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混凝土结构设计论文

混凝土结构设计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1 17:12: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混凝土结构设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混凝土结构设计论文

篇(1)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深入推进,建筑需求量越来越多。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结构是普遍使用的一种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具有承载力强、耐久性好、刚度大、耐火性高、安全性高等特点,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成本较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实际中,为了确保建筑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实现建筑工程的各项功能,必须对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严格的管控,合理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1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不足

1.1地基与基础设计中的问题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天然地基独立基础有时因为持力层土层分布不均匀,使基础坐落在软硬不均的土层上,相邻基础沉降差过大,导致基础变形过大;由于地下室在提高建筑稳定性、地基承载力、减少地震破坏以及解决建筑埋深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很多建筑工程中,经常会设置地下室。当建筑选址在山地上时,由于原始地貌水位较低,设计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建筑工程竣工后由于回填土体毛细现象,导致地下室底板及外墙承载力不足,出现墙体裂缝和底板涌水现象,给工程项目带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和损失。

1.2混凝土上部结构设计中的问题

在混凝土结构上部设计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框架结构中抗震设防防线较少;因梁跨度大,梁截面高度就大,而框架柱截面较小,导致强梁弱柱情况出现;框架—剪力墙和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布置不均匀,出现单肢剪力墙刚度过大,应力集中,连梁刚度过强等;高层结构中忽视零应力区等现象。这样类似问题出现,会给建筑结构的安全带来隐患。

2混凝土结构设计不足的应对策略

2.1混凝土结构地基与基础设计

在实际工程中,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形式时,要么基础情况非常好,地基承载力非常高;要么上部荷载较小,楼层数较低,对地基承载力要求也较低,采用天然地基可以使工期短、造价低。但无论如何都要满足地基的强度和变形要求。根据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规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低于130kPa、相邻建筑物距离过近可能导致发生倾斜、建筑物附近堆载过大等都应进行变形验算。当基础处于软硬不均的持力层土层上时,要采用褥垫层以调整不均匀沉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厚度约为500~600mm的换填,并进行分层碾压夯实。采用锥形独立基础时,斜面坡度小于1:3,混凝土能够振捣密实,保证基础强度和高度的要求。在对基础间拉梁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梁上土的重量和柱底荷载拉力的作用,适当的增加配筋,从而保证基础的整体刚度。对于地下室工程,宜建造在密实、均匀、稳定的地基上。当处于不利地段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充分考虑各个构件所承受的荷载,尤其是水浮力,回填土后水的压力会升高。底板的浮力会加大,墙体的水平压力也会增高。针对这样的问题,在建筑使用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应将底板和地下室外墙尽量分隔成小跨,以减小压力对底板和外墙的影响,减少开裂情况的发生。同时,可以提高垫层混凝土强度等级,厚度也不小于100mm。

2.2混凝土结构上部设计

上部设计中,宜设置多道防线。(1)对整体建筑的抗震要求进行全面考虑,也就是重视概念设计。抗震设计宜采用平面布置基本均匀,竖向刚度无明显变形、承载力无明显突变的结构体系,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结构。因此应选择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和构件截面尺寸以及合适的配筋方式,确保竖向构件有足够的延性,增大构件的塑性变形能力。框剪结构和剪力墙结构设计时,剪力墙应沿着纵横两个方向,布置在建筑周边、电梯间、楼梯间及荷载较大的位置,墙体间距满足规范,同时单片剪力墙的水平剪力不能高于结构底部总水平剪力的30%。在设计第二道防线时,要对剪力墙连梁的跨高比进行严格控制。实践表明,剪力墙连梁跨高比为5时,各项性能是最好的。(2)在进行剪力墙梁、柱设计时,应该坚持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的原则。此外,对于中震程度建筑混凝土结构,需要考虑第一级别剪力墙,墙肢数量最少要保持4肢。当第一级别的剪力墙进入塑性阶段后,需要在级别较小的剪力墙进行多道设防,避免建筑在震动下过度变形,从而对级别小的剪力墙造成危害。在上部结构设计中,设计者应有选择的将纵横两片剪力墙连接在一起,在遇到中震或者大震时,剪力墙开裂会达到耗能的作用,这样就保持了建筑延性破坏,确保了建筑整体性能不损坏,真正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以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3结束语

在新时期下,不管是业主,还是建设单位都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有很高的要求,即使是墙体开裂都会对人的心理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结构设计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认真、仔细的对混凝土结构进行设计,并反复审查,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不断优化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案,从而促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升,为整个建筑工程各项功能的实现提供保障。

作者:毛亚凤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立军.论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J].工程技术研究,2017,(2):73+75.

[2]仇文法.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J].住宅与房地产,2015,(28):53+57.

篇(2)

关键词:建筑施工;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

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当前建筑工程施工中主要的建筑结构,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将会对建筑物的使用性能产生直接的影响,甚至还会对建筑主体结构的稳定性构成极大的威胁与破坏。而就目前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现状来看,因为很多施工单位的质量控制意识薄弱,施工工艺水平较低,再加之结构设计不合理等问题的存在,导致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大小不一的裂缝,大大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服务质量。因此,本文重点对建筑施工中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进行了探讨分析,从而得出以下相关结论,以供参考。

1 设计人员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裂缝控制问题

很多建筑设计人员在对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设计时,主要是通过利用计算机系统得出计算结果,并未考虑到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甚至并没有对混凝土约束拉应力、混凝土收缩等关键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只是完全依赖于计算机软件结果,单方面注重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方面,缺少裂缝预防控制意识,这就导致一些结构部位频繁出现裂缝。而在借鉴作用下产生裂缝时,很多设计人员普遍认为是与设计质量无任何关联的,这是因为他们所设计的施工图纸完全达到了国家规范的规定要求。然而,这种认知必然是错误的想法,在我国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关于裂缝控制的条文要求并不多,尽管满足了规范设计要求,但并不是可以对所有间接作用产生的施工裂缝进行有效的控制。所以,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应当站在全局角度上看待问题,切实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在对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同时,采取一定的裂缝防治措施。

2 裂缝控制措施应强调概念设计

近年来我国虽然出版和发表了不少有关间接作用原因产生的裂缝控制书籍和论文,其中还有一些文献专门论述了采用计算方法确定混凝土的约束拉应力、伸缩缝间距、防裂钢筋数量等内容,这无疑从理论上有助于裂缝控制工作的进步。但是这些计算方法均基于考虑简单的工程情况,而且其中涉及混凝土材料性能、工程中的环境温度变化情况、结构刚度、地基的水平阻力等的参数较难准确取值。因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很大影响。由于实际工程的复杂性、混凝土材料性能受到多种因素变化的影响,工程中的环境温度变化的不确定性,使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在很多情况下只具有参考价值。因而基于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关于间接作用原因产生的裂缝控制措施主要依赖于总结工程经验而得的概念设计结果。

3 总结工程中的裂缝控制经验,进一步完善概念设计

工程经验表明,不同类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由于间接作用的原因产生的裂缝具有某些规律性。其特点是多发生在混凝土因约束产生的拉应力较大部位,通常和承受荷载的关系不明显。而且这些裂缝往往不会严重影响结构受力性能,但会影响结构的耐久性甚至影响正常使用。因而结构设计人员仍需采取有效措施对这类裂缝进行控制。

对易出现裂缝的部位,目前在设计中通常采用了“放”、“抗”或“抗放结合”的控制裂缝措施,工程经验表明在与材料、施工等部门密切配合的情况下,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放”就是释放或减小上述易裂部位混凝土截面内的约束拉应力,这类措施包括对平面长度较长的房屋采用伸缩缝,或采用设置若干个后浇带、加强带等方法。在这类措施中实践证明尤其以分割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控制裂缝效果,但是它却往往受到使用条件不允许分割的限制而不能普遍采用。

4 结构设计人员应该尽早介入建筑方案和初步设计工作

可以说,建筑方案设计初期阶段对于整个工程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更是与后续其他结构设计专业工作的正常进行相关。所以,建筑设计人员在对建筑方案进行初步设计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裂缝控制和抗震设计等重点问题,并与其它专业的设计人员进行共同讨论交流,及时对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其次,要特备加强对结构约束拉应力的控制,由于大部分的建筑设计人员通常都会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以此来对建筑方案初步设计的合理性进行考量,常常忽略了对其他设计专业的了解掌握,使得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案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在实际的结构设计工作中,各专业的设计人员要积极探讨交流,共同对裂缝控制问题进行配合协作。

5 注意改进防裂钢筋的构造

目前在某些工程设计中可以见到为了防止双向矩形板在房屋端部阳角发生45°的裂缝,该部位除设有正交的沿板两个跨度方向的双层双向钢筋外,还在板的上部设有附加放射形短钢筋,其长度一般不超过1.5m。这些短钢筋通常绑扎在板角部纵横向负钢筋的上方,其位置影响了角部负钢筋应置放的正确位置,因而减少了角部纵横向负钢筋的有效高度,使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实际上足够的纵横方向的钢筋的合力已能很好地抵抗板垂直于板角45°处混凝土的约束拉应力、并在该处形成裂缝后能起到抑制裂缝开展的作用。

另外,我国目前仍旧有部分建筑工程设计并没有对楼板内沿预埋电气线管裂缝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因此,当板厚度较薄时,再加之预埋线管径较大,线管多等问题,导致混凝土截面出现裂缝现象。所以,笔者通过多年实践工作经验提出建议,设计人员在对钢筋构造进行设计师,应该全面掌握管径与板厚的实际情况,事先设计出有效的防裂构造,同时要对钢筋长度和间距进行严格控制,确保钢筋两侧的锚固长度≤30d,从而达到理想的防裂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引起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因素有很多,而无论是哪一种问题发生,都将会对建筑整体结构的安全性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都要加强对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可以通过参考以往同类型工程实例,对其中已发生的危害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从而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措施,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宗,王焰华.地下空间结构裂缝控制与防水新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8).

篇(3)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抗剪承载力,抗剪计算

 

1.钢筋混凝土力学发展历史

自从美国加州大学Ngo.D和Scordelis.A.C于1967年首次发表“钢筋混凝土梁的有限元分析”一文开始 。自此,至此后的1982年,钢筋混凝土力学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成1982年以后至今,钢筋混凝土力学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钢筋混凝土力学计算中重要的一项——抗剪承载力的计算。从早期的“分离裂缝”模型到后来的“分散裂缝”模型的建立。现有的钢筋混凝土梁抗剪计算模型普遍采用以下几种 :软化桁架模型、45°桁架模型、变角度桁架模型和修正的受压场理论模型等,后两种模型的精度还依赖于斜裂缝倾角的准确估算;而 Chen 等对纤维布抗剪加固的精确计算模型,其前提是已知斜裂缝的倾角值。免费论文。发展到如今,结合数字计算器的高端性能,结合有限元的分析方法,计算模型和方法日趋完善。

目前世界各国学者就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的剪切强度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多种理论 。这些理论有:(1) 按桁架或拱的模拟分析。 这种理论指出钢筋中拉应力和斜裂缝间混凝土中压应力的存在,指出箍筋角度变化是对它的应力的影响。但这种理论没有说明已被确认的事实,即梁的抗剪强度是由混凝土和抗剪钢筋共同承担的,并且这种理论没有考虑变形协调。(2) 基于混凝土在复杂应力作用下的极限破坏理论。这个理论建立在破坏阶段内外力平衡的基础上。(3)应用有限元法的分析。免费论文。即将梁分割成一个由许多离散单元组成的结构物,这些单元仅在结点铰接相连,对不同材料的单元采用各自的应力-应变关系,然后作为平面应力问题求解。

2.各国规范比较

长期以来 ,人们都是采用基于大量试验数据来求得经验公式 ,对刚筋混凝土结构和构件进行设计计算 。由于刚筋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复杂性 ,斜截面抗剪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剪跨比,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腹筋配筋,纵筋的配筋量,界面的尺寸效应,轴向力的影响,支座约束的影响,加载方式等,从而导致试验和检测手段的差异性 ,无法在试验中获得试件的全部结构性能。因此 ,就某一特定结构所得到的试验结果和经验公式,各国的相应规范会有很大的出入。在这里对中,英,美国的规范做出相应的比较和分析。

2.1我国规范

钢筋混凝土的受剪承载力计算由于其影响因素多 ,受力状态复杂 ,一直都是钢筋混凝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建国以来 ,我国分别于 1966年、 1974年、 1989年和 2002 年颁布了 4 本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都分别对钢筋混凝土抗剪强度的计算提出了相应的经验公式。其中 1966 年颁布的BJG-21-66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几乎完全参照 1955年苏联颁布的规范 HnTy-123-55 ,这不仅不符合我国国情 ,而且在安全性上也存在很大问题 ,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它还不能算作是我国的第一本规范。从 20 世纪 60年代后期到 70 年代初 ,我国学者结合实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于 1974年颁布了 TJ 10-74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现行施工规范就是以这个为依据。

分析现行规范,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

(1)纵筋对混凝土有销栓作用 ,所以纵筋的配筋率对钢筋混凝土的抗剪是有影响的 ,规范中没有反映出这一有利因素。当然 ,对于设计 ,是偏于安全的。

(2)抗剪强度的增长率是小于截面高度的增长率的 ,规范中没有考虑尺寸效应。

(3)支座负弯矩的出现是对抗剪有利的 ,是偏于安全的 ,规范中忽略了这一点。

(4)规范中考虑剪跨比的影响只针对受集中荷载作用的构件 ,而对受分布荷载的构件却未考虑剪跨比的影响。

2.2中美设计规范的比较

J TG D60 - 2004规范和 AASHTO LRFD 规范按极限承载能力效应组合计算出的内力相差较大 ,但用 2 种规范计算出的抗弯配筋面积和抗剪承载力却基本相同。主

要原因有:

(1)荷载取值不同。

(2)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效应组合系数不同。

(3)材料参数取值不同。

(4)活载横向分布系数和车道横向折减系数不同。免费论文。

(6)抗弯承载力公式系数不同 ,抗剪承载力公式内容有差别。

2.3中英设计规范的比较

(1)我国混凝土中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只考虑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箍筋的抗拉强度 ,而英国规范中则分别考虑了纵筋的强度、 混凝土抗压强度和箍筋强度 ,考虑因素较我国全面。

(3)英国混凝土规范对构件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分的比较细致,不同应力阶段有不同的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而我国则为单一的公式。

(4)我国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值较英国规范偏小,即英国混凝土规范的计算值偏于保守。

3.总结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规范和文献,对钢筋混凝土的抗剪性能和计算做了相关的阐述。在查阅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计算式和相关参数的取值还是采用的半经验半理论的方法,世界各国的规范也是各有差异,这些都说明对于钢筋混凝土力学的研究,目前还没有一个十分完善的分析研究方法,这就有待于后续工作者的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胡兴国.钢筋混凝土力学的发展与现状.华中建筑,1993(3).

[2] 周英武等.钢筋混凝土梁斜裂缝倾角理论与试验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8(3).

[3] 黄侨等. 基于塑性理论的钢筋砼简支深梁的抗剪强度研究(一).工程力学2005(8):167-170.

[4] 王向阳等.中美桥梁设计规范的内力计算比较.世界桥梁,2007(4):78-80.

[5] 过镇海,时旭东.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 GB50010- 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7] 赵国藩.高等钢筋砼结构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9.

篇(4)

【关键词】 钢筋砼结构;最小配筋率;受弯构件;带肋钢筋

【中图分类号】 TU528.0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727-5123(2011)01-065-02

Selection of minimum reinforcement ratio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ending part

【Abstract】 Steel ratio of capacity to ensure the safe use of the main factors to determine reasonable minimum steel reinforcement

ratio, to ensure building safety and bring good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the paper design of the structure under the current minimum

allocation Rate of reinforcement.

【Key words】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Minimum reinforcement ratio; Bending part; Ribbed steel bars

现行的国家规范“砼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中把HRB400钢筋确定为钢筋砼结构的主导用筋。其后冶金企业研制开发的符合国情标准“钢筋砼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1998) 的新型号筋。HRB500钢筋具有强度高、延性好、耐高低温、耐疲劳和可加工性能好的优点,符合砼结构对建筑用筋性能指标的主要内容要求。HRB500钢筋在建筑行业中己得到广泛使用,会促进其它相关建筑材料的发展提高,因此而带来可观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促进建筑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钢筋砼梁的主筋纵向筋配筋率是保证安全使用影响承载力的主要因素,配筋率的变化不仅使梁的受弯承载力产生变化,而且会使梁的受力性能和破坏特征发生质的变化。当纵向主筋配筋率少到一定值后,梁的受力性能会产生大的变化,同无筋素砼梁没有什么差别。当这种梁一旦在受拉区的砼出现开裂,裂缝截面的拉力会很快超过屈服强度而进入强化阶段,造成整根梁发生撕裂,甚至使整个钢筋被拉断,这种破坏现象没有明显的预兆,属于脆性破坏。为了防止这种脆断的产生,钢筋砼结构设计规范明确规定:钢筋砼受弯构件的纵向受力主筋的配筋率不能低于某一限定值,该值即为受控钢筋的最小配筋率。HRB500钢筋作为一种新型的高强钢筋,已经在工程实践应用范围较广,必须合理确定其作为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在实践应用中探讨对HRB500钢筋作为受弯构件纵向主受拉的最小配筋率作浅要分析。

1最小配筋率确定的一般原则

钢筋砼受弯构件的最小配筋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试验和理论分析均表明,构件的最小配筋不仅与受力形态、表面尺寸及形式、材料强度有关,而且与受荷时间的长短、温度变化的大小、收缩及徐变的程度有关。目前世界一些国家对钢筋砼受弯构件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的取值方法基本上有两种:即模型法和经验法。模型法是以截面受拉区砼开裂后,受拉钢筋由于配置过少而立即屈服进入强化阶段,此时的受拉钢筋配筋的最小配筋率。经验法是指直接给出最小配筋率的的取值,而没有受完整的受力模型作为取值准则,但其中也从不同角度考虑了一些因素对最小钢筋率取值的影响,所考虑的这些因素的影响规律与模型方案的趋势有一定的近似性。

而国内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钢筋砼受弯构件的最小配筋率的确定原则是:截面开裂后,构件不会立即失效(裂而不断),即在最小配筋率的条件下,构件的抗弯承载力不低于同截面素混凝土构件的开裂弯矩,即:

MEY≤Mu ①

现以单筋矩形截面承受纯弯矩作用为例探讨钢筋砼受弯构件的纵向主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问题。首先要计算钢筋砼梁的开裂弯矩。由于钢筋砼梁开裂时,钢筋的应力很低,因此计算钢筋砼梁开裂弯矩时,可以忽略钢筋的作用,即钢筋砼梁的开裂弯矩等于素砼的开裂弯矩。根据文献对素砼梁的开裂弯矩的推导计算,无筋素砼梁的开裂弯矩为:

MEY =0.256Fftbh2 ②

试中: ft-为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根据钢筋砼梁的受力进行过程, 按照现行砼设计规范关于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不考虑砼的抗拉强度”,假定钢筋砼梁达到极限承载力状态时的截面力臂为yho,其中y为内力臂长度系数,则钢筋砼梁的极限弯矩为:

MU = yhoòyAS

此时òy= fyAS =pmin bho Y=1

MU = ho fypmin bho③

将式②、式③ 带入式① 以后,求出:

pmin=0.256ft / fy[h/ho]2 ④

2国内不同时期砼结构设计规范对最小配筋率的规定

根据介绍对世界各有关国家砼结构设计规范,对钢筋砼受弯构件规定的最小配筋率进行了简单比较,见表1。为转化为国内材料强度后各有关国家砼结构设计规范,对钢筋砼受弯构件规定的最小配筋率表达式。

表1不同国家对钢筋砼构件最小配筋率计算要求

我国的设计规范对于钢筋砼受弯构件,确定的最小配筋率的规定基本上是沿用前苏联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规定,数值明显偏低。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结构设计的安全度增大以及结构耐久性设计概念的应用,钢材供应状况及水平的偏高,每次规范修订均适当提高了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而且使其更为合理。a.在原《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J10-74中规定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百分率:当砼强度标号为200号及以下时为0.1;当砼强度标号为250-400号时为0.15。b.在进行了修改后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1989中规定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百分率:当砼强度等级为C35时为0.15;当砼强度等级为C40-C60时为0.2。c.在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规定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百分率为0.2和45 ft / fy中的较大值。

从国各内各个阶段设计规范对最小配筋率规定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国民经济收入稳步的提高,对结构安全度的要求逐渐提高,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构件的最小配筋率均有提高,而且考虑了材料强度的影响,有利于促进高强材料在工程中的大量应用。

3HRB500钢筋砼受弯构件的最小配筋率的应用

根据我国现行的《钢筋砼用热扎带肋钢筋》GB1499-1998中规定:HRB 335的屈服强度为335 MPa,HRB 400的屈服强度为400 MPa,HRB 500的屈服强度为500 MPa。我国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HRB 335的屈服强度设计值为300 MPa,HRB 400的屈服强度设计值为360 MPa,不同种类钢筋材料分项系数ys均为1.10,因此HRB500钢筋的屈服强度设计值应取为450MPa。根据资料介绍的试验结果并考虑到裂缝宽度的影响,对HRB500钢筋的屈服强度设计值建议为420MPa,材料分项系数ys为1.19。根据我国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规定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百分率公式45 ft / fy,分别计算出各种钢筋的最小配筋率。详见表2。

表2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配筋率要求

根据表2可以看出,钢筋砼构件的最小配筋率的确定,不完全是技术问题,还反映了某一地区当时的经济建设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政策性。因此,考虑将HRB 500钢筋砼受弯构件的最小配筋率百分率(%)为: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大于C30时为0.15,当砼强度等级为C30以上时为0.2和45ft / fy 中的较大值为宜。根据上述浅要分析,国家推广应用HRB500钢筋不仅可以满足建筑行业科技飞速发展的需用,还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在工程实践中大力推广HRB500钢筋,考虑到我国实际国情,要采用HRB 500钢筋砼受弯构件的最小百分率(%)为:当砼强度等级不大于C30时为0.15,当砼强度等级为C30以上时为0.2和45ft / fy,中的较大值安全。

参考文献

1徐有邻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篇(5)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

在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时,一般原则是尽可能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保证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三者称为结构的可靠性。结构在静态荷载和瞬态动载作用下,安全性问题是结构可靠性研究的重点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人身安全和经济效益,而结构在循环荷载作用下,耐久性问题结构是结构可靠性研究的重点问题。用来度量安全性的指标称为安全度,耐久性可以用使用年限来衡量,结构可靠性的数值度量用可靠度,因此,结构的可靠度比安全度具有更广泛的内涵和外延。

1 钢筋混凝土施工的可靠度

结构可靠度的定义对于施工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同样适用,但是也有区别,就施工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而言,定义中规定的时间是指结构构件由设计方案的图纸变为真实结构的施工期,时间要远远短于设计基准期,规定的条件是指满足设计方案的要求,且能保证安全、可靠的正常施工,规定的“预定功能”是指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施工费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能够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可靠。由于结构可靠度定义在施工期的特殊涵义,根据结构在使用阶段承载能力的极限状态也可将施工期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极限状态区分为正常施工极限状态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正常施工极限状态相应于施工期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正常施工要求,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相应于施工期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要求。钢筋混凝土结构正常施工的极限状态与正常使用的极限状态是完全不同的,施工期的时间短,但是施工荷载和结构抗力不可预见因素多,因此施工期结构承受的荷载及结构抗力的不确定性因素、统计规律、分布概率的模型是研究施工期钢筋混凝土结构可靠度的不可少的内容,但是这些统计规律要经过长时间、大规模的生产实际才能体现。对于施工期钢筋混凝土结构可靠度的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也是可靠度分析中重要的内容,模型与实际过程越接近,计算结果也就越精确,以往计算可靠度的方法对于施工期钢筋混凝土结构可靠度的计算也不再适用。

2 钢筋混凝土施工的常见质量问题

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是高智商的脑力劳动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会涉及到设计、施工、监理多方面的设计技术人员,钢筋、混凝土、模板支架等各种施工材料,还有不同的施工机械,所以结构的施工阶段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可靠度失效的产生方式也是多方面的,一般说来,可将施工期结构失效的原因归结为结构抗力不足和施工荷载超载两个方面。

2.1 施工期的结构设计方案不合理,主要是因为在我国还缺乏这方面的规范和强制要求,国内的结构设计方案都是按照设计基准期来考虑,对于施工期的结构可靠度来说是不科学的。并且结构设计方案一般原则满足预定功能前提下,力求施工简单易行,经济合理,这在某种程度上会使设计者轻视施工期的结构设计方案,特别选定结构分析模型时在能够反映结构的真实工作情况,为计算简便要尽可能省掉次要细节,但是,施工期的结构模型要比设计基准期复杂得多,影响可靠度的因素也比较多,模型的简化使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其后果是很严重的。

2.2 设计荷载选取错误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是一项高智商的脑力劳动,设计的每一步都要认真谨慎的对待,特别是结构荷载种类很多而又有不同的规范,在选取时稍有疏忽,就可能漏项或选取的荷载不满足规范的要求,还有一些设计人员为了计算的简便随意的简化模型忽略掉了重要的荷载,这些都会对施工期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构成威胁。设计荷载的选取错误是设计阶段影响结构可靠度的主要因素,但是这些错误与设计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有关,可以避免。

2.3 计算错误

在以前计算机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时候,结构计算式非常复杂的计算错误不可避免,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结构设计软件的兴起,只要模型、参数选取正确,计算错误可以避免。

2.4 施工图错误

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的主要依据是施工图,如果绘制施工图时出现错误,也可能由施工技术人员对施工图的理解出现歧义,那么所建造的结构就不具有设计规定的目标可靠度,极易在施工期间引发工程的质量安全事故。

2.5 未按规范要求施工

规范中对钢筋混凝土施工中钢筋绑扎、混凝土的配比、混凝土浇筑振捣、混凝土工程成品养护等流程均有相应规定。若不按规范要求施工极易造成混凝土工程质量安全问题。

3 钢筋混凝土结构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科学配制混凝土是保证质量的先决条件

3.1.1 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换算

试验室所确定的配合比,其各级骨科不含有超逊径颗粒,且以饱和面干状态,但施工时,各级骨科中常含有一定量超逊径颗粒,而且其含水量常超过饱和面干状态。因此应根据实测骨科超逊径含量及砂石表面含水率,将试验室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其目的在于准确的实现试验室配合比,而不是改变试验室配合比。调整量 =(该级超径量与逊径量之和)-(次一级超径量+上一级逊径量)

3.1.2 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调整

试验室所确定的混凝土配合比,其和易性不一定能与实际施工条件完全适合,或当施工设备、运输方法或运输距离,施工气候等条件发生变化时,所要求的混凝土坍落度也随之改变。为保证混凝土和易性符合施工要求,需将混凝土含水率及用水量做适当调整(保持水灰比不变)。

3.1.3 混凝土外加剂适量添加

根据施工环境适量在拌制混凝土过程中掺入用以改善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能及耐久性等性能、调节混凝土凝结时间、硬化性能的外加剂,掺量一般不大于水泥质量的5%。

3.2 和易性是决定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

和易性是混凝土和物的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等多种性能的综合表述。当混凝土拌和和易性不良时,则混凝土可能振捣不实或发生离析现象,产生质量缺陷。混凝土的和易性良好,混凝土质量,通常一些人配制混凝土选用低水量、低坍落度,强调以振实工艺来保障混凝土质量,其实这样易产生蜂窝,孔洞等质量缺陷,实践表明,和易性良好的混凝土才便于振实,且应具有大些的流动性或可塑性,以利于浇筑振实,且应具有较好的粘聚性和保水性,以免产生离析,泌水现象,现在通过掺高效减水剂来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

3.3 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成品养护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材料的质量、配料准确、搅拌均匀运输,浇筑振实成型,养护等整个施工环节中,浇筑振实成型是主要的环节。在混凝土浇筑成型时,由于没有振实所产生的外观上的气孔、麻面、蜂窝、孔洞、裂隙等质量问题,易引起重视,但由于振捣不良,所产生的内部蜂窝、孔洞所导致的内在质量问题,人们容易忽视。而混凝土内在质量缺陷,同样引起混凝土结构物的破坏。所以,混凝土振捣应引起施工人员(特别是混凝土振捣工)足够重视,质检员应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使混凝土振捣良好。

3.5 预防混凝土缺陷的发生是质量控制的重点

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好坏,是由设计人员、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混凝土质量的好坏,除外观上的蜂窝、麻面、缺陷外,主要是混凝土强度能否达到要求,当混凝土强度达不到工程要求时,监理人员只能要求拆毁重作,而确定混凝土强度常是在混凝土浇筑后第28 天进行,并得出结论。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所产生的裂缝,大多数属于温度中裂缝,其中表面裂缝又占绝大多数,混凝土结构及构件产生裂缝是一种常见的质量通病,要进行事先控制,才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贡金鑫,魏巍巍.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原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设计分析;概念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结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设计出安全、经济的建筑,同时还应符合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这些都要求设计师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充分掌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要点问题,能够合理有效的处理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通过对具体工程的设计分析,提出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希望对读者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一座综合楼工程,处于城市中央商务区,四周环绕着城市道路。房屋总高度为89m,上部楼房层数为19层,有一层屋面结构局部突出,并附有2层地下室。一层地下室为汽车库,同时用于各类设备的放置,二层地下室主要为汽车库,同时部分空间兼有人防的功能。裙房用于银行的办公,包括营业大厅,办公区、业务区、计算机房、档案室、职工之家和花园等。主楼主要用于公司办公,包括办公大堂、两层共享空间、物业办公用房、员工餐厅和会议室等。

3. 设计分析

3.1 地质条件和基础设计水位

经过现场地质情况的勘查,本工程环境类别为Ⅱ类,地下水位的稳定埋深为3.33~8.50m,稳定标高为14.17~14.44m,按A类水进行设计。场地孔隙潜水水质良好,只具有轻微的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有较弱的影响,但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无影响。粉质粘土对钢结构也有轻微的腐蚀性,但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筋基本无腐蚀作用。设防水位的选择要考虑抗浮和抗渗的因素,综合考虑之后选用的设防水位为场地标高21.00m。

3.2 基础方案的选择

本工程中地基基础的底部标高大约为-11.10m~-12.20m之间,基础的持力层为细砂层和粗砂层,经测定,这两者的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150kpa和200kpa。对于部分纯地下室和裙房地基,这两层持力层已基本能够满足承载力要求,因此采用天然地基即可抵抗上部荷载的作用,基础的形式采用平板式筏型基础,但对于部分高层地基,持力层的承载力还无法抵抗上部荷载的作用,因此考虑使用桩筏基础作为高层部分的基础,桩采用钻孔灌注桩。本工程中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影响因素是抗浮设防水位,由于其水位很高,需要采取相应的抗浮措施,针对本工程的特点,采用的抗浮措施为抗拔桩。

3.3 抗震等级

本工程的结构形式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2层框架抗震等级为四级,剪力墙等级为四级,地下1层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剪力墙等级为三级,地上1层~地上2层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剪力墙等级为三级,地上2层~顶层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剪力墙等级为三级。标高为±0.00的楼板处通常兼做上部结构的嵌固层,剪力墙的底部应进行局部加强,本工程对地下1~3层进行了加强。

3.4 屋盖及楼盖结构的确定

在本工程中经过综合考虑之后,上部结构的部分楼面采用的楼盖结构为以现浇主框架梁为主配以次梁的楼盖,而地下部分结构采用的楼面体系为以现浇主框架梁为主配以厚板的楼盖。在楼面中有时出于需要,楼面中会设置面积较大的孔洞,这往往会降低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因此为了避免整体刚度的减弱,设计中采取的措施为:对孔洞周围楼板的厚度进行加强,同时增加周围楼板的配筋和加大孔洞边梁的截面尺寸等。在三层的大堂顶板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形式,在设计时为重点考虑的问题,由于大堂空间的需要,对大堂进行了抽柱,造成了托柱转换,转换梁的跨度过大,已达到17.4m,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已经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了,进过分析考虑,本工程在大堂位置采用了钢骨混凝土梁,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

3.5 结构缝的设置

鉴于本工程裙房部分的荷载较小,而高层部分的荷载较大,这其中存在的较大的荷载差异会造成地基不均匀的沉降,但由于本工程中为了承受高层部分较大荷载的作用,所采用的基础形式为桩基,桩基的使用大大减少了两部分结构之间差异沉降,满足设计对沉降的要求,因此本工程只需设置施工后浇带即可满足要求,无需设置永久后浇带,施工后浇带的设置能够避免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所引起的开裂问题。

在本工程中,由于混凝土的收缩和温度应力在较长的地下室混凝土结构中所引起不利影响往往较大,为了减弱这种影响,设置了后浇带,同时还采取了以下措施:(1)在设计中,部分结构在配筋时合理的提高了最小配筋率,包括基础外墙和地下室顶板等,顶板的钢筋采用了双层双向贯通整个顶板。(2)在选用水泥时,考虑的原则为较小的水化热和收缩变形。在选择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时,对于基础外墙和地板,应合理的控制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以60天的混凝土强度指标为标准。对于抗裂要求较严格的结构部位,加入一定量的抗裂纤维,基础外墙、顶板和主楼顶层的混凝土在采取这种措施之后均可满足抗裂要求。在混凝土中往往有外加剂的使用,对于这些外加剂,在使用过程中应正确搭配,并严格控制其用量和质量。

4.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显然,相对于普通建筑而已,高度上较大的高层建筑结构受风荷载和地震的影响较大,而且这两种荷载都是随机振动的,这加大了结构设计的难度和复杂性。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应考虑采取概念设计辅助力学分析。

概念设计是从结构的整体角度出发,立足于整体和局部结构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和相互反应,运用结构设计基本原理和思想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概念设计即注重总体布置,又关注局部的细节设计,统筹兼备从而达到合理有效的设计。

本工程的概念设计包括以下几点:(1)设计时应选用简单规则的平面形式。简单规则的平面形式,其风荷载的影响较小,有利于抵抗高层建筑的风压,同时简单规则的形式,有利于实现抗震的结构平面布置,相对而言抗震性能较好。(2)高层建筑中所设计的竖向体型应采取合理的形状,其原则为经济合理、对侧向力反应较弱、较强的外荷载抵抗能力等。(3)建筑宽高比对结构传力体系的影响较大,在设计中应按规范要求选择宽高比,同时应保证抗侧刚度的均匀变化。(4)在设计时,结构应始终保持连续性和整体性,构件节点的承载力应大于连接构件的承载力。(5)高层建筑基础承受着较大的荷载,结构在整体稳定性上受着较大的挑战,因此应合理的进行基础形式和埋深的选择。(6)在材料的选择上应满足均匀、各向同性、延性好等原则。(7)在抗震上尽量采取多道抗震设防措施。

5. 结语

笔者结合多年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工程实践经验,并结合建筑结构概念设计的理念,通过具体高层建筑的结构分析,阐述了高层建筑中几个重要方面的设计分析过程,并论述了概念设计中的几个要点,提出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注意事项和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对读者在今后的工程设计中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夏卓文.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与剪力墙设计[J].住宅科技.,2007,2:29~32

篇(7)

Key words: tall building;structure design;control parameter

摘要:随着我国高层建筑技术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如何设计出舒适、安全同时又符合人们精神生活要求,且经济实用的建筑现已成为设计师们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本现就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希望能对我们以后的工作产生帮助,使设计水准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控制参数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理 当前,我国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多以追求建筑形象的新、奇、特为目标,每栋高层都想表现自己,突出自我。而这样的结果只能使整个城市显得纷繁无序、生硬,建筑个体外部体量失衡,缺乏亲近感,拒人于千里之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高层建筑结构尺度的认真仔细推敲。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尺度的确难以把握,因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用品。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高层建筑物的体量巨大,远远超出人的尺度,二是高层建筑物不同于日常用品,在建筑中有很多要素不是单纯根据功能这一方面的因素来决定它们的大小和尺寸的。

2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简介

目前,高层建筑基本上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其结构体系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其中在高层住宅建筑中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使用较多。

2.1 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结构是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代替框架结构中的梁柱,作为竖向承重和抵抗侧力的结构,这种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承受竖向和水平力的结构称为剪力墙结构。该结构通常采用平面布置形式,由于剪力墙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共同作用,剪力墙应双向或多向布置。由于该结构全部由剪力墙组成,其刚度比框架剪力墙结构更好,常用于 40 层以下的高层住宅建筑等。该结构高宽比不宜大于6,其高度应考虑抗震要求。

2.2 框架剪力墙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由框架和剪力墙组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其中剪力墙承受绝大部分水平荷载,框架承受竖向荷载,两者共同受力,合理分工。剪力墙应均匀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较大和竖向荷载较大等部位。由于该结构以框架结构为主,剪力墙为辅助,因此,该结构体系适用于 25 层以下的建筑,最高不宜大于 30 层。

3高层建筑各部位设计要点

3.1梁柱受力主筋位置的设计 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框架柱的受力主筋和框架梁的受力主筋位置发生矛盾:(1)框架梁的截面宽度等于框架柱的边长。(2)框架梁的一边和框架柱重合。

3.1.1节点设计原则:框架结构设计的原则是“强剪弱弯、强柱弱梁”,首先保证框架受力主筋的位置。 3.1.2解决方法:(1)框架梁主筋在框架柱内侧通过。(2)为保证框架梁的截面尺寸,在框架梁靠近柱侧四角增加4根钢筋作为架立钢筋。

3.2墙梁节点钢筋设计

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梁或者次梁直接搁置在核心筒体暗梁或过梁上,如果框架梁的截面和暗梁和过梁的截面高度相等,就造成框架梁主筋和核心筒暗梁或过梁主筋位置互相矛盾。

3.2.1节点设计的原则。根据固定端框架梁的弯距形式,框架梁在支座位置上铁受拉,下铁受压;墙体暗梁或过梁受扭,尽量保证暗梁或连梁箍筋的完整性。

3.2.2解决方法:(1)过梁下铁设置不超过六根主筋分为两排布置,框架梁下铁布置在过梁下铁第一排和第二排钢筋之间且框架梁的接头位置全部位于支座附近,接头按照50%的比例错开。(2)框架梁上铁直接搁置在过梁上铁上,保证框架梁主筋的锚固长度满足规范要求。根据GB50204-2000规范中规定,过梁的箍筋尺寸取负误差,框架梁箍筋的尺寸取正误差,从而保证过梁和框架梁保护层厚度。(3)将过梁或暗梁截面降低或减小5cm,框架梁上铁直接锚固在过梁上,保证框架梁及楼板钢筋的保护层的厚度。 3.3主梁论文秘籍网

・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浅析

・ 混凝土裂缝成因及预防方法

・ 浅谈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要点

・ 企业论文_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探讨

・ 在论文秘籍网搜索混凝土

论文秘籍网

・ 浅析桥梁施工中裂缝出现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 半刚性基层裂缝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 浅析《裂缝》中的诗性智慧

・ 混凝土桥梁裂缝问题的若干思考

・ 在论文秘籍网搜索裂缝

论文秘籍网

・ 框架结构施工常见问题与防治对策

・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加固方法初探

・ 高层框架结构施工存在的现实问题及控制措施

・ 浅谈多层框架结构的组成与布置方法

・ 在论文秘籍网搜索框架结构

和次梁节点注意的问题 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主梁和次梁的节点非常重要,主次梁钢筋的设计位置就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根据常规做法,次梁上铁钢筋在主梁钢筋之上,板筋在次梁主筋之上,如果主次梁节点钢筋设计不合理,就会造成板筋或次梁上铁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小,不利于结构的抗震。 3.4高层建筑结构的防火设计

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必须遵循“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针对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的特点,立足自防自救,采用可靠的防火措施,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4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控制参数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各控制参数的选取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合理性等。因此。合理的选取各控制参数,有助于提高结构整体控制的效率,也有助于使结构设计更加安全、经济合理。

4.1 轴压比:限制结构的轴压比,以保证结构的延性要求。当不满足规范要求时可以通过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的办法调整。

4.2 剪重比:限制各楼层的最小水平地震剪力,确保周期较长的结构的安全。当偏小且与规范限值相差较大时,可通过增强竖向构件,加强墙、柱等竖向构件的刚度的办法调整。 4.3 刚重比:规范上限主要用于确定重力荷载在水平作用位移效应引起的二阶效应是否可以忽略不计。当不满足规范下限要求时,可以通过调整增强竖向构件,加强墙、柱等竖向构件的刚度的办法调整。

4.4 层间位移角:限制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水平位移,确保高层结构应具备的刚度,避免产生过大的位移而影响结构的承载力、稳定性和使用要求。当不满足规范要求时,只能通过调整增强竖向构件,加强墙、柱等竖向构件的刚度的办法调整。

4.5 层间位移比:限制结构平面布置的不规则性,以避免产生过大的偏心而导致结构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当不满足规范要求时,可以改变结构平面布置,减小结构刚心与质心的偏心距达到规范要求。

4.6 周期比:限制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使结构具有必要的抗扭刚度,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当不满足规范要求时,只能通过调整改变结构布置,提高结构的抗扭刚度。

4.7 刚度比:主要为限制结构竖向布置的不规则性,避免结构刚度沿竖向突变,形成薄弱层。当不满足规范要求时,可以适当加强本层墙、柱和梁的刚度,或适当削弱上部相关楼层墙、柱和梁的刚度以满足要求。

5以框架为例概述设计参数的选择

5.1框架计算简图的处理

5.1.1无地下室的框架结构

为了加强底层的整体性,可以在 0.00m附近设置基础连系梁。由于基础连系梁的设计仅为构造设计,无法平衡底部柱脚的弯矩,更不能够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分,底层计算高度 H 显然不能取用基础连系梁顶面到一层楼盖顶面的高度。正确的设计是:柱的 H 值取用基础顶面至连系梁顶面的高度,也就是把基础连系梁以下的部分看作底层,而把实际建筑的底层作为第二层计算,层高取用连系梁顶层至一层楼面的高度。当采用这样确定计算简图时,应注意底层柱的配筋应取用基础连系梁顶面和基础顶面中较大内力设计值进行计算。 5.1.2带有地下室的框架结构

关键是合理确定上部结构的嵌固位置。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都没有明确提出具置,需要我们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来分析。采用箱型基础或者能够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地下室结构时,可以将地下室顶作为框架上部结构的嵌固位置。在利用 PKPM进行设计时,楼层总数仅输入地下室以上的实际层数,底层的实际层高就是层高H。这样设计的地震作用和实际情况较为接近,但是竖向荷载的计算仅计算到底层的柱底处。当地下结构是采用的筏板基础,嵌固位置最好取在基础顶面。在利用电算时,总层数应为实际的楼层数加上地下室的层数。如当建筑地上 6 层时,地下 2 层时,总层数取 8层。按此确定的计算简图经整体计算后,地震作用相对保守,结构设计比较安全。

5.2结构计算参数的选取

5.2.1 地震力的振型组合数 地震力的振型组合数,对高层建筑,当不考虑扭转耦联计算时,至少应取 3,当振型系数多于 3 时,宜取 3 的倍数,但不应多于房屋的层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指出,合适的振型个数一般可以取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的 90%所需的振型数。SATWE 已有这种功能,可以很方便地输出这种参与质量的比值。此外,由于耦合计算的地震剪力通常小于非耦合计算,仅结构存在明显扭转时才采用耦合计算,但在必要时应补充非耦合计算。 5.2.2 框架结构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组合

当活荷载较大时,是否进行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组合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非常大。使程序给定的梁设计弯矩放大系数,也不一定能反映出工程实际应力分布的情况,有可能造成结构不安全或保守。应注意的是 PKPM中无法区分荷载规范,因此很难实现“荷载规范”区分荷载种类和楼面荷载折减系数的要求,程序中不区分不同的楼面活荷载类型,一般均按楼面活荷载类型考虑并取相应的折减系数,PKPM计算程序对楼面活荷载的折减是不全面的,使用 PKPM计算时,应考虑区分不同构件进行分步计算,并在荷载输入时将楼面活荷载折减。风荷载体型系数的选取应注意,当多个建筑物,特别是群集的高层建筑,相互间距较近时,宜考虑风力相互干扰的群体效应;一般可将单独建筑物的体型系数乘以相互干扰增大系数,该系数可参考类似条件的试验资料确定;必要时宜通过风洞试验得出。

6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