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1: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医药专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2.11.002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11-0003-02
中医药信息学是中医药学与信息学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21世纪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中医药学与信息学相互结合成为必然,它将推动中医药信息数字化建设与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传承中医药文化,创新中医药学,发展中医药信息学,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快速实现,是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员的责任之一。构建中医药信息学知识服务平台,必然需要中医药学、图书馆学、外语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组成专家团队,共同研发构建,才能为中医药信息学的发展与创新提供更好、更深层次的知识服务。
1 构建中医药信息学知识服务平台的意义
中医药专业图书馆是存储中医药科技知识的宝库,也是传播中医药知识的重要信息枢纽,更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医药信息学知识服务平台,为科研和医疗人员提供知识服务,对中医药信息学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实现中医药信息资源的深度整合
信息资源是知识服务平台建设之根本,实现中医药知识的准确定位、快速获取和利用是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的最终目标。在信息资源建设中,一方面要基于用户需求采集相应的中医药信息资源;另一方面,要对类型多样的中医药信息资源进行重新组织、整理加工,深度揭示其知识的内涵。资源类型包括图书期刊、声像缩微、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研究报告、专家信息、机构信息等。在追求资源全面的同时,坚持通用资源优先的原则,利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标准的元数据和规范的数据库结构,科学地实现中医药信息资源的超强整合,以满足中医药信息学研究与发展的需要。
1.2 发挥重要的支撑平台作用
进入21世纪,虽然我国中医药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也还存在信息获取、转化与共享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搭建中医药信息学知识服务平台,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中医药知识的获取与信息的转化能力,通过信息数字化建设与网络化技术来提高中医药信息的共享能力。另外,中医药信息学知识服务平台亦是中医药专业图书馆为中医药教育、科研和临床提供知识服务的重要支撑平台,具有承上起下的桥梁作用,对传承和创新中医药学、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基金项目:2008年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08FY120200-1)
通讯作者:李莎莎,E-mail:
1.3 推动中医药信息学科的发展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所在,数千年来经久不衰,为大众的健康和民族的昌盛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1世纪,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形成了新兴的学科――中医药信息学。作为中医药专业图书馆,搭建中医药信息学知识服务平台,其目的是对中医药学信息实施有效的管理,促进资源的利用和共享,加快中医药信息的知识转换,实现中医药信息的获取、转化、传播与利用,促进中医药信息学的深度研究。因中医药信息学在技术与支撑服务的研究实践中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利用中医药信息学知识服务平台对中医药信息学的内涵和原理进行研究,将丰富和完善中医药信息学的理论基础,从而推动中医药信息学科的整体发展[1]。
2 构建知识服务平台的人员结构
中医药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是围绕着信息资源的挖掘、整理与利用而展开的。图书馆构建中医药信息学知识服务平台,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中医药信息资源,构建专题知识库,实现知识的准确分类、快速定位和便捷获取与利用,为中医药教育、科研和临床提供一站式的知识服务。中医药信息学知识服务平台的构建,必然需要中医药人才、图书馆人才、外语人才和计算机人才等复合型全方位人力资源体系的支持。
2.1 中医药专业人才
中医药学是我国具有原创精神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学科之一,为适应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加快中医药现代化的步伐,中医药专业图书馆也必须要有中医药学的领军人物、技术骨干和优秀的青年中医人才以及多学科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才能完成中医药学文献的采购、分编、主题标引、收藏、加工整理、提供知识服务等重要工作。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才能做好信息资源的分类、主题标引,资源整合及满足各层次用户的答疑解惑;其次,要有善于学习、深入领会中医药学精髓,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将最前沿的医学信息准确传授给学生的教育人才,起到传承、发展、创新中医药学知识的作用;第三,需要有既懂得图书馆的宏观管理,又有经营理念和信息知识服务方面的中医药管理人才,才能保证图书馆从全局的高度对中医药资源进行配置,对采购、流通与知识服务等环节实施有效管理。
2.2 图书馆专业人才
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图书馆员应是既有专业背景,又善于服务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因医学期刊图书信息的著录、分类、深加工、数据挖掘、构建元数据等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都需要图书馆专业人才去完成。数字图书馆建设应该在图书馆人才的专业理论和方法指导下,与计算机专业人才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为搭建中医药信息学知识服务平台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动力,以满足中医药信息学研究与发展所需要的学科化服务。21世纪的图书馆员不能只为用户提供传统的信息服务,应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努力成为用户的信息向导及网络信息专家。特别是当用户提出某些具体问题时,要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能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增值服务。
2.3 外语专业人才
随着中西医文化交流日益广泛,外文图书与期刊及电子资源也是中医药专业图书馆采购和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外文医学信息的管理、加工整合、传播与利用都需要外语方面的人才去完成。所以,要求外语人才不但要具备扎实的外语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能够担当起外文医学文献的翻译、组织、整合、管理和信息咨询服务等重任。随着中医药学的快速发展,中医文化已经走向世界。因此,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只有引进复合型外语人才,才能建立健全中医药信息学知识服务平台,为中医药信息学的深度研究提供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知识服务。
2.4 计算机专业人才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使计算机技术渗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科技进步与创新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中医药专业图书馆构建中医药信息学知识服务平台,也必须依赖于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支持,才能有效地实施平台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成资源建设、资源管理、信息服务和用户信息等四大系统的建设。要把馆藏的大量纸质信息资源转化成数字资源,连同多媒体、声像及网上资源,通过数据集成及多种技术,实现库与库的融合,完成一站式检索,达到资源共享,实现提供高质量信息服务的作用。计算机专业人员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创新,对中医药信息学知识服务平台进行完善、更新和维护,确保中医药科研人员能够得到实时、精准的医学信息。
3 小结
总之,中医药信息学知识服务平台的人员构建,不但需要全方位复合型人力资源体系的支持,还要在此基础上建立各专业初、中、高级多层次的人才组合,培养和吸收中医药信息学的各类复合型人才,组成一支研究中医药信息学和构建中医药信息学知识服务平台的专业团队,充分发挥知识服务平台的支撑作用,以促进中医药信息学的快速发展,加快实现中医药信息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此外,在“十二五”期间,中医药专业图书馆还要建立健全各种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中医药信息学知识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更深层次的中医药信息知识服务。
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31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医专业学位的设置方案。方案提出,为服务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中医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中医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特设置中医专业学位。中医专业学位分为博士、硕士两级,含中西医结合及民族医。
中医博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Doctor of Chinese Medicine”, 中医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Chinese Medicine”。中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临床能力培养与中医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有机衔接;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临床能力培养按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或导师组负责制,教学方式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社会实践、跟师学习等多种形式,重视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总结与传承。考核方式分为学位课程考试、临床能力考核和论文答辩三部分。学位论文应结合中医临床实际选题,突出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来源:《北京青年报》)
【关键词】 动物药 药用资源 实验研究 长春中医药大学
我校中药动物药学科是中国药学会动物药专业组长单位,中药动物药已经建设成为吉林省教育厅第一批中药动物药重点学科;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动物药重点学科、中药动物药重点研究室、中药动物药二级实验室;是我校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我国北药基地的重要支撑条件[1]。
1
动物药的特点
1. 1
资源广
动物药取自于动物,目前已知动物全世界约200万种,但被人所利用过药用动物约3 500种,不足千分之二。我们于2008年出版的《中国动物药资源》一书收载的药用动物涉及10门、32纲、456科共2 215种及亚种,比1988年结束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新增加634种,是目前全国收录品种最全、种类最多的一部动物药权威著作。邓明鲁教授是国家中药材GAP专家组成员,参与讨论、起草、修改和修定的全过程,其动物药部分由长春中医药大学负责。并指导吉林省东丰药业、敖东药业梅花鹿、GAP基地建设工作,并于2004年、2005年率先通过国家认证,并指导吉林省长白山其它药用植物GAP基地的建设工作。我国植物药开发利用率达到四分之一。
动物药这一天然宝库的大门已被打开,对珍稀濒危物种必须严加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可持续管理是十分重要的[2]。
1. 2
活性强
动物药中的化学物质是极其丰富的,如一些大分子的肽、蛋白质、多糖、脂质类、酶类等,一些小分子的如从林蛙油中得到的1甲基海因有较强的止咳祛痰作用。人们公认的生理活性很强的一些毒素如蛇毒、蜂毒、河鱼屯毒、蟾酥毒、斑蝥毒、蜘蛛毒等亦早已被开发出药物。从纵条矶海葵Haliplanel1aluciae分离出是肝素抗凝作用14倍的抗凝血成分;从黄海葵Anthopleara xanthogrammia中提出的海葵毒素,其强心作用为目前医用强心甙的500倍等[2]。
1. 3
疗效高
中医学认为,动物脏器气味醇厚,为血肉有情之品,“同气相求”,较草本药物更易被人体吸收。因而能迅速起效,尤其在调养、补益方面效果明显。另外,动物脏器与人体相应内脏在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等方面具有诸多相似性,即有“以脏补脏”学说。在一些疾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
1. 4
效益大
临床常用的牛黄、麝香、熊胆、穿山甲、土鳖虫、全蝎、鹿茸、珍珠、白花蛇、蜈蚣、龟板、鳖甲、乌梢蛇、羚羊角、蛤蟆油等动物药材和以它们为主开发生产的中成药净创多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还难以计算,仅就单味动物药材而言,如蛤蟆油基原动物中国林蛙年捕获量3亿只,每只现市场低价8元,仅此年创产值24亿元,冬虫夏草每公斤10~20万,牛黄每公斤20万、鹿茸二杠每公斤5 000元,蛤蟆油每公斤4 000元等,经济效益巨大,而开展养殖加工又可以解决大量人员就业,社会效益同样可观。
2
我校在动物药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就
2. 1
组建了一支稳定的动物药教学和研究的学科队伍
自1962年起学校已有2~3人开始整理、调查、研究动物药,后为3~4人,1978年后队伍逐渐扩大,198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中药动物药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国家唯一动物药学位点),始终保持在8~10人。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合理。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8人;教授9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有博士学位者4人、硕士学位者5人。
2. 2
科学研究与成果
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等一批重要动物药研究课题,如“中国动物药资源的研究”“东北动物药资源的研究”“我国名贵珍稀动物药基础研究”“中药动物药学科建设及其实践”“鹿角资源及其开发研究”“蜂胶总黄酮研究”“鹿骨中抗炎多肽研究”“梅花鹿东北亚种冻干活性鹿茸质量标准研究”“中国林蛙不同种群及种质稳定性研究”“散生放养和圈养中国林蛙及林蛙油的综合比较研究”“长白山地道动物药材质量标准研究”等20余项,课题总经费1000余万元,获得专利5项,发表SCI、EI收载论文数十篇,转让新药十余项。取得了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年“中药动物药保护与应用”获吉林省教育成果科技进步三等奖,2008年“我国名贵珍稀动物药基础研究”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2. 3
已出版动物药专著多部
如《中国药用动物志》1~3册、《中国动物药》、《东北动物药》、《中国药用动物》、《中国动物药志》、《中医药用动物学》、《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动物药篇》1~9册、《中国动物药资源》、《中国林蛙与哈蟆油》等20余部专著。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动物药学术论文100余篇。
2. 4
培养了一批动物药高级人才
我校中药动物药硕士点自1985年起全国招生,是国家唯一一个硕士点。已培养中药动物药研究生30余人,分别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以及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从事着动物药及相关领域工作,成为动物药教学、科研、生产战线的生力军。
2. 5
在“东北动物药资源调查”、“全国动物药资源调查”及历届动物药研究生实习的基础上建成了全国中医药系统药用动物种类最多、动物药材品种最丰富的中药动物药暨药用动物标本室
收藏标本1 100余种。并于2007年建成了我国首个药用动物数据库。全面收集了我国两汉以来各类文献中的动物药数据,与660余种古籍文献、近3 000个期刊文献实现了关联,提供了8万多个古今方剂,6万多种动物药的知识元信息。回答了动物药“过去及现在如何用”的问题。
2. 6
成功发起、组织并主持了6次全国动物药学术讨论会
在长春、北京、黄山、上海、成都、南宁的6次学术会议,均有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相关学者参加,在国内外形成了较强的学术辐射力。我校现为中国药学会动物药专业组长单位,邓明鲁终身教授为中国药学会动物药专业组首席顾问,曲晓波教授为中国药学会动物药专业组长,编辑出版了6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收载论文500余篇,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动物药学术发展。
2. 7
在理论创新上有突破
1998年于国家天然药物资源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中药动物药三级资源理论体系的创立及其实践”一题,并在国内期刊发表,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我们把传统的资源学研究定位为一级资源。即对某一地域内的资源进行调查,对种类、数量进行统计,绘制资源谱,拟定开发和保护方案等。二级资源即在一级资源研究的基础上,对某一资源体又视为一个资源库,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综合技术手段打开这一资源库的过程,称之二级资源研究。三级资源是在二级资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对某一活性成分形成新药的过程。三级资源研究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多年来始终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
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起草了我国中药动物药发展的12年规划,从形势分析,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基本任务,优先领域,政策措施5个方面,首次制定了适合中药动物药发展的12年规划。
2. 8
我校从事动物药研究的多名教授已成为中国药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等多个国家级学会及省药学会、省中医药学会、省食品工业学会等中的动物药首席专家
曾参与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动物药研究中政策、法规等起草、讨论、修改、审定等工作。
2. 9
我校动物药科学研究新进展
2. 9. 1
鹿茸中次黄嘌呤的含量测定
鹿茸具有较强的抑制单胺氧化酶 (MAO)作用,次黄嘌呤是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我们首次建立了鹿茸中次黄嘌呤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测定法。对鹿茸药材及10批不同产地不同商品规格的鹿茸片进行了测定,考查目前商品鹿茸片的质量状况。测定结果与传统的质量评价经验相符[4]。
2. 9. 2
梅花鹿茸药材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以自分离的尿嘧啶、次黄嘌呤为标准品,对10批梅花鹿茸药材进行了指纹图谱的测定,确定了10个峰为共有特征色谱峰,主要的特征峰与相邻峰的分离度达到1.2以上,其他特征峰也达到一定的分离,峰尖到峰谷的距离至少大于该峰高的2/3以上,为鹿茸的质量标准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5]。
2. 9. 3
哈蟆油真伪鉴别实验
分别取舒兰、桦甸、内蒙古、青海的哈蟆油干品及伪品大蟾蜍输卵管的干品,通过电泳、凝胶成像及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建立了哈蟆油大分子的指纹图谱,为鉴别哈蟆油的真伪品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2. 9. 4
1甲基海因的合成
合成了从蛤蟆油中提取分离出的止咳作用与可待因相似、但无成瘾性、含量在千分位以下的1甲基海因,为动物药有效成分的产业化探讨出有效的途径。
中药动物药已经建设成为吉林省教育厅第一批中药动物药重点学科;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动物药重点学科、中药动物药重点研究室、中药动物药二级实验室;现已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动物药重点研究室、中药化学三级实验室的验收工作。被公认为国家动物药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产业技术开发等方面的优势强点。
参考文献
[1]邓明鲁,徐 丽.中国药用动物资源研究及其开发现状和展望[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6,12,(6):12.
[2]邓明鲁.中国动物药资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0.
[3]张 辉.中药动物药发展中现代科学技术应用问题的思考[D].第六届全国动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76.
关键词 研究生学位论文 网络评审系统 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Base on Dissertation Remote
Network Assessment in the University of TCM
WAN Zhiqiang[1], ZHANG Haomin[1], WEN Hongjuan[1], ZHANG Lili[1], SHAO Shuai[2], WANG Hongfeng[1]
([1]Graduate Schoo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117;
[2]Medicine Schoo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11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expanding of the proportion of graduated students in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quality of the dissertations has been significantly changed, and scope of the study has been expanded. Take X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scope of the study does not be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area, widely involv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clinical medicine, nursing, literature, chemistry, management and some other related professional. X University invited many professors of other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mplete the dissertation review in 2014, during this period,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long review cycle, high management costs, and inefficiency and so on. In order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we need to design an easy to use and high security system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dissertation review.
Key words dissertation; network assessment system; graduate education
X大学2014年度共有368人申请博硕学位,学位论文评阅工作量相对较大。由于中医药专业在X省高校、科研院所分布不均匀的局限性,X大学论文送审以省外院校及科研院所为主。
1 中医药院校学位论文评审的特点
从全国范围看,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较少,且中医药大学以外的其他院校、科研单位的中医学、中药学专业发展与中医药院校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论文评审很难在省内找到一定数量的评阅专家。论文评审需要送到省外高校,近五年来,X大学论文送审院校主要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贵阳中医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等高校。
中医药院校的专业领域较为独特,随着近年来交流的不断增进,中医药相关学科专家数量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总量是小的。地理位置相近的各院校之间的指导教师大多互相熟识。论文评阅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人情分,不太好意思提出尖锐的看法,也很少会给论文不通过。因此,作为研究生学位部门管理人员,亟需寻求一个更为合理的、有效的论文评价方法。
2 传统论文评阅的弊端
2.1 评审过程繁琐
传统学位论文评阅的方法主要是,X大学随机抽取部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将抽到的论文隐去作者和导师信息,编号,记录好编号对应的作者,将论文送至复印社打印。提前与送审院校研究生处联系,将打印好的论文邮寄至送审院校研究生处,送审院校研究生处领取论文,按论文方向将论文分发至各院系,各院系研究生秘书将论文发放至相关专业专家评阅,专家评阅论文后返给各研究生秘书,研究生秘书返回所在学校研究生处学位办,学位办将评审完毕的论文评阅意见书邮寄回X大学研究生处。整个工作十分庞大而复杂。很多学校大多只接收5~7所院校论文,邮寄的论文如涉及专业过多,或涉及专业在不同校区、不同医院过多,很多学校不愿意接收论文。特别是,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论文评阅意见书返回延误。加上往返快递时间,一般最快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②
2.2 论文评审费用高
送审论文需要印刷,1本硕士论文印刷价格大约在50元左右,1本博士论文印刷价格大约为100元左右,邮寄费用大概在每本10元左右,管理费在每本50元左右。这些费用占论文评审费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花费巨大。③
2.3 论文评审时间集中,工作压力大
从全国中医药院校看,学生多在3月份提交论文,很多导师在提交论文前,会临时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尽管学校有论文提交截止时间,但碍于导师情面,很多学生要在3月底才能提交论文。由于每个学校都需要将研究生的论文送到外校审阅,且各个学校发放论文评阅意见书的时间都为四五月,这一期间,全国的研究生处工作都比较繁忙。很多学校不愿意接收大量的论文。特别是很多学校同时接收10余所、甚至更多院校的论文,这无疑加大了高校研究生处学位办的工作压力。因此,学校在选取发放盲审论文比例时,不太放心选取过多学生的论文,怕给自己、给他人造成工作负担。由此可看出,这种工作方法,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束缚了学校发放论文的热情。
3 采用网络评审的优势
3.1 网络评审简介
现代计算机快速发展为网络评审体系提供了技术保障。网络评审可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利用互联网将更多的相关领域专家纳入论文评审专家行列,且学生的论文可以快速呈现到专家面前,同时,利用WEB程序开发技术,④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论文评阅方法。最大限度地对论文保密、对评阅专家信息保密,较传统评审方法更安全、更有效、更快捷。
3.2 网络评审节省资源,降低费用
传统评审方法,需要将送审的论文印刷,邮寄至送审单位(多为外省份)。通过快递公司邮寄论文,通过快递公司取论文,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采用网络审阅,环保、快速、省心,优势明显。
3.3 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基础材料收集好,只需给评阅专家网址(或二维码)、账户、密码,专家即可在网络端审阅论文,不受办公环境制约,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⑤
3.4 提前知道评审结果,便于安排答辩
专家审阅论文过程中,可随时提出评审意见,待论文评阅完成后提交论文评阅结果,学生收到评阅反馈意见后可及时修改论文,管理单位可随时了解评阅情况,以尽快通知各学科、各学院,各学院可根据反馈结果合理安排答辩时间。
3.5 建立评审专家库
网络评审经过几年发展,管理单位可对评审专家建立评审专家库。今后,管理部门可直接与专家交流、沟通,不再走传统的研究生处、各学院研究生秘书、专家这一繁琐的工作流程,直接同专家面对面建立关系,评阅论文。专家库的建立不受地域限制,可以选取更多院校、更合适的专家评审论文。
3.6 利于数据分析,指导管理者调整政策
网络评阅论文,数据更容易分析,管理者可清晰、直观掌握各年度论文评阅情况,有利于论文评阅工作的总结,及时调整下一年度的论文评阅工作方法和思路。
4 网络评审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1 年龄大的专家不习惯
年龄大的专家接触网络相对偏少,对网络评审工作还不适应。这要求我们开发更为清晰、便捷的网络论文评审系统。目前的解决方案是,如不习惯网络评阅,可在线打印学生论文及论文评阅意见书。
4.2 电子版论文暂不能实现快速标注服务
纸质版论文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标注,网络评阅论文暂时无法随意标记。目前可采取在线打印的方案解决,未来尽快实现一种简单、方便、快捷的网络标注服务。
4.3 网络评阅论文对软硬件有一定要求
网络评阅论文对专家使用的电脑系统、浏览器有一定的要求,目前兼容性还不够完善。论文评阅使用说明书的编写上,尽可能地把所有能考虑到的问题汇总编入。
4.4 培养用户习惯
目前国内采用网络评阅论文的学校还非常少,特别是中医药院校,尚处于未开发阶段。X大学尚未接到网络送审的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论文。由此可见,中医药院校的评审专家,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网络评审。
4.5 电子支付
专家评阅论文后,填写论文评阅专家费用领取单,由X大学研究生处学位办审核无误后直接支付。目前正与技术人员协作开发,争取未来可通过支付宝应用来支付评审费。
4.6 网上签名和盖章
网上签名已无技术障碍,电子盖章相对困难。目前的想法是,在线打印后,盖章,传真回X大学研究生处。
远程网络论文评审工作才刚刚起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未来,论文评审工作将会变得越来越快捷、安全、有效。
通讯作者:王洪峰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40204070YY)
注释
① 张德勤,龚道华,杨勇.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行网上评阅的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34-37.
② 封旭红.学位论文盲审区域合作的实践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22-25.
③ 吕向前.研究生学位上评审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13(6):27.
[关键词] 信息学;中医药;发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a)-122-02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是在长期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实践中积累、总结而形成的一种医学体系,与西方医学和其他传统医学比较,独具特色和优势。中医药以其自成一体的系统生命科学理论、诊疗体系及防治手段和方法为特点。中医药几千年来积累了浩瀚的古典医籍文献信息资源,据不完全统计,中医古籍超过1万种,但由于历史的发展,近代中医药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导致中医药学发展缓慢。人们开始摆脱学术上的门户之见,与时俱进,注意对信息的获取利用,改变了传统中医药缺乏严格的中医药信息工作这一状况。现代中医药学以其新的发展面貌,正在改变其传统的信息观。
1 信息意识的变化
我国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了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的雏形,8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此后我国很多图书馆与情报研究相继归并到图书馆统一管理。中医图书馆在情报一体化的过程中,也得到内涵的扩大和外延的扩展。在重视古老医籍的同时,开始对中医药期刊、会议资料、专利文献、学术论文的重视和利用,改变了传统的古老、信息量小、速度慢的状况。现代中医药工作者增强了信息意识,注意中医药文献的存储、传送、分析、整理、提供和利用。图书信息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2 馆藏的变化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的中医古籍超过10 000种,各种不同的版本超过37 000种;解放后出版的中医药书籍超过10 000种,中医药专业期刊超过100种,与之相关的生物医学期刊超过800种,刊载的中医药文献超过50万篇。中医药信息的发展引起世界生命科学工作者的关注:①现代图书情报最大的变化是随着信息化时代在变化,传统图书馆强调采访的质量,即以图书馆的实际收藏为评价对象;而现代图书馆则以检索质量取代馆藏质量,以满足读者需求的程度――文献信息的提供率和拥有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率作为衡量一馆优劣的标准。②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其追求的宗旨。在当代,中医既要重视对古籍文献的整理和开发,继承和弘扬中医的精髓,在信息需求多样化的时代,还要将文献以坐等的“物的传递”老模式转变为新、快、多样化的知识援助和知识提供。
3 中国中医药信息网的开发
中国中医药信息网是目前中国最大、建立最早的中医药专业网站,该网站应用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采用了强大的数据库支持。该网是1999年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与香港TCM-ON-LINEHOLDINGSLIMITED合资,共同建设和经营的。在获得国家连续投资和自主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外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国中医药检索中心已建立了较完善的计算机查询、检索服务体系,具有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优势,并已建设起一批行业的基础数据库,具备了大的信息储存量。网络上可供检索的中医药信息资源大体有以下几类:①网上图书馆目录,即联机公用检索目录(OPAC)。传统的图书馆只提供在本馆内查阅,国际互联网可以在馆际之间通过终端查找目录。②查找各种传统医学相关的数据库。如中国中医药期刊数据库(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制)、中国药学文献数据库(国家药品监督局科技信息研究所研制)、中国中医药报刊文献数据库、中国中成药产品数据库(含获得国家批准的中成药产品基本数据产品)、中国中成药生产厂家数据库(含国内1 000余家生产中成药厂家的基本数据记录)、国外传统医药数据库(含1 000余个国外传统医药机构的基本数据记录)等。这些数据库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专业性强、标引规范、检索途径较多,不但可以用传统的主题途径和著者途径检索,也可用自由词、基因代号、专刊号、出版年代等标识进行检索。检索可信度、检索率和查准率高。③正在着手开发的“中医古籍数字化工程”。其中的“中医药古代文献知识库系统”研究开发的重点任务,主要是将存世的8 000余种中医药古代文献引进、收集、整理。④各种出版商、医药产品生产厂家或经销机构的网页。这些网页提供和推荐具有丰富内容、更新周期短、查阅方便的中医药信息。⑤其他综合网站也设有专题英文或中文传统医药保健数据库。如雅虎(http://省略)、搜狐(http://省略)等。
在查找时尽量选用规范的词汇检索,网上的检索系统或网页的信息多允许用关键词查找,为避免误检,应尽量采用可表达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称作为检索分别查找。
中医药现代信息网络的建成与发展,为中医药与时俱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摆脱了自我封闭的局面。当前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提高中医药信息的利用率,为此要在各省、市、县建立行业教育的网络中心,在中医药单位培养会使用中医药网络的人才。要培养大量中医药预防、医疗、科研生产和经销人才,掌握检索和运用网络的技能,作为其必备基本技能。在研究申报课题的查新、评价课题的、临床诊治疾病的咨询查新查难、中医药学术评价、中药的生产经销等范畴发挥其重大作用,以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以促进自身发展和加速中医药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周琳琳.中医药信息学发展现状分析(Ⅱ)[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9(10):86-87.
[2]龚怡萱.50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十大变化[J].图书情报工作,2000,(1):58-62
锐意进取,开创医疗技术工作新局面
--在2005年全县中医药学术交流暨适宜技术推广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专家、同志们:
在全国“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抗击“非典”的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形势下,在卫生局中医药管理股和县中医院的大力协助和积极筹备下,中医药学术交流暨适宜技术推广会议今天在这里隆重开幕了。在此,我代表县卫生局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向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地欢迎!向工作在中医药战线上的各位专家和学者致以崇高地敬意!
中医药学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独有的特色和优势,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今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县委、县政府历届领导也非常关心中医药事业,给予了许多支持和扶助,使我县的中医药事业进入了依法、持续、稳步发展的轨道,全县的中医工作在医疗、教学、科研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次会议旨在以继承、发展、创新为主线,拓展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提高学术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促进学术发展、科技进步和适宜技术的推广。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进步,与人民群众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我县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和发展任重而道远。各医疗卫生单位及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还需各尽其责,加倍努力,勤奋工作,积极进取,为我县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县中医院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在中医药专科(专病)建设方面,特别是骨伤、针灸专科两方面,措施有力,成绩斐然。此外在人才培养、信息网络建设、医院文化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这次会议得到了全县广大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会议收到论文116篇,不少文章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这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在开展新技术交流,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促进适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在今后的学术探讨和工作实践中,积极开创我县中医药科研、学术、临床服务工作的新局面。一要坚持为人民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二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这次会议之后,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锐意进取,真抓实干,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落实创建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县的各项工作指标。
第一、加强中医药学会组织机构建设。学会组织机构建设是开展学术活动的基础和保障,要以县中医院为主体和依托,按照改革、创新、服务、管理、经营的办会理念,注重把那些在学术上有造诣,热爱学会工作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推荐和选拔到学会的领导岗位上来,以保证学术优势和学会工作的连续性。在加强学会组织机构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学会常务理事的作用,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进一步做好会员的发展工作。要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的中医药工作者和中西结合工作者全部吸收到这一块阵地中来,共同为繁荣全县中医药学术科研事业而努力奋斗。
第二、进一步提高学术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中医药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的不断提高,中医药只有在基础理论研究、临床疑难病症研究和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中医药发展才具有强大内在动力。例如,在今年防治“非典”的斗争中,中医药发挥了温病学在防治传染病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做出了重大贡献,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要我们始终把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作为核心任务来抓。县中医院要充分发挥其人才集中,知识密集的优势,按照全国、全省中医药工作计划和防病治病的重点,开展科学研究,组织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活动的水平和质量,推动中医药学术的繁荣和发展。
第三、着力落实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各项目标任务。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今年六月二日,以民政发(2003)80号文件转了我局制定的《民勤县创建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县行动方案》,该方案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标准与评审细则》为依据,对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是整个创建活动的行动指南。今天在座的有乡镇卫生院的院长和中医药骨干,希望大家回去后,以这次培训班、学术交流和适宜技术推广三大活动为动力,对照各自的工作目标责任和单位实际,认真查漏补缺,特别是对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要尽快建成合格达标,今年十一月份,我局将邀请县人大的领导和人民代表视察创建工作,哪个单位的工作滞后,由哪个单位的负责人和中医药骨干共同负责。
第四、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条例》的颁布,标志着中医药事业由此将走上依法管理的新阶段,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关怀和支持,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条例》,领会《条例》的精神实质,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条例》,并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条例》,依法管理和发展全县中医药事业。县、乡、村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中医药政策,紧紧围绕促进我县中医药改革与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中医药服务为中心目标,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使中医药工作服从和服务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同志们,这次中医药学术交流暨适宜技术推广会议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大家充分利用这次机会,研究探讨,互相学习,广泛交流,取长补短,更新了学术观念,获得了新的知识,学到了新的思路,了解了新的动态,掌握了新的技术,大家受益非浅,会议圆满成功。本次会议已成为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和适宜技术推广,活跃学术气氛,提高学术水平,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会议。会后,我希望大家更加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再接再厉,为发展我县中医药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1民间医药搜集的方法与途径
1.1文献收集
文献收集是收集古代流失于民间的医药书籍或地方志中与民间医药相关的内容和民间医药专著、民间医药科技论文和会议论文中的内容等。利用文献收集研究方法,整理收录于文献中的民间特色疗法与方药。包括民间特色疗法的临床疗效报道,民间常用草药的名称、起源、变迁、流传、分布和用药方法以及相关的文化、生态、社会记载内容。为抢救民问中医药传统资源.许多民间医药的研究和工作者均做了大量文献收集整理工作,如甘肃省宕昌县中医医院杨明胜医师用十余年的时间搜集挖掘、整理研究民间中医中药资源.出版发行了大型中医药史书《宕昌羌藏中医民间医方录》,记载了清未至今中医药人员225人,收集整理羌藏民间土单方1000余首.经验方100余首,并对宕昌羌藏医族传承演变进行了详细考证研究。笔者查阅1979.2009年的CNKI文献.以“民间医药”作为检索词,“摘要”作为检索项迸行检索,仅有227篇文章涉及民间医药的研究.目前对于民间医药研究报道的科技文章与论文相对较少。可见,科技和会议论文收集并不是民间医药挖掘整理的主要途径。
1.2田野调查收集
田野调查是指深人实地考察、直接采集民间医药资料的方法。也是民间医药研究中最可靠的研究方法之一。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专职或兼职从事民间医药活动的人员大约有50多万人,其中包括乡村医生、街道个体开业医生、散在城乡的民间医药医生.以及部分在集体所有制单位工作的医务人员等,这些民间医生许多身怀绝技和特效方药。但这些民间医药大多仍在小范围内口授心传,缺少记录、整理。田野调查法在民间医药研究中的主要任务是调查搜集记录各种民间医药及其适宜技术。在田野调查中。调查者运用勘测、询问、交谈、考察等多种方法对民间医生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对当地有名的民间医生访谈、参观、群体访问调查及口传习俗的内容等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归纳总结成为工作日志。对于民间医药的田野调查,许多民间医药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多已自发开展。田野调查法收集民间医药资料的优势在于为民间医药研究可提供第一手的感性资料.不足之处在于收集的方药和疗法仅在当地使用.而且有的仅为121述相传,缺乏确切的临床验证资料。且疗效的确切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1.3献方献技收集
1958年。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收集民间秘方验方的采风运动。鼓励民间医生献方献技。采风运动采集的秘方验方数量多至千万项。2006年出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受理中医药无偿捐献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对受理范围、受理部门、受理程序、处理原则等事项做出了明确规定,对民间中医药的捐献及收集整理等工作进行了规范,并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长期有效的献方献技的邮政信箱、电话和网站。办法实施以来,通过无偿捐献,受理了民间特色诊疗技术和方药200多项。献方献技收集法到目前为止。已经收集到了大量的民间验方和适宜技术,但这些验方的疗效确切性亦有待进一步验证。
1.4民间医药数据库
民间单方、验方和诊疗技术浩瀚,对其进行挖掘整理,分门别类。取其精华,民间医药数据库的建立是基础。采用数据库构建技术及检索技术.将收集和整理的民间方药和疗法资料录入。包括民间方药、技法的源流,地区分布和应用情况,药物的品种质量、加工方法、用法用量、已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效用属性、临床经验功用主治、不良反应以及开发应用前景等一体化的信息,建立开放式民间方药、疗法的综合信息数据库.实现民间方药和疗法信息的检索、查询、应用、开发和多数据库信息共享的自动、自助作业。目前我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民间医药发掘整理及评价方法研究”课题组已通过调查研究初步建立了民间医药有关的3个数据库,即民间药材数据库、民间方药数据库和民间疗法数据库。通过这些相关数据库的建立为民间方、技的定性研究、医疗价值评价、医疗作用分析比较研究等提供了基础资料,有利于对民间方、技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或知识发现研究。
1.5民间医药陈列馆/博物馆
民间医药资料原始传承的特点则为缺乏记录,口耳相授的资料较多,因此,为了更好的保存,进而有效的实现对于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我国部分地区、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包括地方政府均着手建立民间医药陈列馆。陈列馆对收集到的民间方药。应结合来源地区的物种分布情况,采集原植物,进行品种鉴定,制成标本、图谱等保存。对民间技法中独特的医疗器具进行收藏,并拍摄民间疗法的治疗过程,保存为影像资料。我国民间中医药博物馆早在1996年重庆建有重庆民间医药博物馆,近年来北京御生堂博物馆在北京崛起,该馆藏品数量较多,又曾于2008年7月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英国查尔斯王子基金会共同举办的“中国中医药文化周”活动,影响日渐扩大田。民间医药博物馆成为民间医药文物抢救和民间医药古籍藏品征集整理的重要场所。有效的保存民间医药资源.为民间医药挖掘整理和研究活动提供了支撑。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收集的资料数量少,品种较单一,加之民间医药博物馆多为民间医药爱好者的自发收集行为.因此,博物馆运行经费紧张。且缺乏专业的民间医药工作人才,导致民间医药博物馆仅为初级的陈列和参观作用。缺乏系统的挖掘。
1.6民间医药科研与学术交流活动
充分发挥民间医药科研学术团体的作用。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发挥民间力量已成为搜集民间医药的重要来源之一。如民族民间医药研究所成立以来.已研制出治疗眩晕症的药物“八仙宁”、“八仙丹”:治疗乳腺小叶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的妇科良药。阿莫诺期”、“妇乐康”等一批疗效显著的药物。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通过对散落在民间的壮医学长期的挖掘整理。先后收集了10000多个壮族民间医药验方、秘方及一些医药价值较高的医药手抄本和古籍文物,编辑出版了《中国壮医学》、《壮族医学史》、《广西壮药新资源》、《观目诊病》等论著,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壮医诊疗技法.从而为形成独立的壮医体系奠定了基础。于1997年成立的南宁广博民间医药效方开发研究所。研究成功的苦丁降火茶被誉为居家旅途的方便饮品。民间的学术交流活动近年亦呈现逐步开展的态势。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成立以来,先后举办了多次有关民间医药的学术交流活动.为我国民间医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95年.陕西省首届民间中医药学术会议在西安召开。会议交流有关学术论文60余篇。2006年7月。中国中医药学会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分会成立,有效地促进了中医药民间特色疗法的挖掘整理、发展创新。
1.7网络收集
随着医药科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网络资源的普及,网络也成为许多民间医生展示其特色方药和医疗技术的平台,同时,网络也成为民间医生交流经验和民间方药收集整理的有效来源与方法之一。目前能在网上找到的民间医药网站已有不少,诸如中国民间中医药网、民间医药网、民间传统传承医药网、济南华佗民间中医药研究所网、刘氏医圈网、黄家医圈网等。
2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措施
民间医药的搜集、整理、挖掘、开发和推广应用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我国的民间医药开发目前正在朝向两个极端方向发展:一方面。优良民间中医方药和技能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有的甚至濒临失传的边缘;另一方面,一些虚假民间医药确在扰乱医疗市场。如何有效的挖掘整理成为民间医药工作者面临的挑战。综合目前我国民间医药挖掘、整理工作开展的现状。对于民间医药挖掘整理提出以下措施,以进一步加强对于民间中医药的保护和开发。
2.1加强民间医药知识产权保护
民间医药的传授特点及民间医生生存的需要决定了民间医药的保守性,部分特色医术与验方轻易不会外传。致使这些民间医药技术时时有失传之虞.这将对我国的传统医药事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方法,更好的保护民间医生的权益,进而促进民间医药知识的挖掘。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主要有:中药品种行政保护。中药发明专利保护.中药商标保护,中药原产地、地理标志的保护。中药的外包装设计保护,商业秘密保护,国家科技秘密保护和著作权保护。我国目前的中药专利保护主要是照搬西药的专利管理办法,由于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特殊性.对散于民间的秘方、验方等很难提供有效的保护。因此。必须建立起适合中医药特色的中医药传承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措施或行政法律方案,加强民间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有效的维护民间医药工作者的既得利益,只有在民间医药工作者的切身利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才能达到对民间医药的深入挖掘。对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在逐步开展针对民族医药地区和民间医药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工作。初步选取贵州省作为试点省,结合贵州省正在制定传统知识保护条例工作,选择1—2个苗医苗药发展较好的地区进行试点,探索民族和民间秘方转变为自主知识产权的方法和路径。促进出台民间秘方转变为自主知识产权的政策措施,促进民间医药知识的有效挖掘整理。
2.2进一步加强民间医药科研研究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民间医药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进行专题研究.同时将进一步完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强化基地对民间中医药科技成果的孵化功能作为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国家也在进一步支持民间中医中药发展.充分发掘我国丰富的民间资源。但“十一五”期间对于民间中医药的研究仅处于收集和整理阶段。如何从民间中医药中挖掘出优质的医药资源则更为至关重要。因此。建议将民间中医药的研究纳入“十二五”国家发展规划中.在国家各项研究课题中。成立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专项.予以资金和政策支持。并整合国内中医药研究与开发的著名科研机构,建立完善的民间中医药人才资源、医疗和技术资源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