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技术科学

技术科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1 17:11: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技术科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技术科学

篇(1)

关 键 词:技术科学;技术;技术哲学

前苏联以及现今俄罗斯的重工业技术和军事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究其原因我们不能 回避其发达的技术科学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实早在前苏联时期,学者们就对技术科学 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其相关研究具有鲜明特色,不但代表了前苏联技术哲学的主要 成就,也极大丰富了当今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技术哲学体系。

一、 技术科学哲学问题研究背景

前苏联和俄罗斯的科学技术哲学是世界技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指导思想、研究纲领 和研究重心都与中国和西方科学技术哲学有着显著的区别,因而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 哲学界特别关注的研究领域。值得一提的是,上个世纪我国学者在前苏联自然科学的哲学问 题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作为前苏联科学技术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技术哲学 的研究却大相径庭。之所以存在上述状况是因为,一方面,正如俄罗斯学者指出的:“哲学显 然很晚才开始研究技术现象。……相对于实践认识和实践理性,哲学更偏好理论认识、理性 和理论规则,显然,这种偏好成为哲学很晚才转向思考技术现象以及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的一个原因”[1]。的确,相对于其他哲学分支学科,技术哲学本身起步较晚,现代技 术哲学就其本身而言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发展也不是很完善,诸如技术的本质 、技术是否是价值中立的焦点问题,以及技术哲学的奠基人物和奠基性著作还没有形成压倒 多数的、相对统一的观点。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前苏联时期的技 术哲学往往被视为资产阶级哲学加以批判。苏俄技术哲学研究开始于19世纪末,那时“П.К .恩格迈尔(П.К.Энгельмейер)在自己的小册子《19世纪技术的总结》(1898 )中提出了技术哲学的任务。同时他的许多著作被用德语出版”[2]。但是,自1917 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前苏联技术哲学研究开始转向一个特殊时期。正如俄罗斯学者所评论的: “技术哲学在俄国的命运非常悲惨。关于技术哲学必要性的思想,是由П.К.恩格迈尔提出 的。П.К.恩格迈尔是俄国工程师,他是技术哲学第一个研究纲领的提出者,这个纲领于1912 被提出来。1929年,当恩格迈尔不得不再次号召建立技术哲学时,他遇到的是不理解和公开的 反对。恩格迈尔在《我们需要技术哲学吗?》一文中发展了技术哲学重要性的思想。而在这 个杂志的同一期中还收录了Б.马尔科夫(Б.Марков)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技术哲学 遭到批判-‘现在没有,以后也不可能有独立于人类社会和独立于阶级斗争之外的技术哲 学。谈技术哲学,就意味着唯心主义的思考。技术哲学不是唯物主义的概念,而是唯心主义的 概念’。从这时起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把技术哲学斥为唯心主义,在苏联哲学界已成定论 ,尽管马克思就是19世纪有兴趣从社会—哲学方向研究技术的一个创始人”[3]。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技术哲学”的提法在前苏联时期被禁止,但是对于“技术”的哲学 思考在前苏联却从未停止过。那时(也包括现在)有一大批学者长期致力于技术哲学问题的研 究,其中比较重要的人物有:В.М.罗津、В.Г.高罗霍夫(В.Г.Горохов)、Г.М. 塔夫里江(Г.М.Тавризян)、Г.И.舍梅涅夫(Г.И.Шеменев)、И.Т.弗 罗洛夫(И.Т.Фролов)、В.В.切舍夫(В.В.Чешев)和В.С.斯焦宾(В.С. Стёпин)等人。他们的研究成果颇丰,而且具有不同于西方技术哲学的典型特色,因而 这些人的思想和成果成为我国学者和西方学者极为关注的研究课题。

В.М.罗津等在《技术哲学:历史与现实》一书中曾写道:“苏联时期对于技术的研究开始于 世纪初(指20世纪初-笔者注)。由于П.К.恩格迈尔,技术哲学在俄罗斯获得极大发展。 后来在我国,这一学科被视为资产阶级科学而被禁止研究。但是却发展起一系列研究或讨论 技术不同方面的学科,并且,如今它们被部分地纳入到技术哲学中来。首先就是技术史。…… 研究技术的第二个领域被称为‘技术的哲学问题’。恰恰在这里讨论了技术的本性和本质, ……第三个领域在苏联时期急剧发展-这就是技术科学的方法论和历史。虽然这门学科 属于科学学和方法论,但如今它们被包括到技术哲学中来。……第四个领域是设计和工程技 术活动的本性和历史。……正如我们已经发现的那样,如今这些研究领域不仅仅单独发展,而 且还处于技术哲学的范围之内。”[3]因此可以说,前苏联时期学者们把技术史、技 术的哲学问题、技术科学的方法论和历史、设计与工程技术活动的方法论和历史等问题不同 程度地纳入到技术哲学的研究范围内。在这四个组成部分中,对于技术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最 为充分,并且具有鲜明的俄式风格。

二、 技术科学哲学问题研究重心

前苏联学者非常重视对技术科学认识论的研究,这主要包括技术科学的起源、对象、结构、 功能、任务等问题,其中技术科学理论的结构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1. 技术科学起源的内外史要素

前苏联学者普遍认为:“技术科学是关于有目的地将自然物质和过程改造成技术对象,关于 构建技术活动的方法,同时也是关于技术对象在社会生产体系中起作用方式的特殊的知识系 统。”[4]关于技术科学的产生,前苏联学者们的观点可以概括如下:技术科学的产 生有 外史和内史两方面因素。从外史方面看,人们的生活、生产(特别是机器生产)为技术科学的 产生和发展提出研究的课题,并决定技术科学的研究方向。从内史方面看,一方面,技术科 学是技术知识的系统化、逻辑化的结果,它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在对象活动中所形 成的对习惯、概念、认识的思考和概括;另一方面,有一部分技术科学的产生源于对基础科 学的应用,是从基础科学中分化出来的;此外,还有一部分技术科学源于不同知识、模型、 概念和原则的大综合,是这些要素横向搭构的结果。

2. 技术科学对象的两重性

关于技术科学对象,前苏联学者们认为,技术科学对象具有两重性,即技术科学对象有“天 然的”和“人工的”区分。而且其中技术科学的“天然性”对应着技术与自然、技术与自然 科学的关系;而技术科学的“人工性”对应着技术与人、技术与人文科学的关系。正如В. Г.高罗霍夫和В.М.罗津在《技术科学的哲学方法论研究》中指出的:“在技术科学中可 以统计出两个技术对象:自然的技术对象和人工的技术对象。……技术对象的人工性在于, 它们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们的天然性首先在于,所有人造对象归根到底都是由天然的(自 然界的)材料制成的。”[4]而这种观点也得到А.Н.鲍戈柳波夫(А.Н.Бого любов)的认同,他指出:“技术科学不仅与自然科学(这决定了技术科学的‘天然的’特 征)相联系,而且它还与经济学和人文科学有着不同的、极为重要的交叉(而这一点相对于它 的‘人工的’特征)”[5]。

3. 技术科学理论的三种结构要素

在对比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科学理论的结构时,前苏联学者认为,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科学 理论的结构均可分为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本体论模式、数学工具和概念工具,但其含义却有 很大差异。其中自然科学的本体论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理想化实验中的理想对象的总和。而技 术科学理论的本体论模式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以数学描述为目标的函数图像;在工程对象 中进行的自然过程的连动模式;表现为构造参数和工程计算的结构模式,即研究对象的结构 。此外,在自然科学理论中,数学工具首先是为了实验计算,它们是建立和证明所获得的理 论知识的手段。而在技术科学理论中,数学则具有多方面作用:第一,用它来对工程对象的 结构和工艺参数进行工程计算;第二,用它来分析和综合技术的本体论模式;第三,用它来 研究发生在工程对象中的自然过程[6]。可以看出,技术科学理论结构中的三个要素 要比自 然科学理论结构中的要素更为复杂。其原因恰恰在于技术手段具有特殊性,它是主体和客体 相互联系的中介,而且它往往比自然科学理论更多兼顾实践的方面。

4. 技术科学功能的工程指向性

与此相联系,在对比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科学理论的功能时,前苏联学者认为,自然科学理 论的功能主要是反映自然过程,研究理论问题,以预测和描绘理论发展的未来状况。而技术 科学理论功能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对工程对象的技术结构和 工艺参数进行理想描述。而且技术科学理论功能的实验层次不仅仅包括实际上是以概括工程 师的工作经验为目标的结构技术和工艺知识,还包括特殊的实践方法知识。当前工程研究的 目的是:把在技术理论中获得的理论知识形成实践方法的形式,提出新的科学问题。这些问 题是在建立工程对象的各个阶段中,在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且它们将会传播到 技术领域当中去,以实现技术理论的功能[6]。

5. 技术科学任务的实践特征

技术科学与自然科学结构与功能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在科学领域中所担负任务的 不同。作为科学知识集合的自然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和研究新的自然规律,预测自然过程 的发展;而作为技术知识集合的技术科学的任务在于,从实践上利用这些自然科学成果,研 究自然规律在技术设备中的作用,以及运用知识和计算保障工程技术活动[4]。尽管 前苏联学者认为技术科学的任务在于实践,但是他们仍然强调不应将技术科学的形成与技术 科学在工程中的应用混为一谈。В.Г.高罗霍夫和В.М.罗津指出,技术科学的形成与技术 科学应用于工程实践是有区别的:前一种情况说的是独立学科的建立,这意味着各种不同科学 知识、模型、概念和方法被应用于一定的研究对象,并建立起理想模式及其转换程序,形成现 有学科所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和任务;而后一种情况指的是在解决具体的工程任务过程中,各 种科学知识、方法、模型和原理的系列化和组织化的过程[7]。

三、 技术科学哲学问题研究特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苏联学者习惯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四个角度分析自然 科学哲学问题,这一传统也影响到技术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即学者们往往从技术本体论、 技术认识论、技术方法论和技术价值论角度来研究技术科学的哲学问题。因此可以说“师从 自然科学哲学”是前苏联技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特点。

在前苏联学者看来,自然科学方法论之所以能够类推至技术科学领域是因为,自然科学和技 术科学都是科学的组成部分,因此较为发达的自然科学方法论当然可以成为技术科学方法论 研究的范例。这正如前苏联学者们指出的:“技术科学与自然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 在起源方面,还是在起作用的过程方面。技术科学最初的理论原理、认识客体和概念的方式, 恰恰是从自然科学向技术科学传递过来的;同样,技术科学自身科学性的规范、知识理论结构 的确立、理想对象的结构和数学化,恰恰也都是从自然科学借用到技术科学中来的。” [4]尤其针对技术科学的数学化,А.Н.鲍戈柳波夫指出:“知识数学化的问题是历史 性的问题,从广义上讲,未必能够在科学史和技术史的框架之外去研究它。特别是相对于技术 科学,更是如此。多亏技术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紧密联系,才产生出将适合于自然科学的数学 化模型转移到技术科学中去的可能性,并且同样产生出利用自然科学数学化历史来了解数学 在技术知识发展中所起(或者说它应当起)作用的可能性”[5]。正是基于这一点,前 苏联学者更关注自然科学对技术科学和技术科学哲学问题的影响。

概括说来,前苏联时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人们通常只是在科学哲学的背景下研究 技术哲学,把技术哲学混同于规范的科学哲学的附属物,并且仅仅从自然科学知识附属物的 角度来研究技术。技术被归结为科学的附属物,而技术哲学则被归结为运用于技术知识结构 的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研究的简单附属物,这就是20世纪50至60年代的特点[1]。 如果说这一时期运用科学哲学手段研究技术哲学是自发的,那从20世纪70年代中 期开始,前苏联学者就开始自觉地借用科学哲学和科学学的方法研究技术哲学,特别是研究 技术科学的哲学问题。В.Г.高罗霍夫和В.М.罗津在《技术科学的哲学方法论研究》一文 中指出:“虽然很早以前,技术知识的不同方面就引起了哲学家们的兴趣,但只是 在最近五六年才开始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在这个方向范围内提出一个目标:就是用科学学和科 学方法论的手段来系统地研究技术科学。”[4]他们还补充道:“技术科学方法的特 点暂时揭示得还不太清楚。一方面,应当注意专业方法独特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广泛 地应用一般科学的认识方法(如分析、综合、模型化、实验)。”[4]在此不可否认, 分析、综合、模型化、实验等方法最先都是在研究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时成熟壮大起来的。

可见,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自然科学充当了技术科学的基础,因此我们不能脱离自然科学 孤立地研究技术科学;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技术科学相对独立的特点,正如前苏联学者鲍 戈柳波夫指出:“技术科学从本质上应当与不断发展的技术相适应,并且最佳的情况 是应当超前于技术。……技术科学、实用科学和基础科学是知识具体化和概括化的不同层次 。因此,技术科学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能够变成实用科学(如果技术科学的应用范围超出技 术框架外),甚至变成基础科学”[5]。这表明,在技术科学与技术的辩证关系中,技 术科学应当具备先验的预测功能,而且技术科学、实用科学与基础科学之间存在着转换关系 。这是技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总之,通过上述研究我们能够看到,前苏联技术科学哲学问题研究是其技术哲学研究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斯大林高压意识形态统治时期技术哲学研究的主要成绩, 其相关问题研究(如技术科学的起源、对象、结构、功能、任务等问题)即使在技术哲学日 趋走向成熟的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大价值。

参考文献:

[1]От редакции. Философия техники[J] .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 1993(10):24-26.

[2]Стёпин В С, Горохов В Г, Розов М А.Философиянауки и техники[EB/OL]. (2006-06-20)[2007 -08-02]. http:∥philosophy.ru/library/fnt/11.html.

[3]Розин В М, Горохов В Г, Алексеева ИЮ, et al. Философия техники: история и совреме нность[EB/OL]. (2006-06-28)[2007-08-02]. http:∥philosophy.ru/ iphras/library/filtech.html.

[4]Горохов В Г, Розин В М. Философско -методологиче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технически х наук[J].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 1981(10):172-178.

[5]Боголюбов А Н. Математика и техни ческие науки[J].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 1980(10):81-8 2.

篇(2)

讲授教学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最常用、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适合所有学科的教学,信息技术课程也不例外。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讲授教学法系统地讲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画出重点和要点,使学生便于理解、记忆。如在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史时,内容庞杂,而且比较枯燥,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多大兴趣,且不容易把握知识的重点。根据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特点,教师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效果会比较好。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出计算机发展的脉络,使之看起来一目了然,并对其中的重难点标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对于刚入学的高一新生来说,由于在初中阶段接受的基本上是讲授教学,因此对这种传统的教学法比较适应,有利于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学习,保证一定的学习效果。

二、整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一般遵循的是先基础后深入、先简单后复杂、先理论后实践的原则进行安排。同时,编写者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对内容的安排也有自己的想法,或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或按照专题知识的原则。无论教材的内容如何安排,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打破原有的教材结构,对知识进行整合,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高一信息技术教材多是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为的是巩固学生的基础。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材内容的安排照本宣科,把学生初中就已经学习过的“计算机的产生、发展”等知识进行重复,上机操作也只是练习文字输入等,学生就会从一开始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期待变成失望,由充满兴趣变成毫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打破教材的结构安排,把后面的网络知识提前,在人机结合的条件下讲解互联网的基础知识,并教给学生如何上网。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在教给学生基础的互联网知识后,要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利用即时通信工具与同学互相交流、通过搜索引擎查找资料,等等。学生通过互联网实现了自己的想法,强烈的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此时,教师再进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练习文字输入时,教师可要求学生给好朋友写一封电子邮件,并举行比赛,看同样的篇幅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使学生在竞赛中不知不觉提高输入速度。学生有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之基础打得牢,在教师教授深层次的知识内容时,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然后,教师再把示范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课堂教学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示范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所谓示范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性教学,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在观察中体会、学习。具体到信息技术课程,就是利用电脑、投影仪、幕布等教学设备。在教授计算机软件知识时,教师在电脑上示范,然后通过投影仪投到幕布上。学生对照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观看教师的示范,通过这种方法更加正确、深刻、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此外,教师进行示范教学,还能够把枯燥、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具体的操作步骤。学生在观察、体验中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动手欲望,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对于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比较适宜采用示范教学法。如在进行Word、Flash教学时,教材中无论讲得多么详细,学生在脑海中也无法形成直观的认识。进行演示教学可以克服这一点,使学生在观看演示时对软件有基本的了解,对各功能怎么应用有基本的认识,从而在脑海中形成对该软件的大体认知。教师的演示勾起了学生动手实际操作的强烈欲望。利用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教师应立即安排教学实践,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巩固所学内容。有了教师的示范,学生在实践中轻轻松松就能够做好。此外,学生会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各种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加以解决。这既是深化学习的过程,又是创新发展的过程。对于学生的这种学习行为,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并同他们一起讨论、探索、研究,用多元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运用同步教学法,提高教学效率

同步教学法是指,学生和教师同步操作,教师在边讲解边操作,学生边听边操作,在操作中掌握所学知识。如果说示范教学法,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是分离的,那么同步教学法则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统一到了一起。同步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是最普遍的,不但节省了分别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和上机实践的时间,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众所周知,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很多,某一项具体功能又有很多界面,教师单纯讲解很难,学习听起来也会云里雾里。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同步教学法,即教师讲解一步,操作一步,出现一个界面,学生跟着操作,看到同一个界面。这样,教师讲起来很轻松,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听起来也明白。教师在采用同步教学时,应注意不要讲得太快,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在讲明白讲透彻的基础上,给学生反复操作几遍的时间,使他们把所学真正消化。在操作完成后,教师要带领学生把整个过程再操作几遍,避免出现学生与教师同步操作完整个过程后,自己无法独立操作的问题。

五、总结

篇(3)

关键词:科学;建筑技术;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

建筑是一项既关系到民生问题,有与国家经济发展有直接联系的工程,在对一个国家影响十分重大。随着现代化发展脚步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建筑快速的发展,达到了与世界同步的水平,为我国的国民生活水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众多的优秀建筑,也向世界证实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在建筑方面的实力。很多建筑设计都成为了世界的经典,很多建筑技术也是世界的领先水平,为其他国家所羡慕。

我国当前建筑技术的发展及运用现状

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的虽然很快,几乎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然而这仅仅局限于建筑的数量和质量,但是这些却是通过耗费了大量的建筑资源来实现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建筑技术的局限性,采用粗犷式的发展方式和落后的建筑技术,导致了建筑能源的急剧消耗,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内建筑行业相关人员科学建筑理念缺乏

由于我国现代建筑行业相对国外而言起步较晚,很多国内建筑人员广泛的认为建筑行业是一项利润十分可观的项目,他们所追求的并不是为国家经济建设、为人民百姓谋福利,他们心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最大程度的谋取利益,在建筑建设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忽视掉现代建筑的发展需求,他们运用传统的建筑技术和观念,通过高消耗在我国建立起来一座座得大楼,但是他们耗损的能源却是国外建设同样建筑所耗能源和人力物力的几倍甚至上十倍,这种粗犷式的建筑方式对是对我国能源的巨大浪费,这样的结局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我国建筑人员缺乏科学建筑的理念,原始的建筑技术必然会导致能源的加倍损耗。

其次、缺乏专业的现代化建筑技术研发和培训

我国建筑行业的现阶段存在的一个问题,也是国内很多行业存在的通病,那就是对现代化的科学建筑技术缺乏研发的精神。当前我国建筑中重视的往往是对外观和功能的研究,他们认为只要好看和满足建筑的功能需求就是一个合格的建筑,忽视掉建筑技术在现代建筑上的应用。当前我国建筑行业采用的仍然是以前较老的建筑技术,虽然能满足当前建筑的需求,但是其无论速度还是效率,在现代科学的建筑技术面前都表现出了它的劣势。另外,缺乏对建筑技术的研发,当然也就不会存在对建筑技术人员进行现代化科学建筑技术的培训。我国建筑技术的落后,正引导我国建筑向不可持续方向发展。

最后、现代技术应用缺乏一定的监管

为了保证国家的能源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分配和利用,国家相关部门也制定了一些关于运用科学建筑技术的法规,然而这些法规对当前得建筑企业却没有丝毫的作用,他们仍然采用他们自己的建筑技术,依然对能源进行疯狂的损耗。这是因为,虽然有相关的法律政策,却没有人来监督和执行,很多建筑企业表面上纷纷拥护那些法规条例,标识积极配合,运用科学的建筑技术,为保护国家能源做贡献,然而他们在背地里却将其制止脑后,依然奉行自己的政策。因此,缺乏监管也是当前我国建筑技术落后的一个主要现象。

在可持续发展要求下运用科学建筑技术的几点建议

我国的各项资源已经消耗了太多,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了给我们的后代留下更多的能源,我们要做的就是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筑行业也是如此。需要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得采用现代化科学的建筑技术。下面就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运用科学的建筑技术提供几点建议:

2.1、改善当前建筑及相关人员对科学建筑的理念

要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最首要的步骤就是改变人们对科学建筑技术的观念。无论是国家还是建筑企业都应该将实现建筑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摒弃传统的粗犷式的建筑技术方式,将节能建筑作为现代建筑发展的目标。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必须要意识到能源是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如果国家在某一方面耗费的能源超过其理论用量,则会导致其他行业的能源缺乏,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甚至出现更多的问题。因此,在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最首要的就是要改变人们建筑理念,只有现代化的科学建筑技术,才能更好、更快、更节能的实现现代建筑的需求。

2.2、设立现代化的建筑科学技术研发和培训机构

在缺乏相关建筑家属研发的情况下,国内没有先进的科学的建筑技术,因很多建筑企业只能选择传统的高消耗的建筑技术,这种结果的产生就应该有相关的研究部门来积极的禁止。因此,国家建设机构和建筑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积极的研究现代化的建筑技术,研发出合理的可行的科学建筑技术,并通过试验后开始在建筑行业中实行。另一方面,建筑企业还应该对建筑技术人员进行专门的科学建筑技术的培训,在达到一定 标准后才能允许其上岗。同时设立专门的监督够,严格监控建筑企业的生产全过程,防治运用新技术的过程中出现差错。

2.3、学习外国科学建筑优秀经验

国外的建筑行业起步比我国较早,他们对建筑的追求相对于我国也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别。首先,他们追求的是一个舒适的生活起居及工作的环境,很少为了显示某中意义上的高大而建造庞大的建筑;其次,他们追求的是节能和健康;最后,他们追求高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国外建筑行业在科学建筑技术上的运用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国内建筑行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状况,积极的向国外运用的科学建筑技术学习,掌握他们运用科学建筑技术的经验,在结合国内建筑技术状况,从而进行合理的运用,实现我国科学建筑技术的跨越,为我国建筑的科学性铺上奠基。

2.4、运用现代化节能建筑材料,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筑中运用最多的就是材料,如何实现建筑材成本和建筑材料的消耗是当前建筑行业中最紧要的问题。很多建筑专业人员一直积极的对着一问题进行探究。传统的建筑技术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可以说是极端浪费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新型的建材才来已经被研发出来,包括节能的太阳能材料等,既环保,又节能,因此当前建筑技术中应该广泛的运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实现我国建筑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建筑技术不管指在建筑建设过程中引用的技术,其中还包括设计中运用的技术,在保证设计科学的情况下,建筑科学技术才能得到良好的运用。设计人员要根据建筑的功能以及建筑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等进行科学的设计,例如根据阳光的照射程度合理的设计太阳能和窗户等的位置,合理的利用自然能,减少能源的消耗。

篇(4)

军事高技术,是指应用于军事领域的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将对武器装备军事理论和作战样式的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按照科学分类方法,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通常划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个层次。军事高技术的体系结构是由科学体系中面向军事应用的那部分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所组成的。它包括两个层次,即军事基础高技术和军事应用高技术。军事高技术包括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六大领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关键词】中职 研究性学习 电子信息技术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77

中职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之关键在于“研究”二字,要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来培养起在电子信息技术科技发明中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这“三创”是研究性学习中的核心要点,着重强调了学生要在电子信息技术科技发明研究性课题中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式学习,对相关的课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就当前的教育教学环境而言,教育部已经将研究性学习纳入了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范围之中,其中就包含了当前的中职学校,这将对当前的中职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电子信息技术的教师能够很为自然的把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引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在电子信息技术科学发明的过程中不断的深入研究、实践,借此来增强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我们需要坦然面对的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从教育教学的整体大环境来看,中职教育所属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尚有一定的差距,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习惯、信心均弱于普通高中学生,这是中职学生在学习中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来进行解决。

一、研究性学习应用于中职学生电子信息技术科技发明的意义

在当前的中职教学中,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电子信息技术科技发明活动,教师要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牢牢把握住“问题”这一关键,从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出发,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起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将问题放到这一环境之中,围绕着问题来开展对应的学习活动,同时在老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会不断的催生出很多新问题。因此,科技发明活动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循环,这个循环过程是在不断的上升的,随着问题的不断发现解决、解决发现,科技发明的成果就越趋近于完美,并能够让学生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有效的强化,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巩固。

二、探索研究性学习应用于中职学生电子信息技术科技发明对其创造性个性品|的培养作用

创造性个性品质的构成极为复杂,其主要包括了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冒险精神。要在中职电子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充分的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首先就需要让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得到一定程度的展现。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材是教学的根本,学生只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被动接纳物,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权威,这使得学生的个性品质一直被压抑在不可见光的暗处,将学生的创新潜能扼杀在了襁褓之中。这一现象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学生在这种学习模式中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包括自由选择研究的相关课题,自由的对课堂进行探究,在对课堂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自由的进行各种创新。这就使得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很较好的保护,并在对课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对研究中的一些现象产生疑问,这正是学生怀疑精神的充分体现,其和学生的好奇心相互作用,成为了学生在进行探索时的直接动力。同时,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由于只是向着一个目标前进,而并没有规定前进的方式方法,因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进行自由的想象,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来不断的挑战一个接一个的新问题。当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不少的挫折和失败,也会走不少的弯路,这也正是研究性学习所具备的冒险性特征,而这时教师要予以学生正确的额引导,让学生不要畏惧挫折和失败,要直接进行正面的交锋,从而回到正确的道理上来,继续的进行课题的研究探索活动。

三、研究性学习应用于中职学生电子信息技术科技发明的有利之处

第一,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拓展。科技发明活动是极富创造性的,不但需要大量运用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还要运用很多未曾从书本中学习到的知识,而且还要求将这些知识进行综合、变通和延伸,这就对学生的活动开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电子信息技术科技发明活动进行指导时,要让学生学会灵活的处理所遇到的各种情况,如果遇到需要用到教材之外的专业知识时,教师不要急于向学生施以援手,而是要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去寻找相关的知识材料,来边学习边运用,只有当学生遇到实在无法跨过的困难时,教师才会适当的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这样学生就在对专业知识进行巩固的同时,也适当的进行了必要的拓展。

篇(6)

英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经提出过三个世界的理论,他把客观的物质世界称作世界一,把人类的思维、心理等称作世界二,把人类创造出来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称作世界三,波普尔高扬了世界三的价值和独立性,并认为世界三如同世界一一样有其独立发展的规律,诸学科互相影响并有可能产生自己的问题。以此观察人类创造的客观精神文化世界,可以看到一幅充满普遍联系的知识图景,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在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世界里,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不会孤零零地存在,而是以系统的方式完全地展现自身,表现为体系的存在。

一门学科不断体系化、不断成熟,这是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水平相一致的。在人类历史的很长一个时期内,人类的精神文化世界(波普尔的世界三)是呈点状出现的,一开始彼此的联系并不清晰,认识世界的学问与改造世界的学问似乎互不搭界,在认识世界研究学问的学者们,与从事改造世界活动的工匠们,是不同的两个阶级。只是在文艺复兴、近代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精神文化世界的积累越来越深厚,彼此各种学科的疆域越来越扩大,某种学科的上下左右的勾连关系才越来越澄明起来,某一学科的体系化的庐山真面目才得以呈现。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的关键是改造世界,明确地把认识世界的学问和改造世界的学问,并列起来讲。从那以后,认识世界的学问与改造世界的学问形成一个系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例如,以前工匠们改造世界的技术、手艺,并不被人看作是多么高深的学问,而被看作师徒之间相传授的一种技艺,这种技艺是一种经验知识,其背后的理论并没有多少人关心,也进不了学堂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而学者们认识世界的学问,只是学院里高雅的沉思,基本与人间烟火气没有什么关涉。进入近代社会以来,这种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变,改造世界的工程技术与认识世界的原理知识联系越来越紧密,工匠成为工程师,工科教育进入了教育体系,与理科教育一样进入学术体系。特别是现代认识世界的知识可以很快地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工程技术,而工程技术的进步也能促进人们认识世界的深化。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形一去不复返了。

认识世界的知识与改造世界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首先在自然科学领域表现得十分突出,十分成熟。对自然科学的诸学科进行梳理,认识世界的知识组成基础科学,内容主要为是什么的问题,改造世界的知识组成工程技术,内容主要是怎么做的问题,介于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有一大类学科组成技术科学,讲的内容主要是做什么的问题,研究如何把基础科学向工程技术转化。基础科学进行更抽象化、哲理化的概括、提炼,就形成某一部门科学的部门哲学,各部门哲学再进一步加以概括,就形成人类知识领域的最高层次 一般哲学。这样一门成熟的学科就常常体现为五个层次的知识系统:一般哲学、部门哲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这样的一种五层次知识结构,不但表现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中,而且在人类的宗教、文化等难以用科学概括的领域也是如此,例如,佛教的典籍,可以划分为经、论、学、术、用五大类。经相当于一般哲学;论相当于部门哲学,是对经的阐释;学则是某一部门的具体知识,相当于基础科学;术则是学的转化,相当于技术科学;用则是某部门宗教学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相当于工程技术。儒家的著作、道家的著作都有这样五个层次。

从基础科学可以引出不同的部门哲学乃至一般哲学,在现代的诸多学科体系中,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一般哲学,具有更强的合理性和现代性。传统上辩证唯物主义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重要地位未能得到突出,这是因为产生时,科学技术体系发展还不完善造成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日益完善,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呈现。哲学是在近现代社会产生的,社会领域的科学与实践概括提炼出了社会科学的部门哲学历史唯物主义,自然领域的科学与实践概括提炼出了自然科学的部门哲学自然辩证法,由历史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概括和提炼形成了更一般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所以有人称辩证唯物主义是元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对人类科学成果的总结,因此可称为科学时代的哲学,这样的哲学与人类历史上前科学时代产生的各种玄思妙想式哲学相比,自然在逻辑和经验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力量,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就称,哲学在当代是不可超越的哲学。

按照的观点,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人类发展到今日已经系统化的科学技术知识进行了整理和总结,构建了一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这个体系涵盖了人类现有的已经系统化了的科学技术知识,纵向就是上述五个层次,横向则分为十一个知识部门,正是因为对哲学产生的科学性及发展优越性的认识,其最高的一般哲学层次被确定为辩证唯物主义。钱学森的这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见下页表1),在横向的学科划分上,十一个部门分别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建筑科学、文艺理论。这十一个部门学科,每部门又都分为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三个层次,每部门都有通向一般哲学的桥梁部门哲学,分别是: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数学哲学、系统论、认识论、人天观、地理哲学、军事哲学、社会论、建筑哲学、美学。最高层次的一般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对各部门科学有指导作用,各部门科学的发展又会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

新闻学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有了很长的发展历史,其学科的系统化特点也有了越来越明显的呈现,这样的呈现同样可以按照一般哲学、部门哲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的五个层次加以整理,比照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新闻学体系的一般哲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新闻学体系的部门哲学,那么,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现代性的新闻学体系就可以建立起来。

新闻学体系分为五个层次(见表2)。其最高层次,居于一般哲学地位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对整个新闻活动具有指导意义,提供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部门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对整个新闻活动具有具体的指导意义,提供价值观和具体的方法论,例如调查、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等。其余三个层次,处于基础科学层次的学科,应是认识新闻及其相伴生的广告、发行的基本规律,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处于技术科学层次的学科,应是解决利用上述规律做什么的问题,是认识做什么的基本规律;处于工程技术层次的学科,就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是新闻活动中各项具体工作的实实在在的操作指南。

按照现有的新闻学科,结合实际新闻实践的应用情况,新闻学体系中的基础科学学科,包括新闻学、广告学、发行学、信息学、新闻史。新闻学、广告学、发行学很好理解,新闻也是信息,信息学是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和计算机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深刻地理解新闻的意义,可以在数据的搜集与处理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新闻的内涵,从而使新闻走向科学化。新闻史则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新闻,通过历史的脉络可以展现新闻的本质及规律。

新闻学体系中的技术科学学科,包括新闻传播学、新闻宣传学、新闻舆论学、新闻语象学、广告经营学、发行经营学、新闻数据处理学。新闻传播学主要研究如何做好新闻并加以传播的规律;新闻宣传学是研究利用新闻做好宣传的规律;新闻舆论学是研究利用新闻、设置议题、引导舆论的规律;新闻语象学如同气象学,是系统分析一时期的新闻用语规律的科学,可以透过新闻更好地把握社会;广告经营学是有关广告经营及管理的科学;发行经营学是发行经营及管理的科学;新闻数据处理学,这是计算机技术及大数据计算发展的产物,许多新闻的处理仅靠几个点的采访并不能形成令人信服的结论,新闻从业人员需要有对各种大数据进行处理的能力,通过大数据处理做好新闻,也就是有些新闻是可以用计算机算的,例如从马航客机失联的报道、有关股市变化的报道中,已可以看出这类处理新闻的端倪。

新闻学体系中的工程技术类学科,包括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评论学、新闻摄影学、新闻编辑学、新闻校对学、新闻管理学、广告创意学、广告制作学、广告学、广告运营学、报纸发行学、广播发行学、电视发行学、网络发行学等。这些都是可以拿来就用,关于具体怎么做的学问。其中由于新闻载体由纸质到广播再进而到电视、到网络的变化,对不同载体新闻及广告的发行推广就出现了新的特点和做法,其中有的已经较为成熟,有的则还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提炼和总结,如报纸的发行和有线电视用户的推广都属于大的发行范畴,但具体的一些做法又会有很多不同,这些都是应在工作中加以不断分析研究的。

这些新闻学体系中的工程技术类学科,每一门都直接面向某一项复杂的新闻实践,因此每门学科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在遵循新闻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的前提下,要综合运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其他部门的一些学科,是综合的、交叉的。所谓系统工程就是从系统的认识出发,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设计和实施一个整体,以求达到人们所希望得到的效果。例如新闻采访学,除需要新闻学的知识外,还需要社会调查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新闻写作学,除需要新闻学的知识外,还需要美学、文学等学科的知识;广告运营学除需广告学、广告经营学的知识外,不光是讲如何谈客户、如何签合同,甚至需要计算机方面的数据库、大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知识;报纸发行学除了发行学和发行经营学等方面的知识外,就有数据库和大数据处理的问题。总之,这些实践层面的学科,到今天还缺乏综合整理,在学科建设上并不完善,还大有可为。

上述涉及的学科,有的已基本成型,有的还在形成过程中,有的只是按照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提出了一个名字,总体体系的最终形成还任重而道远,需要以的观点加以研究,形成书本知识。当然这个体系也不是封闭的,而是随着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有一些更加细化的学科、更加综合的学科、更加交叉的学科都可能进入这个体系的相应的层次。

随着传播手段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对公开性、透明性的追求,新闻活动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新闻活动可以影响社会风尚甚至变更国家政权。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地研究新闻及其相关活动的规律就显得更为迫切,这也是构建新闻学体系的重大意义。上面的体系只能是抛砖引玉,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思考新闻学体系的构建,这对于新闻观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篇(7)

2、人工智能类。人工智能作为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一门新技术科学。

3、云计算类。云计算,是指“超级计算集群”经过网络输送各种计算机服务及数据。云计算的专业基础。

4、智能科学与技术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向前沿高新技术的基础性本科专业,覆盖面很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