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9: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石油化工业自动化仪表及系统
中图分类号:TQ056;TE9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105-01
1 石油化工工业
石油化工工业是由化学工业发展而来,石油化工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加工工业。石油产品主要包括各种燃料油和油以及液化石油气、石油焦碳、石蜡、沥青等。生产这些产品的加工过程常被称为石油炼制。石油化工产品以炼油过程提供的原料油进一步化学加工获得。生产石油化工产品的第一步是对原料油和气(如丙烷、汽油、柴油等)进行裂解,生成以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为代表的基本化工原料。第二步是以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约200种)及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这两步产品的生产属于石油化工的范围。有机化工原料继续加工可制得更多品种的化工产品,习惯上不属于石油化工的范围。
2 石油化工自动化
石油化工自动化也分炼化自动化、油气田自动化、海上平台自动化及输油、气管线自动化等分支。从20 世纪60 年代起,我国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已经形成了石化工业和创新体系。2006年9 月投产的茂名年产100 万吨乙烯工程,新建裂解装置国产化率达到了 87.8%。目前我国在裂解技术、有机原料生产技术和聚合技术三大领域均有了一批自己的专利技术。炼油厂的燃料产品中,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石油气(LPG)等气体燃料将成为21 世纪汽车的主导能源,加上天然气原料增加因素,对于炼化工业的工艺会有一定影响。由于节能、环保、有效利用资源的要求,石化技术正出现新的突破,即出现第二代石化技术。
3 自动化仪表及系统
3.1 自动化仪表
自动化仪表主要有压力仪表、温度仪表、物位仪表和流量仪表四种。
①压力仪表压力范围为负压到 300MPa(高压聚乙烯反应器)压力传感器、变送器和特种压力仪表采用多种原理,而且可用于脉动介质、高温介质、腐蚀介质、粘稠状、粉状、易结晶介质的压力测量,精度可达 0.1 级。
②温度仪表石化现场设备介质温度一般都需要指示控制,温度范围为-200℃到 +1800℃.大多数采用接触式测量.在现场指示的水银玻璃温度计多被双金属温度计取代,最常用的是热电阻、热电偶。
③物位仪表在石化行业一般以液位测量为主,由于测量过程与被测物料特性关系密切,物料仪表没有通用产品,按测量方式分为直读式、浮力式、辐射式、电接触式、电容式、静压式、超声波式、重垂式、激光式、音叉式、磁致伸缩式、矩阵涡流式等。
④流量仪表如今所说的流量,不是一般的流速,是单位时间内流经有效截面的流体的体积和质量,另外还需要求知管道中一段时间内流过的累积流体的体积和质量(流量积算仪)。
3.2 其他仪表
3.2.1 分析仪和在线过程分析仪
从工艺上看,生产过程中对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工艺参数的保证,只是间接保证最终产品或中间产品的质量合格,所以对过程中物料成分的直接分析和对最终产品的成分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又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排放的物质也是要分析和在线监测的。多变量控制已在炼油,石化行业开始进入生产阶段,它以DCS为基础,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一个软件包,它与多变量动态过程模型辨识技术,软测量技术有关,多采用测控与PID串级控制相结合方式等。
目前在炼油厂中,对于分析仪器和在线过程分析仪的需求很旺盛,分析仪器的高科技含量,特别是对多学科配合要求高等,使得近年来分析仪器的科研和应用投入力量大,主要有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紫外及红外光谱、核磁、电镜、原子吸收及等离子发射光谱、电化学等分析仪器。
3.2.2 执行器
由执行机构和调节机构联动构成。石化行业经常使用的是气动执行器,少数液动执行器,其中气动薄膜调节阀又是最常用的,另有少数气动活塞、气动长行程执行机构。调节机构(阀)由阀体、阀芯、阀座、上阀盖等构成,其中阀芯有平板、柱塞、开口3种类型。按阀体结构分调节阀的产品有直通单座、直通双座、三通型、隔膜型、软管阀、阀体分离阀、凸轮挠曲阀、超高压阀、球阀、笼形阀等。
3.3 控制和安全系统
①常规控制石化工业自动化的连续控制、批量控制、顺序控制的基本控制策略没变。其中主要为连续控制,或称反馈控制、回路控制,仍然以 PID 调节为基础,功能块之间连接可以是多重串接、选择性连接、并联连接,自动补偿、自动跟踪、无扰切换,多配方自动改变参数或功能块连接方式。它能在保持系统稳定的基础上满足复杂参数的计算、综合指标的显示和监控,从而帮助操作人员实现回路操作、单元操作应付多种燃料变化、原料变化,实现生产指标、节能指标,保证环保运行,完成大型装置的开、停车、一般故障处理及一般连锁保护。但石化行业目前的主流控制策略仍是适应多回路控制站的功能块复杂组态能力的控制策略。
②智能控制和优化在现代控制论的推动下,各种智能化算法应运而生,其中除智能 PID 控制器外,多变量预测控制已在炼油、石化行业开始进入生产实践阶段。
③人机界面目前石化企业正在由一个装置一个控制室逐步过渡成数个装置一个控制室,而且最终是以 CRT 或 LCD 屏幕显示为主,辅以少数显示仪表和指示灯,以鼠标、键盘操作为主,辅以触摸屏及少数旋钮和按钮,工业电视摄像头摄取的画面也由专用屏幕逐步纳入 DCS 操作站的屏幕。
④安全仪表系统石化装置由于大型化、连续化及工艺过程复杂、易燃、易爆、对环境保护要求高等原因,安全性要求日益提高,由 DCS 等设备完成安全连锁保护的方法,在某些企业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所以紧急停车系统(ESD)等为 DCS 之外的单独设备。此外还有火灾和可燃气体监测系统(FGS)、转动设备管理系统(MMS);特别是压缩机组综合控制系统(ITCC,因其防喘振而特殊)等。现在自动化仪表行业兴起的基于 IEC61508 和 IEC61511 的安全仪表系统(SIS),正是为了进一步满足石化企业的需求而开发的。它是在安全总概念下,不同于3C强制安全认证、Security保安等的Function Safety 功能安全。SIS 是专门的工程解决方案,它连续在线运行,当侦测任何不安全过程事件时,能够立即采取行动,以减轻可能造成的损失。功能安全还应结合风险度、安全指标、安全完整性等级(SIL)等,正确选用 SIS(或直接称 ESD)系统。
结语
近几年来,我国在自动化仪表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现代自动化仪表的智能化技术及系统改善了仪表本身的性能,影响了控制网络的体系结构,其适应性越来越强,功能也越来越丰富。
参考文献
[1] 期刊论文李桢.Li Zhen 自动化仪表系统供电方案的改进-石油化工自动化2008,44(6).
[2] 陆德民.石油化工自动控制设计手册(第三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2.
[3] 期刊论文陈缃雯.邱宣振. Tube与自动化仪表系统工程-石油化工自动化2009,45(4).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首先,化工、石油化工、能源、动力是国家的支柱产业,这些行业的发展以工艺过程为先导,以先进的装备和控制技术为保障,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正是这些产业的支柱。我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前身是化工机械专业,成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基本上参照原苏联的模式。1951年大连工学院首先成立“化学生产机器与设备”专业,1952年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等先后成立“化学生产机器与设备”专业,简称为“化机”专业。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该专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化工、石油化工、轻工、制药等行业作用尤为明显。该专业主要特点是“化工”和“机械”的交叉与复合。既可以处理化工类的问题,又可以处理机械类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化工和机械的综合问题,而后一类问题在过程工业中非常普遍,实现了化工与机械的复合,曾被誉为“万金油”专业。这正是“化机”专业生存以及“化机”专业人才一直受到社会青睐的根本原因。近几年“化机”专业数量迅速扩大,目前我国已有140余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对“化机”专业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改变。主要是由于过程装备越来越趋向大型化、精细化和自动化,流程参数(如压力、温度、流量等)与过程的进行必须实施精确的自动控制,将“过程”、“装备”与“控制”三个相关学科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化-机-电一体化”,这是“化机”专业改革的必然[1]。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辽宁工业大学将“化工设备与机械”本科专业正式更名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专业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实际上是将机械工业和控制工程经发展和改造,使之能服务于过程工业。因此,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是一个融“过程”、“机械”和“控制”为一体,将“化工”、“机械”和“信息”学科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化—机—电”一体化的多科型、交叉型专业[2]。
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过程装备设计为主体,以过程原理与装备控制技术应用为其两翼(简称‘一体两翼’)”的复合型专业[3],培养以工程师为主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发展方向:了解工艺过程,熟悉机械基础,突出过程装备及控制。研究内容包括:过程装备设计与制造、高效节能装备的开发、成套装置的开发与设计、成套工程、设备结构及强度理论、过程安全理论技术与装备、流程参数控制理论与技术、粉体理论与技术等。主要服务对象定位能在化工、石油化工、能源、轻工、制药、制冷、动力、环保、生化、食品、机械和劳动安全等行业从事过程装备与控制的设计、研究、运营、技术开发与及管理工作。三、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参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总体框架,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为:培养具备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和管理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石油、能源、轻工、环保、医药、食品、机械及劳动安全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及控制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掌握过程装备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能够运用基本理论研制、开发、制造及生产组织管理等[4]。教学计划体现了“一体两翼”的专业总体构架,实现了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和控制工程多学科交叉。
(二)建设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目前,该专业已形成一支学历层次高(博士占25%,硕士占75%)、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45岁以下占65%、高级职称占75%)、专业素质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1]。为弥补原“化机”专业教师过程控制方面理论知识的欠缺,我们引进二位博士来做过程控制带头人。
(三)更新教学方法及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讲课突出重点[1]。对容易理解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以自学为主,教师只起督促、答疑质疑和考核作用,让学生自学和教师讲授、指导、解难答疑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先进教学技术,采用多媒体(CAI)和教学模具教学。如过程装备制造、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机械和化工原理等课程,使用三维课件加图片资料讲解,增加动态演示效果,看到了只能下厂实习才能看到的设备结构、工作过程,形象生动真实。加深了学生对制造过程、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解决了黑板甚至挂图也难以表达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辽宁工业大学的实际情况,以培养目标为指导、以知识结构为框架、以培养规格为尺度,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在教育思想上由传授知识转变为能力培养;在课程内容上按照“加强基础、砍掉重复”的原则进行重组,并充分注意各课程的分工、衔接、协调与补充[2]。在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方面,以过程装备为主体,以化工过程和过程控制为两翼,具体地说:过程的主体是化工装置,包括化工单元设备及设备成套技术,且必须以工艺技术(化工过程)和过程控制为补充,从而使之成为培养工程型人才的摇篮。贯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原则[2]。结合辽宁工业大学的实际情况,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如下:
1.精炼化工方面课程、加重机械方面课程、强化控制方面课程。由于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是复合专业,即化机电的集成,它不可能将三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全部照搬,故根据我校情况,在教学计划中只设置了工业化学及化工原理两门化工方向的课程,将普通化学砍掉;又因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以机械为主体,故在课程设置上格外突出机械方向的课程。如:按传统设置了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过程设备设计和过程机械等;在此基础上添加了过程工业必需的基础课程,我们设置了粉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等课程。此外,为加强过程装备的自动控制,实现机电一体化,我们认为最核心部分是控制原理和控制方法的应用。为此,设置了电子技术基础、机械控制工程基础、PLC技术基础和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应用等课程,从根本上实现了化机电的复合。
2.加强专业实验,强调工程实践,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实验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同样重要,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过控”专业实验室主要承担“过控”的专业实验,过去大多是化工机械方向的实验,与“过控”专业要求很不相适应。为此对专业实验进行了全面整合,按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厚基础,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思想,补充了过程装备控制项目的实验。实验类型由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例如:新增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多功能综合实验,多容液位控制系统综合实验等。搭建实践教学,科研平台。实验数据采集、测量、控制与数据处理系统大部分实现计算机控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将实验仿真和实际实验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参与性、扩大学生知识面。目前可为本科生开设20余个实验,供学生自由选择。为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实验教学基地,并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实验支持,同时还可为社会承担科研与开发任务。
3.充实和丰富实习环节内容,实现实习模式的多样性。实习是工科学生完成工程师基本训练极其重要的实践性环节,也是目前高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6]。其内容与实施方式安排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素质与知识面。经多年教学经验,我们感到培养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是确保实习质量的关键。因此应该加强专业教师到校外实训的建设,聘任在生产一线工作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来参与实习指导,从而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整体实践水平[6]。其次,还要强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学到校内无法学到的先进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经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必须是互惠互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企业无偿或有偿地提供一些技术咨询和科研服务,从而使企业愿意与我们合作,为学生实习奠定基础[6]。即使这样,也不可能一遇到问题就到企业去实践,对于一些简单的或特别复杂的问题,可将过去去校外实习的单一模式改为在校内实习模式。通过仿真软件的训练,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既经济、方便,又能达到实习目的。校内实习基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课件和仿真软件,由人工建造的模拟工厂操作与控制或工业过程设备为工具,用实时运行的动态数字模型代替真实工厂的仿真实习,缓解由于实习经费紧张,造成实践教学质量滑坡的压力,并可以学到校外实习难以学到的知识;在仿真实习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对化工过程,设备性能及控制参数有了更深理解。这种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习模式既缓解了实习压力,又丰富了实习内容,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4.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模式,从单体化工设备为主转向成套装置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是完成工程师素质基本训练的一个关键性教学实践活动。根据企业的要求,修订了毕业设计(论文)大纲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指导教师依据培养目标从工程实际或纵(横)向科研课题选好题目(不设虚拟题目)后,采用双向选择方式。毕业设计(论文)内容以工程设计为主线,计算机为结合点,把机械、化工及控制技术三个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集成,考察和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过程装备系统性和大工程概念的理解,改变了原来传统的单体化工设备设计模式[2]。学生在确定自己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后,采用计算机软件(AUTOCAD、CAXA和Word)绘制工程图样并输入和输出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从中得到了真刀实枪的训练。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提高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过去单一的独立设计模式转变为部分独立项目与部分协作项目设计模式,培养了学生协同工作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机会。
5.加强能力培养,以体验为手段,学研互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创新能力。教学计划有2个创新学分,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的思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体的做法由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科研工作体会、工程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把工程案例带进课堂。这些知识的传授必然能够启发学生思维[5]。然后学生自己申报创新实验的题目或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以实验室(实验装置或过程设备拆装)或工厂为平台,以教学模型或实物为道具,让他们在动眼、动脑、动手过程中认识基本结构,了解基本原理、让技术还原[5],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获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中受到初步的科研训练。最后,学生将成果以专利、发表科技论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创新实验报告的形式申报,经评审合格获取1~2创新学分。
关键词:泡沫玻璃,性能用途,发展趋势
1.泡沫玻璃简介
泡沫玻璃(foam glass)是由定量的碎玻璃、发泡剂、改性添加剂和促进剂等,经过破粉碎,混和均匀,形成配合料,将其放到特定的模具中,再经过预热、熔融、发泡、退火等工艺制成的多孔玻璃材料。泡沫玻璃是由大量的直径在0.1-5mm的均匀气泡结构组成,气泡的体积占总体积的80~95%。它的表观密度为100~500 kg/,可根据使用的要求,通过生产技术参数的变更来调整其密度。
随着我国轻工玻璃和平板玻璃工业的发展,各类玻璃制品的产量迅猛上升,同时伴随着大量废旧玻璃的产生,若不加以妥善处理,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是一种资源上浪费,泡沫玻璃发明刚好可以解决此问题。泡沫玻璃以废旧玻璃和工业废渣为主要原料,经过破粉碎、加热、退火形成无机刚性多孔性玻璃材料。泡沫玻璃具有轻质、保温、隔热、防火、防水、隔潮等优点,它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新型建筑保温材料,它将在墙体材料的改革和建筑节能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
2.泡沫玻璃的特性
泡沫玻璃是由封闭或相互连通的微孔玻璃质结构组成。。由于无机玻璃的物化性质和它所具有的均匀的独立气泡组织决定了它具有如下的特性:
(1)不燃性,能在低温到高温的广阔温度范围内使用;
(2)能经受有害气体和药品的侵蚀,不蚀损、不霉变、不腐烂;具有良好的化学稳
定性, 耐酸耐碱 ;
(3)不透气、不吸水吸湿,不必担心长年使用而降低保温、隔热性能;
(4)泡沫玻璃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但却很容易切割加工,可锯、可钉、可钻、可研磨 、可粘结成各种所需的形状;
(5) 耐冷热冲击,潮湿环境下抗冻性能好;具有良好的抗风化性,耐久性;
(6)具备较好的吸音性能;
而且以上特性特别稳定,不发生劣化现象。因此,泡沫玻璃作为一种新型轻质隔热隔音和防火建筑材料,可用于石油化工、冷库、核电站、船舶、发酵、酿造等装置和管道上的隔热保温材料:建筑和楼顶的保温防水材料;天花板、围护墙、内隔墙等室内外的隔热隔音材料;以及一些湿部位的隔热防湿材料泡沫 玻 璃 的机械性能、导热系数等受容重影响。一般,容重小的制品导热系数低,但抗压、抗弯等机械强度也降低。在相同容重下,气泡的直径小,气泡壁就相对较厚,承受载荷的能力也相应较大。
3.泡沫玻璃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泡沫玻璃最先由法国研制成功,随后美国、德国、前苏联、日本等国也先后投入生产。目前,国际普遍采用“二步法”生产泡沫玻璃,其特点是泡沫玻璃在发泡窑中进行发泡,随后进行脱膜,然后进行退火、切割而成。。当前,国际上最大的泡沫玻璃生产厂商是美国的康宁和日本的纺绩两家公司,它们的年产量均有50×lOOOO左右。我国对泡沫玻璃的开发起步较晚,70年代,为给某重点工程提供配套的防腐保温材料,国内有关部门通过协作研制出了体积密度为160的泡沫玻璃制品,其,技术指标可与美国康宁公司的产品媲美,但因其生产成本过高,不久即告停产。其后国内某厂采用土法上马发展泡沫玻璃生产并逐步发展起来。目前,国内泡沫玻璃的年总产量不超过5×10000,不仅与国外的固体废物利用率有较大的差距,也很难浦足国内防腐保温隔音市场的需求。
目前,我国对泡沫玻璃的年需求量约在10万以上,仍需花费大量的外汇到美国购买。尤其是石油化工企业,每年都要进口数万立方米的泡沫玻璃用于化工设备及管道的保温和保冷;由于泡沫玻璃所具有的优良性能,各行各业也都开始乐于接受并应用这种新型材料。。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建筑维修、石油化工及地下工程的发展,对泡沫玻璃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加大泡沫玻璃的开发研究力度,努力降低其生产成本并逐步使其代替玻璃纤维保温管和聚氨脂泡沫硬质塑料将会成为必然的趋势。生产泡沫玻璃有利于废物利用,保护环境,其产品也有显著的环保效益,属于国家大力提倡并扶持的产业,该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发展前景极为广阔[2]。
4.泡沫玻璃泡沫玻璃发展趋势
泡沫玻璃研制中还存在问题,以下几个方面是今后的重点研究方面。[3,4]
4.1 泡沫玻璃质量未达到要求,只停留于低端产品
虽然我国早已研制出保温泡沫玻璃,并满足当时化工厂的保温隔热材料的需要,但成品率很低,经济效益不好。吸声泡沫玻璃也是如此,按当时重点工程要求,125Hz低频吸声系数已达到0.34以上,平均吸声系数达0.5以上,已批量生产,解决了急需,但成本高,既无市场,也无效益。至于一些小型企业制造的泡沫玻璃容重和热导率更高,很难用作反应塔和反应罐的保温层。对吸声泡沫玻璃而言,目前国内普通泡沫玻璃平均吸声系数在0.4左右,不能满足噪声控制对吸声系数性能的要求,例如《道路声屏学设计规范》(送审稿)对道路声屏障所采用的吸声材料,要求其平均吸声系数大于0.5。采用一般方法生产的泡沫玻璃吸声系数很难达到此要求。
4.2 采用有模发泡,耗能量大
国内无论连续式或间隙式生产泡沫玻璃,均将粉料装在模具中,再送人发泡窑中,模具和粉料一起加热,然后冷却,消耗了大量能源。特别是间隙式生产单位产品能耗更大,如用电炉间隙式生产保温泡沫玻璃,能源要占成本70%以上。同时保温泡沫玻璃的发泡温度在800℃ 以上,模具要用合金钢,不仅价格昂贵,而且经多次高温加热,损耗较大,有的企业用铸铁为模具,虽然价格低,但加热后氧化、掉皮、变形,损耗也严重。
4.3 配料装模时粉尘飞扬,环境污染
为了提高泡沫玻璃质量,粉料都磨得很细,一般泡沫玻璃比表面积要达6000,优质泡沫玻璃比表面积要达到10000。如此细的玻璃粉,又用人工加入模具中,而玻璃粉中SiO:含量在60%以上,为硅质粉尘,颗粒度小于5μM,是最有害的飘尘,此飘尘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中沉积,操作工人易得矽肺病,某泡沫玻璃厂即因工人矽肺病较多而停产。
参考文献
[1] 张红梅.泡沫玻璃的研究进展.科学之友,2008,11.
[2] 李雪,刘福民.泡沫玻璃.技术与市场,2001,1.
[3] 张雄,曾珍.泡沫玻璃在工程上的应用现状[J].建筑材料学报,2006,9(4):177一l8.
[4] 王承遇,陶瑛.泡沫玻璃研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玻璃与搪瓷2004,12:34-6.
“十五”期间,北京化工大学以第一单位(个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获省部级奖励36项。申报发明专利280项,授权101项。被SCI收录论文1050篇,被EI收录论文706篇,被ISTP收录论文187篇。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统计,2004年学校被SCI收录论文244篇,居全国高校第35位,比2000年前进了50位,2005年SCI收录论文413篇;特别是在SCI被引次数由2000年的18篇次、名列63名,上升到了2004年的288篇次、名列全国高校第36名。这对于一个只有800多名专任教师队伍的学校来说是殊为不易的。
以基础、应用基础为先导 构建知识、技术创新的平台
近年来,插入化学这一概念已逐渐被国际学术界认可并成为研究热点,十年间发表的SCI论文数目几乎增加了一倍,2004年达到2029篇。以长江学者段雪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这一前沿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被SCI收录研究论文100余篇,为完善和丰富超分子插层组装理论做出了贡献,奠定了在国际、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近5年以来,共申报国际发明专利17项(已公开5项,并有2项进入国家阶段),申报国家发明专利99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2项、公开国家发明专利29项,针对结构与技术创新构筑了较为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基于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化及产业化的科技成果,200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还先后获得省部级成果奖励5项,形成了稳定的、有特色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研究方向。
开发共性、关键技术 为行业科技进步服务
作为一家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学校针对行业中一些关键、共性技术,组织研究、攻关,并将成果及时在企业中推广应用,这些成果在解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丁基橡胶生产技术“于2002年8月用于工业生产中,生产结果表明,该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这一关键技术的攻克为企业创造了5亿多元的经济效益。“大型高效搅拌槽/反应器的成套技术及装置”这一共性技术的开发,结束了我国关键的大型搅拌槽/反应器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与国内外技术相比,具有适应性强、单台设备生产能力高、操作弹性大、性能价格比高等特点,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特殊物料分离技术”已应用在高粘度、易自聚、含固体颗粒物料等270多套装置中。2003年对应用该技术的10家企业近三年的情况作了调查,他们开具的证明表明,三年内取得经济效益13亿元,节省蒸汽一百多万吨,减少化学污染物料排放约4万多吨。这一共性技术的开发应用,对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减少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述案例说明,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对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提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企业不同,学校开发的这类技术不求自身独占,而总是力求让更多企业使用,以充分发挥它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扶植、培育新的生长点 加强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近几年,学校生物化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环境领域项目明显增加,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持续发展,农业工程有关的研究工作开始显现成效。在生物技术加工过程,特别是微生物发酵平台技术和脂肪酶催化,在国内有一定的优势。在生物资源和生物能源领域,开发了从青霉素菌丝体中提取麦角固醇、壳聚糖和氨基葡萄糖的新工艺,先后获得2001年中国石油化工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酶法合成生物柴油的小试已于2004年1月通过了技术鉴定。在分离工程和中药现代化方面,开发了中药连续多级逆流多级萃取设备及工艺,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依靠现代化工技术 改造和建立新型化工产业
现代化工技术主要特点是“绿色化,资源高效、集约化,进而改善产品结构,降低资源消耗并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利用现代化工技术改造传统化工基地,建立新型化工产业,提高其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具有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超重力技术,在长江学者陈建峰教授的带领下,在较宽领域中进行了大量有关超重力高新技术的研究。学校首创超重力法制备纳米材料技术,成功合成出纳米碳酸钙、纳米阻燃剂、纳米电子化学品、纳米白碳黑、复合纳米材料等产品,并成功实现纳米碳酸钙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在世界上首先实现了超重力法油田注水脱氧的商业运行;协助美国Dow Chemical公司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超重力反应分离装置,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多项超重力反应与分离示范技术已出口美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中心在超重力反应与分离、制备纳米材料技术以及高技术产业化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200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200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近200篇,申请国际发明专利9项(已授权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5项(已授权10项)。
积极开展科研组织的创新
结合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基地、团队建设基础上,学校组建安全科学与监控工程中心、国防新材料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在这四个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中,首先改变了学科建设以学科点申报为导向和目标的习惯做法,其所涉及研究领域大多数尚未完整体现于现有学科专业分类体系中,而是紧密结合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学科专业是知识划分和知识生产制度化的产物,学科制度通过规范有效地推动了学科新知识的增长,但同时形成了学科之间相对封闭甚至冲突,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科内部的知识创新活力。其次,打破现行人员行政隶属关系的壁垒,包括绩效考核体系、利益分配管理办法等方面对学科交叉与融合形成的人为阻滞因素。第三,通过人事聘任制度的深化改革,加强学科建设中个体责任意识,大力扶植各层次科技创新团队。
加强统筹、协调 实现集成科学和技术、工程的重点突破
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在科研基地建设方面相对薄弱。通过努力,学校近年新增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
全球性资源匮乏和行业资源消耗高,已成为制约化学工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矛盾。学校以“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瞄准化工与资源的学科交叉点――化工资源有效利用,积极组织协调,按照以化工手段解决资源问题为主导思想,充分利用学校化工、材料和化学3个一级学科布局紧凑、专业方向完整的优势,通过化学、化工及材料等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整合,形成以化工资源有效利用为特色方向,“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纳入建设计划。
关键词 产学研 应用化学 做法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Applied Chemistry Professional
LUO Yue, DING Kangle; LI Shuiqing, REN Chaohua, YANG Huan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4023)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earch definition, meaning and introduction of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Yangtze Universit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e of Applied Chemistry and research, and discusses the specific practices and research measure of applied Chemistry.
Key wordsresearch; applied chemistry; practice and measures
1 产学研的定义及意义
在产学研中,“产”指产业,“学”指学校,“研”指研究机构。产学研结合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要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 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①。随着智力因素及高科技成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决定性作用的不断扩大,通过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将高校创造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2 应化专业性质与产学研的关系
1886年日本颁布《帝国大学令》,首次将应用化学作为工业专门学校中工艺科的一门专业。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来看,当时设置应用化学的思路类似于欧美的化学工程系的化学工艺学和在化学系培养实用化学家的做法。最近二十几年,国际应用化学专业主要是研究如何将当今化学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实用产品的应用型专业。
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应用化学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与博士点建设学科,具有 “应用化学”硕士学位授权资格,在油田化学及应用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应用化学专业与产学研之间形成了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应用化学专业坚持产学研合作办学,科研促进教学,贴近市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学科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3 具体做法与措施
3.1以科研为龙头,强化校企、校地合作
多年以来,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加强与周边石油化工企业和长江大学科技园内的相关油田化学处理剂生产企业和中试基地,如荆州嘉华科技有限公司、荆州现代石油科技有限公司、荆州市埃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联合,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另一方面遍访全国十余个大型油田企业,邀请30余位现场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交流,及时掌握企业生产技术难题及科研需求。上述做法不仅可以促进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同时使教师的工程水平通过产学研合作不断更新提高,年轻教师的工程能力通过这种形式得到了锻炼,还初步实现了利用社会力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拓宽了就业渠道,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达到了校企双赢的效果②。
3.2以科研为平台,提高学科学术层次
在加强校企科研协作的同时,为了提高科研层次,进而提高学科学术层次,我们积极争取国家及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十一五期间,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973项目1项,国家石油重大专项1项,湖北省计划项目2项,合同经费200余万元。同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二、三等奖共5项。50余篇,其中20余篇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结合科研实践,发表2部学术专著,极大地提高了长江大学应用化学学科的学科地位及学术影响力。
3.3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成果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教学是大学稳定之基,科研则是强校之本。中国大学的性质也决定了一个教师应具备教学及科研的综合素质。十一五期间,我系所有教授、副教授和博士每学年讲授一门本科生课程,同时承担研究生教学、本科生毕业设计、生产实习及实验教学,都完成了额定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反映良好。同时也取得一个普遍认知:科研优秀的教师,其教学也优秀,反之亦然。教师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在科研中拓展知识应用,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具体体现为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理论及实践教学内容。专业课程“油田化学”、“钻井液与完井液”、“油层保护”、“精细有机合成”、“金属腐蚀与防护”等授课教师都融入自己的科研成果,对讲义、教材及课件进行完善,丰富了理论教学内容。
为了科研需要,教师们研发了多种油田化学特种实验设备及装置,如“高温高压动失水仪”、“多级岩心渗透率测定装置”、“高温高压动态腐蚀测定仪”等,获得了6项国家发明专利。由此衍生了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并实现了成果转化,实现公司化生产。学校采购了20余台套作为学生实验仪器,为本科生及研究生实验教学提供了支撑条件。同时,教师的科研合作单位也成了研究生、本科生的实习基地,学生们参与现场取样、化验分析、现场试验等环节,大大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在研究生培养方式上采取联合导师制,每个学生均有对应的现场指导教师。本科生毕业设计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指导答辩并评审论文,这些措施丰富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内容,取得了良好成效。
3.4科研反哺教育、服务学生、强化教书育人
由校企、校地合作衍生而来的科研协作,不但提升了学科的学术层次,也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但大学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如何让科研协作惠及学生,提高教书育人效果也是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实践中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1)积极鼓励科研创收效益大的教师发扬爱心,本系老师出资20余万元设定学生补助基金,并积极参加“1+1”帮扶教育,出资近万元帮扶了10余个困难学生。
(2)鼓励教师从科研经费中列支购买试剂及设备,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经费高达50余万元,弥补了教学经费的不足,大力支持了学生教学实验、毕业设计及业余科研。
(3)吸取大学生参与科研,作为勤工俭学的重要途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及寒暑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每学年有30余人次,发放补贴5万余元,学生经济上受惠,也得到了科研及实验技能培训。
(4)利用科研协作关系,积极推动学生就业及考研。2010年新疆一家公司一次性招收我系学生15人,同时科研协作单位如南京工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也录取我系一批硕士生及博士生。
3.5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
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产业链,是科学技术内涵所决定的客观规律,也是大学教师应尽的社会责任。应用化学是应用型学科,更要注重成果转化工作。多年以来,长江大学鼓励教师通过技术合作、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公司化运作。湖北省荆州市与应用化学教师相关的企业多达8家,产值过4亿元,为地方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注释
从1980年初在我国东南沿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创办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性质的职业大学开始,我国的职业教育走过了30多个年头,从1999年国家实施大学扩招政策以来,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要求我们重视实践,追求创新,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上进行一系列改革。教育部2003年4月8日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打造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特点”的精品课程已经成为国内许多高职院校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精品课程建设是推进教育观念创新,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更新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尤其是目前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不扎实,在专业课学习中普遍感觉较为吃力,因此,本文针对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课如何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提供服务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高职院校有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要解决的问题
我院作为化工类职业院校,化工专业类别设置较多,有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五个专业。各专业开设的专业课及对有机化学基础课的知识需求侧重有所区别,如何针对不同专业开展教学是本课程建设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基础课化繁为简,做到“必需、够用”也是本课程建设关注的主要问题。
三、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理论与专业技能提升方面
学历高,学缘关系广,教师研究能力强:课程团队鼓励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团队中现有在读博士1名,硕士4名,学士7名,教师们都不断提高学历与教学能力。企业锻炼、高校进修,活跃的教研活动和良好的保障制度多措并举促使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升:结合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安排多名在职中、青年教师到高等院校进行专业知识学习、进修和培训,其中一名教师于2009年赴北京师范大学为期一年访问和学习,对教学和科研方面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所有校内老师参加过高职高专培训基地举办的赴高校进行深造的培训,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习完成后必须向全体教师做学习报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知识水平。对年轻教师实行传帮带制度:让青年教师广泛听课,感受不同教师的讲课风格,积累讲课经验。经过这一过程,青年教师在高起点上开始讲课,讲授的质量得到保证,这对其今后的成长十分有利。教研活动:每1~2星期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与同行开展交流、公开课、与专业教师的沟通、课程的整合与优化、讨论国外以及国内其他大专院校相关课程的设置情况与发展趋势、讨论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应该安排怎样的教学方法、讨论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课时应该安排怎样的教学内容、学生实习、毕业设计、学生课外活动、科研项目开发、论文等等,通过这些教研活动有效地更新了教师的知识、提高了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业务比赛:积极参加业务技能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两位老师分别获得自治区课堂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两位教师获得学院竞赛一等奖,以赛促教,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二)实践能力提升方面
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增加教师的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通过实施岗位培训、技能培训、下厂锻炼、科研与技术合作和科技服务等措施,使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要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100%,建立一支双师结构合理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三)鼓励教师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
教研室坚持教学、科研并重的方针,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教学和学术研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申报各项课题和积极,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目前,课题组主讲教师中每人都参与过自治区级或院级课题,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年轻教师积极参与,发挥主力作用。
四、教学改革与实践
全体教师根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紧紧围绕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实践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应用型人才要以“有用、实用、够用”为度,以“立足基础、服务专业、注重技能、教书育人”为目标,使学生能了解有机化学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依据上述原则我们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三增两减一融合”的教学模式,即增加岗位认知能力的培养,增加专业课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增加命题式综合实验教学,删减合并理论课程内容,减少课堂授课比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校企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与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理论教学
以“服务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选择、设计了不同的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色。例如在化工、煤炭、石油、工分等专业突出了脂肪烃的学习,淡化了立体化学、糖类、氨基酸等知识的描述,而在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压缩脂肪烃的介绍,加重立体化学、糖类、氨基酸等知识的描述,同时增加萜类、甾族、硫醇、硫醚、磷脂等与医药相关的知识。本着“必需、够用”的学习原则,精简教学内容,删减合并了有机化学课程中一些较难的、应用性不强的内容,增加了与专业相关重要有机化合物的学习内容,挑选出在生产实践中有重要作用的和在后续专业课程中将要学习的有机化合物,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教学,延长了教学时间,拓展了教学空间。同时结合有机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每个模块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上。
2.实践教学
注重实践教学,突出“实际、实用、实践和实效”,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根据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的递进性,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把传统的有机实验整合为基础实验、制备实验、命题式综合实验、岗位认识实习四大教学模块。基础实验模块包括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使学生能系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制备实验使学生能掌握合理的实验路线及合适的实验方法,完成对产物的合成、分离、提纯和鉴定,初步认识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流程。命题式综合实验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岗位认识实习模块包括参观学习我院现有的实训基地及中试基地,提高学生的岗位认知能力。四个模块由简到繁,由单元技能训练到组合技能训练,最后进入综合性实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样可以使理论很好地指导实验,又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予以巩固。
(二)有机化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实践
1.教学方法
按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目标,结合有机化学的学科特点,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理论教学中采用的模拟辩论法、对比分析法、科学探究和专题读书报告等方法,实践教学中采用的“教、学、做、考”合一的教学方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搜集了大量的基本素材,精心设计、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加入图片、动画、视频等丰富多彩的资料使课堂教学信息量更大,深受学生的好评。针对有机化学的教学难点,运用了实体模型、让学生拆装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结构的概念。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逐步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录像、电子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等内容链接到网上,做到优质资源共享,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课下的学习;今后将逐步提供实用的在线测试等互动平台,可以满足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线学习交流的需要。
(三)有机化学课程考核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建立了习题库,包括复习思考题、课堂练习题、综合作业题等;建立了部分试题库并逐步完善;制定了与教学大纲对应的考试大纲,实施新的考核办法,具体见表,强调过程考核,注意学习引导,注重能力培养。
(四)有机化学教材建设
根据我院化工、煤炭、石油、制药、工分等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进行研讨、交流,并深入企业调研,共同选取符合本校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内容,自编特色教材《有机化学》2本,并在学院化工、石油、煤炭和工分专业使用,效果良好。
五、有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特色与创新
(一)创新教学模式
在有机化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三增两减一融合”的教学模式,即增加岗位认知能力的培养;增加专业课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建设,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增加命题式综合实验教学;删减合并理论课程内容;减少课堂授课比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实现了有机化学教学从传统教学向特色教学的改革。
(二)根据专业特点选取教学内容
突出“三结合”原则与专业特色,与相关企业生产实践结合;服务专业课程,与后续课程的需求结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结合。
(三)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穿行,既能使理论很好地指导实践,又能巩固理论课程的学习成果。实践教学采用了模块化教学方法,增加了命题式综合实验的教学模块,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
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中心”转型。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需求,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模拟辩论法、对比分析法、科学探究法、“第二课堂”、“教学做”一体和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改变了过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被动学习的局面。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将应用性很强的模块四的教学内容都放在“第二课堂”中完成,通过让学生制作ppt、演讲展现出来,并纳入考核范畴。将所学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解决有机化学学习中的难点
有机化合物的立体结构是有机化学学习中的难点,本课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有机反应式和有机分子结构图片、三维立体动画、二维动画等引入课堂教学,把反应机理、立体化学等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地表现出来,同时给学生展示实体轨道模型,让学生动手拆装,帮助学生建立有机化合物的空间结构,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完成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六)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在有机化学实践教学中增加了岗位认知实习,让学生走出课堂,亲临生产第一线了解有机化学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建立浓厚的学习兴趣,明确的学习目的。同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结束语
Abstract: By investigating the condition of down-hole oper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n Dagang oilfield,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existing in down-hole oper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n Dagang oilfield in various aspec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own-hole operation and decrease the cost of project, and fulfill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goal of oilfield, this paper will start with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Dagang oilfield, then discuss the way to optimize project management of oilfield down-hole operation in aspects of human resource, market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procedure of down-hole operation, thus to ensure the successful project management of down-hole operation in Dagang oilfield.
关键词: 大港油田;井下作业;项目管理
Key words: Dagang oilfield;down-hole operation;projec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E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090-03
0 引言
井下作业是对油、水井的投产、生产维护、井内故障处理、增产稳产等进行的各类施工工序的统称,是油、气、水井长周期、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1]。大港油田井下作业项目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中试油测试、压裂酸化、浅(侧)钻大修、加工制造和油田综合服务等综合性措施专业技术服务。井下作业的实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系统过程,涉及面广,工作关系复杂,其主要特点是:各类措施的目的不一、施工方法不一、井下状况复杂、突发性强、施工周期不确定、涉及井下工具种类繁多等[2]。
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井下作业管理,最大限度的提高井下作业的质量和效益,缩短作业周期,一直是各油田井下作业部门的追求目标。为了强化井下作业管理,提高井下作业效果,大港油田按区域组建了不同的井下作业项目部对井下作业进行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制约井下作业项目实施效果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于各项目部。
因此,对大港油田井下作业项目管理进行探讨,针对大港油田井下作业项目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对大港油田井下作业乃至整个大港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大港油田井下作业项目管理发展现状
作为国内的重要老油田,大港油田自1964年发现至1968年投入运营,已经过四十多年的勘探开发,目前油田整体进入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零散,含水率高、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高、自然递减率高,开发成本高,调整挖潜难度越来越大,稳产基础脆弱[3]。而石油行业又是技术密集,专业众多的高投入、高风险行业,每一生产环节无不是充满分工、协作的系统工程。大港油田井下作业项目管理既有现代项目管理的新内容、新形式,又深受自身文化的影响,下面从井下作业项目人力资源、市场开发、井下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等方面来分析其现状。
1.1 井下作业项目人力资源问题 截止目前,井下技术服务公司在册职工中管理和专业技术岗占职工总数的30%,其中管理岗占职工总数的21.6%,专业技术岗占职工总数的8.5%;操作岗占职工总数的70%。大学文化以上占职工总数的30.1%,中专、高中占职工总数的44.8%,初中及以下占职工总数的25.1%。人力资源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高素质人才总量不足。井下技术服务公司一直致力于高素质人才的开发、引进、培养工作,但是由于公司市场规模的扩大,人才的引进速度已满足不了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增长。二是高级操作人员缺乏。由于老职工相继离退、分流,年轻的岗位工人尚未成长起来,造成公司熟练操作工人严重不足,尤其是行业市场、国际市场的关键操作岗位机械师、电气师、司钻等极其匮乏。
1.2 井下作业项目市场开发问题 目前,大港油田井下作业项目能够提供工程服务的市场可分为三大区域市场:一是大港油区市场,二是国内行业市场,三是国际及反承包市场。
随着大港油田井下作业项目的不断发展,必须在激励的国际市场竞争、良好的发展良机以及中石油集团公司提供的政策机遇中扩大市场份额,做大做强大港油田的井下作业这块蛋糕,但是在发展的进程中,市场开发问题不断凸显,表现在:一是大港油区市场执行关联交易协议不到位,造成收入预算与结算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由于结算不及时导致公司资金回笼困难。二是核心、关键设备不足,导致现有设备资源常常处于长途奔波状态,严重影响了市场开发,也不利于生产协调和设备的正常维护使用。
1.3 井下作业项目技术研发与推广问题 随着油田深度开发,生产井数增多,地下情况更加复杂,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地下情况的井下作业技术有待完善和突破,同时也有待技术的推广。
井下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难度逐步加大,市场化的技术需求越来越高,对技术更新和技术发展的要求日益迫切。油田的发展主要依靠老区稳产和新区的发现,油田勘探开发规模不断扩大,新区块、新类型、新情况、新变化层出不穷。油井的分布范围广,不同区块、不同油藏类型、不同井别、不同开发阶段,情况千差万别,只有针对不同的地下情况实施与之相适应的配套工艺技术才能取得理想的作业效果。同时,老油田经过多年开发,地下情况也在不断发生新变化,工艺技术也需要创新和改进。所有这些,通过技术上的创新,提高作业质量,改善增油效果,延长油井生产周期,降低作业成本,实现油田长期稳产,一直是公司多年来攻关的重点。二是由于缺少油田公司的技术推广平台支持,公司的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无法得到深度推广和应用。
1.4 井下作业项目管理流程问题 大港油田现在已进入高含水、高采油速度、高采出程度的困难开发时期,老油田自然递减加快,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投入产出矛盾突出,生产成本逐年上升。井下作业管理作为保障老油田稳产上产的重要手段,随着老油田开发管理难度加大,也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一是井下故障增多,上修作业频繁,作业成本上升。经过持续多年的开发,油水井生产周期的延长,采油设施(油管、抽油杆、泵)的老化,以及地下情况的变化造成井下故障增多,油水井作业工作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二是作业措施难度加大,增油量下降,效益变差。油田在多年持续高速、高效开采的情况下,地下剩余可采储量减少,能量降低,措施难度加大,措施效果越来越差。要保持油田稳产,势必增加更多的措施工作量,增加作业投入,降低作业效益,造成作业成本逐年上升。要解决这些难题,就必须从优化作业管理流程入手,在成本控制、作业设计、方案优化、管材质量、措施优化等方面,强化管理,优化运行,不断创新。
2 大港油田井下作业项目管理优化措施
2.1 井下作业项目人力资源优化 项目管理能否顺利实施,人力资源的配置是非常重要的因素[4]。在人力资源上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2.1.1 技术干部 公司是技术密集型企业,企业的发展与竞争优势体现在技术干部上。这就要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为项目管理提供高素质的技术人员。首先是提供合格项目经理,主要措施是:“请进来”、“送出去”、“多实践”。其次是做好核心技术干部管理工作。任何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核心技术人才,因此稳定好核心技术员工队伍是保证公司项目管理实现的关键。这就要,在收入上我们要向核心技术人员倾斜,在干部培养上向核心技术干部倾斜,在人才使用上向核心技术干部倾斜。在具体实践中,以公司技术体系为基础,构建出三级核心技术人才体系。第一级为公司级首席专家,第二级为公司级技术专家,第三级为学术带头人。这三级评选出的人数不超过公司技术干部人数30%。对这30%的核心技术干部在薪酬上实行倾斜,每月发放不同的津贴,以稳定核心技术人才队伍。
2.1.2 管理干部 再好的业务、制度、管理方式与理念最终要由人来实现,再好的技术干部也需要管理干部对他们进行“结构重整”和“排列组合”,因此管理干部对实现战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把技术干部看作反应物质,那么领导干部就是催化剂。所以,在选择干部上要向管理变革,敢于接受新事物的干部倾斜,在管理干部教育上,要多宣传,多沟通,争取既有干部的理解和支持。在实际中,由于国有企业是党管干部,因此这项工作需要根据公司党建实际与公司党委进行充分沟通和紧密结合,以便选拔出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年轻有为的管理干部。
2.2 井下作业项目市场开发优化
2.2.1 大港油区市场 随着陆上老油区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今后应该向深层和滩海地区发展,随着建设大油田的目标确立,自营区原油产量将保持在每年400万吨以上,油气产量将保持每年20万吨的增长,整体工作量逐年上升。今后要增加用于试油和修井作业的修井机、压裂设备、三相分离器,以及其他相应配套设施,全力确保大港油田建设大油田的需要。
2.2.2 国内行业市场 随着各大油气田加大对滩海的勘探开发力度,特别是中海油市场上产趋势明显,无疑为公司提供了更广阔的海上试油、修井、措施市场平台,公司应该充分利用2000型撬装压裂车组、三相分离器等装备优势以及海上试油措施一体化的技术优势,择机尽早进入海上市场。
另外,随着国家对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给予了高度重视,对外合作步伐不断加快,该市场开发前景广阔。随着工程技术业务的重组,井下作业项目设备优势更为突出,业务范围更广,将充分发挥钻采一体化的优势,努力开拓煤层气钻井、修井、压裂、完井、排采市场。
2.2.3 国际及反承包市场 依托渤海钻探公司在海外实现钻采一条龙服务模式,进入目前钻探公司现有国际市场。加强国际市场调研,努力开拓委内瑞拉、伊拉克、印尼及伊朗等国家的修井、大修、试油、连续油管作业、液氮排液、钢丝作业、压裂酸化和测试市场。
随着境外跨国公司介入中国石油天然气合作勘探的不断深入,国内反承包市场日益增多。另外,紧紧地跟踪在华投资的其他外国石油公司如:远东能源公司等反承包市场,择机进入。
2.3 井下作业项目技术优化
2.3.1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 对列入公司计划内的科技项目,要基本做到了人员、资金、条件三落实。认真学习科技开发处下发的科技经费管理办法,领悟文件精神,做好每个项目的经费管理台帐。制定详实可行的经费预算,从资金上切实保障科技项目的顺利运行。
2.3.2 积极开展技术论文和技术交流活动 为提高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促进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可以组织开展技术论文评选活动,经过专家评审,将获奖论文编辑成册,激发广大技术人员学技术、钻业务的积极性。
为了给公司广大技术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技术交流机会,及时了解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掌握目标市场的技术需求,要积极组织公司技术人员参加相关的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活动,同知名院校和研究院开展技术交流。一方面可以向国内外宣传、推广公司的优、特技术,提高公司在石油行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能够拓宽公司技术人员的视野,及时了解和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不断增强公司的科学技术水平,以特色服务立足国内外市场。
2.3.3 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制定优秀人才奖励办法,对在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进行奖励。每季度评选出部分优秀技术人员,每年度进行优秀技术论文评比活动并给予奖励,通过这些激励措施,激发广大基层技术人员学技术、爱科学的热情。同时,对科技项目参加人员实施网上公开招聘,扩大参加公司级科技项目研究的人员范围,尤其是鼓励基层技术人员及一线小队技术员参与报名,为基层技术人员创造条件搞科研,让他们参加到科技项目的研究中,使更多的新人涌现,为公司储备更多的科技人才。
2.4 井下作业项目管理流程优化 为了规范井下作业项目管理,使井下作业项目得到控制,对公司的井下作业项目管理流程进行优化,采取更完善的项目管理流程,希望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2.4.1 编制施工方案 技术管理部门组织编写施工方案并按已经规范进行审核、审批;地质和工程设计具体执行要参照《采油(气)工程设计编制管理办法》。
2.4.2 确定井下作业过程中的关键工序 井下作业过程的关键工序分别是:试油/测试作业过程中的打开油气层作业;酸化、压裂作业过程中的最高施工压力超过80MPa或施工液量超过800m3的施工作业;油、气井的带压起下管柱作业;高压油气井(地层流体充满井筒时,井口关井压力达到或超过35MPa的井)的放喷、压井、起下管柱作业;高含硫油气井(地层流体中硫化氢含量高于100ppm)的放喷、压井、起下管柱作业;大修作业过程中的取套、换套。
2.4.3 生产准备 生产协调部门按照施工方案下达作业指令(通知单),并协调组织相关部门及单位进行道路、井场勘察及现场交接,在施工井场满足施工条件后,填写“油气井交接单(作业前)”,双方代表签字确认。需要整改时,由基层单位告知建设方整改,待整改完毕后,再进行交接。作业部或项目部根据施工方案确定施工队伍及设备。作业部或项目部根据施工装备需要组织平整井场、打基础。作业队根据施工方案准备好施工用设备、工具及材料。作业队根据现场情况及施工方案进行风险识别,编制HSE作业计划书。
2.4.4 搬迁、安装 作业部或项目部办理相关作业许可票据后组织、协调作业队进行搬迁,具体执行BT.14.3《作业许可管理办法》。设备安装摆放具体执行SY/T 5791《液压修井机立放井架作业规程》、BZ.2.22《井下施工作业现场设备设施、器具管理办法》和BZ.2.24《井下作业现场管理办法》。设备安装完成后,作业队进行自验收,合格后上报作业部或项目部验收。技术交底,重点井由技术管理部门进行技术交底;其它井由作业部或项目部技术部门进行交底;外部市场由项目部组织交底。填写“设计交底记录”。
2.4.5 质量控制 作业过程中,一般井的关键工序由施工队技术人员负责现场把关或作业部(项目部)委派专人驻井指导;重点井的关键工序由处级责任人负责,具体执行BT.13.1《重点井关键工序处级责任人管理办法》。作业过程中对施工材料、计量器具、作业工序等进行监测与测量,作业结束后对施工质量、顾客测评等进行监测与测量[5]。作业过程中发生不合格时,具体执行BZ.2.25《井下作业不合格管理办法》。
2.4.6 交付 技术管理部门对资料进行收集、审核和验收,合格后交至顾客。作业结束后,由作业队恢复井场,井口设备完整齐全,由作业部或项目部交予顾客,填写“油气井交接单”(作业后)(BZ.2-03),双方代表签字确认。
2.4.7 监督检查 工程技术处每年对本办法运行情况进行1次的抽查。井下作业单位技术主管部门每半年对本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 结语
井下作业项目管理工作的好坏,关系到油田稳产基础的巩固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关系到油田长期持续稳定发展。针对大港油田井下作业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井下作业项目人力资源优化、市场开发优化、技术优化以及项目管理流程四个方面实施优化措施,达到完善大港油田井下作业项目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瑾成.长庆石油勘探局井下作业HSE管理体系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
[2]张万里,李志潇.长庆油田井下作业用户满意度评价的发展研究与应用[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5(12):32.
[3]杨来武.胜利油田修井作业工程项目管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
[4]董红义,孟德胜,曾永胜等.从管理入手提高井下作业质量[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8):48-49.
[5]张新锋,刘督玲.强化井下作业管理提高井下作业质量[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3(1):29-31.
[6]马效忠,张秀芳,贠小杰.开展井下作业队伍资质认证工作的实践与认识[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1999(11).
[7]刘扬,狄连城.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井下作业监督工作[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0(08).
[8]王东烁,金业权.复杂井井筒处理工艺技术模式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5(10).
[9]暴玉江.提高井下作业效益途径的探讨[J].河南石油,1999(04).
[10]李新春.井下作业质量管理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