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体育美学论文

体育美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1 17:11: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体育美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体育美学论文

篇(1)

关键词体育发展;美学;相互作用

美是劳动的产物,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自由创造的生动的形象体现。体育与美学都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漫长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它们紧密相连,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发展的关系。美的基本形态有三种: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本文就体育与美学原理以及上述美的三种基本形态关系;对体育美学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体育中的美学原理

1.1什么是美及美学原理。古汉语的“美”字,本意为头戴羊角或羽毛载歌载舞的大人。这告诉我们,美是人的形象,美的本体之根源深深扎在人的话动之中,美的问题的解决,前提是人的问题解决。美学家独德罗认为,美在关系,美是关系,关系越复杂,事物就越美。换句话说:美以关系为转移,随关系而产生、增长、发展而变化。由于这种变化能引起人类的精神愉悦,这样精神愉悦就是美感,能引起人的精神愉悦的对象,就是美。

美学原理是以事物形式各部分之间的和谐、对称、均衡、秩序和适当比例的方式存在着,并可用严格的数量表达出来。身体的美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1.2美的形态和层次结构。美的形态和美感。美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种基本形态,在各基本形态之中,又可以分为许多小的形态,例如;自然美有山水美、生态美、人体美、等等;社会美主要有人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以人为中心的环境美、生活美等,艺术美有文学艺术美,电影艺术美,戏剧艺术美、音乐艺术美、绘画艺术美、建筑艺术美、肢体艺术美等。自然美一般是由各试各样的自然物和人的物化劳动组成;社会美主要是由人的思想、意识、情感,以及他们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的体现;艺术美则主要是由客观现实生活在艺术家的头脑中的反映、人们的创造力和各种必需的物质材料组成的,因此,他们是不同的美的形态。这样,审美者能获得的美感也就具有多种多样和丰富性。

二、美和人的本质

谈到美,就必然要谈到人。美和人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不用说,社会美本来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积极因系,艺术美本来就是人类智慧的一种结晶,就是自然美也是和人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和美的联系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特别是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恩格斯有一段话,恰当地说明了人和美的关系过程:只是由于劳动,由于和日新月异的动作相适应,由于这样所引起的肌肉、韧带以及在更长时间内引起的骨骼的特别发展遗传下来,而且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从愈来愈新的方式运用于新的越来越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的完善。恩格斯的这般话告诉我们:“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即体育、劳动创造人体美。

三、体育与自然美——人体美

3.1人体美的先行者。人的自然美很早就进入人的审美视野。西方在古稀腊时代,人体美的欣赏蔚然成风。希腊人抱着“肉体有肉体的庄严”的信条,以一种天真无邪、纯洁坦荡的态度,对待人的形象。他们在明媚的阳光下,在潋滟的大海边,在公开的竞技场上,常常素身毫不感到羞涩和可耻。他们普遍推行促进人体美的教育制度,规定男女青年必须进行健美训练,必须练出人的体魄和风度。对于没有经过健身场锻炼的人被看作是缺乏教养者。对具有虎背熊腰的躯干。丰满宽阔的胸部,结实隆起的肌肉,粗壮有力的四肢,是获得美男子称号的重要条件。有时,还把战场上和运动场上的胜利者塑成裸身雕像,安置在庄严的神殿里,当作高于一切其他形象的最自由的最美的形象来欣赏。

3.2人体美是一种自然美。人是自然界的成员,人体美是一种自然美,它是一种形式美,人体美包括容貌、体型、姿势的美,人的容貌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基本上是不可改变的;人的体型虽与遗传基因有着重要的关系,然而是可以有所改变的。人体美是健与美的结合,健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美离不开健,很难想象瘦弱不堪和臃肿虚胖的体型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吗?

3.3体育与人体美。健美的人体不仅具有坚强的骨骼、发达的肌肉,秀丽的发肤和健康的气色,具有匀称的形体和优美的身体轮廓线条。健美的体形集中地体现着对称、均衡、比例、和谐等形式美的规律特征。古稀腊人以健美的人体为模特儿的人体塑像如《掷铁饼者》、《米洛岛的维纳斯》等,以现代从事健美运动、竞技体操等体育运动者的体型。他们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赞叹,是由于具备丁上述人体美和各种形式因素,他们之所以具有健美的体型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长期科学地进行最有利于增进人体美的体育运动,即使是长期进行其他的体育运动(如打球、跑步、游泳等)他们的体型能达到健美的。人体解剖学的研究成果也证明长期科学地坚持体育锻炼对人的肌肉骨骼会产生良好的影响能够增进人体美。

3.4体育与姿势美。体育运动是增强人的体质的有效方法,这包括人的体格和机能。体能是有机体在身体活动中表现的能力,包括身体素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等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走、跑、跳、攀、爬等。体能的增强必然会对人的姿势美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是说体育运动会使人的动作姿势(坐、立、行等姿势)更加正确、矫健和优美。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体育运动是人体美的有效方法、体育与人体美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四、体育与社会美

4.1体育与社会美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社会美,也称内在美,心灵美,精神美或人格美。体育与社会的关系,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体育与人的内在美的关系上。

体育是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对人有着多方面的教育作用。首先,整个社会包括社会道德观念和社会舆论,通过有关教材,体育竞赛中的道德要求、新闻报道和评论以及群众言论反映等,教育和培养人们逐渐具备高尚的体育道德品质。同时体育运动要求人体不断克服体力和精神上的障碍,这可以培养人刻苦、顽强、坚毅、勇敢、果断、自信心、自制力和进取心等意志品质。由于体育运动,往往是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培养着人的组织纪律性,协作精神和集体精神,而且体育竞赛有着激烈对抗的特点,一方面培养了人们拼搏和争胜的精神,另一方面从道德规范和赛场纪律则制约人的不道德行为,培养人公正、诚实、谦虚、礼貌和友好的优良道德作风。通过国际性的体育竞赛还能激

发人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这都说明体育能够培养和充实人的内在美。

4.2人体美与社会美。前面已说过人体美是一种自然美,但由于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体美就有了深刻的社会性。人民体质的强健、体型和姿势的健美不仅反映民族健康水准,而且反映了民族精神面貌和气概,是社会精神文化的标志之一,所以人体美也具有社会美的意义。

4.3体育是构成社会美的有机体。体育与社会美关系密切且涉及范围很广,它们还表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两个文明方面。体育属于文化教育的范畴,是构成社会精神的内容之一。社会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人民体质逐步增强;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发展和体育科研进步,这都是社会体育事业兴旺发达的具体表现。同时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高尚文明的社会活动。无论是直接参与还是从旁观赏体育活动,都能使人们精神得到调节,身心得到愉快,性情得到陶冶,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积极参加和欣赏体育活动也是人们脱离低级趣味,追求高尚情趣的表现。综上所述,体育对增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是构成社会美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体育与艺术美

5.1体育具有艺术美。艺术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集中反映,是最高级的美。体育不仅有健身等实用价值也有艺术的审美价值特别是艺术性较强的体育运动如竞技术体操、技巧、武术、跳水、花样游泳、花样滑冰及球类运动等,运动之所以具有艺术类的性质是因为有着表演艺术,比较类似于舞蹈和杂技艺术形式美的具体特征。

5.2体育中的人体艺术美。体育运动是人的身体练习活动,人体是进行体育运动的主要物质材料。因此体育的艺术美体现在人体美上,主要是以人体美为内容的形式美。首先运动员发达的肌肉、匀称的体型、优美的线条,是人体美的典型,能够给人以健和美的感受。其次运动员的姿势:奔跑、跳跃、俯仰、旋转和翻腾等矫健有力的动态,各种优美静态的造型以及他们个人,相互之间的各种动作,和谐编排与组合不仅展示了他们体能的完美,而且充分显示了平衡、对称、和谐、统一以及节奏韵律等形式的规律特征,给人以美的享受。尤其是艺术体操、花样滑冰等运动项目,运动员健美的身姿轻盈动作上和谐配合的优雅乐曲,具有强烈的艺术美感是体育运动与舞蹈艺术、音乐艺术的完美结合,也可以说是一门独立的艺术种类。

5.3体育是一种综合艺术。体育的艺术美,也表现在运动员的服饰制作上。精美的运动服装鞋帽的色彩线条。块面与样式结构的和谐组合,不仅本身是实用工艺品能给人的美感,而且有利于运动项目的特性美。某些体育项目,器械优美的造型,如武术器械、田径器械同样可以为运动的艺术美增色彩。体育建筑也是构成体育艺术美的内容之一。体育建筑是进行体育运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之一,它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之外还具有审美价值,是一种带有实用性的艺术品。宽敞明亮的体育建筑给人的崇高的美感。而它们的线条、块面、体积、色彩以及物质材料的谐调结合则具有多种形式美的特性,给人以美的享受。音乐是构成体育艺术美的听觉艺术。音乐在某些运动项目中,如广播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滑冰技巧的伴奏,那优美明快的节奏,抒情的旋律,配合着运动员的健美动作,把人们带进更加美妙的艺术境界。正因为体育具有艺术美,特别是观赏艺术性较强的体育运动正成为一种时尚的精神享受,受到人们的喜爱。通过观赏体育运动,人们可以充分领略到体育的艺术美、形式美。

六、美学对体育的指导作用

篇(2)

摘 要 本研究通过对教师在大学体育课中渗入体育美学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课内容中的美学认识,进而促进大学生能正确欣赏体育美,增加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通过研究认为体育美学教育在大学体育课中的渗入能增进大学生对体育美学的认识,并能增进对大学体育课项目的感受性,提升多角度欣赏体育,在体育课中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的能力。

关健词 体育美学 大学体育课

美学(希腊语: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正式系统提出来的,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做为美学的一个分支领域,早在欧洲的16世纪,就有人试图运用美学的观点,探索体育领域中美学规律、本质和特点,如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提出了体育美学思想,强调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提出人应适应自然的体育美学观念[1]。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体育美学思想,他主张体育要服从自然法则。我国教育家、美学家提出游戏、体操是美育的观点,把体育项目作为审美的对象,并认识到体操对人体的健康美的作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 Richard Shustcrman ) 1992年提出的身体美学是一种基于身体审美实践的美学理论和方法,它通过各种积极的身体训练,不仅可以对身体的外在物质形态起到治疗与重塑功能,还可以对身体的内在感知起到培育及改良作用,这一美学理论的实践导向,无疑为体育人文学科(如体育美学、体育析学)介入体育运动实践,为丰富发展体育理论提供现实可能,并作为一种兴起的美学思潮[2]。我国伟大的革命导师也在论文《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主张“体育者,人类自善其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展,而有规律次序之可言者”,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体育美学思想。体育美学主要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美的发展和规律,以及人如何表现、认识、反映和掌握这些规律[3]。诸如运用优美的身体运动和体态变化等手段,反映人体美、运动形式美;由于意识形态不同,各国体育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结果有较大差异。但现代研究者普遍认为体育运动能引起审美感情,以激起欣赏者的美感;引导运动者、欣赏者提高审美的能力、趣味、水平和情操等优点。

一、研究内容

以对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高职层次随机分配的2个行政班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两个班级进行为期一学期共8周的的体育课教学,按照体育课教学整体设计进行授课,每周次课(2课时)对学生在课堂上除教学项目外进行10分钟左右的体育美学思想及体育美学知识的探索,互动。

二、具体体育美学渗入教学方法

在按照整体教设计情况下,每次课预留约10分钟时间对上课学生对教学项目的内容进行从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呈现的美,它是一种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出的健康之美,身体美是以我们自己的身体为对象,近在眼前,是现实生活中较易把握的美);运动美(是身体的运动之美,是人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特殊反映,它是人类审美领域中由体育运动带来的一种审美对象);精神美(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包括思想意识、道德情操、精神意志、智慧才能的美)等三个方面切入,进行美学渗入教学:如在单元教学中的篮球“三步上篮”教学,在教学内容完成后对学生讲解三步上篮动作助步过程中“一大,二小,三快”的运动节奏美,在腾空过程中的身体曲线美,教师讲解引入学生思考,并由教师和教学内容掌握很好的学生进行示范,引入学生进行美学思考。如在单元教学中篮球,足球班内的对抗赛,在学生很好的完成教学比赛后,教师由比赛的胜负关系,比赛的规则引入到体育的团体运动引入到体育运动的精神美:如比赛过程中相互传球的团队协作美,排兵布阵的战略战术美,在有学生受伤的情况下,其他学生前来帮助慰问的互帮互助美,有学生在运动中受伤,在不影响身体健康的前提下继续参与比赛的顽强拼搏美。引入学生进行美学思考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中的多元化认知。

三、美学思想在大学体育课中渗入研究结论及思考

通过为期一个学期在大学体育课中渗入调查表明,在半个学期教学周后50%以上的学生从最初对体育美学相关知识不理解到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体育美学角度欣赏体育,在教学进行到最后一个学期后,调查表明,约95%以上的学生能从体育课教学项目中感受体育美,认识体育美,欣赏体育美。另调查表明,对于在体育运动中有较好特长和天赋的学生中,更能接受体育美学的观点,并能从中获得愉悦感和认同感。

通过对大学体育课中渗透入体育美学思想,美学教育,为大学体育课加入美学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对大学体育教师在备课,课堂中的教学,课后的反思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是大学体育发展所需要的,体育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更是体育课的创新所需要的。为大学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注入美学元素提供一个参考,帮助体育教师创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对提升师生在课堂上互动,促进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深入感悟都具有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建滨,胡丽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美学教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37).

篇(3)

【论文关键词】体育舞蹈 价值 体育运动

价值是人们对物质、文化需要的体现,价值的产生是由物质、文化自身固有的功能决定的。功能的多少,作用的大小,决定了人们需要的程度。“体育价值观是体育行为的杠杆”。体育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体育运动的一部分。它的兴起和发展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强大的生命力。自1984年以来先后有日本、英国、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体育舞蹈专家前来我国进行表演与教学。北京、广州、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组织了相应活动,掀起了全国各地学习与推广体育舞蹈的热潮。我国体育舞蹈在体育中的作用已被国家教委所重视,1987年国家教委为高师体育增设了体育舞蹈课,一些大学在体育课中也增加了体育舞蹈的内容。体育舞蹈在我国得到如此迅猛发展,从本质上讲,是其自身功能与价值所决定的。为了能使体育舞蹈在我国长期稳定的发展,应首先对其功能与价值进行研究,以求得共识。本文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查阅了有关文献资料,对体育舞蹈的价值进行了几方面研究,旨为广泛宣传推广这一新兴体育项目,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Www.133229.cOm

1 运动学价值

体育舞蹈是根据人体解剖、生理特征,在音乐在伴奏下,通过人体各环节有节奏的变化而塑造出不同难度的形体动作和造型,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技艺,达到自娱自乐和增强体质或进行竞技的一项体育运动。体育学是研究人的身体全面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作为体育运动的基本内容和实现体育目的手段与方法的体育舞蹈,是体育文化系统中的新生事物,是体育研究的对象。当前社会已经步入了科学化、自动化、信息化时代,人们繁重的劳动量将减少,工作时间缩短、休闲时间增多,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必然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满足自我需要的高级精神享受和追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体育内容、手段和方法,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通过在娱乐中运动,达到更好地完善自身, 改造自我,适应社会需要的目的。

体育舞蹈在我国的兴起与蓬勃发展的实践证明,它是实现体育目的,使身体得到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是人们十分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

体育舞蹈的形式有个体练习,但更多的是群体练习,在运动过程中要求参加者相互配合,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体育舞蹈运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美、创造美、实现美的过程,参加者在活动中可以表现美、欣赏美,获得美的享受。

运动学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对象是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把运动知识化、系统化、理论化,更好地指导体育运动实践,实现体育的目的。体育舞蹈遵循了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运动形式,丰富了体育运动的内容,是强身健体的有效手段和可靠方法。体育舞蹈动作,以人体肌肉活动特有的运动形式产生负荷,刺激内脏器官,促进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等系统机能的增强,满足肌肉负荷后的需要,维持机体在新的情况下的平衡。由此可见,体育舞蹈具有明显的体育运动学价值,因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是当今社会中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

2 生理学价值

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的学科。根据运动负荷的价值或理论,学术界曾提出如下结论:即心率在110次/分以下,机体的血压、血液成分、尿蛋白和心电图等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健身价值不大;心率在130/分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接近或达到一般人的最佳状态,健身效果明显;心率在150次/分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缓慢的下降;心率增加到160—170次/分之间虽无不良的反应,但亦未能出现更好的健身迹象。因此,通常把一般人的健身效果的最佳区间保持在120—140次/分之间。生理学实验证明,心率在120—140次/分情况下活动,身体各组织能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代谢状态最好。查阅有关资料可知,华尔兹最高平均心率为142.8次/分,探戈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42.6次/分,恰恰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45.2次/分,牛仔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72.8次/分,以上四种舞蹈对健身效果明显,具有生理学价值。

3 心理学价值

体育舞踞是一项全身性娱乐运动,对参加者的身心很有好处,有明显的心理学价值。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注意是受指向性刺激制约的。在翩翩起舞的过程中,人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欣赏优雅的舞曲和依照音乐节奏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由于注意的转移,能使其它部分机体得到调整和充分休息,所以体育舞踞具有消除疲劳、陶冶情操、康复机体、消除心理障碍的作用。另外体育舞蹈还具有调整人际关系的作用。由于体育舞蹈是一种群体运动,在集体场所进行,能使参加者体验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我”置于“我们”之中,起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作用。

4 美学价值

体育舞蹈是一项融体育、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其综合性、艺术性很强,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

美学观认为,美既不是人的主观精神意识的产物,也不是纯自然进化的结果,美是人类社会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从摆脱自然生产开始,人类社会就朝着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两个方向发展,并具有审美属性。在今天,现代体育运动许多项目对美的要求愈来愈高,如艺术体操、健美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武术等等。而体育舞蹈是美中的佼佼者,她为人们创造大量的审美客体,其运动过程,还是创造美的过程。通过体育舞蹈的训练,可使人体外型更加匀称和谐,体态更加刚健、优美,动作刚柔相济。这既能满足自我实现美的愿望,也能成为他人的审美客体。另外,体育舞蹈中的团体舞更是美不胜收,群体的配合位置,队形的变化,伴以相应的音乐,构成一幅幅刚健、优美、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给别人以欣赏的同时,把自己看到的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服饰美和听到的音乐美结合起来,在情感上进行调整疏理和谐,自我欣赏,得到美的享受。一个人审美能力除了与社会条件、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有关外,还受着自我身体条件的限制。经常参加体育舞蹈运动,人们改变着自我的形体、姿态等身体条件,并在体育舞蹈优美的音乐和优美动作的影响下,不断地进行着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审美活动,提高审美能力。

篇(4)

论文关键词:形体美 理论概念

论文摘要:提出了对“形体美”若干理论概念探析的必要性,并对形体美的内涵与外延,形体美的体育美学特征形体美训练与其它项目练习方法的借鉴关系,形体美标准的新概念进行了阐述。

1 对“形体美”若干理论概念辨析的必要性

1.1 “形体美”逐渐成为体育练习与体育欣赏中活跃的因素

竞技体育中的表演类项群,如竞技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滑冰等,“难新美”是其技术的发展方向,其核心之一就是稳定、优美、准确的动作表现。毫无疑问,形体美是动作“难新美”的基础。

形体美在全民健身中的影。向,也越发突显,形体美成了人们对体育的一种基本向往与追求。近年,又在体育健身娱乐中出现了去脂、减肥,美化形体的“审美完善”新说。1.2 形体美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 形体美练习的流行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在现有的体育专业辞书中,鲜有“形体美”、“形体”的条目,缺乏权威的解释或界定。《中国百科全书·体育》(中国大百科出版社)、《中国体育百科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均未收入此类条目,唯《体育科学词典》(高等教育出版社)收有“形体美训练”的条目。

1996年作者曾指出,将形体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在国内乃至世界尚未见到。近十年,其进展仍迟缓。而另一方面,与“形体美”越来越成为体育练习与体育欣赏中一个活跃的因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运动实践的术语中,或是在文献理论的表述中,“形体美”逻辑辨析欠严密,分类概念含糊不清,例如形体美是否等同于健美,是否应将形体美进行二级分类。因此,有必要对“形体美”若干理论概念予以探析。

2 “形体美”之内涵与外延

2.1 形体美的内涵之辨析

2.1.1 形体美的内涵概念 形体就是正确的身体形态,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将面孔、全身的姿势、手足、两腿的站相统称为形体。

形体美内容包含了外表美与内在美。外表美侧重于形式,主要是指由生理解剖特点所造就的身体之美。内在美则是核心,它是借助形体将人的思想、气质、情操、风度等深层次与本质的东西表现出来的美。

形体美又是能动的。从自然美演进到创造美。自然美即基础美,是遗传带来的先天的身体之美、气质之美。创造美则主要是在自然美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能动、创造活动而获得的。形体美训练或称形体运动(练习)就是获得创造美的主要途径。通常所说的形体美是一个集合概念,是将自然美、创造美两者融合统一起来。

因此,形体美就是指人的自然形体经后天创造而获得的融外表美与内在美的一种升华的综合美。它是由视觉器官所感知的空间性的形体美,是客观的,通过对形体美的赞美和欣赏,可以升华人对体育美的鉴赏力,可以深化对审美的理解与追求。

2.1.2 形体美内涵之辨析 形体美训练本质上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

根据形体美的内涵概念,自然美是前提,没有良好先天的形态条件,很难在后天的形体训练中获得形体美的预想效果。反之,没有科学合理的形体练习,纵有良好的自然美,也很难获得理想的形体美。

但是,先天的身体形态条件好,只能称作是体形好,而非形体美。形体美是一个科学概念,只有在体形好(或称自然美)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达到外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才是科学意义的形体美。

2.2形体美外延之辨析

2.2.1 形体美训练与健美训练的辨析 在实践中,常常将形体训练混同于健美训练。

形体美训练是以人体科学为基础,通过专门的徒手或器械练习,塑造优美形体,锻炼健康体魄,练习仪态仪表,培养道德品质的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锻炼过程。形体美训练尽管可以借助其它项目的练习手段,但它是一个正在形成新的独立的训练体系。

健美训练是一项通过徒手和各种器械,运用专门的动作方式和方法进行锻炼,以发达肌肉、增长体力,改善形体和陶冶情操为目的的运动。相对形体美训练,健美训练是一个相对成熟的训练体系。健美训练包括健美运动、健美操、韵律操及各种力量练习。

简言之,形体美训练的独特性在于侧重的是形体塑造,更强调相对静止的整体形象,健美训练虽然也注意形体,但侧重在肌肉的发达,更强调的是动态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形体练习是健美训练中的一个基础环节。进言之,不论什么项目,形体练习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基础环节。

2.2.2 普通形体美与专业形体美的辨析 形体美是一个整体概念,在实践应用中,不同的应用范围,有不同的形体美标准。因此,需要在形体美总体概念之下,依据应用的范围进行二级分类,将其再分为普通形体美与专业形体美。如果不进行二级分类,笼统地将普通形体美与专业形体美统在一起,将会引起认识与实践中的混乱。

普通形体美是建筑在人体正常发育基础上,身体没有畸形,没有缺陷、没有变态、举止和谐、肌肉圆润、骨骼匀称、身体各部分比例匀称,全身协调。

普通形体美属于大众体育的范畴,更强调以健康为主,体现综合素质。是一种生活美。

普通形体美为人类所拥有,为社会所认同。一个拥有形体美的人,一定是健康的。然而一个健康的人未必拥有美的形体。

通过普通形体美训练能够改变遗传因素造成的不良体形,让不美的人美起来,让美的人更美。在这个意义上说普通形体美之深邃就在于此。

专业形体美是在普通形体美的基础上对形体进行专业的改造与强化,塑造专项体育所需的特殊的形体之美,如艺术体操运动员形体的纤细,花样滑冰运动员修长的四肢,相扑运动员硕大的体态等。

专业形体美属于竞技体育范畴,更强调竞技的需求,以专业技术的需要为主来塑造形体,它们顺应了竞技与表演的需要,是一种高于生活的专项美。是美学意义上的崇高美、悲壮美。专业形体美在日常生活中未必显得美,未必被普通人所接受。

3 形体美的体育美学特征

3.1 形体美的直观性 从体育美的自然属性看,形体美是体育美学最原始的研究对象之一,是体育美最直观的因素。

对美的感受源于对事物的感知觉。形体美是最直接的感知觉。

在体育活动中,感觉和知觉几乎是同时出现的。体育美实质上就是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所具有的或表现的美。然而这种美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即它是通过一个个体或群体,一个个的项目或一系列的项目所表现反映出来的。形体美就是人们参与或观赏体育运动时最原始最直观的感觉。形体美的直观性非常典型地表现在先是视觉美,后是精神美。

3.2 形体美的基础性 体育美是借助人的自然实体来表现的。根据形体美的内涵概念,形体美又是人的自然实体的最集中、最核心的表现,因此形体美是体育美的基础因素。

体育美通过人的机体活动创造出身材匀称、肌肉丰满、精神抖擞的健康美,在健康美的基础上才有素质美、技术美、战术美等。形体美是健康美的第一要素。“诚于中而形于外”的精神美、气质美总是要通过一定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形体美是重要的基础的外在形式。

形体美的基础性还表现在它可以派生出、衍生出许多其它的体育美学的特征,例如造型美、节奏美、技术美等。

总是先有形体美,后有完成动作时动作舒展优美的姿态美;集静态与动态的姿态美与一体,再组成造型美;技术美是形体美、姿态美、造型美的综合体现;气质美是一种内涵美,体育活动在展现形体美、姿态美、造型美、技术美的同时,也孕育着气质美。

4 形体美训练与其它项目练习方法的借鉴关系

4.1 普通形体美与专业形体美训练方法不同 普通形体美训练与专业形体美训练,其训练针对性不一,因此方法有所不同,普通形体美训练更多地借助站立、走、手位,坐、静力、动力等练习,而专业形体美则是在普通形体美训练的基础上,突出了专业的要求。

4.2 形体美训练与其它项目的借鉴关系 形体训练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在借鉴其它项目的练习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人体正常的解剖、生理特点,针对塑造优美的形体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训练方法。

着重借鉴与形体塑造有关它的项目与运动的练习方法,例如芭蕾舞的基础训练,如肢体感觉、线条、姿态、跳越等练习,但在借鉴时特别注意剔除超人体正常负荷的芭蕾专业特殊要求,将动作的幅度,力度,角度,节奏控制在正常人体的范围之内。此外,健美操的节奏、舞姿练习,竞技体操的灵巧,柔韧等也是形体美的借鉴内容。

5 形体美标准的新概念

篇(5)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查阅了有关女生运动动机、医学护理专业特点、运动参与、行为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资料,并重点阅读国内较有影响的体育期刊、杂志、学报和研究报告中的相关文章,此外还阅读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教育学、体育理论、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有关课程内容的专著和书籍。

1.2访谈法

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通过全国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工作会上对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访谈了解护理专业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共性以及医学护理专业师资队伍发展的途径,并结合论文研究的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筛选。

2结果与分析

2.1护理职业特点

南丁格尔说:“护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护理专业学生就业主要方向为医院和医疗机构,护士也是在医院里与病人接触最频繁和密切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医学院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发现,以护理形体训练、护理美学指导护理实践,对于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护理的发展要求护士不仅要具备人文护理的概念、熟练过硬的技术、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内在素质,还要有饱满的精神、高雅的举止、得体的言谈和优雅的礼仪等外在形象。在这些职业素质的特点和专业培养模式的影响下,护理女生在校期间对自身气质仪态和外形美有较为显著的需求和渴望。医学院护理专业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正处于塑造形体的关键时期。护理专业学生的形体美和仪态气质已经成为医疗机构和高校对其专业能力要求的主要素质之一。护理女生在高校期间通过对职业认知和专业教育逐渐产生相对较高的形体仪态美的追求和内在渴望,以适应现代社会和职业特征的需要。

2.2运动动机概念和影响因素

“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movere,即推动的意思。常用的与动机类似的词很多,如欲望、愿望、报负、目的、需要、驱力、动因、诱因等。在研究上,不同的词有不同的意义。运动动机是指推动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学生有了从事体育活动的需要,就会产生满足运动活动需要的想法。当这种要求与运动环境及条件诱因相适应时,将成为一种驱动力,推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活动。驱力和诱因是动机的两个重要概念。驱力也就是内部需要,是与身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内部激起状态。而诱因是引起个体动机,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也就是环境因素。护理专业女生的职业特点和培养模式使得外部动机更容易被激发,职业环境的影响相对稳定和持久,也易于作为引导护理女生投入运动锻炼和产生运动动机的外在动力。通过调动外在动机为着手点,在教学中充分结合行为调节越接近内部动机和认同调节,人们的锻炼意向就越高,心理、生理和行为的变化。而个体在以前的体育锻炼中投入越大,就越有继续坚持体育锻炼的心理承诺,最终产生运动动机的驱力为主导,形成稳定的运动习惯。

2.3影响护理专业女生运动动机的专业特点

2.3.1护理专业特点

护理专业高校非综合类院校,除专业性较强以外,校园文化也相对单一,性别比例具有女多男少的普遍性。并且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90后学生生活、学习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虚拟空间呆的时间越来越长,身体机能逐渐减弱,人际交往冷落。这些因素都对护理专业女生培养运动动机产生一定的困难和阻碍。

2.3.2就业方向的导向性

护理工作者除了需要具备娴熟的护理技能协助医生的临床工作,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以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情感和人文精神,对患者予以人文关怀,为患者和医生搭建畅通的桥梁。而运动恰恰具有健身健美、身体教育、压力宣泄、人际交往的作用。护理职业特性同时体现在对自身形象的特殊要求上。护士是在医院里与病人接触最频繁和密切的一个特殊群体,护士的形象和气质作为其职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影响了医院的整体形象。因此,护理专业女生的职业特点和培养模式都对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动机产生较强的引导性,使得相比较其他专业护理专业女生对形体仪态和气质美的需求更加强烈,也更利于作为引导护理女生投入运动锻炼和产生运动动机的外在动力。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而言,只有与人类命运相关联的个人动机才能具有长久而深远的个人动力,促进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专业认知培养,在认可护理职业价值的基础上促进内在动力的形成和稳定,对饱满的精神、高雅的举止、得体的言谈和优雅的礼仪等外在形象的认可,作为护理职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内化运动动机并对职业的自我实现形成正反馈。

2.4护理专业激发动机的建议

2.4.1提高学生运动认知的科学性和深度

医学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便利性使得学生对于运动的基本理论包括生理解剖等基础知识易于理解和应用,内化专业理论有助于增加运动认知和提高内在动机。视觉和运动觉的习得规律是通过不断强化“刺激反应链”来提高准确度和运动技能稳定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这一生理学结合心理学的理论来阐述运动中练习的重要性,运动中能够不厌其烦地重复某一动作,需要个体的自律性和提高认知同步进行,并认识到内在动机稳定和强化对习得技能正反馈的意义,达到逐渐提高运动的内在动机并形成良性循环。

2.4.2教师帮助增加满意结果几率

除了以上提到的在教学增加强化运动认知内容,还需要通过课程目标、内容和形式等基本教学环节的制定来贴合学生专业、年龄、兴趣等特点来激发运动动机,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新时期要改变思维模式,与时俱进,不仅要加强体育教师专业态度的自我教育尤其是加强专业态度的自我认定,提高认识,使之热爱学校体育事业,爱岗敬业,更要深入培养专业技能的自我教育和加强体育教师人文素质方面的自我修养。体育教师自主学习信息技术、提高外语水平、开阔思维模式和提高学习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自主探索和反思专业态度修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模式和方法,成为专业者、学习者、研究者的新教师角色,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辅助学生提高运动兴趣,帮助增加运动满意结果几率,积极参与运动和主动重复强化运动学习过程。

3结语

篇(6)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综观当前的教育形势,举国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德育已得到高度的重视,教育界高举“德育领先”旗帜;智育在传统教学中有着深厚的根基,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体育本着全民健身的宗旨,活动有声有势;劳动教育或许与生活实践比较密切,也相应受到越来载多的人的关注;然而,美育?……美育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此外,我们在谈论人文精神的时候,常常把人文精神定位在追求“真、善、美”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之最高层面上,在讨论艺术美的理论中,也常常谈到“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问题.怀特海曾经指出,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数学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真;数学理论不管离现实多远,最后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数学的善;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以及建立这些理论时人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数学的美.而这些观点在数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吗?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此,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但是,作用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确是深感遗憾.值得高兴的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已提出了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美学方面,这种功能是鼓舞人们对数学的追求化为一种对完善的追求.基于此,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或许对中学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1.数学美的表现.

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2.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数学的激情;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数学美之教育途径.

在科学美层次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起着陶冶情操,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其中包括:科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探索科学规律获得的愉悦,科学思维方法的美妙等诸多方面.科学美的发掘,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进行,包括视觉上的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讶美”,证明技巧运用中的“机智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的“实用美”,撰写小论文时的感受到的“创造美”.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美的乐园,陶冶精神情操,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7)

【关键词】五年;中国传统武术;研究趋势

A Summary of Researches on Preserving Pattern of Traditional Wushu in Schools

FAN Gui-lin, WANG Yang

(Department of Sports,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For five years, there have been two perspectives i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namely, the traditional ont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the innovativ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any schola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rr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from the latter perspective. They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Wushu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s for the approaches to the preservation of it, they favor more the preservation via school education.

【Keywords】five years,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trend of research

传统武术作为最大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地的名片之一,但传统武术已经面临着相当严峻的生存和发展危机。现代体育文化的压倒性优势和竞技武术的强烈冲击使传统武术如何传承、发展就成为一个急需解答的现实问题。本文意在总结经验,把传统武术的研究尤其是学校对传统武术的保护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近五年发表于知网期刊的关于传统武术的论文。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从2007~2011年关于传统武术的资料,并依据研究的目的阅读了有关学术论文。

2结果与分析

2.1传统武术的现状与反思

当人们从传统的视角转向现实关怀时,他们开始注意传统武术的现状到底如何,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如有,又如何发挥它们的价值。

2.1.1传统武术濒临灭绝的原因——“两无、两变、五流失”论

对于传统武术濒临灭绝的原因,多有学者以悲观的心态指出随着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封闭社会基础已不复存在,伴随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本质是一种搏杀术的传统武术已没有实践舞台,从而导致了这一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而高成强补充认为,文化内涵的流失、武术习练者的流失、传承人的流失、武术拳械和门派流派的流失、传统武术史料、书籍的流失,也是其濒危的原因〔1〕。

2.1.2关于传统武术的现状——“两亡、两无、碎片”论

关于传统武术的现状,学者认为拳种消亡,文化底蕴消亡,无实战性,无组织性是其主要特征。如曾海、杨明、朱大清认为中国传统武术目前的现状是:中国传统武术大量拳种的消亡;现代武术的发展误区,套路缺乏武术的实战性,散手在比赛中受规则和装备的影响,踢打摔拿—武术的四大基本技法无法得以全部表现,也不能充分展现中华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武术市场无序性与无组织性;传统武术文化无形资产的巨大浪费〔2〕。过度西化引发武术文化的碎片化,武术文化研究过于精英化也难辞其咎。而“新武术”“分科而课业”的思路是其根源,“反套路”以及解除师徒制是其结果。

2.1.3生存价值——文化、健身、养生、美学

学者认为传统武术长期熏陶于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它融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兵学、美学、导引养生学和儒、道、佛等思想为一体的典型东方文化的代表。它具有教育、健身、防身、修心、医疗和养生等多种价值功能〔3〕。

王建斌等提出在竞技武术大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武术的定位应选择在全民健身与竞技武术并行发展上〔4〕。多数学者认同武术文化在当代的价值体现在武术具有感受文化、健身养生、锻炼意志、娱乐表演、竞技观赏的作用。表现为内容丰富的文化底蕴、养生之道的主体功能、竞技交流的发展途径、内外兼修的美学价值。有学者指出其是一种优化生命存在的价值系统,是当代体育文化中的另一图景,蕴含着当代中国武术发展的生命活力〔5〕。

2.1.4传统武术的学校保护与传承

中国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符号和身份象征,要敢于同历史对话、同现实对话、同自己对话,勇于调整自己的文化立场,开拓属于自身的生存空间,最终达到守护民族文化、延续民族文明的作用。保护和传承问题是这个时期学者讨论的重点。

在保护原则上,学者提出了传统体育遗产的差别保护原则,分级别保护原则,民间事、民间办原则,坚持民族、地域特色整体性保护原则。还提出静态与动态保护的理念。显然,学校保护是兼具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的。

2004年3月30日,、教育部联合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其中明确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传统武术所蕴含的文化内容以及本身具备防身健身的价值,都是比较突出的。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运用传统武术的内容无疑是最适合的。本阶段对传统武术如何进入学校问题进行了比较多的探讨。

2.2学校保护传承的优势

学者认为学校传承具有文化优势、时间优势、知识互补的优势和师资优势,可以武德铸人格,学习武术之礼、武术之美、武术之技击精神以及武术的本土文明特征,强身健体,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培养终身体育习惯,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守住传统武术最后的阵地。张克峰总结传承方式特点时则指出“高校教育是当代武术传承的主要方式”〔6〕。对高校寄予厚望。

2.3目前学校保护传承存在的问题

研究者显然对目前学校传统武术的教学问题是不满意的。具体表现在:

2.3.1学生和教师的资格、教材、教学内容都来自竞技武术

如孙林认为武术本科生、高校任教的武术教师,资格来自竞技武术,教学内容基本都是以教竞技武术为主,竞技武术无法在理论上与传统文化相对接,所以就接通不了这批大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亲近感,特别是教材上所提到的一些传统武术拳理功法,由于它和当代竞技武术两者之间的落差,导致无法建立他们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亲近感〔7〕。

2.3.2教学方法单一

花家涛认为普通高校武术套路课教学弊端主要集中在忽视拳脚、架势练习的质量,片面强调布局的空间层次性〔8〕,学生难以在短时间里真正达到大纲要求,以竞赛套路为主线的教学培养模式,这势必造成人才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忽视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使普通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对社会的适用面和适应能力都受到限制等等。

2.3.3改变目前状态的对策

当然学者也开出了药方,比如:程艳伟、李廷、孙来晶认为传统武术的教学首先要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培养方向及目标;课程的设置要合理,授课形式多样化,教学方法要创新;教材要配套,突出创编传统武术特色教材,明确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手段提高教师传统武术的知识与技能;此外,院校招生也是一个关键环节,从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制定出明确、合理、公正的招生、考核制度,从而把优秀的传统武术人才招进来。传统武术的竞训上,院校内传统武术创新赛制,组建传统武术代表队;重新制定与传统武术赛事相配套的评判规则,在院校的通级通段赛中,对于演练传统武术套路的学生应该有新的执行措施等均应。以科研为先导〔9〕。具体来说:

教法上:学者提出学院要走向民间,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传统武术训练方法与散打教学进行结合,循序渐进,启发诱导、融会贯通,因材施教等思想。

教材上:学者提出强化拳种意识,对现有民间传统武术拳种进行梳理并编写成教材,而传统武术教材化的方法是:“文化化”、“实用化”、“简化”〔10〕。

课程上:以传统武术为主要教学内容,刚柔相济,无法境界,内外兼修,“构建国家级教育纲要、省级教学计划和校级教学进度“三部曲”相结合的校本课程教育机制”〔11〕。

3结论与建议

学者们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视角都对传统武术作了深刻的研究,成果是丰富多彩的。但需要开发的领域还很多:

(1)在传统武术的本体研究上,众多拳种、流派中,除了对少林功夫、太极拳等著名拳种研究较多之外,对多数传统拳种缺乏研究;对传统器械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及特点的研究也很少涉及,如何把这些拳种和器械引入到教学中更是缺乏实质的研究。

(2)在传统武术的保护和继承问题上,大部分的研究是从传统武术整体的角度来叙述的,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但理论构建多于现实针对性。传统武术的学科意识、课程建设、本土教材的编写都需要进一步开拓。而这些研究须基于对传统武术的一些基本研究,如传统武术的分类保护的方法与途径,传统武术保护的考核标尺,政府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在传统武术保护工作中的职责与功能,传统武术保护现状田野调查,传统武术保护资金的构成要素及计算模式,传统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的标准、数额及认定程序,传统武术保护的监督机制等。

(3)在传统武术的发展问题上,应用研究明显滞后于基础研究。传统武术如何在当今的国际、国内的文化氛围中求得发展,如何完成传统武术在技术和训练层次上的科学化,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些理念,也是今后传统武术需要有针对性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高成强.传统武术流失现状与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10(2):7.

〔2〕曾海,杨明,朱大清.传统武术产业面临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9(5):515.

〔3〕段廷进.传统武术的概念界定和多元价值论〔J〕.搏击·武术科学,2007(2):27.

〔4〕王建斌,魏素芬,传统武术定位与发展抉择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9(1):150.

〔5〕周伟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统武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7):868-869.

〔6〕张克峰.从武术传承方式看武术的发展战略〔J〕.科技信息,2010(8):276.

〔7〕孙林.全球化背景下重构中国武术文化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2):66.

〔8〕花家涛.从套路结构视角论大学体育武术套路课教学改革〔J〕.搏击·武术科学,2009(4):56.

〔9〕程艳伟,李廷,孙来晶.传统武术在体育高等院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