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8: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活化教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学校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阵地,校园的文化建设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资源
学校要重视英语文化环境的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随时感受到英语的学习环境。教室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教师要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使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和墙壁都出现英语的痕迹,这样的环境会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学生每天都出入在教室,教室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深深的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时,教师要安排一些英语方面的内容。比如,低年级的教室可以张贴一些水果、动物的图片,然后在每一张图片的下面配上英语单词或者句子,这些图片、单词和句子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和制作,而且学生的参与热情会更加高涨,他们会精心设计,力求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富有新意,同时,教室里处处充满英语的气息,学生对于这些英语单词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学生的眼睛能够随时看到英语单词,甚至是上课走思的时候也能有意无意地看到这些单词,这样的耳濡目染,学生想不学英语都难。当然,这样的图片要隔一段时间更换一次。高年级的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英语儿歌或者英语文化知识等,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这些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和整理,既可以培养他们的英语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提高能力的机会。
(二)在家庭中创设学习英语的环境
家庭是学生最熟悉和放松的地方,是他们生活的第一个重要环境,因此,家长可以制作一些英语单词的卡片,把它们贴在家里的具体物品上,比如,冰箱fridge,桌子table,床bed……把表示房间的名词贴在房门的上面,比如,厨房kitchen,卧室bedroom,卫生间bathroom……还可以把一些英语的名言警句挂在家里,让学生在家里能感受到英语的气息,使他们沉浸在英语的环境中。此外,很多与家庭有关的内容也可以成为学生在家里学习英语的资源,比如,家庭成员father、mother、sister、brother,家人的职业doctor、worker、teacher。
(三)在社会生活中创设英语学习环境
随着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和进步,英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出现的英语信息,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发现英语知识的意识。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英语的痕迹,比如电视节目中也有很多的少儿英语的学习节目或者英文动画片,这些内容既使学生体会了英语的语感,又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懂得了很多的知识,即使一开始他们听不懂这些英语单词是什么意思,但是看到动画片中鲜艳的色彩和可爱的人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英语。
二、感受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新版的小学英语教学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多知识点都是围绕日常生活来展开的,比如,谈论学生们最喜欢的小动物、最喜欢吃的水果、最喜欢的科目等,这些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会有话可说,并且乐于去说,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提高。事实上,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积累,而我们学到的知识也需要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把课本的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三、设计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环境,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讲英语、用英语的积极性。
(一)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生动真实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Christmas这一单元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精心布置教室,给学生讲解圣诞节的相关文化和语言,并且让学生学习一首关于圣诞节的歌曲,课上举办一个盛大的圣诞节Party,要求整个聚会都用英语进行。在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关于圣诞节的文化知识学生都能用英语娓娓道来,他们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完成了英语学习,提高了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图片、简笔画或者实物等来创设情境
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大部分单词是表示一些具体的事物,教师教授这些单词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使用一些直观的教具。如简笔画、图片、实物等,这些教具直观形象,学生易学易记。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关键词:幼儿;生活化;教学资源;社区;开发
随着幼儿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教学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幼儿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巧妙地开发幼儿所在社区的生活化教学资源,成为教师近年来一直在思考与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社区生活化幼儿教学资源的开发进行论述。
一、基于学情发动家长,通过小游戏达成预设目标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参与的活动,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在农村社区生活中,要选择不同的游戏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游戏。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动员家长设置扣纽扣、拉拉链、扎辫子等游戏活动,指导幼儿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耐心和手眼协调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建议家长有目的地帮助孩子认识家庭中、村落里、农田间的各种事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会对事物的基本特征如色彩、形状、数量及大小有感性的认识,此时他们会产生最基本的认知和思维能力,能够具备简单的归类及对比能力。家长可以收集无害的废旧物品,鼓励孩子进行创作,从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周末,家长可让孩子参与农业生产劳动,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农活。幼儿在对农田里各种植物的观察、接触中,会认识很多植物,这能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热爱劳动的品质。
二、设置生活化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快乐成长
教育活动应该具有典型的生活化特征,能帮助幼儿顺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学会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教师要通过对社区中生活化资源的合理开发,精心设置合理的教育活动,让幼儿在体验、感知中获得发展,实现快乐成长。例如,在“鸟儿———我们的好朋友”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搜集资料、布置主题墙、播放视频和图片等方式,和孩子们一起认识更多的鸟类。孩子们也可以自己进行观察,并和同伴交流,积累鸟类知识。还可以调查并记录鸟儿喜欢吃什么,并学会辨认哪些鸟会迁徙,认识各种鸟的鸟巢。随着活动的开展,光靠看图片、视频,读文字,孩子们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是否可以和鸟儿来一次亲密接触,让孩子们对鸟儿有更直观的感受呢?在家长的帮助下,教师联系到邻居中养鸟的爱好者和专业户,给孩子们找来了可爱的芙蓉、漂亮的鹦鹉、会说话的八哥……许多孩子对八哥情有独钟,人一多,它便说个不停,孩子们侧耳倾听。它两个字一说,四个字一冒,惹得孩子们笑声不断。教师还借助网络,搜集一些关于鸟类的视频,让孩子们认识更多的鸟,引导孩子们进行比较,了解各种鸟儿的特长和本领。比如,海鸥(海上的天气预报员)、大卷尾(空中警察)、猫头鹰(捕鼠能手)、秃鹫(草原清洁工)。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尽情游戏,感知和积累:我和鸟儿做个伴,让我成为它们的朋友;披上丝巾,我有了一双翅膀;戴上头饰,我就是一只可爱的鸟儿,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此次教育活动虽然教师付出了很多时间与精力,但非常值得,使孩子们之间的合作、交流得到了升华。他们更愿意和同伴、老师分享自己的新发现,并懂得了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极具正能量的情感体验,使得孩子们的快乐成倍放大,更加愿意参加这样的课堂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多领域联系,把教学与生活、游戏等互相贯穿起来。要注重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将其贯穿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让幼儿时时处处都在游戏中,在游戏中活泼、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结合幼儿日常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有些幼儿是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下的孩子的生活习惯相对而言不是很好。结合幼儿日常生活,帮助他们在家长、老师的指导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幼儿教师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在幼儿进入园区时,教师要检查他们的手和脸,看看有没有洗干净,再看看衣服有没有换洗,有没有和家人礼貌道别;在幼儿离开园区时,教师要检查他们有没有和老师、同学说再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意每个孩子有没有携带不安全的物品或有没有出现一些传染性疾病;在用餐时,要看看幼儿是否吃饱,用餐是否做到文明,有没有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形成教育合力。要建议家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教育和帮助孩子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礼貌待人的习惯、讲究卫生的习惯、遵守纪律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束语
总之,幼儿教育必须强化课程理念及做好社区中的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留意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及时介入,做好引导。还应尽一切可能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为幼儿营造更为生动、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蔡维维 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河口幼儿园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涵义策略
长期以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只注重从知、情、意、行四方面人手,力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培养正确的品德行为。一堂课的教学都是从外到内,自上而下地灌输.教师成为“知识的搬运工”。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发生严重脱节.导致课程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需要而变得抽象、空洞和苍白无力,从而使学生感到厌倦,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造就出来的学生往往是在课堂上和生活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因此,让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是使课堂唤发生命力的首要前提。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标》明确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可见,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为基础设置三个课程模块,并与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为主导的生活和哲学并列,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设计为四大模块。这反映了新课程整体改革的理念、设计和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独特性质和内在价值,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那么,怎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生活化”的理念,以满足学生对生活的关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涵义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政治课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
1.教师:立足生活,改造教材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政治书本知识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用以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政治学科知识的联系.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以此来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切体验,感受其境。但由于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有的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在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的学习中,笔者大量地加入了本土的“宁村抬佛”汤和文化、“张璁文化”、“永昌堡抗倭精神”、“温州鼓词”等内容,与课本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
2.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如果教学中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在教《经济生活》模块“股票、债券、保险”一框内容的前两天给学生布置任务:到本区的证券交易所、银行、保险公司收集有关资料;丰富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通过观察与采访,学生体会到了这些投资品种的特点,同时也初步感受到金融市场的风险。上课时,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活味浓、趣味性强。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根据多年来政治学科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三环节教学模式”。
1.激活生活经验,置疑导入
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由于学生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办法,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从而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例如:在学习高二年级《生活与哲学》模块“意识的作用”一节时.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物质要决定意识。那么大家思考我们学校现在正在建造的校友楼,在建造前要先有图纸,然后根据图纸去建造,那是否意味着先有意识后有物质呢,在造楼的过程中,图纸(意识)究竟起什么作用呢?教师顺势提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意识的作用”。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了教学的帷幕。
2.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置疑导入使学生感受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知识的具体特点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平台。
第一,创设直观化的生活情境。教师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交流结论——体验成功,学习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在学习《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课前调查龙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包括皮革、不锈钢、电器等发展状况。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我向学生展示一些直观的材料,通过提出问题、合作交流使他们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第二、创设体验性的生活情境。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有话可说.有情可感,深刻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小记者”走出课堂,采访龙湾区相关企业、领导干部和村民,调查本地环境变差的真正原因。“小记者”争着向有关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提问.比如:你们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们认为实行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制止环境进一步不受污染?环保局或政府来此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吗?有没有试着改变环境,等等?采访回来后,在课堂上大家又对自己的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评论,评出“最有价值”“最有深度”的问题奖项。接着,教师趁势提出问题,运用调查资料,并结合有关内容,分析局部经济利益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给学生以无限的情趣。
3.总结升华知识,服务生活
总结能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思维方法科学化,使情感体验逐步升华为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地总结学习过的知识、使用的思维方法以及涉及到的人生道理。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发展情感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学习了《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框以后,在同学生共同总结了课堂的内容以后.让学生去分析龙湾当地养殖业的实际问题:为什么前几年价格很高的文蛤,今年价格比较低,为什么前几年收益丰厚的养殖户,今年却陷入困境,有的濒临破产?如何才能使养殖户尽快地走出困境?这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明白了价值规律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生活化教学要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学效果良好,为祖国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升中华民族的形象,也有利于将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而薪火相传,而且有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更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职业素养。思想品德教学效果良好,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树立伟大的理想和信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的知识。思想品德教学效果良好,意味着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完善个人的道德人格、自觉培养德育素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逐渐具有集体意识,从而促使自己更具有人格魅力。思想品德教学具有实效性,可以促使学生加强道德自律,帮助学生不论在哪里、无论何时、无论干什么都能时刻牢记道德准则,能够深刻地领悟思想品德的本质,从而调节自我的道德行为进行道德自律。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人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能否促使思想品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达到统一状态,就在于思想品德思维的催化作用是否强烈,良好的思想品德思维习惯是良好的道德认知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根本动力。
二、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培养道德情感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没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时进行改变
新课标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但是大部分思想品德教师并没有对新课标的要求引起足够的重视,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思想品德的教学,“以人为本,德育为主”的教学理念完全被教师抛之脑后,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少生活性内容,最终还是以应试教育的模式死记硬背一些思想品德理论。这样,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完全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而易见思想品德教学效率欠佳。
(二)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欠佳
1.教学内容没有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讲解相关教学内容,而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甚至有时候学生提出了与生活相关的思想道德现象教师也往往回避,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的学习丝毫提不起兴趣,学生也不会认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而陈旧死板的教学也会导致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欠佳。2.教师自身教学技能欠佳,导致教学方式单调,没有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目前思想品德的教学课堂,往往只是教师一个人唱着空洞乏味的“说理戏”,这样机械呆板、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的教学过程,学生也很难提起兴趣来学习相关思想品德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样、发现、创造,从而促使学生“道理都懂,也愿意去做”。3.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的互动情感交流和沟通。教师作为思想品德的讲授者,能否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培养的效果。而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学往往存在着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师教学时情感不够丰富、教学严重欠缺艺术性的弊端,导致学生的情感发展也呈现扭曲的趋势,使得思想品德的教学偏离了教学的本质。4.教学目标没有实现思想品德的教学与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有机统一。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的根本和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实现思想品德理论的教学与培养良好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的有机统一为教学目标,否则学生即使在思想品德基础知识的考试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也不能深刻透彻地理解道德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者有机整合不足
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单单只靠教师的讲授、学校的教学是完全不够的,家长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形成、社区社会这个大环境对于学生思想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应当实现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高效。
三、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具体有效策略
(一)以境育德,课堂情境生活化
1.设置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多提问一些能够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和积极探究的、新而有趣的发散性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根据问题情境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结论,从而加深自己对相关专题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从而规范自己的相关道德行为。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安全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在日常生活中,用电、用水、用气方面你们发现了什么安全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你们知道哪些安全常识呢?”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展开讨论并且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小组结论,从而使得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生也能够深刻真切地感知安全问题并积极自主探索。2.创设模拟情境。小学中高年级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生动形象的东西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录像、视频、电影、音频等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一些相关课题的情境,从而激发和加深学生的感性认知。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学看平面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搜集一些平面图的视频或者图画制成ppt,使学生在极具感染力的视频介绍和评论中真切地了解平面图的知识,从而知道如何看懂平面图。如此,教师就能够相对顺利地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3.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情境。我们应当利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生活情境进行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以道德认知指导实际行动和作为的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说声‘谢谢’”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说“谢谢”的场合和情境,来进行一次说声“谢谢”的话剧表演,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并且深刻了解“谢谢”的本质含义以及说声“谢谢”对于人际交流和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谐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要养成说声“谢谢”的道德行为规范,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以情育德,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人文素养,直接关系到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好与坏。试想,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以关爱学生的态度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充分体现自己的情感态度,又怎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高尚情操?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关心你,爱护他》一单元第一课“让爷爷奶奶高兴”的教学中,可以提前布置家庭作业,做一件“让爷爷奶奶高兴的事并说明爷爷奶奶高兴的原因”,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学会关心爷爷奶奶,知道爷爷奶奶的生活需要和心理需求,并且懂得如何去做一些实事去关爱爷爷奶奶,最终能够明白“爱”的初等含义。之后思想品德教师在上课时以此为导向,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都做了什么事情让爷爷奶奶高兴了,自己的切身感受是什么,然后根据教材讲解“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课来激发学生对爷爷奶奶的种种情感,鼓励学生平时学会关心他人,尊敬、爱戴长辈,自然思想品德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以践育德,教学目标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学科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而新课标提倡学校教育应该是开放的,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转换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参观等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目标,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关心你,爱护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大家进行一次社会实践的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或者班级为单位走访福利院,了解福利院老人的生活困难,实际体会他们的心理心态,并且给他们送去关爱,尽力帮助他们。这样的实践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加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知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具体的情境和活动而来的。我们在备课时首先要深入地研究学生,钻研教材。挖掘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教学时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创设类似于真实生活的情境,组织小组的讨论探究活动,由此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一幅漫画、一个小品、一段视频、一组材料等等。但要注意一定是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一定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的真实生活情境。例如,在教学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时,直接讲解比较抽象,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现在几点起床?那时天有没有亮?”“那冬天这个时间起床时天亮了吗?”“夏天放暑假时呢?”“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这样带着真实的问题情境开始了新课的学习,学生们都感觉地理知识离他们很近,产和亲切的感觉,学习的热情高涨。
二、引领生活探究,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体验是第一步,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是重要的,这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引领。罗杰斯曾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探索者”我们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构建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思维去观察、分析身边的现实问题,并进一步地去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他们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的探究问题应难易适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经过思考、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各种方式进行实践探究,得出结论。同时应照顾到全体学生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让不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都能获得愉快成功的体验。作为教师我们也是探究活动的合作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见解,耐心倾听。例如,在教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时,通过引入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让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分析这诗句所说的坐地日行八万里是否合理。学生们在激裂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后得出结论:只有在赤道上地球的周长才是8万里,所以只有在赤道上才可以实现。又如在教学自然灾害地震知识时,组织学生围绕四川汶川地震进行讨论,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分析地震产生原因,造成重大伤亡的自然和人为原因。从而提高学生抗震救灾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三、激活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现认知的迁移和科学思维方法的熟练应用。例如在教学地图三要素后,让学生自主观察学校校园环境及构成,并根据记录内容画出平面图,引导学生注意用纸的大小和比例的选择、分配,如何规划校园内建筑的位置、比例、方向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地图三要素并达到了活学活用的效果。将地理教学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地理回归生活
地理知识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地理课程中的很多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例如地表形态、土质水文、风力风向、气压气候等。所以高中地理的教学要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到大自然、到社会生产生活动中去探究,将教材内容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达到学以致用、提高技能的目的。例如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地形、地质和地貌,观察星象、测量经纬度等,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组织学生调查当地的水质状况,采集用水标本,针对水的颜色、杂志含量等展开分析讨论,从而引导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五、结语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05-01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1. 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1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
1.2 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1.3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 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3. 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4.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5. 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论文关键词:把握认知特点,搞好拼音教学
汉语拼音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学生学起来易感枯燥乏味。要想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好拼音首先就要了解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幼儿向儿童的时期过渡,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理解能力差,记忆全靠死记硬背,他们擅长于记忆形象、具体的材料。另外,一年级学生的记忆效果与他们的情绪有着极大的关系,即在高兴时记忆效果好,反之较差。依据一年级学生这样的认知特点,在课堂上,我不断变换讲课的方法,经常以创新的方式激活孩子不同的智慧,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抽象枯燥的拼音符号变得具体可感,帮助学生度过汉语拼音这一难关。
一、联系生活,促进学生语言发展。
“情生于境,融于心。”情景相生,虚实结合,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汉语拼音教学特别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习汉语拼音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从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同和理解。所以,我认为应让拼音教学生活化,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带调音节组词或者说一两句简单的话,赋予音节以意义。如:yī—衣服、医生、一年级;yí—阿姨、一个;yǐ—椅子、已经、以后;yì—容易、意见,也可以练习给音节带调说话,如教学“ai”时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学生先带调组词再说话,“ài—喜爱—我喜爱画画”。“我喜爱踢足球”……由此可见,当音节仅仅作为符号单独存在时,它对学生是没有意义的,而没有意义的识记又是非常困难的。可一旦把音节放在具体的环境中,让它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就不仅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学习兴趣,更关键的是在强化音节教学的同时,又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二、编记儿歌,记住字形。
在拼音教学中,结合音律识记汉语拼音,可以调动学生的音乐感官,将美妙音律与拼音字母合为一体,使学生掌握的更快,更牢固。其中,儿歌是一种将乐感和所学内容本身相结合的最便捷、最直观的形式。在拼音教学中,无论是字母的音,还是教字母的形,甚至复习记忆声韵母,都可以运用大量的儿歌进行教学,而这种形式对于爱说爱唱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尤为喜欢。如:伞柄朝下ttt .9字加弯ggg张大嘴巴aaa.一个门洞nnn.有时我为了教学需要,自编儿歌:“我爱北京天安门左a右n an an an .小弟弟爬山坡,右上半圆p p p.”像这样的儿歌还有很多例:在教eng这个后鼻韵母时。我问孩子怎么记住这个韵母的发音小论文。有个学生站起来说:“飞来一只小蜜蜂,嗡嗡嗡嗡叫不停”。由此可见,通过儿歌,学生不仅可以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还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唱,在流动的节奏感中发展了音乐智能。
三、运用色彩,视觉记忆。
低段儿童对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即主要是以看来进行记忆。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生动直观的图画和鲜明的色彩,强烈的视觉刺激除了能够引起视神经中枢的兴奋外,还能在他们的“心灵黑板”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给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涂色,给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涂色,给字母和音节涂色等等,使抽象的拼音符号变成一个个美丽的彩色记号,让学生在填色过程中不仅受到美的熏陶,记住了这些抽象符号在形状上的细微区别,而且发展了视觉空间智慧。有个孩子就曾拿着自制的拼音卡片对我说:“我以前总分不清声母z、c、s和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可现在我一看见卡片上的颜色,我就知道它叫什么了,因为我把声母全部涂成了红色,把整体认读音节涂成了蓝色”。受到这个孩子一番话的启发,我黑板上的“拼音角”也利用了不同颜色的粉笔来书写;红色代表声母,黄色代表整体认读音节,白色代表韵母。这种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教学设计我想可能比老师直接把知识灌输给他们要深刻得多。
四、将拼音教学融于游戏中。
游戏是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特别是对学生进行早期教育的一种最好学习。对于刚进校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拼音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动”起来。那么,他们将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难以集中,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唱唱,跳跳,听听,玩玩中领略学习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例如摘果子游戏:教师将音节写在果子的后面,挂在大树上。学生上前摘下一个果子,然后把果子后面的音节大声的读出来,如果读得对,其他同学就跟着他把音节读两遍;并把这个果子送给他,作为奖励;反之则大声的说:“请重来”;再如看谁跑得快:教师预先将卡片发给同学,然后大声的读出一个音节,持相应卡片的同学迅速跑上讲台领读;这些活动使学生的脑、眼、口、手、脚都“动”了起来,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在变化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激情,有着强烈的新鲜感和积极性使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学习在游戏和活动的海洋中变得轻松而愉快。还可以利用拼音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来编成'汉语拼音休息操'。既可以在上课时进行放松休息,同时又可以巩固拼音知识。
总之,汉语拼音有教法而无定法.只有把握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把汉语拼音教得生动有趣,学生才会乐学,愿学,才能把拼音学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