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8: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网络建设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网络覆盖。高速路沿线通常地处城郊区域,所处环境条件非常的开阔,所以基站以及车辆呈直视径传输模式。TD-LTE网络覆盖下的车体穿透过程中,损耗设计成24dB。功率设计时,基站侧的RRU发射功率在43dBm左右,终端侧功率控制在23dBm左右。
2)站距选择。高速路已经逐渐覆盖了GSM、TD-SCDMA,为了确保高覆盖质量,TD-LTE网络系统中的下行电平强度以-100dBm为宜。站高集中在15至30米,在高速路沿线站距计算过程中,F频段、站高20米,非边界站距在1千米左右为宜,而且在布设边界站点时,应当全面考虑重叠问题。当站距为600米左右时,现网高速路专网站距集中在500米到1000米,其中多数站点需严格按照TD-LTE站距建设标准,可采取共址建设方式。
3)天线调整和邻区优化思考。对于天线调整而言,其作为覆盖优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和途径,需对天线方位角以及下倾角等因子进行优化。未来研究方便,以A基站、B基站间的高速路覆盖优化为例,前后两个0小区间切换失败的成因在于覆盖相对较差。同时考虑到B基站0小区距离高速路较近,把B基站0小区天线扇区赋形因子,从原来的65度,改成现在的33度,并且加强高速路主扇区覆盖。TD-LTE网络系统的邻区自优化功能,实际上就是自优化功能,从应用效果来看,可以自动对邻区关系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进行维护,这样可以有效减少非正常状态下的邻区切换,对于全面提高网络系统的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切换。在处理高速路切换问题时,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①合并技术。高速路切换问题处理过程中,采用合并技术将不同的单通道RRU有效地连在同一个BBU上,让后将其设为相同的逻辑区。在BBU技术条件下,通过上行信道对结果进行估计,检测送的用户上行信号进行检测,将不同天线的用户上行数据信息进行合并处理。在此过程中,BBU课根据上行信号数据的接收,对下行RRU做出合理的选择。单通道合并技术应用后,对上行链路数据进行有效合并,以此来提高接收增益;下行链路中的天线发送用户数据选择过程中,能够更有效地提高下行数据接收质量,降低其他天线上的负载。对高速路覆盖而言,合并的作用主要是拓宽覆盖范围和面积,减少切换次数。
②切换带设计。实践中可以看到,高速路网络覆盖过程中,沿线边界的切换带主要有两种处理模式:第一种是常规链接,也就是说两相邻的区域RRU连接着一定区域范围的天线,不能选择耦合设备对相邻区域引入差分信号,虽然可以实现上下行平衡,高速行驶过程中的车辆切换带间距较短,切换失败现非常的普遍;第二,网处理方式,补偿切换带。RRU采取单通道输出方式,载波的最大发射功率会因此而受限,收缩下行覆盖;每一个区域只有一路耦合入邻区差分信号,难以形成有效的上行分集增益。在此过程中,可对切换带进行适当的延长,这也是提高切换成功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高速路沿线切换带区域选择过程中,主要有如下场景,并且根据人流情况对其进行分析。第一,布设站内切换带。车站中的用户流动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待进站上车的客户,从候车室到站台;原车中的非本站用户,保持在车辆中的沿线进站、出站;原车内本站下车的用户,从车内到口出站。上述区域的切换带设置过程中,通过在站台上增加过渡区域,过渡区域与专网拉远配置双向邻区,而且过渡区域与室分区设双向邻区;同时,科学合理的对车站公网室分在站台上的信号强度进行设计,经多次测试和验证,在车站上下车时均能通过月台过渡,以此来提高切换成功率。第二,布设路口切换带。为避免高速路分叉口切换出现误差,通常在叉道口位置设共小区,向外延伸,以免切换带落在岔口附近、防止频繁乒乓切换。第三,桥梁覆盖、切换带设计。对于普通的大桥桥梁而言,在桥头两端各建一个站点,同时配置成共小区方式;长度较长的大桥两端,应当科学合理布设小区,并且将切换带尽可能低布设在桥上,以避开桥头切换。
2结束语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网络创新主体创新环境路径
论文摘要:区域创新网络是区域创新主体结成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是区域创新激励的重要制度安排。文章针对我国区域创新网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各地区域创新网络的培育工作须从区域创新网络的选址、地区的优劣势因子分析、创新主体功能、创新环境、路径创造、形成机制的培育等方面予以加强。
区域仓嘶网络是区域创新主体结成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是区域创新激励的重要制度安排。针对我国区域创新网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各地区域创新网络的培育工作须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加强:
一、既定约束条件下的选址:考察创新基础
区域创新网络构建的第一步就是要选定一个合适的区域。这种初步的选址一般是在既有条件下进行的,尚不涉及对现有约束条件的突破。不是任何一个地区都适合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因此,任何一个地区在构建区域创新网络之前都必须进行认真的选址,而这种选址一般是在既定约束条件下进行的。
既定约束条件下的选址,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是否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不能凭空而建,而是要本着“看得见”的原则,即要在有萌芽或雏形的地方构建。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网络的萌芽或初级形态,因此,政府政策的着力点是努力加强和建立现存的和正在出现的产业集群,而不是刻意去创造一个产业集群。因为产业集群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一个成功的产业集群都是从现有的条件和基础上脱颖而出的,不能想象它会在毫无基础的真空中产生。所以,企图通过强制力创造或复制一个成功的产业集群,只能是得不偿失。事实上,产业集群在多数情况下是独立于政府行为而存在的,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并有浓厚的地方化特征。如浙江嘉善木材业和河北清河羊绒业,均是历史偶然因素形成产业集群的典型。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构建活动必须依循一定的产业基础,而不能凭主观意志追赶潮流,历史经验已经表明,不顾实际的一哄而上注定是要失败的。
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区位基础和设施基础是否优越。交通便利更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因而可能有些特色产业位居深山而不能选作区域创新网络的“编织”对象,也是一种理性抉择。基础设施对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起着重要支撑作用,不同的经济形态对基础设施有不同的要求。支撑工业经济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设施、动力和能源设施以及通讯设施;支撑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则是一个将知识机构与广大劳动者紧密联结在一起的知识网络,在构成要素上,它不仅包含信息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广播和电视设施,而且涵盖了教育培训体系、高技术风险体系、各种信息网络系统、社会咨询服务系统等。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人们逐渐认识到物质基础并非区域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而是智能主宰一切,因此,知识基础设施建设便成为创新主体合作交流、互动创新的平台,并为主体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因此,加强知识基础设施建设是营造区域创新硬环境的重中之重。
再次要考虑的就是区域文化传统。这实际上是创新软环境的核心内容。创新文化是知识创新网络的土壤。没有创新文化,知识创新网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会有长久的发展。国内外成功区域创新网络的经验表明,具有创新文化传统的地域,其创新精神是根植的,这种源远流长的创新精神更有利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培育。总之,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要求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创新环境基础。
二、特定地区的优劣势因子分析:确定着力重点
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特点。在特定地区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必须明了该地区的优势与劣势所在,以便确定着力重点。以西部为例,西部地区的主要优势在于资源禀赋优势,主要劣势在于把资源和人才及其研究成果凝合成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严重不足,而其根源在于现行体制的落后和人们意识的落后,体制与意识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累积循环关系。可见,西部地区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总体基础比较薄弱。但西部地区也并非“匀质”的平面,在总体落后的局面中仍可以发现彰显地方特色的亮点,如西高新和“农业硅谷”杨凌等。在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发展突出的地方,均可以根据其特色构建适宜的区域创新网络。即使是这些发展突出的“高地”,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西部劣势因子的印记,因而,欲使区域创新网络的尝试实践从根本上取得成功,必须更加重视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建设,以此拓宽约束条件,打破西部区域创新的瓶颈,为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其他创新形式开创一个约束条件最小化的绩优环境,以此推动各行为主体自我创新、合作创新和互动创新的激情,从而为西部区域创新网络的成功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和优化创新主体功能:完备构成要件
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政府部门是区域创新网络的四大行为主体。这四大行为主体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构建区域创新网络,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四大行为主体的功能。(1)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坚持和确立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区域创新网络形成的内在要求。企业的创新活动,直接关系到科技成果能否产业化、商品化,从而直接影响到区域创新力和区域竞争力。所以,推动创新首要的根基就在于企业。(2)大学和科研机构是创新的源头。大学和科研机构智力资源密集,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的情况看,大学、科研机构在区域创新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大学和科研机构不是物质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其创新成果还需要通过企业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大学、科研机构作为创新的供给方,它只能是创新的需求方——企业的重要技术源头和知识库,它的一切研发活动必须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标准。(3)中介机构是创新的桥梁和纽带,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发挥着“粘合剂”的作用。中介机构是为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以支撑和促进创新活动的专门机构。它虽然不是创新的主体,但作为创新活动的主要辅助者,在促进创新主体问、创新主体与市场问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扩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必须积极培育和完善中介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转制为中介机构,不断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逐步形成社会化的服务网络。(4)政府是创新的组织者和服务者,是制度创新的主体。政府的职能是发挥创新主体的自主性,促进区域内大学与产业的联系。在构建区域创新网络中,政府要做到转变职能,实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要坚决纠正职能错位,凡是通过市场机制或科技中介机构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不要越俎代庖;要尽可能减少对企业的直接干预,把工作重点转到搞好创新网络建设,优化创新环境,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上来;树立新的行政理念和法制观念,以维护市场主体的平等权利和利于创新、利于产业化为行政的根本出发点,规范行政行为,为区域创新提供适宜的土壤和环境。
四、完善创新环境,重构文化基础:增加创新“空气”供给
在优劣势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地区劣势进一步完善创新环境,是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必然要求。不同地区软硬件环境的完备程度不同。而创新环境是区域创新网络生成和生存的“空气”和“营养源”,因此,特定地区创新网络的构建必须首先在创新环境中“最短的那块木板”上着力。一般来说,硬件环境并不必然构成区域创新的核心制约因素,因为硬件环境是可以在短时期内完备的,但软环境的形成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随着区域创新实践的深入进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软环境的重要。国内外创新实践也已清楚表明,软环境之于区域经济发展如同“氧气”之于人体一样,软环境的欠缺如同“氧气”不足一般窒息着区域创新活力。因此,加大区域创新环境尤其是创新软环境的培育力度,对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意义重大。
严格来讲,文化是创新软环境的核心。原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2OO0)认为,观念的创新、科技的创新、体制的创新,无不回归于文化的创新,这不仅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要实现系统性创新,必须把建立创新文化当作一个重要的前提。从创新网络的视角来看,创新文化能够通过减小行动者之间的认知距离和社会距离,推动社会互动和创新网络的形成。
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为地理、社会和认知距离的减少提供了平台,由此可以达到彼此强化的效果。地理接近带来人际互动,互动带来社会距离、认知距离的缩小,以及地理距离的压缩——通讯和交通工具日益发达的结果。而这些反过来又会推动新一轮社会互动。在这个反馈过程中,创新活动可以得到有效开展。
因此,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不仅意味着各个行动者之间的密集互动,而且也意味着使这种互动得以可能的共同知识基础和合作规范。这些构成了区域创新网络的文化基础。正因为这种文化基础是难言的和难以模仿的,因而构成了区域创新网络特赋的创新能力的关键基础。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重构文化基础对于区域创新网络形成的重要意义。
五、推动创新深化,打破创新陷阱:探求路径创造
既定约束条件下的路径选择是路径依赖原理在现实经济中的应用,其好处在于基于该路径的创新实践所遇到的阻力较小,但同时也埋下了延缓创新进程的隐患。路径依赖的核心弊端在于容易落人由熟悉陷阱、邻近陷阱和成熟陷阱构成的路径锁定,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麻痹创新的“神经”,滞阻创新的深入进行,从而使区域创新活力难以长期保持。创新陷阱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熟悉陷阱:出于报酬递增和规避风险的目的,企业更倾向于对熟悉的技术精益求精而不是探索新技术。这样,随着某一方面知识和能力的累积,企业的知识构架趋于固化,认知模式变得更为刚性,处理问题的惯例特别是用已经累积的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会模式化。采用模式化套路解决不同问题会导致一些解决问题的原则被误用的概率增大,因而使企业落人熟悉陷阱。(2)成熟陷阱:企业具有采用成熟技术的倾向。成熟技术通常较为稳定和可靠,是拥有这项技术的企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竞争优势。与之相比,新技术虽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说服客户接受这些未被证明的技术通常困难而且花费很大。因此,企业更倾向于投资发展良好的、成熟的技术而不愿意投资和选择不太成熟的技术领域。对成熟技术的依赖阻碍了对新的不成熟但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的探索,这通常会使企业陷人成熟陷阱。(3)邻近陷阱:企业的另一个特性是它们解决问题时通常从相邻的领域中寻找解决方案的倾向。在不确定和模糊的环境下,依赖历史经验通常是一个标准。因此,在经验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是企业通常的选择。但结果却可能会使大部分领域就没有被探索,由此落入邻近陷阱。总之,创新陷阱导致企业创新能力停滞、竞争力下降(如下图所示)。
但是,路径依赖忽略了人的作用,路径依赖理论常常利用历史偶然性解释事件的产生。它把人的作用归结于“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认为行为者影响事件发生的能力有限。事实上,人可以发挥能动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目的地控制事件的发生,甚至开辟新的发展路径。而这一点正符合创新的本质内涵。创新的本质就是要求打破路径锁定,而要打破路径锁定,从根本上摆脱创新陷阱对创新活力的威胁,就必须推动创新深化,探求新的发展路径。这一过程即为路径创造。可见,路径创造实际上就是一种制度变迁过程,它是对原有路径的有意识的偏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创新以其冲破一切阻力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精神实质,使得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既是路径依赖的,又是路径创造的。只不过人对于制度变迁的能动因素会加快路径创造的进程,从而为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增添成功的砝码。
六、培育形成机制,深入构建核心:催生区域创新网络
形成机制是区域创新网络构建工作的核心。正是这些形成机制的综合推动,使得区域创新网络发生着由萌芽到产生的悄变过程。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活动能否取得成功,最根本的决定因子也即在于此。因此,摆脱各种外在形式的迷惑,专意致力于形成机制的培育,是构建区域创新网络最本质的措施。国内外发达创新网络的构建实践也已证明,着力于形成机制的健全与完善是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捷径和根本途径。具备了完善的形成机制,则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一过程既是对市场经济规律的尊重,同时又是对区域创新网络自身形成与发展规律的尊重。
1.抓领导组织网络建设,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社区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开创我省教育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领导干部是否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的重要性,是否高度重视社区教育工作,是关系到社区教育各项工作能否深入开展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都将“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战略部署写入了报告之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国家层面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就意味着,我国不仅要建立现代学校教育体系,还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社区教育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教育部开始积极推动社区教育实验工作。2004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省的社区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社区教育的发展水平却是极不平衡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因此,只有充分调动领导干部带头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在新时期抢抓社区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自上而下带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以实际行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部署,推动教育更好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
2.抓领导组织网络建设,是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加强社区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的迫切需要
社区教育作为一项面向群众举办、吸纳群众参与、赢得群众支持的社会性活动,对于提升群众的精神文化和生活品质、消除各类不和谐因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社区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来讲,社区教育工作不单单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情,它还需要文化、宣传、民政、统战、妇联、共青团、工会、关工委等相关部门来齐抓共管。如此一来,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只有首先抓好领导组织网络建设,才能有效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切实提升社区教育管理水平,优化各类社区教育资源,才能把社区教育工作真正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统筹制订发展规划,才能把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把各项举措落到实处,从而促进社区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目前我省在领导组织网路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在社区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来看,我省的社区教育工作才刚刚起步,基础比较薄弱,发展相对滞后。就领导组织网络建设方面,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1.领导重视不够
一些领导干部对社区教育的内涵缺乏深刻理解,对新时期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充分认识。从我省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教育部门,也普遍存在于其他相关部门。这就造成了一些地方的社区教育工作进展缓慢,工作成效甚微,更谈不上把社区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了。
2.机构尚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畅
一些市、县(区)教育部门对社区教育缺乏工作指导。就我省目前情况而言,首先,省政府尚未成立负责社区教育全面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全省社区教育总体发展规划亟待出台;其次,教育部门内部尚未明确社区教育工作的具体职责,一些地方教育部门积极主动开展社区教育探索实践,但缺乏上级部门的工作指导;再次,其他相关部门尚未成立配合教育部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相应机构;最后,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和公益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统一管理和制度引领。
3.各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协调,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尚未形成
社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政府主导下,教育、宣传、民政、文化、人社、司法、人口计生、卫生、农业、财政、科协、共青团、工会、妇联、关工委、老龄办、流动人口管理等部门,都应在社区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但由于缺乏对社区教育工作的统一管理,各部门各自为战,工作成效不明显。我们认为,造成目前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在于我省缺乏一个能够切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的强有力的管理机构。
三、建立健全社区教育领导组织体系的措施
为了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意见》指出:“各地要把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社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形成‘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们认为,要建立健全社区教育领导组织体系,应在教育部相关精神的指引下,结合我省省情,多措并举,切实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
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党政统筹领导社区教育工作的总格局
社区教育必须依靠政府主导推动,这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建议,省政府可成立一个由多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联合组成的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出台相应的工作指导性文件,明确各部门社区教育工作职责,制订社区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从而把社区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各市、县(区)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并由党政主要负责人负责社区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政府统筹领导的管理体制,有利于相应的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等保障制度的层层落实,有利于把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工作考核体系,从而推动我省社区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以北京市为例,2007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为契机,成立了由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工委、市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组成的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决定》。正是在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2.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的主管作用,建立三级管理网络
那么,社区教育应该具体由谁来管呢?《意见》明确指出,社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的办公室设在教育行政部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开展社区教育作为推进社区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措施,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计划,纳入教育检查评估范畴,采取得力措施,不断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在《意见》指导下,我省一部分省辖市的教育部门已经率先在社区教育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2013年10月,省教育厅副厅长尹洪斌在全省社区教育研讨会上指出:“要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教育部门要主动靠前,把开展社区教育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规划,并下决心去抓好这项工作。”从我省目前社区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郑州、平顶山、信阳等地的社区教育工作起步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领导组织网络建设方面,它们都形成了市、区(县)、街道(社区)三级管理网络,随之建立了领导责任制、工作责任制、协调责任制和督导责任制,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心中有压力,从而强化了教育部门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中的管理职能。然而就省级层面而言,我省教育行政部门对新形势下的社区教育工作仍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和管理。为此我们建议,可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适时调整机构设置和人员分工,使此项工作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具体负责,形成省、市、县(区)三级管理网络,使全省教育部门在统一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社区教育各项工作。
3.强化分工协作,多部门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我们知道,社区教育工作是涉及社会发展和管理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因此,只有建立跨部门、跨行业和跨区域的领导体制,才能保障社区教育各项工作的有效推进。在政府主导下,各级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应由多部门联合组成。为了确保各部门在工作中能够密切配合,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根据各部门特点和优势进行合理分工,以明确各部门在社区教育工作中的职能;另一方面,应及时建立社区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联席会议,各部门工作计划,交流工作经验,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运行机制,形成强大合力,高效率推进社区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值得注意的是,从全国其他省份社区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社会建设的内涵在不断深化,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需要不断完善。例如,民间组织也是社区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既可弥补行政管理力量的不足,也可以在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之间起到桥梁与纽带作用。因此,民间组织也应成为社区教育领导组织网络建设中的一环。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与服务环境,调动和吸引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管理。
四、结语
论文摘要: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论述了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含义和开展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并指出了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和改进的措施。
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含义
自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精品课程建设即成为各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指使用网络对精品课程进行教学、建设与管理,集中体现为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设计、应用和维护管理等,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的需要
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初衷之一,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扩展优质课程资源的辐射范围,将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充分展示并加以推广共享,从而带动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的普遍提升,更加有力地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方法手段的创新,使更多的学生受益。通过网络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和开放程度,成为达成这一目的的必要途径和手段。
2.课程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优质的教学效果是精品课程之“精”的最终体现和落脚点。网络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为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以网络为平台,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为灵活多样,课程教学的互动性得以增强,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被突破,师生间的交流更为便捷,学生可更加自主地安排课程学习,教师可适时公布课程通知,安排答疑,将大班教学与个别辅导有机结合,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高效。借助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可得以延伸和拓展,教师可在课程大纲之外为学生提供相关领域的知识、信息和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将研究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使部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方面获得发展,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能够因材施教。
3.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各高等学校均积极开展了国家、省市(自治区)和学校等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且经过多年的建设,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各校一直以来努力思考并不断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之初即认识到了网络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搭建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一方面,将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为精品课程的重要评价内容,使各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更为规范。另一方面,将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质量监控的手段、途径之一,以网络为依托,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助推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
三、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
1.精品课程教学网站设计不够合理,功能不强
当前的精品课程网站可谓“五花八门”,有的由学校统一搭建专门的建设平台,有的建立在院系信息平台上,有的则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存在。以上几种又往往成为申报高级别精品课程一蹴而就的临时行为,功能单一,缺乏整体规划,硬件设备性能不高,未能与网络教学等相关资源平成一体,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2.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内容单一
多数课程的网络建设内容局限于“负责人介绍”、“教学队伍”、“课程描述”、“建设规划”等基本的介绍性信息,或是“教学大纲”、“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课件”等课程材料的简单堆积,涉及教学过程优化的实质性内容较少,有全程授课录像的课程更少,且各类信息更新率低。
首先让我借今天这个好机会,向各位拜个晚年,祝大家工作顺利,虎年吉祥,家庭幸福!
我广电网络公司为了事业发展兴旺,作出了第一轮全体员工竟聘上岗实施方案,我非常理解和支持。我作为一名老广电工作者,虽年岁多长几岁,但还正直身强力壮、精力兴旺时期,还有一颗执着的工作热情和火热的心,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勇敢地站出来,让领导和同志们挑选,为我市广电网络建设贡献余热。
一.竟聘岗位及条件:
我竟聘的岗位是:工程技术部经理。其条件有三点:
1.对基层工作熟悉。我生在农村,成长在基层,我在乡镇机关广
电站工作17年。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和组织协调能力,对乡镇站人员关系比较好,并且熟悉农村生活环境。同时与乡、村干部、群众接触多,有相应的沟通和人际交际方法,并非常了解农村网络结构现状,对今后农村广电网络建设有良好的基础。我1997年调市广电局后,先后在农村微波工程部、事业科、城网部、农网部、播出部和公司工程技术部任副职,对各部门工作业务比较熟悉,可说是得心应手。
2.业务技术精良。我通过不断努力工作,认真学习钻研,使自己对广电业务技术熟悉程度比较全面,从卫星接收天线到机房设备再到光(电)缆干线路,能独立掌握广电网络光(电)链路的设计、计算、设备安装及维修,电脑绘图、制表,光缆熔接及各类故障处理等技术。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实践和总结经验,先后在国家级及省刊物上发表技术文章、论文五篇,2006年获得国家管理科学研究院颁发的“科学创新贡献一等奖”和优秀论文奖。
3.有带头吃苦积极肯干精神。我生长在农村,是农民的儿子。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无怨无愧,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什么样的苦活、重活、脏活那难倒过我,什么样的严冬酷署我低过头,因为我有一付健康的身驱,有一双劳动人民的手,有一个直爽的性格,有一股带头吃苦的精神和旺盛的战斗力。我一生从事广电事业工作,并立志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为广电网络建设添砖加瓦,闪亮发光之中。
二、想法、做法和打算:
如果我能竟聘上工程技术部经理的话,我保证做到:
1.搞好公司网络建设发展长远规划,提出公司年度建设方案,建立完善公司各类技术资料档案,整理收集工程建设图纸,分名别类及时归档,当好公司领导的技术参谋。
2.加大业务学习和技术培训的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引导公司员工定期与不定期进行学习培训,学习数字电视业务知识和数据业务动手操作能力,组织技术骨干进行技能比武。树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推进互帮互学,创造一个良好工作学习环境,努力提高全体员工的业务素质,打造一支素质高,纪律严、技术精的广电网络队伍。
3.强化工程建设管理意识,实现规范化管理模式,推动广电网络发展壮大,严格工程施工监督,注重工程质量。从网络设计着手,从施工建设着眼,把好新建、抢修、改建等工程方案审批关和工程验收关,狠抓工程成本核算、工程器材领用和网络建设质量关,厉行节约,杜绝浪费。
4.遵守公司各项规章规制度,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维护好机房设备,杜绝大小责任事故,确保机房播出万无一失。加强部门内部管理,健全部门内各项管理制度。严明部门内岗位纪律,做到人员既分工明确,责任到个人,又相互协作的办事作风,为基层和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搞好部门内部团结,树立敬岗爱业风尚,创优质服务部门。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创建良好的和谐工作环境,维护公司整体形象和利益。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女士们:以上是我的发言,也是我的想法和许下的诺言,我将身先士卒沉下去,认认真真,扎扎实实,戒骄戒躁,尽心尽责,埋头工作,为广电网络建设再创造新的辉煌。
关键词:ASON,晋江电力,Mesh组网
一、ASON网络的特性以及为什么要建设ASON网络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电网经历了数次考验。电力系统通信对电网的安全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飓风、雨雪等紧急情况时,一旦电力通信网络发生故障,会直接影响电网的稳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健壮的通信网络是支撑业务数据采集和指挥协调的基础设施,在有效整合现有通信网络,突破“数据孤岛”的弊病,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一强三优”电网的战略发展要求,实现调度系统智能化和电网经营、维护、管理数字化以及市场营销网络化的目标,需要有强大的通信网络的支持。伴随着复用的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等通信通道的增加,通信系统与电网安全生产结合更加紧密,对通信网安全性、可靠性要求也更高,因此全国诸多省份电网通信系统逐步引入了ASON技术。
ASON (Automatic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 自动交换光网络)即:通过能提供自动发现和动态连接建立功能的分布式(或部分分布式)控制平面,在OTN或SDH网络之上,可实现动态的、基于信令和策略驱动控制的一种网络。
从ASON概念的提出至今,ASON技术、标准和产品历经十年发展,从标准框架完成、标准内容完善到产品全面商用,ASON已成为下一代传送网中的必备元素。中国电信集团总工程师韦乐平在《面向未来业务实施全面转型》一文中指出,ASON沿用在IP网中行之有效的选路和信令协议并加以改进,以适应光网络的应用需要,有效地解决了IP层与光网络层的融合问题,代表了下一代光网络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晋江电力作为福建电力智能网络试点工程,以下介绍ASON在晋江电力系统的应用规划及展望
随着晋江电网的不断建设发展,电力光缆应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目前光纤网络在大部分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MESH网络格局,这就为ASON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最基础的物理平台。此外,从电力系统SDH传输网络中传送的业务来看,尽管业务类型比较复杂,不同网络规模的传输网络间差别也较大,但传输网主要承载保护、语音、数据等业务,这些业务基本都是以2Mbit/s~155Mbit/s为主。
为了适应电网安全运行和经营管理对通信网的运行可靠性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在2009年晋江电力将ASON网络建设纳入规划中,适时地将ASON等功能的应用纳入到SDH光纤骨干网建设的考虑之中。在本次工程中,采用的SDH设备都是基于ASON平台,以保证将来光缆路由具备开通ASON的条件后,经过对设备简单的软件升级即可开通。这样可保证所选择的设备既可满足目前电网安全生产的需求,同时也为将来适应更高的要求打下了基础。
目前业内智能业务开展是基于VC4级别,考虑到晋江电力622M的带宽现状,通过合理的规划,各站之间建立VC4银级智能服务层业务,实现业务“源”“宿”之间分段的业务拼接,实现电力VC12业务的传送和保护。
那么什么是拼接隧道?
比如有下面三个设备A、B、C。每两个网元之间只有两个vc4可用。而我们需要配置一条vc12业务由A->B,还需要一条vc12业务由A->C。这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在A、B之间配置一条银级隧道,在B、C之间配置一条银级隧道来承载A->B、A->C的两条vc12业务。每两个设备之间剩下的一个vc4资源预留给隧道重路由使用。
晋江电力隧道业务的智能网络形成后,实现了ASON的智能保护,业务接入更方便;可选择保护路由更多,网络安全性更高,抗风险能力更强,以后的维护工作更加简单。即:ASON可以较方便地实现全网的优化。科技论文,Mesh组网。。通过平滑的网络扩容和升级从而形成了生命周期的闭环:避免了传统传输网络受设备容量和组网技术的限制。采用堆叠方式进行网络扩容,难于优化,陷于资源利用率降低、生命周期缩短的困境。科技论文,Mesh组网。。
所以ASON的引入将会使电力通信网的光传送网体系结构、管理维护发生重大变化,必须做好全面的规划和充分的技术准备,才能保证ASON网络的平滑演进。ASON智能的提出和实践为光传送网络由单纯的信息传送平台向业务提供平台演进带来了机会,以ASON代表的智能光网络必将成为近几年光通信网络建设和发展的主导方向。
三、晋江电力ASON组网架构介绍
随着晋江电网的不断建设发展,光缆应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目前光纤网络在大部分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MESH网络格局,这就为晋江电力ASON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最基础的物理平台。此外,从晋江电力SDH传输网络中传送的业务来看,尽管业务类型比较复杂,不同网络规模的传输网络间差别也较大,但传输网主要承载保护、语音、数据等业务,这些业务基本都是以2Mbit/s~155Mbit/s为主。
为了适应晋江电网安全运行和经营管理对通信网的运行可靠性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在2009年晋江电力将ASON网络建设纳入规划中,适时地将ASON等功能的应用纳入到SDH光纤骨干网建设的考虑之中。
在本次工程中,采用的SDH设备都是基于ASON平台,以保证将来光缆路由具备开通ASON的条件后,经过对设备简单的软件升级即可开通。这样可保证所选择的设备既可满足目前电网安全生产的需求,同时也为将来适应更高的要求打下了基础。目前晋江电力陆续完善其城网的ASON功能。科技论文,Mesh组网。。优化后的晋江电力ASON网络拓扑如下图所示:
晋江电力光缆资源比较丰富。电力大楼、陈埭变、龙湖变、安海变等30个站点均开通ASON功能,生成智能光网络。其中电力大楼、陈埭变、龙湖变、安海变作为汇聚站点组成核心MESH网络,每两个站点之间2.5Gbit/s带宽;其余26个站点带宽622Mbit/s,通过分段拼接隧道的方式实现小颗粒业务传送到电力大楼。
目前业内智能业务开展是基于VC4级别,考虑到晋江电力622M的带宽现状,通过合理的规划,各站之间建立VC4银级智能服务层业务,实现业务“源”“宿”之间分段的业务拼接,实现电力VC12业务的传送和保护。
四、晋江电力ASON网络的优势
晋江电力建设ASON网络,这是福建电力通信由SDH网络向智能化演进策略的具体实施,就技术而言智能光网有三方面优势:
1、传统的SDH网络只能依靠2个光缆路由,形成环形网络,无法抗拒网络2点光缆中断的故障,存在多个站点通信失灵的危险。科技论文,Mesh组网。。而在两通信节点具有多路由特征时,光缆资源无法直接利用而浪费。科技论文,Mesh组网。。采用ASON技术以后,光缆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依靠MESH网格型结构,只要2节点间存在光缆路由,即可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因此抗击光缆中断能力明显增强。为实现“无论发生何种电力通信故障,均不应该影响到电网安全生产和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2、在本工程中,首次实现了针对福建电力网络和业务的特点,发挥了多路由光缆的优势,对不同业务进行了钻石级、金级、银级、铜级、铁级等多种保护级别划分,首次实现了电力信息通道科学调度、精益化管理的具体表现。并在晋江通信滚动规划中,提出了光缆建设的进一步要求。
3、本次所用设备已经具备智能光网络的硬件基础,同步采用了智能化软件,一次性进行工程施工,客观上节省了一部分工程投资费用。
总之,晋江电力引入智能特性后,整个网络可抗多次断纤,便于维护和和业务配置,提供差异化的业务服务,光网络将从廉价的带宽传送网转向直接提供智能服务和应用的业务网,更为重要的是为网络的安全可靠提供了较高的保证。
作为一种完全兼容传统SDH技术的新型光网络技术,ASON是建立在SDH之上的创新而非革命。科技论文,Mesh组网。。在原来传送平面和管理平面的基础上增加了控制平面后,光网络被赋予了灵活机动的智能,在业务种类、业务调度、失效保护、操作维护、网络管理等方面凸现出全方位的优势,可以说,晋江传统光网络向智能光网络发展是一种必然。
在TD的网络建设过程中,TD网络性能也不断提升。截止目前,TD网络的切换成功率达到94%,接通率已经与2G水平相当,达到95%。TD与2G的切换成功率已达到98.72%。
与此同时,TD终端进展也非常显著。截止2010年10月底,获得入网许可证的TD终端有565款,其中TD手机356款,TD数据卡162款,TD数据终端77款。在用户发展方面,截止2010年9月,TD用户已达到1528万户,在国内3G整体用户中的比例达到43.7%,发展规模处于领先地位。
从应用方面来说,TD业务应用累计注册用户突破2500万户,注册开发者近45万家,商家在售产品4万个,累计下载应用超过6000万次。
此外,中国移动还积极推动TD在重点行业的信息化应用,目前已成功拓展了政府管理、企业经营、市民服务等各方面的应用,并已在全国27个地市通过TD无线城市建设开展网上政务办理、旅游信息查询等应用。
在TD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信息通信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不断增强,信息通信业的整体竞争力也在TD产业的带动下有了巨大的提升。通过TD产业的发展,一个以企业和运营商为核心的中国信息通信业自主创新体系得以建立,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全面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TD产业的发展,我国信息通信业也积累了推动自主创新发展的许多宝贵经验,总结和交流这些经验,对于中国信息通信产业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0 TD网络创新研讨会”就是在上述背景下组织召开的。本次研讨会由TD 产业联盟和《移动通信》杂志社共同主办,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协办。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TD产业联盟、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TD-SCDMA 设备提供商、TD-SCDMA 网络优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通信规划设计院所等单位和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共二百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创新是TD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等相关领导介绍TD产业发展现状、自主创新情况、TD网络建设进度以及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邀请了来自TD 产业链企业、中国移动设计院、中国移动研究院、多个移动省公司及其他相关通信行业的专家围绕“TD 网络创新”主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内容涉及TD网络技术创新、网络质量提升、网络承载能力提升、网络智能优化、2G/TD协同优化、TD 室内覆盖、Femtocell 家庭基站、TD高话务量下干扰问题的解决、TD 客户感知评估、TD 网络建设中的节能减排、TD 传输网的技术创新、智能天线以及TD 网络数据业务发展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