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8: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全球经济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东北亚区域;农产品贸易。
1 东北亚农产品贸易的特征。
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差距大,其中,日韩为发达国家,其2009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分别为4。1万美元和1。7万美元,而蒙古和朝鲜的人均GDP只有0。16万美元和0。18万美元,还不到日本的1/20。
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各国呈现一定的互补性,这为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重组争取了很大空间。在自然资源方面,中、俄、蒙三国地大物博,其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而日韩两国人多地窄,资源十分匮乏,其农产品主要依靠进口来维持供需平衡;在劳动力方面,中朝两国劳动力富足且劳动力成本低廉,而其它四国存在劳动力不足的瓶颈;在生产技术方面,日韩两大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而其它四国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产品相对较为低端。这些差异的存在为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2 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的农产品贸易现状。
本文采用的农产品国际贸易额数据是按照HS分类的,其中我们普遍将HS前1-24章产品归为农产品范畴。
总体来说,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国家贸易关系最密切的是海产品,2009年贸易总额占农产品贸易总额的45。8%,一方面,中国作为出口市场向日韩俄三国出口海产品,另一方面,中国又作为进口国向俄罗斯进口大量该类产品;其次为蔬果类产品,2009年贸易总额占农产品贸易总额的24。
5%,主要由中国向各国出口,且连续多年保持顺差状态。
正是由于这种持续的贸易顺差,使得日韩两国迟迟不愿对中国完全开放农产品市场,甚至不断增加贸易壁垒。中国同各国贸易排在第三位的是谷类,其后为残渣废料类和其它可食用制品。
根据中国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同东北亚区域各国的贸易往来总体上讲进展较快,每年是以一个很客观的增长率增长。从贸易收支方面来看,中国同日、韩、蒙三国连续多年均表现为贸易逆差,而与朝、俄两国连续顺差。但就农产品贸易来说,中国除了与俄罗斯的贸易合作保持逆差外(仅2008年为微小顺差),与其它各国连续多年均表现为贸易顺差关系。
由于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经济走向低迷,整体消费需求大大下降。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中国同日、韩、俄三国的总额在经过2007年的小高峰之后均有所下滑,尤其是同韩国的贸易合作,2008、2009连续两年负增长指数均高于10个百分点。其中,降幅最大的为海产品和谷类产品。(由UNComtrade统计数据整理而得)3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对策。
有专家预测,本次经济危机已经见底回暖,但后经济危机时代东北亚区域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态势并不稳定。中国在农产品贸易往来方面的连年顺差导致日韩等国纷纷采取行动来对抗中国产品,反倾销、保障措施、特保和反补贴等措施屡见不鲜;另外,一些国家还利用知识产权、劳工标准、技术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措施来限制进口产品。在这种形势下,东北亚若想效仿欧盟和北美形成一个自由贸易经济体,就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一个新的积极的突破点。这需要各国共同努力,相互协调,力求能在贸易合作中找到一个互利互惠的平衡点。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应通过完善自身来适应东北亚这个大环境。
(1)中国应加强与各国间的贸易合作与交流,积极组建自由贸易协定。
(2)严格把关产品质量,积极将高科技引入农产业,产出高端优质产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紧我国农产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将重心从增加产品数量转移到提高产品质量上来,发展多样化产品,提高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4)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建立贸易摩擦协调机制,对在无防备状态下发生的急性贸易摩擦,要有紧急应对机制,能快速从突发事件回过神来,积极做好“售后服务”,并从突发事件中吸取教训。
(5)完善农产品贸易服务体系,设立贸易咨询机构,向贸易双方提供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政策、市场信息、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咨询。
(6)完善国际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和执行透明度。
虽然现阶段东北亚农产品贸易依然存在着重重障碍和贸易摩擦,但东北亚农产品自由贸易是各国经济合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目前能做的就是从内部改善自身条件来适应这个大环境,同时加强与各国的联系沟通,积极融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
参考文献
[1]李广勳。东北亚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展望[J]。北方经贸,2009,(5)。
关键词:银行业国际化国际化效应
一、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现状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为支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银行业成了推动国民经济的一个最大的投资来源,这为银行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银行业的体制改革步伐一直落后于国民经济大局,产权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落后、僵化,从而导致资产质量低下,盈利能力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利率的不断降低,银行获利的绝对主要来源存贷利差越来越小,进一步限制了银行的获利能力,国内效益较好的中国银行2000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仅为4.19%,大大低于发达国家金融业的收益水平。与此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非银行金融资产不断增长,而经营非传统银行金融资产的收益要比传统业务高许多,许多银行业开始尝试办理以代收代付为主的中间业务,但这类业务的收益较低,再加上国内银行的无序竞争,使得来自这类业务的收益也非常有限,对于一些高收益的非传统业务如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和咨询服务等业务,也由于政策的原因和人员素质的因素而不能开办或开办得很少。
(二)国内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和国民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
近年来,中国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居民的剩余资金提供了新的出路,刚起步的证券市场由于存在获取高额收益的可能性吸引了大批居民个人资金和其他机构剩余资金,机构和个人的剩余资金不再仅仅存放在银行,而是根据收益的比较确定投资方式。除了证券市场外,各类型的保险,特别是分红性的保险业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正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猛的基金业也对传统的银行的资金来源造成很大的冲击。这些都造成了国内金融资产结构的根本变化,非银行金融资产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将远远超过银行金融资产。据统计,目前我国居民个人拥有的金融资产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而其中各种债券、股票的价值超过了1万亿元人民币,外币储蓄近800亿美元,两项合计占近17%。所以银行若固守传统业务范围,其市场份额必将越来越小,获利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三)国内市场竞争的国际化
与国内银行单一的经营模式和方式形成鲜明对照,近年来大举进入我国的外国银行大多是全能型的跨国银行,其全球性的经营战略和全能型的经营方式在目前仅对其开放部分业务的情况下就已经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显示,2001年9月底外资银行在华总资产达到440亿美元,存款65亿美元,贷款186亿美元。在国内银行业的主要国际业务出口结算这一业务领域,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已达到40%以上,外资银行的资产质量也远比国内银行好,据估计不良贷款仅为12%,而国内银行最保守也为25%。在资本市场领域,目前对外资的开放程度有限,外资金融机构在国内资本市场的业务范围仅限于咨询服务类,即使如此,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企业的海外融资方面仍占据了主要地位。
(四)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现状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满足客户对国际业务的需求,中国银行业纷纷开始国际化进程,除在国内设立办理国际业务的机构外,还采取在国外开设分行、代表处的形式增加在国际市场的存在,并大量采取与国外银行建立关系等措施建立基本覆盖全球服务网络。但由于中国银行业服务于本国贸易的考虑是设立分支机构的首要因素,而服务于本土化客户的战略考虑几乎被忽略了。所以尽管拥有几乎遍及全球的网络,但由于行的业务范围非常有限,且行在与当地客户打交道时,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委托行的利益往往受到损害。这些都大大削弱了这种国际化方式的战略效果。
为摆脱国内政策对银行开展全能业务的限制,国内一些银行也开始了深入国际市场的尝试,一种是通过与国外资本,特别是与外国银行建立合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以利用其国际网络发展国际业务,目前我国已建立7家合资银行,但由于这些合资银行规模小、业务范围狭窄,无论对投资方还是对中方的战略意义都不大。另一种尝试,也是最具战略意义的抉择是在境外一些金融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并购和重组建立独资的控股的金融子公司,然后这些子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同时开展业务运作,其意义远远超过其他形式的国际存在。目前我国银行在国外设立的子公司主要由中国银行的中国(香港)有限公司和中银国际,中国工商银行的工银亚洲等,这些银行甚至已经或者正准备上市。这些公司的运作极大提高了母公司的国际形象。
银行业国际化成为一种不可回避的现实,这种现实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规律。通过以上对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现状的分析可知:中国银行业走国际化道路是其必然的选择,但在中国目前并不允许混业经营的政策前提下,国际化的目的和效应应该是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二、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效应分析
(一)内部化效应内部化
效应主要体现在降低成本上。国际化的这种效应在无论是否希望实现全能化的情况下都很重要,银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或与国外银行建立关系,都将使银行在开展涉及国外的业务时,利用其自身的分支机构和事先已约定好的处理程序,减少业务处理的时间和成本。最重要的是,这些分支机构(不含机构)其最终利益往往和总部是一致的。内部化效应的另一个重要效应就是共享客户资源,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进入一国和国际市场的成本,也大大缩短了建立客户和机构网络的时间。中国的银行目前在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金融中心设立了分支机构,是因为这些银行的客户大多在这些国家或地区有专业往来,或者银行为从该地区获取管理经验。
(二)学习曲线效应
学习曲线效应是指一个市场的后来者往往用较短的时间就能赶上甚至超过市场的先入者,这是因为后来者可以借鉴先入者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并吸收先入者在发展过程中的教训,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创新,而先入者由于长期的发展形成的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可能会陷入经验主义而不能随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创新。中国银行业走出国门的最初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学习国外银行管理水平和改善经营管理体制。
(三)体制效应
体制效应是指通过参与国际化改善银行的股权结构、治理机制,进而改革银行的经营体制。这种效应对处于转型中的中国银行业非常重要,中国的银行业大多是国家独资银行,这种单一的股权结构使得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非常不科学,银行的经营战略往往在执行过程中受到扭曲,致使银行业向商业化银行转变进展缓慢。通过国际化,特别是通过在国外并购和设立合资分支机构,在股权上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并最终使国际资本以股权形式参与中国的银行业,将改善中国的银行的股权结构,完善银行业的公司治理机制。
(四)财富效应
财富效应是通过并购实现的,并购可以很快扩大银行的赢利规模,并购还可以提高银行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以股权交换形式实施的并购可以使所有者获得额外的被并购银行的股票,而这些都会提高银行在股票市场的股价,进而使原所有者持有的股票价值上升,股东财富增加。由于中国大多数银行为国有独资银行,所以评价这些银行往往使用资本规模、资产规模或利润总额这些绝对指标,而按现代财务理论的原理,这些指标不能体现一个公司的真正价值。因此,中国的银行的价值很难判断。单一的资本结构也使国际上对中国银行业的商业化水平感到疑惑,从而也影响到中国的银行业在国际上的拓展。为此,中国的银行业可以向一些中国的大公司一样,通过境外上市谋求股权的国际化。当前最可行的是在海外,特别是在一些国际金融中心选择一些有一定知名度、规模不一定很大或暂时处于困难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并购,成立一家子公司,这家子公司就成为总部进军国际市场的桥头堡。通过总部的支持,子公司的价值会不断上升,这时,总部的价值也随着增加。
(五)全能化效应
全能化效应就是指通过国际化实现银行业由分业经营向多功能的混业经营转化。由于中国目前实施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而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市场已经饱和,由于竞争的日益激烈,赢利的空间越来越小,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大,商业银行无法通过混业经营去分散和化解风险。目前,新兴的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也对银行形成了资金上的压力。同时居民(包括自然人和机构)资产的多样化也需要一个能够提供全面服务的金融机构为其理财。在这种情况下,监管当局出于稳定金融发展局势,降低金融风险和便于监管的需要,仍然坚持在近期不会开放国内银行的混业经营。而中国法律对银行在国外开设分支机构的类型没有明确的限制,这为中国的银行业通过国际化实现多元经营留下了政策空间。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全能化效应,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的:一是,通过在国外新设或购买一家或几家经营不同类型业务的金融机构,或者是并购一家从事全能经营的银行金融机构,通过这类国外子公司在国际市场从事全能化的经营,以达到在国际范围内的全能化经营;二是,中国的银行作为控股的母公司,控制设在国外的几家从事不同类型的金融业务的子公司,这些公司在以外资金融机构的名义进入中国国内从事经营业务,从而达到在国内市场实现多元化经营。我认为第二种形式的全能化战略更具现实意义,它可以抓住中国蓬勃发展的巨大商机。而从长远看,第一种形式的国际化才是国际化的最终表现形式,在当前由于管理和人才的不足,很难较快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惠忠、许卫全,国际服务贸易动因及开放市场影响的经济学分析,世界经济文汇2001年第2期。
[2]陈炳才、纬恩,国际金融兼并的非理性色彩及中国银行业的选择,金融与保险,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