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子女教育论文

子女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2 17:39: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子女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子女教育论文

篇(1)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平等 教育决策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识码:A

一、政策主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关于保障我国外来务工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问题的决策分析

二、问题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我国社会特有的“农民工”群体。与此同时,一部分农民工子女也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人口流动呈现出“举家搬迁”的现象,大量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跟随父母流入城市。另外,留守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也大批存在,他们的教育问题也令人担忧。保障农民工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政策目标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2003年教师节,总理专程赴北京石景山玉泉路小学看望那里的农民工子女,在黑板上写下这句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展望。我国的义务教育面向全国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城乡,不分人群,农民工子女理应受到良好公平的义务教育。

四、方案设计

农民工子女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随父母进城的随迁子女,一类是被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针对这两类人群的义务教育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2、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住宿需求。

五、决策分析

(一)针对“随迁子女”的方案。

1、优点:

可以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从体制上保证随迁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政策,让流入地政府直接承担起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责任,有利于政府公共服务责任的强化,在体制上有利于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一样受到当地相应水平的教育。

2、缺点:

会导致流入地政府的“不堪重负”。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会导致流入地教育资源的更加紧张,使当地财政“不堪重负”。同时,由于“两为主”政策没能就流出地政府的辅助责任作出详细的设计和要求,客观上“免除”了其对流出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责任,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流出地”财政、管理、师资等多方面的压力,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导致了另一种“不公”。

农民工子女会存在入学适应难等问题。从已接受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看,目前,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公办中小学大部分位置较为偏远,学校环境较差。即便个别学校地处市中心繁华地段,但是学校自身办学环境相对其他一些公办学校来说,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总体上来讲,教师对入学的农民工子女态度是积极的,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一定的被动性。而且随着学校农民工子女数量的不断增加,有些城市学生的家长一方面担心学校教学质量下降;另一方面,他们怕农民工子女给自己子女带来不良行为影响。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的学习氛围较之其他学校来说,不甚令人满意。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也普遍存在适应不良和学习差的现象。

(二)针对“留守儿童”的方案。

1、优点:

鼓励社会参与,可以调动大量资源,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负担。公民的志愿服务意识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为有需要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帮助可以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社会公益人士,如港澳台和内地的知名企业家、演艺家等,他们的资助是发展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的一大资源;二是大学生志愿者,近些年高校公益社团和志愿服务活动很是盛行,大学生通过参加支教、公益宣传等活动,也可以为留守儿童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笔者在大学就参加过对留守儿童的捐款捐物活动;三是一些民间社会组织的长期服务运作,像广东的“华裔助弱服务中心”、四川的“萤火助学志愿服务中心”、安徽的“太阳伞服务队”等都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机构。这些力量可以有效地带动整个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怀。

寄宿学校的建设有利于解决留守儿童上学远等问题。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住在偏远的山村,到当地学校上学,往往要长途跋涉,早起晚归,上学十分辛苦,且存在安全隐患。建设寄宿制学校可以让学生避免奔波,方便读书,同时留守儿童在家大多由爷爷奶奶照顾,存在相应教育和照顾上的问题,留在学校可以较好地解决该问题,有助于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缺点:

寄宿学校的设置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情感上的缺失。寄宿学校再好,毕竟不是孩子们的家。留守儿童大多为年幼的儿童,正是最需要家庭关怀的时候,学校是否能代替家、照看留守儿童是否是教师的职责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六、结论

从总体上,纲要中列出的解决方案符合目前的问题状况,有利于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但政策的关键还是在于落实,期待这两个方案能不断完善、达到预期的目标。

“农民工”群体是中国现社会发展阶段的特殊群体,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是随之产生的特殊社会问题。产生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国独有的城乡户籍制度和对教育投入的不足, 看来彻底解决该问题还是得放在改革和发展这个大方向上来,这与分析其他社会问题后的结论有种殊途同归的感觉了。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斌.和谐社会视域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载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

[2]陈家斌、王守恒.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回顾与思考,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2月第22卷第2期.

[3]杨润勇.新背景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分析与建议,载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7期(上半年月刊).

[4]吴向东.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载教育政策研究2010年第7期(综合研究).

[5]王清志.浅探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载中国农村教育2009年7月第8期.

[6]吴瑞君.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解决思路,载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10月.

篇(2)

“80后”概念的界定和高校“80后”青年教师的优劣势

1.“80后”概念的界定

“80后”这一词汇产生于2001年的网络论坛中,特指网络论坛上的诗人,2003年转变为专指出生于1980年以后的年轻作家,之后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并逐渐转变为代表一代人的一个大众词汇。对“80后”概念的界定并没有形成明确和统一的认识,主要分歧存在于出生时段的差别。李琳[1](2007)指出,“80后”是指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计算机广泛普及和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成长的,熟悉计算机操作和网络环境,也可将之称为“80一代”。玉红玲[2](2011)将“80后”界定为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在国家开启改革开放大门、经济实力迅速提升、计算机广泛普及和互联网迅猛发展背景下成长的年轻一代群体。边长勇[3](2007)在对“80后”初入职场后面临的问题研究别将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前半期之间出生的人界定为“80后”。

2.高校“80后”青年教师的优势

成长和从业环境所带来的教育理念的革新性。高校“80后”青年教师是在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当今,人类已经进入到“样本即全部”的“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去行政化”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等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推向深入的阶段。“云”思想和高教改革必将引领高校“80后”青年教师具有革新性的教育理念。

思想开放、视野开阔所带来的教育思路的前沿性。高校“80后”青年教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思想活跃和开放,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表现在工作中:“80后”青年教师的思维更加活跃,注重对学生的公平对待,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国际前沿的理论和研究状况,主动加强和不同学科教师的联系,跨学科研究问题的能力强。

学历层次高、素质能力强所带来的教育内容的创新性。陈建香等[4](2010)指出:高校“80后”青年教师在工作中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较大,用于学习知识的时间也较其他“80后”群体更多。高校招聘教师的“门槛”也普遍提高到具有博士学位,这都带来了青年教师学历层次的提升和素质能力的增强。体现在教育内容上,“80后”青年教师少有“照本宣科”,他们更加注重知识体系和知识点的讲授,注重将课堂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和思维方法、技巧,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沟通方式现代化所带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80后”青年教师与“80后”“90后”大学生的年龄相仿,与学生有共同的成长环境和“语言”表达方式。他们一改“高高在上”的姿态,和学生平等地交流。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快,注重将多媒体教学网络、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运用到工作中,更有利于实现和学生的有效沟通。

3.高校“80后”青年教师的劣势

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洞察力。“80后”大多表现为我行我素,关注自身的需求高于关注周围人的需求,导致对周围人的情绪状况、思维状况不主动了解,缺乏对人和事务的洞察力。

刻板的遵守规则,缺乏情绪控制能力。高萍[5](2009)对150名在校“80后”和150名职场“80后”开展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80后”重视自由、喜欢按照自己意愿行事,对硬性管理的认同度较低,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80后”遵从制度和规则,但变通能力差,当和学校管理机构、学院管理机构或者学生发生抵触或冲突时,缺乏情绪控制能力。

缺乏判断力,缺少社会经验。由于“80后”较少遇到挫折和困难,积累的人生经验和阅历不够丰富,当面对思维更加活跃、各种突发状况频出的“90”后大学生时,反应能力和判断力不够迅速和准确,社会经验匮乏。

职称等级低,缺少学术话语权。高校青年教师博士毕业获得“讲师”职称,在高级别职称评聘过程中,会受到按资排辈等因素的影响。职称等级低等原因,又减少了青年教师高级别课题的申请等学术活动的参与机会,在学术话语权方面,也容易受到冷落和忽视。

“80后”高校青年教师的需求分析

高校青年教师的年龄特点和职业特征决定了这一群体的职业需求特点。张祥永等[6](2012)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分析,高校青年教师的需求包括物质需求、社交和情感需求、知识需求、成长需求和尊重需求。

物质需求。在高等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北京地区,住房问题是影响青年教师物质生活的主要问题之一。此外,医疗、子女教育、父母赡养等支出,使得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青年一代,“不啃老”就是名副其实的“月光族”,甚至处于入不敷出的物质状况。

社交和情感需求。“80后”青年教师更加注重和领导的关系融洽,和同事间的相处顺畅,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领导认可,希望自己的教学得到学生的认可。青年教师有更高的社交和情感需求,却不具备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知识需求。“80后”青年教师对广博的知识的渴求依然热情不减。他们需要利用参加学术会议尤其是高级别的国际会议、出国访问深造、教育科研以及参加社会实践等机会,不断地完善和充实现有的知识体系。

成长需求。学生的成长需要关注,“80后”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样需要关注。这一群体注重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渴望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实现职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

尊重需求。“80后”青年教师表现出了较强的敬业精神,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尊重。

“80后”高校青年教师的培育策略

组织认同。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入职培训,促进其对学校的文化和价值的认同。建立教师促进中心、青年教师学会、青年教师协会等组织,为“80后”青年教师提供教研指导,促进多学科的融合。

人文关怀。加强对“80后”青年教师的主动性、前瞻性关怀,帮助其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例如,某高校的教师促进中心会安排学校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对学生评议成绩较低的年轻教师约谈,共同分析年轻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沟通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缓解其心理压力,促进其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这种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和个性化的关怀方式值得推广。

制度改革。学校积极推动内部管理体制、教学科研考评体制、薪酬体系、评聘体系等制度改革,真正地实现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科学地考评青年教师的工作,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自我成长。激发青年教师的潜能,培养其全方位的自我成长力,促进“80后”青年教师实现从“要我成长”到“我要成长”的转变,促进这一群体愉快主动地寻找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贯彻科学发展观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07AJL012)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琳.80后员工压力管理分析[J].人力资源开发,2007,(4).

[2]玉红玲.“80后”高校毕业生组织社会化研究―以北京地区金融和IT业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3]边长勇.80后登场引发职场冲击波[J].管理与财富,2007,(5).

[4] 陈建香,樊泽民,刘仕博.高校“80后”青年教师群体师德特征管窥[J].北京教育,2010,(11).

[5] 高萍.80后个性特征及管理策略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