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1: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通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于移动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1]谢显忠等,基于TDD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解梅,移动通信技术及发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02.
[3]宋文涛、罗汉文,移动通信[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4]何林娜,数字移动通信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吕昌春,李林园.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平台竞争与电信运营商增值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2(11):16-20.
[6]张洁.影响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因素分析[J].经济视角(下),2011(01):52-53.
关于移动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1]张洁.影响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因素分析[J].经济视角(下),2011(01):52-53.
[2]吕昌春,李林园.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平台竞争与电信运营商增值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2(11):16-20.
[3]刘文婷.以运营商为主导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商业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08):66-74.
[4]冯文高.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竞争均衡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16)
[5]张洁.影响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因素分析[J].经济视角(下).2011(01)
[6]马云泽.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市场结构与规制改革[J].经济问题.2009(01)
[7]张平王卫东陶小峰《WCDMA移动通信系统》人民邮电出版社
[8]詹炳根,《工程建设监理》,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1997
[9]谢坚勋浅谈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接轨建设监理2004(2)
关于移动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1]赵刚.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实践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漆晨犧.电信企业大数据分析、应用及管理发展策略[J].电信科学,2013(3):12-16.
[3]刘洁,王哲.基于大数据的电信运营商业务精确运营平台的构建化[J].电信科学,2015,29(3):22-26.
[4]张俊.移动通信网络中大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4(4):10-12.
[5]康波,刘胜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业务用户体验管理[J].电信科学,2013,29(3):32-35.
[6]谢华.大数据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业家,2014(1).
[7]夏磊.探巧大数据下的智能数据分析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4(10):21.
[8]侯优优,隋化严.网络优化中的大数据应用[J].互联网天地,2014(l):34-37.
[9]刘震,付俊辉,赵楠.基于移动通信数据的用户移动轨迹预测方法[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5,30(2):10-13.
Abstract: The main function of system designed in the paper is to obtain GPS data by the GPS module from the satellite, and then the information of location, time, speed and the situation of satellite online are displayed through the displaying terminal in real-time. Also the information will be uploaded to control center by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module after fixed time or fixed dista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system should receive information and commands from control centre by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module. The weather forecast and news from control center are displayed. Under the dangerous situation, the latest location information is uploaded immediately to the control center by startup of the alarm button. This system can store a certain amount of historical information.
关键词:GPS;卫星通信;铱星SBD9601;ARM嵌入式系统
Key words: GPS;satellite communication;iridium SBD9601;ARM embedded system
中图分类号:TN9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142-02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活动领域日益扩大,为了提高野外作业、海上作业和偏远山区作业的人身和设备安全,本文设计了一款卫星定位及呼叫系统,用于接收指挥中心的信息,当危险情况发生时向外界报告自己的位置信息,以得到及时救援。
1铱星SBD9601通信模块通信原理
铱星的数据模块SBD9601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卫星网络传输模块,它能够实现移动设备和主控制中心的数据传输。SBD9601主叫消息可达205字节,被叫消息可达135字节,接续时间小于1分钟。SBD9601通信系统由控制器、SBD9601模块、铱星通信卫星、地面站、internet网络和控制中心组成,其通信过程是控制器通过AT+SBDWB/AT+SBDWT指令将信息发送至SBD9601的缓存中,再通过AT+SBDI指令将信息发送,地面站的SBD系统通过卫星收到信息后,利用与控制中心的特定通信协议,将信息送至指定的邮箱中;当SBD9601收到控制中心下发的信息时,会发出RING信号,同时接口有管脚产生持续时间5s的5V高电平,这时信息被放在缓存中,控制器通过AT+SBDRB/AT+SBDRT指令读取信息。其通信过程如图1所示。
2硬件设计
卫星定位及呼叫系统由控制器、GPS模块、卫星通信模块、键盘和液晶显示终端五部分构成。控制器采用ARM7系列的工业级的AT91SAM7S64,接收GPS信息,通过液晶显示终端显示其中的经纬度、日期和时间、行驶状态以及GPS卫星状态信息。卫星通信模块采用铱星的SBD9601,通过按键控制或定时、定距离的三种方式经卫星通信模块向控制中心上传信息,也可以接收中心下发的新闻和天气信息,通过液晶显示端显示,按键可以翻阅历史信息和紧急报警。硬件结构如图2所示。
GPS与控制器之间采用TTL电平的串行通信; 9601与控制器之间采用232通信方式;LCD与控制器之间采用485通信,距离可超过几十米。原理图如图3所示。
3软件实现
程序的主要功能是接收GPS数据、接收卫星下发的短信、定时或定距离发送经纬度信息以及通过键盘上发报警信息,最后显示相关信息在本地系统的LCD上。
3.1 上行数据发送程序上行数据转换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把接收到的GPS数据或是相关的状态信息转换成约定好的数据格式以便同监控中心的通信。数据格式如表1。
3.2 上传数据的流程图卫星定位及呼叫系统能够定时或定距离的向控制中心上传最新的位置信息,报警信息的6个位为零;如果危险情况发生,通过报警按键立即发送位置信息,报警的6个位不为零。上传信息流程图如图4所示。
3.3 上传数据的子程序
void send10byte(void)
{
unsigned int cheksum;
cheksum=s9601[0]+s9601[1]+s9601[2]+s9601[3]+s9601[4]+s9601[5]+s9601[6]+s9601[7]+s9601[8]+s9601[9];
txb0[0]=s9601[0];
txb0[1]=s9601[1];
txb0[2]=s9601[2];
txb0[3]=s9601[3];
txb0[4]=s9601[4];
txb0[5]=s9601[5];
txb0[6]=s9601[6];
txb0[7]=s9601[7];
txb0[8]=s9601[8];
txb0[9]=s9601[9];
txb0[10]=cheksum/256;
txb0[11]=cheksum%256;
uart_send0(12);
num9601=10;
}
3.4 下行数据接收程序控制中心每天下发新闻、天气预报信息和控制信息,系统及时接收并通过显示终端显示。下行数据接收程序流程图如图5所示。第二位是Y,表示新闻;第二位是X,表示天气预报信息;第二位是Z,表示控制信息。
4总结
该系统融合了GPS全球定位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和ARM嵌入式技术,属于一个交叉学科的工程项目。本项目选用工业级的ARM7芯片AT91SAM7S64作为处理器,并围绕它进行电路设计,使得该系统有很高的可靠性,并且能够适应比较恶劣的环境。本系统通过海上渔船和草原越野实地测试,测试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 黄运涛.基于GPS 和CDMA 技术的脱离式报警器. GPS GIS,微计算机信,2009 , 25-2-1 :183-185.
[2]罗致.基于 ARM 处理器的车载 GPS 定位终端 [硕士学位论文] 华中科技大学 2006,7.
[3]王刚.基于船位监控系统的通信模块设计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理工大学 2006,7.
[4]冯思春.船舶远程监控及数据交换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理工大学 2006,7.
[5]胡湛岚.应用GPS、GSM车辆定位及车载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海事大学 2007,7.
[6]秦康.基于GPS/GIS/GSM的车辆监控系统设计及应用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理工大学2007,7.
[7]唐依珠,郑茜颖,黄金虎.GPS车辆导航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福州大学学报,2002,32(3):474-481.
[8]蒋亚群,张春元.ARM 微处理器体系结构及其嵌入式 SOC.计算机工程,2002,28 (11):4-6.
[9]Tanenbaum A S. Computer Networks.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关键词:讨论课;应用能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89-02
一、引言
《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课程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重点掌握系统的概念和系统的分析方法,为移动通信、光纤通信、通信网络安全、信息论与编码等后续课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在本科阶段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该课程教学内容较多,且理论性、系统性、物理性强,抽象概念多,对数学要求也较高,在以往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教授方式,学生往往觉得枯燥,学习难度较大。为了满足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通信原理》理论课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均适当进行改革。让学生从实际的应用出发,结合理论知识来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得到提高。
“研讨式”教学模式起源于18世纪德国,作为德国大学一种重要的教学和研究制度,对于近代德国大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并且该模式已经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普遍使用。该模式中,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课时内,由老师进行引导,学生组成专题研究小组,定期集中讨论,丰富学术观点,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技术发展。同时通过“研讨”过程,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表达能力,锻炼其团队合作能力及创新思维,既然是研讨,则没有准确的答案,学生可以在“研讨”过程中,对所研究的对象提出质疑,在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下解决质疑。
“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国内也被广泛使用。对于《通信原理》等工科类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来说,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
二、《通信原理》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较为陈旧,理论与实践相分离
目前国内大多数学校该课程内容参照了樊昌信等编著的《通信原理》和由曹志刚等编著的《现代通信原理》这些经典优秀教材。在教授时,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学生培养方案不断改进,课程设置也进行调整,教学学时不断缩减。而课程中对理论基础要求高,又涉及多门前序课程知识,所以造成要补充通信领域新技术内容较为困难。教学内容都还停留在传统的通信系统原理基础上,更谈不上学生创新性的引导。
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实践性都比较强。必须通过较好的实践,才能让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创新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严重。一般都是先理论,后进行实验。或开展集中的课程设计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的做法虽保障学生能有较为集中的实践时间,但也造成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缺乏感性认识。最后在实践环节中,学生感到茫然,只能是形式上完成实践环节,却未能较好的锻炼其实践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为了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使得课堂上不可能有多余时间让学生思考,只能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听课积极性不高。通信原理课程与高等数学概率论、信号与系统等前期课程密切相关,且对数学要求高。部分学生由于前序课程掌握不理想,导致在该课程学习中困难重重,失去信心和兴趣。
课堂上虽辅助使用PPT等多媒体手段,但只有简单图形,对于通信过程中信号的传输,受信道的影响,很难让学生有直观的理解。教授的效率也比较低。往往一个知识点,如随机过程中平稳过程、各态历经性等概念只能单一使用数学形式来描述。
(三)考核方式落后
现阶段绝大部分的高校该课程考核均采用闭卷考试来进行成绩评定。虽然在成绩中一般要求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占有一定比例,但还是以实际卷面成绩为主。试卷客观题比例过大,未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进行主观考核,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必须死记硬背,无法贯通理解,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三、《通信原理》理论教学中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
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的要求,在我校通信工程专业,《通信原理》理论教学开展研讨式教学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研讨课题选择
由于《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强,数学要求高,以往理论教学中大部分时间用于数学过程推导,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我校从事该课程教学师资有限,在科研水平上也受到限制,若单独以教师科研课题来用于教学实践,使得学生对科技发展的理解也受到限制,改革效果不明显。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对研讨的对象选择,从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出发,由教师根据理论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学术论文作为研讨的对象,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研讨课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理论学习情况来给出相应难度的课题。将课题分为较难、适中、简单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选取2~3篇不同方向的学术论文。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较好的选择较难的课题;知识掌握一般的,选择难度适中的课题;基础理论掌握不太好的,则选择较简单的课题进行研讨。这样进行层次和方向的划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重点难点,选取适量的学术论文进行研讨。也可以兼顾课程教学任务完成进度决定研讨的次数。一般来说,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为期一学期,期间进行2~3次研讨较为合适。研讨次数过少,达不到研讨促进理论学习的效果。研讨次数过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学生也难以完成相应研讨任务,或是勉强能理解部分学术论文的意思,不能深入进行研究,对其进行改进创新。
(二)引导学生对研讨课题进行探索
学生在选择了研讨的学术论文后,根据教师传授的学习和查找资料的方法,对课题进行独立探索。《通信原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概念、系统的仿真和分析方法。这些知识在理论教学中很难以灌输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掌握。而以学术论文作为研讨对象,其作者大部分是有一定理论研究基础的,在论文中往往涵盖了整个信号传输的过程,多次同类型文献的阅读,能帮助学生更快的建立系统的概念。而每次研讨内容会跟理论学习内容挂钩,学生独立探索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在现有层次上有一定水平提升。
学生独立探索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与老师讨论,或与选择了同类课题的同学进行小组讨论。研讨式过程学生根据所选课题难度和类型进行分组,定期在小组内开展讨论,一般以一周时间进行讨论。小组讨论时,组内成员轮流进行发言,对自己本周内的探索学习知识进行总结分享,并对研讨过程进行总结。
(三)研讨内容总结提高
小组讨论中总结的经验由教师负责筛选,选取其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或是研讨内容能帮助学生对课程中理论知识理解的,分阶段在大班课程教学过程中,与其他学生分享其学习经验。由理论掌握好的学生精炼理论知识理解的内容,传授给全部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由研讨过程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给其他学生传授其学习方法,并且在这些总结过程中,学生起主导作用,决定讲什么、怎么讲。教师则负责提供协助,遇到较模糊的知识点,教师协助学生讲解,或提供查询、学习知识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能力,也给部分学生提供了锻炼其表达能力的机会。
(四)课内研讨与课程考核相结合
理论课程中所有研讨内容由教师进行归总,以备后续研讨教学中作为参考。以往《通信原理》理论课考试存在客观题占比例大,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等问题。引入研讨式教学后,在理论考试中,增大主观题比例,且主观题的来源于课程学习中的研讨内容。将研讨内容中较新的科学技术作为主观题,考察学生对研讨内容的掌握情况,既与通信专业知识结合,又变相地出现学生可以自定考试题的情况,使得学生学习和研讨过程积极性大大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理论课考试改革。
四、结论
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国外高校已开展多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国内高校中,研讨式教学模式也被认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研究在《通信原理》理论课程中开展研讨式教学,从研讨课题选择、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团队协作总结,最终将研讨环节延伸至课程考核等几个环节进行了探讨。通过研讨式教学的开展,解决了《通信原理》理论课中出现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考核方式落后等问题。研讨式教学的开展,使得课堂由教师为主体,变为学生为主体,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每个人都有机会走上讲台,甚至决定考试的内容,这是在以往填鸭式教学、死记硬背的考试过程中不曾有的。通过研讨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研讨式教学方法是对《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尝试,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理论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杨建华.德国高等院校研讨式教学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9).
[2]郭汉民.探索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
参考文献
[1]张延宇,曾鹏,臧传治.智能电网环境下家庭能源管理系统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保護与控制,2014,42(18):144-154.
[2]王春梅,李扬.计及用户舒适性的家庭智能用电调度优化[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6,32(4):58-62.
[3]刘经浩,贺蓉.一种基于实时电价的HEMS家电最优调度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5,32(1):132-137.
[4]高思远.智能家居能源调度算法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
[5]SHAOS,PIPATTANASOMPORNM,RAHMANS.Developmentofphysical-baseddemandresponse
[6]袁泉.大功率储能变流器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3-5.
基于ZigBee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邱凌.浅谈智能家居[J].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与自动化,2008(5):1-2.
[2]周怡.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应用探讨[J].自动化仪表,2005,26(6).
[3]王权平.ZigBee技术及其应用[J].现代电信科技,2004(1):33-37.
[4]高小平.中国智能家居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2005(4):18-21.
[5]杨诚,聂章龙.ZigBee网络层协议的分析与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
基于Cortex—A9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参考文献
[1]范丽娜.智能家居系统中家电控制的研究与实现[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1.
[2]徐金波.基于Android与Zigbee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与实现[D].南昌:南昌航空大学,2015.
[3]张亮.嵌入式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5):55-57.
[4]熊琼.基于ARMCortex-A8与Android平台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4.
智能家居实训室在高校的建设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夏长凤.高职院校智能家居实训室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电气自动化,2014,36(3):28-30.
[2]江进,王浩存.物联网智能家居实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0):38-39.
[3]胡軍.智能家居体验中心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14.
[4]徐鲁宁,郭晓功,胡斌.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实训平台建设探索[J].河南科技,2014(10):258-259.
[5]彭玲,黄松发.关于高校物联网实训室建设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36(10):8848-8849.
[6]兰宇飞.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1(3):24-26.
[7]彭文华.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实训室”建设方案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27):6782-6783.
基于Cortex—M3的智能家居监控系统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郑魏,李智敏,骆德汉.智能家居无线网络设计与实现[J].电视技术,2013,(21).
[2]申斌,张桂青,汪明,李成栋.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设计与实现[J].自动化与仪表,2013,(02).
[3]张佳茜.基于WIFI的家庭无线网络设计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2,(26).
[4]崔小玲,侯思祖,张璇,吴胜明,岑彦.基于STM32的智能终端的设计与实现[J].电力系统通信,2012,(05).
[5]李江权,张兴敢.基于Cortex-M3处理器的智能家居监控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2,(07).
关键词:独立学院 毕业设计 双导师制
【中国分类法】:G642.477
1引言
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最重要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对本科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设计的能力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验。学生在该环节中要完成文献检索、方案制定、软件硬件设计以及调试等工作,最后通过论文和答辩的形式阐述所完成的工作。毕业设计既可以全面检查学生基础理论掌握的情况、技能熟练程度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双导师制”是指同时安排选派校内和校外企业两门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理论和实践型导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指导的一种培养模式。“双导师制”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加大对在校大学生的培养力度,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2独立学院工科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由于民营资本的注入,硬件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为高等教育加入了新的元素,在校学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着眼于技术型、实用性人才培养,因此对于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更高。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对现阶段工科大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实践性少,所以把“双导师制”引入到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中,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工程实践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毕业设计的效果,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的传统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传统模式的毕业设计没有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为课题进行创新研究,做到“真题真做”。学生在毕业设计只是纸上谈兵,接触不到实际的工程项目,对所学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形成应用的概念。传统的毕业设计阶段没有更好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无法满足企业和社会的要求。
与传统模式相比,“双导师”指导机制强调的是由校内外两名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两位指导教师之间既有协作,也有一定的分工。校内指导教师侧重学术指导,而校外指导教师(即资深的工程师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则强调实践工作能力。
2 “双导师制”毕业设计改革的计划和实行
为了加强毕业设计规范,保障“双导师制”毕业设计改革的顺利进行,学院及电气系分别制定了《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和《电气信息系关于2012届毕业设计工作的总体安排》,在此基础上,电子教研室针对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关于实施“双导师”本科毕业设计的试行方案》。对毕业设计要求、选题原则、过程指导、毕业设计文本规范要求等做了全面的规定和要求,保证了整个过程的规范性。
2.1 毕业设计指导的总体计划
电子教研室共承担了2012届电子信息工程1、2班,通信工程1、2班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教学任务。借助湖北工业大学本部的师资力量以及长期建立的校外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将以上本科4个班分成2类进行培养。
通信工程1班、电子信息工程1班采用A类,及选派校内本部具备中级以上职称优秀教师指导;通信工程2班、电子信息工程2班采用B类,一个学生由两名导师指导:聘用校外企业高工和校内青年专职教师,双方导师明确校方指导教师要做好校企间协调及学生管理工作,严格按教学要求把关;企业指导教师由公司聘用的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当,负责对学生的设计过程、设计细节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指导,使教学与研发有机地融为一体,保证毕业设计的工程应用性技术含量。
2.2 校外指导教师的选派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电气信息系与富士康(武汉)科技工作园、精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凌特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烽火科技集团武汉虹翼信息有限公司、湖北省广播电视台、湖北广播电视发射台、四川华迪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秦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湖北卫星地球站等十多个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湖北工业大学工程学院选择这些技术业务相对稳定的单位为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机制,这些企业选派业务能力强的资深工程师及工程技术人员做外校外指导教师,培养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3 毕业设计的选题要求
校内外导师要熟悉学校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基础上,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企业自身的特点的情况下,选题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就业方向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并报教研室审批合格后,对学生公开,召开毕设动员双选会,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导师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大四下学期开学第四周,要求导师在本小组举行开题,并进行指导。要求:(1)选题应体现本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2)选题难度和份量应适度;(3)结合工程实践;(4)一生一题,且不重复;(5)每位老师指导学生不超过8名。指导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或横向实际技术服务项目为学生提供设计或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结合教师的科研和开发课题项目进行毕业设计。这些科研和开发项目大多是该学科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课题或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
2.4 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指导教师对论文指导每周两次以上,并进行记载。同时集中进行中期检查,中期检查时每个学生都要汇报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提交已查阅到的参考文献、已获得的实验数据、应完成部分的论文初稿等。校内导师要培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校外导师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解决理论学习的不足,增加实践认知能力,提供工程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校内外导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从毕业设计的题目到毕业设计过程最后到毕业设计结束都要有两位指导教师的共同参与。校内外导师既要有分工又要合作。
2.5 毕业答辩管理
在答辩分组时,充分考虑了个答辩组指导教师的专业特长,以利于从不同角度对毕业设计进行全面的评判,并制定了合理的、操作性强的评分标准。答辩小组成员根据学生论文的内容、创新点与答辩情况给出答辩的量化评分。学生最后的成绩由校内外导师的综合评价给出成绩,要从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难度、工作量大小、课题的工程实践性价值、完成的质量等多方面考虑。
3 实行“双导师”毕业设计改革的效果评价
“双导师制”毕业设计指导制度从2012届开始,实施周期2年,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
3.1工程实践题显著增多
以2013届毕业论文选题中,其中真题选题占46.8%。工程实践题占71.6%。本毕业设计(论文)更加注重了结合社会实践、生产、科研的选题,真题真作,设计性题目比重大;公司提供给学生的设计课题涉及面广、量大,进行毕业设计调研必须了解最新技术去解决具体问题。学生到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还获得了直接参加工程实践、科研项目或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2指导教师整体水平提高
参与本届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教师中,高级职称占46.7%;中级职称占43.3%;中高级职称参与论文指导比例明显增加,另外首次采用双导师毕业设计指导,工程人员占20%。校内青年教师在参与工程人员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从专业理论课堂深入到企业,了解电子通信行业最新应用技术,既促进了自己的科研动力,又能将工程实践运用到教学中,提高课堂质量。
3.3学生的就业信心和能力得到提高
承担公司课题的2013通信工程2班和电子信息工程2班学生在企业经过14周的毕业实习与设计,了解了目前电子通信行业项目设计开发流程,得到了实战的机会,使得学生的编程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们一致认为,这种形式的毕业设计给他们带来了非常大的收获,改善了人才培养环境,缩短了就业适应期,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并较快适应毕业后的社会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小结
独立学院实行“双导师制”毕业设计后,学生在实地基础企业新制度、新规定及新的实践,通过理论实际,可以学到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实行“双导师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有利于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吕芳.工科本科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探索[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156-157.
[2] 王建方,吴文健等.“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初探[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1.
[3] 孔令乾.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探索[J].山东纺织经济,2009(6):142-143.
关键词:VSAT,卫星通信,消防指挥
一、引言
新形势下消防部队面临更多繁杂的灭火和抢险救援任务,消防通信更加重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消防部队正面临着更多、更繁杂的灭火和抢险救援任务。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社会的动荡、自然气候条件异常、地质灾害等,如美国911、沿海地区台风、汶川大地震,对救援现场的指挥与决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这样一些重特大突发灾害事故的处置现场,尤其是在一些区域性灾害的处置过程中,由于情况特别复杂,需要在抢险救灾现场与后方指挥中心之间建立一个全方位的信息沟通平台,以便后方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最为科学的技术支持和物质支援,而这种全方位的信息沟通仅仅依靠语音和数据通信是不够的,还需要信息量更大的实时图像、图形、数据传输,让指挥中心的指挥员对现场能“一目了然”,及时获得现场信息,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本文就如何将VAST技术有效地应用于移动消防通信指挥系统,以实现前后方快速高效的信息传输作儿点探讨。
二、我国消防通信的现状
长久以来无线通信是我们消防作战指挥中应用最多的通信方式,其主要应用有常规中转对讲系统、集群系统、公众移动系统等。这些系统各有各自的优势,但是由于技术特点的不同在运用于消防指挥中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常规中转对讲系统的优点在于它组网灵活、费用低廉、反应快捷、使用方便。但是由于受到组网复杂或者同频干扰的限制要做到大面积覆盖,同时又简便,往往是比较困难的。近年推出的数字集群系统在通信质量、快捷应变等方面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系统过于昂贵。公众移动系统覆盖面、通信质量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但不太适合消防指挥体制,虽有一些单位利用CDMA进行图像传输,但功能还比较单一。
三、VSAT卫星通信概述
VSAT(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卫星通信技术成熟于20世纪80年代,并从90年代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中国通信市场。VSAT通信网一般由同步卫星、功能强大的地面主站和众多较小的、易于安装的VSAT地面小站组成。小站与小站之间的通信要通过主站进行交换和中继支撑,建在用户所在地的小站无需人员值守,主站则配备专业值班人员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对各小站及卫星全网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调度、维护和管理。与传统的地面通信线路相比,VSAT卫星通信具有以下优势: (1)高可靠性。卫星在离地球36 500km外运行,不受地球所发生的灾害影响。而地面网络的诸多环节中的任一环节都有可能引起通讯中断。论文参考网。(2)覆盖范围广。可实现多址通信和信道的按需分配,通信灵活机动。(3)组网简单,速度快。最简单的网络只需一对卫星小站即可开通,卫星可在数分钟内“一键开通”通信链路(4)通信容量大。卫星通信一般使用1~10GHz的微波波段,有很大的带宽,可传输多路视频和大容量的电话。一般小站下行可以达到40+MBPS,上行可达到6~8+MBPS(这个数率可传输清晰的电视信号,而其他无线手段的速率难以达到)。论文参考网。(5)可以和其他网络有效融合,其他网络可在卫星链路的基础上快速组网。(6)易扩容。可无级不间断扩容,大部分卫星通信系统甚至可按需分配带宽。(7)安全性好。卫星频段已经过协调,卫星传输的干扰很小;可使用VPN技术。论文参考网。而集群和其他无线手段,除移动电话外,基本使用公用频段,安全和干扰问题隐患大,即使是专用频段,也比较容易被截听。
四、VSAT技术在移动消防通信指挥系统中的应用
(一)VSAT卫星通信系统是消防指挥中心对化学生产、仓储等重点防火企业监控点进行实时监视的有力武器。VSAT卫星通信系统是一个宽带网络和广域VSAT网络,能对监控点进行远程监视,远程遥控、传输数据、话音和连续图像〔24帧/秒以上的活动图像)。一旦出现灾害报警时,消防指挥中心便可以收到监控点的报警号;消防指挥中心可与监控点进行话音双
向通信;并能将监控点的图像传输到消防指挥中心,消防指挥中心还可远程遥控摄象机和其它有关设备,实现有效处警指挥。VSAT卫星通信系统还可以与其他通信系统特别是地面网络包括地面蜂窝系统、其它的静止轨道卫星通信系统等密切结合,优势互补、互为补充与延伸。
(二)VSAT卫星通信移动指挥中心接普处带迅速,实现了接处一体化。VSAT卫星通信的消防指挥辅助决策系统技术先进,卫星链路和各小型地球站的MODEM通过网关设备把报警系统、监控系统、计算机系统、图像系统、话音系统、ISDN综合业务网系统有效地综合设计在一起,可实现卫星的VSAT网与ISDN网的结合、局域网与广域网的结合、报警监控网与卫星通信网的结合、无线网与有线网的结合,是实现消防接处警一体化最可靠和有效的传输手段。到达灾害现场后,卫星指挥车车顶上自动卫星跟踪天线迅速采用卫星应用视频软件,将灾害事故现场的实况和相关资料进行实时传输至消防调度指挥中心,以便指挥员进行有效的调度指挥。
(三)VSAT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卫星转发器可以通过卫星通信指挥车装载,实现移动作战的功能。通信指挥车是VSAT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小型移动地面站,它可以迅速在灾害事故现场建立指挥所,可实现对消防部队实施灭火救援和灾害事故处置的直接指挥,VSAT卫星通信指挥车通过卫星信道可实现现场指挥,同时与消防指挥调度中心进行话音、数据、图像的双向
通信,接收调度指挥中心的指令;利用通信指挥车上装载的公安350MHz车载台与消防调度指挥中心保持实时联络;利用GPS系统报告指挥中心,车辆行进的具体方位和行进的路线,实时接收指挥中心发来的信息,实时向中心传递消防车的状态信息,同时也可接收指挥调度中心指挥员的指令,形成固定指挥中心与移动指挥中心的无缝链接。在地面通信设施容易受到火灾、咫风、地震等重特大性灾害的破坏、面对重大灾害事故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严峻形势下,VSAT卫星通信系统功能强大,适应性宽广,己经成为当今处置灾害事故现场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消防信息化今后发展的趋势。随着它在消防领域中的应用,必将大幅度提升消防通信指挥体系的指挥、控制能力,为消防部队现场指挥决策提供科学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消防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消防局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2月.
【2】陈振国.卫星通信系统与技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年.
【3】钟琳,浅谈vSAT卫星通信在消防应急指挥系统中的应用〔J〕.数字通信世界,2005(7).
【4】姜学贇,范玉峰,隋虎林,王军.卫星通信———消防通信的终极解决方案[J].中国公共安全, 2007, (8)
关键词:套接口,网络编程,TCP/IP协议
1 引言
网络应用程序是通过网络使用通信协议实现进程间的通信,TCP/IP就是网络上常用的协议之一,在进行网络应用程序设计时,TCP/IP协议的核心内容被封装在操作系统中。网络应用程序要使用TCP/IP协议来实现自己的功能,只能通过由系统提供给用户的TCP/IP协议编程接口来实现[1]。因此,可以说设计网络应用程序就是利用网络编程接口(API)进行程序设计的过程。在Windows环境下的网络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叫Windows Sockets,即套接口。
2 套接口
2.1 套接口的概念
WindowsSockets API 依靠套接口Socket进行通信。套接口可看成是两个网络应用程序进行通信时,各自通信连接中的一个端点。通信时,其中的一个网路应用程序将要传输的一段信息写入它所在主机的Socket中,该Socket通过网络接口卡(NIC)的传输介质将这段信息发送到另一台主机的Socket中,使这段信息能传送到其它程序中,如图1所示。[1]
当主机A上的网络应用程序A要发送数据时,通过调用数据发送函数首先将要发送的一段信息写入Socket中,Socket中的内容通过主机A的网络管理软件由主机A的网络接口卡发送到主机B,主机B的网络接口卡接收到这段信息后,再传给主机B的网络管理软件,网络管理软件将这段信息保存在主机B的Socket中,然后程序B才能在Socket中读取并使用这段信息。由此看来,Socket的本质是通信过程中所要使用的一些缓冲区及一些相关的数据结构。
2.2 套接口的分类
为了满足不同的通信程序对通信质量和性能的要求,一般的网络系统提供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套接口,以供用户在设计网络应用程序时根据不同的要求来选择。免费论文。这三种套接口分别是:
(1)流式套接口(SOCK_STREAM),它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双向数据传输服务,实现数据无差错、无重复地发送。流失套接口内设流量控制,被传输的数据看作是无记录边界的字节流。在TCP/IP协议族中,使用TCP协议来实现字节流的传输,当用户想要发送大批量的数据或者对数据的传输有较高的要求时,使用流式套接口。
(2)数据报套接口(SOCK_DGRAM),它提供了一种无连接、不可靠的双向数据传输服务。免费论文。数据包以独立的包形式被发送,并保留了记录边界,不提供可靠性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丢失或重复,并且不能保证在接收端数据按发送顺序接收。免费论文。在TCP/IP协议族中,使用UDP协议来实现数据报套接口。在同一台计算机上或负载较轻的LAN上,因为出现差错的可能性较小,所以可以使用数据报套接口进行数据传输,这样通信的质量可以得到保证,并且通信的效率较高。
(3)原始套接口(SOCK_RAW),该套接口允许对较低层协议(如IP或ICMP)进行直接访问,常用于检验新的网络协议实现,也可用于测试新配置或安装的网络设备。
3 Socket编程基础
3.1 Socket工作模式
Socket以客户/服务器模式工作。Socket服务器程序通常事先已经启动,并在一个众所周知的端口监听对服务的请求。Socket客户应用程序需要某种服务时,便向提供服务的Socket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就响应客户提出的请求[2]。
3.2 基本套接字的系统调用
应用程序常用的函数列举如下,
WSAStarup():检查系统中是否有WindowsSockets的实现库
Socket():创建一个Socket
Bind():为创建的Socket指定通信对象
Connect():请求连接
Listen():等待连接状态
Accept():接收连接请求
Send()/Recv():发送接收数据(TCP)
Sendto()/Recvfrom():发送接收数据(UDP)
CloseSocket():关闭指定的Socket
WSACleanup():释放为应用程序或DLL分配的任何资源
3.3用于无连接协议(如UDP)的Socket系统调用流程框图
3.4 用于面向连接协议(如TCP)的Socket系统调用流程框图
4 编程实例
本实例使用了Visual C++6.0下的控制台程序,该程序中的通信协议使用的是面向连接的TCP协议(SOCK_STREAM)[3]。服务器端的IP地址使用系统指定的IP地址,端口号在程序中指定为6000。
4.1 服务器端的实现
建立一个空的基于控制台的应用程序 TCPserver,引入头文件:WINSOCK2.H,在Project—>settings—>ink—>object/libarymodules 下引入:ws2_32.lib库
实现代码如下,
#include <WINSOCK2.H>#include <stdio.h>
int main(){WORD wVersionRequested;WSADATA wsaData;int err;wVersionRequested=MAKEWORD(1,1);err=WSAStartup(wVersionRequested,&wsaData);if (err!=0){return 0;}if (LOBYTE(wsaData.wVersion)!=1||HIBYTE(wsaData.wVersion)!=1){WSACleanup();return 0;}
//检查系统中是否有Windows Sockets的实现库,如果没有则释放为应用程序或DLL分配的任何资源
SOCKETsockSrv=socket(AF_INET,SOCK_STREAM,0);
//创建套接口SOCKADDR_IN addrSrv;addrSrv.sin_addr.S_un.S_addr=htonl(INADDR_ANY);
//htonl()函数把一个四字节主机字节顺序的数转换为网络字节顺序的数addrSrv.sin_family=AF_INET;addrSrv.sin_port=htons(6000);
//htons()函数把一个双字节主机字节顺序的数转换为网络字节顺序数
bind(sockSrv,(SOCKADDR*)&addrSrv,sizeof(SOCKADDR));
//把套接口与指定的主机ip地址和端口号联系起来listen(sockSrv,5);
//进入监听状态,最多同时可以接受5个连接请求SOCKADDR_IN addrClient;int len=sizeof(SOCKADDR);
while (TRUE){SOCKET sockTemp=accept(sockSrv,(SOCKADDR*)&addrClient,&len);
//创建一个临时套接口,与其中一个客户端建立连接
char sendbuff[1024];sprintf(sendbuff,'Welcome to zhangjie');
//将字符串格式化到buff中去send(sockTemp,sendbuff,strlen(sendbuff)+1,0);
//向客户端发送数据
char recvBuff[1024];recv(sockTemp,recvBuff,strlen(recvBuff)+1,0);
//接收客户端发送的数据printf('%s ',recvBuff);
closesocket(sockTemp);
//关闭套接口
}return 0;}
4.2 客户端的实现
建立一个空的基于控制台的应用程序TCPClient,引入头文件:WINSOCK2.H,在Project—>settings—>ink—>object/libarymodules 下引入:ws2_32.lib库
实现代码如下,
#include <WINSOCK2.H>#include <stdio.h>
int main(){WORD wVersionRequested;WSADATA wsaData;int err;wVersionRequested=MAKEWORD(1,1);err=WSAStartup(wVersionRequested,&wsaData);if (err!=0){return 0;}if (LOBYTE(wsaData.wVersion)!=1||HIBYTE(wsaData.wVersion)!=1){WSACleanup();return 0;}
//检查系统中是否有Windows Sockets的实现库,如果没有则释放为应用程序或DLL分配的任何资源
SOCKETsockClient=socket(AF_INET,SOCK_STREAM,0);
SOCKADDR_IN addrClient;addrClient.sin_addr.S_un.S_addr=inet_addr('127.0.0.1');
//点分十进制转化成ULong类型addrClient.sin_family=AF_INET;addrClient.sin_port=htons(6000);
//转化成网络字节序connect(sockClient,(SOCKADDR *)&addrClient,sizeof(SOCKADDR));
//请求与服务器建立连接char recvBuff[1024];
recv(sockClient,recvBuff,1024,0);printf('%s ',recvBuff);
send(sockClient,'I am zhangjie',strlen('I am zhangjie ')+1,0);
closesocket(sockClient);WSACleanup();
//通信结束后释放资源return 0;}
5 小结
本文介绍了套接口的基本概念和实现套接口编程的基础,并给出了一个在VC平台下实现的基于TCP的客户/服务器通信实例,体现了套接口编程的灵活性。
6 参考文献
[1]任泰明.TCP/IP协议与网络编程[M].第1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94-139
[2]邹月,陈建兵.Socket的网络编程研究与实现[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8.10-12
[3]谭桂华,魏亮.Visual C#高级编程范例[M].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0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