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文化课学习论文

文化课学习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2 17:38: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文化课学习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文化课学习论文

篇(1)

摘要:本文以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及逻辑分析法对河南CUBA各个球队文化课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CUBA运动员对待文化课学习的态度有明显差异,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结果。学习和训练矛盾突出,文化课学习的效果较差。

关键词:河南省 CUBA 文化课 调查研究

Abstract:In this paper, literature, statistics,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Henan CUBA each team to investigate cultural class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UBA Athlete attitude towards cultural lesson to learn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towards learning to a large extent determine the learning outcomes. The obvious contradi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training, culture, class learning less effective.

Key word: Henan Province CUBA cultural studies Survey

1、引言

我国大学生篮球运动水平与当今篮球强国相比,不仅仅是在竞技水平方面存在着差距,而且在文化课学习方面也有着比较大的差距, CUBA赛制的建立 ,为提高篮球教学与训练水平和文化课学习提供了结合点。通过对河南省CUBA高水平篮球队文化课现状调查研究分析,发现目前河南省CUBA高水平篮球队文化课学习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对运动员文化课安排内容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各方面的投入条件受限制,基于河南省CUBA高水平篮球队文调查研究为我省CUBA高水平篮球队的文化课学习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包括河南大学男、女队,河南理工大学男、女队,郑州大学男队,郑州大学西亚斯男队,中原工学院女队。研究对象是河南省CUBA高水平运动员文化课学习情况。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法

从中国期刊网上查到的相关文献、专著资料近50余份,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细心阅读以及归类,作为本篇论文的支撑依据以及理论支持。

2.2.2问卷调查法

本人根据河南省7只男女篮球队进行全部调查,对于7只球队发放问卷7套,每套12份、共84份。回收84份,回收率达到100%,并设计教练员问卷7份对CUBA教练员、进行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进行研究。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运动员的学习态度

对河南省高水平运动队学习态度进行了调查。对7只球队84名运动员进行文化课成绩的重视调查如下图: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文化课学习成绩持重视态度的运动员有54人,还有30名运动员则持无所谓的态度。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习行为,所以一定要及时了解运动员的学习心态,加强制度建设,为运动员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

根据问卷调查从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中,认为文化课学习能完成的有1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9%,认为完成有较大难度的运动员有1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4%,而认为学业基本上完不成的有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认为基本上能完成学业的运动员较多52人,占总人数的62%。

据此可以看出,80%的运动员还是可以跟上文化课进度,完成在校期间的文化课学习的。

3.2文化课学习效果

根据问卷调查由表2可以看出来,有50%的运动员认为自己的确在文化课学习后有一定的效果,18%运动员认为自己学习后效果很大。另外还有少部分运动员从思想意识包括个人,就根本没有重视文化课学习,再加上老师监督不严格,教学质量一般,使得32%的运动员认为自己根本在文化课学习方面没有任何效果。

根据问卷调查从图2可以看出,90%的运动员对所学文化课呈不满意态度,有33名队员认为所学内容太深,根本理解不了;自身文化基础差,听不懂;还有30名运动员对教学内容不满意。在访谈过程中得知,大部分运动员的本身基础就差,加上经常外出比赛缺课,学习跟不上,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有14名运动员认为对所学文化课根本就不敢兴趣最终选择放弃学习,把所有精力放在训练与比赛中,有7名运动员对所学文化课还是满意的,起码能够听得懂,仅占8.3%。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CUBA运动员对待文化课学习的态度有明显差异,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结果。

4.1.2学习和训练矛盾突出,文化课学习的效果较差。

4.2 建议

运动员对文化课的学习重视程度不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学校有关部门应补充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来从事运动员文化学习的补偿工作,了解和处理与运动员学习有关事宜。使他们能够在较多的训练和比赛任务下顺利的完成学业,便于今后就业。

参考文献:

篇(2)

论文摘 要: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参加工作以后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教育具有动态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不断认识和提高。本文分析了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在“就业导向”下实施教学的工作、学习和参加培训的现状,以促进文化课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学生、学校乃至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但纵观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对文化课教师的专业成长往往被忽略掉了。如《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江苏省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标准》、《江苏省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等相关文件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相关具体要求,对文化课教师基本没有提及,对文化课教师的权威的、个性化的考核体系尚未建立。文化课教师是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多的专业课教师参加了市级、省级、国家级培训,甚至出国培训,而文化课教师除了通过自主学习,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得可怜。队伍的专业成长、队伍的稳定牵涉到学校的稳定,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只有提升文化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实现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的目标。

二、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

终身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它要求教师一生都要持续不断地学习。有的老师日常教学工作繁忙,还要料理家务、照顾孩子,学习的时间很少。许多教师虽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了一辈子书,到头来却仍然是个教书匠,教学水平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年纪越大,工作能力越低。当今社会正朝着学习型社会的方向发展,知识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这就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终身学习的基本途径是“读书—实践—反思—总结”,通过不断地学习,最终达到师生的共同提高。

(一)多读书,读好书,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可让我们获取新知识、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读有关教育理论的书籍,而且要读与所任教学科相关的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书籍。读书的目的是应用,我们要把在书本上学来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和学的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对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这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我们没有对实践的反思,所学的一切知识就只能是死的书本知识,不可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样,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也不可能有新理论、新方法的创生。因此,重视反思和总结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形成自身教学风格的必由之路。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我们也可以借助于网络把最新的理念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来,把网络作为我们成长的新舞台。我们除了要多读书、读好书,还要虚心向他人请教,和同行商讨,和学生交流。我们要尊重和利用学生的长处,向学生学习,经常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用虚心好学的态度和行动去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相互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师生的各种能力。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基础知识比较差,对学习的求知欲不是很强,但如果我们都用平等的眼光、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师生都可以在共同学习中相互提高。

(二)注重实践,掌握第一手资料。

由于教学情景的不确定性,我们不仅要研究教育过程、研究教学策略,而且要研究学生。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研究已成为现代学校和现代教师的重要特征,成为教育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职业学校很多学生基础比较差,比如很多学生在初中数学一直都不是太好,到了职业学校学习相关的高中数学甚至是大学的高等数学,难度是显而易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很多问题,尤其是在课堂中,会有很多我们所研究的素材。我们要写好学习笔记,写好案例分析,进行个案比较的研究。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我们必须重视自身的教学实际,研究课堂,研究学生,还要研究自己。我们在研究中去改革教学方式,在改革中去实施研究,实践、研究、再实践的过程就是自我锤炼、自我超越、自我成长的过程。  (三)做好反思,及时总结,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同样的一节课,不同的教师去上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因此我认为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应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和技能,而且要对自己的信息系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知识系统、背景因素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我们可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从而使自己朝着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同行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听课,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在学校主要负责高等数学的教学,这部分内容不仅对职业学校而言,对于本科的学生而言也是比较困难的。在教学中,我将枯燥的内容与实际生活及他们的专业课相联系,比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给他们介绍数学家高斯;在学习极大值和极小值部分把它们比作山峰和山谷,从而进一步介绍最大值和最小值,这里我们上课时如果能用多媒体结合山水画效果会更好;在介绍微分方程时,可以结合他们要学习的微分电路来进行说明。实践证明,在介绍相关内容时,学生的听课认真程度明显提高,他们对这部分知识学习的劲头也更加足了。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而应该告诉他们这些内容的起源,以及它们对于后面所学的专业知识的作用,同时适当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可以把枯燥的内容进一步生动化,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些困惑

1.合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强调合作学习,并不是只对学生,对广大教师也是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职业学校的特点,很多学校对于文化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更多的是重视专业课,尤其是专业方面的技能大赛、创新大赛等。因此教师的合作交流更多地局限于文化课教师内部,很少做到能够与专业课教师的合作交流。其实很多专业课教师也反映有很多专业的内容需要文化课尤其是数学知识的铺垫,但要更好地衔接,这不是一个教师就能做好的,也不是几个教师就能做好的,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如果能够做好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对口工作,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成长都是大有好处的。

2.文化课教师的参与培训的机会很少,参与对口的培训的机会更少。其实文化课教师除了学校安排的互相听课、互相学习之外,还可以参与省市组织的一些教学竞赛、公开课的组织学习。文化课教师在参与教学竞赛方面与专业课教师差不多,但在其他专业技能培训方面还有所欠缺。比如我校有一位老师参与了普通高中的教学听课,听下来的第一反应是我们如果用那样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生,效果肯定不行,那种教法只适合于高中的学生。这也需要我们的主管部门在组织这些活动时尽量地考虑职业学校本身的特点,尽量地安排职业学校的相关教师组织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总之,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的专业成长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交流不会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你愿意交流,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会有你的声音。通过网络我们可增强教与学的交互性和时效性,实现学习的主体化、多元化和社会化,学习会更富有独立性和创造性。文化课教师必须做到善于学习、积极研究、勤于反思、乐于交流、及时总结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从一名“教书匠”转变为一名专业的教师,实现文化课教师专业成长的质的飞跃,从而进一步促进职业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线索,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面向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通过开设这门课程,可以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功能表现为: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国情教育,人文精神培育,思想道德教育。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展了一系列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实践:优化课程内容、推行多样化考核方式、构建立体课程体系及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等;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认识,丰富课堂形式,融入地方元素等;建立有高职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要通过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体系和内在,使学生准确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自身修养。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性、深刻性、传承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可以从多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进行分解。本文期望结合高职教育特色,展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分析。

2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分析

2.1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要改变之前只将传统文化课作为现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补充模式,要将传统文化课程提升到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仅开设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主的理论课程,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选择其中某些内容深入讲授,开设更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西北大学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中就形成了一套自己成熟的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传统文化课程是民族性教育的直接体现。哈佛大学通过一系列的道德推理和社会分析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俄罗斯也将祖国史、俄语与言语文化作为大学的必修课程,这表明俄罗斯大学对本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课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原因就是“重科技轻人文”的影响,认为只有理工课程才能生产实际效益,人文课程没有实用价值。但是,我们发现,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2.2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两种结构模式构成:一是以基础课与专业课为主的“实质构成”;二是以必修课与选修课为主的“形式构成”。本文主要从专业课程体系的“形式构成”进行分析与探讨。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优化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可以设置专业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课程。高职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等特点,但是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与耐力,因此,结合高职教育对象等特点,可以设置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公共选修课,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本文在参考现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以中国传统文化必修课为主,以特色鲜明的选修课为辅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依据高职教育特色,应重点关注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

2.2.1专业必修课为主。

专业必修课是教育人才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保证,可以满足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比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学生应该能够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及发展历程,儒、佛、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宗教、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中国民俗文化等内容。无论是高等本科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必须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理论知识。尤其针对高职学生缺乏自学能力的特点,更要制定详实、系统的教学计划,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新颖的教学方法增强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兴趣。

2.2.2重视公共选修课建设。

公共选修课是为满足学生个人兴趣与爱好,促进学生个性需求发展而自主选择的课程。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比重,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课课程改革与优化的趋势。选修课是围绕专业必修课进行的有效延伸,可以扩展知识面,使学生深入掌握专业技能。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面对高职学生兴趣广泛的特点,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尤为重要。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虽然选修课起着对专业课程的辅助作用,但是并不能随意设置,不能只追求课程的热点与新奇。高职院校学生容易对传统文化课程理论知识感到枯燥,发展特色鲜明的公共选修课尤为必要。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置符合本校特色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由此,高职院校设置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要求如下:①强调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内在联系。公共选修课的设置要符合专业教学总体目标,使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基础上,通过拓展新的知识内容,完善巩固专业知识。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在打造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主的基础上,开设了《文学欣赏》、《美学与艺术鉴赏》及《古代文学专题》等课程,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文学知识内涵与表现形式的融合。②选修课设置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地域是孕育传统文化的摇篮,不同的地域延续着不一样的文化传统。赣南师范学院结合当地地域特点,开设了“中央苏区文艺研究”“、客家音乐”及“客家民俗研究”等课程,实现了地方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传承。③选修课设置应该注重专业背景。高职院校一般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强调专业技能。比如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欠缺人文素养,针对这一现状,可以通过设置具有人文特色的公共选修课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本院工科背景,开设了《中西方文化比较》、《茶与茶文化》及《诗词之美》等课程。

3结语

篇(4)

论文关键词:职高学生,数学,学习习惯

数学是中职学校的一门基础文化课,它承担着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训练学生思维方式、服务学生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功能.职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差距很大,学习数学有困难的学生很多,从调查研究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习惯入手,分析他们的数学学习过程和学习特征,改进学生的学习现状.通过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培养他们爱学数学态度、喜欢数学的情绪、会学数学的技巧、自学数学的能力.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的形式,对我校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进行了调查,样本分布中职一、二、三年级,还有部分单招班学生,样本数n=326.

篇(5)

论文摘 要: 本文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我国大学体育课课程状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大学体育课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改革策略。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我们既强调中华民族的一体化,又承认各民族间存在的差异性。而现实是“面对全球化趋势和大文化冲突,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教育,缺乏主动应对多元文化的观念。我们的学生既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又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还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

1.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多元文化教育追求的是教育公正和平等;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它体现了对学习者主体性的尊重;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它符合人们对知识和学习的新认识。多元文化教育既反映了教育平等理念,又体现了对学习者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尊重,还符合了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

2.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我国大学体育课课程状况

2.1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缺失。

我国学校长期课程管理权集中,采用全国材,忽视民族差异,无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心理,课程内容极少反映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其对国家的贡献。学校课程这一最有效的文化传承工具因主流文化的强势,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边缘化。教育行政主管人员、学校领导、普通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理念了解非常有限,对学校课程所承担的多元文化教育的责任认识不足。国家对各个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关注太少,对学校多元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课程、民族地区课程、校本课程、达成各种文化的平等化课程的研究不够。

2.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课程中的失语现象。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主要以汉文化为中心,以汉族的价值观为主导,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在课程中被忽视,因此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在学校课程中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大学体育课程中民族体育文化的缺失,导致无法满足少数民族学生民族依附的基本需要,民族学生对本民族体育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价值的认识不足,难以产生民族认同和自豪、自尊的民族情感。事实上,这种单一的学校体育课程文化,也剥夺了学生对文化选择的权利和机会。

2.3传统的课程管理制度成为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改革的羁绊。

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使学校的课程管理自极为有限,使学校多元文化课程改革遭遇制度上的障碍。课程设置的统一要求,无法突出多元文化的特点与要求,不利于照顾各民族学生的文化心理差异、满足不同民族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使得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缺乏成长空间。学校和教师受专业自的限制,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薄弱,能力十分有限,各民族地区极为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课程资源闲置浪费。

2.4缺乏学校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从目标到内容、实施要求、评价标准都没有完整的体系。学校课程内容的选择以汉族文化为中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价值在学校课程中得不到反映,各少数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在学校课程中没能充分体现;教材的编写少有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特有的文化背景和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致使学生存在对教材内容的陌生感,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学业成就;课程的实施与评价都没有为学生提供体现多元文化教育特点和需要的模式和方法。

3.大学体育课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改革要点

3.1转变单一的学校课程文化,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多民族共存与多元文化的发展,既是我们的国情,又是国家的财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各民族的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文化习俗带给全国人民丰富的精神生活、更加多样的思维方式及更为色彩斑澜的社会文化。通过将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渗入到国家课程、民族地区课程、校本课程,达成各种文化的平等沟通、理解尊重。同时,也要培养、生成教育行政人员、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文化多样性在大学体育教育过程中得以体现。

3.2把握新课程赋予学校、教师的专业自,研发校本多元文化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体育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新课程赋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专业自,使学校和教师能切实参与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各学校都应该自主进行课程开发,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在多元文化课程改革中决策、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做实校本多元文化课程。

3.3重新认识学校的课程功能,满足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实施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课程功能的转变。因此,多元文化课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价值观与情感的培养,是跨文化运作能力的培养。它不仅是一种知识课程,而且更是一种体验课程。情感上的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深入体验的基础上才可能对体育文化作出意义解释和构建生成。这样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需要学生更多地走出校门,在真实的民族体育文化环境中,在文化活动实践中去感受、体验、发现和建构。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本民族体育文化及异族体育文化的真正理解、尊重。

3.4加强学校课程管理,建构多元一体的课程体系。

多元文化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构并不是要废弃原有的课程,而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解构重组。多元是指课程设置既包括主体民族体育文化又包括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学习内容,一体是指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设置要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进行,这样能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教育课程编制既符合国情,又符合各民族的实际特点,还把各民族体育文化融为一体反映到课程内容中去。

参考文献:

[1]邹文.浅谈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实践.历史教育问题,2003,(2):51.

[2]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4).

篇(6)

论文摘要:中职文化课课改一直是个难题,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是该领域参与者的努力方向。“立足现实,有‘的’施教”的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探索。该模式的思路很简单,关键是大胆实践,细心实施。而以学生现状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文化知识运用的能力为原则的指导思想则是该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文化知识运用的基本能力是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的基本目标。”这一目标是科学有效的,也是客观的。但笔者在十多年的一线教学中,却很难说真正完成该目标。归纳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整体文化素养较差。大多数初中文化课欠账太多,在有限时间内赶上并达到目标很难;加上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很难对其提出统一要求。二是许多学生不认真上课,教学计划很难完成,教学效果微乎其微。教师的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也就很难用心投人到教学工作中。

中职文化课课改的难题该如何破解呢?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立足现实,有‘的’施教”的教学模式,在此与各位同仁探讨。所谓立足现实,是正视上文所述的学生状况并以此为前提实施教学;有“的”施教中的“的”即目标,也就是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目标的、不同层次的教学,使他们在现有基础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真正达到职业教育目标中的“以能力为本位”、“提高基本能力”的要求。该模式可行的前提有两点:一是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二是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差异。当前中职学生确实具备这两个前提。众所周知,国家近几年对中等职业教育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相当大,比如允许中职生参加高考升人高等学府深造这一政策就会吸引一部分文化基础好的学生通过努力人高一级院校学习。而另一部分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其目标很现实,就是能学到一技之长,获得就业机会。这样一来,就可以大胆实施以下教学模式:文化课教学不再分专业单独上课,而只分升学班和就业班,以大班形式上课。简单一句话,即分班上大课。具体步骤如下。

一、调查摸底分班

要分班必须先摸清学生的真实情况。这项工作在新生人学时就要开始:从学生的初中档案了解其文化基础;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求学目标;借助摸底测验掌握其真实水平;结合对家长和初中老师的访谈了解其综合素质。经过以上的前期准备,本着客观、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划分为升学班和就业班。

二、教学大纲编写及教材选配

班级分配完毕,下一步的重点就是编写教学大纲。大纲是组织教学的依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所以,要组织有经验的优秀教师根据学生状况编写本校的教学大纲,但必须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大纲为准绳。我们的原则是升学班的大纲基本不作变动,因为将来高考试题的命题是以此为依据的,所以要严格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就业班的大纲则要有大的改动,侧重点要放在技能训练和能力提高上,为学生将来就业打基础。我们学校是本着实用性、技能性、可行性的原则编写就业班的大纲的,比如语文课增加应用文学习及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为人处世等方面文章的选用;英语增加口语训练及专业术语等方面的知识的学习等。

在校本教材选编上,按照大纲的要求,升学班按教育部指定教材教学,就业班以指定教材基本篇目为参考,在教学要求上降低难度,并在知识面和能力训练方面增加要求,同时增加就业信息、人才素质等内容相关篇目的选编。

三、教师的选配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和“多边”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关系如何实现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升学班,选拔精通业务、富有经验的教师为主;在就业班,则以年富力强、勇于探索、富于激情的青年教师为主。当然,配备教师队伍同样应本着“以人为本”和自愿的原则。

四、成绩考核办法的革新

由于教学大纲和目标要求的不同,必然要在学生考核办法上有相应的变革,特别是对就业班学生,不能单纯地以考卷成绩来评判其成绩,而应该更多地从口语表达、写作、随机应变的能力等方面设置考核的内容,原则是设置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达到的一些考核项目。比如将模拟招聘会现场、现场作文、讲故事等众多形式的考核作为其学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方面可以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又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保证人人有提高,个个有进步,从而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五、实施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处理

在新的教学尝试中,常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分班初期学生不稳定,经常出现升学班和就业班学生来回转班,这是一种自然磨合的过渡期。往往有个别同学凭一时意气选班,可上了一段课后,感觉赶不上课或不适应教学方式,所以要求转班。在实践中,往往是升学班转就业班的多,这是因为就业班上课方式灵活,压力小。这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如果学生基础好,升学几率高就应劝告其踏实学习;如果基础不太好,又不能安心学习,就可以调整到就业班。

2一个别教师在排课时可能会有情绪,不愿意给就业班上课。这就要求学校在激励机制上有所建树,既要通过宣传提高教师的认识,从而达成共识,产生合力,又要合理进行利益分配,调动教师积极性,以产生动力。对于口语课、实践课等特殊课堂教学要针对教师投入的精力、时间给予合理公平的酬劳。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校内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

以上是中职文化课教学新探的基本框架,其中还有许多有待改进之处。但在我们近两三年的实验中,笔者总结出至少应达到以下三方面的成效:

(1)学生学习文化课的态度发生显著变化。由厌学到想学,学生学习的态度逐步变得稳定、健康。学生的学习潜力得以显现。

篇(7)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的变革与经济的发展,教育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和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全面展开,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却相对滞后,无论在教育观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文化基础课教学问题尤为突出,面临尴尬,亟待改革。

一、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生源质量偏低使文化基础课教学遭遇尴尬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语文、理化、英语、政治等科目加起来都不足百分。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提起文化基础课就“头疼”。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大酱碟”,需要了就“沾一口”,否则就弃之一旁。文化基础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对策,相对专业课程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学情景甚是尴尬。

2.教育系统内部认识偏颇使文化基础课教学被“忽视”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抓手”,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中等职业教育为抓住这根生命线,人为地使得“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除了对口升学班级外,一般都比较忽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陪衬。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非常突出“专业课”的地位,甚至提出“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好务、让好路”。为了满足专业课时数,任意删减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时间、学制等方面的限制,在过于强调“专业课”的同时便忽略了文化基础的全面提高。结果只注重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被忽视,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不够全面,心理素质较低,缺乏自信,转岗再就业能力低。此外,由于忽视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发展本身也受到很大的制约。难以进行自我教育与提高,使以后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3.教学评价问题使文化基础课教学缺乏“分量”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成为重中之重,人们的目光都盯在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上,专业课程的成绩好,就业安置相对就容易得多。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完善的学校、社会考核评价机制,各种等级证书的考核使各专业知识的评价厚重有力,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能否取得专业等级证书作为评价这个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准。而文化基础课教学则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内部评价机制又不够完善,对教师而言,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与评价无疑是“宽松”的;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价更是“宽松”的,这便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考核评价缺乏“分量”,起不到激励作用。

4.学科定位模糊使文化基础课迷失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究竟以初中补习为主还是按教学大纲要求安排课程是各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存在的难题。中等职业教育的对口升学压力相对来说要小得多,能够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又是少数,这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需要相对大一些。而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在教学实践中难于把握教学深度,如果严格按教学大纲安排教学,教学几乎无法进行,如果弃教学大纲于不顾对策,又何谈保证教学质量,正所谓“教深了不行,教浅了还不行”。如何按“职教性”特点定位文化基础课教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途径与对策

1.摆正“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是学习的主旋律,由于就业的需要,很自然的就把专业课的砝码加大了。其实,“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宽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通过课程整合、弹性学制和必修、选修结合等多种方式组织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实际需要,加强文化基础素质的教育,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要克服重专业课轻文化课,重专业技术培养轻文化基础培养,重眼前谋职轻终身发展的倾向,处理好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相互关系,使学生全面发展。 2.准确定位文化基础课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学科定位问题应放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系统中来考虑。要根据生源状况,改革、完善文化基础课教学摘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摈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使文化基础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