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2: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民航服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本人目前正在移动实习,论文要结合在移动实习的经验来写,再根据空乘专业展开来写。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服务人员
研究意义和内容
一、研究意义:什么是服务?服务是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服务意识则是能自学地、主动地、发自内心地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有经济价值的劳动。
通过此次论文设计,我更清楚的了解到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服务人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只有学习和创新才能与时俱进,对于顾客,我们不能要求对方做什么,相反还要积极了解对方的需求,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从自己身上找出不足。这样不断积累经验教训,在积累的基础上再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寻求新的服务方法,更好地把握和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相信,通过不断的创新和积累,我们的服务观念一定会有大的飞跃,我们的服务定会展现另一翻风貌。并带来客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果。
2、何谓与时俱进
职业道德,服务意识,组织纪律等随着时代潮流而不断的求进步。
二、研究内容:
1、首先了解论文题目,懂得其中的意义(与时俱进及服务的含义)。
2、分析当今时代服务的特殊性,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关系,与时俱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阐述在服务观念及服务技能方面如何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服务人员。
4、最后进行总结,得出此次论文设计带给我们的启示及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通过社会调查、网上收集、课余实习等方式,以分析、举例、比较、总结等手段进行课题研究以达到目的。
四、研究成果:论文
五.参考文献
有关一些服务类的书籍
指导教师意见
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工作实践,确定论文的选题,该论文选题角度合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进行论文的撰写。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以上只是开题报告的格式,内容大致符合要求。
以下是老师对开题报告的回复
,你好!
论文修改提纲已列好,请照这些要求开始写论文,论文初稿在3月x日前发给我。
论文题目:浅谈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服务人员
一、绪论:
1、什么是服务?服务是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服务意识则是能自学地、主动地、发自内心地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有经济价值的劳动。
2、何谓与时俱进?
二、克服安于现状的思想
1、克服安于现状的思想
2、加强业务学习,合理调适知识结构
三、努力提高服务能力(详细举例论证)
1、进行传统服务能力的再教育(结合你现在的实习内容)
2、培养创新能力
3、用优质服务赢得顾客:树立礼仪意识,使用文明服务用语,言行举止彬彬有礼、落落大方。
四、结论。再次阐述如何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服务人员,呼应中心论点。
写论文的中心论点不能走题,每一个分论点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举例论证,要结合自己的实习情况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或借鉴别的案例来求证。不能空写大篇空洞乏味的文字充斥论文。每一个段落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连接,每部分要有过度句子(承上启下),在每一部分论证过程中要能自圆其说。
2008年1月20日
以下是我自己找的有关空乘服务方面的要点
3、乘务服务的现状及对策
4、影响民航服务质量因素
6、某航空公司服务体系分析
7、服务心理分析
8、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乘务员
10、如何培养空乘人员的亲和力
11、如何培养空乘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
12、空乘服务的发展方向
13、优秀的空乘人员的素质
15、飞行中危急事件处理
16、空乘服务与乘客文化
17、航空公司文化
18、空乘服务技巧
19、个性化服务
20、特殊乘客服务
21、国内外空乘服务比较
22、未来航空服务的发展趋势
23、关于空乘服务人才的培养
24.试论航空公司客舱乘务员应具备的礼仪规范
25.浅析如何打造高品质的客舱服务
26.试论规范的乘务礼仪对打造航空公司品牌服务的重要意义
27.论规范的乘务礼仪对客舱服务质量的影响
28.如何提高航空公司对航班延误的后续工作质量
29.航班延误的原因剖析
30.论“人文关怀”精神在民航服务中的应用
31.关于民航机舱餐饮、娱乐休闲等配套服务的满意率调查
32.浅谈提高空乘服务质量的对策与方法
一、我国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育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发展的过程中,民航产业的做大做强,对民航人才需求不断加强,而能够服务民航的航空法学实务人才更是促进民航由大到强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由于目前我国民航院校的法学教育培养模式存在问题,没有形成以航空法为特色的法学教学体系,导致我国航空法学人才并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人才数量与质量均与民航强国战略不太适应,不仅在微观上影响民航院校法学学生的就业及航空法学的发展前途,而且在宏观上影响民航强国战略的实施。为此,民航院校的法学必须改革现有的教育培养模式,在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前提下,主动适应民航经济的发展,重新定位办学目标、教学培养模式等,形成系统的综合的职业化实践性教育培养模式,以促进民航工科院校法科学生的就业,同时也促进民航强国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我国航空法学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科专业体系缺乏特色性。目前,全国共有近600所院校设置了法学专业,其中将近一半以上的工科院校也设置了法学专业。民航院校属于典型的行业特色工科院校,不仅工科专业较多,而且立足于特色民航专业。这样院校中的法学专业,相比较政法类专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中的法学专业,在办学规模、师资力量和学生生源等方面确实存在一定劣势,不具备其他综合性院校和法学专业院校培养的法学本科生的就业优势,缺乏较强的竞争能力。我国高校中专门的航空类院校仅限于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四川广汉飞行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但专门设置法学院的只有中国民航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目前我国民航院校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或方案中普遍没有区分专业方向、特色课程,没有充分发挥民航行业与法学相结合的优势,没有形成以航空法学为特色的完备学科体系。
2.教育培养模式缺乏实践性。目前的民航院校法学专业由于受人才传统培养模式、办学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没有重视教育教学的实践性主旨,忽视了将法律运用到民航生产工作一线的要求,导致培养的法科学生只懂法学理论,不懂民航实践,这种教育培养模式将严重影响法科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危及就业。
3.教育培养方式单一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培养的学生必须符合企业的需求,适应市场的需求,这就需要产学研的通力合作。而目前民航院校的法学教育培养方式单一,缺乏与民航行政机关、企业的合作,挖掘利用多种教育资源不够。一方面不能体现航空的行业特色;另一方面也不能发挥民航企事业单位实践的优势为教学所用,培养出来的法学学生不能很快地融入和适应民航企事业单位。
4.教学体系不能切合民航实际的需求。第一,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主要围绕国家统一的法学十四门核心课程,缺乏航空法学系统课程体系。虽然目前有些民航院校的航空法学专业安排了部分航空法课程,但缺乏航空法学的法律实务实训等技术性课程。第二,教学方法。只有改革教学方法,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教授课程内容。我国目前的航空法学教育缺乏调动学生主动性、思考性和动手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旦接触到实务便束手无策,一筹莫展。第三,考核与评价机制。当前的航空法学教育对学生的考核一般以书面的试卷考试为主,缺乏对学生航空法律掌握能力的分析评价,没有形成综合的实践考核与评价机制。
三、我国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
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育本文由收集整理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结合民航强国战略精心设计,从基本框架、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构建。
1.基本框架。为了构建具有明确目标性、系统性和特色性的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育模式,我们提出“四个一”工程。具体是指:“强化一个重点,即建设民航强国为重点;发展一个专业,即建设与发展具有行业特色的航空法学专业;夯实一个平台,即打造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学平台;培养一批人才,即培养大规模的服务民航的航空法学人才。
2.培养方式。积极加强与民航实务部门的联系,进行校企等联合培养,以拓展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成果。民航企业和民航院校共同构建基于行业标准的教师与学生培养平台:一方面选派教师到航空企事业单位学习,打造具有行业认可、理论实践结合的“双师”素质航空法学专业教学团队;另一方面,选派优秀学生到航空企事业单位学习实习,加强产学合作,满足市场需求的航空法实务技能人才,实现“双赢”。目前,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导师遴选实行“双导师”制,研究生可在“二导”所在单位实训,参加他们的课题或案件。
3.教学体系。法学具有的先天职业背景决定了法学教育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特点;而民航业更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所以航空法学天生具有职业化、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体系上必须满足航空法学的职业化性质和民航的实践性本质。具体表现在:
第一,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上既要强调学术性,更要强调实践性。具体包括两大模块:第一模块是民航与法学基本理论知识,第二模块是航空法理论与实践课程。第一模块以民航概论和法学十四门必修课为导航课,具体包括民用航空基础、航空器基础知识、空中交通管理、机场及空港、航空运输及运营、航空运输安全及监管、法理、宪法、民商法、刑法、诉讼法、国际法等。第二模块的航空法理论课主要分为航空法概论、航空法律文献检索、航空公法、航空私法,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院校的优势和特色细分为航空商业与法律、航空运输法律和政策、航空保险法、航空电子信息服务法律、航空航天知识产权法、航空器事故调查与法律,航空刑法、航空犯罪与预防、航空保安法、卫星通讯与法律,民航行政监管、国际航空法、比较航空法、航空航天法、外层空间法、国际航空法等。
第二,教学方法。航空法学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航空法学理论,而且还要让学生运用相关理论解决航空运输生产实践中碰到的法律问题,这就需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养。听是指听教师传授各部门法的课程;说指通过辩论法、情境模拟法、案例教学法、探讨教学法等锻炼学生的语言功能,将之用于民航法律的实务中;读是指大量阅读在法律文献课程中查找到的文献书籍、法院判例等,深入了解民航与法律知识;写是通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读书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实习报告、模拟法庭法律文书等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总之,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航空法学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
第三,考核与评价体制。航空法学人才的考核与评价体制要脱离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不再单纯以“分数”论英雄。而是设计一套合理的、综合的评测体系。首先,制定考评标准。针对不同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计不同的标准。理论课程注重理解与分析,实践课程注重操作与运用,所以应有不同的标准。其次,考评主体应多元化。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力,在考评过程中应采用以教师考评为主,学生自助互评和实习单位考评为辅的考评方式。最后,考核方式多样化。学习内容的丰富多样决定了考评形式的多样化,不限于传统的笔试,还可以采取口试、实践报告、现场答辩等。考评方法不仅重学习结果,更重学习过程,对于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航空法学实践能力与理论功底。
【关键词】综合化;航空发动机控制;课程改革;民航
“大学课程综合化既是现代社会和当代科技日趋综合的反应,又是大学与社会发展日益密切的结果,更是高等教育内部发展的逻辑要求”[1]。当前,快速发展的中国民航要求建设适应民航强国需要、支撑现代民航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从而不断提升为行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在此背景下,为改进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质量,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行了航空发动机控制课程综合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课程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分析
中国民航大学的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是一个主要面向航空维修领域的特色专业。成立六十多年来,一直紧密贴近民航发展,在课程设置上也体现了行业需求,其中的航空发动机控制课程就是这样的一门课程,主要讲授发动机控制系统基本部件的工作原理、控制特性,以及典型民用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特点等,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控制原理,熟悉民航主力机型控制系统的工作特点。在近年来的授课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主要体现在:
1.1近年来民航主力机型的控制系统已经由传统的液压机械式控制系统全面更换为全权限的数字式电子控制系统(FADEC),在控制部件的工作原理、系统功能及运行模式上都体现除了与过去截然不同的特点,尤其是大量电子技术的引入,使得发动机控制课程融合了机械、液压、电子、流体力学、传热等多学科的知识,体现了综合化的特点,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引入了大量的先进发动机机型,要求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快速掌握其工作特点。这就要求在课程内容上,体现知识的广度,并且贴近民航实际,在原理讲授中要有针对性,讲解过程简单易懂。
1.3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由于信息科技的大量应用,使得学生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信息,此时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课程设置一定要有利于学生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的发展[2]。
1.4行业需求导致的学生扩招带来了教学资源的紧张,而与此同时需要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课程讲授中除了要体现现动机控制的特点,也要与时俱进地在教学资源配置上,尤其是在教学实验、教学的方法手段上作出改变。
2改革的具体措施
针对航空发动机控制课程出现的问题,决定针对此课程开展综合化改革。关于课程的综合化,研究者形成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第一种是“学科之间的综合”说,既包括课程体系的综合化,也包括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还要从课程目标、学习活动方式、甚至从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整体分析并加以综合,形成一个有机系统;第二种是“学科、社会和学习者之间的综合”说,即课程综合化泛指课程组织结构中各要素(学科、社会、学习者)之间的各种各样的横向关系或联系。
航空发动机控制课程综合化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
2.1课程知识点的综合化。
课程的综合化就是要强调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由于过早或过分地强调各个领域的区别和界限,而导致的课程之间的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状态。为了完成航空发动机控制课程内容的综合化,首先明确了综合化的目标是统整各相关学科知识,通过学生的关联式、研究式、体验式等综合化学习,克服分科课程的局限。之后,通过对航空发动机控制课程的前置课程和后续课程知识点的梳理,明确具体讲授的知识点,并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合并,主要是合并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对自控原理相关的内容依照实际需求进行了删减,仅保留却为授课所需的内容。另外加大了控制系统特点的总结,有意识地减少课程讲授的机型数量,减少学生负担,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内容。最终,通过知识点的整理,整个控制类课程的授课学时由原先的108课时缩减为54学时。
2.2课程与行业的综合。
行业需求一直是引领课程改革的方向标,当前的航空维修工作对机务人员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增高;此外,为了能使得大学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需要开展课程与行业的综合工作。在本课程的授课中,尤其是在典型发动机控制系统的讲授中,引入了航空公司所使用的培训教材,包括其所应用的CBT(计算机辅助训练)软件,同时引入企业或培训单位有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进课堂,为学生带来一手的技术资料。此外,还注重加大学生企业实践的比例,使得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消化理解课堂讲授的知识。当前,正在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开展,力图开门办学,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技能。
2.3课程与学生的综合。
在新世纪里,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四层内涵: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3]。传统的大学课程设置和传授都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导的,很难实现人的这种全面发展的需要,会导致人的发展的片面化。因此在航空发动机控制课程的综合化改革中,要改变课程分割的局面,同时要大力转变传统单向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转为以学生为主的课程学习。具体措施除了课程内容的综合外,还体现在小班授课和借用网络平台进行沟通交流,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和体验式的教学。通过大作业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科研课题形式的思考和研究,使得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内容。
2.4课程与教师的综合。
随着课程综合化改革的推广与深入,教师教学能力及其结构的更新和提高,已经成为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总之,“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提高教学能力”[4]。在课程改革中,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更应关注学生的个别化发展;改变课堂学习方式,探究与合作成为师生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应该更为的开放[5]。综上,在实际的课程综合化改革中,除了通过培训、交流、讲义编写、课程开发等工作,逐渐提高老师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教师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整合相应的教学环境[6]。在航空发动机控制课程综合化改革中,为了营造这种环境,专门在专业教室内进行授课,综合运用网络、多媒体、控制部件实物等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2.5教学与科研的综合。
科研与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两个重要职能。高等学校一方面通过科学研究探索真理,发展知识,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思想库;一方面通过教学挖掘和开发人的潜在能力,为社会发展积累有知识和创造性的人力资本。但在高等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却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命题[7]。因此在航空发动机控制课程的综合化改革中,有意识地将教学与科研进行了综合,在教材的编写、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了教堂,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科研进展;另外还通过引入科研机构的教师参与授课,将名师带入课堂,也促进了知识内容与体系的更新;同时,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有科研潜力和兴趣的学生,也适当分配了一些科研辅助工作,注重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其能力和兴趣。
3综合化改革实践与分析
目前,航空发动机控制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已经在试点班进行了一轮的授课,各项措施得到了落实,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综合化改革的反思,得到了以下看法。
3.1包括综合化改革在内的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及教务工作者在一轮一轮的授课中动态地处理遇到的问题,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根本性目标,才能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并且要得到更广泛的参与和支持,不仅仅是来自教师的力量,更重要的还得有行业和科研机构的支撑,才能使得课程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历久弥新。
3.2综合化改革中需要进一步地更新思想观念,打破本位意识,打破课程与课程间的孤立和隔离,打破学校与社会和行业间的距离,融合教学与科研,真正地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3.3在改革中要不断地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说教师是主导改革进程的参与者,但更应该成为领导者,只有教师能力上去了,才能更好地建设包括教材、实验室在内的教学资源,才能在课堂上有意思的引领学生,才能真正地将改革的意图贯彻好,将改革的目标实现好。
3.4高等学校的课程改革,尤其是一些主干核心课程的改革要慎之又慎,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要量力而行,扎扎实实地推进,可以考虑的是以试点班的形式进行验证后再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茜妹,大学课程综合化研究,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姜艳萍,高校课程综合化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1;
[3] 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解析[J],教育研究,2005(5):3-8;
[4] 戚业国,陈玉琨,学校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
[5] 喻晓东,课程综合化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对柳州市小学新课程实验教师的个案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
[6] 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7] 郭祥群,洪艺敏,融教学科研为一体,提升本科教学的质量,高等理科教育,教育教学研究专辑,2003。
【摘要】飞机租赁业发展,标志着航空服务业的崛起于不断繁盛,更体现着航空金融整体水平的上升,可以说,飞机租赁行业正发展到了一个历史关头。飞机租赁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满足民航运输业的跨越式发展的融资需求,并且改善民用航空制造业振兴的市场环境。然而当下,在我国的法律及政策背景下,飞机租赁还存在着风险并且正处于瓶颈阶段,因此发展飞机租赁的同时还应当控制风险并采取相关政策的宏观的措施,从而更大的满足航空器租赁业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飞机租赁;风险;特征
一、飞机租赁的一般理论及主要形式
飞机租赁,也称航空器租赁,是指出租人在一定时期内把飞机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按照租赁合同向出租人定期支付租金。出租人拥有飞机的所有权,承租人拥有飞机的使用权。
从租赁的范围上可分为干租和湿租。所谓干租是指仅租赁飞机的使用权。而湿租是指航空公司不仅要提供租赁的飞机,而且还要提供相应的机上的机组人员、空乘人员及机务维修人员,从而提供飞行服务。从出租人的资金来源及付款对象,可分为转租和售后回租转租赁。转租,指的是出租人从另一家租赁公司或航空公司租赁飞机后,将飞机再D租给承租使用人的一种交易。售后回租,指的是由航空公司首先将自己的飞机出售给融资租赁公司(出租人),再由租赁公司将飞机出租。从性质上可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融资租赁是指承租人从租赁公司租得自己所需要使用的飞机,按期支付租金的交易方式。经营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市场需要选择通用性较强的飞机,供承租人(航空公司)选择租用的租赁方式。
二、飞机租赁的特征
(一)飞机租赁的国内外现状
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和韩国是国际租赁业的五大强国,其中美国金融租赁市场规模近200亿美元,占美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30%,并以40%的份额在国际租赁业中独占鳌头。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产品多样,具有航空科研、试验、生产制造能力的航空体系,并成为世界上第四个生产出干线客机的国家(其余三个为美国、欧盟和俄罗斯)。但在航空租赁业方面,还只是刚刚起步。国内银行和航空企业无法占有飞机的第一所有权,而且大多数飞机都需由国内银行对外方提供担保。因此在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飞机租赁市场,也没有一个真正的国有或合资的航空租赁公司。
(二)飞机租赁的功能
飞机租赁的出现使航空公司拥有更多融资渠道的选择。在省去巨额购机费用的同时,航空公司只要按时支付租金就可以获得飞机的使用权,不仅提升了运力,也能缓解对购机资金的需求。同时,也是对国内飞机制造业的发展产生源生动力。租赁具有一定的促销作用,若能借鉴国外航空器租赁的先进经验,结合国家相关的航空产业扶持政策,培育和发展民航、货运、航空快递、旅游、商务等不同市场,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便能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抢占国内支线飞机市场。飞机租赁还有助于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同时降低航空公司使用飞机的成本,从而也就提高了航空公司对飞机的需求数量。
1.我国飞机租赁的风险分析
市场风险是航空公司面临的飞机融资租赁中最为重要的风险之一。对市场风险的分析应从外部环境对航空公司的影响,如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来分析。就航空公司而言,其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三大方面:一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各航空公司的价格发生变化,降低了盈利的能力;二是全球经济波动等不确定性因素对航空市场的影响;三是航材市场、航空燃油价格等因素的变化引起的航空公司成本增加。
另外,在航空租赁的制度保障方面,我国融资租赁的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尽管我国目前有一些较完善的法规,如《担保法》和《航空法》,但这些法规缺乏详细的实施细则来针对融资租赁业务的运作和实施进行解释和;;二是我国目前还不是《日内瓦飞机权利国际承认公约》的当事国,国内法律制度与国际公约内容无法对接,在国际租赁活动中,这将不利于我国航空公司在飞机租赁过程中的对外融资;三是我国的航空公司在融资租赁过程中需要到国际市场上进行融资时,由于国内法规与国际惯例的差距,造成国际融资贷款人总是担心其权利能否得到保障,国际融资贷款人往往会额外提出一些限制条件和要求以保护其自身的利益。
同时,我国飞机租赁中还存在例如利率风险、税务风险、飞机租赁残值风险等,再加上航空公司内部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我国的飞机租赁业还存在业务上的瓶颈。现代飞机融资租赁作为一种特殊的融资方式和交易方式,是智力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高文化、高素质。但是部分航空公司并没有对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员工进行过专业系统的培训,造成他们缺乏融资风险管理、金融、保险等知识,又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够,对融资渠道调查不够,欠缺合理的调研、考察融资租赁设备的生产能力和性能。专门人才的缺乏给航空公司融资租赁飞机业务埋下安全隐患。
三、改善飞机租赁业发展现状
首先,要改善飞机租赁业的环境应加快立法与相关经营规则制定。主要涉及经济法律、税法、财政和会计法中有关租赁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对税法和会计法,涉及航空租赁方面的条款,修改执行细则。为融资租赁市场的规范与发展创造良好的促进的法律环境。同时,还应该简化审批手续、降低外汇管制门槛。迫切需要国家能简化审批程序,如将飞机引进批文和外债批文审批合并处理、减少对外付汇的审批等。
当然,大力培养租赁专业复合型人才也是当务之急。飞机融资租赁不仅是资金密集型,还是智力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业务。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要求具备金融、保险、信托、法律、国际贸易、税收、财务会计以及飞机性能等领域的专业知识。
总之,有重点改进市场环境,发展航空租赁是当前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对于推进航空运输业的大发展,对于重振航空制造业,对于金融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对于多角度的内需挖掘意义重大,机不可失。
参考文献:
[1]王婷婷.飞机融资租赁发展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16
[2]吴永良.我国民航业飞机租赁模式研[D].硕士学位论文
[4]刘长林.融资租赁创新方向分析与实践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失误一:表述不够准确
表述不够准确是议论文论据使用中最常见的问题,原因可能是对材料不熟悉、记忆不准确,从而使表述不够准确,也可能由于语言组织不够顺畅,从而影响表述的准确性。
如,作文《自信助你走向成功》 中的片段:
在历史上有许多自信的、掌握自己人生、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尔夫人便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她在年轻时,便立志要当英国第一位女首相。当时英国女性没有参与国家事务的机会,撒切尔夫人有信心,充满自信,努力学习,不畏任何困难。因为她有自信,所以当上了首相。正因为撒切尔夫人充满了自信,她才能冲出险阻,排除万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作者用撒切尔夫人的事例证明“自信才能成功”的主题,但表述不够顺畅,多处语意重复,“当时英国女性没有参与国家事务的机会”一说与事实有出入,“因为她有自信,所以当上了首相”的总结也失之偏颇,从而削弱了论证的力度。
失误二:与论点不相符
论据与论点不相符,是论据使用中的重大失误。这一失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对论据的认识不够深入,分析不够准确,或切入的角度有问题。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有些同学在作文中生搬硬套,从而导致论据无法为论点服务。
如, 作文 《从民生改善看中华崛起》 中的片段:
而最显著的成就应当是在改善民生方面。比如,利比亚动乱时,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要求从海陆空三个方面撤侨。国内数十架民航客机、直升机24小时不间断地往返于中国和利比亚之间,火车和轮船也都不闲着,终于在利比亚战争爆发之前将2.3万华侨全部安全撤离……
这一文段所举“撤侨”的事例,虽是客观事实,但将“撤侨”的意义归结到“民生改善”,给人牵强附会之感。
失误三:以叙代议
以叙代议,是指将本应该概括叙述的事实论据叙述得过于具体详细,而没有针对论点进行分析与解读。这样的失误不仅影响文章的说服力,也模糊了文章的文体特征。
如,作文 《把手放开》 中的片段:
【关键词】航空气象观测;硬件;软件;操作平台
1.引言
航空气象观测是民航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责是为空中交通管制、航空公司、机场保障部门等提供航空气象观测服务。2010年,民航黑龙江空中交通管理分局从芬兰Vaisala公司新引进了1套MIDAS IV型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该系统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最先进的航空气象观测设备之一,自从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投入使用后,提高了该机场气象保障和服务能力。但由于该型设备的操作平台仅仅是一种基础性的终端操作平台,其业务功能与我国民航气象行业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距离,为此分局组成了1个科研组,在前期研究成果[1]的基础上,按照我国民航行业标准和业务规范的要求,充分开发现有硬件资源,重新研发了MIDAS IV终端操作平台软件(版本号MRDS5.0,以下简称操作平台),实现了自动读取处理观测数据、自动监测特殊天气、编发航空天气报告、制作气象观测报表、统计分析查询打印等一些列航空气象观测方面的业务功能。作者将MRDS5.0的有关技术资料整理成文,供同行参考。
2.操作平台介绍
2.1 硬件结构简介
操作平台充分利用了目前哈尔滨机场现有的相关硬件资源,其硬件配置主要有自动气象观测设备、通信及相关网络设施、直属平台配置硬件等,其中:(1)气象观测数据的观测、探测及传输等通过机场目前配置的MIDAS IV型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来实现;(2)通信及网络设施,是指用来实现相关数据信息交换、航空电报发送等业务功能的民航通信转报设备、机场场内局域网络等设施,全部利用机场现有的设施;(3)操作平台配属硬件主要有工作站1台、A4和A3规格打印机各1台、音响设施等。操作平台相关硬件配置及工作流程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2.2 软件功能简介
民航航空气象观测员的业务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密切监测天气演变状况,编发例行天气报告和特殊天气报告,整理气象观测数据、统计气象观测报表等。作者设计的这个操作平台最终全部实现这些业务功能。
操作平台的主体软件和操作软件设计在Windows XP及以上操作系统环境下运行,其开发环境使用Delphi[2],编程语言使用Pascal,相关支持平台有Office excel、Oracle等。软件整体结构按其功能设计、划分为数据读取维护处理及储存单元,特殊天气监测告警单元,编辑发送航空天气报告单元,统计气象观测报表单元,其它综合功能(含参数设置、查询、打印、帮助等)单元,并由平台主窗体控制。
图1 操作平台及关联设备结构示意图
2.3 主要技术指标
(1)具有标准、美观、友好的Windows人机界面:操作平台实现简体中文显示,具有标准、美观、友好和便捷的人机互动功能,配上音箱具有很好的告警效果;操作方法简便易懂,只需要短时间培训,就能够很快掌握操作和维护方法;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只需调整数据读取方式,就能够适应目前我们民航使用的大部分自动气象观测设备。
(2)连续接收、分析、处理、存储、显示实时观测数据:连续从观测设备接收、读取各类气象要素实时观测信息,除部分欠缺的气象要素需要人工判断、录入外,其它常规观测数据通过操作平台自动录入,并按照民航气象观测规范进行统计、分析,显示在平台主窗体上、存储在指定位置和相关表格里。
(3)编辑、发送航空天气报告:依据民航行业标准和业务规范,编辑发送例行航空天气报告、特殊航空天气报告。其中对编发特殊天气报告设为人工和自动监测两种状态,如设置为自动监测状态,那么操作平台将自动监测各气象要素,当达到特殊天气标准时,自动以声音和图像信息进行提醒、告警。
(4)统计、制作和打印月总簿、年总簿:当每月观测结束后,即可利用操作平台统计制作和打印该月观测月总簿;当每年观测结束后,即可利用操作平台统计制作和打印该年观测年总簿;可以随时对历史资料进行月总簿、年总簿回检统计。
(5)设置了较为完善的错误陷阱,对运行过程实施监控:操作平台具有较强的数据录入和运行操作过程纠错功能,避免初始数据录入出错以及操作失误导致的运行出错;依据民航行业规定和规范,连续监控航空气象报文的编发过程;连续监测数据线路状态,监控数据采集、信息交换等情况。
(6)查询气象资料和提供帮助信息:根据用户需要,随时查询各类气象要素数据,包括例行观测数据和特殊观测数据;查询编辑、的各类航空天气报告;查询某一个或几个气象要素的一个或几个数值范围的相关统计信息;查询系统帮助信息和版本信息等。
3.研发技术措施
3.1 观测数据读取
根据业务需要,读取的气象观测数据包括:风向风速、能见度(MOR)、跑道视程(RVR)、现在和近时天气现象、云况或垂直能见度、温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水汽压、修正海平面气压、场面气压、降水量等,其中部分气象要素包括1min、2min、10min数据。
针对MIDAS IV特点,操作平台接收观测数据的方式设计为:首先,MIDAS IV通过端口服务器将CAACLINE数据存入气象信息网,该数据采用RS232通信协议,每1min发送一组实时数据,利用串口通信技术将数据写入气象信息网ORACLE 11g数据库;然后操作平台直接访问气象信息网,读取其数据库中的数据,根据CAACLINE数据通信协议进行解析,逐次分解出各项观测要素数值,最后屏显在操作平台主窗体上(如图2所示),并另存入指定的位置。
图2 操作平台主窗体示意图
3.2 运行过程监测
3.2.1 特殊天气监测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的相关规定[3-5],要求对重要天气现象、风向风速、能见度、跑道视程、云况等气象要素进行实时监测,当达到特殊天气标准时及时实施特殊天气告警,这是航空气象观测服务于航空飞行、保障其安全和正常的重要职能之一。这项功能已经在本观测操作平台上得以实现,其监测标准和方法依据民航局相关规定来执行,比如:
(1)地面风,其特殊监测标准为:当平均地面风向比最近报告的风向有≥60o变化,且平均风速在变化前或变化后达到≥5M/S时;当平均地面风速比最近报告的风速有≥5M/S的变化时;当平均地面阵风比最近报告的阵风有≥5M/S的变化,且平均风速在变化前或变化后达到≥8M/S时;当平均地面风向相对于跑道为正侧风,且平均风速由<15M/S变为≥15M/S,或由≥15M/S变为<15M/S时。
(2)主导能见度,其特殊监测标准为:当主导能见度数值由≥800米变为<800米,或由<800米变为≥800米时;当能见度数值由≥1500米变为<1500米,或由<1500米变为≥1500米时。
(3)跑道视程(RVR),其特殊监测标准为:当RVR数值由≥600米变为<600米,或由<600米变为≥600米时;当RVR数值由≥800米变为<800米,或由<800米变为≥800米时。
3.2.2 操作运行监控
除了对气象要素进行特殊监测外,操作平台还具有较强的操作监控、纠错的功能,避免了数据录入出错以及操作失误导致的运行出错,主要监控项目和方法:
(1)连续监控对观测数据的编辑操作,其中包括:设置要素数值门限(如云量不得超过8/8),设置要素数值演变幅度限制(如场面气压每小时演变幅度超过3hPa告警),设置特定符号监控纠错功能(如不得出现非规定的云状和天气现象符号),确保气象观测满足“三性”要求(准确性、比较性、代表性)。
(2)监测航空天气报告的编辑、发送过程,确保符合航空气象电码规范和民航通信要求。
(3)监测月总簿和年总簿的统计制作过程,确保符合民航气象业务规范。
3.3 编发天气报告
编辑、航空天气报告,是民航气象观测部门向空中交通管制、航空公司、机场保障部门等提供气象观测服务,并参与全国、全世界民航气象情报交换的主要形式。
航空天气报告包括例行航空天气报告(即 METAR报)、特殊航空天气报告(即SPECI报和SPECIAL报)。其中在气象服务期间正点和半点定时编发的航空天气报告为METAR报;当各气象要素的某一组或几组达到了特殊天气标准,随即编发的航空天气报告为SPECI报、SPECIAL报(其中SPECI报与METAR报一样也参与气象情报交换,而SPECIAL报只限于机场内使用而不参与交换)。报文编辑使用的风向风速、能见度、跑道视程、云况、温度、露点温度、气压等要素采用10min数据,天气现象采用实时信息,电报格式及报文编辑方法均依据中国民航局的有关规定[6]执行。以编辑METAR报为例,其电报编辑样例如图3所示。
如图3所示,航空天气报告编辑项目主要包括:1)电报冠字及流水号:操作平台按照通信部门要求依次自动产生;2)电报等级:操作平台按照通信部门要求自动产生,其中METAR报使用GG等级,SPECI报和SPECIAL报使用FF等级;3)收电地址:操作平台自动产生,可在人工干预下根据航班信息添加和删减;4)发报时间和地址:操作平台按照通信部门要求,依据当前时间自动产生;5)报文内容:操作平台按照民航局的相关规定,在人工监控、干预下自动产生,并通过气象信息网读进、编入预报员编发的趋势预报报文。限于论文篇幅,实现报文编辑的具体技术措施不再详细介绍。
3.3.2 发送天气报告
发送航空天气报告必须在人工监控、干预下进行的,这是因为发送出去的航空天气报告关系到航空飞行的安全和航班的正常率,必须坚决杜绝错误报文意外发出的可能性,因此暂时没有开通自动发送报文的功能。
操作平台设置了2种发送航空天气报告的方式:一种是将报文转入气象信息网,通过气象信息网发送至机场通信转报站,其前提是配置有气象信息网且具有发送电报的功能;另一种是通过操作平台主机的串行接口连接外接的调制解调器,直接向机场通信转报站发送。其中如果设定为串行接口发送,其通信参数按照机场通信转报部门的有关要求来设定,比如操作平台目前设置为串行接口发送电报(如图1中流程),其通信参数的波特率设为300BPS,奇偶校验设定为None,数据位设定为8,停止位设定为1。
3.4 制作气象报表
气象观测数据统计报表包括月总薄和年总薄,其版面设计、表格格式、统计项目、数据记录方法、合计和平均值统计、极值挑选、极值日期挑选、风的统计、天气现象统计、各类日数的统计、跨月跨年的技术处理、初终日期统计等,均严格按照中国民航局最新版本的《民用航空地面气象观测规范》[5]的有关要求实施。每月的月总薄包括1张封面、1张文字说明、21张观测数据统计表,共计23张。每年年总簿涉及1张封面、1张文字说明、4张全年观测数据统计分析表,共计6张。
考虑到制作月总簿和年总簿所涉及的数据量较为庞大,统计制作的报表较多,同时也是考虑打印输出的方便,观测操作平台采用了调用Microsoft Excel的方法来制作气象报表,最终实现了较好的效果。在调用Microsoft Excel制作月总薄和年总薄前,事先利用Excel软件编制好月总薄和年总薄模版,在操作平台软件程序的文件中,月总薄和年总薄模版分别保存为“月总薄.XLS”和“年总薄.XLS”这两个文件;在进行月总簿、年总簿的统计制作过程中,首先使用COMObj自动化应用程序,调用CreateOLEObject函数创建OLE对象Excel,返回Variant类型的数据变量,将预备好的表格以WorkBooks方式打开,再依次调用WorkSheets,然后将相关数据写入相关的工作表格里,并按照规定的统计方法完成统计、计算、存放。调用Microsoft Excel的详细技术方法及统计制作月总簿、年总簿的技术方法过程略。
3.5 其它综合处理
其它综合处理技术措施,包括数据库的控制、数据资料的储存交换、平台相关参数的设置、电报发送地址的编辑、特殊天气标准的编辑、打印输出、数据信息统计查询等,其实现的技术过程相对较为简单,本文不详细介绍。
4.结束语
MRDS5.0操作平台研发工作始于2011年,完成于2012年,2012年通过民航东北地区空管局验收,随后在哈尔滨机场正式投入业务运行,还推广到沈阳、大连、长春和齐齐哈尔等机场。经过近2年在各机场的运行情况表明,操作平台技术处理措施方法得当,各项技术指标符合民航行业标准和业务规范的要求,在我国东北各大型机场保障飞行安全、提高航班正常率的气象观测业务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操作平台兼容性强,操作和维护简便易懂,只需适当调整就能够适用于我国民航目前大部分机场使用的气象观测设备。
参考文献
[1]黄红兵,刘均力,卢玉宝等.AWOS数据接收处理系统的研制及应用[C].民用航空气象服务与技术交流论文集[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2]肖雪莲,里希纳.Delphi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3]民用航空机场运行最低标准制定与实施细则[M].北京:中国民用航空局,2011.
[4]民航气象行业标准第1部分-观测和报告[M].北京:中国民用航空局,2008.
[5]民用航空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中国民用航空局,2012.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民航乘务英语听力
一、引言
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高职英语教学亟待改革。在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基础上,高校还要对其进行改革和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以满足社会对专门用途英语人才的需求。本论文对民航乘务英语听力课程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研究成果对将来相同课程领域的研究具有实际的应用意义。
二、文献综述
1.ESP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分析文献综述
20 世纪 60 年代,国外 ESP 研究开始起步。英国利兹大学的 Barber 教授于 1962 发表的文章“Some Measurabl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Scientific Prose是国外 ESP 研究的最早成果。
20 世纪 70 到80年代,国外的 ESP 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发生着变化,教学种类也划分得越来越细致和具体。到20 世纪 90 年代,以学习者最终语言使用的目的和环境为主线,ESP被分为职业英语(EOP)和学术英语(EAP)两个大分支。
ESP与EGP并不是排斥的,它们有很强的互补性。第三阶段从2000年至今,ESP研究在中国全面扩大和深入。
2.需求分析研究概况及分析
相对于国外近四十年的研究历史,国内对于需求分析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在近十年中才出现了一些对于需求分析的文献。国内的需求分析成果主要集中在英语教学的大纲设计、课程设计以及教材等方面,而这些往往都是建立在国外的完整理论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三、民航乘务英语听力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
(1)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从学生的基本情况方面看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学生大多对于英语学习有相当的热情和兴趣;第二,从目前的英语水平看,学生大多经历了多年的英语学习,有一定的英语基础。
(2)学生学习目的与需求分析。在调查中学生表现出了对于民航乘务英语听力课程开设必要性的肯定,同时觉得民航乘务英语听力课程的学习相对基础英语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他们将来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更有帮助。对于课程的设置,他们认为应该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行业目前的实际情况和其他课程的相关性以及学生的能力等方面因素。他们谈得最多的问题是这门课程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相关性较小。
(3)教学过程和方法的需求分析。在这个方面,教师还是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为主,与学生互动比较少,学生小组讨论、课前自学课堂答疑等方式几乎没有。可见在此类课堂上,学生参与度非常有限,一味在下面听,到底能吸收多少教师很难得知,教学效果的好坏更是无从谈起。当然,这也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足,学生自学能力的欠缺,教师专业知识的匮乏,教师培训的缺失,等等,都是潜在的成因。
(4)教材使用情况与需求分析。对于教材的需求和期望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希望教材活动性与趣味性强,不应该随便在市面上选择一本已出版的相关专业书籍作为教材,而是应该结合市场、行业、用人单位、专业人士、专业教师、英语教师等多方面情况来选取符合本校学生需求的校本教材。
(5)评价分析。在访谈中,学生觉得目前的评价方式有待商榷,认为现在的评价方式就是平时的测验和期中、期末考试。学生希望考查方式和评价方式可以多元化,体现专业英语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6)教师情况分析。从参与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教师大多数是英语专业出身的教师,参加过相关培训的教师只有一人,而且时间只有两周,只在假期去机场大致地了解了一下几个岗位的工作情况。可见,目前高校对相关教师的专业培训相当匮乏。
(7)用人单位情况分析。首先,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是懂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其次,用人单位认为,对于航空乘务类的专业,非常有必要开设民航乘务英语听力之类的课程;最后,学生在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的操作上还有相当的提高空间。学生的问题往往表现在,他们专业英语知识十分匮乏,很多东西不知道用英语怎么说。在工作中遇到需要用英语交流的时候,常常很难准确表达,从而使对方很难理解。
四、调查启示及改进对策
1.学生方面
(1)定期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定期观察他们的变化。当学生现有的需求满足之后就会有新的需求,学生的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基于需求分析理论,我们要定期关注他们这些方面的改变。
(2)为学生提供民航乘务英语的真实使用环境。通过学生在真实任务中运用专业英语的表现可以考查其专业英语能力水平。学生在大二开始的民航乘务英语听力课程之前,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情景,对于行业的需求和相关岗位的工作要求没有直观的了解。因此,高校应联系用人单位,为学生做一些相关的讲座和专业培训。这样的轮岗实习不同于毕业时的就业实习,是否能满足相应岗位要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们接触真实的工作情景,了解岗位要求和自身问题。
2.增加英语教师专业培训的机会
一是安排教师参加一些由专业课教师开设的讲座,为英语教师普及必要的民航乘务专业的基础知识。在培训和讲座结束后,进行必要的考查,检验培训效果,能够通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培训。二是安排教师去有关用人单位,主要是机场和航空公司,参加相应的岗位培训和轮岗实习,从而使教师对该行业的相关领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3.教材方面
(1)符合需求分析原则。需求分析理论中非常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所以在教材的选择和编写上也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人需求。因此,在使用教材前应该在学生中以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个人需求进行调查。
(2)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大纲。教学大纲是教材的指导和方向,所以教材的编写绝不能脱离大纲。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民航乘务英语听力课程的大纲如下。
通过学习能够了解民航乘务职责、民航旅客运输与民航机上服务英语术语与表达方式;较为熟练地在民航乘务岗位上用英语与外籍旅客交流;阅读与正确处理日常英语业务文件;能够借助工具书独立阅读或翻译与乘务业务有关的专业英语文献;达到中级民航乘务员技能鉴定的英语考核要求。
(3)真实性和实用性。真实性主要是指提供真实的材料和提供真实的语言使用情境。Robinson提出真实材料是指“为了非语言教学目的而出现的打印的、音频的、视频的或者图片的资料”。编写教材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在真实语境中产生的。
(4)内容形式多样性及前瞻性。教材的前瞻性也非常重要。作为民航乘务英语听力的教材,必须体现专业的变化,与行业时时保持联系,了解第一手的资料,及时更新和补充教材内容。同时,要充分利用自编校本教材和引进国外同类教材等方式,使教材和教学内容符合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
4.教学过程和方法方面
单胜江指出:“因为学生的自身学习需求有时会与目标情境的需求有冲突或者目标情境的需要并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时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主体需求来设计课堂教学。
5.评价体系方面
(1)多阶段的评价组成。在ESP教学中主要有三种基本测试形式:①定位测试;②学习情况的测试;③水平测试。定位测试通常在课程学习的开始时进行,其目的是使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员的需求。学习情况测试往往在学习过程中进行。
(2)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对于评价形式,我们希望能尽可能地实现多元化。因为目标情境需要及学习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民航业也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所以对于民航乘务英语听力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平时的评价往往只是单一的总结性评价,但是这无法考查学生在动态的目标情境中运用相关专业英语知识的能力,所以我们要重视形成性评价。
(3)多角度的评价主体。在用人单位评价方面,高校可以邀请用人单位的人员参与或者旁听课堂教学,或者以专业的角度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加以评价。
6.用人单位方面
(1)了解行业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作为一所以民航专业为背景的高等职业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应该满足相关行业用人单位岗位要求,所以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岗位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2)定期跟踪调查和交流。只是了解行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除了了解这些岗位需求外,还要对于毕业生进行定期的跟踪调查和访谈。
五、研究结论
本研究是基于需求分析理论展开的,着眼于于专门用途英语的课程,笔者对自己所任教院校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进行 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此次研究对于专门用途英语,尤其是民航乘务英语听力课程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对于未来此门课程的教学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提供了有建设性的经验和有指导性的资料。
参考文献:
[1]CL Barber.Some measurabl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scientific prose[A].In F. Behre(eds.),Contributions to English Syntax and Philology[C]. Gothenburg:Almqvist and Wiksell,1962:21-43.
[2]Robinson.ESP Today:A Practitioner’s Guide[M].London:Prentice Hall,1991.8-9.
[3]单胜江.实用英语写作指导手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4]单胜江.从语言学角度看专门用途英语教学[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3).
[5]文 军.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领域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