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0: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产品品质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网络红外遥控器在生产时,若采用传统的人工测试方法,会比较费时,对测试人员技术要求比较高,而且品质控制比较困难。特别是在人工成本不断增加,员工流动性比较大的当下企业,能尽量用专业化的自动测试设备代替人工操作将有良好的实际意义。
本文模式采用PC+MCU模式来实现,全面描述了下位机的硬件制作和MCU软件编程仿真以及上位机PC端的功能和界面的VB编程。其中下位机实现开始测试信号检测、参考温度湿度测量、红外信号接收和测试结果声光提示等功能;而上位机重点实现与待测产品网络通信的初始化和数据通信、测试结果的统计保存和人机互动界面等功能。上位机PC和下位机MCU通过串口通信,连接互动,实现分工合作完成本课题的整体功能。
【 关键词 】网络控制 红外遥控 温度&湿度
1、基于网络红外遥控器的自动测试概述及研发背景
近几年,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远程控制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各种智能控制产品中。网络红外遥控器就是其中之一,它是远程控制的智能红外遥控器,主要是通过网络远程监测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参数,并通过网络通信控制红外发射,遥控被控制设备,从而实现远程环境的温度湿度自动监控。此产品特别适合那些对温度湿度要求比较高,人工维护不方便环境使用,例如通信机房和通信基站等的空调控制。其功能框图如图1-1,功能涉及到网络通信、红外控制及模拟的温湿度测量等。生产时若用传统的人工测试方式,需要大量的测试设备和人工劳动时间。若有自动测试的系统来解决此问题,将有实际的意义。
90年代后,随着单片机技术的成熟普及和嵌入系统的迅速发展以及面向对象编程的应用,智能化的自动测试已经普及到很多产品及产品的各个环节的生产测试中。针对此课题,不管是采用PC+MCU方式还是采用嵌入系统方式,都有多种方案可以选择实现。本人选择了PC+MCU这一实际问题,进行了自动测试系统的研究开发,本论文即是该课题的主要内容,论文工作期间完成了产品定义、产品研发、产品测试及产品定型的任务。
2、 网络红外遥控器的自动测试的目的和意义
网络红外遥控器,它具有网络通信,温湿度测量和红外发射等基本功能,在产品生产时,这些功能必须能测试到并保证正常。用一般的人工测试方法,网络通信参数的检查设置以及通信命令协议的收发检查,都需要较专业的测试技术人员,并且需很长测试时间;而要把所有生产的产品温湿度测量功能控制在合理的误差范围里,人工测试方法也很有难度;而人工检测红外发射数据的正误,还需要示波器或其它特殊工具,也对测试人员要求较高。特别是在人工成本不断增加,员工流动性比较大的当下企业,更增加此产品生产时的成本,也很难控制产品品质。
网络红外遥控器的自动测试系统,就是针对网络红外遥控器在实际生产中测试所要解决的问题,对待测品功能进行全面自动测试的应用产品,自动测试原理框图如图1-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确定系统模式,最终设计生产出能适合理论设计要求,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产品。本课题研究开发成功后,将帮助企业在生产网络红外遥控器产品时,能采用智能自动的测试方法代替人工测试操作,这将大大降低产品生产的测试时间,从而降低产品成本,并能严格控制产品品质,从而有效提高产品生产的效率和品质,这对产品的生产和市场竞争将有良好的实际意义。
3、本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待测产品的功能特点,自动测试主要实现对待测品进行全面功能测试,包括网络连接通信功能、温度湿度测量功能和红外发射功能等。本课题针对此目标,要研究和设计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产品规格的定义和系统的选型。
要想设计出好的产品,必须先熟悉产品的规格。明确了目标,就可充分考虑论证各种优劣因素,确定系统架构和模式,为具体落实目标指明整体方向。
2.系统的硬件设计。
本课题研究开发的是全新的来解决实际应用需要的产品,因此硬件设计需完全针对设计,需完成硬件的原理图设计,布线板图设计以及最终的电路板制作。
3.系统的软件设计。
依据设计好的硬件和产品的功能要求,选择好合适的软件编译工具,设计出满足功能的软件。,
4.系统的测试。
本课题研究设计的目的就是帮网络红外遥控器生产时自动测试。同样本系统开发时的测试模型和测试方法也同样需要研究,它系统开发的效率和品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少、邓云佳.Visual Basic编程实用大全(精华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5月.
【提要】:本文认为,K&L模型为产品溢价的存在提供了一种有较强说服力的解释,作者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影响产品溢价大小的因素:买方对产品品质的评价、卖方的影响、市场的因素。最后,作者着重指出K&L模型及其分析思路对品牌管理的定价策略方面的营销意义。
产品溢价是指较正常竞争条件下所确定的市场价格为高的那部分价格。比如,一件普通衬衣的成本可能是50元,而一件高品质衬衣的成本可能是100元,如果前者定价100元,后者定价200元,则会被认为是正常定价,因为高品质产品理应收取更高的价格。然而,如果后者定价300元甚至更高,此时,我们说产品存在溢价。那么,为什么会存在溢价?在什么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而企业也能够获得溢价?溢价大小又是由哪些因素所决定和影响的呢?
持心理学分析思路的学者认为,由于市场信息不全,消费者对产品实际品质缺乏了解,多会依据“一分钱一分货”的信条对产品质量做出推断,即认为高价产品一定具有高的品质,由此,价格被作为判断质量高低的线索。有些学者进一步认为,即使消费者能够从市场上获取关于产品质量的信息,由于信息获取需要成本,或者由于习惯或惰性使然,消费者仍可能依据价格来推断质量。正由于价格和质量之间存在推断与被推断的关系,企业可能通过调查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通过影响消费者的品质预期来获得溢价。换言之,溢价被认为是企业影响和操纵的结果。
与此不同,持经济学分析思路的学者认为,消费者为确保其产品的品质,愿意支付溢价,但溢价的支付不一定是企业影响的结果,而是消费者理性思考使然。从消费者角度,溢价是其对企业提供质量担保的回报。只要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不能确认,而企业承诺且确实提供一致的产品质量,消费者将愿意为此支付溢价。同时,溢价的存在,又为企业出售一致的和高品质的产品提供了刺激。正是上述两方面的结合,产生了溢价得以存在和维持的机制。1981年,克莱恩和莱夫勒提出了反上述思想的模型。本文先对该模型作一简要介绍,然后根据模型的基本思想分析影响溢价大小的主要因素,最后对模型在市场营销领域的应用作一扼要的讨论。
一、克莱恩和莱夫勒模型
作为经济学模型,K&L模型是以消费者的理性和使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基本假设。模型认为,当消费者面临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即卖方较买方知悉更多关于产品质量的信息,且名不符实地宣称其产品品质和为此索取溢价时,理性的消费者将会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在产品品质得到证实之前,不会按卖方所要求的那样支付较高价格。
对于先验产品,即购买时凭眼看手摸就能知悉其品质的产品,因为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交易价格将等于由市场供需力量所决定的均衡价格。此时,高品质产品将恰如其份地获得它应当收取的价格。如果这一价格高于低质产品所收取的价格,那是按质论价的结果,而不是由于前者收取溢价使然。换言之,对于先验产品,不管品质如何,消费者不愿支付、企业也无法获得溢价。对于后验产品,即在使用过程中或使用后方可知其品质的产品,情况将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并不能确切地判断其品质,所以他对企业所声称的质量状况可能会持保留和怀疑态度,即使卖方提供的是货真价实、品质卓越的产品,消费者也不会轻易相信,从而也不会按卖方要求支付较高价格。这样,卖方就没有积极性提供高品质产品。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即一方面使卖方愿意提供高品质产品,另一方面又解除买方的后顾之忧和使之免受质量欺诈之虞呢?克莱恩和莱夫勒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溢价机制,即卖方承诺提供一致和高品质产品,同时向买方收取溢价。
溢价机制发挥作用需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买方支付的溢价能使卖方较其它选择方案下,如提供低品质产品或声称生产高品质产品但实际提供低品质产品时获得更多的利润;二是,溢价的支付是在多次交易中实现,而不是由买方一次性支付给卖方。因为在后一种情况下,一次性支付溢价之后,买方不再具有卖方的制约手段,后者很可能降低品质和违约,这样,质量欺诈行为仍然难以抑制。
如果用KiH表示第i次交易时买方为高品质产品所愿意支付的较高价格,KiH、KiL分别表示在第i次交易时,高质和低质产品的市场均衡价格,n表示买卖双方交易次数,r表利息率,则K&L模型可表述为:∑1[1/(1+r)i]·(PiH-PiH)>PiH-PiL。在公式中,(PiH-PiH)实际上就是溢价,左端表示卖方在n次交易中能够获得的溢价流,右端表示在一次易中高质产品市场价与低质产品市场价的差价。该公式的经济学意义是:如果买方承诺重复与卖方交易并同意在每次交易中支付溢价,且溢价总额超过卖方提供进行质量欺诈的机会成本,则卖方将会抑制其欺诈倾向,从而向买方提供高品质产品。
上述模型,暗含着两项基本假设:①卖方只能欺骗买方一次,一旦其欺骗行为被发现,它将失去信誉和不再能够出售高品质产品。②存在一种最低的“门槛质量”,低于这一质量水平,消费者在购买之前就可发现质量问题。对于上面的假设,在大多数市场条件下可能均不成立。事实上,很多卖主在进行质量欺诈后仍可能成功地得到新的买主;对于卖方本身有时也不能确切地知悉其成本函数。除此之外,模型假定卖主在承诺提供高品质时可能会食言,这与实际情况是基本吻合的。但模型忽视了另一种可能性:买方对其重复购买的承诺也可能食言。而在买方食言时,卖方则无有效手段对其进行制约。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与问题,就总体而言,K&L模型仍为溢价的存在提供了一种有较强说服力的解释。至少,它为研究溢价问题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
二、影响产品溢价的主要因素
如前所述,K&L模型实际上是将产品溢价作为矫正潜在道德风险的一种手段。很显然,溢价的大小将随潜在道德风险的有无、大小而变动。根据这一思路,凡是影响道德风险或者说影响卖方是否从事品质欺诈行为的因素均会对溢价大小产生影响。一般来说,有三类因素:
1、买方对产品品质的评价
影响买方对产品品质评价的第一个因素是他对产品质量的关心程度。由于消费趣味和风险感知程度的不同,不同消费者对质量的关心程度会存在差异。对产品质量越关心,越有可能为较高的品质支付溢价。相反,对品质敏感度较低的消费者,则更有可能选择质量和价格均低一些的产品,从而不大可能为确保产品高品质提供溢价。上述结论,可以从模型中直接导出。因为产品品质越高,其边际成本增加,即模型中的PiH提高,为使溢价机制发挥作用,公式右边的数值即汇总的溢价流也应相应提高。
第二个影响因素是产品品质的变动幅度。如果在同一市场上,不同厂家生产的产品由于技术、行业标准、政府管制等原因,被消费者视为大同小异和在品质上相差无几,则消费者所感知的品质不确定性很小,此时他就不会或只愿意支付很小溢价。这就是说,同一市场产品品质变动越小,产品溢价越低,反之则越高。这也意味着,产品在新产品市场较在成熟产品市场可收取更高溢价。
第三个因素是产品的最低质量发现水平或“门槛质量”。所谓“门槛质量”是指这样一种质量水平,若质量低于这一水平,消费者在购买该产品时,就能即时发现质量的下降,因此,对图像和声音的最起码的要求就构成了对这两个特征的“门槛质量”水平。随着“门槛质量”水平的变化,卖方不进行质量欺诈的机会成本也将随之变化。具体而言,“门槛质量”水平越高,意味着消费者越容易发现质量问题,因此,只愿意支付较低溢价。换言之,溢价与最低质量发现水平的变动成反比。
第四个因素是购买前产品品质的可观测性。品质的可观测性一方面取决于购买者的专业化知识;另一方面取决于产品的特性。无论缘于何种原因,如果产品在购买时其品质就能被观测出来,信息不对称问题就不存在,卖方进行质量欺诈也就无从得逞。所以,购买前产品品质的可观测程度越高,产品获取溢价将减小,反之则越大。
第五个因素是从购买日起到产品品质最终被揭示或证实的时间间隔。不同购买者确认产品真实品质的能力是有差别的。有的人听听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就可判断发动机的新旧程度,而另外的人则可能不具备这种能力。通常,购买与品质披露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卖方保持产品品质而不进行欺诈的机会成本就越高。因为,不诚实的卖方能够在其欺诈行为被揭穿之前的一段很长时间里获利,要抑制卖方的这种行为,买方应为此支付较高溢价。所以,溢价大小与质量被揭示的时间间隔成正比。
2、卖方的影响
首先是卖方对品牌的投资。直觉上,企业在品牌和声誉上投资将提高企业获取溢价的能力。然而,实证研究的结果与此并不一致。蒙哥马利(Mongomery)和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对于新产品,利用公司或原来品牌声誉来销售时,较之启用新品牌销售时产品定价要低。雷奥(rao)和伯吉(Bergen)也独立地发现,知名度和声望较低的卖方在销售产品时,从质量敏感型顾客中收取相对较高的溢价。这些发现,与人们的直觉似乎相悖。然而,运用K&L模型的分析思路,不难对此作出解释。对品牌作大量投资的企业,一方面旨在表明自己是负责任的交易者,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声誉的建立在未来获取溢价收入,因此,较少有欺诈倾向。同样,理性的消费者也会意识到,与有声誉的企业交易,产品品质的不确定性较小,所以只愿支付较低的溢价。由此可得出一种反直觉的结论,即:溢价大小与卖方在品牌上的投资成反比。
其次是卖方或供应商的数目。如前所述,K&L模型是基于保护买方免受卖方的潜在欺诈而设计的,但它并未回答如下问题:卖方如何保护自己免受不守信用的买方的欺骗。如果买方不遵守其重复购买的承诺,卖方就不能按预期在未来收取溢价,这样,模型赖以建立的基础就会动摇。为此,除了抑制卖方从事欺诈外,还应有一个防止买方食言的机制。
一般而言,买方食言的可能性会随供应商数目的增加而增大。如果供应商众多,买方重复购买的允诺就不可信,溢价机制就难以发挥作用;相反,如果供应商数目较少,买方转换品牌不仅要支付转换成本,而且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可能又要重新回头选择原来的供应商。所以,可以断言,溢价大小与同一市场上供应商数目成反比。
再次是卖方的垄断力。模型假定,如果卖方在质量上打折扣,一经发现,该卖方将最终被买方所抛弃。然而,如果卖方具有市场垄断力,也就是说它能迫使相当一部分买方与之交易,那么即使其它买方与之中断交易关系,由此给卖方造成的损失也不会太大。此时,卖方进行质量欺诈的可能性增大,要使它抑制这种欺诈行为,买方应为此支付更高的溢价。因此,溢价大小与卖方的市场垄断力成正比。
3、市场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信息被揭示、被披露的速度。模型假定,社会存在很多机构如竞争者、舆论、消费者保护组织等对欺诈行为进行监督。因此,欺诈信息能够很快被揭示出来。然而,这一假定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不成立。明显的是,同样的信息在不同地区、不同消费群体中传播速度有快有慢。质量欺诈信息扩散越慢,卖方不欺诈的机会成本就越高,为此需要索取较高溢价。相反,信息扩散速度快,从事欺诈行为所付出的代价就大,从而抑制此类行为的机会成本较小,为此索取的溢价就低。
第二个因素是购买频率。购买频率低的产品,卖方要在较长时间之后才能享受溢价,这样,只有溢价足够大才能抑制其质量欺诈倾向。相反,对于购买频率高的产品,卖方在未来存在更多的以降低质量来牟利的机会,故在每次交易中要求补偿其守信行为的溢价就较小,即溢价大小与购买频率成反比。
最后一个因素是利息率。利息率越高,卖方在现期所要求的溢价就越高,反之则越低。从模型的公式中可以看出。r越大,公式左端的分母越大,在(PiH-PiL)不变时,只有(PiH-PiH)增大亦即溢价增加才能保证左端大于右端。
总之,当存在信息不对称,卖方就有可能从事质量欺诈,这种欺诈行为越难被发现和受到惩罚,卖方从事这种行为倾向就越强。K&L模型描述了如何用溢价机制来防止那样的不实行为。矫正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不诚实行为所需要的溢价量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上面只是对这些影响因素作了初步的探讨,更深入的研究则有待进行大量的实证分析。
三、两点启示
K&L模型及其分析思路在营销领域的多个方面具有启发意义和运用价值。限于篇幅,这里侧重从品牌管理和定价策略两方面讨论其营销意义。
1、对品牌管理的启示
如前所述,有声望的产品在其服务的市场将较无声望产品在无品牌产品市场,获取较小的溢价。比如:在照相机市场,一些赫赫有名的品牌如“尼康”、“佳能”也不能获取太高的溢价,相反一些不知名的照相机修理店却可能收取较高溢价,因为在后一市场缺乏有声望的品牌。考虑这样一个市场:市场上既有对质量特别敏感的顾客,也有对此不太敏感的顾客;同时,市场上有两种类型的供应商,一种拥有较高声望并从品质敏感型顾客中收取溢价,另一种则品质形象不高而主要服务于非品质敏感的顾客。现在,如果一个声望较低的产品进入该市场时,企业如何选择进入策略呢?
一种选择是面向品质敏感型顾客收取溢价。此时,由于该企业在以前未作品牌投资,消费者认为它进行质量欺诈的可能性很高,即使它向市场提供真正高品质的产品,消费者可能仍不相信。为消除消费者的疑虑,企业只有较同品质的竞争产品订价更高。但理性的消费者,显然是不会落入圈套,即不会从一位不知底细的供应商处以更高的价格购买在其它地方也可以获得的同品质产品的。
面对上述困境,品牌知名度低的新进入者只有面向非品质敏感型顾客,向他们提供高品质产品但收取低价。这一策略将使企业产生短期亏损,但这种亏损实际上是对声誉的投资。随着时间的推移,品牌将首先在非质量敏感型顾客中建立声誉,并逐步扩散到质量敏感型顾客中。当品质声誉在后一部分顾客中建立起来后,企业就可向他们收取溢价。日本汽车企业在进入欧美市场之初,似乎就是采用此一策略。它们首先向诸如大学生这类非质量敏感性顾客销售质量稳定可靠但价格较低的汽车,然后,随着品质声誉的确立再推出高档汽车。由于过去30多年里,日本汽车制造商致力于品质声誉的投资,由此导致人们对日本汽车态度的改变,并使之在80、90年代能成功地推出“凌志”、Acura等高档汽车。如果日本企业在60年代推出这些高档车,肯定不会获得像今天这样的成功。
2、对价格竞争的启示
传统上,人们认为低价是一种有效的竞争手段。然而,根据模型分析思路,对于后验产品,如果企业瞄准品质敏感型顾客,提供较高品质却不收取溢价,此时,可能并非明智之举。尤其是在医疗服务、营销研究服务等方面,收取低价可能是自毁财路。
关键词:来源国效应;品牌策略;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3-0081-03
来源国效应(country of origin)指的是消费者如何看待出自一个特定国家的产品。至今已有大量有关来源国效应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并且大量的研究成果也证实了来源国效应在产品评价中存在显著的效果。(Belkey and Nes 1982[1], Johanson, Douglas and Nonaka 1985)[2]。
1.来源国效应的相关研究
作为最早的系统性研究来源国效应是Schooler[3]于1965年在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上发表的论文。在文中他认为消费者对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家形象,而这种不同的国家形象会影响消费者对于这个国家所生产产品的不同认知,而这种不同认知又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四十几年来, 来源国效应的研究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见表1),虽然因为实验设计或研究方法上的不同而导致一些结果上的差异,但大部分的研究都认为消费者对不同的国家有显著不同的印象,同时对来自不同国家的产品,其评价也有显著的差异,这显示产品的来源国可能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念和态度,进而影响购买意愿。
在早期对于来源国效应的大部分研究文献中,只是把来源国当作一个单一的线索,然而随着国际分工趋势的产生,人们发现很多产品,它们产品所属的公司或品牌所在的国家与产品制造或组装的国家并不一致。但随着8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一个产品的设计、装配、零部件生产以及品牌拥有者往往分属不同国家。这样的产品都有两个不同的来源国,叫做混合来源国。对于混合来源国效应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Han(1988)[4]发现,对于不同组合的混合产品(外国制造外国品牌;美国制造外国品牌;外国制造美国品牌;美国制造美国品牌),制造来源国对产品评价的影响比品牌来源国的影响要大。
2.来源国效应的影响因素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来源国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其他外在产品属性、消费者的知识背景或经验、产品属性信息、产品类别以及消费者的民族差异(见图1)。
2.1 来源国经济与形象
自早期以单一线索到利用多元线索来探讨来源国形象对消费者产品评价的影响,都发现消费者对低度开发国家(或低形象国家)所生产的产品评价低于高度开发国家(或高形象国家),(Chao 1998)[5],显示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有所谓偏见阶层现象(hierarchy of biases)的存在,即消费者对产品来源国的印象好坏和该国的经济发展呈正向关系。这种因为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而影响消费者对某国印象,进而影响消费者对来自某国产品的评价的现象被称为国家偏见现象,这种现象在人们对低度发达国家的态度上表现特别明显。比如人们对墨西哥的产品印象就较差。
2.2 产品因素
每个产品都有不同构面的属性,例如品牌、价格、外形、耐用性、功能性等。消费者对一个特定国家的产品的评估会因为产品类别与产品属性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根据很多的研究,可以认为,来源国效应是否发生及其作用的大小应该视产品属性信息是否存在、是否具有可诊断性、是否容易评价而定。Khanna(1986)[6]以韩国、印度、日本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些国家厂商对其他两国出口公司的定价、产品品质、推广及售后服务等属性的知觉是否受来源国印象的影响。结果显示,来源国印象的确会影响以上产品属性,例如,印度在价格上最具有竞争力,日本产品则被认为价格合理。产品评价方面,日本产品获得的评价最高,韩国次之,印度则相对较低;而在推广与售后服务属性上,评价由高至低依次为日本、韩国、印度。
2.3 消费者的背景与产品涉入、熟悉程度
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等个人因素会影响他们对来源国持有的信念与态度,进而造成消费者对一种产品的品质评估、知觉态度、购买意愿等方面的差异。Wall(1991)[7]选择皮包、衬衫、电话为样本衡量来源国效应,发现教育与年龄对产品的态度有明显的差异,教育程度高的消费者不太愿意购买不发达国家制造的产品,而年龄大的消费者也较偏爱发达国家制造的产品。来源国是消费者评价产品的一种外在线索,从理论上说,如果消费者对产品了解很多,产品经验丰富,那么利用来源国评价产品的可能性就越小。
涉入程度是指消费者对某一个产品购买决策的关注与重视的程度。高涉入的消费者会主动地收集有关信息,尽可能考虑各种购买决策;而低涉入的消费者则不会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收集产品的相关信息,即对产品的关心程度较低。当消费者对产品涉入程度较高时,来源国印象对其评估产品的影响就会越小,因为此时消费者还有其他产品相关信息可以参考,例如品牌、价格、产品、功能等。反之,当消费者涉入程度低时,来源国效应显著。但是当消费者对某国的产品不太熟悉时,来源国效应会比较明显。
2.4 消费者的国家民族与文化差异
很多研究曾以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两种文化上的差异来衡量来源国印象对消费者评估产品的影响。其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各国文化不同,在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国家中(如美国),当本国产品品质相对于外国产品较差时,在自利的原则下消费者较倾向于选择外国产品;而在集体主义色彩浓厚的国家中(如日本),不论其本国产品品质相对于外国产品优劣与否,基于群体利益,消费者较倾向于选择本国产品。来源国效应通常是指消费者喜欢那些给他们好印象的国家的产品。但是 Hong 和 Yi(1992)[8]表明,来源国效应因被试的国籍不同而异。他们的研究发现,习惯于由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墨西哥制造的外国产品的美国消费者,不会赋予这些产品负面的形象,而不习惯于这种产品的韩国消费者,会根据对来源国的刻板印象评价产品。
3.来源国效应产生的内在因素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他们使用大部分产品和服务之前,他们是无法评估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品质的,即使是很多使用过的产品和服务,由于产品和服务的日益复杂性和其他原因也很难保证他们质量的一致性,所以可以说品质的不确定性是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普遍及重要的特征。正是因为这种品质的不确定性,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倾向于利用国家形象来推论未知产品的质量。
Han(1989)[9]认为来源国效应是由“晕轮效应”形成的,即消费者持有的信念是因为某个来源国印象,进而推论到该国生产的产品的整体印象与态度。但当消费者对产品熟悉之后,来源国效应不再明显。因为,此时来源国印象汇总了消费者对该国产品属性的信念,并会直接影响到其对产品之态度,即所谓的“汇总效应”。其作用过程是,国家形象影响消费者的产品属性评价(信念),进而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即:国家形象(country image)信念(belief)态度(attitude) (见图2)。
4.来源国效应对我国企业品牌建设的启示
来源国效应是品牌化决策的重要考察因素之一。来源国形象是地主国顾客/消费者对来源国(母国)之国家与产品形象,会影响其对该国产品营销方案的接受度,因而影响企业在地主国营销时之营销策略。
4.1 来源国形象愈佳(差)者,厂商应自创品牌,国外市场对整体外国产品与特定来源国一般产品和特定产品的态度,会影响国际企业的国际营销标准化决策。若母国的来源国形象相对优于地主国时,可以采取自创品牌策略,不必修正品牌策略,产品修正也可能较少; 反之,若来源国形象较差,就短期而言,即应采行OEM策略(产品修正可能较多)。因此来源国形象较佳时,由于消费者对该国产品/品牌之接受度较高,厂商较会以自创品牌营销,OBM比例会较高;反之,当来源国形象较差时,厂商即较会接受OEM/ODM方式,以顾客品牌营销,因此厂商之OBM比例较低。
4.2 来源国形象较佳(差)者,若厂商自创品牌营业额比例愈高(低),其国际营销绩效愈佳。来源国形象佳者,透过示范效果,该国厂商之营销方案(包括品牌名称)通常较易为地主国顾客/消费者接受,因而可以采自创品牌策略,亦即较高之OBM比例,透过全球形象一致之优势,获得较佳绩效。反之来源国形象差者。即可透过非自有品牌之OEM/ODM策略。亦即较低之OBM比例。经由产地来源国(country of made in)与品牌来源国(country of brand)不同之来源国效应分割(partitioning)现象,降低或移除不良来源国形象之影响,而获得个别企业之较佳绩效。
4.3 由于产品评价与产品来源国的经济发展存在正相关,当来源国形象愈好,地主国对于来源国产品的评价愈高,而这种情形应该会鼓励厂商进行自创品牌策略。当市场是属于较高(低)经济发展程度,配合选择高(低)价格定位策略,并采用高(低)产品品质策略,优(差)产品服务策略,高(低)创新程度产品策略,其自创品牌绩效较佳,由此可见,营销策略愈能与经济发展程度配合对自创国际品牌绩效会愈高。
4.4 不少学者的研究发现――品牌形象和来源国形象没有交互作用,亦即好的品牌到低形象的国家生产,并无法扭转消费者对低形象生产国家所生产的产品的负面印象(Wall, Liefeld and Hoslop 1991)[8],所以会形成消费者更重视生产组装国(即made in ××国)的信息。尤其在全球化营销的情况下,不同品牌的产品竞争于各国市场,在消费者对品牌不熟悉的情况下,便会由来源国的刻板印象来判定产品的品质,来源国形象将针对生产组装地(即made in××国)加以形成,因此营销的策略要进行相应改变。
参考文献:
[1] Bilkey, W.J. and E. Nes (1982), “Country-of-origin effects on product evaluat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3(1), 89-99.
[2] Johansson J K, Douglas S P, Nonaka I.(1985),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ountry of origin on product evaluations:A new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2(4),388-396.
[3]Schooler R D.(1965), Product bias in central American common market,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11),394-397.
[4] Han and Vern Terpsta(1988), Country-of-Origin effects for Uni-National and Bi-National produc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2):235-56.
[5] Chao P.,(1998),Impact of country-of-origin dimensions on product quality and design quality perceptions,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42(1),1-6.
[6] Khanna, Sri Ram.\[1986\], “Asian Companies and the Country Stereotype Paradox: An Empirical Study.”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Summer 1986,29-38.
[7] Wall,M, Hofstra, G., and Liefeld, J.(1991) Impact of Country-of-Origin Cues on Consumer Judgments in Multi-cue Situation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2), 105-113.
[8] Hong,S-T, and Yi,Y.(1992) A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 of Country-of-Origin Effects on Product Evalua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sumer Marketing, 4(4),49-71.
[9] Han C M.(1989), Country images: Halo oh summary construct?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6,(2): 235-256.
该项研究成果打破了羟基嘧啶类化合物及下游产品清洁生产技术瓶颈,羟基嘧啶类化合物及下游产品甲基嘧啶磷和抗蚜威的合成工艺、工程及工艺废水处理技术应用于生产。新工艺使含盐废水总量减少80.7%、废液总量减少14.9%。项目共申请专利10件,其中获发明专利授权3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件;发表研究论文2篇,已制定1个羟基嘧啶及2个下游农药产品的企业标准。
据了解,我国羟基嘧啶类化合物及下游产品长期依赖进口。此前国内该类产品工业化生产方法落后,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三废”;产品含量低,有毒有害杂质含量高,限制了产品的应用,制约了行业发展。
湖南海利化工总经理黄明智表示,通过实施该项清洁生产技术,公司产品品质和成本控制已达到国内行业最优水平,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水平,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羟基嘧啶类产品生产企业,国际农化巨头纷纷上门要求合作。
据介绍,该项目的主要研究成果:一是采用非氯代烃烷基化法生产中间体α-烷基乙酰乙酸酯,反应选择性提高5个百分点,产品含量达95%,工艺废水总量减少92%,且不产生废盐;二是采用新型胍盐生产工艺,从本质上解决了传统工艺的安全隐患问题;三是在羟基嘧啶合成中使用自主专利技术,增大反应原料溶解度,抑制原料分解,收率提高9个百分点,产品含量达97%;四是在下游产品甲基嘧啶磷的生产中使用自主专利技术,抑制了二甲基硫代磷酰氯的水解副反应,实现了高纯、无臭甲基嘧啶磷的合成,产品含量大于95%;五是在下游产品抗蚜威的生产中,选择合适的相转移催化剂,实现含量99%抗蚜威的合成;六是将电催化氧化技术运用于嘧啶类化合物生产废水的处理,采用有用物质回收循环利用-电催化氧化-生化处理的组合技术,使处理后的工艺废水达到国家综合污水排放一级标准。
注册资金2477.5万元。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1人,其中高级职称19人,博士、硕士23人,10人具有国外大学、研究所学习和工作经历。下设果蔬加工与贮藏、粮油加工、功能食品与活性物质、畜禽水产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等5个研究室和1个中试示范工厂;建立了质谱、色谱、元素分析、氨基酸、病毒与转基因、理化等测试分析实验室。拥有3000多平方米的检测实验大楼,装配有先进的精密仪器与全套欧美进口果蔬加工中试设备,价值3000多万元。
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和湖南省相关科技计划项目60多项,取得科研成果4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制定标准9个,发表科学论文210多篇,主编出版《柑橘加工概论》等著作7部,约160万字。成果已被湖南熙可食品有限公司等国家和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用,创经济社会效益20多亿元,出口创汇近3亿美元。
“柑橘酶法脱囊衣和去皮技术研究”成果简介
我国是世界柑橘第一大国,2010年面积221万hm2、产量2645.2万t。湖南是我国柑橘第一大省,面积38万hm2、产量410万t。我国柑橘加工主导产品是柑橘罐头,约占加工量的90%,年产量80多万t,出口30多万t,占国际贸易量的70%左右。目前,我国柑橘罐头基本采用传统的人工剥皮和化学法脱囊衣,存在以下问题:每生产1t柑橘罐头,产生NaOH废水40~60t;NaOH的使用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安全;劳动密集、生产效率低。
近年来,发达国家针对我国柑橘工业存在的质量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采用越来越多的技术壁垒甚至法律措施来限制我国柑橘罐头出口以保护本国产业。为保持我国柑橘工业在国际市场的优势竞争力,打破日益严峻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在国家“863”计划、农业部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推广项目、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科技计划的支持下,项目组研究橘皮和橘瓣囊衣的化学组成特性,创造性地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加工工艺,重点研究酶法脱囊衣和去皮新技术,同时开展微生物降解柑橘囊衣和柑橘全果酶法脱囊衣的技术研究,并研发配套设备,形成了完整的工业化技术体系。项目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应用该技术,不但解决了柑橘加工传统工艺中产生大量NaOH废水污染问题,而且有效降低了劳动强度和成本,显著提高了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生产效率。
2007年12月12日,由中国工程院方智远院士、孙宝国院士等1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复合酶法柑橘脱囊衣技术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8年4月2日,由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和中国罐头工业协会主办了全国性培训班,来自8个省市30多家柑橘加工和设备企业以及科研单位共130多位代表参加学习。
【论文关键词】战略管理;营销战略;家具制造企业
2008年金融危机下,我国外向型家具制造企业发展面临着内外因夹击,行业内部成本上升、竞争加大,行业外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出口下降,大量生产不规范、管理不严格的中小型家具制造企业籽被市场淘汰,家具行业面临着一次深层次的结构变革。家具行业虽然是完全竞争的行业,但与其他较成熟的行业相比,家具行业整体管理水平还比较低。就营销战略方面,目前多数企业采用的是比较单一的促销手法,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低层次的营销,缺乏系统的营销战略管理手段,甚至根本就谈不上战略。因此,如何清醒地预测和把握营销的发展态势,制定出正确的营销战略作为长期方向性指导,成为外向型家具制造企业一项紧迫而严峻的课题。
一、案例企业简介
A家具制造企业位于中国西部,开创于1989年,占地近5万平方米,主要从事软体家私真皮沙发、皮床、布艺沙发的研究、设计、制造及销售。公司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拥有大批高技术人才,厂区面积达3.6万余平方米,员工近500人,采用全封闭式意大利生产作业流水线,产品严格按照ISO900l国际质量认证体系执行生产。
一直以来,公司坚持“注重细节、追求完美、赢在执行”的指导方针和“质量是基础,品牌是生命”的企业理念,大力提高软硬件水平。引进国际知名设计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精心设计、选料考究、严格管理,力争产品技术含量高、工艺水平高、更具不可模仿性和个性化长期以来产品深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企业在国内,尤其是在西南地区已建立起较大的知名度。
公司在营销策略上采取了“内外并重、两头抓、走出去”的原则,从2002年至2006年多次参加上海、深圳、成都等大型国际家具展销会,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公司开拓海外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司在家庭室内用品(沙发、茶几、皮床)、办公用品系列上开拓了良好的市场前景,营销网络遍布全国二十余省市并远销美国、德国、法国、瑞典、葡萄牙、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拥有近250余个销售网络,现为四川省家具协会副会长单位和省发展大轻工重点企业,公司管理者随时随地严格要求,无论在产品品质,还是在市场建设品牌塑造方面都坚持不断创新与完善。
二、案例企业SWOT分析
SWOT分析法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企业现实情况的方法,有效的SWOT分析有利于作为典型案例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实现正确的、切合实际的营销战略规划与实施。
1、机会。2008年金融危机推动了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迅速抬头,国内外向型家具制造企业国际订单锐减。然而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在国内商品房市场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国内家具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加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消费者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对于以中、高档家具为主要产品的A家具制造企业而言,国内市场的发展将给其带来良好的发展机会。
2、威胁。虽然国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给家具制造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空间,然而伴随着行业的日趋成熟,竞争水平也在迅速提高,家具产业在市场竞争中也面临着严峻考验。
(1)出口量锐减。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为了保护本国利益,各国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保护主义政策,我国出口依赖性极大的家具制造行业受到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以东莞为例,2008年1~2月东莞市出口家具及其零件价值4.3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7.1%。
(2)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近年来,家具制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加上产品主要是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家具生产企业的赢利空间被严重压缩,行业利润率已从以往的20%降低到目前的5%左右。
(3)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于家具制造行业而言,无论是初始资本需求、还是生产技术要求都无法构成行业有效的进入壁垒,有时几个人、几台简单设备就可以组成一个小型的家具生产工厂。行业的低门槛直接导致了行业内企业数量的迅速增加,家具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3、优势。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努力,A家具制造企业在市场中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自身发展的优势。
(1)高素质的管理者管理者的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各项战略措施的方向性与准确度。A家具制造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大多为多年从事家具制造行业的资深专家,他们对行业发展有着高水平的把握程度。同时,随着近年来A家具制造企业不断推行的人才引进计划,一批拥有现代营销管理知识的管理人才给企业的发展重新带来活力。
(2)高品质的产品。产品品质一直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为了保证国际市场对家具产品的高质量要求,公司一直采用全封闭式意大利生产作业流水线,产品严格按照IS09001国际质量认证体系执行生产,并有一套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和质检人员。高品质的产品为企业开辟国内市场、打造自主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
(3)柔性化生产。为了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公司已对企业生产实现了很大程度的柔性化改造。例如,将沙发分为各个部件,每个零部件有多种标准的规格供客户选择,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任意进行组合。这种柔性化生产给企业使企业能够以大批量生产方式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使企业在高度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拥有了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
4、劣势。在充分认识到自身发展存在的优势并加以发扬的同时,集团管理者也必须看到企业在经营各方面存在的劣势,在营销策略设计中加以规避。
(1)产品开发设计力量薄弱。目前,企业内部已建立起一支10人左右的产品开发与设计团队,然而这与企业发展规划的需求相比还是严重不足。深入分析企业研发团队可以看出,无论是开发部门内部的组织设计还是人才培养方案规划方面,企业在研发力量的加强方面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2)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在经济危机下,拥有一个甚至几个具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将给同质化严重的家具制造企业的销售带来巨大推动力量,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水平。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A家具制造企业已经建立起多个在西南地区家具市场较有影响力的品牌,但其品牌效应仍显示出较强的区域性,为了保障产品在全国范围、乃至世界范围的发展,企业的自主品牌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销售渠道单一不畅。目前,公司并没有建成自有的销售渠道,国际市场上,企业都是以OEM的形式接收国外大型家具制造企业的订单,而国内市场主要是依靠零售商作为中转以实现产品销售。这种销售模式在一定时期给企业带来了销售保证,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行业利润率水平的逐渐降低,这种单一式的销售渠道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三、营销战略规划
在系统的分析了案例企业营销环境的基础上,下文将从营销组织体系战略构建、目标市场战略转移以及人员的激励与培训几个角度,结合现代营销战略相关理论,对其营销战略进行系统规划。
(1)现代化营销组织体系的战略构建营销组织是企业的核心部门,高效、合理、富于活力的营销组织是企业开拓市场的基本保障,营销组织建设和管理是发挥这一部门核心作用的基础因此,在A家具制造企业的营销战略规划中必须选择营销组织模式时应考虑的因素、营销组织的设计原则,进行营销组织的构建、营销协调机制以及营销管理制度设计,为企业营销战略的实现提供制度保证。A家具制造企业在进行营销组织设计时,必须正视企业中存在的严重的营销组织建设和管理弱化问题特别是在营销组织的设计、营销组织模式的选择、营销组织的构建、营销协调机制、营销管理制度设计几方面提高重视程度,实现营销组织的创新。
(2)目标市场的战略转移所谓的目标市场,是指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从满足现实或潜在的目标顾客需要出发,并根据企业自身经营条件而选取定的特定市场,即企业决定进入的分市场。以往A家具制造企业主要以欧美为目标市场,以接收外国家具制造商的OEM订单的方式从事经营管理。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与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再继续从事低附加值的加工业务以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战略需求。因此,结合国内外市场发展态势,抓紧实现企业目标市场的战略转移非常必要。
笔者认为,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可先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不断提升自身的产品设计与品牌建设,待国内市场取得成功后再将视野扩展到国际市场,打造国际化家具大品牌。通过分析可以看出,A家具制造企业的家具产品从价格和产品特色来看,处于家具产品的中,高档层次。因此,A家具制造企业的目标客户应主要集中于沿海的发达地区和内陆的大城市,所以企业的目标市场由原来的国际欧美市场阶段性的转移到国内市场,由原来的西南家具市场转移到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市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市场和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市场。
[关键词] 住宅产业化 房地产 模式
一、住宅产业化
住宅产业化,是指通过工业化方式生产住宅,以提高建设效率,降低成本。具体说,就是从投资、建设开始,直到进入居住的全过程所形成的产业链中,实行工业化生产,运用科技进步,使住宅产业的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型的外延式增长转变为技术密集型的内涵式增长。它包括住宅的规划、设计、施工,住宅材料和部品的研发和生产、住宅经营、维护、管理和服务等,是一个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提升住宅产业的建设效率、效益和价值的过程。推进住宅产业化,改变住宅建设生产方式,提高住宅建设的科技含量,是实现住宅建设目标和新世纪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模式
住宅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部门和企业通力合作, 密切配合,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房地产企业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应变能力去适应住宅产业化将带来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的根本转变。Alexander曾经给出了模式的经典定义: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然后描述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即模式是一种指导,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有助于你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房地产企业发展模式就是适合其在其不同发展阶段中的模式,它应该是解决某一阶段企业存在的各类问题的核心方法。当前国内外房地产企业在住宅产业化进程中主要采取的模式如下:
1.国内
(1)自下而上,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或者通过组建房地产开发企业联盟与上游供应商统一对话,以集中采购的交易方式实现降低成本和质量可控。万科就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2)自上而下,渗透到生产资料供应链中的生产制造环节,以投资控股或参股的方式介入,所生产的部品材料设备等在自给之外,可以提供给其他买家,既形成企业内产业结构优化互补,又可以分享新的利润点。栖霞建设集团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3)密切关注住宅产业化前沿动态,引进并采用世界范围内的新理念、新材料、新工艺,在建筑产品创新上领先竞争对手,遵循住宅产业化的理念设计,赢取细分市场上更大利润。万通筑屋就是这种模式的“拓荒者”。
2.国外
(1)确立专业化路线,通过内部生长和外部并购手段,不断塑造该领域的专业能力,致力于为客户建造高质量的房屋,奠定企业竞争优势。
(2)高度重视客户对住宅产品全面满意程度,并在相关服务领域下工夫,为顾客提供多元化服务。
(3)以高效管理使公司贴合市场行情有效运行,带动产品品质提升,并通过产业链整合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保证了产品质量,也增加公司盈利能力及竞争优势。
三、对策与建议
国内外优秀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一个企业要发展,就要善于把握机会,积极、合理的调整企业的发展模式,时刻把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同企业的使命和发展联系起来。在住宅产业化进程中房地产企业确立发展模式必须重点关注两大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住宅产业化要求,包括产品和管理创新、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对产业化趋势的把握等;第二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包括明确的企业发展目标、高效的战略管理能力、优秀的开发建设团队等。要兼顾以上内容,房地产企业就必须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实际和市场需求的开发模式、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并随着市场发展的不同时期灵活调整。
当前,在住宅产业化进程中,房地产企业的主要应对策略包括:在环保节能、经济高效的行业导向中,房地产企业应该调整发展模式对接住宅产业化生产方式;在面对生产材料将要以产品标准化、供应系列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服务定制化为特征的产业集群方式获取时,房地产企业必须重新定位角色,从资金和技术力量上加大技术产品的集成能力,以系列化新型住宅产品生产为主导,推广应用新型的住宅成套技术、新型住宅部品,带动和推动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并且在开发、组织、管理等关键点上设计应对策略;房地产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是住宅产业实现集约化内涵型发展的重要保障, 具有资信和品牌优势的房地产企业应通过兼并、收购和重组,形成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的集中度。
四、结束语
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住宅建设领域的使命。住宅产业化除需要政府的宏观引导和支持外,关键靠市场的核心力量推动。以中国目前的状况而论,房地产企业毫无疑问的承担着市场服务、市场引导的重任,创新的产品、新型的材料、先进的技术,甚至新的生产方式等均需要通过房地产企业进行转化和推动,从这层意义上讲,房地产企业已成为住宅产业化实施的核心力量,是住宅产业化能否最终顺利实现的关键之一,它的发展状态与住宅产业化的推进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吕洋波:21世纪中国住宅产业发展探析[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