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会教育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2 17:38: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会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社会教育论文

篇(1)

最早主张“开民智”的是梁启超、严复等维新人士,他们认为中国社会的自强应该是“风气同时并开,民智同时并起”[2]。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维新人士设报馆、建学堂、组织学会、著书、翻译,一场轰轰烈烈的“开启民智”活动蓬勃开展,这是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教育史上的一场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自此以后国人认识教育的视角开始发生转变,“开民智”、“做新民”的思想成了各个时期各种人士发展社会教育的共同声音。“中华民国”建立后,确立了社会教育的行政地位。大学开展社会教育成了这个时期各个大学的一项重要教育实践活动,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和北京师范大学平民教育社,他们都是利用学校的人力物力来从事和学校教育计划无关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尤其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立的宗旨就是“以增进平民智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3]。通过“以学就人之教育”,采用露天讲演等方式,实施对社会各种人群的教育。他们利用田间地头,利用街头巷尾,或在露天广场或在报告厅进行演讲,以实现文化知识的普及。在这以后,大学开展社会教育就成为以后大学开展社会教育的一项重要教育事业。后来教育部相继颁布了学校开展社会教育的法令,使大学开展社会教育的做法得以规范和推广,这对于开启“民智”,扫除文盲、普及知识,提高国民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大学开展社会教育的根本动因

大学社会教育职能的演变不是自发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急速扩展,大学不断地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大学必然通过改变其社会职能予以适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社会教育职能的演变是与社会发展变化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其社会教育职能的确立也是大学逐步开放,走向社会,实现其社会化的过程。随着现代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政府一定程度的干预,大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才越来越面向社会的实际需要。如今,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或普及化的发展过程中,在入学方面的差别依旧存在,但大学的校门日益向全体社会成员开放。从大学的科研职能来看,起初大学的研究还是封闭在“象牙塔”里的纯学术研究,后来逐渐转为各种应用性研究。国家的参与,特别是企业和私人或团体的资助使研究直接指向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象牙塔”被动摇了,在科学和技术加速发展的情况下,大学在社会中承担更大的责任,与广泛的社会发生相互作用的传统障碍“象牙塔”被移开了[4]。随着社会服务职能的不断扩展,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大学发展社会教育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人们就业需要的必然要求。从经济上看,新科技革命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引进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从目前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将成为社会的主导型产业。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社会人才结构的变化。现在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倾斜。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还带来了职业流动性的增加,未来社会,每个人都不会终生只从事某一类单一的职业,而会处于职业的不断变动之中,这就要求未来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应具备终身学习和获得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因此,需要大学发展社会教育为人类的职业流动提供保障和支撑。所以,社会的发展是大学的社会教育职能确立的根本动因,社会现实依据是大学发展社会教育的决定性因素。

三、自身寻求变革是大学发展社会教育的基础

篇(2)

1.1图书馆是收藏、推广和传承经典名著的重要场所

经典是人类思想对话和心灵沟通的桥梁。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证明,经典对于人一生文化启蒙作用非同寻常,因而重视经典阅读,从经典这一源泉中汲取力量不仅有助于人一生美德和智慧的培育,更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光大。如凿壁借光、为中华之崛起等小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发奋图强。图书馆也应发挥其基本的社会教育和提升信息素养的功能,在推广经典阅读方面做出应有贡献。从图书馆的使命看,图书馆应该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递科技信息、进行社会教育等社会职能,当然也是经典、古典文化传承的机构,图书馆服务核心也必然应该与文化、信息和教育息息相关,这些就决定了图书馆以其专业权威和丰富的资源可以成为广大读者经典阅读活动的最主要的阵地,成为倡导全民阅读、终身阅读基本理念,构建学习化社会的中坚力量。图书馆的藏书丰富,分类详细,经典突出,比如中图分类法中的人物传记包含中外名人,如坡传、林肯传、丘吉尔传、华盛顿传等,国学则包含在综合分类中。这些为读者的选择提供了便捷,再加上工作人员的咨询服务,为读者推荐经典,让读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这些丰富的经典作品。

1.2提供阅读经典服务是图书馆的重要社会责任

图书馆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满足作为图书馆价值主体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阅读需要,而不论这种阅读需求是社会自发、自觉的,还是在国家、外力的推动下所开展的,不论其程度如何,图书馆也一直贯彻促进这种阅读的使命。引导人们阅读经典是图书馆的责任之一,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和服务方式方面的特色,承担这方面的社会责任。

2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服务的实践

山西省图书馆在开展经典阅读活动中,具有新思路、新理念、新举措,通过开设“经典阅读区”、举办经典阅读宣传推广活动、举办针对儿童的经典阅读活动、强化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导航和共享功能等方式,取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为公共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2.1开设“经典阅读区”

公共图书馆具有读者群体性强,文献需求集中,读者借阅书籍的时间长等特点,针对这种情况,山西省图书馆在原有的丰富馆藏资源基础上,将一部分中外经典书籍专门提取出来,开设了“经典阅读专架”,同时对照经典书目我们及时进行了馆藏资源的补充,以充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既节约了时间,也方便了管理。同时,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舒适、典雅、宁静、宽松的环境,阅览室工作人员放置了各种花卉、盆景等,让读者在时光之流里体验到经典阅读的魅力,除此之外,还专门配备了工作人员进行辅导,解答读者咨询。特别是在中学生寒暑假期间,工作人员在导读的过程中极积向学生们推荐经典,引导学生不断修正阅读方向,激发他们阅读经典的兴趣,同时对导读效果进行不断评估。

2.2举办经典阅读宣传推广活动

为了吸引读者了解经典、阅读经典图书,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每年在“世界读书日”和“读书月”期间,我馆都开展一些活动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2013年的4月23日,我馆举办了“牵手残疾人,走进图书馆”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新闻媒体、残疾人读者代表、省城高校的大学生及志愿者等参加了活动。同时,自2000年成功创办“文源讲坛”以来,借助这个平台我馆不间断地邀请知名学者向读者讲授经典,并通过与读者的互动来激发读者的经典阅读兴趣。如:在2012年11月25日,“文源讲坛”邀请山西文学院专业作家张石山担任主讲,开展了一场以《质疑对论语的百年误读》为主题的讲座,使读者再读《论语》,重新认识《论语》,解开对《论语》的百年误读,讲座期间,张石山还通过运用各种故事,使讲座富有可听性,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2.3举办针对儿童的经典阅读活动

举办儿童学习经典兴趣班。可以利用中小学生假期的空余时间,以兴趣班或讲座的方式,让孩子集中时间阅读和交流经典学习的经验。图书馆可以聘请中小学优秀语文老师或专家学者为经典阅读兴趣教师或聘请大学生志愿者有效指导小读者阅读,并为他(她)们答疑解惑。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按学龄段确定不同的学习内容;针对不同学生制定相应的方案,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对一些经典的优秀篇章力求背诵,同时学习传统的礼仪、文化,对优秀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赞赏。在此基础上,需要注意孩子们成长各个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和社区联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经典品读活动,通过应用一些经典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少儿阅读经典的浓厚兴趣。可以在社区搭建平台,定期举办阅读、朗诵、吟唱、演讲等比赛活动;开展一些家长参与的富有创意及互动性的经典亲子阅读分享活动,如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儿童短剧表演秀、家庭唐诗诵读擂台赛、传统经典读书沙龙等。对于一些对经典感兴趣,却又不知如何对孩子具体实施教育的父母,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公共平台的强大优势,聘请国学专家和阅读专家进行专门的辅导讲座,对家长进行经典阅读指导方法的培训。

2.4加强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导航和共享功能

电子网络环境下,阅读方式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同样经典阅读的宣传也不能脱离网络,完全靠传统手段进行是不现实的。图书馆必须紧跟时代,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利用自身资源,如图书馆通过电子演示屏、数字读报机、介绍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经典特色、经典书目、最新读者推荐书目等,让读者在了解图书馆的同时,了解一些经典特色,从而扩大网络经典阅读的宣传力度。同时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放映经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图书馆常年利用节假日,在“影视经典展播厅”为读者、特别是一些青少年读者放映一些优秀经典影视作品,使读者从感性上加强对经典作品的了解,体会作品传达出的强大艺术感染力,加深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和欣赏,从而充分发挥经典作品的普适性和教育意义。

3图书馆推广经典阅读活动的启示

3.1注重传统经典阅读与现代数字阅读的完美结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科技的发展,数字阅读已随时随地可以实现,但我们也应看到数字阅读呈现出的碎片化、无明确指向性以及数字阅读者所掌握知识程度的局限性等“浅阅读”的特质。应通过完整的作品细读、优秀的作品精读,发挥传统的经典阅读在陶冶思想和审美情操的作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完美融合,在享受高科技给经典阅读带来便利成果的同时,也能体验到经典阅读带来的精神享受。

3.2注重与家庭、学校、社区的合作,形成开展经典阅读的立体效应

在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仅仅依靠图书馆自身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要在全社会形成合力。通过开展经典各类阅读活动,不断加强馆际合作、图书馆与学校的密切合作、图书馆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形成精诚合作,互惠有效的多赢模式,构成在全社会推广经典阅读的立体格局,产生共振效应,从而使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得到最大的发挥,为社会创造最多的精神财富。

3.3注重形成图书馆推广阅读经典的长效机制

经典阅读可以让青少年一代因阅读而成长、因经典而成才,让成年人在阅读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厚重。建立这一活动的长效机制是政府和全社会的历史使命,是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和长期努力作为支撑的。我国应学习借鉴港台以及国外的先进经验,将经典阅读推广纳入国家图书馆的战略发展规划和国家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在各级政府、各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协调一致共同制定系列方案,形成全民阅读经典的长效机制,把经典阅读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4结束语

篇(3)

一、会议主题

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继续教育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二、会议时间

2005年8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三、会议地点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

四、会议组织机构

1、主办单位

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

中国人民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教席

2、承办单位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

联系人:吴志勇 电话:010-62796381

五、参加人员

全国各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科技进修院校主管教育培训工作的负责人;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院、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负责人;部队及军队院校主管继续教育工作的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有关负责人;政府机关教育培训机构有关负责人。

六、会议形式

将根据会代表构成况,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有关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作主题报告,介绍国内外继续教育发展理念、形势、政策和趋势;交濒口讨论政府、高校、企业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经验和热点问题;并请部分优秀论文作者在大会上宣读论文。会后组织部分代表考察俄罗斯远东地区高校的继续教育,并洽谈有关合作事宜。

七、征文要求

(一)征文截止时间为2005年7月1日,请将应征稿件书面文稿及电子文档邮发至《继续教育》编辑部。联系人:张彦庆、王,联系电话:(010)66366874(地),(0201)366874(军);通信地址:北京市6304信箱《继续教育》编辑部;邮政编码:102206; E-mail:jjZhx_bjb@sina.com。

(二)应征稿件处理方式:《继续教育》杂志将设“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专栏择优发表部分应征文章,同时,对其他优秀应征文章将出版《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论文集》。

(三)年会征文题目(参考)

1、继续教育与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城市、企业、社区、军营、农村等),2、继续教育与建设小康社会:3、继续教育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4、继续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创新5、教育培训项目研发与市场推广(理念与案例),6、继续教育在国家终身学习体系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7、现代教育技术对继续教育发展的观念、体制、内容和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冲击牙嘭响;8、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关系及学习化社区建设;9、国外继续教育资源的本土化研究;10、中外继续教育及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1、市场经济环境中继续教育课程的开发、推广与品牌战略的实施;12、市场经济环境中继续教育项目管理与运作过程中的资源整合,13、继续教育产业化方略探讨,14、继续教育成功案例剖;15、行业学会等科技社团开展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16、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17.高等学校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继续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18、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19、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继续教育创新机制研究;20、继续教育与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21、产业结构调整及职业变化趋势与继续教育;22、军事任职教育与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23、军校与部队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建立良性互动的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和管理运行机制;24、继续教育质量评估管理体系的构建,25、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管理队伍、师资队伍、教材等)建设方略。

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

中国人民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

篇(4)

论文摘要:目前,在高师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把音乐的术科与音乐的理论学科课程设置得比较科学、合理。然而,大部分学生忽视一方面,而片面强调另一方面的现象非常严重,作为声乐专业的学生应明白音乐理论课与专业技能训练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会依托的关系。教师更应清楚高师声乐教学的方向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技巧能力,忽视学生的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声乐理论水平、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因此,为了适应未来中学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体现高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点,我们应该平衡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术科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

长期以来沿用着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模式,注重声乐演唱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其他理论科目的重视。然而,在高师声乐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的和任务这样规定“要求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能分析一般声乐作品;有一定的范唱能力;胜任中等学校音乐课的唱歌教学和课外声乐活动辅导工作”。可见培养高师学生的目标是培养中学教师和社会教育机构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以提高国民音乐素质,进行音乐文化的普及教育。因此,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具备高素质、高水准的演唱技能,还必须有扎实的音乐文化基础知识,声乐的艺术表现是依靠丰厚的理论知识与声乐基础技巧的结合。

音乐理论与专业技能训练是相辅相成的,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工作者,在掌握高超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具备良好艺术修养。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在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中似乎形成这样的现象,对音乐理论感兴趣的同学认为,只需要把理论知识学好就可以了,根本就不懂得演唱技巧方面的内容,甚至瞧不起从事声乐技巧研究方面的人;对声乐技巧感兴趣的同学认为只要会唱,能炫耀的声乐的技巧有多高深,一味地勤学苦练技巧,忽视了理论研究在术科学习中的重要性。因而,应注意课程结构上的综合性和均衡性,合理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理论水平。

一、注重学生理论方面的学习

优美的旋律,美妙的声音是通过娴熟的歌唱技巧来获得的,然而要想营造一个较高的艺术境界,则需要其他音乐理论知识来润色。在进行声音技术训练中,对其他音乐理论学科的学习与声乐技巧的掌握是相互依托的,精湛技巧的掌握需要理论的支持,理论的领会也需要技巧去充实与体会。对主修声乐的同学来说,我们必须对与声乐技巧有关的理论知识作充分的了解和学习,如基本乐理、和声、作品分析和中外音乐史等方面的知识,如果缺乏了对音乐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我们只能做一个单纯的声音的模仿者。我们只有通过对音乐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我们才能提高对音乐欣赏和理解的能力,提高专业综合水平,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声音艺术上的加工与创新,以适应声乐教学、创作、表演鉴赏的需要。同时还有必要对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作研究,掌握其与技术的关系,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注重学生综合技能方面的训练

声音技巧的掌握是歌唱的根本问题,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之一。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如果能够通过声音把鲜明的音乐形象让听众产生共鸣,对于歌唱者来说,就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修养了。如果没有掌握良好的歌唱技巧,完美的音乐形象就无法表现出来,就无法表现舒展的、紧张的、高亢的、低沉的音乐情绪,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情绪需要用不同的技巧来表达。只有这样,学生要真正掌握歌唱的技术要求和音乐的表现力,做到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断提高分析和处理作品的能力。

高师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综合型的音乐教学人才,学生除了具有演唱方面的能力,还应具备其他能力方面的训练,如:教学能力、分析、理解、处理作品的能力、艺术实践的能力等等。我们在进行声音训练时,我们必须认真分析作品并对其进行正确的艺术处理,首先我们了解作品的背景、风格、创作意图、演唱情绪等,还要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节奏特点、调式调性,以及其歌词韵律、作品、声音色彩都有必要解读。“声音作为一种物理现象具有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等要素,音乐的创造者把这些要素纳入一定的体系中(如调式、调性、节拍)使之系统而有序,并在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完善与丰富,从而成就无数动人心弦的乐曲,是音乐艺术在人类的生活中产生无法取代的作用”。

三、加强舞台表演的实践

为符合高师声乐教学的目的,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师范性,因此,在对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教学过程中,声乐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规范声音技术问题,而是必须重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表演演唱水平。舞台表演的好坏直接反映学生综合专业的学习情况和演唱技巧掌握运用能力,这也在于对学生演唱技巧的实际应用。声乐学习是一门集艺术性、技术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学生不但要会唱、会教还有要会演,即加强学生的声乐表演技能的教学能力和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学生要不断地参加艺术实践,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学生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与他们平时的学习积累及生活中的真实情感体验分不开,精彩完美的舞台表演是声乐课堂上理论与技巧的的体现。

在声乐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应把理论学习与技能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要掌握在实践过程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又要在实践中联系理论,要学生知道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音乐理论与声乐技能之间相互依托、支撑,只有真正了解了与技术有关的理论,掌握与技术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懂得艺术的奥秘。同学们只有具备全面、扎实的知识以及能灵活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市场的需要,也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12.

[2]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7.

篇(5)

一、提高认识,增强办学自觉性

教育孩子深有学问,是一门艺术。初为人父、人母的家长,面对任性、依赖性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常常不知所措、力不从心,而单靠幼儿园的教育是难以完全胜任的。因此,办好家长学校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帮助家长真正了解孩子生理、心理及学习发展变化规律,从而提高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改变长期以来幼儿园与家庭各自为战,甚至是幼儿园孤军奋战的状况,使幼儿园、家庭优势互补,使幼儿园教育在园外得到有效的延续和发展,以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二、明确家长责任,做好子女的榜样

“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既负有对子女的抚养责任,又负有对子女教育的责任,教育孩子既是家庭责任,又是社会责任。幼儿期是人一生中与家长关系最亲密、家长影响最大的时期,我们针对孩子是从模仿中学习、成长的年龄特点,帮助家长端正思想观念,做好自我,用自己的正确言行,给子女做有效示范,并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熏陶子女的心灵,将孩子培养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有用之才。

三、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

(1)领导重视,机构健全,职责明确。大、中、小班根据各自的不同特点,分别制订家校工作的具体工作计划,做到有条不紊。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幼儿园的各项计划和管理体系,使之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2)健全和完善家长学校的管理制度,如:家长学校制度、交流考察制度、评优激励制度、考核结业制度等,各项制度贴在墙上,落实到行动上。

(3)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委员会议,反馈家长建议,商讨家长工作,并把此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4)完善表彰奖励机制。家长学校备课、讲课、教师出勤情况、家长参加活动情况,我们都将其纳入班主任考核之中。对认真参加家长学校学习、学以致用、教子有方的好家长,每学期进行表彰奖励。

四、形式多样,家长积极参加

1)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特征,以及孩子普遍性问题,每期举办四五场育儿知识讲座,如:《怎样帮助新入园孩子渡过心理焦虑期》《大班孩子入小学前的准备》《孩子良好品德习惯培养》等。

2)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加强与家长联系,实现家园双向沟通,实现同步教育。

(1)通过加强与家长个别、及时交流、每期召开一两次家长座谈会、建立班级QQ群、博客、每期发放一次家长问卷调查表和每周发放幼儿家园联系手册等方式,了解家长的想法,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通过每月创办一期“家园联系园地”,每期召开两三次家长座谈会,每期举办两三次家长开放日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学习、生活情况和幼儿的教育方法、理念。

(3)通过举办亲子运动会、世界环境保护日“变废为宝”手工作品展、圣诞化妆舞会等亲子活动,让家长和教师一道开展幼儿教育活动。

(4)通过组织学习《幼儿家长必读》考试、《家庭教育》征文竞赛和育儿知识抢答赛、教育问题辩论赛,让家长积极学习、巩固、探讨幼儿教育知识。

(5)开展“爸爸妈妈做老师”活动。家长中有消防员、军人、医生、导游,也有来园参加“防拐骗”安全教育实验活动的“陌生人”、清洁员,等等。家长的参与,增强了家长的主人翁意识,体会了幼儿教师的辛苦,活跃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气氛,孩子们感觉特别亲切,更为家园共育架起了一座七彩的桥梁。

五、成效显著,家长、孩子、教师共同进步

通过家长学校学习,以前不太理解、支持幼儿园工作的家长,现在能主动配合幼儿园开展各项工作,如:在教学中,积极为幼儿准备学具,为教师指导幼儿制作玩教具提供材料;在庆“六一”文艺活动准备中,主动与教师一起制作演出道具、设计演出服装;在外出郊游中,主动设计郊游路线、安排车辆和联系“图书馆”等参观场地;在QQ群中,主动将自己看到的育儿好文章传到群共享中,在园内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家长们自愿捐款、捐树、捐花以美化幼儿园等。从前幼儿教育知识欠缺的家长,不但育儿水平提高了,而且自身素质也在提高,做到了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在家庭教育中能身体力行,严于律己,一言一行都做幼儿的表率和榜样。如:中班王壮壮小朋友的爸爸,以前出口便是粗鄙话,通过参加家长、孩子共评“文明礼貌小明星”的活动,他和孩子都在进步,都在争当“文明礼貌明星”。大班李悦小朋友的奶奶,以前经常问老师“今天教了什么字,算了什么数”,将知识学习当成了幼儿教育的全部,孩子因学习压力大而产生了厌学情绪。通过学习培训,奶奶了解了幼儿的年龄特征,更注重悦悦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悦悦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大班张维新小朋友的妈妈,从前没事就打麻将,通过参加争创“学习型家庭”活动,现在她重拾书本,又有了学习的目标,也为维维买了很多好书,每天都有固定的亲子阅读时间和习惯,她家被评为“学习型家庭”,她的“安全教育”征文和“我家小宝贝”征文均获奖励,在家长教育经验交流会上,她还介绍了许多让家长和老师学习的好方法。

教师通过家长学校教学,教学相长,2011年底教师撰写的六篇关于家长学校的教育论文,如:《办好家长学校之初探》《家园共育快乐互动》《“家”“园”联系平台——博客建设的实践和思考》等在湘潭市竞赛中分获一、二等奖,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大幅提高。

篇(6)

一、做一个有教育理想和信念的教师

一年来参加了两个学习培训班,特别是“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培训及考察,让我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境界。12月19日在天津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未来教育家论坛”以“遵循和敬畏教育规律”为主题,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的《全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反复强调要尊重和遵循教育规律。总理在全教会上的重要讲话特别强调:“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要尊重、敬畏教育的规律和价值”。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对幼儿造成拔苗助长的严重后果;基础教育的长期应试化,重分数、轻育人,凡此种种,都是不按教育规律办教育的表现。教育越来越指向升学、文凭、就业、致富、成名成家等。教育背负这么多跟教育无关的内容,而离“人”则越来越远。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的一个普遍心态就是,迷信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可以实现的,结果导致中国的家长太累,教师太累,孩子也太累,而教育生产力却很低下。

原教育部副部长柳斌在论坛开幕式讲话中说,遵循教育规律,尊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反对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综观当今教育现状,分数承载了太多的期望;学习承受了太重的压力;童年背负了沉重的包袱。在不少地方,学习活动常常远离了学习者的现实生活;整齐划一的学习任务,偏离了学习者的兴趣、爱好、自主性以及承受能力的差异;学习活动的要求常常违背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他的人才观是:“人才人才,有人方有才,无人即无才。人是本源,才是枝叶。所以若重才,先重人;若要才,先育人。从人才成长规律看,是先成人,后成才;人有志,才学长;人无志,难扶帮。从德才关系看,是人有德,才为用;人无德,才为祸;人品尚,才利民;人品劣,才害民。”

探讨遵循和敬畏教育规律这一具有根本性和时代性的问题,倡导回到教育的本质,让孩子成为教育的主体,把家长和教师都解放出来,这种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使我有仰望星空的感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教育理想的追求和实践,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积累和耐心。读书与写作、实践与反思使自己受益匪浅。坚定教师信念、学会教育智慧、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形成教育思想、过有价值的“教育人生”。思考幸福教育的学校文化建设,开始了《幸福教育论》等理论书籍的学习,思考、实践着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注重不断增强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激发自己的教师使命感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读了与幸福有关的书,如《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陶继新教育演讲录》等十几本书,将好书借给有些老师,将所获得的幸福感受与大家分享,在期末推荐给大家,每人一本发给大家。肖川教授说,教师写作有7大好处。撰写博客“为学生减负的尝试”、“我的教育理想”、“教师,你会教育自家孩子吗”等30多篇教育随笔。

二、立足本岗,服务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研究并制定了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开展了学校教师幸福感的问卷调查,并撰写了《教师的幸福感调查报告》,根据调查结果反映的教师的幸福感状况一般,在生活状况、职业认同、专业素养、工作压力、学校评价、学校环境、制度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关注教师的生活状况、收入待遇;提升对教师职业的再认识等提高教师幸福感的对策及建议。

完成了市、区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结题工作。并着手准备“十二五”课题的申报工作,已初步确定了4个课题组,希望各学科组积极申报校本小课题。

完成了第四周期校级“学科带头人”培养人和第一届“校级名师”2010年度考核工作。2011年是第四周期的最后一年,将要对校级“学科带头人”培养人进行评选。

加强四十五中《教科研简报》的出刊次数。将“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教学的策略”、“如何确定教科研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导读等,在《教科研简报》上进行理论培训。

听课与有效教学研究相结合。坚持干部深入课堂听推门课制度,有目的的听了一些教学成绩突出的老师的课,我向他们学到了很多,并及时与老师们分享我的听课体会。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而不仅是教师的教,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听了10节四十五中青年教师“创优杯”评比课,其中优秀课也是充分体现注重学生学的环节。

有计划的与部分中青年教师开展了谈话、谈心活动,交流读书、写作体会,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好课的标准,教学反思与教师成长的途径。

开展学案导学的评选工作,促进教学方法的转变。学案的编写与有效教学的研究,目的一是形成45中的校本教学资源,通过2~3年的使用、修改、完善,形成系列装订成册,学生在课上用,将笔记、例题、练习整合在一起,边学边做。二是学案更好的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精讲,避免满堂灌。三是避免教师的重复性劳动,也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学案的研究是宁鸿涛基金会重点资助的科研项目,希望全体教师都参加,成果以学科组、备课组为单位,学科组长、备课组长负责,编写出高质量、适合45中学生的校本教学案。

认真上好每节课,课前认真备课,课后认真批改、耐心辅导。能够把握有效的时间,协调好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时间。

立足岗位,敬业奉献,作为特级教师,除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还主动带领青年教师共同进步,毫不保留的将课题研究的经验、成果与大家共享。

高考前夕,参加特级教师高考义务咨询活动。为“265工程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做《实验探究课例分析》的讲座。为“265工程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课题立项做评审工作。参加全国基础教育“未来教育家论坛”做题为《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的发言。参加市教委“牵手老五县”对口帮扶武清县陈咀镇初级中学活动。落实河东区特级教师工作计划,对口指导98中化学学科教研活动,为盘山道中学中青年教师举办“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讲座。

三、成果与反思

撰写的论文《幸福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发表在《天津教育》杂志2010年第10期。

调查报告《新加坡的德育和群育》刊登在2010年11月10日《天津教育报》上。

《中学教育科研的现状与对策》的在《河西教育》杂志2010年第1期,并获区教育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三等奖。

撰写学校特色文化形成与发展研究的文章,并在天津北辰普育学校“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交流会”上,作《幸福教育,成就师生幸福人生》的大会发言。

2010年获得“河东区十一五期间,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四十五中获得2010年“河东区第二届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解决;原则问题

从高职教育已经走过的历程看,已经取得相当的成绩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学结合探索。在这个改革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也很正常。对于有些问题由于影响深远,且具有方向性的导向作用,亟需要解决,否则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可能会停留在形式上,不能深入“灵魂”。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和人员需要认真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且落实到实处,高职教育才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一、必须把握工学结合的具体方向、目标与大目标的关系

首先要明确高职教育的基本方向――工学结合。这是大目标,要想实现大目标,需要通过具体的小目标来完成,这是问题的关键――怎么真正、具体、有效做到?共识观点认为学生毕业后,能“立即胜任”具体工作。笔者认为对于高职学生这要求有点过高。相对于工科专业而言,会计工作的普适性相当高,对会计都难以做到的,许多普适性较差的工科、理科专业就更难以做到。理由一,环境和身份的转换,不同企业的工作环境、办公流程都存在明显差异,一段时间的适应是必须的,适应期长短因人而异。理由二,具体会计工作的岗位有差异,大企业的会计岗位细分更明显,可能只有出纳岗位无明显区别;理由三,企业的性质、业务多少和类型、会计科目设置、账务处理程序都有自身特殊性,在三年(实际只有两年半)时间内,要让高职学生全面掌握不同行业的业务、同一行业的全部业务处理是不切合实际的。业务的全面处理,估计对很多985院校的毕业生都难以做到,这一点可以从每年的CPA的会计和会计证书的通过率求证。理由四,过去一个学徒要出徒,需要一个专职师傅3~5年的培养,现在几个月能完成?理由五,会计准则、制度,税法规定处于经常性的变化中,有可能刚毕业,法规又变了,原来学校学的可能是错的,这一点,应该没有异议。

基于上述理由,高职的会计教学具体目的、方向: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业务内容。对 “基本”的理解可能有差异,但还是有共识,笔者认为“基本”为:购、销、核算三种。购和销不用解释,核算包括各种数据计算,如工资、存货成本、折旧计提、经营成果计算和纳税计算等。计算贯穿各个环节,这是不分行业、规模的绝大多数企业面临的共性业务。2.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务操作。这个“基本”内涵应该无异议:包括开立新账、凭证填制、凭证装订、账簿登记、报表编制、税务处理。

在掌握基本的业务技能后,才能与工作“对接”,如果一味追求业务的全面、对所有企业的适用,可能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只有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实质”后,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得心应手的处理在校未学、现实中新出现、制度新变化等新业务。

二、具备正确清晰的人才培养理念

在明确方向和目标之后,如何实现这个方向和目标?必须要有一个正确清晰的教育理念。理念分两个层次:一是学校的办学理念,笔者这里专指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哪一个级别、层次的人才?技工、技师、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这是很多学校、老师总要自我贴金――高级人才。这时候“选择性失忆”忘记了工学结合的实质是看学生的就业率。还不如放下身段明确目标――能干实际工作的技术人才。二是教学理念。指的是如何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学院的二级教学管理一定要重实质轻形式,从实际教学效果看所作所为,是否真正符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这一终极目标。简单的由闭卷改开卷、考核改答辩、请企业人员上课等,这些形式是否需要一刀切?是否有效果?效果是否与成本匹配?需要深刻的反思和验证,不能为形式所迷惑,成为形式的奴隶,“围绕效果看方法”这才是正确的教育理念。

三、认清教学对象、找准教学方法,探索教与学的矛盾解决之道

高职教育是和大学扩招同步,数量的扩张带来的质量下降,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高考200分左右进高职已经是现实问题了,这是大学进入平民化阶段的必然结果。现在大学生的素质下降,是一个“揣着明白装糊涂”的问题。一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让老师们羞于启齿讨论学生素质。不论出于何种目的,仅凭太极端这句话就是不可取的。但是出于“鼓励”老师探索教育方法的角度,还是正确的。人类的智商、体力、技能历来都是金字塔状,最优秀的总是塔尖部分,而平庸的总是多数。大学的录取比例由5%左右扩大到50%左右,部分地区远远高于50%,这一数据变化深刻的提醒高职教育,必须面对教学对象素质的现实情况。对象变了,沿用旧的教学方法注定不会成功。

六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讨论和运用,是一段时间高职教育热点。肯定的是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全面适用。首先不同课程有各自特点,特别是文科和工科的差异较大,不可能都用一种方法。其次同一门课程,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方法,效果更好。那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不可取的,所以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不同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具体方法,是高职教学方法探索的方向。

目前的两种人才培养模式较为成功,一是订单培养,二是前店(厂)后校或前校后厂,笔者更偏重后一种。订单培养取得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暂时满意,企业直接解决暂时的用人需要,且自身培养成本降低,企业满意;学校招来的学生有工作,提高了就业率指标,学校满意;学生找到了工作,不用为工作操心奔波,学生及家长满意。但长远看是一种短视行为。随着市场的竞争加剧,技术的日新月异,一个企业能否长期存在是一个问题,如果企业倒闭,订单培养出来的学生还能找到与原来企业一样的岗位?

问题的根结――高职教育是授之“鱼”还是授之“渔”的问题,其实质是教懂还是教会。懂了是知道怎么回事,能处理同样的问题;会是掌握其实质,能处理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即触类旁通。而对“基本技能的实质”把控,是老师值得深入研究,传授给学生技能的“核心”所在。

对于会计教学重点搞好会计基础的入门教育,灵活掌握会计核算原理,对会计的宏观结构有一个清晰的全貌,如同在“山顶看风景”――景点位置、路线一目了然,其他课程就是具体的“观景行程”。其次要分析会计与税法的差异,理解两者之间是不同角度“看风景”。一个对会计结构没有全貌的人是学不好会计的,即使努力也会事倍功半。

四、分清学校、企业、社会、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契约社会,必须责、权、利明确。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的成才,完全归功于学校的教育,是学校的自我表扬;完全归功于学生的自身努力,也言过其实。事物的变化取决于内因和外因,缺一不可,这是最简单的唯物辩证法。同是清华毕业生,不是人人都成功了。退学的比尔盖茨和乔布斯、没有上过大学的李嘉诚、丁俊晖也是成功的。一个学校培养出部分优秀人才、一个父母培养出一个出息孩子,是学校、父母、社会、学生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孔圣人弟子三千,贤人也才72。笔者认为一个人的成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学生自身――先天的智商和情商。其次是家庭教育,再次才是学校教育,最后是社会教育,这些都属于后天因素。这三种教育效果互相影响,因人而异,某一种教育都可能对某个人能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如:李嘉诚的成功应该归功于自身和社会,丁俊晖应该归功于自身、家庭、社会(教练);又如手机游戏学校不教,多数学生都会玩,这是学生自学、社会教育的共同作用。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无能为力,担心孩子过早进入社会,只求有一个学上,约束孩子一段时间,无形中把家庭教育责任转嫁到学校,把不合格的“原材料”输送到学校。对于教育,社会有很高的期望值,无形中给学校、老师以巨大压力,而忽视了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配合共同完成。

现在把对工作的适应、实习全部由学校完成,即把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转嫁到学校,缩短教学时间,这是不可取的。五天工作制已经缩短了学时,高职教学时间实际不到两年半,半年时间用在顶岗实习和找工作上。总课时在缩减,讲明白又要多花时间,而课程最基本的内容需要完成,这样的结果是基本理论和技能没学好就工作了,相当于使用了不合格的“原材料”,生产过程没完成,产出“不合格产品”,还必须要 “销售”进入企业,自然不能适应工作,而账又算在学校、老师头上。为了适应现实的学生情况,绝大多数的学校已经降低课程难度(会计证书考试难度可以看出),以求能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理论,同时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训课时,适应企业需求。这样“工序未完工”的产品,质量如何保证?

五、切合实际的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的发展取决于教师队伍是关键,现在有双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首席教师、免检教师等一系列称谓。但是评选出的“头衔”对教育起什么实质作用?个人认为只是某些“头衔”仅为荣誉而已。笔者认为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应该放在――名副其实的双师、切实能干的骨干教师和真才实学的专业带头人上面。

首当其冲的是双师素质培养。这种培养不是朝夕可以完成,也不应该是学校自封。首先必须界定双师含义。是讲师(教师)、工程师(技师)、会计师、经济师、造价师?现在的师很多,大师很少。笔者认为所谓双师应该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和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工人师傅。学校把教学经验定位成讲师这个没有异议,而实际工作经验定位成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等证书评价,有点变味。双师必须要求教师有一定工作经验,就必须到企业相关工作岗位进行相当时间的锻炼,才能积累出一定的经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而不是有了某证书就可以认定的。对于会计老师到事务所兼职、到企业做兼职会计是可行的选择。其次经验需要时间积累,不是去了一两次事务所、到企业做一两个月账就能完成的。再次对于不同课程的教师双师认定要区别对待,把思想品德、英语等基础课认定双师的“玩笑”不能开。最后对于一些工科教师仅凭企业开出的一纸证明(去过企业时间)就认定双师的“水分”也应该挤出。

骨干教师来源于中小学教育,学校骨干教师的认定须有一个公认的标准。骨干教师要根据“骨和干”来认定,而不应掺杂人为因素。所谓骨者,是一个专业的脊梁,能讲授本专业的多门课程,在出现老师短缺时,能随时顶上去,承担多门课程教学。所谓干者,是实实在在地干实事――讲授课程,不是投机取巧,承担少量的教学任务。离开这两者都不能称其为骨干。骨干教师最主要的核心是能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不是仅凭能上好一两门课程的效果来认定。特别是会计专业,会计老师不懂税法,不能回答学生的税法问题,同样审计课老师不能回答会计课程问题,这样的骨干教师有些滑稽。骨干教师的认定应该是根据实际业绩来认定,用量化的指标而不是靠“关系”的认定。

对于专业带头人是对一个教师的学术水平的认可,而不应该是一种荣誉。基本上各学校各自为政,自己出台自己的认定标准,最后认定的专业带头人,这一学术称谓变成荣誉“光环”,丧失应有的激励作用。一个专业带头人起码应该是本校该专业学术上的“头雁”,在学术上应该有所建树,可以量化的指标首先是科研水平,如:课题研究、论文数量和质量;其次教材编写的数量和种类;再次是能教授、且教授过该专业的专业课程数量(门数和课时);最后还要满足高职的教育的特殊性,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这些指标都是可以实实在在的量化,不应该把社会上的某些领导,既是高学历、又是高科研产出、还是多种机构的理事,而从来没有干过实事、浪得虚名的不正之风带进学校,污染学校这片神圣的殿堂。

六、总结

笔者认为高职和本科教育应该有实质区别,一个重实践、重应用,一个偏理论研究。高职教育只有牢牢抓住工学结合这条主线进行改革,这种改革必须重实质、看效果,而不是改形式做样子,才不会误入歧途。在改革中学校需要有一个清晰正确的理念、思路,同时需要国家、社会、企业、家庭的合作参与,学校的单打独斗是难以成功的。另外社会风气的净化、家庭的教育的跟进也是必不可少的,那种认为一学万能,一学永逸的观念必须抛弃。只有各方都尽到自己的应尽职责,高职教育才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袁中文.高职教育改革十年思考――以会计类专业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04).

[2]袁中文.高职会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商业会计,2008(23).

[3]庄西真.关于培养中、高职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3(01).

[4]郭劲丹.“双师型”人才建设: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因素[J].当代教育论坛,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