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子学论文

电子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2 17:40: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电子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电子学论文

篇(1)

1.1ARM处理部分

针对ARM内核的高速可顺序执行特性,更适合处理复杂协议信息。ARM处理部分在设计中主要负责协议层处理工作,包括通信信息、人机交互设定、系统工作参数监测、报警数据设定、监测以及系统数据分析处理等多方面的工作,整体采用抢占式进行多任务分配,提高CPU利用率以及系统鲁棒性。

1.2FPGA控制部分

总体来看,FPGA主要负责硬件设备底层驱动的读写,作为ARM的一个外部扩展RAM进行外设数据交换,所有FPGA采集、输出的数据均可通过ARM的可变静态存储控制器(FlexibleStaticMemoryController,FSMC)总线读写。在设计中运用FPGA独特的可多任务并行执行的特性,FPGA控制部分主要负责外部通信模式的选择;外部模拟信号的采集、输出温度的控制、时钟同步、时钟移相、数码管计数显示等多项功能的处理。在外部模拟量、氢原子钟内炉温度采集部分,由FPGA内部硬件采用状态机形式通过两片AD7490D对外部32路模拟量采集,并直接用模数转换器进行控制处理;另一个状态机通过热敏电阻对内炉顶,上,底等三部分温度进行采集;在温度输出控制部分,通过三路PWM控制方式,以外部温控器作为驱动信号,调节加热功率。在模数转换部分由专用基准电压芯片REF192产生参考电压,温度转换经过带有前置运算放大器(Operationalamplifier,OP)的模数转换器进行采样,并同时具有抑制50Hz抑制功能,以抵消测量中所产生的工频干扰。在通信电路的设计部分由FPGA来选择所采用的通信方式,其中串口通信采用隔离式电平变换芯片,避免电平不兼容或是不同设备间的静电释放(Electro-Staticdischarge,ESD)所带来的放电损坏;以太网部分采用专用以太网接口模块,可同时兼容TCP/IPv4、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DatagramProtocol,UDP)等。

1.串口通信接口的电路设计

原本的串口通信设计为了满足两路串口通信的技术指标,采用AT89C52结合通用同步异步接收发送器8251A实现双串口的扩展。本文采用ADM3251E[3]来解决多路串口的通信功能。ADM3251E是一款高速、2.5kV完全隔离、单通道RS-232/V.28收发器、具有isoPower隔离电源的双通道数字隔离器,设计中无需使用单独的隔离DC-DC转换器。由于RIN和TOUT引脚提供高压ESD保护,因此该器件非常适合在恶劣的电气环境中工作,或频繁插拔RS-232电缆的场合。ADM3251E采用ADI公司的芯片级变压器iCoupler技术,能够同时用于隔离逻辑信号和集成式DC-DC转换器,因此该器件可提供整体隔离解决方案。

2.ADC模拟量采样电路设计改进

原本的ADC采样电路使用两片ADC0816。ADC0816是逐次比较式16路8位A/D转换器,其内部包含有一个8位A/D转换器和16路的单端模拟信号多路转换开关,转换精度为1/2LSB,转换时间为100us(时钟频率为640KHz)。改进设计中采用AD7490,它是一款12位高速、低功耗逐次逼近型ADC。同时AD7490采用单电源工作,电源电压为2.7V至5.25V,最高吞吐量可达1MSPS;其内置一个低噪声、宽带宽采样/保持放大器,可处理1MHz以上的输入频率;转换过程和数据采集过程通过CS和串行时钟进行控制,从而为器件与微处理器接口创造了条件。

3.温度控制部分的设计改进

温度对于氢原子钟来说是个很重要的因素,温度控制不好会引起氢原子钟稳定度变差;温度失控会直接导致氢原子钟没有中频信号输出。因此在温度控制的设计中首先要做到可靠、稳定。原先的温度控制系统采用模拟控制多块电路板各温度区域独立控制模式,其缺点是变容二极管参数数值不在正常工作范围内之后,需要人为调整电路板的电位器,即通过人为改变电阻的模式来达到调整温度的目的。在数字化智能温控设计中采用AD7792[4],AD7792具有两个高精度的可编程恒流激励源,内置有可编程的仪表放大器,可以对不同的输入信号选择相对应的放大倍数,实现信号的匹配。它内置16位ADC,采用SPI串行接口,容易实现光耦隔离,有三路差分模拟输入,可以满足设计中分别对内炉顶,上,底三部分温度进行采集的设计要求。AD7792为适应高精度测量应用的低功耗、低噪声、完整模拟前端,内置一个低噪声、带有三个差分模拟输入的16位Σ-Δ型ADC。它还集成了片内低噪声仪表放大器,因而可直接输入小信号;内置一个精密低噪声、低漂移内部带隙基准电压源,而且也可采用一个外部差分基准电压。图2中所示CHAN表示温度区域,其中CH1代表内炉顶,CH2代表内炉上,CH3代表内炉底;ACTU代表采样温度数值,SET代表设定温度数值,OUT代表了输出功率的大小。

4.移相同步精度设计改进

传统控制板同步精度为100ns±逻辑门延时(约几个ns),移相分辨率为0.1us。经过设计改进后,采用独特的先倍频后同步技术,可大大提高移相同步分辨率。在本次应用中,先对外部输入的10MHz方波信号,经过FPGA内部的锁相环(PhaseLockedLoop,PLL)的配置进行零度移相五倍频,得到和输入信号零相位差的50MHz信号。上一幅为10MHz信号波形,下一幅为倍频后的50MHz方波信号波形。

5.DDS电路设计部分

之前控制板在综合器设计输出时,采用AT89C52驱动三片74LS595串入并出输出6位8421码共24位数据信息经25芯弯角插座(DR-25)将数据传输至接收机控制板,再由CPLD处理后输出所需的频率信号。而目前设计中选取AD9956[5],使用直接数字式频率合成器(DirectDigitalSynthesizer,DDS)技术直接从监控板输出所需的频率信号,AD9956是由美国AnalogDevice公司推出的高性能的DDS芯片,提供速度高达400MHz的内部时钟,可合成频率高达160MHz,支持2.7GHz的时钟输入(可选2,4或8分频)、内部集成14位的D/A转换器,具备快速频率转换、精细频率分辨率和低相位噪声输出的性能,适用于快速跳频频率合成器的设计,本设计DDS输出频率信号可以根据键盘键入的频率值不同而输出不同的频率值。

6.存储器设计改进

氢原子钟必需具有对时间以及对所监测数据实时保存的功能。然而外部存储器的选择也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应用最多的仍是SRAM、EEPROM及NVRAM这三种方案。我们目前使用的存储器就是采用SRAM加后备电池的模式,型号62256,它是组织结构为32K*8位字长的高性能CMOS静态RAM。在设备掉电的情况下,存储数据易丢失。同时SRAM加后备电池的方法增加了硬件设计的复杂性,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EEPROM方式可擦写次数较少(约10万次),且写操作时间较长(约10ms);而NVRAM的价格问题又限制了它的普遍应用。因此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将目光投向了新型的非易失性铁电存储器(FRAM)。铁电存储器具有以下几个优点:可以总线速度写入数据,而且在写入后不需要任何延时等待;有近乎无限次擦写寿命;数据保持45年不丢失;具有较低的功耗。设计中采用的FM25L16是串行FRAM。其内部存储结构形式为2k×8位,地址范围为0000H~07FFH,FM25L16支持SPI方式0和方式3。具有先进的写保护设计,包括硬件保护和软件保护双重保护功能。FM25L16的数据读写速度能达到18MHz,可与当前高速的RAM相媲美。结束语从设计的测试结果来看,全新的设计模式对电路的性能,可靠性,稳定性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具体表现如下所示:

(1)设计中采用AD7490替代ADC0816,从而使得ADC精度提高8bit升级到12bit,精度提高了16倍,并且无需经过外接模拟开关,减少了信号经过多个模拟芯片引起误差。

(2)温度控制系统采用全数字化设计模式,提高测量精度,降低干扰,可避免处理运放电路所造成的对温度飘移的影响以及多级模拟带来的累计误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用再人为的通过改变电阻模式来达到调整温度的目的。

(3)综合器设计部分采用DDS处理技术,直接从监控板输出所需频率信号,从而大大减少设计中潜在的故障点,大大提高了设计的可靠性,稳定性。

篇(2)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1928

国内刊号:11-2635/TN

邮发代号:82-1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3)

关键词 电力电子学 教学改革 教学手段

Abstract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ower electronic technology is explor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as classroom instruction, tutorship after school, experiment and practice, examination and effect after teaching practice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power electronic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ethod

一、前言

《电力电子学》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工业自动化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属必修课。该课程的特点是基础性强,体现了弱电对强电的控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生产生活联系紧密。

二、教学改革

随着现代电力电子学的日新月异,《电力电子学》课程的内容也不断更新、发展,越来越丰富。但由于专业课程的不断增加,电力电子学课程的教学学时却越来越少。这一矛盾对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为解决这一问题,实现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基础厚、知识博、能力强、口径宽和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这一教学目标,我们《电力电子学》课程组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点。为了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堂教学组织几个方面入手,借鉴其它学科的先进经验,大胆革新,形成了自己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教学特色。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了梳理、精选和更新。根据各位授课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目标分类法的指导下,我们将课程分为八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确定一两个重点内容授课时,以重点内容把所学单元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过程讲清讲透,强调基本概念和分析问题的思路,非重点内容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这样既避免了重复讲述,又体现了知识的层次性和扩展性。精讲必须多练。我们从能力培养着眼,对每一个重点单元精选例题和习题,注重讲、练结合,保证练的比重,加强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大纲以外,授课老师增加了电力电子电路的部分仿真技术内容。实践证明,这部分内容的引入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地理解基本原理、概念,提高设计应用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实际授课时,我们还注重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及时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引入教学,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先进性。

在教学手段上,我们采用了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并配合教材开发了一套多媒体 CAI课件。动画和多媒体方式的引入,使电力电子电路中比较抽象的电特性变得直观,使得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如电路在不同时刻的不同等效形式,输入输出波形的产生等,变得比较容易。学生容易建立起相关电路的清晰概念。此外,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立体化、直观化地展现大量的教学信息,避免授课老师将大量时间用到在黑板绘图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开放式结构也方便把最新技术不断加入到课程的教学中来,以满足学生对新技术的追求。

在教学内容和手段上进行改革后,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大,要求学生更加认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否则可能出现“坐飞机”的情况。因此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非常重要。为提高这一能力,我们授课组的教师一方面努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采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精心组织教学,设计出提问,讨论,课堂调查、小测验,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调动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让整个教学过程既充实又有趣。

2、实践教学。实验教学侧重于对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理论教学的主要补充,它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实验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我们把实践教学分为基础实验、选做实验、仿真实验、课程设计等多个层次,结合课外科研训练实践、四川省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高水平的实践环节,从而将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特色。

为了开好基础实验和选作实验,电气信息学院投入实验建设经费,购买了十套浙江天煌公司的“电力电子与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平台,同时增加了一些新的器件样品,使学生有更好的硬件条件开展实验。另外我们还自己动手开发出一个模拟实验的软件平台。学生可以自由地调用仿真环境中的各种电力电子器件搭建各种电路,模拟实际装置的全程动作情况。通过该仿真软件平台,我们可以实现EDA教学。 对于实践教学,我们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一方面在学时安排上,实验课与理论课紧密衔接,实验内容与教学内容互相渗透,另一方面采用台阶式教学,教学目的层次分明,即采用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这样不仅延伸了教学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EDA教学相互融合起来。课堂教学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实验教学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 EDA教学贯穿于课程的各个环节,体现课程的先进性。不同的教学环节各司其职,相辅相成,相互交融,有机结合,实现 “加强基础,注重实践,促进创新”的同一个目标。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实践能力,作为立体化实践教学的扩展,课程组把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固化在教学任务中,建立了《电力电子学》系列课程本科生导师体系,在学生中建立学研小组,由授课教师指导学研小组。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级、四川省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取得了良好效果。

3、课外辅导。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课外辅导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有:利用校园网进行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网上批改作业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与电力电子学有关的学术期刊,鼓励学生写小论文;开展与课程知识内容相关的设计及创新活动;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实习等。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学习状态中,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4、考核方式。为克服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我们也改革了考试制度。考题除了深度、广度和难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外,我们更着重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近年来我们在《电力电子学》课程的笔试考试中,采用半开卷考试,即学生可以带一张A4纸正反面笔录,便于学生在复习中进行自我总结,考试时不用死记硬背公式。笔试考试的组织严密、规范,试卷规范,评分客观、公正,并建立了对考试结果进行教学质量分析的制度。成绩中,除了笔试成绩外,将作业、实验、小论文和答疑情况也记入总成绩,使成绩考核更全面、客观。

三、教学改革成效

《电力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得到了上至学院领导下至选课学生的大力支持。学院鼓励和支持课程组的教师以各种形式参加科研开发项目或进行理论研究,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与本课程相关的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和成果,并且将其融汇到课堂教学中去,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既源自大纲,又不局限于大纲。以高水准的科研能力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学们也提出了很多非常中肯的建议。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电力电子学》课程自开始进行教学改革以来,课程组教师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4项教学改革项目,发表了数十篇教学改革论文,取得了四川省和学校的教学成果奖励。

课程组教师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广大学生和同行的好评。在每学期课程结束前,请听课同学提的意见中,都能看到感谢的话语和鼓励支持;督导教师的多次听课也表示了对我们教学方法和效果的肯定;每学期的教学检查和学生评教,我们的课程均得到高出平均值的得分。近三年学生对本课程评教的无记名投票结果为:优占71.5%,良占28.5%。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中连续获得国家一、二等奖。学生在相关后续课程的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也表现出较好的能力。随着综合素质的提高,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也得到提高。一些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也表示《电力电子学》课程给他们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深造。校外专家也认为,尽管我校是四川省属高校,但《电力电子学》课程在省内的学术地位和教学质量是靠前的。

四、课程后续建设

今后两年课程建设着重于两方面内容。一是总结多年来《电力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课题的经验,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扩大双语教学的学生比例。二是在学校适当增加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实验装置的基础上,全面实行开放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建立以《电力电子学》课程为基础的电工技术实习基地,开展学研小组的设计和创新活动。

我们今后会继续努力,本着保持特色,扩大范围,深化内涵,提高质量的原则,争取把课程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迈上更高层次,以适应21世纪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兆安,黄俊.电力电子学[M].第四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篇(4)

英文名称:Modern Electronics Technique

主管单位:陕西省信息产业厅

主办单位:陕西电子杂志社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373X

国内刊号:61-1224/TN

邮发代号:52-12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5)

英文名称:中国邮电高校学报(英文版)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英语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8885

国内刊号:11-3486/T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4

期刊收录:

SA 科学文摘(英)(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SA 科学文摘(英)(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6)

论文摘要: 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专业课程的必要补充。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专业英语教学相对普通高等院校又有自身的特点。本文针对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就教学现状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高职电子信息专业毕业生多从事电子制造业,通讯行业等,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外,对其专业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尽管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开展多年,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从事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的经验,就教学现状和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1.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 

 

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主要包括了电子学、计算机和通信等方面的内容。本课程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英语词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本专业简单的英文技术资料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对本专业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提高其专业素质,增强其实际工作的能力。 

 

2.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已经开展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但现状并不令人满意,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2.1教材方面 

教材的选择对于课程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大学英语通常包括了精读、泛读和听力等系统教材。相比之下,专业英语的教材选用上则显得不够规范和系统。各大高校的每个专业有着各自不同的教材,教材内容通常是对英文专业文献的节选或是英文科普性文章,无论在规范性和系统性方面都无法和大学英语相比。同时,由于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内容常常严重滞后于现实发展,与实际严重脱节。例如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英语教材中,在介绍操作系统时,仍以windows 2000为例,而实际生活中我们已在使用windows xp或vista系统。 

 

2.2师资方面 

考虑到专业英语自身的特点,除了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英语水平外,同时还要求其具备相关专业知识背景。这一要求引来了大量的矛盾,首先,老教师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英语水平未必达标,而青年教师虽然英语水平较高,但专业领域的知识不够全面;其次,专业教师通常都承担大量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及科研工作,再要从事专业英语教学,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最后,专业英语教学属于语言教学,与专业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较大区别,这也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 

 

2.3学生方面 

作为教学的受众,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大学学生有一定的差异。无论是基本素质、英语基础和学习积极性方面都有较多问题。如何能让高职学生对专业英语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是高职专业英语教学面临的重大问题。同时,高职教育通常采用三年制教学方式,而专业英语课程通常都在第三学年开出,势 

必与学生就业和升学发生冲突,如何安排学时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4教学方法方面 

专业英语教学属于语言教学范畴,与专业知识教学在方法和手段上都有较大的差异。而当前高职专业英语教学通常还是采用传统口头讲授和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教学内容也主要集中在词汇的学习和文章的翻译方面,对口语表达和听力没有太多的要求。这使得原本就晦涩难懂的专业英语变得越发的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3.1教材选择方面 

教材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选择一本好的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而言至关重要。当前市面上可以找到的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材数不胜数,如何挑选一本合适的教材,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首先,教材内容应涵盖多个专业领域,提高教材的适用范围。通常情况下应涵盖电子学、计算机学和通信等电子信息专业领域。其次,考虑到教材必然滞后于现实技术的发展,因此与其选择当时的先进技术为主题,不如选择较为经典的内容,如电子学方面可以选择欧姆定律等,而将新兴技术的介绍留到课堂授课时作为补充内容讲授。最后,教材的难度应适度,同一章节中应尽量做到难易结合。考虑到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如选用过于繁琐和晦涩的内容,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讲授。 

3.2教学方法选择方面 

多年来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基本均采用传统课堂讲授的授课方式,考核方式也以传统卷面考试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严重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认为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改革:首先,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在课件中加入大量动画内容,形象展示所讲授内容,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加深印象。如果课时允许也可以播放较短的原版纪录片,一方面可以向学生展现专业领域最新的技术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其次,可采用“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完成基本课程的讲授之后,教师可以选择某个主题,让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个人的见解。最后,考核方式可采用卷面考试与论文、报告相结合的形式,将闭卷考试作为对学生的一种督促手段,而论文报告则能综合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 

 

3.3师资方面 

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师的选择和培养对本课程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应选择英语水平较高,同时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考虑到专业英语是专业技术与英语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只有英语基础,而没有专业背景的教师是无法向学生解释清楚文章中的技术问题;同样没有较好的英语水平更是没法上好这门课。其次,应加强对专业英语教师的培养,除了授课方法和授课技巧的培养之外。同时也应加强教师对本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改变专业英语是门副科的观念。最后,应形成一批稳定的专业英语教师队伍,专门承担专业英语教学工作。 

 

4.结语 

 

本文结合笔者从事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对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和改革作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希望能为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燕斌等.电子专业英语的特点及教学要求[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6. 

[2]徐静等.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探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3]余建.浅谈《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篇(7)

【关键词】电子学档;规范;标准;解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1―0033―05

电子学档自 2002 年进入国内研究者视野后[1],经历了若干年的发展,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得到广泛认可。目前, 电子学档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化教学工具,配合电子学 档的各种教学模式也逐步成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除 传统教育领域外,电子学档在个人职业规划、终身学习和职 业教育等多个教育门类的应用也方兴未艾,电子学档已经成 为一种具有说服力的教学评价工具。

作为学习者的学习绩效、学习成果的记录和作品展示, 电子学档有时需要在不同的学习项目、教学机构甚至是国家 间共享或转移,而且这种需要是终身的。电子学档应用之初, 在结构上以传统的文件夹为主,内容上采用静态网页和文档 为主,直到最近两年才开始使用业界流行的数据驱动的动态 网站形式。但是,在电子学档的存储和数据交换仍旧没有广 泛接受的标准,这给跨平台的学档数据共享以及学档工具和 其他平台的整合应用造成很大困难,也影响了电子学档的进 一步推广。

为了解决电子学档的互操作瓶颈,信息化教育领域内的 标准化组织 IMS制定了一个关于电子学档的规范,即 IMS ePortfolio(下文简称为 IMSEP)。该规范的 1.0 版本于 2005 年 7 月推出,即得到教育软件开发者的关注,目前在国外已 经有使用该规范的主流教学平台软件[2]。由于规范的内容比较 专业,而且原文用英文,在国内并未产生较大影响。但 是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该规范对于我们设计和开发 电子学档系统、电子学档相关工具,以及制定我们国家自己 的电子学档互操作规范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作者希望 通过本文的介绍,解释这个规范的相关内容,帮助开发人员 和研究人员理解这个规范,并且促进该规范的实际应用。

一 电子学档的定义

电子学档的英文名称是 e-portfolio,国内也有人将此翻译 成为“电子档案袋”,在本文中作者采用“电子学档”这种 译法,一是比较简洁,二是将它和通用档案的电子形式相区 别。由于不同学者对电子学档的理解差异很大,IMS EP 对什 么是电子学档作出了明确的定义:电子学档是“真实的多种证 据的集合,从较大的(学习)结果中提取,用以向一个或多 个相关方就某种目的展现个人或机构的学习经历” [3]。对这个 定义我们可以作进一步的分析:(1)电子学档的内容是学习 证据的集合,来源于学习的成果。这些成果通常以某些特定 的形式展现学习、绩效反思、对学习结果的解释、证据等内 容。(2)电子学档的阅读对象可以包括教学评价机构、对工 作绩效以及学术水平感兴趣的潜在雇主和同事和学习者本身 等多种对象。(3)电子学档必须完整和可信。学档的内容不 仅仅来自学习者本身,还有第三方的提供的内容,因此内容 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需要得到第三方认可。

IMS EP 对电子学档的定义具有较大的外延,试图描述实 践中最复杂、最完整的电子学档结构。其目的在于使得该规 范不仅适用于简单的学档,也适用于结构复杂的学档,这是 因为在制定标准和规范时要尽量照顾到所有可能的实践,而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不需要这么完整的结构。有些学档仅包含 了学档所有者和相关机构允许使用的部分信息,有些学档没 有反思和评价信息,甚至有学档不包括如何显示内容的相关 数据和方法。

二 电子学档的类型和适用场景

在 IMS EP 的《实践指南》中列举了多种学档类型,有评价型学档、展示型学档、学习档案、个人发展档案、多人学 档和工作档案等[4]。档案信息通常不包括医疗记录,财务记录, 政府相关的犯罪记录和司法记录等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

在设计学档规范的时候 IMS 考虑了学档规范所适用的场 景,这些场景是开发规范的背景,以及检验规范的依据,在 IMS EP 的实践指南中列举了使用学档的四个场景[5]。

向外部的评估系统提交学档:例如,学员向评估系统 提交学档,然后评估系统再从学档中将学习的证据和评估要 求相对应,以判断学生是否合格。

和其他学档系统共享学档:例如,在大学的学档系统 和公司的学档系统间共享学员的学档案,而不是重复建立两 个同样的学档。

为获得反馈而共享学档:例如,学生将学档和咨询师 或教师共享,第三方使用学档系统阅读学档,并提出反馈。

在学档系统间转移学档:例如,学生转校时需要将学 档从一个教学机构完全转移到另一个教学机构。

三 电子学档规范的内容

IMS 电子学档规范的目标用户是电子学档工具的开发 者、需要整合学档工具到其他系统的开发者、为教学系统开 发电子学档相关功能的开发者和其它关注电子学档互操作的 相关方[6]。规范定义了学档的组成模型和词汇表,学档的元数 据描述方法、学档包装和交换的方法等主要内容,主要包含 在下面三个文档中:

信息模型文件(Information model):描述制定电子 学档规范使用的信息模型,从语义和逻辑上解释该规范的设 计思想:包括背景、适用领域、使用对象、原理、名称定义 和结构模型等部分。下文简称为《信息模型》。

XML 绑定指南(XML Binding Guide):从技术的角 度介绍如何使用 XML 语言来描述信息模型,也就是在实际应 用中如何使用该规范来描述一个现实的学档对象。XML 绑定 指南中介绍了学档各组成部分的描述方法、词汇表和注意事 项。它的主要阅读者是使用该规范的开发人员。下文简称为《绑定指南》。

最佳实 践和应用 指南( Best Practice and Implementation Guide):提供如何实现和使用该规范的补充信 息,一般是规范的应用场景和应用范例,以及对规范进行扩 展的方法。下文简称为《实践指南》。

除上面三个文档以外,IMS EP 还包括一个用于详细描述 量规的子规范,定义了对于量规的核心内容的标准描述,同 时还提供了量规的 XML 绑定文档和 XML 范例。

由于 IMSEP 是 IMS 标准族中的一员,为了“不重新发 明轮子”,学档规范中的某些部分是通过已有的其他 IMS 来定义和描述的。例如,该规范使用学习者信息包装规范 IMS Learner Information Package(LIP)描述和封装学习者信息, 通过元数据描述目标和活动,通过内容表现机制来表述多种 支持的媒体。内容包装规范 IMS Content Packaging (CP)则 在该规范中用于资源的描述和封装,使得资源能够在系统间 顺畅的迁移和共享。学档规范中对于学习目标和学习者能力 的描述采用 了可复用的 能力和教育 目标定义规 范 IMS ReusableDefinitionofCompetencyorEducationalObjective(RDCEO)。而学档中的元数据则使用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IEEE Learning Object Metadata (LOM)描述。

四 电子学档的包装方法

电子学档是通过一些数字资源来承载的,它的实质是用 于展示和交换的各种资源的集合,以及对资源和资源之间的 相互关系的描述。从这个角度看,学档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包, 因而 IMS 将学档看作是一个标准的 IMS 内容包,用包装规范 来描述学档和包装学档[7]。学档是由多种学档元件组合在一起 的内容包。

电子学档的绑定方法在《绑定指南》中说明,学档的所 有上下文信息,如表现方式、关系等都在 IMS 内容包中定义, 每一个学档元件都作为内容包的资源放置在包中[8]。内容包的 资源集合中包含了学档中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如作品、资格 证书等。IMS内容包甚至可以用以交换一个以上的学档。根 据 IMS CP 规范,内容包是可以嵌套的,我们可以将多个学档 放置在一个学档包内,并创建多个子 manifest 文件描述多个 子学档包。

五 电子学档的概念模型

IMS EP 在《信息模型》中对学档组成部分的做出描述和 解释:学档由多个离散的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描述学档主体 的某个方面[9]。学档为一个主体(subject)所拥有,主体就是 学档的服务对象。例如我们说某个学档是关于小张的,那么 小张就是主体。为什么此处要使用主体这个概念?主要是因 为学档规范的开发者认为主体和所有者(owner)是有密切关 系但本质不同的两个概念,主体用于强调学档服务的对象, 所有者用于说明学档的所有权。当然一般情况下学档的主体 就是学档的所有者。

1基本模型

学档规范的基本概念模型是:一个“所有者”拥有零到多个“档案”;一个“档案”包含一到多个“部分”,并且 有零到多个“外观”(Presentation);“视图”(View)是学 档内容集合的一个子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 的学档。这些学档组成部分的关系用 UML 表述如下图。

是电子学档的主要部分,它包含了用以描述学档组成部分的“学档元件”和用以表述如何显示学档信息的“外观”组件。一个档案由一到多个“学档元件”组 成,具有零到多个“外观”。IMS EP 中定义了十几种“学档 元件”,将在本文的学档元件模型一节中介绍。

所有者(Owner)用于标识对学档拥有所有权的人。一个所有者可能拥有一个或多个学档。在《绑定指南》中使用 IMS LIP 规范的项来实现。该项通过和标签可以定义个人、多人和组织[10]。所有者是学档必 须拥有的组件,每个学档至少有一个所有者。

外观(Presentation)用于描述学档应该如何显示或呈现 的相关信息,包括学档组件的选择和其排列方式,以及它们 的构成要素和相关属性。学档通过自身包含的外观信息,告 诉学档系统或学档工具应该显示哪些学档内容以及如何显示 学档的内容。在《绑定指南》中规定,该组件通过学档内容 包中包含 xslt 和/或 css 的文件决定学档外观的显示方式。外 观不是学档所必需具有的组件,没有表现形式的学档也有其 存在的意义,可以通过系统默认的方式显示学档内容,或者 根本就不用于向学档的阅读者显示内容。

视图(View)用于表述需要根据特定的目的显示的学档 子集。视图的结构和学档相似,在逻辑上可以看作是另一个 学档[11]。学档中视图的用法如同不同版本的简历。应聘者在 制作简历的时候根据投简历的对象的不同而制作不同的版 本。如高校版、公司版等。高校版主要是展示学术能力,公 司版主要是展示工作能力和成果,虽然简历的内容基本相同, 但是其侧重点,或外观不同。在学档中,每个视图可能具有 其独自的外观,也可以多个视图共享一个外观。

2学档元件

“学档元件”(PortfolioPart)是用以表述学档组成部分的超集。一个学档中包含一个或多个学档元件。学档元件本 身是一个抽象概念,它在信息模型中由很多不同类型的学档 元件实例来实现,这些元件包括活动、声明、类型等。通过 对这些元件的定义,我们区分了学档的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信息模型中对这些要素作出了解释,并以此构建了描述学档内容语义空间。《信息模型》中一共定义了18 个类型的学档元件(见图 2),主要包括:

(1) 活动(Activity):用于描述学习、训练、工作、服 务的记录和作品。在活动信息中包含了对课程描述和相应的评 价记录。每个学档可以包含多个活动,每项只记录一个活动。

(2) 声明(Assertion):存储与学习者相关的、与学档 元件相关的、或者是其它和学档相关的文本信息,但是不包 含后面将要提到的反思内容。声明的作者可以是包括档案的 所有者在内的任何人。声明的内容一般是证明文本,或是导 师、同事和他人的评价。一般情况下学档元件的 项可以用于文字描述,但是当需要记录一个学档元件的多项 信息时,学档元件本身的项就不够用了,这时我 们可以采用“声明”或“反思”记录这些信息[12]。声明的类 型可包括:“协定”、“注记”、“自我表述”、“内容定 义”、“优点”、“缺点”、“价值”、“内容定义”等。

(3) 能力(Competency):描述学档主体拥有的技能。 技能与正式或非正式的训练(通过活动描述)以及工作历史 相联系,可以用“资质”元件(通过记录正式的奖项)佐证。 每一项描述一种能力用。在《绑定指南》中用 IMSLIP 规范 来描述该项,但是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使用 IMSRDCEO 规范来描述。

(4) 目标(Goal):记录学档主体的目标和期望,包括 向着大目标前进的阶段性目标。该项可以用来描述主体的任 何目标,包括已经完成的目标。将目标和学习成果相比较判 断目标是否已经达到是反馈和评价学档的一个重要依据。

IMS EP 将目标分为工作、教育、个人、发展、障碍、列 表等类型。目标和目标之间既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嵌套关系,即一个目标可以是某个目标的子目标。目标通过“关 系”元件和其它学档元件相联系,目标和活动间的关系一般 是活动“支持”目标,目标和能力、资质、成就间的关系一 般是目标是他们的“目的”。

(5) 兴趣(Interest):记录学档主体的爱好和其他休闲 活动信息。兴趣可以具有正式的奖项(在相关的“资质”中 描述),并可以用包括和兴趣相关的电子版的作品作为佐证。 兴趣和个人的动机以及创造力有关,因此可以用来促进对某 个人个性化特征的了解,是简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项描述 一种兴趣,不可嵌套。

(6) 作品(Product):是学档所有者的创作成果,可以 包含电子化存储或索引的任何材料。作品的包装和存储需要 使用 IMS内容包装规范。

(7) 资质(Qualification):包含了资历、认证和对于学 习者的获奖情况证明,是对学习和工作的正式认可。本元件 中也可以包含颁发奖励的机构和奖励性质的相关信息,每项 定义一个资质、证书或奖项。

(8) 反思(Reflection):记录学档主体对某个学档元件 的反思,例如对某个学档元件的评论或解释。反思在教学过 程和个人职业发展中很重要,反思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因 此需要用专门的反思元件来记录,而不是使用学档元件的

项。反思可以通过关系部件和其他学档部件相联 系。反思的类型可以包括“内容定义”、“优点”、“缺点”、 “价值”、“预期”、“方面”、“回想”等。

下面是一个反思的范例(来自于《实践指南》)和对该范 例的解释

(9) 关系(Relationship):是连接两个学档元件的元件, 用来表述两者之间的联系及其类型。通过关系,我们将不同 的学档元件联系起来,最后将学档组织成为有意义的网络, 就像概念地图。这些关系不仅是内容的粘合剂,也是我们查 询学档的线索和界面。《实践指南》用了较多的篇幅来介绍“关 系”元件,列举了不同的学档元件之间的关系类型,例如能力 和目标之间是“支持”关系,作品和能力间是“证明”关系,活动 和目标间是“支持”关系。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学档部件之间 的关系最好是一对一的。如果有一对多的关系,就需要将一 对多的关系化简为多个一对一的关系[13]。关系的类型包括: “包含”( IsPartOf )、“支 持”( Supports )、“证 明” (Evidences)、“目的”(AimsAt)、“展示”(Presents) 和“反思”(ReflectsOn)等。

(10) 量规(Rubric)和量规项目(RubricCell):量规 是一种用于评价的学档部件,它是一个二维表,一般纵轴为 评价的内容项,横轴为评价的分数等级。对于量规和量规项 目的精确描述是通过一个子规范定义的,并且提供了对学档 中其他部分评价的指导。量规二维表中的一格就是量规项目, 通常用于记录根据量规衡量的学习结果。

除此上述学档元件外,还有可访问性(Accessibility)、从 属关系(Affiliation)、身份识别(Identification)、其他(Other)、 安全键( SecurityKey )、成 绩单( Transcript )、参与者 (Participation)等学档元件,由于篇幅所限,不在本文一一介绍。这些术语大部分来自于 IMS 的另一个规范:IMS LIP,只有量规、量规项目、参与者、反思和证明几项是电子学档 规范中新添加的内容。在《信息模型》中很多项目只定义一 个概念,并没有明确规定具体实现的方法,因此在实现的时 候可以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在《绑定指南》中,学档规范 的制定者使用 IMS 的相关标准进行描述。不过,这只是建议 的描述方式,开发者也可以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技术实现, 但是会造成兼容性问题。通常在应用学档规范时,为了获得 较好的互操作性,除了要遵守信息模型外,还必须遵守《绑 定指南》中约定的 XML 视图。

六 学档规范的意义,不足和未来

IMS 学档规范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电子学档的行业规 范,它的出现具有重大意义。首先,IMS EP 对于电子学档作 了较为科学的定义,并且建立了概念模型,学档中的各组成 元素也做了较精确的定义。其次,IMS EP 可以自由使用,不 需要支付任何形式的付费,无需考虑专利授权。再次,IMS EP是一个开放的规范,它的制定过程是开放的,并且在全过程 广泛接受业界的反馈和建议[13]。以上这些优点均有利于该规 范的推广和应用。

IMS EP 是比较学术化的、研究性的规范。根据 IMS 规范 的流程,并没有规定 IMS 制定的规范必须经过实际的应 用实践测试,也没有要求规范必须建立在实际应用的基础上。 因此规范的可用性还需要通过大量应用的来检验。缺乏应用 验证是 IMS EP 的最大的不足之处。在规范后,IMS 会对 规范进行修正和版本升级,如果规范有问题或是不妥当,将 有可能在高版本的规范得到修正。一般来说,1.0 版本规范的 实践指南都没有经过实际应用,仅相当于软件的 beta 测试。 等规范升级到 1.1.2 版本左右的时候基本上成熟,规范内容也 会有一些变化。由此看来,1.0 版本 IMS电子学档规范对于 我们来说意义大于实用,该规范还未成熟,仍旧有不少地方 需要修改,而 IMS 本身也希望通过早期版本的规范获得 业界的广泛反馈,特别是对绑定方法和相关的实现范例。

此外,笔者注意到,在《绑定指南》中,IMS EP 对很多 学档元件都采用了其他 IMS 规范,如 IMS LIP 等实现。随着 技术的发展,这些方案已经落后,语法复杂,难以使用,而 且在其它领域内并未广泛使用。因此,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已 为 IT 行业所接受的通用标准:如对资源的聚合可使用 Atom, RSS 等协议或规范,对人员关系的描述可使用 FOAF 协议[14], 这些都是对 IMS EP 在实践应用中的尝试和改进。从标准制定 的角度看,对 IMS 规范的补充和修订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对于国内的研究者来说,现在是一个合适的进入时机,一方 面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思想和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对标 准的修订工作中提高自己的水平,以此为参考建立我国自己 电子学档标准。对于国内教育软件的开发者来说,IMS EP 在

《信息指南》中向我们展现了清晰可用的学档结构,在《绑 定指南》和《实践指南》提供了学档的实现方法,这些都可以供我们在开发中借鉴。

参考文献

[1]王佑美.论网络环境下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J].开放教育研 究,2002,(6):37-40.

[2] Jim Doherty.IMS e-portfolio standard implemented in new Sakaitool[EB/OL].

[3][6][7][9]IMSGlobalLearningConsortium,Inc.IMS ePortfolio Information Model-Version 1.0 Final Specification [EB/OL].

[4][5] IMS Global Learning Consortium, Inc.IMS ePortfolio

Best Practice and Implementation Guide - Version 1.0 Final Specificatio[EB/OL].

[8] IMS Global Learning Consortium, Inc.IMS ePortfolio XML Binding-Version1.0FinalSpecification[EB/OL].

[10][12]ScottWilson.IntroducingIMSePortfolio, Part3: Binding[EB/OL].

[11]Scott Wilson.Introducing IMS ePortfolio, Part 1: Introduction[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