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资本运营论文

资本运营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1 17:11: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资本运营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资本运营论文

篇(1)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指一家跨国公司内部的产品、原材料、技术与服务在同一产品生产、销售等过程有关的每一个国家里组织专业化生产,而又通过内部交易把这些生产活动联系起来。这种交易虽然导致商品跨越国界的运动,但是交易行为主体实际上是同一个所有者,它既具有国际贸易的特征,又具有公司内部商品调拨的特征,因此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际贸易。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获利动机并不一定是以一次易为基础,而往往以综合交易为基础,服从于公司整体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的目的;其交易价格不是由国际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公司内部自定的;其交易动机主要是实现企业内部的经营与管理,使经营过程中各构成要素实现正常的运动。

一、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理论基础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理论基础是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认为,现代企业经营的范围不仅包括生产,还包括销售、研究与开发以及职工的培训等。这些活动是相互联系的,由中间产品,其中主要是技术、专利和管理技能等知识产品的活动联系起来。但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使得企业利用市场交易的成本很高,因而导致企业创造出内部市场,将原先由市场连接和组织的各项活动置于统一的所有权控制之下,当市场内部化超越国界时,跨国化经营的舞台就形成了。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外部市场不完全是内部化形成的主要原因。企业外部市场失效促使内部市场的建立。存在于企业之外,受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支配的外部市场往往是不完全的,存在种种不确定的因素,交易成本大。某些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的市场尤不完善,使得企业无法充分利用外部市场有效地协调其经营活动。通过内部贸易,以公司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以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和谋求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使资源和产品在公司内部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充分利用。

第二,知识产品的特性促使内部市场形成。知识产品包括知识、信息、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管理技能及商业信誉等。知识产品要实现其专有权的价值,会因市场不完全而遇到困难。一方面,知识、技术和技能的研究与开发耗费的时间长,投资的费用大,一旦开发出来在一定时间内具有某种“自然垄断”的性质,其价值的实现要靠歧视性定价或差别性定价;另一方面,外部市场难以对知识产品准确定价,且外部交易极易使知识产品泄露出去而失去原有的价值。若将这一交易置于同一所有权之下,便可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借助内部市场的定价机制充分实现知识产品的价值,并可充分发挥企业的垄断优势,形成内部化优势。

第三,寻求交易成本最小化是内部贸易的形成动机。由于外部市场存在很多交易障碍,如信息不对称问题、关税壁垒、谈判成本等,通过外部市场所进行的交易会导致附加成本的增加,而企业内部资源的转移可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由此形成了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一般来说,外部交易成本越大,内部化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图示如下:

附图

二、内部贸易在跨国公司资本运营中的作用

第一,在结构调整方面,内部贸易促进了国际分工和技术进步。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开辟了全球范围内一体化生产的可能性,促进和健全了公司内部网络的形成,即把生产加工的不同阶段分设在不同国家,或者由各子公司专门生产整个生产线的某种特定部件,提高了公司的生产效率,并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内部技术贸易还促进了跨国公司根据不同东道国在人才、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础设施上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安排科研机构,推动技术创新,保持跨国公司的竞争力。据估计,目前跨国公司垄断了世界上70%的技术转让和80%的新技术工艺。

第二,在要素配制方面,内部贸易可以充分利用转移定价攫取高额利润和规避风险。内部贸易的产品和服务的定价根据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由公司上层人士制定的,通过转移高价和转移低价使整个公司的经营活动在全球战略目标指导下实现内部交换,在协调的基础上使各自的利益得到满足,并可减轻税负,实现内部资金配置,逃避东道国的价格控制,避免外汇汇率风险和东道国的外汇管制。例如,当跨国公司子公司所在国的外汇管制和利润汇出限制严、营业利润抽税高时,母公司就抬高供应给子公司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劳务价格,使子公司生产成本增加,盈利减少,从而少纳税;当子公司产品面临当地产品竞争时,母公司可以大幅度降低转移价格,从而降低子公司产品的生产成本,加强其竞争能力,以掠夺性价格打垮竞争对手,操纵和垄断当地市场,然后再提高价格;当所在国货币将要贬值时,母公司就可以利用转移价格将子公司的利润和现金尽快汇出去;当子公司所在国货币坚挺时,母公司就利用转移价格使子公司扩资,从汇率中牟利。由此可见,转移价格已成为跨公司弥补外部市场结构性和交易性缺陷的重要措施,它既是跨国公司建立内部市场的重要手段,又成为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强大支撑点,为其最终获取高额利润起了重大作用。

第三,在无形资本运作方面,内部贸易可保持公司的技术优势。对技术的垄断是跨国公司的特有优势,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如果公司的技术产品在公司外部交易的话,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摹仿而受损失。内部贸易就可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有助于公司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和竞争能力,实现全球利益的最大化。实践证明,实行内部贸易与公司拥有的技术水平有关,其技术水平越高,内部贸易的比重就越大。据邓宁教授研究,母公司内部出口贸易在总出口中的比重,计算机工业为91.3%,石油工业为51%,汽车工业为62.4%,电子工业为36.5%,纺织业为12.8%,食品业为9.8%。

第四,在人力资本管理方面,内部贸易解决跨国公司内部相对利益中心之间交换的矛盾,有利于公司高层人才的稳定。跨国公司的各个子公司虽然隶属于同一母公司,但各子公司又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即使是从母公司的全球战略的大局出发也应考虑到各个主体的利益要求,以保证工作人员的稳定,维持整个公司的凝聚力。因此,在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换过程中就不能以利益的完全一致性为基础进行无偿调拨,而必须采取贸易形式,通过内部市场机制满足各方的经济利益,以解决内部经济利益的矛盾。

第五,在追求风险最小化方面,内部贸易降低了外部市场造成的经营不确定风险,有利于跨国公司实行计划管理。完全受市场自发力量支配的企业经营活动面临诸多风险,如投入供应数量、质量、价格等不确定,以及不同生产工序和零部件由独立企业承担带来的协调问题等。公司内部贸易可以大大降低上述的各种经营不确定性,使公司的商品数量、商品结构以及地理流向都服从于公司长远发展战略计划、生产投资计划、市场营销计划和利润分配计划,优化公司内部的资源配置,使之不断适应公司发展战略的外部环境的要求,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内部贸易的负面效应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内部贸易在跨国公司资本运营中的作用功不可没,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其中包括:

第一,转移价格的定价机制改变了价格作为市场信号的贸易秩序。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转移产品、服务、资金时,人为地调高或调低价格与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场自由竞争赖以存在的供求调节价格的价格机制,破坏了国际市场价格与供求关系之间的联系。因此,内部贸易减弱了价格作为市场信号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原本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贸易秩序。

第二,转移价格往往损害了东道国的利益。由于内部贸易采用转移价格手段,达到跨国公司的特定目标,如将资金调出东道国,规避东道国的税收,绕过东道国的关税壁垒等。据有关部门的数字表明,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亏损高达4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达到75%,因此许多合资、合作企业的中方无利可分,甚至连年亏损。令人深思的是这些企业的外方却不断增资,合理的解释只可能是这些企业的外方通过“高进低出”的转移价格侵吞了中方的收益,实现了“虚亏实盈”、“中亏外盈”。可见,跨国公司通过转移价格侵吞了东道国合资方的利润,减少了东道国的税收收入。

第三,内部贸易降低了东道国引进外资的关联效应。很多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大力引进外资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跨国公司的投资带动上游产业或下游产业的发展。然而跨国公司从全球战略出发,有时宁可高价进口国外关联公司的原材料、半成品,因而降低了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直接投资的关联效应。例如,某合资企业生产用的主要原材料阿苯达唑,国内许多厂家均能生产,而且产品质量很好,但该企业的合资外方却拒绝使用高质价廉的国产原料,而高价从其他国家的子公司进口。

第四,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使国际关系复杂化。一方面,跨国公司通过内部贸易侵占了东道国的利益,破坏了东道国的投资声誉,而且使东道国在制定外经贸政策时左右为难;另一方面,内部贸易中的返销假活动使得进出口国地位改变,改变了双方的贸易差额。不利于东道国的国际收支改善。这些矛盾显然会造成国际经贸关系复杂化。例如,美国以巨额贸易逆差为由向其贸易伙伴施加压力,如要求日本开放市尝汇率升值;要求中国开放市场等。

由此可见,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一把“双刃剑”。如何运用好这把“双刃剑”已引起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例如美国、法国、日本等拥有大量对外直接投资的发达国家都已制定出专门法规,限制跨国公司转移价格的作用。发展中国家与跨国公司打交道的时间短,缺乏经验,要管制转移价格就比较困难。目前发展中国家应该从完善法令、法规入手,加强对外资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核,并及时了解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及有关国家的税率差别,了解国际市场同行业利率水平,及时发现问题,以对跨国公司转移价格进行限制,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篇(2)

关键词:人力资本运营;企业绩效;人力资本

一、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内涵

人力资本理论自20世纪中叶创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和传播,现在已成为“经济学中经验应用最多的理论之一”,被推广应用于各个应用学科和研究领域。现代企业的契约理论证明,企业实质上是一种由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组成的“不完全和约”,人力资本产权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中具有一种特殊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非人力资本产权权能和权益必须通过人力资本的直接参与和使用而间接发挥作用和实现(周其仁,1996)。所谓“人力资本运营”,就是指的这样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即首先通过战略性投资形成特定技术结构和人力资本存量,进而对这些不同形态和专业化功能的人力资本按照组织目标及要求加以激励使用、整合配置和协调控制,从而达到人力资本保值增殖的、实现团队产出和组织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一般认为企业人力资本的运营需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社会性资源转变为企业性资源的阶段。人力资源在未进入企业之前属于一种社会性资源,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只有通过选拔、聘用等程序与人力资源主体签订劳动合同之后,才能在一定时段内拥有对人力资源的劳动使用权,社会性资源才能转变为企业性资源。第二个阶段是将企业性资源转变为企业性资本的阶段。尽管我们不否认在进入企业之前,人力资源自身已经拥有了或多或少的人力资本存量,但是这种资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企业的需要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且在知识与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人力资本的贬值与折旧也在加速,因此有必要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不断开发使其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本,或由低增值性的人力资本转变为高增值性的人力资本。第三个阶段是将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变现为现实生产力的阶段。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本质性差别在于它具有能动性,其效能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外部的环境条件,更取决于人力资本载体本身——人对于外部环境条件的反应。人力资本存量高的人不一定是劳动生产率高的人,许多企业中存在的“出工不出力”的低效率劳动现象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合理的配置,激励机制的设计,使企业人力资本充分发挥效能,是人力资本运营的关键。第四个阶段是人力资本的维护与扩张阶段。由于年龄、生理、心理等自身因素和退休制度、离职现象的客观存在,人力资本也存在着损耗。恢复和补充的问题,企业只有不断地对人力资本进行维护和扩张,才有可能始终保持人力资本优势。

二、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管理环节

企业=非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周其仁1996)。企业人力资本增值在企业内部体现为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在企业外部体现为公众(或投资商)对企业的未来认同感增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是企业员工。企业通过人力资本运营,可以有效增强对技术的开发、创新能力,提高管理和生产经营能力,以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如果企业内部缺乏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则在为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丧失长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企业将不可持续发展。

1.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整体系统,投资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通过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障、职业流动与“干中学”等途径使先天的劳动力转为人力资本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本投资。贝克尔也认为,人力资本对人力的投资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区别主要在于:(1)人力资本具有强烈的流动性,而非人力资本流动性较差;(2)人力资本具有与其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非人力资本是可分离的;(3)人力资本是一种人性化资本,其价值波动较大,而非人力资本是一种物化资本,其价值比较客观。因此,企业人力资本运用能否“以人为本”,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就成为决定企业生产经营绩效优劣的关键因素和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管理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

2.人力资本管理。人力资本管理包括人力资源供需分析、人力资源总体规划、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职业计划、绩效考评、薪酬管理、激励、发展及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等。人力资本管理是人力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其目的在于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增值,使企业拥有能长期保持高值的人力资本和能长期保持高绩效水平的员工。在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战略层面上和操作实务中,制度激励与管理激励必须统一纳入人力资本激励使用这个本体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并整合为完整的企业人力资本激励体系和运作机制。管理激励措施和实施必须建立在制度激励的民主基石之上,制度激励必须为管理激励的有效实现提供制度前提、组织保障和人文环境。

3.人力资本整合。所谓“整合”(integration),是指基于放大组织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结构功能及效应,而对组织内部各种因素和力量进行重组、调整及磨合的战略管理过程。企业人力资本整合,就是通过协同调控组织成员的目标动机和行为倾向,使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人力资本潜能调动起来,并最大限度地凝聚和转化为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实现人力资本系统1+1>2的整体功能的过程。由于人力资本是依附于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而发挥作用的,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倾向性对其人力资本效用的发挥具有决定性影响,所以企业人力资本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是组织行为的整合,是组织成员在互动中调试自己行为以适应组织目标的过程。人力资本整合实质上是为了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利用效率,使人力资本存量最大化地转化成人力资本价值,以取得人力资本的协同效应。在企业重组和整合过程中,面临着两种不同的技术传统、管理传统、文化传统的冲突,从而面临着技术整合、管理整合与文化整合的任务。一般认为,企业重组和整合将产生两个方面的规模效益:一是人力资本整合后物质资源集约化运营的优势;二是人力资本整合后人员集约使用的优势。因此,企业重组和整合既是物力资本重组更是人力资本整合,既是物力资本整合更是人力资本的整合。经过整合的人力资本激励体系和运作机制,基本框架和内容包括以上人力资本管理的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薪酬制度体系的设置运作;二是绩效考核评估制度体系的设计操作。

4.人力资本扩张。人力资本扩张是通过人力资本运作,实现人力资本的内涵和处延的扩大,在使企业得到更好发展的同时,促使人力资本的增值,实现人力资本投资者收益最大化的目的。人力资本扩张是人力资本张力的外在表现。人力资本张力即资本自我增值、自我扩张的能力,它体现了人力资本存量转化为人力资本价值的能量,反映了资本要求不断增值的本质属性。人力资本存量与人力资本价值是两个不等的量,人力资本存量是凝聚在人身上的人力资本的结晶,它可以用积累人力资本过程中所花费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之和来表示;人力资本价值是人力资本存量在最理想运营情况下所能产生的最大收益的现值。人力资本价值和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值愈大,人力资本扩张的潜力愈大。因此,静态地看,人力资本扩张是在指人力资本存量一定的情况下,最大化人力资本价值;动态地看,人力资本扩张过程是指不断放松约束条件即人力资本存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的过程。我国企业人力资本存量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因人力资本贬值和人才创新能力不足,人力资本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实现。

三、企业人力资本的运营策略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企业并购浪潮风起云涌,其结果使具有不同意识形态、民族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走到一起,并成为同一个社会经济组织的成员,同一家公司的员工,因此,公司人力资本人文性质的多元化、多样化将是大势所趋。我国加入WTO后,外国跨国公司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在开放统一的市场环境中各类企业员工来源和构成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多样化和多元化,如何将这些具有不同人文性质的人力资本有机整合起来,对于企业组织运作和总体绩效具有直接影响。在这样的社会和市场环境中,企业人力资本竞争将日趋激烈,企业如果没有有效地凝聚人心,保持和整合人力资本的政策策略和技术措施,就很有可能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和四面楚歌的境地。因此,搞好企业的人力资本运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人力资本的选拔。选拔的核心是使被选拔人员能真实地显露自己的个性、素质、潜能和工作能力,使企业能较为全面地了解被选拔人员的水平和比较准确地预测在未来的表现。由于选拔属于事前评估和选择,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

2.人力资本的开发。企业人力资本开发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企业文化教育、潜能开发、职业培训等方面。对于基础性的潜能开发,企业应持积极鼓励的态度,可提供部分资助并在时间安排上予以照顾,但员工个人应对其负主要责任,承担全部或绝大部分开发成本;对于企业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由于开发的目的是形成为企业所用的专用性人力资本,企业应负主要责任,在内容、时间、资金、师资和厂所等方面应统筹规划,合理安排。

篇(3)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也正面临这前所未有的考验,许多的广播电视同行们都在积极的探索。

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起到“喉舌”作用,因此它属于事业单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广播电视广告收入的增加,广播电视事业经费,由原来国家全额拨款逐渐改为差额拨款,直至自收自支,而且还要向国家纳税和向有关部门上缴利润,因此广播电视行业的产业性质也越来越明显。我认为要使广电产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健康发展,不断壮大,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广电产业的资本运作。

1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的概念

所谓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就是将广播电视行业所拥有的可经营性资产,包括和广电业有关的广告、传输网络、信息、视音频制作、广播电视报等产业,也包括广电集团所经营的其他产业部分,视为可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价值资本的流动、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途径进行运作,优化资源配置,扩展资本规模,进行有效经营,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随着我国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在稳步将广播电视业推向市场,科学规划和配置广播电视资源的大趋势下,广播电视行业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充分意识到广播电视业要想完成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资本运营这一长足的发展空间里大展拳脚,尽管这种管理意识和经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

2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的制约因素

在现行广播电视管理体制下,从总体上说,我国广电产业存在着产权结构不清晰、受行政干预多、经营范围小、浪费大、产品质量低、在生产经营和人事管理方面存在腐败现象等弊端,其影响概括地说就是:制约了广电产业的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广播电视行业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本运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我看来广播电视业资本运营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2.1广播电视行业的社会属性,致使其产业性质得不到重视。

首先我国广播电视作为宣传部门,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担负着正确舆论导向的引导功效,有其特殊的政治(社会)属性。也正因为如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广播电视部门。为了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明确了党管干部,党管媒体的原则,提出了政府必须掌握干部的任免权、企业的控股权、节目的终审权的要求。其次广播电视媒介所拥有的巨大的和潜在的可经营性资产。如视音频产品的生产设施、视音频节目的播出权、用以广告的节目时间段、传输信号的有线和无线网络等等,都是广电媒介的资产。它有自己的价值,有作为价值转化形成的价格,其产品具有商品的性质,因此广电媒介又具备了产业性质。就决定了它要通过资本运作以追求更高的利润为目的,讲求经济效益的特性。然而广播电视行业的社会属性的要求的确对媒体的发展和正常成长产生着积极的作用。但却与市场化经营产生了差距。具体到工作实际中诸如:①哪些资源能够拿出来跟资本进行合作以及如何合作等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实践中就难免形成困惑。②有些弘扬主旋律的作品,按照上级要求投入人力、物力,还有大量资金来制作。但往往因为这是宣传任务,不能带广告及其他营利色彩,所以在资本方面基本是没有回报的。那这项活动只有投入根本谈不上经济上所谓的产出。同时,广播电视行业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实行的是多头管理、行业所属、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四级办报台体制,这种体制使广播电视业始终处于严格行政管理之下,资本结构随之形成了投资主体单一、筹融资结构单一、资本主体单一的局面,几乎完全无法按照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的规范准则开展活动。因此也就丧失了经营自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

2.2广播电视业在资本运营中的主导地位,制约其资本运营的发展。

根据目前的政策规定,行业外资本投资传媒只能获得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与收益权,不能获得相应的实际控制权和国家认可的传媒产权,不能拥有传媒的品牌。诸如此类的政策性法规确立了广播电视行业在资本运营中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所以资本运营主体地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的力度。并且可能会出现一旦双方合作出现问题,投资方就很可能最终一无所获的结果。这也就是许多关注广电行业的社会资本投资商驻足观望的主要原因。由于政策的限制导致目前,广电行业苦于资金缺乏急需资本投入来加快发展,而大量的业外资本虽然看好广播电视这个利润丰厚的行业,,却不敢轻易投入。

2.3广播电视行业自身的制约因素。

2.3.1管理权与经营权不明晰。我国目前大部分广播电视行业都没有将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致使广播电视长期以来一直以新闻宣传单位定位,着重强调其政治属性和宣传职能,普遍存在着“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重导向、轻经营,重喉舌功能、轻产业功能”的现象,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广播电视的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是独立但又相互依托的。只有创作出质量上乘,受众喜好的广播电视节目,才能带动广播电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厚重的经济积累,也可以更好的为广播电视事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2.3.2经营模式单一,资金来源有限。由于政策局限、观念束缚以及现行体制等多层面原因,绝大多数广播电视媒体没有切实的尝试产业资本经营,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拨款以及广告收入。但今天的广播电视业已发展成为人才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不是有限的广告收入就可以支撑和维持这个庞大产业的,媒体产业要做强做大,参与国际竞争,多渠道开拓资金来源成为必然。

篇(4)

论文关键词:转型 跨越 煤炭企业 资本做活

一、资本做活是大同煤矿集团公司转型跨越、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

资本是现代企业正常运营发展的核心,只有合理利用融资平台,不断拓宽渠道,强化融资功能,实现资本运作手段灵活化,才能有利于我们的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加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资本做活,意味着企业要打破既有格局,走创新发展之路。单一的支柱产业,传统的积累方式,发展资金的不足,曾令大同煤矿在市场经济中屡经波折。放眼转型跨越中的集团公司,煤、电两大主业蓬勃发展;煤化工、煤机装备、冶金等新兴产业链相继成型。随着跨行业的横向扩展、产业链的纵向延伸,集团公司不断增长的发展项目对资金的刚性需求与本企融资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已浮上水面;集团要保证充足的资金来源,就必须走资本运营之路。利用资本市场、开展资本运营可以促进企业加快实现大公司大集团战略,推动煤炭工业的市场化进程。同时,煤炭产业作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资本运营,优化资源配置,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也是其加快发展、做强做大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我们虽然生产规模大、资产总量多,但是原有资产的盈利能力偏弱,仅靠企业自身积累难以快速、高效发展,不能及时满足集团公司对巨量资金投入的需求。因此,以资本运营的形式优化资源的配置,利用市场平台,以资源为基础、以融资为手段发展实体经济,提高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资产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值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大同煤矿集团公司走好资本做活的路子,可突破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融资能力不足的困局,是转型跨越发展、做强做大的必然选择。

二、大同煤矿集团公司资本做活的战略思路

集团公司应该走出去,走向资本市场,活跃在资本市场,开放自己。从行业及自身特点来理性地选择资本运作方式,以煤炭主业为基础平台,以既有的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内部重组和外部并购、引进资金为手段,通过对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新产业的扩张,实现多产业经营发展的格局,使同煤最终发展成为拥有不同领域核心竞争能力和资源优势的大型国际性综合企业。集团公司资本做活的首要任务,就是围绕重建扩源战略的实施,加快低成本融资步伐,重建扩源战略推进到哪里,资本运营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保证重点项目资金到位,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保证存续企业的生存发展,保证集团公司管控能力,保证集团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从市场变化和自身发展需求出发,充分发挥“两个公司、两个市场”的优势,即发挥上市公司、财务公司两个融资平台的优势,发挥煤炭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优势,加大资本运营力度,以资源引资金,以存量带增量,以市场换投资,创新融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规避融资风险,以资本扩张强力推动资源扩张,为重点战略项目建设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

三、大同煤矿集团公司资本做活的具体实施途径

1.借助融资平台,拓宽资金渠道。要借助集团公司、大同煤业融资平台,通过发行非公开定向票据、信托计划或中期票据,定向增发、配股、现金收购(出售资产)等股权融资方式。中期票据的发行效率、流动性和融资成本上相比股权融资更有优势,也被认为更具市场化的产品。发行中期票据,发行机制灵活,通过单一发行计划,多次发行期限可以不同的票据,这样更能切合公司的融资需求。发行中期票据的审批期限较短,时间周期可控,易于成功。

2.成立财务公司,扩展金融功能。建立集团公司对内、对外“金融储水池”,统一资金结算、统一资金运作、统一资金管理、统一风险控制,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3.实施资本战略,实现多元融资。聘请国内外投融资专家和机构,借助于外脑,做好企业战略、结构优化、财务管控,特别是收购、兼并、重组上市等工作;要集中研究母子公司的股权、市值、资产、投资、融资等问题,盘活存量资产,理顺产权关系,加大融资力度。加速大型设备折旧,规范固定资产报废流程,加快资金周转。要不断提升大集团资源资本化、资产证券化、产权多元化水平,使资源和资本成为助推发展的“双动力”。

4.培育上市公司,广开融资之道。抓紧培育新的上市公司;争取1-2年内在中小板或创业板上市。

5.其它融资途径。在传统融资模式的基础上,要围绕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开拓多种融资渠道,降低投融资风险,实现低成本“扩源”。

(1)金融租赁。金融租赁是集融资与融物、贸易与技术更新于一体,以租赁物件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特征的融资方式。对于煤炭、电力、化工、机械制造需要的大型设备,可委托金融租赁公司出资购得,以租赁的形式交付所需单位使用,边生产边还租金。这是下属企业在资金紧张情况下,规模投资、扩大生产的有效途径。

(2)通过国家“并购”政策,解决融资和减免税。根据银监会的规定,并购活动中企业的并购资金最多可向银行贷款50%,贷款期限最长为5年。此项贷款可以用于集团公司资源整合收购煤矿和其他企业,应深入研究“并购贷款”操作程序,与相关商业银行商讨具体贷款办法。2009年5月7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对企业合乎规定的股权收购等行为将免税。这对集团公司实施“重建扩源”战略,收购相关煤炭资源企业十分有利。

(3)密切关注国家、省的相关扶持资金的使用。密切关注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基金、能源投资基金的募集、使用,力争为我所用,积极多争取已有的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

篇(5)

【关键词】 投资控股;企业;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在多年的资金积累后中国经济到了一个增长转型、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经济的转轨必定带动体制和企业的转轨,这就要求企业由传统企业制度转向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很大程度来说是改造传统企业制度,发展公司制度,其中就包括控股公司制度。控股公司制度主要是有限责任公司制度或股份有限公司制度的一种组织制度形式,它的特点是一个公司持有另一个公司控制权的股份。

中国的投资控股企业主要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国有控股,国有投资控股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这段特殊时期有着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也向世人证明投资控股这种公司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公司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不仅只存在个别行业,也不仅仅是国有控股,它应该在今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投资控股企业在的概念界定

在商业意义上,如果一个公司享有任命另一个公司多数董事会成员的权力而控制了其公司的董事会时,该公司就被认为是另一公司的控股公司,另一公司则被认为是该公司的子公司。“控股公司”的英文原文是“holding company”或“proprietary”,如果一个公司拥有其它公司的股份,其持股的目的在于获得控股权和进行投资,以及达到控制该企业经营管理目的的一种企业结合形态,这个公司就被称作控股公司。控股公司不是泛指两个以上公司的一般持股状态,而是特指某公司的持股量能实现对其它公司控制目的的格局。本文所指的投资控股公司,是指通过持有所投资的公司的股权,控制和影响所投资的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及运营决策,获得股权经营活动收益的投资型控股公司。

二、投资控股企业的定位、特点

控股公司是其财产完全属于或者相当部分属于对全部财产具有控制支配力的公司。它同一般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相比,在股权结构、资产结构和经营业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少量的资本投资控制巨额的资产控股公司最本质的特征是以少量的资本投资控制巨额的资产,实现规模效益。

2.职能主要是资本营运多数控股公司自身并不从事具体的生产经营业务,控股公司既不制造产品,也不提供某一类服务,其职能是在股权运作和加强对子公司管理的基础上,聚集资金,按企业发展战略方向投资,进行资本运营。

3.股权集中程度较高。从股权结构上分析,企业在创始阶段都是一个出资人持有全部股份,这些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由于种种原因,都开始或准备将部分股份上市,但主要股东仍持有大部分股份。即使是在大部分股份分散上市的情况下,主要股东仍然通过公司章程中的特殊条款和设立“黄金股”等方式,保持对控股公司一定的控制权。

4.风险相对独立。控股公司下所有各个子公司、孙公司,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每一个法人实体都有其独立的权利和义务,同其它公司互为独立、互不相干。控股公司对被控公司也只是以投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

5.平静实现控股。一个控股公司试图对其它公司实施控制,可在平静而谨慎的状态下,通过购进其它公司足够比例的普通股份,既可以实现以较低的代价控制其它公司,不必经公司其它股东的同意。若发现控股并无益处,也可在平静的状态下卖掉所持有的其它公司的普通股份,结束控股关系。

三、投资控股企业的优势

投资控股公司是一种高效的资本运营组织方式,投资控股公司设立的目的一般是为了控制子公司的股份,从事股权投资活动。它通过私募形式筹集资本,组成有限责任公司,再以其资本为保障通过各种渠道融资形成资产,把资金注入到各子公司当中,以持有它们的股份并获得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权、经营决策权及人事任免权。控股公司把经营资本和产业资本联系在一起,大大增强了子公司的融资能力和资金实力。投资控股公司内部的资产以股权投资、货币资金、有价证券投资等纯价值形态为存在形态,资产流动性强,不同投资之间基本无连带关系,风险隔离性强。控股公司与子公司以股权为纽带联系起来,当某一个公司发生经营危机时,控股公司可以迅速出售其持有股份,回避风险,以保持其资产的安全、健康。

投资控股公司以投资和投资管理为主要功能,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资本运营手段实现子公司的战略性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与子公司的资产管理、实业经营相结合,共同促进集团公司的利益最大化。投资控股公司的经营目标在于通过资本运营,实现集团整体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资本的增值最大化,这个经营目标是通过其职能实现。

简而言之,投资公司可以用少量自有资本控制支配大量社会资本,并且能够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推动经济发展,能够通过产权经营促进企业集团化发展,能够分散市场需求风险和经营风险,还可以最大化的集中力量促进了技术创新与应用。

四、投资控股企业的机遇和挑战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特别是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积累需要在经济增长和体制转轨上努力的关键时期,发挥投资控股企业的积极作用是必然选择,投资控股企业可以用少量自有资本控制支配大量社会资本并且能够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推动经济发展,分散市场需求风险和经营风险,促进了技术创新与应用。也应该看到投资控股企业都是集团化的大企业,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就要练好内功,国家也要加强立法和监管,这些对我们的企业和国家来说都是挑战,都有很多功课要做。

参考文献

[1]张晓峰.国有投资控股公司组织结构涉及[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2]陈秉正.公司整体化风险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1)

[3]芮明杰.国有控股公司运行与管理.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6)

[4]张冀湘,汪异明,王保喜.国有控股公司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

[5]张晓峰.国有投资控股公司组织结构涉及. [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6]陈春艳.控股型集团公司“金字塔”风险新论.改革与战略.2006(6)

篇(6)

1、冯广超方饪纯:《数字电视广告》,2004年2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周鸿铎:《传媒产业资本运营》,2003年8月第一版,经济管理出版社。

3、周鸿铎:《传媒产业经营实务》,2000年12月第一版,新华出版社。

4、周鸿铎:《电视节目营销策略》,2000年10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5、曾华国:《媒体的扩张》,2004年1月第一版,南方日报出版社。

6、米歇尔·森格特瑞:《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2000年,华夏出版社。

7、陆地:《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2002年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周鸿铎胡传林刑建毅著:《传媒经济》,1997年4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9、菲利普·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营销学导论》(俞利军译),1998年第一版,华夏出版社。

10、赵曙光禹建强张小争:《中国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2002年n月第一版,新华出版社。

11、杨步国张金海著《整合一报业集团化背景下的报业广告经营》,2005年l月第一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12、朱海松:《麦肯的方法》,2002年4月第一版,广东经济出版社。

13、黄升民等著:《数字电视产业经营与商业模式》,2002年第一版,中国物价出版社。

14、高振强:《全球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2003年l月第一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5、钟海帆:《走进美国广电传媒》,2003年4月第一版,南方日报出版社。

16、曹璐胡正荣等著:《卫星电视传播》,1997年4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7、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2002年9月第一版,南方出版社。

1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1999年n月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张海鹰腾谦著:《网络传播概论》,2001年5月第一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20、周伟:《媒体前沿报告—一个行业的变革全景和未来走向》,2002年3月第一版,光明日报出版社。

21、郑保国:《论媒体经济与传媒集团化发展(论文集)》,2003年9月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2、胡正荣主编:《中国传播论坛2001一变动中的全球广播电视》,2003年8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3、欧阳国忠著:《中国媒体大转折》,2003年8月第一版,团结出版社。

篇(7)

一、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财务战略管理是上市公司为适应公司总体竞争战略而筹集必要的资金,并在组织内有效地管理、运用这些资金的方略,是上市公司对财务活动的发展目标、方向和道路,写作论文从总体上做出的一种客观而科学地概括和描述。上市公司财务战略要确定上市公司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确定公司资产结构、确定负债与权益资本构成。

(一)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1.筹资战略决策不当首先表现在盲目扩大规模,负债比率过高。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发展基本上具有相同的思路。一般都是以同一笔资金,根据某种需要,辗转注册成数家公司,形成一个集团的构架。然后,集团为了做大,常常不计成本、不择手段的进行融资,不顾风险盲目扩大规模。在开发市场的同时,利用这些公司的不实资产和业绩,以抵押、担保、甚至重复抵押、提供虚假资料等方式进行融资套现,维持公司的经营运作。而在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发生的融资成本和管理成本不断吞噬着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使上市公司不得不以新的、更大的融资来维持还本付息和资金消耗。其次是筹资方式选择欠佳。债务资金利息能使

资本利润率变动幅度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幅度,即所谓的“财务杠杆效应”。财务杠杆效应既可以给企业带来积极影响,也可以带来负面影响。近年来由于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筹集资金的渠道日益增加,使得许多上市公司更容易利用财务杠杆及灵活的财操作在短期内迅速扩充规模。然而这样的运作方式相对隐藏了许多风险,过高的财务杠杆比率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安全。

2.投资行为不规范

上市公司投资行为不规范主要表现在:l)频繁更改募资投向,投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上市公司募集资金都有特定的、符合国家政策并在募集说明书中已经公示、经股东确认有投资前景

的项目。但是,不少上市公司并没有履行募资承诺,不是将资金投放在募集说明书中注明的投资项目,而是频繁更改募资投向。(2)多元化投资缺乏理性,盲目贪大求全:我国相当多上市公司往往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跨行业投资,盲目贪大求全。

(3)依赖外援融资投资,呈现过度投资行为:许多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对经济前景盲目乐观,往往在缺乏系统、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从事一些自不量力的投资。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部分公司不顾自身承能力,片面、单一的依靠银行融资,尤其以短期融作为资金来源进行项目投资。

(4)资本运营盲目跟随潮流,缺乏应有的理性:“业务经营是企业经营的低级形态,资本运营是企业运营的高级形态”,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在这种口号的鼓励下,盲目的从事资本运营,结果走人投资误区。

3.资本结构不合理

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业绩和长远发展。从理论上讲,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上市公司在筹资战略决策上必然以追求最佳资本结构为前提。然而,纵观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结果并非如此。我国现阶段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3)资本结构调整的弹性小:资本结构的调整弹性是指企业资本结构状况对理财环境及财务目标变动的适应程度及相应调整的余地和幅度。资本结构弹性主要表现在适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比例的速度和数量。但在我国缺乏畅通的筹资渠道和多样金融工具的情况下,加之公司理财人员自身的局限,致使大多数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的弹性很小。

4.资本收益分配政策不合理股利分配政策波动大,缺乏连续性。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可以说是无章可循,有些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方案更是朝令夕改。(二)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经过认真分析,笔者认为造成上述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管理问题出现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扩张的多元化战略近几年,我国有些上市公司采用多元化战略以增强其经济实力和经营规模。他们不断大规模筹集资金,涉足众多产业,但在现实中,不少上市公司却吃了大规模跨行业发展的苦头。

2.投资缺乏有效管理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行为失范的因素很多,一是有效的外部制约机制匾乏和投资者结构失衡为上市公司不规范投资行为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二是股权结构不合理和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是产生上市公司不规范投资行为的基础;董事会成员与大股东代表或高级管理人员同构化的治理机构,限制了其他股东对公司投资决策行为的监督。

3.资本市场发展不均衡和公司股东监督力度偏资本是企业融通资金的场所。资本市场发育的完善程度直接制约着企业筹资风险与资金成本的高低,影响着企业资本结构。从我国资本市场来说,论文写作它的发展是被动的、滞后的,具有明显的非市场化的特征。公司债券市场发展较股票市场相对缓慢,筹资方式单一制约了公司对资本结构的合理性调整。我国上市公司在上市以后的权益资本融资多数是通过送股、配股、暂不分配股利等形式进行的。目前由于我国各项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在资本市场尚不成熟条件下,市场和股东对人(公司董事会和经理)的监督效率较低。

4.经营者失控

由于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股控股的,因持股人身份不同,同股往往不同权、不同利、不同价。持股成本最低的国有股以一股独大的优势,造成了公众股东不能有效对经理层施加控制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因此,企业的经营者会较多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决策,会倾向于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自己的股利分配政策,而不会在乎二级市场的股价,甚至,损害企业利益,而不怕受到流通股股东的制裁。这是我国股市每况愈下、上市公司经营效益不断下降的原因,即经营者失控。

二、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管理存在问题的优化对策分析

(一)制定合理的筹资决策筹资决策是否合理会对上市公司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上市公司在制定筹资决策时应考虑筹资规模和筹资方式两大因素:企业筹集资金需要付出成本,筹资过多可能造成资金闲置浪费、筹资成本增加,进而导致负债过重,偿还困难,增大经营风险;筹资不足则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企业在筹资时,必须根据企业的资金需求、企业自身条件以及融资的难易程度和成本情况,分析风险,量力而行来确定合理的筹资规模。同时,企业筹资方式的不同,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很大差别。如股票投资,通常初次发行普通股并上市流通,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融通,还会大大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商誉,使企业竞争力获得极大提高。

(二)规范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规范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已成为规范市场、推进市场发展的当务之急。

1.尽快实施国有股减持,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法律法规以约束和规范上市公司投资行为,促使上市公司“善待股东”,从而打造市场的投资者回报机制,使回报投资者成为上市公司的自觉行动。

3.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健全上市公司退市和破产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目前根本问题是转变政府监管概念:首先政府的监管目标应从以保市场高价位、保公司高溢价发行为主,转向以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利益和保护市场机制正常运作为主;其次,政府的监管内容应从政府直接对证券的投资价值进行把关为主,转向把主要精力放在保证信息披露真实性和全面性为主;第三,政府的监管方式应从行政控制和审批为主,转向更多地为市场正常运作创造条件,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目前最重要的是健全上市公司的退市和破产制度,强化对上市公司行为的外部制约机制。

(三)优化资本结构一般而言,资本结构优化的标志是:功能强、周转快、增值多、抗风险,我国上市公司只有按照资本结构优化的标志,对不合理的资本结构不断进行优化,才能更好地进行资本运营,不断提高公司价值。主要措施如下:

1.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提高上市公司债券融资比例我国企业债券发展落后的原因,首先是政府近年来,重视国债与股票的发行,忽视了企业债券的发行;其次是对企业债券实行额度控制,债券发行规模受到严格控制。债券市场的落后已影响到企业资本结构。在重新修订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中,企业债券的发行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国家发改委将不再对企业债发行拥有审批大权,核准后,只需在证监会备案。政府淡化了计划规模管理,同时,在企业债券利率方面也给予较大的灵活性,使企业债券利率能够尽快市场化。

2.建立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硬化财务约束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公司经营者的约束通过对出资者的财务约束及资本市场、经理市场、银行机构等多种约束机制的共同作用来完成,我国现有治理结构下,公司内部责权利不明确、出资者财务约束软化,经营者存在短期行为等都造成了上市公司结构的扭曲。所以应建立资本结构的优化机制,硬化公司预算约束,强化出资者对公司的监督,建立利润分享计划,使公司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促使经营者敢于有意识的负债投资。

(四)调整股权结构,规范股利分配的法律法规借鉴国外的股利分配政策,要解决我国公司股利分配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人手:

1.尽早解决“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改善公司治理机制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可以通过让售、回购、缩股和转化优先股等形式对国有股进行“减肥”。只有如此,才能改善公司治理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中不合理现象。同时,还应建立职业经理竞争制度作为辅助支持,即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职业经理层,废除职业经理行政任命制度,采用聘任制,引人竞争,形成市场化职业经理竞争机制,为股东选择合适的人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以符合国际惯例的高度,规范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法律法规目前首先是遏制不分配现象,对于那些有累计盈利而又不分配的公司,必须强制其披露不分配的具体理由,同时制定公司必须向股东支付现金股利的有关标准并加以实施,将配股资格以及配股比例与分配比例直接挂钩,这样既能促进企业尽可能利用好募股资金,提高分配意识,也使投资者的合理回报得到了保障;其次是适当降低股本扩张的最高比例,应明确规定上市公司送股的比例不得超过股票年度利润增长率水平,如增长率为20%,则最高送股比率为ro送2。上限送股有利于保持公司每股收益的稳定增长,即使公司来年业绩平平,也不至于使每股收益稀释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