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0: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财政工作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理财观的思想基础,为财政工作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念,是制定发展战略、发展方针、发展规取向,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的和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同样,对财政工作而言,有什么样的理财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财政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政策取向,就会对整个财政实践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科学发展观决定着科学理财观,能否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统揽财政工作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并把它切实贯彻到财政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体现到财政活动的每一项内容,落实到财政法规和政策之中,不仅直接决定着这个时期财政工作的理念和政策取向,而且必然决定着这个时期财政发展的路径和财政改革的成效。为此,财政工作只有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更新理财观念,转变理财方式,提高理财水平,才能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和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
2、科学发展观是确保财政部门正确履行职责,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的重要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具有筹集和调节收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等功能,既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财政税收政策的调控作用,以及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和投入力度变化所产生的导向作用,不仅可以有效地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还能够协调城市和农村、地区与地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发展,支持扩大对外开放,从而更好地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财政部门作为财政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自身建设,才能正确而有效地履行制定和执行财政政策、组织财政收支、实施宏观调控、开展财政监督、协调利益分配关系等职责,为振兴国家财政服务,为推动“五个统筹”,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3、科学发展观为破解当前财政工作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确保财政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财政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同时应当看到,处于转轨时期的财政,由于种种原因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够配套,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未完全落实到位,尤其是省以下政府间分配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和规范,部分基层财政比较困难;二是我国市场发育程度不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尚未理顺到位,公共服务的边界不够清晰,政府尤其是财政越位与缺位现象并存,财政收支矛盾尖锐,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增长偏快,加重了财政风险压力;三是财政职能作用在某些领域尚未得到应有发挥,财政工作的理念和方式、方法也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财政理论建设相对滞后于财政实践;四是经济领域中违法违纪现象仍较普遍,财经纪律松弛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上述矛盾和问题是多年累积下来的,既有认识和理论上的根源,也有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深化财政改革,加快制度创新,强化财政管理,严肃财经法纪,循序渐进加以解决。
4、科学发展观是检验财政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公共财政作为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一种财政运行模式,旨在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要,服务公众利益。但在实际工作中,公共财政的上述目标可否达到?亦即政府解决公共问题的能力怎么样?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好不好?服务能否满足公众需要?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其中最重要的是看其是否有利于促进“五个统筹”,是否有利于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而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和本质要求。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既是做好财政工作的思想源泉,也是检验和评判财政工作质量和工作成果的重要标志。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进一步廓清理财工作思路,明确财政工作任务
古人云,财政即理财之政,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政治范畴,因而,财政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应以各个历史时期国家发展的任务和政府施政的方针为依归,与政府担负的职责相匹配。从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看,我国财政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大致可概括为“一二三四”,即一个目标、二条主线、三篇文章、四大方面。
1、一个目标即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政府施政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对建立新型财政运行模式的一个重要定位。公共财政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种分配行为或经济活动,具有一般与特殊之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既有别于以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一统”财政,也有别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财政,属于公共财政特殊,这是由我国社会经济形态、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所有制结构、文化传统及市场发育程度所决定了的。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在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方面已迈出了重要步伐,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作为一种崭新的财政运行模式,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与建立财政事权清晰、财政职能健全、服务公众需要、管理科学规范的公共财政体系的目标要求,仍有不少差距。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财政改革步伐,力争早日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
2、二条主线,一是增收;二是节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是缓解财政收支矛盾,战胜财政困难的有效途径,也是财政工作化被动为主动的制胜法宝。尽管随着财政理论的发展和财政改革的深化,财政收支的规模、范围等处于不断调整和变化之中,但无论如何改变,增收与节支依然是财政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政府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财政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落实和体现在收、支的数量和质量上。抓住了增收与节支这两条主线,就抓住了财政工作的牛鼻子,财政工作就将居于主动有利的地位。否则,财政上不去,支出不节制,财政工作就将处于被动之中,甚至陷入困境。增收,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广辟财源,做大财政收入“蛋糕”;节支,就是要切好财政“蛋糕”,厉行节约,力戒浪费,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我国作为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坚持做到勤俭办一切事业这一点尤其重要。
3、三篇文章指的是生财、聚财与用财。“三财之道”历来就是财政工作的主心骨,它既是一项工作,也是一门学问。能否讲究“三财之道”,做到“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不仅关系到财政职能作用能否得到应有的发挥,而且关系到国家财政能否振兴和经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生财是前提。生财为本,生财为先,只有坚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壮大财力,做到生财有方,才能确保财政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构建起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聚财是关键。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遵循公平和效率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纳税主体的税负水平,做到聚财有度,才能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用财是核心。只有做到用财有效,财政工作方能达到预期效果,才能确保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百业待兴,百事待举,可支配财力有限,但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尤其需要讲究用财之道,把纳税人的血汗钱真正用到刀刃上。
4、四大方面包括财政发展、财政改革、财政管理和财政建设。既相互关联,互相促进,又相互区别,各有侧重。一般讲,财政发展是目的,财政改革是动力,财政管理是关键,财政建设是保障。财政发展取决于经济发展,一般用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来加以衡量。2003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0.2%,但与发展中国家平均25%左右和发达国家平均45%左右的比重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需要做长期不懈的努力,方能改变这一状况。财政改革主要涉及处理财政与经济、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的关系,需要通过创新财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规范理财行为,提高经济与财政的运行效率,创造有利于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外部环境,推动财政发展,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财政管理主要体现在开展财政活动、组织财政收支等日常工作之中。以校正市场缺失为天职的公共财政,是以非市场方式,按非市场程序,在非市场领域,以非市场目的来开展活动的,具有公平性、非盈利性和法治性等基本特征。为此,必须摆正政府(财政)与市场的位置,界定好二者之间的责任,凡是市场办得了的,办得好的,就不应由政府(财政)来承担。只有做到定位准确、职责分明,才能确保政府(财政)职能的正确行使,并达到其预期的目标。财政建设涉及一系列财政制度安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通常包括财政理论建设、财政业务建设和财政思想政治建设等。搞好财政建设,对于正确而有效地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推进依法理财,推动财政理论的创新和财政实践的发展,进而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具有重大意义。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不断创新财政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1、进一步完善现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是在1994年确立的,此次改革当属建国以来调整利益格局最为明显、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实践证明,分税制改革是成功的,不仅使中央和省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相对规范化,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纵向财力分配机制,明显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而且初步搭建起了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建立较为规范的横向财力均衡机制奠定了基础。但是,囿于政府(财政)职能转变的相对滞后,分税制改革中所涉及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范围划分仍然不够科学、规范,收入划分亦不尽合理,转移支付制度也还不够规范、完善,尤其是此次改革建立在以基数法确立的包干体制基础之上,存在着固有的缺陷,需作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基本思路:一是进一步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界限和财政责任划分。凡是地方政府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即作为地方政府的事权。中央主要承担全国性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具有调节地区间、城乡间重大收入分配性质的财政责任。对于共同事务,如具有跨区域“外部效应”的公共产品,应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分担的比例,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走”,该谁管的事就由谁管。在此基础上,遵循信息和成本优先的原则,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合理配置各级政府的财力,使之国实施的以增发国债、扩大赤字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成效是显著的,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功不可没。但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包括宏观财政政策在内的任何一项宏观经济政策事实上都是短期行为,具有时效性,这是因为这类政策旨在相机对宏观经济运行实施反周期调节,本身具有时效性,只能在特定时期加以采用。从中长期看,仍以采用中性、稳健的财政政策为宜。对我国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面临的困难,中央政府一方面要切实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另一方面不应也难以长期借助扩大财政赤字的方式增加对其投资,以求其经济增长。特别是随着财税金融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面临着多方面潜在风险不断向财政聚集的情况,为此,必须把防范、规避和化解财政风险作为确保财政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刻不容缓地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一是本着“责权利”和“借用还”统一的原则,对政府债务实施总量控制和源头控管。国债发行权宜继续留归中央,严格依据财政承受能力核定各级政府的举债规模,强化各级政府管理债务的责任,抓紧解决眼下部分基层政府过渡负债的问题。二是建立健全财政债务风险预警监测机制,实行政府债务全口径统计、风险管理和报告制度,优化债务结构,控制财政赤字规模。三是充实偿债准备金,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反应和处置机制,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四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减少财政直接投资;按照WTO规则的要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造,明确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及补贴机制,建立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的目标责任制,减少国家最终所要承担的损失。
2、完善财政监督管理机制,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市场经济越发展,财政监督管理越重要。只有加强财政监督管理,规范财经秩序,才能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市场经济主体平等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基本思路是,以规范财政管理和财政分配秩序为重点,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财政管理信息化为手段,不断创新财政监督管理的机制、手段和方法,通过采取事前稽核、事中监控和事后惩戒相结合的办法,对财政收支特别是重点支出,实行从申请立项、核定预算、拨付资金,到安排使用的全过程监管,并追踪问效,确保财政资金运行程序的高度公开透明,从思想上改变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监督的状况,从机制上消除财政资金安全的隐患。同时,抓紧建立健全一套以财税审计专业监督为核心、单位内部监督和社会外部监督相配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依法查处财经领域各种违法违纪问题,并把发现问题、查处问题与改进工作、完善制度结合起来,努力构筑财政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治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财政工作要有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1、在理财观念上有新突破。财政工作与党的事业密不可分,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和看待做好新时期财政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更新理财观念,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增强全局意识、服务意识、效益意识和效率意识。财政作为各种矛盾和利益的交汇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就财政论财政,站在财政看财政,而要跳出财政看财政,站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审视财政工作,把握财政规律,拓宽理财思路,做到不仅会算财政账、收支账,还会算经济账、社会账、政治账,正确认识和处理财政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财政与经济速度、结构和效益的关系;生财、聚财与用财的关系,始终把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主攻方向,把公共财政的理念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
2、在制度创新上有新突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主要体现在定政策、立规矩、建机制和改进公共服务上,目的是为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财政工作而言,就是要通过财政改革和制度创新,理顺各种分配关系,为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财税环境。当前,应把预算管理继续作为财政改革和制度创新的着力点。一是编制复式预算。贯彻落实《预算法》,在编制公共预算的同时,实质性启动编制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政府债务预算,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二是完善部门预算。把各级预算单位全部纳入部门预算范畴,建立科学的定额标准体系和严格的项目预算管理程序,完善预算收支分类方法,修订预算科目,加强项目预审,注意预算与计划的衔接,使之做到公开、透明、通俗和规范,以提高预算编制的针对性、准确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三是健全预算决策、执行的制衡机制。部门预算既要编制科学,又要公开透明,便于执行。特别是有利于衔接政府采购,有利于方便财政拨款,利于审计监督和人大监督,确保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增强预算法律约束力。四是进一步延伸政府采购的范围,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逐步淡化乃至彻底取消预算外资金概念;扩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特别是省以下改革试点的范围,完善各项配套措施,从机制上堵塞财政收支漏洞。五是加快事业单位预算改革。遵循区别对待的原则,对经营性事业单位,一律推向市场,财政停止供给;对准公益性事业单位,适当核减事业经费;对公益性事业支出,实行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核拨经费。六是抓紧建立科学、规范、量化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强化“成本一效益”评估分析,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
3、在服务重点方面有新突破。要把促进“五个统筹”作为财政服务的重点。一是鼎力支持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尤其是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等方面的配套改革,理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三农”。二是分类支持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实施财税优惠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力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助推西部大开发,扶持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三是推动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认真落实并不断完善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社会事业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重点支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教育体制改革和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四是大力支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合理运用财税调控手段,加大财政投入,完善配套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走上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五是促进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机制,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扩大出口的积极性;主动运用财税手段,积极参与WTO规则的拟定;完善符合WTO规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财政法律法规体系,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促进国际贸易,加强国际交流,推动国际合作。
4、在职能转变上有新突破。财政一方面要以支持和服务经济发展为已任,充分运用各项财政政策手段扶持、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方法上,决不能重回计划经济时期直接投资办企业、上项目的老路上,也不能总是停留在对少数企业实行减税让利的老套套上,而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围绕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个目标,转变财政支持和服务经济的方式方法。基本思路:一是通过制定和执行科学、合理的财政税收政策,一视同仁地为各类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自我发展创造公平、开放、宽松的财税环境;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建设,搭建有利于创业和发展的公共平台,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三是通过财政投融资的杠杆作用,凝聚、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和流量,调控经济结构和布局。为此,财政必须着力做到三个转变,即由被动调控向主动调控的转变;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由采取单一调控工具向组合采用多种调控工具的转变,努力学会并善于运用国债、税收、财政贴息等经济杠杆来调控经济活动,协调运用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其他宏观调控政策,并将政策的实施同促进生产、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将政策扶持与财源再造结合起来;将财政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结合起来,加快培育和完善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加速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的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财政文化;财政工作;发展
0.前言
文化为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之中人们通过努力创造获得的物质以及精神财富统称,为一类固有的历史现象。每个时期的社会均有同其相符的文化内容,同时会伴随社会物质实践生产的不断发展而继续发展变化。财政文化为大体的文化范畴之中的一类,其不单单是普遍意义上较为宽泛的文化,实际上是在财政发展建设阶段中围绕其构成的各类多元化精神财富。还可以理解成依照契合财政本质以及完善财政管理的工作需求,而构成的一种理财意识、思维、制度以及行为规范,因此较财政知识更加高级,展现了财政活动更深一层的精神以及物质内容。
1.财政文化内涵
由文学视角来讲,财政文化内涵在于财政人员的思想角度,是一种踏实肯干的奉献精神,同时也是体现社会正义与公平的人性良知,为注重大众健康幸福的爱心体现。实际上,财政文化属于大文化范畴之中的一类,并非通常层面上构成的各类精神财富,而是更高层次的意识,对推进财政事业的更新改革以及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想保障,输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2.财政文化建设必要性
财政文化为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构成内容,为财政管理工作由文化层面的延展升华。其功能价值在于可利用知识系统、有关规章体制、思想言论以及视听传播等层面体现舆论以及意识导向性,锻炼形成廉政型、公正型、务实型、创新型、节约型财政干部,进而更有效的打造良好优质的财政领导干部形象。
创建良好的财政文化可令工作人员更加清晰财政机构工作使命,把握工作原则,通过共同努力积极创建形成更强大、体现个性的财政系统形象,凝聚形成组织机构全面发展的团队精神,提升干部员工工作能力,并使他们形成较强的自豪感以及良好的认同性,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进而持续的实现自我升华,不断的追求更加卓越的发展。
由文化视角以及具体原理方式进行研究,强化财政文化建设需要明确具体的财政观念,有关工作制度与行为规范、具体现实表现等,应通过文学以及艺术等各类丰富的文化形式完成推介以及广泛传播,这样才能快速的构成体现科学政治观念、良好价值取向、正确精神内涵、有序行为规范以及科学管理模式的重要体系,展现为大众理财、公平透明、公正科学、体现效益、不断奉献的工作特征与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
3.强化财政文化建设科学途径
3.1基于观念文化建设实现理念创新
财政文化的完善建设需要持续的创新职业道德层面文化,基于观念文化建设使财政员工能够履行职责、敬业爱岗、奉公廉洁、遵守纪律,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并积极的更新财政工作文化。实践工作中应持续的优化财政文化培训学习活动场地、教育管理基地以及各类财政文化的媒介载体,积极更新廉政文化,形成崇尚廉洁、以廉洁为本、以廉洁为光荣的和谐工作氛围。
3.2把握知识文化建设,加强教育学习
知识文化是一切实践行为的科学引导,把握知识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因此应积极组织读书活动,将读书学习演变成为财政员工、干部领导们的自觉行为活动。不但应积极组织机关单位从事政治学习,同时应积极倡导定期开展业务学习,组织员工踊跃听辅导课程、用心记学习笔记,撰写学习心得以及财政业务相关论文。同时应积极组织员工参与业务知识竞赛。伴随时代的持续发展,财政员工应提升危机感,不断的更新知识,提升对自身的业务要求。可通过以考促学,定期开展业务技能评估考试,提升员工危机感。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员工应取消其年度评优资格。另外,应通过竞聘上岗促进员工主动学习。依照干部管理工作权限,积极履行竞聘上岗管理制度,进而提升员工以及干部人员终身学习观念,提升自觉主动性。为更有效的激发财政文化建设对于现实工作的有效促进作用,不仅应重视通过理论学习取得的成果引导实践工作,还应重视在现实工作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学习理论,通过学习树立道德观念,提升才干。
3.3通过制度文化建设提供完善保障
财务工作机制上应体现程序性,创建形成更加完备的部门预算,尤其应对于经费的拨付、应用、有关财政监管工作健全内部管理制约制度,形成严格的保障机制,为财政资金的可靠良性运作提供完善保障。
在廉政工作机制上,应体现针对性,通过防治并举,突出重点,对各类敏感的工作职位以及重要职能部门进行制度监管,创建预算管理、国库等经费运作的良好管理制度,由源头入手全面预防腐败问题。在人力制度上应凸显竞争性,创建中层干部人员定期互换交流制度,利用竞聘上岗,使员工得以正常流动,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3.4围绕环境建设优化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对于员工的思想意识升华极为重要,为此应从硬件环境优化入手,提升办公环境美观性、凸显标志性,使之兼具美观与实用的功能,进而令财政工作人员产生良好的归属感、满足感以及荣誉感。另外,应打造更加完备的局域网系统,真正促进资源信息的全面共享,实现无纸化办公,体现更强的时代气息。人文环境的优化可提升员工自主意识,使他们以人为本的开展各项工作。在政策制度许可的范畴之中,对于财政员工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之中遇到的各类困难问题应全面关注,履行重要问题民主决策管理制度,确保员工享有的参与权以及决定权,提升他们的民利。另外,应定期组织党员生活,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和谐的员工关系。
财政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良好的服务环境,应全面把握服务树立形象、形象创立品牌的实践工作准则,通过首问负责管理制度,提升服务质量,积极创建良好的服务品牌。
3.5通过行为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专题活动
行为文化建设对完善机关工作作风极为有利,应在单位之中积极开展:不耽误工作、不拖欠任务、不阻塞政令、不违反制度、不引发差错、不有损形象的文化建设专题活动,通过有效评议管理,推动财政单位提升服务管理意识,强化实践工作效率。应利用政务公开形成有效的沟通联系渠道,使员工创新动力全面释放出来,提升廉洁自律性,构建形成按规章行政的良好工作氛围。通过开展各类专题活动令财政文化建设工作变成体现新时期新风貌、新形象、全面接受大众评议以及管理监督的科学举措。
4.结语
总之,为有效强化财政文化建设,推动财政工作实现良好发展,创设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应基于财政文化内涵,明确建设财政文化的必要性,完善观念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知识文化、观念文化建设,构建形成一体化、优质完善的财政文化氛围,令员工产生良好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单位凝聚力与向心力,全面提升实践工作效率,进而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志江.认真编纂《新疆通志・财政志》更好地为财政工作服务[J].新疆地方志,2013(21).
[2]周立国,张子丰,史维学,李海泉.改进工作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实现财政工作发展新跨越―齐齐哈尔市财政工作发展纪实[J].活力,2013(8).
[3]郭天红.致力会计队伍建设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引领侯马市财政会计工作走上创新路[J].会计之友,2008(15).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指政府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1帐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1帐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1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拔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整个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
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无论从微观还是从宏观角度上讲,都具有深远的意义。1是杜绝收入缴库过程中的拖欠、挤占现象,解决财政收入不能及时、足额入库的问题。2是有助于提高财政工作和资金使用效率。3是严格预算监督机制,防止腐败行为的滋生和蔓延,促进和加强廉政建设。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主要优点,1、强化了政府监督管理职能,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2、提高了财政调控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3、规范了财务管理,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是对财政资金运行方式的根本变革,是加强财政收支管理、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重大举措。但是改革也面临如下问题:预算单位和财务人员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认识不到位,主动性不强,甚至有抵触情绪;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预算不够完善;财政直接支付比例低;预算单位财务开支标准不统1;财务人员对相关的会计业务处理不熟悉;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信息系统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等问题。
如何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当前财政、银行关注的热点。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1)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配套改革。 (2)构建财、税、库、行1体化网络。 (3) “实时”监管国库资金流向,确保资金安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变流和相互监督。 (4)因地制宜,切实落实银行代办业务费用。 (5)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制度的改革,全面推行真正意义上的部门预算。
国库资金支付方式是国库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国库资金分散支付方式,采用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已在政府高层和国库管理部门达成共识。作为1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涉及技术条件、法律环境、管理体制、人员素质和各地千差万别的财力基础诸方面的因素,因此在明确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应当考虑有多种实现形式的存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以期最终达到完全规范的制度目标。
2、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条件:
1、国库集中支付的含义及意义;
1、1 国库集中支付的含义
1、2 国库集中支付的意义
1、3 为什么要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2、国库集中支付的优点;
2、1传统财务支付体系的弊端
2、2国库集中支付的优点
2、3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带来的显著成效
3、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1 国库资金风险加大。
3、2 与银行账户管理制度相悖。
3、3资金清算速度较慢。
3、4凭证传递手续繁杂,清算环节多。
3、5易诱发金融机构之间的“账户之战”。
4、完善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议。
4、1 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配套改革。
4、2 构建财、税、库、行1体化网络。
4、3 “实时”监管国库资金流向,确保资金安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变流和相互监督。
4、4 因地制宜,切实落实银行代办业务费用。
4、5 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制度的改革,全推行真正意义上的部门预算。
一、加强普法培训,增强财税干部依法理财、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我局紧紧围绕各阶段的财税中心工作,开展财政法制培训。重点培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国务院信防条例》以及财政税务法律专业知识等,并对《公务员法》、财政税务法律专业知识学习效果进行了考试考核。通过采取集中辅导与自学相结合、自主宣传与媒体宣传相结合,一般学习与典型案件教育相结合、开展普法教育与加强财政执法相结合等,采取集中培训、以考代训等形式多层次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增强了财政干部依法理财、依法治税的自觉性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我局干部写的《浅谈赋予地方适当税收管理权限的重要意义》等多篇论文在《浙江税务》、《xx财税与会计》等杂志刊登。xx普法工作经考核验收被评xx市政府授予先进单位。
二、健全机制,完善制度,规范执法程序
1、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依法治税工作的领导,我局及时调整充实了局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依法治税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
为加强依法行政有关重大具体事务的领导,我局还专门成立了贯彻实施《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行政许可法》、《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等重要法律法规的领导小组,以及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领导小组、税收执法检查领导小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等,通过成立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依法行政有关各项工作的领导,促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依法治税,不断规范财税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
2、健全规章制度,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提供制度保障。
我局制定了实施《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措施和规划,以及《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办法》、《xx县财政局地方税务局xx年度工作考核办法》、《xx县地方税局基层单位xx年度工作考核办法》、《规范性文件制作办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为全面推进依法理财依法治税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严格按照县政府有关规定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实施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
具体来说,在在政府采购方面,制定了《xx县政府采购回避制度》、《xx县政府采购工作人员守则》、《关于向社会公开选聘xx县政府采购评标评审专家库专家的通知》《xx县政府采购招投标不良行为记录和黑名单制度暂行办法》、《xx县政府采购供应商投诉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在预算内外资金管理方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的通知》《xx县政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县本级文化事业费使用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在税收征管方面,制定了《xx县地方税务局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管理办法》、《xx县出租房屋税收征管暂行办法》、《关于对饮食业大户实行新的税收征管办法的通知》、《关于对足浴、按摩实行新的税收征管办法的通知》、《关于对咖啡吧行业实行新的税收征管办法的通知》、《xx县地方税务局税务稽查选案工作办法》、《xx县地方税务局税收违法行为处罚具体规定》等征管措施和办法。通过不断细化和完善各种工作制度,使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减少了主观随意性。
关键词:行政管理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政府职能从微观领域转向宏观领域,从注重管理转向注重公共服务和协作,起初的行政管理与服务的对象和范围、管理与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也理应加以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民主价值诉求的发展需要。为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体现理论和实践强有力结合的教学体系,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注重对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编制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当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1、政治学类和管理学类的课程所占的比重偏多
这种课程设置实际上反映了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教育主要存在着两种取向,即政治学取向和管理学取向。行政管理学界的这种取向上的争议实际上反映了目前中国行政管理学在学科基本范畴上的模糊不清。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表现为,政治学类课程和管理学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分别占有几乎不相上下的比重(行政管理学类的课程除了公共财政学和行政法学之外都是属于管理学范畴的课程)。
2、课程之间的设置缺乏联系和必需的衔接性
这尤其反映在公共财政学和公共政策分析这两门课的设置上。公共财政学或公共经济学必须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是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专业基本上都没有开设这两门基础课。如果没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学生是不可能学懂公共财政学的。当然,目前国内大多数行政管理学专业所用的财政学教材是建构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没有现代经济学的知识也可以被学生理解。
3、公共政策的课程比重过小,并且缺少相应的基础课程
如果将政府行政管理管理活动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偏重于内部管理方面,外部管理方面的课程相对来说比较少,即公共政策方面的课程极其少。
4、经济学类的课程相对较少
由于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界对于行政管理学的基本范畴之争主要集中在政治学取向和管理学取向之上,因此对于经济学类课程的重视就显得不够。当然,有些院校主要是因为缺乏经济学类的师资。所以,目前只有极少数院校的行政管理学专业开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
三、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分析
1、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训
为适应社会需要,行政管理人才理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之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和人格品质的塑造。
行政管理专业以培养行政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为目标,针对管理者素质的要求,开设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从管理者的观念、品格、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强化训练。如开展务实、敬业、拼搏、创新精神的训练,伦理道德、毅力、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培养,加强人际沟通、表达能力、创业策划、情商训练和社交礼仪等素质的培养。现代政府存在与活动的合法性是建立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立足于为少数人或行政官员自身利益服务的基础之上。这是对政府及所属行政工作人员的基本伦理道德要求。行政管理学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只有在这种专业意识的指引下,才能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
2、同等重视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安排
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除设置大量的理论课程外,还应包括更多的实践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应使学生能真正胜任公共服务工作。把科研引入教学之中,通过专题研讨会、课程论文等形式,要求学生独立研究公共服务领域里存在的问题,培养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公共服务领域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整合的能力。通过这些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提高专业人才应用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与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同等重视定性与定量课程
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加强高等数学、公共管理统计学等定量课程的教育与学习,有助于为该专业的学生学习定量课程打下坚实基础,有效提高其公共管理定量技术分析的能力,从而准确地将在实践中统计的资料应用于政府公共服务中,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4、改革单一的政治学取向和单一的管理学取向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及其管理对象的广泛性与复杂性,决定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体现诸多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发展的取向。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政府微观管理职能的逐渐削弱,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的逐渐强化,社会对行政管理的技术和管理型人才的需求量增大。
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注重在多学科综合走向上创新。因此,行政管理学在学术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方式等方面,应更多地与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紧密联接起来,达到互相借鉴与渗透,相互促进与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化、知识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多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多元研究方法为行政管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陆锋明.浅谈高职教育中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社科纵横,2009(8)
(一)坚持多渠道并举,努力扩大财源。
今年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正逐步消退,我镇的社会经济各方面开始好转,1月份税收收入达到1355.5万元,同比增长95%,取得了开门红的好成绩。今年“两代会”上提出的一般预算收入为10200万元的目标,我们积极与国地税配合,通过走访了解,落实优惠政策,管紧税源收入,依靠服务促发展,。到5月份止,实现税收收入5296.77万元,同比增长55%,回升趋势明显。
(二)科学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管理。
根据“规范、细化、综合、零基”的预算要求,结合本年的财政实际收支结构,科学编制财政年初预算草案,严格控制“人、车、会、话”的一般性财政支出,规范机关及学校等部门的包干经费。同时保证重点支出,注重民生支出,加大对农业、教育、文化、卫生及新农村建设等各项社会保障的投入,实现财政点、线、面的科学分配和平衡。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对预算外的各项费用支出,进行严格把关审核,对确需支付的款项,补办预算追加手续,规范预算管理。
(三)规范财务制度,做好各类专项检查。
上半年,我们根据上级财政、审计部门有关要求,以做好专项检查为契机,加强财政监督,进一步健全内控机制,切实加强资金存储、拨付等各环节的管理,增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通过对农业资金专项检查、小金库专项治理等,使专项资金使用向“实用、适度、节约”方向迈进,真正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加强会计知识培训,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
会计继续教育工作从4月份重新开始组织报名工作,除了培训年度、细则的改变,主要的是正式实行网上培训方式,除了报名录入工作,培训和考试全程都在网上完成,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同时给从业人员提供了最大的便利。截止目前,已有143人完成培训,3人补培训。
同时,积极发挥协会作用,注重对会计珠算协会的业务建设,组织学习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布置撰写学术论文,继续加强学会会计工作联系点建设,使之在政府管理部门与企业及会计人员之间起好桥梁纽带作用,带领全镇会计从业人员增强业务能力,提高整体素质。
(五)、健全网络建设,切实做好补贴资金的及时到位。
今年我镇在农资综合补贴发放工作中,按照政策宣传到户、清册编制到户、公示通知到户和资金兑付到户的原则,由各村工作人员对实际种粮面积进行核实,同时做好农民补贴网的核对与录入工作;各村面积上报后由镇工作人员进行汇总整理;各村对补贴发放对象和基本情况进行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后,由农村信用社依据分户补贴清册将补贴资金通过“一卡通”形式直接发放到户。今年我镇共有补贴户4332户,面积24579.01亩,补贴金额共计1098681.13元,现已全部发放到户。
家电下乡财政补贴项目启动一年来,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至今,冰箱、空调等家电类已经累计补贴934户,金额248633.63元,其中今年1-6月为455户,补贴248633.63元;另外,汽车、摩托车共补贴179户,金额387661.1元,其中1-6月补贴101户,补贴232421.1元。政策实施扩大国内消费市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城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六)、发挥审计职能,规范财务处理。
上半年,财政审计所根据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对青港村2008-2009年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报送审计,重点检查了在非生产性支出控制、工程管理、债权债务管理、承包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并出具审计报告,提出整改意见7条,要求被审计单位落实整改。在审计过程中,我们严格依各项规章制度和政策开展审计工作,把不符合规章制度和政策的各项不合理开支进行处理;同时还采取边审计边指导的方式,对不符合要求和不按会计制度规定的账务处理作了现场指导。通过半年来的审计工作,规范了村级现金管理制度,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发挥了审计正面功能,最大程度地维护了集体利益。同时,对镇级及村级的工程项目统一组织进行委托审计。上半年共报送工程审计项目6个,工程送审金额达573.13万元,通过审计,核减工程金额31.62万元,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工程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运作。
从上半年来看,经济发展形势有所好转,财政收入恢复增长,使我们对下半年工作的开展也有了信心。但是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下列的问题,一方面财政收入来源有限,没有新的突破点,特别是今年预算外收入的减少,大大增加了财政工作的压力;另一方面公共财政支出步伐加快,政策性配套支出项目和市镇重点项目多,财政收支平衡面临一定压力。为完成今年的预算,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第一、挖掘税源潜力,增加可用财力。
一要继续巩固基础财源、速效财源与长效财源并重的多元化、有后劲的财源体系,着力解决好税源结构不合理性的问题,推动镇财政收入再上新台阶。二要紧紧围绕产业提升基地的目标,着力发展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的优质内资企业,提高企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三要立足破解瓶颈制约、盘活土地存量、促进企业发展和投产,督促部分入驻企业早投产、早出效,增加税收渠道。四要加强对税源的监控,尽量少流失税金,重点抓紧对小税种的征管力度,做到应收尽收。五要积极发展适合我镇实际的第三产业,留住税源。一方面继续发展以观光、休闲为主的产业,包括休闲渔业、观光农业等,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下游产业,包括连带动的餐饮业、住宿业等,让客人把钱更多的消费在牟山。这样既可以增加镇级财政,带富一方,也间接的减少财政支农数额。
第二、加强节约型政府建设,降低财政运营成本。
针对刚性支出日益增加,镇财政负担日益加重的现状,我们要切实降低行政成本,严格支出管理。一要坚持“以收定支”、“轻重缓急”、“先收后支”的原则,来规范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二要控制公用经费支出。继续深入在全镇行政和事业单位范围内,开展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单位”活动;切实加强和规范公务接待、差旅管理等工作,严格控制会议支出,确保公用经费压缩5%以上。三要加强财政监管。理顺各级资金的关系,做到“权、责、利”明晰,对各类镇财政补助或投入项目,明确界限,科学预算,科学使用,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跟踪监督,做到参与而不包揽,充分发挥审计在工程建设中的监督。
第三、探索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王光远:学者型政协委员的认真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审计厅副厅长王光远温和、敦厚而真诚,与他预约采访的过程轻松而“艰难”。“两会”结束后,返回工作单位的王光远,需要处理积压数天的公务,还得参加几轮重要会议。然而,当本刊提出采访约请时,忙碌中的他欣然应允,为了不耽误工作时间,采访又不得不分为两次完成。
王光远已连续三届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十多年来这位“老委员”参加每年度全国最高规格的参政议政活动时,精心准备了一份份反映社会经济与行业发展实际情况和需求的提案、建议:“改进政府绩效评价方法”、“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遏制上市公司造假”、“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改善我国证券市场若干建议”……今年的“两会”,他提交的“在全国推行‘中国流复式簿记”’的建议,引起了行业内外广泛关注和讨论。
“政协委员的职责非常严肃而神圣,作为来自财会领域的委员,应认真准备.提交有价值、有帮助、有作用的提案,反映行业呼声,为会汁、审计事业乃至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做些事情,贡献自己的力量。”回顾十多年来政协委员的历程,无论是每一次小组讨论会还是全体大会,王光远认真而专注,倾听、记录、思索、发言,他认为“政协委员”包含着行业内外沉甸甸的责任和期待,不容懈怠。
他的认真同样贯穿于其他大事之中。王光远是我国会计学界第一位博士后,这位身兼厦门大学会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副会长多项职务的学者,重点关注受托责任理论、管理审计理论、公司治理中的审计控制和风险管理、公共治理中的政府会计与审计等领域。他对学问始终保持着达到痴恋程度的认真.即使在担任福建省审计厅副厅长后,面临繁重而庞杂的行政事务时,仍然不忘对所从事专业的研究。他先后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经济评论》、《管理科学学报》、《中国经济问题》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百余篇论文,独著、合著、主编著作10余部,其代表作有《决策会计学》、《制度基础审计学》、《管理审计理论》等。他先后编著了《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研究》、《管理会计》(译著)、《会计大典一审计卷》等著作,这些论著作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真正地做到了“博览群书而匠心独运,不断攀登而独树一帜”。王光远还是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制定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直接推动了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他同时兼任国家审计准则外部专家组成员、独立审计准则专家咨询组成员、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委员,积极参与我国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和内部控制标准的制定工作,并发挥学者从政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优势.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认真还贯穿于突如其来的“额外小事”中。电话采访中,王光远的答复直奔重点,切中问题要害;对待记者的文本采访提纲,他利用周末时间作答,再赶在工作日上班时间之前回复至本刊。这份篇幅达数千文字的答复,对每一个问题的分析思路条理清晰,分门别类;语言务实而严谨,没有空话套话,切合实际、紧贴现实情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文尾处,他还特别注明“不当之处,敬请指明”。
由于学术造诣和实务工作中的成就,王光远成为多家媒体追踪采访的热点人物。盛誉之下,他显得平静而谦逊,“有赖于恩师们的言传身教,为今天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基础”他在专著《制度基础审计学》的后记中如是写道。多年来,王光远始终未忘我国会计学家、会计思想家、会计教育家、其博士导师杨时展的一段话“人生到底怎样来度过才算有价值?会计上,资不抵债要破产,我想人的一生中,如果奉献远远小于享受,恐怕也只能算是破产的没有价值的人,一个道德上有问题的人,一个人格不高尚的人。”他在实务工作中,在学术研究中,在每一份提案中,对待每一件重要的大事或“额外的小事”中,成为一个“奉献大于享受”、“永不破产”的人。
许善达: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多年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会长、高级经济师、注册会计师许善达身兼官员和经济学家的双重身份,以其独特的思想与见解看待我国目前经济领域的诸多问题。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波及至实体经济时,他大声疾呼“中国不能干等,要创造外需”。
媒体对许善达的评价是“对自己的观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思维缜密,谈锋甚健”。媒体记者进行人物专访时,会准备十多个问题,采访过程大致按照这些问题的序列展开;少数情况下,序列被打乱,再根据现场讨论线索,这些问题被重新排列组合。“两会”期间,他接受的采访为记者们制造了多次“意外中的意外”,他对事物和问题的解答饱含能量,逻辑贯穿始终,极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得在场记者不得不抛弃了原先准备的绝大多数问题。 担任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之时,熟悉许善达的人认为他“一半是官员,一半是学者,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得很好。”许善达从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的领导岗位上卸任后,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研究性的工作中。除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会长外,他还是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独立董事,为两家巨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建言献策,参加公司决策。
卸任后的许善达以经济学家的身份,成为中国经济50人论坛的学术委员会委员,该论坛被认为是对中国决策层影响力最大的论坛之一。据他介绍,这个论坛目前的成员中有许多著名经济学家,还包括现任、离任财经领域官员。“目前我们论坛年年都有活动,年年都能出东西,这样的论坛在国内确实不多见”。
“近一年多来我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比过去多做了一些工作,从行政岗位退下来,时间上宽余了一些,论坛成员补选我们为学术委员会委员,就是让我们多尽义务,多做工作。”许善达如是说道。
和许善达相识越久,会为其长期战略视野所钦佩。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一直“摸着石头过河”,许善达认为当前中国不只是“过河”,而是“过海”,需要更长期性、战略性的视野和高度,来寻找发展战略灯塔。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是许善达从战略角度思考中国发展的一条对外层面的思路。他认为,中国发展的长期战略思考应内外统筹考虑,在对内层面上要将消费问题战略性地放到更高位置,而实现消费,核心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在经济危机下,中国推出很多支持扩大消费的举措,包括消费券、家电下乡等。但在许善达看来,很多政策的出发点只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他在近两年的“两会”期间多次建言,“应对”是短期思路,中国真正要做的是从长期、战略性角度来提高消费。
许善达的建议显得极为深刻:核心是将“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方针,改变为“保持农产品价格较长期适度提高”,通过价格手段提高农民收入。建立补贴低收人群体的财政政策,替代补贴农业生产。此外,要将应对贫困、就业率、消费率等指标纳入政府考核,或放到更重要的考核位置。
许善达对自己现在的定位感到满足而快乐,他戏言:从行政岗位退下来后,我的烦恼减少了一半,终于在清晨有时间睡个懒觉了。“当然,以前在国家税务总局做行政工作的时候,许多工作内容也具有学术性。要说区别,可以这样描述:行政工作有行政工作的烦恼,学术工作有学术工作的烦恼,现在从行政岗位上退下来了,至少一半烦恼没有了,经常还可以睡睡懒觉,这种享受过去很少。”许善达告诉记者,过去在国家税务总局任职时,住处虽然距离单位还不远,每天6点多就要起床。下班时间之后,许多工作上的事情还未完成,往往带回家成为“家庭作业”。“总之一句话,工作时间8小时肯定是不够的。”他微笑着说。
许善达还有一重身份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院校的兼职教授。他的课总是座无虚席,“讲课要因地制宜,要看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用不同的术语,正像所说,在哪座山上唱哪首山歌,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许善达笑言。
伍中信:直面现实大胆直言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校长、会计学教授伍中信连续两年关注改善高校教育、科研环境。今年“两会”他的提案为“高校教师应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常年从事会计教育与高校行政管理的伍中信发现,近年来,尤其就读于大城市高校的应届博士毕业生,往往将公务员和特大型央企作为自己求职的首选,而将高校作为“后备选择”。“高校是培养经济社会后备人才的摇篮,高校教师是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关键,应该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2009年下半年,他决定将这一问题形成提案提交给第二年“两会”。
他通过工作接触,分析高端人才纷纷飞往大型央企、政府机关而将高校作为最后选择的原因。经过数月调查,伍中信发现原因之一在于待遇过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公务员和央企增加工资而高校教师工资待遇多保持原样,公务员、央企良好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成为吸引博士毕业生的重要筹码,高校收入较低则成为阻碍优秀毕业生进高校的最大障碍。原因之二是职称评定受限,自教育部推行职称评定过程中“职数”限制政策以来,大量优秀的应届博士毕业生认为留校任教高校门槛过高,即便达到了评选副教授或教授职称的条件,也很可能因为没有空余“位置”而搁浅,希望通过提高职称改善原本较低待遇的路径又化为泡影。
伍中信认为,参与全国“两会”这一国家最高规格的参政议政活动,要提出真正有建设性的提案和建议,要善于通过日常工作发现问题,不能回避、不能满足于“大多数人现在都这样”的现状,大胆直言,反映真实情况,不能避重就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