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8: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研究生美术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制定个性培养计划,强化艺术个性发展
根据每个学生学科基础及当下学科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个性培养目标和规划,使不同基础不同能力,处于不同起跑线上的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实际找到自己相应位置。由于我校美术学研究生生源学科背景较为复杂,美术基础差别较大,艺术修养参差不齐。在以往我们所招的研究生中,既有纯粹美术专业院校毕业的基础较优秀者,也有综合性大学美术类专业的学生,以及部分跨学科、跨专业非艺术类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他们前期学科背景不同,不论是专业实践能力或理论修养、艺术审美水平等方面都明显存在很大差异,统一模式的培养计划和目标显然是不现实的,也不利于学生艺术个性发展。因此,我们在制定培养计划和目标时,就应该根据每一个学生具体情况,包括素质基础、审美修养、发展潜质等综合因素,制定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因势利导的个性化培养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激活和放大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艺术基因,让不同背景学生各自发现自我艺术个性所在,调整和确立自己未来发展目标。
艺术个性发展问题,实际上涉及艺术创造与艺术创新的问题。艺术的发展不仅需要艺术共性,需要共同的原则,也需要差异化表达,需要个性发展。缺失了个性的艺术是无法突破和创新的。因此,我们在美术学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中,还应该将寻找和发现学生不同个性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导师不仅需要指导学生学习中外艺术传统,研究和汲取艺术传统的精华,而且更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对传统经验的总结,从中悟出艺术创造的真谛,从中发现自己艺术上的潜在基因与个性,并鼓励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个性存在的价值,张扬那些常常忽视的与众不同的独自特点与细节,扬长避短,创造出自己的一份艺术天地。
强化艺术实践能力,减轻论文压力
我国目前美术学研究生教育,应该分为两个大致方向,一是较为纯粹的美术理论研究,重点在于从理论上总结和研究过去和现在已经发生的美术现象、美术成果、理论评价及未来发展研究,学生既可以具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也可以抛开实践,全力以赴进行理论探索。另一方向则重点在于艺术实践,在于以培养艺术创造创新人才为目地。这一方向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其自身较深厚艺术实践能力做支撑。一个缺少基本艺术实践能力的人,是无论如何难以创造艺术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理想的。对后者而言,能否拥有相当艺术实践能力,能否拥有相当艺术形象创造能力,显然是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合格的关键所在。由于我校美术学研究生教育起步晚及研究生培养机制、考评标准的原因,在过去的培养机制上一直存轻实践,重论文的问题,不论学生艺术实践和创造能力如何,都难以作为考察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依据,毕业论文的撰写特别文字数量的要求,才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关键。美术类学生在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问题上与其它学科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相比较,往往表现出较大劣势。就我校以往研究生情况,同样字数要求的论文,对其它学科背景学生,特别是理工科或文科背景学生可能并不太难,论文质量也较好,而美术类学科背景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大难度。为完成论文字数要求,学生大多或过早地将精力投入到毕业论文撰写上,极大影响了艺术实践探索;或与自己研究内容脱节,论非所用;或拼凑内容,偏离论文核心;或内容大而全,缺少对主题核心内容的较深层次的实质性研究,甚至将论文写成教科书停留在知识通识和介绍阶段。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美术学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培养质量,甚至学生未来发展趋向。因此,我们有必要围绕美术学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特点,调整机制,适度减轻美术学实践类学生毕业论文压力,使他们能够更多时间用于艺术实践与探索。能否充分保证美术学实践类学生艺术实践,强化艺术实践能力,是学生未来艺术创造创新的基础所在。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
艺术个性的建立来自于艺术创造者的独立思考。是艺术创造者独特心性、独特审美思想支持下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艺术表现,是自我心灵感受的自然流露与表达。对于美术学研究生培养,如何培养其独立的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尊重自己的心灵感受,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是逐步培养艺术个性发展与艺术创新思想的关键。因此,美术学研究生教育,首先导师应站在更高的宏观角度,破除师承门户之见,培养和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自己艺术未来趋向目标,鼓励学生学会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导师的讲解,敢于对老师观点提出质疑和不同看法,甚至敢于质疑和打破前人既有的认识和定论。鼓励学生向大师学习,不仅研究大师的艺术,更要研究大师的首创精神。鼓励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善于从不同侧面做出不同判断,努力培育和造就研究生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
由于我国整体教育存在的弊端,我们的学生往往即便到了研究生阶段,还大多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信心。就我校美术学研究生教育,对绝大部分学生,共同的问题就是不喜欢独立思考,本应自己解决的问题,却喜欢处处听命于老师的安排,本来要靠自己去寻找的答案,却习惯听老师的讲解与评判。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是极为不利的。艺术创新问题,不仅需要深厚的艺术实践基础,需要学生充分把握艺术上的本质与规律,更需要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需要丰富鲜活的艺术审美思想,它涉及由“技术”到“艺术”之间的区别与升华问题。因此,我们的美术研究生教育,不单要为学生更多提供不同形式艺术成果,供其从中寻找和总结艺术创造规律,更要注重开阔学生生活视野和人文修养的提升,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艺术审美思想和敏锐的艺术洞察能力。当然,相对技术的层面,人文修养的问题显然要虚幻得多,也困难得多,是其学科培养问题上伸缩性很强的一个难点。
改善学习环境,增强艺术氛围
美术学研究生教育,环境与氛围是刺激学生自发学习研究极为重要的外部条件。美术学学习、创作、研究等不需要也没有多么先进贵重的设备,但需要良好创作与展示空间条件,需要良好艺术氛围去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热情。由于我校整体办学目标、竞争考评标准等因素制约,美术学研究生教育始终在夹缝中生存。虽然经过几年不断努力,在教学空间环境上有了很大改善,但也只是达到教学最基本要求。特别是在艺术氛围问题上,由于地理位置及经济原因等限制,一直缺少外来美术交流与展览,缺少外来美术学术讲座,特别是国内知名艺术家和理论家的交流与指导等,艺术氛围极为淡薄。在一个缺乏艺术氛围的环境里,要激发起广大同学高昂的学习与探究热情显然是很难做到。因此,如何不断改善艺术办学条件,在学科建设上给予更多支持,能够不断引进一些高水平艺术交流、展览,艺术讲座,使学生及时扑捉和了解最新艺术发展状况和发展动向,丰富自己艺术信息,合理规划自己未来发展走向与目标,是当下和今后都将面临的问题
马晟瑶,2003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美术系,同年至2006年攻读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油画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2006年起任教于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2004年,油画《红色畅想》获辽宁省第五届青年美展优秀奖;2005年,油画《女人体》获辽宁省第二届百花艺术新秀奖;2006年,油画《盼》获韩国釜山艺术节特优奖;2011年,油画《蝶》入选建党90周年书画大赛。
王静,2009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美术系。2006年油画《阳光》获辽宁省青年美术作品展金奖;2009年,油画《去往桃花源》获辽宁省美术家作品展优秀奖。
张丽岩,女,1974年生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电脑美术专业教师,平面设计师,从事中国画、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多年。中国画作品曾多次入选辽宁省美术作品展并获奖。参与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基础教学改革立项课题,辽宁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及校教学改革科研课题,省级、校级教学科研立项等,主编多部教材及美术资料。
梁江原籍广东罗定市,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后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王朝闻先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文化传媒集团中国美术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东南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等。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美术系主任等职。近年曾任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团长,出访瑞士、日本等国家。曾策划、主持实施“黄宾虹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美术馆50年捐赠作品大展”等大型活动。
由中国美术馆、广东省美协等主办的梁江书画展,2012年在东莞、中山、珠海、汕头、肇庆等地巡回展出,展示了梁江以多种体格、不同笔法创作的百余件山水、花鸟和书法作品。
上世纪70年代,梁江创作的知青宣传画曾印发全省,木刻作品上过省展,还在报刊撰写评论文章。他学生时代多才多艺,让人难忘。后来,他从美术史论界崛起,撰写了大量切入美术创作和史论研究的论文,以思维敏锐、观点明晰、文风恣肆享誉全国艺坛。其新著《中国美术鉴藏史稿》,是中国第一部美术鉴藏通史。所著《美术概论新编》《广东画坛闻见录》等在美术理论建构、区域美术史研究方面也备受好评。迄今,他发表的学术专著及论文已达400余万字。成为活跃在当今中国文化艺术界前沿,成果丰硕的著名学者、书画家。
粱江早年就读于广州美院油画科班,后转攻中国画。所作山水花鸟,笔法灵动多变,格调清雅自然。他具有坚实笔墨功夫,有过人的文化修为。融丰厚学养于笔端,其作品引起了社会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广东省作协主席廖红球说,梁江一是人好;二是文章好;三是书法好;四是画好。广东美协主席许钦松推其为“学殖深厚,出手不凡”。
梁江认为,一般书画家不必苛求通晓十八般武艺,术有专攻即可。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研究者或批评家,专业要求则更高。若没有切身体验,不通晓各种技法,所发议论很可能会是隔靴搔痒。他长期以来的方法,是创作体验与史论研究相辅而行,相互促进。他的学术研究和创作论评,在专业界有很好口碑。而他的书法和绘画创作,也因为丰厚的人文涵养,多年的笔墨技艺磨砺而显得非同一般。取精用宏,学者本色,厚积薄发。梁江作品成了近来人们谈论“学者书画”常提到的例证。
关键词: 美术学 中国画课程课程 整合模式
高校人才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定位的准确与否和培养方案的优化与否,高师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起了学校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如何整合?整合的理念将给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以怎样的影响?课题组在分析高校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现状及中学阶段美术新课改所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整合的理念和路径提出了建议。课程设置的调整成为工作的焦点,如何将原有课程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已是众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研究法和实践研究法。在调查研究方面,课题组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研究人员带领若干学生依托本区域教育科学研究机构,遴选几所中学进行教学试点,即一方面收集现任职的中学美术教师对新课改以来针对师资要求的许多意见和建议,其中初中阶段的中国画课程在教法上和知识结构上对师资的要求作为调研的重点。另一方面选派部分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到选定的中学进行听课、试讲等教学见习或实习活动,收集学生反馈的意见。将收集的信息整理,得出如下结论:①对于新课改教材,教师理解和运用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困难,现任教师提出了一些今后尚待改进建议;②现任教师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即所采用的手法较单一,把握教材的能力不强;③在读大学生前后两阶段的见习或实习效果区别较大,高校的课程改革成败与否很重要。另一部分研究人员重点走访和调研相关高校,得出以下结论:①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照搬专业院校模式的现象;②现行的高师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完全满足基础教育阶段师资需求。
在实践研究方面,课题组将重点放在三个方面:①是在本校和相邻院校进行课程整合试点,有中国画专业方向中的《中国画笔墨基础》,也有素描课程中相关技法和材料的整合,如《构图学》、《造型基础》;②是对这些课程的学生习作收集并举办教学汇报展,收集的习作信息在1000幅以上;③是全过程跟踪大四年级教育实习,将实习生上课的综合意见和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来指导其它年级学生的质量,并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课题组将所做的工作和得出的结论归纳如下:
一、降低专业性,注重形式语言探究
长期以来,高师美术学专业中国画课程设置中偏重对人物、山水、花鸟画技法较为系统地学习,教学要求突出中国画传统技法掌握的程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反思,认为调整课程设置方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将人物、山水、花鸟画中形式语言的元素抽离出来,开设《中国画笔墨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要求是将过去对造型的重视转变为对笔墨结构和运行方式的重视,即将外在的符号内化为对形式语言的探究。其主旨包括了解笔墨传统美学的传承价值与应用,了解中国画教学实施状况,赋予“笔墨”以新的构成形式,引导学生在流变的态势下发展笔墨的观念等。从教学实证所反映的状况看,这种整合,大大解放了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摆脱了过早依附于对象、摹拟对象的局限,在学习具体的内容之前亲近了笔墨、接受了笔墨、感悟了笔墨。解决了过去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以学生造型能力的差异来评价学生而给学生带来的不平等,现在评价学生的标准是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求知兴趣。
在课程调整后,《中国笔墨画基础》所使用的教学资料主要是学术刊物、专著和画册,如《美术》、《国画家》、《美术研究》、《中国画构图艺术》、《当代名家艺术观》、《当代中国画名家》等,学生也在课前准备了一定量的学习资料。这种不局限于一本教材的学习、研究方法,能更好地开阔学生视野,挖掘学生的个性差异,寻求适合学生个体的笔墨趣味,改变了过去较为单一的笔墨方式,呈现出较为多样的表达思想、表达情感的笔墨和图式。从本校05、06、07级美术学专业学生基础学习来看,习作数量明显增大,学习资料明显偏重高格调、高品位、学者味浓的范本,基本摆脱了程式化、图解化的范本,学生收集资料的意识越来越强,平均每人每年购新书不少于三本,为后续的中国画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增强人文性,理论与表现技能并重
人文素质是高师院校学生应加强的内容,因此学生应针对文化底子薄,普遍偏重专业知识的现状,加大人文修养课程的选修。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绘画技能教学应置于深厚的文化根基之上,以使高师美术培养对象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全面的文化理解力,故将中国画史、画论、基础知识和人文素质等内容整合构建《中国画理论基础》课程。在实证研究过程中,我们以国画班为例,以讲座和其它形式将《中国画理论基础》课程所涉猎的内容赋予实施,通过课程论文和学年论文来反馈学生思考能力和理解水平的提高。逐步从纯技术的层面转向对人文素质教育、传统文化、理论学养、实践能力的重视。我们在实施过程,遇到的主要问题有:①理论学习不能完全脱离教材,而目前尚无可借鉴的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教材构架,除了理论课教师的努力外,各门专业课教师也需负担一定的研究任务,容易出现一定松散和难协作的现象;②编撰教材工程量大,理论师资的储备有限,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很难集中优势和精力做严谨的理论研究。我们的做法是:①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和科研任务,每年需申报课题和发表学术论文;②加强与出版单位和科研学术机构的协作,鼓励主编和参编教材;③邀请国内名家来校举办学术讲座,指导青年教师开展学术研究工作。近三年专任教师出版专著八部,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申报课题项目10项以上,这些实践和已取得的学术成果有力支撑了教学改革,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的提升。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自觉行为和自学热情也验证了推行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将理论和表现技能并重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04、05、06级国画班学生入选国家级、省级画展参展的在60人次以上,其中获国家级金奖两人,两名往届毕业生作品入选2009年全国第11届美展,1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2010届毕业生中26人参加了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参与大学生研究性项目和论文获奖10人次以上,毕业论文优良率达88%以上。
三、以中小学师资需求为指引,宽口径、厚基础、重综合、重创新
课题组在2006年成功申报湖南省“十一五”教学科学规划课题以后,恰逢我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又确定为教育部全国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在此期间我们将课题研究与专业点建设相衍连,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师范特色和人文课程,将高师人才培养方案与基础阶段师资需求对接。主要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在所在地区选择三所初级和高级中学进行试点。例如,洞庭纺织印染厂子校实验基地负责中小学阶段美术课程教学与反思的研究;岳阳中学实验基地负责高中阶段美术课程整合后教学应用与行动研究等。这些学校为学生进行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提供了平台,近三年共计120名学生在这些学校实习,累计承担课程近800节,实习生同行听课1600节以上,撰写教育调查、研究报告120余篇,其中被实习学校采纳10项之多,还有16项成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及研究内容。
在省、市两级教科院有关专家的指导下举办了一次全市性的美术教学作品观摩展,组织了两次美术课堂教学观摩,对六堂美术课进行了评价和指导(其中三人为我校06级师范生)。更为可喜的是,近三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明显提升,有6人应聘到省直大专院校任教,有28人应聘到省内外高级中学任教,还有5名毕业生远赴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深造。我校为社会输送的毕业生基础厚实、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勇于挑战,普遍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其中一些尖子人才迅速成为各级学校的教学骨干。目前所获得的实证研究成果为课题组今后作进一步研究增添了信心。
[关键词]创作 市场
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研究生培养在教学上有自己的特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出适应市场发展、有一定创作潜能和学术研究及动手能力强的高端人才。因而,对美术学研究生教学的重点是培养研究生的市场开发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从而促进教育成果商品化。
一.现状及问题
1.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不能适应市场需要
目前,高校的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和企业的需求脱节, 研究生的学习理念、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我国的美术学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虽然已经意识到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但其教学模式尚且停留在对表面形式的革新,并未深层次分析并制定合理的教学模式。
2.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轻视实践能力的训练,尤其是缺乏市场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研究生缺乏开拓创作与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观念陈旧,创作手法单一,尤其是缺乏实战经验,不了解当今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实践环节的设置层面过低,课外培养环节不规范,研究生动手实践等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造性的综合性实践环节过少,实习实践多流于形式。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手段缺乏创新
课程设置上较为陈旧,很少进行调整,如此便会造成研究生学不到最新的知识,使教学与社会、市场脱节。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还在沿用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或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样做只会降低教学质量,限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因此,我认为应培养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市场开发意识和能力,即指研究要有市场意识,创作要受市场意识指导。
二.主要对策
1.建立学术研究、创作、市场开发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从而真正服务于美术学学科建设
学术研究要为创作和市场开发服务,市场开发是为了更好地学术研究;创作是学术研究和市场开发的成果,同时也能转化为经济价值。
第一,学术研究教育为美术学研究生教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当前美术学研究生普遍存在文字功底较弱的问题,这是学生创作缺乏内涵的主要原因之一。各大高校要想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具备当代人文素质和审美文化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就需要以充实的学术研究作为学生创作的保障,强化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由内而外焕发科研活力,促进学生创作的内涵的提升。
第二,艺术创作是美术学研究生教育的中心环节。艺术创作承载着研究生对艺术的追求,它将前期学术研究成果以艺术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是美术学研究生的主要学习任务;也为后续美术市场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高校应分析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注重学科交叉与渗透,注重配套体系的建立,在机制运行中完善课程目标的设置。
第三,美术市场开发是美术学研究生培养的新思路、新方向。美术学研究生创作出的作品并非孤芳自赏,美术学学术研究也不能是象牙塔式的研究,并不仅限于学校内部交流,并不仅仅满足于美术展览。美术市场的开发注重艺术创作资源与艺术投资资源整合。高等院校要能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就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有的办学资源为基础,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学条件,采取各种措施加快教学改革步伐,扩展教学改革视野,加强办学能力建设,培养与市场整体发展相适应的人才。
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下,研究生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还可以熟练掌握实际操作能力和深厚的理论素养,使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具有较强的实力。在实践过程中导师对研究生提出明确要求,及时检查反馈、交流,适当评价研究生创作成果。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使研究生对社会有一定的认知力、艺术表现力和责任感,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
2.合理安排艺术实践,构建市场开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
要让研究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而且要把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不同地区的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产业开发、漆画教学、信息研究等合作研讨和交流。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视课堂教学、轻视现场实践的观念,提倡崇尚实践、善于实践的教学观念。
加强学校与市场的沟通。学校可与艺术经销商制定相关协议,创建合理的美术市场运作方式,将研究生创作的作品直接输送到市场,学校还可与装饰公司合作,创建实践基地,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另外,学校还可与各大宾馆、会馆取得联系,制定相关创作题材,将其与美术创作类课程设置相结合,由点及面地开展创作环节的教学计划。
3.抓住当前审美文化的发展趋势来进行市场开发,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促进教育成果商品化的进程
一方面,美术学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应追踪视觉文化前沿,对社会进行认识与体验,不停地创造,不停地推陈出新,解决物质与生活、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矛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视觉艺术的要求,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生活质量为目的。 另一方面,漆画艺术创作本身是一种社会生产力,同社会与市场联系紧密,必须面向市场需求。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只有紧跟市场,才能让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创作能力和心态在劳动力市场中实现交换价值。
第一,在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的教学理念中要融入较强的市场意识。这种意识是指研究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的意识。审美文化产业化,就要求将这种个人化的艺术表现进一步提升,在更广泛的受众心中形成共鸣,占据文化市场,产生经济效益。对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研究生在培养中,创作中要转换观念,改变以自我为中心,要以人的需求为本,重视了解社会大众的爱好、审美习惯。根据研究生个人特长适当细分,引导那些善于研究消费者心理需求、审美品格,善于将其表现传达出来、适合从事审美文化产业的部分研究生与市场接轨;培养部分擅长策划选题的研究生,能够将市场需求和艺术表现联系起来;也允许不适合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部分研究生转而投入艺术研究领域。
第二,在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一是要营造和谐轻松的创作环境,对研究生的学术创新,与众不同的创作要加以鼓励、认可。二是丰富完善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和措施。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室,引进新设备、新材料,拓宽创作工作室,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实际工作中,自身的表现力、创作力、鉴赏力会进一步提高。三是课程设置应更宽更深。艺术各学科既有差别,也有相似点。可以从文学、历史、油画、国画、民间艺术中找寻出创作素材,得到启发。因此,漆画创作与研究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中尤其要重视姐妹艺术以及人文课程的设置。
4.适应培养研究生的市场意识与抗风险能力,改革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的教学体系
目前美术学研究生学术层面比较偏窄,对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全面,创作后劲不足,对市场需求不了解,抗风险能力也较低。因此,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灌输市场意识,可以让研究生对毕业之后的工作方向有清晰的了解,化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明确自己需要学什么:抗风险能力,包括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市场的需求发展有预测的能力,及时拓展甚至转换专业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5.加强教学改革的研究,培养研究生的市场开发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
首先在专业教学中,课题的设置要以“挖掘研究生创作潜能”、“人们生活需求”为目的,将研究生的创作方向与市场需求统一,着重对研究生的创作理念和对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的预测培养。其次,要真正确立起研究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尊重研究生的自主精神,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例如,在漆画创作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借鉴西方抽象艺术语言,取长补短,应用于漆画语言的革新上;通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与学习,强化作品的民族寓意,增强创作内涵,使其作品脱颖而出,也为漆画在艺术领域内的拓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总之,高校应加快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的力度,培养出既有较高艺术素质,又了解市场的需求和社会的动向,能设身处地地为市场发展着想的专业创作人才,是该领域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关系到能否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鹏辉,关于创意产业背景下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
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各个学科领域的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科的学术水平。当前,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高涨形式,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办学热和考研热。工业设计硕士研究生的扩招不可避免地在一定时期内出现教育资源紧张,生源素质降低和教学质量相对下滑等问题。通过几年的调研发现工业设计研究生教育当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现行的考试制度制约着工业设计专业研究生的生源质量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考试制度中暂没有为工业设计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另行规范一套独立的方法和评价标准,而是在统一的报考条件下使用基本相同或类似的考试科目,甚至评分和录取的标准也大同小异。这种招生模式能否符合工业设计研究生教育的学科要求和生源质量值得探究。陈丹青曾对我国现行的艺术类研究生考试提出过异议,认为一味强调对外语的要求扼杀了一大批真正有艺术天分的人才进入研究生层次的学习。虽然他的观点也遭到很多人的质疑,但现行研究生招生中外语考试的标准,确实把专业上有发展潜力的优秀考生挡在了门外。为了应付外语考试的压力,很多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就开始准备考研的外语,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外语上,大多数考研学生对于本科阶段的课程学习兴趣随着研究生考试的临近而日趋减弱,甚至有的学生逃课去准备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录取学生的专业素质普遍偏低,制约着高层次设计艺术类人才的产出。
因此,要考虑在符合国家考试制度和环节的基础上如何加强某些考试环节,以便能够排除那些应试型的考研者,把录取的天平向那些综合素质高,专业素质扎实,确有学术研究基础和创见精神的考生倾斜。提高复试分数的比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复试中主要考察考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以限制那些专业基础差考生。
二、研究生缺乏正确的入学动机和职业规划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调查统计发现,学生攻读研究生动机呈现多样化,除了追求学术之外,有38.5%的学生把读研作为改善生活环境或者逃避就业压力的途径,这些非学术研究的动机导致部分研究生把求学作为跳板或逃避所,他们不搞学术研究而去争相兼职、打工拼命挣钱,来去匆匆,缺乏刻苦专研的动力。
近年来工业设计教育发展异常迅速,几乎每个美术专业院校和综合类院校都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这必然造成了对教师的极大需求,工业设计硕士毕业生就成了大学教师的主力军,由于工业设计研究生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所以就造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工业设计研究生毕业后几乎都去了教育单位。但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后,各院校的教师资源日渐饱和,逐渐造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将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不得不投入到设计实践中去,当前培养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研究生面对设计实践明显缺乏竞争力,因此工业设计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又进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三、培养目标模糊,缺乏办学特色
工业设计研究生培养主要目标是什么?如果一味强调技法的训练与提高,忽视对相关理论问题的探索思考。“研究”二字如何体现?这不等同于对本科教育在时间上的延续吗?要单纯的提高技法来读研究生还远远不如进入工作实践中去效果好。如何看待设计实践创作与理论研究的相互关系,如何摆正二者在研究生阶段的位置?从一般的概念上讲理论与实践是一个互动的统一体,如果人为的把它们割裂开来就背离了工业设计的本质,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提高,理论和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实践的指导性,即“实践给理论提出问题,而理论必须解答这些问题”,并“指出实践活动的前途”。工业设计的实践特征是其学科的本质特征,离开了实践的支撑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它的所谓理论就是空谈。通过对工业设计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研究有利于更好的进行设计实践,通过设计实践也有利于更好地进行设计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研究。使研究生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同时也具有较强的设计创作技能是当今工业设计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
翻阅一下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培养计划就不难发现其内容大同小异,这是一种怪现象。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每个学校所在的城市也有其特色和优势,并不是说模式都是一样的,这种各学校“共性”式的教育一方面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培养出各自有不同特长的设计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整个国家工业设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因此各工业设计研究生教育单位要在“共性”的基础上体现各自的“个性”。有了个性也就有了多样化,有了个性化和多样化才有研究生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高校要善于坚持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发挥自身的学科建设的优势,扬长避短。
四、急需建设一支治学态度严谨、德高望重的导师队伍
导师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研究生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水平和指导过程中付出的程度。现在有些工业设计研究生导师出现了很多问题概括起来就是:重私利轻职责,重科研轻教学,重使用轻培养,重名誉轻岗位。个别导师不踏踏实实做学问,而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各种商业活动中,更有导师让自己的研究生做这些商业活动,根本没有时间做学术研究,这种导师带出的研究生质量可想而知。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优秀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是当前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高效、最现实的选择,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要多渠道引进人才,促进导师队伍多元化,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聘用制度,打破导师终身制,实行本文由收集整理优胜劣汰的聘任制度,对于那些缺少责任心、知识结构严重老化、长期没有科研项目或者科研成果的导师,取消其导师资格,真正做到导师能上能下。要把导师的使用和培养相结合,加大对在岗的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建立一支高质量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
五、应当尽快完善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我国设计教育历史短暂,还不足以形成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但这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现在各研究生教育单位对于该学科的评价都是自定的标准,教学评价的随意性很大,甚至没有可以量化的标准。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往往有很大的自主权,导师之间的宽严程度也差距很大。这样以来,在实施研究生竞争制度时就很难把握。
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参照其它发展历史久远、教学评价体系完善的学科作为参考,充分尊重和遵循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规律,把握艺术设
计学科建设的特点,同时从研究生的理论水平、人文素养、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学科发展的预见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参照国外成熟的工业设计研究生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构建科学的设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六、向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毕业生质量
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就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工业设计研究生教学单位要正本清源,狠抓论文撰写各个环节的指导,向学位论文要研究生培养质量。论文选题是否具有新意,观点是否独到鲜明,研究方法是否缜密有效,论证考据是否严谨,行文是否规范流畅,这一切都可以在学位论文中进行考察、评估、衡量。如果围绕着全力提高艺术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这一环节下工夫,从管理体制上对学位论文进行把关,那么就会从根本上达到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致谢一:
本论文的顺利完成,也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刘文金老师、唐立华老师、孙德林老师、张响三老师、夏岚老师、李赐生老师、李克忠老师、李敏秀老师、刘文海老师、郝景新老师、肖德荣老师、黄亚楠老师等等老师都对论文的修改都给予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给予无私的关心与帮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感谢益阳小郁研究所、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老师以及领导的亲切关怀,特别感谢益阳小郁竹艺法定传承人危禄绵先生与工艺美术大师刘宗凡老先生对论文提供的指导意见以及研宄场所与实验器材,同时感谢熊志明先生在我学习制作小郁竹家具时的谆谆教导,感谢黄耀辉老师提供的摄影帮助。
感谢同窗好友金燕红、姚文亮、刘科、陶振平、杜洪泰、彭娟、谭任等同学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同室好友郝睿敏、王薇在生活中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胡斌在论文着述期间给予的极大精神鼓励,感谢你生活中的照顾与关心,感谢你一路的陪伴。
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姐姐给予的莫大鼓励和支持,在求学道路上无论遇到坎坷还是波折,都是家人的关爱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才让我站在今天的人生舞台上。为此,向我的父母家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最后,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关怀与支持,你们为我分担了许多后顾之忧,在默默地奉献之余给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致谢二:
时光飞逝,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即将接近尾声,在这三年中,经历了,也成长了。回首这三年,我得到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谢谢你们三年的陪伴,这份情谊我将永留心里。
首先,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刘文金教授和唐立华教授。本论文从选题到论文思路的确定以及最终撰写与定稿,得到了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倾注了两位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我读研期间,深深受益于刘老师和唐老师的关心、爱护和淳淳教导。两位老师诲人不倦的师表作风、孜孜不倦的治学、敬业态度以及对专业、行业深入且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也将终身受益。
同时,要感谢邵阳“翻簧竹刻”老艺人杨屹楼先生和黄山市某竹工艺品加工厂的领导及工人师傅们对于本论文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还要感谢孙德林教授、李克忠教授、戴向东教授、张响三副教授、李敏秀副教授、李赐生教授、张仲凤副教授等,他们的教导使我受益非浅,在此一并表达我的谢意。
感谢与我一起并肩走过的201x级硕士4班的全体同学,也感谢同门师兄弟姐妹三年来的陪伴与支持。
三年来,身边的人来来往往,然而友谊一直没变。感谢大师兄周雪冰以及嫂子郭燕学妹,感谢二师兄陈新义,从我入学之前到现在即将毕业以来,一直给予的帮助与支持。感谢家具与室内设计工程专业的十个同学,杜洪泰、张瑶、陶正平、刘科、郝睿敏、王薇、谭任、彭娟和姚文亮,三年来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感谢我的室友刘欢以及邻居柳思坤。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心与支持。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致谢三:
人生有很多东西无法留住,我们希望能永远陪伴,然而时光荏苒,岁月不会为我们而停留,但我们应该为爱的人停下脚步,比起那些回不去的日子,更值得珍视的是能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三年的硕士研宄生时光即将结束,我会倍加珍惜每次在一起的机会,铭记这段旅程中伴随我成长那些人,感谢给了我指引和帮助的老师、朋友。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导师孙德林教授。他为人谦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论文的顺利完成与孙老师悉心指导和他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从论文的选题方向、论文框架等大的环节到论文的语法、措辞等细节始终都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的指导,帮我拓宽思路,完善细节。在三年学习过程中,孙老师不仅传授了我大量关于研宄方法、学术思维等专业方面的知识,更是在平日言行中教会了许多为人的道理。这一切都都使我获益匪浅,并会终生受益。
其次,还要感谢郝景新老师、郝晓峰以及陈新义等老师在我论文完成过程给予专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学院造型实验室吕老师,给予我试件制作方面的指导。感谢实验室杨万全师傅、叶太强师傅对我试件制作的帮助。
同时,我还要感谢王薇、曾蔚霞、谭任、金燕红、刘科、杜洪泰等同学在我学习和工作中的帮助与支持,感谢张瑶、郝睿敏等同学为我熬粥、做菜、洗衣服,给与了我生活上莫大的帮助与关心;另外,还要感谢陈勇、蒋成、王佩琳、刘明辉等师弟师妹在我研究生期间的陪伴,这份情谊我将永远铭记。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对我读研期间的关怀,有你们的支持与鼓励我将更有信心来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