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高校学生管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1 17:11: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校学生管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篇(1)

“对话范式”以真诚沟通、平等协商、交往理性和主体间性为主要诉求,不仅体现并应用于教育学和伦理学等众多学科,而且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话范式”从工具理性转向交往理性,从意识哲学转向语言哲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它倡导在人伦社会领域中,采取对话原则,摈弃先验理性,推崇平等协商的对话精神,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共在”的共识和追求。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主体,只有不以自我为中心,坦诚相待,真诚沟通,才能亲他人、爱他人、同情他人,最终实现“心”与“心”的对话,消除“我说你听、你说我听”的默默独语,铸就无限交往的共同体。

二、理解———“对话范式”的核心

传统解释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被简单地定义为“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二元对立的管理观,这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海德格尔开创了哲学阐释学,“颠覆了传统解释学中主体控制客体的科学方法论意识”。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人类生活经验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理解”与“对话”的关系,理解是一种存在方式,是对话范式的核心内容。哈贝马斯认为,“理解在本质上是指过程的参与者之间存在的某种协调,既表示参与者对其他事物的理解,也表示参与者相互理解对方的意向”。理解是主体间的交互性意识活动。理解首先指相互理解,这种相互理解基于共同信念,相互信任,相互包容,尊重个体自由;不是通过强力与权威,而是通过对话来达成。交往主体以平等的心理和批判的态度进行协商,不断进行否定与创新并达成共识。在对话范式中,理解不是单向的,而是包含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理解。“相互理解的实现是通过话和话的相对……在相互对话中,我们总是进入对方的想象世界,就好像我们参与到他的世界之中,而对方也参与到我们的世界之中”。缺乏理解的动机,就无法对话;对话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实现理解。因而,在高校学生管理的对话范式中,理解是其核心内容,是对话的前提与基础。

三、普遍化———“对话范式”的基本原则

哈贝马斯用“交往资质”代替“先验主体”,使普遍性道德准则挣脱孤立的自由意志,与主体间的沟通环境相关联,拓宽了康德道德理论继承与发展的新视野。“对话范式”的普遍化原则就是指话语交际者必须遵守规范,这些规范顺应交际的语境;普遍遵守约定的规范所产生的结果必定能够为话语参与者接受,“而这些后果对于那些知道规则选择的可能性的人来说,是他们所偏爱的”。哈贝马斯没有将道德与利益对立起来,相反,普遍理性意志与共同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合理的规范是共同利益的表达。普遍化原则是沟通个人利益与普遍利益、个人道德判断与规范的普遍认可或者说普遍与特殊之间的搭桥原则,它强调对于大家都关切的问题应该放在每个人同等的利益关系中去调整。在理想的话语环境中,交往主体不存在任何强制,他们的意见绝不受到限制;交往主体排除一切其他的思想动机,进行更有说服力的充分论证,以话语的有效性要求为讨论的对象,平等地寻求共同真理。在师生交往中,交际双方要极力创造一种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对话空间,不受策略干预、权力与地位的影响,承认普遍规范是语言沟通、以理服人的前提;每个人都具有道德自主性和理性自律性,自由地质疑与诘问、反驳与辩护,都有权介入话题讨论之中。师生之间处于平等的对话关系,没有内在的强制,也不受外界的压力,完全是处于自由、自主、自律的状态。

四、语言———“对话”的媒介

中国哲学对语言做出了实用性与功能性的理解,认为语言是一种传达思想的工具与媒介。在交往行为中,行为者与社会世界、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同时相关联,这种联系的媒介就是语言。哈贝马斯认为,人类的行为主要有四种,包括目的行为、规范性调节行为、戏剧行为和交往行为。前三种行为片面地理解语言,把语言看作人类交际中可有可无的元素;只有交往行为模式认为,交往主体若想达成全面沟通,必须以语言作为媒介。主体间的交往、交流与沟通离不开语言。在沟通过程中,话语交际者从既有的生活世界出发,以求在共同的语境中取得协调一致的意见。语言既指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又蕴含和揭示了主客观世界背后隐藏的深刻意义。若要把握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复杂关系,必须参透语言背后的意义及其意识形态。语言有助于人们体验世界,最终实现“知行合一”和“天人合一”的境界。日常语言的理解机制有助于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于是沟通取代了传统信仰,以语言论辩的形式成为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形式。二元对立结构的认识论哲学受到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等哲学力量的冲击,哲学的发展发生语言转向。哲学家们开始以语言为媒介,深入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语言对其认识世界和重构世界具有重要意义。海德格尔认为世界的存在表现在语言之中,语言是存在的家,他把语言问题上升到哲学高度,把语言看作哲学探讨的重要问题。伽达默尔认为,语言是理解不可缺少的普遍媒介,文化传统和历史主要表现为语言,对语言的理解是哲学解释学的基础。语言能对人们的感知、行为与思维产生影响,能调节社会关系。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要靠对话来完成,以语言为手段,促进、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这种关系管理主要以语言为手段,涵盖了社交权管理和面子管理两个方面。第一,社交权关注话语主体是否受到公平对待、是否被重视、是否被认可等,因而与个人的期望密切相关;它主要由公平权和交际权构成。公平权指的是交际主体不被他人利用,不被他人无端强迫或命令,有权受到他人的注意,得到公平的待遇等。交际权是话语主体享有决定与谁保持符合交际主体间利益的联系或交际的权利。这种权利既包括话语联系权,也包括在多大程度上能得到他人的关心、能与他人分享感受和兴趣的心理联系权。第二,面子是指话语主体力图构建和保持的正面社会形象,包括身份面子和素质面子,体现了人们得到他人认可和赞赏的需要。身份面子与人们扮演的社会角色或起到的社会作用有关;素质面子与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相关。身份面子和素质面子属于不同的层次。前者具有社会性,与交际权一样,属于社会的、相互依赖的层面;后者具有个体性,与平等权一样,属于个人独立的层面。在师生关系管理中,教师要积极使用语言策略,尊重学生的公平权,维护学生的交际权,强化学生的素质面子和身份面子,保证学生的交际联系权,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要用语言来管理人际关系。

五、交往理性———“对话”主体关系重构的保证

理性从来都是哲学的主题。从诞生之日起,哲学就力求以理性的原则解释作为整体的世界,解释多元现象的同一性。理性是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统一体,是一种能够统辖世界并在其中认识自身的实质合理性。无论是黑格尔倡导的将理性置于尴尬的境地的“绝对理性”,还是否定理性的韦伯、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提出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抑或是完全抛弃了理性和近代启蒙思想的传统的现代主义者如德里达和福柯等继承的尼采的非理性主义,都是无视理性的总体性存在并且用意识哲学的工具理性概念来批判理性的他者。哈贝马斯认为,唯有发展理性主义,才能捍卫理性主义。完全否定理性,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将带来严重的后果,只有从语言哲学的范式出发,跳出传统意识哲学的藩篱重建理性才是真正的出路。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理性的概念。交往理性包含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审美理性,是一种三种理性相互关联的完整理性,是一种合理性。合理性是主体的一种素质,“不是对知识的占有,而是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如何才能获得和使用知识”。合理性分为表达合理性和行为合理性,都属于目的行为合理性的范畴。在目的行为合理性之外,还存在交往合理性。交往合理性摆脱了目的———手段的工具奴役关系,避免了理性走向工具理性的命运。它包含主体与客观世界关系的合理性、主体与社会世界关系的合理性以及主体与自己和他人的主观世界的合理性,是以主体间性为中心的反思、以对话达成的共识为基础的,克服了容易导致人对自然、他人、自身异化的主客二分的单向思维模式,使主体被置于一种无压制的、无扭曲的沟通背景之中,打破了意识哲学主体中心理性观的困境,使人与人之间成为一种平等的协商关系、伙伴关系。作为对话的主体,高校师生应该秉承交往理性,才能相互尊重、相关包容、相互理解、相互认同,进行理性互动,从而进行全面沟通,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1.要真诚性对话。

儒家认为,“诚”是道德之根本。《孟子•离娄上》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哈贝马斯也认为,真诚性是语言行为交往的有效性之一。可见,“诚”有助于交际主体的成功交往、对话与沟通。对话不是简单的思想灌输和思想消费行为,而是一种积极的思想阐释、分享和交流行为。在对话中,师生要敞开心扉,搁置争议和异议,接纳和包容对方,以真诚的态度参与到对话中去。这种对话能撇弃缺乏人情味、冷冰冰的语言,使交际双方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分享对方的思想,享受交际的愉悦,从而从误解走向理解,从普通的师生关系升华到亲密的朋友关系。富有情感的真诚性对话,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理解成为可能,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精神的契合。

2.要平等性对话。

以主客关系为基本关系主体性哲学认为,主体的自我意识能有效把握对话主体之间的主客关系,一切非主体的东西都服从于自我目的。这必然导致主体与非主体对象走向共同异化的尴尬境地。传统解释学把教师看作通过话语霸权构建的特权阶级,凌驾于学生之上,由此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平等。而“对话范式”强调消除教师的绝对权威,倡导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新型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从知识的垄断者变成知识顾问,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或者从管理者变成服务者,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平等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第一要素。正如哈贝马斯所言,每一个话语参与者都必须享有平等的权利调节话语行为,平等地享有允许、禁止、承诺或辩护的权利。话语参与者不是主体与客体的控制关系,而是平等的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对话者是身份平等的对话主体,既是言说者,也是倾听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对话,寻找症结,探寻出路,自由展现各自的理性与情感,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在互动中获得理解,从而消除二元对立,走向二元共生的新局面。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是否定了教师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但并未否认教师的内在权威,即教师基于理解与对话的内在力量和人格魅力。教师若能放弃知识主宰者或管理者的权威身份,与学生平等协商,互动对话,相互借鉴,互为明镜,必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增强其自身的信任度和亲和力,形成一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自由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

3.要责任性对话。

从管理的角度而言,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带有高度责任感的实践行为。作为教师,应该为话语参与的他者承担责任;而他者也应是具有责任主体意识和责任应答意识的话语主体。对话是一个融合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社会行为。从伦理学角度而言,教师既是一个自为性责任主体,也是一个为他性责任主体。教师既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谦虚仁爱,又要学会倾听,对学生负责,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教师既是一个可以担责任的对话主体,也是一个能担责任的对话主体。作为对话主体之一,学生同样要担负一定的责任。“对话不仅体现为主体人的存在方式,也体现为主体人对自身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于学生而言,应该体现为对教师的尊重与理解,消除对抗情绪,与教师平等协商,这种责任更多地体现为一种道义责任和心理责任。对话中的“获益”总是与对话主体参与的积极度成正比的。在创设的情境中,对话双方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进行互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解决预设的问题,促进新意义的生成,达成共识诉求。

六、结语

篇(2)

1.1网络的发展及普及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问题

网络的发展及普及本是科技进步的结果,但由于我国网站建设并不完善,我国尚未建立起对于网络的有效监督、监管机制,这便使得我国目前很难把好网站质量关,网络中充斥的信息可以说是良莠不齐的,这在无形中给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问题。另外,网络信息以其传播速度快、数量庞大、多样性总是率先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高校思政部门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时间、数量上已很难占有一定优势,这使得高校教育者所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沉淀,思政教育在学生身上所发挥的作用将受到严重影响。

1.2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给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经济交流的加强,我国与西方国家进行文化碰撞的机会也更多了,这一方面为我国的文化领域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也给不法分子利用文化碰撞传播不良信息制造了机会,由此可见,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与西方国家间的融合是有喜又有忧的。伴随着外来习俗和影响的日渐增多,大学生在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必然会遇到新的问题,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文化意识形态之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屹立不倒就成为摆在当代大学生面前的新课题。

2在新形势下高校如何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2.1新形势下转变学生管理工作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新理念

转变学生管理工作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新理念是指: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要转变观念,变学生工作的管理者为服务者。要实现这一转变,需要学生工作管理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学生站在同一高度,从而便于学生工作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与此同时,学生也要给予学生工作管理者充分的尊重,密切配合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具体地说,学生工作管理者在落实学生工作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其在学校中所享有的权利和所要履行的义务,并按照校规校纪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严格要求,从而使得学生的行为得以规范。

2.2理顺关系,优化学生管理工作机制

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学校中较为系统的工作之一,需要学校中多个部门的有效配合方能开展起来。因此,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部门需要明确自身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所饰演的角色和所要承担的职责,这便是理顺关系了。优化学生管理工作机制是说:要删繁就简,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从而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可以开展得更为成功。具体地说需要做到:其一,要加强学生工作机构的建设、强化其组织协调功能,理顺学生管理系统各个部门、各层次、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关系,建立健全责任制,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责、权、利相统一。其二,要适当放权,充分发挥基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其三,要进一步推行校系一级学生管理工作体制的党政融洽,协调统一。其四,要实行年级辅导员制,从而与学分制遥相呼应。

2.3发挥学生主体意识,促使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

篇(3)

关键词:教育管理论文

高校学分制改革既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积极意义,又会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冲击,高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着手变革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主动调整工作目标与策略,融入新的学生工作理念,走出一条适应学分制改革需要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途径。本文拟结合工作实践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我国社会经济的开展,对高校人才培育形式提出了新的请求。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开端实行学分制变革。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能够自主选课、自主选时,自主选师,自主选学,促进了学生全面开展,对教育教学管理变革具有积极的理想意义。但是,学分制弹性、灵敏性和自在化的特性,突破了传统教学行政班级的学生管理形式,给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了了宏大的应战。因而,如何树立与学分制相顺应的学生管理机制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急需处理的问题。

1 学分制的内涵及特性

学分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由19世纪美国哈弗大学首创,因其利于学生开展,契合教育开展的规律,在各国高等院校中已得到普遍实行。学分制以选课为中心,学生自主选课后,得到教员的指导,经过学习取得相应的学分和绩点,以此来权衡学生学业成果。其特性有以下几方面。

1.1 课程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敏化

学分制施行后,学校依据学生兴味、学习需求和未来开展的方向,设计出相对弹性和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因人而异配置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培育形式。经过选课这个平台,学生学习的时间变得灵敏和弹性,学习内容也能够自在选择,学生不再受教育年限和授课时间、授课课程的约束,在满足学生个性开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全面开展。

1.2 课程考核的变通性和自主化

学分制下,学生的学习效果经过学分的数量和绩点来权衡。在预选课程后,学生停止试听,在试听中假如发现本人对所选择的课程不感兴味,能够停止退改组,对曾经完毕试听的课程也能够停止小范围的补选,这为学生的个性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学期末,关于学生选修的课程,呈现考试不及格,均能够重修重考,直至获得等值的学分为止。

1.3 课程过程的指导性和个别化

学分制是选课制、学分制和导师制三位一体的。固然学生的兴味喜好很重要,但由于学生本身才能的限制,他们很难独立设计一套契合本身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学习体系,还需求导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性给予个别化的协助。不只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味,也促进教员的竞争认识。

2 学分制的施行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冲击与应战

学分制下学生自主选课、自主学习,同一班级、同一宿舍的同窗可能不在一同上课,同窗之间没有统一的时间,传统的行政班级被突破了,班级中很难布置集体活动;由于学生上课时间相对分散,教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也不容易确立,严重影响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展开,给日常班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宏大的艰难。详细表如今:

2.1 学分制给高校传统学生教育管理价值观带来宏大的冲击

高校传统学生管理,以行政班级为单位,分班级、分年级、分专业停止管理。其工作价值观取向是社会本位的,注重的是学生共性教育,即强调的是学生的整体性。无视了学生个性开展和自我价值的完成。在科技高速开展的当代,学生更愿意依据本人的需求和兴味来自在支配本人的学习和课余时间,因而,我们必需改动这一观念,突出学生个性开展,到达个人与社会开展相谐和。

2.2 学分制给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带来新的应战

(1)学分制下更需求思想政治教育

学分制下的学生自主性强,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大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常常缺乏独立性和自律性,进入大学后,遇到学分制的学习环境,极易放松本人的学习,降低本人恪守纪律的请求,学华诞常管理弱化趋向严重,因而,学分制下更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来增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2)学分制下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途径需求转变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学分制下,班级组织的作用逐步弱化,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时机减少,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也无法到位。这些问题的产生无疑向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发出了新的应战,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和办法急需转变。

(3)学分制下需求调整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构成

传统学生管理,以班级为抓手,表现校院两级条块管理特征。学分制下,很难把学生召集起来停止统一管理,仅仅依托辅导员+班主任的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曾经满足不了新形势下学生管理的请求,需求不时丰厚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构成,到达高效管理的目的。

3 学分制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研讨

学分制下,传统学生教育管理机制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应战,无论是管理理念、工作机制,还是工作途径、工作方式等方面都曾经不能顺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对高校人才培育提出的请求,针对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呈现的新问题,笔者经过剖析研讨,提出合适学分制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及倡议。

3.1 尽快转变传统落后的管理观念

科学的管理观念是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传统的管理观念,重管理、轻教育,管理过程中突出的是管理者的位置和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学生必需对管理者提出的观念和规章制度绝对服从,无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客观能动性,是非常传统和落后的,曾经不能顺应现代的教育教学管理形式,应尽快停止抛弃和转变。学分制条件下,尊重学生个性差别、倡导学生个性开展、注重学生自我价值的完成,充沛表现了“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非常科学和可取的。当今,国度需求的是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教育管理也应该从硬性管理向引导性管理、效劳性管理、教育性管理转变,突出学生个体开展与社会开展相顺应的价值取向,运用科学的管理观、学生观和人才观,培育更多可以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校复合型人才。

3.2 树立丰厚多元的管理机制

不可承认,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形式,曾经在过去的学生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培育了大量的人才。但是今非昔比,传统的形式在如今的学生管理中很难有效展开工作。对原有的机制停止变革势在必行,变革是一个长期探究的过程,能够思索从以下几方面动手。

(1)树立以学生宿舍为阵地的日常学生管理机制。学分制下,传统的班级管理阵地这一方式曾经消亡,学生宿舍成了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最多,也是最固定的场所,所以必需牢牢抓住学生宿舍这个阵地,停止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把做人、做事和学习严密的分离起来。树立校、院、班、宿舍四级学生教育管理机制。

(2)充沛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学分制下,拓宽学生视野,进步学生综合素质成为人才培育的重要目的。在学分制背景下,应该充沛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效劳的管理功用,为学生教育管理奉献应有的力气。

(3)在原有的根底上拓宽行政班级的管理功用

行政班级是学生管理中最根底的单位,学分制下,其作用名存实亡。但是,无论怎样强调学生个性的塑造,其生长成才照旧离不开社会品德的培育。班级作为组织学生活动的主要单元,在新的教育教学体制下,依然是学生集体生活的重要载体。因而,我们必需在原有的根底上充沛开掘行政班级的功用,实行院校两级的条块管理。

3.3 调整和健全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体系

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既要保证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学生德育开展需求,又要处理学生在学分制下学习和社会交往的问题,光靠辅导员+班主任的队伍曾经难以胜任。除不时增强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外,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一支全员参与的管理队伍体系。所谓全员,其含义就是“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员+导师+学生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做好思政教育、日常管理,任课教员做好学生学业管理,导师做好思想引导的学业辅助,学生干部配合教师做好信息搜集和传达工作,五类人员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才把学生教育管理落到实处。

3.4 实行灵敏多样的管理途径和办法

大学生是自我认识较强和相对独立的一个社会群体,承受学问的才能极强,但自我约束才能相对较弱。要想科学的管理好大学生,必需充沛控制大学生心里开展特性,不时创新学生教育管理的途径与办法,才干被大学生所承受,到达教育管理的目的。

(1)努力营造调和育人的管理环境

大学生的开展离不开调和的育人环境。从硬件上,需求创立美妙的校园环境、图书、宿舍、教学设备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还要努力营造高尚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增强校园文化建立。

(2)管理途径灵敏多样

学分制下,遭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教员和学生的交流逐步减少。能够经过QQ、校园网络、博客、个人主页等新渠道来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