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施工企业管理

施工企业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25 10:58: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施工企业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施工企业管理

篇(1)

关键词:施工企业管理;管理理念;措施;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124-0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全面正确地实施公司的发展战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管理者首先要站在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制定企业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并采取得力措施保证计划的实施与目标的实现。下文主要通过对如何加强施工企业的管理,以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探讨,以供大家交流。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企业或组织唯一的真正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各项经营管理工作。

1.重视员工,以人为本。

现代施工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存,必须具有某种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资源基础和源泉是企业的员工,是企业可以利用并且必须赖以生存的各种人力资源。旧有的那种视人为工具的观念必须被抛弃,企业必须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考虑如何与自己的员工共同发展。

2.有效激励,加强沟通。

为了鼓励员工创造佳绩并建立起对企业的忠诚感,企业必须采取措施,制定一系列旨在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人才激励机制,如:提供公平的职业上升空间,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体制,满足员工的情感需求等。同时要实施民主管理,建立起企业与员工间反映问题的有效沟通渠道,强化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3.提供空间,激励创新。

现代施工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保持在行业上的相对竞争优势,在管理上、技术上都需要有不断的创新。而创新主体是员工,企业一方面要提供一个民主、公平,鼓励员工创新的工作空间与环境,广纳人才,爱惜人才;另一方面建立一套科学的创新激励机制与人才评价机制,在鼓励员工创新的同时宽容失败,给人才创造宽松的新环境,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二、优化施工企业现场管理措施

现场管理实际上是现代施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施工企业应该内抓现场,外抓市场,以市场促现场,用现场保市场,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优化现场管理。

1.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

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可分为施工作业管理、物资流通管理、施工质量管理以及现场整体管理的诊断和岗位责任制的职责落实等。通过对上述施工现场的主要管理内容的优化,来实现我们的优化目标。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为用户提供最满意的工程精品,全面完成各项生产任务;二是彻底消除施工生产中的浪费现象,科学合理地组织作业,真正实现生产经营的高效率和高效益;三是优化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全员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四是加强定额管理,降低物耗及能耗,减少物料压库占用资金现象,不断降低成本;五是优化现场协调作业,发挥其综合管理效益,有效地控制现场的投入,尽可能地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六是均衡地组织施工作业,实现标准化作业管理;七是加强基础管理工作,使施工现场始终处于正常有序的可控状态;八是文明施工,确保安全生产和文明作业。

2.优化现场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是以人为中心,优化施工现场全员的素质。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章制度的局限性。优化施工现场的根本就在于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千方百计调动、激发施工现场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加强现场管理的主人翁作用。

二是以班组为重点,优化现场管理组织。班组是施工现场管理的保证。组是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承担者。抓好班组建设与管理就是抓住了现场管理的核心内容。

三、应有沟通意识及高效的沟通渠道

沟通是管理者的天职。对于现代化企业来说,一个组织的沟通效果决定了组织管理效率,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如果能做好沟通工作,提升沟通效率,对促进企业绩效目标的实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畅通而有效的组织沟通渠道,有利于信息在组织内部的充分流动和共享,有利于提高组织工作效率,有利于增强民主管理,促进组织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有效的企业文化沟通,利于全员了解组织目标、价值观、管理制度等,统一全员思想和行动,做到矢量一致。

四、加强制度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

制度和文化建设是公司发展的推动力。这个推动力包括组织结构、权力分配、作业流程等有形的制度建设和追求卓越、鼓励创新、重视人、培养人等无形的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长期安全生产经营、科学管理实践精华的提炼,是宝贵的企业经营管理优势和精神财富。靠个人的威信可以管理几个人,靠制度的管理可以约束一批人,靠文化的力量可以凝聚企业所有的员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一定是有形的流程和制度,以及无形的企业文化影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五、加强员工培训,建立健全员工思想工作体系。

一是要加强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现代施工行业的施工技术、施工材料发展日新月异,要保证员工的专业技能站在行业前列,哪么企业要高度重视员工的再教育工作,经常性组织员工参加不同专业的专业技能培训。

二是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思想教育。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非常重要,其对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强有力的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教育、使命感教育以及国家的有关政策教育,培养员工热爱本职工作、艰苦奋斗、积极奉献、遵纪守法、尽职尽责、自我约束的职业道德素质。还可以通过体育、娱乐、劳动竞赛等活动形式宣传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深入每位员工心中,以激发广大员工工作热情,关心企业发展。

篇(2)

【关键词】施工企业;管理;研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攫取利润,无疑要从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完工进度和安全施工的前提下,实现可观的利润已并非易事,管理层次仅仅局限于单个项目的成本控制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如今建筑施工企业同时承揽多项大型项目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多项大型项目的同时实施,意味着需要同时管理更多的人力资源、材料设备资源、技术资源、环境资源等。如果这些优厚的资源条件可以协同管理、整合应用、使企业的资源效用最大化,同时结合建筑企业的价值链,采用可持续性发展管理手段,不但可以大大降低单个项目的施工成本,并能同时提升企业的多个项目的利润价值,还可以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储存资源。

1. 施工企业管理中的问题

通过对施工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

(1)多项目管理问题。随着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扩大,同时承揽的在建项目的数量和工程种类也随着增多,在建项目的分布位置也无规律性。对于多个在建项目的同时管理,只能依靠管理人员的个人能力或针对某一个在建项目进行突击性管理。这样会因个人能力高低而有损失或只能取得局部效果,无法保证全局利润最佳。

(2)资源配置管理问题。建筑施工所需要的资源数量且种类繁多,对于各种资源的管理、存储、运输、周转、加工改制再利用等要求也各不相同。在施工过程中为确保单个项目的正常施工往往临时采购或租赁,不但增加了成本采购或租赁成本,且该项目完成后只能废弃或折旧处理,无法发挥其可持续利用的价值,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3)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管理水平多体现为个人能力的发挥,由于个人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各项目的经营成果也各有差异。同时公司对人员安排并未指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导致各项目负责人都会仅凭个人意识去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人选。公司在人员配置上则会出现人员利用失衡的现象,能力略强的人员可能兼管多个项目,能力略弱的人员可能长期闲置,但对于闲置人员公司仍然要付出管理成本。

2. 多项目管理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的价值链主要来源于各个施工项目的活动,要有效控制多项目的施工成本,需要建立多项目成本控制制度,再针对关键优秀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降低施工成本。

(1)整体目标成本控制分析。对多项目的共同成本主要动因进行分析,针对波动因素建立相应的控制方法,形成整体多项目成本控制制度。确定公司目标成本,然后将目标成本分解到各项目、各部门甚至落实到执行人。即时监控成本偏差情况,采取相应纠偏措施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

(2)空间目标成本控制分析。结合各项资源包括物料资源、机械资源、人力资源及地理资源等多项因素按照空间分布进行最优成本分析。根据空间分布情况合理调配资源,降低企业整体成本。

(3)时间目标成本控制分析。根据多项目整体施工进度、产值及营业额完成计划指定时间目标。同时建立企业资源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中对进度任务及资源使用时间差异进行资源调配周转分析。

(4)质量目标的成本控制分析。单一项目的施工质量成本可以凭借某项施工技术的投入成本,获得较大的单一项目价值,当这项施工技术的投入成本放到多项目的整体的施工成本中,它发挥的项目价值提升效率就十分低下了。所以要从企业发展整体成本来考虑多项目施工质量的技术成本构成方案。

3. 单个项目的管理分析

单个项目是企业价值链中的组成节点,也是企业利润的来源。对单个项目的成本管理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上述成本分解的原则,同时制定考核评定成本管理的制度。更应结合企业整体资源管理分析,合理调配和使用闲置材料和设备,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4. 辅助产业管理分析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除了进行建筑施工生产外,还需要各种辅助施工的生产活动,比如钢结构加工改制、大型机械拆卸拼装、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周转材料及设备运输和仓储等。这些辅助施工的生产活动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会发生成本减少企业利润。合理进行辅助产业活动以达到成本最优我们有两种选择,一是外包型活动方式,二是自有型活动方式。在选择活动类型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施工特点和近年施工活动类型,结合企业经营状况和自有资源情况进行分析,无论是选择哪种方式都要保证施工生产的正常进行同时满足成本最优的条件。

5. 人力资源优化管理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人员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企业的管理成果,因此对人员的选用和人员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企业应建立人员定期、定向培训制度。根据管理方向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性的管理水平。其次,建立合理的人员分配机制,注重团队建设培养,采取团队考核机制,优化分配人力资源。

6. 结合现代化工具进行企业管理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电子信息化时代,利用人工管控项目或者企业难免会因人员水平差异或操作失误而给企业带来损失。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开发企业管理信息平台,再根据承揽施工项目特点,将多项目管理手段通过管理平台分解到单个项目管理程序。利用现代化工具将管理制度信息化,将管理方式信息化,势必将减少失误,规范管理,同时还可以提高人工效率,优化企业资源,增加企业利润。

7. 结语

本文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多项目管理的概念,同时还引入信息管理手段和人力资源调配培养制度保证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物料资源、设备资源、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储备。本文思路来源于工作实际,有不足之处还请多批评指正,希望本文能给更多施工企业的管理者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 何亚伯,汪 琴.基于价值链的多项目施工成本控制[J].工程管理学报,2012,26(4):077~081.

[2] 朱秋凤.关于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3] 樊红艳.如何控制我国建筑业施工成本之我见[J].学术探讨,2012,11.

篇(3)

关键词:浅析施工企业 管理能力 再提高

一、管理与创新是推进施工企业发展的源泉

(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

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企业的发展模式就是将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管理的战略基点。能不能使企业成为负责任的、有长远眼光的创新主体,企业有没有自主创新的意愿和能力,是自主创新成败的关键。在企业内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为发明创造者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发明创造者申请专利,同时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二)以信息化为动力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信息化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怎样实现信息化?一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的信息化,二是人的信息化。如:海尔的“市场链”就是以“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管理模式为基础,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行,实施“三个零”(质量零缺陷、服务零距离、运营零成本)目标的业务流程再造。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让人们消除彼此在认识上、知识上和语言上的障碍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是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一)创建人本管理的新模式

1、重视员工。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存,必须具有某种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资源基础和源泉是企业的员工,是企业可以利用并且必须赖以生存的各种人力资源。旧有的那种视人为工具的观念必须被抛弃,企业必须考虑如何与自己的员工共同发展,必须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

2、激励员工。为了鼓励员工创造佳绩并建立忠诚感,企业必须采取措施,制定一系列旨在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人力资源政策。具体措施有:满足员工的情感需求;实施民主管理;改革分配方式;加强与员工的有效沟通等等。

(二)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要广纳人才,爱惜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要充分理解追求是科技人员在创新和发明上最迫切的需求,成功追求本身对他们就是最大的激励、最大的快乐、最大的满足。

(三)为科研人员搭建创新的平台

企业要加大对研发的投入,使企业的发展具有长久的动力。防止企业产值增加了,研发投入却没有相应提高的现象发生。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在鼓励成功创业的同时宽容失败的机制,给人才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

三、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是创建企业文化的灵魂

(一)提高适应市场变化能力

企业管理者要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做到头脑清醒,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牺牲政治利益,保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受损害。要始终把握科技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把握好企业发展定位,将企业发展战略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始终保持企业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

(二)提高驾驭市场能力

企业管理者是在充满风险的市场竞争中必须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面对复杂的市场经营环境,敢冒风险,要善于把握市场趋势,打破旧的市场格局,不断创造新的市场。要不断提高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注意把握市场脉搏,培养敢于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

(三)提高决策管理能力

企业管理者应利用多种形式,认真学习和借鉴成功企业决策和管理的优秀成果,剖析企业当前存在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据市场经济法则,注重企业执行力建设,融合先进的管理文化,抓住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成本核算、资金运作等管理重点,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效果,提高管理水平,确保企业高质量运行、高速度推进、高效益发展。 (四)提高民主管理能力

企业管理者要继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保证广大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发挥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挖掘每个职工的内在潜能。大胆使用先进的企业管理方式,提升民主管理能力,以开放的心态、宽广的胸怀积极鼓励、支持职工的各种创造性劳动,集纳群体智慧以取得企业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内在驱动力。

(五)提高廉洁自律能力

篇(4)

主题词:施工企业管理提升探索思考

中图分类号:[F235.3] 文献标识码:A

管理提升活动是中央企业应对内外部复杂环境变化,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抓手;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实施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实现“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核心目标的重要步骤。搞好管理提升活动,对我们增强市场开发能力,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认识,深刻理解管理提升的重要意义。

(一)管理提升是实现高效管控的客观需要。目前,施工企业虽然建立了局、处、项目部三级管理体制,但管理不严、责任不清、执行不力、奖惩不明的问题还普遍存在,成本管理、队伍选择等关键环节的失控现象仍十分严重。只有通过管理提升,对现行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必要的完善调整,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需要的组织结构、管控模式和制度体系,再造管理流程,形成一体化、标准化、现代化的高效管控体系,才能促进资源整合和内部协同,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共享资源,获得良好的规模效益,提高整体合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管理提升是实施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近年来,施工企业内抓管理、外闯市场,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基本功还不够扎实,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承担的高铁、地铁、大型桥梁、特长隧道和市政等重点项目,具有世界领先水平,标准高、要求严、投资多、规模大、战线长;而这些大型项目的推进,无论是安全、质量、工期,还是对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能力、管理方式等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市场新形势给传统的施工理念、思路方法、工作方式带来的巨大冲击,认真研究新问题、把握新特点、制定新措施,以新的姿态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把更多精力放在加强基础建设、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上来,尽快实现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方式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发展手段从依赖数量扩张向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三)管理提升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步骤。提升管理水平,推进持续发展,包括全面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优化组织架构、市场结构、项目管理体制、推进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内部资源整合等多个方面,涉及思想观念转变、管理方式调整、体制改革创新等多种因素。为此,我们既要快速行动起来,认真解决市场开发与施工生产、发展速度与运营质量、经济效益与社会信誉、人才招聘与使用培养等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又要搞好战略谋划,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增强工作的超前性,让先进的管理理念、手段和方法在企业生根、开花、结果,推进战略落地,使企业的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四)管理提升是提高发展质量的基本要求。当前,不少企业在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发展质量提高上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盈利主要靠扩大规模、粗放型增长来实现,精细化管理意识不强,集约化程度不高,资金、人才、设备、材料等生产要素相对分散,资源使用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市场开发的手段还比较单一,项目管理上投入大、产出小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了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发展质量,夯实基础、防范风险,制定措施、补齐短板,通过管理提升真正走上管理驱动、内生增长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五)管理提升是应对市场变化的有效途径。目前,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错综复杂。由于国家调整经济结构,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物价上涨压力不断增大,施工成本持续上升,给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风险管控能力、成本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管理提升,向管理要效益、要增长,降本增效,提高运行质量就显得更加重要。为此,必须抓住管理提升活动这一有利契机,认真研究市场形势新情况,积极采取适应市场需要的管理新措施、新手段,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使企业在复杂严峻的市场环境中,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二、对标先进,增强管理提升的责任意识

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积极开拓市场,强化项目管理,大力推行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为国家基础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保持了良好的发展的态势。但与激烈竞争的市场形势比,管理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工作比较薄弱。虽然制定了大量的制度办法,但管理标准化程度不高,规章制度的针对性、操作性、系统性不强,管理流程不清晰、审批权限不明确、修改换版不及时等缺陷非常普遍,给贯彻执行带来了一定困难;许多工作还习惯于照抄照搬照转上级会议和文件精神,沿用过时陈旧的管理办法,不能根据市场形势和管理对象新变化创造性地建章立制,管理缺乏自身特色和时代特点,难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细化分解,落实到人,体现在实际工作中。

二是总体管控能力不强。风险管理的保驾护航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内控管理的运行、检查、评价机制不尽完善,上下之间的协同配合不够有力,组织架构的适应性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过程中,有的习惯从个人角度、本单位利益看问题,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外部环境、人员素质等种种借口;不为成功找办法,只为失败找理由;有些工作布置了没回音,安排了没检查,启动了没跟踪。有的甚至意气用事,唯我独尊,使上级的安排部署无法得到有效贯彻,直接降低了总体管控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导致了个别管理流程的失控。

三是项目创利水平不高。施工管理普遍粗放,“跑、冒、滴、漏”现象依然存在;返工、浪费现象还时有发生;科技创新的重心还没有真正放在工地和现场,科技攻关成果大多停留在书面上、形式上,没有切实起到指导施工、服务生产的作用;有些项目实施性施组设计编制不完善,缺乏严谨科学的研究论证,致使不少施工方案不合理、不科学,给项目造成了许多不应有的损失,不仅工期滞后,效益流失,而且信誉严重受损。

四是市场开发能力不强。急功近利思想严重,缺乏持续经营、滚动发展的经营意识;有的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承揽的任务缺乏专业特色和科技含量,有时干的越多亏的越多。有的心存侥幸,违规经营,通过挂靠、中介等不正当途径获取任务,施工管理上受制于人,不仅损害了企业形象,而且引发了不少经济纠纷。

五是领导干部的执行力不强。不少管理者政策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热衷于吃吃喝喝,习惯于墨守成规,对发展机遇认识慢,对新生事物接受慢,推动发展动作慢,该抢的项目抢不到,该办的事情办不好,破解难题和推动工作的办法不多,创新意识不足,抓管理患得患失,遇到难题束手无策,责任面前推萎扯皮,致使企业管理中的不少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影响了企业的规范化管理,贻误了许多发展和创效机遇。

上述问题对企业持续发展非常有害、影响极大。因此,对标先进、找出差距,居安思危,突破自我,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发展质量,是企业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三、围绕主题,扎实有效推进管理提升工作

要紧紧围绕“强基固本、控制风险,转型升级、保值增值,做强做优、科学发展”这一主题,认真梳理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有效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管理短板和瓶颈问题,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完善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一要根据组织架构的调整和业务领域的拓展,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二要在充分对标的基础上,对现行的架构、流程、制度、标准、体系进行梳理和优化,简化冗余复杂的操作步骤,提升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的实效性和操作性;三要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与内控体系,建立常态化的风险评估机制,重点加强安全、质量、合同、资金、投资和分承包商管理等方面的风险防控,制定具体防控措施,及时消除各种管理隐患。四要进一步健全管理创新工作体系,积极培育全员参与管理创新的文化氛围,加速管理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形成管理创新的长效机制。

2、增强竞争意识,提升市场开拓能力。要以市场为导向,全面调整经营策略,加大特色和区域经营承揽力度,尽快建立和形成片区协调联动、功能完善的市场格局,加强专业市场建设,构筑企业市场优势,打造专业品牌,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同时,要加强经营人员队伍建设,规范项目选择、标书编制和合同谈判等流程,严格履行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强化投资项目实施过程的跟踪与监控,确保投资预期回报,切实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3、强化基础建设,提升规范化管理能力。要从最基本的记录、数据、标准、制度和现场管理、日常管理等方面入手,全面落实管理责任,使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在解决长期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上取得突破。切实形成用制度管人、靠制度办事的良好工作机制,努力改变管理粗放的现状,推进管理体系高效运转,使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和方法得到有效应用,纪律严明、政令畅通、管理有序、协调高效的运转机制尽快形成。

4、实施精细管理,提升项目创收能力。要全面推行精细管理,进一步完善项目工作标准及管理标准。强化项目约束机制,提升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项目管理水平,堵住由工程分包、物资设备采购和非生产性开支等造成的“跑、冒、滴、漏”现象;强化分包队伍管理,重点加强分包队伍的资质、能力和诚信审核,健全监督检查机制,重点把好队伍进场审查关,坚决杜绝鱼龙混杂、不合格队伍进入现场,全面提升分包队伍管理水平;同时,要严格项目全过程管控,从施工准备、方案优化、过程控制、交工验收与竣工结算等各个环节入手,严格合同价格、安全质量、物资设备以及完工结算等系统性、规范化管理,保证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目标的实现,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5、积极降本增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要全面推行“零误差、零缺陷、低成本”战略,建立以“归口管理、集中采购、统一储备、统一调配”为主要内容的物资设备招标采购管理体系,努力消除多家对外、分散采购、零散储备、管理混乱、效益流失的现象,实现“物归一家”,努力增强大宗材料等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力;要积极推进资金集中管理,加快应收账款回收速度,努力减少贷款规模,增强自身“造血”功能,降低财务费用;要认真搞好合同管理,严格履行合同评审、签订、登记、备案等管理程序,全面提高合同的合法性、严密性、可行性,做到依法管理、诚信经营,确保成本处于可控状态、效益达到预期目标。

四、加强领导,确保管理提升活动取得实效。

1、强化组织领导,确保管理提升活动顺利开展。为确保管理提升活动有序、快速、顺利开展,要成立管理提升活动的组织领导机构。按照统一安排和要求,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形成领导有力、层次清晰、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和强大合力。

2、健全工作机制,确保管理提升活动取得实效。为防止管理提升工作形式化、表面化,要针对管理提升的目标和阶段性要求,明确考核标准,定期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和督促。及时进行整改。

篇(5)

关键词:施工企业,成本管理

0 引言

众所周知,施工项目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具有生产的一次性、关键环节多、原材料种类繁多、技术性强、制造周期长、外界干扰因素多等特点。实现成本目标的目的是: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以较小的资金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使项目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1 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缺陷分析

1.1缺乏成本竞争意识,市场应变能力差。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建筑市场招标竞争激烈。面对市场竞争的沉重压力,不少施工企业盲目揽任务,不惜赔血本中标,使企业陷入越干越亏的境地;有的企业不计成本盲目铺展,贷款垫资施工,结果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危及企业的生存发展。这些企业在经营决策时,忽视最基本的市场调查,缺乏最基本的成本管理意识,导致大量的无效成本增加,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2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普遍存在着:重事后轻事前;重静态轻动态;重短期轻长远;重数量轻质量;重局部轻全局;重具体轻宏观;重现象本质;重内部轻外部;重战术轻战略的弊病。有的企业受“成本无法再降低”的思维定式的束缚,习惯于按传统思想观念想问题、办事情,靠完成产值,扩大投资,谋求业主多计价来实现成本盈利。忽视了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组织,以及企业的成本管理具有追求极限的基本特征。

1.3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严重削弱。

一些单位在经营成果的考核兑现中。不能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反映成本管理的真实水平,被一时的“大规模、高产值、高效益”的虚假繁荣所迷惑,只看一时效益高低,不问效益来源,只知盈亏多少,不知盈在何处,亏在何处。不进行成本分析考核,离开成本管理抓效益的做法,是造成一些单位管理粗放、效率低下、潜亏严重、发展缓慢的主要症结。

1.4成本核算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传统的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主要是根据财务部门的决算报告。这种核算体制经常因业务人员提出报告的时效性滞后而无法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由于缺乏成本管理中的事前预测和过程控制,只能靠制度被动地“卡”。一旦反映在财务帐面上成本失控,已是既成事实。这种管理模式,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相差甚远。

1.5成本管理的内容不全面。

一些企业对成本管理内容的认识仍然局限于传统观念之中,认为成本管理就是管施工过程中的制造成本费用(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现场管理费、独立费等)核算。缺乏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成本管理,造成非制造成失控。工程成本直线上升。

2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方法较多,其有效的途径可以从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两方面着手,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确保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

2.1工程投标阶段

在此阶段应根据工程概况,深入研究招标文件和认真调查研究施工现场,综合分析,进行项目的成本预测,为投标决策提供意见。坚持全面控制原则,加强对此阶段主要责任部门的管理。

2.2在施工准备阶段

应结合实际图纸的自审、会审和其他相关资料,倾听现场施工人员的意见,依据工期和上级要求,根据项目的规模、性质、复杂程度、现场条件、装备情况、人员素质等因素,科学地编制强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通过多方面的技术经济比较,从中选择合理、先进可行的施工方案,保证以最小的资金耗费满足预定的目标要求。同时,此阶段还应从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生产技术组织实施,包括劳动工资津贴、材料供应、机械设备等作为编制依据,同时还要以各种先进技术经济定额为参照,针对工程的具体特点而制定项目成本管理计划,分解目标,划分责任和权利,保证目标的实现。

2.3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的工程成本是指建筑施工企业以工程项目作为成本核算的对象,在施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形式,或者说是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

按成本的经济性质,工程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指施工过程中,耗费构成的工程实体,包括人工费用、材料费用、机械使用费用、其它直接费用;间接成本指企业内部为组织和管理工程施工所发生的全部支出,包括:管理人员的职工福利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固定资产修理费,还有水电费、保险费等。

以项目经理的责任为中心,以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和费用开支标准等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对比,坚持开源节流的原则实施控制。工程直接成本主要是指在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直接构成工程实体和有助于工程形成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及其他直接费。按照量价分离原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工程直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1)材料成本管理

施工项目的工程材料费一般要占工程总成本的60%左右,显然材料成本是成本管理的重头戏。材料控制主要靠改进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节约采购费用;采用精益的管理原则,合理堆放现场材料,减少二次搬运;对材料的领取做好管理工作,杜绝材料的浪费。

2)人工费控制

主要从用工数量方面进行控制:第一,根据劳动定额计算出定额用工量,并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按一定比例(一般为5%~10%)承包给领工员或班组,进行包干控制;第二,要提高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班组的组织管理水平,合理进行劳动组织,减少和避免无效劳动,提高劳动效率,精减人员;第三,对技术含量较低的单位工程可分包给分包商,采取包干控制,降低工费。

3)机械费控制

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内部合理调度,尽量避免窝工。加强设备租赁计划的管理,减少由施工组织不当引起的设备闲置,在设备选型配套中,注意一机多用,加强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保证机械的正常运行。合理安排机械设备与辅助人员的协调配合工作,提高机械生产效率,降低机械成本。

4)质量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项目小组的人员要把自检工作贯彻到施工的整个过程中,施工企业还应该定期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检测,做到工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5)管理费用控制

工程项目的费用主要就是管理费用,我们要精简管理机构,减少不必要的工资支出和职工福利费支出;对一些低值易耗品要做好记录,按计划支出;对业务招待费更要严加控制,避免蛀虫借此项目大吃大喝,或者中饱私囊。

2.4竣工交付使用及保修阶段

应对竣工验收过程发生的费用和保修费用进行控制。此时也是对项目全面的总结评价阶段,应汲取经验教训,改进和完善决策水平,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并及时反馈信息,调整相关的用工制度和材料、机械使用计划,增强项目成员的责任心,提高管理水平。

3 结束语

施工企业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的内容很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之间所比拼的就是质量加价格,而成本又是制定价格的基础,所以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项目的成本已经成为施工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本文通过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一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进行成本管理的一些建议,希望施工企业能把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工作,进行成本管理你,提升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杜训。施工项目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2. 黄东进,施工阶段成本管理探索,科技资讯,2006(31),51。

篇(6)

关键词: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 F27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和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创新在建筑领域的同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建筑施工企业是国家的基本建设企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支柱,风风雨雨,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变迁与改革的洗礼,起起伏伏,以螺旋的方式不断地向前发展、创新。要想建立一个模式新颖、体制健全、后劲充足的现代建筑施工企业,就要在管理上创新。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是现代建筑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是建筑市场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要求,是先进的管理科学理论的要求。建筑工程企业施工管理的创新,有得于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适应市场的需求,有利于企业文化及品牌效应的提升。建筑施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落脚点应该是不断创新和完善建筑施工企业管理。

那么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创新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要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思想观念上有所创新。只有从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的关键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重视,提高经费的投入,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凝聚,切实加强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即以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要深刻认识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紧迫性、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建筑施工企业应将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创新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定位并将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创新方案,并不是要固定某一种模式,而是要不断寻求符合实际的模式并不断创新完善。这一方案就是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建筑施工管理模式。创新方案要具有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企业施工管理的内在要求,要根据时代要求和遵循创新原则去提出创新案。进一步加强市场观念、将产值观念转变成利润观念,将指令管理观念转变成科学决策管理观念,将经验管理观念转变成科学技术管理观念,将因循守旧的观念转变成追求创新的观念。经营观念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只有树立科学的经营观念,适应新的经济形式的要求,企业才能够发不断发展状大。加强思想导向。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

一种新的管理方式的实施,须有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才能步入正常运行轨道。为此要做到一要正确导向。推行初始,必须针对职工思想出现的各种模糊认识和消极反映,采取多种形式反复宣传实行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以澄清认识,形成共识,营造良好的实施氛围。二要强化领导。为使全面标准化管理在建筑施工企业得以有序持久地开展,应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由建筑施工企业的领导亲自挂帅,并建立条块分工的职能部门责任制,除认真执行本部门工作标准外,还负责分工范围内有关标准检查落实。力求凡是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就可以按标准规定自主处置,不一定事事请示领导,从而使标准化管理逐步成为管理的主导。三要突出重点。建筑施工企业全面标准化管理涉及面宽,内容广泛,如果没有重点泛泛而抓,往往难以奏效,必须在顾及全面的同时,坚持把对全局影响最大、尚属薄弱环节的管理标准作为重点落实。以典型引路,表彰先进,树立样板,交流经验,取长补短,

篇(7)

关键词:施工企业;安全文化;重要因素;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集合体,体现为企业全体员工对安全管理工作所持有的态度、认识程度及采取的行为方式。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安全氛围,将全体员工的安全需要体现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以思想信条和行为准则的形式加以实现,形成员工的安全生产精神动力和约束力,并服务于企业的总体安全生产目标。

建筑施工企业业务涵盖面广泛,生产周期长短相间,经营活动固定性与流动性相结合,对社会生活影响较显著,其安全文化具有自身的一定特点:

1、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员工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管理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实施主体。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和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为基础,以强化人文意识为重点,将对人的管理作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具有超前性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方向在于防范,防患于未然;安全文化建设注重采用风险论、控制论和目标论来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降低事故发生率,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存在的安全隐患。

3、具有独特性

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在各自的生产活动中形成。根据企业的性质及经营范围等特点,不同企业之间的安全文化也不尽相同,各具特色。

4、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提高各级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与意识,消除习惯性违章,改变企业对生产经营安全隐患的习惯性漠视态度,加强过程监督,不断规范安全措施和管理行为,实现安全生产生活,同时保护国家、企业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生活不受损失。

5、具有社会影响性

现代化的建筑施工经营活动是根据一定的生产规律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化产物。企业的安全管理从国家来讲,事关构建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执政理念;从企业来讲,关系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提高;对员工来说,则是体现人们对生存、生活的第一需求。安全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贯穿于生产、生活全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日益强大的影响作用。

二、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

1、重视发挥领导作用

企业决策在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中起着主导和指引作用。企业领导层的安全文化素质亦能够直接体现企业的安全价值理念。因此,要建立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安全环境,企业领导作用的发挥成为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决策层只有具备了优秀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通过带头履行安全职责,规范遵守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以实际行动重视人的生命和财产价值,真正致力于改善劳动环境和条件,才能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价值取向,使让员工看到、听到、感悟到做好自身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并以企业决策者的行为与风格为榜样,严格律己,从点滴做起,从而防止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和事故发生。

2、形成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一个企业内部独具特色的文化产物,是企业自身安全价值观和安全管理思想境界的体现。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和主旨因企业的类型、性质、发展方向等因素而定。企业在管理中引入文化层面的内容,更应注重其现实针对性和适用性。在安全文化建设中,企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明确定位,挖掘资源,站在全局高度进行总体策划;在继承和创新的原则下,立足安全理论阵地,研究现实条件下企业安全工作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提出适合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和自身发展的有效方案,指导企业开展安全文化建设。

3、树立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理念

企业员工是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既可以成为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卫士,又可能是事故隐患的肇事者。所以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要运用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调动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让员工在施工管理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推进企业的各项安全文化建设。

4、灵活运用并发挥各种文化载体的作用

安全文化的渗透可以通过多种文化阵地来实现。企业要利用各种文化宣传形式,包括悬挂张贴标语、横幅;发挥宣传栏、黑板报、期刊杂志等的传播作用;通过电视讲座、报告会,培训班、学习班及竞赛活动等多种形式,合理搭配,科学组合,对企业各级人员进行长期反复的思想觉悟、责任态度、法律法规、价值观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充分阐释、大力弘扬安全文化,并经过系统灌输、认真实践安全文化,唤醒人们对安全、健康的渴望,从根本上提高安全认识和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命高于一切”的观念,从而为全面创造安全生产管理的良好工作秩序打下坚实的基础。

5、坚持精神文化建设与物质文化建设并重

精神文化建设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心,在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中,必须要有精神上的提高与领悟,思想上的更新和觉悟,这样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才可以有目的、有方向地去组织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是企业安全文化的表层部分,是精神文化建设的载体,能够较具体地折射出企业的安全生产理念、意识和作风,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在实际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安全文化的精神层和物质层是表里不可分割的整体,分别代表了安全文化发展的思想内涵和外在表现。两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得到实施的有力保障,一定要做到二者并重才能够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6、明确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定和提升安全文化

先进的思想和文化需要用制度加以固化。只有融入到制度和规则中去,并用以规范企业和员工的安全行为,文化才能够得以发挥和实现。安全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必须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来强化和规范。健全的制度体系可以促进安全文化的形成和提升;反之,安全文化又可以促使安全制度得到更好的维护和落实。企业必须将安全文化充分、恰当地融入到每一项政策、准则及工作标准和要求当中,并不断地加以充实和完善,使安全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奖惩分明,才能巩固无形的企业安全价值观,合理引导企业安全文化的发展方向,最终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安全生产责任层层落实,高效运作的安全管理及文化网络。

7、确立发展和完善企业安全文化的长效机制

企业安全文化是在长期生产工作实践中积累、验证形成,并升华为被企业员工认可且转化为自觉行动的文化理念。建设安全文化,不但应体现鲜明的时代主题、自身特色,还要具有与时俱进的观念,结合形势的变化,在逐步深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渐进过程中,适时地修改其中不适应的环节和内容, 确保引导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进入有序、可持续的良性发展状态,为推进安全管理发展注入不竭的正能量。因此,一定要在长期的培育、反复的摸索中,探索建立系统化、强有力的监督、改进和激励长效机制,保障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和丰富完善。

三、安全文化建设对于施工企业管理的促进意义

1、有效弥补及完善企业生产管理工作

安全文化对于企业管理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和秩序;二是培养员工做出正确的安全决定的能力。良好的安全文化不仅可以使企业在较长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安全状态。更重要的是,经过安全文化的建立,能够通过加强全员安全思想教育、安全知识培训,完善安全文化管理体制等活动,强化安全文化氛围,使全体人员在思想素质、敬业精神及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地提高,成为企业在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力量。同时,还会带动与安全管理需求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技术创新等重点工作的长足发展,这些对于增强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和提升各项工作开展的力度都是大有裨益的,并最终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发展的强大动力。

2、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改善企业社会形象

安全文化意在从精神的层面上研究安全规律,加强思想管理,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并通过人为活动将有效的管理方法贯穿到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在企业安全文化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安全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通过不断地树立和强化,成为安全生产中弘扬和倡导的主流,逐渐成为员工所提倡、崇尚的内容。企业组织及员工在生产经营和变革的实践中,从内心逐步认同企业的安全文化价值观,形成的共同的思想作风、价值规律和行为准则,从而在日常的生产经营工作中将个人的目标集合引导并聚拢到到企业安全目标上来,提高了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并维护和强化了企业正面、良好的外在社会形象。

3、有助于推动企业实现安全、健康标准化

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为引导,通过建立制度、规程、标准来夯实企业管理工作基础,并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一系列安全管理行为;是企业安全文化理念的具体体现,属于物化的文化、制度与管理。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安全管理的灵魂,通过调动和激发员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和自律性来规避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中的安全隐患,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维护企业的和谐稳定状态;同时也促使企业的组织行为逐步趋同于标准化要求,与外部经营环境及同类企业先进标准接轨,为以后健康稳步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结束语

安全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是现代企业在安全管理认识上的飞跃,是施工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开创企业特色,改善内部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行为水准的必经之路。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定要通过有效的推动、持之以恒的总结实践,将企业安全文化理念融入到安全生产工作的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对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最终推动企业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