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2: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全国教育技术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自2010年开始,全国数字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每年举办一届,得到了教育部主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国内外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学者,各省市各级各类学校主抓数字校园建设的学校领导、技术骨干,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行业领军企业的负责人,技术总监等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与会的领导和专家代表观点碰撞、深入交流,对总结前期经验、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数字校园创新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全国数字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论坛将是中国教育信息化领域高规格、有影响、具特色的盛会之一。在此,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加本届高峰论坛。您的参与和支持将会更好地推动论坛的成功举办。
一会议主题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i-时代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设计。论坛力争在解读和总结前一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与数字校园建设领域运行情况与热点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应用的前沿问题,就数字校园的发展趋势及技术走向展开讨论与交流。
会议各项专题如下:
1.教育信息化政策解读与体制机制研究
2.教学环境的应用规范和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
3.数字校园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发展
4.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
5.新型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6.高校教学信息化前沿及新趋势
二参会代表
国内外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学者;各省市各级各类学校主抓数字校园建设的学校领导、技术骨干,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行业领军企业的负责人、技术总监。
三会议时间、地点
时间:2013年4月13-14日
地点:南昌(具体议程、地点请关注第二轮通知)
四论文征集
欢迎与会代表及有关专家围绕论坛主题和专题提交研究论文。论坛组委会将邀请专家从征文中评出一、二、三等奖,颁发荣誉证书,并经审定合格后出版专集(清华大学出版社)或推荐在《现代教育技术》(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CSSCI来源刊)和《实验技术与管理》(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中文核心期刊)等杂志发表。
征文要求:
1.欢迎与会代表及有关专家围绕以上主题和专题提交研究论文,字数不超过6000字。已经发表的论文请勿报送,如因一稿多投带来任何问题,由投稿者负责。
2.提交论文的截止日期为2013年3月10日。会议筹备组将于2013年3月18日开始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发出论文录用通知,并同时发送参加会议邀请信。
3.征文的格式:请使用A4纸标准版心大小,正文用宋体小5号字,单倍行距。文章的引文与注释符合学术规范。正文之前的开头部分,请依次写明题目、作者姓名、所属单位、省市、邮编,电子邮件地址,中文摘要(200字以内)与关键词。具体格式要求见投稿指南投稿格式。
4.来稿只接受Word文件格式(.doc文件),插图必须是用Word可编辑、打印的文件,图内字号最大用小六号,尽量少用屏幕拷贝的图形(印刷不清楚)。
5.投稿地址:,并注明“第四届高峰论坛投稿”。
五会议费用
参会代表每人800元(含资料费、会务费),学生代表会务费600元,交通住宿费自理。
六报名须知
1.请在2013年3月24日前填写回执表,并发送至:。
2.请自回执表回复之日起一周内将会务费汇入指定账户并将汇款底联传真至:010-62782405,或将汇款截图、图片发到组委会邮箱;
户名:清华大学(073)
帐号:0200004509089131550
开户行:工行北京分行海淀西区支行
七其它
组委会邮箱:
电话咨询:010-62782405
关键词:教育游戏;研究生;教育技术学;元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2-0046-04
一、引言
2003年以来教育游戏作为教育技术学新的研究方向或领域,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和研究。既有在宏观层面探讨教育游戏的概念、本质、功能、理论基础等,并尝试构建教育游戏设计的框架或模型,提出教育游戏设计策略及方案等;也有对游戏主题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游戏任务设计、关卡设计、参与者角色设计和情感设计等微观细节的研究。作为重要的教育游戏研究群体,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对教育游戏的研究日益增多,在我国教育科研领域占有一定的地位。对近十年教育技术专业中游戏主题的硕博论文进行元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调查方法
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博论文中关于游戏的相关研究状况采用元分析的方法,从全国硕博论文库检索文献。将检索到的论文题录信息包括篇名、作者、学位授予年份、摘要等转换到Excel表中进行处理。在此过程中,笔者对以上数据做了筛选,去除一些与主题不符的文章,筛选出182篇硕博论文。
三、研究现状
1.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教育游戏日益成为研究热点
从数量上来看,2003年开始有对该主题的研究,十年来研究成果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在2006年后,研究数量急剧增加。这种现象表明,教育游戏由于巧妙地将教育的知识性和游戏的趣味性融为一体,正在成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热点。
2.服务对象针对性较强,多集中于中小学
通过对论文的梳理分析,我国以游戏为主题的教育技术学硕博学位论文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在服务对象的类目设计上着重区分不同层次类型的教育,具体数据统计如图 2 所示。
总体上看,一方面我国有27%的硕博学位论文在探讨教育游戏相关问题时,没有设定明确的服务对象,且这部分论文多集中于近十年早期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73%的论文有明确的针对性,而且这种针对性体现在实例开发的内容选取。我国硕博论文中教育游戏的服务对象覆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部阶段,且研究范围日渐从学校教育向其他领域扩展。但目前,研究者较多关注的是中小学教育游戏问题,研究小学、中学教育游戏的论文各有57篇和45篇,分别占总数的31%和25%。
3.研究类型逐渐多样,仍以方法、设计类为主
研究类型能集中反映研究者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从研究类型上可以大致看出文章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的结果、形式,所以笔者将硕博论文划分了五种研究类型,如表1所示。
(1)理论探索类
我国研究者对此类论文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一是理论基础研究。例如,方芳论述教育游戏的理论基础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教育游戏的技术支持。[1]二是应用模式研究。例如,余英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建构了教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四种模式,并分别对其理论基础、特点、实践流程进行了阐述。[2]三是设计策略研究。例如,逄博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教育游戏的设计方法,分别从教育、游戏以及游戏整体开发流程三个角度分别对教育游戏设计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3]
(2)调查分析类
此类论文针对当前教育游戏的应用现状展开调查,目的在于通过学习者的综合调查与访谈,收集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通过整理分析所得到的数据,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的策略和解决方案。例如,杜三全和王谊群分别对小学生的游戏素养和大学生游戏应用现状做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其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3)方法设计类
从技术的两种形态来看,论文可分为两类。一是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研究者通过软件开发等技术手段完成教育游戏设计的目的。这种开发既包括基于游戏开发平台设计的大型教育游戏软件,也包括基于flash等软件设计的游戏性课件。例如,罗丽基于J2ME开发技术,阐述了教育手机游戏的开发方法。刘政良设计了针对一线教师的、支持知识竞答式教育游戏创建的教育游戏开发平台。二是智能形态的技术,指对利用教育游戏进行教和学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设计。例如,崔继振总结了网络教育游戏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三种应用模式。
(4)应用实践类
应用实践研究者主要通过实验的方式,辅助以问卷、访谈等方法,对已开发教育游戏的各项功能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者多集中于教育游戏在促进学习者知识水平提高功能的研究。另外,也有研究验证教育游戏其他方面的功能,例如:在提高学习者兴趣方面,张志宏通过实验得出,[4]教育游戏能够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变原来的学习态度;在促进学习者创新发展方面,邓超采用行动研究法对教育游戏促进创造性思维进行了初步验证,并提出运用策略。[5]
(5)评价管理类
部分研究生对教育游戏整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其中部分内容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例如,卿小波在分析影响教学游戏软件中交互设计因素的前提下,尝试构建了教学游戏软件中交互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赵阳尝试建立一套完备的教育游戏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学、学习资源和过程的管理,早在AECT 94 定义中作为教育技术的五大范畴之一就被明确提出。教育游戏作为新的教学和学习资源,理应受到研究者和管理者的重视,但由于教育游戏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博硕论文的内容尚未涉及该领域。
四、研究反思
通过对近年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教育游戏论文的分析,其研究特点还是清晰的,可以梳理作为借鉴。
1.研究服务对象集中于中小学,忽视其他教育
十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关于教育游戏的研究与实践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中小学教育。由于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与游戏有着天然的联系,教育游戏被率先应用于中小学教育,并且相关研究也多着眼于此。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对学前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教师教育如何应用教育游戏的研究无论是数量还是类型都相对较少。与学校教育相对的社会教育,则成为教育游戏研究的盲区。
2.研究类型“重”设计开发,“轻”教学应用
学习资源和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范畴中,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关于教育游戏研究涉及除管理以外的四个范畴。但四个范畴的研究数量分布极不均衡。在182篇论文中,有108篇论文着重研究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的策略、流程,占论文总数的69%。其中仅有22篇设计了与教育游戏相适应的教学应用方法和策略。这种重视开发等“硬”技术轻视方法等“软”技术现象,导致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缺乏,造成了教育游戏软件、课件的重复开发,以及教育游戏硬件资源的浪费。
3.理论研究不够成熟,未找到教育与游戏的平衡点
目前,我国研究生关于教育游戏研究的理论基础,多是基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游戏理论以及一些技术理论。但是教育游戏不是教育与游戏的简单相加,仅靠单一视角的理论来指导教育游戏的开发是不合适的。它需要以相关的教育理论为基础,将游戏理论整合于教育理论,并结合心理学、美学、传播学等,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育内容本身的娱乐属性。所以,研究者需要对教学理论、传播理论、文化理论进行综合研究,以建立和完善教育游戏的基础理论[6]。在教育与游戏的融合过程中,如何将二者兼顾,找到其中的平衡点,这是教育游戏的研究者一直探求的问题。但我国研究生针对理论探究的研究较少,大多关注基本理论的介绍和应用模式的设计。
4.数据来源于理论而不是调查实践,调查和分析缺乏科学、规范性方法
根据教育游戏的研发流程来看,前端的需求分析是基础,游戏的整体设计方案是前提,技术实现和教学方法设计是关键,教育游戏的应用是目的,教育游戏的修改与完善是保障。研发的每个环节都影响着教育游戏最后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从目前各个环节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来看,在前端分析和测评环节,虽然部分研究通过已有经验理论和逻辑推演进行分析,但是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认知发展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等只能提供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和知识基础等智力因素的普遍共性信息,针对非智力因素,比如,兴趣、学习风格等需要进行调查分析才能获取准确数据。而对于教育游戏测评之后的修改,对游戏的完善、学习者满意度的提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研究生在教育游戏研究中意识到这一点并在实施修改的是少之又少,深化研究迫在眉睫。
五、研究建议
1.拓展服务对象的范围,关注弱势群体和非学校教育对象群体
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资源或者学习方式,能够为学习者带来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体会其教育的娱乐性。这种愉悦的学习体验,应该被所有的学习者感知,不应受到年龄、感官和是否在校的限制。这就要求研究生要扩大教育游戏研究服务对象的范围,将处于弱势的感官受损人群和社会上渴望获取知识的人群纳入到服务对象的范围中,使人人共享教育信息化中教育游戏为学习者带来的愉快学习体验,使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都能够体会到教育游戏所带来的益处。
2.以教学实践应用为导向,注重教育游戏的管理、评价研究
在教学中的推广和使用是教育游戏设计开发的目的。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教育游戏应用的研究,开展应用模式、应用策略的指导性研究,另一方面加强对教育游戏的资源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的研究,积极构建教育游戏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教师、学生选择合适的教育游戏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使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研究范畴能够协调发展。
3.树立基于设计的研究理念,增强教育游戏设计、开发的规范性
根据设计的研究理念,教育游戏的研发是通过设计、实施、分析和再设计的持续循环进行开发和研究。在这种研究理念的指导下,研究者要完成五个环节,将整个设计开发过程看作是持续完善、改进的过程。即:①以问卷、访谈为主的调查,分析学生学习需求;②对教育游戏进行教学设计和技术实现;③对游戏软件进行试用和测试,根据反馈信息对游戏进行修改和完善;④根据反复测试和修改,总结游戏设计开发和应用指南;⑤对游戏进行推广应用。在研究过程,要注重数据来源的科学性,而不仅仅通过理论和思辨获取信息。
4.适当设置教育游戏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国内高校教育技术学的课程设置中,依然不见和教育游戏相关的课程。教育游戏是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交叉的产物,仅靠学习其游戏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相关的开发技术,很难开发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游戏;其人才“应兼收并蓄,既能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又有相当的人文与艺术素养” 。[7] 以现有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均无法满足培养教育游戏专业人才的需求。所以,设置适当的教育游戏的课程,并且为教育游戏研究人员设计合理的培养方案,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
5.合理管理科研成果,促进教育游戏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已经设计、开发出67款教育游戏产品,由于知识产权和研究成本的限制,并不能在广大教学课堂中推广、使用,使教育游戏在学位论文完成后就被“束之高阁”,难以发挥其设计、开发的作用。如果能加强对教育游戏科研成果的管理,多方参与合作,学校和科研单位提供设计思想,企业提供技术和资金,从而形成一条设计、研发、应用的产业链。[8] 这样不仅能够加强我国研究生教育游戏研究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有利于教育游戏的推广,并且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育游戏资源,真正实现教育游戏的产学研结合,促使教育游戏更好地服务教学。
参考文献:
[1]方芳.教育游戏的理论基础及应用模式[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2]余英.教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逄博.教育游戏设计方法与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4]张志宏.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应用中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5]邓超.教育游戏对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6]杨晓宏,李鸿科.对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现状的思考――基于 “娱教” 理念的信息化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7.
[关键词]教育技术;著作;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8-0071-00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8.014
根据目前文献,我国最早教育技术著作当推1930年由浙江省立民众教育馆出版,俞雍衡和锺伯庸翻译的《广播无线电化与成人教育》。我国最早以“教育技术”为名的专著是科学出版社1981年赵仲芬的《电化教育技术》一书。如果从20世纪初作为教育技术起点,那至今已100多年了。但我国现代意义上教育技术始于1994年“教育技术”学科确立。为此,我国教育技术学者展开了深入研究与思考,这也为21世纪教育技术著作创作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这时期是我国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发展时期,我国教育技术研究逐渐呈现出一种繁荣趋势,其中重要标志就是教育技术学著作陆续问世。从出版著作数量和理论建树上说,这时期我国教育技术在理论上达到了世界一流国家地位。
一、著作形式与地域的统计分析
1.著作的形式
2000-2012这段时期,我国教育技术著作数量逐渐增多,研究领域也逐渐扩宽,并且作者类型上也呈现了新的特色,著作形式上也改变了以往以单纯理论研究为主著作格局,形式日趋多样化。
(1)按作者的形式分类
我们根据当当网、孔夫子旧书网和国家图书馆以及超星图书馆等多种渠道,到2013年1月不完全统计(表1),在2000-2012年593部著作中,个人独著共202部,占著作总数的34.1%;合著著作共266部,占著作总数61.7%;译著15部,占著作总数2.5%。由此可见,有关教育技术著作中,独著和合著作为两大形式,两者占据了著作总数的95.8%。总体上,教育技术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著者们取长补短,较为广泛采取了合著形式。同时,著者也倾向于采用独著来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现在教育技术处于信息化发展和深化时期,能发表一家之言,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学术评价机制等诸多因素,译著显得很少。
(2)按著作编排形式分类
这阶段,著作数量不仅迅速增加,形式也展现了多样化特点。除单纯理论研究著作,还有其他丰富的形式。但也暴露了一些缺陷,有些形式尚未有权威性著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深化。
①教育技术教材
在以上所统计著作中,教材占绝大部分,大约占总数60%左右。一般书名上都有“教程”、“基础”、“导论”等字眼,有的还冠以“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等等。譬如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南京师大李艺等人主编的《教育技术教程》和北京师大乌美娜、李芒主编的《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②教育技术工具书
教育工具书是著作一部分,反映了这时期该学科学术规范化和理论化程度。例如2004年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编的《中国教育技术标准及设备实用手册》,北京师大刘美凤和宋继华译的《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技术》,。前者重教育技术设备介绍,后者重教育技术理论梳理。
③教育技术实践培训著作
培训重于实践技能的训练,因而理论性上弱些。主要是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一般技能的普及,代表性的有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汪琼2006年主编的7本《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备考指南》,还有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祝智庭主编的《教育技术培训教程》。
④教育技术论文集
论文集的论文学术前沿性较新,是学科发展一种标志。它们又分两类:一是以众多作者汇集的集子,占绝对优势。例如2010年的《教育技术研究新进展》这部著作简要登载了该校教育技术学院教授特稿,诸如何克抗、杨开城、黄荣怀、刘美凤和陈丽等国内著名专家学者,还介绍了2009年国际知名期刊教育技术专论。这些著作收集了近几年了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过程的论文集,为以后教育学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借鉴的依据。二是以某一个作者论文结集出版文献,属于极个别现象,譬如,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选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李龙教育技术文选》。它展现了我国老一辈教育技术专家内蒙古师范大学李龙教授多年来教育技术的探索。
⑤教育技术丛书
丛书是大部头的专著,往往是一个学科标志性的著作。它反映了教育技术专业群体的思考和实践。李克东和何克抗出版的《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丛书——教育技术分卷》2001年,“以新颖性、精炼性、系统性和应用性为重点”,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丛书》等。还有,200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程系列丛书”共4本,《教育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教育影视技术》和《网络技术》。
2.著作地域分布
对于教育技术研究而言,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其出版地分布也明显不均。对于参与出版教育技术著作的机构进行统计,逐年统计结果显示(见图1),随着教育著作的逐年增多,所涉及出版社数量也相应增多。但涉及出版社数量的增长慢于著作数量,并呈现出日趋集中态势。
(1)出版地
这时期,从我国教育技术著作所在城市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以北京、上海、济南、哈尔滨等为代表的发达省市,其中北京出版340著作,遥遥领先,占著作总数的57.3%;其次上海29部,占总数的4.9%;再次济南和哈尔滨分别为15部,分别占出版总数2.5%;另外是广州、武汉、合肥、长春和南京等地。作为直辖市的天津,也榜上无名。兰州出版数量虽不及以上城市也相对较多,形成西部一高峰。出版地域与我国的地势呈反向,即东高西低。内蒙古、新疆等地区的出版著作的数量则相对很少。这给我国研究者的启示是要加大对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同时,也要扩展其地域影响力,把更多理论应用于实践,来提高我国偏远地区的教学成果,进而达到教育协调发展。
(2)主要出版机构
按照出版著作数量的多少,对出版社进行排序,得到了前9名出版社排序表,对这些出版社的著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它们出版著作总数为267部,占这个时期著作总数45.01%。并且前八名出版社地址均在北京。其中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最具有竞争的优势,两家出版社共出版著作115部。此外教育技术著作在逐渐集中出版的同时,也扩大其分布领域,并且主要出版机构分布在高校,譬如北京师大出版社和北大出版社等。
出版社呈现一种缓慢增长趋势,这与图书数量不太吻合。特别是高等教育出版社,表现十分突出,教育技术类图书猛增。原因是教育技术属于专业性较强图书,一般出版社编辑力量不很充分。
作者中,河北省吴疆主编或者合编了13本著作,平均每年一本,数量最多。北师大何克抗主编或者副主编著作共有11本,平均将近每年一本,第二名。第三名是华东师大祝智庭,出版10本。
二、我国教育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及成果
从图2可知,2000-2005年我国教育技术著作增长比较缓慢。2006年教育技术学本、专科专业已超过150个,硕士学位点已经达到38个,博士学位点达到8个,还建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至此开始了我国教育技术迅猛发展时期,教育技术著作量也骤然增长。自此,著作数量也大幅度增加。2009年之后教育技术著作呈现了稳步增加的趋势。总体看,2000-2012年,我国教育技术专著数量保持稳步上升趋势。以上教育技术著作中,集中研究领域是媒体应用、教育技术理论、人才培养、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设计、教育技术方法和远程教育等方面。
1.媒体应用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成为当前教育技术研究重要领域。媒体应用研究具体用包括媒体、计算机应用、网络应用等。根据资料分析,教育技术领域中有关媒体应用著作数量居于首位,并占相当大比重。李运林和徐福荫2003年编著的《教学媒体的理论和实践》这部著作面世后,为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育提供了坚实理论和实践基础,并作为新世纪高校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程主干系列教材。这时期,我国具有完备教学理念教育工作者,逐步明确了教育技术学中媒体应用的理论和应用实践,界定了相对独立媒体应用于教学模式、原理、概念,探讨了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中媒体应用思想、理论和方法,初步形成了此领域理论框架。此外,美国的柯蒂斯·J·邦克著、焦建利主译的《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一书以世界上的媒体技术为线索详细论述了“数字化学习的方方面面”,对我们传统教育观具有震撼的作用。这本书数据翔实,观点新颖,技术先进,时代感很强,同时翻译得也非常流畅达意,堪称翻译的范本。
2.教育技术理论研究
教育技术理论著作代表着当前技术和理论水平。若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教育技术理论还在“借鉴”,那进入21世纪我们已经开始“创新”。有学者在对比中外教育技术专业以后指出:“在考察中国与外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时,我们发现中国与外国也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因而要“超越自我,超越自己的经验”。我国教育技术理论上和技术上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首先,互联网世界领先。截至2010年3月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4.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0.2%,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到2009年底,中国国际出口带宽超过每秒86万M字节,是全球第二大拥有IP国。2012年底,全国网民数达到5.64亿人,手机网民数达到4.20亿人,占网民总数的74.5%。通讯技术是教育技术的基础,基础都已经世界领先,基础理论更是如此。其次,在国际上有创新。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提出“加快信息化进程”,并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这种论断在国际上具有超前的意识。根据德国的Springerlinks数据库,检索“educational technology”一词,前10个有作者的文献在中,3个是中国人。ProquestResearch Library数据库检索如前,前10个文献中有1个是中国人。这些足以说明中国在国家教育技术领域较高的地位。再次,理论上有突破。中国教育学者逐步吸收国外先进教育技术学理论,又结合本国教育技术学特色,教育技术学理论有了新突破。其中最著名的是何克抗编著的《教育技术学》一书,比较教育技术94定义和05定义之后,提出了自己新定义,“技术化教育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整本书,作者在建立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体系方面做了卓有成效探索。另外,我国学者和外国学者共同论著。2008年黄荣怀教授与芬兰学者Jyri Salomaa合著了《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一书,反映了我国学者的理论自信和世界目光。另外,我们教育技术的理论成熟度不断提高。黄立志等主编的《创新与借鉴:中国教育技术路径研究》(2012年)等,详细论述我国从原始社会至今教育技术历史的发展。美国的教育技术史多停留在点滴的理论层面,缺乏系统地论述其教育技术的历史。
3.人才培养
教育技术学发展历程中,人才培养研究历来受到研究者高度重视,特别是在21世纪,在教育技术实践和理论的推动下,人才培养的研究获得了较快发展,相继出版了一系列相关论著,包括甘肃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西北师大杨改学等人撰写的《现代教育技术教程》,重点是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进行人才培养的。胡来林编著的《现代教育技术: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2007年)等。这一领域显著特点是有比较丰富教育著作,但与其他研究领域的界限划分不明显,尚没有较为权威的论著,教育学者在给予此领域重视的同时,也需要集思广益,不断吸收与总结经验成果。
4.信息技术教育
自2000年至今,这方面著作数量逐渐增加,并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关注。代表性著作有:祝智庭的《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以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为主线,以教育革新思维为指导,以学习过程设计与学习资源利用为重点,将理论学习、案例分析融入教学设计与开发过程。北师大黄荣怀的《信息技术与教育》(2006年)探讨了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发展过程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等问题。它亦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系列教材,是按照国际教育技术领域发展所形成的基础上编写的,其突出的特点是内容新、体系新。傅德容等编著的《教育信息处理》(2011年),该著作是对“教育信息”进行学习、进行教学与研究总结著作,全面介绍了教育信息处理发展与成果,对所涉及各种教育信息处理进行深入定量与定性分析,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该书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程教材之一。
5.教学设计与研究
教育技术产生是实践的需要,是为了更好促进教学绩效,提高教学成果。利用先进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开展教学活动是现在强劲的教育思潮,伴随着信息化社会到来,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根据相关资料分析,新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教学设计研究越来越多,且研究成果比较显著,譬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教育技术领域的绩效专著张祖忻的《绩效技术概论》。它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论述了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并且我国学者还翻译了外国的相关教育著作,诸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李芒等编译《教育技术的设计与开发》等。
6.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自1924年美国学者吉特著、郑宗海译的《教育之科学的研究》(商务印书馆)算起,我国共有教育研究方法的著作80多种,其中“教育技术研究方法”5种,后者多是这时期出版的。李克东编著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2003年)总结了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教育技术领域中的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设计、教育技术中相关的研究方法等知识,界定了相对独立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初步形成了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方法模式框架。此外比较著名的著作还有谢幼如和李克东主编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基础》(2006年),张屹和黄磊编著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2010年)等著作,为我国的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的完善作了补充和更新,促进了我国教育技术方法路体系完善和发展。
三、今后出版与主题趋势
通过21世纪初叶相关文献调研、统计与分析,我们可预测我国教育技术著作编写和出版的趋势。总体讲,有增长有下降,增长是主要趋势。
1.对教育技术相关理论的持续的关注
科学技术一日千里,教育技术不断推陈,其实践和理论的框架仍在不断完善中。教育技术理论仍是并将一直是重要研究领域,重点是结合我国的发展与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它们不单单传播引进国外相关理论,更多是将中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推向国外。诚如我国有些学者所说,中美“彼此不存在谁先进或落后、谁科学或不科学、谁现代或传统的差别,都非至善至美,应互相借鉴,共同发展。”换言之,当前中国在教育技术方面与世界上最发达的美国不分伯仲。故今后我国教育技术专著的外译将有所开始和增多。
如果从20世纪80年中期代电化教育学科的设立算起,教育技术学科在我国已经30多年了。学科基本成熟后,教育技术历史的研究便提上议事日程。南京大学的梁林梅和郑旭东撰写的《领域开创者学科奠基人——美国教育技术专业群英谱》介绍了威瑞特·查特斯等百年来10位教育技术领域的顶尖人物,堪称美国教育技术思想史。但是这些方面远不如我国职业教育历史研究比较充分。因此,今后中外教育技术史将是热点问题,此类著作将会有所增加。
2.对应用领域衍射逐渐增多
教育技术著作统计过程中,尤其2012年类型趋势越发明显,从最初关注教育技术在汉语、科学课程教学、双语教学等单一学科应用研究发展到中小学甚至所有学科领域。应用教育技术来提高各个学科的教学绩效,将是未来教育技术学发展趋势。教育信息化方面著作将增加。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谢焕忠指出:“21世纪头二十年,教育信息化必须走在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前列,成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随之,相关的政策和理论研究将会增多。
由于微博、微信等现代通讯技术在教育上广泛运用,加之教育技术是交叉学科,具有边际效应,故今后教育传播理论著作将有所增加。
3.对某些理论著作结构性减少
从2000年以来教育技术著作数量分析,由图2可知,并非直线上升趋势,而是波浪起伏状况。据此,从总体说,我国此类专著将会在近两年内有一定幅度增长,之后亦即2015年或2016年将会有所下降。随着电子教案增多,大学生购买教材热情锐减,相关教材逐渐减少。鉴于我国教育技术更多偏向实践层面,单纯教学设计之类著作将会减少。由于版权问题以及我国学术界外语水平提高,翻译国外著作情况将会保持现状或者下降。
4.对研究地域分布将会更加广泛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技术的应用的广泛化,各地的教育学者开始了对教育技术的广泛研究,虽然目前教育技术的重点的地域分布主要的北京、上海等经济比较繁荣的城市,但是从以上的著作统计分析来看,其他地区的教育技术著作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教育技术具有衍射性,很快会随着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将逐步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辐射。特别是2010年天津师大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设立,教育技术成为了其一方向。由于天津市无论在出版机构还是作者源地都比较低,这与天津的经济发展形势不相匹配。这样,今后天津的教育技术专著将会有所增加。但是,以北京为中心的研究总的格局不会改变。
Talking about Academic Evaluation Refor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ak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SONG Qiong
(College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 Gansu 730070)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quality education, school academic evaluation method has some improvem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as a whole. In this paper, tak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example, introduced its reform in academic evaluation commendable part, points ou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and solutions and specific application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education technology; academic evaluation reform;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2013年11月3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北京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和北京开放大学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合作举办“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改革国际论坛”,本次论坛旨在探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对现代教育制度与“教与学”方式的革命性影响,交流分享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经验,其别提到教育评价改革功不可没。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社会性的,必然会导致教育改革,而学生的课业考评作为教育效果的测评手段,肯定会随之改革。
1 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处境尴尬
中国教育技术学的诞生可以回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起步较晚,但在一代代教育技术工作者的付出和努力下,中国的教育技术专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当前的教育技术本科教育存在很多不乐观的现象,比如教育技术本科的报考率较低、教育技术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下滑、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学生对专业教育的满意度下降,因此许多教育技术工作者对专业发展忧心忡忡,甚至怀疑教育技术本科教育还能坚持多久。那么,教育技术本科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笔者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四点:专业知名度低、改革迟缓、专业定位不明确、教师队伍混乱。正是这些原因,导致教育技术本科教育走下坡路。为了恢复教育技术往日的风采,近年来,教育技术学科已经在进行教育改革,课业考评作为教育效果的评测手段,那么课业考评的改革必然是迫在眉睫。
2 教育技术专业课业考评改革成就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技术专业的课业考评改革成果显著,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反响,考评的结果也相对较公正,但它只体现在部分课程上。下面以西北师大为例,列举改革成就:
例如,在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制作一科中,采用作品方案设计的考评方式,期末考评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Flash课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如目前的教育技术期末考试试卷中,避免选择题和填空题,取而代之的是论述题、分析题、概述题等,也就是短文题考试;再如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采用写作测验的方式,期末考核提交一个“课业考评改革”为主题的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整理与描述资料的能力、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有条不紊地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此外,学与教理论在平时考核中,采用自评、他评、组间互评相结合的方法,体现公平性;最后,教学系统设计课程中老师把一些资料放在培训平台上,学生课下登录平台学习,按要求完成作业并在线提交,还可在讨论区发帖,即在线学习并提交作业。
3 教育技术专业课业考评改革不足
3.1 不太重视实验操作考评
如果对教育技术这个专业稍作了解,就会发现有很多课程都有实验课,如C语言、计算机网络等。对于实验课的考评,有的老师将期末卷面成绩等同于实验课的成绩,有的老师将实验课的出勤率作为实验课的成绩,这些做法都是对实验课的不重视。以上考评实验课的方式显然是片面的,期末纸笔测验成绩好的学生,他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一定好;出勤率高的学生,在课堂上不一定学到更多知识。
3.2 在线学习平台不完善
之前说到在线学习平台,原则上讲,理想的在线学习平台应该具有很多功能,但目前可能因为资金、技术等问题,在线学习并不完善:(1)有的平台不是专门针对本科生的,可能与研究生共享,也可能夹杂着学校其他方面的管理。(2)缺少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区。(3)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及时回答,甚至忽略学生的问题。
3.3 不重视形成性评价
中国教育的考评,始终有一个弊端――只关注结果,这可能是长期的应试教育留下的后遗症。在推行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过程评价的今天,这样的考评方式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阶段学到的知识是不一样的,其最终获得的知识不能仅用一张试卷衡量的。
3.4 评价内容单一
多年来,人们普遍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于是,学生追求高分,老师和家长也都以成绩评定好坏。其实不然,成绩好的学生只是证明他们善于记忆或是逻辑推理能力强,并不能片面地认为这样的学生学习效果好。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8种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 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却只有一种或几种智能较突出。不能仅仅根据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来评论一个人学习一门学科的优劣,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观察,最后得出结论。
4 教育技术专业课业考评改进
4.1 实验技能教学考试评价
对于每一门实验课的考核评价,应遵循下列原则:实践性为主原则、教学与发展原则、全面性与客观性原则、基础性和目标性原则。简单来说,具体应用策略就是:课业考评前,教师出几道题,题目难易适中,包含所学知识,要关注学生操作过程中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的表现。
4.2 提供功能齐全的专门在线学习平台
对于没有类似平台的学校,应尽快建设,努力克服资金、技术等问题;对于已经存在的平台,需要继续完善在线学习平台的考评功能:一是,自动考评,该平台可根据学生进入平台学习的时长或自学课程的进度或与老师同伴交流的次数系统评分;二是,老师考评,老师根据学生在讨论区讨论的问题内容或与老师交流内容的深度给学生评分。
4.3 关注过程性评价
也就是不单单以期末成绩一次性评判一个人,而需要记录平时成绩。可选的方法是:记录出勤率,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每一章讲完之后,布置一个阶段性的作业,老师根据每一次作业,评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记录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次数与正确性,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4.4 综合评定
类似于现在大学计算综合成绩的做法,对于一门课程,除了把最后的成绩纳入综合评定中,还要加上在校内外参加的有关这门课的活动表现,考察多种智能。
回顾历程,艰辛创业――《现代教育技术》的创办,得从1985年7月武夷山电教理论研讨会说起。当时在会上亮相的《清华电教》“创刊号”,引起了协作组与会同仁的关注。大家认为要深入开展电教理论研究,协作组得有自己的学术园地和交流平台。1987年4月,协作组在上海开会,决定编辑出版《工科电教》,并指定由华南理工大学负责筹备。不久,他们设计了封面,确定了栏目,并向协作组成员单位征求意见。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1989年10月,在上海同济大学参加“89上海全国电教成果邀请评比交流会”期间,工科电教协作组召开了第十二次会议,会上决定取消《工科电教》,改成出版《工科电教通讯》,并由清华大学承办。同年12月10日,由清华电教编辑的《工科电教通讯》第一期内部发行,后又接连编印多期。1990年11月底、12月初,协作组在北京召开“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根据众多成员单位代表的意见,协作组常委会决定正式创办学术刊物作为会刊,定名为《现代教育技术》,由清华负责申请刊号,浙大负责创刊号的编辑工作,会上,还确定了编委会名单。1991年9月,由浙大电教编辑设计、清华电教组织刊印的《现代教育技术》创刊号正式问世。协作组希望会刊将来能跻身国内教育期刊之林。
《现代教育技术》创刊后,考虑到每期编辑的工作量很大,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协作组所有常委院校的作用,决定分地区轮流执编。主要由清华牵头的华北、东北片;浙大牵头的华东片先后承担十三期的编辑任务(其中一期由西交大牵头的西北片执编)。在办刊过程中,清华大学为刊物的出版和发展做了许多工作,不但负责每期稿件的终审、排版印刷,还承担资金的筹划和连年刊号的申办。此间,除了清华、浙大。许多协作组成员单位,如华南理工、西安交大、东南大学、上海交大、中国矿大、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华中理工、北方交大及哈工大等院校都发挥了积极作用。1996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整顿期刊,明确《现代教育技术》由清华大学主办,并作为“中国电教协会高校工科专业委员会”(即全国工科高校电教协作组)和“全国工科高校CAI协作组”的会刊,重组编委会,成立编辑部,聘请顾问。当时《现代教育技术》用的都是内部刊号,经过清华大学电教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00年底,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有了正式刊号,2001年起公开出版发行。从此,《现代教育技术》杂志走上了正规发展的道路。接着,杂志成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会刊,2006年又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检索源期刊,使杂志上了一个台阶,刊物越办越好,影响越来越大。
辛勤耕耘,成绩卓著――二十年来,《现代教育技术》这本以信息化技术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为特色的学术期刊,在历届编委和编辑部同仁的辛勤耕耘和默默奉献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现代教育技术》杂志始终坚持立足学术研究、带动实践探索、促进教育技术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办刊宗旨;依托清华等一批国内著名大学的学术优势,敦聘国内外有影响的学者和专家,作为刊物的坚强学术后盾;努力引领广大电教人不懈追踪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研究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技术领域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的重大影响;注重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研究,结合我国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推动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开发和实践应用;积极推动信息化教学支撑环境、教学资源库和网络平台的研究和创建;切实推动教育技术行业标准的制定,促进数字校园建设;及时把握时代脉搏,注重创新、锐意改革,使刊物真正成为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人才成长的园地,成为国内外交流合作的平台;充分发挥杂志的综合功能,努力拓宽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为教育技术服务的领域……多年来,《现代教育技术》杂志以自己的理念、质量和服务,赢得广大读者和作者的信任,为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使刊物成为我国教育领域不可缺少的学术阵地。
《现代教育技术》杂志从艰苦创业、发展壮大到逐步走向成功,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将“学术性”看作是刊物的命脉和根本,征集并刊登了大批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理论性文章,使刊物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二是在注重刊物理论性、新颖性、探索性的同时,也注重文章的实践性和指导性;三是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办刊,严格把关、一丝不苟,确保刊物的整理质量;四是刊物信息量大、涉及面广,编辑思维活跃,无论栏目设置、版式设计,还是每期文章的选择和搭配,都有自己的风格。正因为刊物具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广大读者将她视为良师益友。
应对挑战,与时俱进――创刊二十年,既是里程碑,又是新的起点。2010年7月,党和国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十二五”规划要求“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总书记也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作为教育的“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义不容辞承担着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任。这对《现代教育技术》杂志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杂志社要想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应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就必须变革和创新――大胆改革现行的办刊理念和办刊模式,顺应信息化时展的潮流,将《现代教育技术》办成有品位、有影响、有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学术刊物。
下面提出几点建议(以下内容,杂志社有的已经起步:
一是在理念上,要将办好《现代教育技术》杂志提高到是在完成教育信息化“国家重点项目”的战略高度。《中国科学B辑:化学》主编、《科学通报》附中便徐光宪院士曾经强调:“办好一本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刊物的重要性绝不亚于一个‘973’项目。”虽然,我们的刊物还没有达到这个层次,但办好这本刊物,对教育技术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对促进教育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是突破旧又封闭的办刊模式。瞄准学术期刊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实现开放办刊。所谓开放,不仅体现在稿源的开放性、专家审稿的开放性、作者队伍的开放性,更体现办刊模式的开放性。如敦聘国内外教育技术界著名学者主持重点栏目或提出学术话题,经过精心策划,引导学术潮流,为学术研究、学术创新提供舞台;与国内同类刊物联合开办“学术专栏”,对教育技术领域某些前瞻性、关键性或争议性的学术问题开展讨论,形成全国性共同关注的态势,增加学术影响力;联合国内外高校,通过对教育技术专业优秀硕士、博士论文的评析和介绍,推出新成果,推出学科新人等等。
三是要注重刊物的质量和档次,树立精品意识,提升刊物的品牌形象。整合国内外优秀的学术资源,建立稳定的高层次作者群,提高编委会和审稿队伍的国际化程度;要有敏锐的学术触觉,广阔的视野,加强特色栏目建设,引导并组织重点学术问题的探讨,推进刊物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健全和规范评价机制,提高同行和专家学者对期刊的认可度。
四是要主动适应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创造条件推出自己期刊的电子版、外文版、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允许读者通过网络,免费使用,自由阅读、下载、分发、打印、搜索和链接已出版刊物主要文章的内容,或建立索引、或编写软件等,提高传播效率,扩展传播范围,增强刊物的影响力,提高刊物的知名度。
五是要改变原先单一的行政化运作模式,逐步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任何刊物的生存与发展,都少不了经济的支撑。在继续争取行政主管部门支持的同时,刊物必须走向市场,按照市场规律和企业规则运作。凭籍刊物的学术、资源、人才等优势和手段,在不损害刊物形象、不影响刊物学术水平和整体质量的前提下,多渠道、多方位筹集办刊资金。增强服务意识,开拓服务范围和模式,挖掘创收潜力,求的刊物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并形成良性发展的机制。
“中国科协-英特尔求知计划教师征文活动”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主办,活动于2007年5月1日启动,2007年7月结束,历时两个月。
本次征文活动面向2003~2006年参加英特尔求知计划培训的教师,征集与教学有关的文章,从教师工作、学习等角度反映英特尔・求知计划(Intel・Learn)为这些教师带来的教学观念上的转变;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的感悟来激发社会共同探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
在本次征文活动中,将就如何在现有教育体制下,极大地发挥社会力量,促使广大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集中广大教师的意见,借助幕后真实感人的故事,反映这个公益项目对全社会的深刻意义。
学易网推出高考辅导系列课程
随着2007年高考的临近,学易网(省略)推出名师经典辅导系列,由名校特级教师讲解,针对考生的第一轮和第二轮复习进行辅导。提供独特且有针对性的高考内容,学易网的网络课程无疑给备考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和帮助。
目前,学易网高考频道的内容,包括了大量的备考提示――如倒计时和各地3~6月份的具体事务,推荐的高考课程,热点新闻和参考资料,报考指南、政策动态等栏目。让高考生利用网上资源了解更多的高考信息。而像试题集锦、心路历程、名人访谈和经验交流等内容,为考生备考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资源需求。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会议征文活动启动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将于2007年7月26日至28日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召开。本届学术年会将以“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以特邀报告、、信息技术教师专场、研究生专场、协作组工作进展专场等为主要形式开展。其主要内容为:以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游戏、机器人教育、高等院校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理论、课程实施、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教学改革等的研究;信息技术教育国际比较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等。为保证会议学术质量,现面向全国征集相关内容的论文,并计划正式出版论文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进展(2007)》(不收取任何费用)。
附:会议及征文活动相关事宜请与第三届学术年会秘书处或专委会秘书处联系,或浏览会议网站:210.31.182.165/NBArticle/。
汤姆逊的播放解决方案助SFR进军固网市场
2007年5月9日,汤姆逊宣布,法国第二大移动运营商SFR选择汤姆逊为其提供一个全面的宽带解决方案,来促进其以家庭移动用户为中心的策略实施。这个项目更进一步强化了汤姆逊在迅速发展的VoIP、IPTV和宽频互动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市场的领导地位。这些解决方案能使运营商拥有全球性的IMS框架体系。
关键词:教育技术专业英语;双语教学;行动研究
在数字化生存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国际上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伴随着教育全球化和课程国际化的趋势,教育技术学这门年轻的学科一直走在教育发展的前沿,理论和实践领域在不断丰富、扩大,中国教育技术的课程教学也需要和国际接轨。英语作为国际普通话,学术交流的工具,在学术会议、各种论坛上,用英语特别是用专业英语进行交际,是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必备素质。高校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是培养英语能力的重要阵地,创建了师生共同探讨、参与国际交流的环境和平台。
应当指出,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程对师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及专业文化背景知识的要求都比较高,教学资源、师资相对不足,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师生积极探索,以期求得高效有益的教学模式、方法,着重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本人从事教育技术学系本科生专业英语教学工作,十分重视对于教学实践的总结,经常寻求教学行动中的得与失,并向外语老师、外籍老师借鉴方法,查找相关资料,开展文献、行动研究,通过几轮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希望和老师们共同探讨。
一、教育技术专业英语课程的性质
教育技术专业英语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以教育技术学基础类文章为主,介绍了教育技术学的定义与历史、理论基础、教学设计、远程教育、绩效技术、信息化环境与资源建设、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的知识,涉猎了各个领域,反映了教育技术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课程把专业学习和语言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了解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进展,使学生掌握专业词汇,学会从外文资源中搜索文献、获取专业信息的方法,老师指导学生掌握用英语进行听说交流的基本技能,掌握撰写、翻译专业文献的基本方法。
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不同于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侧重于学生英语语言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专业英语重在了解国际上学科发展最新动向,提高运用语言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前者是后者的选修课程,可将基本的语言知识、阅读翻译技能迁移到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中。
专业英语不同于教育技术导论。教育技术导论是介绍专业的研究体系、基本概念、知识,侧重于基本理论的理解。而专业英语是了解国外专家的各个领域的文献、经典著作,主要理论流派、重要学术成果,显然二者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不同,教育技术导论也可以说是选修课程。
二、教育技术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特点
1.专业英语采用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即通过外语教授学科知识,侧重利用英语了解本学科前沿知识和术语,进行学术交流。双语教学模式包括沉浸式教学、保持型教学、过渡型教学等。教学中必须将外语作为主体素养,老师需要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精心设计课堂,以准确、精炼的英文组织、讲解专业知识,开展互动式教学,只有如此,才能构建愉快、和谐的英语交际环境,引导学生运用规范的学术语言。
2.教学内容兼顾学术经典和前沿
教学中,教材选取国内专业人员编著的教材,如刘世清主编的《教育技术专业英语》、焦建利主编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教材内容选取国外优秀的教育技术专业英文文献,涉猎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各个领域,既注重经典,又反映前沿;既体现专业性,又兼顾语言优美。为此,本人根据教材的伸缩性,对各章节的内容作相应的扩展,如引入国外计算机教育的原版教材,教育技术英文原著,从近期学术会议、期刊、网站上搜集新近论文英文摘要,自主翻译论文和摘要,介绍专业英语、科技英语的文体、语言知识等,不断为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收到良好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
3.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相结合
教学模式一般采用教师讲授、小组讨论等相结合,自主探究和团队合作相结合,教学策略上着重语言交际的策略运用。问题式教学法、演示法、讲授接受法、情境表演法,游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到各个环节中,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用英语交际的兴趣,培养英语思维能力。教学媒体的选择上,鉴于学生基础的差异和营造语言环境的需要,演示文稿用中、英文对照方式设计,配有大量图片和实物教具演示,在多媒体教室播放国外电台、电视台教育技术的音频、视频节目,课下结合网络环境学习,如Weblog教学日记,国际网站注册、发帖子,并试验开办网络教室的教学。教学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平时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三、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和研究
本人从事了几届本科生的专业英语教学工作,开展了几轮基于行动研究的实践,在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在不断的质疑、析疑、解疑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力求进行高效的、具有学科特色的探究性教学。
在当今多元化社会中,教师与学生所处的具体情景不同,存在着文化背景的差异。教师只有集研究、自我反省、实践等角色于一身,才能在教学实践的具体观察情境研究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特殊性,获取有效的学习方式。
以《教学媒体的发展历史》一节的教学为例,探讨几轮教学中的改革与进展。本课教学目标是掌握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涉及的主要英文词汇及其缩写形式,熟悉美国教育设计与技术的历史的发展脉络,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媒体技术或教学设计思想方法,主要事件和人物,掌握教育技术的不同发展阶段的英文定义。熟悉科技英语文献的结构和论述方法。
(一)第一轮专业英语教学
计划用四个课时讲解美国教学媒体的发展史,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完成作业练习。
教学行动中,老师在多媒体教室通过演示文稿,把课文内容详细讲解,包括文章结构、句子成分、长难句、一词多义的讲解,文章写作结构、内容要点、背景知识的分析,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观察学生听课的表现,回答问题的反应,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听力口语能力,分析书面作业。
老师及时写教学日记,总结情况,进行反思。通过详细讲解课文,学生对于教学媒体的发展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但是由于学生对美国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缺乏,所以知识面只限于课文内容本身,对一些抽象的概念、观点理解不深入,对专业文献的文体、语言特点感到陌生。学生作文作业反映出汉语式的英语表达问题突出,语法、字体书写不规范等问题比较普遍。老师大部分精力用于备课、查找资料,与学生交流太少,课堂往往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课堂提问环节,很多学生不敢开口,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思想。学生建议老师多补充专业方面的背景知识,专家介绍,学术文体知识,互动口语活动时,多用启发式的问题引导等。
(二)第二轮专业英语教学
计划四个课时,以教师讲解为主,增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任务,补充相关背景材料并开展情景剧表演的口语交际活动。
在教学行动中,教师注意补充发展史的背景知识,如经验之塔、二战时的军队培训,并以排序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学习与交际结合,讲解与操练并举,在情境教学中,如情景剧角色扮演,运用交际法、激励策略、组织策略、控制策略等,引导学生增强语用能力,老师启发式的提问,以积极的情感策略,生动、幽默、生活化的语言,引导学生敢于开口用英语交际。
在课堂上观察到,尽管课堂中互动环节增强了学生的语用能力,但是平均到每个学生的机会太少,情境构建手段不够丰富,课下缺少语言环境。老师补充讲解阅读技巧,翻译方法,并让学生练习和作业,发现学生对一些专业性强的内容(如意译、句子成分的翻译顺序等)表现出困惑,迁移运用到实例中的能力较差,翻译中组织语言的方法掌握不当。老师需要加强翻译实例的讲解和练习,设计的问题要分类、从各个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并注意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课下布置查阅网站资料写报告的任务,发现个别学生完成的出色,学生们反映需要老师给予写作方法上的指导。
(三)第三轮专业英语教学
计划用五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在上一轮的基础上,老师把课文问题设计成几种类型,如主旨大意题,例证题,推测词义题,是非判断题,内容辨析题。从各个角度让学生思考,在理解中强化记忆。
在行动实践中,教师采用多样的方法,如播放专业外语的视频资料,创设语言环境,开展英语游戏竞赛,如两人一组,做描述和猜词,分成四人小组集体翻译补充最新专业外语资料。播放音频资料,让学生进行听写接龙。观察到学生的态度认真,参与积极性很高。合作式学习督促每一个成员都要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老师介绍专业外语的文体知识,如体裁、时态、语态特点等,分析中文文章的思路、结构上的差别,讲究遣词造句的正式用法等。课下布置小专题查阅资料和写作,老师批改、注释,课上进行典型问题评析和范文展示。运用评估策略,元认知策略,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多做课堂口译练习,进行自我评价、反馈,在扎扎实实的训练中,逐步提高能力。
在大专题任务完成过程中,老师观察到有些同学不自觉或不知道如何下手,老师需要多鼓励、开导,并给予充足的时间和改正机会。课堂上多谈论大家熟悉的话题:如清明上河园游艺项目石碑上的英文介绍用排比法增强气势,这与课文中的某处有异曲同工之妙;北京餐馆菜单翻译的笑话等。采用实物教具展示,如幻灯片,图片多米诺故事接龙游戏等,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第四轮专业英语教学
计划六个课时,为了真正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多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成为课堂的主体,采用任务型探究和课堂专题发言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任务型教学力图让学生完成任务而参与学习过程,弥补交际法不重过程只重结果的不足,即选用有意义、可完成、有差距的真实任务,分为个人、小组、短期、长期、社会生活运用、课堂运用等几种类型。如在国外专业网站上发帖子,与国际同行交流,参与远程教育的课堂讨论,做英语专题演讲,开展辩论赛,如讲媒体比较研究时,引入历史上媒体大讨论的问题,展开辩论。在各种任务驱动下,督促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扩展了文化信息的传播,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老师观察到在学生们自己发言时,其他同学容易产生竞争的动力,自觉参与到任务中去,互相帮助和提高。
老师让学生就某一主题,开展一段时期的研究性学习,如新近的教学媒体和媒体观,进行课堂专题发言。发言人控制时间,回答听众的问题,教师进行评价。发言人进行从语义过程到句法过程的可理解性产出活动,将语言形式、意义、功能相结合,符合语法、准确、连贯得体的表达意义,同时说出实现情景要求的功能的语句。学生就某一话题广泛阅读,并清楚、恰当地表达出来;回答问题也要简单明了。这涉及语言学习的方方面面,随着话题的深入,句式复杂程度、连接手段、词汇使用都相应增加,对语言形式在表达意义中的适当性也加深,锻炼了发言人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模式拓宽了知识面,促进了语言习得,提高了词汇的正确使用率,锻炼了口语表达、逻辑判断、组织应答反应能力。学生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合适的体态语驾驭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效果。
本人反思教学发现,真实任务教学的国际教育环境至关重要,需要强化国际联系,寻求更多的社会实践环境,让学生参与真实任务。课堂专题发言希望老师给予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介绍,多选取适宜的话题,而基础薄弱的学生显得吃力,这就需要老师帮助、鼓励,并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背景知识予以补充课堂内容。目前,本人正尝试在天空网络教室中构建网络教学空间,实现课堂、课下全方位渗透专业英语教学,实现学生网上学习行为记录,如上线时间、上线频率,在线布置作业与测试,任务答疑、作业批改等。试图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之外,成为学生专英学习的资源和环境,可以实现自定步调、异步交互,跟踪热点问题,构建学习化团队和社区,成为信息化时代学习变革的体验者。
总之,专业英语教学在信息化时代中,要继承传统英语教学的优点外,还应当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构建多样化的语用空间,多采取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运用中提升能力与素养,使专业英语成为伴随教育技术人员专业成长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伙伴。作为教师,一定要成为多元文化的理解者,行动研究者,学生的关怀者,终身学习者,着力提升语言文化素养和日常行为修养,以不懈的努力追求卓越的教学研究成就。
参考文献:
[1 ] 王小根.多媒体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3) 102-103.
[2 ]陈宝军.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双语课程教学的几点认识[J].现代教育技术.2007,(8) 46-49.
[3 ]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