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建筑论文

新建筑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2 17:40: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建筑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建筑论文

篇(1)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主要就是指针对现代建筑的建设,全面的设计其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采用到的各个施工环节和施工步骤,进而为后续的现代建筑施工打好坚实的基础,保障其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就当前现代建筑的发展来说,具体的现代建筑设计所包括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不仅仅包括传统建筑工程项目的建筑结构以及其它建筑组成部分的设计,还包括了建筑电气系统、建筑给排水系统以及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等多个方面,并且这些方面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所占的比例也正在不断的提升。针对这种变化来说,针对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必要的创新也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仍然沿用以往的一些传统设计方法的话,很难满足这些新出现系统的设计要求,也必然会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导致各种设计问题的出现,影响其后期的正常使用。

2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2.1综合性原则

针对当前我国现代建筑的基本发展现状来看,其表现出来的综合性越来越明显,这种综合性不仅仅体现在现代建筑中包含的系统和结构越来越复杂,更体现在这些系统和结构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必然就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现代建筑的正常使用,因此,具体到现代建筑的设计阶段,也应该充分的关注到这种综合性的要求,对于具体的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来说,也应该遵循这种综合性的基本原则,即在具体的设计中要针对整个的现代建筑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和思考,避免出现单独拿出一个现代建筑子系统进行设计创新现象的出现,这样即使提升了该子系统的设计水平,也很难对于整个的现代建筑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甚至还会存在一定的反作用,因此,针对现代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创新就应该抓住这种综合性,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创新,这是最为基本得一个原则。

2.2动态性原则

对于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来说,还应该遵循动态性的基本原则。和以往的建筑工程项目设计相比,这种动态性的设计要求是比较明显的,在以往的建筑工程项目设计中,仅仅依靠稳性的静态设计就能够达到相应的设计目的,而随着当前现代建筑的不断发展,其动态性设计的要求不断提升,因此,在具体的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中也应该遵循这种动态化的设计原则,在具体的设计中体现出动态化的趋势和设计目的来。具体来看,这种动态性的设计要求主要就是指现代建筑的设计不应该是静止不动的,应该针对整个的现代建筑过程进行动态化的设计,尤其是要针对整个现代建筑设计中出现的各种变化进行充分的思考,保障其设计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提升设计的活力,保障现代建筑设计的水平。

2.3最优化原则

在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中还应该遵循最优化原则,这也是现代建筑具体设计的一个根本目的和追求所在,只有保障其设计的最优化,才能够体现出现代建筑设计的目的和价值,因此,不论是如何进行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都不能够脱离开这一个根本的目的和追求,要时时刻刻的注意这种最优化原则的体现。

3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的具体表现

3.1针对现代建筑的功能进行设计创新

对于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来说,根据其设计的最终目的来看,着重加强对于现代建筑功能实现的设计是最为根本的一个设计创新要求,也应该作为最为典型的一种设计创新表现形式,因此,针对整个现代建筑设计进行创新就应该重点围绕着这种功能的实现展开,无论是对于具体现代建筑施工材料的选择设计,还是针对整个现代建筑内部空间组织结构进行设计,都应该以最大程度的实现现代建筑的功能为基本目的,并且这也是满足现代建筑需要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3.2针对现代建筑技术选择进行设计创新

对于现代建筑设计过程来说,相应的施工技术选择必然是极为关键的一环,也是保障其后期施工过程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针对这种现代建筑施工技术的选择进行设计创新也必然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表现形式,具体来说,针对这种现代建筑具体施工技术的选择进行设计创新也是比较繁琐的,因为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施工技术类型是比较多的,针对不同的施工对象选择不同的施工技术是极为必要的,也是现代建筑技术选择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和基本要求。

3.3加强现代建筑设计的艺术美感

对于当前现代建筑的设计要求来说,在美感和艺术感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些更高更新的要求来说,具体的设计方法也应该进行必要的创新以适应这种不断提高的美感和艺术感要求,对于这一创新表现来说,主要就是要求相应的设计人员必须与时俱进的加强对于相关现代建筑美感和艺术感要求的了解和掌握,并且要学会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体现出来,最终提升现代建筑的设计水平。

3.4加强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经济性的思考

针对当前现代建筑设计来说,其经济性要求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这种经济性设计要求的提升也就对于具体的设计方法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在具体的设计中应该把经济性作为比较关键的一个因素进行思考,进而无论是对于施工材料的选择,还是对于具体施工技术的确定都应该考虑到经济性因素,保障其施工的顺畅。

4结束语

篇(2)

关键词: 华东 智能建筑 优势 WTO 挑战一. 华东地区智能建筑的发展概况

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智能建筑市场(包括大厦及小区)启动早,市场大,今后将有更大的发展,是WTO以后国外企业必争之地,也是国内企业必争之地。由于华东地区资金雄厚,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上海已新建智能大厦四百多幢,智能小区二百多个。其中已建成的优质工程有上海博物馆、金贸大厦、上海期货大厦、久事复兴大厦等号称上海智能建筑“四大天王”,新建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大剧院,上海科技城也都闻名天下。江苏省迄今为止已建成智能建筑二百余幢,小区一百五十多个;南京中信大厦,总医院新病房大厦及江苏省政协大厦都为优质工程。聚福园、天地小区是建设部小区示范工程。

浙江人杰地灵,是我国东南沿海技术和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一个建设大省。1997年建成使用的浙江日报社大楼,在浙江省首次开通了楼宇自控系统,堪称是浙江省第一座达到3A配置的智能化大楼,从而揭开了浙江省智能建筑建设的序幕;1998年建成的浙江省外经贸联建大厦和华浙广场都是代表当时浙江省先进水平的智能建筑,其中华浙广场还代表浙江省参加了建设部组织的优秀智能建筑评选活动。目前浙江省已建成的智能化大楼主要有浙江世界贸易中心、杭州电力调度大楼、浙江省建行大楼、杭州铁路新客站、浙金广场、杭州五洲大酒店、浙江省商检大楼等约90余座,主要集中在杭、宁、温地区。

二、入世对中国智能建筑业的要求

我国已加入WTO,进入WTO意味着我国经济完全融入国际化市场,必须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定。根据WTO协议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将使我国智能建筑技术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而我国现行的建设事业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和国际通行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调整改革完善现行体系和体制的任务相当艰巨,形势紧迫。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必将对各种建筑,尤其是办公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不仅对新建的办公楼,而且对量大面广的已有的办公建筑的改造也带来了智能化需求。

WTO对我国智能建筑要求具体表现在:

1. 根据《建筑领域加入WTO后的对外承诺》,我国加入WTO后五年,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取代外商在我国现有的办事处机构,他们可以直接在我国签定内贸合同,从而使产品和工程质量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2. 按WTO取消数量限制和关税减让原则,我国将降低对外市场准入程度,届时会有更多智能建筑产品和系统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为我们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并得到更多的实惠。

3. 随着国外企业参与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竞争,他们会把国外成熟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程序和操作技巧带入中国,有助于提高中国智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三.华东地区优势

1.学会健全,学术活动活跃。

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温伯银总工为首的上海专家,在全国率先于1994年成立上海智能建筑工程研究会。这是全国第一个智能建筑学会组织,成员有高校、设计院及企业技术人员几百人,它集中了上海智能建筑界科技精英。在组织报告会、展览会(上海历届智能建筑大型展览会)、验收评估上海甲级智能化大厦(如上海久事复兴大厦等)起了巨大作用。温总和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正副会长)的贡献已载入中国智能建筑历史,功不可没。以陈众励、瞿二澜、赵济安、王东伟高工及上海大学赵哲身教授等为代表的中青年骨干专家已经成长,在国内也有较大影响。

1996年,以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改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研究所、江苏省建筑设计院及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在国内也是较早成立的智能建筑学术组织,成员有二百多人,每年举办学术年会,奉行“技术开放,市场开放” 方针。常年举办学术报告会及国内外厂商新产品报告会。自办了省内杂志《智能建筑信息》。

2001年以浙江省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虽成立时间不长,但青年一代学会领导骨干力量成长很快,成员已发展到几百人。在组织浙江省智能建筑报告会、展览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编写出台智能建筑标准。

1995年上海市出台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47―95),它是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内部标准修改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智能建筑标准,为全国规范智能建筑设计市场起了示范与指导作用。2000年在建设部领导下,以温伯银总工为首的编制组率领团结全国专家编制出台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开创了中国智能建筑新纪元,填补了空白。评审专家认为该标准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

1998年,在江苏省建委领导下,在温总关心指导下,江苏出台了江苏省建筑智能化设计标准(DB32/181―1998),1999年获得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9年又出台了三个标准:

(1)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检测规程 DB32/365―1999

(2)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及验收标准 DB32/366―1999

(3)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评估标准 DB32/T367―1999

构成了整套标准,促进了省内IB的发展;2001年中信实业银行南京分行大楼(28层4.2万平方米)通过检测验收与评估获得江苏省首幢甲级智能化办公大楼称号。

篇(3)

《建筑技术及设计》(英文名称Architecture Technology&Design简称atd,月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管,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办的建筑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 994年。主要刊登国内外最新建筑设计作品、精彩建筑实例和建筑技术应用方面的论文,突出专业性、实用性和时效性。

《建筑技术及设计》国际标准刊号:ISSNl006-2661,国内统一刊号:CNll-3548/TU,邮发代号82-680,共130页,定价28元/本,全年336元,大16开全彩色印刷。主要栏目有行业讯息、产品速递、名师档案、专题探索、工程档案、方案篇、技术专栏、人物专访、建筑游廊、特稿等。

2008年《建筑技术及设计》将更加关注建筑,关注建筑技术.关注建筑师,将加强对国内外新锐建筑和先进建筑技术的报道,重点为读者展示国外的新建筑、新设计,并充实产品速递、展览巡礼、建筑评论、建筑书评等栏目的内容,以求给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依靠编委会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专业团队的支持,将杂志办出新的特色和亮点。

建筑技术及设计征稿启事

来稿须知

1 工程档案栏目来稿文字介绍字数限定在5000字内,包括建筑师、设计理念设计风格和其代表作品说明。

2 来稿案例请附效果图、平面剖面图、重要节点构造图、竣工摄影图,请附图注说明等内容。

3 来稿插图请寄原件,照片尽可能采用反转片(正片)或8寸照片,数码照片、效果图、平立剖面图请提供光盘(TIFF格式,分辨率350线以上),CAD线图请转成JPG或T1FF格式。

4 本刊有权对所有来稿进行加工修改,如不愿修改的作者,请来稿附函声明,本刊拥有版权码。

5 资源有限,恕不退稿:三个月内未获录用通知,稿件可自行处理,在此期间,请勿一稿多投。

投稿类型

1 工程档案

请注明工程名称(中,英文),设计单位、设计师、摄影,撰文、业主,工程概况等。

2 案例文字介绍

清楚描绘设计师的设计意图以及工程(或方案)的细节设计。

3 设计图

工程(或方案)设计的效果图,平立剖面以及重要节点结构图等。

4 竣工摄影图

工程竣工的专业摄影图(能够反映工程全貌的专业摄影作品约20张左右)。

投稿地址:

100044

北京车公庄大街19号

电话:(010)~68325480

传真:(010)~68302884

投稿邮箱:

《建筑技术及设计》2007年征订

广大读者可在所在地邮局订阅

《建筑技术及设计》每月1期,全年12期

汇款方式:邮汇 银行

付款日期:__年__月__日

订阅由:__年__月__至__年__月止,共__期

金额:__元(元×期数)

订阅人/单位名称:__

地址:__

开户单位:亚太建筑科技信息研究院

开户单位:中行北京新世纪饭店支行

账号:804312859408091001

本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044

电话:(010)68325480

篇(4)

关键词 现代建筑 新时代 革命 新建筑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58

Modern Architecture Apocalypse

――Impressions after Reading "Toward a New Architecture"

CHEN Xin[1], HUANG Zhaocheng[2]

([1] Beijing Mocheng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Beijing 100031;

[2]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 Jinan, Shandong 250300)

Abstract "Toward a New Architecture" is almost required reading professional books to study architecture. Corbusier called for the creation of a new building of a new era, the proposed new building development should be towards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nascent spirit of praise machinery spare no effort in the pursuit of simplicity "purist." Throughout the book it is always negative stagnant revivalist, machinery, etc. These eclectic patchwork of old-fashioned architecture, advanced design concepts advocated a new era and a new building.

Key words modern architecture; new times; revolution; new building

1 作者简介

《走向新建筑》一书作者勒・柯布西耶,1887年10月出生在一个普通钟表工人家庭,他成为了家中第一位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建筑作品的现代性和大量文章的发表,使勒・柯布西耶成为现代派建筑的主将,与密斯、格罗皮乌斯、赖特齐名,成为现代建筑四位大师之一,被誉为是现代建筑中的一位狂飙式人物。

柯布西耶的建筑理念不再因循守旧、沿袭旧规,他提倡建筑必须革新。他在《新精神》杂志上不断发表展现新建筑理念的论文,并把这些论文汇集为书,即――《走向新建筑》。

2 《走向新建筑》的中心思想

《走向新建筑》一书,几乎是学习建筑学专业的必读之书。首先借用译者陈志华先生的一句话作为对这本书的一个评价――现代建筑的基本精神是民主和科学,《走向新建筑》就是建筑中民主和科学的宣言。①我们要建立对《走向新建筑》一书的认识,它是口号、宣言、现代建筑启示录。书中有些观点互相矛盾,但整体语录慷慨激昂,激愤人心。贯穿全书始终都在否定停滞不前的复古主义、机械拼凑的折衷主义等这些守旧的建筑风格,主张新时代新建筑的超前设计观念。

3 《走向新建筑》的主要内容

全书共分为7个章节,可分三部分理解。第一、制定规则。第二、提供榜样。第三、建筑理想。

首先,制定规则。柯布西耶提出随着时代的进步工程师们与时俱进,相反,与工程师互相联系的建筑师,却出现了相反的现象,建筑正随着工程师的繁荣昌盛而可悲地衰落。工程师的审美已经提升到了机械美、几何美,而建筑师却还停留在复古主义、折衷主义这些守旧的风格中,建筑师应该赶上工程师的脚步。但在这个过程中,柯布给建筑师提出了体块、表面、平面这三项备忘。(1)体块――连接周边环境与使用者的媒介,让使用者可多维度感知的空间。(2)表面――最直接的正面作用,现在更多称为“立面”,通过其可展现建筑的样貌,并影响建筑体块所产生的空间感觉。(3)平面――最牢固的掌控力,建筑中最重要的领导者,体块和表面的蒙发源。

柯布西耶说建筑跟各种“风格”毫无关系。例如注重装饰的哥特式建筑,对建筑本身来说,就像是女士发髻上的装饰品,没有任何功能作用,仅此装饰效果而已。所以作为建筑师,需要记住平面、表面和体块,而不是各种表面浮夸的装饰风格。

其次,柯布西耶列举出轮船、汽车和飞机,这些能表现出新时代精神的产品的代表物。在柯布西耶看来,轮船、汽车和飞机这些机器产品经过多次试验最终确立的“标准”,它们不再依靠根深蒂固的旧模板和老式习惯,经济有效地在合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展现出新的活力,创造出能广为应用的标配模式,这些工程师的成功为建筑师提供了榜样。

从这些机器产品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时代正在每天决定自己的样式”,因此柯布西耶非常称颂工程师的工作方法,建筑同这些工业产品相比,建筑艺术却被习惯势力所束缚。从这些机器产品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时代正在每天决定自己的样式”。

第三,柯布西耶提出建筑的理想。他极力鼓吹用工业化的方法大规模建造房屋,住宅问题是时代的问题,建筑师们要与时俱进。

(1)建筑。什么是建筑,建筑是以天然材料建立动人的协调。人们使用材料建造住宅、宫殿,只投入工艺技术,没有情感寄托,这可称之为“营建”。《走向新建筑》中如是说,但,突然间,你打动了我的心,你对我行善,我高兴了,我说:这真美。这就是“建筑”。②

平面的花活。最牢固的掌控力,建筑中最重要的领导者,体块和表面的蒙发源。柯布西耶再次提到平面对于建筑本身的重要性,是人在空间中功能使用的决定者。

精神的纯创造。凹凸曲折是精神的纯创造:它需要造型艺术家。清晰地形成一件作品,并用统一性把它激活,给它一个基本态度,一个性格:这就是精神的纯创造。③

(2)成批生产的住宅。柯布西耶用轮船、飞机、汽车等通过精密标准化可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极力鼓吹用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方法建造住宅。通过对住宅的分析与试验,掌握相应批量生产的要素,以流水线的方式方法,为大量建造住宅提供必要条件。大批量生产的住宅不再是单一的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新时代的精神面貌,人们将住进、喜爱、崇尚这种工业化批量住宅。

(3)建筑或者革命。在工业领域里,工程师创造出解决新问题的整套工具,这是相比于过去有了新的质变,这就是“革命”。从这些机器产品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时代正在每天决定自己的样式”,因此他非常称颂工程师的工作方法,建筑同这些事物相比,认为房屋也存在着自己的“标准”,但是房屋的问题还没被提出来,建筑艺术被习惯势力所束缚。工程师的美学正在发展而建筑艺术正处于倒退的困难之中。出路在何呢?出路在于来一个建筑的革命,建筑要成为时代的镜子!

4 《走向新建筑》的理论意义

从这里我们看到柯布西耶极力呼吁一定要创造新时代的新建筑,建议新的建筑发展应当向着工业化发展。《走向新建筑》一书,不是为了改变专业建筑师的认知,而是想要说服广大群众固有的建筑理念,要大家相信一个建筑的新时期已经来临。建筑必然是时展不可替代的领航者,尤其是住宅建筑,广大群众居住的普通平常住宅,更是现代建筑顺应时展的最重要的关注点。在普通住宅中,研究人道的基础,使用的尺度,空间的需求、功能的最大化、情感的寄托等。

在建筑设计方法上,勒・柯布西耶提出:“现代生活要求并等待着房屋和城市有一种新的平面。新的平面生成是由内到外的一个过程,内部是外部的生成元,外部是内部的结果。”在建筑形式方面,柯布西耶推崇简单的几何形式,他甚至认为工程师们按公式工作,使用几何形体解决问题,能充分满足我们的视觉需求,也能使用逻辑推理来满足我们的思维需求,工程师的工作就是良好的艺术代表。在柯布西耶早期的建筑设计作品萨伏伊别墅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建筑的五个新突破:自由的平面和自由的立面,横向条带形长窗,底层架空和屋顶花园,这几个方面表明了柯布西耶的设计原则和审美标准,奠定了勒・柯布西耶现代建筑设计大师的地位,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5 总结

只有一类建筑师可以写出在建筑界经久不衰的畅销书来,那就是建筑师里的艺术家勒・柯布西耶,自从《走向新建筑》问世以来,还没有一本同类的书能够取代或超越它,它已经成为建筑界的圣经。

以今日的眼光,打开《走向新建筑》一书,如果只是看到那些轮船、飞机和汽车的图片,当然会有古老、发展初阶段的感觉。但是书中提出的问题仍然存在,书中针对要改善的基本的情况还是没有改变。人类从事建筑,还没有像造船、造飞机和汽车那样按功能的需要出发,从而达到一种简约的“机械美”。在一百多年前柯布西耶能提出这种理论已经显示出其具有超前的眼光,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轮船、飞机和汽车的机械建造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以此为方法发展建筑当然无可厚非。可是与今天的航天、信息、数字技术相比起来,建筑技术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走向新建筑》给人引用得最多的,可能是“一所房子是一个住人的机器”这句话。在书中,柯布西耶对新生的机械精神的赞扬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他追求的,其实是一种简约的“纯粹主义”,将建筑设计减省至最精简,将装饰性的东西剔除。建筑的任务就是利用原材料为手段,来建立起动人的关系,建筑是超越于功能之上的事情。然而,无论未来的建筑走向何方,建筑的功能性作为首要考虑的基本要求始终不会改变,柯布西耶所强调的“动人的关系”,无非也是在满足建筑基本功能基础之上的考虑。柯布西耶是个高产的建筑师,除了《走向新建筑》这本万人景仰的宝典外,他一生中留下了许许多多著名的建筑,这些建筑直到今天一直在供人们使用和参观,也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注释

①②③走向新建筑(法)勒・柯布西耶著.陈志华,译.天津科技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1] (法)勒・柯布西耶著.明日之城市.李浩,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日)富永让著.勒・柯布西耶的住宅空间构成.刘京梁,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既有住区停车;新建住区停车;措施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地提高,家用小汽车以惊人的发展速度进入普通居民家庭。家用小汽车在给居民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居住区停车带来一些问题,并对居住区环境、安全问题和居民户外活动空间等一系列问题产生影响,其中最急需解决的就是居住区的停车规划问题,这关系到住户的切身利益。

1 呼和浩特既有居住区停车现状分析

1.1 配置停车位数量少,停车位不足。按照国际城市建设的经验,城市车位与车辆的比例应该是l:1.2,但目前呼和浩特市既有居住区停车位却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车位紧缺现象尤为突出。因此除了新建成的居住区之外,大部分既有居住区存在停车场布局不合理的现象。

1.2 小汽车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居住区机动车数量猛增,私家车越来越多,据调查,呼和浩特市大多数既有居住区都存在停车难的问题。某居住区私家车近1500辆,可停车位却只有600多个,汽车增长速度已经超越了停车位的供给。加之居民的交通意识淡薄,道路两边都停满了车,上下班高峰期,居住区整个交通接近瘫痪。

2 呼和浩特既有居住区停车解决方法

呼和浩特既有居住区停车的解决办法,根据自身条件和停车配建量的不同,从实施措施上主要可以分为改、扩建和增建、补建三种。

2.1 以改、扩建现有停车设施为主的改造措施

(1)改造原有停车设施

由于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原有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出现闲置,为了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充分发挥原有建筑的功能,可根据居住区的具体情况,将部分非机动车库改造成集中停车场停放小汽车,以部分缓解居住区的停车压力。

(2)居住区主、次干路两侧增设路边停车位

对于已建居住区的改造最常用的就是利用小区道路简单改造设置路边停车。常用的是将原有路边绿地改为铺设嵌草砖或者干脆取消路边的草地,只保留行道树,发展成为港湾式停车位。但是此方式增大道路用地面积,牺牲了一部分公共绿地。

2.2 以增建停车设施为主的改造措施

(1)利用现状公建改造成停车场库

呼和浩特许多已建居住区的公建年代久远,结构老化,质量下降,不适应当前社区活动的发展需要。此外,社区活动中心往往和中心绿地相结合,从而具有较大面积的非住宅用地,针对这些相对集中的潜在用地,可进行功能重组,改造成停车场库。

(2)拆除部分临时建筑和违章建筑,腾出空地改建停车场

对于一些属于违章建设的建筑应予以拆除,改建为投资较低的简易地面车库,则可部分缓解居住区的停车压力。居住区所建临时建筑,大多处在居住区的边角地带,改建成本较低,距住户有一定距离,在环境、噪声方面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较小。

2.3 以居住区周围补建停车设施的改造措施

对于自身用地条件紧张的居住区,在居住区内部静态交通改造完善的基础上,可选择在居住区建设大型停车库,供各居住区公用。停车库的位置应适中,以便居住区居民使用。

3 新建居住区停车方式研究

3.1 地下停车模式的研究

近年来新建居住区的停车方式主要为地面停车和地下停车两种停车方式,地面停车可分为路边停车和广场式停车两种。地面停车优点是使用便利,投资小。缺点是降低道路通行能力,易引起交通事故,造成道路周围环境景观的恶化。广场式停车优点是使用管理最为便利,投资小。但只适用于低密度住宅区,影响居住区环境景观。基于地面停车方式的缺点,呼和浩特很多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提升楼盘的景观环境价值,都在设计前就考虑以地下停车库为主要的停车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解决停车问题,固然有利于改善居住区环境质量,但大规模的兴建地下建筑,一方面会破坏城市土壤的生态环境和植被的生存条件,同时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是无益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向周边不断扩大,若干年后势必对地区的生态环境乃至地下水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因此,提倡更为多样化的停车模式,提高停车效率,尽量减少地下开挖深度已经成为我们必需面对并且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对地下停车进行一些探讨。

(1) 强制机械式停车位

规划指标明确地库中应有一定比例的车位为复式机械车位,将地下二层压缩至地下一层,减小地下室的开挖深度范围。目前这种两层的地库停车模式很少被采用,但相信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停车方式会逐渐被广泛接受。

(2)结合中心绿地设置地下车库

在中心绿地设置地下车库,将车库标高作高,不仅可以减少开挖程度,同时可以提高居住区的地面景观空间层次。

3.2 在新建居住区中采用弹性规划的方式

住区的使用年限一般在50年以上,住区的停车位规划设计应该考虑远近期结合,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弹性模式。对于停车位需求较低的新建住区,设计时可留有适当的用地作为未来停车发展空间。如,采用底层架空的方式,近期作为自行车停放或老人儿童的活动场地,远期可作为小汽车的的停放场地。或者是利用学校运动场、硬质铺装等场地作为远期的地下停车空间开发。

4 结语

居住区是人们生活的安家之所,而交通是出行立业之基,解决好居住区停车问题是当务之急、标本兼治的大事。城市居住区的静态交通问题不仅是短暂的供给问题,而且是长期的发展需要,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停车供给与停车需求的平衡问题,毕竟城市土地是有限的,小汽车的数量应当受到控制。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城市公共交通使用率来减少居民使用小汽车的需求,从而改善城市住区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同时,更高效率的停车设施应大力发展和使用,多方位的解决城市住区的停车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瑞,孙静怡,罗锦.昆明住区停车规划探讨[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9(6)

[2]王倩.旧住区停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方法[J].山西建筑,2009(3)

[3]焦绪国,孟光伟. 城市居住区停车问题的思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8,9(1)

[4]陈雪.城市住区停车与绿化用地规划研究:[河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1

[5]陈钢.大庆市油田居住区静态交通系统改造与建设策略研究:[沈阳建筑大学硕士论文].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1

篇(6)

论文关键词:数码时代 建筑理论与实践 形态变化

在新世纪之初,信息科技正在重塑世界,数码技术将不仅更新建筑师手中的工作,而且也将更新建筑师头脑中的观念,工业时代的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引起建筑文化的反应,如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运动。因此数码时代也必然产生新的建筑文化。什么样的空间能反应二十一世纪的科技成就.生活和文化?数码技术将怎样改变建筑师的工作方式?如何面对和创造怎样的未来生活?这是建筑师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在日益发达的信息化时代,这个问题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显得迫切。

数码时代的建筑学诞生了许多新的概念,常见的有信息建筑(Informationarchitecture);数码建筑(Digitalarchitecture);虚拟建筑(Virtualarchitecture);超建筑(Transarchitecture):信息建筑是未来建筑的总的发展方向,将极大的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而数码建筑的概念基本包括在信息建筑的概念之中,较集中的关注信息数码技术对建筑形态的影响,更加贴近当前建筑学本身。虚拟建筑则是信息建筑得以实现的关键手段。超建筑则摆脱了传统建筑学束缚,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将为信息建筑的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数码时代的建筑理念与实践

建筑师们掌握了数码工具,而且每一天这种工具便更趋完善,强大的逻辑计算能力,NuRBS技术、动画物体物理属性设定技术以及三维输入输出设备的进步使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中世纪的人们在修建哥特教堂的时候总是希冀建成世间最设高耸华丽的塔楼,在二十世纪经济快速发展时,宏伟壮丽的摩天大厦被用来炫耀经济实力,在数码时代,打破传统概念的新建筑形态成为了表达时代精神的最佳道具。

1989年,弗兰克·盖里(FrankGehry)在巴塞罗那奥林匹克村设计的雕塑“鱼”,第一次在真实设计和建造中运用了IBM开发的CATIA,创造出不寻常的建筑形象,多维复杂的曲面和尺度不同方向各异的空间构件颠覆了观众对建筑空间形象的传统认知。CATIA把自由带给了建筑师,这可以说是数码时代建筑创作的开端。

在雕塑“鱼”之后,盖里利用CATIA的强大能力,创造出许多其它出人意料的建筑形象,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布拉格荷兰国家大厦等,极大挑战了传统的建筑营造和审美观念。古根海姆博物馆更是引发了对建筑美学认识的争论,但对于建筑工程的实践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莫斯在美国加州库尔文设计的“伞”(Umbrella)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憾。在旧仓库的改造工程中,莫斯维护了场所的原有形态以及老建筑的基本结构,同时又插入了“畸形体”一一伞,来重塑场所性格,异形的三维扭曲的巨大玻璃瑰丽多姿,覆盖了一个安置在建筑转角处的室外表演场所的上方,标志了建筑的入口斜坡,带来了非比寻常的视觉冲击。这是建筑师和玻璃制作公司以及结构工程师的成功合作。

这些早就成为我们熟悉的致力于建筑形态探究的建筑师在遭遇到新的创作可能性的时候,理所当然的利用数码技术积极探索新的建筑形态,对传统建筑空间用数码技术积极探索新的建筑形态,对传统建筑空间加以变异,改变建筑的围合界面,从而达到改变建筑形式的目的,可以说是利用计算机达到解放建筑形式的目的。

荷兰的联合设计工作室(UN Studio)是集合了建筑学、城市学、工程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专家的联合工作室,实行包容建筑学所有方面的整合性设计程序。他们的设计始终与电脑技术紧密相关,追求将形式推向数学的极限以创造复杂而又统一的结构。联合设计工作室的墨比乌斯住宅是体现数码时代建筑特征的实例。在这个设计中,“墨比乌斯环”作为设计的构思图式推动了设计要领的深化和建筑空间的形成。墨比乌斯住宅水平延展开来的体量低悬在台地上,螺旋交缠的运动空间为使用者带来了对环境的不同认知。在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建筑师个人对技术发展的敏感不足以在追赶新技术上做出决定性的成就,只有联合各种专业人员,才可能在新建筑的探索上取得成功,这是联合设计工作室给我们的启示。

FO A提出了整体建筑(M OnolithiCArchitecture)以及地景(Landscape)建筑的概念,从自然地貌中寻求建筑空间新形态。近来FOA引人注目。刚建成的横滨国际客运码头(YOkOhamaIntemationalFerryTemina1),从计算机的虚拟构成真实的结构和材料的组成,方案在理想状态和现实制约中力求取得平衡。方案最后保留了计算机创造的连续表皮造就空间概念,随着建筑的扭动,地面、墙面、顶面自然地转换,空间效果也类似墨比乌斯环。整个建筑就如同是被建筑材料包携起来的地貌景观一样,人们在“山谷、丘陵、缓坡、洞穴”之中体验连续界面带来的不同寻常的建筑空间体验。

格雷戈·林恩(GregLynn)是哥伦比亚大学展开数字化建筑研究之后涌现出来的代表人物,他宣称他对数字建筑的兴趣主要存在于数字化的模拟状态,着重研究在数字化状态下空间形态的演化特征,并提出了动态之形(AnimateForm)的概念,把传统上关注静态的建筑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动态的领域。林恩针对具体建筑项目的设计便不缺乏建造的可能性,现在像大批量利用现有设备制造标准构件一样,大批量制造不规则构件定制技术的可能性已经具备,相信他对真实建筑项目的实现一样雄心勃勃,事实上从最近林恩的建筑实践来看他可正在从他的纯理论走向实践。

渡边诚(MakotoSeiWatanabe)在数码建筑上的研究和通常依造型软件来塑造复杂混沌的形体的做法也不同,他更倾向于根据工程需要制作特定的电脑程序,给予有特定意义的参数,从而生成某种合乎逻辑的形态,就好像生物进化,在外界和内在条件冲突、磨合中得到合乎道理的完善存在。早在他从1990年开始的“诱导城市”(TheInductionCitY)中,渡边诚便设想城市和建筑形态的产生应当由环境中存在的确定的要素来决定,于是“诱导”的概念就产生了,使用特定的电脑程序,对环境要素加以回应,然后符合环境和个体本身需要的形态就出现了。就好像是地貌的形成是地质和环境的合作,生物的形态是自生的繁衍需要和环境的选择的结果一样。

大江户地铁线饭田地铁站(Iidabashisubwaystation)就是这样解说道:“这件作品的形象,地下的部分象是植物的根,植物是将根伸到有柔软的土的地下,和有水分的地方,而让“叶子”之间尽量不重叠,这样可以享受太阳光的洗礼,在水和光处于最好的条件的情况下寻找最理想的形。如果条件能够满足,自己就可以自由地成长,这就是我的设计想法。”在这个设计中,他便运用了自行开发的软件,给予环境参数,诱导建筑形式的产生,整个过程自动发生,地下运动的是象浪一样发光的网,通到地上之后形成翼的形状。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先制作电脑图像或是模型,得到预期的形态,而是使用电脑程序,设定形态产生的模式,通过程序自动地在解决形态问题同时形成空间。

对于这些建筑师来说,数码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对建筑空问的新的认知,带来了建筑创作的新的方法,帮助他们面对新的时代面临的新的问题。多学科的交融发展、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交流方式,新的美学思考和技术极限,这些是他们努力思考和试图回答的问题,数码技术帮助他们理解,协同他们给出答案,也创造出新的建筑形象。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由于新的数码时代建筑学思考的深入,数码建筑教育的开展和普及化,数码时代的更有冲力的新生代力量正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新的建筑师加入到数字时代建筑形态的研究中,他们可以选择成为创作可实现的真实的有数字时代特征的建筑的建筑师,也可以选择成为在网络世界中和游戏世界中创作和建造的虚拟建筑师,传统的“建筑师”的定义正在被改变。

他们所接触的建筑教育和对空间的认知和前辈们已然不同。出生在数码技术开始大行其道的时代,成长在数码技术广泛应用的生活中,使用网络进行远程交流,玩网络游戏,他们对生活、交往、空间的理解和认知都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想法,无所顾忌的探索,创造出全新的建筑形象。

在具体现实性的数码时代建筑范畴中,设计依然和建筑的实质存在相联系,不管如何复杂的建筑形体和空间,依然需要遵从最基础的力学原则,解决最基本的建筑的功能性的要求,解决物理的、生理的要求。当然,数码时代的建筑同时也要承担起对新时代的思考和设想。数码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得到了新的创作方向和不同以往的解决方法,也带来了新的审美的取向,建筑越来越轻盈、透明、开放,也变得更具有柔性、动感、混沌的特征,迥异于传统。新的具有数码时代特征的建筑将不断的挑战我们的认知,带来新的不同的形象,让人产生新的体会。

篇(7)

关键词:传统建筑;生存现状;商业运营

1引言

自研究生阶段,跟随导师研习传统建筑艺术与文化的应用与传播工作。协助导师完成“太和自在城-大藏阁”、“麓湖四合院”、“武鸣壮楼”等传统建筑艺术实践项目,并取得社会的认可。学生自硕士研究生后阶段开始致力于研究传统建筑和传统建筑艺术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现状与发展经营模式,力图探索传统建筑在现代和未来的发展方式。在此期间,学生走访长江以南大部分省市,着力观察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功能用途的传统建筑的存在和使用方式。收获颇大,同时也增加了疑惑。

2研究课题论证

2.1拟开展研究的方向

《西城文庙建筑群概念性方案》及《桂北地区传统文教建筑的继承与发展》获得了学院优秀毕业设计及优秀毕业论文的肯定。这从一个侧面印证,将传统建筑艺术形式赋予更多现代化功能需求与导向的研究,或许是可行。

2.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国内传统建筑老八校之中。各方专家学者对于传统建筑文物保护、古村落保护与改造、传统民居建筑发展、建筑防火防灾、传统建筑现代化等等方向均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究。学生读研之时,曾有幸参与导师负责的“南宁青秀山凤凰塔”塔楼建筑的保护与重建项目,从2003年至2007年,反复更易8稿,数代研究生生涯倾注其中。但是最终却与项目失之交臂。学生对于导师展现的传统建筑变化无穷的艺术魅力所折服,亦深深思考其项目得失与定位问题。如此丰富多彩且精妙绝伦的传统建筑艺术,究竟缺失哪一块未被社会所认可?可惜穷尽学生硕士三年跟随恩师进行实践与探索,仍未能找到明确答案。但是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并未在现代社会受到冷落,社会对于传统建筑艺术的市场需求十分庞大。

3研究的主要思路

分析和研究现代社会的传统艺术文化的存在方式入手。通过实地调查与研究,分析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消费热点。探索如何将传统建筑艺术赋予更多的社会职能。基本内容:首先对传统建筑进行以社会使用功能为依据的分类研究和调查:

3.1高大型地标建筑物——南昌滕王阁、武汉黄鹤楼、南宁邕州阁、南宁畅游阁、桂林逍遥楼

上述建筑形体高大,建筑年代跨度大。在城市中起到地标性建筑物作用,兼具一定的观景、会展等职能。其主要功能为城市或者地区的建筑文化艺术形象。

3.2商业步行街业态——桂林东西巷、桂林袭汇世界、南宁恒大苹果园

以传统建筑民居艺术与形式作为经营卖点,突出民居地域特色与人文风情。

3.3人文旅游景点——长沙岳麓书院、广州陈家祠、大理张家花园、丽江木府

传统建筑失去原有职能,所谓地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并且得到很好的修葺与保护。

3.4娱乐体验场所——杭州宋城。完全仿制古代宋朝街市进行复刻,经营模式纯粹娱乐化

将古代市井文化生活进行还原,鼓励交互性体验,并且包容各种演艺、户外、猎奇、游乐等项目与设施。

3.5延续原有职能——无锡灵山梵宫、珠海普陀寺、桂林牺霞寺、厦门普陀寺、上海静安寺、恭城文庙、广州光孝寺

继承和发展原有建筑职能,作为地区重要人文历史风光和文化载体存在。

3.6博物馆及会展职能——恭城周渭祠(反腐倡廉博物馆)、南京夫子庙(科举博物馆)、玉林谢鲁山庄(名人故居)

在承担原有职能或者原有职能式微之后,进行职能变更或者兼职,以进行保护和发展。

3.7观光旅游体验——周庄、西江千户苗寨、丽江古城、镇远青龙洞

古民居古村落的现代化旅游开发建设与保护,以文化体验为主要特征。

4研究核心: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消费热点分析

4.1新建建筑:南宁逍遥楼、南宁邕州阁

分析新建建筑的消费热点与成因。如传统建筑艺术形式所形成的独特地标性建筑风貌是社会的需求,也是出现的主要原因。如悦榕庄连锁酒店,其传统地域文化特征和地域性建筑艺术特征是其呈现的主要消费热点,也是影响市场供需关系的关键因素。优秀新建传统建筑形式的出现,必然符合其市场定位规律,也必然有将自身建筑特色与文化特色进行独特的创新与设计,其本身具有研究意义。

4.2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开发

最好的保护是对于建筑的合理的日常的使用。延续原有建筑职能的传统建筑物与失去原有建筑职能的传统建筑物,二者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和发展。市场对于原有建筑物有哪些期待,如何针对市场的期待进行再次设计。

4.3古村落古民居与新建仿古步行街的总结与思考

在旅游和消费导向的大市场前提下,传统建筑艺术的供给关系如何。古镇旅游及古镇经济所带来怎样的思考。古镇是现实存在,在节假日古镇人满为患的前提下,传统民居建筑艺术市场前景可观。带动一系列仿古步行街的出现。但是电商网购的出现,使得实体店经济受到重创。在这样的背景下,仿古的商业形态及传统建筑空间体验形态应该如何调整。

5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如何承担更多公共建筑职能

传统建筑的空间形态与空间体验所适应的建筑类型有哪些?有住宅建筑、图书馆建筑、商店建筑、旅馆建筑、剧院建筑等。思考和探究其在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发展方式与空间形态。首先,满足其现代社会使用功能和使用习惯的需求。符合建筑设计规范对于类型建筑的一系列要求;再者,提供传统建筑文化与空间的体验,在空间体验和文化传达方向进行研究与创新;其次,突出传统建筑艺术文化的原有时代特征风貌,还原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特征。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