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1: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酒店专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职业意识;养成教育
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心态不稳定等现象,这与高职教育忽视职业养成训练密切相关。
一、职业养成训练的内涵及作用
1.职业养成训练的内涵
“养成训练”不仅是指在课堂上接受教育,而且还指在生活中、社会实践中自觉培养自己的修养,即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动的行为。职业养成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并将良好的职业习惯融入其思想中,最终形成无意识的本能反应。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养成训练是指学校在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利用各种场合,长期坚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以便其今后在就业时一方面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定,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合格员工。
2.职业养成训练的作用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技能等诸多方面。其中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的涵养;而职业习惯、职业技能可以说是一个人涵养的外在的表象形式。
养成训练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规范;二有利于巩固专业思想,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养成训练体系的构建
职业养成训练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单靠一两门课或某几项实践环节可以造就的。它需要贯穿高职酒店管理学习的全过程,需要一个系统的职业养成训练体系进行培养。
通过“三段式交互成长型”的职业养成训练体系,即以酒店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学校“理论与实训教学”和基地“实践与熏陶”相结合,构建“学校一基地一学校”的人才培养路径。(见图1)
第一阶段是第1—3学期,主要以学校教师训导为主,家长和企业专业人士的训导为辅。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基础职业理论的学习,同时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在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基本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职业礼仪习惯、团队意识以及责任心和爱心。通过到企业的参观和专业讲座,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爱岗敬业的理念。第二阶段是第4—5学期,主要以基地实习指导教师训导为主,学校教师和家长的训导为辅。学生通过到基地的实习锻炼,在全真的职业环境下,在实习指导教师的训导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
第三阶段是第6学期,主要以学校教师训导为主,家长和企业专业人士的训导为辅。学生完成基地的实习回校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职业素养训练的方法和形式
1.职业氛围的营造和职业形象的塑造
职业素养的训练需要一定的职业氛围和塑造职业形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进校后在上课时必须着酒店行业制服,同时专业教师在授课时也要按照酒店行业的要求着制服,通过塑造职业形象感受职业氛围。
新生入学即接受职业礼仪的训练,并通过贯穿三年礼仪训导师的跟踪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礼仪习惯,营造微笑、友好、友善的学习环境,感受良好的职业氛围。通过职业礼仪的训练,培养学生化淡妆、盘发、站立、行走等符合酒店职业标准仪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酒店从业者的气质和修养。
2.建设仿真实训教学环境
建设酒店行业展览室,让学生较为直观地感受现代酒店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配备电子资料,让学生点击资料系统就可查询当今最著名的酒店企业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在感受酒店工作氛围的同时,正确认识酒店行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通过紧密型合作基地的参与将专业实训室建设成仿真的实训基地,按照高星级酒店的要求建设标准客房、模拟中西餐厅、模拟前厅,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在较好的职业环境下开展职业规范、职业习惯的训练。
3.开展情境和任务驱动型的教学
专业教师在讲课时开展以情境教学为主的教学,使学生在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强化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素养。
通过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开展,打破了传统的个体和书面作业形式。积极开展团队作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同时积极拓展课外或户外作业形式,培养学生沟通交际的能力。
4.引导和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模式
按照当今高星级酒店管理模式,建立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实行酒店管理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的独特管理模式。采取教室管理前厅化、宿舍管理客房化的“两化模式”营造职业氛围,提升学生生活品位。运用酒店的管理理念管理班级,开展班级活动和开展对外的交流与合作。
5.建设隐性课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建立充分利用社团活动、主题活动和大型的节事活动等隐性课程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
组织优秀实习生实习报告会、毕业生返校座谈、行业专家的讲座以及组织学生参观高星级酒店等方式开展职业素养的培养。
6.学校、企业、家长三方参与训导
学校、企业、家长三方作为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训导者,必须重视各自在学生职业素养形成中的角色地位,进而形成“教育的合力”,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新生进校时一般都有家长陪同,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通过老生展现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参观酒店行业展览室了解酒店行业和酒店服务,消除对酒店管理职业的偏见。学校向家长介绍三年的专业培养方案,使家长了解学校的培养模式和方法,并能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从新生始业教育开始请行业专家参与,帮助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利用高职院校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积极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校内课程的教学和实习指导,将职业氛围导人常规教学活动。
通过学生在基地的全真实践,感受企业文化,接受职业化的训练,使学生真正了解行业、了解岗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学校在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过程中起着设计和执行者的重要作用,应积极设计每一个环节的培养任务和要求,并最终考核学生。
四、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养成训练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酒店企业的调查发现,酒店管理人员将服务意识、人际关系能力、团队工作与领导能力、适应与学习能力等列为最重要的能力。
1.服务意识培养
服务意识应该是所有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一个人只有热爱一份工作、认同一份工作,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人并不断改进提高。因此,必须让学生对酒店服务工作有高度的认同感,让他们感受到酒店服务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技能,而不是简单的“伺候人”的工作。
2.人际关系能力
酒店服务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因此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该能力培养主要通过旅游礼仪、沟通管理、旅游心理等课程的教学来实现,还可以通过学生丰富的社团活动来提高。学生懂得了基本的礼仪,懂得了敬人重人的规则,才能使人际沟通顺畅无碍。
3.团队工作与领导能力
由于高职类院校的学生一般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担任班委的较少,其团队工作与领导能力亟待加强。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入项目管理培训的相关内容,多给学生一些机会在课堂讨论,实训课程中组成团队,进行简单的项目实施,这样才能有效加强学生的团队工作与领导能力。
4.适应与学习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为实现特定教育对象培养目标和学制规定中的教学任务所设计出来的教学活动的总体结构和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是人才培养的方案,主要有专业的培养目标、职业的岗位群、能力的培养目标,课程的设置体系,教学环节和时间的分配,教学方式和培养途径等相关要素。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为将诸多因素实施优化组合,改变过去旧的模式,创新出与现实变化相符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一)在培养目标中对人才的定位不准确
高职酒店的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综合能力突出、高素质等特点。但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培养目标中对人才的定位不准确,甚至出现院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酒店高层的管理者上,从而达不到相应的水平。这是由于高层管理者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目前国内的教学水平无法达到这一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中人才定位上,需要以培养优秀的基层服务人员或者初级的管理者为主,才能进一步与社会接轨,提高就业率。
(二)实践教育不足
酒店要求的人才,一定是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水平过硬的实干型人才,但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深受传统观念教育等的影响,在教育中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教育,而实践教育存在不足,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实践经验不足或者根本没有实践的经历,从而导致在酒店应聘中的实践环节不过关,无法谋职的现象发生。因此,高职教育需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传授比例降低,而适当提高实践教学的内容,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
(三)教学计划的制定方法不科学
因受教师及场地等因素的限制,酒店管理专业类的课程开发水平较低,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都是在教研室内制定出教学计划的,因此,教学计划的质量与教研室水平直接挂钩,具有一定的狭隘性,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四)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性的教学资源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起着关键的作用,实践性的教学资源包括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和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及使用状况这两个方面。但是,目前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普遍存在缺乏实践管理经验、与社会酒店管理信息脱轨的现象,从而导致其教学的观念、方法与社会实际存在较大差距,其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不高,无法培养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人才。而酒店管理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上,高职院校还存在基地规模小、实践设备缺乏等问题,甚至部分学校的酒店专业根本就没有设置实践教学的场地及设备,导致学生实践没有场地的现象出现。
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几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一)“订单式”的培养模式
“订单式”的培养模式是指将企业订单作为依据或者标准,按照企业的要求实行“量身定做”,完成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订单式”培养的优点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受到企业的欢迎,但是此种培养模式,不利于长期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很可能最终成为企业的机械人才,而非创造型人才。
(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本质是一种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学校与企业一起来培养学生。此种模式可让学生较早地接触到工作环境,在特定环境内学习,学生能较早地掌握其实用技术,但是此种模式可能会导致学生偏离学习的重心,无法较好地调节学习与工作的时间。
(三)实践性的培养模式
实践性的培养模式集合了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面的需求,通过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经优化的管理制度,对实习生进行专业的指导,从而能培养出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实干型人才,从而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实践性的培养模式的实现方式
(一)教学方面
在教学上,想要实现用实践性的培养模式来培养人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树立新教学理念:高职院校需吸收著名酒店中的先进管理思想,将其与本专业中的特点相结合,将学生培养成为理念先进、基本功底扎实、基本技能较强、能力突出和可适应现代的旅游酒店要求的综合型人才。新的教学理念,必须摒弃传统的以书本为主的老观念,需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强”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需将实践与理论知识并重,在实践中强化知识和技能。明确培养的目标及教学思想:在培养实践性的人才的教学中,必需明确酒店管理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出满足现代酒店管理需求,并具备高度的职业素养、专业的技能和能熟练掌握一门或者多门外语的新型服务人才。其中高度的职业素养就是指具备高尚职业道德、优良服务意识及规范职业行为的人才;专业技能就是具备能完成岗位中所需的专门知识及专业技能;掌握一门或者多门外语就是指可用外语流利表达,能与外国客人顺利沟通。根据新的培养目标的提出,高职院校的教室就需要重新定位教学思想,主要注重实用性。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能够反映出酒店行业发展方向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以培养学生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较好的专业技能及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另外,在教学中,还要将教学思想放远,深入到国际市场需求中,为国家培养一批综合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可从事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人力资源
(二)实践方面
在实践上,想要实现用实践性的培养模式来培养人才,需要进行以下工作:增加实践的教学时数:根据酒店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性的教学课时。在健全实践性的教学体系中,需根据酒店的行业发展情况,制定出实训课的教学大纲,完善实训的报告及实习管理的制度,加强对实验室及实习基地的建设,并引进或者培训一批实践管理经验丰富、了解社会酒店管理发展趋势的师资力量,并促进教学和酒店行业之间的结合,确保告知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力度;加大对外交流力度,并扩展知识面:学校可以加大对外交流的力度,扩展知识层面,从而加强学生认识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能力,开阔学生眼界。具体方式有:增加国际的合作项目,进行中外教师互派培训、进修,聘请涉外的星级酒店方面的行业专家来校讲座,组织学生去国际酒店观摩,参加酒店管理类的大赛等。通过以上诸多方式,可将学生的专业技能上升到新的层面,从而在给予学生新的思想理念的同时,还能与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接轨,有利于确定学生个人的发展方向,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学生自身发展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实施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属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最后环节,顶岗实习的方式很多,可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采取最佳的实习方式。如可让学生先进入企业实习半年,再回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可为1年)后,再进入企业实习。同时学校和企业在制定实习措施时,还要综合考虑到学生的想法,在充分满足学生的利益的基础上,才实现自身利益。此种实习模式有三个子模式:学校—学生、学校—企业、企业—学生。学校—学生模式: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指导,增加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端正学生的实习态度。同时由学校组建具体的实习管理队伍,精选实习企业,并按照实习企业所需人才来合理安排学生的实习方向和时间。企业—学生模式:企业主动组织实习生进行入职培训、部门的技能培训和交叉培训等工作。学校将实习的主动权交予企业,企业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合理安排学生的实习岗位,为企业自身培养实干型人才。
五、结束语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带动发展,国际诸多致命酒店管理集团纷纷在中国诸多城市成立。当前,排名在全球前10位的酒店管理集团已经全部进入了国内。在未来50年的时间里,中国酒店将会超过美国,中国是酒店业最具潜力的市场。酒店业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展现了酒店管理专业极其广阔的就业前景。
(二)酒店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尚未饱和。
酒店业属于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分析当前中国酒店业的人员配备标准来看,一家拥有300多间客房的四星级酒店,工作人员配备数量至少得600名,客房数量若在600间以上的五星级酒店,从业人员数量不少于1000人。当前酒店管理人才,不到70%毕业于中专,30%以上受过高等职业技能培养。在一些经济发达区的酒店,拥有高职高专学历的人数比例仅占到15%。随着酒店数量的快速增加,业必然为酒店集团管理带来人才匮乏的压力,间接影响到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材存在的问题
(一)酒店管理专业教材不足以满足时代需求。
近年来,全球一体化的发展,酒店管理与国际逐渐接轨,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要求业越来越高。同时,在酒店行业从业方面,对掌握财务、营销、文秘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技能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材涉及范围较为单一,仅仅局限在服务技能方面,因此传统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材不足以顺应时代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酒店发展的需求。
(二)酒店管理专业教材缺少实践性。
在酒店管理专业教材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而轻视实践性内容。但酒店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对学生实践经验要求较高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物性,不能单凭基本专业书籍,或者短暂的实习就能够掌握。这也是中国酒店管理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酒店功能的不断扩大,急切需要综合素质高的管理人才。
酒店管理专业并非从事琐碎和简单的家务劳动,也并非是一种依赖技术的智力性劳动,其属于技术与理论知识的全面综合运用。近年来,随着酒店功能的不断扩大,酒店文化建设也备受重视。因此对既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要求的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成为一种新趋势。但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计算机知识、信息技术等方面对学生的培养相对较少。使得学生很难够在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现代酒店中取得优势。
(四)酒店管理专业教材在内容与实际的严重脱节。
酒店行业中重视经验、实践以及积累,注重在酒店氛围中培养学生的酒店意识。但是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中,教材内容往往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内容。学生参加工作后,对岗位安排不平衡,即便提供相应的管理职位,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业很难过关,不能够胜任工作。而且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够脚踏实地的工作,对比自己学历低的管理者带有鄙夷心态。学生没有意识到该岗位的持续发展,就业后频频跳槽,不能为自己梳理良好的生存环境。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特色教材的建设途径
(一)紧密贴合行业发展,准确定位,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既培养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又培养学生的素质与基本能力。因此在高职教材的改革方面,一定要紧贴酒店行业特点及变化,灵活的设置课程,对与可讲与不可讲的内容可以删减,积极开展现场教学、形象教学、案例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重视人文、专业基础的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置合理的比例,使整个教学过程与工作岗位贴合,为学生创设浓郁的酒店氛围。
(二)酒店管理专业教材确定合理的各类课程比例。
酒店管理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而且还要掌握各个部门、岗位具体操作技能。教材内容重点针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培养,例如掌握“双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使用的文体写作能力、公关交际能力、掌握办公自动化设备等能力。由此,确定酒店管理专业教材中各类课程的比例设置要合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的比例以及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以专业课为主,基础课未付,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以理论课为基础。并根据国际酒店发展的需求,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课程。例如,英语角、英语比赛及模拟酒店情景等,强化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加强计算机技术内容的培养,为学生掌握新技术奠定基础。
四、结论
除此之外,学生们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大部分的学生意识不到实习与将来工作的相关和基础作用,只着眼看得到的利益,罔顾可预见的将来。学生们常常觉得无论自己付出多大努力做好实习工作,哪怕酒店的收入很可观,但是与自身的利益却不甚相关,因此,就抱着一种敷衍的态度例行公事化,没有投入工作热情。再加之初出社会的学生们会抱着很大的期望,希望一出来就能当上领导,能拿到很高的薪酬,但是实习往往是从最基层做起,工资也不高,因此,他们就感觉到很不满意,进一步瓦解了实习的最本质价值。在这样短视的目光下,我们可以想象到,他们的实习目标没有最大化地实现,甚至有点浪费时间。
2中职院校旅游管理酒店实践教学的具体策略
2.1实施方案
可以借鉴一些国内旅游院校好的实践环节的做法,结合自身情况归纳出一条适合的实践方案从而产生好的实习效果。在此参考了有效的做法后可以主要把实习分为以下三个时间段:第一段:了解实习并辅以旅游,可以带学生选择性参观本地旅游的著名景区、景点、酒店等,对专业学到的知识初步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加强专业技能实习。进一步可以带学生去更远的地方观景,全方位地了解旅游行业的流程。塑造内在的专业素养;第二段:酒店实践技能实习,学生们可以在负责专业实习指导的老师们的带领下到旅馆或者酒店、旅行社还有提供旅游服务的企业进行社会锻炼,增长专业实践技能;第三段:毕业论文的实践,主要为了充实毕业论文,进一步加强本专业知识的认识和实践所进行的调研,与此同时,也为即将踏入社会就业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和心理准备。
为了使实践环节落到实处,最好应当由校方组织,联合实习企业设立酒店实践实习基地,全方位负责和协调旅游专业酒店实践过程中的一切工作,尤其应当派遣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来解决学生们在实习中可能会面对的各种具体的专业性问题。据了解很多好的旅游院校已经将此付诸实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相关建议
首先,酒店实践和毕业论文挂钩。一方面,通过好的酒店实践环节,学生们可以学到课堂之外的很多应用性和专业性知识,通过直接生动地观察和操作,更能切实体会到在大的经济社会环境下,本专业的发展与创新之路。在酒店中得到的体会,提出的问题,反思后的方法,前瞻的视角,都可以升华为毕业论文的良好素材,成为毕业论文扎实有说服力的材料,更能帮助到论文的良好完成。在许多高校中,实习与论文结合已成惯例,说明了这种做法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到前文所述的时间冲突问题,校方应合理地安排两者的时间,使其互相受益而不是互相矛盾,使学生不至于瞻前顾后而进退失据。其次,由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巩固检查工作。
一方面,实习生步入酒店进行实习,从学校到社会,这是一个转变。学生们不仅仅面临着身体力行上的挑战还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首先是酒店的庞杂,会让实习生们觉得人际关系难以应付,同时,身处基层位置,实习生们做的更多是重复性强的工作。这无形给他们带来了心理负荷,这时候,如果没有专业知识强大和心理知识兼具的老师加以辅导,他们会简单地对本专业产生抵触的心理,这种心理一出现,他们就很快地想着放弃本专业。辅导员对这种情况加以了解之后,要认真地调整实习生们的思绪,疏导他们身处酒店巨大的人际交往的心理压力,然后给他们分析从事本专业应有的正确心态,努力使他们摆脱消极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高职教育,酒店管理,市场导向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向前迈进,特别是酒店等服务性行业的发展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蓬勃之势。博士论文,高职教育。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提升,企业的提升同时促进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而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就是人,就是企业的员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以其特有的职业化人才培养特点,一直以来都是酒店的发展原动力,但是面对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近年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摘要。
一、高职酒店管理教学现状分析
市场发展瞬息万变,但是高职教育由于教学理念陈旧,师资力量不够和队伍建设不足等原因,逐渐显现出与市场脱节的问题,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陈旧
在教材的选择上面,许多高职院校由于经费或渠道的原因,长期沿用的是多年前的老教材,教材理论陈旧、案例陈旧的问题很严重。酒店管理属于服务行业,是以人为本的领域。行业的相关理念可以说每天都在变化着,如果学生只接受了书本上的陈旧观念而没有及时了解其他新思维,必然难以适应就业后面临的诸多实际问题,更谈不上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二)教师水平低下
高职教师队伍的水平较低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也是阻碍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问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是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都呈现出“偏科”现象。他们或者是理论较强的高校毕业生,或是拥有多年酒店从业经验的实际人才,虽然他们都具备了一方面的丰富知识,但是这样的老师很难让学生同时提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能力。
(三)实践环节缺乏实际意义
高职类的酒店管理一直沿用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从理论上来说,能够很好的培养出理论与技能并重的实用型人才。但是要真正实施起来却绝非易事。许多高职院校由于经费不足问题,实训基地建设往往在校园内部,或几间教室,或一层楼,难以营造真实的工作氛围。博士论文,高职教育。还有由于实训教师实战经验和阅历不足等原因,训练内容基本还是以书本内容为基础,内容的编排方面过于理想化,没有加入必要的实际问题或突发事件的处理环节,学生在这样的训练环境中难以真正锻炼出实际的应变能力和管理能力。也就造成了这些实训基地流于形式,流于表面,学生就算花再多时间在训练中,也难以得到切实的提高。
(四)学生个人素质教育欠缺
高职学生由于生源素质相对较低,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也处于较低层次。在进入高职学习之后,往往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上面,学校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缺乏系统安排。酒店类企业是服务行业,随时都需要面对各式各样的人,而且服务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但是由于学生在高职学习期间学校没有注意对其个人素质的教育,造成了学生思想意识落后,人文素质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影响着学生正常就业,阻碍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建设的推进。
(五)学生就业心理与岗位适应的差距
随着经济发展,酒店业、旅游业的发展一日千里,学生对于就业的心理期望也相对较高,但是市场竞争是非常残酷的,许多企业为高职学生提供的岗位或许存在着与学生心理期望相差甚远的问题,面对学生的这种就业心理,许多高职院校没有进行即时疏导和教育,致使许多学生不能很好的正视这一问题,造成了工作情绪大,或者长期待业,无法找到合适岗位等问题。博士论文,高职教育。
二、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思
想要做到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转变,就要一切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全面改革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的设置,提升教学与市场实际的契合度。
(一)专业课程设置紧跟市场需要
学校的课程设置要紧跟市场发展需要,针对许多高职院校一直沿用老教材的问题,应该加大新教材的开发力度,在课程安排方面,要加入现在市场上使用频率较高的如基本的计算机软件应用操作、电子商务知识、在外语学习中不仅要加强交际外语的训练,更要加强相关领域的外语学习等内容,这样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就是要同时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重教学能力的教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想要让学生同时具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能力,就必须要有双师型的教师进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仅需要切实加强教师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面对这样的要求,学校需要根据市场发展及时为教师开展职业能力培训与新观念新方法的培训课程,并且根据校方的实际能力,为教师提供教学之余的岗位培训工作,如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每一学期都选派专业教师到五星级酒店挂职。让教师在服务一线锻炼,在思想和能力上都能紧跟时展。
(三)完善常态化实训基地建设
对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离不开对于学生的实训训练。学校为学生建立实训基地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切实了解未来的工作状况,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进行必要的技能锻炼,以便在就业时更快更好的适应市场变化和发展需要。所以实训基地的建设不能只是对书本知识的复制和搬移,更加需要切实营造工作氛围,要加强学生对于书本知识以外的面对突发事件的解决能力和运筹帷幄的能力。校内实训基地虽然碍于场地限制,难以建设大规模的基地,但是要力求在有限的空间之内,进一步的完善基地设施和配置,并且要根据未来就业的需要,设置多种实训环境,如前厅、客房、会议室、餐厅等等,并且应该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对实训内容进行有效编排,力求全方面的让学生能力得到锻炼。而且在有能力的条件下,校方应该加强与校外相关企业的联合与沟通,探索多种实训合作模式,如对学生进行企业订单班培训,让企业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实际工作岗位,真正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压力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自身的不足,也才能切身体会到服务行业的发展状况,从而找到自身不足,在学习中更加有目的的提升自身能力。博士论文,高职教育。
(四)加强学生个人素质教育
实用性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而且也要具备较高层次的个人素质。因为酒店类企业是属于服务行业,服务行业最主要的就是要服务广大顾客,顾客是形形的,思想层次和文化水平也各有不同,所以学校在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文化素质与道德修养的提升。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际就业的过程中,不会因为个人素质问题而让企业受到影响,因为企业的宗旨就是服务顾客,所谓没有不讲理的客户,只有不称职的员工,虽然有时候客户的要求会比较无理,但是如果员工具备更高的思想觉悟与素质,就能够为企业挽留更多的客户和潜在客户。能够信奉客户至上的员工,才是企业需要的,也才是市场所欢迎的。
(五)加强学生就业心理建设
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对于自身的就业期望往往是很高的,然而市场竞争又是非常残酷的。所以学生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往往会出现心理失衡的情况。这就需要学校在毕业生阶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指导与心理辅导。开设就业与择业的知识讲座,职场招聘技能培训,并且及时针对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辅导。博士论文,高职教育。要让学生不仅能够正视自身优缺点,还要充分了解市场人才需求状况,进而根据市场需求对自己的就业预期进行合理规划,调整心态,以便能够以稳健的心态,充分的准备面对市场竞争局势的考验。
结论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己任,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更是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人才,所以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上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为市场培养真正的优秀人才。博士论文,高职教育。虽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相信通过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必然能够找到切实适应市场需求的教育方法,为市场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华.对制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探索[J].当代教育,2009,(7):12-14.
[2]刘东华.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整合与教学改革尝试和探索[J].高职教育,2010,(2):44-46.
[3]王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2008,(4):36-37.
关键词:职业研习营;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F71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本科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长,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严重,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直接限制了高校办学规模的进一步发展。当前,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难”与酒店的“用工荒”现象并存,供求矛盾日益尖锐,说明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酒店所需要的实践脱节严重,不能实际应用,而多数酒店不愿意承担应届大学生岗前培训的社会责任,希望招聘到进来即能顶岗的专业技术人才[1]。为适应社会需求,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研习营这一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可以说是学院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原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包括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环节,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相互之间缺乏联系,难以形成有机整体,教学评价标准陈旧,难以适应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实验教学
目前,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和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实验教学实际上就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扩展。教学实验在设计上较为简单;实验指导书详尽叙述了实验方法、操作步骤,学生只需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实验操作任务,学生几乎没有问题可以提出;依据实验报告给出实验成绩,这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2]。
(二)实习
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的实习现在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环节,在毕业实习环节,学生也可以通过“提前预就业”的形式来完成毕业实习。
1、认识实习与毕业实习
由于认识实习与毕业实习的时间相对较短,现在很少有酒店愿意接受学生开展这两种实习,使得这两种实习逐渐留于形式。学生通过走马观花的对实习酒店进行参观,根本无法了解到酒店前厅管理、后厨管理以及客房管理的实质。在毕业实习中采用“提前预就业”形式的同学虽然能够较深层次的接触到酒店[3],但在“预就业”过程中又脱离的学校的监管,使得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够及时得到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生产实习
在为期半年的生产实习中,学生会被安排在各星级酒店进行实习工作。在此期间,实习酒店给学生安排相关的岗位,尽管学院会通过各种手段督促酒店让学生进行调岗实习,但酒店往往会在熟练工的角度考虑,不能及时给学生进行岗位的调换。这就使得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接触酒店的各个环节相对较为单一,不能很好的满足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综合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毕业论文
目前济南大学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大多来源于本专业的任课教师,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发展迅速,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模式不断涌现,导致专业教师很容易出现与酒店新知识脱节的现象,这也就导致目前学院的毕业论文题目以理论题目为主,这些论文在完成过程中可能锻炼了学生信息检索、理论分析等各方面的能力,但却与酒店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脱节,未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因此在毕业论文管理环节我们也有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各实践环节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虽然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实践环节基本都是按照这些环节来设置,但这种体系并不完善,各环节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甚至有重复设置实践环节的嫌疑,比如生产实习环节与毕业实习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具体目标和要求并不是很明确,因此学生在这两种实习中所获收获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2、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很多环节流于形式
由于课堂时间、实验室及教师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多实践教学环节已逐渐流于形式。例如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刀工等基本功的训练方面,课堂时间安排根本达不到要求,致使该专业学生在基本功方面就很不扎实。再者,由于师资队伍的原因,现在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学生大多以理论学习为重点,实践性教学不过是理论教学的补充,这也体现出高校对于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3、缺乏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由于现在高校在人才引进的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教师往往缺少行业的从业经验,再加上酒店服务行业知识更新速度快,也导致很多老师不能很好的与酒店接轨,致使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很好的与酒店接轨。
二、化解实践环节矛盾的 “济大方案”
基于目前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通过搭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各种矛盾。在不放松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参与到济南大学的职业研习营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一)职业研习营的基本情况介绍
大学生职业研习营是高校开展并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创新、科学研究与设计活动的重要场所,以“模拟业界经营”的组织模式和“产品成果化输出”的经营方式,在研习营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实现对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定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开展的职业研习营活动,以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为主体,每年的3-6月份为活动时间,借助学院模拟餐厅的设备与场地,让学生自主开店与经营。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学院召开动员大会。每个学期寒假放假前学院召集全体师生,召开职业研习营活动的动员大会,在动员大会中,学院领导就职业研习营建设理念、建设原则告知大学生。学生可选定校内指导教师,利用寒假时间积极调研项目与准备撰写项目规划书。
第二、选定参加组以及组员。每个报名参加职业研习营活动的小组要准备项目规划书提交学院,由学院指派的指导教师及校外专家共同组成答辩小组对提交学院的规划书进行研讨,确定每一组项目规划书可行性。
第三、正式运营。审核通过的小组由组长抽签决定营业时间段,每个小组的运营时间均为1个月。运行期间学生是经营的主体,除了场所学院提供以外,研习营的人事安排与管理、商品的研发与销售、产品的定位与消费人群分析均由学生自己掌控。期间,学院委派指导老师定期到研习营检查,发现学生在模拟经营活动中的问题与不足,同时给各经营小组打分,为后期的评奖活动做好铺垫。
第四、评比与总结。学生经营期间,学院会不定期安排教师作为消费者点评成品质量以及管理和服务质量。经营完成后,每小组提交经营账目明细与经营心得体会,学院教师参考每个小组的盈利情况、创新产品研况、人事管理协调性等诸多方面在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并颁发奖状或给予物质奖励。
(二)职业研习营的具体实施
在整个职业研习营活动中,学生需要完成项目的前期调研与论证、策划书的撰写、酒店的人事管理与安排、酒店的正常运行(包括前厅服务和后厨)以及后期的总结工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付出大量的劳动及努力。可以这么说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的学生凡是有欲望参与职业研习营活动的,从寒假到次年6月份都要为此活动积极备战。
在学生为该活动努力付出的同时,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也要紧跟其后,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指导,真正实现了将职业研习营实践教学置于整个学期教学安排之中的设想,成功地搭建了以职业研习营活动为主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并为之成立了专门的教师支持团体,负责职业研习营活动训练场地管理、校内师资和校外专家聘请、校外竞赛带队、活动档案管理等一系列教学服务工作,初步建成了合理、高效的以专业教师为主管,以职业研习营活动老队员为学生助理的服务团队。在这一团队中,主管教师除了负责团队日常事务,还参加职业研习营活动辅导,可以说,实现了职业研习营团队教学、研究、管理的三位一体,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具有实质意义的教学组织。与此同时,在不改变既有院系划分的基础上,打通院系部限制,将各个系的老师充分调动起来,利用自身优势,为职业研习营服务。利用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雄厚的校友资源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积极邀请校外专家成为职业研习营实践教学的协助者,将校外资源引进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真正实现校企合作,走创新式的可控型酒店管理类学科实践教学之路,即搭建校内平台,引进校外资源,创新培养方案,巩固实践效果。
每学年春季学期一开始,经过一个寒假的准备工作,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大二学生的职业研习营的模拟经营活动就正式开启了。因为所有参加职业研习营活动的同学都需要在运营餐厅全天候12小时服务,这为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此,学院针对具体情况,将本学期大二学生的所有课程开设成了循环上课:即每门课在前8周开设一次,后8周再开设一次。学生针对自己职业研习营的分组情况选择上课时间,第1、2组的40名同学上课可以选择在后8周上课,而第3、4组的同学则在前8周完成课程内容。通过职业研习营活动,学生在理论课和实验课学习的同时就真正进入到实践环节,这样大家能够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课程学习上多下功夫。另外,学生在模拟餐厅的经营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再进入课堂,学生求知的动机会变的更加明确,教学效果更加明显。这样的校内实践平台很好的克服了校内实验教学流于形式,而校外实践环节又缺少教师指导的问题。另外,每年的职业研习营开展期间,学院还会聘请2-3名行业内的知名校友回校开展讲座,学生在模拟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也可以直接与行业知名人士进行沟通,很好的解决了高校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
每组学生在为期1个月的模拟经营过程中,要自主进行人事安排与管理、商品的研发与销售、产品的定位与消费人群分析等工作。待模拟经营活动全部结束,学生向学院缴纳一定的水电费、燃气费及设备损耗费,剩余的所有盈利,由小组成员自行进行分配。另外,模拟活动结束后负责人要对盈利情况、创新产品研况、人事管理协调性等诸多方面进行总结,指导教师结合餐厅运营期间的实地考察及负责人总结情况对各经营小组进行评比,结合评比结果给予优胜的小组一定的物质奖励。这种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给予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发挥各自的优势,纷纷为自己小组的运营出谋划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学生在其他实践环节上的惰性,激发了学生实践的热情。 除了物质上的奖励之外,每年通过职业研习营的活动,我们还会选拔出一批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代表学院参加国内知名的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比赛,学生通过这些比赛获得的优异成绩对于他们将来的就业提供了沉甸甸的砝码。
三、“济大方案”中的不足之处
通过3年的职业研习营活动的开展,学院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平台的搭建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在“中俄大学生烹饪技能大赛”中获得了1金、4银的好成绩等等。这些成绩的取得说明该实践平台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确实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获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得认识到该平台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不够完善
目前,济南大学的职业研习营在实施过程中还没有将其并入到真正的课程体系中,只是以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开展。虽然学院为了照顾学生采取了循环开课的形式,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目前职业研习营在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体系中,还未获得足够重视,没有设置与之地位相应的学分和课时。为了便于职业研习营更进一步的开展以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可以将职业研习营设定为专业选修课,给予3学分的学分安排,这样学生再进行职业研习营活动的时候学习的心态会更加端正。除了将职业研习营加入到培养方案中之外,我们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教学大纲,撰写合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完善的指导。
(二)职业研习营的评价体系还不够科学
目前学院对于职业研习营的评价体系主要还是依赖于教师的观察及负责人的总结报告,这种评价体系对于研习营的各个小组有一定的不公平之处。原因在于教师不能时时在模拟餐厅中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因此在打分过程中有可能有失公允。而总结报告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难易也是不同的,善于文字工作的同学有可能将一塌糊涂的经营活动写的完美无缺。因此,逐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职业研习营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督促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身于这一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 杨樨. 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4):200-201.
[2] 王丽敏. 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D]. 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 国外旅游教育 旅游管理专业 教育改革策略
近20年来,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目前已跃居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同时,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化、专业化、特色化趋势更为明显,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有更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也对我国旅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对国外知名旅游类学院或高校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查询、分析,尤其是对康奈尔大学、罗森酒店管理学院、普渡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4所高校的教学模式与国内进行了对比研究,并结合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国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方向划分过细
多年来我国旅游高等本科教育统一为旅游管理专业,2010年酒店管理专业增补为目录外专业,2011年设为正式本科专业。多年来,为了与我国旅游行业对口,旅游管理专业划分了细化的专业方向,涉及:酒店管理、餐饮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物业管理、旅游交通管理、商务旅游与会展等不同方向。每一个方向都设有专门的专业课程和知识技能培训方案,但又统归于旅游管理大专业[1]。由于目前我国旅游教育的综合水平、师资力量尚处于较低水平,且英语、政治等基础课程占用了大量的学时,少量的专业课程和实践学时用于分配到如此多的专业方向之中,人为地分散了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培养的学生往往对于每一个方向只能了解一点皮毛,无法深入,特别是技能,到企业就业必须从头学起。
(二)课程设置偏离行业需求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缺乏对旅游行业的深度的调研和分析,在讨论课程设置时也没有经验丰富的旅游业界人士参与。同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计划更改手续烦琐,可以更改的课程数量较少,且教学计划修订周期较长,使我国高等旅游教育课程的设置长期与业界的需求脱节。
此外,我国大约70%旅游高等教育是从相关专业转型而来[1]。在制订教学计划和设置课程方面,受原专业课程体系的影响较大,因人设课的现象十分严重。如从地理专业转向旅游教育的,在课程设置中偏向地理类课程;从历史专业转向旅游教育的,则以史学课课程为主,导致教学与实际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脱节。
(三)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旅游专业发展迅速,近年来,高素质旅游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多数高校的旅游师资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实践经验有限。同时,我国本科高校教师岗位有限,教学评估对教师的学历有较高的要求,一般要求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而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多为应届毕业生,缺乏旅游实践经验。有丰富旅游实践经验的旅游从业人士很难跨越学历限制,进入高校师资队伍。这在一定程度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旅游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
二、国外高校旅游类专业教学、管理模式介绍
(一)专业设置
国外没有旅游管理这个专业,而是设置了接待业管理、休闲学、酒店管理、会展专业、餐饮管理等专业。从专业名称来看,我国的旅游管理更偏向于培养旅游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的人才,而国外则偏向培养高素质的服务类人才。
国外高校旅游类专业在大学前两年不确定专业,而是学习服务业的基本知识,实习后再进一步确定专业。这样可以先让学生在服务行业实践、体验后再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更有利于学生科学评估自己的优劣势,选择自己喜好、专长的专业方向。
(二)教学设施建设
国外旅游类高校一般都有自己的教学酒店,且教室及教师办公地点按高星级酒店的标准来进行装修、布置,让学生和教师每天在实战的环境下工作、学习。习惯成自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养成了专业型的工作、生活习惯。教学酒店多采用双重管理,院长(老总)必须要对教学负责,同时要对教学酒店负责,且必须自负盈亏。
(三)课程教学
1.重视通识教育和沟通知识教育
美国的大学所有本科都是120学分且除专业课程外,强调通识教学模块和沟通基础模块。通识教学包括企业运营管理类、管理的组织行为类、人力资源管理类、财务会计类、参与管理类模块。近年来,通识教育逐步重视信息类、法律类的知识教育。沟通知识教育主要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2.重视实践教学
国外教学计划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原则,深化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在时间分配上,其实习占整个教学时间的60%,教师现场指导,把理论贯穿到实习中去。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酒店管理学院的办学模式主要是以综合性大学为依托,根据旅游专业综合性很强的实际特征,在课程设置上、学时分配上既注重基础理论又突出特色。他们要求其本科生在大学4年内必须完成800学时的实习,并尊重学生的意愿,允许广泛选择,掌握一技之长,力求全面发展,把广泛精深的理论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3.重视综合素质培养
国外的课程很少采用考试的模式测验学生学习效果,而是多采用论文或调查报告的形式。对学生论文要求非常高,要有第一手的数据,且必须是实地调研和认真思考的,多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学生首先自由选择组建团队,无法组建团队的同学要么重修课程,要么经任课教师同意剩余同学共同组建成一个团队。团队需要提交论文报告,并进行宣读、答疑,如不通过,整个团队成绩会受到影响,甚至全部重修课程。这种考核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学生上课的方式多样,学生可选择face to face mode(聊天模式)、fix model(教室授课形式)、video model(视频形式)中的任何一种,课程通过内部网络在教室和图书馆直播,学生可用移动终端(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共享教学资源。
(四)实践教学
1.3段式实习模式
罗森酒店管理学院采用3段式的旅游实践教学流程,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初级-中级-高级实习过程,实习流程必须依次进行,且遵循理论-实习-理论的教学流程。实习过程必须达到1000小时[3]。其中初级实习只需从事服务业的相关工作,例如洗盘子、传菜等都可以。中级实习必须从事服务业中管理岗位或重要技术岗位的工作,如酒店的前台、旅行社的计调等。高级实习要求学生必须从事部门经理、主管及以上管理岗位工作。此外,实习单位必须学生自己找,学校不进行安排,只负责宣传,且学生的实习必须是带薪实习。
2.专人负责型实习管理模式
实践教学采用专人负责制,每个专业一般有2-3名专业实习带队老师,全程对学生实习进行跟踪,负责对实习学生的指导与管理。
3.实用型方案策划模式
在毕业论文方面,本科生不需写毕业论文,而是针对某一个旅游企业,做一个能高度融合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很强的project(策划方案),如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项目开发、主题活动等方面的方案,并进行答辩或试用。
三、对国内旅游管理教育的启示
(一)明确专业定位
将专业的管理人才的定位转向高素质服务人员的定位,加强素质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旅游人才。在旅游教育中,应加强通识知识、沟通知识、信息知识、法律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在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掌握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强烈的事业心、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情绪自控能力、较好的与人合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耐受力、较好的身心素质等。由于旅游人才属于涉外型的人才,因此要把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提高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二)弱化专业方向
专业方向的设置虽增加了学生的“专”和“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面和知识面,禁锢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而,需要在取消专业方向的基础上科学设置课程,减少固定课程的比例,增设活动课和选修课。
(三)优化课程设置
要特别注意协调好专业课、技能课与实习课之间的关系。旅游是个应用型很强的专业,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和实际经验,大部分专业课和技能课应考虑减少课堂讲授,通过搞好实践调查和增加模拟教学的途径实现教学目的。
同时,适当调整拓展课程体系,增加拓展知识课和选修课的比重。将大量不成熟的课程以学术讲座的形式进行,同时加强课外培养力度,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可以考虑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压力,并通过适当的选修课丰富教学内容。
(四)强化实践环节
争取建立自己的教学酒店,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办公地点按星级酒店的标准进行建设和管理,逐步完善设施,构建情境化的教学环境,培养师生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素质。
对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优化配置,减少单次实习的时间,增加实习的次数和类型,且要求每次实习的岗位有轮换,实行理论―实习―理论的交错教学模式,以较好地实现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
(五)争取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外旅游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合作交流、协作办学,吸纳国外的优秀教学模式和先进办学经验,共享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在旅游院校培训师资队伍和学生队伍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模式,创造政策扶持的有利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彭青,谢旭东,程露悬.改革国际合作办学模式,提升旅游高等教育水平.旅游学刊,2003,(S1):155-158.
[2]代志鹏.国际旅游教育与研究述评.怀化学院学报,2007,26,(2):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