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1 17:11: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环境艺术设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篇(1)

有人说“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和生活的集中体现”,建筑的变化恰如其分的毕业论文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的改变。当人们从机器工业的狂热中逐渐冷静下来的时候,个性、风格、特色、工艺、内涵等等又成为了人们的喜爱。人们意识到了民族建筑、民族环境、民族文化的保留与延续的重要性。

1中国传统民族环境艺术

中国有着5000年古老的文明,民族众多,不论是建筑环境、服装饰品、生活用具,还是语

言、文字都非常丰富而富有特色。可以说中国是一朝天子、一朝文化、一朝建筑、一朝服饰、一朝的审美标准。中国传统民族环境艺术具有独特的装饰风格与装饰图案与形式,这是与当时或当地的审美标准相适应的,在中国的老银装饰中也运用了同样的审美语言。

2怎样把中国传统民族元素——老银装饰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

2.1不能简单的把中国传统民族元素套用到现代建筑上

在实际设计案例中,个别现代设计的民族建筑的室内外设计常常是从颜色和图案上繁复堆砌民族元素进行装饰,不但没有塑造出应有的民族氛围和历史文化的祭奠,而且显得廉价、粗糙、杂乱而没有韵味。

2,2中国传统环境艺术的装饰灵魂和装饰点在哪里

要进行民族环境艺术设计就要了解所设计的建筑或园林等的民族特性和特点,以体现出民族环境艺术的灵魂。这是由这个民族的生活风俗、历史、文化等融合而成的,体现在建筑和园林,以及室内外装饰上的风格与氛围。要了解设计民族元素的装饰点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在设计中候找到适合的切入口。

我国传统的建筑艺术装饰点常常为:正门两旁的镇宅兽、门上的匾额、门的包角、门的拉手、门框、窗框、窗棱、护栏的两端和支柱、屋檐、屋椽、横梁、立柱的底端和顶端、院墙上的窗(窗本身也是一种装饰)、室内的屏风挂轴、床架两旁的挂件等等。

中国的传统园林设计讲究“移步换景”,而传统绘画中讲究“虚实结合”(讲究对比),因此在民族环境艺术设计中也应尽量避免过多过满而无任何变化的堆砌,而应从一些合适的装饰点切入。在大面积墙壁上(尤其是很近距离正对大堂门口)画满琐碎繁复又颜色艳丽的图案很多时候反而使人看不清图案的内容,倒不如在墙角、墙围的局部地区进行装饰的效果精致。

3在民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老银装饰的可行性分析

3.1在民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老银装饰是否司行?

我国发现和使用白银已有4000多年历史,银器初见于战国,发展于两汉,唐朝达到鼎盛,以银饰装扮自己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往往认为,银饰有避邪恶、驱鬼魅.保佑平安的神奇功效,是吉祥与光明的象征,又是富贵的标志。先民把保佑平安、

兴旺发达、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等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各种银器上,通过艺术的形式进行宣扬和流露,形成了中国民间银器文化,可以说是民风、民俗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民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老银装饰是可行的

3.2老银装饰应如何应用

该怎样把其应用到民族环境艺术设计中呢?

第一,可以将民间收来的老银饰品直接装饰到民族环境艺术设计中去。例如,将老银的门扣等应用到相应位置,这种方法尤其可以提升公共环境或商业空问的氛围和档次(见图1)。

第二,可以将民间收来的老银饰品装饰作为单纯的装饰品运用到民族环境艺术设计中去,作为镶嵌或挂饰。

第三,将老银加以改装,再运用到民族环境艺术设计中去。例如,将老银扣经过穿接成珠链(见图2贵州少数民族银扣)。

3.3老银中的民族图案与形式的运用

除了直接或改装老银外,吸取老银中的民族图案与形式也是进行民族环境艺术设计的装饰方法,因为老银以它独特的形式记录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与风俗(见图3)。

老银图案中常见的有福寿双全、福在眼前、福从天降、福禄寿喜、双喜I临门、喜得贵子、喜上眉梢、麒麟送子、和合二仙、青梅竹马、龙凤呈祥、八仙过海、岁寒三友、四位君子等。这些世代相传的民问吉祥纹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精神文化寄托,至今仍经久不息。银饰中的人物形象以神话和佛像题材为主,也有以现实生活人物为题材。花草纹也是银饰中十分常见的题材。以牡丹花为领衔的各种花草有几十种之多,表现形式有折枝花、莲枝花、团花、碎花、十字花、卷草花,以及大量变体形花草。民问银饰丰富的纹饰题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占人的欢娱情趣和文化生活习俗,把这些图纹融合起来,犹如一幅民间民俗画卷,给世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因此,在民族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从老银中吸取了解民俗和传统装饰纹样中的吉祥观念进行运用。

4结束语

老银饰品不但承载了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还能体现出民族环境艺术设计的独特性,适当的点缀和应用老银饰及其图案或形式,能够提升建筑的人文气息,塑造氛围。在民族公共环境和民族商业环境中运用也能够提升档次和格调。

参考文献

[1]覃刚.花篮瑶姑娘银饰[J].中华手工,2005,2.

[2]刘天勇,曾宪阳.黔东南苗族银饰艺术——古老而纯朴的手工技艺及其审美价值[J].中华手工,2004,(2).

篇(2)

生态理念注重的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能够在传统的设计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在构建具有艺术创新性的空间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保证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从生态保护和空间设计的整体上实现景观服务于环境。

1.环境艺术设计注重生态理念的指导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理念之一。环境艺术的生态设计就是在设计过程中注重采用生态理念作为指导,促进生态环境的平衡,保护自然物种,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保护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注重从手法上进行摸索,以便能够达到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循环发展。从各个地方的建筑设计或景区环境设计都可以看出生态理念已深入人心,如生态旅游村、原生态森林公园越来越多,循环利用水资源越来越得到认可并付诸实施。

2.环境艺术设计注重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自然环境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恢复、净化功能,但是在长期超负荷的污染物的侵蚀下,自然环境的净化速度远远赶不上人们的破坏速度。在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自然环境面前,环境艺术设计师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他们更多的设计任务变成了垃圾场的设计、污水处理厂的设计等,本着生态理念思想对生态环境进行改造已成为环境艺术设计师的一项重要任务。环境艺术设计师在注重恢复环境的同时,还需要注重促进生态环境的有序发展,促进生态系统的不断完善。其实,环境艺术设计师早在20世纪中后期就已经开始采用既保留又利用的手段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这种设计手法主要是在保存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再利用,强调的是再合理利用,达到因地制宜、循环利用的目的,既保护了资源,又满足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系统。

3.环境艺术设计注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环境艺术设计的较高境界是既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又充分发挥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注重资源的开发,也保证资源的循环利用。在设计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废弃物,因为只有保证资源的开发与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才能让生态系统实现平衡。许多现代化的设施充分展示了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如,当前最典型的压膜木质材料,在充分利用木屑的同时保证了对木质材料的需求,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原材料设计各种新颖的作品。另外,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尊重自然资源的发展,通过可持续的方法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注重生态理念指导的重要表现。

二、结语

篇(3)

(一)高职环艺专业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市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高职教育的特色是办学方式灵活,课程设置和社会、市场需求对接。然而,从我们对浙江省6所开设环艺专业的高职院校调查来看,情况不容乐观。2012年,为了解社会对高职环艺专业学生的需求及评价情况,我们分别在杭州、宁波、湖州选择了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共8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选择的是近3年6所高职院校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毕业生,其中男性占77.5%,女性占22.5%。从社会对环艺专业毕业的人才结构情况来看,需要技术性人才的数量最大,占63.8%;其次是业务型人才,占25.6%;再次是管理型人才,占9.5%,其他的占2.1%。在调查中反映出的最突出问题是:虽然社会对高职环艺专业毕业生需求量较大,但由于培养方向、总体素质等问题,短期内毕业生整体素质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在关于对学校开设课程与社会需求的问题调查中,有46.5%的受调查者认为现有高职环艺专业开设的课程与社会需求不太符合;有20.2%的学生认为不符合;15.6%的学生认为符合;17.7%的毕业生认为一般。在对高职环艺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查时,有46.2%的毕业生提出要注重教学内容知识结构上的总体交叉和整合,有必要在高职环艺专业课程设置中拓展专业基础知识。有53.8%的受调查者提出:课程设置要与时俱进,结合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并在专业知识教育中增强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的内容。调查发现,目前高职环艺专业课程设置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由于高职设立环艺专业的时间不长,其课程基本上都是以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为蓝本,教学内容、计划缺乏社会需要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不符合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其次,由于对“环艺专业”学生的定位和理解不同,各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差异较大,造成环艺专业与室内设计专业没有区别、缺乏特色。再次,课程设置上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特点,造成专业理论知识没有本科院校学生扎实,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又不比本科生强,毕业生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

(二)高职环艺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教育部[2000]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通知中规定,高等职业院校学制三年,课内总学时一般以1600-1800学时为宜。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目前浙江省调查的6所高职院校总学时都在2500左右。与教育部的要求基本一致。课程设置分必修课、选修课两大类。其中必修课2350学时左右,选修课150学时左右,选修课比例明显偏低,影响学生培养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必修课又分为四大模块,其中公共课模块550学时左右,开设政治思想、英语、体育、国防教育、计算机基础、就业指导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模块350学时左右,开设素描与色彩、设计构成、设计速写、设计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专业课程模块约350学时,开设快图设计、材料与构造、住宅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电脑效果图、景观设计等课程。专业实践课模块1000学时,包括专业认知、户外写生、专业实践、毕业设计答辩、顶岗实习等。高职环艺专业培养的是服务于环境艺术设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环艺设计包含了艺术与技术,科学与社会人文等多方面、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内容。社会上对环艺专业毕业生的知识、技术、技能和素质有较全面的要求。所以“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提倡厚基础、宽口径、专业化的模式”。据此,可以看出,目前浙江省高职环艺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是有较大差距的。主要表现在公共基础课、选修课模块的设置口径不够宽;专业基础课模块没有体现基础厚的培养目标。同时专业课模块的专业化教育也有待调整,特别是专业实践课的课时安排必须加强。

二、高职环艺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改革

高职环艺专业学生在校时间只有3年,由于受目前国家高考体制制约,高职环艺专业所招的学生基本上有以下两个类型:第一类是以前学过美术,有一定美术基础,但在文史或数理方面基础较差;第二类是文化素质还可以,但原来没有学习过绘画技能,美术基础欠缺。因此,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完成高职环艺专业学生教育培养目标,必须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一)创新高职环艺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原则

1.预见性原则

这是面向21世纪,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职环艺专业人才的前提,也是高职环艺专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只有对社会、市场需求进行认真研究,准确预测,课程设置才能有的放矢。

2.适应性原则

环艺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它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广、内容多。而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实践任务重,总学时不可能增加太多,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进行符合社会和专业需求的取舍。力求避免教学资源的损失和浪费,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教学工作在有限的课时内收到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的教学成果,达成培养目标。

3.特色性原则

要紧紧围绕环艺专业培养目标,办出高职环艺专业特色,即要突出高素质、应用型,这是由高职的培养目标、生源和社会需求所决定的。在改革高职环艺专业课程设置时必须牢牢掌握这一原则。

4.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设计的灵魂,环艺专业集艺术与工艺于一体,创新是它的主要特征,也是生命活力之所在。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主的课程设置理念。

(二)改革高职环艺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

高职环艺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紧紧围绕“厚基础、宽口径、专业化、应用型、高素质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强调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宽泛,改变目前围绕室内设计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

1.必修课的公共课模块

总学时按原课程设置550学时基本不变,在原有的8门课基础上增加“当代中国经济与政治”“大学语文”和“文献检索”三门课程。同时调整各课程的学分数和课时数。“思想和中国特色理论”由60学时调整为36学时;“高职英语”由180学时调整为144学时;“就业指导”由40学时调整为18学时,以体现高职教育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目标,改变浙江省高职环艺专业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口径不够宽的缺点。

2.专业基础课模块

适当增加课时数,专业基础课由原来360学时增加到414学时。专业基础课在保持原有的五门课基础上增加:“艺术概论”“设计史”“建筑概论”三门课程。同时调整各门课程的课时数与学分,素描与色彩由120学时调整为108学时,学分也由8学分调为6学分。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与速写三门课程由60学时调整为54学时,学分由4学分调整为3学分。

3.专业课的设置总课时基本不变,较大幅度调整课程设置

保持原设置的6门课程外,增加“设计程序”“景观设计”两门课程,同时大幅度调整教学内容,对现有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积极吸纳近几年专业领域内的新知识、新技术。力求体现环艺专业研究最新成果,体现高职环艺专业学生高素质的要求。

4.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课的学习效果

积极引入项目教学法等先进的实践课教学手段,选择企业实践设计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载体引导专业实践课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习效果。

5.选修课的设置总课时基本不变,大幅度增加选修课的课程设置门数

由原来的9门增加至15门,增幅达60%,以增加学生选课的余地和兴趣。同时,提高选修课的学分数量,以提高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并以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开设符合高职环艺专业发展需要的特色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使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

三、结语

篇(4)

1.比例和尺度

比例是建筑物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在空间中体现为长、宽、高之间的比值。建筑环境形式的比例是一种重要的审美要素。根据审美经验,建筑物环境的形式比例存在相同比值关系的时候,整体感觉更和谐,更具有美感。尺度是指建筑环境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尺度与建筑物的真实尺寸大小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但尺度与比例并不完全相同,审美原则的尺度是一种基于建筑物环境大小而产生的感觉。西方建筑环境设计特别推崇比例和尺度的美,著名建筑学家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特别强调比例的美学观。文化建筑设计中比例和尺寸往往密切相关,在进行环境设计的时候,应当反复推敲比例和尺度的大小,选择最佳值和最合适的搭配,提升文化建筑的美感。

2.均衡与主从

均衡是指在设计的空间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平衡关系。在自然界中,相对静止的物体能产生视觉上的平衡感,在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中,这种平衡感符合安全的原则,也能达到整体的审美要求。主从与均衡看似相同,其实存在很大区别。主从体现的是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区别,即各组成要素在整体中所处的地位与所占的比重对整体效果的影响。主从设计可以有效避免设计作品松散和单调的现象。建筑设计中,主从和均衡往往也是相互联系的,过于注重均衡则无主从,过于主从则失去均衡。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全面考虑均衡和主从产生的审美效果,从平面与立面、外部环境与内部空间、从局部到整体等各方面处理好主从与均衡关系,力求取得完整统一的效果。

3.反复与韵律

反复是指以相近或者相同的构成单元按固定的规律出现。反复的设计效果体现为组成要素有节奏和秩序出现的美,一目了然,易于辨认。韵律是指形式要素引起视觉和心理上的律动效果,例如光线、色彩、材质、造型等合乎某种规律时给人的节奏感。反复和韵律并不相同,反复一般是某一要素简单重复出现,而韵律具有极强的连续性和条理性,但是二者都是最基本的构图原理,也是中国古典艺术中流行的构图方式。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合理采用反复和韵律的构图方法,注重简单重复和韵律变化,能使文化建筑设计作品产生生动、活跃、协调、富有节奏的美感。

4.渐变与对比

渐变是指利用类似要素的微差关系进行连续排列而取得统一的形式。渐变设计往往用于对比悬殊较大的要素之间的过渡转化。渐变设计的关键在于基本比率的选择,一般选用等差或等比数列作为渐变比例。渐变的效果一般体现为优美的节奏感、强烈的韵律感和柔和、含蓄的视觉感。例如公园长廊设计往往采用规律变化的廊柱来获得的渐变效果。对比是指各形式要素之间的差异性。对比设计容易刺激人的感官,同时产生兴奋的审美效果。文化建筑设计中常采用此法使造型生动而富有活力。对比的形式主要是“量”方面的对比和“质”方面的对比。对比和渐变往往是成对出现的,渐变就是对了消除对比,而对比又体现了渐变的两个极端。在环境设计中,正确运用对比和渐变,能产生生动活跃而又不失柔和的审美效果。

二、结束语

篇(5)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快速表现艺术语言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绘制环境艺术设计效果图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和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效果图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日益提高,计算机逐步代替了设计中绘图的一部分工作。将设计师从繁杂而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为环境艺术设计表达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可以说,计算机效果图已经取代了过去手绘效果图的传统地位。但是,过分夸大计算机绘制效果图的功能亦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于计算机绘图在设计及设计教育领域的普及和推广,设计草图相对遭到冷落甚至忽视。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徒手快速表现能力普遍下降;导致方案设计水平的下降。从环境艺术设计师长远的发展来看,掌握环境艺术设计快速表现在当今环境艺术设计研究与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环境艺术设计快速表现的意义及作用

1.设计师的艺术语言

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设计构思不是纯艺术的幻想,而是虚拟满足人类功能及审美要求的理想空间。这就需要把设计构思先加以形象化,这种把想象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就是运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艺术语言,把虚拟形象表现在图纸上的过程。所以,设计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造型能力和一定的立体空间想象力,只有具备扎实的造型能力,才能在快速表现中得心应手,才会充分地表现空间的透视、形、色、质感,引起人们是视觉上的共鸣。设计师面对抽象的概念和构想时,必须经过提纯具体的过程,也就是化抽象概念为具象的形体,才能把脑中所构思的形象、色彩、质感和感觉化为具有真实感的空间。

2.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沟通工具

在环境艺术设计师思考的领域里,部分采用的是集体思考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互相启发,互相提出合理性建议,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不同于传统的建筑装修设计和制作同出一人之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和施工经常是一种群体性的工作。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师在构想空间之前,就必须和甲方、工程技术人员等进行实际交流和探讨。无论是独立的设计,还是推销你的设计,面对客户推销设计创意时,必须互相提出建议,把客户的建议记录下来或以图形表示出来。快速的描绘技巧便会成为非常重要的手段。这一系列的说明和表现工作构成了设计快速表现的基本。

3.设计快速表现的优势

表现图具有高度的说明性。设计表现是设计行业的重要技能,其设计表现力的优劣直接影响设计的深度和广度,设计作品的表达是否合理、准确。计算机制图技术的发展为设计表现提供了不少捷径。正是这种便利麻痹了许多年轻的设计师,依赖计算机而丧失了最基本的手绘能力。这对整个设计行业的发展不利。从世界范围看,设计大师的设计思想大多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快速表现是十分有效的推动设计思维不断深化的途径。而计算机在此阶段是被动的。因此,加强手绘能力的培养,甚至强调在环境艺术设计学习初期应尽量避免使用计算机表现是具有长远发展观的体现。同时,作为一门艺术,手绘的表现图因表现者的艺术情趣、审美取向的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感染力。并能在设计实践中快速修改方案及在设计探讨时快速表现设计思维。这是用计算机绘制的效果图无法比拟的。

二、环境艺术设计快速表现的练习方法

1.造型能力的训练

造型能力是一切艺术表现的基础,要提高设计快速表现能力就必须提高造型能力;而造型能力的提高可通过大量的速写来达到。一开始可进行速写写生训练,把现实里的对象提纯表现;重点是掌握用线条来塑造形体的技能。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还可以临摹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速度可以放慢点,以达到造型准确为目的。完成这一阶段的训练之后可以在临摹一些的实景图片,这个阶段的训练不仅能训练造型能力,还可以接触到新潮的设计理念。

2.表现技法形式感的训练

设计表现图在作为一种表达设计意念的手段之外,还有其自身的艺术性,所以就决定了它本身对形式感的追求。在作品的形式表现方式方面应该根据设计师的艺术个性、审美情趣来选择表现形式。所以一张优秀的设计表现图就是一副优秀的绘画作品。其所拥有的艺术特性可以和纯绘画媲美。在设计快速表现的训练中,应自觉地提高设计者本身的审美情趣,以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个性表达,追求独特的形式感。环境艺术设计快速表现的主要方式有:线条、素描表现、彩色铅笔表现、马克笔表现、水彩表现、综合技法表现等等。往往一幅设计表现作品并非用单一的表现技法进行创作;而是使用两种以上的表现方式来表现不同的空间构件。以达到质感表现的真实性。在训练中注重画面的形式美感处理,画面的用色、布局、整体氛围;注重产品的美感形式,线条的曲直,线与线、面与面的交接、转折关系,产品整体氛围的营造等。在训练的临摹阶段应该有意识的选择一些形式感好,美感强,有设计意味的作品来练习,用审美的眼光来分析这些好的设计是如何通过点、线、面,形、色、质来表达的。例如对形式美感的把握应用均衡、对称、对比、协调、呼应、渐变、韵律、节奏等的处理方法;将产品分成几个视图来平面化,在平面化的视图上运用形式美原则来处理造型,在此基础上再分析产品的空间关系,处理好构成产品的各元素空间构成是否协调具有美感。更重要的是要去感受,效果图的训练应该提高我们对美的敏锐的感觉能力,作业练习时自己的作品会不会令自己感动是不应该忽视的,只有感动了自己才可能去感动别人,才能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临摹只是学习的过程,但并不能成为目的,更多的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去感受美,发现美,捕捉美再运用到具体的训练中,这才是新鲜的、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才能真正启发我们的设计原创力。:

3.创意灵感的捕捉及表现

这是对设计快速表现练习者的更高要求;也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其最终的任务是表达设计意念。但往往这种表现手段又会对设计意念进行一定的修正。因为在脑海中形成的效果直观地表现出来时可能会不太理想,可以在设计快速表现(草图)阶段进行必要的修正,所以说设计快速表现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表现过程,还是一个设计过程。而且所有初步设计的构思并不是完全合理的,是要在快速表现中不断修改完善的,设计快速表现是捕捉创意灵感最直观的一种手段。再训练时随手涂画的方案经过一番合理性的修改,可能就成为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往往一件世界著名的设计作品就是在草图中完成的。

参考文献:

[1]吴卫.钢笔建筑室内环境技法与表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篇(6)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图形概念,以全新的视觉感受向人们展示传统图形的深刻内涵,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具文化神韵。以传统图形为载体,综合考虑环境特点与人们的审美需求,借助图形的不同组合排列与色彩的变换,实现环境艺术设计服务于人的初衷,给人们在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使得人们获取愉悦、舒适的生活空间。比如上海经贸大厦的设计者在兴建此建筑时,充分考虑到中国人的情感需求,受到西安大雁塔的建筑启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成功典型案例。

(二)以隐喻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环境艺术设计多采用隐喻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意境,这与传统文化的情感表达方式不谋而合。具体来说,无论是外景还是室内设计,均可以通过文化图案的陈列或者自然器物的摆放传递文化情感。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这一方式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环境艺术设计承载了多种传统文化元素。

(三)以形神并举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需要以现代的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解读,使传统文化富有现代的气息和生机,在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意境升华。以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为例,其中既包含了传统文化元素,又包含了现代感十足的中国特有山水结构和审美价值取向,形成错落有致的别样风景,成为形神兼具的别样风格环境艺术设计典范。

(四)以充分应用自然实物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人们长时间处于高纯度的单一颜色中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所以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充分应用自然界中丰富的色彩和实物,把握好色彩的搭配与自然实物的有机结合,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给人以自然、清新之感,使人们在获得视觉美感的同时,身心得到放松。正所谓,自然的才是最惬意和真实的。例如,自然界中的树木即使再笔直也多少会有弯曲的地方,这些弯曲之处不但不是树木所存在的缺陷,相反,更能使树木的自然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五)以嵌入式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与特点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大部分房屋建筑的屋檐结构均采用流线型设计,利用流线线条这一具有亲和力的方式给人以自然、舒适的感觉,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另外,檐柱末端的上翘设计展示出建筑的完整性与平衡性,这种嵌入式的环境设计模式将自然元素与建筑完美结合,设计的巧妙之处可见一斑。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也可以效仿这一成功经验,以嵌入式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六)结语

篇(7)

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使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计算机辅助设计源于计算机图形技术的产生,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研究构想发端于1950年,但使用计算机绘图的最早记录是在196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伊凡·苏泽兰在美国计算机联合会会议上发表了名为《画板》的博士论文,从而开始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发展历程。他从1950年开始着手开发通过图形技术来处理人与电脑交互对话的操作系统。1963年,这套以电脑主机、显示屏、光电笔和键盘为工具的图形画线系统得到实现。这套图形画线系统开发和引进了许多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思想和技术,使用户可以运用电脑画出直线、复杂曲线以及简单的标准部件。

最初CAD被解释为“计算机辅助绘图”,由于当时计算机在设计上的作用是替代传统手工绘图的一种新工具,但随着后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CAD的含义也在不断变化扩展,随着20世纪70年代像素的产生、80年代三维曲面造型系统的开发等,使电脑绘图从只能用“线”这一基本绘制元素发展到可以用点、面、体进行绘制计算机图形,从而使CAD的含义也发展成现在人们比较熟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这个概念了。1970年的威尼斯双年展首次接纳了计算机绘画作品,这也标志着新的视觉艺术形式的诞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我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与国外计算机辅助设计发展的轨迹相似,国内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研究与应用基本上是从各高等院校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在环境艺术设计和创作领域,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

二、我国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

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重要的技术工具,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得到普遍应用。在20世纪90年代前,国内对环境艺术设计效果的表现是使用手工绘制的方法,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开始在我国建筑业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建筑设计表现领域以不可逆转的潮流迅速发展。尤其是到了20世纪末,计算机辅助设计逐渐成为建筑效果表现的主流。起初,设计师主要运用AutoCAD软件进行施工图的绘制,在方案阶段还以手绘为主。但随着相关专业软硬件的更新和进步,它自身的强大优势得以显示,同时对传统手绘表现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冲击。

随着近十几年来我国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计算机建筑效果表现的类型己经有了很细致的划分,可以分为:计算机建筑效果图、计算机建筑漫游动画和计算机建筑效果虚拟现实。计算机建筑效果图主要是通过3DSMAX,Lightscape,Photoshop等计算机软件制作的静态的效果图。通过计算机三维软件从平面、立面数据中得到透视图,透视点位置及视点角度均可变换,然后再渲染出二维图像,这种方式是目前社会上应用最广泛的。计算机漫游动画是利用3DSMAX软件的三维动画功能,在建筑物的室内或室外的设计阶段就能以可视的、动态的方式全方位展示建筑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建筑物外貌和各种附属设施以及建筑物内部空间的效果,使人们能够在未来的建筑物中漫游,因而成为建筑设计方案及装修效果展示、建筑方案投标、论证、评审的有力工具。

三、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当前,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比如各种方案的汇报、投标以及招商广告中随处可见,从而出现了大量的绘图软件的教程以及在教学上更加重视计算机绘图软件的教学课程。人们更多的关注计算机技术,想方设法掌握各种绘图软件,在模型、材质、灯光以及各种渲染技法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忽略了最终的效果图的艺术性。计算机辅助设计是科学与艺术以及计算机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边缘学科。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视觉艺术创造规律、形式法则和审美方法与传统的艺术设计是相同的。所谓视觉艺术,是通过人的视觉感受而将客观内容纳入主观心灵并予以对象化呈现的艺术形态。一些美学研究者认为,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艺术离不开创造者和欣赏者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都要通过一定的感官和相应的感性物质媒介,前者创造出审美对象,后者达到审美愉悦。所以说,作为视觉艺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作品既要真实的描绘场景,又要使欣赏者达到审美偷悦。不可否认,人们的欣赏水平在不断提高,求新、求异的视觉口味也越来越高。这源于技术的发展、审美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和艺术创造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初级阶段,设计师的目标是使效果图具有真实感,能够模拟未来场景的真实效果,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目前的计算机建筑效果图的风格单一,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不断提高的视觉口味。计算机建筑效果图既是表现的技术同时它又是视觉艺术。设计师创造出审美对象,筑物内部空间的效果,使人们能够在未来的建筑物中漫游,因而成为建筑设计方案及装修效果展示、建筑方案投标、论证、评审的有力工具。使用的软件有Creator系列三维建模工具及Vega场景管理软件。计算机建筑效果虚拟现实技术强调的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采用的是人与人之间自然的交互方式。它可以实现逼真的、纯三维的场景,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完全由用户自由控制在场景中漫游。作为建筑师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建筑方案,所以说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以使用于建筑表现,而且也是一种推敲方案的有利手段。VR技术在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将给环境艺术设计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设计师创造出审美对象,要使欣赏者达到审美愉悦而不是审美疲劳。为此,根据目前我国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的发展情况,未来计算机建筑效果图应呈现艺术化、人情化和多样化趋势。

参考文献:

[1]邓庆尧.环境艺术设计[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2]张绮曼.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室内设计的风格样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张绮受.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一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李小艺.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界阅.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