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0: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专护理专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和内涵
《教育大辞典》对培养目标的解释是指教育目的或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说所应达到的培养要求、质量和规格。袁璟婷在《高职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估探索》中指出:“人才培养目标其实质就是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或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是培养者对所要培养出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它是教育活动的决定因素,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学校而言,人才培养目标要结合学校的层次、类型以及专业进行具体化才能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规范、指导和检验作用[2]。”近年来,我国在中专毕业生中实行了对口升学的政策,从而使一部分应届中专毕业的护理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这对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校从2014年才开始招收对口高职护理学生,由于对口高职护理专业成立时间短,学生差异性大,其培养目标的确定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有了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培养模式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强大的操作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使他们真正的符合社会的需求。
2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目标综述
对口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是中专护理毕业生通过参加考试升入高职大专,通过这种途径升入高职的学生学制一般为2-3年,在此期间完成学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且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获得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专科文凭。由于这部分学生已经学习了中职的护理的相关课程,并拿到相关的资格证,甚至有部分学生已经有丰富的工作经历,所以这部分学生在培养目标上与中职培养人才层次是有差别的。中职教育强调职教育侧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而对口高职教育后更强调技能的拓展与延伸,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因此“中高职三二分段应该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实现阶段的顺利过渡和衔接,避免教育层次和专业技能水平的错位”[3]。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目前对口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围绕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方面:
2.1知识目标
知识主要是指从事某一特定岗位或者岗位群所掌握的文化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等。面对对口升人高校的这部分护理学生是中专起点,在中专阶段的学习是以医学课程的专业知识为主,虽然在中专学习阶段学习了部分文化课程,但课时偏少、内容较浅,大部分文化课程都是考查课,造成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收效较差。根据相关实习医院的反馈,我校学生也存在文化知识匮乏的突出问题,甚至有部分学生连基本的文书写作都存在问题,因此在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要坚持双管齐下,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体系,才能应付复杂多变的医疗环境。史可可在《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衔接研究》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与少量的技能理论知识;高等职业教育阶段要求相应的基本知识与过硬的专业知识,对硬性知识有精准的掌握,在知识面上的要求比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更为广泛与深刻。”
2.2技能目标
职业技能,即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前提。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精神,调动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技能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是重中之重。中职教育侧重的是基础技能的培训,而进入到大专学习的高等职业教育则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对应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还要一定的组织能力、创作能力与驾驭策略层面的过程的专项能力,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训。
2.3素质目标
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指的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性及其基本的品质结构,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等。有一些学者将素质称之为“品性”、“品质”,它主要是指个体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身心品质、个性品质等等。在现代护理学中,人文素质培养归根结底就是引导护生学会做人,自主发展,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提高自身的人格和修养,利用人文精神解除病人的痛苦,成为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对于对口高职的学生经过在校的学习和长达8个月的临床实习,在技能上已经经过一定程度的专业化训练,而在职业素质方面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培养,因此对于对口高职的学生不仅仅是掌握基本的技能,同时应该培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与人合作与沟通能力等,这些职业素质无疑会提升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以及应对医疗环境的适应力。综上所述,对于对口高职护理专业这种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培养目标主要集中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在笔者看来对口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既要考虑到时代经济的发展,也要考虑到本专业的特色,更要考虑到地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才能全方面、多角度的制定适合我校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唐莉 杨京楠 单位: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七条[Z].
[2]袁璟婷.高职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估探索[D].南京:东南大学,2014.
1国外研究进展
国际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能力和高级护理能力两个方面。国际职教界关于职业能力的研究共出现过4种能力观,分别为:任务能力观,即将任务的叠加当做能力;整体能力观,即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决定工作的能力;此外还有关键能力观和整合能力观[1]。近年来职业教育与培训中主张开发“关键能力”以培养学生对职业变化的适应力,这种能力观最早由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于1972年提出,很快成为各国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2]。他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KeyCompetencies),即对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这种能力观与整体能力观类似。随着能力本位教育和训练(CBET)在各国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前3种能力观对能力理解都有失偏颇,如任务技能导向的能力观注重的仅是特定的任务技能,忽视了一个人胜任某个职业角色所必需的其他方面的能力要求;一般素质的能力观仅注重具有普适性的一般能力,但一般能力并不能取代与就业岗位直接相关的特定职业的能力;关键能力观只是对就业所需的特定职业能力的补充与完善。
因此,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从职业角色的角度来界定能力。早在1975年就有美国学者提出了整和能力观。这种能力观是将一般素质与个体所属的职业和工作情景相结合,是从职业角色整合的角度来界定能力,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及职业岗位分化的趋势,就如第二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文件中所指出的那样:“技术与职业教育需要为改善个人生活和提高工作转换能力提供更为广泛的准备,而不仅仅是获得某一特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盖力(LarnieGale)和波尔(GastonPol)在《能力:定义与理论框架》一书中这样界定能力:“能力是与职位或人工作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胜任一定工作角色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判断力、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就是能力。”[3]1984年英国的继续教育处(Thefurthereducationunit简称FEU)在“走向能力本位体制”的文件中对能力的界定也是这种思路,“能力是为胜任社会工作角色的要求所必须拥有的充分的技能、合适的态度和经验。即能力不仅包括就业和工作的其他方面的技能,也包括扮演各种角色时表现出的成熟感和责任感,还包括作为能力要素的经验。”1992年澳大利亚国家培训部对能力的界定更是完全体现了整合能力观的思想。他们认为作为构建国家CBET体系基础的能力概念不能再局限于琐碎的任务技能,一定要从广义上来理解[4]。
国际护理教育界特别是美国护理教育界则是按照职业教育(LPN/LVN、AND教育)和专业教育(本科以上层次教育)两种模式来培养护理专业学生,两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不同层次职业综合能力的学生[5]。如LPN/LVN只能对医院、门诊或家庭病人提供最基本的护理服务,作为助理护士角色在注册护士(RegisteredNurses)的指导下工作,他们的职业综合能力比较偏重于护理技术方面,比如伤口护理、无菌技术、发药打针等,法律规定LPN/LVN不能对病人进行评估和分析,也不能进行静脉注射操作。注册护理教育、大专护理教育以及本科护理教育的毕业生均可参加全国统一的护士注册考试而成为注册护士,在各种卫生医疗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工作,具备独立应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服务的能力[6];本科教育培养护理通才,具有本科学位的护士可从事医院、诊所及社区护理的工作;硕士教育主要培养具有各专科护理实践专长的高级实践护士及护士指导者,毕业后可成为护理专家,担任临床护理指导,保证和监督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护理措施,担任护理学教师;博士教育要培养能用独立的方式和抽象的科学思维处理事物,具有专业咨询技能和科研能力的智能型护理领导,具有广博的护理学、医学、人文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毕业后成为护理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师资或高级护理专家。以上观点的提出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在职业能力和护理专业职业综合能力研究方面尚无论著,但最近几年出现了相关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学位论文有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陈腾波于2004年申请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德职业教育综合职业能力开发的比较研究”中指出,近几年德国在克服“双元制弊病”基础上开始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且就中德综合职业能力开发培养进行理论上的比较研究,因而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7]。武汉理工大学的汤向玲于2006年申请的硕士论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通过以探讨高职教育的本质为起点,参照社会人才类型及高职人才主要从事的职业岗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进行了定位分析,论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4个方面的应对措施[8]。华中科技大学的卢红学于2005年申请的硕士学位论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形成研究”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性质出发,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新的认识,对合理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调整学生的交叉整合的网状知识结构、综合职业能力结构、和谐完善的人格素质结构的主张,从而为进一步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条新路径[9]。
当然还有一些相关的期刊论文,如王仁清2004年在《教育与职业》上发表的“职业技术教育应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孙文学2005年在《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上发表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兼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甄凯玉、肖剑)“,浅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苏永玲),“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黄丽萍),“‘2+1’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盛似春、张明群),“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汤玉霞)等。
1、组织全院性护理学术讲座X次,学时共78小时。内容主要有:护士礼仪及沟通技巧、护理文件书写规范、病房管理,2013年心肺复苏指南,防跌倒、压疮的预防与管理、落实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推进优质护理服务,输血安全护理等19个课题,授课人分别为:XX主治医师、XXX主管护师等。
2、邀请省继教处到我院举办“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班”,学时共45小时,授课的专家有主任护师林妹、医师协会名誉副会长XXX 等,专家们理论扎实、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丰富,分别讲授了“护理最新信息通报”、“护理专业发展趋势及管理新理念”、“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心肺脑复苏—2013年急救指南解读”、“深化护理改革提高护理质量”、“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持续发展”等内容。我院共有180人参加培训班学习,并全部考核合格,获得Ⅰ类学5分证书。通过这次培训班的学习使我院护理人员更新了观念,掌握了新理论、新知识及新方法。
3、派出到省内外进修学习1—3个月的护理人员共9人医学. 分别为有护理管理和手术配合;派出护士长及护理骨干外出参加各类短期学术讲座培训班及参观学习43次,外出学习人员回院后向护理部进行了口头或书面的学习情况汇报,并安排科内、院内学习传达,起到以点带片的幅射作用,每月组织护理业务查房1次,进行操作考核一次,考核方法为每科随机考核X名护士,并将考核结果与科室绩效工资挂钩,
科室每月进行技能和理论考核一次;对新上岗护士进行岗前培训;组织全院性护理人员“三基”、专科理论及规章制度考核共4次,平均参加考核率95%,对于考核不合格者给予补考,补考合格率100%。
“5.12”国际护士节举办护理人员技能竞赛活动,XXX等9名表现突出的护士,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这次竞赛活动,对于我院护理技能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护理人员参加培训取得省级Ⅰ类学分(5—10分)率为100%,取得Ⅱ类学分(20—25分)率为100%。
手术室是治疗及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之一,护理工作具有任务繁重、涉及面广、工作时间长、风险大等特点,护理中的每个细节都不容忽视。近年来,手术向更复杂、更细微的方向发展,一些新仪器、新器械、新手术方法不断涌现,加之手术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患者对手术室护士的整体专业素质,业务技术要求越来越高[1]。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优质、高效地完成手术配合及各项工作,对于确保患者的手术安全,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我科室自2015年以来对科室护理人员按照职称、工作年限、学历等进行层级管理,对部分不符合岗位胜任能力要求的人员进行岗位分工调整,实施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培训,取得了一定效果。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全科43名手术室护士,均为医院聘用制且工作1年以上的注册护士;自愿参与研究,并参与完整个培训过程;年龄20-50岁,平均32.5±5.5岁;工作年限:1-5年9人(20.9%),6-10年12人(27.9%),11-15年10人(23.3%),>15年12人(27.9%)。学历:大专及以下20人(46.5%),本科及以上23人(53.5%)。职称:主管护师及以上12人(27.9%),护师20人(46.5%)),护士11人(25.6%)。2.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培训。我科室自2015年起以护理人员的岗位胜任能力为基础出发点,进行岗位分工调整,包括岗位设置和岗位分级,实施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培训。2.1岗位设置和岗位分级使用。以护士的能力为主要指标,根据护士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将手术室的护理岗位设置分为N0-N4级。其中N0级护士为助理护士,为护士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手术室工作不满1年或者≥1年但未获得执业证书的护士,其主要是在专科护士的带领下学习基础手术洗手配合,协助完成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手术间的管理等工作。N1级为轮组护士,护士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1年以上的注册护士,完成手术室准入培训,考核合格。N2级护士为专业护士,护理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手术室工作5年以上,获得护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完成N1级核心能力培训,参与护士培训、手术抢救和实习生的带教工作。N3级护士为专科护士,护理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手术室工作经验10年以上,完成N2级护士的核心能力培训,负责进修、助理护士的带教,可竞聘护理小组的组长,负责专科护士的培训、护理常规的撰写和小组的业务管理[2]。N4级护士为专家护士,是护理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获得副主任护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日常协助护士长的管理工作,开展科研,负责授课、组织护理查房、编写培训教材,进行业务考核,协调大型抢救手术。2.2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培训内容。根据不同层级护士的岗位需求,对护士进行岗位分层培训。采取专科小组培训为主,全科集中学习为辅的培训方式,护士长和教学组长共同管理,护士长负责协调、组织和评价工作。教学组长负责基础操作、理论授课以及手术带教。N1级护士培训内容为手术室基本理论与专科操作,常规洗手、巡回和急诊手术配合工作等。N2级护士培训内容为常规及专科手术配合技能、手术室理论技能、各种仪器的使用和保养,论文撰写的方法,手术室各项管理制度,培训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N3级护士培训内容为各种手术的配合工作、手术室专科理论及技能,论文撰写能力和科研能力,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管理下级护士的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N4级护士注重培训质量监控、护理管理、组织协调、科研及教学以及处理疑难问题等能力。理论知识以多媒体演示授课,操作以观看录像、教师示范的形式授课,手术带教以手术台旁示范形式授课[3]。3.观察指标3.1手术护理质量。根据《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和手术室护理服务规范制定手术科室护理质量考核量表,内容包括术前使用抗生素、各手术入路、手术配合、消毒隔离、护理文书、安全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器械管理、应急处理共9个方面的内容,每个方面包含若干个条目,最后均转化为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高。Cronbach'sa系数为0.88。3.2医生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采用手术室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手术医生进行调查,内容包括10个项目,每个项目按照满意度的计分1-10分。满分为100分,其中≥90分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比较满意,70-79分为满意,<70分为不满意。Cronbach'sa系数为0.85。培训前调查87例手术,培训后调查85例手术。4.统计学处理。统计学软件SPSS14.0,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培训前后的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满意度采用χ2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培训前后手术室护士护理质量的比较。培训后,手术室护士在手术配合、消毒隔离、护理文书、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护理水平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培训前后手术室医生满意度的比较。培训后,手术室医生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高职护理专业的学院与医院双赢策略 PBL教学法在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讨 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汽车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国贸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焊接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电子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护生的管理体会 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探索 高职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试论高职铁道通信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汽车整形技术专业中的实践探索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国际经验对高职保险专业“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体会 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体会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学生实践与课堂学习穿行。这种教育模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的职业教育特色;既是中国历史的产物,又是当今职业教育的亮点。这种教育模式可使学生与职业岗位近距离接触,使之在真实的职业环境熏陶下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使职业能力符合行业岗位需求的目的。本文介绍我校将工学结合模式运用于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实践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护理人才 培养模式
1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提
2006年教育部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1]。为适应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需求,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护理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护士总量不足、护理队伍学历层次偏低、专业方向单一的状况,尽快实现护理队伍从中专向大专为主的转变,迫切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加快技能型紧缺护理人才的培养步伐[2]。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校也积极加入到护理教育改革的行列中。
2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
2.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2.1.1 打造“双师”型专业课教师队伍 教师的素质是影响护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对临床教师进行培训,帮助其领会课程标准,掌握教学环节,把握教学过程,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支持教师考取“执业护士资格证”和“执业医师资格证”、学校教学与附属医院临床工作定期轮岗、定期到医院见习调研、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国内著名医院进修提高教师临床实践能力[2];对临床教师明确职责和要求,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并定期进行教学培训和召开经验交流会来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2.1.2 打造高水平的临床带教队伍 医院要求带教教师必须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护师以上职称、医德高尚、有带教能力的护理人员担任。在整个带教过程中坚持“放手不放眼”的原则,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不放松对学生的监督、指导。临床带教工作具有一定的责任,对带教老师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教学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所以,带教教师必须热爱护理专业及教育事业,愿意从事带教工作及较强的教学意识和带教责任感;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较高的护理理论水平和相关知识,业务技术过硬,临床实践丰富;我们体会到临床教师的持续培训的重要,故加大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教学展示、教学比赛、经验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带教教师教学水平,适应临床教学的需要。
2.2 实行教学改革,强化实践环节 实验实训条件是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在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上根据办学规模增加投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护理实训室应尽可能与医院现实情况相贴近,建设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等模拟实训室,以保证每名学生都有足够的动手机会为指标。改革实验室管理机制,对一些学生可以自主进行学习训练的实验实训室如解剖实验室、护理实训室等,课余时间可向学生开放,对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效果明显。
2.3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2.3.1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针对不同内容、不同的难易程度,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例如:以技能操作为主的课程,如《护理基本技术》,多在校内仿真实训基地上课,等于把真实的临床工作情景搬到课堂上来,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高仿真效果;《内科护理学》、《外科护学》等临床课程,充分利用附属医院的资源优势,每讲完一个病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到医院针对性地选取病材,带学生实地进行床边教学[3]。
2.3.2 见习实施方法 护生入学开始分组安排到附属医院各个病区见习,体会真实的护理操作环境。实践方式是每个带教教师带教3~5名护生,带教教师都是经过培训,按照护理教学要求进行实践教学,从护生进入医院第一天开始熟悉医院环境,从仪容仪表到礼节礼貌,从无菌观念到管理病区的卫生,从关心患者到与患者和谐沟通,带教教师言行影响着学生,护生带着对无菌操作和医院环境的初步印象回到教室上课,护理基础理论和护理技能操掌握快。为保持教学的连续性,《基础护理》课程学完的学生再次分组进入医院,由临床教师带教,可以参与护理工作,教师放手不放眼,利用我附属医院身处大学城的优势,每年有约1万人的体检任务,学生参与到测血压,测身高,测视力,做心电图等工作中,护生在见习实践中体会到了掌握技能后成就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3 学生管理 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建立健全一整套学生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每周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其明白在取得护士执业资格前,不具备独立工作的权力,不可擅自处理病人、操作医疗器械等;要重视护理文书的正规书写,保证其及时、准确、真实、完整,并应维护病人的权力,尊重病人的隐私,维护自己和医院的合法权利。任命见习队长、副队长,负责见习学生组织协调及护生管理工作,随时督促检查护生的行为规范和考勤情况,并随时了解护生的见习情况,根据见习中遇到的问题随时调整见习安排,以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3 总结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践行了校院合作的职业教育理念,将护理理论教学与护理临床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将一部分时间用于学习,一部分时间参与临床实践,边学习边工作,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真正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护理人才,是一种有效的培养途径。
(注:此论文为2012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论文,课题编号为2012GJJG286)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高第16号令.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2006.
论文关链词:护生,护理;个性特征
人格特征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人的行为并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决定着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方式,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多维度的动态结构系统护生的人格特征将直接影响到今后能否成为合格护士,胜任本职工作,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了解和掌握护生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在心理健康教育和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护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对护生人格特征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1人格的概念
“人格”一词出自于拉丁文“persona",又称个性,原本是面具的意思.世界各国心理学家对人格所作的正式定义已不下十几种。艾森克把人格定义为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体格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组织,它决定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性。米歇尔把人格定义为个人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他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差异。中国《心理学大词典》中的定义为:“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2研究背景
人格类型的研究最早起始于医疗实践的需要,并从医务部门发展起来,这种研究为医疗教育、管理和职业选择等工作提供了便利。人格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能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行事风格,同时它也是预测个体职业成就、员工招聘、人事选拔的重要指标。护理是一门结合了科学、伦理与艺术的学科,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护生必须具备健康的人格。有研究表明护生的人格与其心理健康水平,适应能力焦虑程度等方面都有相关性,现将国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3护生人格的研究工具
任何一种人格理论都承认人格存在着个体差异,并认为这种差异是可以进行测量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来实现对人格的评枯,常用的可分为两类,即投射测验和客观测验。
3.1投射测验(projective technique)是采用各种云图、墨迹图、插画、图片等测验评估一个人的人格特征。目前最著名且应用广泛的投射测验,一个是由瑞士精神病学家H.Rot-schach创立于1921年的罗夏墨溃测验,一个是由H.Murray创立于1938年的主题统觉测验。
3.2客现测验(personality inventory)是一种常用的对人格作客观测量的工具。是用经过精心选择编制的一系列问题调查表,要求被测验者根据提出的要求选定适合于自己情况的答案作出反应目前最常用的是Minnesota多相人格调查表、卡特尔16个人格因素量表(16PF),Eysenck人格问卷。
3.2.1 Minnesota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MMPI在全世界广泛用于人类学、心理学及医学的研究工作,在人格测定和精神病临床上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引进中国大陆,至1989年正式推出MMPI的中国版.
3.2.2卡特尔16个人格因素量表(16PF)全称是《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H catell 16 personality factor test),系R.B.Cattell所编制适用于16岁以上的各类人群。作为测量个性的工具之一,16PF被广泛应用于个性测评、人才选拔、职业咨询等领域,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能够预测被测者的稳定性、承受压力能力、成熟度等,并可以了解应试者在心理健康、适应新环境、专业成就、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3.2.3 Eysenck人格问卷(EPQ)EPQ系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教授艾森克〔Eysenck H.J)编制的有关个性的测量方法,1980年引进中国经过有关专家的修定,项目内容较适合中国国情,并建立了中国常模.
4国内护生人格特征的研究进展
4.1护生的人格特点用EPQ量表调查的结果表明护理专业学生的E,N,P量表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L量表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且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护生总体个性倾向于外向、情绪不稳定、孤独、掩饰度低、质朴性和诚实性较强社会适应性差Cs-vl采用16种人格个性因素测查表(16PF)对实习护生进行调查,显示实习护生在乐群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胜、幻想性、实验性、自律性的人格特征得分均不同程度高于全国女性常模,聪慧性的人格特征得分则低于全国女性常模。李瑜和苏志达等闭的研究显示,军校大专护生诚实、掩饰程度低,性格趋于外向,但人格倾向不稳定、焦虑、紧张、容易激动,尤其是从医院招收的大专护生人格倾向稳定性更差。杨群和王锐安等用对军校非军人护生进行调查,表明其个性特征为:内向、羞怯审慎、学识浅、严肃、沉默、理智、注重实际、保守、传统、果断刚毅、有进取精神,但也存在过分现实、忽视生活情趣、容易贸然行事等特点。刘喜文和胡文东等用对护生进行调查,护生在4种人格因素(C,G,N,q)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合同护士在2种人格因素(M,Q,)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合同护士。二者8种次级因素比较,护理学生在4种次级因素(Xo,YtIY,IY,)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合同护士,在2种次级因累M,凡)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合同护士。
4.2个性特征与护生焦虑的关系个人的个性特征决定其对外界因素的反映,情绪不稳定的明显精神质倾向的护生易于在外界因素刺激下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护生的人格与焦虑状态明显相关,内向型、偏内向m高护生的焦虑程度高于混合型、偏外向型、外向型的护生。
4.3个性特征与护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症状的产生源于个体所处的环境和对生活事件的适应不良,而个性特征在两者之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其中,心境,家庭关系满意度,人际交往、文体活动、工作学习以及健康的满意度.婚姻状况等与心理健康有关因素和各个性特征联系密切。
有研究表明性格外向的护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一般较好。
神经质分高的护生,易产生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冲突、精神质高的护生,易出现孤独、好攻击、与别人不友好等人格特征,这些都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的。不同的气质类翻也与心理健康状况有密切关系,多血质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其他气质类型,胆汁质、抑郁质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并且,具有固执、倔强、攻击、孤独、敌意和缺乏同情心,以及过于安静、深沉和过于紧张、焦虑,情绪不稳等个性特征的护生面临更为严峻的人际关系问题和压力。
4 4人格特征对护生适应能力的影响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面对学习、人际关系等压力刺激,其适应能力具有显著差异。“内倾型”学生具有沉默寡言、羞于表达、适应环境比较用难的特征。
4.5人格时护生沟通能力的影响性格与人际沟通能力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关系。内向型与中间型及外向型比较,内向型护生的沟通能力最差。
4.6人格对护生其他方面的影响人际沟通能力、公共场合讲话能力、情绪和心境与外向型的人格特征有关,外向而情绪稳定的护生具有更强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和调整自我的能力,她们似乎更适应护理职业要求。
5总结
关键词:带教老师 实习生 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10-0162-03
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校的最后阶段是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点,是必经途径。让学生能顺利完成实习,带教老师圆满完成带教任务,双方需要互通信息,及时交流,才能达到双赢的效果。为此针对老师与学生的身上存在不同的问题进行剖析。
1 带教监管力度不够
部分老师缺乏责任心,片面认为带教是一种负担,怕学生出事,不如自己做。有的老师则认为多了各跑腿的,都让实习生去完成,科室对带教工作不重视,只让学生干杂活,有的老师工作忙,带教同学太放心,不能做到“放手不放眼”。
2 带教老师未采用启发式教学
目前临床带教老师因为学历职称等条件的要求,相对年青化,存在带教经验的不足,不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带教方式,本科生提出这方面的建议最多,讲的少,具体操作多,缺乏对观察、判断、管理、科研能力的培养与锻炼,阻碍了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是不同层次毕业生总体水平相等。
3 护理人员不足,将实习生当作人力用
护士缺编现象存在,为了应付日常工作,忽视了讲课与示教,特别是到了后阶段,实习生环境熟悉了,老师较放心,有则作为定向实习,而不能完成实习计划。这也是市场经济下产生的新的供需要求。
4 学生与老师、患者交流欠缺
本院的带教老师属于非脱产形式,因倒班等原因,同学入科很长时间不知带教老师是何许人也?有的老师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及沟通。实习生与患者交流存在很大难点,分析一下,原因诸多:学生来自与五湖四海,方言问题成了首要障碍;作为80 后的实习生,不能适应本岗位的工作,角色转换慢,尤其是本科生认为自己学历高,只重视学习技术性强的,而忽视了最基础的生活护理及病情观察;缺乏沟通技巧,与患者交流的方式与尺度把握不够;作为学生社会经历少,知识面狭窄,专科知识掌握不够,本身底气不足;受大环境的影响,维权意识的增强,患者及家属对实习生不信任,患者不让实习生打针等从事有创伤性的治疗,另则科室怕满意度受影响,几方面的因素导致实习生临床实践机会减少;职业道德观念模糊,学生实习不安心有的只是拿文凭,缺少医务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及素养及工作热情。
5 实习生自身的因素
实习生分不同的层次(中专、大专、本科生),从年龄和知识结构来讲,参差不齐,年龄小存在自觉性差,知识层次高的学生想法多,较难琢磨。 整改与对策
5.1 完善教学工作
2007 年的12 月曙光东院顺利通过ISO-9001 质量体系的贯标,西院通过复评,将教学的相关制度都纳入了管理体系中,护理部成立了教育科研委员会,并设立了专职人员以条块结合的形式进行系统管理。
5.2 重视岗前教育
5.2.1 实习生、新职工进岗前护理部集中岗前培训一周,课程设置有:医院概况、职业道德教育、护士礼仪规范、护理安全防范、消毒隔离知识、内外科护理、各种相关检查准备、实习生管理条例及各项制度等。
5.2.2 进科室后,加强入科教育,由病区护士长或带教老师介绍环境,床位分布,区域设施,相关规章制度及专科特点,尤其加强自身防护教育。
总的目的是帮助实习生尽快适应,顺利过渡角色转变,让他们感到护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5.3 严格落实带教
“有效的临床护理教师”是由宋春燕等人提出的,有效的临床护理教师应当是护理专业学生的角色榜样:具有专家般的临床技能,能在现实的临床环境中阐述护理知识,并且能运用临床经验和教学技能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1。科室执行专人带教,根据不同层次的实习生及实习期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带教方法。
5.3.1 针对不同层次的实习生
完成大纲要求,科室定期开展小讲课、护理查房、技术操作示教等活动,专科以上的学生完成个案书写、个案答辩,每位实习生出科前要完成本科的理论与技能考核,要求实习生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防止差错发生。针对本科毕业生安排有经验的指导老师,专人负责完成毕业论文。
5.3.2 针对不同阶段的实习生
制定不同实习内容,如初期掌握常规性工作,中期加强交流及技能操作水平,后期要培养观察、判断能力。在实习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就业问题,在此期间学生可能思想波动较大,出现实习不安心,会增加请假机会,作为老师要注意从人性化角度考虑,稳定思想,调整心态,以利顺利渡过此阶段。
5.3.3 针对不同的实习生
每个同学的个体差异较大,要学会因人而异的开展因材施教。有的反应慢、接受能力差,老师要耐心、细心,多关心,多帮助;有的好学生,不要吝啬表扬,以肯定优秀,鼓励落后;对于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学生,要端庄态度,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5.4 注视环节管理
要求实习生注视基础护理工作,特别是本科生要克服只关心“技术性”操作,加强工作责任心教育。落实专科知识的培训,抢救设备的使用,加强技能训练。护理部每月定期进行操作示教,使的实习生能规范化操作,科室负责考核工作(基础和专科),以提高操作水平。根据书写要求认真指导正确的书写护理记录,及时修改,以提高文件书写能力。
开展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鼓励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生交流的技巧,教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如肢体语言、手势等,进行,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5.5 加强师资建设
5.5.1 师生互动,互找不足 老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因此要选择具有大专或以上学历,工作两年或具有主管职称,有爱心、责任心的人员担任带教工作,并全面衡量,综合考评。通过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双方互评,如学生每季度填写无记名调查表,从反馈中获得学生的期望需求,还有护理部定期组织学生及带教老师开会,在会上将各自的不同意见,予以沟通,定期整改。通过双向评价,护生认识到自身问题,不断改正,老师也看到了带教中的不足,从中分析原因,积极整改,提高带教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5.5.2 加强培训、提高水平
据统计33.5%的学生认为护理师资水平低,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2,加强师资队伍各方面培训,如院内或到院外进行培训学习,组织各种竞赛如技能操作等形式,以提高整体带教水平。
5.5.3 创造空间、实施激励
护理部每年进行各种竞赛,评选优秀带教老师,激发荣誉竞争,加强激励机制实施;根据不同科室带教情况,发放带教费,充分调动临床带教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做到专款专用。
当今社会,随着学历、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发生者微妙的变化,老师希望带出好学生,学生希望碰到善解人意的好老师,但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老师在保证带教质量的基础上完成带教任务,学生顺利毕业走向新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