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8: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区体育文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缺失严重制约着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建设。农村中,运动场地往往只存在于学校,有的农村学校甚至都没有满足自身体育教学需求的场地设施。为了给广大农民提供进一步运动健身的基本保障,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体育设施资源,政府部门应在新农村社区中应先建设一些基础性的,能基本满足农民健身需要的健身设施,然后逐年逐步地增加体育运动场地场馆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从而满足农民体育健身的需要,促进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
1.2结合农村本地特色文化形成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河南省是一个拥有农民数量众多的农业大省。在基层农村中,经过多年的发展,也逐步形成了适合本地自身条件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统体育项目能够反映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将农村自然地理等优势展现出来,符合当地农村生产劳动的特点。例如豫南地区依山傍水,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赛龙舟成为当地比较盛行的体育锻炼项目,政府可以对比赛进行全面的包装,合理规划比赛,使赛龙舟成为当地的一个品牌。不仅可以达到吸引游客观光,又能够使农民达到健身运动的目的。豫西北等地多以山地为主,当地的农民喜欢以登山的形式进行体育锻炼。政府部门可以根据老百姓的兴趣爱好,组织好以登山运动为主题的运动健身项目,比如举办“登山节”或有奖登山比赛等形式的活动,积极促进农民参与体育锻炼。
1.3通过媒体进行舆论宣传,提高农民体育锻炼的意识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村社区的居民也开始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愿望,也希望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同时也对体育文化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政府部门要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提高农村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意识,鼓励农村居民更主动的参与各式各样的体育运动中来。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媒介如电视、广播、村内喇叭等对体育文化健身知识进行科学地宣传,也可以通过短信、彩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宣传,吸引年轻的农村社区居民产生对体育运动健身的兴趣,达到全面宣传巩固体育文化的效果。
1.4做好村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教育和培训工作,是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
村官是一个影响着村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积极性的一个重要角,村官对体育的喜好程度对本村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村官对某个体育项目的个人情感也决定着村落体育发展的具体内容。在他们的支持、指导、示范和积极主动的带动下,更好地促进整个村落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高等学校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复合型的村官。大学生村官只有在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与手段,获取指导体育锻炼的技能与技巧,拥有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的前提条件下,才能有效指导村落体育文化的开展。用科学的手段指导村官锻炼,使之成为村落体育的指导者,村落体育文化的建设者。
2结语
关键词:巢湖市,社区武术武术健身
1.前言
“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它包括人口、地域、各种设施、管理机构、文化现象和社区意识等要素,是一个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是以非农产业或二三产业为基础的,规模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社区。社区体育主要指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相当于街道(乡镇)、居(村)委会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情感为主要目的,就进就便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而我国的社区体育首先以“区域性单位横向体育联合体――街道社区体协”的形式出现。
伴随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强身健体的意识越来越主导着城市居民的思想观。而城市社区体育以其独特体育健身功能和区域性社区文化吸引着城市广大市民的参与,其组织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作为社区体育健身项目之一的中华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根源和渊源的群众根基,在社区体育健身项目中举足轻重地位。怎样使中华武术这一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族健身项目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应有的功能,是一个值得社会广泛重视和巫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本文对巢湖市城市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对弘扬武术精神、促进全民健身、建设社区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指导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界定为:巢湖市市区亚父街道办事处、天河街道办事处、凤凰山街道办事处、卧牛山街道办事处所辖区范围内社区居民开展武术健身活动。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巢湖学院图书馆及网上数据资料库等处进行搜集、鉴别,并整理了国内外有关社区体育、社会体育、社区武术方面的相关书籍和论文,以全面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方法为个别发送法和当面访问法 ,从2000年10月至12月实施 ,对抽样体育活动点上参加健身的社区居民进行随机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600 份 ,回收 585 份 ,回收率为97.5% ,剔除10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575份 ,有效率为97.5%。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和EXCEL等应用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2.2.4 逻辑推理法
在研究过程中 ,采用类比、 归纳、 演绎、 综合分析法 ,对所有收集资料进行逻辑分析。
3.巢湖市城市社区武术健身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3 .1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的动机
调查显示:参加过武术健身活动的有 216 人 ,占总人数的36 %;没有参加过的有 384人 ,占总人数的64 %。巢湖市社区居民没有参加过武术健身的人明显多于参加过武术健身的人 ,这说明巢湖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的动机中,强身健体是绝大多数武术健身者的首要动机,占参加武术健身人数的86.3%;防身自卫占78.7,学习武术技术的占 67.7%;兴趣爱好的占58.8%;为了增加社会交往而参加武术健身的占28.6%。
从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的动机来看:人们参加武术健身的动机呈多样性,在这次调查中,为了强身健体而参加武术健身的居民占调查人数的86.3%,说明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已经认识到武术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功能价值,看到了武术在健身强身、 治疗疾病方面的独特作用,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健康身体的追求,使得武术的健身特点有了更大更多的发挥空间。而为了防身自卫和学习技术分别占78.7%和67.6%,位居调查人数第二、第三,这正也迎合了现代社会部分特性的需求,现代社会还未达到正真的完善,社会还很复杂,因此,寻找一种自我防身的有效手段已成为不少人的愿望,而武术的技击术恰恰能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需求,这也促进了武术防身自卫功能的强化,成为人类或个体服务于某种特殊使命的重要手段。出于兴趣爱好而参加武术健身的占参加武术健身人数的 58.8%,这部分居民可以说是武术爱好者,是参加武术健身相对稳定的群体,对武术的发展和在社会中的传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为了增加社会交往而参加武术健身的占28.6%,这部分居民对构建和谐社区起到推波助澜的效应。
3 .2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项目
本次调查巢湖市城市居民参加武术健身项目内容:太极拳(械)、木兰拳(扇)、
传统套路项目、现代竞技套路项目和搏斗项目。从调查结果来看,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锻炼项目与居民的参与程度依次为:太极拳(械),占 86.4 %;木兰拳(扇) ,占66.1 %;传统套路武术项目 ,占 20.9 %;搏斗项目 ,占17.1 %;现代竞技套路项目 ,占6.4%。社区居民参加武术锻炼的最为主要内容是太极拳类 ,绝大部分参加武术健身者都参加了太极拳练习。。无论是在性别上还是在各个年龄阶段上 ,太极拳的练习者都是最多的 ,且远多于其他选项。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广大群众参与到武术健身中来 ,对武术的传播和推广功不可没。
3 .3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场所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巢湖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首选场所主要是以范围广、 容纳人数多的地方为主 ;如公园和广场两个地方进行锻炼分别占94.8%和86.7% ,这与公园的独特锻炼环境有关。但巢湖市的公园和广场数量有限 ,,因此,绝大多数健身者通常采用就近原则来选择健身地点,利用单位场地、共体住宅小区、 自家庭院进行锻炼。在这样的环境里参加武术锻炼,由于场地的简陋和人数上的不足 ,导致缺乏一个良好武术健身氛围 ,对居民们参加武术健身的热情和意愿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4 结论
4.1调查显示,不到半数的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喜欢武术,这表明武术在巢湖市城市社区要想较为广泛开展,需加大宣传力度。
4.2.人们参与武术健身的最直接的动机是:强身健体、增进健康。另外,学习技术、兴趣爱好、增进交往等也是他们武术健身直接或间接动机。
4.3.武术健身项目不再停留在简单的套路技术上,而是向更复杂、更高级的技术发展,健身内容多元化。
4.4政府加强对巢湖市市区公园、广场及公共体育场所的建设,为居民健身提供良好的场所。
参考文献:
【1】李瑞年.试论全民健身〔J〕.体育科学,1995,15(5):23。
【2】周沛.社区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 山西省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 社区体育服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全民健身计划的逐步实行,人们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在余暇时间的分配上更多地倾向于体育健身活动。作为社区居民选择科学、健康、积极向上、愉悦身心、减缓压力的休闲娱乐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促进社区体育的发长和实现体育系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本促进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理念,使我国朝着强国梦的目标不断迈进。
一、研究目的
社会的进步不仅带动了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现如今,社区作为全民健身的首要场所正在逐步壮大。本次调查为了进一步解决社区场地设施数量不足和高校体育资源闲置等问题,通过开发与设计调查工具,评述服务现状,界定具体研究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学校与社区体育的发展夯实基础。
二、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山西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近况。在山西省内选取4个地级市(大同市、太原市、晋中市、临汾市)和5所高校(大同大学、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晋中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对其进行调查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中国知网等查阅相关文献,阅读相关论文若干并进行收集整理,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显示参考和理论依据。
(二)调查法
对山西省内4个地级市社区居民与5所高校的体育专业学生服务社区体育现状进行实地调研。
(三)访谈法
对社区领导、居民代表和高校专家分别进行访谈。
四、研究结果
(一)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服务社区现状
作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平时训练学习任务繁重,在校期间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活动大多安排在周末自发组织进行且学生介入体育活动的种类受个人爱好、本身技能、场馆设施和周边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为社区体育提供服务缺口较大,服务经历少、内容单一且时间短。但就服务社区态度来看,社区体育基础良好,学生积极性较高,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外不断提高学生专业素质,通过高校组织学生的参与可对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实施社区与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有机结合
高校与社区共同组织文化活动多选用一些群众参与度高,消费低、场地设施运用较少的项目,比如长跑比赛、集体表演等。选用活动地点上多以社区公共场所为主,不但可以满足居民离家近的需求,且为高校更好地宣传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帮助。但在调查中发现,一方面各高校组织活动使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体育文化素质、发展沟通交流能力,另一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如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不够、体育专业学生积极性和专业素质不高等,这就要求各高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还应与社区体育建立密切联系,为顺应转变实时做出调整。
(三)影响高校学生服务社区体育的因素
高校专业设置、学生的培训、管理模式和与社区的联系情况是影响服务的主要因素。在调查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社区体育服务,课程安排紧张,空闲时间零散导致参与社区体育服务较少,还有学生认为自身经验欠缺,专业素质与能力较低,未接受过专业培训,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以上这些因素在服务社区体育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这就要求各高校应及时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制,制定合理的经营方式,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五、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高校学生服务近况
高校体育各专业学生人数多且较为均衡;在服务社区前都进行过专业培训,绝大多数都扮演着培训者的角色;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多愿意选择在学校体育馆或者居住的小区内进行,参与服务范围受到限制。
2.山西省社区体育近况
场地设施不足、活动内容单一、指导员数量少等因素都存在于体育发展过程中,居民渴望通过专业指导进行科学锻炼,不再单纯的局限于简单的走、跑、球类项目等,通过开展多样的活动来增强体质。
3.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服务社区体育近况
高校拥有丰富的场地、人才、信息等体育资源优势,但高校学生学业紧张、空闲时间零散,为社区提供服务经历少且时间短,在参与社区体育服务过程中受专业限制较大,高校应与社区体育建立密切联系,为实现自身价值做出适当调整。
(二)对策
1.加强队伍建设
高校应不断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鼓励更多学生加入到指导的队伍中来,尤其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相应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社区体育,以便更好的发挥高校人才优势。
2.丰富社区活动内容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应增强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不仅仅局限于简单易行,普遍度高的体育项目,还可以对于一些居民喜爱程度高的项目进行拓展。为社区居民进行多方面指导。
3.加大合理资源开放力度
体育资源的欠缺影响其发展。而高校具有独一无二的场地设施资源,应及时建立一系列场地设施开放的规章制度,提高场地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
4.对学生及时进行培训与管理
学生经验欠缺,专业素质不高,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在组织进行服务前应对培训者有针对性进行岗前技能培训,以期达到实时监测。
5.加强社区体育服务的宣传
高校学生在服务过程中仍出现许多问题,有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各高校应加大宣扬力度,务必让参与者都领会社区体育服务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思想上正视,行动上共同,并对在服务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集体进行表彰和嘉奖。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随着大学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大学体育俱乐部已成为大学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不断推进,社区体育已成为我国全民健身的最佳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作用,使其走进社区,形成大学生体育俱乐部与社区体育的互动,从而达到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作用。
1.体育俱乐部产生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和观念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拓宽了它的健身、娱乐、竞技、社会等多方面的功能。2005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自主选择教师、选择项目、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形式,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很多高校都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开发了多种体育课程模式,最终体育教学俱乐部成为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统一模式,它将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以俱乐部的方式组织起来,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激发了学生自主开展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2.高校现有体育俱乐部的特点
2.1课内外一体化
高校体育俱乐部把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运动训练四者有机地融为一体,跨越了原有体育课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热爱、自觉地参与健身运动的良好习惯。
2.2多样性
大部分高校都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设一定数量的体育俱乐部,学生选择运动项目的空间很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体育特长,也满足了大学生会员不同性别和不同爱好的需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体现了俱乐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3民主性
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是向所有大学生敞开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体育活动的时间和频度,不分年级、性别、民族、学科专业,只要遵守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章程均可参加,会员的民主权利可以得到充分保障。在俱乐部任职与否,都要根据自愿原则,俱乐部的领导由会员民主选举产生,领导和会员之间是平等的会员关系。
2.4体育俱乐部的组织机构
每个单项体育俱乐部由专业的体育教师为指导老师,由学生担任俱乐部主席、技术、宣传、竞赛、外联部长。主席具体主持单项俱乐部的各项工作,贯彻指导老师意图,协调各部长之间的关系;技术部长负责课外技术辅导工作;宣传部长负责通过多种途径对本俱乐部进行宣传报道;竞赛部长负责俱乐部的竞赛组织工作,并有计划培养裁判队伍,为各类比赛的组织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外联部长负责协调与外界的关系,即开展对外交流工作,为俱乐部寻找赞助。
3.社区体育的形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得到充分满足的基础上,对精神文化追求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而社区体育就是群众精神文化追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是指以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要、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近就地开展的区域性体育。它的功能是提高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稳定社区的生活秩序,丰富社区的余暇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以防止人际关系的淡漠化,这是我国目前最佳的社区体育组织形式。
4.社区体育发展的局限性
4.1资源的有限性
社区体育辅导员很少,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学习但有一技之长或从社会待业人员中竞聘而来,他们所缺乏的是科学锻炼的知识和正确的指导方法。他们可能是一个好的组织者,但不是一个合格的体育锻炼指导者,难以保证他们的社会体育观念、知识和方法能够适应时展的新要求,并能给予社区成员很好的指导,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远远不能满足社区体育对人才的需求。另外,大部分社区有一些体育设施,但总体而言,体育设施还不够完整,社区与社区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不能满足社区成员的需要。转贴于
4.2领导重视不够
虽然我国推行全民健身运动已有些年度,国家和地方政府也花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但大部分地区的领导还不够重视,相对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和日夜增长群众需求来看,社区体育的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5.大学体育俱乐部与社区体育的有机结合途径
由于社区体育的局限性和高校体育俱乐部制的特点,促使高校体育必须与社会体育相结合,走共同发展之路,社区需要高校为他们提供指导人才,高校体育俱乐部需要社区为他们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及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实践的机会,学生也希望把自己在校掌握的健身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运用,培养自己的志愿者行为与意识,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做贡献。
5.1高校俱乐部与就近社区合作,社区主要负责提供场地、设施及维护,并利用其工作便利进行一些宣传。高校体育俱乐部主要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健身咨询服务以及俱乐部的运行。
5.2选择相对优秀的大学生,参加到社区体育指导活动中来。在体育俱乐部内举行选拔比赛,选出一批优秀的成员,由指导老师进行专门培训,使其掌握与科学健身有关的一些原理知识,并能独立运用这些知识,成为进入社区指导活动的专业人员,同时,这对其他成员也是一种间接的激励。
5.3高校要加大体育健身知识的培训,要从各体育俱乐部中抽出一些会员,进行各项运动的相关健身知识的培训,组成一个咨询组,为社区成员提供健身指导,并能开出健身娱乐运动处方,为社区成员健身指明方向,以达到最佳效果。
5.4大学生体育俱乐部进入社区指导后,要有足够的人数,带队老师要对学生在社区的实践情况进行监控,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对开展各项工作表现出色的学生会员,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6.总结
通过高校体育俱乐部步入社区的途径,使高校和社区体育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会对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与落实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深信俱乐部制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是实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子长县 社区体育 发展现状
1 概述
社区体育是社区文化和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社区体育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深入持久地开展社区体育实践,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概括来说社区体区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直接作用。
1.1 满足社区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需要
社区体育以其独特的活动方式,不断满足社区群众的体育健身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社区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在提高社区群众的生命质量方面起重要作用。
1.2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区体育增强人们的体质,加深了社区群众的友谊,增进彼此的了解,扩大了人们的情感交流,凝聚了社区群众的向心力,建立了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创建了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子长县广场、栾家坪乡、瓦窑堡镇、冯家屯乡等几个乡镇的公共场所随机选取了400名居民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在延安大学图书馆查阅文献,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当前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现状,收集全国社区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先进经验,为全文章提供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400分,男性232人,女性168人,回收389份,回收率97.3%。
2.2.3 数理统计法
把调查问卷的数据资料运用计算机Excel软件进行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对被调查者对体育锻炼认识与实施的调查
通过表1可以看出,在子长县广场、栾家坪乡、瓦窑堡镇、冯家屯乡等几个乡镇的广场的调查,对子长县389名被调查者有315人能够认识到有必要进行体育锻炼,占80.1%,而被调查的74个却认为没必要进行体育锻炼,占19.0%,原因是工作让他们已经很累了,通过以上数据显示人们还是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必要性,但是真正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有104人占被调查者的26.7%,没有锻炼的人有285人,占被调查者的73.2%,由此可见人们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
3.2 对被调查者性别与年龄的调查分析
3.2.1 对被调查者的性别比例的分析
■
在表2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者中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里,男性人数多于女性,分别有232和168人,占被调查者的58%和4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子长县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的性别比例相差很大。
3.2.2 对被调查者年龄的分析
通过表2中关于年龄结构的数据可以看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占比例最大的是55以上岁数,青年段的人群,有138人占被调查者的34.5%,其次40-55的中老年段的人群,有113人占被调查者的29.0%,剩下的依次是16-25岁的青年人,25-40岁的中年人和16岁以下的少年,分别有53人、49人39人占被调查的13.6%、12.6%、10.6%,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子长县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呈老龄化的趋势。
3.3 被调查者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的调查
■
■
3.3.1 对被调查者参加体育锻炼次数的分析
在表3中可以看出,在子长县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里每周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有130人,占被调查者的32.5%,每周1-3次体育锻炼的184人,占46%,每季参加1-3次体育锻炼的人有15人,占3.8%,从数据可以看出,子长县大部分体育锻炼者能够坚持锻炼,但是还有部分人不能坚持进行体育锻炼。
3.3.2 对被调查者每次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分析
通过表4我们可以看出,参加体育锻炼时间为30分钟以下的人最多,有160人,占被调查者的41.1%,其次是30分钟到1小时时间段的人有159人,占47.3%,选择在1个小时以上的人只有70个,占被调查的17.9%,根据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每周身体活动频率3次以上,每周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可观运动强度中等以上为标准。[4]
3.4 对被调查者获得体育知识的途径及体育消费的调查
■
通过表5可以看出通过大众传媒学会的占60.8%,上学时通过体育课学会的锻炼方法占34.6%,在同事或朋友处学来的占32.7%,通过群体自发组织的活动学会的占25.1%,通过单位的活动组织学会的占23.4%,以上数据表明体育教师对体育健身促进作用很小,可见该县学校体育开展情况不是很好,从而应该加强该县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经调查与研究发现,影响子长县社区体育发展的原因很多,主要体现在参与者的活动时间有限,社区体育活动参与者的性别差异较大,年龄比例差异较大,体育活动经费的匮乏和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及场地设施的严重不足,活动内容单一等几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4.2 建议
4.2.1 加强体育组织管理,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使社区体育工作真正成为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
4.2.2 加大社区体育的宣传力度,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活泼多样的内容,满足全体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促使更多的青少年积极投身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
4.2.3 积极开展社区体育方面的理论研究,推广科学实用,简便易行的体育健身方法,引导居民科学地进行锻炼,在加大对社区体育指导员培养力度的同时,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作用,来弥补指导力量的不足,使广大社区居民树立科学建设观,提高社区体育的科学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全民健身计划纲要》[M].1995.6.20.
[2]阮锁.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3]叶宝华.厦门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校,2002.
[4]刑晓席,林静,王春雷,霍少华.全民健身对社区体育人口发展变化趋势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3):30-32.
[5]毛刺亚,岳海鹏,张雪峰,于健,王海燕,刘建和.成都市街区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4):20-22.
[6]芦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等教育出版社,2000:23-25.
[7]刑光辉,宋春花,刘利.湖南省长沙地区城镇社区实践全民健身计划的现状与思考[J].全民健身学术论文,2005.6.
[8]王凯珍,赵立.社区体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论文关键词: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
1.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界定
公共产品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区分他们的标准主要是产品或服务在消费上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农村体育公共产品较之于一般公共产品,其特殊之处在于供给区域主要限定在农村,其产品类型主要是体育设施和服务等。因此,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应是指以农村为服务区域的,在消费和使用上具有一定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体育设施和服务。由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在既定的产出水平下,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这就意味着,若按边际成本定价,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必须免费供给。而且,由于其非排他性,无法排除打便车者毕业论文提纲,私人部门供给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成本无法通过市场获得补偿,市场无法有效提供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但由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可以改善亿万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因此,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应主要由政府承担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并辅之以其他供给方式。
2.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现状分析
2.1城乡二元发展战略所形成的城乡分割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以农补工”、“重城轻乡”的二元发展战略,以二元社会制度下城乡一国两策的“体制内、体制外”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重点或优先把财力、社会资源用于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在“以农养工、以农哺工”制度安排下,一些“重城抑乡”、“重工轻农”的不公正政策措施名正言顺、大行其道。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渠道则是主要由农民自行解决,国家仅给适当补助。而且在特有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差别政策的作用下,国家通过工农价格的“剪刀差”等非经济手段提取农业剩余提供工业资本积累及城市建设,逐渐形成了城乡分隔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职能加强的同时却弱化了公共服务职能,严重阻碍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完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正是由于城乡二元发展战略的影响,使得我国农村资金流出多、补偿少,在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投资的“城市偏向”情况下,农村已形成了“城乡收入分配存在差距,农村公共产品投资不足、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资金来源、城乡收人差距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更加滞后”的恶性循环现状。因此,我国传统二元社会制度下农村公共政策的偏颇性和不公正性是导致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总量上供给严重失衡以及城乡极大差距的首要因素,同时也反映了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社会发展的初级性和城乡之间发展的严重不均衡性。
2.2“举国体制”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形式的弱化
我国体育“举国体制”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初。在半个多世纪中,这一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论文提纲,是我国制定和实施奥运战略不可动摇的基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虽然经历了人民公社时期、时期以及现在的农村税费改革后时期二个阶段的变迁,但本质上都是一种以政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单中心”供给体制。在政府内部,各级政府之间的公共责任划分不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在以政府为供给主体的单一供给体制下,我国的农村公共产品是由各级政府联合供给的。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供给,地方政府只负责地方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很清楚。然而直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县乡财政目前困难重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便失去了必要的财政支撑。由此,处于边缘状态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更是首当其中成为“弱化”的对象。
2.3责任主体角色“缺位”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挤兑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基础性、效益的外溢性特征,决定了政府必然是公共产品的责任供给主体。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职责来看,全国性的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负责提供,地区性的公共产品应由地方政府负责提供。但农村基层政府、权力部门在各项达标考核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及目前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监督制度、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的还不够完善,体育公共产品资源配必然成了他们挤兑首选的对象。其次,农村实行分税制后,因制度变更改变了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没有相应的财权作基础状态下下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承担过多的责任,本已捉襟现肘的基层政府,势必再次陷入与上级政府在税收激励和自筹边界确定问题的矛盾之中。虽然税费改革后农村的“一事一议”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一定制度空间,但广大农民对农村体育公共产品需求的非迫切性及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根本得不到多数人的统一和有效的供给。可见,在这一不公正公共财政制度和财事权不对应的裁判框架下,其必然的结果是各级政府在农村体育公共产品责任角色的长期“缺位”。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包办”单中心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在我国地广人多农业社会环境下毕业论文提纲,以及人们多样化与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与服务面前,不仅显得杯水车薪,而且“缺位”现象越来越严峻。当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观念和体育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影响中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
3.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
3.1改变传统观念,建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体制
历史地看,中国举国体制既反映了中国国情特定的发展道路和背景,也反映了人们在特定时期对于优先与兼顾、效率与公正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基本施政纲领是公民享有均等化的社会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公正成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以及协调社会利益机制的立足点,从以往注重竞技体育走向两者之间的“同步化”或“相对平等度”,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找平衡点和最好结合点,建立合理配置体育公共资源的新制度和公共政策体系。基于社会公正基本理念和规则,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应改变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的体育观念,以政府再分配职能的正当性,通过专门性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公共政策的出台,制定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以公共政策所特有的权威性、强制性和持续性,来确保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建设资金具有稳定的来源,以制度和法规的手段保障农村这“边缘群体”享有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权益。
3.2完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一方面,政府代表社会的公共利益,有责任也有义务提供那些市场调控失灵的体育公共产品,而地方政府主要负责提供那些与本地区的农业、农村和农民自身发展有关的体育公共产品,政府作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多元主体中的最重要一元,是由政府自身的属性和本质决定的。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该成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优先的供给者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另一方面毕业论文提纲,私人及企业可以提供一些产权归属明确、能够市场化运作和排他性收费的体育公共产品,私人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村非盈利组织在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需政府的引导、扶持和监管。还有各种非政府合作性的农村、社会服务机构和组织也是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提供主体之一,可以提供收益界限清晰、可以排他性收费的体育公共产品,主要是某一领域或生产环节所需的重要的技术和生产信息。优化供给结构,实现由政府单一主体向政府、私人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村非盈利组织多元主体的转变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各供给主体的资金、知识、技术等优势,较好地使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相互协调,发挥开放系统的整体功效。
3.3实现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创新,建立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
加快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真正实现农村村民自治,首先要实行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多中心决策体制,必须坚持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政府决策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关系地区农村村体育发展大局的,如农民体育活动组织规定、农村体育场地建设方案等体育公共产品的决策中,要不断整合其决策程序,从而真正体现和维护农民的利益。其次,要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深入基层了解农民需要什么,进行市场调研,科学论证,增强对农民需求的反馈,做出反映农民真实需求的决策。建立关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重大决策的听证制度。这样可以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资金的合理流向,真正体现广大农民的意愿。
3.4建立有效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评估与反馈机制
首先,要改革现行的农村干部考核制度毕业论文提纲,将农村基层干部的晋升与本地区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直接挂钩;其次,政府要加强对私人企业、非盈利组织供给体育公共产品的监管力度,保证农村公共产品有效性供给。完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绩效评估制度,制定科学的组织方法、操作规则、评估标准及指标体系,建立相对独立的评估机构,配备多学科和具备政策科学知识的评估领导队伍,对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评估。此外,要加大对偏远农村和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养,采用“走下去”和“走出来”两种方式来进行培训;对投资西部偏远和贫困地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企业,除上述政策上给与优惠外,国家可对其企业的发展和运行给与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农村也可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吸引企业投资,采用共用、共管模式进行有效管理。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是一项长期的民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团体以及农民朋友自身的大力合作来共同完成,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闵健,李万来,卿平,等.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界定与转变政府职能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5,11.
[2]赵艳芹,等.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农业经济,2006,5.
[3]闵健,李万来,卿平,等.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界定与转变政府职能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5,11.
[4]楚永生,丁子信.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消费水平相关性分析[J]. 农业经济,2004,7.
[论文摘要]总结了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社区体育发展的经验,对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政策建议。
社区体育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在我国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化过程中,突破了在计划经济下沿袭已久的单位、行业、系统为组织形式的封闭格局,满足了人们在业余时间里就地、就近参加经常性的体育活动的需求。当前的社区体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体育普及性、大众化、全民参与的特点,人群以体育为依托,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密切了邻里关系,为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目前,社区体育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观念和体育形式,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总结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社区体育发展的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期望对我国未来的社区体育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一、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城市社区体育主要指在城市中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居民为主要对象,社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基础,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是以城市社区内居民为主要对象开展的体育,其包含有城市家庭体育、老年社区体育、厂矿、团体、机构、政府组织的体育等,兼含有城市职工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等方面,是在一定城市社区地域内进行的体育行为的总称。城市社区体育是我国社会体育发展中一个新兴的、非常活跃的活动形式。它的出现打破了行业系统等的纵向关系,建立起新的社会体育横向联系,创造了社会体育的新模式。
建国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居民以单位为其社会空间的组织基础,单位是控制和调整整个社会结构的中枢神经系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单位制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分化,企业办社会的状况得到根本性的转变。社区作为区域性的社会共同体成为居民重要的社会空间。在此条件下,我国的社区体育应运而生,在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过程中,社区体育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推进全民健身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社区体育作为社区文化建设和全民精神运动的基层载体,尽管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区体育发展受到社区本身发展的制约。一是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活动经费严重短缺,影响着社区体育功能的发挥。二是社区体育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文化程度不高、专业能力不强、志愿服务活动少且不稳定等因素仍然制约着社区体育工作水平的提高。三是社区体育服务发展缓慢,提供的体育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存在体育服务水平和体育服务质量低下的问题,严重影响居民群众对社区体育的认同。四是社区体育建设工作合力不够,公共资源整合程度不高,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培育。五是有些社区居民群众对社区体育的认知度不高,对参与社区体育建设也缺乏积极性。
其次,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区体育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社区体育的开展[2]。德、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社区体育开展的情况较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基础设施、健全的社会体育法律法规体系作保障的。在我国,社区体育管理和社区体育组织职能调整的法律法规还十分缺乏。国家至今还没有出台统一的社区体育管理的法规或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我们应该看到,文化体育的发展应该与我国快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时,社区体育的发展也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最后,我国的社区体育建设尽管表现形式上丰富多彩,除了由街道社区体协等体育组织的一些活动之外,大量经常性的社区体育活动则主要由晨、晚练习点等自发性社区体育组织来完成。社区体育活动无论从质量和服务上都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缺乏一种适应我国国情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状况的、常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二、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分析
国外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形式是社区体育俱乐部,唐建军等对国外体育俱乐部的基本状况做了详尽的阐述[1]。社区体育俱乐部在各国的发展轨迹不同,但是国外社区体育俱乐部都采用自主经营和政府的扶持相结合的形式;都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即不以营利为目的,社区体育俱乐部在有关社会公益事业运行的法律政策规定范围中进行其经营活动;体育俱乐部活动采取自愿性和大众性的原则等。这些特点和经验对于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我国作为经济增长迅速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社区体育的机制探索和硬件设施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2008奥运会的举办也给我国发展社区体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结合我国的国情,对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我国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始于2000年,我国的社区体育定位于社区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社区体育更多的是一种自发、自觉地行为为主,很少独立的开展活动。没有体现出社区体育在全民健身和我国体育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体育法律、法规的修订过程中应明确社区体育与全民健身、职业体育、学校体育等相同的法律地位。
(二)困扰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社区体育设施相对薄弱。社区体育设施的改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当前,国家需要运用政策、法规使社区内的企业、学校等的体育设施公共化,并给予一些管理、维护的费用,以此来解决社区体育设施不足的难题。
(三)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应首先在经济发达地区在政策和税收等手段鼓励社区体育俱乐部尤其是退役的职业运动员组建的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建立和发展。社区体育俱乐部不仅能够带动社区体育的发展,为竞技体育提供大量的基础训练和人才储备,同时也是解决我国退役运动员出路的一个良好办法。
三、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对于如何保证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以及社区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设想和建议。社区作为区域性的社会共同体在我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也将成为我国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