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土木工程况毕业论文

土木工程况毕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3 15:14: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土木工程况毕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土木工程况毕业论文

篇(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colleg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in our country,but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 has not yet reached a consensus,lack necessary guide ideolog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ctual demand of college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puts forward 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ology of college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from“origin”,“teacher”,“teaching”,“review” and“summarize” five aspects. It is a macro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optimal design of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each link,having cretain guiding referenc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on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关键词: 系统工程方法论;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工科专业

Key words: 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ology;cultivation of talents;the innovative talents;engineering specialty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189-02

0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公路、水运、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显著加快,水利水电及矿山能源开发、对外公路铁路援建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的全面兴起,各行各业尤其是工学行业对创新型人才迫切需求的愿望与日俱增,如我国水利类和土木类人才需求量年均增长率分别在4%和9%左右。然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于21世纪初便严厉地指出,我国迄今尚缺乏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激起了我国教育工作者对高等教育模式的反思,多角度深层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如李宾初步解析了我国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存在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均存在严重缺陷[1];张京京等认为我国目前高校统一的教学安排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缺乏原始性的自主创新意识[2];方正立等认为应试教育、社会对高学历的国度认可、传统教学方式、教育环境和实践环节等扼杀了阻碍了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3];梁凤霞认为创新型人才要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4];乔琳从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质量控制和配套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5];汤晓蒙认为中国家庭极权主义导致不发达的私人状态,不发达的私人状态导致个体的自我压缩,个体的自我压缩导致个体的不发达,进而造成个体创新能力的抹杀[6];吕钦等提出了创新型人才指标体系,包括基础素质、知识技能和创新表现三个模块[7];郭继强等科研促进教学的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8];常玉荣等强调了实验教学环节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9];陈洪凯等认为可从教学手段、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提高工科专业课堂教学质量[10-12]。

综上可见,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针对高等院校工科专业从源、师、教、评、结等方面分析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方法论,初步勾画工科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宏观指导思想,欠妥之处,敬请同行专家雅正。

1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何谓创新型人才?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都只停留在朦胧的感性认知阶段。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传统教育根深蒂固,所谓的创新型人才更大层面体现为知识型人才,认为掌握有尖端、前沿科技理论的人才即为创新型人才,比如,重庆交通大学从2007年开始遴选了入学时基础较好的学生组建“茅以升班”,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培养出更多“茅以升式”的桥梁专业技术人才,但是缺乏富有创新性的培养方案,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人员无任何实质性创新,效果不明显。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利益至上,以减少办学成本为目标,如重庆市某高校地质工程专业《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实习时间仅为一天,而在20世纪80年代该课程的实习时间为20天,土木工程专业毕业有效实习时间仅为3~5天,而在20世纪80年代不少于40天。

研究表明,针对高等学校工科学生而言,人才培养方案属于高校人才培养“源”的环节。创新型人才可分为“科学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两类,紧密围绕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应从源头开始,制定富有实质创新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一揽子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并明确界定本科、硕士、博士分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编制中,以最大程度发挥学生创新潜能为有限目标,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度重视实践性环节。除了外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性课程可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外,其余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50%以上课时应安排学生走进实验室、走入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另外50%左右的课时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及图书资源,通过自己独立观测,对照课本理论知识,在任课教师的启迪下探索学习,据此撰写课程学习报告。

2创新型教学队伍

师资队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者,属于“师”的环节,仅仅具有高等学校相关专业教学资格的教师是很难胜任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实践表明,遴选同时具有十年以上教学经验、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并在科研工作中成绩卓著、人品好的教师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每门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设置课程小组,由理论课主讲教师、实验指导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3~5人组成,互为辅导,共同承担相应教学任务。

3创新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教”的环节,在理论课、实验课、基地实习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导向型授课”的教学方法,应实行创新型教师资格制度。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导演”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专题报告形式”的理论课教学方法[11]。值得指出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有其众多优点而被我国高校教学普遍采用,但近年来存在严重的电子教案式倾向[12],这无益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积极推行探索型教学、自主型学习,学生走上讲台、走进实验室、深入实习基地,围绕相关教学主题,预先准备,部分主讲,其余学生参与讨论,教师点评、纠正。此外,在教师引导下、围绕相关课程并结合教师研究课题成立创新实践小组,寒暑假走进实习基地和/或工程设计建设单位,切实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型探索实验、处理实验数据、研发专利技术、撰写科技论文。

4创新型测试方式

测试方式属于高校人才培养“评”的环节。几十年来,我国高校的课程考试基本均采取闭卷或开卷方式,题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述题、名词解释、计算题、论述题等三种以上,部分课程把理论课和实验课按照权重确定最终成绩。实践证明,现有这种一贯的高校工科专业的课程测试方式属于应试范畴,学生为了获得好成绩而完全遵循考试需求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鉴于此,对于高校工科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取消笔试,将“考试”改为“测试”,每门课程成立由3~5人组成的课程测试组,集体负责课程测试。课程测试采取“课程报告(含实物研制)+口试”模式,由课程测试组综合给出课程成绩。近年来,这种模式已在国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开始实施,并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目前在我国高校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采取该模式,具有可行性,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

5创新型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最后环节),属于“结”的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极具必要性。然而,目前高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基本都是采取指导教师拟定题目,并拟定初步方案,学生选择,一人一题或甚至多人共同做一个题目。这种模式属于典型的传统教育培养方式,缺乏创新性,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下,以指导教师课题组为依托,拟定毕业设计(论文)的方向,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拟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经指导教师审阅通过后付诸实施。毕业设计内容应体现系统性,如地质工程专业进行滑坡治理工程设计时,应涵盖滑坡致灾机理分析、治理方案拟定、滑坡多工况条件下的推力计算、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投资概预算等内容;毕业论文则应从近三年国内外文献分析、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成果验证、应用前景等方面着手,体现成果创新性。

6结论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实验条件、实习条件、考评方式等有机结合。本文从“源”、“师”、“教”、“评”、“结”等五个方面系统提出了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方法论,是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宏观指导思想,强调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性、系统性,主张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反对填鸭式教学、机械式测评。

参考文献:

[1]李宾.关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大众科技,2009,(1):163-164.

[2]张京京,董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比较[J].改革探索,2009,(5):156-157.

[3]方正立,张月生.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研究[J].教育,2009,(3):99-100.

[4]梁凤霞.面向市场培养有特色的创新型人才[J].教育管理,2009,(1):112-113.

[5]乔琳.加强研究生教学内涵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2):95-97.

[6]汤晓蒙.中国文化传统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负面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120-122.

[7]吕钦,鄢平.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J].消费导刊,2009,(3):23-24.

[8]郭继强,陈晓艺,李长吾等.以科研促进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2(1):76-78.

[9]常玉荣,石峻,常晶晶等.培养高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应重视实验教学环节[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3):441-442.

[10]陈洪凯.高等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新探索[J].高校教育研究,2008,(15):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