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2: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研究生自动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關键词: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研究生培养;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0-0156-03
0引言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是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科,它是省政府与工信部国防科工局共建的重点学科。多年来,学科内的广大师生一直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锐意进取、突破创新、立足行业、面向未来,不断为国防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广大师生坚持不懈的努力,本学科在专业领域内已取得骄人的科研成绩和学术成果。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它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1]。本学科一直十分注重学科建设及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高,并在各研究方向都已建立起一支思想素质好、学术水平高、人员配备合理、实践经验丰富、勇于拼搏、求发展、思进取的相对稳定学术队伍。但是,由于受到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和束缚,本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不足,在课程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论文撰写等培养环节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本论文以该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对象,探讨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针对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措施。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是研究机械制造理论与技术、自动化制造系统和先进制造技术的一门学科[2]。该学科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要求学生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的同时,又能按研究方向及个人兴趣,在一个特定方向领域内掌握更专门的知识和本领[3]。根据为国家培养机械工程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确定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如下:①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品行优良、身心健康。②能够适应科学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③在科学研究或专门工程技术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④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2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多年来,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研究生教育一直在探索建立以提高全面素质为目标的培养模式。在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尤其是提高其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的改进。但在新的科技发展形势下和市场经济要求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研究生教育中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2.1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基于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和水平状况,研究生的来源比较有限,很多学生在本科阶段没有经历过比较系统的专业培养和训练,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从而对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直接影响后期论文的课题研究工作质量。
2.2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有待加强虽然经历了本科阶段的培养过程,但在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生仍然表现出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后期研究工作存在一定困难,导致最终研究成果理论水平不高。而且,理论基础知识的欠缺,还致使学生在研究手段和方法方面缺少思路和灵感,表现为只能依赖于导师的全面指点才可以持续开展研究工作,这对于研究生将来从事实践性较强的机械工程领域工作是十分不利的。
2.3研究生教学过程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性和系统性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后,本学科的研究生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在授课过程中还存在个别课程实际授课学时不足、教材指定不明确、教师授课过程过于随意等问题。虽然当前对于研究生的授课环节已经加强了监督和管理,但在教学规范性方面还是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另外,有些课程内容偏于陈旧和专业化,在引入机械相关领域新观点、新技术方面还比较欠缺。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强,缺乏跨学科交叉,导致学生知识面不宽,专业领域過窄,知识结构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4教学及考核方式都过多依赖于本科培养模式本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发展多年,但从事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大多数教师也同时承担着本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在不同层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的变更和切换在一定程度上不尽如意,授课教师往往习惯性地把本科教学方式和方法照搬到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来。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研究方向的特色突出不够,往往追求面面俱到,内容重叠,针对性不足,未能实现基础性、系统性和使用性的有机结合。在考核方式上过多依赖于考试和大作业的结果,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2.5忽略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学生从本科阶段步入研究生阶段后,在思想和意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而在现有研究生教育中关注较多的是知识与技术的提升,在主观意识方面缺乏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在求知欲和创造力方面缺乏主动性。只有挖掘和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热情,才能真正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使学生成为专业领域内的合格人才。
2.6实践教学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经过几年的积累,本学科实践教学的质量不断获得提高,各种实验设备不断得到更新和丰富。但是这些实验设备也同样承担着本科生培养的实践教学工作,在设备的利用时间及效率上还是无法完全满足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需求,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尚需进一步的改善。另外,在实验室人员配备和实验者操作水平上也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导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缺乏综合性实验、实习和专业技能培训等高水平的实践教学环节,这些状况直接造成学生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比较低下。
3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与措施
根据多年来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经验,并结合具体的实践体会,我们认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改革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了课程内涵建设在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炼本学科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培养方式,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内涵建设,使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向前沿性发展[4]。适度增大本学科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比重,强化研究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不断拓宽研究生基础知识,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有坚实的理论基础[5]。比如,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增加“机械振动学”、“有限元法”和“现代机电系统设计”几门课程。在课程内涵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本学科目前的情况建立较为先进、合理的课程体系,适当增减一些课程;另一方面也一定要对现有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和完善,使课程不仅在名称上而且在内容上、效果上都能够向先进水平看齐[6]。
3.2鼓励教师引入研讨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了包括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课程参与者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了认知互动,从而深化对课程主题的认识,取得知识理解和学术交流的最佳教学效果[7]。
采用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并不是让研究生的研讨取代教师的讲授,而是对教师授课形式的一种补充,是对教师授课效果的一种促进。在教师完成正常授课的基础上,利用每次课的一部分有限时间,安排2-3名学生就事先布置好的主题进行专业角度的讲解和介绍,内容可繁可简,理论可深可浅,重点是能够把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见解阐述清晰,表达明确。在学生进行讲解后,其他同学可以根据讲解内容进行提问,讲解者需要给予合理的回答或者解释,对于难度较大的专业问题,可以共同研讨、交流看法,并可通过进一步的课后学习或者查阅资料获得相关的技术结果和专业结论。在研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积极的协调作用,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要对内容选择和研讨方式起到引导作用,并对一些专业难题给予学生一定程度的启发。
3.3全面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过程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要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要积极推进实验内容和形式的改革。通过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实验室现有条件,尚需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加强学科实验室的建设。在实验条件和实验质量方面要高于本科培养标准,要尽可能增加专业实验课程的学时数,并且在各门专业实验课中争取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同时,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努力建立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的实践教学模式[3]。
3.4大力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为了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要尽可能为研究生安排一些具有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的课程讲座,并邀请一些著名专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设系列学术讲座或专题报告,这些过程都有利于营造学术研究氛围,极大地启迪研究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以此提高研究生的研究水平和培养质量。同时还鼓励研究生有机会尽量走出校门,参加导师参与的各种科研活动、学术报告和学术会议,进行必要的学术交流[5]。
3.5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组织机构的工作质量目前本学科组织机构设有专门的负责人和秘书各1人,他们同时还兼任其他职务和担任教学工作,投入学科建设工作的精力固然有限,这就要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机制,通过定期的调研、讨论、交流、总结来保证研究生培养工作常抓不懈。
3.6鼓励实施多导师指导制度在对研究生的指导过程中,由于一个导师的知识结构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应该鼓励实行双导师或多导师(导师组)制度,这种制度可以有效避免由于导师个体研究水平的局限而降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当导师组中有一些跨学科或其他学科的专家进入时,更容易激发研究生的求知兴趣,扩大其专业领域视野[8]。在本学科现有条件下,通过在学科领域内对双导师制度进行的初步尝试,表明这种制度对于提高研究生指导质量,强化学生的学术管理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指导形式有必要在以后的研究生培养中不断地予以完善和坚持。
3.7努力加强研究生导师的队伍建设导师的自身素质是决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大多数高校年轻教师都缺乏实践经验,有計划地举行师资短期培训,通过让年轻教师走进企业,积极投身到企业实际生产中,进一步提高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的能力就显得非常必要。同时,经常开展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研讨,可以促进形成高校之间相互借鉴、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6]。
4结语
1.考研人群的增加和本科生生源来源的多途径使得毕业设计类型选择出现差别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和考研本科生的增多,为了更好地使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衔接起来,一些学生更愿意选择研究型毕业设计。与此同时,另一些同学因其家庭(比如有些属于电力系统内职工的子女)和个人的原因更愿意选择走上工作岗位,因此这部分同学更愿意选择应用型毕业设计。
2.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差异性使得研究能力出现差别
录取来自全国不同省份和地区的本科生,其地域等差异性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也有较大区别。在笔者供职的学校,其中几届电力专业的本科生来源还包括部分专升本学生,这样迥异的知识背景加上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在接下来三年多的本科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造成了更多差异性,这就使得他们的研究能力也出现更多差别。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毕业设计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无处不体现了“多样”和“差别”的特性。面对这些新问题,对该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也有必要随之做相应改革。
二、面向具体对象的多元化、差异性教学改革
1.毕业设计选题的多元化、差异性改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适合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几种传统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变电站或发电厂电气部分设计、继电保护设计、电网规划设计等。这些传统设计不仅种类较少,且设计模式大同小异,往往在网上有大量相似的范本。若大比例出此类题型,既难控制学生的抄袭行为,也未能适应学生兴趣及就业新形势所带来的新变化。因此,毕业设计选题种类更应多元化发展,除体现专业的“强电”特色外,还要兼顾所学的“弱电”(控制、通讯、电子)等方面知识,给学生更多选择。毕业设计选题的差异性则主要表现在具体对象化的选题。
针对学生自身水平及兴趣要求制订不同难易程度、不同类型的毕业设计题目,并指引学生进行适合自身情况的选择。即:既不让学生见到题目后因无从下手而产生畏难情绪,又不要让基础好的同学一拿到毕业设计题目就产生轻视的态度甚至觉得和课程设计没什么区别。不仅如此,不管对于研究型还是应用型的设计,也均需根据本专业学生自身特点和需要把控好各自比例来进行选择。表1简单列举了改革后的一些毕业设计选题的案例,这些案例可以大致反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多元化、差异性改革宗旨。
2.毕业设计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改革
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不仅要表现在各种文献的查找方法介绍,Office、MATLAB、VC++、AutoCAD、EMTP等各种专业软件的使用教学以及论文写作方法、规范的讲授上,更要表现在最新的专业发展趋势的把握以及在本专业毕业设计的贯穿上。例如,随着新能源的发展,近年来有不少学生相继进入风电厂、核电厂等新能源电厂工作,因此在毕业设计的教学内容中也要有意识逐步加入这部分内容。表2对这些内容均做了部分列举。
3.教学方式和教学平台的多元化、差异性改革
(1)差异性的教学方式改革。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尤其重要,特别是在一些有专升本学生的院校。因本专业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水平上各有侧重,因此差别较大。其中统招的学生在理论知识上水平整体较高,而专升本同学因其之前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原因致使其理论知识相对较弱,但与电力系统相关的实践知识却较丰富。因此,在本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认清这些差别,分别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对于专升本的同学应注重过程教育,让其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规范、设计原则、标准等,而对于理论知识较丰富的学生则主要注重方法指导和难度稍高的资料提供等。
(2)教学平台的多元化利用。动用包括校企合作、联合指导、校外设计等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平台,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也是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效果的改革要素之一。比如,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本科生在签约之后进入该企业进行工作前的实习,为了使得毕业设计更贴合学生今后工作的内容,鼓励学生在实习期间充分利用企业人力技术及设备平台来完成毕业设计也是相当可取的一种方式。对应于多元化、差异性的教学方式和平台,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也应反映出多重性。除了论文评阅、正常答辩、学校公开答辩抽查、学校和学院论文抽查以及论文重复率抽检等多个质量监控和评价环节外,指导老师更应注重学生毕业设计的平时表现,对于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同学,还应定时联系并做好校内校外指导教师的双重监督和评价。
三、结语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于1963年正式成立,位于北京市中关村科学城。电工研究所主要从事电气工程学科及生物、物理、材料、纳米、信息等前沿交叉领域研究。
电工研究所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趋势,确定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气驱动技术,电力设备新技术,电力系统新技术,极端电磁环境科学技术,现代应用超导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微纳加工技术和前沿探索等九大研究领域。已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高技术计划、863高技术计划、国家科技攻关、中国科学院及各部委的重大、重点及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获得了数百项科技成果。科研人员共撰写了专著数十部,数千篇。
作为1981年首批被国家批准为学位授予单位,电工研究所现具有在“电气工程” 一级学科内招收和培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资格,二级学科设有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生物电工、微纳电工技术、能源与电工新材料等八个学科专业点,并经人事部批准设立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电工研究所一贯重视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我所有数名毕业生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并有多名研究生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近三十年来,我所共招收培养近千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一直为100%,其中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
电工研究所拥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和优秀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所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专业藏书、期刊、内部资料等。研究生居住在生活条件优越的中科院青年公寓内。为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电工研究所对在学研究生设立有普通奖助金、等级奖学金和三助奖酬金。优秀博士生每月可获得3000元资助。
热诚欢迎广大有志青年踊跃报考!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北二条六号
邮政编码:100190
网址:iee.ac.cn
联系人:樊心刚
联系电话:010-82547015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0-0156-02
为了满足当今时展对人才的需要,我国一些高校都在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文章将结合当今经济的进程对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本人近年来在专业构建中对培养措施、教学体系、课程内容以及实践性教学等实施了一系列革新以及创新,获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
1 规划一套合理的培养措施
1.1 培养方向
人才培养方面的合理定位与专业的生存及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找到专业的位置,细化培养方向是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理念。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基本分为下述三种:第一种就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这些人才基础好,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且后劲足,学校主要为其从事研究工作以及攻读研究生做铺垫;第二种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基础还算扎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较强,毕业后基本在企事业单位进行一些技术以及管理工作;第三种是培养技能型或者是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的基础知识基本满足工作需求,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应该算是岗位群才。上述三种类型,国家重点大学主要对第一种人才进行培养,普通的本科主要对第二种人才进行培养,而高职高专院校则以培养第三种人才为主。
通常将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锁定在:培养有一定电子技术、电工技术,自动检测和仪表、控制理论、信息处理、当代企业管理、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可以在工业过程控制、运动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应用型技术
人才。
1.2 实施科学合理的培养措施
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措施是达成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向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联谊院校进行相关的调研,吸收消化他们的培养经验以及相关信息,还有当下一些优秀毕业生的反馈情况,在实施此专业培养措施上予以革新。按照培养目标去培养学生需要有的知识结构以及相关能力:对自然科学的基础掌握较为扎实,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以及外语能力;了解此专业方面的必备技术理论。要熟悉工业过程控制、运动控制还有自动化仪表、信息处理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等领域的内容,同时还要掌握此专业学科的发展态势,并有较强的工作适应性。
2 深化教学革新
教学内容及方法的革新是教学革新的框架,同样也是教学革新的基础、课堂教学是课程体系下的主要构成因素,其从根本影响教学品质。为了深化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一定全面探索相关途径,在教学方式革新上多做功课,要注意课程调整以及内容,而且还要注重革新教学措施以及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升教学品质。针对教学内容,在充分了解此领域发展趋势的根本上,去调整革新的思路。对培养体系里的所有课程分层次的进行考虑,分析课程内容间的相关联系,确定课程在人才培养环节中的影响,对课程内容实施全面优化。将必备的专业内容教给学生,且还要注意内容的前沿性,推陈出新,将学生需要的知识在一定的时间里传授给他们。删减一些课内学时,采用CAI等当代教育体系,提升教学品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给出一定的空间。
3 实践教学的革新
构建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师团队是十分必要的。学院要构建以教授等科研主要力量为核心,以中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的科研队伍,深化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激励中青年教师主动申报一些科研活动,学校可以拿出专项费用扶持中青年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激励且组织教师进行校内校办产业与自动化行业的产学研基地的工程技术项目研发以及培养实践经验。
开放一些实验室,将验证实验转换成开发性的实验,且重视实验措施和最新技术相融合,很多实验都是验证类型的实验,我们要将常规的验证性实验提供给学生,要让其分析实验的内在因素,实验手段以及实验结果,在此根本上,给出新的实验目标,让学生主动设计相关的实验,且实施验证,若出现问题再研究问题的原因,直到达成设想的目标,从而去延伸学生的创造思维,实际动手能力,让所学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的大脑。明确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核心的实验内容革新体系。
4 结语
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革新和实践,深化了学生的基础理论,更为广泛的专业知识、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并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多年的实践,这种教学体系已经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学生学位达标率已经超过了九十个百分点,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率也超过了九十个百分点,从用人系统反馈的相关信息去看,用人方对毕业生的各项能力均予以好评,且工作效率高,可以较快地融入到自己所在的岗位。
参考文献
[1] 叶树江,宋起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
科人才专业素质培养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A].第
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
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1.
[2] 陈新岗,张莲,刘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
才培养计划的探索[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
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C].2010,13.
[3] 刘金华,高红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
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
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
册)[C].2012,14(6).
[4] 宋起超,葛洪军.技术应用型本科模式下电气工程及
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实践[A].第四
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
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
[5] 张永炬,杨善晓,吴志刚,雷必成.新建地方本科院
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探讨[A].第四
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
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
[6] 杨莉,曹一家,黄民翔,甘德强.浙江大学电力系统
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改革浅谈[A].第四届全国高等
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1、计算机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应用瓶颈探析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现状与未来趋势
3、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渗透
4、计算机基础课程应用教学思考和感悟
5、中职中药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实践
6、浅谈虚拟现实技术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7、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UI设计中的应用
8、计算机生成兵力行为建模发展现状
9、智慧档案馆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案设计
10、浅谈如何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稳定性
11、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探讨
12、计算机科学技术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1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计算机网络和系统病毒及其防范措施毕业论文
14、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认识
15、艺术类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6、计算机技术在石油工业中应用的实践与认识
17、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研究
18、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19、课程思政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探索
20、计算机服务器虚拟化关键技术探析
21、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2、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运用
23、慕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24、浅析如何提高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效率
25、项目教学在计算机基础实训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26、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中项目式教学的应用
27、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在校园网络的实践思考
28、大数据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及优化策略
29、基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对策简析
论文摘要研究生学位档案,是研究生学习期间的真实记录,是证明研究生获得学位的重要材料。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工作是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学位档案的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工作不规范等等。对目前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和做好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为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0引言
研究生学位档案是研究生在校学习的真实记录,这些档案材料对研究生毕业以后的就业、工作、学习等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也把历届研究生的学位档案信息,作为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资源。因此,对于研究生培养单位来说,做好研究生学位档案的管理工作也是一项有着重要意义的工作。与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相比,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工作却远远落后于蓬勃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形势。
1目前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本科生的培养,其过程涉及环节比较多,需存档的材料也就比较多。近几年,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有了跨越式的发展,研究生类别及数量都有了成倍的增加。研究生学位档案的工作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档案管理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存在的问题也就日益突出。
1.1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对于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没有引起领导及管理人员的充分重视。大家在谈起档案管理工作来,都认为很重要,但真正落实起来或者在具体的工作中却没有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对于研究生的档案管理,简单地认为就是把与研究生有关的材料整理存档,对于有关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工作要求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在工作中,表现为责任心不够强,工作有失规范。
1.2存档要求不明确,存档材料混乱
与本科生的培养工作相比,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涉及培养环节多且较复杂。研究生的培养更侧重对个体的培养,因此涉及存档材料比较多。研究生毕业后要查询相关材料,所以存档材料的内容十分重要。目前,研究生培养单位对学位存档材料还存在着不明确的状况,对于研究生的哪些材料应该存档,哪些材料不应该存档不清楚,有些非常重要的材料没有存档,有些不重要的材料反而存档了。
1.3档案管理手段滞后
研究生学位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涉及材料多,尤其是近几年研究生类别及数量的快速增加,给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目前,大多数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档案管理还在沿用以往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工作量大、效率低、容易出错,档案管理人员也无暇顾及对存档工作的研究、开发与利用,查阅档案准确率低、查全率低,档案管理工作的软硬件建设投入不足,无法适应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就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研究生教育。
2改进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1)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规范管理工作。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工作。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工作涉及人员多,有各培养单位的研究生秘书、答辩秘书、研究生管理部门人员以及档案管理人员等等。加强对研究生档案的管理人员的培训,认真学习、领会学位档案管理的政策法规及业务规范,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座谈交流,对于做好研究生档案的管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严格管理研究生档案,使之完整、规范和安全是每一位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通过培训,提高研究生档案管理人员的其责任心及职业道德,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业务,进一步规范管理工作。
2)统一建档标准,明确存档材料。研究生学位档案所涉及的材料比较多,主要包括个人培养计划,成绩单,实践活动材料,论文开题、论文评阅、答辩以及学位授予材料,学位论文,奖惩情况等等。各单位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本单位的特点,统一建档标准,对归档内容认真分析,严格筛选,建立健全收集、归档、立卷内容,做到档案材料收集齐全,档案材料不缺项、不缺页,确保每份学位档案材料填写清楚、齐全,签字、盖章不遗漏,不出现漏编、重编等问题。
3)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研究生学位档案信息需要处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目前大多数高校已建有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局域网,为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是规范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服务水平及质量的保障。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加大投入,为研究生档案管理工作配备必要的、充足的、先进的设施及设备,尤其是要配备专用的计算机,并引进先进的管理软件用于研究生学位档案的管理工作。
4)提高服务意识,做好服务工作。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工作一项重要目的就是用于日后的查看,调阅;方便、快捷地查询研究生学位档案是今后档案管理工作的努力方向。如果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很好地提供应该的服务,存档的材料再全、再好,也没有实际意义。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增强学位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进而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水平,使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研究生教育和社会发展。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知识将更加重视,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工作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好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研究生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将是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需要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管理人员及档案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及修养;更新工作观念;积极探索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广泛开展研究生档案管理的研究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掌握先进的管理技术及手段,提高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努力做好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金俊兰.加强高校研究生档案管理的探讨.高教论坛,2003,6(3).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
作者简介:刘永红(1965-),男,安徽萧县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 青岛 266555)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0915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10-01
近年来,作者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有意义地探索实践,所指导的本科生、研究生20余人先后在国家和省级科技作品大赛中获一等奖、二等奖,一些学生分别荣获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山东省大学生专利产品设计竞赛金奖、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学生、山东省优秀硕士和学士学位论文等。作者结合自己培养创新人才的经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分析论述。
一、产学研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工程与科技创新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家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结合可以使合作的各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可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加快科技开发与推广转化的步伐。
作为一名机械工程学科的教师要想讲好所授课程不但要经常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而且还要经常深入生产实际,联合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开展科研工作。及时地凝练在生产实际与科研工作中接触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成果,并应用于课程教学中。把生产实际和自己科研工作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结合到具体的章节给学生提出,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资料查阅,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对一些典型的方案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对于一些不可行的方案要明确指出其原因,作为老师切不可随意予以指责或批评,以免影响这些学生开展创新思维的自信心。这样可以使课堂理论教学与工程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较好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
要教育学生充分理解“实践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的真实内涵,作为机械类专业的学生不能只做整天纸上谈兵之事或仅做计算机模拟分析之类的工作,要经常深入生产实际或实验室开展科学实验研究工作。只有通过生产实践或实验才能验证所取得理论成果的正确性,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加快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步伐,促进理论与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对此作者要求自己所指导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有实验或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内容,否则不予以开题。在实验前,要求研究生先写出一份详细的实验方案,在该实验方案中要对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的创新性和可行性等进行详细地阐述。然后组织本研究方向的教师和研究生进行方案论证,要求与会人员对该方案的可行性与先进性等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验方案通过论证后方可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导师最好能参与一部分实验工作,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以便更好地指导研究生的实验工作和获取更大的发现。
二、加大学术交流、提升学生的交际与前沿知识的获取能力
萧伯纳有句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后,每人还是有一个苹果;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后,每人都有了两种思想”。通过学术交流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能及时地获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及时发现自己的研究工作与世界先进技术与理论等的差距,为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寻找出更好的突破口。
作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除应要求所指导的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外,还要经常组织所指导的研究生与教师间的内部交流会。作者要求所指导的研究生每周举行一次内部学术交流会,要求每个研究生重点介绍自己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的新进展和遇到的新难题,面对新的难题自己提出的解决思路,要求与会的教师和研究生对上述解决思路提出自己的见解,重点分析其不足,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一些与导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正确方案要尽快组织实施,老师决不能顾及自己的面子予以人为拖放。近年来,作者所指导的研究生先后有20余人次分别参加了“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Conferenc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gr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Micro and Nanosystems”、“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Systems”、“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Intelligent System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asuring Technology and Mechatronics Automation”、“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gress of Machining Technology”等国际会议,近20人次参加了国内学术会议,并在会上宣读学术论文。通过上述学术交流活动,不仅使研究生及时地获取了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而且还提升了他们运用前沿知识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较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加强学科建设、强化学生的创新平台
学科建设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关键,是学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综合实力的主要体现。通过学科建设,可以建成一支富有前瞻理念和技术、精通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和方法、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学与科研工作条件和水平,较好地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我校机械工程学科为了促进重大标志性成果的获得、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在学科建设中加强对重点科研方向和突出人才的支持。具体做法是:在人员配备、实验条件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在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招生、出国进修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照顾;鼓励青年教师进入一些重点课题的研究开发中,达到了人才的就地培养提升、加快实验室建设和科研工作进程的目的,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全面提高。通过学科建设,近年来我校机械工程学科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有了较大地提升,先后有一批教师荣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我校机械工程学科的总体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先后建成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工程一级博士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机械电子工程山东省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山东省重点学科、石油机械工程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山东省教学团队等,为本学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强化创新人才的指导作用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要站到本学科领域的前沿,洞察学科发展的新进展、新方向,及时把握和捕捉科研的主攻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科研究的前沿,多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必须要具有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有长期稳定的科研方向,坚决杜绝科研活动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自己的学术“根据地”,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学术成就。近20年以来,作者一直围绕特种加工技术与理论开展研究工作,难关一个接着一个,挫折和失败一次又一次,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坚持下来了,先后取得了3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70余篇。
近年来,作者协同所指导研究生发明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绝缘难加工材料双电极同步伺服跟踪电火花铣削技术,实现了绝缘材料工件大平面的高效电火花铣削,用其加工绝缘Al2O3陶瓷的加工效率比单纯的金刚石砂轮磨削提高6-8倍;发明了绝缘材料双极性指状电极电火花铣削加工技术,实现了绝缘材料复杂型腔的电火花铣削;发明了调压式节能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源,取消了耗能大的限流电阻,提高了脉冲电源的能量利用率;创新发明了复合型腔割缝筛管,解决了矩形缝防砂筛管易产生砂堵、降低采油效率,单梯形缝防砂筛管缝口易被磨损扩大、导致筛管失效等问题,其防砂有效期比常用的矩形缝割缝筛管提高2-3倍,流阻降低1-2倍;发明了复合型腔割缝筛管微细等离子加工与缝表面处理在线复合技术及其自动化生产线,解决了外窄内宽复合型腔割缝加工和缝表面处理等的技术难题,在国际上率先加工出缝宽0.15mm、壁厚10mm外窄内宽的微细复合型腔割缝筛管,所加工出的筛管缝表面与基体相比,耐磨性提高2-3倍,耐腐蚀性提高1-2倍。所指导的研究生取得的理论成果分别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actory Metals and Hard Materials》、《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Corrosion Science》、《Advanced Science Letters》、《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自然科学进展》、《机械工程学报》等20余种本学科领域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情况
近年来,作者培养出了一批综合素质高、科技创新能力强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所指导的本科生科技作品先后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作品竞赛世博专项竞赛一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一等奖、“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山东省大学生专利产品设计竞赛金奖、山东省“潍柴动力杯”大学生汽车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等。
所指导的研究生10余人先后荣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原石油工业部部长王涛英才奖学金、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学生、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十杰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