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2: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职语文课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摘要:语文活动课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中职语文教师应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把课内和课外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把语文学习贯穿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深化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去年,笔者有幸倾听了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梁丽敏老师《琢磨“活化石”》教学设计的讲解分析,真是收益匪浅。梁老师教学策略的运用,突破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首先,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搜集相关信息,并以多样的表现形式整合在课件里,在上课时呈现出来。其次,选择汽车电子实验室作为授课场所,帮助学生在浓郁的专业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梁老师教学策略的运用给中职语文教学提供了一面镜子,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必需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深入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专业因子,使语文教学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把课内和课外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把语文学习贯穿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以语文活动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中职语文活动的特点
1.中职语文活动具有自主、开放性的特点
活动课的出现,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它主要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结合专业学习特色和有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中职语文活动具有专业、实用性的特点
当前,普遍认为“实用性、职业性和生活性应当成为普通文化课程内容改革的基本理念”。语文活动训练应着眼于学生听、说、读、写以及提取信息能力的提高,语文活动的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训练的材料应尽可能来自日常生活或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设计语文活动可以与专业实训紧密结合在一起,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以语文活动为突破口,促进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
中职教师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真正从学生个体出发的更加人性化和多元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以丰富的语文活动为突破口,深化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口语交际训练常规化,提高听说能力的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学生应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善于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说,并逐步成为一种习惯。例如,可安排课前“3分钟演讲”活动,充分利用早读、晚修及语文课这几个时间,轮流让学生到讲台演讲一分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自信心自然大增,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应考虑结合学生各专业特点,想方设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地安排自我介绍、即席发言、模拟应聘、推销等综合方式进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达到能够根据学习、生活和职业工作的目的和情景进行恰当地表达和交流,提高听说能力,以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
2.提交个性化作业,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和提取有用信息能力的策略
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教师可开展“网络写作”、qq日志写作比赛等活动,使学生既能上机练习电子邮件的使用,又方便学生进行修改,提高作业的效率和质量。在开展各种活动时,要求学生通过在网络上搜集资料,根据不同主题筛选整理与综合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制作成ppt文档或word文档,利用网络资源上传,或在活动成果展示时呈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了语文课程教学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整理能力,提高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结合中职学校的专业特点,灵活应对学生的语文作业。教师设计一些如“奇妙的语言——广告”“手抄报比赛”“商品推销大比拼”等专题的作业,要求学生分组合作、搜集资料、共同探究、展示成果,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加强了中职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搜集整合提取信息的能力。
3.重视指导兴趣小组活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必须加快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重视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扩宽学生的阅读面。教师应引导学生除阅读教材外,还应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中丰富的内涵,加深和拓宽中职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因此,教师应重视利用课外阅读资源,组织学生成立“阅读兴趣”小组,定期交流阅读体会,指导学生开展“好书推介”“最令我心动的一本书”等专题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搜集整合资料制作课件,利用多种感官效果把阅读成果向师生展示,帮助学生养成爱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4.突出实用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
语文教学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因此,中职学生写作训练项目的设立必需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的需要为准则,结合专业特点设计训练,把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和在学生以后工作中使用较广泛的应用文和说明文作为训练的重点,指导学生练习写作通知、求职信、应聘信、产品说明书、合同、总结等应用文,可以引导学生在产品制作、维修项目、实训项目等方面写作说明文。为了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教师可组织学生成立“文学社”,联合校园广播站,开通校园广播“美文献给你”活动,每周准时把社员撰写的稿件向全校广播。不但训练了各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添上了精彩的一笔。还可创建文学社博客主页、建立qq群及投稿邮箱,鼓励学生加入社团,通过多种途径投稿,并定期出版期刊。期刊的编辑、审稿由师生共同完成,而文字的录入、校对、排版、封面设计等则由学生全权负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各专业学生的特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活动中逐步提高。
实践证明,语文实践活动是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有效教学的一种展现形式。以语文活动为突破口,深化改革语文课堂教学,不但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应用的能力,体现语文教学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教学理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有利于拓宽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全面提高中职业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金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集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随着我国中职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入,怎样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再次成为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探索的焦点。教学实效性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即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一、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是学生学习各项专业技能的基础课程。学好语文,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的应用能力,还能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适应工作岗位起到积极作用。然而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加之教师忽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使得本来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中职生对语文学习更加提不起兴趣,语文知识结构零乱、能力水平偏低。课堂上,学生经常出现睡觉、开小差等现象,课堂实效可想而知。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问题
中职生的语文基础普遍薄弱。而且中职生普遍自卑感强,自信心不足,学习习惯差,活泼冲动、自制能力不强。大部分学生是出于无奈才选择了到中职学校学习,且进入中职学习后对语文又有了不科学的认识。大多数中职生认为专业学习才是最主要的,其他基础科目可以忽略不学。他们来职校的目的只是冲着某个专业,想学一点专业知识,然后找一份工作,这是他们的普遍愿望,也是家长的期望。
(二)教师教学问题
维系课堂实效性的源泉是什么?
我们认为,是教师的业务素养,是教师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的备课基本功。如果忽视、放松,或者脱离这一重要环节,课堂的实效性这棵生命之树就会萎缩
1.中职语文教师对备课缺乏热情
我们针对教师的备课态度和教师对教材的研读程度作了问卷调查。我们看到教师备课的态度不是积极的。表示自己无论多忙,备课都非常认真只占十分之一。承认自己由于工作太忙太累,备课经常马马虎虎的教师占十分之九。
2.中职教师对教材研读不够
表示自己认真研读教材,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反复思考,有了自己对教材的初步打算后再看教参和其它资料的只占十分之一。
三、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途径
(一)突出语文的职业化,坚持实用原则
中职学生对基础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对专业课程却比较重视,我们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去发现语文与职业工作之间的关系。在语文应用性、工具性特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探索热情。
1.注重语言表达教学,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中职生毕业后将直接融入社会,其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说比写更重要、更难,语言表达的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将口头表达课演变为“演讲与口才”课进行教学,着重强化演讲思路、演讲语言、演讲艺术、演讲气质及演讲效果的学习和训练,让原本枯燥的语文课成为一股活水。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就应当有意识地灌输口头表达技能的训练。比如,可以在课堂上采取“课前一讲”、模拟面试、口头作文等口语训练;在课外拓展中,举办演讲比赛和辩论赛,加强口语教学的比重。
2.注重应用文教学,加强与职业有关的应用文写作教学
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能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应进行各类应用文的教学,训练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目前,中职作文教学照搬普高模式的现象尤其突出,基本还是沿袭记叙文、议论文的写作训练套路。加之写作教学目标不明确,往往简单地用“题材不限”、“内容不限”来体现所谓的作文改革和创新,从而使作文训练流于形式,不能学以致用。对于本来写作基础就差,对作文课存在严重畏难情绪的中职学生来说,进一步造成了其对写作训练的困惑和厌倦。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加大作文课中的应用文写作比重。在写的方面,打破记叙文、议论文等文学文体写作训练为主的模式,把应用文写作训练放在首要位置。应用文写作训练既要体现专业要求,如项目计划书、需求报告等的写作,更要注意训练学生掌握当代社会常见的应用文体的写作,如:个人履历、求职书、书信、合同、计划总结等。
(二)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1.广泛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手段
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广泛的应用于教学实践。网络手段的掌握,使学生可以和教师一样占有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教师就不能只作为一个知识的载体立于课堂,从而促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引导者转型。学生也就不再满足于作一个简单的知识输入者,而是渴望提高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从而主动地去发展和培养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另外,多媒体技术也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方向,带来了新尝试、新思维、新气象。顺应现代科技的发展,让多媒体手段服务于教学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任何对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说“不”思维,都是不合时代要求,至少是不了解职业学校学情的一厢情愿。如:学习《我的空中楼阁》一文,由于学生学生阅历少,对山中风景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作者笔下空中楼阁的的造型特征,无法领略空中楼阁的美妙。于是利用CAI课件,将眉黛似的远山,苍翠欲滴的山林,虚无缥缈的小屋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出来,给学生以直观的美感。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空中楼阁的美景,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无疑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自然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加强合作研讨
课堂提问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拙劣的提问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出现尴尬,甚至陷入“绝望的死水”的困境中,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而优质的提问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固有思维。因此,为了打造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为师者要把“问什么、为何问、怎样问”作为一门艺术去不断钻研,使问题成为学生主动参与,把传统教学中的回答问题改为研讨问题,这是实现语文课研讨性学习的关键因素。回答问题是简单的、直白的一问一答,书中或有现成答案,或无须动脑思考。而研讨问题则是复杂和深层次的,透过文字的表象,挖掘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研讨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设计出具有思考性和可研讨性的问题,或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课文进行点评。研讨问题能培养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完整地表达,是一种潜能性的培养。
(三)强化教师的“学生意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确立学生意识更要充分认识学生的特点。学生与学生是不一样的,有的差别很大,千人一面的教学就必然举步维艰、裹足不前。要确立学生意识,必须充分认识学生的特点。如前所述,中职生录取批次上先天性地决定了素质上的不足,但他们中不乏优秀分子和活跃分子,他们的情商上不亚于高中生,优点同样存在于他们身上。有人说过,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确立学生意识就是要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是什么样的材,才能决定用什么样的办法教。所以,教师要读懂学生,读懂他的情感,他的渴望,他的迷茫和需求,才能走进他的心灵,教到他的心上。这就是牢固树立学生意识的结果,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有实效,有意义。
我们相信,如果我们每个从事中职教育事业的人都牢固树立学生意识,全力营造育人氛围,把语文教育内容体现到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管理、服务和其他科目的教学中去,和其他教师一道担负起学生职业素质和道德意识培养的重担,我们的中职语文教育一定会走出迷雾,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必将是美丽的晨光。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语文 改革 探索和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20-01
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是伴随新课改进行的又一场革命,新的教学理念与新教学任务为中职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语文教学中也初见成效。
1 中职语文教学的特性
中职语文教学的特性主要包括:基础性、服务性以及辅,正式因为它的这些特性,才在中职教学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在中等职业教学中,语文教学属于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学习中其不仅能够直接为学生提供所学的专业技能,而且能够间接的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知识与能力。然而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并没有受到基础性的重视,其在教学中只属于临时性的一门课程。在中职教学中,语文老师也往往被安排去任教其他学科。在中职生的心里,中职语文也有些多余,在学习中缺乏热情与兴趣,因而这些都导致了中职语文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除了学生本身对语文学科的不重视、缺少兴趣的原因外,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中也长习惯的将专业课与基础课分隔开进行,特别体现在对课时的安排,教学活动的分配、教学设备的配置,在这些方面都不能够合理的进行分配,本末倒置是极易出现的现象。
关键还是因为教育这在教学中对中职语文的定位并准确,从而造成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习惯性的抱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这主要表现在教学中,首先,老师在授课时单纯的重视教材的基础性,不能够将教材内容与专业课程很好的衔接。在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多为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诗歌、小说以及剧本等内容,与普通的教材并没有什么区别,不能对职业教育的特色进行很好的诠释。其次,中职语文老师在授课时,沿用的多为以往传统普教的教学方式,从阅读理解、课文赏析、词语辨识到运用等,并没有进行创新,同时授课也以课堂讲授为重点,根本没有与学生的专业技能联系在一起。
总而言之,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不能够将知识资源有效的利用,特别是语文知识,其的价值在专业技能中根本无法体现出来。由此也理所当然的不被老师和学生们重视。
但在中职教学的发展中,语文课需要与专业课紧密配合,有效的为专业技能服务。这也正是中职语文教学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的最大区别。
2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课之间的错差
在中职学校教学中,专业学科的学习是最为重要的,因而学生学习专业课时是积极主动的,但是因为他们基础差,社会经验少,因而在专业科学系中遇到一些问题。这也正是语文学科与专业课之间的存在的错差。
其别突出的表现在专业词汇中形成的障碍。学生看不懂专业课本,理解不透课本中的知识点,这些困扰正是学生掌握薄弱的基础知识造成的,语文基础差就不能很好的理解专业术语和专业性词汇。
3 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
3.1 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中职语文教学从目标到定位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新背景条件下,对中职语文老师的要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于是,教学理念、教学模式都被打破,随之建立的是新的教学理念和新教学模式。
中职语文老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适时的调整语文教学的目标、模式、方法,以适应中职生的需要,而不再是让学生来适应教学。
一般而言,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指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各种初中级的人才,保证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顺利的踏入社会参加工作。正如此,学生的操作能力及动手能力,这些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就业情况。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中,要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特别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老师重视起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并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努力积累经验获取知识。
在新课改中对中职语文教学的性质明确指出,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别指出了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方面,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能够保障和实现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由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探索工作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称为一种必然。
3.2 中职语文教学中,要不断整合教材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往往存在着学生积极性不高,为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学方法不断个性,保证中职语文教学区的实际效果,需要语文老师要敢于面对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因此,结合中职生的特殊情况,学校在教学中要实现语文课与专业课的结合,将专业课教材与语文教材整合在一起,为以后学生的工作建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在新旧知识的结合中,无形中也提高并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3 对中职语文教学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在对学生评价时应该采取具激励性的评价方式。通过这种有效的、鼓励性与欣赏性结合的评价方式,大大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对学生的肯定中,通过一点一滴的学习与进步,在无形之中就使得学生学习充满了自信,最终也才能获得成功。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将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方式改变,除了以试卷方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外,还增加了口语和书写能力的评价,评价方式倾向于多元化的形式。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和思考得出,中职语文教学正处于起步阶段,更多的内容与知识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发现。其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也必然成为一个长久而艰巨的任务。然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总结思考中,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也不断的完善中职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J].教育研究,2002,23(4):58-61.
[2] 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反思;乐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存在哪些问题呢?一、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对学习缺乏兴趣;二、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学习障碍,学习能力不足;三、没有严峻的高考压力,学习动力不足;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缺乏主动性。中职毕业生语文学习现状:基础知识薄弱,字词积累少,语法修辞知识掌握不牢;阅读能力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口语表达能力差,词汇缺乏,情景意识不强;写作能力差、错字病句多,写作思路混乱。
中职语文教学现状:一、学校和学生都不重视语文学习,教师教学热情不高;二、没有升学要求,教学目标不明确;三、教学方法死板单一,不能调动学生学次积极性;四、教学缺乏系统性和艺术性,教学效果不佳。
由于中职语文教学难以满足大纲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急需从各方面加以改进,笔者对中职语文教学有如下几点反思。
一、转变教学理念,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己任。中职语文教学虽然没有升学压力,但同样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没有考试的严格要求,教师恰好可以放开手脚大胆革新,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为学生就业和生活做出相应准备。只有足够重视才能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二、变教师教为学生学,让学生动起来。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堂往往教师教的索然无味,学生学得昏昏欲睡。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喜欢的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具体做法有:1、灵活多样的口语训练。课堂三分钟演讲;总结复述篇章内容;回答课堂提问;讲故事、演讲比赛等。2、变换形式的诵读、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小组读、个人读等。3、鼓励学生提问、答疑。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教师只做点拨、补充。4、允许学生各抒己见畅谈读后感。或抓一点,或论全篇,或谈内容,或析手法。总之,学生通过互相学习能掌握的教师不多加讲解,学生能看出问题来的集体讨论解决,学生没有想到的教师适当引导,一切以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梯度为依据安排授课内容,改变教师在上夸夸其谈,学生在下游离课堂的无效教学现状。
三、探究评价办法,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合理的易操作的评分机制。学生自愿结合成若干组,推选组长。组长记录组员在上课、作业、考试等各方面的表现,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活动的加分;作业及时交,书写工整的加分;考试有进步,成绩优异者加分等。每月评出优秀小组、要优秀个人。建立学生喜欢的奖罚制度。
四、注重双基训练,加强检查落实。语文知识多而杂要不断积累巩固。中职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教师要严格检查,重要内容落实到笔记、作业上,及时查看,督促每一个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如每节课要检查笔记。学生很多不愿记笔记、不会记笔记。教师明确笔记内容,给学生留出时间整理笔记,可当堂收交。
五、借助现代教学工具,吸引学生注意力。利用多媒体展现课本有关的影像资料、欣赏优美的诗文素材,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河北特级教师张孝纯指出:“语文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发展,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培养和训练。”真正的语文教育应该通过大语文教学把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课外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能力,提升素养。教师可播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影视资料,如小说的电影、电视剧作品。欣赏歌曲、品味歌词。欣赏名家诵读的美文诗歌。观看励志电影学写读后感。听学生易接受的讲座等。当然考虑到可是有限,教师需精选授课内容,以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语文素养为原则,改变一讲完课本为主的刻板思维。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
六、写作训练形式多样化、生活化。学生大都不愿写作文,特别是命题大作文。教师可变换形式,改为写小作文,片段作文等,最好系统化。如可分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三大类训练。然后分若干小类。记叙文可分别训练写人、写景、叙事等。写人可单练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侧面描写、心理描写等。写景可锻炼视角变换、颜色形状描摹、声音形态刻画等。议论文可分别训练观点与事例一致片段、正反对比片段、假设论证片段等。《大纲》也明确指出职校学生要“学会写作常用和与专业有关的应用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角色定位 配角 基础性 服务性
语文课,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学科系列中的“老大”,可是到了中职学校,它却一下子变成了“基础”学科,有人戏称为“垫脚料”,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甚至可有可无的“填空”式的角色,课时量也因此由中小学时的“最多”变成了“最少”,还有的干脆不排。对语文课在中职学校里的这种“失落”,连学生都觉得别扭、不习惯。然而,职业学校毕竟是以职业技能培养训练为中心的,语文既然没有自身的“专业”,不能给学生提供谋生的门道和饭碗,那么,被打入“偏房”也是在理和怨不得人的事儿。然而,事实上,对于中职生的毕业就业而言,语文知识绝不是个可有可无的事儿,有时候甚至比专业知识更重要。不仅理论上如此,许多毕业生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可以说,当前语文课在中职学校中的这种陪衬式或填补式的尴尬处境,一方面是人们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认识不足或误解导致的,另一方面也是语文课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把握不准所造成的。因此,正确地认识语文能力在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中的重要性,准确地把握住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并自觉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适时地进行调整,是当前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必须认真面对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中职语文教学是基础性的,又是服务性和辅的
语文在中职教学中属基础性学科,这一点没有异议,因为它不能直接地向学生提供专业的技能,它只能间接性地提供基础性知识和能力。可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连这“基础性”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时常被视作“滥竽充数”,在课程表中随意和临时性地充当“填空”物,有空位就插上,没空位就取消之;语文老师也因此时常被抽调改教其他课;而学生呢,也认为基础课没用,是多余的,因而也就缺乏学习的热情,致使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因而“语文课不好上”,也就成了中职学校里一个普遍存在且困惑已久的大难题。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笔者认为,症结就在对“基础性”这三个字的片面理解。一方面,进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多为升高中无望者,他们的基础知识本来就很薄弱,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另一方面,教学管理部门也往往习惯性地将专业课与基础课分割开来,在课时安排、教学活动及教学设备配置等方面不能进行合理地兼顾,容易本末倒置。然而,除了这两方面的因素外,笔者认为,更主要的还是教育者对语文课自身“基础性”这个概念的理解及给自身的定位不准,以致站在中职的讲坛上却仍然习惯性地抱着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观念,沿袭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法。表现在:一是教材的编写只重“基础性”,而缺乏与专业课相衔接的内容。当前中职学校所采用的语文教材在内容上除了插入了一些启事、通知等几篇常用应用文和说话训练等一些七零八碎的小知识外,授课所选用的课文仍然还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小说和剧本,几乎与普教的教材无异,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二是授课及考核内容上也基本上沿袭普教的阅读理解、课文赏析、词语辨识与运用等,仍然是普教的模式;三是在授课方式方法上也同样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与专业技能训练毫无关联。总之,中职的语文课与专业课虽然同列在一张课程表中,但实际上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互不相干,各行各的道,并驾齐驱,互不相让。这样的结果必是双方的知识资源不能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尤其从语文课角度来说,便是难以在专业技能的培养训练中体现出自身的劳动价值,理所当然地就被挤出舞台的中央而永远处于边缘的尴尬状态了。
所以,说到底,这是一个准确定位的问题。如同打篮球,前锋和后卫各有分工,才打得好,如果乱了套,就会白费劲。在职业教育中,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也如同篮球场上的站位,其中,专业课当然是“中锋”,是场上的中心,而基础课好似“后卫”,它的职责主要是“配合”,是在后方为中锋提供机会和掩护,而不需要抢先上去“拔头筹”,那样“越位”反而“费力不讨好”。同样的道理,在中职学校里,语文课的职责是除了向学生提供“基础性”的知识外,还应积极主动地配合“中锋”(专业课),为中锋的上篮提供有效的协助和服务,这是职教语文课区别于普教语文课的地方,也是中职语文课的特点所在。
二、专业课所面临的困惑及与语文课教学现状的错差
专业学科是中职学校中的主角,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成为专业技术人才的中坚骨干力量。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是主动、积极的,但由于他们的知识起点比较低,缺乏应有的社会经验,因而,专业课在教学中也面临着不少的困惑。
困惑一:专业词汇形成障碍。
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认为现在的中职生很“怪异”,上课摇头晃脑不听课,课后也不愿复习,甚至连课本都不会爱惜,东甩西扔……。如果单从这些现象看来,确实如此。但如果你深入地与他们交心,待他们“实话实说”时,答案竟是如此之简单――就是“看不懂”!
“看不懂”的当然不是全部,但也为数不少!如果换个角度来审视,这不仅不奇怪,反而是“理所当然”。试想,他们大多并非真正的初中毕业,而且完全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生活,对外界一无所知,对所选学的专业也是从未接触过,头脑里完全是“一片空白”。而现行的专业课教材却基本上一开篇就立即“进入角色”、“进入状态”,张口闭口都是一套套的“行内话”。而学生却尚未“入行”,能不懵么?最令学生望而却步的是那些专业术语和专业性词汇。现不妨以电子专业的教材之一《电子电工技术基础》为例,随便翻开几页,就有如:热效应、等效电阻、动势、闭合回路、节点、压降取正、绕行方向相同取正、表征、有效值、感应、匀速、提速、瞬时表达式、相位差、向量、标量、感性负载、视在功率、谐波分量、并联谐振、阻抗、等幅震荡、模拟集成、触发、时序逻辑等专业术语,这可是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教材呀!这对于一个刚从初中上来的新生而言,很难理解这么多的新词汇。
那么,专业课的老师呢,他们也知道学生的难处,但也无能为力,因为他们主要侧重于说明原理,而无暇顾及其他。再说,对于专业课老师而言,词语解释本非其份内事,亦非其所长,他们都认为这属语文课的职责。
困惑二:专业知识的匮乏。
中职教育是就业教育,教材的内容都是未来学生就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其专业性是很强的。由于初中阶段的知识层面与结构和中职的专业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片较大的间隔空间,即从普及知识到专业知识的过渡空间。它犹如一条河沟,横躺在专业课之前,如果跨不过去,听课就会如同猜谜。以会计专业为例,通常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有:基础会计、统计学基础、金融基础、证基础、国际贸易知识、财经法规、财务会计、税收实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数据库及应用、财经应用文等。这包含从生产、经营、管理到资本的构成、运转、利润以及工资的结算等等,这是一个多么庞杂的知识结构!这对一个专业知识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岂不是茫然如坠入五里云海之中?文科尚且如此,而工科尤甚。因为工科类专业大多都是男生,文化基础更糟糕,也难怪他们会将这些价格不菲的“天书”到处乱扔!据笔者调查,在汽车、模具、机电、电子、建筑等这些工科班中,在调查表上填“自习课中能独立做到――a.能全部看懂教材;b.能看懂一部分;c.有个别地方能稍微理解;d.基本看不懂”这一栏时,第一项是空的,而最后一项上打钩的竟有半数之多。若问其原因,则回答曰“太复杂”、“不够通俗”!但我们不应因此而小看他们,同样的一道工序,在实训场上,他们却是一点就通,操作起来熟练得很!
当然,专业教材的“通俗化”问题不在我们讨论之列。那么,语文呢?学生们看不懂专业书,应该是和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直接相关!在这时候应该是语文课发挥出作用的时候。那么,现实的语文课能提供帮助吗?很遗憾,答案还是令人失望的。
再来看看语文课所开设的内容。以第一册为例,课文有《我的母亲》、《好雪片片》、《卖白菜》、《我的空中楼阁》、《离太阳最近的树像山那样思考》、《窗前的树》、《哦,香雪》、《项链》、《荷花淀》、《一碗清汤荞麦面》、《读书人是幸福人》、《拿来主义》、《咬文嚼字》、《不求甚解》、《在困境中更要发愤求进》、《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情人节的玫瑰开在教室里》、《永远的蝴蝶》、《雪山上的红盖头等》、《中职语文》(倪文锦等编)。
从这些篇目中,我们能看到与专业知识及技能相关的一星半点的影子么?能看到一点儿中职学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吗?这与普教的教学内容能有多大的差别呢?当学生们在专业教科书中遇到了语言上的障碍,当学生们从实训课中带着问题或怀着成功的喜悦回到课堂上时,语文课给学生认读的词语却是一些与其本专业学习无关的文字,讲的课文内容是一些欣赏自然风光的闲情逸致,这与他们的所需岂不是“牛头不对马嘴”吗?能怪他们听不进去么?如果将中职学科教学比喻为一个“大合唱”的话,那么语文课所唱的是否“入谱”、是否与主旋律同调呢?
或许有人会说,专业是专业,语文是语文,难道非要把语文课上成专业课不成?答曰:语文虽永远代替不了专业课,但它也可以通过“助阵”、“敲边鼓”, 在自己的阵地上发挥出特有的同样重要的作用。
其实,在传统中学教材中也不乏一些与生产应用相关的好课例,如《景泰蓝的制作》一文,它把一个世人陌生而制作又极其复杂的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讲得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讲得十分详细,让人读起来就仿佛身临现场观看一般,能唤起人们跃跃欲试的冲动,读后就对景泰蓝的制作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和印象。由此可见,语文课也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特点和特有优势(更生动有趣,更形象,更有感染力),在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中发挥出与专业课一样重要的作用。而现时的语文教材却缺乏这类与专业对口的优秀课文,可见当前我们语文课的教学与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需要之间仍有不小的距离。
三、以共同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为中心,改革现行语文教学模式,大力强化语文课的“服务性”功能,突显语文课在中职教育中的基础性、配套性和实用性作用,提高中职语文的教育教学功效
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材方面。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车子行进的道路,有了教材,教学才有“路”可走。车子开得好不好,走得快不快,路是个决定性的因素。当前的语文“不好教”,主因在教材。由于在内容和编排形式上依然是普教的“老面孔”,缺乏职教自身的特色,与专业能力培养不能很好地吻合,在 “大合唱”中不入调,不合拍。因此,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必须从教材开始。
首先,内容上一定要主动配合并体现出专业技能培养和训练的需要,尽可能的在语文教材中体现出专业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和内容。目前中职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大致可分为工业制造、农牧水产、财经贸易、外语翻译、旅游酒店服务等几大类数十种。由于专业学科内容覆盖面广,跨度大,因而教材也应据情况相应地进行分类,从各种读物中选出像《景泰蓝的制作》这样的具有专业知识性内容且又富含有各专业所需的词语、术语的文章或资料编入教材,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既能学到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内容,又能解决专业学习中所遇到的文字、语言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难题,认识到语文课同样是专业学习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成分。这样,他们自然就会对之产生兴趣。
或许有人会有疑问――“这么一来,语文课与专业课在内容上岂不是重复了么?”
的确有相似的地方,但绝不会雷同。因为两者的出发点和角度有差别。专业课教材是系统而具体地逐个环节逐个步骤地教怎么“做”,而语文教材则侧重于从词汇理解、词语应用、以及专业技术的产生、发展、作用和意义等方面,从更宽和更广的角度来加深学生的“了解”而已;前者展示的是该技术的“零部件”及其拆卸、组合的方法,后者展示的是该技术的远观近景、整体构造的视觉美或色彩美;前者旨在于实际操作的把握,后者则旨在于提高词语理解、增加专业词汇、提高学生对专业技术的认知感悟和艺术审美能力。正如做菜,即使同一原料,烹制法不同,其味自然也大异。
“这样的‘语文’还像语文么?”
这样的语文当然不是传统普教所用的“语文”,但这正是中职学校自己的语文教材。因为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差别很大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内容上也必须有区别;职教的语文必须有职教的特色,有自己独具的面孔,这才符合实际。“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身在职教的讲坛上却唱着普教的歌,那才是真“离谱”。英语不是有综合和专业门类之别么?语文也同样,应分为“基础综合语文”和“专业语文”。职业学校用的是后者,这才是顺理成章的事儿。
“这样的语文教材较之于普教的语文教材,会不会显得很浅显?”
肯定要比普教语文浅。普教的目的是高考,而中职的目的是实际应用,而且课时量也比普教少得多。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有限的时间只能用在未来就业可能用到的知识上,虽然它没有普教的教材那么高深,但却更有用,更好学,这样的教材才更符合中职教育的实际。
其次,中职语文教材应根据中职学校的专业类别,在内容的选取上相对应地进行对口的区分,以满足各专业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实际需要。现行的语文教材由于内容上是统一、通用的,所以,在专业细分的情况下,就出现教材内容与学习需求不相吻合,对不上号的怪现象,只不过是“见多不怪”罢了,这就是学生不愿学的主要原因。即使教师用尽浑身解数,都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结果是既误了学生,也累了老师。因此,以专业为区分,选编出与各专业内容相配套、相适应的课文内容,就更能够让学生对语文有亲近感和认同感,才能激发出其学习的兴趣。
作为教材,对选入的材料当然是要有严格的标准的,这就是:专业的内容+语文的知识。具体是:
(1)要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或与之相关的内容。如科普知识、新闻通讯、学术报告、理论文章或著作(节选)等等,皆可入选。相对于专业教材,语文的内容应该更广泛,涉及面更宽,包括专业的历史、现状及其与社会、市场、艺术的关联等等。由于它较之于现行的教材内容上更丰富多彩,因而也将更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更有想象的空间。
(2)要有实用而难易适度的语文知识价值。如:词汇方面――应包括专业术语以及生产、加工、经营过程中常用或可能涉及的词语、熟语、谚语、格言名句和时尚流行语等;句子理解方面――可选入一些较实用的语法、逻辑、修辞的知识以及专业书籍中较常见的长句和多重复句等;篇章结构方面――可选入一些篇幅短小、结构简单、易于模仿的短文,便于学生用作学习的参考。
(3)要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语文教材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而不是机械单调、古板的,因此入选的材料必须具有生活的趣味性、历史的沧桑感、自然的新鲜感和社会人生的厚重感,要能激发起读者的心理、情感的神经,使之产生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
(二)课堂教学内容方面。语文课要自觉地明确自身的定位和职责,主动地配合好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训安排,并调整和合理安排教学及训练的内容,做好“配角”的份内事。通常,在初始阶段(第一学年),专业课内容主要是对专业理论学习和设备、工艺的初步接触,这时学生面临的困惑主要是对专业词汇、术语方面的理解。因此,语文课就可以重点安排与词汇、词语、术语等相关的内容,逐步引导新生从初中教育转到中职教育的轨道上来。从概念和词汇开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专业的词语、术语、行话,让学生接触,教学生理解。同时,针对新生对专业知识还不了解的情况,语文课还可以选用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如专业史、专业的社会作用、专业的经济、社会价值、工作原理……的材料来作为课文,使学生从侧面、宏观、发展或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其所选择的专业,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情感,引导学生走上专业的学习轨道,端正目的,树立信心。在过渡阶段(第二学年),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已有所加深,且渐与机器接触,开始进入动手操作训练阶段。这时,专业课内容也开始由表如里,从原先的设备构造、工作原理、零部件名称转而进入到加工工艺和技术的操作、运行过程的介绍说明。这时,学生所面临的困惑来自于专业教材中的主与次、轻与重、面与点等篇章段落的逻辑联系。这时,语文课应着重选择一些结构比较简单的文章,介绍其中的结构原理,引导学生去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其纲领,为他们更好地理解专业教材提供方法与途径。同时,这时的专业实训中还要求动手、动口,即讲解说明,这也是很令专业课老师头疼的地方。语文课应侧重于指导并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包括普通话的发音、规范用语以及说话的思维、技巧训练等;到了终结阶段(第三学年),专业课内容开始转到制图、产品制作、加工、组合以及生产经营的管理、市场策略等。这时的中职生在本专业学习的阵地上已开始进入“主人”(即基本熟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初步掌握一般的生产加工的技能)的状态,开始进入专业学习的自我塑造和发展时期了。这时他们需要的语文能力则包括社交语言、写作能力以及经营的经验及市场的了解等。语文课应该侧重选入一些典型的生产加工、市场经营等成功创业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树立走上社会、走上市场的信心。还应加强学生应用文体的写作训练,提高其写作能力。根据中职学校对人才的培养规划,集中力量强化学生的语文实用性知识和技能,提高中职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这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须加大专业词汇的学习,增大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如今,随着分工的细化和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新词汇也必将日益增多。不解决词汇的问题,将影响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及其今后的发展。只有提高了词汇量,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表述说明能力。对此,语文课责无旁贷,这应是中职语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次,须强化学生的口语训练,提高其口头表述能力。这是中职生十分实用和适用的一项能力,也是当前训练过程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过分地侧重于应试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基本上都被忽略了,致使中职生(尤其男生)习惯性地不爱发言、不善发言、不敢发言。这对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是很不利的。从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口语能力、社交能力与专业能力同等重要。而且,进行口语训练的内容及方法方式又都可以灵活多样,很适合作为中职语文课的教学、训练内容,学生也乐于参与。所以,只要组织得好,效果是很明显的。
再次,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常用字书写水平。当前的中职生还普遍存在着一些“低级”的问题――笔顺不规范,错别字多,许多常用字不会写,字体书写不美观等等。而劳动单位却对又是十分地看重书写水平,那些书写能力比较突出的毕业生走上就业岗位后普遍受到器重。所以,对中职生而言是十分实用且容易见效的。因此,语文课应当利用自身的机会和条件,强化这方面的培养训练,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教学的方法方式方面。中职学校在教学的方法方式上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语文课侧重培养的语文能力主要是词汇的掌握、说话能力和书写能力等,从一些学校的试验和探索情况来看,以下几种方法还是颇有成效的。
(1)课前2分钟讲话。即每次在老师授课之前,安排两名学生轮流讲话,每人讲两分钟。此法可以较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尤其一年级新生)开口说话的胆量,活跃课堂的气氛,营造出放松、欢快的课堂教学环境,颇受学生欢迎。
(2)小组讨论、辩论、交流法。即以小组为单位,以实训周中的做法、体会、意见或建议等为内容进行讨论,然后每组选派代表在班上进行汇报交流。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能将书本上的词汇用活了。因为在讨论争辩过程中会有意或无意地用到书本上的专业词汇和术语,因而就能较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从而也提高了语文应用能力。
(3)手抄报竞赛。即围绕本专业内容,让学生自己在报纸、刊物、互联网或相关书籍上去搜集资料,将之整理后,抄写到手抄报上,进行竞赛评比。这种训练方法旨在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跳出教材和校园的藩篱,把目光伸展到社会、市场上去,从中去发现知识的作用和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探求热情。
【关键词】中职语文;与专业结合 ;实用性 ;学生主体
Analysis on the method of Chinese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Liu Yu
【Abstract】Improving the language proficiency of students and of students ' cultural, political literacy, enhance and strengthen students ' professional quality in, for teaching support and professional services, students can better engage in the important connotation of professional work, for the country to foster a high quality workers.
【Key words】Vocational language;Combined with the professional;Relevance;Student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语文课,应该说在整个中职学校的学科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近年来,中职语文教育形势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入校成绩较低,文化课基础薄弱;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对文化课热情度不高,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学习兴趣,认为文化课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但从宏观角度来看,语文课是其它学科的基础,而且与普高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即将走入社会,更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水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正视现状,和专业结合。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根本属性的核心内涵是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而非基础教育内涵。学生能力上的差异也决定了这一点:他们不可能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深入兼顾,因此扎扎实实掌握职业技能是他们面向未来的合理选择。这也是职校区别于普通高中而赖以生存的基础。中职语文教学也应定位于此,语文作为其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应和专业相结合,和学生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在职校的真正作用。和专业结合,教材先行。教材编排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内容力求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统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中职生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以及认知特点和情感心理,实现课本学本化。让课文内容和专业贴近,课文思想和专业互融,口语、写作为就业铺垫。
和学生结合,教法辅助。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正视现状,承认学生的差异,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长处。
二、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突出实用性。
我们应把中职语文课程定位于一门为专业技术理论课服务的基础课。有了为专业课服务的定位,中职语文教学就应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尽量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对现行教材中某些名家杂文或议论文,由于学生远离写作的时代背景,其吸引力已大打折扣,在教学中不妨大胆地“忍痛割爱”。 中职学生毕业后就将进入就业岗位,竞争也就随即而来。试想如果作为维修工人看不懂设备说明书,将如何“对症下药”?如果在工作中不擅于与同事沟通,将如何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如果求职者捧着字迹潦草、错字连篇的自荐信,将如何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中职语文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两种语文能力的提高:
1、把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
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再就是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
2、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
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另外在教学中开展一些诗文朗诵、主题班会、演讲会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能力。只有具备了思考、交流、学习的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教学方法应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里。
在质疑中培养学生从线型思维、单向思维进入到立体思维和创造思维中。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养成分析、判断、推理、演绎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某一职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当务之急是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尊重职业教育规律的体现,也是我们对过去的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大搞“一言堂”,大唱“独角戏”,语文课甚至成了“满堂灌”的代名词,语文教学走进了“高消耗、重负担、低质量”的死胡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应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1、学生的手动起来。在课堂上,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让学生的口动起来。针对职专学生不愿主动发言的状况,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每一次讨论交流中得到锻炼。诵读也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但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我们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站起来得到锻炼。在教学中我采用自读、提读、齐读、小组分工诵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的口动起来,这样既营造了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又能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自我锻炼的机会。根据语文教学和专业的需要,还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加强学生的朗读、背诵、对话、表演等语言训练,形成较强的口语能力。
3、学生的脑动起来。在语文课堂,必须首先让学生成为自己抉择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沉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从“浮光掠影”的浅层理解进入到“静影沉璧”的深层破
四、教学评价应淡化分数,强调形成职业综合能力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虽然有大纲中提出的内容和要求,却没有在实际教学中统一的评价方法。或许对教师的教法有一定的考查,就是对参加高职考试的学生有统一的选拔考试,但对直接面临就业的学生却没有统一的检测方法,不能从客观上来判断学生通过两年的语文学习是否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加之目前各校对语文课时的安排各不相同,周课时数从2节到3节、4节、5节均有。考试难易度当然也不尽相同,你很难从成绩表面判断谁的语文水平高些,谁的语文基础好些,谁的语文能力强些,当然更难判断该学校的学生毕业时,语文知识掌握是否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而能合格毕业。目前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水平可以说是良莠不齐,差距很大。
所以根据目前职校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我们应强化语文职业能力的应用,简化知识理论的考查,强调形成职业综合能力的评价,淡化分数的量化。笔者曾在所教班中尝试过这样的考查方法:把考查内容分为四块:语文基础知识测试、阅读能力、口头交际、专业有关文体写作活动。并分阶段进行考查,在学期中进行口头交际的考查;在期中进行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的测试;然后,期末进行一次和专业有关的文体写作,一方面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结合专业,考查学生语文方面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学生兴趣;注意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进入中职语文课堂的条件已经成熟,用信息化教育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中职学校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也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中职语文教学实效性,使信息技术课能够与中职语文教学进行完美的整合,让学生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以适应求职就业的要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激情,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有效地改善中职语文教学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时期的中职学生有个共同特点就是语文基础薄弱、学习目的不明、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能力不强。为此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和氛围才有可能吸引住学生。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教师所能使用的备课资料及展现给学生的学习资料少之甚少,中职学生更不愿意接受灌输式的教学,而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备课资料:全新的教学理念、多元化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习题资料等等。这些由文本、动画、视频、音频等构成的多媒体信息,经过教师的筛选与组合,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有机统一起来,制作成课件生动地再现于课堂。让课堂变得生动形象、立体多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科学是美丽的》这节课时,笔者借助多媒体优势,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多角度多场景看到了宇宙黑洞,电子云,叶绿素,随着画面的出现,加上播音员的配文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学习效果大增。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观察分析,结果是不同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探究分析问题,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物,都持审视、怀疑的态度,对于学习中的问题敢于质疑问难,大胆假设猜想,树立“怀疑―批判―修正―创新”的思维理念。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利用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提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学生产生疑惑,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
二、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在课下之余,笔者把大量名人名言、优秀作文、精品笑话、生活小常识之类的内容上传到博客或者全球空间上去,自己撰写的一些教学论文、人生故事、散文随笔等内容也作为日志出来,逐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我本人的内容后面写留言、写感受,学习上、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也向本人提问,都一一作了回复。在QQ空间里,可以看到学生写的日志,若有写得好的,我便大加赞扬,征得他们同意后,打印出来拿到课堂上去交流;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寓教于乐,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信息技术进入中职语文课堂要注意的问题
1、信息技术进入中职语文课堂要有“度”。目前现代信息技术进入中职语文教学的技术是成熟的,并且很多方面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但是这不等于说这种整合是完美无缺的,只能是辅助教学,辅助到位学生有兴趣、有激情,语文教学就会有效果,否则过分运用就会突破度的界限,就会让课堂教学失败。所以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既是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中职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要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知识、摸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的工具;其目标是革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避免产生“唯信息”的误区,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2、语文教师不可“本末倒置”。信息技术进入语文教学课堂不但要求语文教师备知识、备学生,还得学习计算机操作知识、网络管理知识、多媒体课件制作技巧等内容。这就使得许多老师花在电脑上的时间甚至比语文教材书本上的时间多得多,出现了主次颠倒的局面。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得以弱化。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实行者,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要靠教师来设计、引导和造就,其主导地位是不能被代替的。而大量现代运用信息技术,使这种作用明显被弱化了,教师成了计算机操作者,只是不断点击鼠标,让学生如看电影般混过一堂课!大量的信息使学生思维处于疲惫状态,教学方式成为一种新形式的“注入式教学”。这样的整合,教师不仅没有把课上好,就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很难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