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2: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资金成本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要:最优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化时的资本结构。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能力,除了提高整体的经营管理能力外,还必须选择最优的资本结构。关于最优资本结构的确定方法,笔者认为应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出发,综合考虑企业财务状况、资产结构、行业因素、经营情况、利率水平的变动趋势等因素,选择适合企业实际和有效的资本结构。股份制企业适合采用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法、比较资金成本法和公司价值比较法;一般企业适合采用比较资金成本法和自有资本收益率法。
关键词:资本结构;最优资本结构;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法;比较资金成本法、公司价值比较法;自有资本收益率法
最优资本结构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至关重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企业的资本结构正逐步趋向合理和优化,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必须迅速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积极争取在全球证券、金融市场融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国际投资者的信任,能否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和长远发展。因此,优化我国企业的资本结构刻不容缓。关于最优资本结构的确定方法,目前经济界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股份制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确定方法,一般企业资本结构的确定方法尚未涉及。本文拟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出发,对最优资本结构的确定方法进行理论研究和实际探索。
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长期资本来源包括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因此资本结构通常是指企业长期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结构和比例关系。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结构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先后出现过净收入理论,折衷理论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有MM理论及权衡理论、激励理论、非对称信息理论等。
1.MM理论和权衡理论
早期的MM理论认为,由于所得税法允许债务利息费用在税前扣除,在某些严格的假设下,负债越多,企业的价值越大。这一理论并非完全符合现实情况,只能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此后提出的权衡理论认为,负债公司可以为企业带来税额庇护利益,但各种负债成本随负债比率增大而上升,当负债比率达到某一程度时,息税前盈余(EBIT)会下降,同时企业负担成本与财务桔据成本的概率会增加,从而降低企业的市场价值。因此,企业融资应当是在负债价值最大和债务上升带来的财务桔据成本与成本之间选择最佳点。
2.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研究的是资本结构与经理人员行为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债权融资比股权融资具有更强的激励作用。因为债务类似一项担保机制,由于存在无法偿还债务的财务危机风险甚至破产风险,经理人员必须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努力工作以避免或降低风险。相反,如果不发行债券,企业就不会有破产风险,经理人员扩大利润的积极性就会丧失,市场对企业的评价也相应降低,企业资本成本也会上升。因此,应当激励企业举债,使经理人员努力工作以避免破产。
3.非对称信息理论
非对称信息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罗斯(Ross)首先引入到资本结构理论中。罗斯假定经理对企业的未来收益和投资风险有内部信息,而投资者缺乏这种信息,他们只知道对经理者的激励制度,只能通过经理者输出的信息间接评价企业的市场价值。资产负债率或债务比例就是将内部信息传递给市场的工具,负债比例上升表明经理者对企业的未来收益有较高的期望,对企业充满信心,同时负债也会促使经理努力工作,外部投资者会把较高的负债视为企业高质量的一个信号。
迈尔斯(Myess)和麦吉勒夫(Majluf)进一步考察发现,企业发行股票融资时会被市场误解,认为其前景不佳,因此新股发行总会使股价下跌。但是,多发债券又会使企业受财务危机的制约。因此,企业资本的融资顺序应是:先内部筹资,然后发行债券,最后才是发行股票。这一“先后顺序论”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1970—1985年的企业融资中得到了证实。
从以上有关权衡模型、激励理论、非对称信息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当负债引起的成本费用未超过税收节余价值时,采用债券融资对企业是有利的,还能减少企业控制权的损失。
二、最优资本结构的确定方法
从上述分析可知,利用负债资金具有双重作用,适当利用负债,可以降低企业资金成本,但当企业负债比率太高时,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为此,企业必须权衡财务风险和资金成本的关系,确定最优的资本结构。所谓最优资本结构,最优资本结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使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并具有弹性的资本结构。
最优资本结构的确定方法对股份制企业而言,主要采用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法、比较资金成本法和公司价值比较法;对一般企业而言,可采用比较资金成本法和自有资本收益率法。
1.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法
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法,又称息税前利润—每股利润分析法(EBIT—EPS分析法),是通过分析资金结构与每股利润之间的关系,计算各种筹资方案的每股利润的无差别点,进而来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的方法。这种方法确定的最优资本结构亦即每股利润的资金结构。
其基本计算公式是:
2.比较资金成本法
比较资金成本法,是通过计算各方案加权平均的资金成本,并以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的方案来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的方法。这种方法确定的最优资本结构亦即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的资金结构。其基本计算公式是:Kw=ΣWj*Kj
公式中:Kw为加权平均资金成本,Wj为第j种资金占总资金的比重,Kj为第j种资金的个别资金成本。
3.公司价值比较法
公司价值比较法,是通过计算和比较各种资金结构下公司的市场总价值进而确定最佳结构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以公司的市场总价值最高、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资金结构为最优资本结构。
4.自有资本收益率法
自有资本收益率法,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而进行举债经营,当企业息税前资金利润率高于借入资金利润率时,使用借入资金获得的利润除了补偿利息外还有剩余,而使得自有资本收益率最大时的资本结构为企业的最优资金结构。
三、最优资本结构确定方法评价
以上四种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的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法只考虑了资本结构对每股利润的影响,并假定每股利润最大,股票价格也最高,但把资本结构对风险的影响置于视野之外,是不全面的。因为随着负债的增加,投资者的风险加大,股票价格和企业价值也会有下降的趋势。所以,单纯地用EBIT—EPS分析法有时也会作出错误的决策。但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时候,投资人主要根据每股利润的多少来作出投资决策,每股利润的增加也的确有利于股票价格的上升。
比较资金成本法通俗易懂,计算过程也不复杂,是确定资本结构的一种常用方法。但因所拟定的方案数量有限,故有把最优方案漏掉的可能。
公司价值比较法的出发点是建立在财务管理的目标即追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它没有考虑风险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同时债券价值和股票价值的确定也没有科学的依据。
摘要:资产证券化直接的影响是资金供给方式的转变,商业银行或财务公司等传统贷款人的角色将被资本市场替代。商业银行参与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可以改善资产负债管理,提高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水平。商业银行应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并充分利用优势,在资产证券化市场中充当多种角色,提高银行竞争力。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影响;对策
1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作用
(1)提升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一般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于其所吸收的存款,而存款之期限大多为短期。但银行若将吸收之存款以不动产抵押贷款之方式贷放出去,则所得到的是一个长期的债权资产。银行以短期的负债融通长期资产,很容易造成流动性的不足。如果银行可以将债权证券化,并于一般债权的二级市场中出售,银行就不必担心流动性的问题。
(2)资金来源多样化。
证券化本身就是一个外部融通的过程。证券化机制的建立为发起人又提供了一种资金来源的渠道。而且银行的资金来源多样化,也能使银行找出较低成本的资金来源组合。
(3)达到资产负债表外化的目的。
由会计的角度来看,证券化的结果,会使表内的资产通过证券化而“表外化”。表外化的主要意义有三:其一为风险性资产比例下降,使得金融机构整体资产风险下降,则金融机构风险性资产准备可以下降;其二为资本准备下降后,原有资本可以产生更高的获利,因此可以提升权益报酬率的表现;其三为长期资产转换为高流动性的短期资产,可以有效地改善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性。
(4)降低资金成本。
过去承做贷款的金融机构,必须依赖本身的信用向投资人吸收资金,所以贷款承做机构本身的信用评级,决定了其获取资金成本的高低。但经由证券化,以所承做的贷款债权为担保,经过适当的信用增强措施后发行证券,可以使该证券能够取得比发起人本身更高的信用评级,因此可获得较低成本的资金。
(5)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一方面,资产证券化可以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商业银行存款的吸纳需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保证金,而资产证券化作为销售收入的实现,不存在缴存准备金的问题,从而节约了银行资金成本。另一方面,银行可在证券化过程中获取一定的收入。作为发起人,银行可收取借款人贷款账户的利息收入、附加收入、借款人延迟支付的罚金以及为客户(如按揭贷款申请人)保险的佣金等等;作为服务者,银行可获得服务费收入,可以利用收取本息与转交特设机构的时间差获得利息收入;一些信誉较好的银行还可以在其他机构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充当担保人从而取得中间业务收入。
(6)化解不良资产。
资产证券化将以不良资产作为抵押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不良资产的所有权分散给众多投资者。由于资产支持证券背后有资产和信用增级工具作为后盾,信用级别一般都比较高,而且收益率较同一信用等级的证券高,这样,会吸引许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
2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体系的影响
(1)优化银行体系内部的资源配置。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新兴商业银行所拥有的资产规模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相差很大,难以同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另一方面,新兴商业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资金少,尚未在民众中建立起与国有银行相抗衡的信誉水平。但是新兴商业银行经营决策环节少,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较灵活,新业务的开发速度快,资金使用效率高,比国有商业银行更富有活力。
(2)资产证券化将有利于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现代化和规范化进程。
资产证券化配合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为资本市场的供需双方提供收益稳定、投资风险小的新型投资产品和融资工具。一方面使金融资源得到新的、合理的配置,能满足不同偏好的投资者的不同需要,丰富投资人的选择,实现资产所有者转变资产形态的要求;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增加了资金来源,提高了资金融通的效率,改善了资金质量,缓解了资本充足压力。
(3)资产证券化将加剧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竞争。
资产证券化的实施将使筹资、融资的渠道和手段进一步丰富,而市场直接融资的发展则将使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渐进入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间接融资传统阵地将被不断侵蚀。不仅将会减少许多客户对大额银行贷款的需求,也将增加银行吸收存款的难度从而导致银行筹资成本的上升。面对来自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的激烈竞争,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利润空间将缩小,因此各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地扩展服务领域。
3商业银行应对资产证券化的策略
(1)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为切入点,积极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
当前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首先应以住房抵押贷款作为切入点,因为该贷款较其他贷款更符合证券化资产的基本特征,比如,贷款质量较高,现金流可预测性较高且相对较稳定,贷款有抵押保障,利息收入持续时间较长,债务人分布广泛,等等。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住房抵押贷款是一种最为广泛地被证券化的资产,这是因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有助于缓解商业银行一直存在的短借长贷的矛盾。从现实意义来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作为二级市场,其发展有助于促使房地产一级市场运转更为快速和流畅,有助于在一级市场上建立有效的市场筛选机制,培育一个公平、高效的房地产市场,进而促进我国住房金融资金的良性循环。
(2)利用优势,积极参与,在资产证券化市场上充当多种角色,提高商业银行收益。
资产证券化使商业银行面临着非中介化的考验的同时也面临着机遇。在资产证券化市场上,各专业分工细致,存在诸如专门从事贷款收购标准、组合资产池并按投资者需要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特设机构;对资产支持证券提供信用增级的第三方机构;对资产支持证券进行信用评级并出具财务报告、法律报告的服务机构等一系列专门化市场参与机构。而与其他机构相比,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信用等级,并在长期的发展中有完善的信息收集系统、信用评估与追踪管理系统以及违约追索系统,具有强大的信贷管理功能。
[关键词]全球采购;宏观背景;风险;规避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53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依赖性逐渐加强,以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供应商为基础进行的全球采购逐渐延伸到世界的各个地方。供应链的前端延伸至低成本国家和地区,利于获得满意的原材料和产品。
全球采购在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增大了企业的风险。本论文探讨了全球采购风险的构成以及规避措施,为企业实施全球采购提供参考。
2全球采购风险的构成
全球范围的采购,需要面对变化迅速的全球市场环境,因此必然会存在较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了解供应链的各种潜在风险并进行科学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2.1进度风险
(1)沟通障碍
全球采购主体通常来自世界各地,由于语言、文化、商业惯例等的不同,易导致沟通上的障碍和分歧,影响双方合作。
(2)可靠供应商缺乏
很多公司只了解本地和国内的供应商,对国外的供应商了解相对较少,对现有供应商缺乏有效的考核,并对现有供应商有很强的忠诚度,容易忽视能力更强的供应商。
(3)贸易壁垒
贸易壁垒和地区保护主义也增加了全球采购的不确定性。
(4)政治经济形势不稳定
全球采购必然会受到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影响。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多端,多变的国际环境会使全球采购面临巨大的风险。
2.2成本风险
(1)资金成本
全球范围的采购一般需要支付货币兑换、汇率变动、通信、差旅、信用证保证金、国际运输及货物保险,向进出口中介商支付佣金以及预付款导致资金占压,这些都导致资金成本的增加。
(2)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短缺加上出口行业需求的持续增长,使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低成本国家的工人技术水平也在相应提高,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3)库存成本
企业进行全球采购时,为了预防市场及运营环境的变化,会设有额外的存货,以防不时之需,从而带来较大的库存成本。
(4)其他成本
从低成本国家采购的企业还必须考虑应对环境、健康和安全等问题所投入的成本、高昂的索赔、退货和停产等潜在的质量问题。
2.3质量风险
全球采购的供应商距离较远,采购方无法实地考察和监督产品质量,或是由于信息的不一致,会导致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不符合采购方的要求。
2.4其他方面的风险
(1)专业人才缺乏
很多采购供应人员缺乏采购和供应链方面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在利用供应链思想系统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在跨国采购时显得尤为严重。
(2)缺乏谈判优势
发展中国大家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与跨国公司在谈判时,由于地位不平等,很多时候不得不接受低价采购。
(3)自主品牌缺乏
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进入全球采购系统后,过于依赖跨国公司的销售渠道,容易削弱对自主品牌的培育和保护。
3全球采购风险的规避措施
全球采购的风险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必须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来规避全球采购的风险。可以建立一个卓越采购绩效系统,从资源、流程和绩效三个方面规避风险。
3.1资源
(1)专业采购人员
采购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谈判技巧、沟通能力,更应掌握成本分析技术、了解全球供应市场信息、有较好的签订全球采购合同的能力,能用系统的思想从供应链整体上分析问题。
(2)组织结构
建立一个完善的组织结构,符合全球采购的业务发展需要,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合作,实现组织的高效运作。
(3)全面的信息
了解产品在全球及当地的供应情况,评估现有应商的能力和绩效,了解潜在的供应商的信息以及内部客户和不同部门对产品信息的要求。
3.2流程
(1)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采购方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双方之间的合作延伸到整个供应链,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
(2)完善合同管理
在采购合同上要详细列出采购产品的规格、交付、数量、价格等内容,同时还需考虑违约惩罚、支付货币、汇率变化、不可抗力和合同争端的解决等。
(3)发展电子采购
现代化、集约化的电子采购,逐渐成为全球采购的重要方式。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上采购,改变原有的采购模式和采购范围,获得互联网时代的新竞争优势。
(4)降低库存风险
为了防止库存管理风险的发生,可以采用供应商管理库存、由战略供应商在本地设厂以及对采购数量进行战略分配等措施。
(5)供应商绩效评估
定期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估和绩效考核。包括供应商的财务状况、全球供应能力、供应链管理、质量、技术改进以及合作积极性等。
(6)法律法规
进行全球采购,需要了解国际采购的法律法规。全世界公认的有四大采购法则《联合国采购示范法》、《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议》、《欧盟采购指令》和《世界银行采购指南》。
3.3绩效
(1)质量
为了有效防止质量风险,采购方可以通过签订采购合同明确质量要求、制定质量惩罚规则以及由专业质量检验机构在出货前进行质量检验等。
(2)成本
通过供应商早期介入,采购方与供应商可以共同开发规格,供应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通过双方的合作,可以做到成本避免。
(3)交付
进行全球采购,特别是向低成本国家或地区采购原料或产品时,要关注交货及时性。运用各种追踪技术如条形码、RFID和卫星技术等,及时了解物流信息,保证交货及时性。
4总结
全球采购是一把双刃剑,在了解全球采购优势的同时,必须清楚认识到全球采购存在的风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可能会面临更多更严峻的风险,必须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将风险降至最低,从而在采购过程中降低成本,获得良好的采购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伟.企业在全球采购中的风险分析[J].经济管理,2008
[2]申雅君.全球采购:大型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环[J].物流技术,2005(9)
[3]冯美珠.全球采购中的供应链风险[J].电子商务世界,2005(3)
[4]朱小龙.如何玩转全球采购[J].商业文化,2005(6)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融资结构;企业经营绩效;权衡理论
【论文摘要】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却是不容忽视的。本文首先综述了融资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理论,同时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现行的融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改善的思考与不同发展阶段应当采取的融资策略。
一、引言
当今世界,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已成为或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将通过对国际上一些国家的样本数据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条件,了解我国融资结构是否对融资成本、进而对企业绩效所产生的影响。
二、融资结构与经营绩效的概念表述
融资结构,也称资本结构,它是指企业在筹集资金时,由不同渠道取得的资金之间的有机构成及其比重关系。绩效是一项工作或活动的最终结果,是从活动过程中得到的所有结果。
1、国际上资本结构对绩效影响的理论研究
理论:资本结构理论主要由三种理论观点构成。(1)资本结构无关论。该理论于1958年提出。理论认为,企业所有证券持有者的总风险不受其资本结构影响。无论企业筹资组合如何,企业总价值均保持不变。(2)仅考虑所得税时的理论。该理论于1963年提出。将所得税纳入考察后,由于负债利息的抵税作用,使公司价值会随着负债融资程度提高而增加,最佳资本结构几乎是100%的负债结构。(3)米勒模型。1977年由米勒教授提出。米勒模型的基本点是:有负债公司的价值等于无负债公司的价值加上负债所带来的抵税利益。而抵税利益的多少则视各类所得税的税率而定。
权衡理论:也被称作最优资本结构选择理论,认为企业最优资本结构选择就是在负债的抵税收益和破产成本现值之间进行权衡的理论。权衡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比切克和梅尔斯(RobichekandMyers)指出:企业资本结构的最优水平处在负债权益比的边际税收利益现值和边际破产成本现值相等点上。此外,他们认为在没有税收时,尽管不存在负债权益比的惟一的最优点,但也不应该超过某一最大可能点;在存在税收时,企业负债权益比有一个最优点或最优范围。
优序融资理论: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这样的先后顺序。美国学者梅尔斯(Myers)和马吉洛夫(Majluf)的共同提出。内源融资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自然形成的现金流。由于内源融资不需要与投资者签订契约,也无需支付各种费用,所受限制少,因而是首选的融资方式。其次是低风险债券,其信息不对称的成本可以忽略。再次是高风险债券,最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发行股票。
2、资本结构与绩效之间的联系
任何企业融资结构和融资方式的选择都是在一定的市场环境背景下进行的,单个企业选择的具体融资方式可能不同,但是大多数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却具有某种共性,如以银行贷款筹资为主或以发行证券筹资为主。
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市场化程度不同,不同类型国家企业融资的模式也不同。目前发达国家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两大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证券融资为主导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及德国为代表的以银行贷款融资为主导的模式。
我国资本市场1992年设立,经过十几年时间的发展,资本市场规模有所扩大,但是还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门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我国中小企业更依赖于负债经营。负债水平是否适度是相对于一定宏观经济背景、政策环境和企业经营效率而言的,取决于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等多种因素,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三、融资结构的国际比较
通过以上的阐述,对融资结构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下是一些典型国家之间的数据比较。首先,是发达国家融资结构比较。从相关数据统计得到,美国:内源资金占75%,外源资金占25%,其中13%来自金融市场,12%来自金融机构。日本:内源资金占34%,外源资金占66%,其中7%来自金融市场,59%来自金融机构。德国:内源资金占62%,外源资金占26%,其中3%来自金融市场,23%来自金融机构,其他来源占12%。
1、从美、日、德三国企业融资结构对比中可以看出,美国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内源融资,在其外源融资中,证券融资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与美国证券市场极为发达有着相关的原因;德国企业的内源融资比重较高,这与美国企业类似,但在其外源融资结构中,德国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主要为银行贷款;日本企业外源融资的比重高达66%,而在其外源融资中,主要是来自银行的贷款,其证券融资的比重只有7%,银行贷款在企业总资金来源中占到了59%的份额。可见,从外部资金来源来看,美国企业主要依靠证券融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也占了不小的比重,而日本和德国的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主要为银行贷款。
2、虽然各个国家的融资结构存在差异,但是以上国家融资方式选择基本上与梅尔斯和马吉洛夫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吻合,即企业的融资选择顺序是内源融资-外部债务融资-外部股权融资。
再看一下发展中国家的融资结构:
1980-1987年,韩国:内部融资占19.5%,股权融资占49.6%,长期债权融资占30.9%,内部融资变化率为7.6%。
1983-1987年,泰国:内部融资占27.7%,内部融资变化率为23.1%。
1984-1988年,墨西哥:内部融资占24.4%,股权融资占66.6%,长期债权融资占9.6%,内部融资变化率为14.9%。
1980-1988年,印度:内部融资占40.5%,股权融资占19.6%,长期债权融资占39.9%,内部融资变化率为-12.6%。
1983-1987年,马来西亚:内部融资占35.6%,股权融资占46.6%,长期债权融资占17.8%,内部融资变化率为-7.7%。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发展中国家间企业杠杆率存在很大差异。总体上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杠杆比率比发达国家要低。发展中国家内部融资比率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普遍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外部融资结构上利用股权融资的比率要大的多。
四、分析结论以及阐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特点
1、结论
按照理论,在存在企业所得税时,负债会增加企业的价值,较高的财务杠杆比率可以提高公司绩效。结果的现实意义在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负债水平造成对企业绩效是起着正作用,因而对其并不需要降低负债水平,但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增加企业权益性融资,以降低高负债所带来的高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的总体绩效。但是,企业应当采用股权资本筹资还是负债资本筹资,这个要多方面考虑,不能仅仅认为负债就是最好的。
负债融资固然可以给企业带来抵税方面的收益,并且可以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来提高权益报酬率。但是随着负债融资数量的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破产成本也随之增加。因此,企业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本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适度负债,而绝非负债越多越好。
内部融资的企业自有资金的实力是否雄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因为,第一,自有资金越雄厚,企业的财务基础越稳固,抵御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就越强。第二,对于这部分资金,企业管理当局具有充分的调度权,因此也可以增加企业的财务灵活性。第三,可以增加企业筹资的弹性。当企业面临较好的投资机会而外部融资的约束条件过于苛刻时,充足的自有资金不至于使企业丧失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所以,资本实力的增强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内部融资应当成为企业融资的首选方式。
2、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特点
与大多数企业一样,中小企业的融资来源主要也是分成两大类,一是权益资金,二是债务资金。
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财务信息不透明、经营上的不确定性大、承受外部经济冲击的能力弱等制约因素,加上自身经济灵活性的要求,其融资与大企业相比存在很大特殊性。
(1)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在融资渠道的选择上,比大企业更多地依赖内源融资。
(2)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中小企业更加依赖债务融资,在债务融资中又主要依赖来自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贷款。
(3)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表现出规模小、频率高和更加依赖流动性强的短期贷款的特征。
(4)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更加依赖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设备租赁等来自非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以及民间的各种非正规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融资结构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初创时期,由于受到规模和业绩的限制,中小企业一般很难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因此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及自身积累。进入成长期后,由于企业规模得以扩大,企业的经营走上正轨,经营业绩日益提升,在这一阶段,中小企业为扩大生产,会更多地依靠外部融资,特别是外部金融机构的贷款。于是,中小企业会建立和健全企业的各项制度,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金融机构惜贷情况。在成熟阶段,中小企业的产品销售状况稳定,财务状况良好,业绩增长,内部管理制度也日趋完善,企业的社会信用程度越来越高,这时企业会相对容易地获得债务资金。
五、提出融资组合效率和不同时期融资策略的设想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了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存在的特点,得出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负债水平对企业绩效的正作用,因而对其并不需要降低负债水平,但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增加企业权益性融资,以降低高负债所带来的高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的总体绩效。
1、融资组合效率的设想
鉴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特点,参考发达国家的做法,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推动债权融资市场的多元化。通过发展专业化的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发展融资租赁业,这是企业进行长期资金融通的一种有效手段。一般来说,企业进行融资租赁的成本比贷款低、风险较小,而且其方式灵活、方便,比长期贷款和发行股票、债券受较少限制。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很欠缺,租赁公司的规模很小,融资租赁的金融杠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还有就是要促进融资的创新,可以考虑降低企业债发行的门槛。
(2)建立多层次的的资本市场。无论债权融资还是股权融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都具有筹资、分散风险的作用。其中股权融资具有更强的导向性和针对性。
2、对于不同时期中小企业融资策略的设想
中小企业在各发展阶段应该选择理性的、适当的融资策略,防止企业因融资不慎导致财务状况恶化。
(1)创业期的融资策略。由于初创时企业风险很大。因此,企业可以选择股权资金、创业基金、天使投资以及抵押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尽管资金成本很高,但是企业可以通过进入孵化期来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从而稀释资金成本。
(2)成长期的融资策略。一般来说,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必须顺应社会技术进步,通过新技术创造新产品,进而开拓新市场。中小企业在成长期的发展迫切需要打通融资渠道,企业可以着手在资本市场上寻求资金的支持。此时企业的赢利能力很高,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会降低借贷的门槛。当然,在该阶段企业应严密监控各项财务指标,一旦出现预警信号,要及时采取措施。
关键词:股利政策;债权人;固定股利率
股利的发放既关系到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又关系到公司的未来发展。公司股利政策历来是证券市场经久不衰的炒作题材,也是影响股票价格大幅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支付较高的股利,一方面可使股东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还有可能引起公司股票价格上升。但是过高的股利,将使公司留存利润减少,或者影响公司未来发展,或者因举债、增发新股而增加资本成本,最终影响公司未来收益。而支付较低的股利,虽然使公司留存较多的发展资金,但可能会与公司部分股东的愿望相背离,致使股票价格下跌,公司形象受损。
本篇论文写作目的是在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分析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不完善之处,提出解决方案。希望本论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议,促进上市公司的发展。
一、股利政策包括的内容
1、剩余股利政策
是以首先满足公司资金需求为出发点的股利政策。根据这一政策,公司按如下步骤确定其股利分配额:
确定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
确定公司下一年度的资金需求量;
确定按照最佳资本结构,为满足资金需求所需增加的股东权益数额:
将公司税后利润首先满足公司下一年度的增加需求,剩余部分用来发放当年的现金股利。
2、稳定股利额政策
以确定的现金股利分配额作为利润分配的首要目标优先予以考虑,一般不随资金需求的波动而波动。这一股利政策有以下两点好处。
稳定的股利额给股票市场和公司股东一个稳定的信息。
许多作为长期投资者的股东(包括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希望公司股利能够成为其稳定的收入来源”以便安排消费和其他各项支出,稳定股利额政策有利于公司吸引和稳定这部分投资者的投资。
采用稳定股利额政策,要求公司对未来的支付能力作出较好的判断。一般来说,公司确定的稳定股利额不应太高,要留有余地,以免形成公司无力支付的困境。
3、固定股利率政策
这一政策要求公司每年按固定的比例从税后利润中支付现金股利。从企业支付能力的角度看,这是一种真正稳定的股利政策)但这一政策将导致公司股利分配额的频繁变化,传递给外界一个公司不稳定的信息,所以很少有企业采用这一股利政策。欢迎到无忧财务
4、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按照这一政策,企业除每年按一固定股利额向股东发放称为正常股利的现金股利外,还在企业盈利较高,资金较为充裕的年度向股东发放高于一般年度的正常股利额的现金股利。其高出部分即为额外股利。
二、影响股利政策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一)各种限制条件
一是法律法规限制。为维护有关各方的利益,各国的法律法规对公司的利润分配顺序、留存盈利、资本的充足性、债务偿付、现金积累等方面都有规范,股利政策必须符合这些法律规范。二是契约限制。公司在借入长期债务时,债务合同对公司发放现金股利通常都有一定的限制,股利政策必须满足这类契约的限制。三是现金充裕性限制。公司发放现金股利必须有足够的现金,能满足公司正常的经营活动对现金的需求。否则,则其发放现金股利的数额必然受到限制。
(二)宏观经济环境
经济的发展具有周期性,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同样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比如,我国上市公司在形式上表现为由前几年的大比例送配股,到近年来现金股利的逐年增加。
(三)通货膨胀
当发生通货膨胀时,折旧储备的资金往往不能满足重置资产的需要,公司为了维持其原有生产能力,需要从留存利润中予以补足,可能导致股利支付水平的下降。
(四)市场的成熟程度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中,现金股利是最重要的一种股利形式,股票股利则呈下降趋势。我国因尚系新兴的资本市场,和成熟的市场相比,股票股利成为一种重要的股利形式。
(五)投资机会
公司股利政策在较大程度上要受到投资机会的制约。一般来说若公司的投资机会多,对资金的需求量大,往往会采取低股利、高留存利润的政策;反之,若投资机会少,资金需求量小,就可能采取高股利政策。另外,受公司投资项目加快或延缓的可能性大小影响,如果这种可能性较大,股利政策就有较大的灵活性。比如有的企业有意多派发股利来影响股价的上涨,使已经发行的可转换债券尽早实现转换,达到调整资本结构的目的。
(六)偿债能力
大量的现金股利的支出必然影响公司的偿债能力。公司在确定股利分配数量时,一定要考虑现金股利分配对公司偿债能力的影响,保证在现金股利分配后,公司仍能保持较强的偿债能力,以维护公司的信誉和借贷能力。
(七)变现能力
如果一个公司的资产有较强的变现能力,现金的来源较充裕,其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就强。而高速成长中的、盈利性较好的企业,如其大部资金投在固定资产和永久性营运资金上,他们通常不愿意支付较多的现金股利而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
(八)资本成本
公司在确定股利政策时,应全面考虑各条筹资渠道资金来源的数量大小和成本高低,使股利政策与公司合理的资本结构、资本成本相适应。
三、股利政策的类型
管理当局在制定股利政策时,通常是在综合考虑了上述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各种不同的股利政策进行比较,最终选择符合本公司特点与需要的股利政策。
(一)剩余股利政策。公司将税后利润首先用于再投资,剩余部分再用于派发股利,有利于降低再投资的资金成本,实现企业价值的长期性和最大化。但是,执行剩余股利政策将使股利的发放额每年随投资机会和盈利水平的波动而波动,比较适合于新成立的或处于高速成长的企业。
(二)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公司按每年盈利的某一固定百分比作为股利分配给股东,真正体现多盈多分,少盈少分,不盈不分的原则。股利随盈利的波动而波动,向市场传递的公司未来收益前景的信息显得不够稳定。此外,不论公司财务状况如何均要派发股利,财务压力较大;确定多少的固定股利支付率才算合理,难度也较大,实际应用起来缺乏财务弹性。
(三)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一般『青况下公司每年只支付数额较低的正常股利,只有在经营非常好时或投资需要资金较少年份,才在原有数额基础上再发放额外股利。公司支付股利有较大的灵活性。通过支付额外股利,公司主要向投资者表明这并不是原有股利支付率的提高。额外股利的运用,既可以使企业保持固定股利的稳定记录,又可以使股东分享企业业绩增长的好处,能够向市场传递公司目前与未来经营业绩的积极信息。该政策尤其适合于盈利经常波动的企业。(四)稳定增长股利政策公司在支付某一规定金额股利的基础上,制定―个目标股利成长率,依据盈利水平按目标股利成长率逐步提高企业的股利支付水平。该政策往往被投资者认为是企业稳定增长的表现,能满足他们稳定取得收入的愿望。当盈利下降而公司并未减少股利时,向投资者传递公司的未来状况要比下降的盈利所反映的状况要好,市场会对该股票充满信心,有利于稳定公司股价,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但是,这种只升不降的股利政策会给公司的财务运作带来压力。尤其是在公司出现短暂的困难时,如派发的股利金额大于公司实现的盈利,必将侵蚀公司的留存收益或资本,影响公司的发展和正常经营。成熟的、盈利比较好的公司通常采用该政策。
以上四种股利政策各有利弊,上市公司选取股利政策时,必须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本公司当前和未来发展的股利政策。其中居主导地位的影响因素是,公司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公司应根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确定相应的股利政策。
公司的发展阶段一般分为初创阶段、高速增长阶段、稳定增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由于每个阶段生产特点、资金需要、产品销售等不同,股利政策的选取类型也不同。
在初创阶段,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和财力风险都很高,公司急需大量资金投入,融资能力差,即使获得了外部融资,资金成本一般也很高。因此,为降低财务风险,公司应贯彻先发展后分配的原则,剩余股利政策为最佳选择。
在高速增长阶段,公司的产品销售急剧上升,投资机会快速增加,资金需求大而紧迫,不宜宣派股利。但此时公司的发展前景已相对较明朗,投资者有分配股利的要求。为了平衡这两方面的要求,应采取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股利支付方式应采用股票股利的形式避免现金支付。
在稳定增长阶段,公司产品的市场容量、销售收入稳定增长,对外投资需求减少,EPS值呈上升趋势,公司已具备持续支付较高股利的能力。此时,理想的股利政策应是稳定增长股利政策。
在成熟阶段,产品市场趋于饱和,销售收入不再增长,利润水平稳定。此时,公司通常已积累了一定的盈余和资金,为了与公司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公司可考虑由稳定增长股利政策转为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在衰退阶段,产品销售收入减少,利润下降,公司为了不被解散或被其他公司兼并重组,需要投入新的行业和领域,以求新生。因此,公司已不具备较强的股利支付能力,应采用剩余股利政策。
总之,上市公司制定股利政策应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分析其优缺点,并根据公司的成长周期,恰当的选取适宜的股利政策,使股利政策能够与公司的发展相适应。
四、制定股利政策应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
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股利政策的各种影响因素,从保护股东、公司本身和债权人的利益出发,才能使公司的收益分配合理化。
五、股利政策的选择
(一)各种限制条件一是法律法规限制。为维护有关各方的利益,各国的法律法规对公司的利润分配顺序、留存盈利、资本的充足性、债务偿付、现金积累等方面都有规范,股利政策必须符合这些法律规范。二是契约限制。公司在借入长期债务时,债务合同对公司发放现金股利通常都有一定的限制,股利政策必须满足这类契约的限制。三是现金充裕性限制。公司发放现金股利必须有足够的现金,能满足公司正常的经营活动对现金的需求。否则,则其发放现金股利的数额必然受到限制。
(二)宏观经济环境经济的发展具有周期性,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同样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比如,我国上市公司在形式上表现为由前几年的大比例送配股,到近年来现金股利的逐年增加。
(三)通货膨胀当发生通货膨胀时,折旧储备的资金往往不能满足重置资产的需要,公司为了维持其原有生产能力,需要从留存利润中予以补足,可能导致股利支付水平的下降。
(四)市场的成熟程度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中,现金股利是最重要的一种股利形式,股票股利则呈下降趋势。我国因尚系新兴的资本市场,和成熟的市场相比,股票股利成为一种重要的股利形式。
(五)投资机会公司股利政策在较大程度上要受到投资机会的制约。一般来说若公司的投资机会多,对资金的需求量大,往往会采取低股利、高留存利润的政策;反之,若投资机会少,资金需求量小,就可能采取高股利政策。另外,受公司投资项目加快或延缓的可能性大小影响,如果这种可能性较大,股利政策就有较大的灵活性。比如有的企业有意多派发股利来影响股价的上涨,使已经发行的可转换债券尽早实现转换,达到调整资本结构的目的。
(六)偿债能力大量的现金股利的支出必然影响公司的偿债能力。公司在确定股利分配数量时,一定要考虑现金股利分配对公司偿债能力的影响,保证在现金股利分配后,公司仍能保持较强的偿债能力,以维护公司的信誉和借贷能力。
(七)变现能力如果一个公司的资产有较强的变现能力,现金的来源较充裕,其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就强。而高速成长中的、盈利性较好的企业,如其大部资金投在固定资产和永久性营运资金上,他们通常不愿意支付较多的现金股利而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
(八)资本成本公司在确定股利政策时,应全面考虑各条筹资渠道资金来源的数量大小和成本高低,使股利政策与公司合理的资本结构、资本成本相适应。
关键词: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财务管理;应用
施工企业处于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中,要提高施工利润,就要控制资金投入,降低成本,因此来提高资金利用率,降低资金的使用量。在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应用财务管理控制资金使用,可以确保资金的合理分配,避免施工企业运行中存在资金困难。将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可以避免工程施工中存在财务风险,使得工程施工项目顺利展开。
一、施工企业工程项目中关于财务管理的内容
1.实施财务管理可以在工程施工中对资金计划性筹集
工程施工的资金管理中,筹集资金是重要的环节,不仅可以满足工程项目资金需求,而且还是资金合理分配的重要保证。施工企业要做好资金调整,就要根据施工运行实际做好财务计划,施工企业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可以保证资金流动顺畅,特别是固定资产的严格控制,能够避免资金浪费。这些计划可以确保资金利用率提高,同时还要将资金开源、节流工作纳入其中。施工项目筹集款项的途径有很多,以金融机构贷款为主。如果在施工运行中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现象,还要采取预收款或者民间融资,以完成施工项目。此外,在资金使用上,就要实施必要的财务管理,以控制好资金使用,使得施工中资金周转流畅,由此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于固定资产,要作好资产维护工作,延长使用寿命,降低固定资产投入,保证资金能够投入到施工活动当中。
2.实施财务管理可以在工程施工中控制成本
工程施工进程中,往往会存在各种偶然因素的干扰而影响工程施工原计划的落实,原有的资金使用计划也被打乱。如果没有实施必要的财务管理措施,就会导致资金消耗量超标,不利于后续施工中资金的调用。为了对资金合理规划,施工企业的财务部门要与企业领导及时沟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经营决策中,将符合工程施工实际的资金控制方案、资源配置优化方案制定出来,以降低资金消耗,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
3.实施财务管理可以在工程施工中对利润合理分配
工程竣工后,就要进入到工程结算阶段。在所获得的收入中,部分资金用于补充工程施工中所消耗的物资,还需要使用这比资金购进施工材料、设备折旧,还要支付劳动力报酬。所有的这些费用支出之后,余下的资金才是施工利润。如果施工企业没有对资金的利润率以有效控制,就会对资本结构造成影响,由此而产生财务风险。施工企业是否能够正常运行,与资金使用效率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控制资金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途径,特别是施工企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对资金消耗合理控制,可以降低成本,相应地,工程款项收入会有所提升。对利润资金实施合理的分配,对维持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运行是非常必要的。
4.工程项目管理中,要做好实际支出概算
工程项目会存在资产移交随意性的问题,特别是临时项目的普遍存在,要做好款项支付和资金回收工作,就要重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比如,在工程施工单位有当事人调离的现象,各种项目资金就很难对账。当涉及到较为复杂的工程项目,所涉及到的资金数量庞大,资产分类较多,就需要做出资产清单,否则就会导致资产账目不符的现象存在。针对这种现象,就需要在管理费用的控制上采用“总额控制,据实列支”的方法。如果开支随意性过大,在施工中超过预算,就很容易存在按计提金额列支、其他账户列转支出等等现象,这就需要强化监督机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通常施工单位会采取计划性开支,虽然控制了资金,但是资金调用不够灵活而影响了施工进度。因此,在概预算审批的时候,就要对管理费用实施预算,以避免支出严重超标。
二、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财务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实施财务管理可以为成本控制提供应对措施
施工企业的运营中,要使管理策略具有合理性,就要以成本数据作为依据,以对行业竞争环境充分了解。施工企业项目投标阶段,也可以根据财务数据确定企业的经营情况和承接施工项目的能力,然后确定投标价格。如果在财务数据不够准确,就会导致投标价格过高,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在施工阶段通过降低成本而确保资金运行顺畅。
2.实施财务管理可以运用财务分析对工程效益进行评估
施工企业的运行依赖于工程施工项目所创造的利润。施工企业要能够处于科学的运行状态,除了物化劳动和人类劳动是前提条件之外,还要开展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以避免企业的工程施工项目挂历仅仅局限于内部单纯项目,而无法获得高收益。采用财务分析的方法,可以科学地评估工程效益,并做出预测,以确保工程运行有的放矢,有计划地展开。
3.实施财务管理可以对工程项目的投标和施工发挥指导作用
对于工程施工企业而言,财务管理不仅仅是对资产和资金的管理,而是对企业未来发展发挥着预测作用。工程项目施工中实施财务管理,通过积累财务数据和成本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分析报告,对企业决策发挥着重要的参考作用。施工企业的领导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对新的工程项目投标价格进行评估,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投标成本。此外,不同的施工环节,资金使用量也会有所不同。通过财务分析结果可以对每一个施工环节所需要使用的资金数量进行预测,以对资金运行情况准确评估。
三、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财务管理的应用
1.应用财务管理可以确保成本信息按照工程量清单进行收集
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涌现出来,使得行业市场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竞争力也相对增大。这就需要以财务管理为有效途径,实施施工项目管理。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做好工程概预算是重要的环节。工程概预算是按照工程项目清单设置的,在工程施工中,就需要在收集成本数据的过程中,以工程项目清单作为依据。在工程施工中,所涉及到的费用包括施工材料费用、施工机械费用、劳动力费用以及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费用。按照程项目清单对这些需要支出的费用做出预算,提出收集成本数据信息的方法,以对信息收集的原则进行设置,由此而确定财务成本核算方案。当处于工程施工运行中,所预算的成本与施工中实际发生的成本具有可比性和相通性,预算成本数据不仅对工程预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还能够对工程施工中所产生的成本信息及时反馈,通过对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就可以查找出两者存在不一致的原因,由此而对项目管理提供可参考依据。比如,工程项目的索赔时效是一个月时间,但是索赔的具体实施,就要根据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信息以明确。如果索赔需要在月中的某个时间段支付,就要将接收的时间点确定下来,以多算财务信息公布的时间。但是具体实施中,都是月末才会公布财务报告。这就意味着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存在着滞后性。
2.应用财务管理可以使用赢来值理论分析施工成本信息和施工进度信息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对施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所能够采用的方法很多,包括曲线分析法、横道图分析法、表格分析法等等。虽然从理论的角度而言,成本管理被单独列出来,但是,当进入到工程施工中,成本管理就成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个环节,需要处于管理环境中进行分析。工程施工管理中,成本管理与工程期限、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存在必然关联。每一个工程施工环节的施工费用都是有限的,且都有各自的使用规定。任何一个施工环节,如果资金使用超标,或者费用发生、时间和结算的时间发生变化,就必然会给工程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在对施工成本进行控制的时候,要考虑到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质量保证情况。如果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就会导致返工,如此而影响了施工进度的同时,还会需要投入一定量的资金,这就必然会提高施工成本。运用赢来值原理,将施工进度与施工成本建立关联,对施工成本实施管理的同时,对施工进度以有效控制,以为管理决策者提供数据信息,为其对工程进度的运行情况以及工期做出预测。
四、结论
【摘要】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经营造成严重冲击,我国企业应从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分析中,找到发展方向,找到运营节奏,找到运作方法。根据企业现存和潜在的资源,制定相应的业务战略、投资战略和融资战略。
【关键词】金融危机;资金链条;融资战略;投资战略
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经营造成严重冲击,保证资金链条安全成为企业关注的第一要务。企业是否要退出、维持或扩大现有业务,是否进行业务转型都要根据资金链安全的需要加以考虑,根据资金链安全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融资战略和投资战略。
一、企业融资战略分析
(一)融资战略是企业的战略核心
企业经营战略思考的基本内容应包括:第一,企业所经营业务有无安全、顺畅、稳定的现金流;第二,企业投资有无可靠、稳定、满意的收益率;第三,企业所开展的业务过程是否有助于增强和保持潜在的融资能力。就是说,企业的业务、投资和融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融资作为企业资金链的安全保证是考虑的基本点。只有满足企业业务、投资与融资有机结合的经营运作才能够增加企业价值,才能保证企业在危机中生存、发展。面对危机,企业要认清行业发展趋势,根据自身条件重新给自己定位,确定企业的业务组合、经营节奏、投资方向、融资方式等,力争形成有竞争力的、独特的盈利模式。
在金融危机中很多企业因资金链条的断裂,失去融资能力而倒下了。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企业始终要保有融资能力,要有足够的资金准备以应付发展需要,应付不时之需,确保企业的资金链条不会断裂。企业的融资战略是思考怎样做才能保证吸引投资者的眼球,得到债权人的信任;怎样保证随时拥有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主动权。企业理想的经营状态是:企业的经营业务具有成长性,经营现金流安全稳定;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投资效果是可以预期、可以把握的。企业确定业务组合,确定投资项目要得到投资人和债权人认可,企业融资规模和方式也要经投资人和债权人认可。要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相应就必须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稳定企业的经营预期。
从融资角度看,企业的经营是在做资产,用于匹配负债。企业的投资是做未来的预期收益,用于吸引更多投资。企业做项目的投资活动属于企业的虚拟经济活动。企业的具体生产活动属于实体经营活动。对企业来说,做项目、做上市、做发债、做并购、做资产出售、做贷款等活动均属于虚拟经济活动。虚拟经济也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在经济低潮期,市场利率低,要积极进行发债融资和发股融资的前期准备;等到经济期,股市市盈率高时,再进行股权融资。这样低成本负债融资,高溢价发股融资;再加上经济低潮期收购兼并,经济期高价抛出资产等资本运作活动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就是所谓虚拟经济的效益。
面对经济危机,我国中小企业应根据经济周期波动情况,根据企业现实拥有和潜在拥有的资源,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和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在保证资金链条健康、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经营战略。通过战略研究确定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通过战略研究确定应该在哪个市场竞争,应该如何在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等方面取胜,应该如何保证企业业务的可持续成长。
(二)融资战略目标、方式和节奏
面对当前的经济衰退局面,企业要制定相应的融资战略以保证资金链条的安全。融资战略的制定必须考虑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充分考虑企业具体的资源和经营状况。融资工作应能满足企业运营的基本资金需要;要能维护和拓宽企业现有的融资渠道;应能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应能降低企业的筹资风险;应能提高企业在筹资中的竞争力。
面对经济危机,企业应学会过紧日子,学会从企业内部开辟资金来源。要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加强内部管理,节约各项费用,降低利润分配率,提高留存盈余,合理制定和利用折旧计划等以增强积累,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加强企业内部资金调度,避免资金闲置。中小企业应利用国家目前的各项优惠信贷政策,争取银行贷款并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银企合作关系。
对于采取扩张战略的企业来说,现在是进行项目融资的好时机。应积极关注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和未来具有稳定现金流的投资项目。应考虑使用类似BOT等项目融资方式。资源类开发项目可以考虑用产品偿还负债的融资方式。大型设备投资则应尽量和金融机构合作,考虑使用融资租赁的方式融资。
企业要掌握好融资的节奏,经济衰退期进行企业融资的风险相对较小,目前企业应积极开展融资工作。企业做融资的过程,首先是融资的前期过程,是企业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论证过程、对未来业务组合调整的构思过程,是项目的研究论证、项目报批的过程。现在是大型上市公司发债融资的好时机,应积极采取发行企业债的方式进行融资。大型公司发股票融资还需等待,应进行必要准备。目前世界各国股票市场低迷,股票市盈率低,不是进行股权融资的好时机,2010年后情况应有所变化。
二、企业应对危机的投资战略
(一)投资战略目标与投资机遇
企业投资战略规划的核心是资源配置,其依据是核心竞争能力能否发挥以及运用的强弱,其评判标准采用一系列明确的财务指标和高于其他战略方案的资本报酬率。有扩张能力的企业在经济复苏阶段应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积极进行融资,用于增加厂房设备,建立存货,开发新产品。
在经济衰退期企业要制定稳妥的投资战略。投资的战略目标首先应是保证企业的融资需要,换句话说是能够引资、融资的项目才是可以投资的项目;投资战略的第二类目标是产业转移目标;投资战略的第三类目标是企业经营一体化目标,即在企业的经营产业链上延伸,建立有保证的销售渠道,掌握关键技术,掌握原材料、能源供应链等;投资战略的第四类目标才是项目的收益性目标、企业的成长性目标、市场地位目标等。
目前世界经济处于衰退状态,也是企业难得的投资机遇期。一般来说,现在是进行产业升级的好时机;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好时机;是进行资产收购的好时机;是进行项目前期运作的好时机。
企业投资还包括企业的资产买卖活动。一般而言,在市场资产价格高估的时候卖出企业的资产,即高溢价卖出企业的权益资产,高溢价卖出企业的项目资产,从而收回投资,兑现利润,落袋为安,获利了结。在经济低潮期资产价格普遍低估时要积极去买资产,低成本做项目、买项目、收购企业、进行PE投资、股权投资等。
(二)企业的投资要把握节奏,并具有可退出性
企业投资的一个战略考虑是,投资的可退出性。投资项目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一个投资项目的好坏,往往取决于什么时候进入,什么时候退出。项目做得好,不如项目卖得好。要掌握好投资的节奏,理想的情况是,在经济低潮期启动项目开发,等到项目基本做好的时候,社会经济也进入爬升阶段。这时项目本身已经升值,即使企业自己不去完成项目建设,也会有人愿意高价买走。
通常很多投资项目的风险在于投资周期过长,许多大型项目是跨经济周期项目。所以,在经济低潮期低成本启动的项目建设,在经济期项目可能仍在建设过程中,如果项目具有可转让性,在项目已经具有转让的商业价值的时候,企业则面临一个不错的选择,或自己继续投资兴建,或中途转让获利了结。就是说在投资项目前就考虑好如何将其卖掉。投资的可退出性是规避投资风险的重要途径。
掌握好企业的发展节奏十分重要,企业发展的节奏要与宏观经济周期和行业发展周期相合拍。那些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具有周期把控能力、有逆周期经营能力的企业,将更有可能变危机为机遇,自如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挑战。
当前危机虽未完全过去,但不能过度悲观,当大家都在准备冬眠的时候,就是有心人准备春耕的时候。所谓不能过度悲观是指,不要认为价格还会深幅下跌,不要认为经济复苏遥遥无期,不能过快处理库存,甩卖商品,变卖资产。要准备春耕,就是利用经济调整期,进行产业升级换代,进行自身业务调整。当然也不是盲目扩大规模,而是掌握好节奏,做一些前期开发准备。比如,检修、更新设备,研发新产品,进行项目前期研究,软性投入;准备在以后经济起飞时大干快上。
(三)目前可供选择的投资领域
我国目前大范围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目的在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生产力。国家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在这种背景下,装备制造业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期。我国目前比较安全的国内投资领域包括:环保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资源类产业,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医药医疗产业,交通、IT通讯产业,金融服务业,连锁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