有关。
4 实验
基于本文的设计,我们利用ICMP协议构建一种隐蔽信道,利用简单同步协议控制信道双方的同步,信道通信结果验证了设计的预期效果,图5和图6所示为实验信道收发双发截图。
5 总结
该文分析了网络隐蔽信道实现中的一种信道同步方式,设计了两种基于反馈模式的同步方法,实验证明,它能有效地控制网络隐蔽信道中由于包丢失等产生的信道不同步问题,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 梁红亮,孙玉芳.信息安全评价准则评价综述与探讨[J].计算机科学,2002,29(9).
[2] 郭强.基于时延特性的网络隐蔽信道研究[D].中国学位论文库,2008.
[3] Wang Zheng-hong, Ruby B.Lee.Capacity Estimation of Non-Synchronous Covert Channels[J].ICDCSW’05.IEEE,2005.
[4] Paxson V. End-to-end internet packet dynamics[J].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1999,7(3):277-292.
[5] Zhang Y, Duffield N, Paxson V, et al.On the constancy of Internet path properti es[J].In Proceedings of the ACM SIGCOMM Internet Measurement Workshop, 2001(11).
[6] Davey M C, Macky D J. Reliable Communication over channels with Insertions, Deletion and Substituions[J].IEEE Trans.on Information Theory,2001(2), 47(2): 687-698.
2001中南地区广播电视技术讨论会技术论文二等奖 多媒体信息是未来人类获取信息最主要的载体,因此它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技术开发和研究的热点。视频信息作为多媒体信息中最被关注、数据量最大的一员,现在也正面临着一场其意义不亚于从模拟到数字的技术进步革新:从传统的矩形DCT变换编码到根据视频内容、划分对象、分别变换编码的新的编码方法。
一、传统的编码方式
传统的视频编码是以视频信号的数字量为编码对象的,与视频信息的内容无关,无论是M-JPEG、MPEG-1还是MPEG-2,都是以DCT矩形变换块为变换编码单元,对DCT块内图像的亮度和色度进行特征取样,提取像素;采用帧间编码、运动估测技术,在参考帧帧内DCT编码的基础上,对DCT块内图像的像素特征进行差值预测编码。基于矩形DCT编码的视频编码在设计思想上只考虑到对信号数据进行处理的需要(比如小的比特率以利于传输、高的比特率以保证质量),但未考虑视频信息--图像内容本身的含义和重要性,以及视频信息应用者的主观需求(比如部分内容的提取功能)。另外,这种基?quot;块"的压缩算法在低码率时容易产生"方块效应"和"抽帧",大大缩小了视频信息的应用领域。
小波变换是一种新的变换编码方法,它与DCT变换相比,考虑到了视频信号对不同应用环境的自适应性(不同的清晰度与比特率),可以将基础图像层与增强图像层分离编码传输,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打开增强图像层。但无论用户选择是或否,被传送的视频信息却都是一样的。
二、 基于内容对象的编码
1、 VO与VOP概念的引入
传统的视频编码方式是将整个视频信号作为一个内容单体来处理,其本身不可再分割,而这与人类对视觉信息的判别法则,也就是大脑对视神经导入的视觉信号的处理方法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将一个视频信息完整的从视频信号中提取出来,比如:将加有台标和字幕的视频恢复成无台标、字幕的视频。解决问题的惟一途径就是在编码时就将不同的视频信息载体--视频对象VO(Video Objects)区分开,独立编码传送,将图像序列中的每一帧,看成是由不同的VO加上活动的背景所组成。VO可以是人或物,也可以是计算机生成的2D或3D图形。VO具有音频属性,其属性赋值可能?quot;有"或者是"无"。但音频的具体内容数据是独立于视频编码、传输的。VO概念的引入,更加符合人脑对视觉信息的处理方式,并使视频信号的处理方式从数字化进展到智能化。提高了视频信号的交互性和灵活性,使得更广泛的视频应用和更多的内容交互功能成为可能。
现代图像编码理论指出,人眼捕获图像信息的本质是"轮廓-纹理",即人眼感兴趣的是VO的一些表面特性,如形状、运动、纹理等。VO的表面往往是不规则的、千变万化的,但可将其视为一定视角下,n个形状规则的、具有一定纹理的剖面的组合的连续运动,这些剖面的组合称为视频对象面VOP(Video Object Profile)。VOP描述了VO在一定视角条件下的表面特性。VOP的编码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形状编码,另一个是纹理和运动信息编码。VOP纹理编码和运动的预测、补偿在原理上同MPEG-2基本一致,而形状编码技术则是首次应用在图像编码领域。
2、新的编码技术
合成VO的独立编码 在以前,2D或3D动画被看作是视频的一部分,并一概以视频的方法来处理。实际上,根据合成VO的合成机理和特性,大部分合成VO都可以用通用的有关图形文本的多种表达方式来描述。非复杂性合成VO将被视为一种独立于视频的数据类型来编码,并定义了其描述框架、通用的数据流结构和灵活的接口。而复杂性合成VO和自然VO的编码方法,将采用以下的编码方法。
基于矩形窗口的VOP分割 考虑到与现有标准的兼容,目前已得到应用的VO编码技术,比如MPEG4,仍采用了基于矩形窗口的内容分割法。编码时,首先利用像素特征统计,将每一个VOP都限定在一个矩形窗口内,称之为VOP窗口(VOP Window),取窗的原则为:长、宽均为16像素的整数倍(便于对现有标准的兼容和将来的扩展),同时保证VOP窗口中非VOP的宏块数目最少。目前标准中的视频帧可认为是一个无VOP的特例,在编码过程中将形状编码模块屏蔽掉就可以了。在一个VOP窗口内,VOP剖面的形状也是采用8×8像素的矩形形状。针对不同的VOP,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和运动、变化的特点,采用固定的或可变的VOP帧频(即VOP刷新频率)。
矩形窗口分割法并不能体现VOP的具体形状信息。为了确认采用矩形窗口分割法的VOP的形状信息,就引入了形状编码技术。形状编码其实并不是什么新技术,它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领域早有应用。而目前的视频编码标准中的位图技术其实就是形状编码的简单特例。位图采用矩阵的形式来表示二值(0或1)的形状信息,具有较高的编码效率和较低的运算复杂度。VOP的形状信息有两类:边缘信息和灰度信息。边缘信息用0、1来表示VOP的形状,0表示非VOP区域,1表示VOP区域。对于包含一定透明度的VOP区域,可以用灰度信息(取值0~255之间)来表示透明程度,其中0表示完全透明,255表示完全不透明。对于模糊边缘部分,可将其视为灰度信息从周围已知VOP区域的灰度值向0值的过渡区域,采用内插法确定其形状信息。
基于小波变换的VOP分割 基于矩形窗口的VOP分割依旧存在"块效应"问题,而基于小波变换的VOP分割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而且由于这种分割方法的本身就包含了VOP的形状信息,所以无需另对形状信息进行判别与编码。基于小波变换的VOP分割方法是目前最为活跃的视频编码课题研究领域,各种算法不断的被发表,但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类方法:
1、利用图像灰度特征分割:不同的图像具有不同的灰度分布,利用小波变换,将图像变换到小波域,产生各层、各子带图像。小波变换后,大部分的能量是集中在低频子带图像上,即大面积的平均灰度区域信息主要在低频子带图像中体现。根据信息论的原理,确定多个灰度阈值,可以将具有不同灰度的VOP从低频子带图像中分离。同时再利用高频子带图像以及模糊数学模型,确定每一个VOP的边缘信息。利用图像灰度特征分割的小波变换,是沿扫描方向的单方向变换。
2、利用图像纹理特征分割:纹理是一种局部特征反复出现的结果,它体现了图像的局部频域信息。对于一幅数字图像,进行多方向的小波变换是可行的,比如对一帧画面进行垂直方向或对角线方向的小波变换。经过多种小波变换后可得到不同方向的各子带图像,它们各自蕴涵着不同纹理的局部频谱信息和纹理走向等信息。对具有相同频谱特征的图像局部进行聚类分析,并根据纹理频谱和纹理走向确定该聚类的纹理边缘。根据信息论原理和运动估测,将运动矢量具有相关性的聚类二次归类于不同的对象(即VOP),并影射成不同灰度显示。多级小波变换的结果最多可线性的影射成0~255灰度级显示。进行小波变换的方向越多,各方向的夹角越小,图像分割也就越准确,但计算量也随之迅速膨胀。根据局域纹理中心频率的变化自适应地选择小波变换的级数(几个方向的变换)和方向,有助于在图像分割的准确性和计算量之间达到平衡。正如本文前面所述,人眼捕获图像信息的本质?quot;轮廓-纹理",故基于多方向小波变换的提取图像特征、分割纹理图像的方法符合人眼视觉生理的特点,是纹理图像分析的重要发展方向。
无论是哪一种方法,当得到不同VOP的不同灰度表示之后,通过类似于键技术的多通道处理,即可得到多个原始的彩色VOP。目前实验表明,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分割在边界上仍有些模糊,但总体效果还是相当满意的,达到了分割纹理图像的目的。
VOP运动信息编码和运动补偿 人眼在观看图像时,会自动跟踪人所感兴趣的VOP。即人看的不是时间轴上的信息,而是VOP的运动轨迹---光流轴上的信息。光流轴是VOP上的一点在活动图像上的运动轨迹,它在不同的帧中位于不同的空间位置,其意义在于:VOP自身的各种变化都将映射于光流轴上的一点。光流轴信息的独立编码将带来诸多好处:(1)在编码时,对于刚性VOP,由于它在运动中不会发生形状和纹理上的变化,故该VOP只需要完成一次采样、编码,而后就只需发出几个运动矢量指明它的光流轴即可;对于非刚性VOP,只需在发生变化时才需要重新采样、编码,这就使得不同的VOP采用不同的VOP帧频成为可能,将编码的数据率最低限度的降低。(2)VOP在运动中的各种变化都将"留迹"于光流轴,当在进行运动补偿时,比如不同制式之间的转换或者慢动作的制作,就可以根据光流轴映射信息,采用内插法得出时间轴上某一确定点的VOP状态,达到无损转换的目的。(3)在时间轴上,简单的将一个图像序列的两路信号叠加,随即噪波和图像的活动部分都得不到增强;若在光流轴上进行信号叠加,活动图像的降噪问题就得到了简单解决。
VOP的运动估测是指:分析两个或更多帧上的VOP,确定光流轴,以判断下一帧中VOP可能出现的位置。VOP的运动补偿是指:根据VOP光流轴的取向和光流轴上VOP自身变化得映射信息,矫正VOP在时间轴上的运动矢量。运动预测和运动补偿技术可以去除图像信息中的时间冗余成分,VOP的运动信息编码可视为从像素向任意形状的VOP的延伸。
纹理编码 在已得到实际应用的MPEG-4中,VOP的纹理编码基本上仍采用基于8×8像素块的DCT方法,有3种模式:帧内编码模式(I-VOP)、帧间预测编码模式(P-VOP)和帧间双向预测编码模式(B-VOP)。编码时,对于完全位于VOP内的像素块,则采用经典的DCT方法;对于完全位于VOP之外的像素块则不进行编码;对于部分在VOP内,部分在VOP外的像素块则首先采用图像填充技术来获取VOP之外的像素值,之后再进行DCT编码。
依据视觉特性的纹理编码目前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其目标是:建立常见纹理局部特征符号集,定义描述纹理分布、走向的多媒体语言。以人脸为例:人脸定义参数(FDP)描述了特定人脸纹理形状模型与通用人脸模型之间的差别,通过接收到的各种FDP,能把通用的人脸模型变换成由其形状和纹理确定的特定人脸。人脸动画参数(FAP)描述了特定的人脸表情与中性表情的变化关系,通过接收到的各种FAP能生成人脸的各种表情以及与声音同步的嘴唇活动等。这样的合成编码不仅可极大地提高编码效率(可获得1kbps的超低码率),而且为制作新的人脸等对象提供了方便。
分级编码 多媒体的应用场合具有不同的信道带宽、处理能力、显示能力及用户需求,要求在解码端支持时域、空间及质量的上伸缩性,即分级编码。分级编码可以通过视频对象层VOL(Video Object Layer)的数据结构来实现。每一种分级编码都至少有2层VOL,低层称为基本层,高层称为增强层。空间伸缩性可通过增强层强化基本层的空间分辨率来实现,因此在对增强层中的VOP进行解码之前,必须先对基本层中相应的VOP进行解码。同样对于时域伸缩性,可通过增强层来增加视频序列中某个VO(特别是运动的VO)的帧率,使其与其余区域相比更为平滑。
三、 新的技术标准--MPEG 4
首次采用VO编码技术的视频编码标准是由MPEG 4。MPEG 4于1999年年初正式成为国际标准(标准号为ISO/IEC 14496),在1999年12月的后继版本中增加了可变形、半透明视频对象及其工具的先进功能,它进一步提高了编码效率,并与第一版反向兼容。
1、MPEG 4标准的构成
1) DMIF(The Dellivery Multimedia Integration Framework):多媒体传送整体框架协议。MPEG-4标准将众多的多媒体应用集成于一个完整的框架内,旨在为多媒体通信及应用环境提供灵活的算法及工具,用于实现音视频数据的有效编码及更为灵活的存取。它解决了多领域中多媒体应用个性化交互操作的问题。
2) 解码器:定义了MPEG-4系统特殊的解码模式(SDM),要求特殊的缓冲区和实时模式。
3) 音频编码:支持自然声音和合成声音,支持音频的对象特征。
4) 视频编码:支持自然和合成的视觉对象,合成的视觉对象包括2D、3D动画和人面部表情动画等。
5) 场景描述BIFS(Binary Format for Scene description):关于一组VO的时空结构关系的参数信息,主要描述了各VO在一具体背景下的相互关系与同步等问题,以及VO及其背景的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BIFS与VO对象特征信息的编码、传输是相对独立的。场景描述信息编码及其的独立传输是实现用户端编辑操作的关键:在解码之后和场景合成之前,用户可以通过对BIFS参数的重新设置来对VO 进行多种编辑操作,如增减、缩放、平移,甚至一些特技效果。
下面的表格反映了MPEG体系的部分技术指标。MPEG-4是高比率有损压缩(比如将一个9 GB的DVD视频压缩拷贝到只有700MB空间的CD-ROM上),其图像质量始终无法与MPEG-2相比。当MPEG-4与MPEG-2的码率输出相同时,其质量仍稍逊于MPEG-2。同时,MPEG 4对硬件的要求也较高。事实上,我们注意到MPEG-4在保证令人满意的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更注重较低的数据率和灵活的交互功能。
2、MPEG 4编码器
MPEG 4编码简化原理图如图一。
对于输入视频序列,通过分析确认n个视觉目的对象为编码对象,将其认定为n个VO(n=1,2,3…),对每一个VO编码后形成这个VO的VOP数据流。VOP的编码包括对运动(采用运动预测方法)及形状、纹理(采用变换编码方法)的编码。由于VOP具有任意形状,因此要求编码方案可以处理形状(Shape)和透明(Transparency)信息,这就是与只能处理矩形帧序列的现有视频编码标准的根本区别。在MPEG-4中,矩形帧被认为是VOP的一个特例,这时编码系统不用处理形状信息,退化为类似于MPEG-1、MPEG-2的传统编码系统,同时也实现了与现有标准的兼容。除去VO的其余图像部分--背景,仍采用传统的矩形DCT变换编码;VO场景描述信息(VO自身信息,如VO对象的知识产权、和VO间的位置、逻辑关系等)也要进行编码,最后和VOP流、背景一起送入MPEG 4帧复合器,生成MPEG 4流输出。
需指出的是:在VO分割后,每一个VO都需要一个VOP编码通道,在图一中只画出了一个。多个VOP帧发生器的输出在MPEG 4帧复合器中可实现灵活地多路复用编码或同步并行传输编码,以适应各种传输环境和要求。MPEG 4解码是以上编码过程的逆过程。可以看出,独立于背景的VO编码可以实现接收端的用户对VO对象进行选择性地操作。
3、MPEG 4视频编码功能与特点
MPEG 4标准的制定有两个目标:低比特率的多媒体通信和多工业的多媒体通信的综合。即MPEG-4遵循灵活的编码工具框架体系,设计了一个开放的编码系统,对于不同的应用采用不同的编码算法,以达到低比特率通信的目标。MPEG-4解码器是可编程的,相应的解码信息可与内容本身一起传输下载。与现有的MPEG-1和MPEG-2视频压缩相比,MPEG-4视频有一些重要的改进:
1)基于内容的交互功能: MPEG-4提供了全新的交互方式,根据制作者的具体自由度设计,在有限的时间内可实现对多媒体VO的时域随机存取(从不同的源获取内容或向不同的源发送内容)、快速搜索、改变场景的视角、改变场景中物体的位置、大小和形状,或对该对象进行置换甚至清除。
2)支持自然及合成信息的混合编码(NHC:Synthetic and Natural Hybrid Coding):MPEG-4支持合成信息的编码,可对合成的VO及其活动信息进行参数化描述。对于频繁出现的视觉对象则分别定义了它们的纹理形状和动画参数。
3)高效编码:包括视频VO数据的高效编码和多个并发数据的有效同步编码。
4)基于内容的伸缩性:是指分级编码后,纹理、图像和视频基于内容的伸缩性,视频序列中时域、空间及质量的伸缩性,表现为时域实时或非实时、数据率大小及重建的图像质量上。
5)可变的最终输出:不同的码率意味着支持不同的功能集。功能集的底层是VLBV核心(VLBV:Very Low Bit Rate Video),它为最低达5-64kbits/s视频操作与应用提供算法与工具,支持较低的空间分辨率(低于352×288像素)和较低的帧频(低于15Hz)。VLBV核心功能包括:矩形图像序列的有效编码、多媒体数据库的搜索和随机存取。MPEG-4的HBV(HBV: High Bit Rate Video,范围在64kbits/s-4Mbits/s之间)同样支持上述功能,但它同时还支持较高的空间与时间分辨率。其输入可以是ITU-R 601的标准信号,因此其典型应用为数字电视广播与交互式检索。
与MPEG-1和MPEG-2相比,MPEG-4的特点是其更适于交互式AV服务以及远程监控。MPEG-4是第一个允许用户端操作的的视频编码标准。MPEG 4的特点非常适合于互联网上的交互式影视服务:可适应各种应用终端的物理网络环境,可实现对视音频内容的交互操作,具有下载解码能力(在一定的硬件基础上,可下载解码工具,对不同编码方式的内容进行解码处理)。MPEG-4的设计目标还有更广的适应性和可扩展性:因特网多媒体应用、交互式视频游戏、实时可视通信、交互式存储媒体应用、广播电视、演播室技术及电视后期制作、多媒体内容存储和检索、采用面部动画技术的虚拟会议、多媒体邮件、移动通信条件下的多媒体应用、可视化合作实验室场景应用、远程视频监控、通过ATM网络等进行的远程数据库业务等等。
从矩形帧到VOP,MPEG-4顺应了现代图像压缩编码的发展潮流,即从基于DCT的传统编码向基于对象和内容的现代编码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MPEG-4视频编码技术翻开了图像编码史上崭新的一页。
四、 MPEG 4视频产品
在2001 NAB会展上,多家公司推出了他们的MPEG 4产品。Amnis公司推出了基于IP平台的MPEG4视频流技术,展示了可以重放MPEG1, MPEG2和MPEG4的桌面软件。Envivo 公司陈列了他们的应用于IP网络或MPEG2节目数据广播的MPEG4端到端解决方案。该方案是纯软件的,支持视频、音频和合成的2D动画的MPEG4方式编码,以及对MPEG 4文件的版权保护。Optibase公司推出的MGW系列是一个插件式的多通道流服务器系列,可插入不同的编码模块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其中MGW 4000是支持MPEG4(兼容MPEG1和MPEG2)的流服务器。Optibase还推出了支持多媒体和交互MPEG4流的IP实时编码、分配平台。最后,Optibase展示了从MPEG 1到MPEG 4的实时转码技术。Philips 提供了一个从制作到重放的、端到端的网上MPEG-4解决方案:包括互动内容编辑器(支持网上MPEG-4视频流的搜索、剪辑和编辑)、实时软件MPEG-4编码器(甚至支持简单视频和AAC音频的无线编码)、通用多点分配IP平台和解码软件(WebCine' player支持Win95,Win2000和NT操作系统;WinCE用于手提电脑;Trimedia是一个网上广播机顶盒)。SUN 公司也推出了他们的通用MPEG-4流服务器。
微软在它现在的WIN98和WIN2000操作系统中也已加入了一个MPEG-4的播放器,叫做Divx。它可以回放仍是以.AVI为后缀的MPEG 4文件。Divx可以附加到MPEG-4的数据流中,并可以进行设置以适应不同的使用要求。Divx视频编码技术是由 Microsoft MPEG4 V3 修改而来,使用MPEG 4压缩算法,打破了ASF的种种协定。但MPEG4毕竟是一种高比率有损压缩,其图象质量始终无法和 DVD 的 MPEG2 相比,即便是在MPEG4码率和DVD码率差不多时,总体效果还是有距离(在杂乱的细节上稍有模糊)。所以目前的MPEG4 只能面向于娱乐和欣赏方面的市场。
市场上的第一张DIVX-MPEG4格式的影碟《活火熔城》,长98分钟,采用512×288 16:9格式,帧频24帧/秒,64KB立体声音频。影片由720×480 16:9 30帧/秒的MPEG2制式转刻,刻在单张CD盘片上。
六、结 尾
关键词:篮球运动;运动决策;眼动指标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6-0774-03
Research on Strategic Accuracy and Speed Differences of Basketball Athletes' Eye Movement
WANG Minghui1, LI Jianmin1, YAN Cangsong2
(1.Teaching Section of Public P.E., P.E. College,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5, Jilin China;
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Liaoning, China)
Abstract:Different levels of basketball athletes' differences of strategic accuracy and movement speed are researched,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athletes' eye movement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decisions. The experiment is a mixed design of 3(level of athlete) × 2(gender) × 2(scene pictures). A multi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i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When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basketball athletes stare at different levels of scene pictures, their eye movement indexes, strategic accuracy and movement speed are all different. Different levels of basketball athletes' methods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 and the speed and efficiency of dealing with information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The real reason about these differences is that there are integrated differences of professional sport knowledge, cognitive ability of the sport, and integration of hands and eyes movements.
Key words: basketball; sport strategies; eye movement index
篮球运动员所有技、战术的行动都伴随着复杂的思维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讲,篮球运动员临场的思维决策能力是比赛制胜的首要因素。本研究旨在考察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运动决策准确性和速度的差异,分析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运动决策过程中眼动指标的差异,归纳出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运动决策准确性和速度差异的本质。
1 研究设计
1.1 实验法 实验采用3(运动水平)×2(性别)×2(场景图片)的混合设计,运动水平和性别是组间变量,场景图片是组内变量。运动水平三个水平为:高水平组、中间水平组、初等水平组;场景图片的两个水平为:复杂场景图片和简单场景图片。
1.2 被试 从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选取二级或二级以上篮球专项本科生,男女各15人,平均年龄18.9岁,都有六年以上的训练经验,作为高水平组。选取体育学院本科非篮球专项的本科生男女各15人,平均年龄为19.3岁,经过普修课学习基本掌握篮球的规则、技术和战术,作为中等水平组。在辽宁师范大学数学学院随机抽取男女各15人进行匹配,接触过篮球运动,对篮球的规则、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作为低水平组。三组被试的视力正常,裸眼视力均在4.8以上。
1.3 实验仪器 实验采用美国应用科学实验室生产的504型眼动仪。
1.4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经过筛选的篮球进攻的场景图片,从NBA经典镜头的视频上截取,由篮球教练和教师还有体育学院研究生进行等级评分,选出典型的图片,图片经过photoshop软件处理,队员位置清晰,有投篮、突破和传球三种选择,要求被试做出判断并按相应的键完成任务。每组图片各10张。
1.5 实验过程 实验在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实验中心的眼动实验室进行。眼动实验是个别进行的,让被试坐在距屏幕65 cm处的椅子上,下颌放在一个U型托上,保持头部不动,主试进行头部校正和眼校正。实验开始前,主试讲解实验目的,让被试观看指导语,然后实验正式开始。实验开始时记录眼睛观看图片时的注视时间、注视次数、眼跳距离等数据,观看每幅图片的时间最多为5 s,被试要在这段时间内迅速做出判断,按键盘上相应的键,如果是传球要求选择出传球的路线,按键结束后,屏幕出现白屏2 s,然后显示下一幅图片。如果被试5 s内没有做出判断,屏幕同样出现白屏2 s,然后显示下一幅图片,图片的呈现次序为随机的,当被试完成20张图片后屏幕显示“实验结束,谢谢”字样。
2 结 果
2.1 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运动决策速度的比较 对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运动决策的速度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
3 分析与讨论
3.1 不同运动水平篮球运动员运动决策准确性和速度的差异及分析 研究发现运动水平越高,运动决策准确性和速度越好的趋势。有研究表明专家运动员在有关的运动知识,认知和回忆运动的或有结构性的比赛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速度都优于新手运动员,信息加工策略方面的软件指标可以区分专家和新手的差异[3]。运动专家表现获得的基本观点有三种:能力观、知识观以及信息加工观。能力观强调运动表现取决于个体的心理运动能力。知识观强调与某一特定的运动相联系的知识在运动表现中的重要性,认为熟练者与初学者的差异在于熟练者拥有更多的有关具体运动任务的知识。信息加工观则强调对知识的应用过程,认为熟练者和初学者的动作表现差异主要是在于他们在对信息的选择、决策等方而的差异造成的[4]。运动专家与新手在运动知识、回忆和再认比赛、认知、计划策略、心理运动能力以及家庭源等方面的确存在差异[5]。篮球后卫运动员的训练年限明显影响其对篮球比赛图片信息的加工效率[6]。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每一次决策都要运用头脑中已储存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形式称为知识的心理表征。以符号取向的观点认为,心理表征的形式包括概念、特征、命题、脚本、图式、表象、心理模型、生产式规则等等[7]。
3.2 不同难度场景图片对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影响差异及分析 依据信息论的观点,运动员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随信息量的增加,信息加工的无序性增高,从而使信息加工过程更为复杂,决策的难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决策的效果取决于运动员对信息进行选择的数量和对信息加工的方式。如果运动员选择的信息恰当并进行有效的加工,决策的效果就好。有研究表明视觉选择注意加工能力是运动员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选择性注意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障[8]。在影响运动员的诸多心理因素中,选择性注意对比赛结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9]。还有的研究指出搜索策略的选择与对任务的理解程度有关,具有相关知识的被试对欲搜索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在头脑中己初步形成相关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或更易掌握所搜索材料的内在组织结构,搜索速度一般较快[10]。Beuteua.JH和Ravneu.K研究了视觉搜索过程中有效刺激的范围,发现在视觉搜索过程中,中央视觉是很重要的,视觉搜索过程中有效刺激的范围受任务难度影响较大[11]。
3.3 不同水平运动员在运动决策过程中眼动指标的差异及分析
3.3.1 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的差异及分析 在注视图片过程中,眼球的运动不是连续的,而是跳跃式的。两次跳跃之间有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被称为注视[12]。每一个注视点的时间长短称为注视时间[13]。注视时间的长短反映被试对材料加工的程度。注视的多少,称为注视次数[14]。注视的次数反映了被试的注视策略,以及注视材料的难易。由于注视图片是运动员获得决策信息的主要渠道,随着图片场景难度的增加,水平越低的运动员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差异越显著,高水平组的运动员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差异不显著。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虽然图片上的场景比较复杂,信息量很大,高水平运动员仍然能够迅速地从大量有用和无用的信息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经过迅速地加工后做出更为合理反应,初等水平运动员则由于图片场景比较复杂,考虑的方面也较多,需要认真分析所看到的每一个信息,然后再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且与自己的经验相比较后做出判断。
3.3.2 眼跳距离上的差异及分析 眼跳距离指从一次注视结束开始转移到下一次注视之前眼睛跳跃的距离,通常用度数表示[15]。眼跳距离是衡量注视广度的一个指标。从“眼跳距离”指标上分析,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在场景图片上趋势基本一致,水平越高眼跳的距离越大。水平越低的篮球运动员采用的眼跳模式距离越小,说明水平低的篮球运动员注意广度小,注视效率低。而水平越高的篮球运动员采用的眼跳模式距离越大,加工效率高,保证了每次注视加工的质量。随着场景图片难度的增加,不同水平的篮球运动员都采用了减小眼跳距离的模式,表明复杂图片场景增加了图片包含的信息总量,不同水平的篮球运动员都需要减小眼跳距离来提高信息的加工效率。
3.4 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决策差异的原因归纳和实质分析 Miller[16]提出假说,专家的良好表现是由于运动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使信息加工变量的结构和序列规律化了。Anderson[17]和Wall等[18]提出专家发展了复杂的关于运动的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加工信息。专家可能采用平行方式(组块能力)加工更多的信息或者某些信息加工步骤对于专家来说是不需要的。Williams[19]等人指出专家运动员比新手运动员的视觉搜索策略更恰当和更有效率。Bard[20]等人指出专家运动员经验丰富,比赛场景的一般变化对他们的影响不大。综合前人的相关研究结果和本研究的结果,将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决策差异的原因归纳为:不同水平的篮球运动运动决策的差异是内部决策过程的差异,不同水平的篮球运动员运动决策准确性和速度的差异可能在信息加工方面、注意和视觉搜索策略(选择性注意)方面、心理表征的图式和表象及心理模型,能够进行更为有效的构成方面,在同时性加工过程中的信息整合能力、继时性加工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形成完整的记忆表征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的。不同水平的篮球运动员运动决策差异的实质是:专项运动知识-专项认知能力-手眼动作联动三者整合的差异。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接受专项训练的时间较长参加比赛的场次较多,头脑中积累了大量的专项运动知识,无论是在真实的比赛场景还是在观看场景图片,都能够与自己大脑中存储的专项运动知识进行比较,对眼前的情景进行分析,能够迅速的从场景中获取有效信息,对场上防守队员所采取的防守战术做出判断,再结合本队采取的进攻战术,尽快的在大脑中进行信息的编码和整合,找出合理的处理球的方式,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处理球的动作。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不仅仅在每一个独立的层次上具有优势,更为主要的是在三个层次的整合上具有优势。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不同水平的篮球运动员在注视不同难度的场景图片时,在注视时间、注视次数、眼跳距离等方面都存在差异。高水平运动员采用了相对合理的注视模式。运动水平越低,注视时间越长、注视次数越多、眼跳距离越小。
2) 场景图片难度对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的决策速度和速度产生了不一致的影响,场景图片难度增加使初等水平组篮球运动员运动决策的准确性和速度非常显著下降,场景图片难度增加使中间水平组篮球运动员的决策的准确性和速度显著下降,场景图片难度增加使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决策准确性和速度无显著变化。3) 运动水平在决策速度和决策准确性上均表现出了一致的趋势,高水平组篮球运动员优于中间水平篮球运动员和初等水平篮球运动员,运动水平越高,运动决策的速度和准确性越好。
4) 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对信息的获得方式、信息加工速度和信息加工效率方面存在显差异,高水平组运动员的优异表现,是因为其注意特征和搜索策略具有整体性特征,在同时性加工过程中,能整合更多的信息,整合质量比较高,而初等水平组运动员的整合能力差,整合质量比较低。
5) 不同水平的篮球运动员运动决策的差异的实质是:专项运动知识-专项认知能力-手眼动作联动三者整合的差异。
4.2 建议 1) 运动决策的准确性和速度可以作为高水平篮球运动员选拔的重要参考指标。运动决策教学训练是除了正常技战术、心理训练之外,低水平篮球运动员逐渐成为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训练重点。
2) 在篮球运动员的专项训练中可以加入视觉练习,以改善篮球运动员的眼动模式,提高专项视觉能力。
参考文献:
[1] 董伦红,周威.认知决策与篮球运动训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21(3):43-45.
[2] Thiffault,V,Tachistosoopic. Training and its Effect upon Visual Perceptual Speed of Ice Hockey Players. Proceedings of the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Sport Sciences,1982.
[3] 张力为,任末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408.
[4] 漆昌柱,徐培.运动专长研究的理论、方法与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2):36-38.
[5] 罗小兵,王斌,刘改成,等.运动中专家表现的研究述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2):127-130.
[6] 张运亮. 我国不同训练年限青年男子篮球后卫运动员专项认知眼动特征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2004.
[7] 刘爱伦,水仁德.思维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8] 张学民,廖彦罡,葛春林.大学生与运动员视觉选择注意的对照研究[J]. 体育科学, 2005,25(3):22-23.
[9] Nougier.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ise in the Orienting of Attention[J]. Sport Psychology.1999,(30):246-260.
[10] 张智君,沈舫等. 先前知识、超文本层次深度和类型对低结构化信息的影响[J].心理科学, 2003,26(4):680-683.
[11]Bertera J H, Rayner K. Eye movements and the span of the effective stimulus in visual search. Perception&psychophysics. 2000,62(3):576-585.
[12] 隋雪. 学习困难生阅读过程的眼动特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
[13] 闫国利. 眼动分析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4.
[14] Miller, R. B.(1974). 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ask Strategics.American Institutes for Research.Technical Report AFHRL-TR-74-26.Springfield, VA: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15] Anderson, J.R.(1982). Acquisition of cognitive skill. Psychological Review, 89:386- 406.
[16] Wall, A. E., McClement, J., Bouffard, M.,Findlay, H.&Taylor, M,J.(1986).A knowledge-based approach to motor development:Implications for the physically awkward.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2:21-42.
论文摘要: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是税务机关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税收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概括性的评价。评价时应本着系统的、战略的、权变的跟光,注重对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权重的确定,采取客观,公正、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将目标管理、关键绩效指标以及平衡记分卡等评价技术引入到税收管理绩效评价工作中,建立一种适用于不同层面的绩效评价体系,能够为提高质量和效率提供有效的评价方法。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概述
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是税务机关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税收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概括性的评价。评价时应本着系统的、战略的、权变的眼光,注重对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权重的确定,采取客观、公正、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快捷准确地将信息反馈给管理层,以供实施控制决策之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可以从效果和效率两方面进行。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
税收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税收管理绩效目标服从和服务于税收管理目标,通过实施绩效评价,引导和促进税务机关实现税收管理目标。因此,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应当是在税收遵从的前提下,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从而达到税收收益最大化和纳税满意度最大化。
(二)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实施前提
一是要有高质量的数据资源。实施有效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要求高度的税收信息化程度,管理数据资源高度集中,至少要到省一级,有专业的数据处理中心,对产生的数据资源实时进行校验、统计、筛选、分类、分析,有相应的保障数据质量和安全的制度和措施。二是对税收管理过程及结果进行标准化管理。要最终做出绩效评价的判断结果,除了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还必须有可行的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评判。评价标准是评价结果产生的基准和前提。
(三)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在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税收管理主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管理层面主要指省级以上税务机关和单纯具有内部管理职能、不直接面对纳税人的地市级税务机关,操作层面即为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地市级以下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下,税收管理主体就是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四)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范围
现代税收管理理论中的税收管理.主要是指税收的征收管理,只包括税收执法权的管理。税务机关绩效评价包括对税务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行使绩效的评价。本文主要是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税收执法权的过程及其结果产生的绩效,即税收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分析。
二、构建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意事项
(一)合理设定评价指标
指标设计在以“目标管理”为手段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指标既是税务人员工作行为的导向,又是评价税务人员工作业绩的标准。好的指标可以起到事前积极诱导和事后公正评价的作用,差的指标会使整个绩效评价体系失效甚至对整个税务系统造成危害。我们对税务人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全部内容,必须涵盖税务人员7O~8O以上的工作,根据岗位职责确定指标。指标的设计要体现多元化,不仅要能综合反映税务人员的工作业绩,还要考核其工作态度、创新精神、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是否能与他人交流与共享信息。各级税务机关也可以结合实际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指标体系。这就意味着指标的设计要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于两类指标组合权重的选择取决于被评价税务人员的岗位职责。不同的部门工作侧重点不同,有的是在于提高纳税人的满意程度,树立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有的是在于实现税款的应收尽收、减少纳税人的税款漏征率。对量化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量化指标的权重大些,对定性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定性指标的权重大些。
(二)注意事中沟通
若把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比做一台机器,沟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剂,它能保证整个绩效评价体系良性运转。没有完善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也就没有税务部门的绩效评价体系。沟通存在于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三个阶段。在绩效评价实施前的指标设计阶段,税务部门的领导或评价者应把被评价人员纳入到指标的设计过程中。沟通一方面可以使绩效指标和标准成为每一个部门和税务人员均能理解的共同语言,从而对其行为产生事前诱导作用,消除排斥心理、引导接受并指导行为;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指标的设计与实际相脱离,增强了指标的可操作性。对于绩效评价后的沟通,评价人员根据被评价税务人员的绩效评价结果,鼓励与组织目标一致的行为,同时对于不符合或偏离组织目标的行为予以引导,帮助找到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其接受进一步的培训或改变工作态度。人们最常忽视的是评价过程中的沟通,然而在评价过程中及时进行沟通引导被评价税务人员的行为,可以防微杜渐,大大改善评价结果。在实际工作中,事中沟通也通常最有效。
(三)根据个体需要选择激励手段
绩效评价与绩效付酬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传统行为学理论分析,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所引起的。因此了解和把握人的需要特点,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的基础。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激励手段的多样性,即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于物质激励,可以通过对薪酬体制的设计而完成,在绩效评价体系中,税务人员的工资一公务员基本工资+绩效工资x工作难易系数。对于非物质激励,可以通过“情感激励”对税务人员个体工作给予认同、尊重、表扬,对其职位的提升、赋予信任和责任来实现。评价人员必须确定被评价税务人员目前所处的需求层次和特点,并依据其特点选择适合不同个体的激励结合方式。
(四)建立硬性约束机制
激励和约束是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只有二者之间实现整体协调,才能发挥绩效评价的功能。绩效评价体系内的约束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税务人员的评价结果较差或与整个系统的目标相悖,将遭受批评和惩罚,为此付出代价;另一方面对评价结果差的税务人员的处罚就是对其他税务人员的约束,或者说是反面激励,从反面达到激励约束相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绩效评价体系中,激励和约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协同在一起发挥最优作用。
三、不同层面设计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技术的运用及其分析
1.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绩效管理体系。它将组织经营任务的决策转化为四大部分的指标: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将组织战略分为这四个方面的考察目标,每一考察目标分别设置几个独立的指标,多种指标组成了相互联系的一个系列指标体系。这些目标和指标既保持一致又相互加强,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从而达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平衡。因此,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管理决策,能明确地看出它对整个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组织战略目标所带来的影响。在平衡计分卡中,财务方面是平衡计分卡的最终结果,财务指标的实现是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的结果。只有实现内部流程的效率性和一致性,即在时间、质量和价格方面满足客户,才能达到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而内部流程的优化与否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的能力。
2.基于关键指标的绩效评价。
关键绩效指标的类型主要有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限。在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时,指标的设定要具体,切中目标、适度细化、能够权变;指标是可度量的,是数量化和行为化的,数据或信息要具有可获性;要具可实现性,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在适度的时限内可以实现;要有现实性,是可证明和观察的,不是假设或主观猜测;指标的设定要考虑时间,关注效率。
3.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
目标管理下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是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把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激励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工作任务量化,层层分解。目标管理法是为了改善组织在竞争中软弱无力所实施的一项措施,通过权力下放和自我控制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它建立在充分信任和信息透明的基础上,更强调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四个操作步骤:设定绩效目标、确定目标达到的时间框架、实际绩效水平与绩效目标相比较、设定新的绩效目标。
(二)管理层面基于目标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基于目标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构建要求。
管理层面的工作要强调纳税人导向、结果导向。它需要为操作层面提供政策咨询、宣传培训、协调审批等服务,而这些工作始终要围绕顾客的需求进行。管理层面许多工作的最终结果要靠操作层面的执行来实现,为体现它的导向思想,有必要将其工作绩效与操作层面的主要执行结果挂起钩来。管理层面要通过对关键绩效指标的筛选来突出工作重点,调整衡量标准,要加大对主体业务和主要职能的评价力度。对过程的控制主要通过正确执行管理体系文件来实现,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将需要关注的重要过程筛选出来,每次只从其中抽取部分进行检查。
2.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管理层面的绩效评价根据“目标引导,面向流程”的指导思想,按照“质量方针一总体目标一具体质量指标”的思路,结合管理层面的主要职能,建立起基于目标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绩效评价体系。
(1)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税收政策能够有效地保证税收职能的实现,有利于保证税收“应收尽收”的收人组织原则,有利于收人水平的调节和收人公平分配,有利于营造公平有序、诚信纳税、和谐的税收环境,有利于促进依法治税目标的顺利实现。评价该绩效目标的指标可以使用税收征收率这一指标进行评价。
(2)税收分析预测的准确性。受指令性税收计划的影响,政府部门一度强调用税收完成数来评价税收管理工作。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是要树立制定科学税收计划的观念,实事求是地测算和上报建议计划以及影响收人的主要增减因素;二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做好收人预测工作,对税收预测的效果主要引人税收收人预测准确率指标来评价,同时把查补税款总额作为税款预计水平的一个修正指标。
(3)税收数据质量和安全性。有效的税收监控是税收管理的基础,而它又是建立在有效的数据管理基础上。管理软件通过采取有效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检验、审核、检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和避免异常数据,清理垃圾数据、冗余数据,纠正错误信息,确保数据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实用。数据高度集中,对管理层面而言,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也很重要,可以通过垃圾数据量、冗余数据量、数据利用程度、应急预案启动的次数、数据灾难发生的次数以及解决效果等方面设定评价指标。
(4)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果。纳税评估的有效性评价应当包括评估对象确定的准确性、评估发现的问题户数、补缴税款、移交稽查户数以及纳税人真实申报率的提高等方面。
(5)执法监督的有效性和法律救济的处理能力。依法治税是衡量税收管理工作绩效的核心标准和实现税收各项职能的核心途径。管理层面通过执法监督和法律救济,可以通过执法检查、纳税人投诉、案件复查等方式进行,主要通过税务案件应诉维持率、复议案件维护率、税务案件审理准确率等指标来评价。
(6)提供服务的质量。无论纳税人将需求直接传递还是由操作层面传递给管理层面,管理层面都应当等同于与纳税人直接传递,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因此,顾客需求的有效处理率、处理及时性和准确性都应当成为关注的内容。
(三)操作层面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财务的税收征收率指标选择。
税收管理战略目标主要是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程度,在财务角度主要体现为实现税收收益最大化,其“核心结果”指标主要体现为税收征收率的高低。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既定的税制模式下,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法定税收收人的实际征收量。因此,财务方面的指标主要体现为对税收管理水平的衡量和评价,具体包括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纳税申报质量以及税负水平四个方面的相应指标。核心结果指标则依据税收经济观,在征管能力一定的情况下,税收规模随经济的波动而波动。从理论上说,只要税务机关依法治税,对无知性税收不遵从的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对自私性不遵从的纳税人加强管理监控,就能够实现应收尽收。在评价是否实现有效地组织税收收人方面,用税收征收率进行评价。
2.征管过程驱动性指标选择。
(1)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户籍管理水平主要反映评价期该辖区内纳税人获得的全面性,以及纳税人各项基础信息是否真实、准确。主要由税务登记率、发票使用率、户均发票使用量、税控装置数据采集率等指标来评价。
(2)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在日常税收征管中,加强对核定征收户的管理和评价,可以有效监控操作层面行使推定课税权的情况,降低风险,实现核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进而提高税收征收率。主要由查账征收率、定额调整率、定额户转查账户比率、个体户平均税负、未达起征点率、停业复业率等指标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