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制碱工业论文

制碱工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1 17:11: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制碱工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制碱工业论文

篇(1)

关键词:氯碱,腐蚀,防护

 

0.前 言

目前电解法工艺生产过程中接触到的几乎都是强酸、强碱、氯气等腐蚀性很强的介质,因此腐蚀一直是制约氯碱行业安全运行的一大难题。几年来,我公司大力治理设备的跑、冒、滴、漏现象,加大设备管理和保养周期,不断应用防腐蚀新技术,积极推广耐腐蚀非金属材料,使得设备腐蚀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确保生产装置安全稳定运行。

1.氯气(Cl2)的腐蚀与防护

氯气是氯碱生产中的主要原料之一,它会对生产装置造成严重腐蚀,因此,防止它的腐蚀是至关重要的。

氯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常温干燥的氯对大多数金属的腐蚀都很轻,但当温度升高时腐蚀加剧。湿氯气(水的体积分数大于100ppm)中的氯与水反应生成强腐蚀性的盐酸和强氧化性的次氯酸,许多金属如碳钢、铝、铜、镍、不锈钢等均可被腐蚀,只有某些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在一定条件下能抵抗湿氯气的腐蚀。免费论文参考网。因此,氯碱生产中电解生成的湿氯气必须经过氯气冷却、水雾捕集器、填料干燥塔、泡罩干燥塔、酸雾捕集器等工序处理。

1.1下列材质可作氯防护

(1)碳钢应用在小于90℃干燥的氯气中是比较稳定的,但在湿的氯气环境中则被腐蚀,因此,碳钢材质的透平压缩机、输送管线、设备可用于经冷却、干燥及水的体积分数小于100ppm的氯气环境中,但要必须控制氯气温度小于90℃。当氯气压缩机出口温度大于90℃(如采用单级压缩将氯气由0.15MPa增压到0.50 MPa,出口温度达120℃以上),压缩机及后冷却器材质应采用不锈钢316L。据了解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氯乙烯装置直接氯化单元氯压机及后冷却器即采用316L,运转10年,设备仍完好无损。而我公司氯气冷却器采用碳钢材质开车仅5年出现了泄露,被迫公司停车更换为新冷却器,要求运行人员定期检测循环水PH值确定冷却器是否泄漏,从而避免了水漏到氯气侧造成设备的腐蚀。

(2)钛本身为活性金属,但在常温下能生成保护性很强的氧化膜,因而具有非常优良的耐蚀性能。能耐各种氯化物和次氯酸盐、湿氯、氧化性酸(包括发烟硝酸)、有机酸、碱等的腐蚀。不耐还原性酸(如硫酸、盐酸)的腐蚀。常温下钛能耐小于10%盐酸,当50℃时能耐3%盐酸。加入少量贵金属(0.15%钯、铂等)可提高钛在还原酸中的耐蚀性,我公司隔膜电解湿氯气的冷却过程采用钛冷却器,使用寿命长。但在生产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干燥氯气中钛会腐蚀燃烧,某厂曾发生过干氯气进入钛制管线引起着火燃烧的安全事故。

(3) 橡胶的在生产中用途很广,主要用作各种橡胶制品,因其具有良好的耐腐蚀及防渗性能,所以被广泛地用于金属设备的防腐衬里或复合衬里中防渗层。橡胶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两大类,天然橡胶的化学性能较好,可耐一般非氧化性强酸、有机酸、碱溶液和盐溶液腐蚀,但在强氧化酸和芳香族化合物中不稳定。在氯碱生产中橡胶对于湿氯和氯水有着较好的耐腐性,但在干燥的氯气中会腐蚀成粉末。公司隔膜电解装置中盐水工序的设备、管路多采用衬橡胶,使用寿命较长。

2.盐酸(HCl)的腐蚀与防护

在合成盐酸装置中,合理选材、做好防腐蚀工作就能减少跑、冒、滴、漏现象。石墨合成炉、石墨列管或块孔式换热器、石墨降膜吸收器已被广泛应用。盐酸贮槽普遍采用钢衬胶、玻璃钢等,近几年氯碱企业普遍采用玻璃钢。

2.1下列材质可作盐酸防护

(1)玻璃钢(FRP)的原材料分为增强材料和基体材料。增强材料为玻璃纤维或其织物,是玻璃钢主要承载材料,直接影响玻璃钢的强度和刚度。基体材料由合成树脂和辅料组成,其中合成树脂是主要成份。免费论文参考网。基体材料的作用是在纤维间传递载荷,并使载荷均衡。基体材料的性能,如耐腐蚀性、耐热性等直接影响玻璃钢的性能。如双酚A型不饱和聚酯玻璃钢耐温只有60~70℃,乙烯基酯玻璃钢能耐110℃浓盐酸,在化工生产企业中,正在取代碳钢、不锈钢等。

(2)不透性石墨对绝大多数腐蚀环境都有优良的耐蚀性,包括沸点盐酸、稀硫酸、氢氟酸、磷酸、碱液、有机溶剂等。只有强氧化性介质如硝酸、浓硫酸、溴和氟能破坏它。不透性石墨的品种因所浸渍树脂不同,耐蚀性也有差异。酚醛树脂浸渍者耐酸,但不耐碱。糠醇树脂浸渍者既耐酸又耐碱。石墨在还原性气氛中可耐2000~3000℃,在氧化气氛中400℃开始氧化。耐温性因不透性石墨随浸渍剂而异,一般由酚醛或糠醇浸渍者耐温在180℃以下,据了解进口石墨设备使用寿命一般在15~20年以上。

3.烧碱(NaOH)的腐蚀与防护

烧碱是氯碱生产的主要产品,在锅式法固碱生产过程中,烧碱溶液的浓缩会对设备造成腐蚀,因此应采取相应措施来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免费论文参考网。

3.1大锅的腐蚀及防腐材料

(1)大锅的材质为铸铁,大锅的损坏除了碱液中氯酸盐在熬煮时对大锅的腐蚀外,还由于大锅采用明火加热,锅内碱温在450℃左右,而锅底外壁温度可达1100~1200℃,大锅在反复遭受不均匀的周期性的加热(熬碱)与冷却(出碱洗锅)时,容易产生应力。这种应力在高温、浓碱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应力腐蚀破裂,即碱脆现象,这是造成大锅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2)镍有优良的机械、加工性能,又有良好的耐蚀性能。它是耐热浓碱液腐蚀的最好材料,耐中性和微酸性溶液(包括一些稀的非氧化性酸、有机酸)及有机溶剂的腐蚀,但不耐氧化性酸和含有氧化剂的溶液和熔金属的腐蚀。镍广泛用于碱液蒸发器和乙烯法氯乙烯装置的固定床氧氯化反应器。

3.2膜式法固碱生产中的主要设备选材

在固、片碱生产中,高温浓碱对设备有一定的腐蚀性,在膜式蒸发器中将45%碱液浓缩至60%,当操作温度低于150℃时,选用镍材比一般不锈钢(1Cr18Ni9Ti)的使用寿命长。但隔膜碱液中含有0.3~0.6 g/L的氯酸盐,氯酸盐在250℃以上时逐步分解(理论上氯酸盐在287℃时分解并放出新生态氧)。这种新生态氧与镍制的蒸发器发生反应并生成氧化镍层。而这层氧化镍在高温下很易溶于浓碱中而被带走。这时新生态氧又与镍管反应生成氧化镍层,这样镍管不断地被氯酸盐氧化,氧化层又不断被浓碱所冲刷及溶解,镍制的蒸发器在运行中被腐蚀损坏,寿命缩短。

4.结束语

在氯碱生产过程的选材时,常常只考虑正常运转时的环境,而忽略开车、停车时的非正常环境,但有时这种非正常环境和正常环境差别很大,必须予以考虑,否则会引起意外的腐蚀或材料破坏。所以,必须科学地选取耐腐蚀材质,以获得氯碱装置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赵国平.氯碱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J]. 氯碱工业, 2008, (09) .

[2] 王香爱.氯碱生产中三氯化氮的生成及防治措施[J]. 氯碱工业, 2007, (08) .

篇(2)

[关键词]共聚 共水解 后水解 分子量 溶解性

中图分类号:TE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167-01

0 前言

目前,一般分子量的聚丙烯酰胺已经不能满足油田三采的需要,而高分子量的聚丙烯酰胺具有用量少,溶解性好,稳定性好等优点,提高聚丙烯酰胺分子量就成了各生产厂家及研究单位的主要课题。而在实际生产中,产品分子量、粘度远达不到实验室水平,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工业化生产水平低,工艺参数控制不严格,产品水解不均匀,干燥温度偏高;大规模生产时,聚合反应出现放大效应,出现反应速度过快、温度过高现象。在产品质量上,主要表现在产品分子量与溶解性无法同时保证,二者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目前国内外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生产技术主要有:丙烯酸和丙烯酰胺共聚工艺、前加碱聚合共水解工艺和均聚后水解工艺,采用不同的聚合工艺,产品的分子量有高有低,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工艺的优缺点,采用不同工艺进行实验室对比实验,研究不同工艺所合成的聚丙烯酰胺在产品质量上的差异,优选合成超高分子量聚合物的最佳生产工艺。

1 不同聚丙烯酰胺合成工艺简述

(1)共聚工艺

共聚合成聚丙烯酰胺以丙烯酰胺、丙烯酸为主要原料,水为溶剂,反应前通过NaOH调节PH值,聚合反应在一定的初始温度下,在引发剂作用下发生自由基聚合反应,最后得到含羧基的聚丙烯酰胺产品。

反应方程式为:

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法工业上工艺路线为:

工艺特点:共聚工艺能在较低的温度下引发,因PH值调节范围窄,聚合反应不易控制;通过改变丙烯酸加入量来调节产品的水解度余地大,可生产高水解度(可达80%)的聚丙烯酰胺产品;共聚工艺中,丙烯酸先与碱中和生成丙烯酸钠,因此聚合过程中不产生氨气,胶体膨胀系数小。该技术的缺陷是:丙烯酸质量要求高,不易储存和运输,温度的变化使丙烯酸产生低聚物,影响聚合物质量,主要表现在聚合物产品的溶解性较差,同时分子链增长受限。并且丙烯酸市场价格波动大,生产成本高,使该技术应用受到制约。

(2)前加碱均聚共水解工艺

前加碱均聚共水解工艺以丙烯酰胺单体为原料,水做溶剂,用碳酸钠等碱类调节水解度。

第一步反应方程式]为:

通过调节反应体系PH值至碱性,随着聚合反应的进行,体系温度不断升高,聚合物与碳酸钠发生水解,水解反应通过酸/碱反应及重排反应进行:

CO32-+H2OHCO3-+OH- Pka=10.2

HCO3-+H2OH2CO3+OH-CO2+OH-++H2O Pka=6.4

最终反应为:2R―CONH2+2Na++CO32-+H2O2R―COONa++2NH3+ CO2

工业上合成此类聚丙烯酰胺的工艺路线为:

该工艺特点为:工艺路线短,聚合反应和水解反应同时进行。缺点是聚合反应初始温度偏高(否则碳酸钠易结晶),聚合反应速度快。另外,由于聚合时会放出大量反应热,当聚合热来不及散开时,聚合体系温度迅速升高,而水解反应放出大量CO2和NH3气体,使胶体迅速膨胀,容易发生暴聚造成设备损坏,产品产生交联导致溶解性变差。

(3)聚合后水解工艺

聚合后水解技术先聚合成非离子聚丙烯酰胺,成胶后加碱水解成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nCH2CHCONH2 ―[―CH2―CH―]n―

CONH2

不同的聚合物生产厂,由于后水解采用的方式不同,而各具特色。

2 实验部分

(1)试剂与仪器

杜瓦瓶、乳胶管、温度记录仪、恒温水浴、分析天平、氮气及通氮装置、多孔陶瓷、搅拌器、玻璃仪器、烘箱、胶体研磨器、流化床干燥器等。丙烯酰胺AM(工业级);氧化剂,分析纯;还原剂,分析纯;氢氧化钠,化学纯; EDTA二钠,分析纯;硫酸铜,分析级;去离子水,阻抗≥18.2MΩ等;

(2)实验方法

a)丙烯酰胺和丙烯酸共聚步骤:

母液的配制:丙烯酰胺单体、丙烯酸、氢氧化钠和水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同时调整溶液温度和PH,此溶液即为母液。

反应过程:将母液转移到杜瓦瓶中,同时加入偶氮催化剂,吹氮除去反应液中的氧气,20分钟后加入链转移剂,22分钟加入氧化剂,23分钟加入还原剂,继续吹氮至反应开始,然后封口,记录反应温度变化,反应终止后,对胶体进行造粒、烘干、研磨,产品进行检测。

b)前加碱均聚共水解实验步骤:

母液的配制:丙烯酰胺单体、水、碳酸钠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同时调整溶液温度和PH,此溶液即为母液。

反应过程:将母液转移到杜瓦瓶中,同时加入偶氮催化剂,吹氮除去反应液中的氧气,20分钟后加入链转移剂,22分钟加入引发剂氧化剂;23分钟加入还原剂、螯合剂,继续吹氮至反应开始,然后封口,记录反应温度变化,反应终止后,保持温度熟化3小时,使水解充分,对胶体进行造粒、烘干、研磨,进行检测。

c)聚合后水解聚合实验步骤:

聚合反应母液的配置:按一定丙烯酰胺浓度配成反应母液,加水补至反应总量,搅拌均匀,调节温度和PH值。

反应过程:将反应母液转移到杜瓦瓶中,加入偶氮催化剂,并安装温度记录仪的温度探头。用多孔陶瓷通入氮气,待16分钟除氧完成后,加入链转移剂,吹氮2分钟后加入引发剂。继续吹氮,观察温度记录仪的温度变化,开始升温时停止吹氮。聚合反应达到最高温度后,熟化1小时左右,将胶体取出用研磨器研磨成规定的胶粒,加碱放入烘箱水解2小时。取出水解好的胶粒,放入流化床干燥器烘干,造粒、粉碎、过筛,得到白色粉状的聚合物样品。

以上实验可以看出聚合后水解产品的分子量、粘度均高于其它两种,聚合反应完全。聚合后水解产品产品溶解性能最佳,而共聚产品因受丙烯酸质量的影响,产品溶解性较差。同时,用后水解工艺合成的产物性质受水解机制的影响,它的水解过程是以“相邻同性基团催化,相邻异性基团抑止”的机理进行的,产物中羧酸基团以无规分布方式为主;而直接通过单体先水解再聚合方式得到的聚合产物则以嵌段分布方式为主。当聚合物分子链上的羧酸基团以无规方式分布时,聚合物溶液的粘度会更高。

3 结论

采用后水解工艺,聚合反应条件和聚合引发体均可作较大调整,可避免上面分析中影响产品分子量的不利因素,后水解工艺的适于合成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

参考文献

[1] 严瑞宣.水溶性高分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84~102.

[2] 牛亚斌,欧阳坚,罗文利,三次采油用聚合物和原油降凝剂技术交流会,1997.1,北京.

篇(3)

论文摘要:高性能砼在高层建筑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施工中很容易出现各种质量问题;本文从高性能砼试配、拌制要求、施工方法、质量保证措施等方面,介绍了高强砼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

高性能砼是一种新型高技术砼,具有高强度, 高弹性模量, 变形小,耐久性、抗渗性好等优点,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工程的部分剪力墙及框架柱砼强度等级为C60,属于高性能砼,如何做好高性能砼的配制与施工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点。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和工艺特点,在坚持采用本地原材料和目前生产工艺的原则下,试验C60高性能砼,并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精心组织施工确保高性能砼达到要求。

1、C60高性能砼试配

⑴高性能砼原材料质量要求

①水泥:为了降低水化热、提高砼的和易性、减少泌水性、减少砼的早期收缩裂缝和减少砼的干缩及徐变, 应选用非早强型(非R型)普通硅酸盐、低碱、低水化热水泥,强度等级为52.5。

②粗骨料:选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以石灰岩等石质为主的机制碎卵石,且采用二级破碎的5-20mm粒级的粗骨料,针片状含量等指标应符合规范要求。

③细骨料:应选择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中砂,细度模数控制在4.2~2.8范围内, 砂硬度高,级配曲线合理,含泥量不应超过2%;

④掺合料:考虑使用“三掺”技术,掺合料宜采用细掺料(需要比水泥熟料具有更大的细度和更好的颗粒级配),为保证砼性能需掺加一定量具有较好活性的硅粉、粉煤灰和磨细矿粉,硅粉中的极细颗粒具有良好的微填充效应,可以使砼的孔结构充分致密,从而保障砼的强度和耐久性,磨细矿粉应细度细、烧失量低。

⑤外加剂:为了减少用水量,改善砼的流动性和密实性,选用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 其能满足配制一般要求的高性能砼,且掺量少;

⑵试配的技术要求

高性能砼必须经试验室试配并经现场试验确认后,方可正式使用,超出的数值应根据砼强度标准差确定。

①在满足强度要求、耐久要求和工作性能的前提下,通过对集料、配合比的优化和优选,尽量减少水泥用量和用水量,配制出水化热低、收缩小、无裂缝,并能有良好的施工性能和耐久性优异高强、高性能砼,以减少砼的自收缩引起的体积变形,降低绝对温升,延缓水化热峰值,提高砼的抗裂性、密实性和耐久性等;

②配制强度必须大于设计要求的强度标准值,通常大一个等级,坍落度损失率不大于10%,120min后展开度不小于450mm。

③水胶比控制在0.25~0.42之间,水泥用量不宜大于450kg/ m3,砂率宜控制在34%~44%之间。

④合理掺入优质I级粉煤灰,延缓了砼凝结时间,降低水化热,解决砼粘聚性高、泵送阻力大的难题;

⑤通过采用高性能减水剂, 改善砼的和易性,使骨料悬浮于水泥浆体中,砼拌合物具有高流动性,而又不出现离析泌水现象,以保证砼在出机3h内坍落度损失率<10%;

⑥粗骨料采用碎石,级配连续,细集料选用石英含量较高的圆形颗粒状优质天然中粗河砂。

⑶实验室试验

为了保证砼的抗渗性和抗裂性能达到设计要求,需要对砼进行体积稳定性试验,氯离子渗透试验,碳化实验和碱活性实验等进一步检验砼性能, 再根据试验结果,合理确定施工配合比,在原材料有变化及季节变化时,需要及时调整配合比。

2 高性能砼的拌制要求

针对本工程砼强度等级高,抗渗性要求高等特点,必须强化砼原材料的检验标准,加强砼搅拌过程的技术措施等要求。

⑴原材料质量: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对原材料供应源必须进行调查和预先进行抽样检测,原材料进场后要严格按规定要求进行抽样检查。

⑵原材料称量:严格按配合比重量计量,控制计量偏差,水泥和掺合料±1%,水和外加剂±1%,粗、细骨料±2%。

⑶搅拌站设备:应有精确的原材料自动称量系统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并能对原材料品质均匀性、配合比参数的变化等,通过人机对话进行监控、数据采集与分析;

⑷搅拌时间:根据砼的强度等级以及其他性能要求,结合搅拌设备的要求确定合适的搅拌时间。

3、高性能砼施工方法

⑴振动棒是使用:高性能砼因自身流动性较高,易于流动和密实,因此不需强力振捣,可选用低频振捣器。 转贴于

⑵墙体砼浇注和振捣:砼下料点要分散布置,浇注砼要连续进行,间隔时间不应超过2h。

⑶框架柱砼浇注和振捣:若框架柱高度大于3m,浇注砼必须用串桶或溜槽,每层振捣时振捣棒要插入下层砼且深度不小于50mm, 振捣要均匀。

⑷梁、顶板砼浇注和振捣:为了提高顶板砼表面观感,在顶板浇注时,采用3m长铝合金杠刮平;在顶板砼进行最后一遍压光时,应用毛刷将砼表面沿同一方向刷出顺纹,初凝时再进行二次压面。

⑸楼梯砼浇注和振捣:砼浇注楼梯时应自下而上,先振捣平台板及楼梯板砼,达到踏步位置时,再与踏步砼一起浇注,接着连续向上推进,并一边推进一边用木抹子将表面抹平。

⑹高强砼浇注时间的控制:由于高强砼的初凝时间较普通砼来得要快,因此要尽量控制好砼的初凝时间,高强砼的初凝时间不小于6个小时,其终凝时间应不大于10个小时。

⑺高强砼对施工机械的要求

在高强砼的施工过程中,对砼的施工机械又有更严格的要求,如砼泵车、砼运输车辆等等,应保持最佳状态,保证高强砼施工的连续性,以减少砼施工中的冷缝的发生。

⑻高性能砼养护

为保证砼具有优良的密实性和强度,要求对已浇注完的砼部位尽早保水养护,通过在砼上面架设带孔的塑料管,然后接通自来水连续浇水,通过隔气保温养护,降低砼水化热高峰时的温差,正常施工情况下砼拆模后,可涂刷养护剂,总养护时间不小于14天,可避免砼内部失水。

4、高性能砼质量保证措施

⑴高性能砼在试配与施工前,各方应共同制定文件,规定质量控制措施,并明确专人监督实施情况;

⑵合理布置泵管和安放泵车,泵送前用同砼配比的去石子砂浆润管,正确启动泵车,检查泵管连接、支撑是否牢固等;

⑶施工时采用泵送砼,为保证砼连续浇注,要求在技术和生产组织上保证砼供应、输送和浇注的各环节效率协调一致,保证泵送工作连续进行。

⑷收集施工过程中砼的性能数据,以帮助调整、改进设计配比和监督砼拌合生产过程。

⑸针对商品砼站运距较远且地处交通复杂地带,为了解决C60级砼坍落度损失的问题(特别是高温季节尤为突出),保证砼正常施工,采取部分泵送剂在现场二次掺加的方案,现场二次掺用的泵送剂必须配成溶液使用,二次掺用量根据试验确定。

⑹砼出站运送至现场卸料完毕的时间、试块的制取、养护和试验严格按国家标准的规定执行。

5、结束语

本工程根据高性能砼施工的规定,充分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在施工上高标准、严要求,遵循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理念,从高性能砼试配、拌制要求、施工方法、质量保证措施等方面进行严加控制,保证高性能砼达到“质量均匀、体积稳定、耐久、满足设计强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姚燕著.高性能砼的体积变化及裂缝控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2月.

篇(4)

【论文摘要】在砼施工中合理选用材料,对砼配合比,供应进行优化,选用科学的施工方法,加强砼养护及砼裂缝的预防与控制等方面介绍了大体积砼施工技术。

0.前言

近几年,随着建行业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物,高耸结构及大型设备基础大量的出现大体积砼已经被广泛应用,大体积砼与普通钢筋砼相比,具有结构厚,体形大,钢筋密,砼数量多,工程条件复杂等特点。

1.材料的选用

1.1水泥的选用

砼主要考虑抗裂缝性能好,兼顾低热和高强两方面的要求,部分表层砼,除抗裂性能外,还要求抗冻融性,耐磨性,抗蚀性,强度高及干缩较小,故此施工一般可用低热矿渣水泥,中,高标号的中低热硅酸水泥,此外,采用的水泥应对其品种,级别,包装和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他必要的性能进行复检,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方可使用。

1.2滑料的选择

一般选用结构致密,并有足够强度的优良骨料,符合有关的标准,规范的要求,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粗骨料要求洁净,不含杂质。估伤脑筋大粒径的卵石或碎石,含泥量小于等于1%。(2)细骨料建议采用中砂,含泥量小于等于3%。

1.3矿物拌合料

在砼中掺加磨细矿物拌合料后,可以起到降低温升,改善和易性。增进后期强度,改善砼内部结构,提高耐磨性,并可代替部分水泥,节省资源,起到抑制碱,骨料反应的作用。常用粉煤灰,高炉矿渣,沸石粉等。

1.4水

拌制砼宜采用饮用水,当采用其他水源时,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砼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外加剂:不同品种外加剂的掺加通常可起到改善砼拌合物的流动性,调节砼凝结时间,硬化性能,改善砼的耐久性等作用。外加剂的选用应根据设计和施工的要求通过试验及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不同品种的外加剂复合使用时,应注意其相容性及对砼性能的影响,使用前应进行试验,满足要求方可使用。

2.砼配合比的确定与优化

(1)水泥初凝时间不少于6小时。(2)砂率控制在35-40%。(3)砼中的最大氧离子含量为0.06%。(4)砼中的最大碱含量为3.0KG/M3。(5)水泥中铝酸三钙含量小于8%。

3.优化砼的供应

大体积砼应由商品砼搅拌站供应。原材料计量要准确,保证配合比的准确性。

3.1计量

要求使用检定过的计量器具,保证计量正确。

3.2拌制

控制原材料投入搅拌机顺序,不采用“外掺”、“后掺”的作法,严格控制拌制时间,搅拌完成后装入运输车时,即测定坍落度,同时观察砼的和易性,不得存在离析,分层等现象,坍落度不符合要求的砼不能出站。

3.3运输

根据路线的比对,交通的状况,随时增减车辆,保证砼的正常供应,砼运输时间不得大于180MIN,砼运输车辆离开搅拌站后不得掺加任何材料,包括水、外加剂等。

4.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工艺

4.1分块分层的浇筑混凝土,有利于错开拌合物内各层的水化时刻,分散混凝土的放热峰值。一般在第一层混凝土还未初凝时,浇注上一层。

4.2在振捣上一层时,振动棒应插入下一层50-100MM,以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振动时间不宜过长,防止石子下沉造成混凝土结构不均匀。

4.3在浇筑完毕到混凝土初凝前,粗抹面一次,混凝土接近终凝时,应用木模第二次抹光,消除混凝土表面的龟裂纹。 转贴于

4.4采取措施控制浇筑温度,如拌和用水以碎冰形式加进混凝土拌合物中,使新拌混凝土的温度被限制在4-6度,在施工现场搭建遮阳蓬,防止烈日暴晒混凝土表面等。

4.5必要时可以预埋冷却水管,用循环水进行人工导热,以降低混凝土的内部温度。

泌水及表面处理。砼在浇筑,振捣过程中,上涌的泌水和浮浆顺砼坡面下流到坑底,通过侧模底部开孔将泌水排出基坑,当砼大坡面的坡角接近顶端模板时,改变砼浇筑方向。及时用刮板将表层的泌水水分刮出,以提高砼质量,减少表面裂缝。

5.大体积混凝土易裂的原因

5.1水化温升高,体积变化大

混凝土体积越大,水泥总用量相对大,水泥水化产生的热量越不易散发,温升越高,引起的体积变化也越大,大体积混凝土浇注后,内部温度远较外部高,形成较高的温差,造成内涨外缩,使构件表面产生很大的拉应力以至开裂。

5.2受约束,产生拉应力

不受约束的混凝土是不会产生内就历程的,体积变化受约束才产生内应力。约束条件有两种,即外约束和内约束,外约束是指结构物的边界条件,一般指基础或其他外界因素对结构物的约束,水泥水化后期,散发热量大于放热量,构件温度降低,体积收缩,受边界条件约束,产生拉应力。

抗拉能力低。混凝土是脆性材料,抗压能力较高,抗拉能力较低,抗拉强度仅为抗压强度的1/10左右;极限拉伸也很小,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变形受约束时产生的拉应变很容易产生裂缝。以上三方面同时存在,并达到相当程度必然会发生裂缝,缺少其中一个,或其中一个没有达到相当程度,裂缝可能不会发生,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水化温升的引起的体积变化。

6.大体积混凝土防裂的措施

分析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工程实践表明:控制水化热,改变约束条件,提高混凝土极限拉伸能力等措施都有效的防止裂缝的形成。

6.1原材料选择及配合比设计

水泥。不同品种水泥水化所释放的热量各异,大体积混凝土宜选用水化热低,凝结时间长的水泥,在满足水泥混凝土和易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的条件下,尽量使水泥用量降低至最小限度,从文献资料得知,减少水泥用量可以减少总的水化放热量,从而可以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

6.2活性掺合材料

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掺加活性掺合材料,既可以相应减少水泥用量,又可以降低混凝土水化温升,目前在南方地区粉煤灰是最理想的活性掺合材料。掺加粉煤灰能大幅度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粉煤灰火山灰反应进展比较尺缓,发热的速度较低。试验数据表明,用粉煤灰取代20%的水泥,用使7D内的水化热下降11%,取代30%的水泥时下降25%。

6.3外加剂

大体积混凝土宜选用高效缓凝型减水剂。外加剂的缓凝的作用可使水泥水化放热速率减慢,有利于热量消散,能使混凝土内部温升降低。高效缓凝型减水剂还具有一定的引气作用。混凝土中引入一定量的微小封闭气泡,能有效地减小骨料间的摩阻力,使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和硬化混凝土内部的孔结构得到改善,也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和抗冻性等耐义指标。高效减水作用能大幅度地减少混凝土用水量,保持水灰比不变,可大幅度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亦即降低总的水化热。另外,在大体积混凝土中也可采用膨胀剂来控制裂缝的产生,膨胀剂具有膨胀效应,它不但可补偿混凝土的收缩,而且能降低混凝土的整体温度,但是膨胀剂的成本较高且质量参左不齐,应通过试验慎重选用。

7.结束语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只要选好原材料,确定配合比,并在施工组织和施工技术上采取必要的措施,就能控制温度裂缝的产生。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无纸化办公;办公自动化;环境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054-03

近年来我国纸业生产和消费水平急剧上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纸张消费国[1],年消耗总量超过4亿吨。这意味着每年因此需要消耗16亿立方米木材、400亿立方米水、2400亿度电、4.8亿吨煤、1.2亿吨化工原料[2]。与此同时,造纸又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行业之一。据资料统计,造纸工业所排放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占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的12.8%,对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仅次于化学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此外,造纸工业产生的废渣(锅炉煤渣,碱回收白泥等)、粉尘、臭气、噪声也是环境污染的隐患。办公用纸大户通常为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及销售市场(各种单据)。其中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由于涉及编制各种资料、文件及存档材料等用量尤其大,占办公用纸总量的80%[4]。如果在这些单位实现“无纸化办公”将使办公用纸大大减量化。

“无纸化办公”源于1992年美国加州一名叫保罗萨福学者发出的埋葬纸张预言,他认为数码纸张及电脑将成为未来商业的文字载体[5]。进入21世纪后,计算机的普及和电信技术的发展为无纸办公带来了希望。无纸化办公的即时、广域、高容量、低环境影响的特征及可视化、存储携带方便、反复使用的优势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一场由办公自动化引发的“无纸化办公”革命正在悄然推行[6]。

为了了解“无纸化办公”的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我们就近三年各类办公用纸耗量及办公自动化水平对北京市的部分高校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的选择。本次调查将北京市高校分成教育部属院校、北京市属院校和民办院校三类,又根据这些高校在北京市的数量分布筛选出的教学单位数量分别为2、2和1,生师比均约为8~9。

高校办公用纸主要消耗于各种办公文件(包括:上级要求的学习文件、本单位或部门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的形成、发放和存档;考试试卷、讲义或图纸的形成与印制;各类科研项目资料(包括:项目申请书、中期汇报、结题报告等)或论文的形成与存档等方面。因此,本次重点调查被选定院校近三年的办公用纸耗量,试卷和资料、论文等文件的存档方式,及办公设备配备情况。

2.调查内容。考虑到不同岗位教师因工作性质不同办公用纸使用去向也不同,本次调查结合所确定的调查内容编制了任课教师与和教学管理人员两种调查问卷。除此之外,我们还就具体问题对主管教师进行了具体采访,最后也作为了有效样本进行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讨论

1.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及分布。本次调查最终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情况见表1。

由表1中可知,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数量已经接近或超过该单位教师人数的1/3,其中任课教师的调查问卷数量与教学管理人员的比例接近1∶1,因此调查结果有一定参考价值。

2.调查院校教师的计算机和网络使用情况。所调查高校教师的目前计算机和网络使用情况见表2。

由表2中的数据可发现,北京市高校教师电脑配备人均0.7~1.9台,办公网络开通率为85%~100%、家庭网络使用率达到80%以上,这为无纸化办公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硬件条件。就教师计算机水平和办公网络使用情况而言,部属院校明显好于市属院校和民办学校。

3.调查院校的教师用计算机数量及办公用纸情况。所选定单位近三年教师人均计算机数量见图1,办公用A4纸量见图2。

由图1可以看出,北京市高校被选定调查单位近三年教师人均计算机数量逐年增加,与2010年相比,两所部属院校增长幅度接近40%;民办学校增加幅度相对较小,仅有14.5%。由图2可发现,被选定调查单位的办公用纸数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其中,市属院校变化量相对较大,下降了接近20%;而民办学校变化最小,仅有8%左右。可见,随着办公自动化水平提高,办公用纸有了一定程度的缩减。

通过进一步对所选定单位办公用纸去向调查结果统计发现,部属院校主要办公用纸去向为科研,占总用纸量的2/3;而北京市属院校和民办学校的办公用纸主要用于教学文件,其中市属院校的教学用纸量约占总用纸量的1/2,民办学校占2/3。尽管部属院校生均用纸量约为市属院校的3倍,但两类院校的生均教学用纸量比较接近,均为0.05~0.06包。可见,在办公自动化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教学用纸的减纸空间并不大,但科研办公用纸尚有较大的减纸空间。民办学校生均教学用纸量相对较高,为部属院校和部属院校的2倍。因此,可通过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对其教学用纸进行进一步减量。

三、结果与讨论

北京市高校基本具备了无纸化办公的硬件条件,而高校教师对自动化办公的接受态度和掌握情况较好,为无纸化办公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硬件条件。

随着办公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无纸化办公在北京市高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部属院校比较显著,近三年内办公用纸下降了接近20%,且科研方面办公用纸的减纸空间相对较大。民办院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办公自动化程度,教学用纸有较大的减量空间。

此外,被调查单位的办公负责人员均表示本单位仍然存在20%~30%的减纸空间。这说明,尽管办公自动化在高校中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较大的推行空间。同时也发现,在高校中100%实现“无纸化办公”并不现实。由于电子版易改动、系统故障及盗用情况,一些必要的文件和数据依然需要纸质版存档。另外,若进一步推行无纸化办公,还需要提高和改善市属院校和民办院校教师的计算机和网络使用水平。

参考文献:

[1]苟巧玲.浅议抽样调查系统的建立[J].统计与咨询,2011,(4).

[2]郑义,刘燕娜.造纸企业减排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林业济,2011,(5).

[3]何凤杰.山东造纸行业再次面临环境考验[J].福建纸业信息,2009,(19).

[4]宋静,熊海鸥.浅谈高校教务管理无纸化办公[J].大众科技,2011,(5).

[5]薛鸣.高校办公自动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J].职业教育,2010,(1).

篇(6)

[关键词]农业院校;农药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6)04-0127-03

农药在防治农业病虫草害、保证农业丰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培养具有现代思想的农药科技人才已迫在眉睫。因此,当前大部分农业院校都设置了农药学相关专业,用来培育“三农”急需的农药学科技工作者。青岛农业大学自2005年创办我国第一个农药方向药学专业以来,在深入研究创新“3+1”人才培养模式[1]的基础上,对农药学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

一、课程设置与时代要求对接

(一)根据学生发展设置课程体系

农药学专业骨干课程体系由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分析、农药生物测定及农药应用等课程构成,是一门理论、实验、实践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学科。对人才培养来说,专业课课程体系设置尤为重要。因此,我们的改革首先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开始:改变实验实践附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方式,将实验课、实践课独立设置,加强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科研兴趣、实践能力,做到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高度匹配。另外,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往往忽视选修课教学,造成毕业生“千人一面”的格局,非常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鉴于此,我们加大了选修课教改力度:提高选修课程数量和要求,拓展、放大学生自我拓展的空间,为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经过数年的探索与改革,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表1)。

(二)“四加一减”,重在技能培养

1.增加选修课:设置农药方向选修课26门,共848学时,要求最低选修216学时。大量的选修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有利于其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强项进行选择,有效应对社会多元化要求。

2.增加实验课:必修课程实验与理论比例为1.3∶1.5,二者接近,总的农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实验与理论比例为2.16∶5.02,比例合理。实验学时有所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得到训练,同时也培养了严谨的科学精神。

3.增加实践课:在校期间农药学专业实践课达到6.5周,折合195学时,超过必修理论课学时数,有效解决了当前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增强了学生干事创业的信心。

4.增加毕业实习学时:毕业实习为19.5周,加上第五学期、第六学期开始的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2周,合计21.5周,折合645学时。充足的实践时间,保证了学生科学思维得到系统训练,为以后工作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5.减少必修理论课:必修课只开设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制剂、农药分析、农药生物测定等农药学体系核心课程,总学时150学时。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平台的建设与使用

严格地说,农药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整个课程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必须紧密结合、有效运转,才能培养出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农药学人才。为此,我们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了教学实验室、科研平台、研究室、实习基地等四个开放式平台(图1),并将其有机结合、高效利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教材体系的选择与完善

相对于医药学等传统学科来说,农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相关教材、教学参考书很不完善。例如,目前尚未有农药学方面的国家规划教材,而已有的教材也存在内容滞后等缺陷。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尽一切可能采用农药学权威著作作为教材,同时有针对性地编写完善了农药学课程体系必须的配套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前,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或即将出版、由孙家隆编著或主编的农药学教材与教参有:《农药化学合成基础》(第一版)《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现代农药合成技术》《农药化学合成基础》(第二版)《农药科学使用》《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杀虫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杀菌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除草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杀鼠剂卷》《新编农药品种手册》《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第二版)等。其中《农药化学合成基础》《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等已经被多所农药学相关院校采用为教材,《现代农药合成技术》获2012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出版物奖一等奖。教材、教参的完善,使学生视野开阔,学习时有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

三、课堂理论教学多元化,加强思维训练

“多元化教学”指的是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案例教学、研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导:全部核心课程(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制剂、农药分析等)及部分重要选修课的教学,都已采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对多媒体课件的基本要求是:条理清晰、图表丰富、图文并茂、动漫结合,讲授知识必须和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学科前沿及学生未来发展相结合,摈弃“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以研究式教学为核心:这是我们近年来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将课堂教授的内容作为一个课题,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例如,在讲授《农药化学》课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时,我们将天然的毒扁豆碱作为一个课题,进行先导优化、创制经纬研究;同时将先导优化、生物等排、药效基团拼接等农药化学专业科研方法传授给学生,训练其发散性思维。以案例教学为依托:这是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广的教学手段,即课堂教学以案例的形式进行。通过对案例的剖析与讲解,学生较深入地掌握知识要点,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农药合成》课中丙溴磷的合成与生产教学中,我们将“丙溴磷的合成与生产”作为一个案例,通过“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归纳得出如下合成路线图。[3]

根据合成路线,结合实例解析各种路线的优劣,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成与生产方案的能力。

以网络教学为辅助:即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及青岛农业大学农药学QQ群,与学生全方位互动。在每学期开始前将该学期课堂教学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难点疑点分析等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及农药学QQ群,让学生提前对该课程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地进行预习、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除课堂、课外答疑外,还在网络平台和农药学QQ群上进行答疑教学、作业讲解等,做到关键知识点课外答辩共用化、公开化,使全体学生受益。

四、重视实验教学,养成探索精神

(一)精选实验内容,实用与创新结合。实验教学应具有连贯性与梯度性,所以我们在设计农药方向药学专业培养方案时,学生实验以操作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提高实验技能作为《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的选题原则:和实际生产相关联的综合性实验占40%,设计性实验占40%,与科研相关的研究创新性实验占20%。力争每个实验都有与之对应的工业产品或科研课题,使学生实验过程中创造力得到有效激发,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独立实验,突出能力培养。学生迟早要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成为独立的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动手能力、工作的主动性、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实验必须一人一组独立完成。实验前,在学习与研读教材、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经教师点评与改进的实验方案;实验中,规范操作、记录详细,力争做到和科研紧密结合;实验后,认真归纳总结,形成一份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记录、数据处理、结果与讨论、问题与思考等内容的规范性实验报告文本。

(三)单独考核,提高重视程度。实验课程全部与相关理论课教学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独立计算学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考核由实验部分和期末考核两部分构成,比重为60%和40%。实验部分主要考察实验准确度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期末考试则主要考核实验技术与实验操作。

五、实践教学,深入社会

实践教学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在第六学期进行的农药学综合生产实习和假期进行的社会实践。其中第一阶段共4周,进行方式与内容如表2所示,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企业,亲身参加生产,获取企业新工艺、新技术等知识信息,解决就业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实践教学的第二阶段在第六学期后的暑假进行。暑假前,学生自由组成实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入社会,完成至少4周“真刀真枪”的岗位“职工式”的实践。时间和内容根据学生自我定位的就业方向确定,成绩由实习基地专家、学校指导教师共同确定。

经过两个阶段的实践活动,学校加强了与企业的沟通,学生对农药工业企业有了整体的认识,对自己的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方向的选择及毕业后的发展方向有了清晰的定位,减少了盲目性;同时,也为产学研协同创新[5]打下基础。

六、提升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的质量

科研训练、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教师双向选择,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超过6人。为了保持课题研究的连续性,相同的科研训练、毕业论文为同一位导师。科研训练在第七学期进行,主要内容为导师指导下的立题、文献检索、科研内容的基本素质培养,为第八学期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基础。

毕业论文在第八学期进行,学生按照导师下达的任务书首先进行文献检索、立题研究,完成立题报告。报告经审查合格后,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一项农药学方面的课题研究。课题分为理论型与应用型,以密切联系农药学科为要旨。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质量,我们加强了检查力度:三月中旬进行中期检查,主要查看毕业论文进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六月中旬进行全面的“盲评”与20%的重复率检索检查。经数年的坚持,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七、建设师资队伍,“高、精、尖”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离不开过硬的师资队伍。应学校要求,从2009年开始加大了在校教师培养和学科专家引进力度。目前,专职农药学教师17人,结构如表3所示:无论是职称、学历及年龄结构,还是访学与社会实践经历,都趋于合理状态。

高学历以及职称、年龄结构的科学性和经历的广泛性,保证了师资队伍建设前瞻性要求,也为药学专业农药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提供了质量保证。

篇(7)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摩擦问题

所谓国际贸易摩擦就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国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在贸易平衡上所产生的,一般是一国的持续顺差,另一国的逆差,或一国的贸易活动触及或伤害另一国的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融人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竞争日渐激烈,当然就会产生摩擦。因此,贸易摩擦数量增多并不奇怪,这是贸易增长的必然反应。但应对贸易摩擦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冷静对待、看清本质;另一方面要有积极的应对措施。

一、应努力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尽可能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开辟更广泛的国际市场

我国几乎所有的出口产品都遭遇过技术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ierstoTrade,TBT),是现代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规,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过分严格的技术标准、卫生标准、商品包装和标签标准,从而提高产品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由于这类壁垒大量地以技术面目出现,因此常常会披上合法外衣,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最难对付的非关税壁垒。如2009年,可以说是玩具壁垒提升最为频繁的一年。包括欧美在内的主要玩具出口国纷纷修改或推出新的玩具检测法规指令,使玩具生产企业出口风险不断加大。加拿大以往是我国第五大玩具出口国,但随着贸易壁垒的不断增加,我国对之出口的玩具数量也在急速下滑。自2009年8月起,加拿大已降至我国主要玩具出口国第六位。

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实质上反映的是国与国之间在技术上的差距,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不断制定和修改各种标准,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是我们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键。

首先,企业应适时地了解各国产品的各种技术标准,从原有的出口增长过多依靠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的局面,转变为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

其次,企业在开辟更广泛的国际市场方面,应积极“走出去”,规避和转移冲突。

从战后日本产业国际化发展历程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开始大规模对外投资;从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对外投资的重心转移到了美国。我国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市场也开始加大“走出去”的力度:1999年,海尔决定在美国建厂,为此,海尔成为中国制造业中第一个在美国建厂的企业;浙江万向集团先后收购美国舍勒公司和UAI公司,利用本土品牌和渠道成功地获取美国市场;上海广电集团和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组建合资销售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推进自己的SVA品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些成功的案例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走出去”的决心。“走出去”可以绕过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巩固和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道路虽然崎岖不平,但前途还是光明的。美国人有句俗语:“推到水里的人,能很快学会游泳。”跨国之旅总是深一脚,浅一脚,最后才能稳住。我们只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逐步适应、不断发展、谋求共赢,相信最后终究能取得可喜的成果。

二、要建立完善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三者分工合作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

2007年2月2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就关于无汞碱锰电池专利侵权调查(337电池调查案)作出公告,宣布中方企业不构成侵权,结束了337电池调查案历时四年的重审。本次337电池调查应诉案在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统一组织协调下进行,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得到了全国电池行业的积极配合,保护了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中方企业取得应诉工作的阶段性胜利。我们应对贸易摩擦的经验表明,政府应加大交涉、磋商和法律抗辩力度。通过政府间的双边对话机制加强沟通,要求有关国家取消不公平、不合理的保护措施。作为具有协调同行、避免过度竞争以及自主对外沟通功能的行业协会,在获取信息、提供外贸咨询和协助政府和企业开拓并调整对外贸易关系,缓解对外贸易摩擦等方面,应充分发挥管理与服务、监督与协调的作用。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地与行业协会取得联系,遇到情况向行业协会反映,行业协会有义务帮助企业适应新的壁垒。

三、进一步完善贸易摩擦和行业预警机制

我国部分企业的自我防范意识差,出口企业欠缺敏锐、通畅的信息捕捉、分析和传递系统,不能做到根据国外不同市场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竞争手段及营销谋略。因此,管理手段先进、信息渠道广泛、资料传递迅速、调查研究充分、立案反应及时的预警机制非常关键。它不仅可以把有关工作的重点由事后处理转向事先预防,亦能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从长期来看,要大量培养应对贸易摩擦的专业人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