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数学教育信息化论文

数学教育信息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2 17:38: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学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数学教育信息化论文

篇(1)

本人于1994年毕业于**高等专科学校,96年8月分配到**中学,98年调到**小学,99年到**小学,一直工作至今。98年9月经**市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评为小学一级教师,同年获教师资格证书,99年1月,参加苏州市办公自动化考核,成绩合格。99年12月取得了现代化教育技术合格证书,2000年11月参加普通话培训考核达到二级乙等。2002年5月,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录取江苏省扬州大学科学与计算机系,现本科在读。2002年10月参加了江苏省职称计算机考核,成绩合格。共通过三篇论文鉴定,其中二篇达到良好。现任三到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被学校聘为教科员,协助教科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朱玉棣老师的指点下,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的研究》,由我执笔撰写了《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我的活动方案《奔向二00八》也被选送苏州。2003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03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智慧学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研究》方案的撰写。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我的工作随笔《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始》《实施“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继发表。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我的实践《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并在该社当年上半年好稿件评选中获二等奖。我的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张家港市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展现变化规律激发主动发现》在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探例》《“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小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单元教学设计》《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当教学设计面对新课标》相继发表。2002年12月,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

篇(2)

【关键词】系统;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4―0073―05

一 前言

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过程中,有些学校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了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学校对教师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常抓不懈,但是很多教师培训后却得不到应有的支持,校长既不会在意教师在培训得到了什么,也不会鼓励教师把学到的东西用于课堂。还有些学校虽然具备了信息技术的条件,但是校长并不鼓励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平时这些信息化硬件设备都处于精心保护状态,只有在公开教学、外人参观或领导视察时才让露脸。有些学校校长很重视教育信息化,投入很多财力、人力,但是效果不大。上述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从校长角度主要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问题,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推进与学校校长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或技术领导力与课程领导力等已经逐步成为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因此,学校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建设与评价对学校信息化应用推进显得越来越重要,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涉及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问题,本文围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展开论述。

二 国内外关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

1 信息化领导力的定义

关于信息化领导力,不同的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肖玉敏[1]指出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可以从信息化相关的决策、管理、服务和评价四个方面来理解。

刘向永[2]指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校长在推动技术使用方面是否容易满足,校长能否找出学校技术项目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校长能否制定学校的技术规划,校长能否解决那些不愿意在教学中使用技术的教师的心理障碍问题等。

台湾地区的张奕华博士归纳出信息化领导力的五项内涵:愿景、计划与管理,人员发展与训练,科技与基本设施支持,评价与研究,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A)[3]从管理学角度出发,按照“领导能力与愿景”、“教与学”、“工作效率与专业实践”、“支持、管理与运作”、“评价与评估”以及“社会、法制与道德问题”六个方面,对信息化领导力进行明确规定。

英国“学校领导力国立学院”(National College for School Leadership, NCSL)[4]指出信息化领导力主要包括三方面:愿景、应用和评估;其中,“愿景”包括领导者应该具有进行规划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并让所有成员理解规划的重要性;“应用”包括教育信息化如何进行创新,如何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如何持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和教师的生命质量等;“评估”包括对资源的审查,对建设情况的评价以及应用情况的监督等。

我国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管理者)》给出了管理者的教育技术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维度进行了规定。

本文所论述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指校长有效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发展等各个方面应用的能力,具体包括校长的信息化意识与信息技术基本能力、学校信息化规划的制订能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决策能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与服务能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价能力。

2 信息化领导力的评价指标

国家在学校教育信息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但是有关教育信息化理念与政策的落实情况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特别是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状况没有得到有效的评价,因此,有必要开发有关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且能够将此纳入到校长评估指标体系中。目前,已经有一些关于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方面的研究。

杨蓉、王陆[5]在其论文“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估指标体系初探”中提出,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估指标具体包括信息化系统规划的能力、信息化应用的领导能力、信息化教育中对人的领导能力、信息化文化的建设能力、校长的内在信息素养五个方面。

吴景松[6]在其论文“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概说”中将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分为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其中4个一级指是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

王佑镁[7]在其论文“面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校长信息素养差异及结构模型研究”中,从校长的信息意识、信息态度、信息规划、信息能力、信息评价、信息知识、信息伦理道德和信息化领导力八个维度,提出了校长信息素养结构模型及其构成指标。

综合分析已有的关于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的研究,比较多地关注了校长自身信息素养的评价,也涉及到信息化规划、应用领导、文化建设等能力,但是缺乏一种相对比较系统地分析。

三 基于系统视角的学校教育信息化

1 系统与系统论

贝塔朗菲[8]把一般系统概念定义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关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分的总体”。系统论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性质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科学。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具有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9]。

2 学校教育信息化系统

国内有不少专家对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其中华南师大李克东教授[10]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强调开放、共享、交互、协作。”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11]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指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教学部门的普遍应用与推广。”他们都十分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可分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区域教育信息化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的校长,在关注国交教育信息化与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同时,更多的思考自己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可以从系统的视角来思考与分析学校教育信息化,学校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框架如图1所示。基于系统论的思想来思考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这将有助于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推进。

学校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核心环节是信息化应用,即教师、学生及管理者等将信息技术整合运用在教育系统中,从而实现更高效、更高质量的教育活动。学校信息化应用具体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发展。围绕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核心环节的是基础因素层,基础因素层包括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学校信息化人力资源三个方面,这是推动学校信息化应用实践的三个基本因素。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因素层外面是学校信息化的保障要素层,保障要素层包括学校信息化系统规划、学校信息化管理机制、学校信息化规范与标准以及学校信息化考核评价机制等。

四 基于系统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结构

1 基于系统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结构

根据学校教育信息化系统结构,要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应该关注信息化具体应用,同时要做好学校信息化系统三个基础因素的建设工作。学校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应该着眼于学校信息化系统中的四个方面应用与三个基础因素,通过学校信息化规划、管理、评价来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因此,学校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应该是对校长的教育信息化保障要素层中各个因素的实施能力进行评价,保障要素层中每一个因素涉及基础因素层的三个因素和应用层中的四种具体应用,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结构如图2所示。

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具体表现为校长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能力、信息化决策与规划能力、信息化组织与管理能力、信息化评价与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其中校长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能力是基础,其他三个方面的领导能力涉及学校信息化的四种具体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发展)与三个基础因素(信息化硬件设施、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化人力资源)。

2 基于系统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关注维度

(1) “学校信息化基础因素”维度

关注“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

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基础和物质条件。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是指建立能使教师和学生广泛受益的计算机及网络硬件环境,并持续地运行维护和更新。学校校长在开展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中,要考虑今后能便于开展信息技术在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成长与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关注“学校信息化教育资源”

与信息化硬件设施相比较,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学校教育过程主要是通过各种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予以展开和控制的。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分为教育信息载体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和以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为核心的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两大类。管理信息数据为实施现代学校管理而建立的以教育者、教育对象等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数据库资源。学校教学资源包括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课件、教学软件、多媒体素材、电子图书等,教学资源应该符合元数据规范,以教学主题为主线,按照一定的教学策略和组织策略进行重组与综合,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发展中应用提供支持。

关注“学校信息化人力资源”

学校信息化人力资源对学校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学校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科教师、技术人员等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掌握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学生成长中的应用方式,能够充分利用技术提高自己的工作成效,促进教学改革。为此,校长必须重视对教师、技术人员等进行信息技术用于教育的相关培训,并针对他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即时性需求提供持续性支持。

(2) “学校信息化应用”维度

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各个环节,其目的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校长在推进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要关注课程整合的实施、课程整合所需要的网络资源和数字化教与学的平台。

关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培训与教学研究,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作为常规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的延伸,依托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研修平台,以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问题为核心,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校长要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

关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之根本,校长应该关注如何让学生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得到更好地发展。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学校校长具体应该关注如何创设以“学”为中心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学生多样性学习提供硬件设施,提供学生学习所需的资源;校长应该关注如何创造学校、社区、家庭紧密联合的信息化教育体系,支持学生开展跨时空的信息化自主学习,把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结合起来。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师、学生、家长多方参与的过程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作用,使学生全面发展。

关注“学校管理信息化”

学校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的数据管理和信息处理功能来支持学校管理职能,帮助学校管理部门了解、掌握学校各项工作状态,监测、调控、评价学校的教育管理过程,并且为学校领导提供有助于作出科学决策的重要信息。校长要思考如何把信息技术具体应用于教学管理、学生学籍管理、财务与资产管理、人事管理、图书管理等各类学校管理工作,对于每一项基于信息技术的学校管理,注重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先进性、实效性等。

五 基于系统视角的学校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内容

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评价,不能只评价校长的信息技术意识与能力,也不只是评价校长撰写学校信息化的工作规划和计划的能力,而是针对前面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应该关注的维度,评价校长对这些学校信息化具体内容的决策、管理、服务、评价的具体行为能力。基于系统视角的学校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化意识与信息技术能力

(1) 信息化意识

只有学校校长树立正确的教育信息化理念,一所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才能实现有效性[12]。对于学校校长来说,正确的信息化理念意味着三个方面:一是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在整个人才培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意识到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二是要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有主动接受信息化培训和学习的意识;三是能够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把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当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正确领导和管理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2) 信息技术能力

校长本人也许并不是需要精通信息技术,但是需要一定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对信息技术的思考和领悟能力,帮助他在学校管理中提高工作效率之外,帮助他理解日常教学和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与问题,帮助他来理解、分析、评价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为师生员工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益和工作效率提供政策上、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结合学校特点为学校信息化发展确立发展方向和提供政策支持。

2 学校信息化决策与规划能力

学校信息化规划是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的依据,校长应该从总体上思考与把握学校信息化规划。校长应该首先学会分析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结合学校的特点与条件、根据学校总体发展的规划,提出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与主要内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具体应该包括学校软硬件资源配置、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信息化管理机制建设、信息技术具体应用推进四大方面,特别要强调与规划信息技术在学校各个方面如何有效应用。

校长在决策与规划学校信息化工作时,需要思考以下一些问题:信息技术在学校中应用的愿景(战略方向和前景)是什么?信息技术为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怎样的支持与服务?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怎样的支持与服务?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提供怎样的支持与服务?信息技术为学校管理信息化的有效实施提供怎样的支持与服务?学校如何为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提供信息化的管理,包括政策、制度等?学校在信息化硬件、软件资源、人力资源建设如何合理投入经费?

3 学校信息化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推进需要信息化管理。作为学校最高领导者,校长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一定程度上是保障学校信息化有效推进的关键因素。校长的信息化组织与管理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化文化氛围的引导能力

学校信息化文化氛围是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十分重要的因素,而校长的引导作用对信息化文化氛围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校长需要多方面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利益,为教师和学生创设有利于信息化应用和发展的条件。校长创设学校信息化文化氛围具体是指校长应该要创设教师和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通过组织各类信息化应用的评比来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学习与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2) 信息化制度的建设与执行能力

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有效推进需要制度来保障,在学校内校长需要制定或监督制定信息化相关的制度,注重发挥制度的长效优势。学校信息化管理制度应该包括信息化应用的各种制度,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使用与网络安全保障的各种制度,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的各种制度。通过制度来激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通过制度来规范与保障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推进。

(3) 信息化道德和法规的引导能力

信息化在学校的应用和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利的因素,因此校长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同时还要对信息道德准则方面进行教育和培训,使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信息道德观和健康心态。

4 学校信息化的评价能力

教育信息化是一件财力、人力、物力投入都相当大的工作,学校校长应当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需要对经费投入的效益进行关注,需要对教育信息化各系统要素和整体效益进行通盘考虑和全面评估。校长的教育信息化评价能力包括能使用多种方法对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的能力,评价具体包括对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发展进行评价,对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数字化教学资源、学校教职员工的教育技术能力、学校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进行评价。

六 结束语

学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涉及学校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的各个要素,本文从教育信息化系统的视角指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应该关注学校信息化的四种应用与三个基本因素,应该从校长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基本能力、校长的信息化规划能力、信息化组织与管理能力、信息化评价能力四个方面对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进行评价。具体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还需要进一步制定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 肖玉敏.决策 管理 服务 评价――理解校长的技术领导力[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11):7-8.

[2] 刘向永.校长的技术领导力:内涵与结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11):9-11.

[3]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第二版[EB/OL].

[4] 吴全会.英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新进展述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6):76-78.

[5] 杨蓉,王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估指标体系初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2):47-48.

[6] 吴景松.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概说[J].校长参考,2007,(8):8-10.

[7] 王佑镁.面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校长信息素养差异及结构模型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6,(11):12-16.

[8]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9] 黄光明,廖飒.系统论在高职教学系统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08,(5):23-24.

[10] 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7-33.

[11] 何克抗.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06,(8):5-11.

篇(3)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被学校聘为教科员,协助教科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朱玉棣老师的指点下,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的研究》,由我执笔撰写了《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我的活动方案《奔向20xx》也被选送苏州。20xx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智慧学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研究》方案的撰写。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我的工作随笔《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始》《实施“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继发表。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我的实践《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并在该社当年上半年好稿件评选中获二等奖。我的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张家港市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课上,我把数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展现变化规律 激发主动发现》在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教学探例》《“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小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单元教学设计》《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当教学设计面对新课标》相继发表。20xx年12月,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

目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在理论上我作了以下探索,论文《信息化环境下战争与和平的教学设计》《“形神兼备”的整合》《新课程:整合,可以更精彩》《信息技术与小学社会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我还积极参与第一、二届张家港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活动,均获三等奖。第一届参赛学科是社会课,课题是战争与和平,第二届参赛学科是数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课,课题是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我还参与了学校网站的建设,为老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化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习的平台,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我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20xx年被评为张家港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个人。

篇(4)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被学校聘为教科员,协助教科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朱玉棣老师的指点下,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的研究》,由我执笔撰写了《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我的活动方案《奔向二00八》也被选送苏州。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智慧学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研究》方案的撰写。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我的工作随笔《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始》《实施“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继发表。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我的实践《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并在该社当年上半年好稿件评选中获二等奖。我的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张家港市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展现变化规律激发主动发现》在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探例》《“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小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单元教学设计》《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当教学设计面对新课标》相继发表。年12月,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

目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在理论上我作了以下探索,论文《信息化环境下战争与和平的教学设计》《“形神兼备”的整合》《新课程:整合,可以更精彩》《信息技术与小学社会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我还积极参与第一、二届张家港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活动,均获三等奖。第一届参赛学科是社会课,课题是战争与和平,第二届参赛学科是数学课,课题是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我还参与了学校网站的建设,为老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化学习的平台,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我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年被评为张家港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个人。

篇(5)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共建共享;运营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41-03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是WEB2.0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云计算、移动化、社交化、大数据等技术层出不穷,信息技术正在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可以说,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今年3月,教育部还专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程度决定教育水平的质量,而教育资源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随着数字校园的建设和实施推进,教育领域对数字化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然而,从曲靖市目前教育资源共享和使用的情况来看,虽然教育管理部门和部分学校建立了教育资源中心,但由于“教育信息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1],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存储分散和各个系统之间不具备互操作性[2],而且学校通过购买等方式建设的教育资源形同摆设,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使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存在很多问题。能否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已成为教育信息化顺利进行的重要制约因素[3]。因此,论文主要从曲靖市现行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和存在问题入手,针对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难题,提出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共建共享的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教育资源共享提供参考。

1 曲靖市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1现行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时至今日,曲靖市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还处于发展阶段,没有全面推行,经查阅相关文献得知我国的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都还处在发展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教育资源库建设模式[1]。边远地区农村中学连网络基础设施都没有建设,更谈不上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了,条件较好的城区和部分地区学校建立了自己的资源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归纳起来,这样的共享模式是在市、县、学校等机构组织建立资源库中心,然后这些组织再把资源配送到需要资源的老师和学生那里,形成单向的共享模式。这种共享模式如图1所示,以行政区划为主体,从上到下配送。

曲靖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许多学校都只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门户网站建设,初步形成数字化校园雏形,政策扶持力度和制度建设上仍相对落后。据调查,学校一级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没有资金支持,国家对边远落后地区教育设施支持都是以实物的形式发放。因此,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的建设只能在条件较好的学校和市、县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从而形成如图1所示的资源共享模式。大多数学校都是调动本校教师的积极性,把平时积累的优质资源保存起来,交由专职人员管理,统一存储在学校的服务器上,以便老师和学生共享,这是学校实现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主要方式。

1.2现行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存在的问题

1.2.1单向垂直的共享模式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一个目的就是发挥资源的时效性,老师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需要时能从资源中心获得。然而,从图1的共享模式来看,虽然教师和学生可以从本校的资源中心下载一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需求,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学校采取的是以购买方式或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那里获取资源的方式来建立资源库,往往容易造成共享资源内容和教学内容不一致,共享资源不能为教师灵活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提供帮助。这种共享模式是单一的从上到下的强加式的模式,把资源的使用主体(教师、学生)和资源的提供者(企业、公司、学校)完全隔离开,两者缺乏沟通和合作,导致资源内容和教学实际脱节。一方面,教师学生确实需要大量资源但找不到适合的,另一方面,市、县和学校也花费不少资金建设资源库,但这些资源却不能满足老师和学生需求。

如何保证开发的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满足教学要求的科学性、教育性、时效性和地域性,满足教师因材施教的个性化需求,缓解新形势下的供需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的瓶颈。曲靖市当前的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显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信息环境下教学要发展,教育资源必然走共享之路,这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趋势,必须在这方面加强研究,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1.2.2资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不论在哪一级,资源的建设都各自为政,上下级之间和横向之间不互通,学校没有及时了解其他学校和部门资源库建设情况,也没有对本校教师和学生做需求调研,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建立学校的中心资源库。县教育管理部门也简单地按上级要求,不对其他同级教育部门的资源建设情况和所属学校的资源建设情况以及对资源的需求做调研,按他们的理解实施资源库建设,不管有用与否。市级教育管理部门更是没有充分考虑建设资源库的价值,而是随波逐流,没有目的地建立资源库。这种方式构建的资源库没有发挥资源共享的效应。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没有整体规划,没有对建立资源库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经济价值分析,也没有指定计划如何实施,而是在数字化校园的大环境下不得不进行资源库的建设。采取购买方式建立的资源库存在如下问题:质量不能得到保证,除非信誉较高和责任心强的公司和企业开发的教育资源;通用性差,各个系统实现技术不同,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兼容性差,没有统一的使用接口,不同资源库之间无法互操作,无法形成统一平台,共享度低,使用不方便[5,6],导致这些资源形成“资源孤岛”;重复建设,各部门和学校有可能购买到重复的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受知识产权保护,购买的资源是有偿服务的,商家授权使用的用户数或使用单位有限制,优质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但又要保护开发者的合法权益,两者是相互关联和矛盾的[5],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成推进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一个关键问题。

1.2.3管理不合理和不科学。这种集中式的管理方式不方便资源使用者的意见及时有效地反馈到开发者那里,对资源做相应修改。此外,当教学大纲或教材发生变化时,资源也应相应的调整,而现行的资源共享模式,使用者和开发者之间是脱节的,也无法解决资源及时更新问题[4]。这种管理缺乏政策引导、激励、督促和规范,就是单一的从上到下的管理,每个资源库自成体系,只对上级负责,处于自发和无序的状态[5],这种管理方式极不科学,不利于资源共享的健康发展。资源建设只有上级指挥下级如何建设而没有听取下级的建议,双方信息不对称,上级凭自己的突发奇想构建的资源根本对老师和学生不起任何作用。为了有效促进资源共享,必须改变这种格局,教育领域上下级互通信息,互相促进,共同建设资源库。

1.2.4运行机制不合理。资源共享的实质是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从社会层面上来看是节约社会资源,因此,经济效益增长是一个出发点。然而,现实往往是资源开发者想通过较少的资源获取最大利润,而资源使用者想以最小化的投入得到最大化的资源,这两者之间也是互相联系和矛盾的。现行的运行机制只把已有的资源强加给使用者,甚至有些是付费使用,而不管这些资源是否适合他们。当出现上述的矛盾时,要么让使用者付费,要么不购买,这种运行机制打击了使用者的积极性,花钱买不了想要的资源,当然没有人愿意使用共享资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没有一套有效的机制保证这两者之间可持续发展。

总之,上述种种问题已严重制约曲靖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国家的发展思路是不协调的。如何在经济投入教育领域有限的条件下,利用当前数字校园环境构建行之有效的模式实现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共享模式

根据曲靖市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师生信息技术能力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出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要按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共建共享的模式进行。长期来看,资源建设要具有前瞻性,既考虑各地区、各学校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同,又要兼顾以统一方式建设的资源库具有扩展性,所以要从长计议,彻底规划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蓝图。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分布实施,建设过程中用户也可以是开发者,形成共建共享模式。利用现有数字校园环境和规避前述问题得到构建模式如图2所示。

图2中,资源库的存储还是原来的市、县、学校三级模式分布式存储,现在这三级存储之间是互联的,不是以前的从上到下的单向方式。而且这三种级别的资源库都集中在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中索引,所以用户只需访问统一地址就实现了全市范围内的资源共享。这样不论哪儿的用户,使用的是同一个平台,该平台好像专门为自己服务一样。

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屏蔽了系统的差异性,用户使用的是统一界面,资源的存储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用户不管资源存在哪一级服务器,也不管如何存储,只关心使用。任何地区的用户可按相关学科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源,把自己的资源按相关标准形成后上传到服务器即可。实质上,资源还是按三级模式存储,但对用户来说,就好像一个庞大的服务器,而不知它在哪里,除此之外,用户所有的操作都在该平台上完成。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也是通过该平台和资源开发者联系的,把按用户意见修改完善的资源进行更新,各级管理人员和学校用户在统一平台上操作,所有的操作结果都通过该平台显示。

用户、各级教育管理机构负责人、学校负责人都使用相同平台进行资源查询、上传、更新和下载,系统自动进行资源和其他数据的信息流转,对所有用户而言,面对的只是一个应用系统,从应用角度来说,资源共享简单易用。人人都可使用,人人都可参与,人人都可建设,形成了共建共享模式。

3 结语

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是响应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号召而势必建设的项目。科学合理地利用成熟的信息技术和已有数字校园基础采取正确的策略进行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和共建共享的模式构建的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满足本地各方人士的需求。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使资源共享应用简单实现,但如何建设优质资源仍是一个难题。期望通过教育资源共享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使教育资源的建设不断社会化。实现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论文叙述的构建模式和运营机制旨在为曲靖的教育服务,当然,也希望此举能为其他资源共享提供参考和示范。

参考文献:

[1]熊才平,朱爱芝,黄萍萍.教育信息资源“区域共建共享”开发应用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16(2):41-44.

[2]赵厚福,祝智庭,吴永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6):66-69.

[3]高铁刚,张佳,马鉴.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6):70-74.

[4]张雪,张立国.信息化教育资源区域共享模式的构建[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2):113-116.

篇(6)

[关键词]新课改;教育信息化;评估模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1-0034-6

一 引言

(一)基础教育信息化概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九章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而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在教学改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很多学者经常提到要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同时,教育信息化也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机遇,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量。

(二)新课改及其主要内容

以往课程改革侧重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目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在关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革的同时,侧重于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内容将以模块化的形式出现,改革后的课程被划分为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8个学习领域。学生在模块课程中获得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下的知识框架,便于建立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某个知识作为知识框架系统中的一个元素进行学习。此外,新课改还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纳入课程体系之中。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知识,丰富的课程将会让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得到挖掘。

依据新课改的内容和目标不难发现:信息化设施、资源以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都将会在新课改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实施状况、服务教学的水平,信息化资源用于教学的层次都将会对新课改的实施产生重要的影响。文献研究发现,专业人士已经对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价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评价对象和评价的内容,但缺乏对不同类型学校(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地区学校差异和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动态产出性的综合考虑,由于不同学校之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同步和不同地区教育信息化程度的差异性导致其产生的效益的种类和水平不一致。鉴于此,本文在新课改背景下,借鉴有关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以及企业绩效考核的成果,重点吸收了区域教育信息化评估的思路、平衡记分卡理论以及学校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STaR评估理念,尝试提出一种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以期对科学、合理、全面地进行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价提供思路,并通过评价提升教育信息化对新课改的支撑和服务力度。

二 建立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的理论基础

1 平衡记分卡理论

平衡记分卡作为一种绩效评估体系,广泛应用于企业绩效评估,主要从财务、客户、内部管理过程以及学习与成长四个视角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估,这四个视角涉及企业的投入与产出、客户对企业的态度、企业的运作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了一个企业的方方面面,是从全局出发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

2 建立基于平衡记分卡全局视角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既包括建设期产生的规模效益,也包括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所产生的教学效益、管理(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管理将突显出更加作用的作用)及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效益。在其某个发展阶段,规模效益既定的情况下,应用效益的发挥将会成为衡量基础教育信息化成败的主要标准。依据教育信息化效益的特性、新课改实施中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和地位、以及综合考虑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的需求,应建立基于平衡记分卡全局视角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模型。首先,这是由基础教育信息化实施的任务和目标所决定的,专家指出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求和重要推动力量,对于基础教育的改革,教育信息化也具有同样的作用,教育部基教司学校管理处处长俞伟跃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相适应,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一个结构和资源丰富、功能实用、机制完善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体系。以增强应用实效为导向,为实施数字化教育服务,为构建社会和谐为目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全社会共享,多形式、多渠道向全国中小学生,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输送优质教育资源,并为农民学习实用技术服务,为培训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服务,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对教师进行普遍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例如的能力,加快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提高教育管理信息水平。”由此可知,基础教育信息化在产生教学、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效益的同时将产生规模效益(促进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设施建设)和社会效益。所以,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的评估要全面考虑其所产生的所有效益,将各种效益同时归入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模型进行讨论;其次,由于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的动态产出性,以及不同评价主体有不同的效益侧重点(财物视角侧重基础教育信息化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即关注与成本效益关注,用户视角侧重从教师、学生的角度评估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否满足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等),为了对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应建立从全局视角出发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模型;再次,这是由新课改背景下,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使命所决定的,新课改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模块化、选课制、多元化”,其中模块化指教学内容将打破传统以一门门独立课程呈现的局面,将以模块的形式出现,性质相同或相近的若干科目将被划入同一个学习领域,便于在教学探索中寻找同一领域学科的交叉,实现学科融合;选课制是指在新课改实施后的新生课表中,课程将被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Ⅰ、选修课程Ⅱ三部分。选修课程Ⅰ是选择性的必修课程或限定性

选修课程,主要与学生未来走向,如选择高校入学专业、未来职业走向有关,选修课程Ⅱ是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多元化是指新课改将为学生建立发展的评价体系,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依据不同的课程模块将考试分为统一考试、学校自主考试、开放式考试三部分,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模块化课程的实施、选课制的推行、多元化评价的开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基于此建立全局视角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以评估为导向,有助于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的发挥,同时通过评价更有助于提高教育信息化对新课改的服务和支撑水平。

3 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的全局视角

依据平衡记分卡理论,要对效益进行全面、客观的描述,就需要从财务、客户、内部运作以及变革与发展等视角入手。为此笔者借用企业绩效全局视角的评估理念,将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的评估视角划分为投资、用户、管理以及新课改等四个视角(如图1所示)。

投资视角是从基础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层面看其效益,通过评估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有效控制开支,力争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用户视角主要侧重基础教育信息化用户(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目标达成度,重点考察用户对教育信息化的态度、资源应用情况、资源应用使用户产生的变化以及是否满足用户的信息化需求等,期望通过这种评估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从用户的视角看,基础教育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专兼职技术管理人员、学科教师、学生等组成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用户,他们的变化既是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体现,也是评估教育信息化效益的主要依据;管理视角反映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实施和其资源应用的过程,从管理的视角看,工程管理、资源管理、资源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支持服务等均能反映信息化资源实际应用的情况,主要侧重对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最大化以及与教育信息化促进新课改实施密切相关的所有过程的考核,包括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实施、管理以及支持服务等,该视角的评估可促使基础教育信息化高质量高效率地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为新课改服务,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系统的运营效率和基础教育信息化系统的稳定性,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发展视角主要考察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否能满足新课改及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需求,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以及学校和相关部门可持续发展潜力等。包括管理的可持续性、资金投入的可持续性、设备的可持续性、资源的可持续性以及队伍的可持续性等,可从基础教育学校的基础设施、资源应用、人员素质、管理体制、信息化愿景和信息化领导力等方面进行评估,以促使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地为新课改和基础教育服务。

三 STaR评估量表与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指标

1 STaR评估量表

STaR评估量表是一个二维表格,列标题给出了描述学校技术现状和使用情况的评估维度分类,分别是“硬件和阿络连接”、“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资源”以及“学生绩效和考核”,每类还有一些具体的指标。行标题将美国学校按技术使用水平程度分为:低技术使用水平型学校、中等技术使用水平型学校、高技术使用水平型学校和理想级技术使用水平型学校。STaR评估量表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美国学校的信息化评估。

2 基于STaR评估量表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基础教育信息化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建设的不同步,以及不同地区(农村和城镇)配置等方面存在差异,它相关人员技术水平的要求层次不一致,相应地体现在教育信息化用户方面的效益也存在差异,所以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的评估要综合考虑不同配置的应用对技术人员水平需求的差异以及其应用产生的效益方面的差异。因此,在充分考虑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特性的基础上,参照STaR划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评估指标,结合基础教育信息化在不同地域学校(农村小学、城镇小学和农村初中、城镇初中和农村高中、城镇高中,这是按照基础教育信息化在西部地区实施进程划分的,依据基础教育信息化实施进程和配置的要求,我们可以粗略地认为不同地域的学校类型可以划分为上述几种)使用的水平和层次,可以将行标题农村小学、城镇小学和农村初中、城镇初中和农村高中、城镇高中,同时STaR评估量表的列标题提供了学校信息化效益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连通(设施始终处于运转状态)、硬件、数字化内容以及专业发展,依据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特性,笔者尝试将列指标的内涵界定为:连通,确保信息化设施始终处于运转状态,即需要的时候就能用,主要涉及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两个二级指标;硬件,侧重评估基础教育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的规模效益,即硬件设备能够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数字化内容,一要保证有相当数量数字化资源供新课改后模块化教学的需要,二要保证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数量和质量;专业发展,保证教师具有将数字化资源用于模块化教学的能力和技能。

四 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模型的构建

结合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的全局视角和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笔者尝试构建了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三维模型,如图2所示。

该评估模型中发展维用来描述基础教育信息化所处的不同阶段,其源于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效益会其所处阶段和资源应用实践的长短存在差异,主要包括启动和试点阶段、全面实施和初步应用阶段、全面应用阶段和变革阶段,由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在开展过程中,不同阶段产生的效益种类和高低不完全相同,一般而言,应用效益的产出从启动到变革阶段呈逐渐上升趋势,因此效益评估要考虑效益产出的阶段性和动态产出性,其指标特征如图3所示;依据基础教育信息化实施的进程,结合实地观察和西部地区农远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备配置情况,笔者发现农村初中与城镇小学的信息化设施配置大致相当,农村高中与城镇初中的信息化设施配置基本相当。鉴于此,参照美国学校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的STaR评估量表,笔者粗略地将学校类型划分为;农村小学、农村初中与城镇小学、农村高中与城镇初中及城镇高中等四类;视角维试图从不同的维度对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进行评估,所涉及的视角包括投资、用户、管理及发展等四个方面。基础教育信息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效益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视角维中不同视角侧重点的不同正好反映了基础教育信息化不同发展阶段效益评价的特点。投资视角侧重投资与回报;管理侧重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协调;用户视角侧重用户态度、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使用户发生的变化以及其是否能满足用户对教育信息化的需求等;发展视角主要考察基础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新课改等方面的作用。

理论研究表明,无论从哪种视角出发,在三维评估模型中某一发展阶段和学校类型对应一效益最高点(如图4所示),同一类型学校在不同阶段的效益在一条直线上(如图4中P1,

P2,P3,P4所示),不同类型学校在同一阶段所取得的效益在一条曲线上(如图4中P5所示),图中ABCD分别代表不同的学校类型。同时,对于同一种类型的学校,基础教育信息化教育主要包括规模效益和应用效益,前者主要产生于全面建设阶段,而应用效益主要出现在全面应用阶段和变革阶段,但效益无论是种类还是高低都从A到D学校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如P5曲线所示,并且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应用效益逐渐提升,而建设期结束后规模效益趋于平缓,如图5所示(图中ABCD分别代表四个发展阶段)。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价早已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并且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教育信息化资源和设施使用都是时间限制,如果让基础教育信息化设施和资源在其有效期内发挥作用是提高其效益的关键,如何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可持续应用,如何使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地为新课改服务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笔者建议构建从发展视角出发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侧重考核不同类型学校是否形成了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否是有利于促进新课改的顺利实施。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未能建立这样的评价指标体系,仅提供一种思路,希望能与热心关注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价的人士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以期建立一个更为完善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希望通过这些有益的尝试,发现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应用、服务新课改模块化教学为导向,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B/OL],

[2],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B/OL]

[3]甘肃高中新课改今秋启动[DB/OL]

[4]顾小清,林阳,祝智庭,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的构建[J].省略idnet.corn/art/5441/20061110/946915 1.html>

篇(7)

[论文摘要]文章以贵州省为例,对贵州省83个县级行政区,16个不同科目的城乡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全面调研,在教师基本情况、教育技术环境、应用与创新、学习培训四个方面进行城乡对比研究并得出结论,并提出优化策略:加大信息化经费投入,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开展专项培训项目等,以期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城乡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论文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中学 学科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十多年里,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西部欠发达地区作为信息化进程中的后进区域,其教育信息化水平整体偏低,且呈现显著的区域性、民族性和城乡性差异等特点。基础教育是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核心模式,是受惠民众最为广泛的基本教育形式,基础教育师资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是教育信息化最为有力的推动力,了解西部欠发达地区城乡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战略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省是多民族地区,仅世居民族就达18个,而9个市州地行政区在经济、文化、教育上与差异较大,尤其在城乡地缘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恰恰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省份的共性。毋庸置疑,城乡中学教师教学水平、教育技术能力具有显著性差异,但其差异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差异有多大、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是什么等并没有相对具体的呈现。本文通过3年来的调查统计数据,结合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给出贵州省城乡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对比数据,提出不同地缘学科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路径。

二、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遍及贵州省的2个地区,4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83个县级行政区,对总计16个不同科目的学科教师进行了调研。总计发出问卷855份,回收问卷805份,有效问卷749份,其中来自城市的教师有354人,占47.3%,来自乡村的教师有395人,占52.7%。

(一)教师基本情况描述

调查对象中来自独立高中的有83人(11.1%),来自初级中学(包括九年制学校)的有485人(64.8%),来自完全中学的有181人(24.1%)。调研对象主要是中青年教师,其中35岁以下的教师有429人(57.3%),36~50岁的206人(40.8%)。调研的教师来自16个不同的学科,其中以美术、体育、音乐、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目的老师居多。

从调查对象相关基本信息可以看出,本次调研的中学学科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比例是70.4%,独立高中和完全高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城市教师占城市高中教师的93.2%,基本接近2010年全国平均水平94.8%;本科以上学历乡村高中教师仅占乡村高中教师的65.5%。初级中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城市教师占城市初级中学教师的87.4%,高于2010年全国平均水平64.1%;本科以上学历乡村教师仅占乡村初级中学教师的50.8%。从相关数据看出,贵州省中学学科教师学历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自身存在十分明显的城乡差异。贵州省的中学学科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同时教授几门不同课程的现象较为突出,有25.1%的农村中学教师教授两门以上不同课程,这与贵州省农村中学师资短缺、教育经费紧缺密不可分。

(二)城乡教育技术环境对比

1.个人教育技术环境。调查中对教师个人、家庭是否拥有计算机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在总计749名调查对象中,个人、家庭有计算机的有592人,占79.0%。以教师的地域作为观测值发现,教师个人计算机拥有率城乡地域差异较大,城市教师计算机拥有率高达96.9%,农村仅有63%。

2.学校教育技术环境。教育技术环境已具备初步规模,不能完全满足教师需求。通过访谈及统计数据分析发现,贵州省中学教师学校及社会教育技术环境并不乐观,虽然城市相对于农村有明显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但城乡教师均表示出对教育技术环境的不满意及无奈,整体上体现出贵州省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与信息化进程的艰辛。

3.教育技术技能对比分析。从调查分析发现,贵州省中学学科教师对教育技术的一些最常规的软硬件技术有一定掌握与了解,但还停留在低水平的“会”的层面,能熟练掌握及高效应用的教师不多;对一些专业性强、功能强大的学科软件掌握不够;自主或合作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欠缺,还需大幅度提升。同时发现,在教育技术软硬件技能方面,城市中学教师明显优于农村中学教师。

(三)应用与创新对比分析

1.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率低,应用形式单一。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支持教学的几率很低,且多限于多媒体教室等比较单一的应用形式。教师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原因可能很多,但主要原因应该有三:一是学校教学设施不配套,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二是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不足,不能正常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三是学科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具备任何教学优势。

2.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欠缺、信息化软硬件资源的薄弱是教育技术应用的瓶颈。在调查“实施信息化教学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时,城市学科教师的选择是:缺少信息化教学知识及技能(52.7%)、缺少准备时间(42.9%)、缺少信息化教学软件(平台和资源)(42.6%)、缺少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25.1%)。农村学科教师的选择是:缺少信息化教学知识及技能(71.8%)、缺少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43.4)、缺少信息化教学软件(平台和资源)(38.9%)、缺少准备时间(27.6%)。可见制约中学学科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软硬件环境建设的不足也是其重要原因。城乡教师面对的困难有明显不同,农村更需要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予以支持。

(四)学习培训对比

1.专业学习经历不系统,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专业培训力度不够,教师参与高水平、高级别培训的机会较少。经统计分析,城市有85.8%、乡村有93.3%的学科教师没有经过教育技术专业学习与培训。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培训的比例城市有26.0%,农村教师仅有14.0%;城市教师参加最多的培训类型是“校内培训”(54.8%);农村教师参加最多的培训类型是“县或区组织的培训”(45.1%)。城乡教师参与高级别培训的机会整体偏少。

2.教师受训机会不均等,学习机会不公平。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存在明显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学科的不均等、城乡的不均等、个体的不均等方面。教师参与培训在学科上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几个学科中,其他学科教师较少有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在城乡分布上出现城市显著高于农村;在个体分布上尤其明显,有相当比例的教师从未参与过培训,而同时也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参与了多种类型、多种级别的培训,学习机会显著不平等。

三、建议

(一)加大信息化经费投入,科学化经费配置

1.加大经费投入,整体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西部欠发达地区整体呈现出来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需要国家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学校联动,加大资金投入,整体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基本环境保障。

2.科学分配经费,保障城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齐头并进。经费的分配不能再以平均分配为主,也不能一味保持城市优先原则,应该以地区教育整体战略部署为基准,有先有后、有急有缓、有重有轻地开展信息化基础建设,充分考虑区域性均衡良性发展。建设经费的具体投入分配必须经过科学论证,不能“重硬轻软”与“重软轻硬”。根据调研现状,笔者初步给出城乡信息化经费分配的粗略比例,信息化硬件建设、软件及教学资源建设、教师培训投入的比例,城市为3︰4︰3,农村为5︰2︰3 ,这样比较符合贵州省的实际。

(二)完善资源共享机制,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教育信息化的不均衡发展会加剧教育的不平等,信息资源、信息途径的不对称更会拉大城乡数字鸿沟,使教育趋于两极发展。教学资源真正的全面共享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一个有效途径,所谓全面共享是指可以随时随地免费获得完全资源。其中“随时随地”指基于互联网络,不受网络物理类型、网络运营模式的限制;“免费”指可以完全无成本获取,包括不用资源交换、积分获取等;“完全资源”指在保障开发者版权的前提下的全面开放及二次开发可能。尽管当下极力提倡开放、共享,但信息化先行地区并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仍然停留在资源为我独享的狭隘自我保护主义层面,为保障其信息化优势给己有资源垒上铜墙铁壁。

(三)开展专项培训项目,促进教师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1.为欠发达地区教师开展高质量专项培训项目。本次调研是在学科教师经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等培训的背景下进行的,但发现贵州省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仍不容乐观,基于国家层面的专项培训力度及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

2.结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重视培训对象选拔,促进教师职业均衡发展。根据本次调查分析,贵州省中学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基本现状是城市高于农村;年轻教师高于年长教师;主干学科教师(语、数、外等)高于非中高考学科教师(音、体、美等);理科教师高于文科教师;男教师高于女教师等。而现有的各种培训正在加剧这一普遍现象。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养,关乎教师个人成长,要求全体教师均参与并得以提升。我们不能再以传统选拔方式选择培训对象。在进行培训对象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科均衡、性别均衡、年龄均衡等方面的因素,不能让培训始终集中在某几个学科、某几个人身上。如果参加培训的教师要回学校做二级培训,那应该挑选那些接受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强的教师参与培训,保障二级培训的效果;而如果仅仅是教师个人专业能力提升的培训,则应该挑选那些最需要提升的教师参与培训。

(四)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