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1: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创业问题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创业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043-05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作为区别于课堂教育的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教育的丰富与延展,通过创业教育实践可以使大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和体验创业整个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可以说,创业教育实践已成为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核心路径之一,承载着拓展高等教育格局、开拓就业创业市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高校与社会互惠共赢双向互动等重要使命。因此,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研究现状
关于创业教育实践内涵的理解,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首次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的概念,后来被译成“创业教育”。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对教育进行时代反思和未来展望,依据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阐明教育的长期目标和哲学基础,并就如何从根本上改善教育质量提出对策性建议。经过讨论,会议拟定了题为“学会关心”的总结报告。该份报告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提出全新理念:学习不单纯是一种认识和反映,而是一种活动,学习者应成为活动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懂得了什么,更要着眼于他们能干什么,学习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应能引导出相应的行为。①这种让学生在“干中学、做中学”的观点,为创业教育实践的发展和研究奠定了早期的研究基础。随后,我国与印度、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及日本等9个国家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亚太地区组织的“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教育联合革新项目”,并在此以后开展了创业教育实践并积极深入地开展起了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活动。②在早期探索中试点院校开展了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开设了创业方面的课程,并激励一批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取得了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创业教育及其实践的最早经验。经过20余年的推进与发展,我国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对其实践层面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已成为制约创业教育长远发展的短板,还未形成科学的、系统性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具体研究现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现有出版的研究著作看,学者彭钢1995年编著的《创业教育学》一书,是现有相对较早且从学理层面对创业实践活动进行系统阐述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之一。书中将创业实践活动看作是“创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之间质的区别,成为当前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观点之一。学者李时椿等2004年编著的《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一书从创业教育的概念体系人手,介绍了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以及百森商学院等典型模式,重点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以及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全书内容宽泛,涉及主题较多,但对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高校开展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院校实践的典型模式等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随后,教育部高教司2006年编写的《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一书,是现有相对较早且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关于创业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与研究的著作。该著作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个部分。理论篇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阐述了创业教育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创业教育的概念、目的、特点等进行了阐述;实践篇以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的9所创业教育试点学校为案例,介绍了它们在过去几年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经验和特色。此后,学者席升阳于2008年出版了《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的著作,相继一些学者也出版了系列关于国内外创业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等方面的著作。如学者徐小洲与叶映华编著的《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梅伟惠编著的《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牛长松编著的《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李志永编著的《日本高校创业教育》,候慧君、林光彬等编著的《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蓝皮书》,以及继2006年后教育部高教司于2011年编著的《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经验汇编》等著作。它们可以称之为当前我国对国内外创业教育实践进行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但也仅将实践层面的研究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关于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涉及很少且并未形成系统和体系。
其次,从现有发表的研究论文看,学者李政等人的《地方综合性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学者王永友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基本框架构建》、学者陆芳萍和吴静的《构建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分层分类菜单化教育体系的实践研究》以及学者周青的《共青团组织构建一体化青年创业实践体系实证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等论文是当前对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具有一定指导价值的代表性研究。这些论文从不同视角对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特别是关于“分层次、分阶段”等观点的提出,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及其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此外,学者徐健和吴如林的《以实习基地为载体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一文强调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强对职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指导和研究。该文指出:依据职业教育以实践性为特征、以训练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教学要求,确立了以生产实习基地为载体,在不同类型的基地建设中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等内容的创业教育实践。该文在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面给予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但该文的不足是仅限于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学者舒铁等人的《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一文结合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发展现状,就高校创新创业管理机构建设、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高、学生实践开展、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创业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总体来说,当前我国关于创业教育实践层面的专题化、系统化的阐述,体系化的构建的研究论文成果极为鲜见,大多数研究是将创业教育实践作为文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探讨,且在现有的论文中发表的期刊层次较低,多为省级期刊。
通过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精确查询(查询截止时间为2012年6月10日),分别以“创业教育”并含“实践”、“创业教育”并含“实践体系”为题名,以年为单位,即从2012年到2011年,以此类推对每年发表相关论文情况进行了查询(具体见下图)。
从上图中我们发现:1915年至今,以“创业教育”并含“实践”为题名的论文共有356篇。从1998年始,关于创业教育实践方面的论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从2007年始呈多倍增长的趋势,近五年半发表的论文数量占总发表数量的87%。随后,我们又以篇名为“创业教育”并含“实践体系”为题名进行查询,从2000年至今仅有5篇论文。综合相关研究数据和研究内容等因素的分析表明:我国创业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创业教育实践的研究正在兴起。但相关研究论文总数还相对较少,且高质量论文和高级别期刊论文极少,研究层次不高、深度不够。
第三,在近些年的创业教育实践研究当中,实证调查类的研究和以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方式的系统研究开始涌现。首先在实证调查类研究中,有的结论指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拓展创业实践新思路,强调了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有的研究结论则对我们进行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提供了参考依据与启示。其次,一些学者以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方式对创业教育及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如余瑞玲在其硕士论文中强调了创业教育要多样化,要满足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需求,要考虑大学生的专业差异和个性差异等问题。王树生在其博士论文中对创业教育及实践问题,特别是对中国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等内容进行了概述。以上这些方面的研究对于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起到了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现状
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其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事件来看,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从清华大学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始追溯。1998年5月,清华大学举办了中国最早的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竞赛期间,学校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讲座、培训和创业沙龙,对普及创业知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1999年,由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北京成功举办,竞赛汇集了全国120余所高校近400件作品。大赛的举办在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轮创新创业的热潮,孕育了视美乐、易得方舟等一批高科技公司。2000年,共青团系统组织的创业计划竞赛在全国开始普及。应该说,从1998年开始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和深刻影响,不仅充分证明了创业教育实践的重要价值,而且极大地推进了国内创业教育及其实践的长足发展。可以说,在世纪交接的时刻,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已开始形成一股热潮,并注定在新的世纪里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从2002年开始,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进入了政府引导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试点推进、项目引入与政策支持“三位一体”齐头并进的工作格局。
首先,为扩大高校创业教育的范围,进一步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在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上,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2002年4月,教育部选择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引导试点学校通过不同方式对创业教育进行实践性探索。2008年,教育部又立项建设了30个创新与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随后,教育部高教司将试点经验汇总整理,分别于2006年和2011年公开出版了《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和《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经验汇编》两本创业教育实践经验总结方面的著作。这一时期,各高校系统梳理了自身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形式与内容,为创业教育实践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
其次,2004-2005年,由政府主导的创业实践教育项目SIYB和KAB等被引入国内,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的推广与应用,为传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项目化、模块化、系统化运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006年,由国家14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能力。这一政策文件的出台,强调了创业指导与培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为各类创业实践教育项目的普及与推广提供了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第三,在2008-2012年教育部陆续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等4份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专项文件中,有3份明确强调了创业教育实践的重要性,并分别从教学原则、活动开展、项目推进和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为创业教育及其实践全面系统的开展与落实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总体来说,1998年-2012年这十余年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及其实践正在全面深入地推进,试点院校及部分重点大学以其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及其活动形式,对创业教育实践进行了全方位、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诸如清华大学的“创新环”模式、黑龙江大学的“三创”人才培养模式、中南大学的“八化”人才培养模式、温州大学的“三级联动”学生创业实践等特色模式,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系统化构建、科学化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虽以创业竞赛、创业实践课程设计、创业论坛等各种不同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实践,但其的创业教育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英国等高校创业教育实践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是存在模式构建、师资储备、课程设计、活动安排等诸多方面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的要求,迫切需要创业教育相关理论的指导和借鉴国外创业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为此,综合创业教育实践研究现状及其活动发展情况,我国的创业教育实践普遍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或者偏重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偏重创业实践的培训活动,创业实践活动存在着形式化、边缘化、浅层次的问题,与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实践差距较远。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多集中在事实呈现或经验介绍,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对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系统研究。出现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缺乏系统的且具有操作性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这已成为困扰我国创业教育长远发展以及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性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教育 问题 对策
近年来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中悄然兴起,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不但给全社会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给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道路。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这一全新教育概念。指出创业教育对于培养个人的首创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等技能非常重要。我国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末,作为国家“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司“劳技处”牵头,成立了该项目的国家协调组进行教育的实验和研究。2005年8月,KAB创业教育项目引入我国。
然而,人口大国所有的现阶段社会就业难问题,向新生的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发起挑战,由于起步晚而落后西方诸国的现状,也增大了当下高校界创业教育模式向适应社会经济体制的教育理念、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的压力。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仅1.6%的人自主创业。与此同时,大学生创业者中,名牌大学生比例小,本地大学生比例小,只占所有创业大学生的1%~2%。与此同时,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之弊端也先后浮出水面。
一、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不足和经费紧张阻碍了高校进一步开展创业教育
在师资方面,首先,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专职人员比较缺乏,不能够满足创业教育教学的需求。据调查,在我国二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41%的高校既没有专职教师,也没有兼职教师,34%的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由校内就业工作人员、学生工作人员、经管学院老师或外聘教师兼任,仅有25%的高校有专职教师。而专职教师的队伍大都是“两课”教师、政工人员、学生管理人员等转行而来,普遍存在着创业实践经验很少,对创业教育规律把握不够,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较差等问题。
其次,创业教育师资数量不足应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需要有足够数量的教师队伍做保障。在各大高校中,由于老师的缺乏,仅有少量高校开设了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部分高校甚至从未举办过创业知识方面的讲座或是竞赛。
第三,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当中,具有心理学、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等专业背景的综合性人才比较缺乏。清华大学教授张健、姜彦福和林强指出:“创业是一个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现象,不同学科都从其独特的研究视角进行观察和研究,这些学科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而从调查研究中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中,超过半数的教师专业知识背景为其他学科,其次为教育学,拥有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背景的人相对较少。
第四,创业教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比较薄弱。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加强了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其中还涌现出一批科研骨干,但是总体上这支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还很低,科研成果较少。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的数据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从2000年到2010年创业教育教师每年在全国各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数量,虽然有了较大的增加,但是大部分论文质量不高,内容大同小异,缺少创新,缺乏较深入的理论探索。另外,关于创业教育的实践方面的论文更加匮乏。
第五,许多高校创业教育的老师缺乏创业经验,很难给学生有效的创业指导。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需要授课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讲授技能,更应该具备扎实的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在对教师参与学生创业活动指导的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虽然众多高校均以不同的形式开展了各种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但大学生真正将创业计划转换为创业实践的比率不到10%;任课教师能真正定期指导学生创业活动的比率不到13.2%。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改革创业教育教学方式,加强创业实践,创造性地组织和开展创业活动,使大学生真正走向自主创业的道路,是指导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关键点。
经费紧张的原因是目前高校普遍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财政性投入和学校自筹经费对创业教育的支持有限,而且社会投入也因为创业教育的回报存在周期性长和不确定性等问题而积极性不高。
(二)政企对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薄弱使得大学生创业实践不足
虽然创业教育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仍然是“走过场”居多。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式的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建构起来,大学生创业缺乏相应优化的机制和环境。
首先,学校内部的文化氛围、培养目标、激励导向、评价体系都未能向创业素质培养倾斜,其次,社会传统文化惯性给大学毕业生在创业的人际环境上带来了负累,社会对创业的态度未形成支持、鼓励的氛围,这些外部环境因素对特别需要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的大学毕业生存在较大负面影响;再次,对于政府层面,虽然个别的地方政府在税务、工商、贷款给予创业大学生提供了一定的优惠政策,但由于大学生并非我国现有创业大军的主体,这些政策只是短暂的、非普遍性的,带有很多附加条件的,另外我国的企业制度、人事制度、投融资制度上也很少见有对大学生创业的特殊政策,总之,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法规。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育工程,需要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创业环境。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专业、明确地方向指导
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高校自身应加强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国家及省里组织的有关培训,或到企业单位挂职锻炼,选拔与培养一支善于实施创业教育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主动参与创业教育。通过高校主动向校外各界聘请专业人士担任兼职创业教师,与高校教师合作讲授创业课程,以此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从而提供创业教育的质量。
(二)寻求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深度合作,缓解经费紧张问题
为弥补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师资和资金不足的困境,应广开门路,主动寻求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一方面是引进政府人员、社会创业指导与咨询机构等介入到高校的创业教育与指导之中,由专业人士、专门组织和专门的机构进行专业化的服务和咨询,实现创业教育与指导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实现创业教育社会化、专业化的新模式,以此解决高校创业教育师资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高校主动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尤其是在创业培训方面,可以与政府部门共同组织或者主动承办的形式,以此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的创业教育存在的资金问题。同时高校应以积极主动开拓与企事业单位在创业教育中的合作,鼓励企事业单位以不同形式参与和投资高校的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2]张宏军,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3]施永川,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4]刘晓,黄勇明,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
[5]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6]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研究
[7]严毛新,高校创业教育的两难选择及展望
[8]左殿升,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9]李晓峰,王斌,郑洪燕,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10]王彩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发展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今时展,缓解就业压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大学生就业形势谈起,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指出了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要遵循“大学生自主,政府支持、高校引导”的方针来全面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为大学生打造新的就业平台。
一、引言
最近几年,我国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就业问题自然成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乎社会和谐、民心稳定的大事,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和解决就业,是当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手段,这在当前总体就业形势紧张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也相应持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为592万人,2010年已经达630万人,而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除了没有相应增长,反而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也将造成现有岗位的严重流失,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创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同时也带来创业的机遇,正所谓“危”中有“机”,危机孕育着机会。创业可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创业往往具有就业的“倍增效应”,新创的企业通常具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有利于拓展就业途径。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意愿低,缺乏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虽然国家及各省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持大学生创业。然而,在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很低。美国大学生毕业的创业率为20%,中国大学生的创业率不到1%。同时,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也非常低。
(二)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即使是在高校创业教育较为成熟的美国,也依然存在着相关师资不足的问题。相对于美国著名的大学而言,中国的高校普遍严重缺乏那些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的师资。这就导致了国内大学目前在开展创业教育和研究方面的能力不足。
(三)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缺乏有机结合
实施创业教育的高等学校,有的是以学校的理论教师为主,同时聘请校外的一部分兼职教师,有的是临时组织起来的一些教师,或者是相应的科研机构组织实施创业教育工作。这些教师专业化能力不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达不到有机结合;所实施的创业教育,没能实现系统化,达不到创业教育的目的。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一)对于大学生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要积极转变就业思想,树立创业观
大学生自我创业的关键还是在于大学生自己。现代大学生要逐步树立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观念,绝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社会在进步、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到处都存在着竞争,同时也存在着机遇。人们只有不断增强自主意识和应变能力,才能赢得主动,最大限度地发现和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
(二)对于高校来说,“该出手时就出手”,积极引导,改变教育模式,培养创业人才,加强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校在大学生自我创业中所起的作用和所能提供的服务是多方面的,包括创业指导、资金落实等,但其主要角色是提供比较规范、适用、系统的创业教育。
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在校期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学习知识、全面提高素质,在踏实学习的基础上创新,在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创新基础上创业。
(三)对于政府来说,“扶上马,送一程”,政府扶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源
政府可以从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制定扶持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对相关的行业或企业,既要给它们政策,又要给它们责任。对实施创业教育的高校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五、结语
大学生在祖国建设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当前,积极引导、鼓励和带动大学生创业对于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如何让豪情满怀的大学生将美好的创业意向变成创业行动,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需要我们政府乃至整个社会各方面的不断探索和共同努力。
摘要:在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和经济结构面临调整的宏观背景之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也面临着供需失衡的问题,大学毕业生的供给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社会的需求,进而引发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这方面,大学生创业可以说是新时期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突破口,但与此同时,我国大学生创业机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不利于推动大学生积极创业,亟需实现政府与高校的联动,以完善我国大学生创业机制。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机制 发展现状
一、创业机制: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突破口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国更为重视高等教育,以更加积极的政策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了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2008年我国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为550余万,这一数字在2014年达到了727万之多。但是,在我国大学生数量快速增长的前提之下,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却不容乐观,自2008年开始,我国GDP已经告别高速增长的模式,GDP增长的速度有所放缓,宏观经济结构也面临着转型。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率与大学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国大学生就业率却不容乐观。
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具体路径来看,其可供选择的策略颇多,比如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推进校企合作等等,但这些策略最终能起到的作用都难以与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相企及。一方面,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仅能够解决单个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创造更多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高校作为我国科研成果的产出基地,其要实现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必须由具备一定创造力的群体来完成此项任务。而大学生无疑是最佳人选,他们通过自主创业,可以有力地推动我国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进而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内在的动力。而经济结构的良性调整,又必然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环境。但由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机制不完善,导致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很低,且成功率不高。因此,创业机制可以说是关系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重大问题,其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二、现状考量:我国大学生创业机制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应然的角度来看,只有在相对完善的创业机制的支持之下,我国大学生创业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但从实然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机制是存在问题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国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据麦可思中国2012年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项调查显示,缺乏管理经验是导致大学生自主创业失败的重要因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缺失,具体来看,高校创业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并没有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当前,只有少数高校设置了关于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大多数高校并没有设置这方面的课程。但即便是设置了创业教育方面课程的学校,也是将其作为选修课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二是在创业教育方面的师资缺乏。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创业教育的课程实践性很强,要求其教师具有相应的创业实践经历,否则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从我国高校教师结构来看,其多为学术工作者,即便是有些企业家进入高校从事教师工作,也是兼职教师,偶尔给学生上一次课,这使得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脱离实践。从这个角度来看,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缺乏,也是导致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
三、政府与高校联动:完善大学生创业机制的出路
毫无疑问的是,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机制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缺少了政府的有效支持,大学生创业活动无从谈起。同样,没有政府构建良好的创业环境,高校创业教育也难以顺利实施。基于此,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法律体系。要保障我国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政策的连续性,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是最优路径,我国应积极制定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法律、法规,对于各项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执行进行明确的说明,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二是简化程序,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门槛。为了破解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难的问题,政府可以适当降低大学生公司注册资本的限额,并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政府还可以进一步增加大学生以知识产权出资的比例,以推动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自主创业。三是建立大学生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政府应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大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创业技术、创业信息服务,化解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困境。
参考文献
[l]范龙,尹琦.大学生创业定位与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2]杨艳萍.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教育模式[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1(6)
[3]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问题;优劣势;建议
一、研究背景
(一)大学生创业的兴起
在我国,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大环境的驱动下,部分大学生群体为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圆梦人生,浩浩荡荡的加入了创业大军。另外,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剧增,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现,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经济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更多的大学生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状态下,开始自己的创业之旅。
(二)当前政策下的创业意义
总理曾指出以创新带领创业,以创业带领就业。我们大学生应顺应潮流发展,关键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打破一切体制机制的障碍,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自主发展的精神在全体人民中蔚然成风。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自然禀赋”就会充分发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动机”就会更新换代升级。
二、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问题
(一)创业资金不足
目前大学生创业资金来源十分有限。只有小部分家庭可能会给予同学资金资助,但因为大学生本身自尊心强可能会拒绝资助。而打工收入微乎其微,根本不够支撑创业开销。如果通过找合伙人或者风投机构融资筹款,往往会因为大学生创业计划书不太完善或创业计划真正的技术含量不够高,创业计划方案是不是可复制等原因,看不上大学生创业的项目拒绝投资;大学生创业项目没有资金担保也很难在银行贷到款。而对于这些,你需要出示一套周全的可行性分析论证与实施计划,增加融资成功的可能性。
(二)市场敏感度不强
大学生的市场观念较为淡薄,对市场的不熟悉,对市场的管控力度不够,不能把握市场的大方向。市场并不是孤立和静态的,而是被各种因素影响且不断变化的。在创业初期,大学生往往缺少市场调查,选择自己兴趣所在或者技术入门门槛低的行业,忽略走的距离近,不能了解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它如何满足人们的需求,前景如何等问题。不少大学生很乐于向投资人大谈自己的技术如何领先与独特,却很少涉及这些技术或产品究竟会有多大的市场空间。就算谈到市场的话题,他们的计划也就仅仅包括花钱做广告而已,而对于诸如目标市场定位与营销手段组合这些重要方面,则全然没有概念。其实那些先进的东西不一定能引起投资人兴趣,相反,对那些技术含量不高,但却能切中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常常会得到投资人的青睐。同时,创业者应该有非常明确的市场营销计划,能强有力地证明赢利的可能性。
(三)无相关管理经验
大学生读书期间学到的仅仅是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由于大学生对市场、营销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很难一下子胜任企业经理人的角色。自主创业不仅需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更需要有管理企业,带领企业发现的能力。一个聪明的创业者往往不需要自己去努力,而是利用管理魅力来让别人来帮助自己实现创业的梦想。对待这个问题,大学生往往是用简单的理论掌握对待事物发展,最终导致失败。因此在校期间多参加社团、学生会工作积累经验,学习和掌握管理常识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初期创业,创业者往往会想的特别美好化,只幻想成功后带来的喜悦,而忽略许多现实的问题,缺少应对准备。这些问题一经出现,创业者心里往往会产生巨大压力,一旦得不到好的疏解的话就会出现发展瓶颈,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及项目的可行性。因此在做事之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以全新的状态迎接新的挑战就显得特别重要。
三、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一)充满活力
大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有着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他们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无太重负担,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信心较强,对自己认准的事物会有激情去体验,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创业事业中。
(二)知识层面高
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性的知识,他们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是一个知识、智力和活力都相对密集的群体,他们享受了专业领域的分工,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用智力换资本”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和必然之路。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就因为看中了大学生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而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因此,知识资源成了大学生创业的最大优势,如IT业等。
(三)富有创新精神
大学生有强的领悟力,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善于接受新事物。思路活跃,创意新颖,能将所学的知识很快内化为能力,外化为创造。创意能力影响着创业实践的特质,是促使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主要包括在专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创意,是创业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学生创业者一定具有独立性、求异性、想象性、新颖性、灵感性、敏锐性等人格特质,而这种特质正式一个创业成功者不可缺少的。他们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而这种创新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源泉,具有创意就意味着创新,创新能力来源于创造性思维。因此,富有创新精神成大学生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
(四)积累经验
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好处在于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无论成功与否,创业经历都将成为将来大学生驰骋职场的宝贵财富。
(五)国家政策
最近几年,对于大学生创业群体,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辽宁为例,为支持大学生创业,辽宁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享受到税费减免、贷款贴息、政策培训甚至无偿使用办公场地等政策。辽宁各市共青团组织及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还面向大学生开展了免费创业培训课程,聘请有丰富实践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及工商、税务部门的专家,讲授创业认知、市场营销、如何选择项目、如何选择经营地址及如何办理工商注册手续等课程。
四、大学生需要给予的帮助
(一)实习机会
学校应提供给大学生更多的实习机会,让他们在校期间就有机会历练自己,积累经验,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为以后创业打下基础。
另外,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帮助联系创业成功的同学形成帮扶活动。使优秀企业家是通过自身创业经验和企业实力为创业提供智力或物力支持,为其就业提供岗位。
(二)创业老师指导
以沈阳工程学院为例,团委及各二级学校均设立创新创业教研室,教师宣传创业就业政策和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引导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坚定学生创业信心。当学生创业遇见困难时,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如能提供有好法律条文的指导、税收优惠解答等,提高同学的创业能力,规避创业风险,增强创业就业实效。
发挥优秀企业家传帮带的引领作用,加强对创业者的指导,使创业者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能够迅速步入正轨,提升所创办企业的整体实力,进一步创造经济价值。
(三)提供创业场地
大学生创业需要场地,而面临房价昂贵,租房开销较大这个问题,政府、大学、非营利性组织和风险投资家创建的可根据学校人口建立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办公场地、设备、甚至是咨询意见和资金。在企业创办初期或者企业遇到瓶颈时,提供资金、管理、资源、策划等支持,从而帮助企业做大或转型。
(四)提供创业奖学金
政府或学校应提供创业奖学金鼓励创新创业意识强、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并取得一定成绩的优秀学子,从而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创新创业素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
五、总结
大学生创业任重而道远。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前不能盲目自信,应充分考虑市场前景及自身条件,确立可行方案。现阶段,我国政府出台的策略都非常适合有利于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发展,风投机构也应该在这关键时刻积极挖掘大学生创业团体的价值,政府及学校应提供给大学生创业群体灵活且务实的帮助,促进创业计划的顺利进行。大学生创业群体应把握住这个机会,争取得到风投机构的资金支持,把握住政策的大方向,为创业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一、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教育部有关部门2008年年初对全国近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表明,75.97%的大学生认为开展创业教育很有必要,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希望学校开展有效的创业教育。目前江苏省85%的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20%的高校自编了创业教育教材或辅助教材,60%的高校建立了创业教育专门机构和专兼相结合、以专职为主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30%的高校建立了学生创业科技园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涌现出不少有影响力的创业典型和创业成果,提升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水平和质量,培养了一批创业人才,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8年,江苏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基础上,将中国矿业大学等13所高校确定为全省首批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观念
江苏省作为全国的一个教育大省,而且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省内各个高校的创业教育观念还是比较开放的,各项创业教育的活动也开展的有声有色,但还是有少部分学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观念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这些学校面临大学教育质量的评定,学生就业率是他们重点关注的指标,学校不希望开展创业教育影响到了学生的就业率,进而影响到学校的声望,这些高校的创业教育往往以追求学生就业率为目的,在意识上抵触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教育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这些学校的教师对创业教育重视不够,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欠缺创业的能力和经验,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敷衍了事,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
(二)创业教育体系
1、学生个人层面。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只占调查总人数的53%左右,说明目前江苏省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人数并不是很多,而且即使有一些人参加了创业教育,但并没有表现地很积极,大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参加创业教育目的是什么,往往抱着先试试看,创业不成可以再去就业的态度,并没有认真思考毕业后自己是否一定要创业的问题,没有明确的目标,参加创业教育积极性不高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些都表明学生并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创业观,没有创业的热情。
2、学校层面。目前高校提供的创业教育课程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创业、就业需求,尽管学校的创业教育活动运作已经很成熟,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究其主要原因,目前的创业教育多由高校开展,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都是由学校老师决定,比较陈旧,没有考虑学生个人因素。同时学校不注重学生创新素质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没有发动教师参与创业教育课题研究,参与创新实验室建设,参与研讨活动,目前江苏省只有很少的学校自己建立或者与企业合办了创业基地,一些开办了创业基地的学校由于行业范围分布窄,不能为各专业的学生了解各行各业,深入实践一线,激发创业灵感提供保证,不能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施展身手的空间。
3、政府层面。2008年江苏省财政专门划拨了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全省首批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建设,而且出台了各项支持创业教育的政策。这些政策和资金扶持对创业教育的开展注入了动力,但是大学生对目前在创业教育中政府的作为并不是特别满意,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显示在执行层面出了问题,一些单位及人员截留大学生创业教育资金,一些学校及培训机构以自身利益为最高追求,曲解政府的创业教育政策,这些都使得政府的资金和政策不到位。另外政府不注重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使得企业缺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机会和设施的动力,因此大学生对目前的创业教育没有信心。
4、企业层面。江苏省虽然企业比较多,当中还不乏许多的外资企业,但是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有供大学生创业的创业基地或创业园,企业到学校开设创业教育讲座的机会也比较少,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及热情度不高。因为企业往往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提供创业实习机会和创业基地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务必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而且企业担心通过巨大的成本培养的人才将来很可能自己开办企业,并不能为己所用,同时由于学校不重视与企业合作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主动联系一些企业,限制了企业参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程度。
(三)创业教育模式
1、调查发现超过80%的学生认为目前江苏省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比较单一。当前的创业教育多是采用教师授课的形式,教授内容主要是理论性的内容,工商税务、金融保险、经济法律等创业的实务知识,以及制定创业目标、拟定创业计划、实施创业构想等创业基本程序和小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则相对欠缺,教、学、产脱节,无法从理论上来解释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而且创业教育以学校为主导,不注重与企业、研发机构的联系,不能够加强与政府机构的合作,这样就不能根据社会需要和国家政策来调整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2、大多数学生期待的是创业教育能够加强学生个人、学校、政府、企业四方的合作,但现实情况是目前的创业教育主要由教师上课,根本不考虑多方的合作,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模式很难增强学生的创业激情,而且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往往是纸上谈兵,没有经过直接承担决策责任和市场风险的锻炼。有时候高校还采用创业论坛、讲座、创业计划竞赛、“小老板培训班”等创业教育模式,这些模式在南京师范大学就开展得比较好,但是这些模式作用往往不明显,学生参加完以后只有很少的体会,对学生进行创业的帮助较小,只能作为创业教育的一种辅助模式。
三、推动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思考
从大学生自身方面而言,需要加强学习与锻炼。虽然有创业热情还不够,还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做好相应的准备,认真学习创业相关理论与知识,并且要多到企业参加实习以提升自己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与经验。
从高校方面,不仅需要积极培育优秀的创业师资力量,对大学生从进入大学到毕业提供全程的创业教育,而且对于创业课程更要突显实践性。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的产物,其培养模式和人才定位不同于研究型的本科院校和体现技能特征的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独立学院的特色,适应市场对高素质应用型营销人才的能力因素要求和岗位需求,搭建专业基本素养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步培养框架,形成相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交叉融合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要体现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符合高素质应用型营销本科人才岗位需求划分的三种路线,即市场助理、市场经理、市场主管、市场总监;或客户代表、客户经理、销售主管、销售总监;或营销策划助理、策划策划员、营销策划主管、营销策划总监。
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是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和市场对营销本科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单纯强调专业课程的系统化和广博与精深,或者片面强调某项技能的熟练,不符合面向未来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围绕市场营销专业的整体课程体系框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包括:一个目标和三个层次。“一个目标”,即培养一个专业核心能力(指营销实战能力);“三个层次”,即基本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综合技能层次。
1.基本技能层次培养基本能力。具备政治人文素养、人际沟通与组织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自然科学素养等基本技能是高素质应用型营销本科人才的一项基本能力,是其胜任市场助理、客户代表等初级岗位的前提。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技能层次设计了寒暑假的社会调查与实践、假期支农支教活动、日常的社区服务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掌握如何认识和了解当前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何发现企业现有产品的不足和寻找尚未满足的市场需求的能力。通过广泛的校内社团活动,以及院内、省内甚至全国的大学生辩论赛、演讲比赛等竞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和口头表达能力。对于日后从事产品销售和营销策划相关工作的营销专业学生来说,高超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其与客户沟通的基本素质。
2.专业技能训练培养专业能力。市场营销专业的最大特点实践性特点,学生的营销实战能力高低决定了其就业竞争力的大小。所以,学生对一个地区的制造业、销售业、物流业中的典型企业的市场调研、产品销售等营销实践活动要有清晰的了解,这一能力要通过专业认识实习环节来实现。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素质和提高专业技能的核心环节,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案例教学环节训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模拟训练环节和角色扮演训练学生的某些营销技能。
3.综合技能环节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市场营销高级岗位所需的一种革新能力,这种能力通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程、市场营销仿真模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参加校内外各种创业竞赛和校内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等综合技能环节得到锻炼。毕业设计(论文)是对高素质应用型本科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检查的重要环节,学生在选题、写作和答辩等环节中充分锻炼实践创新能力。采取学生在校外的实习基地与校内大学生创业中心顶岗实习的环节,使学生熟悉特定岗位的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特定岗位的工作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参加创业大赛与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通过写作创业计划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核心环节的实施与考核
1.社会调查与实践环节。社会调查与实践是营销专业学生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全面认识社会的重要方法。基本技能环节中制定前两年学生实践训练计划,安排一年级学生参加寒假社会调查、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二年级安排寒假进行专业调查、暑假进行专业认识实习。学生利用假期或者就某选题完成调查任务,或者选择一个单位深入下去进行实践体验,结束后撰写实践报告,在新学期开学4周内以班为单位进行交流、答辩,评定成绩,推荐优秀报告。
2.专业核心课程的案例教学环节。市场营销学、服务营销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是每门课程选择5-8个典型案例,精心设计讨论话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采用大班交流与点评以及分组对抗辩论等形式深入和共享讨论成果;案例讨论的成绩以20%计入本门课程的考核成绩。
3.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对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检查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毕业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并能否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过程。利用培养计划中的半年(甚至一年)时间,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或知名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理解论文任务、项目调研、资料查阅、方案设计、技术实现等具体要求方面能得到好于或相当于校内毕业设计所能得到的锻炼和提高,而且对于在企业环境下如何系统地进行产品销售能得到亲身体验,实现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就业”一条龙。毕业设计的考核采用现场答辩与实习表现相结合的5级评价制。
4.市场营销仿真实验环节。为了在校内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锻炼学生根据市场环境运作企业的能力。市场营销仿真实验室配置因纳特市场营销模拟平台,在电脑上全程模拟企业的运转过程,从企业的建立、市场调研、产品研发和设计、产品促销与销售、企业资金的运用与管理等方面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的实战模拟成绩和市场报告核定每个企业的成绩,其中每个学生建立的企业其实战成绩通过企业的资本额、产品销售量和销售额、市场区域和市场份额等指标衡量。
5.创业竞赛环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市场调查分析专业竞赛等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是锻炼营销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又一综合实践环节。各项竞赛比赛内容包括写作创业计划书、ERP软件模拟和项目答辩等环节。各团队通过创作计划书,模拟真实企业运行过程,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成员群策群力,锻炼团队合作意识,答辩环节思维缜密,口若悬河,锻炼学生一流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