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2 17:37: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学质量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学质量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机制;教学效果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应用型人才,然而,面临以知识为特征的新经济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变革教学机制,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是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面对和努力解决的课题。

一、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特征的转变

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教学内容相对侧重于政策法规、制度程序和要式凭证等的讲解与掌握,因而其现实性、可操作较强。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财经类专业知识的更新频率加快了,现行的教学与实践脱节现象日渐明显。为此,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教学特征应突出为:教学的目的不只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应更加强调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胜任的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

二、目前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学质量总体上不容乐观。近年来随着各院校生源的不断扩大,学生在校人数普遍超过其可容纳能力。院校基础设施不足,师资力量不够,教学质量普遍堪忧。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应源自教学机制的有效运行和不断创新,如果教学机制上出现了问题,则教学质量的下滑将是长期性的,不可逆转的。对现阶段教学机制的运行过程中暴露出的几个问题及形成原因笔者分析如下:

1.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目前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从总体上来说基本适应未来需要,但仍存在许多问题。譬如,财务会计学课程的内容随着相关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出台,已变得十分庞杂,教师普遍的做法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裁剪,结果是学生不能形成对财务会计学的完整知识体系。

2.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或一般,教学现代化手段使用程度不高。目前财经类专业教学的基本手段主要是教师讲授,对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严重不足,院校教学机制中缺乏对教师教学方法改进与提高的督导与激励,从而使得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投人不够,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3.教材的适用性不强。大多数院校所选用的教材来源不外乎两种情况,即外购和自编。由于财经类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时代感,所以外购的教材在内容上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某些不适应性。此时,自编教材就显示出其具有的灵活性,但也应看到自编教材的内容更多的出于任课教师的个人选择,导致其适用性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4.考试方式单调,毕业论文敷衍,且严重抄袭他人。财经类专业的课程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纯的试卷笔答并不能考核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高分低能”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毕业生毕业论文撰写投入不够,抄袭严重,但仍能轻松过关,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整个学习风气。

5.专业实习效果不佳。目前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实习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各企事业单位出于会计账簿及信息安全的角度考虑,不愿让学生实际接触账簿。因此,很多学生根本无法从实习中获得完备有效的实践经验。

(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较强,但毕业生却倍威信心不足。从总体上讲,人才市场对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需求量还是很大的,但从有关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自信心不强。造成这种晴况的直接原因是用人单位对财经类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比如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历等等,广大毕业生对此感到压力很大。

(三)教师素质有待迁一步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知识的创新,使得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越发显得迫切。目前各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专业教师学历水平大多为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但很多现职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各院校而成为专业教师的,因而缺乏实践经验。由于财经类专业知识的实践性很强,而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这方面对学生的帮助不大。

(四)学校学术氛围淡薄,学术研究的动力不足。由于近年来各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致使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整日忙于教学,许多教师都戏称自己成了“上课机器”,对日常的授课质量的保证都感到吃力,更无暇顾及学术研究。另外,一些院校对学术研究重视不够,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任期考核指标中没有学术研究等方面的量化标准,致使很多院校教师的中坚力量缺乏学术研究的动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目前各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整体水平一般,在某些方面甚至令人担忧,财经类专业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三、提高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调整锞程设置,提倡小班教学。专科院校的财经类学生应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知识的更新,对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的了解和掌握也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财经类学生应使自己培养成动手能力强且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较为广泛知识面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各院校应就现行课程设置中不符合这种要求的地方进行改革或调整,譬如合理设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教学总学时的比重,突出专业外语、信息化技术、管理制度等教学,从而更好地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说明的是,就教学而言,教师授课班级的数量和规模,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每个学生关心照顾的程度的大小。其主要表现在,首先班级数量和规模对课堂教学管理的影响,如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方面。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在小班级的情感交流比大班级更为有利。其次,班级数量和规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格拉斯一斯密斯曲线表明,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随着教师授课班级数量和规模的缩小而提高,而且当授课的规模缩小到15人以下时,其效果迅速提高。有关研究表明,教小班的教师教学积极性高,精神状态好,更喜欢与学生交流,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更满意。为此,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尽量以小班授课将有利于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

(二)广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选教材,增加动手能力的考核,强化毕业论文撰写的规范化。针对财经类专业知识的法规性、程序化、实物性的特征,充分注重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会使得课堂教学拉进与实务操作的距离,增强教学的现实感和趣味性;教材的选用应注重其内容的时代感和实务上的可操作性(这一点对专科学生尤为重要),同时兼顾学科的理论性和前瞻性;改变课程考核单一的笔试形式,适当增加并逐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测试在课程总评成绩中的比例,这将有利于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和培养。学校应加强毕业论文撰写的管理和规范,严格论文的选题、文献的参考、论文的答辩以及成绩的评定,对不符合论文撰写规范的学生要加强督导。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观念,激霞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兴趣,多渠道改善实习形式,提高实习致果,嘈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自信心。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是要善于引发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变学会为会学,让学生最大限度发挥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在教学中可多样化作业的类型,特别是实际案例的分析和研究,这会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解决实习难问题的方法有:建立实习基地,实施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共建工程;多样化实习形式,如做模拟实验题,案例分析;将实践中的专家、能手请进校园“献身”说法和指导在校学生,等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以及作业的批改等方面亦可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起到提高学生素质的功效。

篇(2)

【论文摘要】根据现代健美操本质特征,探索在我校健美操重点课程建设教学中实施:针对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加强素质练习。在扎实掌握动作姿态和基本动作的基础上,传授所需理论知识,开展健美操创编和比赛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学好健美操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达到逐渐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为中小学培养师资人才。

一、前言

现代健美操的本质特征对认识和研究健美操的发展、教学、训练原理和方法、创编程序和方法、比赛、评分规律及价值作用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健美操除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易于普及,艺术性强和不断创新外,还具有集健身、健美、健心为一体。运动负荷大,有针对性,动作的多变和协调性、鲜明节奏感和韵律性等特征,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因此,在教学中,加强身体素质练习,掌握基本功传授所需的理论,开展创编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信心,增长知识,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探讨性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研究对象、方法、内容

2.1研究对象:我校体育系99级二个班共89人分5个组,实验组3个组共54人,对比组2个组共35人。

2.2研究方法:实验组,教师有计划,系统地加强身体素质练习,扎实掌握基本功,传授所需的理论知识,开展健美操创编和竞赛活动。对照组按学校学大纲,教学进度,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鸭填式教学)

2.3研究内容:身体素质提高状况,竞技三级达标情况,理论考核,大众健美操创编成绩的统计,兴趣和动机调查。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3.1加强身体素质练习。身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健美操掌握的质量有重要作用,素质好掌握动作的速度就快,相反则差,因此,在实验班教学中有计划地按各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身体素质练习,每次课结束前安排1-3组内容的素质练习和布置专门的课外练习,对照组则不专门安排身体素质练习,随教材进度适当安排。

3.2扎实掌握基本姿态和基本动作。由于健美操融体操、舞蹈、音乐于一体,具有独特的风格。因此扎实掌握健美操的基本姿态和基本动作是完成各种独特风格健美操的先决条件。在实验组的教学中,在强调掌握基本姿态的基本姿态和基本动作的重要意义下,严格要求动作质量,没达到要求不进行下一阶段教学,并采用一些易学小组合练习强化基本动作。

3.3讲授所需的理论知识。相关的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和更深人理解健美操,创编健美操强有力的保证,它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创编能力。因此,在实验组的教学中,除教材知识外,还讲授大众健身操相关知识,如音乐的节奏和风格及其音乐的选配,在动作技术分析时结合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营养学、体育康复学等讲解创编原则方法,及绘图方法。让学生观看国内外优秀健美操竞赛录像,从录像运动生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3.4开展创编活动。培养学生创编健美操的能力是健美操重点课程建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掌握一定基本动作和理论的基础上,课前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把自己创编的动作传授给同组的其它同学,相互学习,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样不仅让学生从创编和教授中提高了对健美操本身的再认识,同时让学生从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树立自信心,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并将创编大众健美操作为考核内容。

3.5开展竞赛活动。竞赛使学生从中尝试到表现自我,自我发挥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从实践中锻炼自我,找出差距,从而不断进取,不断提高。因此,在实验班教学中开展竞赛活动,比赛内容采用国家三级运动员规定动作。形式是规定和自选动作,学期结束时进行统一比赛,由体育系体操组的专职教师任裁判(共6人)

四、结果与分析

4.1结果

4.2分析

4.2.1从(表一)中不难看出实验组单项身体素质提高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从(表五)中可看出特定动作、难度动作、完成情况,实验组的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从(表四)兴趣机调查中看出,通过专项身体素质练习提高了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4.2.2从(表五)中可以看出健美操教学比赛中,特定动作、完成情况(动作姿态、力度幅度、熟练和协调)得分,实验组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从表3中可以反映出,加强了基本姿态和动作练习,不仅提高了动作的正确性、协调性、优美性,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创编能力。

4.2.3从(表二)中可以看出实验组的理论均值为80.4分和对照组的理论均值为73.7分,从(表四)中看出实验组对学习健美操兴趣为92.6%,而对照组为71.4%。表二、表四、的结果说明在实验组所用的教学手段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4.2.4从表五看出在规定动作的比赛中实验组为第二名,对照组为第四名,自选动作的比赛实验组为第一名,对照组为第三名。从总分情况看实验组分别为(8.9和9.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和7.8分)。因此,开展健美操达级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创编、竞赛等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在以后健美操的创编中不断创新意识。

篇(3)

单片机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实现手段,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学习单片机并掌握其设计使用技术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技能。提高单片机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教学现状

单片机课程是机电高素质复合技能型人才所需自动控制类知识的载体,其特点是概念多、逻辑性强、内容抽象[1],对于初学者来说入门难。传统的单片机教学一般均以学科体系为出发点,注重课程本身的体系结构和前后的逻辑联系,但却忽略了“可学性”,致使学生学得吃力,老师教得也很辛苦[2]。从教学效果来看,一直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双重困惑,教学效果不太理想[3]。常见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4]。这种传授型教学模式就使本来就很枯燥、抽象的课程更加显得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程产生了畏难情绪[5]。而且在大部分新升本工科院校中,机械类专业学生以男生为主,且理论知识掌握较差,学习主动性不高。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毕业去向没有规划,学习动机模糊。针对以上教与学的特点,提出一些针对单片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创新实践能力的目标。

3.设计教学思路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1通过问题初识单片机

学生刚开始不清楚单片机是什么?是什么样?是用来干什么的?所以,授课教师在第一次的授课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回答单片机是什么、什么样、干什么等问题,使学生从宏观上对单片机有一个理解。在解答这些问题时,最好拿一片单片机,在课堂上就能够直观地看到单片机的外观形状、大小和引脚排列等情况,这样使学生对这个概念会有更深的认识。把单片机和PC机进行一定的比较,对理解什么是单片机是非常有帮助的。PC机主要用于数据采集、运算和处理,而单片机主要用于控制且体积更小,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大多数学者把单片机叫做微控制器的原因。单片机用来干什么的?解答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案例来进行。比如:日常生活中的电视需要使用单片机来进行设定和控制;全自动洗衣机使用单片机来对洗衣的时间和水位进行设定且控制等等。通过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无处不在产品进一步地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单片机。

3.2整合教材内容,由整体到部分、由外而内讲解单片机结构

在对单片机有了感性认识后,应把单片机看做一个整体,不能把它的结构肢解。比如在讲“单片机芯片结构”时,由整体到部分给学生强调单片机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然后将这些功能特点进行分类,画成图表的形式来加强印象,结构分类如图1所示。先讲解外部功能,再学习内部各个功能,这就是由外而内。引脚教学中,把单片机的40个引脚大致分为电源、时钟、控制和I/O口4类。先简单告诉学生,4个8位并行I/O端口占用32根引脚线、电源2根、时钟2根,这些引脚使用都比较简单,重点掌握4根控制线就可以了。这么一来,学生就会觉得几个控制线的使用绝对不难,学习单片机的兴趣就建立起来了。图1单片机芯片结构图另外在对单片机的结构理解后,应整合教材内容,使教学过程更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根据学生已学课程和本门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合理地调整授课的顺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促进对知识的消化。比如单片机结构与指令系统是学习单片机的最重要的基础,在这部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将一些指令系统结合硬件部分一起进行授课,可以将汇编语言调整到前面讲授,既可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又可以节省部分学时,用一些简单的程序来举例说明如何控制硬件,提高学生对硬件编程的理解。又如在单片机接口扩展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已经对总线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在这儿就可以引入三总线来学习接口扩展,强调接口扩展电路的设计就是这三类总线的连接。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授课顺序的改变,使学生建立起整体的概念,分析并引导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内在关联性,而不是把一本书、一堂课从头讲到尾。

3.3用浅显易懂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枯燥难懂的概念

学生认为单片机学习太抽象,尤其是存储器单元的数据和地址。因为数据和地址都是用二进制表示,什么时候是地址什么时候是数据学生普遍反映理解不了。在教学中用学生都熟悉的学生宿舍为例,把宿舍号理解为地址,宿舍里住的学生理解为数据。同时在后面字节单元和位地址的教学中,这个例子同样适用。比如说宿舍里每张床都有编号,想找全宿舍的人就用字节单元(宿舍号),想找某个人就用位地址(床号),其示意图如图2所示。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提高了教学趣味性。

4.塑造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4.1拓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要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的习惯,掌握查阅资料和有关标准、工具书或参考书的能力,尤其是上网收集资料的能力,能够合理选择设计方案,并能以图纸和说明书表达设计的思想和结果。教师可以将制作的教学课件、本课程的相关学习资料挂在网上,供学生学习时参考,还可在网上通过QQ群进行交流,利用网络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初学者可以先掌握单片机运行和开发的一些基本技巧,然后在项目中深入学习和掌握单片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不能等把所有的知识都掌握了后再去运用,这既不可能也不可取。让学生“边学边干”,而不是在理论学习的最后才进行实验。

4.2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讲课的主体是传授知识,但着眼点却是培养学生的自学、分析、创新、应用等能力。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如何听课、笔记、自学、小结等。总之,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注重把所讲知识用相应的思维方法组织起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告诉学生,学习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取结果。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应用程序的教学是单片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内容就是加大学时,无论教师讲得多详细、学生当时听得多懂,一到用时就又不明白。究其原因,就是少了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这个重要环节。讲解应用程序时,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进行讲解讨论。正是在这种不断讨论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推动了创造性思维活动。同时选拔学生参与一些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4.3改革考核方法,加强动手能力要求

有什么样的考核方式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教学和学习方法。由于该课程知识点多、概念抽象、硬件难于理解、软件设计困难等特点,使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能力,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都难于考查[6]。因此,应改革考核方式方法,采用闭卷、论文、设计制作相结合的多样化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学会动手查阅并消化资料,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查阅到的资料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联系到一起,系统的来考虑问题。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数据库进行资料检索和期刊查阅,如何进行论文报告的书写等,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后续课程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由于本课程具有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通过设计制作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锻炼、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同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空间。

5.结论

篇(4)

论文摘要:数学在高中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可以改善学生的各项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任务并不仅仅是不断地积累知识,最主要的是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本文重点研究了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相关问题,并且对相关的措施进行了总结.旨在实施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够不断训练自己的发散思维训练、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并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来学习数学知识.

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如果教师把学生所反映出来的具体问题集中起来处理后,能够引导学生积极针对新问题展开研究.这样可以让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并指导学生不断探究、改善、创新.让学生在遇到类似的问题后,能够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概念和方法.高中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学生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使其不断变得灵活多样.通过高中数学的改革能够看出参加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地性.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及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理论知识形象

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学会自主学习或积累知识外,还要学会对整个高中的数学知识进行全面的整理,更重要的是要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通过专业术语来进行表达.在实施高中数学课堂教育后发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数学的推理、概括、归纳保持原样;第二,高中数学知识是新、旧知识的结合,其各个知识点都是互相联系的.是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结合点,即要不断发展的.

学习是一件比较注重全面的事情,通常情况下,直观、形象、具体的知识是很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但是数学的知识恰恰与其相反,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符号化、概括化,抽象化,这就让学生很难弄清公式、定理所表达出来的数学含义针对这一问题,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思考,能够把数学结论的推导过程详细地讲解给学生听,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方法将数学知识由符号化、规范化、概括化转化为自己能清楚理解的形式,这样就对学习很有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将得到发展.

二、培养发散思维

数学是一门理科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高中学生对某一些问题常常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能充分带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在数学方面进行指导后所体现的就属于思维的发散性.在教学中,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来选择各种手段,如引导思考、实践活动、多媒体演示等,这样才能使得整个课堂教学发挥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求函数f(B)-sinB一cosB一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求解时可用以下多种思路:(1)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来解;(2)利用变量代换,转化为有理分式函数求解;(3)利用解析几何中的斜率公式,转化为图形的几何意义来解;等等.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三角函数、分式函数、解析几何等众多角度寻求问题的解法,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克服了思维定式,拓宽了创新的广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灵活化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理科类学科,这就要求学生的思维以及头脑反应能力要强,学生也只有在掌握了多种解题方法后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有个详细的了解.“变式教学”的实施就能解决这一问题,这种教学方法的重点在于解题方法的变化,即学会“举一反只”.表现为:数学题目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不断变化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经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就会得到完整的数学概念,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应用.

四、教学内容系统化

教学既是一种工作,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改善,才会提高教学质量.数学的逻辑性很强,概念、法则、公式、定理是组成数学知识的主要元素,在某种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根据这种情况,重新整理各种知识结构、方法、技巧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在知识结构整理方面,需要进行双方面的整理工作,纵向知识和横向知识都应该整理到位,从而将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例如:反证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等等.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如果进行配方法的教学,在举例的过程中需要说明它除了可以解决二次函数求极值间题,对于因式分解、根式化筒、韦达定理也是能够进行解决的.

五、数学知识“应用化”

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比较抽象的,而且知识点比较难懂.目前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多数还是依靠学生的听讲、记忆、做题目来学习知识,这些方式已经有些落后于现代教学,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是满足不了的了.笔者认为,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开展教学.通过培养数学的实践能力来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例如:对于“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这一课题的研究,教师不但需要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弄清银行的有关知识外,还应该让学生弄清二种付款方式的计算情况,再进行分组展开交流,使每个人得出的结论都能与实际的结果相符合.讨论可以从这些具体的方面进行:(1)只采用方案2,算出每期的付款额、总共的付款额与一次性付款进行对比分析,将得到的结果填人表格并针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2)采用方案1和方案3时,每期付款额、总共付款额与一次性付款进行对比分析,将结果填人表格,总结出其中的特点与解决方法.

篇(5)

例如:《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一课,可这样进行提问:进入教室你们怎么找到座位的?学生回答:看同座、前座或者后座。再问:假如你是第一个到教室的呢?学生答:找第二排第二张桌。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把班级的座位用图形表示出来。请同学到黑板上圈点出自己的座位,由此进一步得到直角坐标系。

这样引课,教师首先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上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建构。从此案例可以看出,通过教师创设情境,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活动,学生始终保持着发现、创造的兴趣,比较完整深刻的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直角坐标系”这一新知识。

2.合理强化训练执行新的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通过强调问题的新颖性、综合性,开发新的题型来达到目的。

有观点认为:传统教学中的基础训练是一种浪费,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扼杀。实际上我们应该认识到题海战术,无限制强化训练是错误的,但必要的、合理的基本训练仍然是学习数学过程中所必须的。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就是在一般性的思维定式上产生的。熟能生巧,“熟”是前提,是必经阶段,学生在构建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思考,发现规律,形成概念和技能。这项训练达不到一定的量,其概念和技能的形成就不牢固,因而应引导学生多角度、换方位地思考,形成更丰富的技能,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产生新的思维火花,使学生的知识升华到“理解”,并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2.1加强基础性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基础题训练,以巩固知识为主,突出与课本同步或将课本习题加以改选,这样对学生的思维拓展大有益处。例如: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AB//CD,四边形ADBE是平行四边形,AB的延长线交EC于点F,求证:EF=FC这是一道几何证明题,解法有多种。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思维空间,探索多种引辅助线方法并给出不同的证明方法。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2.2加强图形训练。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升华,各地中考试题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能力,关于图形问题已屡见不鲜。

例如:在学完了圆后,我让学生用一个三角形、一个矩形、一个圆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并简要说明自己的创意(见下图)

这是一道典型的图形组合设计问题。这类问题在实践中碰到很多。如:学校报刊设计中要求用某种几何图形为元素设计花边或图案。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加强图形发散思维训练,把学生的发散思维向比较高的层次引导。

2.3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训练是指人们在思维中产生不同寻常的“奇思妙想”的能力,这种能力应当突破常规知识和经验的束缚,才能获得创造性思维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做以下方面的工作。2.3.1精心编制开放试题和探索题。

例如已知:如图,在三角形ABC中,点D和E分别在AB、AC上,给出5个论断:a:CDAB,b:BEACc:AE=AC

d:∠ABE=30度,e:CD=BE

(1)如果论断a、b、c、d都成立,那么论断e一定成立吗?答:

(2)从论断a、b、c、d中选取三个作为条件,将论断e作为结论,组成一个真命题,那么你选的3个论断是

(3)用(2)中你选的3个论断作为条件,论断e作为结论,组成一个证明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加以证明。

这是一道再现研究性学习方式,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好题,它从等边三角形及其两条高中写出5个论断,然后加以组合来研究新命题,研究的难度并不大,但我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去编拟几何题,从解题到命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有独特的作用。2.3.2精心编制新颖创造例题。课堂上给出的一些新颖的创造型问题,学生会感到新奇,进而思考和研究,这样能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框框,有效地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篇(6)

论文摘要:在职业学校推行实践教学对培养技能型人才意义重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开展实践教学必须注意把握好各个环节,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及早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从而起到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在职业学校推行实践教学,对培养技能型人才意义非常重大。与传统教学相对照,实践教学的优势显得更为突出。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低投入,导致实践教学低水平徘徊。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理论性课程比例仍然较重,真正的技能课和实践课学习时间少,外加办学资金的相对厦乏,教学经费尤其是实践教学经费投人上的相对不足,造成使用设备更新缓慢,实习经费多年无法增长,从事实验实习教学和管理的教师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导致实践教学只能在低水平徘徊,由此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环节各自独立分开,学生知识的持续性、连贯性差。当前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性环节各自独立分开,基本是作为一个部分结合在课程中开展,井未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由于实践教学环节与具体实际工程脱节,实训、实习等与实际工程有密切联系的环节以及时间、场地和经费等的限制,只能在固定时间进行有限项目实习,令实习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种仍然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难以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系不密切。由于技能操作环境建立所需高投入、高成本,在企业支撑力度不够的条件下,使现行的职业技能训练无法真正到位。

5.考核方式仍然以笔试为主。这不但使学生形成了错误的行为观念,且难以正确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二、注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1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对于建筑工程专业而言,由于建设工地流动性大,耗钱、费时,又有管理、安全与交通等问题,所以每年仅为了寻找和联系合适的工地就需花费不少精力,而学生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对整个施工过程全面了解,实际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实习基地作为中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载体,能够为学生提供包括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等多方面的实践训练。在校内外建立开放式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可以打破原先只能在固定时间进行有限项目实习的弊端,让学生随着课程的进展随时去参观、认识,努力做到实践教学环节与具体工程相结合,真实操作,进行有目的的工程训练.改变学生实践环节“无非走走场”的看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参观为主为主动参与,达到训练和提高综合能力,从而全面培养工程素质的目的。

2.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多方面多层次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获取有关专业的全面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所以必须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依赖于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端正的学风。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风建设,应该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下更大的功夫。这些活动包括组织各项职业技能竞赛,开展课程兴趣小组活动,参与假期社会调查,趣味化设计等,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开放教育实践,锻炼其实际工作的能力。

3.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就业实力。围绕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职业技术和岗位资格标准,全面推行学历证书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双证制”教育,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岗位针对性,突出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地方或行业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行业协作,将注册制度、认证制度的标准揉合进教学内容。教学中将企业兼职教师纳人队伍结构,将企业职业讲座纳人教学计划,将企业职业环境纳入教学环境。

三、实现实践教学的几条措施

1.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发展中职教育,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扎实的理论教学教师,而且还需要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实践教学教师,尤其需要既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相当强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学校建设的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鼓励教师直接参与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生产、科研,在学中干,在干中学,这样教师既是生产的管理者,又是科研的主持者、参与者,还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技能操作的传授者。同时,学校尽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参观、实地考察、学术交流、技术咨询和服务等机会。建立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定期实践锻炼制度,促进教师向“双师型”素质转化。

2.整体设计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建立相对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将全面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认真研究和分解,从整体优化的角度正确处理好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及各实践环节之间的关系。对各个实践环节进行统筹考虑、系统设计,使各环节前后衔接、相对独立、逐步提高.建立相对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实践教学内容要体现技术先进性、适用性,以弥补教材陈旧、课程设置不足等薄弱环节,起到深化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融人各教学环节中,固化到实践教学内容和考核中,形成具体的落实措施,从而真正发挥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渠道作用。

篇(7)

(一)国家权力形成的制约因素

1.教学经费不足,办学条件较差。教育经费对一个高校来说是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没有这个最基本条件,质量难以保障。高校大幅度扩招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导致教学资源、经费的严重短缺,办学条件较差。

2.评估标准单一,指导性不强。由于我国评估事业起步较晚,因此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评估标准缺乏具体指导的原则,即评估机构在对所有类型和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评估时用的都是同一套评估标准,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针对性不强。

(二)高校内部形成的制约因素

1.师资力量短缺。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师资力量短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师资力量短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数量上的短缺。我国高校的生师比远远超过了国际标准,使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另一个是结构上的短缺。两课、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和一些热门专业的老师严重不足。此外,高水平老师也十分短缺。

2.教学和科研两者不能兼顾。从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看,二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但是在现实中,往往又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在有些大学里,形成了资深教授或有经验的教师为了实现自身所谓的价值,一心搞科研,把教学任务交给年轻的经验不足的教师,工作重心出现严重偏移的问题。

3.德育的缺失。现在高等教育与社会现实这两者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高等教育在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一面,使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

4.教学质量监控过严,激励水平太低。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大都是在精英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的,具有“大一统”的特征,这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多样化的教学质量观相悖。激励是保障教学质量的一个刺激手段。但目前的激励措施一方面相对于监控来讲处于次要地位,尚未确立以激励导向为主的人本主义思想;另一方面激励措施仍停留在古老而传统的水平上,即以物质奖励为主。这种低水平、一般意义上的奖励手段难以代替激励导向的全部内涵,很难发挥出强大恒久的动力效应。

(三)市场竞争形成的制约因素

目前,很多大学在高校市场竞争的大潮中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状况等教育资源的约束条件,一味的扩大招生规模,似乎是只要办学规模达到了一定程度,学校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造成了这种“求大”、“求全”的心理。

(四)制约因素形成的原因

我国的高等教育属于国家力量主导型。上述制约因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政府干预过多,政府控制办学经费的划拨,学校自主招聘教师的权力得不到保证,政府在评估工作中权力过大。学校实行行政管理模式为主,学术权力发挥不足,缺乏学术民主管理;市场力量发挥不足,高校缺乏自治权。

二、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几个问题

(一)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原则

明确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原则是构建该体系的前提。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必须坚持目标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对立统一原则、发展性原则等五项原则。只有这样建立起的保障体系,才能达到保障教学质量的目标。

(二)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要求

1.改革教育经费管理体制。高校的办学经费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的做法和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划拨教育经费的根据是以高校的名气与规模,这势必造成教育经费分配不公以及部分院校经费严重短缺的状况,因此必须改革教育经费的管理。政府应组织财政、物价、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几方面的专家,对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机构和专业的办学成本进行科学的预算,并提出合理的意见,促成合理的财政拨款机制和学校收费机制,真正解决教育办学成本合理分担的问题。

2.改革学术管理体制。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这两者之间冲突在所有的高校都是不可避免的,一般都表现为学术管理“行政化”、学术权力“边缘化”。因此,要想使我国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有实质性的发展,就必须改革现有的学术管理体制,合理配置两种权力,使学术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挥。

3.完善评估体系。根据高等教育和高教评估的国际趋势以及我国的现状,修改完善现有高教评估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不同学校群体,确定不同的评估重点,完善高等教育评估相关法规。

(三)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内容

1.内部保障体系

(1)观念体系。要推动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树立明确的教学质量观念体系,这是高校进行管理和质量评价的核心工作。

(2)组织体系。我国的大学目前基本上都是采取“校-院-系”或“院-系”的组织体系,因此,在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体系时,也应该以此为基础。它主要包括学校的权力和咨询机构、学校的行政管理机构、学院和系、督导组。

(3)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课程教学质量评价、院系教学工作质量评价、评价方法、激励机制和教育资源保障体系。

2.外部保障体系(评估质量保障体系)

(1)评估制度

元评估制度。元评估——就是在评估工作完成以后,为了检查评估过程和结果,检验根据评估结果做出的教育决策和改进工作的效果,以及时弥补评估工作的不足或为今后的评估工作提供经验教训而对评估工作进行的评估。

高等教育评估申诉制度。学校如果对评估结论持有不同意见,可以在接到评估结论后的15天内以书面形式向评估委员会表明申诉的意向,并在评估结论下达的30天内向评估委员会呈报详细的书面材料,陈述申诉理由。

(2)评估管理体制

政府机构。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还处于以政府直接调控为主的状况,从当前看,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必然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社会中介机构。教育市场需求的多元化,而且高校为市场正培养着大批各类急需人才,因此教育评估主体需要多元化,需要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教学质量评估。

综上所述,我国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起步较晚,发展还十分不完善。因此,借鉴与发展是我国构建大学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必然途径。“借鉴”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发展”是结合我国的实际来发展。相信在我国各界专家学者的努力下,我国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会越来越完善。

【摘要】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内部保障体系和外部保障体系,本文在分析目前影响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提高的制约因素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原则、要求和具体内容。

【关键词】教学质量市场竞争保障体系评估指标

参考文献:

[1]李正.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