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文学论文

文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2 17:41: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文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文学论文

篇(1)

古代文学论文李白写实文学思想述论

在唐代文学研究中,历史传统和唐代文士的关系已经得到人们的关注,但有些问题还有深入讨论的必要,李白与史学传统的关系就是一例。不少相关的论文实际上已涉及这一问题,如李白诗歌中的历史人物及其人格范式、李白与六朝诗人及其文化传承等。本文则从李白使用“实录”一词的意义,进而探讨李白写实的文学思想及其在创作中的运用。 刘知几《史通》多次提到“实录”,《采撰》云:“至如江东‘五俊’,始自《会稽典录》,颖川‘八龙’出于《荀氏家传》,而修晋、汉史者,皆征彼虚誉,定为实录。苟不别加研核,何以详其是非?”[2](卷5,P117)《邑里》云:“欲求实录,不亦难乎!”[2](卷5,P114)《浮词》云:“夫文以害意,自古而然,拟非其伦,由来尚矣。必以庾、周所作,皆为实录,则其所褒贬,非止一人,咸宜取其指归,何止采其四句而已?”[2](卷6,P160)《叙事》、《直书》、《鉴识》、《序传》都用到“实录”一词,大致是真实记载历史事迹和人物的意思。

李白的“实录”正是源于史学的概念,当将之转化为文学思想的角度来认识,可以理解为对真实性的追求,对写实的作风和技巧的追求。在李白的散文创作中表现出一种对真实的自觉追求和技巧的运用,这在同时代的作家中并不多见。为了追求真实的效果,李白自觉地运用了举证的方法。

篇(2)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一曰须言之有物

吾国近世文学之大病,在于言之无物。今人徒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而不知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吾所谓“物”,约有二事。

(一)情感《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诸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吾所谓情感也。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今人所谓“美感”者,亦情感之一也。)

(二)思想吾所谓“思想”,盖兼见地、识力、理想三者而言之。思想不必皆赖文学而传,而文学以有思想而益贵。思想亦以有文学的价值而益资也。此庄周之文,渊明老杜之诗,稼轩之词,施耐庵之小说,所以复绝于古也。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人不能思想,则虽面目姣好,虽能笑啼感觉,亦何足取哉。文学亦犹是耳。

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秾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未矣。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思想,又无真挚之情感,文学之衰微,此其大因矣。此文胜之害,所谓言之无物者是也。欲救此弊,宜以质救之。质者何,情与思二者而已。

二曰不摹仿古人

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即以文论,有《尚书》之文,有先秦诸子之文,有司马迁班固之文,有韩柳欧苏之文,有语录之文,有施耐庵曹雪芹之文。此文之进化也。试更以韵文言之。击壤之歌,五子之歌,一时期也。三百篇之诗,一时期也。屈原苟卿之骚赋,又一时期也。苏李以下,至于魏晋,又一时期也。江左之诗流为排比,至唐而律诗大成,此又一时期也。老杜香山之"写实"体诸诗(如杜之《石壕吏》、《羌村》,白之《新乐府》),又一时期也。诗至唐而极盛,自此以后,词曲代兴。唐五代及宋初之小令,此词之一时代也。苏柳(永)辛姜之词,又一时代也。至于元之杂剧传奇,则又一时代矣。凡此诸时代,各因时势风会而变,各有其特长。吾辈以历史进化之眼光观之,决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胜于今人也。左氏史公之文奇矣。然施耐庵之《水游传》视《左传》、《史记》,何多让焉。《三都》、《两水》之赋富矣。然以视唐诗宋词,则糟粕耳。此可见文学因时进化,不能自止。唐人不当作商周之诗,宋人不当作相如子云之赋。即令作之,亦必不工,逆天背时,违进化之迹,故不能工也。

既明文学进化之理,然后可言吾所谓“不摹仿古人”之说。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前见国会开幕词,有云,“于铄国会,遵晦时休”。此在今日而欲为三代以上之文之一证也。更观今之“文学大家”,文则下规姚曾,上师韩欧,更上则取法秦汉魏晋,以为六朝以下无文学可言,此皆百步与五十步之别而已,而皆为文学下乘。即令神似古人,亦不过为博物院中添几许“逼真赝鼎”而已,文学云乎哉。昨见陈伯严先生一诗云:

涛园钞杜句,半岁秃千毫。所得都成泪,相过问奏刀。万灵噤不下,此老仰弥高。胸腹回滋味,徐看薄命骚。

此大足代表今日“第一流诗人”摹仿古人之心理也。其病根所在,在于以“半岁秃千毫”之工夫作古人的钞胥奴婢,故有“此老仰弥高”之叹。若能洒脱此种奴性,不作古人的诗,而惟作我自己的诗,则决不致如此失败矣!

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说(我佛山人、南亭亭长、洪都百炼生三人而已。)一项。此无他故,以此种小说皆不事摹仿古人,(三人皆得力于《儒林外史》、《水游》、《石头记》。然非摹仿之作也。)而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其他学这个,学那个之诗古文家,皆无文学之价值也。今之有志文学者,宜知所从事矣。

三曰须讲求文法

今之作文作诗者,每不讲求文法之结构。其例至繁,不便举之,尤以作骈文律诗者为尤甚。夫不讲文法,是谓"不通"。此理至明,无待详论。

四曰不作无病之

此殊未易言也。今之少年往往作悲观。其取别号则日"寒灰"、"无生"、"死灰"。其作为诗文,则对落日而思暮年,对秋风而思零落,春来则惟恐其速去,花发又惟惧其早谢。此亡国之哀音也。老年人为之犹不可,况少年乎。其流弊所至,遂养成一种暮气,不思奋发有为,服劳报国,但知发牢骚之音,感唱之文。作者将以促其寿年,读者将亦短其志气,此吾所谓无病之也。国之多患,吾岂不知之。然病国危时,岂痛哭流涕所能收效乎。吾惟愿今之文学家作费舒特,作冯志尼,而不愿其为贾生、王粲、屈原、谢皋羽也。其不能为贾生、王某、屈原、谢皋羽,而徒为妇人醇酒丧气失意之诗文者,尤卑卑不足道矣!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今之学者,胸中记得几个文学的套语,便称诗人。其所为诗文处处是陈言滥调,“磋跎”、“身世”、“寥落”、“飘零”、“虫沙”、“寒窗”、“斜阳”、“芳草”、“春闺”、“愁魂”、“归梦”、“鹃啼”、“孤影”、“雁字”、“玉楼”、“锦字”、“残更”,……之类,累累不绝,最可惜厌。其流弊所至,遂令国中生出许多似是而非,貌似而实非之诗文。今试举一例以证之。

“荧荧夜灯如豆,映幢幢孤影,凌乱无据。翡翠衾寒,鸳鸯瓦冷,禁得秋宵几度。幺弦漫语,早丁字帘前,繁霜飞舞。袅袅余音,片时犹绕柱。”

此词骤观之,觉字字句句皆词也。其实仅一大堆陈套语耳。“翡翠线”、“鸳鸯瓦”,用之白香山《长恨歌》则可,以其所言乃帝王之衾之瓦也。“丁字帘”、“幺弦”,皆套语也。此词在美国所作,其夜灯决不“荧荧如豆”,其居室尤无“柱”可绕也。至于“繁霜飞舞”,则更不成话矣。谁曾见繁霜之“飞舞”耶?

吾所谓务去滥调套语者,别无他法,惟在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亲身阅历之事物,—一自己铸词以形容描写之。但求其不失真,但求能达其状物写意之目的,即是工夫。其用滥调套语者,皆懒惰不肯自己铸词状物者也。六曰不用典

吾所主张八事之中,惟此一条最受友朋攻击,盖以此条最易误会也。吾友江亢虎君来书日:

“所谓典者,亦有广狭二义。饾饤獭祭,古人早悬为厉禁。若并成语故事而屏之,则非惟文字之品格全失,即文字之作用亦亡。……文字最妙之意味,在用字简而涵意多。此断非用典不为功。不用典不特不可作诗,并不可写信,且不可演说。来函满纸‘旧雨’‘虚怀’,‘治头治脚’、‘舍本逐末’、‘洪水猛兽’、‘发聋振瞶’、‘负弩先驱’、‘心悦诚服’、‘词坛’、‘退避三舍’、‘无病’、‘滔天’、‘利器’、‘铁证’,……皆典也。试尽抉而去之,代以俚语俚字,将成何说话。其用字之繁简,犹其细焉。恐一易他词,虽加倍蓰而涵义仍终不能如是恰到好处,奈何。……”

此论极中肯要。今依江君之言,分典为广狭二义,分论之如下:

(一)广义之典非吾所谓典也。广义之典约有五种。

(甲)古人所设譬喻,其取譬之事物,含有普通意义,不以时代而失其效用者,今人亦可用之。如古人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今人虽不读书者,亦知用“自相矛盾”之喻。然不可谓为用典也,上文所举例中之“治头治脚”、“洪水猛兽”、“发聋振瞶”,……皆此类也。盖设譬取喻,贵能切当,若能切当,固无古今之别也。若“负导先驱”、“退避三舍”之类,在今日已非通行之事物,在文人相与之间,或可用之,然终以不用为上。如言“退避”,干里亦可,百里亦可,不必定用“三舍”之典也。

(乙)成语成语者,合字成辞,别为意义。其习见之句,通行已久,不妨用之。然今日若能另铸"成语",亦无不可也。“利器”、“虚怀”、“舍本逐末”,……皆属此类。非此“典”也,乃日用之字耳。

(丙)引史事引史事与今所论议之事相比较,不可谓为用典也。如老杜诗云,“未闻殷周衰,中自诛褒妲”,此非用典也。近人诗云,“所以曹孟德,犹以汉相终”,此亦非用典也。

(丁)引古人作比此亦非用典也。杜诗云,“清新复开府,俊逸鲍参军”,此乃以古人比今人,非用典也。又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此亦非用典也。

(戊)引古人之语此亦非用典也。吾尝有句云,“我闻古人言,艰难惟一死”。又云,“‘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此语未必是”’。此乃引语,非用典也。

以上五种为广义之典,其实非吾所谓典也。若此者可用可不用。

(二)狭义之典,吾所主张不用者也。吾所谓“用典”者,调文人词客不能自己铸词造句,以写眼前之景,胸中之意,故借用或不全切,或全不切之故事陈言以代之,以图含混过去。是谓“用典”。上所述广义之典,除戊条外,皆为取譬比方之辞。但以彼喻此,而非以彼代此也。狭义之用典,则全为以典代言,自己不能直言之,故用典以言之耳。此吾所谓用典与非用典之别也。狭义之典亦有工拙之别,其工者偶一用之,未为不可,其拙者则当痛绝之已。

(子)用典之工者此江君所谓用字简而涵义多者也。客中无书不能多举其例,但杂举一二,以实吾言。

(l)东坡所藏仇池石,王晋卿以诗借现,意在于夺。东坡不敢不借,先以诗寄之,有句云,“欲留嗟赵弱,宁许负秦曲。传观慎勿许,间道归应速。”此用蔺相如返壁之典,何其工切也。

(2)东坡又有“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诗云,“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此虽工已近于纤巧矣。

(3)吾十年前尝有读《十字军英雄记》一诗云,“岂有酖人羊叔予,焉知微服赵主父,十字军真儿戏耳,独此两人可千古”‘。以两典包尽全书,当时颇沾沾自喜,其实此种诗,尽可不作也。

(4)江亢虎代华侨诔陈英土文有“本悬太白,先坏长城。世无鉏霓,乃戕赵卿”四句,余极喜之。所用赵宣子一典,甚工切也。

(5)王国维咏史诗,有“虎狼在堂室,徒戎复何补。神州遂陆沉,百年委榛莽。寄语桓元子,莫罪王夷甫。”此亦可谓使事之工者矣。

上述诸例,皆以典代言,其妙处,终在不失设譬比方之原意。惟为文体所限,故譬喻变而为称代耳。用典之弊,在于使人失其所欲譬喻之原意。若反客为主,使读者迷于使事用典之繁,而转忘其所为设譬之事物,则为拙矣。古人虽作百韵长诗,其所用典不出一二事而已。(“北征”与白香山“悟真寺诗”皆不用一典。)今人作长律则非典不能下笔矣。尝见一诗八十四韵,而用典至百余事,宜其不能工也。

(丑)用典之拙者用典之拙者,大抵皆衰情之人,不知造词,故以此为躲懒藏拙之计。惟其不能造词,故亦不能用典也。总计拙典亦有数类:

(1)比例泛而不切,可作几种解释,无确定之根据。今取王渔洋“秋柳”一章证之。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浦里青行中妇镜,江于黄竹女儿箱。空怜板话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

此诗中所用诸典无不可作几样说法者。

(2)僻典使人不解。夫文学所以达意抒情也。若必求人人能读五车书,然后能通其文,则此种文可不作矣。

(3)刻削古典成语,不合文法。"指兄弟以孔怀,称在位以曾是(章太炎语),是其例也。今人言"为人作嫁"亦不通。

(4)用典而失其原意。如某君写山高与天接之状,而曰"西接杞天倾"是也。

(5)古事之实有所指,不可移用者,今往乱用作普通事实。如古人灞桥折柳,以送行者,本是一种特别土风。阳关渭城亦皆实有所指。今之懒人不能状别离之情,于是虽身在滇越,亦言灞桥,虽不解阳关渭城为何物,亦皆“阳关三迭”、“渭城离歌”。又如张翰因秋风起而思故乡之莼羹鲈脍,今则虽非吴人,不知莼鲈为何味者,亦皆自称有“莼鲈之思”。此则不仅懒不可救,直是自欺欺人耳!

凡此种种,皆文人之不下工夫,一受其毒,便不可救。此吾所以有“不用典”之说也。

七曰不讲对仗

排偶乃人类言语之一种特性,故虽古代文字,如老子孔子之文,亦间有骈句。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三排句也。“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贫而无馅,富无而骄”。“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此皆排句也。然此皆近于语言之自然,而无牵强刻削之迹;尤未有定其字之多寡,声之平仄,词之虚实者也。至于后世文学末流,言之无物,乃以文胜。文胜之极,而骄文律诗兴焉,而长律兴焉。骈文律诗之中非无佳作,然佳作终鲜。所以然者何。岂不以其束缚人之自由过甚之故耶。(长律之中,上下古今,无一首佳作可言也。)今日而言文学改良,当"先立乎其大者",不当枉废有用之精力于微细纤巧之末。此吾所以有废骈废律之说也。即不能废此两者,亦但当视为文学未技而已,非讲求之急务也。

今人犹有鄙夷白话小说为文学小道者。不知施耐庵、曹雪芹、吴研人皆文学正宗,而骈文律诗乃真小道耳。吾知必有闻此言而却走者矣。

八曰不避俗语俗字

吾惟以施耐庵、曹雪芹、吴研人为文学正宗,故有“不避俗字俗语”之论也(参看上文第二条下)。盖吾国言文之背驰久矣。自佛书之输入,译者以文言不足以达意,故以浅近之文译之,其体已近白话。其后佛氏讲义语录尤多用白话为之者,是为语录体之原始。及宋人讲学以白话为语录,此体遂成讲学正体。(明人因之。)当是时,白话已久入韵文,观唐宋人白话之诗词可见也。及至元时,中国北部已在异族之下,三百余年矣(辽、金、元)。此三百年中,中国乃发生一种通俗行远之文学。文则有《水游》、《西游》、《三国》之类,戏曲则尤不可胜计。(关汉卿诸人,人各著剧数十种之多。吾国文人著作之富,未有过于此时者也。)以今世眼光观之,则中国文学当以元代为最盛,可传世不朽之作,当以元代为最多。此可无疑也。当是时,中国之文学最近言文合一。白话几成文学的语言矣。使此趋势不受阻遏,则中国乃有“活文学出现”,而但丁、路得之伟业,(欧洲中古时,各国皆有俚语,而以拉丁文为文言,凡著作书籍皆用之,如吾国之以文言著书也。其后意大利有但丁诸文豪,始以其国俚语著作。诸国踵兴,国语亦代起。路得创新教始以德文译旧约新约,遂开德文学之先。英法诸国亦复如是。今世通用之英文新旧约乃一六-一年译本,距今才三百年耳。故今日欧洲诸国之文学,在当日皆为俚语。造诸文豪兴,始以“活文学”代拉丁之死文学。有活文学而后有言文合一之国语也。)凡发生于神州。不意此趋势骤为明代所阻,政府既以八股取土,而当时文人如何李七子之徒,又争以复古为高,于是此千年难遇言文合一之机会,遂中道夭折矣。然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此“断言”乃自作者言之,赞成此说者今日未必甚多也。)以此之故,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与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如“于铄国会,遵晦时休”之类),不如用二十世纪之活字。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文字,不如作家喻户晓之《水游》、《西游》文字也。

篇(3)

女权主义乌托邦对文学的影响

乌托邦思想与女权主义思想有着共同的目标—重构人类文化。在运用女权主义思想或者乌托邦思想进行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二者的共同策略就是把颠覆父权社会与重构人类文化结合在一起。美国学者指出:“乌托邦主义所倡导的重构人类文化正是女权主义写作的目标”。传统的乌托邦作品只是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憧憬,反映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因为真正的两性平等在历史上从未存在和实现过。

女权主义者就在作品中构建一个没有性别压迫,甚至是两性平等的社会女权主义乌托邦作品,反映女权主义思想,展现乌托邦精神,关注女性和人类未来。女权主义乌托邦作品把女权主义思想与乌托邦精神结合起来,以唤起被压抑的集体记忆,致力于新的社会文化建构,讨论主体性、女性属性、身体欲望和个体差异,借助想象在作品中营造着女性和人类的精神家园,对父权社会进行全面的抵制和颠覆。

20世纪80年代,“女权主义乌托邦”一词出现后,女权主义乌托邦的观点被众多的文学批评家引用和发挥,而且成为女权主义文学评论和乌托邦文学的又一个重要的切入点。20世纪后半叶,女权主义乌托邦小说和反乌托邦小说再度兴盛,小说创作从以男权文化的现实主义批判转向了对女权文化的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的展望。即他们在承袭西方主流乌托邦小说模式的同时,融入鲜明的女性主题。女权主义者设想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比的美好世界,表现出对男权社会的不满和批判。这种超现实的追求促进了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女权主义乌托邦在中国

1989年弗朗西斯•巴特库斯基(FrancesBartkowski)在《女权主义乌托邦》(FeministUtopias)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女权主义乌托邦”一词。目前国内对女权主义乌托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对女权乌托邦理论的译本和研究专著,只有少量的对西方女权主义乌托邦小说的研究专著和相关论文。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我国学者对女权主义文学整体的全面了解和把握,然而国外对女权主义乌托邦文学的研究是空前繁荣。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全新的角度—女权主义乌托邦思想,对一些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

在19世纪以前,在早期的英美文学作品中,几乎所有的乌托邦作品都出自男性作家之手。尽管如此,在一些文学作品当中,我们还是能看到女权主义乌托邦的存在。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在《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具有极大社会讽刺性的喜剧。我国学者对这部小说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作为一部经典的作品,《威尼斯商人》的思想内涵可以从多方面进行阐释。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虚构了一处地图上不存在的类似于女权主义乌托邦式的小岛:贝尔蒙特岛。岛上的鲍西娅就像女王一样,独自掌管着一个城堡。这个宁静、祥和的小岛与威尼斯的以金钱为主导的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鲍西娅的父亲在去世之前就已经规定了她选择丈夫的方式,但是她以自己的方式掌握自己的命运,成功选择了最佳的伴侣—巴萨尼奥。

贝尔蒙特岛就是一个拥有这独特女性文化的乌托邦社会。莱曼•弗兰克•鲍姆(LymanFrankBaum)的代表作《绿野仙踪》是美国儿童文学史中的经典著作之一。国内对这部小说的研究多是从叙事角度、人物分析角度等角度阐释和评论该作品的。对于这部小说体现的女权主义乌托邦思想,评论界的研究甚少。鲍姆通过美丽的童话故事为世人创造了一个永恒的、神奇的奥兹仙境。奥兹国中只有女性掌握着强大的力量—邪恶的东西方女巫和善良的南北方女巫,甚至是主人公多萝茜,这个天真的小女孩都能排除万难,掌控一切。鲍姆通过想象在作品中勾画出理想的女性社会和人类的精神家园,以此展现女权主义乌托邦社会中女性寻求自我实现、平等和差异以及社会和谐。

研究女权主义乌托邦作品的基本思路

(一)女权主义乌托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

女权主义乌托邦作品代表了每个时代女性的愿望,表达了对既定两性秩序的批判和否定,是对一种理想的两性关系模式的追求。女权主义乌托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两性的存在,一方面是重新界定女性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是否定等级和特权制度。AnneK.Mellor在OnFeministUtopia一文就女权主义乌托邦作品的价值意蕴、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进行分析,把女权主义乌托邦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男性消失的女权主义乌托邦社会,第二种是雌雄同体的女权主义乌托邦社会,第三种是两性共存且平等的女权主义乌托邦社会。

《她乡》是一个全部由女性组成的、以孩子为中心的乌托邦社会,具有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化,男性消失的社会并不是一个没有男人的世界,而是男性的存在只是被用来突出女性的中心姿态,是女权主义乌托邦小说家为取代男权统治所提出的一种模式。娥秀拉•勒瑰恩(UrsulaLeGuin)的《黑暗的左手》(TheLeftHandofDarkness)被评论家喻为在雌雄同体的世界里寻找性别平等的女权主义乌托邦之作。摆脱了性别差异,也摆脱了人类二元对立思想的束缚。娥秀拉•勒瑰恩的《被放逐者》(TheDispos-sessed)和玛吉•皮尔西的《时间边缘的女人》是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勾勒出了一个两性共存且无性别差异的理想社会,达到两性的和谐相处。

(二)女权主义乌托邦作品中的生态关怀

20世纪以来环境危机和社会危机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女权主义乌托邦作品表现出对这一主题的深切关注,它们将妇女解放与生态问题联系起来,将互爱和互惠作为核心价值,运用各种方式去探索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科技与生态的和谐关系。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构建人与自然、科技与生态的平衡。随着生态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发展,女权主义乌托邦作品也讨论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在《黑暗的左手》中人类发展科技是有着一定的限度和前提的,科技的应用应该是保护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格辛星人的高科技主要用于抵御寒冷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的科技发展进程缓慢。例如,在地球上需要3年就能开发出的科技成果,在寒冬星上,人类则需要3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篇(4)

难能可贵的是,陈定家能够对其中的个别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他的《比特之境: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研究的是网络文学生产问题,他的新作《文之舞》则集中探讨了网络文学的文本问题。作者没有面面俱到地论述网络文学,而是从网络文学的生产研究转向文本研究,涉及的都是网络文学研究中一些较中观或微观的问题。作者苦思冥想,把书名定为“文之舞”,“文之舞”即“屏文之舞”或文本之舞,是“互文性理论支撑下超文本的系统关联与普通贯通”,较好地概括了网络文学文本的特征。在作者看来,“超文本”和“互文性”是理解网络文学的核心关键词,它们是“当代文学世纪大转折的根本性标志”,改写了“我们关于文学与审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是“理解网络文学的媒介化、图像化、游戏化、快餐化、肉身化、博客化等时代大趋势的核心内容与逻辑前提”。对于“超文本”与“互文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作者更凸显“互文性”的意义和作用,他说:“从文论视角而言,如果说‘超文本’研究是理解网络文学的关键词,那么互文性作为体现超文本本质特征的核心要素,可以说是研究网络文学的关键词中的关键词。”作者不仅指出了“互文性”之于网络文学的重要性,而且在互文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将“互文”“互视”和“互介”集于“文之舞”一身:“……网络写读者,常常无意于品鉴文本韵味的深浅和浓淡,他们更关心的往往是信息的新旧与多寡。网络写读,是声音与画面交相并作的文本舞蹈,是视觉与听觉回归本性的复合与狂欢。这就是我们所谓集‘互文’‘互视’‘互介’于一身的‘文之舞’,……”从“超文本”到“互文性”,从“互文”到“互视”“互介”,可见作者的研究是步步深入,体现了他的独到思考和创新,值得网络文学理论研究者的肯定与学习。

二网络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网络文学文本,不仅仅是单一的语言文本,还有声音、图像等文本超链接在一起,并与历史上其他各种类型的文本“互文”。所以,研究网络文学,单凭传统的文学研究方式是不可能的,它必然涉及到图像学、技术美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式。从事网络文学研究多年的陈定家对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近几十年来,文学研究从学科化封闭走向跨学科开放、从技术性‘区隔’日益走向人文性融合的趋势已经形成了一种大的时代潮流,从一定意义上讲,互文顺应了这种潮流,为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需要指出的是,网络文学理论研究不仅顺应了当前的跨学科研究潮流,而且其也是出于网络文学文本自身特点的需要。这一点,作者也有清醒的认识。在看到赖泽民将耗散结构理论与马克思的历史观结合起来写出《人类历史科学原理》后,他不免有这样的感慨:“虽然某些观点还处于探索阶段,但以耗散结构理论研究历史与哲学,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认真试探一番的学术路径。事实上,网络文化就是一个标准的耗散结构系统,值得好好总结和反思。”这种跨学科研究,必然要依据并突破传统的“互文性”研究,“通常意义上的互文性研究,着重考察文学与文学自身的关系,即文学作品与文学遗产、文学史、文类传统的关系,以及作品自身所携带的文学记忆和读者文学‘阅’历之间的关系”。对于传统的互文性研究,陈定家也非常重视。在他看来,互文现象在传统文学中也存在,但是互文性不是传统的文学特征,“互文性,从根本上讲,它只是传统文本的一种尚未完全开发的潜能,在‘绝对联系’的意义上说,超文本只不过是互联网成功地开发了传统这种‘互文性’潜能的副产品而已”。可以说,“互文性”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联系在一起,而“超文本”又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分别开来,正如作者所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最大的不同是基于载体变化造成的‘文本转向’,在传统文学的线性文本向网络文学超文本的转化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密切关注的学理问题被我们忽略了。”

由此可见,考察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是网络文学互文研究或网络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基于网络文学的超文本和互文性的特点,网络文学理论研究必然要涉及技术、传媒和影视等内容,这些内容在《文之舞》中都有体现。互文性革命是建立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所以研究网络文学必须要了解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在当代的艺术生产过程中,“赛博文化利用技术手段、技术材料、技术方式,从艺术生产的操作层面不可抗拒地渗透到艺术生产的观念层面”,作者宣称“科学技术已成为一种‘本体性’的存在支配着当代艺术生产”。可以看出,技术是了解和研究网络文学的重要维度。离开了技术维度,许多网络文学新现象是无法解读的,比如上海中学生梁建章的“计算机诗词创作”,这些诗作跟传统诗人作品之间的差异在哪里?以写出《背叛》的“布鲁图斯一号”为代表的写作软件,能否颠覆传统文论有关知人论世的论述?人工智能能否“诞生一种全新诗学或文论的可能性”?这些问题,可以说是网络文学理论研究的难点所在,也是研究的新方向所在。在网络文学中,技术往往是与传媒联系在一起的,作者往往把“互文性”“超文本”“互联网”三个概念不加区分地用在相近似的语境中,“实在是因为它们在许多场合具有几乎相同的特征和秉性,专就文本而言,三者的相似性或同一性是如此显而易见,以致在许多情况下它们相互替换而不会出现任何问题。”所以,作者在著作中由“互文性”到“互介性”的论述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超文本和超媒体的结合,极大地促进了文学图形化与声像化的步伐”,所以文学与影视之间的互文现象非常普遍。作者以“百家讲坛”节目为例,详细分析了两者之间的互文,认为该节目成功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以雅俗共赏的方式发挥文学的特长,运用设置悬念等说故事手法让文学经典大众化;另一方面利用强势媒体的图像化优势,运用视听元素做到讲解、形象、画面和音乐的结合,取得良好的观看效果,以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4]203。不仅有文学与影视之间的互文,还有影视与影视之间的互文,比如张艺谋的《十面埋伏》与李安的电影,《武林外传》与金庸影视剧等。根据这些艺术现象,作者进行了理论提升,认为米尔佐夫创造的“互视性”是“互文性在影像世界的翻版”。既然文学与影视之间存在互文现象,那么可以说从影视的角度看网络文学,是研究网络文学的一个新视角。但如果缺乏图像学知识,我们是难以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的。

三理论写作的限度与互文性

看完陈定家《文之舞》一书,我们可能有这样的感觉,书中涉及到的网络文学的具体作品并不多。如“互文性语境中的文学经典”一章,分析的作品有不少是传统文学经典。当然,研究文学经典不可能绕开传统文学经典,但是读者还是希望看到更多的网络文学经典,以及网络文学经典的包括影视化在内的互文现象研究。还有“身体写作的互文性阐释”一章,所涉及的例子不少是诸如秦巴子的《身体课》、卫慧的《上海宝贝》和绵绵的《糖》此类的传统形式文学作品,也让读者有看完“互文性语境中的文学经典”一章的遗憾。造成此种遗憾,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目前对网络文学是否有经典有较大的争议,也有作者刻意为之的选择,作者在“后记”中就说:“本书有意回避具体的网络文学作品,是因为笔者下一本《中华网络文学史》将会大量分析和评介网上的名作名家。”不可否认,作者这样处理肯定有一定的风险,容易引起读者的批评和诟病。但换一个角度看,作者这样的选择正是彰显了理论写作的限度与互文性之间的关系。对于互文性概念,它的提出者克里斯蒂娃在《词语、对话与小说》中是这样阐释的:“一切文本都是互文性文本”,“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引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可以说,作者独立完成的文本是不常见的。学界注重运用“互文性”概念去分析文学文本、图像文本以及包括服饰、饮食在内的文化文本,而较少去分析理论著作的文本。实际上,许多学术著作不仅与其他作者的著作有一定的互文性,而且与自己的著作也存在互文性。互文性理论,不仅能够指导人们去阅读各类作品,也同样引领着学者们有效地去进行理论写作。在陈定家看来,《文之舞》可以看作是《比特之境》的演绎和补充,《文之舞》与《比特之境》之间存在一定的互文关系。如《比特之境》的“网络时代文学生产与消费的技术文化背景”与《文之舞》的“后现代症候:从‘互文性’到‘互介性’”,《比特之境》的“文学生产的网络化问题”与《文之舞》的“网络文学关键词:超文本与互文性”,《比特之境》的“数字化语境中的文学经典”与“互文性语境中的文学经典”,等等。当然,这两者之间的互文性并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演绎和深化。

篇(5)

扩大课程的开放性。目前,各大院校使用较多的教材有洪子诚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等。对教材的过分依赖会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呆板:一方面学生认为教师照本宣科;另一方面教师无法跳出教材的框架自由发挥。教师应改变传统以教材为主的授课思路,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和整合,合理设置勾勒文学史和赏析作品时间的比例。根据当代文学学科发展的最新研究动态,给学生介绍当代文坛的热点问题。做到教学时既扣教学大纲,又不囿于教材。给学生开列书目,要求学生阅读作品,并组织学生定期举行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开设书目时,要有针对性开一些文艺美学乃至哲学书目,如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培养学生的理论兴趣。在引导学生阅读作品时,不能停留在对概念的梳理,而要让学生明白某一文学流派得以出现的历史原因。当代具有鲜明的当代性,这一特性使得当代文学贴近生活现实,具有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不可比扰的生动性。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当代文学的优势。如在阅读“新写实主义”小说时,不能简单地以“零度写作”评价这个文学流派的审美特征。“新写实主义”小说家不动声色的叙述,把生活事实和盘托出的态度,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只有从生存、生命的角度还原当代作家思考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明白文学的真正魅力。

二、改变教师单向授课模式

采用讨论课的形式。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满堂灌的上课方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将人类已获得的知识成果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而不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自觉性。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必须采用讨论课的形式。只有通过讨论,教师才能准确把握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获取新知识的思维障碍,在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发现问题并即将解决问题时,经老师开导,学生便豁然开朗,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中感受到思维的乐趣,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通过讨论课的进行,既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驾驭材料、表达观点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增加课堂趣味性。除了传统的授课方法,还可以配合多样化的方法。如可以通过播放电影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借助多媒体使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融会贯通,增强学习的形象性、直观性、兴趣性。当代文学有很多作品被改编为电影,这对于阐释作品提供了有效的资源。如《活着》、《动物凶猛》、《妻妾成群》、《红高梁》等都拍成了电影,老师在讲授这些篇目时,可以播放相应片段,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如由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能增进学生对当代小说后现代性的了解。当代小说的后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对“主体”和“历史”的解构,如果教师仅仅从小说出发,向学生讲解王朔如何采取游戏人生的态度,消解一切伟大和崇高,会显得枯燥而晦涩。但辅之以视频资料:一群小伙子在《国际歌》的伴奏下,将对手打得头破血流;一群学生在课堂上捉弄老师;主人公质疑记忆的旁白等,我们很容易理解,在当代小说中理想主义已偃旗息鼓,小说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而是在捏造谎言,调侃权威。电影将文字描述的场景转化为影像,更能丰富和加深我们对小说的想象力。与此同时,我们辅之以第二课堂,如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撰写影评、支持学生社团改编、表演文学作品等,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情。

四、变革考核模式侧重综合能力的评价

篇(6)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示例”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示例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示例”,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7)

合作课堂是合作学习的一种范式,小组是合作课堂重要的物理基础。一般情况下,学生分为4~6人一组(以6人组居多)。在实验的学校中,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合作课堂有四个基本的组成模块:预习(导学案)、展示、教师精讲和点拨、当堂测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是“释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引下,在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激发自我生命的潜能,发展合作学习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目前,合作课堂已经在广西的一些中小学里进行实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实际中,根据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对在广西中小学实验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造,探索高职院校外国文学课程合作课堂的新模式。这个新模式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模式的合作课堂由四个基本模块构成:专题构建、导学设疑、小组讨论、展示点评。由于外国文学优秀的作品数量众多,文学流派纷繁复杂,针对课时有限的情况,合作课堂的新模式不采用传统的语文课或文学欣赏课以作家、国别、体裁、流派等形式来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单元的方法,而是通过专题设置的形式,以专题为主线综合学习文学作品,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课前教师根据专题讨论的需要,投放讨论题,布置各小组自主学习——收集作品与文学评论等的有关学习资源,经过小组讨论,形成本组的讨论意见,在班上进行研究成果展示,师生共同对各组的展示进行点评。通过合作课堂,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合作的习惯与能力,提高高职院校外国文学欣赏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高职外国文学欣赏课程的合作课堂教学

(一)专题设置。

总的来说,专题设置应在课程定位的思想指导下进行。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外国文学知识,高职院校的外国文学欣赏课程的要求应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根据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和外国文学欣赏的本质,高职院校外国文学欣赏课程定位可做如下设置:从文学本身的角度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自身魅力,培养对外国文学作品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学会自主、合作学习。专题设置好了,才能使外国文学欣赏课堂得到优化,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根据以上的定位,笔者在教学中采取的专题设置的原则是:

⒈选择与高职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专业等息息相关的内容。

例如,高职学生都是17~20岁的青年人,正处在青春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是很正常不过的,但这个阶段他们对爱情的体验、经验也明显不足,有时看法可能会偏颇或偏激,以致可能会不太合理地、不太理智地对待爱情。外国文学作品中不乏优秀的爱情主题的作品,外国文学欣赏课可以开设一个“爱情专题”,专门讨论相关的作品,以期在讨论学习中,不仅学习外国文学知识,也使青年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爱情,树立起正确的恋爱观。

⒉选择学生兴趣浓厚的内容。

高职院校外国文学欣赏课应充分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2013年好莱坞大片《虎胆龙威5》上演,这是由导演约翰•摩尔执导的一部硬汉形象的影片,片中主角约翰•麦克莱恩不仅有着顽强的毅力、超乎常人的技能,更有着俊朗的相貌、发达的肌肉,观众对约翰•麦克莱恩的硬汉形象印象深刻。而且,近年来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中硬汉形象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类型,学生对这类电影也很感兴趣。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设置了“硬汉形象”专题。

⒊兼顾文种、国别、流派。

外国文学流派繁多,作品风格各异,单靠课时数不多的欣赏课程难以全部学习这些作品,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专题设置时就要考虑到在专题中融入更多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例如“爱情专题”就可以选择不同国别、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分析,例如:英国的《呼啸山庄》《简•爱》《罗密欧与朱丽叶》,法国的《茶花女》、德国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美国的《麦琪的礼物》、匈牙利的《我愿意是急流》,等等,作品风格各异,这样可以较好地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二)导学设疑。

导学设疑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专题学习的重要环节。在此,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题目设置要合理,覆盖面要广,问题具有典型性。

例如“硬汉形象”专题可以给出如下导学题目:(1)外国文学作品的小说中有哪些引人注目的硬汉形象?(选定范围)(2)外国文学中的“硬汉形象”具有什么特点?(基本的人物分析)(3)怎么看待西方文学中的“硬汉形象”?(深入地的讨论)(4)除了外国小说作品外,近年来的西方影视作品有哪些硬汉形象?(铺陈,扩大视野)(5)硬汉形象的美学意义是什么?(升华,文学本质性的认识)(6)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硬汉”?(联系实际)这些问题覆盖教学内容的面广,也具有典型性,同时问题的设置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此外,教师在上课前应提前一至两周将导学方案布置给学生,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予以准备。

⒉根据专题的需要,教师列出学习资源目录。

例如“硬汉形象”专题,教师可以给出下列学习资料单:(1)美国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电影《虎胆龙威5》;(2)朱振武《论海明威小说的美学创造》(《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四期);(3)樊朝辉《浅谈〈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形象塑造》(《作家杂志》2009年第五期);(4)管军、罗小娟《国内海明威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山花》2011年第九期)等。布置学生按导学方案要求去分工合作。教师给出学习资源的目录,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快速地寻找到相关资料,以节省查找材料的时间,也避免了学生寻找材料时出现的盲目性。

(三)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合作课堂学习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完成得好,合作课堂的学习才能得到有效地保障。笔者在教学中主要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完成合作探究的任务。要求学生结合导学问题阅读材料并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在小组收集资料和讨论环节,要注意引导小组的各个成员都要参与其中,避免出现学习小组中只有少部分或个别同学在完成课题、其他同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的情况,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教师作为“导演”参与其中,对学生的疑惑提示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解决,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问题。

(四)展示点评。

合作课堂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展示点评。这个阶段的做法是: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公布本组的答案及研究成果。实践证明,小组代表发言是检验合作课堂学习成果的好方法。

⒈汇报形式灵活多样。

这个阶段各小组汇报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例如,可以进行演讲汇报,也可以采用PPT展示等图文并茂的形式,以促进课堂的生动性。因为高职学生入学后在学校学习了PPT课件的制作等计算机技术,制作PPT课件是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的工作。

⒉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上讲台锻炼的机会。

每次汇报发言轮流进行,使得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上讲台锻炼的机会。并采用以汇报带考试的做法,推动学生汇报学习成果的积极性。每个代表的发言成绩就是本组每个成员的学习成绩,这样可以激励小组的学习热情和激发代表的荣誉感,从而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⒊师生共同点评。小组汇报后由师生共同进行点评。点评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点评可以发现各个小组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甚至偏差的地方,及时纠偏。师生共同点评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书面考试由教师一人评判学生的做法,以进一步发挥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以评促学,带动合作学习课堂的良性发展。

三、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外国文学欣赏课程中运用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思考问题、探索答案,都是由学生“主演”。但是,合作课堂教学不是放任学生去进行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下面几个环节上:导学方案的制订环节、引导学生讨论的环节和点评环节上的精讲点拨等方面。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简介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品所呈现的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讲解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外国文学作品与国内文学作品最大的区别就是作品写作的文化背景不同,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时,对写作背景不了解,容易导致在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意义上的偏差,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进行外国文学作品的精讲点拨时要注意讲解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通过教师的精讲点拨帮助学生克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学习障碍。再如,教师可以在学生代表发言时的点评环节上进行把控。教师应该有自己的独到、新颖的见解,在学生发言时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对课堂进行及时地把控,以免课堂发言流于形式或出现严重的偏差。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