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8: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前数学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关键词:关于幼小衔接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显差异。长期以来,幼儿园和小学都忽略了两者在教育教学方面应有的区别和联系,造成了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在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方面缺少过渡,出现明显的“脱节”现象。学生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立即感受到了从未经历过的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许多儿童的身心在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使他们的认知兴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断的减弱。
面对如同白纸般的幼儿园和低年级学生,怎样做好这一衔接工作呢?
一、充分了解幼儿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5-6岁幼儿的好奇心已不再满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能灵活、协调地掌握基本动作,小肌肉发展迅速。幼儿脑发育显著加速,随着幼儿脑结构的形成,脑的机能也发展起来,幼儿的抑制过程加强,可以逐渐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幼儿的思维是具体的,在认知方面能根据概念分类;按类别记忆;掌握了部分和整体的包含关系;能够掌握“左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对因果关系也有所理解。
小学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不完善。他们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以表象为素材。学龄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强有力地促进了儿童想象的发展。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差。
二、幼儿阶段应初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由于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以协调性为特点幼儿教育论文,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尽管品德培养应该有多种起点,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也离不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但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儿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
儿童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且儿童时期是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如能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采用优化的教育手段,就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1.从“坐、立、行”起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活动,离不开“坐、立、行”这些最基本的行为动作。虽然每个学生的行为动作都不一样,但是“坐、立、行”的姿势总有个规范cssci期刊目录。俗话说,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训练学生的“坐、立、行”等行为动作时,就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坐要坐得端正、立要立得精神、行要行得矫健。要通过长期的训练,逐步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其实,一个人“坐、立、行”的风度很重要,它不仅反映了人的教养、气质,而且,直接影响着别人对这个人的评价与看法。
2.从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入手,培养文明的礼仪习惯。
幼儿的文明习惯可以体现在文明的交往中。小学生在家孝敬父母、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现。要学着帮助父母和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从小事、小节做起,逐渐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
3.从课堂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进入小学以后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在大班后期以及学前班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在常规上有要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加强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课堂上经常进行注意力集中训练。
三、幼儿阶段应培养初步的生活能力。
1.从简单的学习用品的整理入手,培养幼儿的收拾整理的能力。
幼儿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学,按时休息,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幼儿教育论文,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2.从语言教育入手,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要求教师注意语言的规范、优美、丰富多彩,不说脏话,给幼儿做好榜样。幼儿教育应培养学生能简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和同伴、老师进行交流,基本能说简单的完整的话。
四、幼儿园应主要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放眼现在的幼儿园、学前教育,老师们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进行的教育大大超出了幼儿园的教学目标范围。根据幼儿教学大纲,幼儿园小班重在培养幼儿自我护理能力,中班重在培养幼儿形成数的概念,到了大班才开始教孩子一些简单的数的组成和加减法。对于大班小朋友也可适当学习小学的课堂纪律和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几个月后的小学生活有所了解。让孩子尝试举手发言,上课要尊重老师保持课堂安静是很必要的,但不需要为应试布置作业。
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幼儿简单的学习兴趣。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对于智育目标,《规程》中指出,“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错误地把开发幼儿智力与学习知识等同起来。误认为:“孩子越小、识的字越多、数的数越多、智力开发得越好,孩子就越聪明。”其实不然,开发幼儿智力主要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动手、动脑,从而培养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它比幼儿简单地认识几个字、背几首诗、算几道题(这些多是幼儿机械的记忆,并不理解)要高级的多,而学习知识的任务应该是从小学才开始的,因此我们常常发现某某幼儿在3岁就能背多少诗,识多少字等,一旦上了小学成绩并不乐观的现象。科学研究表明,不适宜地过早让幼儿学习知识,不但对开发幼儿智力无益,甚至有害。
重复教育,易使幼儿产生学习上的厌倦情绪。因一些学前班教材的部分教学内容与小学一年级教学内容是一致的,如拼音、书写汉字、做算术题等,这部分内容是小学一年级应系统学习的,若孩子在学前班学习了这些内容幼儿教育论文,表面上看孩子在学习一年级课程时是重复的,但一年级学习的知识要比学前班学习的知识系统得多,也深入一些,而幼儿在学前班接触过这些知识后,从幼儿心理上看是很容易产生满足感,而不愿进一步去学习,时间长了便产生学习上的厌倦情绪,随之带来听课不认真,作业不细心,学习态度浮躁等不良学习习惯。有的孩子由于在幼儿园时接受了这些知识,在进入小学以后产生一种骄傲情绪,这些将对以后的学习产生很不利的影响,这就是很多上了学前班的幼儿在小学高年级时成绩并不优秀的原因之一cssci期刊目录。
幼儿在学前班一旦接受了错误的知识,就容易产生一种思维定势,在进入小学以后进行纠正就相对困难了。以数学教学为例,在幼儿园,虽然百以内的数的加减都在进行讲解,但往往只注重计算的结果,不重视算理,进入小学后,进行加减法仍需借助小棒、手指等辅助工具,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有害无益。
五、要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师、教学内容、教法的衔接和联系。
1.加强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联系。
幼儿园教师要了解小学教育的教育内容及阶段划分,不要过多过快地进行教育,宜遵循小学教学的阶段性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小学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园教师要经常深入小学低年级听课,了解小学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
2.加强幼儿园的教材和小学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不宜过深,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应该循序渐进,不能只顾教学内容的延伸而忽略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知指导以及算理的讲解。
3.加强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课堂教法的过渡和衔接。
对于从幼儿园刚刚跨入小学大门的儿童来说,面临着许多的变化:1、环境变化。学习生活环境由以家庭、幼儿园为主转变为以小学校园、班级为主。2、活动变化。幼儿园活动是以游戏为主;进入小学后,儿童的活动转为以学习为主。3、主要指导者的变化。学前时期幼儿的主要指导者是家长和幼儿园阿姨,进入小学后,主要指导者转为小学教师。幼儿园的教育通常是寓教于乐,以游戏为主,进入小学以后,课堂教学时间由三十分钟延长到了四十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要求小学低年级教师应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充分准备各种教具,调动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感知和注意,完成课堂教学。课堂中可以进行中途休息,进行相关的游戏幼儿教育论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为下半节课的学习打下精力基础。
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的赞扬对孩子的激励、教育作用非常明显,在学前教育阶段,应多用搂抱、亲吻、抚慰等动作,讲故事,做游戏等简单活动,漂亮玩具、好吃的东西等物质奖励,竖大拇指、拍拍孩子的肩膀、恰当的赞扬、和幼儿交流,克服幼儿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在进入小学以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采用鼓励、微笑、平易近人的态度、抚摸孩子的头、对孩子的优点加以肯定,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等促进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消除孩子心中学习辛苦的印象。
总之,不管是小学教师,还是幼儿园教师,都应该多阅读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书籍,了解小学生在入学以前的课堂教学经历,并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幼小衔接”。
上学期我们按计划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幼儿在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教师们的教学水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教师的理论素养有待提高。
2、美术活动组织形式、内容单一,评价环节开展不到位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显然教师再固守原有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应加强学习,及时转变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教育头脑,以科学的教育方式组织学习,以饱满的教育热情对待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应时代大发展要求。因此,本学期大班教研组的工作继续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以幼儿园学期工作计划为重点,切实抓好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不断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加强学习,将教研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1、我们将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园内外的稳中各项学习、培训活动,努力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在全体教师心中统一认识、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并且要求教师学以致用,把所学理论与自己教学实践相结合。
2、鼓励教师多阅读《早期教育》、《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幼儿杂志,并汇报交流等。
3、每位教师都要积极撰写教育论文,教学反思,教育随笔等,鼓励教师积极大胆的撰写案例分析等。
(二)、抓好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幼儿园教育“质量就是生命”。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都已掌握了一些正确的教育观念,但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却发现理论与实践脱节。
教研组作为教师学习的阵地,提高保教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恰当的教研活动方法,能使研究更为深入、精确,因而教研组也制定出相应的学习制度,形成一种学习氛围。教研组的每次活动,都引导教师们学习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以此提高教师们的专业知识水平,让教师们从各个层面上了解了幼儿教育的特点,加强教师们的理论基础。
(三)开展各种活动,促进教研质量的提高。
1、赛课活动
为了让教师们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我们为教师们提供赛课活动,引导教师们通过活动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们也通过互相的学习观摩,会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得更快。
2、交流活动
为了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们对幼儿教育课程的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正确理解与实施《纲要》,通过赛课、交流等活动形式,让有幼儿教育经验的教师把好的经验相互之间进行多次交流,让才参加幼儿教育工作的各位教师通过观摩这些交流课的方法,取得最直接的教育教学经验,缩短他们积累经验所需的时间的过程,让参与交流课的教师们也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一定的启发,对幼儿的教育教学有更深层的理解与思考。
三、重视家园共育。
1、各班及时布置好家园联系栏,在班级网站上及时班级动态,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学习内容。
2、有效利用时间,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层次性,注意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能和优势,将时间和精力切实用在孩子身上,用在自我学习和修炼上。教师在本学期内可邀请家长来听随堂课。
3、结合大班的实际,以“幼小衔接”为主线,将幼儿期的全语言、数学等领域和主题探究活动有益的融会贯通,形成本园本年级本班级的特色。
4、提倡资源共享、资源互补、加强班级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尽快推广各班的成功经验。
5、明确分工与合作,组织好年级组的大型活动。
6、加强班级间的幼儿才艺展示,用不同方式、选择不同场地,让幼儿尽情发挥,增强其自信心和表现力。
7、提倡共同进步,班级教师有针对性的帮助保育老师在带班技巧、业务素质等各方面不断提高,使他们有信心面对竞争和挑战。
四、各月工作重点
二月
1. 学习园务计划,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组实际情况确定本学期教研组特色及研究重点。
2. 交流各班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研讨主题的选择和确立。
三月
1.策划、组织植树节社会实践活动。
2. 组织好三.八“模范妈妈”评选活动
3.“六幼杯”青年教师教学评优活动
四月
1、组织好幼儿进行春游。
2. 组织好“五。一”劳动节幼儿生活技能趣味赛。
五月
1. 学习园本培训:美育奥福 蒙氏教育
2. 参观小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3.庆“六.一”星光灿烂音乐会。
六月
1.邀请小学老师、一年级学生及家长到园座谈。
2.开展大班幼儿幼小衔接的家长讲座。
3.计划、组织幼儿“毕业典礼”的活动。
摘要:幼儿时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对于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养成就像播种应该及时一样,也有一个最佳期,如今大多数农村幼儿都属于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宠着惯着滋生了很多不良的行为和习惯,要想引起家长对行为习惯的重视,就要转变家长的思想和观念,掌握正确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家园共育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来培养农村幼儿行为习惯。
关键词:引导农村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就要了解行为习惯包括的内容:爱祖国、懂礼貌、讲卫生、正确的洗手入厕、文明进餐、遵守公德、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生活自理、生活安全等等,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要想培养好农村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改变家长的思想和观念。
一、转变家长的思想和观念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如今的农村幼儿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特别娇惯,只要孩子高兴要什么给什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缺点不给予及时的纠正,以至于带入到幼儿园,在农村工作的幼儿老师特别难,班上孩子人数的超额工作量大,家长对老师的工作也不太理解,他们关心的是孩子每天学了几个字,谢了几个字,算了几道数学题,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根本不怎么重视,他们不明白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要想得到家长的重视必须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不是任意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任性和无理取闹时一定要说 不 ,同时要注意孩子的 第一次 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许多家长正是在教育过程中没有抓住 一 字关,不但没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后患。
去年我所在的小班来了一名小男孩,父母不在身边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着,当时他年龄较小还不到3岁,长得很结实个头也很大,第一天入园有些怕生,爷爷奶奶怕孩子吓着轮流抱着一直到放学,第二天也是如此,第三天所有的家长不允许陪伴孩子,爷爷奶奶就不停的交代老师多抱抱他们的孩子,后来一个月后其他的孩子都已经熟悉并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可他还是每天哭闹着让一位老师抱着,就是因为他我们的工作增加了很多不便,如果第一天爷爷奶奶对他说 别的孩子都没有抱,我们炜炜也很能干不需要抱 多给他一些鼓励,更不会让老师抱习惯,他肯定会和别的孩子一样早点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生活中家长只有不轻易的放弃第一次的教育,才会杜绝第二次、第三次。
2.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家长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的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家长良好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的接受,对于3到5岁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家长要做个有心人,要仔细观察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扬赞许形成习惯,对不良的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而不要指责他,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而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
3.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样来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长,蒙台梭利说: 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 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家长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那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孩子礼貌的行为、早睡早起的习惯、整洁清洁的习惯、喜欢看书的习惯等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俗话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幼儿时期是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能力有限,因此,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很重要的。
这次在武汉 影子教师 跟岗学习中,永红幼儿园小四班的孩子习惯培养特别棒,从入园到放学一日的生活中每个孩子每个环节都做的特别好,就连家长们也配合的很不错,在开运动会之前老师要给家长开个会,老师在上面讲活动的安排,没有一位家长和孩子讲话,家长很认真的听孩子们也学着家长很耐心的听。农村的家长也可以为孩子树立榜样,比如:忙了一天从农田回来收拾好农具,把手脸洗干净,脏衣服不到处放,鞋袜摆放整齐,不要当着孩子面吸烟,不随地丢垃圾,说话不要带脏字等等,孩子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自觉的跟着学,长期坚持孩子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榜样对孩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中要注意方法和方式,切记简单粗暴
在农村幼儿园一线工作的老师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位家长和老师交流: 某某老师,我们家孩子特调皮不听话,在家他只怕棍子,在幼儿园做错了事情您尽管打他,我们家长不会介意的 。像这样的家长我们可以理解,他是想通过打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但他不明白对孩子来说,孩子喜欢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和打骂,他的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也可能更加激起他的不良情绪和更多不良行为。如果家长理解孩子了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予鼓励、支持和肯定,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
农村的家长应该多抽出一些时间注意创造机会,让孩子重复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贯彻始终才有成效。
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作为农村幼儿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园沟通还必须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让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首先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统化教育,3到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的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情况,制定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活动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循的一些规则,确定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 三轻 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午餐要求做到 三净 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教育孩子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还要对孩子进行各种节日的教育, 三八 妇女节爱妈妈的教育, 六一 儿童节的好儿童的教育, 七一 爱党的教育等等。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三、培养农村孩子良好习惯的步骤
要认识习惯的重要性,根据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特点来认识行为的好坏,了解成人的态度,多以正面的形象来使幼儿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好的,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
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适合中大班幼儿),要让孩子自己说 我需要养成什么好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幼儿自觉地区遵守常规。
进行榜样教育,用各种教育行动 杰出人物好习惯进行榜样教育,身边的成人也是幼儿的榜样,包括家长、老师、还有身边的小朋友,老师在工作中应该注意以身作则,同时要约束周围的人,以正确的形象展示给幼儿,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需要持久的训练,一个行为的出现一定要坚持训练,才能保持好习惯的养成。
老师和家长要及时评估表扬,及时的评价是能够强化教育效果,才能使幼儿将行为逐渐地形成习惯。
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的形式每月联系,有什么事情随时与家长沟通,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要通过家长会,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的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种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循序渐进的、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有许多工作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研究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方法。
结束语
作为一名农村幼儿老师这次有机会参加 20XX国培计划 的学习,让我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武汉永红幼儿园 影子老师 跟岗实习的一个月里让我受益匪浅,永红特别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农村幼儿的教育也应该把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和监督孩子坚持进行行为训练,家长和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可以相信只要我们辛勤付出,在幼儿时期养成了好习惯,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一定更轻松。
参考文献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案例教学、互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0-0082-02
《管理经济学》是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所规定的十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许多高校MBA教育的必修核心课程。由于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工具类的理论课程,它主要以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借助决策科学、数理统计等学科的各种方法和工具,制定和实施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决策。目前大多数MBA学员为工科背景,如何提高工科背景的MBA学员对管理经济学的理解和学以致用的能力,一直是本人授课时思考的重点。2007年我参与哈佛大学案例教学项目(PCMPCL)后,结合哈佛的教学经验,尝试结合《管理经济学》课程特点,在教学中对原有的授课方法作大的修改。
一、哈佛案例教学模式的特点
哈佛大学的PCMPCL项目(全称:Program on Case Method and Participant-Centered Learning)是哈佛商学院针对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商学院举办的高级师资培训项目,旨在推广哈佛商学院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方法。哈佛的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教学为中心以及学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不死板的灌输相关理论,入学的第一堂课以案例研讨开始,课程结束仍以案例研讨终结。每次上课之前,每位学生都要精心准备自己的案例,以备讲解及回答教师、同学的发问。在哈佛,每门课程至少备有二三十个案例。学生每人每天要分析二三个案例。在为期两年的学习期间,须分析和研讨800个案例。哈佛案例库有约5万个案例供学生使用。
哈佛商学院的这种案例教学模式,通常其案例基于具体的企业运作实例,有人物有情节,其中隐含有待解决的问题,学习者在案例教学中能达到“亲历其境,感同自受”,化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化死知识为“活知识”。其宗旨在于:“把通常需要多年工作实践方能获得到的经验浓缩到两年的课
程里。”
当然这种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案例研讨,PCMPCL项目中,哈佛商学院请来了教学质量好、能调动学员情绪的教师来给我们作授课示范。哈佛的老师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互动,要求我们这些教师身份的学员也提前预习案例材料、准备发言提问,课程问不停的有讨论提问环节和小组辩论环节,课堂气氛特别热烈。这种互动教学很容易达到“激发思考,集思广益”之效。对学生来说,要当好“演员”,即根据案例提供的事实,置身“现场”,进入角色,踊跃发言,提出分析和处理意见。以教师而论,好比“导演”或称“导游”要善于组织和引导,巧加评论和指点。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个人准备;小组准备和观点验证;全班就话题和材料展开讨论;个人思考并将新的知识整合到个人的框架内。事实上,作为相关课程的授课老师,我们知道这种教学模式既要求讨论热烈,鼓励学生的参与,又要求突出需教授的知识点,其实对教师的引导能力、讨论话题的驾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管理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管理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科定位,是以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为基础,以数理分析为工具,将实际问题简化成一个个有最优解的数学问题,通过求解这些数学问题,实现最佳经济效果的。具体说来就是:首先,管理经济学利用边际分析、需求弹性、最佳组合等经济学原理,对企业在需求预测、生产分析、成本决策、市场分析、风险分析等领域展开分析,指导企业决策,以寻求最佳经济效果。其次,管理经济学试图将企业在生产经营各领域内与决策有关的问题抽象成为一个个数学问题,以便利用数理分析的办法求得最优解。
这样管理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构建便是建立在对现实经济世界的简化和抽象基础之上的,但这种过于简化和抽象给我们讲授时带来很多难题:如何与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区分开来;大量的数学公式及其推导,让学生很难接受;管理经济学教科书中的内容,如生产函数、成本函数这类概念,离现实的企业实践
太远。
这导致管理经济学的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讲得虽头头是道,学生听得却索然无味。因为从教师而言,是从理论到理论,对学生而言,既无亲身体验,对教学又缺乏参与热情,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是“空对空”。造成目前的学生对管理经济学的课程内容不感兴趣,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对管理经济学课程中案例教学问题的思考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BA课程设置中并没有管理经济学这门课程(20世纪90年代还有这门课,但后来取消了),通过咨询哈佛商学院的教务人员了解到,管理经济学作为基础课程,哈佛是要求学生自学或要求入学前就掌握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哈佛的课程都以案例教学形式展开,管理经济学里面有较多的理论,不可能单纯以案例教学的形式来讲授。事实上哈佛的案例教学模式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用,也不是所有美国知名高校都在采纳,比如与哈佛一河之隔的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就仍开设管理经济学课程,也并没有所有的课程都完全以案例讲授的形式展开。
结合管理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大多数学员都是工科背景,并没有经济学基础的特点,有必要强调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理论,这部分理论知识只能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后的习题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虽然管理经济学不能完全以案例授课的方式展开,但为提高课程的生动性,提升教学质量,仍需要加入案例的要素,除了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相关章节,在弹性理论、定价理论、博弈论、成本理论中都穿插了大量案例之外,我们在多轮教学实践后,采用了如下方法:
(一)分组作案例报告,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管理经济学较多的章节内容与企业决策密切相关,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思考相关理论对企业决策的指导意义。在近几届的管理经济学教学中,我将学员分成小组,要求他们结合课程讲授的弹性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定价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博弈论等相关理论,通过小组讨论,以PPT汇报的形式讲述相关理论在所在企业的应用,老师和其他学员都参与提问和讨论。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极大提高学员学以致用的能力,也让学员了解到其他行业的应用经验。一些好的案例甚至可以直接作为下届学员讲授相关理论的教学案例。
(二)重视案例报告中的互动讨论
每次的小组案例讨论之前,我都要求学员提前通读其他小组的PPT报告,围绕案例中的问题,每位成员提供各自的分析,当然组内各成员对某一问题分析的角度、方法甚至结论可能不相一致,由于不同学员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等各不相同,在对共同问题的讨论中实现相互间知识与能力的互补,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达到的效果,而这正是案例教学的诱人之处。在讨论过程中,每位学员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须扮演知识提供者的角色。为了强化这一特色,我在课程总成绩中,赋予课堂参与情况相当大比重,这部分被我形象地称为“课内
贡献”。
(三)走出去、引进来,加强对管理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感性认知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怎样作利润最大化经营决策的学科,理论教学中强调成本函数、生产函数等量化的概念,但目前国内的很多中小企业决策仍缺乏数据支撑,拍脑袋的主观决策居多。为扭转学生这种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感知,我们在授课时我们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到课程教学中,讲授企业成本数据收集对企业生产决策的影响,讲授弹性在企业定价决策实践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学员对成本理论、定价理论等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会继续发掘相关企业资源并引入到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学效果。
当然,保证案例教学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有足够的所需案例,目前国内商学院并没有将案例写作提升到与科研同等的高度,我们也期待伴随哈佛案例教学理念的推广,国内商学院能制定相关的晋升与教职标准,承认并奖励可用来开展学员中心式教学的,原创和创新的课程材料,在对教师的业绩考核中将高水平案例与其他科研论文同等对待,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从事案例创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张晓东,何攀.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新课程研究,2011.
[2] 金景,张毅.浅探管理经济学案例互动教学[J].现代企业教育,2011.
[3] 王英.提高MBA案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以管理经济学课程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1.
关键词: 高职大学语文教育 现状 应对办法
“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桥梁坍塌,不要让道路成陷阱,不要让房屋成危楼。慢点走,让每一个生命都有自由和尊严,每一个人都不被‘时代’抛下,每一个人都顺利平安地抵达终点。”这是2011年7.23温州动车追尾脱轨事故后一位网友的微博留言,读了之后,特别有感触,不知怎的,就想到了我们的大学语文教育。
古往今来,汉语言文字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它承载着悠久厚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印记和骄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就要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传播推广达到新的广度,在国内外扩大而不是缩小其使用范围,增强其活力。
但是现实呢?孩子才进幼儿园就开始上英语兴趣班,小学、初中、高中,孩子没参加过英语培训班的寥寥可数;大学呢,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大学生进校后的头等大事,就是应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学生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工作以后呢,评职称必考英语,最可笑的是学中文的评职称也必须得过英语这一关。……种种现状不用一一列举,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举国上下、全国人民对英语的深切关注度,但我们的母语呢?看看大学生们歪歪扭扭的汉字吧,听听报纸上、网络上那些生凑硬造的词语和句子吧,想想那些“很黄很暴力”的语言吧。独尊英语的双语教学不仅动摇了汉语文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还高效地把政治课的效果归零。有良知、有责任的国民不应该觉得痛心吗?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和维护汉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增强忧患意识,重视国人各个阶段的语文教育,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们。
推根据教育部对大学语文课的定位,“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体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我从多年的大学语文教学的角度谈谈对高职大学语文教育的一些浅见,更希望虽然现在是大学语文教育的低潮,但低潮过去就是。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语文的定位
大学语文在大学教育中究竟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作用,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定位?近些年来,争论激烈。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1.工具说。这种说法源自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和吕叔湘先生。吕叔湘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一文中概括地指出:“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过去语文教学的成绩不好,主要是由于对这两点认识不清。”对于叶圣陶先生的上述观点,同样是著名语文教育家的吕叔湘先生深表赞同。
这种观点认为大学语文是中小学语文的延续,大学生应该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便于阅读艰深的理论书籍和撰写论文,即注重其“实用性”。尤其是现在大学生语文素质普遍下降的情况下,毕业论文错字连篇、句子都写不通等现象频频出现。于是有人呼吁:大学语文不应承载太多的教育责任,不能把传统文化、文学、历史、哲学等负载在一门课程上,“大学语文就像一辆载重卡车,它已经超载10倍、20倍了”。
2.人文说。认为人文性是大学语文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语言学家、北大教授季羡林做了《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和可能》的报告,主张对学生进行“精神文化”教育。尤其是现在的社会物欲横流、急功近利,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许多人迷失了自我,历来被视为社会精英大学生的大学生也是如此。大学生用硫酸泼狗熊,甚至杀人等事件,更凸显了中国大学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因此众多学者主张大学重视大学语文的教学,也就是说,要求大学语文承担人文教育的功能。
3.素质说。这种观点认为语言既是交际工具,又是思维工具,也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语文课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例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等。甚至还希望大学语文能够向学生介绍文化史、科技史、教育史等方面的知识,认为“大学语文”主要的还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是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特别是把以往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这种兴趣重新激发起来,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学生有了这方面兴趣,在他们以后的一生中,会不断地积累学习,受用无穷。从长远角度来考虑,也就等于提高了素质。
(二)教材。
大学语文教材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据了解,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馆藏大学语文教材达到近1500种,用于现在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在100种以上。但教材建设中一个典型的问题是,不问优劣,教师出于职称评定等因素的考虑,自编教材给学生使用。没有高水平的教材,很难让学生接受大学语文。
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说,大学语文不能完全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开,必须有提升;也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要做到让大学语文立于必修课的“不败”地位,就要把学生们在多年高中应试语文学习中被打消了的对语文的兴趣重新建立起来,立足于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和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但却很少有教材能够满足以上我们的要求。
根据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将推荐5―6种风格多样、高质量、不同层次的精品教材,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大学语文教学的不同情况自由选择。因为大学语文教材不但应该有序、有特点、重质量,在综合性大学与工科性大学间还应有所区别。我们期待着高质量、高品位的大学语文教材的面世,并能够以教材为蓝本实践我们大学语文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大学语文教育的边缘化。
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教育部建议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紧接着北京大学等多家高校相继把大学语文列为必修必选课。“语文”两个字,仿佛又以矫健之姿重新回到了高校的课堂上。但现实却是,很多有识之士发出了“拯救大学语文”“大学语文,功利时代的‘阑尾’?”的呼声,由此可见,对于“大学语文在高校受不受重视”这一问题,“原则性”的答案和“实际性”的回答截然对立。作为公共课,大学语文同思想政治课、英语课一样,几乎在国内每一所高校都开设,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重要性。但是,事实上,大学语文既缺乏思想政治课的权威性,又没有英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毋庸讳言,近几年,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真正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已经屈指可数了。
功利时代,实用至上。教育的急功近利,致使大学生们对于大学语文“想说爱你并不容易”。现实的就业压力让大学生们不得不信奉“外语、计算机,一个都不能少”。就业时,用人单位没有看“汉语等级证”的。大学语文被逼退到角落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教育部的一纸公文能否拯救大学语文于水火,能否扭转大学语文教育的边缘化的现状,尚属未知数。
二、高职大学语文教育的应对办法
高职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服务宗旨日渐明晰,就业导向逐步凸显,职业能力成为所有能力的概括和统一。在此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既要坚持和遵循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又必须寻求突破,明确定位,拓展功能,使其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意义。要使语文教学与职业教育相和谐,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看法。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以人文性为核心,同时发挥工具性。
在高等教育中,对大学语文的性质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教育部这样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由此可见,大学语文课程重点强调的是人文性,当然也要注重它的工具性,二者不能偏废。尤其在高职教育中,我们更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塑造,因此高职语文需要我们在人文性和实用性之间找出平衡点。
1.注重高职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十分必要。目前,由于种种原因,部分高职生的语文素质偏低,甚至对诸如请假条、申请书等实用文体的写作也时时出错,更别说毕业论文了。因此,巩固高职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高职语文应该在充分发挥工具性的前提下,强化人文性。有人讽刺大学语文是“高四语文”,这是毫无道理的。高中语文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语文的美和人文特性已经支离破碎,成为升学的工具。而大学语文所强调的人文性是在欣赏美文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追求人性的完美,完善人格,陶冶情操。语文教育人文性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族人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语文本身传承着民族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现代公民必须具有健康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康和人格的健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鲁迅先生所说的“立人”,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神成人”,其实都是从教育的本质来看语文课程的,那就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但人文性和工具性又不能割裂开来看,正如于漪老师说的:“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人文性皆重要,不可机械割裂。抽掉人文精神,只是在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因失去灵魂、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步入排列组合文字游戏的死胡同;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讲人文性,就背离了语文课,步入另一个误区。二者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
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理念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与时俱进的。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语文素养和精神世界双重的缺失,他们吃着快餐食品,看着漫画书,说着网络语言,面对纷繁复杂、良莠不分的各种思潮,他们无所适从,我们的大学语文课要给他们以引导,一方面,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树立语言规范意识,并能够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用文学的艺术形式,以情感育人,使学生汲取自强不息、改革创新的民族精神,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的转化。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有见解、有情感、有追求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和实现的途径。
既然时代赋予了大学语文厚重的历史责任,我认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仅仅依靠一本纯粹的大学语文教材是无法完成的,我们应当把大学语文作为一个课程体系,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培养应用型人才。现代社会就是人与人在不断交往过程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承担着重要的交际作用,而一个人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与人沟通协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在社会活动中的成败。而语文学科的最直接性质是工具性,语文课程解决的就是在生产、生活、学习、工作中所出现的交际性(包括口语交际和书面交际)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培养具有会使用标准的普通话与人交流,有得体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演讲和论辩的能力,有常用应用文书写作能力的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为此,我们可以把大学语文看成是一个体系,依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进行分科教学,分解大学语文所承载的各项功能。如开设“中国文学经典选读”、“世界名著名片赏析”等课程,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开设“普通话与口才训练”、“实用语言艺术”等课程,训练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和语言交际能力;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提高学生的写作的能力;开设“艺术欣赏”、“美学”等课程,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标准和审美习惯。
2.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大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其实践性的特点。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如举办演讲比赛、诗文朗诵比赛、辩论赛、应聘模拟竞赛等,规范学生的汉语语言表达,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形象性、情感性,提高学生的口语表现力,让同学们在竞赛中感受母语的奇妙,从而热爱母语,主动学习母语,并以我们母语中蕴含的灿烂文化而骄傲自豪。另一方面,通过阅读与理解大量饱含人文意蕴的经典文章,学生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修养;通过写作实践,学生既可以掌握必要的写作格式和要求,又可以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听说训练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培养社会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为实现这一教学内容,我们可以把大学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包括指导学生社团活动,举办大型校园文化活动,达到引进高雅艺术、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的目的;创办具有特色的人文素质与艺术教育的刊物和网站,达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最终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大学语文课应该成为职业学院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掌握专业知识,养成独立工作能力,提高道德素养,增强人文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苏步青先生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说:“如果允许复旦单独招生,我的意思是每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课目就不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作为数学家的苏步青说这样的话,足以证明语文的重要作用。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曾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我真诚地希望大学语文课程在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使每一个人都能通过母语,能够让自己的观察、思维、感情具有深度,体会汉语的优雅。
参考文献:
[1]马庆株.坚持中国语文现代化的方向.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VOL12,(1).
关键词:职业启蒙教育;内涵;路径;学科教学渗透
职业是人生存的必需,职业选择问题是人生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抉择之一,人们有关职业选择问题并不是到了工作的时候才去思考。职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环环相扣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需要,服务于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职业启蒙教育势在必行,引导每一个小学生开展职业探索,应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1]。它的推广与实行对于维持社会繁荣稳定,实现国家综合国力快速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我国近代教育家黄炎培曾说过:“凡教育皆含有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因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之能生存于世界也”[2],这充分说明职业性是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基础教育阶段引入职业启蒙教育,对于学生未来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国家全面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如美国、日本等,而我国的职业启蒙教育基本上处于一个“蛮荒”状态,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理论指导和可参照的操作范式。对于当前国内外职业启蒙教育的综合评述与分析,将有助于我国更好地找到发展差距,更好地实现职业启蒙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
美国职业协调委员会提倡将需要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人群分成四类,即第一类是小学生,第二类是初中生,第三类是中专生、高中生,第四类是18岁以后的成年人[3]。职业启蒙教育是职业生涯教育的一个基础阶段,对其直接研究的不多,要把握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学者基本上都是借助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职业生涯教育”一词于1971年由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兰提出。有关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美国教育总署对职业生涯教育一词解释为:职业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即从幼儿到成人,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4]。还有的学者给了不同的解释,如“职业生涯教育,就是指帮助和指导学生对未来的生活进行规划的活动。”[5]另有学者指出,“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6]由此可以看出,学者们普遍认为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技能,引导个体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进而最终达到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美国著名生涯理论研究学者舒伯(Super)从人的终身发展角度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0-14岁)、试探(15-24岁)、建立(25-44岁)、维持(45-60岁)与衰退(60岁以上)五个阶段。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内容和重点有所区别,成长期对学生进行的就是职业启蒙教育,其发展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具备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逐步意识到工作的意义[7]。针对职业启蒙教育,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日本学者上官子木认为职业启蒙教育是让小学生了解与职业有关的常识性知识,从而让学生懂得人们是如何在社会生存的,也促使他们从小思考自己将来有可能的发展方向[8]。我国学者杜启明论述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是一种多元教育,包含帮助小学生进行职业了解、自我认知和个性培养[9]。此外,还有学者指出,“发展职业认知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必备的素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职业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初步的自我意识和职业意识,并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个性、兴趣、特长等因素对他们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发挥有所影响。”[10]可见,职业启蒙教育是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社会职业,根据职业认知,并激发他们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等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
二、职业启蒙教育的路径
职业启蒙教育在发达国家发展比较成熟,这些国家非常重视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并已经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系统的教育机制[11],而我国职业启蒙教育才初露端倪。在美国,学校的职业讲座、模拟工作情景的启发性游戏以及社会体验活动,构成了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一些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开展“职业日”,在“职业日”当天,校方会邀请各行各业的人员,如消防员、工程师、工人、银行家、运动员、推销员、警察、律师等,他们向广大学生介绍自己工作的情况,进而让学生初步了解职业的相关性知识,使其意识中对职业有一个初步印象。通过“职业日”活动,孩子们可以看到多姿多彩的职业世界,从而促使他们从小思考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美国的小学课堂以“玩”为主要形式,教师组织学生做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使得学生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概念。如德克萨斯州圣弗朗西斯科东部独立校区,教室变成工作场所,以学生为中心参加实践性活动,这些校区所有教育都被视为职业生涯教育[12]。美国中学里非常流行“职业兴趣分析”,学校在孩子们“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之间提供相应的分析。此外,每年的4月22日是“带孩子上班日”,在这一天,父母们可以带上6岁至16岁的孩子一同工作,孩子不仅可以了解父母的职业,也体验到每一个岗位都是社会必不可少的,每一种职业都是值得尊重的。在英国,学生从13岁起,在学习全国统一的课程的同时,也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技能课程。每个社区都设有青少年实习培训中心,政府机构、公司专门为青少年提供了实习岗位。在学习了相应的职业技能之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请实习岗位,这些实习经验出现在大学申请书或者今后的工作简历都是有效的。除了参加儿童会等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之外,在邻国日本,小学生还在学校或班级各项事务中主动接受劳动任务,在劳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身职业意识和潜能。日本在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经常会开展类似职业体验式的活动,在这一天,学生将会亲自安排与落实活动的每个环节,在活动结束,老师进行总结讲课。此外,儿童社会体验公园也成为日本对孩子职业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路径,孩子们通过游戏体验不同职业的特点,进而了解社会的组织结构、按劳取酬的社会分配原则等等。职业体验项目的发展对于儿童成长与职业启蒙教育都有积极作用,在培养学生重视劳动基础上,帮助他们形成对理想、未来的憧憬。在我国,台湾是实施职业启蒙教育较早的地区,他们从国小(小学)开始提供儿童职业启蒙教育,以提高小学生的自我察觉能力,培养他们的职业观念,让学生了解教育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小学通过举办相关活动,如职业生涯教育交互式游戏、讲座、实地参观、角色扮演、生涯博览会以及生涯档案制作等等。目前,在国内大陆研究小学生职业启蒙与职业规划教育的还不多,仅在上海、北京等地开始实践的探索[13]。2007年我国引进青少年职业体验项目,以游戏活动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职业感觉,让其体验成人的职业行为,达到帮助他们了解未来面对世界的目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教育”,“让学生成为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14],并且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成立“上海市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项目研究小组,并在一些学校开展试点工作。通过这个纲要以及项目研究的推动,2009年以来上海市普陀区曹杨职校的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活动基地吸引了全区大批的教师、学生前去参观体验并且受到广大参与者的好评。
三、职业启蒙教育的学科教学渗透
舒伯曾说过:“生涯发展课程是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最适宜方式,将生涯发展概念纳入学校现有课程中,被认为是一条最佳路径。生涯发展教育不应是在传统的课程外增加一个额外的科目或单元,而应该把生涯发展的理念融入到现有的课程当中去”[15]。因此,很多学者专家主张将与职业启蒙教育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美国是典范之一。美国政府198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中有这样的明确规定:“职业指导从小学教育开始,即从孩子6岁开始,就要接受职业发展指导”[16]。美国各州确实在这样实施着: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进行生涯认知教育;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进行生涯探索教育;从初三到高一阶段进行生涯定向教育;高中时代进行生涯准备教育;高中以后进行生涯安置教育。在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美国设计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内容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应面向所有学生;二是职业启蒙教育是一种持续性教育,应贯穿学前、中小学;三是中学毕业的学生,包括中途退学者,都需掌握谋生的技能。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美国以教材、多彩活动的形式将职业启蒙教育目标分阶段地呈现给学生,使他们了解不同类型职业的常识性知识,培养其职业意识,并促使他们思考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类型。日本同样如此,1999年《关于改善初等、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报告中指出:有必要加强学校教育与职业生活的衔接,实施从小学阶段开始的职业生涯教育,并将职业观和劳动观教育作为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17]。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日本政府通过课程及学校各项活动,各个学校采用“综合性学习时间”来实施职业启蒙教育,让学生逐步接触到职业启蒙教育[18]。如小学生在社会课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参观、调查当地的生产销售,选择感兴趣的学习课题开展学习活动,以达到促使学生思考未来的目的;在道德课中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劳动,理解劳动的意义,体会服务他人、社会的快乐。他们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职业观,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指导学生建立一种职业人、社会人的意识。在我国学术界很多教育界专家认为,职业启蒙教育是教育历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将职业启蒙思想渗透在学校已有的课程中。其中,台湾于1998年将职业生涯教育引进基础教育领域,他们决定在信息、环保、两性、人权四项课题之外,增加“生涯发展”这一课题,在明确一至九年级学生需具备的生涯发展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将职业启蒙教育内容融入语文、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数学、自然与生活科技以及综合活动七大学习领域[19]。台湾职业启蒙教育的主要做法是各学科老师先将教材中可融入启蒙的素材提出,且确定能力指标。职业生涯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列入计划实施。他们采取弹性学习节数的方法,聘请校内、校外专长教师指导。而大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启蒙教育的研究较少,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中这个阶段。有学者将美国高中化学教材《ChemistryConceptsandAp-plication》中对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融合加以分析,总结出教材以专栏形式呈现、以案例访谈方式展开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特点,并述评职业生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四大作用,即促进学科教学的健康发展、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学科教学与技术教育的融合、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另有两位研究生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分别探讨了高中地理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路径:其中一位建议高中地理教学应以生涯规划为内容导向,充分挖掘和提升地理教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地理教学的快乐与获取成功的乐趣[20];另一位认为职业生涯教育的焦点应该是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探索职业、了解社会、规划人生,从而过有意义的生活,并借助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探寻以思想政治课程为载体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具体运用,进而总结了“两不同”和“两需要”的具体策略,即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和目标,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运用思想政治课程载体;根据职业生涯教育的需要有目的地开发资源,根据职业生涯教育需要综合运用思想政治课程载体[21]。此外,还有部分一线教师论述了课程教学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例如,有教师以高中生物课程为例,阐述了在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职业素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该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和思路。他提出通过生物科学史话感受科学家的足迹,以敬仰生命;通过“活动和实验”形式模拟科学家活动,以进行实践、探究;通过“生物科学与健康”感受生活,以理解生命的奥秘;通过“科学•技术•社会”逐步走进生活,应用生物科学知识[22]。
四、结论与反思
无论对于宏观的社会发展需要,还是微观的个体发展需要,将职业启蒙教育纳入学校现有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教育的发展趋势。纵观发达国家及地区,他们的职业启蒙教育发展都比较成熟,课程渗透职业启蒙教育的体系也比较完善,并且各个学科的教师都会承担相应学生生涯发展的任务。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国内有关职业启蒙教育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对于职业启蒙教育的定义、意义等问题不少学者进行了探讨,还有很多的研究介绍发达国家、地区的职业启蒙教育,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呼吁在中小学课程中开展渗透职业启蒙教育活动。在肯定学者们研究的同时我们也需反思,我国大陆关于职业启蒙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与国际包括我国台湾地区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认真对待:1.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且尚未明确职业启蒙教育所处的教育阶段。职业启蒙教育虽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阶段,但它的内涵不仅仅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子内涵,学者需对其进行透彻研究;并且有些研究中中小学生处于职业启蒙教育阶段,有些研究中高中生仍为此阶段,试想素质教育被提早到了零岁,而学生的职业意识到18岁仍未形成是多么荒唐的现实。2.职业启蒙教育路径的探索大多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理论建构较少。发达国家的职业启蒙教育路径纵然成熟,但仅仅是适合他们的教育机制,照搬照抄或全盘否定他们的实践经验既不适合我国的国情,也不利于我国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我们应借鉴、学习他们的成功之处,取其精华形成适合我国职业启蒙教育发展的路径,并升华为适于我国教育机制的理论指导和可参照的操作范式。3.基于学科教学的职业启蒙教育渗透的探索与实践主要集中于高中阶段,小学阶段鲜有人关注,且具体的策略仅仅是“蜻蜓点水”。虽然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的教学以科目本身为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没有某种联系[23]。小学教材既是帮助儿童学习知识的纽带,又是小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的一个重要途径,教材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为载体,蕴含众多职业启蒙素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启蒙教育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相关研究的空缺造成大量可以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内容荒废。
参考文献:
[1]杜启明.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的若干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19-122.
[2]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44.
[3]高燕定.人生设计在童年[M].南宁: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6:28.
[4]周羽全.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涯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5]张建国.当前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7(7-8):66.
[6]姜鹤,马佳.论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J].继续教育研究,2011(2):92.
[7]魏潾,李广才.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规划•发展•未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8.
[8]上官子木.从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看我国基础教育的缺陷[J].教育科学研究,2009(6):5-9.
[9]杜启明.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的若干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19-122.
[10]叶亚玲.职业教育应从儿童起步———由“新失业群体”现象引发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5):54.
[11]尤敬党,吴大同.生涯教育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2-16.
[12]塔娜.美国中小学职业生涯辅导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3]杜启明.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的若干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19-122.
[14]刘华,马丽群.中小学生职业启蒙与职业规划教育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德育,2012(1):17-20.
[15]周羽全,钟文芳.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涯教育及其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1-13.
[16]高燕定.人生设计在童年[M].南宁: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6:28.
[17]徐爱新,安月辉.解析日本职业生涯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18):81-82.
[18]陆素菊.职业人的培育:日本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与特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1):28.
[19]刘芳.生涯教育与高中英语教学的整合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0]张健.浅谈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21]王琴.以思想政治课程为载体的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2]陶建英.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职业教育[J].生物学教学2011,36(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