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化学论文

高中化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2 17:39: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化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化学论文

篇(1)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体系包括以下几种智能:(1)言语—语言智能;(2)音乐—节奏智能;(3)逻辑—数理智能;(4)视觉—空间智能;(5)身体—运动智能;(6)自知—自我认识能力;(7)交往—人际关系智能;(8)自然观察者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八种智能,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化学后进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领域迁移到化学学习中去,很可能就会发现这部分学生在化学学习上有很好的表现力。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后进生的语言智能进一步开发其数理智能。化学知识具有多而杂的特点,且相似、相关的概念相互交织,从而造成一部分后进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化学用语、物质性质等记忆存在困难。针对这部分后进生,教师可编出一系列的顺口溜,如化合价口诀、氧化还原反应口诀、金属活动性顺序口诀等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使其熟练掌握并加以应用。

2.准确把握内容深广度,激发后进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最大的困惑就是无法控制好这个“度”的问题。在必修1中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大纲要求只是掌握金属钠、铝、铁及其化合物的一些基本物理化学性质,然而不少教师在这处内容处理上采取“挖洞”式教学,一一罗列,如讲到钠时,钠、氧化钠、过氧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几乎把所有有关钠及钠的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一一进行讲解,导致课时严重不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校只好增加课时,学生的负担加重,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伤害。退一步讲,高一化学后进生主要为学业水平测试而战,没有必要挖这么深;进一步讲,就是为了高考而在化学必修课程中采取揠苗助长的做法也是十分不妥的,与新课程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3.开展探究式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以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和提供相关材料,可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领悟形成知识结论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演示实验与学生自主实验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过程分析,即教学过程不只是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结论情况,而是更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与理解。虽然一些后进生不仅学习化学比较困难,而且动手能力和课堂自律性均很差,但对实验还是很感兴趣的。如在基于前面已学过金属钠与水反应并做过这个实验的背景知识下,我提出铁不能与冷水、热水反应,但能否与水蒸气反应?再给出设计装置的要点,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转变。这也正是新课改理念的重要指导思想。后进生有可能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我就让学优生带动他们,起到一个示范作用,直到由他们独立完成。他们通过锻炼,一次一次得到及时的表扬和肯定,感受到“通过努力是可以成功”的道理。4.对高一化学后进生纯理论知识的教学

虽然探究式课堂教学有众多优点,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探究。教材的内容、课堂的容量、教学任务等客观因素决定能否采取这种方法。常规的新概念、新知识教学是要去情景化的,比如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应用,大量化学方程式的记忆,等等。读者去看一看必修模块的内容就可以看出编者的用心良苦。在“物质的量”这一节之前,编者先编排了一节学生熟悉的实验——粗盐的提纯,即使初中没学好化学的学生看到这个实验也会觉得很亲切,从而拉近了学生与化学的距离。“物质的量”这个知识点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习并掌握这个概念有助于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要想后进生接受这个知识点,教师需要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利用形象的比喻引入课题。如我们买一打手套,大家都知道一打为十二副,那么这一定数量的集合体即为物质的量,它的单位是摩尔,然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物质的量与米、厘米等学生所共知的单位作类比,“用米、厘米等计量长度的单位;用克、千克计量质量的单位。同样,人们用摩尔计量物质的量的单位”,使学生知道“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并且指出“物质的量”是计量微观粒子的物理量。总之,在讲解这部分纯理论知识时,引入与讲解要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才能容易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善待后进生,尽量地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在学生的心灵里映出美丽的图像。“让学生爱你,亲近你,你才能羸得学生的心,才能胜任教师的崇高使命”。同时,教师要言传身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给学生做示范,给学生以模仿的机会,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上课,用他们喜欢的语言交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文化,使得后进生也能完成新课标所要求的多维目标的要求。

论文关键词: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后进生教学策略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教师对后进生在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中遇到的问题,对必修模块的教学策略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篇(2)

摘要: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

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3、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4、教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5、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掌握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二、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1、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是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家长不得不靠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被动发展的结果是:⑴造成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一些适应被动发展的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注,一些不适应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⑵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制,缺少学习的主动性;⑶以学生的片面发展代替学生的全面发展;⑷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经历和体验。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3、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仍然是单向的,即教师——学生。它的一个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它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死板。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单向互动向多向互动的转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4、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一些教师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我们并不认为传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就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有效的,但我们认为,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5、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采用,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方面都是一个重大的变革。然而在现实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比较普遍。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课堂教学热热闹闹。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教师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究其根本的原因,一是教师没有真正掌握它的理论精髓。二是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搞形式主义。而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缺乏教学有效性的观念。

三、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

1、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求得了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1)“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互动。“交流”不是形式上的交流,而是师生间相互理解与交流的“主体间性”的打造,是师与生,师生与教材间的双向理解、问题解决的活动,是形成共识的共创共生活动。教学中的有效交流要体现“三个有效”,即尊重客观事物的真理性,社会规律的正当性和“捧一颗心来”的真诚性,课堂教学强调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

(2)互动的多元性与教育性。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是多元的,是多情况、多内容、多难度、多形成的互动体。在情境上既有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还有融洽和谐的人文环境,发人深省的问题背景;内容上不仅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有生活经验的积淀,生命意义的领悟;师生关系上,既有师与生,还有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个体与群体,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2、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自身发展是有规律的。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潜能,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的确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有培养前途,可以获得成功。同时,还要承认,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有个性差异性,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均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

学生是独特的人。首先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人。有效教学活动中,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力量的舞台。其次是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学生由于受不同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的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心理世界,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均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意愿、好恶、情感、价值取向和知识基础,教师只能激发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受事务,自主观察、分析及思考,自主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3、“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民主、平等、协调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一方面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以活动促发展,以效益促效果”“以学论教”,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精品源自生物科共创共生、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使整个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充满主动学习的气息,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与交往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在平等尊重的气氛中形成完美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教师的教学是课程的创设与开发。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理念决定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均处在课程中,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建者,他们共同参与积极开发,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

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致力于教学中。“行动研究”是以行动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在研究中的行动,是对行动的研究。教师在有效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极的经验进行总结,建构理解与反思间的对话,使其形成规范性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教学、强化学生体验。过程教学包括知识发生过程和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知识发生过程教学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结论,知识发展过程教学是在结论的指导下的运用,两个阶段缺一不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充足的感性认识,提供有结构的研究素材,概括上升,抽象出概念,适时强化,通过复试练习和建构型复习,促使学生多角度审视结论,并把结论纳入认识结论中使之内化,并为下次新授课做铺垫。

4、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构建课程整合网上协作教学模式。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提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同时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各种传统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把握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实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四、新课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1、兴趣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2)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3、信息化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生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

(2)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辨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

(3)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4、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要注意以下五点:

(1)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

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2)利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

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教学时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空洞洞的几个结论如何能让学生记住呢?即使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能运用,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

(3)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条件的不同,往往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相同,如果对实验后的产物进行现研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发挥学生潜能,进一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篇(3)

一、反思性教学与操作性教学在计划设计阶段的区别

教学前阶段主要指教学计划设计阶段,反思性教学计划与操作性教学计划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在形式上,但反思性教学计划实质上是研究计划。因此,与操作性教学计划相比,客观上存在两个明显的区别:

一是在教学目标上,操作性教学计划通常只有发展学生的要求。而反思性教学计划不仅有发展学生的要求,还有发展教师的要求。

二是要将假说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即将解决教学问题的办法,尽可能地具体化,变成可操作的步骤,根据情况逐步落实到相应的教学阶段,使假说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得到检验。这一阶段,教师需要有问题意识,能对照以下问题检查教学预设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问题。

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什么?教学设计有没有针对性?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什么?逐一检索教学环节、教学情境、自身的教学条件和教学中的困惑,然后采取对策,寻找解决的方案,作出周密的安排。现将“氨的性质及制法的探究”反思性教学计划与操作性教学计划进行对比。

二、“氨的性质及制法的探究”反思性教学计划与操作性教学计划对比

1.教学目标

操作性教学:①通过实验观察、思考等活动,掌握NH3性质;②通过理论分析,掌握NH3的实验室制法;③联系性质,了解NH3的用途;④初步体会物质的性质决定制备、收集方法及用途。

反思性教学:①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等活动,掌握NH3的性质;②通过理论分析和录像观看,掌握NH3的实验室制法;③联系性质,了解NH3的用途;④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⑤初步体会物质的性质决定制备、收集方法及用途;⑥通过实验、视频演示体验化学神奇之处,引发好奇心,激发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探究的兴趣和热情;⑦通过讨论氨气实验室制法的尾气处理方法,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情境创设

操作性教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氨在自然界中循环过程。本节课将一起探讨氨的主要性质、实验室制法及用途。

反思性教学:通过“化合价-物质类别坐标图”回忆上节课知识引入新课,同时为后面预测搭建两个平台:一是物质类别预测性质;二是从化合价预测性质。

3.探究活动

操作性教学:在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理论指导下,从观察角度学习氨的性质,NH3的实验室制法,NH3的用途。

反思性教学:根据课程标准,学习本节课时学生没有物质结构的理论知识,只能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用什么样的实验将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情景至关重要,通过实验和演示(如喷泉实验、生烟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色彩美,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

4.拓展提升

操作性教学:无

反思性教学:A让学生设计用浓氨水快速制取并收集氨气的实验方案;B氨气、液氨、氨水、一水含氨的成分分别是什么?

5.教学困惑

操作性教学:无

反思性教学:教学内容怎么安排才能精要简练,更合理、更自然。

6.对比优点

反思性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学习氨的性质,掌握氨的实验室制法,更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化学之美,而且要考虑到实验的污染问题,并学会多种科学探究方法,这些教学设计的改进是教师课前反思的结果。

篇(4)

呼唤高中化学教师要更加深刻的理解新化学课程标准,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高中化学新课标要求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独立思考、创新发现能力.现在大部分高中化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仍实行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但导致了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的降低,而且学习主动性也大大下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当前高中化学教学新模式探讨中的不足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过度重视结果,忽略教学过程.“重结果,轻过程”是当前所有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化学作为高考科目之一,在高中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和老师只重视高考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多数老师采取填鸭式教学,搞题海战术,做大量习题,人性化的教学被置之脑后.在教学过程中,本应重点关注的学生的感受、独立的思考、创新的发现的人性化教学,早已被习题的海洋所淹没,只要是能考出高分,其他的都不重要.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机器,对化学失去了兴趣,更谈不上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模式老套,缺乏探索创新.高中化学结构性和系统性较强,很多从事化学教学多年的老师依靠着多年的教学经验,不断重复着以往的教学模式,不愿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新课标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要么一言堂,要么采用一问一答是的教学,老师与学生缺乏真正有价值的互动,这种互动的缺失最终导致学生不会主动思索、独立思考,更谈不上创新发现了.

三、忽视课下教学,效果难以反馈.对于教育教学,多数老师的理解就是课堂教学,其实课堂教学只是一个狭隘的定义.教学按形式来分应包括课堂教学和课下教学,课上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形式上也比较固定,学生很少有机会自由发言,教学效果得不到及时反馈.教师只有进行课下教学,教学才能得到更好地补充和反馈,老师才能了解到学生的疑惑,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才能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针对高中化学教学模式中的不足,提出以下改善策略和教学新模式.

首先,打破应试教育束缚,开辟化学教学新天地.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应该优先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有两种方法,一是从日常生活中提高学习兴趣.例如,有的人胃酸,可向学生问胃酸是什么?怎样医治?通过学生自行探究知道了胃酸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可以通过一些碱性药物中和治疗,进而让学生写出化学反应式.这些看似奥妙神奇的治疗其实就是一些很简单的化学反应,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自己生活身边.二是通过实验调动学生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的窗口,形象生动的演示实验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起学习兴趣.每一堂课并不是一定都让学生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将化学课教学重点定在激发兴趣上,如每一堂都能将学生带入一个充满神奇的化学世界,一次一次的精彩实验能让学生发现探秘,学生对化学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将传授知识的模式转变为探索规律的模式.化学学科的记忆量相比数学和物理要大很多,记忆化学知识要从规律入手,如果见一个就记一个,学习的任务量会很大,化学就显得很枯燥,学生很难系统地掌握化学知识,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勤于思考,不能照本宣科,要让学生明白最核心的规律,在教学中要耐心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并发现规律,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较好的长时记忆.例如,酸碱的中和反应,金属和酸的置换反应等都有规律,只有让学生了解了规律,才能更准确地掌握化学方程式,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再次,教师之间加强合作,成立教学研究小组.虽然部分高中已经成立了化学教学小组,但是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很多老师只有到了学期末才会互相交流,在平时的教学中单打独斗,没有互相学习借鉴.成立化学教研小组,不要只是流于形式,要充分地发挥作用.化学教研小组里应有年轻教师和资深老师,年轻教师能带来更多的新思想理念,资深教师能提供更多的教学经验,在平时教学中新老教师多听课,多交流,新老师掌握好的教学经验,老教师获得新理念方法,这样彼此的教学模式都能得以改进,教学质量和效果会显著提高.最后,充分利用网络,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大部分高中都有多媒体设备,教师要从分利用这些网络设备,给学生观看一些经典实验的视频,不但能节省时间,还能节省实验药品,更能增强化学课堂的新奇性.在课下,可以通过现代通讯技术,让同学们在同一个平台互相交流,老师也参与其中,不但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而且教学关系更为人性化.

篇(5)

1.要选择有针对性的习题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教材的变化,很多参考资料已经不配套,不能直接拿来使用,如果直接使用,则会使优生忽略基础知识,一味追求难题、怪题,而差生则会失去做题的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精心挑选合适的题型和题量,使每个题目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针对内容简单、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教师要注意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习题;针对难度较大的知识,教师要设计出在围绕基本知识的同时突出重难点的习题,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另外,教师考虑到教学的层次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设计出不同的习题要求,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2.要选择有实用性的习题

化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高中化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选择习题时要注意实用性,要紧密联系日常生活,鼓励学生从身边事例出发,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和科技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3.要选择有开放性的习题

素质教育要求习题教学要摒弃“题海战术”,选题要“少而精”,因此,教师在选择习题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到题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还要考虑到开放性,要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课本教材和参考资料,选择多变性的习题,同时可以变更题目的条件或要求,将一题变为多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不仅要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还要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教师的讲解

1.要注重习题的分析点拨

习题课堂除了需要习题,还离不开教师的讲解过程.分析是解题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在讲解习题的时候,必须要对习题涉及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路进行点拨.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师讲解习题的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知道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学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教师讲解习题时要注重解题方法和过程,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弄清题意与要求,让学生学会捕捉关键字、挖掘隐藏条件,从解题思路开始讲解,使学生能够迅速从脑海中找到相关的知识点,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题目可能会有的陷阱,还要让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最后,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过程,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格式写出答案,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2.要创设民主的教学课堂

新课改强调,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学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在进行高中化学习题教学的时候,教师要避免“一言堂”的情况,要努力创设和谐、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将讲、练、思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更多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极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双向性.

3.重视学生的小结与反馈

教师讲解习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做好准备,因此,教师让学生课后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深入的练习反馈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引导对各种题型进行归纳,总结出一般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注意事项、陷阱等;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启发学生探究新的解题思路和途径,不断丰富解题经验;还要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题的速度.

三、结语

篇(6)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虽然我国高中对化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一直处于中上水平,学生对化学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良好,但是,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动手能力十分欠缺,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实验基础知识较差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学校将大部分课时安排在了化学理论课的学习上,而对于化学实验课的学时安排少之又少。化学这门课程本身属于科学探索性质的基础课程,实验在化学课程的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也就造成了我国高中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认识较多,而对于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了解较少。在实验课程进行中,学生不知如何下手,更不知如何规范地进行实验和获取、分析数据。学生对实验基础知识了解较少,对实验过程中的趣味性所知不多,致使学生对于实验的热情受到抑制,不利于其动手能力的提高。

2.对化学实验的目标认识不明确对大部分高中而言,化学理论课程是化学课程学习中的关键。而对于化学实验课程,一般仅仅是作为巩固理论课程学习效果而存在的。这种思想进一步弱化了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作用,造成了实验课程的目的不明确,从而难以提升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思想下,学生对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高,致使其动手能力无法得到培养。

3.实验课时较少由于学校对化学实验课程重视程度的不足,绝大部分课时被安排到了与考试有关的理论课程上,而对化学实验课程的安排仅仅为一周一节或两周一节。在这样的课时安排下,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观看教师进行实验示范,自己动手的机会较少。在缺少实际动手过程的背景下,学生对实验课程内容的了解不够深入,直接造成了化学实验课程中学生动手能力的下降。

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建议

动手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在高中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学校应对实验课程从课时上和质量上进行强化,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增加学生实验基础知识在化学实验课程课时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教师增加对学生实验基础知识的教授,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实验中的各个步骤以及为什么实施这些步骤,从而使实验课程的内容与理论课程的内容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巩固理论课程授课效果的同时,提升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效率,改善学生动手能力。

2.激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热情学生在化学实验课程授课过程中,动手能力较差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学生对实验知识了解较少,另一方面是由于习惯于观看教师进行实验,学生本身对化学实验的动手热情不高。因此,教师应改变化学实验课程中的教学方式,加入趣味性较强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一定的兴趣,并利用探索性的、研究型的思维开展化学实验,从而增加学生动手的频率,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3.合理应对学生失误,提升动手自信失误在化学实验课程中是在所难免的。在进行化学实验前,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实验规范性操作示范,保证学生安全的同时,规范学生的实验动作。如果学生不小心发生实验失误,教师应正视这种失误,减少对学生的责骂,以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动手改进,从而一方面提升学生敢于动手进行实验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学生犯错并改正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掌握程度进一步提升,有利于动手能力的增强。

三、结语

篇(7)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高三复习时,大多数都是通过反复做题来加强化学知识的巩固.老师也在复习过程中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在预设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教学,但是容易出现“就题讲题”、“师讲生听”、“照卷讲题”以及“一讲到底”等现象.这种现象会造成学生眼花缭乱,不知那种解题方法最好,没有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有时学生是见空就填、见题就做,如此反复下去,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所学的知识不能很好地巩固,学习的效率非常差,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复习课彻底变成做题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明显不高.

二、提出习题拓展的方法

1.老师要了解学生学习化学的情况

老师在设计化学习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思维能力以及现有的化学知识水平等内容,而不能就题论题进行化学复习.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逻辑顺序、认识顺序以及心理发展顺序等原则,设计出复习习题.这些习题是从由简到难,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等层次进行拓展,从而达到达举一反三的效果.

2.老师要加大力度研究习题

化学习题中包括着许多化学知识、化学方法以及化学思想等内容,加大力度研究化学习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与教学质量.老师对习题缺乏掌握,就有可能造成对习题类型的结构认识不足,只是根据表面意义进行习题拓展,没有充分认识到习题的重要性,设计成的习题结构也不够完善.所以,老师在习题拓展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研究课本上的习题.

一般情况下,课本上习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也是高考题目的依据之一,很多的高考题目都可以在课本习题上找出相似点.所以,老师在习题进行拓展、选题以及编题时,可以与课本习题相互比较,让学生在做习题时,能够认识到习题是由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整理、发展和加工而成的。

(2)借鉴往年的高考题目.

老师在习题拓展时,可以借鉴往年的高考题目,比如北京卷、上海卷以及山东卷等,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的高考教育具有带头作用.

(3)应试指导标准对课本上前沿知识的要求.

老师在设计习题时,要注意应试指导标准对课本上前沿知识的要求,而且还不能忽略教育改革条件下新内容、新理念对高考出题者的影响.

三、分析习题拓展的应用

老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习题教学,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解决疑难问题,纠正错误,从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习题拓展中,老师可以找出题目的核心问题,然后把核心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