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和合文化论文

和合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2 17:40: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和合文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和合文化论文

篇(1)

2016年5月5日,张立文的铜像落成仪式在北戴河圆梦园落幕,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殿明主持落成典礼并致辞,在他看来,张立文作为和合文化的创始人,率先建构了化解人类五大冲突与危机的和合学哲学体系,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推波助澜。

张立文1935年出生在浙江温州,今年已是81岁高龄的他,依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自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批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著有《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等40多本专著。

和合学“五和”理论

在谈到和合学的创立时,张立文这样说:“点中国哲学思想资料之‘石’,而成科学的中国哲学史‘金’,从范畴逻辑结构网络上自家体贴出“和合”二字,随即创立和合学,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找到了落脚点和安顿处。”张立文认为,“‘和合’二字虽是自家体贴出来,但实实在在地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活生生的灵魂。”

进入21世纪,由于面临着人与自然的冲突而造成生态危机,人与社会的冲突而产生人文危机,人与人的冲突而构成道德危机,人的心灵的冲突而产生精神危机,文明之间的冲突而造成价值危机。危机和冲突之下和谐发展尤为重要,依照中国哲学传统,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提出“一切矛盾的解决要归于‘和’,对立面之间不是‘仇必仇到底’,而是‘仇必和而解’。”的观点,这一观点和张立文提出的“冲突只有融合,才有生存、意义和可能”不谋而合。

和合学的“五和”理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亦即五大中心价值,合理地、道德地、审美地化解五大冲突和危机。和合学不仅融合和发掘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最具有价值和生命活力的文化精神,而且代表了现代社会一种新的儒家仁学的当代形态。和合学的“和合”,既包含了“和生”,也包含了“仁生”,仁爱才是和合学的“大本”、“大原”,和合学同时也被称为是一种新儒学。

“和合学的‘五和’原理,具有特定内涵,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拓展具有促进作用,为当代人提供了一个解决社会各种危机的视角和方法,十分难得,万分可贵。张立文是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资深学者,我在十年前就已经拜读了张立文的《和合学》,获益匪浅。”王殿明深受和合学文化影响,同时又是“和”文化的信仰者、创新者、建设者、传播者。为了让更多的人来学习和传播和文化,王殿明自己出资数十万元,为张立文铸造青铜塑像,不仅在自己的家乡兴建万和宫,成立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并筹建了张立文和文化馆。

和实力的话语权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加强认识和重塑。”王殿明研习和文化对当下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和实力是什么呢?就是军事力、经济力、制度力的融通跟和合,并且融通实践过程当中和合产生了一种新的实力,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面来说,我们可以说和实力是以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内涵,自己的一种话语来回应当前思维力量的一种表述。和实力在沟通‘一带一路’过程当中,作为一个方向性的选择,它具有自己本身的实力。”在2016年文化与“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张立文如此阐述和实力所代表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五千年文化传承,在文化、思想、价值观、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等方面影响了很多国家,这种影响力也就是软实力的一种影响力。由此可以看出,“和”的力量在中国的历史上,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和合学的“五和”理论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便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

哲学家的“匠人”精神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工匠精神”从以“硬实力”为代表的制造业一路延伸到以“软实力”为主的文化业。文化作为整个软实力体系的源流和根基,更需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聪明才智,发扬“匠人”精神。张立文深入探寻和合之道50余年,为和合学的创建夯实了基础,是我国学术界的“匠人”表率。

谈及治学甘苦,张立文坦言:“其间有神交的愉悦,有遭害的悲愤,亦有闪光的启迪,有精神的激励。”在他看来,理论思维的“酸甜苦辣”、价值世界的“悲欢离合”、理想境域的“水花镜月”,都是人生奋进必遇的“故事情节”。1984年,国家学术委员会特批张立文为教授后,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人生就在于奋进,生命就在于创造。只要是认定了目标,就要不断地追求,以达真、善、美的境界。”

篇(2)

[关键词]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微课;教学

开放大学是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为依托开展的远程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分离,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听课,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微课教学异军突起,成为远程教育中一股新兴力量,开放大学应与时俱进,积极开展微课教学。

一、开放大学与微课

(一)开放大学的概念

开放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远程教育的教育部直属部门。它以新型的教育媒介为基础,有两种教育模式,一种是针对有学历的,一种是针对没有学历背景的。在这些年的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有很多优点,对高校教师教学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提高了教学内容的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突破了教学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限制少,教学门槛低,给一些没有学历背景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二)微课教学的概念

微课教学是指按照新课标和教学的要求,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讲解,同时还兼有有关课题的教学设计、课程总结以及课后练习等。微课教学内容更加凝练,重点突出。微课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给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强烈的冲击,开放大学之于微课教学,开放大学的教学资源中,一些课程知识陈旧、教学观念落后,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育形式在很多地方都落后于微课教学。开放大学应与时俱进,及时做出调整和改革,重视并引入微课教学。

二、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开展微课教学

(一)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

从古至今,在传统的教学观念里,都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传授了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长此以往,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显现出来,学生没有自己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思维发散的能力得不到训练,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一种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众多专家学者中的讨论越来越烈。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自学、自己探索为主,教师起辅作用,给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去感悟、学习并且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重视教学方法

开放大学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对汉语言文学的设置要有与之相符的高度和深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重视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优化文学内容的选取和设计。针对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可以以作品所在的时代背景或者是作者的背景为切入点,然后从作品的主题、故事构架、风格以及对人物的塑造等多方面展开。最终教师在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重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使整个教学过程不死板,降低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网络视频是微课的核心传播方式,要求教师做的网络教学视频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以提问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互动,教师及时答疑解惑。在整个教学结束后,学生自主在视频下留言,对这节课的评价,指出其优、缺点,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提出更加合理化的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评价,对优点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不足之处,要虚心改进。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学生的需求改进教学设计,让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更能为学生服务好。

三、开放大学开放汉语言文学的意义

开放大学开设汉语言文学的意义要从两方面进行探讨,一方面是对教师,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与传统教学相比,最大差异之处在于学生与教师的平等关系,学生可以自由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评价,指出其中不足或者需要改进之处,这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加入对学习的探讨中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关于开放大学汉语言专业发展微课教学的设计,符合时代教育发展的潮流,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微课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让微课教学的传播更加广泛,降低了进入门槛,真正实现了有教无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2]吴晓辉.探析微课程在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应用的意义[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3).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

作者:白芳芳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宁河分校

阅读次数:人次

汉语言文学论文比较文学论文古代文学论文儿童文学论文现代文学论文

外国文学论文当代文学论文文化理论论文人文历史论文文学毕业论文

美术艺术论文审美艺术论文传统文学论文戏曲文学论文文学素养论文

篇(3)

论文关键词:合作学习,本土化,问题,对策

 

一、引言

合作学习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研究与实践的历史,在我国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目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在多次到基层听课观察之后,笔者发现,有些教师虽然经过了相应的培训教育学论文,对“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仍然理解不透彻,研究不深入,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存在为合作而合作的倾向。那么能否有效地在我国实施合作学习,便成了每一位关注合作学习的教师和研究者要面对的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国内教师运用合作学习的问题,试图提出合作学习本土化问题的对策。

二、问题

合作学习理论的产生,出于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我国的合作学习理论主要是对国外相对成熟理论的引进和借鉴,在运用合作学习时常常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知识建构为主,以通过各种测试为主。这便造成了无论是实现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还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品质的培养,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以期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而忽略了合作学习在课堂外的延展和作用。

对于合作学习目标意义的定位,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者非常关注合作学习在发展学生主体性及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方面的重要性。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主要是以一定的哲学理论为基础的阐述。虽然这种阐述,也是建立在对课堂实践长期观察的基础上,但就总体而言,少有实证性数据的论证。导致一线教师在采用合作学习模式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或困惑时,无法找到有力的实效证据来支持自己继续运用合作学习的决心,半途而废的情况屡屡发生。

我国的合作学习,虽然也有大量一线教师关于如何开展合作活动的程序性思考,但形成模式化步骤的少之又少。在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者看来,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即用“对象性活动”的尺度来审视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将合作学习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面对困惑;合作学习过程是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张通过活动和交往,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主体性发展;重视学生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往过程的发生,在合作过程中教育学论文,通过学生思维的冲突和碰撞,实现主体意义世界的建构[1]。这些策略,只是从理论层面指导着教师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具体方法策略的缺失,使得国内教师们只能生搬硬套国外的模式,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国内教学背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的差异。以至于我们常常可以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看到,由于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理解有偏差,不能真正领会合作学习的意义,在组织合作学习的时候产生很多问题。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我国强调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集体教学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小组建构上,教师们倾向于以学习任务为导向,确定分组原则。对于学科内容的学习,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压力下不愿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教学内容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相反更强调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知识任务,仍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取向。因此,在我国的合作学习课堂上,教师们更关注的是教学的实效性问题。

我国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合作学习,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以此来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主体性的发展。虽然认识到培养学生合作技能的重要性,但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中,由于繁重的教学压力,教师们很少拿出专门的时间进行合作技能的训练,更谈不上开设专门的合作技能课程。有的教师也试图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培养,将国外合作技能训练的方法直接运用于自己的课堂,为小组中每个学生安排固定的角色教育学论文,却发现:这种尝试不仅没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反而使自己的课堂合作流于形式。由此可见,在我国的合作学习课堂实施中,对于学生规则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还是比较欠缺的。

三、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盲目的套用国外经验便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认识到这些,才能基于我国的背景,建构和完善本土化的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笔者将从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角度提出合作学习本土化中问题的对策。

1、对合作学习本土化研究者

教学理论有着很强的文化制约性,作为教学认识活动主体的教学理论家一开始就处于既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在国外合作学习理论中的前提性条件,在我国却不一定适用;而在我国被认为是顺理成章的因素却又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2]。因此,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也必然要在更大的文化情境中把握住基本方向后,才能在具体的实施情境中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作为合作学习本土化研究者,应该认识到影响合作学习实施的因素是动态的。例如:学校教学规划的中断对于教师而言就很难按计划组织合作学习,同样也会影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学习。所以,要在一个整体的背景中去认识并分析合作学习,它在不同的理论背景下,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在不同的教师理念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同时,影响合作学习的因素是多维的。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做教师前的教育经历、特定的文化背景以及他们受教育的方式都会影响到他们怎样教学生;性别、宗教信仰与文化等因素也是影响教师与学生发展的诸多因素[3]。学校的文化氛围、学校领导的支持、整体的文化背景、学生离开学校后合作品质的延续也是应该被关注的问题。因此,不仅是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合作学习的内涵,更应该让教师在一个动态、多维的情境中了解并理解合作学习。

2、对组织课堂合作学习的一线教师

合作学习理论的倡导者认为,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种个体活动,更是一种团队活动,强调师生合作和互动,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教育学论文,相互交流,共同发展[4]。当今的课堂,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共同介入对课程知识的探索和体验之中。

因此,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自主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与人的交往中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充分发挥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教学外在环境的限制。在教学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运用合作学习,也不是每节课都固定采用合作学习的某一方法,而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将传统教学形式与合作学习形式交叉进行,灵活运用,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技巧。学习需要讲合作,生活更需要讲合作,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会学生知识,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的技能。所以有步骤、有计划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思想上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安排一系列教学活动。有一小部分学生习惯了原有的教学形式,即“教师讲授,个人学习”。所以在合作初期,存在种种的误解和不适是正常的教育学论文,教师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不同的阶段对自己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评价,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和人际调节的能力。小组评价时,应方法多样,要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总结有益的经验进行小组间交流,同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关的原因,从而明确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和小组的行为进行反思,与教师期望的目标进行比较,进而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自发向自觉发展。所以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

合作学习教学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做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启发者、引导者和组织者。虽然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四、结束语

合作学习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并适应教学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相信经过广大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合作学习本土化理论的构建将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周林,主体合作学习:教学影响方式的结构性改变[Z],全国主体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八届年会四川研究成果集,2005.3.

[2][3]刘玉静,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C].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4]石佳,大学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

篇(4)

【关键词】电视节目 节目形态 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电视节目形态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01年之前甚至没有节目形态这种说法。收录在《新闻与传播评论》2001年第1期,张卓的学术论文《在变革中前行——从电视节目形态看我国传媒角色的变迁》可以算是我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的开始。该文以我国2001年之前最具代表性的电视节目为切人点,透过节目形态演变的表象,探讨传媒角色变迁的现实基础、理论依据和文化根基。但是作者在文章中并未仔细探究节目形态的概念,将节目形态与节目分类混为一谈。

真正可以算作电视节目形态研究开端的是朱羽君、殷乐在《现代传播》从2001年第1期到第6期连续发表的一组关于分析电视节目形态的系列论文,这也是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的朱羽君、殷乐的课题《对电视的生命感悟》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对电视的生命感悟》是作者对电视在人类媒介发展中的动态展望。这一系列论文包括:《减压阀:电视娱乐节目──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一》;《大众话语空间:电视谈话节目——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二》;《信息社会的活跃时空:电视新闻节目——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三》;《寰球同此凉热:新闻现场直播——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四》;《声音的汇聚:电视评论节目——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五》;《文化品质:电视纪录片——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六》。这一系列文章对当时我国国内存在的每一种节目形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当时算是对电视节目形态最系统的研究。

2001年之后国内学者才正式开始关注电视节目形态,这方面的研究也才逐渐展开。不过从论文的数量来看,对节目形态的研究力度远不及其他的研究领域。在CNKI数据库中以“节目形态”为关键字搜索,2000年到2005年之间只有19条记录,2005年到2010年之间有43条记录,2011年有7条记录。

国内学者对电视节目形态的界定目前尚无定论,见诸有关著述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电视节目形态“是指与电视内容相对应的电视节目表现形式”①

这种观点主要出现在节目形态研究的早期,将电视节目类型和节目形态混为一谈,如张卓:《在变革中前行——从电视节目形态看我国传媒角色的变迁》;王彩平:《电视节目形态创新方式探究》;李杰:《台湾综艺节目形态》等。

2、电视节目形态是指节目组合形式

这方面的研究如:程德安在他的论文《媒介知识产权》中认为,“节目形态就是节目的主要安排形式”;吴国跃、钱毅君在论文《节目形态与创新》中提出,“节目形态就是节目的框架形式,或者说就是节目构成要素的组合规律”;杨莉在她的硕士论文《论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中提出,“电视节目形态,是指与电视节目内容相对应的电视节目表现形式。

3、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节目设计模板

这种观点认为,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节目形式的自然延伸和个性化拓展,即由电视节目的形式、内容、气质和神韵构成的电视节目设计模板。不同的电视节目元素的排列组合构成了不同的电视节目形态。

孙宝国在其论文《关于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中提出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节目形式的自然延伸和个性化拓展, 即由电视节目的形式、内容、气质和神韵构成的电视节目设计模板。陈芳的论文《论近年来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特征》,认为“各种综艺元素有机融合、巧妙混搭,其形态和功能日趋多元丰富”。

刘娟的论文《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形态的转变》延续了陈宝国的观点,并认为,“电视节目形态”,不只是广播电视系统中的电视节目形态,也指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以及在各种新媒体上所衍发出的类似的影像节目,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节目形态②。张建敏、邹定宾在《电视节目形态的现实创新:意义、模式与问题》中认为,电视节目形态就是电视节目样式,它是一个诸多元素的综合体。③

近年来关于节目形态研究更多的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某种或某个特定节目的形态的研究;另一种多是对节目形态的创新研究。

对特定节目的形态研究是近年来节目形态研究的重点,这方面的研究是以某一个性鲜明的电视节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元素的分析,归纳出这一类节目的节目形态。这方面的研究比如,汤铭明:《非诚勿扰节目形态的传播学思考》;林丽婷、蔡泽标:《快乐大本营的节目形态分析》;刘琳:《论“真实电视”的节目形态》等等。

关于节目形态的创新研究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这类研究多是将“元素”的概念引入其中。通过对元素的重组与创新,创作出更受欢迎的电视节目。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

张建敏、邹定宾:《电视节目形态的现实创新:意义、模式与问题》;高红英,李萍,刘伟:《电视节目形态创新之思考》;夏琦:《论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的模式创新》;高晓莉其构成:《我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形态创新》等等。

综上所述,电视媒介通过各种节目形态来呈现其自身独特的传播方式。国内对于电视节目形态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成果也较少。电视节目形态及其元素构成问题,在目前电视研究中已经成为重要的课题。从节目分类、节目类型、程式模板、元素等多重角度和侧面,众多研究者思考电视及电视节目形态的本质,追究节目形态意义的建立和传达,不同方向和合理性的观点互相争鸣,为当前电视节目形态的多样化和创新实践指出了种种可能的方法和路径。

参考文献

①王彩平,《电视节目形态创新方式探究》,《南方电视学刊》,2005(4)

②刘娟,《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形态的转变》,《新闻世界》,2011(8)

③张建敏、邹定宾,《电视节目形态的现实创新:意义、模式与问题》,《中国电视》,2009(10)

篇(5)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 太极推手 大学生健康价值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 )01-0040-031 前言

我们处在一个“大数据”的时代,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往往更加关注物质的追求,而无暇顾及健康。虽然我们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对原教育部长周济所提倡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表示高度认同,但纵观来看还是太缺乏锻炼身体的自觉性。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身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2002年7月由教育部、同家体育局印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实施办法,主要从身体素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等方面综合评价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1]。作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具体组织与操作者,学校的体育教育任务突显重要,这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在各种挑战机遇下,高校体育发展迅速,体育各项目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时期。其中,太极拳作为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体育,如今遍地开花,在高校中普及广泛,受到学生们的推崇。在太极拳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的推动下,太极推手作为太极拳运动中技击形式的重要部分,对增进大学生健康有重要价值。2 研究方法文章以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百度文库的硕博论文及期刊搜索引擎中以“高校体育教育、太极推手、大学生、健康,价值”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间范围设定在2004-2014年间,共检索出相关文献近百篇;之后对相关文献进行手动筛选,筛选出与本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近20篇。同时,利用在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资源库,查阅关于高校体育教育、健康、太极推手的相关图书10余本,并对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以上的检索文献为文章做出了重要的理论支撑。3 体育教育与健康的内涵和关系 体育,是对一个生命有机体进行训练以促进生命机体新陈代谢,在这一过程中并产生促进生命体成长的一切条件和因素的指导过程。体育教育即狭义的体育,俗称“小体育”,它是通过身体活动,结合一些辅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因此,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时代的发展,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也逐渐深层化,其内涵并非仅仅说明身体没有病就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作出了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良好状态,因此,它并非仅限于表现在一个人身体的疾病状态或虚弱现象。体育教育与健康可谓关系密切,良好的体育教育可以有效增进身体的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4 大学生的体质现状

为使《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法》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相关政策文件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笔者通过文献检索,搜集检索到大量关于对高校大学生体质研究的相关文献。整理汇总,分析我国大学生体质状况,探寻大学生体质变化规律,为制定相应的运动对策,提供科学合理的运动指导提供科学的依据。

国内相关学者经过资料整理、归类,统计分析等过程发现,大学生整体的体质健康水平呈下降的趋势,尤以身体素质方面突出。此与当前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诸多研究与分析并行不悖。具体表现在,营养不良率增高,学生肥胖率增高,超重者的大量出现[2];大学生身体素质中的耐力素质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男生力量素质亦呈下降趋势;学生的体质综合评价结果偏低等。

还有学者以华侨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目前的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高校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3]。研究表明:学生对健康知识匮乏,对健康的意义不明确等,从而影响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状况下降明显,特别是肌肉耐力和肌肉力量;体育教师的素质也有待提高;体育场馆设施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总的来说,现在大学生的健康现状确实不容乐观,人才是国家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因素,更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如何开展高校体育使大学生养成一种锻炼身体的习惯和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校体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太极推手作为太极拳运动的技击表现形式,具有那么多的功能和优点,让太极推手走进大学校园,带来健康,同时也使项目得到积极的推广。5 太极推手的概念太极推手与太极拳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4]。根据“陈王庭造拳说”,它是由明末清初时期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各家武术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吸取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编的一套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并与之相匹配的太极推手[5]。 关于太极推手的定义很多,笔者经过比较认为这一说法比较全面:太极推手是以传统太极推手理论为基础,以习练者为活动主体,以拥、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简称十三势)为主要活动内容,习练者双方斗技较力从中获得所需,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终极目标的现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校大学生学习太极推手,由于他们无论从年龄还是知识结构上都达到一定的高度,在了解其文化内涵,体验其传统文化的特点上比一般的学生更深刻,也是理想的学习阶段。太极推手的文化自身优势对高校学生的健康价值不可估量,在现今西方体育横行下它是一枝奇葩,给人新的视角,也让人们反省对本民族传统体育的回归的意义。6 太极推手对大学生的健康价值6.1太极推手对大学生生理方面的影响6.1.1太极推手对大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里他们时常面临着学习、生活以及择业等各方面压力,这促使他们的交感神经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在加上大学生群体对自身的健康关注度较低,很少有时间空间调节自己,因此,他们的情绪会经常性的表现为易怒、烦躁等,严重最终或会造成头痛、过度疲劳、胸闷、血压升高或冠心病等不良疾病反应应[6]。太极推手的练习要求思想高度集中,用推手的术语来说,重在练习“听劲”,即肌肉的本体感觉,把注意力放在“粘点”上,感受捕捉对方用力,培养良好的心态及静定功夫,太极推手拳论中讲求“以静制动”,其就基于听劲的基础上。古人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身心的松静状态下,机体对对方的功力判断的更准确。在放松内心平静状态下与,可以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从而能够稳定情绪,这是太极推手习练的重要结果。因此,它是良好的镇静剂,可以帮助消除怯场心理。然而,要想达到这样的功效,势必要下一番功夫去习练体会。太极推手的训练是在练一种“功夫”,需要耗费时间去推敲揣摩,才能于身受益。6.1.2太极推手对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太极推手的呼吸方式讲求深、长、细、匀,简单的四个字在现代生理学中给出了科学合理的解释,也从中体现出国人的智慧,对身体健康养生的重视。随着太极推手项目的发展,对呼吸的要求也有变化,尤其是呼吸频率将加快,心率一般要求在105-135次/分钟之间,吸氧量是最大摄氧量的40%--50%,介于每搏输出量最大值(125次/分)左右[7]。 对于太极推手不同水平的习练人群来说,心率波动幅度会有所区别。有相关资料调查显示:“水平较高的习练者心率波动幅度较小,呼吸表现为深长而平稳,因此在太极推手对抗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太极推手的发放环节中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肺功能有重要影响,其发放过程中讲求“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吸蓄呼发等”,其简短浓缩的字语中蕴含着深厚的道理,这与《运动生理学》[8]中的理论是可以相互支撑的,因此,正确的发放可以提高肺泡气体交换率,为细胞摄入、利用氧提供方便。6.1.3太极推手对大学生机体肌肉的影响机体在正常的肌肉锻炼状态下,一定范围内肌肉初长度的增加,肌肉的收缩力量也会相应的增加,相反,肌肉的初长度缩短时,收缩力量减小[9]。太极推手对神经系统的控制及体液调节有着重要能动作用,因此,太极推手的练习能够有改善血液循环,保证皮肤肌肉的健康。大学生在进行太极推手的过程中,上肢在对抗过程中不但需要良好的技术支撑,还要有大力量的保证,身体的稳定要求有腿部肌肉的力量做保证,而且在进行“四正手”等技术动作时腰部的力量是完成的保证。因此太极推手在给大学生娱乐的同时,对提高大学生的全身肌肉力量及协调性具有良好作用。6.2太极推手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价值 太极推手属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目,它的心理健康价值值得大学生去研究和练习。在太极推手的对抗过程中,初学者或急性者往往喜欢使用蛮力,在这种主观愿望下反而是自己的弱点暴露,被对方借势通过“引进落空”,最终造成失败的结局,我们经常说的“四两拨千斤”也映证了这个道理。随着对太极推手的不断习练及实践,加上对拳理的理解和体悟,习练者会明白冷静、沉着的重要。因此,太极推手对急性者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太极推手对于大学生果敢、机敏性格的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太极推手在技击中倡导“随曲就伸”、“舍己从人”[10],外在表现为对手之间的斗技较力,内在是“和合”运动的重要代表,通过高尚的礼仪及点到为止的武德,培养人内在的修为。因此,太极推手对好勇斗狠者的性格改变是很有效的,尤其是在遇到太极推手水平强于自己的对手时,在惨败的教训及对手武德涵养的感染下,会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明白自己的不足,因此对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有重要作用。 此外,太极推手给大学生提供了陶冶情操的课堂空间,一方面能有效增强大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加强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太极推手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和感情,对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消除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焦虑、敏感、抑郁、敌对及偏执症状等,从而有效促进大学生情绪良好化、智力和精神的良性健康[11]。6.3太极推手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价值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技击表现形式,太极拳的套路练习是太极推手的基础,作为太极拳的一部分,它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提供价值。太极推手与太极拳一样,都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民族的瑰宝。多年的发展更验证了太极推手所具有的强身健体锤炼身心的良好效果。在太极拳中我们知道其蕴含的“和合文化”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太极拳术与“和合文化”的融合,体现出其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并最大程度地开发习练太极拳者的个人潜能[12]。因此,大学生习练太极推手,通过对太极拳健康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的学习,可以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发展与他人和睦关系,友善尊重他人,培养高尚的武德。大学生在太极推手习练中通过进行思想、兴趣的交流与了解,增进距离,相互帮助,忘记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同时在交流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在不断的交往过程中,逐步的提高自己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更好的相处他人,友善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13]。7 结论

(l)对生理健康的价值。大大加强中枢神经的作用;提高肺泡气体交换率,为细胞摄氧和用氧提供了方便,从而改善对大学生的心肺功能;对提高大学生的全身肌肉力量及协调性具有良好作用。

(2)对心理健康价值。有效增强大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加强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和感情,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情绪、智力和精神健康。

(3)对社会适应的价值。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自己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许对网球、篮球、足球等西方体育情有独钟,致使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少有问津,被冷遇和忽视。问题也许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自身有责任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推广它们。因为它们有着太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造福于我们的前辈,有很多的价值同样可以服务于我们。对于太极推手的积极挖掘,是当前迫不及待的,对其价值进行积极探讨,从而更好的教育服务高校大学生。参考文献[1]姚英春.长春市民办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2]王晶.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泰山医学院,2012(7).[3]宋振镇,张剑珍,等.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提高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6(1).[4]申洪山,于振东.太极推手发展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10.[5]陈正雷.陈式太极拳术[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12.[6]刘丽霞.太极拳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J].体育科技,2008(3).[7]黄振鹏,等.太极推手走进高校体育课的可行性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8]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44-45.[9]王橹.新编运动生理学教材多媒体CAI课件的开发和初步研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4.[10]姜凯等.功夫网络游戏的武术文化表达与传播[J].搏击・武术科学,2014( 09):26-28.[11]路光.太极拳处方教学法对大学生健康素质的促进[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5).[12]李岳兵.解读太极拳中的“和合文化”[J].湖北体育科技,2008.[13]王征宇.太极拳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On the Value of Tai-chi Pushing Hands for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in the Vis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Discussion

篇(6)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黄淮学院结合自己的办学定位、广播电视编导行业的人才需求与专业特点,基本构建了多维度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并制定了较为系统的实践教学方案。以下结合黄淮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改革经验和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包括课内实训、课程实践和课程论文3个环节。开设课程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1.课内实训

课内实训即以案例教学、项目模拟等方式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的课程实验教学,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特点,其内容应包括摄影摄像基础技能训练、新闻采访与写作技能训练、非线性编辑技能训练、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技能训练、广播电视节目编导技能训练、播音与主持技能训练、广播节目制作技能训练、电视节目制作技能训练、纪录片制作技能训练等。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分配课堂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训的时间,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课内实训要由实践技能强的专业教师或具有地方媒体实战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指导教师,以便帮助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2.课程实践

课程实践是学生在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后,结合具体课程进行的开放性创作实践,往往以作品形式呈现,主要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完成。例如,对于新闻采访与写作创作实践,可由业界教师带领学生分组深入社会进行新闻采访,再通过稿件编写等对采访素材的后期加工训练,使学生熟悉广播电视新闻的采编制播流程;对于电视编辑创作实践,可由教师带领学生先确定选题,再进行专题创作,从而使学生熟悉电视编辑制作的环节,提高摄像水平,掌握非线性编辑技术,具备一定的电视作品创作能力;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创意实践,重点应在锻炼提高学生的栏目与节目策划、脚本编撰等方面的能力;对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实践,可在业界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策划广播电视栏目并写出脚本,进而结合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节目创作,在节目制作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节目策划、编导、摄录、编辑制作等综合创作能力;对于纪录片创作实践和电视广告创作实践,重点应在以前各项训练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掌握纪录片及电视广告创作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全面提高纪录片创作和电视广告制作的综合能力。

3.课程论文

广播电视编导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其课程论文应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课内实训、课程实践等实践活动密切联系,通过课程论文的撰写,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化课内实训和课程实践的效果,并为大四时撰写毕业论文或进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二)实习实训

实习实训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见习、专业(毕业)综合训练和毕业实习。实习实训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1.专业认知实习

专业认知实习是培养应用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通常安排在第一学年。专业认知实习主要有2个途径:一是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到地方媒体、传媒公司、广告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参观调查,听取业界人士的实践工作讲座;二是邀请知名教授和业界专家做专业认知报告及咨询指导等。专业认知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增强对专业领域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感性认识,了解广播电视编导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岗位要求,明确专业学习方向,感受业界专家的专业精神,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了提高专业认知实习的效果,应要求学生及时撰写专业认知实习报告。

2.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指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到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参与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编导、摄录、编辑制作等工作,从而了解行业对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加深专业认知,建立初步的职业观,明确自身的专业发展定位,并明确自身的不足,增强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3.专业(毕业)综合训练

专业(毕业)综合训练一般在第四学年进行,是对前三年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综合检验。开展专业(毕业)综合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最好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即让学生深入省内外各级各类媒体进行实岗锻炼,并在实习过程中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广播电视编导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毕业实习有效地提高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创新意识。

(三)课外社会实践

课外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寒暑假社会实践、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等。寒暑假社会实践,即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深入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是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并回报社会。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形式主要有:

(1)专业赛事。专业大赛能够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实战模拟演练机会,深受高校、业界与学生欢迎。开展学科专业竞赛,关键在于赛事的举办目的与组织运作方式。第一,学科专业赛事应与专业课程教学形成良性互动。例如,DV大赛应与剧本创作、摄影摄像艺术、导演基础、影视短片制作等课程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影视策划、创意、剧本撰写、导演、拍摄、剪辑等方面的能力;广告大赛应与广告策划与创意、电视广告制作等课程教学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广告策划、创意、设计等方面的能力。第二,应建立固定的指导教师团队,并安排充裕的指导时间。第三,应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与奖励细则等,切实提高学生的参赛积极性。

(2)学生专业社团活动。在学生专业社团活动中,应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及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并加强与业界的联系。例如,黄淮学院非常影视社、主持人协会、方舟文学社、青竹话剧社、吟诵协会等专业社团的学生,通过参与入驻该校创新创业园的驻马店电视台文艺中心、驻马店新闻网、驻马店手机报的栏目运作与节目制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3)实题项目运作,即教师带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参与社会的实题项目运作,实题实做。在实题项目运作中,应根据需要组建项目小组,每个小组应尽量包含不同年级的学生。(四)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检验。在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或毕业设计工作中,我们应尽量做到:突出应用,理论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加强过程管理,强化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意识;实题实做,杜绝抄袭和假大空现象,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研精神。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应围绕专业建设的要求,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具体讲,应有计划地引进专业教师,并选派专职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进修学习;应加强与媒体的合作,通过到媒体顶岗锻炼等方式逐渐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应积极邀请媒体界专家开设专题讲座,主动聘请他们做专业实务课程的兼职教师;应培养一批专业建设急需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并组建专业核心课程“双师型”教学团队。

(二)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媒介技术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动力,因此,要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必须加强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建设。在实验室建设工作中,既要注重高端实验室的建设,不断引进高性能先进设备,为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应不断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尤其要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充分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必需加强与高校周边广播电视等新闻单位的合作,通过合作发展联盟创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要推进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将校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电视台等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场所。

(三)强化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实验教学中,应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封闭型教学模式和方法,推行教学内容开放、师生交流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和项目带动的实地现场教学;应完善考试考核方案,注重过程管理,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参与实践的态度、实践能力及其提高情况、创新的意识与能力等。

(四)构建并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篇(7)

核心竞争力即核心能力,是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该领域一流

,强于竞争对手的独有的、独特的优势和能力。在高等教育领域,

高校的特殊性其核心竞争力

定义为:高校独具的、支撑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即以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为轴心,

的战略决策、系统制约、组织管理、教学科研、高校文化等

方式

高校的资源配置与整合,从而使高校

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一)独特性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即

模仿性,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的是一种“相对优势”。它是高校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 【论文格式范文】 至上千年的办学

中形成的,区别于竞争对手,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轻易模仿,并深深地烙上了学校漫长发展的历史烙印,如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等。

(二)整合性 高校核心竞争力

仅是某一

或某一领域的能力,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对

在学校

的不同资源,如物质资源、财务资源、人才资源、精神资源,不同专业和

教学要素,

优化组合后形成的一种核心能力。它

的是一种有机整合性,即要素之间

依存、

制约、

整合及有机

的一体性。

(三)创新性 创新是高校生命源泉,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与

会计论文范文。从高校发展的角度看,创新关系到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高校的创新

教师的学术创新,还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可变性 高校核心竞争力在形成

和形成

不断发展变化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动态性特点【会计论文范文】。因此,高校必须具有前瞻意识,准确预测系统内外部变化,适时推动核心竞争力的升级转换,并不断地延伸辐射到高校的学科建设、教学、培养人才及为社会

优质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上,从而引导高校不断与时俱进,调整与保持自身优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等级模型

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级模型是由Mansour Javidan在1998

,用来描述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级模型层次

层级为资源,

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

层级是职能能力,即开发资源的能力,由一系列业务

组成,如市场开发能力、产品生产能力、分配和后勤保障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层级是竞争力,即跨越职能边界和协调

职能能力的能力,战略业务单元

一系列技能组成,它们统一各职能部门的能力,如开发新产品的竞争力;

层级是核心竞争力,

等级的最高层次,跨越战略业务单元之间的边界,来自于战略业务单元中不同竞争力的

作用,是一系列技能和知识在业务单元之间分享,是战略业务单元整合与协调。

(二)核心竞争力等级模型的

特点【会计论文范文】

:高等级建立在低等级各要素的整合

上;公司的价值随等级的递升而增加;等级

更高层次有更广阔的组织范围,更

完成,开发核心竞争力依赖公司在不同战略业务单元和公司

之间成功的统一、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三)核心竞争力等级与战略等级的关系 公司层战略确定公司的使命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类型,

;业务单元战略与每个业务单元在产业

竞争战略有关,在竞争中形成

的可持续的竞争地位,确保战略完全

它自身的竞争力和职能能力;职能战略的发展是确保业务单元的竞争优势,每个职能群体的

会计论文范文

业务单元战略,职能战略的设计以业务单元战略的能力为

,确保

职能资源和能力。

三、高校核心竞争力体系构建

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独具的、支撑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高校以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为轴心,

资源配置与整合,使高校

可持续竞争优势,保持和提升继续发展的潜力。

Jvidan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等级模型,构建

高校核心竞争力体系,如图1所示:

(一)资源层 有形资源

有校舍、办公设备及实验、科研器材等;人力资源

了教学科研人员(含实验辅助人员)、党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及20世纪90年代衍生的校办产业人员;无形资源则

了专利、商标、专有技术、软件、著作权、合同及各类契约、高校校名校誉、公共关系、高校知名度等各类知识、智力、权力和信息、学校发展前景,管理

等。

(二)能力层

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三

(三)竞争力层 管理竞争力的强弱和

决定了地方高校的环境资源条件能否优化组合、高效运行;学科是承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

单元和中心

论文格式范文,学科竞争力

在构建和形成的特色

的学科体系结构,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的学科组织和梯队,设施配套、手段先进的学科基地和平台,运行高效、

活力的学科运行机制。教师竞争力

教师的核心价值观、知识储备力、业务技能力、学术创新力和精神影响力。

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

:“学校办出特色是21世纪深化教育革新的

内容;学校办出特色、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是

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中小型学校也有

办出不同特色的

【会计论文】,也

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校园文化是围绕高校教学中心工作所建立的一整套价值观念、

方式、制度体系、知识符号、语言习惯、建筑风格等的集合体,是高校组织力的灵魂及创新力的源泉。

(四)核心竞争力 资源环境整合竞争力指

地整合现有的资源,联合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从而提高办学效益。创新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学科创新能力、学术创新、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等。定位竞争力即特色竞争力,独特性和

模仿性的特点【会计论文范文】是

的品牌特色,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人力资本理论、高校职能和企业顾客价值战略定位理论,整合以学生关系为导向,保障每个学生顾客价值最大化,

“关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明确了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五)高校竞争力体系保障——财务竞争力 财务竞争力是一种以知识、创新为

内核的,公司理财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企业财务能力体系

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整合性能力,是企业各项财务能力高效整合后作用于企业财务可控资源的一种竞争力。高校财务竞争力是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和管理经济学视角的财务创新,是培养核心竞争力的

财务战略环境适应竞争力、财务资源配置竞争力、财务利益协同竞争力,

财务战略环境适应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有高校环境适应规模、环境适应度、投资环境适应度、竞争地位优势度、竞争成本优势度、竞争利润优势度;财务资源配置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有资源配置规模与

、资源配置优势度、净资产收益率、现金周转优势度、现金支付保障率、资源配置质量,资源配置规模可用总资产、和净资产来衡量,

高校的资源配置总规模和自有资源规模;财务利益协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为利益协同总量、投资者满意度、教职员工满意度、现金偿债保障率、学生和教职员工协同

度。因此,加强财务竞争力

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四、

论文范文

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级模型理论,

高校的近况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构建了以财务竞争力为保障的核心竞争力体系,

于高校合理配置资源、整合内外合力、优化学校运行、汇聚特色优势、激发创新动力,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形成

发展导向,从而

高校可持续发展。

文献:

[1]郑超欣、孙光勇:《高校核心竞争力

提升的必定选择》,《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