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30 12:35: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民族文化传播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产业 民族 价值 市场
“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需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维护文化安全。当代文化产业的兴起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方式,文化产业的多种产业形态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价值意义。具体而言,通过文化产业不同形态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不同进路:
广播影视。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标志和结果,广播影视是融合了技术、艺术、声音等多种手段的艺术。在文化传承和信息传播方面,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媒介的时空限制,具有迅捷、高效、形象生动等特点,显示极大技术优越性,是当代最为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形式。在全球化背景下,广播影视对跨文化交流影响深刻。“国际交流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是国际传播,即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文化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其中对传播者而言,最便利、最有效的工具是通过天空直接传播的媒介,即广播和电视。”广播影视成为全球性文化传播交流的桥梁,有利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培育具。事实也证明,这也是成功的影视剧所以成功的重要元素,如韩国电视剧《爱情是什么》这类影视剧表现的韩国传统家庭伦理,美国好莱坞施瓦辛格电影对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文化的宣扬。而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李安的《卧虎藏龙》被西方影视圈肯定恰恰和影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关。
正是意识到影视剧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巨大影响,许多国家都采取措施鼓励、保护本国影视剧的生产、播映,即使象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以立法、财政补助等形式对本国影视也进行保护。而美国则把要求开放别国文化市场、推销美国影视文化产品作为重要的经贸外交内容,其中包含了宣扬美国文化的目的。“事实上,好莱坞的主流电影,全部是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电影。”这从反面证明了影视文化产品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当然,利用广播影视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并不能单单依靠行政命令或者法律规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最主要的还是依靠广播影视的产业化发展,只有在产业化发展中,广播影视才能获得内在发展动力,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才能拥有坚实物质基础。
文化旅游。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以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旅游活动蓬勃兴起。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历史文化不再仅是大众认知的对象,而集认知、娱乐、经济、文化传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资源。“旅游是一种文化行为,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是旅游文化重要表现。”古人云:“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较之观光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更容易引起众多旅游者的关注。通过旅游,感知异国他乡的文化个性和生活方式,感受旅游地的人文精神,获得心灵的陶冶,成为当代大众旅游的重要动机。旅游地的各类人文景观联系着旅游地的民族历史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也体现着旅游地人民的创造精神和民族性格,体现着旅游地人民谋生存、求发展的民族精神。通过相对自由的身临其境的旅游活动,旅游者容易获得对异域文化的直观感受,获得自我精神的满足。旅游者在旅游中心理上排斥少,精神上较放松,更容易接受异域文化信息、包容异域文化氛围。这为利用旅游活动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很好的机缘。
出版传媒。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看,人类的文化传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民间自发的口耳相传阶段到文字印刷出版物的阶段,再到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传播阶段。不同的文化传播阶段文化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不同,但每一个阶段的演进都带来文化传承的飞跃,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出版和大众传媒是当代主流的文化传播媒介。这种文化传播方式内容丰富多,产品多样,形式灵活,信息保留时间长。对受众而言,较少受到时间、交通和经济实力的制约,也很少受场所、文化水平、技术的限制。出版传媒具有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的责任。出版传媒产业主要通过如下方式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首先是出版传播传统文化典籍。其次是通过图像、文字、色彩、语言等手段再现历史文化、习俗风情、音乐舞蹈、地方戏曲等。最后是对濒危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挖掘保护。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经常有一些具有民族文化内涵体现民族精神的文化遗产缺少保护濒临生存危机,如一些文化遗址被侵蚀或毁坏,一些民间艺术面临失传,一些文化遗产被忽视……出版传媒部门可以利用自己信息、技术优势,对这些濒危文化进行及时的抢救性出版传播,为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做出贡献。
节庆。传统节庆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能表现出民族的文化共同体特点和凝聚力。许多民族节庆都经过了长期历史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民俗文化和礼仪活动,蕴含着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和审美情趣,是展现、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表达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首先,节庆通过展示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精神。“民族节庆是文化风俗的传承,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蕴,既表现出一个民族对于生活的热情、对于未来的祈望,又展示出一个民族的伦理礼仪、交往方式。”节庆具有地域性、文化性、民族性、群众性等特点。节庆中多形态的传统艺术、丰富多彩的民俗礼仪,营造着节庆的文化氛围,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因而节庆也成为展示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活动。其次,节庆通过发展文化经济为培育民族精神提供物质支持。通过节庆,可以把文化活动和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汇聚起大量的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一方面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反过来又会为发展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供物质支持。最后,节庆通过文化创新促进民族精神创新。通过节庆培育民族精神,可以把培育民族精神融入大众的现实生活中,与大众生活产生联动效应,既可以推陈出新,也可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使民族精神始终保持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学界对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理解尚无定论。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的文化现象和产业形态,是当代世界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的产物,是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这具体表现为:首先,通过文化创意设计者的产品创意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文化创意产业是高度依赖设计者知识素养的产业,其产品内容、形态、色彩、功用、线条等无不凝聚着设计者的文化知识、价值标准、审美趣味、心理性情等内容,是设计者文化人格的物化,传达着设计者背后的民族文化信息,也就必然地体现着这种民族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其次,通过文化创意开发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来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文化创意产业出现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主要依托当代高科技和传播媒介而生产出各类富有精神文化意味创意产品,从而推动经济产业升级和满足大众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作为一种产业实践方式,文化创意产业离不开文化资源的支撑,这其中,民族文化就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 《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p391
[2]钟大年等编《电视跨国传播与民族文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页
[3]胡克 张卫 胡智峰: 《当代电影理论文选》.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0.P71
[4]刘爱萍:《当代旅游业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当代经济》2008年12期下
【关键词】云南民族文化 传播 保护 动漫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33-02
云南地处中原文化、印度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交融地带,自古就是连接中国大陆与南亚次大陆的枢纽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与历史积淀使云南文化独树一帜。作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省份,云南应如何将自身优秀的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播给世界,成为了学者们的研究问题。如今将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传播与保护载体的观念逐渐被社会所认可并接受,人们正在寻求更多、更具创意的手段来传播与保护文化。所以,利用动漫产业来对云南民族文化进行传播与保护的理念脱颖而出,并逐步地变为现实。
一 问题的提出
1.“十里不同俗”的云南民族文化呼唤更具创意性的传播载体
云南拥有2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文化风俗奇特,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聚居区域也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情特色。自21世纪初以来,一大批反映云南民族文化的作品走出了国门,《云南印象》《丽水金沙》等大量优秀作品不断被创作出来。但是面对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发展格局,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传播云南民族文化的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网络使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视野由乡村传播向国际传播转变,这种转变其实就是网络给少数民族带来的一种‘走出去’意识,这种网络意识代表的是高速、高效的发展”,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传播受众也在寻找着更具创意、更具视觉享受的传播工具。借助动漫手段,通过动漫产业传播云南民族文化的方式应运而生,并开始在现实社会中产生影响。
2.“云南动漫节”与《彩云南》的成功凸显了动漫产业与民族文化结合的魅力
作为文化资源大省,云南已认识到民族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并不断开辟民族文化传播的新途径。从2006年至今,云南省先后举办了四次动漫节,云南动漫节最值得关注的元素就是云南民族原创动漫的展示。2009年,以“弘扬云南本土文化,发展民族动漫品牌”为理念,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创作背景打造的云南第一部动画作品《彩云南》受到了国内动漫行业的广泛认可,并获得了一系列的国家大奖。云南首部动漫作品就有如此成就,不能不令人们发出这样的感叹:民族文化资源在动漫产业中蕴含的能量真的很大。
3.日韩动漫浪潮的席卷使国内动漫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有人把动漫与艺伎、茶道、相扑并称为日本四大国宝,动漫产业在为日本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把日本的文化与价值观念传播给了世界,并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动漫时尚与潮流。面对异国文化借助动漫产业的冲击,各国都不得不采取了抵御的态度与行动,中国亦是如此。中国动漫依靠剪纸、水墨、木偶等形式的展现曾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并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荣誉,但现代传播手段的发展,使这些传统的动漫形式优势不再。要想与日、韩等动漫强国抗衡,必须以独特的动漫内容取胜,而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云南在动漫产业的发展上大有可为。阿诗玛、五朵金花形象在过去名扬海内外,在动漫领域中这些故事的展现却寥寥无几,所以说云南的民族文化是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全新亮点,也是抵御日、韩动漫产业冲击的有力武器。
二 动漫产业在云南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1.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播
随着信息时代与网络时代的到来,不同地区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在所谓的文化多元发展的同时,却又显出了文化霸权的怪象。我们无法评定一种文化比另一种文化更加先进,但在影响力与控制力面前,我们不得不说那些所谓的“先进文化”确实传播得更加深入人心。西方文化得以被广泛接受,这不能不归功于它的传播渠道与传播策略。“动漫产业建立在动漫文化的基础上,与当代数字技术密切相关;它属于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的典型代表,也是娱乐产业的一部分;它以版权为核心赢利模式,动漫品牌的成功构建是其生命线;它需要资金、科技、知识、劳动的大量投入;它对未成年人和国家的文化安全有重要意义。”作为新兴创意文化产业的代表,动漫产业在传播云南民族文化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动漫产业以动漫文化为基础,人们在对其进行欣赏与享受的同时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要素。动漫文化的这种超语言性使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国籍、不同种族的人们都能欣赏到共同的视觉文化盛宴,这就是动漫产业在传播民族文化时的特别之处。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少数民族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借助动漫产业超语言、跨国籍的优势,将云南民族文化向世界传播的途径完全可行可取,加快发展动漫产业,对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播必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动漫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云南民族文化的保护
“文化产品与服务所具有的经济属性和意识形态性,使得一个国家的对外文化贸易,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具有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树立国家良好形象的价值。”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云南民族文化影响力的强大也就意味着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云南民族文化借助动漫产业传播,前提就是要求动漫产业的发展要在科学、健康的环境中进行。云南动漫产业要在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寻求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这样才能发挥传播与保护云南民族文化的作用,对于文化传播过程中发生的错误也能及时避免或纠正。如在动漫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方面,增强其“云南意识”,提高本土文化素养与教育水平,可使云南民族文化更生动、原生态地展示给世界;从动漫作品的立意到影视创作,从纸制品出版到音像游戏的开发,从动漫音乐的制作到衍生品的市场运营……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文化品牌的树立,所以说,动漫产业对整个云南民族文化来说会起到很好的保护功能,在云南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得到实现的同时,又为云南民族文化的弘扬提供多方面的保障。
此外,动漫产业的市场受众主体是青少年,将云南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动漫作品中,可以使青少年,尤其是儿童从小就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使得民族观念、民族意识与民族文化在年轻的群体中扎根,这无论对未来民族文化的传播,或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来说,都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三 动漫产业的传播与保护云南民族文化策略
1.寻找动漫产业与民族文化的新结合点,提高民族文化传播效果
第一,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与动漫内容相结合。云南民族历史悠久,从秦汉时期鼎盛一时的古滇文明到名扬四海的南诏大理文化,无不为中华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加上云南自古与中原文化交流偏少,使得云南文化充满神秘色彩。这些历史背景与历史传说都可以成为动漫作品创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这就是云南发展动漫产业的天然优势之一,以这些神秘历史为题材的作品存在着广泛的市场需求。
第二,云南民族音乐文化与动漫音乐相结合。音乐是动漫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动漫音乐也是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环节。将民族音乐融入到动漫作品中,可以增强民族动漫内容的感染力与文化氛围,同时从文化传播效果的角度看,当民族动漫作品传播到海外的同时,动漫中的语言表达变成了国外的语言,但动漫背景音乐却依然留在了作品之中,这对云南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起着重大的作用。
第三,云南民俗文化与动漫场面相结合。泼水节、火把节、三月街等民族民俗活动通过动漫作品展示出来,辅之以动漫制作高新技术的应用,势必会为喜爱动漫的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上的冲击,并能激发人们亲身参与的热情,生动的动漫宣传也会以此带动云南旅游业的兴旺。以动漫产业带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对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云南民族经济的发展来讲是一举多得的策略。
此外,云南民族中的服饰、饮食、建筑等文化都可以成为动漫作品中的主题元素,借助动漫产业来展现民族文化,既增强了云南民族动漫产业的竞争实力,更有益于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播效果。
2.创新动漫产业的市场运行机制,实现云南民族文化价值的最大化
第一,创新动漫产业的融资模式。云南的经济实力并不雄厚,云南动漫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多种渠道获取资金来源。可以借助动漫节的契机吸引东部与海外的投资,鼓励更多的民间组织参与,并设立动漫产业基金;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出售部分版权,以文化知识产权参股的形式融资等,通过多种渠道并存的筹措方式保证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获取资金的过程中,利用社会舆论的作用吸引社会的注意,从而唤起社会力量对民族动漫产业与民族文化的热情与参与愿望。
第二,加大动漫产业中衍生品的开发力度。国际上动漫产业衍生品的经济收益大约为动画作品直接收益的3~9倍,由此可见动漫产业衍生品环节不能被忽视。美国迪斯尼公司在推出《米老鼠与唐老鸭》之后,打造了迪斯尼主题公园,一个世纪前的动漫形象至今仍然在吸收着源源不断的钞票。云南动漫产业衍生品的开发空间更为广阔,民族物质文化众多、民族主题公园遍布,这些都为衍生品的市场运作提供了基础条件。在动漫衍生品的开发与运作中,人们对其的喜好也促进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保护,因为通过与这些动漫衍生品接触的同时,人们也亲身近距离地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
3.注重民族动漫人才的培养,确保云南民族文化传播的原生态
培养具有云南民族文化素养的专业动漫人才是云南动漫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对云南动漫产业人才的培养方面,云南省的部分高校已开设了与动漫相关的专业,为云南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但需要指出的是,动漫产业的从业人员不仅从事着动漫作品创作的技术性工作,更承担着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保护重任。这就要求动漫产业从业者还要具备民族文化素养与“云南意识”,“也就是传播者具有的以云南为中心、以塑造云南形象为目的的信息传播思想和观念”,具有较高的民族文化的认知能力与感悟能力,确保云南民族文化在传播与保护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因个人的主观因素而导致传播信息的失误。如许多人对云南摩梭文化的认识就产生了误解,认为它是母系氏族社会,甚至将其婚姻观念理解为。如果文化的传播者继续以这样的观念去传播摩梭文化,那么其传播活动必会误读文化的本源、伤害民族感情。所以说对民族动漫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人文素质要求。
此外,政府组织、企业组织与民间组织的地区间与国际间交流也应该活跃起来,确保云南动漫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为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保护保驾护航。
4.营造动漫文化氛围,提升云南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第一,做大、做强“云南动漫节”。“云南动漫节”是云南人自己的动漫文化盛会,经历了三届的发展,已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面对国内东部地区的强势竞争,“云南动漫节”主打云南民族品牌,以云南民族文化为本,依托面向东南亚桥头堡的优势,在本区域内树立云南民族文化品牌与动漫品牌。“云南动漫节”初步成为了展现民族动漫活力的重要舞台,云南民族文化借助动漫产业进行传播与保护的方式进一步为人所熟知,通过集国内外优秀作品于展会,使云南动漫产业自身看到了差距与不足,所以“云南动漫节”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归根到底就是大力发掘民族文化底蕴,弘扬云南民族文化,这也是其他一切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优势,更是传播与保护云南民族文化的绝佳时机。
第二,借助“云南动漫节”,营造云南民族动漫文化氛围。“云南动漫节”在向国内外展示云南民族动漫的同时,还要让云南人自己了解并喜爱民族动漫文化。放眼云南本土的动漫市场,各种图书、音像制品中充斥着大量的非本土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本土动漫作品太少。通过云南本土近年来进行的各种cosplay大赛、动漫衍生品展销与漫画创作大赛来看,动漫群体的整体喜好偏向日韩、欧美动漫文化。云南民族动漫产业要想长远地、可持续地发展,必须在本土环境中营造浓厚的民族动漫文化氛围,激发本土人们对民族动漫的热情与兴趣,这样才能保证民族动漫产业生存土壤的养料充足;营造强烈的民族动漫文化氛围,才能带动本土动漫产业的发展,促进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保护,进一步弘扬优秀的云南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陈峻俊.浅析网络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新特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2]谭玲、殷俊.动漫产业[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摘 要:本文介绍了古代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的历史返观,包括汉代、魏晋南北朝、宋元、明代等时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历史返观;语文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在教育上主要是传播儒家文化、弘扬儒家的文化价值观(兼有释、道等的文化价值观),这些无不是对儒家文化观的体现和融通。我国古代文化是儒释道并举、海纳百川的文化,其间道家一直在和儒家的融通中起着自己独特的作用,使得我国古代的文化在儒家经世致用的价值观下保持着超然物外的气度,保持着文化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塑造和提升,他们强调“行不言之教”,强调潜移默化的文化对人的影响。
1、汉代语文教育文化传播
汉代教育崇尚儒术,对后代的语文教育影响甚大,“把语文教学看成是经学的附庸,认为学语文只是治经的手段”,“重视识字写字教学”,“重视教师的讲解”。由于重视经学,就形成了对先秦书面语言的高度重视,为经学的进一步传播奠定了基础,也奠定了以经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长久占据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主阵地的基础;由于重视识字与写字,逐渐形成了以“文字”、“音韵”、“训诂”为基础的“小学”,这为进一步巩固经学和强化我国古代以汉字为载体的文化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重视教师的讲解,保证了传统的主流价值观的传承。但这些也为后世的语文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消极影响,比如,造成了在教育内容上书面语言和历代口头交际语言的长期断裂(这一局面直到五四才得以纠正);教育方式上的食古不化,缺乏创新,这也导致了长期以来经学文化的垄断和新文化的举步维艰。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三苍》、《急救篇》等蒙学教材,为后世的语文教育开辟了蒙学之路。
2、魏晋南北朝语文教育文化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治混乱,官学时断时续,教育时兴时废,但语文教育却有不小的成就:家学盛行,父子传授,形成了古代教育史上的家学传统,如王羲之一家的书法教育,这一传统深刻影响着当时的语文教育,也为后世开辟了一条家学的传统;清谈玄学,为避言论得祸,这一时期清谈玄学风气大盛,虽使当时的语文教育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远离了时代的需要,但对时人的语言训练却起到积极的作用;蒙学兴起,其主要内容是识字写字,出现了以《千字文》为代表的蒙学教材,它们成为我国古代基础教育和文化渗透的有效工具;佛教大兴,在传播佛家经典时,为使大众听得懂,采用了当时的比较口语化的讲解方式,对一般群众进行了基本的语言教育,虽主观上起到了麻痹大众思想的作用,但在客观上对大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佛家文化和汉民族文化进一步融合,汉民族文化价值观里融进了新鲜的血液;文学作品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以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组织编写的《昭明文选》为代表,这时期人们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认识,当时人已经能够把文学与经学、史学、玄学分开,这种认识反映在《文选》的编撰上,就是经书不选,子书不选、说话的记录不选、史书一般不选,只选其中有文学价值的{论序述”18,再加上曹丕《典论・论文》、刘勰《文心雕龙》等文论的出现,文学作品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在语文教育上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它不仅开启了我国语文教育文选型教材的先河,还重视文章的艺术成就,使得文学作品独立出来,是一种新的语文教育观的确立,对以后的语文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官话”教学和“双语学习”得到重视,这一时期是一个民族文化(包括异域文化如佛教等)大融合、大发展的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权的迭次更替,为满足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人员的交流,南朝兴起了“官话”教学,北朝兴起了“双语” 学习,在满际需要的同时,各种文化也得以传播和交流,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多元文化传播与交融的黄金时期,中华民族文化海纳百川的特性得以张扬,文化内涵得以丰厚,奠定了以汉民族文化为核心融通各民族文化包括外来文化的多元向心文化的文化品性,这种文化品性为隋唐的大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3、宋元语文教育文化传播
宋元时期,宋代政治的封闭性导致了汉文化在哲学和文化思想上追求道德思想的完美、明心净性精神提升的理学思想,语文教育思想也随着“理学”(“新”儒学)产生和发展而演变。宋代的理学家大都是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教育名师辈出,唐宋家中宋代的六大家不仅继续发展着韩柳古文运动,还以他们的文学业绩极大地影响了语文教育;民族文化的交融继续发展,特别是元代文化,以汉文化和的蒙族文化交融为核心,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文化进一步交融。虽然这一时期的科举考试逐渐失去了隋唐时的文化活力,但在考试之外,为了满足民间的交往,在交际上民间语文朝着实用化发展,元曲的繁荣就是适应这一需要,其代表成果是关汉卿等人的创作不仅成为语文教育的典型内容,更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流传物。宋元时期,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赵孟\等人的书法、绘画异彩纷呈,流派众多,成就斐然,作为文化因素深刻影响着我们这个民族。在语文教育上值得提倡的还有以“三”、“百”、“千”为代表的蒙养教育和修身教育,其主旨还是通过这些教育实现“教化天下”的文化价值观。
4、明代语文教育文化传播
明代是一个旧传统教育思想逐渐僵化、新思想萌芽的时期。一方面,自明太祖朱元璋始,科举考试必须以南宋朱熹的《四书集注》为范本,强调“代圣人立言”,封建科举考试逐渐僵化,至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敕命翰林学士胡广等编撰《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作为钦定语文教学内容来传播正统儒家思想19;另一方面,明中后期在我国历史上被史家认为是不同程度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在文化教育方面,有的已经渗透了反封建、追求个性解放的民主精神,具有近代的启蒙思想,如当时被视为异端邪说的思想家李贽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只可惜这种思想的亮光,由于本为游牧民族的满族入主中原而没能发扬光大,清朝建立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没有继续发展,封建道统得以继续维系,科举考试继续僵化;民族文化的融合逐步走向,汉、满、蒙、藏还有西方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这无疑也促进了语言教育的发展;在教育思想上,黄宗羲等人提倡办学校要崇尚实学精神,“不是为了空学儒家经典,而要有用于天下”20;民间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以四大古典小说为标志的民间文学创作渐入佳境;种种态势无疑是对当时社会主流的文化观、教育观和价值观的一种反拨。明清以来,西方文化在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交流中逐渐呈现出一种优势的地位,西学东渐,中国传统的教育观、文化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以后,中华文化第一次面临着强势的西方文化而涤荡、迷失、自省,语文教育从思想到形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直至开始并逐渐完成了一种凤凰涅似的文化变革――从文言文走向白话文。
5、结束语
以人文化成为主体的文化传播在我国古代Z文教育中一直是隐藏并立在教化明线后面的暗线,以口头语言、器物上的刻画标记、书面语言等为主要媒体的文化潜移默化在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播与语文教育同呼吸共命运。文化传播在内容上的丰厚性、形式上的多样性给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供了不少借鉴,特别是在文化育人、人文化成方面的极大成功无疑是今天处于价值多元化社会的语文教育应该努力学习的。
参考文献
[1] [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论文摘要:电视作为一种现代传媒技术手段,完全可以作为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传播载体,而二者的结合,是大众文化时代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现象。电视将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向更广阔的范围有效传播,并悄然地改变着电视传播实践的现有格局和文化价值观,其社会传播价值也被赋予了微妙而多层次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的全球化也随之成为现实,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消费文化呈现出五光十色的一面,而民族文化,特别是原生态地域文化可能会随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并走向灭亡,这样的退化或者消失已然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危机。面对这样的危机,应如何来传播和保护地域文化,使其在淡出人们视野之后又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之中,从而使人类文化向多元化发展,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域文化特别是各地区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构建我国文化形象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我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传播和保护地域文化,特别是保护各民族原生态文化已成为当今一项重要任务。
当今社会是一个大众传媒的时代,利用媒介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播,不失为拯救即将消失文化的一项有效措施。而怎样利用现代传播载体,强势推动地域文化传播使之焕发生机与活力,从而达到更好地保护地域文化的效果,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在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播的众多媒介中,电视作为当前的主流媒介,自诞生以来就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大众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信息发达时代的今天,电视已经占据了大众传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人类传播信息的中介系统,更是当代社会文化消费的一种基本形式。因此以电视传播为平台,把我国各地区的文化特色融入电视节目之中,尤其是文艺节目之中,可以有效实现传播地域文化的目的。比如在众多的大型综艺节目中,中央电视台的《欢乐中国行》无论是从策划还是节目宗旨方面,都以其独有的以宣传地域文化为内涵追求的鲜明特征而超越了一般综艺节目的文化意蕴。它着力于展示地域文化和城市魅力,突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尽情展示祖国各地风采,通过节目的展示,民族地区的文化底蕴被搬上电视舞台,并通过电视传媒向全国进行传播,从而使全国观众了解到民族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另外,中央电视台的《民歌·中国》与《魅力12》栏目是对各民族各地区原生态民歌的一种传承和保护,经电视传播对民族地域文化的推广效果也比较好。
电视:民族地域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在商业文化大大压制了原生态文化发展的今天,民族地区地域文化迫切需要得到传播和保护。于是,各种媒介运用它们不同的方式,对地域文化进行广泛的传播,并希望借助这种传播,让人们更加关注地域文化从而使其得到保护。
在众多的媒介中,“电视传媒是一种以电视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是伴随着人类对于电视的运用而产生的一种现代的社会现象,是传播的二级系统”①。根据电视的特点,“电视传播面对的是整个社会,其传播内容涉及人类文化各个领域,它极大地拓宽了人类视听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②,它视听兼备,传播迅速,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电视传播的价值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富有肯定效用意义方面的含义,它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首先,发挥本质、传播信息。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③的确,在认真考察人类的媒介发展史中,各种媒介对信息传播并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电视诞生并普及后,迅速成为如今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电视传播也便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其次,在电视传播价值关系中,传播者和受众都是主体,而电视传媒则是客体,在电视传播的社会实践中,人类本身才是电视传播活动的最终服务对象,因此以人为本,在传播过程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是电视传播最重要的价值。而以人为本也正符合地域文化传播的基本内涵。
正是由于电视的适用程度与普及率最高,它才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了民族地区地域文化不仅具有文化价值,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对于地域文化来说,全球化背景下的电视传播可以让其传播范围大大提升,让地域文化以它的繁衍地为基点,超越地域的局限传播到更为广泛的人群中去,从而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更有效的保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播和保护民族地区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这类节目的出现不仅让人们了解了各民族地区的地域文化,更加激起了人们保护地域文化,特别是保护原生态文化的自觉意识,让原生态文化能继续存在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并不断传承和发展下去。
因此,电视传播与民族地区地域文化并不是不可融合的,电视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完全可以用来体现与表达民族地区地域文化。民族地区地域文化与电视媒体的结合,是新时代文化生态圈中出现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现象,起到了把原生态文化向更广阔的范围传播的积极作用,并悄然地改变着电视传播领域的现有格局和文化价值,其社会传播价值也被赋予了微妙而多层次的意义。
在通过电视传播的过程中,笔者认为纪录片和电视文艺节目在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推广中被运用得较多。通过制作关于地方风情风貌的纪录片,可以集中展示民族地区地域文化,这在目前电视节目中是比较常见的,如凤凰卫视《纵横中国》节目在2006年时曾播出纪录片《走进恩施》,就把湖北恩施这个全中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的民族风情展示给全国观众,介绍了恩施州的哭嫁、跳丧等民俗,让人们去感受民族地区独有的风情,进而领略到当地的文化特色。而展示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电视文艺节目就更加多样化了。电视文艺节目是指围绕一个中心主题,选择和编排文艺节目,经过电子技术手段的二度创作,构成充分电视化的、独立完整的电视艺术作品,给观众以多样化和整体的审美享受。比如从2006年开始,央视青歌赛引入原生态唱法,引起公众和文化界对原生态唱法的追捧,笔者认为,原生态唱法的重要意义不在于比赛,而在于展示,是基于电视媒介对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一种展示。
电视传播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策略建构
在很多电视节目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以“营销城市”的理念展现地域文化的有效战略,体会到电视传播对民族地区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那么电视在传播民族地区地域文化时应如何建构传播策略呢?
电视传播民族地区地域文化打开了通往现代社会的信息之门,也把地域文化展现于现代公众的视野中,并有可能引起极大的关注,有利于强化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很多民族地区的地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常常不被其他民族所知晓或者是认同,但是经过电视传播后,在现代传媒的引导作用下很容易让人们产生对民族文化特质的认同感,同时也让当地人有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可以促进民族的和谐,让民族文化从自发的传承转向自觉的保护。我们还以2006年央视青歌赛引入原生态唱法为例,比赛将各地的原生态文化进行了展示,这种展示不仅让现代公众得到新的娱乐,也可以大大提升原生态共同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可以增加他们的文化自信和传承动力。 转贴于
对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视媒介在传播时,会自觉地选择地域文化的一些具有影像特征的要素加以传播,这是电视媒介自身的要求,也成为当代文化生活的重要特征。在民族地区地域文化中,原生态文化是其重要方面,原生态文化会借助当代影视的传播载体,并由此寻求进一步与外界更多的接触,期冀向外界传播带来价值上的认同和经济上的利益。这种传播就使得本来远离这些文化形态的人群开始关注这种文化形态,并更多地借助于电视媒介了解原生态文化的特征。④如2009年《欢乐中国行——魅力恩施》大型晚会,节目在呈现恩施地域文化时,还多角度完整地表现出了土家族原生态文化的魅力所在,正是通过这种传播激起人们对土家族原生态文化保护的意识。
对地域文化中一些存在非议的问题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品牌的专利归属之争可能会愈加激烈。几年前曾经发现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等两家官方网站将《龙船调》列为“湖南民歌”范畴,造成侵权。《龙船调》其实是湖北恩施利川地区著名的文化名牌,近年来,利川市加大了对这一特色名片的宣传和保护力度。2003年,利川市就斥巨资拍摄大型音乐电视片《龙船调》,请著名歌星汤灿演唱《龙船调》,并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放,让《龙船调》这一文化品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承。另外,在2009年《欢乐中国行——魅力恩施》这期节目中由恩施地区的演员清唱土家族民歌《龙船调》,再次向外界表明了《龙船调》的发源地在恩施,而非湖南民歌。这表明利用电视传播面广的特质可以对地域文化保护和传承起到较好的作用。
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文化特色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电视媒体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电视传播的社会效益方面,还可以体现为一定的市场效益。将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资源给予科学、合理、适度的开发利用,有助于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民族地区地域文化底蕴丰厚、自然景观优美、民俗传承丰富、民族艺术繁多,而且大多保存完好,通过电视传播可以对民族地区地域文化进行充分的挖掘,最后把它们浓缩而又精彩地呈现于节目中。在这样的宣传和推介下,可以带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且对于民族地区而言,为了更好地发展相关产业,也会不断地完善本土文化,这样整个地域文化产业建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让民族地区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道路越走越宽。因此,保护完好的民族地域文化,并得到有效的传播,才能与当前经济形势下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从而实现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在通过电视传播跟外界的接触中,民族地区地域文化会和其他文化现象进行交流和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地区自身文化会有所创新和发展,这对于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民族地区地域文化会逐渐受到影响,并且民族地区人们的思想意识在接受了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不断转变。外来文化在与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接触中,多数情况下实行的是“软”接触,这样可使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创新机制不断得到激活,进而自身的发展会达到新的境界。就拿民族地区的服饰而言,在与外界的接触和碰撞中,会逐渐增加一些时尚元素,这样可使原本已经压进箱底的民族服装在融合新的元素之后,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
但是在大众传媒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中,目前存在一种悖论。一方面,电视传播为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保留与延续起到良好的宣传介绍作用,另一方面也进行着潜在的加工和改造,使民族地区地域文化传播出现模式化趋同化倾向,可能失去一定的原生性和传承性。因此对电视传播者而言,必须抱着对人类文化做传承性记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传播,展示民族地域文化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及随经济发展的文化变迁,只有这样,电视传播才能真实地展示民族地区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底蕴。(本文为2009~2010年度国家民委科研项目“土家族原生态艺术的电视传播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HB09)
注 释:
①②宋振文:《电视传播价值论》,《新闻界》,2009(2)。
【论文关键词】传媒全球化;传媒区域化;文化亲合性;亚文化争端
一、传媒区域化的历史背景
1、传媒全球化与西方媒体
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传媒领域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传媒全球化不仅表现在传媒技术高速发展下所形成的全球通讯网络,也表现在经济自由贸易理念下所促成的跨国视听服务。传统的影视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单一的小规模流通转变成跨国式的生产合作。然而,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源在市场竞争中经过重新整合,逐渐聚集在少数跨国媒体集团手里。国际媒体市场包括电视、电影、广播、杂志、报刊和音乐几乎都控制在如时代华纳、新闻集团这样的传媒巨鳄手中。联合国1989年的报告指出:在全球78家最大的媒体集团中,39家来自美国,25家来自西欧,8家自日本,5家来自加拿大,1家来自澳大利亚,但没有一家来自第三世界国家。学者Nordenstreng~Vairs的研究也证明,在过去长达几十年的国际视听产品贸易当中,西方发达国家电视节目的输出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的输出,形成一种单向的文化流动趋势。
2、传媒全球化与文化霸权
与传媒全球化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密切的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但是,出于对传媒技术和市场资源的不同掌握程度,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并不是一个和平的过程,而是充满着摩擦与冲突。在很大程度上,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借助其传媒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垄断性流通,通过长期不对等的贸易关系强势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导致一些民族本土文化不同程度上的被同质化,被西化,更狭隘的意义上讲是被美国化。这种依附于强大经济实力的西方文化扩张后来被赫伯特·席勒等学者作为文化霸权理论的主要依据。文化霸权理论认为,西方的影视文化产品中嵌入了大量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随着它们在全球市场的推行,西方文化也推行到全球,成为一种“文化霸权”。
面对影视贸易逆差和文化霸权,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对强势的西方文化产生了防备,开始采取文化保护主义政策以达到抵制西方文化入侵和保护本土民族文化的目的。1993年,由法国首先提出的“文化例外”原则受到很多国家的支持。“文化例外”,原则试图通过对文化产品设立贸易壁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修建起“文化篱笆”来抵制文化霸权。
近年来,随着亚洲特别是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亚洲国家尝试通过采取区域合作的方式来共同抵制文化霸权。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区域性跨文化传播的发展规模。本文将以东亚范围的区域合作为例,主要包括中国、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对传媒区域化这一概念详加探讨。
二、传媒区域化的现状分析
1、传媒区域化的定义初探
传媒区域化在文中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范围内,那些认为共享类似文化和经济背景的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了促进该区域内的文化或经济交流而进行的影视产品的相关贸易活动。例如区域范围内的节目发行、区域性的联合制作以及为迎合区域内观众口味的节目制作等。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传媒区域化”已呈现出日益频繁之势,亚洲四小龙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对区域市场积极开拓,带动了区域性的跨文化传播。
2、区域性跨文化传播的发展状况
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是促成东亚传媒区域性合作的客观因素。随着4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当地的传媒产业也得到飞速发展,彼此之间的影视合作交流也日益频繁。香港是东亚地区跨文化传播早期十分成功的案例。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简称香港无线)是香港本地也是东亚地区较为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制作商和运营商。它拥有多达75000个小时的华文节目的储存量,通过海外销售和租赁电视节目的收入高达8000多万港元。1993年,香港无线扩大区域市场,和台湾合作成立TVBS为台湾和亚洲华语观众提供电视服务。1994年,新加坡成立SITV(SingaporeInterna—tionalTV),每天播出1时新加坡本土制作的电视节目,覆盖面积从中国北部直达澳大利亚南部。同期,韩国基于相似的东亚文化背景也加入区域电视服务领域,到1998年韩国出口的影视节目中三分之一输出到中国文化市场。随着近年中国传媒产品的快速发展,中国影视节目进出口比例也逐渐增加,从1982年中央电视台引进外来节目的比例占总节目时间的8%快速增长到90年代末的30%。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整个东亚地区开始大幅增加来自本区域制作的影视节目,而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节目数量则逐渐减少。
数据显示1999年美国出口东亚的影视节目下降17个百分点,而韩国收视率排名前20位的电视节目中90%都是本地制作,香港则是百分之百。
3、传媒区域化的文化成因
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媒体技术的发展无疑是促成传媒区域化的客观因素,海外市场开拓和卫星电视技术等条件都无限可能地推动着区域传媒市场的形成;相比经济和技术动力,文化亲合性这一因素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并不亚于前两者。文化亲合性——即指文化价值体系和语言体系的相似性——不仅在节目交换过程中形成了区域内观众对影视产品的喜好偏爱,而且也为这些产品在区域市场的消费提供了极大的潜在可能性。本文以与中国密切相关的东亚区域为例,深入探讨区域传媒市场形成的文化成因。
近年韩国制作的电视剧,如《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人鱼小姐》和《加油,金顺》,在中国市场得到令人瞩目的高收视率回报,在观众的要求下一播再播,掀起一阵“韩流”。这明显是文化亲合性的推动作用。
中国观众在观看韩国电视剧时很容易寻找到彼此文化的相似之处。韩国电视剧以反映日常生活见长,着重对家庭生活的细节描写,这集中体现了韩国重视核心家庭尊长爱幼,子女行孝,以及强调团结和谐家庭氛围的儒家价值观。而这正好与中国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传统道德和文化价值相契合,使中国观众产生了共鸣。
不仅如此,东亚文化的亲合性除了得到观众的情感认同之外,也同样得到东亚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为传媒区域化的形成提供了政策保障。新加坡就是大力支持传媒区域化的东亚国家之一。除此之外,韩国、日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各自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举办国际电视展览会来积极促成区域市场的繁荣。例如在2006年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上,中国生产的电视剧《越王勾践》以高价被日本购得版权,广博会海外成交量达100万美元。
三、传媒区域化的意义及问题
1、积极意义:抵制西方文化霸权
从抵制西方文化霸权的角度来分析,传媒区域化对其成员来说有很多积极意义:
其一,通过增加区域内影视节目的流通从而减少对西方影视节目的依赖程度。通过传媒区域化战略,亚洲国家可以相互出售和发行自己制作的节目,依靠区域内供给来填补市场缺口,从而减少对西方影视节目的依赖性。
其二,亚洲国家通过交流区域内节目,在文化上也减少了来自西方的挑战和冲击,确保了当地的文化独特性与社会稳定性。如果亚洲观众受西方影视节目耳濡目染,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西方价值体系的拥护者,其大量民族文化可能在暗中被置换或者同化,面临失去自身民族特色的危险;也会危及本国的社会稳定。因此区域内节目的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弱化西方文化对本国市场带来的冲击,以及对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上的侵蚀。
2、问题:亚文化争端
传媒区域化的促成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所作的文化两分法的假定,把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参照范围直接缩小到“东方文化”内部,使其内部亚文化族群之间的微妙差异逐渐浮出水面。
比如,在中国热播的韩国历史剧《大长今》引起的中韩两国人民关于传统医学知识的争论就体现了传媒区域化所带来的东亚文化之间的亚文化分歧。《大长今》讲述了韩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女御医长今的传奇故事。片中展现出丰富的韩国宫廷医学文化,中国观众从中不难解读出古代韩国深受中国传统医术影响的文化信息。例如中宗患病,御医所参考的书目就是东汉大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然而韩国电视剧中对这些中国观众熟悉的中医知识所做出的解释却无法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同。剧中述及针灸和麻醉等医学技术是女御医长今所发明,然而根据中国历史记载,针灸技术早在中国东汉时期已经用于复杂病症,麻醉技术也是中国的名医华佗在使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时已经使用。中国观众对韩剧把“中医”解释成“韩医”的这种“篡改”行为表示出很大的不满。而此后韩国媒体把“汉字”解释成“韩国人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韩国人发明的”,“李时珍”是“韩国人”等等行为更是掀起了中韩两国的文化之争。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从社会发展、受众需求方面,分析电视综艺节目平民娱乐兴起的原因,对电视综艺节目中出现的平民娱乐化现象进行研究,并对电视综艺节目平民娱乐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提出一些看法。
电视综艺节目平民娱乐化,是指综艺节目中趣味性元素的加强和受众范围的扩大与数量的增加,节目的参与者不再局限于明星,普通受众也能参与。①电视人以平等的身份、平和的态度、平视的视角融入电视节目内容和节目制作中,无门槛的参与体现了这类节目的吸引力和传播优势。电视综艺节目的平民娱乐化现象也是一种“娱乐民主”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环境的变化是节目形态不断变化的直接原因。节目形态演变的背后,是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媒介环境的演变。上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的消费广度和自由度得到扩大,社会文化事业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电视技术不断发展,“我播你看”的电视综艺节目形式走进了“死胡同”。而此时,各类游戏、竞赛节目由于其强烈的互动色彩,观众从被动的旁观者变成了节目的参与者,由局外人变成了节目的一个部分。
受众需求的变化是推动节目不断推陈出新的根本原因。综艺节目形态的变化是各类电视机构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媒介环境进行创新的结果,而决定节目形态走向的最终力量则是受众的需求。
众所周知,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共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②对于电视综艺节目的观众而言,除了满足欣赏需求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用来积累公共话题的素材。他们观看各类娱乐节目并喜欢对一些明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周围的人展开讨论,是制造话题的工具。受众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就是为了避免自己成为“透明人”,共同的话题与互动,才能满足受众对“归属感”的需求。
随着电视综艺节目平民娱乐化现象的出现,人们受尊重的需求被开发出来了,观众可参与度增加,成为节目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对受众需求的进一步开发,成就了这类节目的成功,开创了综艺节目平民娱乐化的先河。随着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大型选秀活动的火爆,这让许多观众不仅有了参与感、被尊重的感觉,而且有了自我实现的感觉。
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平民”得到电视节目制作者的高度重视,电视综艺节目的平民娱乐化是我国电视事业发展历史的必然趋势。综艺节目的平民娱乐化对我国社会产生着深远而又深刻的影响。
第一,电视作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舆论引导者,“制造话题,引领潮流”成为其最主要的任务。作为一个“社会人”,人人都有被孤立的恐惧感,电视综艺平民娱乐化最大限度地为大众制造了共同的话题,加强了普通人之间的交流,缓解受众被孤立的恐惧感,让受众获得归属感。节目暴露出的一些社会问题成为人们情感交流的新形式,这样的共同语言和共同方式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有利于节目的宣传制作,这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过程。
笔者认为,所谓潮流,最大的特点就是持续时间短暂。社会需要的是主流文化的引导,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精英来导向,主流意识和精英意识形态在我国的电视文化传播中应当占主导,才能保证社会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电视综艺平民娱乐化应当时刻坚持这一原则,让社会的主流意识和精英意识站在这些潮流的前头,才能避免走向泛娱乐化的误区。
第二,电视综艺平民娱乐化打破了单一的文化市场格局。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各领,受众的需求得到多方面的满足。曾有人预测“平民娱乐”会“娱乐致死”,③这种说法并不是科学的。因为电视原本就具有娱乐的元素,对“娱乐”的需求是受众的一种基本需求,只要这种需求还存在,“平民娱乐”就不会死亡。精英文化占主导的文化格局被打破,通俗文化的市场需求被提升上来,这是大众的需求。单一的文化市场是无法满足大众需求的,随着文化市场的完善,通俗文化的发展会沿着健康的道路继续走下去,虽然目前的发展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些节目在通俗程度上的掌握不是很准确,但是并不妨碍其发展的整体趋势。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竞争很有可能出现此起彼伏的情况,但是并不会出现谁死谁生的结局。
此外,电视综艺平民娱乐化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电视综艺节目中的民族文化主要表现在草根文化即参与者的草根性上。所谓草根文化是相对于精英文化而言的,是一个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积凝聚的文化。④民族文化的草根形式是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比如“超级女声”的流行是“平民民主”意识的苏醒,《非诚勿扰》的火爆也有人说是“拜金”顽症的反思。在节目内容上,民族文化传承也是未曾中断的,在话题选择上,更加注重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择偶要求的提高,使得“剩男剩女”数量剧增,于是,在现实浮躁的社会风气下,“闪电式的爱情”已为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将许多社会现实问题提上日程供大家讨论及反思,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然而电视综艺节目平民娱乐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许多节目制作者热衷于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克隆”国内外同类优秀节目版式, 迅速创建自己的“复制品”。⑤这样的趋势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缺乏创新机制,或是该机制不成熟,没有自己的个性,以至于相似节目泛滥。
个性是电视节目的生命,失去个性的节目终究会被淘汰。因此,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意应求新、求异、求美、求味,要办出电视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文化品位来,节目才会有底气。个性的展现最关键的是媒体自身的创新。创新有三种类型, 首先是第一种创新——引进、消化、吸收的创新。节目制作成熟的媒体应该进入第二种创新——集成创新。集成创新要求利用自己或他人创造的成果, 通过纵向或横向集成实现创新。这就要求媒体根据自身已有资源, 有针对性地改造其他节目的元素, 然后将二者结合起来, 为我所用。最后是第三种创新——原始创新。模仿不是万能的, 更不是一劳永逸的。找寻属于自己的道路,创作出别人难以模仿的节目,是在根本上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总之,电视综艺节目的平民娱乐化采用通俗的方式使民族文化得到源源不断的传播,很好地承担起了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也能承担起建构传播社会主体文化价值理念和文化表现形态的责任。这种现象正处速成长的青年阶段,需要全面的舆论监督和完善的法制法规的规范,方能使这种趋势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郑欣.平民偶像崇拜[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p153.
②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p158.
③张同道,刘普亮.制造笑声与创造快乐[j].电视研究,2003(12).p17.
关于餐饮功能定位的研究不枚盛举。运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和资料研究餐饮象征文化,在西方学术界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具体代表人物有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詹姆斯•乔治•弗雷泽(SirJamesGeorgeFrazer),法国社会学派马歇尔•牟斯(MarceMauss)和列维•布留尔(LucienLevy-Bruhl),结构主义之父列维•斯特劳斯(ClaudeLevi-Strauss),新结构主义的埃德蒙•利奇(EdmundLeach)和玛丽•道格拉斯(DameMaryDou-glas)等著名学者,都曾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餐饮象征文化进行过一些初步的研究。但尽管如此,餐饮象征文化在目前的西方人类学、社会学界也仍然是一个值得继续开拓的研究领域,因为虽然以上这些著名的人类学家曾对此进行过有益的尝试,但实际上至今仍未建立起关于餐饮文化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具体的个案研究方面还带有某些严重的偏颇倾向。瞿明安的《中国民族的生活方式》从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将中国56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横向论述各民族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宗教文化、人生礼仪和节日风俗的关系,纵向探讨各民族生活方式在当代的变迁和面临的选择问题(瞿明安,1995)。《隐藏民族灵魂的符号———中国饮食象征文化论》,运用象征人类学的理论及资料,对中国饮食象征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描述(瞿明安,2001)。着重从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餐饮学的角度探讨民族餐饮发展的现状、问题、对策。比如张培明《发展新疆民族餐饮业的前景展望与思考》,杨丽《云南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餐饮业发展浅议》,单浩杰《内蒙古中西部特色餐饮业研究》,杨晓坚《试论白族饮食文化在现代餐饮中的开发与利用》,王晓文《试论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以福州为例》等,分别从微观的菜品、烹饪、技术和宏观的政策、管理、文化、历史、特色等角度提出发展各民族或各地区餐饮业的对策。以上研究基本上反映出了少数民族餐饮功能定位的研究的复杂性。
本论文通过2010年11月10日至12月25日的参与观察,对北京金孔雀德宏傣味餐馆的122名顾客发放和回收的122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多元文化大都市少数民族餐饮的功能意义,该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一、分析方法与数据的处理
本文运用了SPSS软件FACTOR模块对所收集的122份调查问卷进行了因子分析。调查问卷中变量共35项。在做因子分析时,需要提取一些能够体现调查对象基本特征的变量,删除一些主观性强的问题,原始数据最好是数字形式。因此,笔者对调查问卷中相关数据进行了处理。处理的方法是:第一,替换并保持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经常“有、有、一般、没有、完全没有”,依次替换为“1、2、3、4、5”。第二,多项选项间逻辑关系不强,主要体现多样化特点,采用数字合并替换法。如经济发展、文化传播、旅游发展、餐饮发展、解决就业等选项,当调查对象选择两个选项时替换为“2”,选择三个选项时替换为“3”等。经过这样处理后,从35项调查题中,共选取了13个变量(如下页表1所示)。
二、数据分析
运用SPSS软件中FACTOR模块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首先,运用KMO样本测度和巴特莱特球体检验方法了解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来判断进行因子分析是否合适。SPSS中的FACTOR模块输出结果显示原始变量间相关性为78%,显示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然后对初始载荷矩阵和公共因子进行旋转,表2和表3是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下页表4是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发现:在旋转后公共因子解释原始数据的能力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因子载荷矩阵及因子得分系数矩阵都发生了变化,其更倾向于0或者正(负)1。从上述的输出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主要表示了是否踏实舒服、对管理者印象、对消费者印象、是否有归属感、和消费者管理者交往意愿所反映的内容。表示傣族餐饮提供给顾客归属感和认同感,即都市餐馆所发挥的凝聚功能,笔者将其定义为餐馆的纽带功能。第二个因子主要表示了傣族文化传播、去傣族意愿、深了解傣族文化意愿、北京好处民族交流所反映的内容。表示傣族餐饮激发起消费了解傣族文化的兴趣和去傣族地区旅游的愿望,即都市傣族餐饮具有沟通功能,笔者将其定义为金孔雀的桥梁功能。第三个因子表示了印象和态度发生变化、饮食爱好变化所反映的内容。表示顾客群体通过傣族餐饮,自身民族文化观和饮食习惯所发生的变化,即傣族餐饮具有整合功能,促进文化的再生产,笔者将其定义为餐馆的平台功能。第四个因子表示顾客来金就餐次数和傣族文化了解程度所反映的内容。顾客通过就餐可以了解一定的傣族文化,即傣族餐饮具有展现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功能,笔者将其定义为餐馆的窗口功能。分析结论与启示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本次调查问卷所反映的都市少数民族餐饮主要窗口、桥梁、纽带、平台的功能。从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少数民族自身可以通过餐饮来展示和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都市人可以通过民族餐饮的消费过程,接触和了解特定的民族文化;民族餐饮的经营群体则可以通过餐饮经营活动接触和了解都市人和都市的社会文化;民族餐饮作为文化符号,又是展现中国社会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政策和现实的窗口。
(2)民族餐饮具有桥梁作用。它可以激发消费者进一步了解和探究特定民族文化的兴趣,甚至将那些对别的民族文化深深着迷的消费者引向滋养这些富有文化魅力的那一方水土那一方人,为民族旅游业的勃兴注入推动力和吸引力;而那些持有迷人特质餐饮文化的民族,则可以形成以餐饮经营者为先锋,原乡人为基本队伍、地方特色物产和文化为内涵的通向中心的人流物流,促进中心城市和民族地方之间的互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