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投资决策论文

投资决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1 17:12: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投资决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投资决策论文

篇(1)

由于任何事物的发展和演进,都是按自身的客观规律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技术资本的发展规律亦是如此,致使对技术资本的投资决策也尚未形成统一的模式,技术资本价值计量投资决策成为一个难题。而目前会计学中对技术资产的计量仍照搬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规则,忽略了技术资产自身所蕴涵的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导致无形资产规则难以反映技术资产的真实价值,以至于出现决策失误和责任信托的混乱。而在财务学中,通常把资本作为研究起点和对象,资本转化为生产力问题成为研究的核心。在工业经济时代,财务学的战略性资本是财务资本,主要解决财务资本的合理筹集与配置。随着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过渡,传统的以财务资本为核心的财务学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它忽略了技术和知识等新兴资本在实现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企业经营优势、促进企业高效率经营发挥的重要作用,技术资本所有者等其他相关利益主体也理应受到关注。

二、技术资本与企业的合约性质

兰玉杰(2004)曾指出现有的企业合约理论强调企业的合约性、合约的不完备性以及所有权的重要性,考察企业的合约性质必须研究不同类型企业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而这种互动关系将内生出企业的所有权结构。然而,由于传统经济环境和体制的滞后性,已有的企业理论对企业的考察主要考虑的是土地、劳动、资本等有形资本(李海舰、原磊,2005),而并未考虑技术、知识、信息等无形资本及其所有权安排。事实上,技术、知识、信息等无形资本的所有权制度安排可以通过行为规范的建立、权力的界定和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对企业产生更为直接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以技术资本所有权制度安排为例,技术入股作为企业技术资本培植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技术资本的形成,同时也就意味着技术资本产权的明确建立;而技术资本的产权特征,使直接利用这些要素资源时无法采用事前全部厘清的合约模式。可以把企业解释为由传统的物质设备资本、人力资本、财务货币资本,以及新兴的技术资本、知识资本和信息资本及其参与者之间组成的不完备合约。在缔结合约的过程中,各要素资本所有者应遵循地位平等和行为自愿的原则,努力实现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对称统一安排。企业合约性质的最大变化源于技术、知识、信息等无形资本成为企业重要的价值创造源泉,尤其是技术资本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是企业技术资本的长期积累和其他要素资本长期进行协同合作专用性投资的结果。企业各所有者的合约交易主要是通过市场来完成,而不同类型所有者的合约交易主要是通过企业内部交易机制完成。由于技术资本的性质和特征,其交易后必然产生剩余。

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活动需要技术资本,技术资本的产权特征只有在企业合约中才能得到体现。由于技术资本所有者的有限理性和交易成本的约束,企业的这种合约关系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并通过技术资本协同整合来形成。在企业中,技术资本的难以被模仿性、价值优越性、自学习性等本质属性,决定了技术资本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形成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技术资本最主要的来源是隐藏在企业个体成员内部的默会知识,创造出某种特定的竞争优势。个体所掌握的专有技术尚未对外公开时,本身就较难被外人获取,因而也难以被模仿;而不同的企业,难以创造完全相同的核心竞争优势,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所拥有的技术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我预警、更新、巩固和提高的机制和机能。同时,通过企业技术资本的价值增值规律获得合约收益递增的效应。企业可以看作是要素资本的有机组合和各要素资本所有者签订的一组要素使用权交易合约的履行过程。从企业现实实践看,所有权的合约安排实质是由人力资本、财务资本、物质资本、技术资本、知识资本和信息资本等要素资本及其所有者之间长期互动、合作、博弈的结果。这种互动合作博弈关系将内生出企业的所有权安排,要求企业各所有者之间以最小化的成本达到最大程度的激励相容,这在实践上主要通过构建企业治理结构来解决。换言之,企业合约不仅仅是企业的所有权归属,还包括企业所有权如何行使,其核心是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分享权在所有者之间的分配,而企业控制权和剩余分享权在所有者之间如何分配实质上是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

三、技术资本拥有企业所有权的特征性事实:技术入股

(一)技术资本的理论分析

企业从市场上购买必需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传统的物力、财力、人力、以及新兴的技术、知识和信息等。首先,登记账目以表明拥有其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然后,以对应的资本形式在企业中存在,转变为企业的要素资本是其在价值上的体现。显然,资本的产生起因于新兴产业生产和新生活方式的出现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形成于市场交易过程和再生产过程(罗福凯、永胜,2012),如图1所示。可以说,资本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企业的要素资本都各有自己的产权特征。周其仁教授曾概括出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1)人力资本天然归属个人;(2)人力资本的产权权利一旦受损,其资产可以立刻贬值或荡然无存;(3)人力资本总是自发地寻求实现自我的市场。而马克思认为,资本(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货币)具有垫支性、增值性、周转性等特征。从资本产生过程看,增值性、产权特性可能是资本的一般特征。下文将以技术入股为例,侧重探讨技术资本的产权形成,目的是为我国企业缺少自主技术产权问题提供启示性建议。

(二)技术资本的产权形成———以技术入股为例

从技术交易市场获取技术资产成为企业技术资本形成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与此对应,技术入股成为企业技术资本培植的最重要渠道之一。企业技术资本形成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技术资本产权的明确建立。技术入股是购入技术资本的特殊培育形式。技术持有人或技术出资人首先将技术成果投资到目标公司,以股份证明取得股东地位,之后将相应的技术成果财产权转为公司所有,公司将该技术成果确认为无形资产,以协议价格计入公司资产(陈刚,2011)。技术成果入股时,技术成果的所有权转移有不同的形式:(1)使用权转移,所有权不转移,即合伙人分别以财务资本和技术成果出资;(2)仅转移部分所有权,由于技术成果的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一般在投资协议形成时予以约定;(3)完全转移所有权,即技术持有人将技术成果完全出售给企业。技术成果入股时,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需要考虑技术资产的高风险特性。一般来说,技术资产的所有权归企业直接所有,其风险也应由企业直接承担,剩余控制权应该将合同中未能详尽规定的经营活动的最终决策权赋予风险承担者,这并未改变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之间的分配关系。对于未能完全转移技术资产所有权的企业组织,由于与资产相关的风险未同时转移至企业,所以技术资产由其原所有者分享部分所有权做法是有效的,因为这样可以发挥技术资本产权的激励效应,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技术资产的有效利用也有重大的意义。

四、嵌入技术资本的公司治理和投资模式与整合机制

依公司治理的视角来看,股东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所有者”,拥有天然的权力直接参与或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等权力机构行使经营权,经理人是其聘用的拥有经营权的人。股东分享到的净收益是在公司对经理人和其他雇员、供应商和债权人支付后的剩余部分,与此相对应,股东对企业的索取权应是一种剩余索取权。由于股东对企业索取权的“剩余”属性,使得当公司的经营收益不足以支付债务资本所有者、供应商以及雇员劳动所得时,股东将得不到任何剩余,当然,如果公司盈利,相对应的剩余收益也会增多。按照现代企业理论,剩余控制权是剩余索取权的对称物,也就是说,享有剩余索取权的股东同时享有对企业的剩余控制权,监督公司的经营运行状况,以期获得尽可能多的净剩余。公司治理是一种组织间协调机制,可以视为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的有机整合,基本目的是形成一种制衡机制,该机制试图通过一系列治理机制设计和治理制度安排,用以监督激励经理人的经营行为,在一定限度内保证经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不实施机会主义行为,在保障个体利益的同时,实现企业的整体利益;使得企业高效协作、有序竞争,从而减少成本、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机会,维持组织的稳定存在。现代公司治理遵循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和共同治理的逻辑,企业所有者不仅包括传统的财务资本和实物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范畴,还包括技术资本、知识资本和信息资本的所有者,共同形成要素的有机组合,以提供要素资本并要求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所有权分享。因此,在理性“经济人”约束与激励相容条件下,要体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目标,有效的公司治理必须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制度安排。

这样,由报酬递增驱动的技术资本与制度安排的共同演化过程形成了“技术—制度综合体”(Unruh,2000)。在技术竞争初期,报酬递增会使某种技术获得初始竞争优势(如较低的生产成本),从而吸引较多的使用者;而获得更多应用的技术会得到更大的改进,进而鼓励更多人采用该技术。最终,获得报酬递增的技术进一步占领市场后,一系列与之关联和互补的技术和基础设施就会逐渐建立起来,形成技术资本系统,这将进一步强化技术竞争,因为技术资本系统的形成和完善会提高技术资本的转换成本,而转换成本的提高又会进一步阻碍技术资本系统转变和新兴技术的使用。嵌入技术资本的公司治理模式下,人力资本所有者凭借人力资本及其所有者的不可分属性拥有企业所有权;技术资本所有者则因提供给企业技术而分享与其所持股份对应的企业所有权。仍以技术入股为例,如果技术资本所有者可以长期稳定地提供技术或技能服务于企业,则可以拥有一定的股权;其他资本提供者依照提供资本的份额分别享有对应的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这样就形成了各要素资本提供者共同分享企业所有权的治理结构。在这种公司治理结构下,依据各自在企业要素资本结构中的份额形成所有权的分配,制衡企业各要素资本提供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愿望和治理所得利益,在二者相互博弈中发挥着特殊的平衡作用。同样,各要素资本对企业价值增值的贡献成为企业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基本依据。在企业内部,公司董事会针对市场竞争和对企业现有要素资本情况的了解,代表各利益相关者和要素资本所有者对公司的长期发展提出合理建议,或者批准公司经营者提出的长期规划。由于技术资本的价值创造属性使其成为企业价值变动的根本性因素,价值导向技术资本管理可以深层挖掘技术资本的价值创造潜力、价值提取能力、价值增值的实现能力,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优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技术资本日益受到经营者和所有者的重视,在企业长期发展规划中也会突出其独特地位,采纳技术资本提供者或技术专家在对技术资产的投资控制和产品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建议,如此对技术资本的控制也形成了主动调整要素资本结构的动力。但从根本上讲,要素资本结构调整的动力仍然来自于外部市场竞争。因此,在技术的使用过程中,通过技术的快速复制实现其“边际收益递增”的价值增值规律,获得合约收益递增的效应,使技术资本在要素资本中的比重持续提高,实现价值连续增长,呈现报酬递增规律,显现出非线性倍数效应,最终才能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突出技术资本的地位。当然,根据企业长期发展规划要求,对要素资本结构的调整并非没有限度。

对于企业自主创新形成的技术资源,要求其必须与企业其他要素形态相结合,使企业整体资源的价值也呈现“边际收益递增”的特征和规律;对于外购引进的技术资源,企业更需要提高自学习能力,利用“干中学”、“用中学”等自学习效应,最大限度地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并力争有所创新。企业是一种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企业的各类资源以及由此形成的特殊能力体现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Prahalad和Hamel,1990)。企业的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最易成为核心竞争优势的承担者。在共同治理逻辑下,技术资本与其他要素资本形态的结合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边际收益递增”作用,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以及企业所有者分享所有权的实现过程意义重大。总之,作为潜在的、无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新要素形态,企业的技术资本决定了企业当前市场前景的评判和配置资源的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也是企业价值变动的根本性因素。嵌入技术资本的公司治理模式下,企业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的实现是理所应当的价值回报。

五、技术资本投资战略的治理趋势

技术资本的价值体现在作为资本进行投资的前景,因此确认技术资本的价值是一个分阶段的投资决策过程。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关于阶段技术性质的描述,伴随竞争的日益激烈,成本差异对生产的影响日益重要,也正是这个原因,对于具备外来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的企业,资源配置的重点应投向外来技术引进和吸收等方面,特别是那些成熟的技术方法。从技术赶超的角度来看,较好地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合理引进技术方法也有助于缩短企业赶超时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技术资本投资并不是交易成本的主要来源,反而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因为专业化和异质性投资是有价值的、稀有的、很难被竞争者模仿的。技术资本投资模式,应充分考虑技术资本产权所具有的价值,详细区分技术资本产权与人力资本产权,而并非是将经人力资本提供后所带来的经济价值一并计算在内。由于技术企业中权益合资的期权价值以及未来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是非常高的,技术资本投资大部分的风险都处于资金供给方,因此投资可行与否大致上都决定于资金供给者必须在既定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愿意接受以技术资本产权为介质的投资模式。当不确定性得以解决,技术证明是有价值的,企业会通过获取这一合资联盟而执行期权。在当今信息技术时代,拥有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才能真正获得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通信、计算机、新材料等技术密集型行业,重大技术资本投资的成功与否将从根本上决定企业的成功与否。

对于技术资本投资,一方面,技术资本投资本身的成功与否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的千变万化,技术资本产权的市场价值也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而且对此的投资不是可逆的,因此应该采用较灵活的治理方式,如市场外购等。此外,对于掌握行业通用技术的专家,由于行业技术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技术专家人力资本的外部不确定性,因此应该通过市场方式来交易;而对于需要研发本企业专有技术的专家,由于专有技术所具有的内部不确定性需要内部学习才能予以掌握,所以应通过更好的实现内部学习的一体化方式,即在企业内部培养。行业技术专家作为技术资本所有者的不确定性属于外部不确定性,应该以构建灵活性期权的机理去治理。企业核心技术专家既受到本企业技术不确定性的影响,也受到行业技术发展的影响,所以其内外部不确定性都很高,一般应在内部培养的同时,与联盟企业合作研发,共同培养。比如合资企业建立之初往往是为了利用对方的技术优势,但当这一技术为企业核心技术时,联盟企业并不会真正将核心技术传授于对方,合作的最终结果并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往往以合资的解体而告终。从技术要素和要素关系的角度看,一方面,技术资本投资模式主要通过引进与现有企业基础相匹配的先进技术来改进要素投入结构,并要求财务资金、人力、物质等资本与之匹配;另一方面,企业有充分的技术吸收消化能力,并且资源配置策略的重点在于提升技术的企业转化能力。

篇(2)

[论文摘要]期权定价理论应用到实务投资领域之后,实物期权理论研究方兴未艾,但尚未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本文追溯了期权理论的演进,综合了期权理论的核心思想和理论基础,比较了实物期权分析与其他传统工具。

一、实物期权的源起

实物期权的兴起源于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传统投资评价的净现值技术的置疑。传统的净现值法(NPV),尤其是将期望现金流按照风险调整折现率贴现的净现值法(DCF)应用最为广泛。迈尔斯(Myers,1977首先指出,当投资对象是高度不确定的项目时,传统净现值理论低估了实际投资。迈尔斯认为不确定下的组织资源投资可以运用金融期权的定价技术。组织资源投资虽然不存在正式的期权合约,但高度不确定下的实物资源投资仍然拥有类似金融期权的特性,这使得金融期权定价技术可能被应用到这个领域。

迈尔斯认为,企业而对不确定做出的初始资源投资不仅给企业直接带来现金流,而且赋予企业对有价值的“增长机会”进一步投资的权利。因为初始投资带来的增长机会是不确定的,传统净现值理论在计算投资价值时忽略了这部分价值。

不确定条件下的初始投资可以视同购买了一个看涨期权,期权拥有者因此拥有了等待未来增长机会的权利。这样,企业可以在控制下界风险的前提下,利用不确定获得上界收益。如果“增长机会”没有出现,企业的下界风险仅为初始投资,这部分可以视为沉没成本,可以视为期权的购买成本;如果“增长机会”来临,企业进一步投资,新的投资可以视为期权的执行,期权的执行价格就是企业进一步投资的金额。

1、实物期权的基木思想

从直观上看,一个不可逆的投资机会类似于金融看涨期权。一个典型的金融看涨期权赋予期权投资者在特定的时间期间,按照特定价格获得一定数量金融资产的权利。从实物期权的视角审视某投资行为(假定该投资完全不可逆,项目价值来自于它产生的现金流的净现值),根据投资目的的不同可能存在两种理解:第一,该投资行为可以视为是期权的购买:如果该投资是通过支付沉没成本获得进一步购买具有波动价值资产的权利,我们可将该投资引起的沉没成本视为期权费用。第一,该投资行为可以视为是期权的执行:如果该投资发生以前已经存在初始投资,投资者现在的投资可以视为是以预先设定的执行价格购买了一种价值波动的资产,这应该理角罕为期权的执行。

2、实物期权的应用逻辑

期权定价理论的重大理论突破在于应用了市场均衡的概念,从而避免考虑投资者风险偏好问题。期权定价模型从金融市场应用到公司决策时.需要考虑决策行为带来的偏离。实物期权不应仅被当作是金融期权定价技术的“领域外延”(DomainExtension)。正确的做法是保留期权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在公司决策领域进行“领域转换(DomainTranslation)"。成功实现“领域转换”,不仅需要理解最初领域中的理论假设和逻辑,还需要理解目标领域中的假设和逻辑,寻求彼此之间的一致性。

二、实物期权的基木特性

期权是一种衍生产品,其价值是以标的资产的价格为基础。金融期权的标的资产是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货币等。实物期权的标的资产是各种实物资产,如土地、设备、石汕等。金融资产仅仅代表对实物资产的要求权.本书你身并不创造则富实物资产是创造则富的资产,不是完全可逆的,时间维度对实物资产影响重大。

1、实物投资的基木特征

(1)实物投资具有不可逆性

实物投资部分或者全部不可逆,也就是说投资的初始成本至少是部分沉没的。实物投资具有不可逆性是因为:第一,资产具有专用性。资产专用性意味着资产需求方对于该项资产的评价具有史高的一致性,资产拥有者如果降低该项资产的评价,其他需求方可能同样也降低了对该项资产的评价;第一,信息存在不对称。买卖双方会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柠檬问题”,使得转售价格低于购买成本;第二,政府管制。政府管制可能会使投资者难以变现。(2)实物投资具有不确定性

决策根据掌握的信急可以分为确定性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不确定性决策又可以分为“风险决策”和“纯不确定决策”。确定性是指投资者明确知道未来收益的情形。风险决策是指投资者能够估计和预测未来事件发生概率的状态,进行最优选择作出的决策。“纯不确定决策”是指投资者在无法估计和预测未来事件发生概率时作出的决策实物投资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条件下作出决策。

(3)实物投资具有战略灵活性

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时机上具有一定灵活性,投资者拥有的灵活性越高,投资价值越大。投资者在项目运营期内可以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对项目作出调整,以提高项目价值。

2、实物期权的特性

实物期权相比金融期权史为复杂,具体总结如下:

(1)不存在公开交易的期权价格

金融期权存在对应的期权市场,投资者可以在市场上以公平的市场价格自山买卖,投资者在期权到期前可以将金融期权出售给其他投资者。实物期权并不存在对应的积极交易的市场,企业并没有以公平的价格从市场上“购买”实物期权,而是通过初始投资“创造”了实物期权,初始投资并不与实物期权的完全市场价值对应,没有人在企业获得实物期权时向其收取合理的市场价格。

(2)实物期权面临多重的不确定性

史密斯和I诺(Smith&Nau,1995)将风险分为私人风险和市场风险。私人风险是企业独特的风险,而市场风险则与经济环境紧密相关。根据金融组合理论,所有私人风险(即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合适的差异化来减轻,而市场风险(即系统风险)则需企业通过期权的复制组合来消除,这样贴现率就是无风险利率。史密斯和诺(Smith&Nau,1995认为企业不能减轻私人风险,但可以对冲市场风险。

(3)标的资产的市场特性限制风险的完美对冲

史密斯合诺(Smith&Nau,1995)将标的资产市场分为二类:第一类是完全市场((CompleteMarkets,完全市场是每一种风险都可以通过可交易的证券完美对冲的市场;第一类是不完全市场(IncompleteMarkets),不完全市场是指不是市场上的所有风险都可以通过可交易的证券完美对冲的市场。不完全市场不存在唯一的期权定价,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定价范围。第二类是半完全市场(PartiallyCompleteMarkets),半完全市场中的风险有两类,私人风险和市场风险。效用函数理论适合解决私人风险,期权理论适合解决市场风险。金融期权的复制组合相对来说容易构造,而实物期权就困难许多。

(4)标的资产的当前价格很难确定

金融期权定价的一个核心假设是标的资产能够在金融市场以公平的市场价格自由交易,而实物资产常不具备自山交易的特征。特里杰奥吉斯(Trigeogis,1996)希望能够在市场上找到“类似证券”(TwinSecurity)来复制实物资产价值的变化。

实际上,要确认与实物资产完全相关的类似证券是困难的。复制实物资产主要有如下二种方式:一是自然资源的投资决策可以在公开交易的商品期货市场上寻找。一是企业如果要评价内部某特定部门的价值,就要从市场上寻找一个独立企业的可交易股票作为类似证券来反映该部门价值。二是如果实物资产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非常大,企业可以选择自己公司的股票作为类似证券。

(5)实物期权的成熟期并不固定

金融期权的执行时间一般通过合约详细规定,而实物期权的执行期限事先可能并不知晓,期权的执行可能会受到其他期权是否执行的影响,还受到不确定状况的影响。执行期限的不确定性是实物期权所不同于金融期权的。(6)波动率的度量需要近似

金融期权的标的资产收益的波动率可以通过观察历史数据计算得到。但是,实物资产投资难以获得收益的历史分布。实物期权的相关文献中主要有二个方法获得标的资产的波动率:近似资产的收益分布,蒙特卡罗模拟,以及解析式。如果可以找到合适的类似证券,类似证券的历史收益分布可以近似的作为实物资产的波动率。

(7)期权执行价格并不固定

实物期权的执行价格需要考虑一系列成本与收益,常常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变化。执行价格具有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在执行实物期权时并不能确保获得超额利润。

(8)价值漏损的数量难以事先知晓

在实物期权的生命期内,标的资产价值的变化会很大程度影响项目价值。金融期权定价中,标的资产的红利支付减少了看涨期权的价值,提高了看跌期权的价值。金融期权的红利支付是事先知道的,可以直接在期权定价公式中调整。而实物期权“红利支付”表现为现金的支付、租金的收入、保险费用以及版税等多种形式,阿姆拉姆和库拉蒂拉卡(Amram&Kulatilaka,1999)称之为“价值漏损”(ValueLeakage)。实物期权“红利支付”的数量和时间难以事先预知。

(9)实物期权并未给期权持有者执行期权的独占权利

当投资者买入了金融期权,仅仅是此人可以在期权到期日以执行价格购买标的金融资产。但实物期权的持有者在执行期权时可能并不拥有购买标的实物资产的独占权利。由于实物期权仅仅是被企业创造而来.并非从市场上购买得到.难以获得排他性的产权保护,竞争者可能会先占的执行期权。

(10)实物期权之间常存在交互性

各种实物期权在大多数情况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不仅表现在同一项目内部各子项目之间的前后相关,而日‘表现在多个投资项目之间的相关关联。实物期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使得期权价值常不具备可加性。

三、实物期权分析与传统工具的比较

实物期权分析有利于管理者在高度不确定下史睿智的作出投资决策。实物期权的框架允许管理者利用两个方而优势:首先,史大的波动性表现为史高的项目价值。其次,期权价值随着决策时间跨度的延长而提高。

我们重点比较实物期权分析与现金流贴现技术:

尽管净现值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实物期权分析(RealOptionAnalysis,ROA)并不是替代传统技术的全新框架。现金流贴现技术(DiscountedCashFlow,DCF)与实物期权分析(ROA)应视为具有互补性质的决策工具。DCF史适合分析确定决策环境中并不复杂的项目,其预测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史为可靠。ROA史适合分析不确定环境中的复杂项目.管理者可利用新信良.积极管理项目。

林特和彭宁斯(Lint&Pennings,2001)以ROA与DCF具有互补性为基础,提出了四象限分析法。他们根据收益和风险的不同将项目分为四个象限,如图1所示:

象限1:项目具有高期望收益与低波动率。可使用DCF分析,且项目应尽快进行。

象限2:项目具有低期望收益与低波动率。可运用DCF分析,且项目应尽快放弃。

象限3:项目具有高期望收益与高波动率。使用ROA量化风险,在新信息来临时决策。

象限4:项目具有低期望收益和高波动率。使用ROA分析,在有利信急来临时候实施项目。

特里杰奥吉斯(Trigeorgis,1993a)试图结合NPV与ROA,提出扩展NPV的概念,指出项目价值不仅包含传统静态NPV,还包含实物期权的价值,扩展NPV的公式如下:扩展(战略)NPV=期望现金流的静态(消极)NPV+来自积极管理的期权价值

ROA与DCF不仅具有互补性,而且能够带来额外收益,实物期权的价值是通过决策者把握不确定带来的投资机会实现的。

实物期权分析的优势在于利用市场均衡指泞高度不确定竞争环境内的战略决策,实物期权分析的发展方向是与其他决策方法整合在一起,共同探索不确定世界内的决策制定。

[参考文献]

篇(3)

运用基建会计管理促进县乡公路建设研究分析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基本建设,合理运用基本建设资金,提高基本建设的投资效益和基本建设的管理水平,加强经济核算,要充分利用会计这个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对基本建设计划的执行过程所体现的资金和资金运动进行科学的严格的核算和监督。在县乡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路网资金集中、工程项目众多的特点,更有必要发挥基建会计的作用,认真核算、严格监督,以利于提高各项工程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县乡公路建设中加强基建会计作用的意义

基建会计是应用于基本建设领域的一种专业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财经制度为依据,运用专门的方法,对基本建设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的、完整的、系统的核算,提供全面的、真实的会计资料,并进行分析和监督,以便加强基本建设经济管理,促进提高投资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经济规律要求国民经济一切部门都必须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

在县乡公路建设领域必须运用基建会计来进行经济核算,以便掌握财产、资金的占用和使用情况,了解各项费用开支情况,了解建筑成本和交付使用财产成本的升降情况,监督、合理、节约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并考核其投资效果。因此,基建会计也是实行经济核算、促进县乡公路建设单位提高投资经济效益的重要经济管理工作。

二、县乡公路建设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行为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既受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环境影响,也受管理机制的内部环境影响。县乡公路建设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有:

(1)基本建设投资和基建规模有效控制不力。由于基本建设单位对建设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就可能为争投资、争项目,搞计划外项目,不恰当地扩大基建投资规模;实行不合理建筑市场竞争,建设成本核算不严密,开支标准不明确,投资包干责权利关系不清等。建设单位的这种自身利益追求,从根本上不利于国家宏观基建规模的控制。

(2)领导意志作用:首长负责制的实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领导意志代替规章制度,决策失误、监督失控等。

(3)内部管理机制不严?在会计部门内部,会计规章制度不全、核算制度不严、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会对建设单位的基建投资完成带来影响。

(4)会计人员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会计人员未能突破传统会计工作的局限性,不了解工程建设相关知识,比如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建设一系列的程序等。这样就很难履行核算、监督的职责,对工程预、结算的审核,工程的材料用量及各种费用支出是否合理都无法判断。对于加强投资利用、提高投资效益是不利的。

三、在县乡公路建设中充分发挥基建会计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其中一个转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从过去的粗放型、靠投入的增长方式转变到集约型、讲效益的增长方式。可见投资效益越来越成为基本建设财会管理及至整个经济工作的中心环节。

发挥基建会计的作用,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参与建设项目的论证。当好领导决策的参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即对建设项目的各项有关技术、经济效益、社会环境等指标进行决策论证,对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价,它是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阶段。因此,要提高基本建设的投资效益,首先要把好决策、设计和计划关。要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就要求会计人员能够科学合理地预测、分析、调查,对项目的财务、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计算、评价、分析、比较,利用自己掌握的比较齐全的各项基本建设指标数据的特点,加上必要的调查研究:对工程造价的成本进行事前分析,以确定建设规模和标准,帮助决策者从中选择最佳建设方案。

(2)做好工程开工前、施工中的管理和监督。会计人员参与招、投标工作,就必须参加有关的各种会议,了解招、投标的全过程,了解施工队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情况,了解工程的特点、工期、预算价格、承包方式对于结算办法以及与财务有关的条款,可以从财会角度提出合理建议另外,会计人员还要积极参与签订各种经济合同。因为各种经济合同最终都要由会计人员执行。合同一经签订,会计人员就要据以付款及结算。为了审核合同在关于经济方面的条款是否符合财务制度、财经纪律以及国家有关规定,审核其手续要完备,以避免经手人因不熟悉有关财务方面的规定,在结算方式等条款上出现漏洞,造成经济损失在通过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及各种经济合同后,工程项目进入施工实施阶段。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投资强度远高于其他阶段,这样就要求会计人员制定一个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既要保证工程建筑有足够的资金,不致因资金供应不足或不及时而影响工程建设进度;又要尽可能不占用过多的资金,减少利息支出,减少资金筹措困难,这是基建会计在施工阶段工程投资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会计人员在工程施工中应做到:建立和健全会计核算制度,做好算账、记账的日常核算工作,同时要将反映和监督结合起来。日常一切开支均以计划和合同为依据,对确实需要而不违反财经纪律的超预算支出,一律补办审批手续,对影响投资效益和违反制度的开支坚持严格把关。

(3)对工程竣工后的核算及配合审计部门对工程进行结算。每一个基建项目竣工后都必须要有决算,都要经过有关审计部门进行审核后,再通过会计人员结算。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积极配合审计监察部门,提供必要的财会数据。工程造价确定后,要对发生的各项费用和报表进行分析。通过对它的分析,可以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查明原因。为下年的工作和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基建会计还要配合审计人员在核算和编制竣工财务决算中强调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成本管理的准则和制度,严格执行财经法规,严格遵守职业规范和道德;正确划分建设费用和其他费用的界限,保证交付使用资产建设成本的真实、完整和准确,从而降低建设项目成本,提高投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