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2: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习动机理论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汉语;第二语言;学习动机;述评
学习动机是决定第二语言(二语)学习成败的一个关键性的个体差异因素。20 世纪50年代末开始,加拿大学者Gardner和Lambert 率先开启对二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他们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构建的研究方法,成为长期主导二语学习动机研究的经典模式。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Gardner等人的经典模式受到挑战。国外学者们普遍认识到单一视角研究带来的诸多局限,于是广泛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除了社会心理学外,还从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等多视角对二语学习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研究视野得以扩展。国外二语学习动机理论的构建、发展和相关研究,为国内外汉语作为二语的学习者动机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
一、汉语学习动机研究综述
(一)研究的启动
汉语作为二语的学习者动机研究起步较晚,大约始于20世纪80-90年代。究其原因,在此以前,汉语的国际影响力有限,国外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虽然早已起步,但主要是针对西方国家的语言学习者,很少涉及亚洲国家的语言学习者,而针对汉语学习者的动机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尽管如此,发端于美国的一些研究毕竟开启了汉语学习者动机研究的新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王及耳(1980)介绍了当时美国关于汉语学习者动机的调查结果;美国休斯顿大学的Xiaohong Wen(1997)对美国高校亚裔背景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结构以及动机因素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美国斯坦福大学的Sung&Padilla(1998)调查了美国加州公立学校学生学习汉语、日语和韩语的动机。
在国内,由于这一时期对外汉语教学处于恢复和发展时期,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于教学实践,特别是理论研究的重点还处于“教”方面,而非“学”方面,对学习者的研究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而针对汉语学习者动机的研究还属于空白。不过,有学者认为,2000年以前国内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属于早期研究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对来华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进行分类和描写。笔者认为,将学习目的研究归结为学习动机研究,属于纠缠杂糅。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也就是说,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原因和出发点,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学习目的则是学习活动所追求的结果、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没有无动机的目的,也没有无目的的动机。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但绝非同一概念。虽然2000年以前国内学者对来华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进行了分类和调查,但不属于学习动机研究的范畴。如高彦德等(1993)参照了吕必松(1986)的分类法,对北京语言学院汉语专业留学生的学习目的进行了分类和调查,其中以“为了解中国”和“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两个问卷选择题项来考察被试者的非职业目的,但分析时他又指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是发达国家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动机之一。可见,当时国内学界尚未厘清学习目的与学习动机的关系,也尚未开启汉语学习动机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汉语国际推广步伐的加快和国际上“汉语热”的持续升温,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开始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国内学界不仅启动了相关研究,而且很快成为了该研究领域的主力。其中,徐子亮(2000)通过调查,对来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动机和目的分别进行了分类,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各类动机进行了描述,较为清楚地区分了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关系。王爱平(2000)和高海洋(2000)则首先运用国外二语动机理论对汉语学习动机及其相关因素开展了研究。此后,对汉语学习动机的研究无论是在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还是在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不断拓展,从而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1. 从研究对象方面看
(1)涵盖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汉语学习者。首先,专门针对不同国家汉语学习者动机的调查比较多。(2)涉及了华裔与非华裔汉语学习者。一是研究中大都区分了学习者的华裔与非华裔背景。二是有不少专门针对华裔汉语学习者动机的研究。(3)考察了不同学习期限、进修形式、学龄阶段、汉语水平,以及学历与非学历、汉语专业与其他专业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2. 从研究内容方面看
(1)对学习动机类型进行分类与调查。目前有两种分类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基于国外学者的动机理论模式,“自上而下”式的分类。如曹贤文等(2002)根据Biggs的分类,把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表层动机和深层动机。冯小钉(2003)根据Gardner 的经典模式,把短期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融入性和工具性两类。王永昌(2011)根据Gardner和Noels的方法,把泰国本土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融入型、工具型、外部和内部动机四类。第二种方式是采用因子分析法,“自下而上”地分类。如孟伟(2007)通过自行编制问卷,按照因子分析的结果,将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命名为文化融入、学习情境、工具、外在压力、成果和教育六种类型。可见,由于研究者们依据的理论不同,方法、手段各异,因而在汉语学习动机的分类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2)考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孟伟(2007)调查发现,外国留学生的外在压力动机与其汉语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刘宁(2010)对美国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其内部动机与汉语学习成绩存在显著相关性,外部动机与汉语学习成绩没有显著相关。丁淑花(2013)调查发现,法国汉语学习者的内在兴趣型、可行性型和获取信息型动机与汉语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出国工具型、学习情境型、个人发展型和学业型动机与汉语学习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
(3)探索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等其他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的相互关系。高海洋(2000)调查分析了来华学习汉语的韩国学生的态度、动机、性格、焦虑等情感因素之间,以及动机与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发现学习者的动机与其对说目的语社团的态度相关,但它不影响学习者学习策略的选择。詹文芳(2011)对泰国本土学习汉语的大、中学生的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差异不大;女生的学习动机总体上高于男生;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普遍高于高中生等。
(4)探索教师如何激发和维系学习者动机的相关策略。龚莺(2004)、张柯(2008)、彭磊磊 (2013)等分别对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进行调查后,提出了教师激发和维系学习者动机的相关教学策略。其中,龚莺(2004)提出,应引导学生形成对目的语社团更加积极和开放的态度,在教学中设立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等。
(5)探讨学习动机研究对汉语国际传播与推广的作用与意义。贺阳(2008)阐述了汉语学习动机的激发对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王敏(2012)论证了学习动机对汉语推广的影响,并就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三)研究特点
1. 研究始于国外,盛于国内。进入2000年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学界的介入和重视,以学位论文为主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通过中国知网检索,2000-2013年在各类期刊上共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6篇,收录相关研究的学位论文69篇。其中,2011-2013年有期刊论文26篇,学位论文54篇。
2. 在研究方法、内容和手段上,一是研究者们普遍应用国外二语学习动机理论的最新成果,不再局限于Gardner 等人的经典模式,研究视角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得到拓展。二是研究中除了主要采用定量的问卷调查方法以外,也结合了访谈、观察等定性调查研究方法。在调查问卷的技术分析上,大都运用国际上通用的SPSS统计软件,使用T检测、方差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较为复杂而精细的统计手段与工具。
3. 从研究对象来看,既有目的语环境下的汉语学习者,即来华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也有非目的语环境下的汉语学习者,即在国外将汉语作为外语学习的本土学习者。尤其是对后者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的一大热点。随着汉语国际推广步伐的加快,大量外派教师和汉语教学志愿者赴海外任教,他们结合教学实践开展实地调查研究,成为针对非目的语环境下汉语学习者动机研究的主力。其中,研究者中有不少是在国内攻读相关专业的外国学生。对不同语境下汉语学习者动机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理论,而且有助于汉语的国际传播与推广。
二、当前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尽管三十多年来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值得引起学界的关注。
(一)对二语学习动机的定义缺乏一致性
动机是决定二语学习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性的个体差异因素,对此学者们不会持有异议。但对什么是动机,其组成成分有哪些等等,一直在二语学界存在着分歧。如:Gardner(1985)认为,动机包括目标、努力的行为、达到目标的愿望和在相应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Ellis(1994)将动机定义为学习者由于需要或愿望而投入学语的努力;Dornyei(1998)将动机视为由诱因引起行动,并且该行动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可持续下去,直至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针对Gardner的观点,Selinker指出动机中不应该包括努力的行为。Dornyei(1994)也指出,“态度”与“动机”是心理学不同分支的关键术语,在心理学文献中往往不会一起使用。可见,学者们对动机理解和定义的分歧导致了相同的动机术语其涵义可能不同,研究者貌似讨论相同术语的东西,实则大相径庭,但在研究过程中人们又往往进行横向比较或交叉验证,出现了诸多相互矛盾的研究结论,从而严重阻碍了研究成果的整合。因此,对二语学习动机进行科学统一的定义,确定动机的构成成分并厘清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今后包括汉语在内的二语学习动机研究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探讨不足,缺乏自身的理论建模
长期以来,国内外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大都基于国外二语学习动机理论及其研究模式,借鉴、效仿和验证性的调查分析较多,结合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的特点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缺乏自身的理论建模。在此情况下,大量出现的实证研究中,研究者所依据的国外二语学习动机理论模式是否完全符合汉语习得的特点本身是个问题。况且,不少研究者只是选择性地引入了国外多家学者的理论模式中的一些成分来搭建自己的研究模型。由于国外不同学者对动机的理解可能不同,所罗列的动机成分及其对这些成分的解释各异,而把来自不同理论模式下的一些概念,甚至是不同涵义的同一术语置于一个研究模型中进行实证研究,从而导致了一些动机成分在概念上的重叠和界定不清的问题,研究结果也往往相互矛盾,难以形成一般性的结论,最终难以对激发学习者的动机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具体可行的办法。因此,未来的汉语学习动机研究需要在广泛借鉴的基础上,加强相关的理论探讨,构建自身的理论研究模式,并开展实证研究。
(三)以实证研究具体化的定量研究为主,过分依赖自我报告式的问卷调查法
问卷测量尽管能较为有效地帮助研究者推断被试者的学习动机这一复杂的心理活动,但其出现的问题也显而易见:(1)由于受被试者的态度、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被试者能否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回答问题存疑,从而使问卷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难以保证。(2)调查的样本都较小,缺乏自上而下的、涵盖各地区和各类学校、各类学习者群体的大样本调查。(3)在测量工具方面,研究者大都根据Gardner等国外学者编制的量表,或选取其中的一部分题项,或在此基础上进行改编,也有研究者自行编制调查问卷。无论是选取或改编国外量表,还是自编的测量工具,很多都未见信效度报告。(4)目前普遍采取一次性的问卷测量,考察的是被试者在某一时间点的动机状况,从而使研究局限于横断、静态的共时研究的维度,没能揭示动机动态变化和可塑的特性。因此,今后的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应该将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中,需要解决问卷调查法在应用上的一些不足以外,还应该进一步重视将自然观察、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更多地结合到研究中,使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有机结合,相互帮助和验证,扬长避短,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四)对汉语学习动机策略的研究不足
Dornyei(1994)在构建二语学习三层次理论模式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现,就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和维系二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出了三十条策略,从而最早提出二语动机策略这一术语。在随后的研究中,Dornyei(2001)指出二语动机策略应包含两个维度:一个是二语动机教学策略,其使用主体是教师;另一个是二语动机学习策略(又称为自我激励或自我调控策略),其执行者是学习者本人。目前,汉语学习动机研究中多关注动机教学策略,忽略了动机学习策略。而动机教学策略的提出多基于理论层面论述和教学经验的探讨,这些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是否有效,尚需今后进行实验性的验证。
(五)汉语学习动机研究与汉语国际推广之间的关系研究有待加强
当前,随着汉语加快走向世界,对外汉语教学在发展战略上已全方位向汉语国际推广转变。汉语国际推广以对外汉语教学为载体,离不开对学科规律的探索和把握。因此,汉语学习动机研究不仅要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需要,更要立足于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探求汉语学习者的需求、愿望、目的等相关因素,为汉语国际推广在政策、策略和目标上提供决策依据。目前,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较少,仅有的研究也主要停留在论述其重要性的层面上,对于如何运用动机研究的成果服务于汉语国际推广的问题仍有待于加强研究。
三、结语
汉语学习动机研究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但总体上还处于学习、借鉴的阶段。结合汉语作为二语教与学的特点,构建汉语学习动机理论及其研究模式亟待解决,另外在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等各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升或细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蓬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美]王及耳.美国汉语研究的意图及目标[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4).
[2] [美]Xiaohong Wen. Motiva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 with Students of Chinese[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97(2).
[3] [美]Hyekyung Sung , Amado M. Padilla. Student Motivation, Parental Attitudes, and Involvement in the Learning of Asian Languages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8(2).
[4] 高媛媛.国内近二十年来汉语学习动机研究述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5).
[5] 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 高彦德,李国强,郭旭.外国人学习与使用汉语情况调查研究报告[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7] 徐子亮.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M].北京:华语出版社,2000.
[8] 王爱平.东南亚华裔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汉语学习动机[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9] 高海洋.第二语言习得情感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0.
[10] 龚莺.日本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4.
[11] 郭亚萍.印尼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12] 王茂.泰国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13] 黄年丰.外国来华留学生学习动机调查和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
[14] 张柯.试论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与教学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15] 向琴.非洲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16] 候创创.初级阶段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基于韩国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视野下的对比[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8.
[17] 陈天序.非目的语环境下泰国与美国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4).
[18] 刘霜.泰国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以泰国勿洞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2.
[19] [美]温晓虹.汉语为外语的学习情感态度、动机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3(1).
[20] 方舒,宋兴川.文化背景对东南亚华裔学生华文学习的影响[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21] 孟伟.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及与成绩间关系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2] 付冬梅.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1.
[23] 高丹.泰国大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与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2.
[24] 曹贤文,吴淮南.留学生的几项个体差异变量与学习成就的相关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2(3).
[25] 冯小钉.短期留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
[26] [泰]王永昌.泰国蓝康恒(国立)大学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27] 丁淑花.法国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调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28] 刘宁.美国大学生学习汉语动机和学习成绩相关性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29] 詹文芳.泰国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30] 彭磊磊.从认知视角研究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3.
[31] 贺阳.汉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汉语国际传播[J].语言文字应用,2008(2).
[32] 王敏.汉语学习动机和汉语推广策略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33] Gardner,R.C.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Baltimore,MD: Edward Arnold,1985:50.
[34] 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715.
[35] Dornyei, Z. Motiva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J]. Language Teaching ,1998(31):118.
[36] Dornyei, Z. Motivation and motivat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4(78).
论文摘要:通过采取培养和激发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动机的措施,对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文章对中职学生计算机学习动机激发模型进行分析,提出中职学生计算机学习动机激发模式的实施策略。
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经历失败和自卑心理较强的特点,任课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善于运用具有动机设计的教学策略,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现状和成绩进行正确归因。以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1 中职学生计算机学习动机激发模型
根据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认知主义学习动机理论、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的归因论等有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坚持“以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的思想,同时考虑到我校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现提出一个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模型。
2 中职学生计算机学习动机激发模式的实施
2.1 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性教育
学习的目的性教育是远景性动机教育(distant motivation)与近景性动机教育(proximal motivation)的具体体现,也是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的具体体现,它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通过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和内在个人价值,从而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中职学生计算机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2.2 对学习结果及时反馈与适当评价
对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果,即得到及时反馈信息,可以加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为学生知道其学习结果后,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的热情,增加努力程度;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争取更好的成绩。尤为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根据其学习结果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矫正学习行为,并使正确的学习行为得到强化。反馈的内容包括学生对教师课堂提问的回答,课程作业和各种考试考查成绩。反馈的手段主要是通过课堂提问、作业、考试、e-mail、qq网上讨论等方式进行。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除了对其试卷、课程作业等环节做出公平的评价以外,还应对其学习态度和学习主动性等方面作出适当的评价。
2.3 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
2.3.1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
职业学校的学生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自身学习基础差,理解能力低,在学习中常带有自卑心理,学习方式不够得当。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要设身处地以学生为出发点,可根据入学测试成绩,对于知识准备不足,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进行单独辅导,帮助他们做好学习该门课程的知识准备。并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能获得成功。
2.3.2 单元综合练习课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引导其在精心创设的学习情境中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获得并建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每单元学完后要安排一次综合练习课,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
3 运用教育技术媒体创设学习情境
3.1 通过cai课件或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运用cai课件,可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cai课件充分利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传递教育信息,教与学活动呈现出自主性、交互性和趣味性等特点,是一种功能强、视听效果佳的教学媒体。cai课件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总结和复习所学知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由此可见,多媒体是学生建构新知识的最佳媒体,具有其它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应广泛地应用于中职计算机教学中。
3.2 教给学生学习策略,提高其学习能力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和个体差异,向他们提供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环境和条件的学习策略,包括阅读的策略、听讲的策略、记忆的策略、解题的策略和应付考试的策略。例如指导学生如何听讲,如何记忆,如何解题,如何复习和如何考试等。我们应该教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策略的同时,还必须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调节的学习,也就是积极主动地激励自己使用适当的学习策略。使其掌握并运用这门课程的必要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其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3 对学业成败进行正确归因
由于职业学校学生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自身学习基础差,理解能力低,在学习中常带有自卑心理,学习方式不够得当,学业成绩偏低,因此他们对学业成败的归因各异。根据学习动机的归因论,教师应鼓励并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正确的有关成败因果关系的知觉模式,使学生树立只有努力才有可能成功,不努力注定要失败的信念。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自身内部因素,这可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和有能力感,进一步增强其今后承担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心;同时,应预防学生将失败归于稳定和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和任务的难度),因为这种归因方式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由此可见,对学生学习成绩作正确归因,可以激励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毅力,培养学习恒心,使学生自我勉励,自我提高,这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3.4 合理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学生在竞争的情境中,能激起自尊心,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思维敏锐,学习效率高。但由竞争情境所激起的动机一般是外部动机。在竞争情境中学生有着较强的动机,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学生为了保持优胜的地位,可能主动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使其更加完善。在竞争情境中,学生取胜后往往产生成功感、自豪感、满足感。由此可见,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活动,学生的成就动机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也会有所增强,学习效率也会有所提高。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合理的学习竞赛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
3.5 科学使用奖励与惩罚
根据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教师可广泛采用奖励与惩罚的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奖励是一种外部激励因素,具有促进学习活动的力量。中等职业学校应建立奖励制度,设立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激励他们去争取更好的成绩。并通过树立榜样来带动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在利用奖励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4 结语
激发与维持中职计算机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措施很多,我们应该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结合中职办学条件和学生特点,正确地加以运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扩大学习成功率,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社会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英语学习;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动机来源;动机特点。
一、研究背景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早在春秋时期,我国教育家就已经意识到了动机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西方早期对于动机的研究大多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如詹姆斯、弗洛伊德等将所有人类行为都用本能来加以解释,沃德武斯等用内驱力改进了本能论的不足,斯金纳等联结派心理学家提出了以条件反射为核心的强化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论及阿特金森等的成就动机论,都对动机的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加德纳和兰伯特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实现了心理学与外语学习的有机结合,所提出的态度/动机测验量表AMTB以及将二语学习动机进行融入型(integrative motivation)与工具型(instrumental motivation)的两分法使他们成为二语、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典范。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二语及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趋向于更加实用化、以教育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研究背景,如匈牙利学者D6myei将外语学习动机分为语言、学习者和学习环境三个层次以及七个维度,扩展了经典模式。我国对于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大多循着西方经典及扩展模式的路子,探索动机对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动机与其他影响成绩的学习者因素之间的关系、学习动机内部结构等。高一虹等关于“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变化”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综上所述,我国对于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大多以西方的经典或扩展模式为主要思路,然而,西方模式未必完全适应我国实际尤其是我国的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形成了一个独特英语语学习群体,其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激发其英语学习动机就成为一个关键。因此,本文试图从我国大学本科生的英语学习实际情况出发,一是探讨影响其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二是分析其动机的动态特征,以期对外语教学研究有所启示。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次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的对象是某综合类大学本科一、二、四年级的学生共30名,其中女生11名,男生19名。问卷主体共26题,主要采用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李氏五级量表,探索式反映本科生英语学习者动机的主要来源及特点、学习动机来源及相关特点。因问卷前三题与本文最终欲得出的结果无关,故没有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其他所有数据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动机来源
问卷第4题至第26题是对动机来源的探索,对这些题的数据分析显示,KMO=O.528,Bartlett’STest结果显著,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用正交旋转(Varimax)将这些选项白然归为七个类别,累计解释总方差的82.685%,与斜交旋转(DirectOblimin)累计解释百分比一致。其中,问卷第21题单独归为一个因子,但考虑到它和第22、23题都是从学习者从自我认识角度出发,且第21与22题反映了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故将第21、22、23题精炼为一个因子,得出最终的六个因子。因子一包括六个选项,无论是最初学英语时劲头足、喜欢学习语言、喜欢英文电影、歌曲,还是向往英语国家生活方式、了解其文化或掌握英语运用能力都体现了人类天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的本能。这个因子与加德纳的融入型动机理论相似,即学习者对于融入另一个语言族群(ethnolinguistic group)的愿望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动机,但学习者并非想要融入英语国家的文化中,而只是出于对其文化的喜爱。同时,这也与Edward Deci等学者所提出的内在动机(extrinsicmotivation)理论相似,即人们从事某些活动是出于对他们单纯的喜爱而不是为了得剑外在的奖赏,这种被内在动机激励的行为旨在达到某种内在奖赏的结果。因子二体现了教学环境对于学习者的影响,如教师讲课风格、周围同学、听课人数、多媒体教学、英语教材等。这一冈子从五个侧面印证了D6rnyei和Csiz6r的三个层次中的学习情境层次(Learning Situation Leve1),证明了外在环境对于英语学习者的动机的影响。冈子三极大地体现了中国特色,包括有利于学汉语、不辜负父母期望、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这三项,分别从对于母语的热爱、孝心、爱国三个层面表现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华族由于家族本位的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克己奉公,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而献身的传统美德”,同时,重视父母同子女的关系,即所谓“父子有亲”、“父慈子孝”。因子四与短期目标有关,包括努力学习英语后的成就感、通过考试并顺利毕业,以及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短期目标与大多数长期目标一样,属于工具型动机,但不同的是,短期目标从学习者角度体现了一种被J.布罗菲称之为“胡萝卜加大棒方式” (carrot.stick approach):建议教师在学生表现出目标行为时给予强化,相反则不给予强化;如果学生总是表现出不相容的行为,必要时还可以予以惩罚。因子五包括出国深造、事业发展、个人素质象征在内的三个选项,体现了长期目标的特征。其中,事业发展和个人素质象征比较接近于加德纳的工具型动机理论;但出国深造可能是为了融入英语国家,也有可能是为了将来事业的发展,因此既属于融入型动机,又属于:具型动机。因子六基于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情况的了解,如学习成绩优劣、制定阶段性目标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其学习动机。英语成绩优劣对于动机的影响一方面体现了班杜拉的白我效能论,即人们对自己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观判断,另一方面论证了归囚理论,即过去成绩对学习动力的影响。制定阶段性目标对于动机的影响可以用Krashen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及“.+1”原则来解释,认为学习者所接触的语言应该略高于他们现有的水平,即输入既不能远远超过他们的理解能力,也不能毫无挑战性,这样,学习者既能理解大部分内容,又必须付出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2.动机特点
首先,从总方差解释表可见六种动机来源解释总方差的百分比,其中,求知欲本能以及教学
环境分别解释总方差的25.493%~H 16.785%,占较大比例。毕业论文求知欲和好奇心乃人类共性,毋需多言。教学环境的较大影响则具有中国特色。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中国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因此,外在环境尤其是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非英语专业人学生学习英语很大程度上受到“证书动机”的驱使,其学习英语的被动性表现得尤为明显,教师、周围同学、班级大小、教材等教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u向其英语学习动机。其次,因子一即求知欲与因子二即教学环境联系紧密。通过因子转换矩阵(componenttransformation matrix)得出因子一作为变量时,与因子二的联系系数为0.476,反之,因子=与因子一的为一0.408。由此可以看出,融入型或内在动机较强的学习者也容易受到以教学环境为主的外在环境的影响,然而,较易受到教学环境影响的学习者却较少地被内在动机所激励。再次,因子二即教学环境和因子四即短期目标也有较紧密的联系。因子二与因子五的联系系数为0.342,反之为一0.216。可见,较易受到教学环境影响的学习者往往倾向于为了短期目标而学习,反之,两者却不是正相关,即教学环境对于
这类学生并无显著影响这一类学生可能为着某些短期的目标而努力学习,但这种状况却维持不久,动机常在某一短期目标实现后、某~外在刺激消失或不起作用后随之减弱。
四、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对象人数过少、涵盖面不够完善,英语论文难免产生或多或少的误差。编制问卷不够缜密,给数据处理带来一定困难。因此研究结果远不足以囊括动机的来源及其动态特征今后的研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同时可向动机周边的学习要素辐射,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10-423.
[2]武和平.九十年代外语/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述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l18一l21.
[3]D6rnyei,Z.&Csizdr,K.Ten Commandments for MotivatingLanguage Learners:Results of an Empirical Study[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1998,(3):203—229.
[4]D6rnyei,Z.Motiva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 Teaching,1998,(3):l 17—135.
[5]高~虹,赵媛,程英,周燕.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季刊),2003,(1):29-38.
[7]Freeman,D.L.& M.H.Long.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 Beijing:Foreign Lan 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73.
[8]Brown,H.D.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M].200 1:38.
[9]钟明善,朱正威.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l15—118.
[10]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论文摘要: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结合学习动机理论,在物理教学中,可采取如下途径:1、密切联系实际;2、加强方法指导与训练;2、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及课外实验的指导;4、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的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的结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根据学习动机理论,既可通过激发和维持外在动机来培养学习兴趣,也可激发和维持内在动机来培养学习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结合学习动机理论,在物理教学中,可采取如下途径:
一、密切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真正学好物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最有效的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同时也是引起学生兴趣,使他们喜欢物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要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是实用的,物理就在身边。联系实际的对象包括自然现象、现代生活、科学实验、各种产业部门中的实际问题,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等。要注意联系当前普遍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如能源、环境等问题,使学生理解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物理学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既重视科学家的发现,又重视发明家的发明。要结合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关心实际问题,有志于把所学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二、加强方法指导与训练
1.训练学生学会阅读课本。认真阅读课本,可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有了自学能力,就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学到课本里没有学到的东西,知识就丰富了,眼界也开阔了。这对于活跃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大有好处的。还应该看到,学校生活毕竟是短暂的,未来不论他们从事哪种工作,都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这种提高主要靠自学,即自己阅读有关书籍和报刊。
2.训练学生的思维。物理课堂教学的目的,首先是思维的训练,其次才是掌握知识,这一点要让学生明白。因此,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乐于探究,让活跃的课堂气氛感染他们,训练他们的思维。这样他们上完一节课,才有所收获,才有一种成就感,对物理也就有深刻印象,也就产生兴趣。
课本中设有“思考与讨论”栏目,其中提出的问题多是基本的问题,供学生钻研或讨论。弄清这些基本问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明确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对他们提出恰当要求,鼓励学生自己独立钻研,并给以指导。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能力。能让学生自己概括、推理、证明的,应该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最好不要都由我们教师讲给学生,让他们有思考,有收获,有成就感,也就越学越有兴趣。如关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教材在正文中没有列出,要求学生自己推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经常要求学生自己去做,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注意循序渐进。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领会方法、提高能力和接受熏陶的过程。无论是理解方法、提高能力,还是掌握知识,特别是受到科学素养的熏陶,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在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讲述方式方面,都充分注意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实际,贯彻这一原则,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强调循序渐进并不是裹足不前,如果大多数学生都已理解和掌握了某一知识,而教学还停留在低水平上重复,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循序渐进要求我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认识规律,分层次、有步骤地对学生提出恰当的要求,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及课外实验的指导
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为了鼓励学生多动手,尽可能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有的演示实验可以采取边讲边实验的做法,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观察现象,提高实验能力。在教学中可创造条件将有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随堂实验。
为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课本中设了“做一做”栏目,介绍简单易做的小实验。既可以鼓励学生多动手,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而多数学生有一种不良习惯,误认为要交的才是作业,否则就可不做。为此这些小实验我们须严格要求或帮助学生独立完成。有条件的,在不过多增加负担的前提下,还可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自己设计一些实验。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要改革方法,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多数情况下,我们用讲授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当然,针对不同的内容有时也用讨论法、实验法等。在课堂上特别是讨论课上,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习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宁可牺牲课堂内容的完整性,也要花时间进行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因为这是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不能随意泯灭,打击其积极性。
在“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讨论中,我设计一个问题“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如何证明呢?”有一同学提出用照相的办法,另一同学马上就问照相机应装在哪里?因此,我认为有时“课堂不必太象课堂”,只要学生的兴趣能够被激发,思维得以训练,教学的主要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该讲的内容未能讲完,只要学生有兴趣,我们可让他们自己去学习,或第二节课再补讲。这样做师生不就彼此轻松了吗?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就是让学生由“要我学物理”转变为“我爱学物理”,而且要学有所乐,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生,英语学习能力实证研究
1. 引论
1.1 研究背景
早期在认知学习理论的领域里,动机和学习动机都是国内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因为学习动机在学习当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有研究者对其做过调查,Gardener 认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四个主要个体之一。可见学习动机在学习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在英语学习中也是至关重要的。鉴于它的重要性以及可探讨性,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得出更充实的实证研究。另外,英语学科作为一门主要学科,作为必修科目,学好英语也就相当重要。而我国的英语教学水平一直不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不高,那么这些都将是我们这些将来会成为英语教学者所要面临的问题,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动机,而他们各自学习英语的动机又是什么,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因素是哪些,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于研究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也就显得很有必要了,而更重要的也是找到源头,对症下药,把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都激发出来,提高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动机。
1.2 研究目的
(1)、了解高中生学习英语动机的现状。
(2)、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数据,探讨培养与激发高中生学习英语动机的措施。
1.3 研究内容
主要以教育心理学、二语习得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对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进行研究,利用问卷调查法等来了解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状况,尝试用多种学习动机理论来分析不同类型的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的情况。找出影响他们英语学习动机的一些因素,并尝试找到解决的方法,从而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希望通过这样来使高中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促进英语教学。
1.4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问卷将采用已有的对学习动机进行调查过得蓝本,但要结合我所要调查的地方的高中生的特点来对问卷稍作修改,从而得出更可靠的数据。
(2)、访谈法在实习过程中,我将以教师的身份对学生进行访谈,从而了解他们学习英语动机的不同以及都是什么样的动机,得出客观、真实、可靠的想法。
(3)、课堂观察法通过听课和讲课,仔细观察学生在课堂环节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习动机的变化情况,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
1.5 研究意义
学习动机对高中生的英语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动机成为了学习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国外与国内都对外语学习动机进行过研究,也得出了一定的结论,国外的研究发展的比较早,对于国内兴起的时间比较晚,分析、实证等也比较少,尤其是对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更少。在笔者实习的时候,发现绝大部分英语教师都认识到学习动机的重要意义,但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并不多,很多教师都认为在平时繁忙的教学任务中无法分层实施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我的论文里,我可以借助前人所做的问卷调查表,数据分析法等来进行我的实证研究。同时访谈法,课堂观察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这些都被用来做过研究,证明我采取这样的方法也将是可靠的。通过研究得出的数据以及课堂记录的发现,可以找到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的因素,进而找到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学习动机定义
学习动机属于动机中的一种,而国内外对动机的定义也都形形。国外苏联的捷普洛夫,美国的 E.R 希尔加德,国内沈德立,阴国恩都曾对动机一词定义,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张春兴教授的动机定义,“所谓“动机”(motivation),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种内在历程。在此所谓的活动,自然指的是行为,所以动机一词乃是心理学家们对个体行为的原因及其表现方式的一种推理性的解释。动机是一种中间变项,不能直接观察,只能按个体当时所处情境及其表现去推理解释。”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就包括动机,它涉及人类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最能反映人类行为的目的性、能动性特征(张爱卿,2002)。而动机也包括很多种类的动机,这里我所要谈到的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习者个体因素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也数不胜数。郭德俊(2005)把学习动机的涵义定义为:学习动机是指个体由一种学习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2 外语学习动机定义
语言学习动机是人类行为动机之一,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2002)曾指出:“语言学习动机是指学习某种语言的愿望及为此付出的努力和对学习某种语言所持良好态度的综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促进作用。”他认为外语学习动机是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学习外语的目的,二是达到学习目的的愿望,三是学习努力的程度,四是学习的态度,这四部分紧密相连,只有当明确了学习目的,并把实现目标的愿望加上正确的态度与努力的行动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算有了真正的外语学习动机。通过阅读文献,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外语学习动机解释为学习英语的原因和目的。英语学习动机是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欲望和动力,学生对英语学习有着强烈的愿望和求知欲,作为内部原因推动学生学习英语。英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英语学习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环境,自身条件等,而学习动机则是影响学习者学习英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带着强的学习动机去学习英语,得到的效果就好,如果动机不强或是没有学习动机,就得不到好的学习效果。
3. 结论
在本研究报告中,学习动机是影响英语学习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们学校三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在三个班级中抽取学生来进行英语学习动机的问卷调查,访谈,以及课堂观察,发现了学生在学习中学习动机的变化情况,和找出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因素,最后并试着探讨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研究高中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存在于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之中,发现其中内部动机占据更大的比例。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已经趋于成熟化。但少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低下,在一开始他们还能够积极的参与各种活动,但随着语言越来越复杂,学生发现自己学习出现了困难,而且觉得学了也没多大的用处,他们就会逐渐失去兴趣,丧失了学习动机,最终不想再学。
而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动机会也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发生改变,如果课堂当中的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他们就会充满好奇心,积极而渴望吸收新知识,相反,就会表现出厌倦,当然根据观察得知,优等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学习动机强。我们得出了学生的各种学习动机状况,那么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又是哪些呢,从结果讨论可知,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来自学习课堂以及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通过调查分析结果以及讨论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然后根据学生学习动机的总体趋势,找到几个帮助培养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方法。由于笔者的研究水平有限,时间不够充分,论文中肯定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选取的人数偏少,所以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后来提出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方法也未能够深入的运用于实践当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习动机,英语教学,士官教育
1 引言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系者学习行为、维持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趋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和外部动力。Gardner和Lambert(1972)是开展二语习得动机研究方面最有影响力的专家,在他们的主要著作中对动机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作了充分的肯定。对学习者动机与外语习得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 动机是决定不同学习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的重要因素, 直接影响输入的效果(戴炜栋 1994) 。学习动机直接对学习起促进作用,与学习结果互为因果。一定的学习动机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深影响学习的结果;而学习一旦成功,其结果(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掌握,求知欲、自信心等心理品质的发展和提高)则大大满足了个体的各种社会需要(如求知、自尊、获得他人的赞扬等),并促使个体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以获得更高程度的满足当作一种新的迫切的需要,从而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大量的研究证明:无论在哪一个年龄阶段,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具备一定的学习动机是学生获取良好学业成绩的先决条件之一。这与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的学习动机的外部强化理论相吻合。他们认为: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因此,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激励、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
英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习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诸多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英语学习者的成绩。。。其中 ,学习动机对学习者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进行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 ,社会因素及个体差异 ,更重要的是探索和激发学学习者外语学习动机的途径与策略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少英语学习过程中盲目、消极、被动和反复无常的倾向 ,使学习者始终带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投入学习 ,进而达到学好英语的这一目的。学习者学习动机的产生和加强 ,既需要内部动力 ,如求知欲、学习兴趣等 ,也需要外部因素的激励,如:教师的能力素质、学习成就、表扬和诱导、良好的课堂氛围、针对性强编排合理的教材等。了解英语学习动机的外部激励因素 ,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活动有序恒久。
士官学员是学习英语的一个特殊群体,根据动机理论培养和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是极其重要的,动机培养是使学员把学习的要求变为自己内在学习驱动力的过程;而激发是侧重把已形成的学习需要调动起来,以提高学习积极性。士官学员学习英语有其自身的特点,每个学员动机各异,如何根据学员的特点适时引导、因材施教是士官英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士官学员具有以下特点:入学前有一定的部队工作经历,英语基础差,不适应院校学习环境,对英语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动力不足。针对这士官学员的特点,应采取采取以下措施培养和激发士官学员学习英语的动机:强调英语的重要性,培养学员的自信心,增强学员主动性,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选用教材,丰富课外活动。
2 士官学员的特点
2.1 对英语重要性认识不足
随着部队装备的不断更新、引进装备的数量的持续增加、我军的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对官兵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语作为一项语言工具是做一名合格军人的必备的技能之一。然而不少士官学员对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把学习英语看成是一种负担。在中学他们之所以能够坚持学习英语,是老师和家长不断地督促的结果,是升学的需要。进入高校之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认识不到学习英语的迫切性,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2.2 英语基础差
士官大专班学员在入学前有一定的部队工作经历,来自全国各地,受近年高招扩招的影响,生源质量大打折扣,加之进入部队的多为当年高考失利的学生,成绩一般不理想;并且士官班学员入学仅看他们各科目的总成绩,因此有不少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进入了军校学习。这些学员进入大学之后,跟不上进度,逐渐失去了对英语的兴趣,更有甚者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了放弃。
2.3 不适应学习环境
在中学,学习都是在老师的指挥下进行的,学习的过程是老师不断加压的过程。在基层部队基本延续了中学的学习模式,把学习当作上级交待的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在压力下学习。进入大学后,学员外部压力减轻,学习氛围明显宽松,以自助学习为主。学员自我管理能力差,对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模式明显不适应;即使课后认真学习,部分学员也常常因为学习策略问题,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学习模式会使学员逐渐产生畏难情绪,继而失去学习兴趣。
2.4 出现焦虑情绪
学习过程中学员会出现焦虑和害怕英语的情绪,久而久之,这种情绪越积越深,他们对英语这一学科也就有了恐惧和排斥的心理。所谓语言学习中的焦虑是指学习者需要用外语或第二语言表达时所产生的恐惧或不安的心理(Garner & Macintyre, 1993)。尽管一些语言学家发现一定程度的焦虑有助于语言学习,但大多数研究表明,焦虑的影响是负面的,这种焦虑直接和目的联系起来。 因此,它不是一个一般行为的焦虑(Garner & Macintyre, 1993; Horwitze &Cope, 1986)。 焦虑可能成为语言学习中的最大的情感障碍之一。因而在士官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设法帮助学生克服那些诸如过度焦虑、内心胆怯, 进而缺乏学习动机的这些消极情感,努力培养和发展那些积极情感,激发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
3 激发学员动机的措施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自我实现理论这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学习动机理论。这一理论指出,人都有要自我实现的愿望,但他们又有很多的担心和忧虑,正是这些因素可能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这部分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应予以充分的尊重,让他们感觉到爱和归属感,帮助他们认识到英语学习的必要性,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价值的认识,真正意识到英语的工具性和交际性在今后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找出学习上不够成功的症结所在,提高他们对学好英语的一种期待和信心,进而解决问题,获得进步。
3.1 强调英语的重要性
教员应对学生讲明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在部队同样如此。近年来部队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学好英语是将士提高自身知识层次,开阔视野的重要手段之一。掌握武器、战略的前沿理论,晋升职称、对外交流、深造、升学、从互联网了解外军的最新发展动态、学术交流或与外国专家研讨相关问题等等,无不需要外语。并且在同等条件下,外语水平高的人,更容易出成绩。
3.2.培养学员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维持内在动机的重要因素,在英语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信心强的学生目标明确,能够充分发挥学习潜能,取得较好的成绩。教员应善于帮助学员树立自信心,对于他们取得的进步和成功,应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对于那些因基础差而倍感失落的学员,教员尤其要多鼓励,少批评,帮他们分析原因、树立自信,调动学习积极性。布置学习任务时应根据他们的英语水平而定,体现“因材施教”的方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为只有适度的任务,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产生学习动力、强化信心,这也与克拉申( Krashen) 的 i + 1 的输入假说理论相一致。
3.3. 增强学员主动性
教员应使学生明确语言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课堂上教员努力给学员创造使用英语的环境,最大限度的调动学员的参与积极性。课后引导学员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已成为学员获取知识,提高英语能力的主要途径,这也是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本质区别之一。同时教员还应帮助学员设定挑战性的短、长期目标, 激励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完成。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他们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3.4. 转变教员角色,改进教学方法手段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也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而只有用真实的,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员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发起学员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所以培养和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首要的就是教员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自身角色,采取多种形式,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采用生动形象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的教育方式,建立良好的积极型师生关系,激发学员高水平的求知欲。
传统的外语教学法以教员为中心,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培养学员听说方面的要求。L. Panlton 与M. Bruder 认为老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应是: 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客体是所学的知识。现代教学应以学员为中心,采用交际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等, 加强学员听说方面的训练,增加学员开口说英语的机会,更好地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同时教员还应注意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力争做到上课诙谐有趣,生动形象,选材有趣,学员的学习动机自然会高涨。教学手段应当多样化,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改进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撑,采用网络技术,使英语学习向个性化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
3.5 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为了强化学员的学习,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还必须给学员以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在评价和表扬批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努力作到以下几点:1、要使学 员对评价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2、评价要客观、公正和及时;3、表扬与批评要考虑到学员个性差异的特点,从而讲究不同的方法。尽量多鼓励,多表扬他们的进步,降低学员的焦虑,保护学员的自尊性,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3.6 充分利用学习反馈
从韦纳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Theory) 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时给学生的反馈(尤其是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 信息(支持或拒绝) 会给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让学员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结合教员的反馈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有助于激发学员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力,从而按照需要修改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措施、提高学习热情、激励上进心,以达到学习的目标。这要求教师要帮助学员建立具体的学习目标,评估每一阶段所要达到的学习效果,及时批改作业、写好评语,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教育性的就学习结果与学员一起分析探讨,使学员受到鼓舞和激励。
3.7 合理选用教材,学有所用
选择教材时应当贴近部队实际,力求使学员能学有所用。以往所选用的教材与部队不太贴近,不能学以致用,学员有距离感,提不起兴趣。应当根据学员的应用需求选取贴近部队实际的材料,教授部分专业装备英语知识,使之在部队能学有所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
3.8. 丰富课外活动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员必须要会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才能学好英语,所以教员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例如:举办英语讲座、英语晚会、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演讲竞赛,播放原版英文影视片等活动,布置学生的课外阅读任务,如阅读英文小说、英文报刊杂志,所有这些活动无疑将有助于提高学员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 吴 洁. 激发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98-99
2 王 萍等 学习动机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新 疆 教 育 学 院 学 报2002(4)86-88
3 王 芳 如何提高学习者外语学习动机 煤炭高等教育 2002(5)98-99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动机衰竭;高中生;二语习得
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失败案例,这几乎是每一位语言学习者都不可回避的事实。二语习得的研究者似乎更加关注动机理论的研究,即动机的积极层面,而对于动机衰竭现象的研究却是寥寥可数。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尝试概括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衰竭的具体情况。
一、动机衰竭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动机衰竭国外相关研究
通过对191位九年级学生以及七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Chambers发现:教师对于造成学生动机衰竭的成因与学生持有不同的看法。教师们认为动机衰竭的成因很多,包含心理、学习态度、社会、历史等原因,唯独没有教师本身,而学生们的观点则与此大相庭径。他们总结的原因包括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班级大小等。Oxford认为动机衰竭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他将时间因素纳入考量范围,于1998年对250名美国学生开展研究。通过研究,Oxford把对学生学习动机有负面影响的因素归纳为四个方面: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对待课程或教材的态度;教师与学生个人教学风格的冲突;课堂活动的性质。Falout, J. & Maruyama, M. 于2004年在日本进行了一项“外语学习者动机衰竭与其目标语言熟练度之间的对比性研究”,为了找出造成学习者动机衰竭的原因。受试者是164名大学新生,他们被要求基于大学前的学习经历回答一份匿名问卷。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再一次地成为最重要的动机衰竭因素。
(二)动机衰竭国内相关研究
王天发与Angi Malderez的研究是一项针对处于三级水平的中国外语学习者动机衰竭现象的探索。研究通过对三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式的访谈,最终揭示出动机激发型学习者与动机衰竭型学习者在六个方面的主要区别。李艳辉在2004年对12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和4名经验教师所进行的旨在调查导致学生动机衰竭的因素并找出有效的提升学习动机方法的研究中发现,直接与教师相关的衰竭因素占总量的40%。张哲对316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的研究也显示,近乎三分之二的动机衰竭与教师相关。
二、 实证研究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各年级参与调查的人数依次是:高一:90人,高二:80人,高三:70人,共240人,其中有效问卷(即出现动机衰竭情况的问卷)高一:62份;高二:48份;高三:47份,共157份。其中,男生共55人,女生共102人。本研究采用封闭式问卷的方法调查高中生动机衰竭的情况。通过SPSS17.0分析,以问卷调查的数据为载体,汇报本项研究的研究结果。
我们发现:在240份问卷中,有157名学生认为他们存在动机衰竭的情况,大约占65.4%,即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出现了动机衰竭。高一大约有68%的学生存在动机衰竭;高二约有60%的学生存在动机衰竭;高三大约有67%的学生存在动机衰竭。我们的问卷涉及九大因素,通过分析得到,其中有七项是影响高中英语学习者动机衰竭的主要因素,依次是与教师相关的因素,对英语国家的态度,学校环境,对同学的态度,英语学习的强制性,与课程相关的因素,家人或别人的影响。通过分析,总结出导致高一学生动机衰竭的主要因素为对英语国家的态度,其为最主要的动机衰竭因素。教师因素是影响其动机衰竭的第二大因素。影响高中二年级英语学习者动机衰竭的主要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教师因素,学校环境,及对英语国家的态度。
三、结束语
学习动机是影响英语学习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着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自觉性,学习热情以及持久性。本研究调查了中国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衰竭的具体情况。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看出高中英语学习者动机衰竭情况还是相当严峻的,且造成各个年级学生动机衰竭的主要因素存在差异。不同的性别也造成了不同的动机衰竭主要因素。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竭尽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削弱动机衰竭的影响,使英语学习高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Chambers, G.(1993). Taking the ‘de’ out of demotivation. 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7), 13-16.
[2] Falout,J.& Maruyama.(200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oficiency and learner demotivation.The Language Teaaher,28(8):3-9.
[3] Oxford, R. L. (1998). The Unraveling Tapestry: Teacher and Course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Demotivation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Seattle, WA: the TESOL’ 98 Cong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