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1: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团文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20世纪中叶以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1980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三位,而美国的工业地位却在下降。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学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Pascale)和哈佛大学教授安东尼·阿索斯(Athos)以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为例,并将美国的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与之对比,于1981年合作出版了《日本管理的艺术》一书,指出了美国落后于日本的原因。他们认为,落后的原因要归因于组织文化的不同,他们把组织文化定义为“是组织制定员工和(或)顾客政策的宗旨”。他们认为美国公司的组织文化只注重策略、结构、制度,而忽视人员、技巧、作用和最高目标,因此他们提出了组织文化的7S框架。7S框架就是指组织管理要注重七个管理要素: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s)、人员(staff)、技能(skills)、作风(style)、最高目标(superordinategoals),如图所示: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特定的环境条件和历史传统,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结构组织、战略重点、制度体系、风格特征、人员结构、才能类型、崇高目标、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于是每个组织都具有自己特定的组织文化。雪恩(Schein)将组织文化定义为:“特定群体所发明、发现和发展的,用于学习应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整合问题的基本假设的形式,这些形式运作良好足以显示出成效,因而它们成为教育员工用以知觉、思考和感受组织问题的实际方式”。
1.社团文化的核心是崇高价值观
任何一个社团总是要把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对象作为本社团本组织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理想或最高宗旨,一旦这种最高目标和基本信念成为本社团成员行为的共同价值观,就会构成社团组织内部强烈的凝聚力和整合力,通过制度体系的搭建、人员结构的固定、才能类型的养成、战略重点的确定,最终成为统领社团成员共同遵守的行动指南。因此,社团价值观制约和支配着社团的宗旨、信念、行为规范和追求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团崇高价值观是社团文化的核心。
2.社团文化的中心是人本文化
国内学者肖绍俊认为,高校学生组织含社团管理干部领导能力包括四个维度,即:信息处理能力、任务执行能力、合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王鹏威认为,高校学生干部的个人魅力是提高其领导能力的重要因素。朱文欣认为在学生干部培养上选拔是基础,培训与实践是途径,机制建设是保障,人本关怀是关键。可见,充分发挥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社团全体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和是敏感,使社团组织和成员成为真正的共同体,才能不断增强社团组织的内在活力和实现其既定目的。
3.社团文化的主要管理方式是以柔性管理为主
社团文化通过柔性的而非刚性的文化引导,建立起社团组织内部合作、友爱、奋进的文化心理环境,以及协调和谐的人群氛围,自动地调节组织成员的心态和行动,并通过对这种文化氛围的心理认同,逐渐地内化为社团成员的主体文化,形成共同的制度体系、风格特征、人员结构、才能类型及行为方式,使组织的共同目标转化为成员的自觉行动,使群体产生最大的协同合力。事实证明,由柔性管理所产生的协同力比刚性管理制度有着更为强烈的控制力和持久力。
三、社团文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论文摘要:以地域文化为依托,创建有特色的地方高校校园文化,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高校社团实践活动,促进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融汇共进。
论文关键词:地域文化;校园文化;高校社团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每个地域都形成了其独有的文化。地方高校作为为地方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为地方服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区域内知识传播与积累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特殊地域文化氛围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带有所在地域文化的种种特性。地方高校已经关注到地域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独特文化教育功能,在扩大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引入地域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财富,对地域文化进行校本化的处理,将地域文化与培养学生的品质与能力结合起来,这是升华育人品质的冶炼。地域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客观文化与学生需求的对应关系。地域文化进校园变成校园文化,这是一种创造。地方高校应该把当地文化资源纳入学校教育范畴,不凝炼地域人文精神,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底蕴,为地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作出贡献。作为地方高校主体的师生多数来自本地区,与地域社会有着天然的联系,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相关联度比较高,甚至主要的构成因素是同一地域同质文化。地方高校要立足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特色环境及各种文化差异所形成的特色地域文化谋求发展特色教育及创新教育品牌,挖掘传承地域文化发展的优势。
一、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融汇共进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吸收地域文化营养,与地域文化融汇共进,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地域社会。地方高校虽然在本地域是以文化殿堂著称,但其校园文化还是要受地域文化地影响和熏陶,不可避免地带有地域特色,并根植于地域文化中。地域文化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情趣和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作为学校所在地域居民的地方高校师生员工,会对所在地域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并受地域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成为地域文化的参与者、传播者、创造者地方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全体师生为主体,以大学校园为载体,是高校个性风格、办学理念以及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是学校所有各项建设的最高境界,贯穿于学校各项建设的全过程之中,并处于统率全校各项活动的显赫地位,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得以体现和升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以创造性、开放性和批判性反作用于地域文化,重构着地域文化,成为地域文化的标志,强有力地引领着地域文化建设。这种引领作用可以体现在显性的校园文化和隐性的校园文化两方面。比如显性校园文化中的典型校园标识及优秀校园文化建筑,隐性校园文化中的高雅文化氛围、健康情感和师生价值观等。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及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与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开放的姿态接受地方大众文化,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同时抵制不良思想和思潮的侵蚀,选择性批判性地整合接纳吸收地域文化中的合理部分,剔除其糟粕,形成高雅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要在互赢互利的基础上搭建交流平台,积极对接,创新合作机制,实现互动。大学校园文化不但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气和环境氛围,凝聚所有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影响一方水土,对当地的地域文化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一)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丰富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
人类所创造的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具有特殊价值。地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历史沉淀,也是一种历史积累、更是一种历史绵延,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具有强大的惯性,是人们在价值取向、审美取向、思维方式上所具有的共性。地域文化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人们的哲学思想,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且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忽视的功能和价值导向。所以要研究地域文化,挖掘其独特的思想内涵,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创新校园文化载体
仅靠常规的实践活动是不能真正体现校园文化的“魅力”的,要不断探索新的载体,结合教学,探文化之本,溯文化之源,树立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通过各种载体搭建平台把地域文化“引进来”,在学校新课程开发和改革方面上加大力度,把地域文化渗透于日常教学活动、课程开设、学科建设以及师生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相应的载体,不但要加强大学生课堂载体建设,还要加强校园文化载体创新建设研究,比如环境载体、标识载体、社团载体、活动载体、媒介载体等等,使校园文化通过不同的载体“走出去”,传承和发展校园文化的内涵,丰富校园文化内容。 转贴于
二、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地方高校社团
地方高校社团是大学生为了培养和展现自身才华,根据自身的爱好和意愿,自愿参加或组织的文体性、科技性、学术性、政治性等各种社团。学生社团是大学完整教育体系必须的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价值体系中,最为基础的是促进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价值。在高等教育功能体系中,首要功能是培养人才。学生社团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组织,是大学正规教育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具有非正规教育和养成功能。校园社团通过各类社团项目、社团主题活动,对学生从兴趣发展到智力培养和专业训练,从生理健康到心理健康,从科学素质提升到人文素质养成,都具有深层次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构成了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社团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学生自主创建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校园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阵地,是大学校园的一道风景线。同大学教育一样,学生社团具有适应、批判、传承、选择、创造文化的功能,可以在学生中薪火相传。地域文化对作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中活跃因素的社团活动发展有促进作用。地方高校如果能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地域文化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素材和切入点,积极主动地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肯定能够增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也吸引了高校社团的关注,地域文化类社团已经成为高校社团发展的又一方向,丰富了高校社团类型,促进了高校社团的发展。
(一)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促进社团活动多样化
在社团活动中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素材,改变高校社团活动一直存在的方式单一、内容重复、活动收获小的局面。
(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鼓励社团成员成才
地域文化不但是切实可行的实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也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地方高校社团开展各类活动时可以用地域特色文化及富有人文特色的纪念活动培养社员的人文精神,激励社团成员努力成才。
(三)高校社团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的实践方式是多种多样
论文关键词:社团 体育社团 高校体育社团
论文摘 要: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在特定环境、特定群体中成立的组织,除了具备体育社团参与者的共同意愿和非营利性特征外,社团的流动性、学生群体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是其不同于其他社会社团之处。文章从社团、体育社团、高校体育社团的概念出发,介绍了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状况研究。文章最后,对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引 言
高校体育社团是大学校园中最活跃的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组织,对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高校体育社团是促进高校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较为有效的组织,它将成为大学体育的重要组织管理形式之一,成为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阵地。因此,研究高校体育社团对促进高校课外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梳理高校体育社团的相关文献亦显得尤为必要。
1.高校体育社团的相关概念
社团一词,其英文词语为“community”,即社会群体。1988年,我国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首次以法律条例的形式定义了社团,是指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有关体育社团的概念,国外学者萨拉蒙从体育社团的性质将体育社团界定为符合五个条件的组织:(1)组织性,有内部规章制度;(2)民间性,组织不是政府的组成部分;(3)非营利性,组织不是为拥有者积累利润;(4)自治性,自己管理,不受外部的控制;(5)志愿性,组织的成员为自愿参加[1]。在国内,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颁布的《全国性体育社会团体管理暂行办法》中指出,体育社团是指经各级体育局审批并经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依法核准登记成立,由各级体育局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的体育协会、学会、研究会、联谊会等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因此,按照上述观点,高校体育社团是指高校中具有相同体育兴趣爱好、体育需求的学生自愿组成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非营利性的学生体育组织[2]。从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状况看,目前高校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1)体育社团迅速发展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体育社团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3)体育社团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
2.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研究
2.1 高校体育社团形成的动因
高校体育社团形成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娱乐性和目的性。所谓娱乐性源于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对所具有的竞技性追求,而目的性则是社团发起人和社团干部在追求和满足娱乐感的同时以一种社会实践方式成立体育社团,其目的在于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组织和管理能力[3]。一般而言,社团会员满足于娱乐、交往、缓解学习的紧张、健身、美容等目的。可以说,高校体育社团的形成动因研究观点多集中在娱乐性和目的性两方面。
2.2 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运作特征的研究
关于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运作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社团的运动形式、社团的内容及参与性别等方面。国内有学者指出,体育社团以单项运动形式构成为主,业余训练常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在社团中,绝大部分是男性社团,只有占调查总数4.0%的几个女性社团主要以健身操和热舞为基本运动形式,且存在时间较短[4]。此外,社团几乎没有理论和技术的必要指导,运动水平普遍不高,女性社团尤为明显;组织活动层次不高,对高年级学生不具有吸引力,三四年级退出社团的比例高[5]。
从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国内高校体育社团的研究多数集中在高校体育社团存在的状况调查和论述,而对其组织运作尚缺少深入的研究,缺乏对体育社团组织运作的具体动因分析和详尽的成员结构分析。伴随着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社团的组织运作情况对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教育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2.3 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现状的研究
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研究集中于管理模式和管理措施。总体而言,目前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存在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学生(体育)社团—学生社团部—学生会—团委,另一种是学生(体育)社团—学生社团联合会—团委。其中,“社团联合会”模式更能适应和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6]。国内学者对高校体育社团管理进行较为详尽研究,将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管理内容分为六个方面:组织管理、干部管理、活动管理、经费管理、奖惩管理和指导教师的管理[7]。同时,针对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他们认为主要存在活动不够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不科学;社团本身具有的自发性、自主性及目的的多样性等特点。这也就导致了对社团成员的管理难度加大,经费缺乏保障。
从相关资料来看,我国高校对体育社团的管理大多数没有纳入到体育教学计划,只是出台相应的管理文件和章程,没有相关部门执行具体的管理督导工作。
2.4 高校体育社团指导教师和经费的研究
从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多数研究者对体育社团的指导教师和经费状况比较关注,他们认为指导教师在体育社团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经费也是制约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大部分体育社团都有指导教师,但不少指导教师的作用却没能得到体现,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任用机制不规范,缺乏双向选择的机制;缺乏激励机制,没能得到相应的工作报酬;选用标准不严密,影响了工作效果[8]。同时,我国高校体育社团普遍经费不足的原因是学校支持不够,使社团缺乏基本活动经费;消费意识不强,会费难以保障,影响了社团经费的积累;宣传策划不力,缺乏社会影响力,难以得到社会赞助;经费管理不清,不能合理使用有限的经费[8]。当然,指导教师不能很好的指导和社团经费的缺乏并不是所有高校体育社团存在的问题。
有关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从占有的比例来看,依次是:会员会费、学校拨款、企业赞助和企业捐助四种类型。这说明了目前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社会化程度较高,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展体育活动,这应该是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方向。当然,高校体育社团的经费充足与否与我国地域经济水平和地域文化差异有关,也表明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要注意普适性和特殊性,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性建议。
3.已有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从已有的文献分析中发现,我国对体育社团和高校体育社团的研究方向集中在概念、功能、分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等方面,多以某一地区高校为主。因此,未来有关高校体育社团的研究应重点侧重于以下方面:(1)针对学生体育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积极作用进行研究,提升学生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发展规划的重要性。(2)分区域的进行高校体育社团的研究,针对区域高校的现状,在充分发挥学生体育社团功能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区域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具体规划和建议。(3)以往研究针对高校体育社团现状提出的发展对策仅仅局限于宏观层面,要加大对高校体育社团运作具体的、分层次的研究,给予具体化的、可操作的社团发展对策。(4)对高校体育社团管理模式的研究仅仅只是刚涉足,可依据管理模式的五个资源着手[9],分析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的微观层面数据,从而能够系统化的给予高校体育社团更好的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萨拉蒙等著,贾西津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田惠芬.南京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黎明.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2):147-148.
[4]李巧灵.河南省高校体育社团管理模式研究.开封: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
[5]杨左、段洪华、唐林、宋跃先.对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湖北体育科技,2005,24(4):535-537.
[6]赖炳森.论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扶植.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24(6):121-124.
[7]王艳、张建新.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1):17-18
“美润教育”是指具有“闳约深美、润泽东风”文化内涵的教育,其核心要素是“核心素养、文化特质”。“核心素养”是指人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社会参与(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文化特质”是指东风人具有的特质:深厚的文化底蕴,宽阔的心胸视野,坚定的目标,崇高的理想,大美的境界,博学的审慎笃行,知行合一的精神。
一、基于文化愿景的实践探索
校园文化布局概括为一个理念、两项特色、主题。一个理念就是“闳约深美、润泽东风”;两项特色就是“快乐英语、科幻空间”;主题就是校园“三大宝”主题系列、新课程理念主题系列、学校管理文化主题系列、虚拟博物馆文化主题系列、全员班主任管理主题系列、德育活动主题系列、班级文化主题系列、文化长廊主题系列。让校园的时空充盈着文化,让每个角落都是一首“无声的歌”,让每个文化符号润泽师生的心灵。
二、基于课程的实践探索
“美润教育”课程的宗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价值是“立德树人”。课程是实施教育的重要载体,“美润教育”特色课程是实施“美润教育”的课程,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校本活动课程。课程体系包括三大模块:一是基于“美润教育”主题的班会认知活动,二是基于“美润教育”主题的团队体验活动,三是基于“美润教育”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三、基于活动的实践探索
在“美润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形成了“美润教育”系列活动:美润德育主题活动、美润阅读主题活动、美润社团主题活动、美润综合实践主题 活动。
1.“美润德育”主题活动
一是“以美润德”,培养品德高尚的淳美学生。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通过主题班会、东风大讲堂等形式深入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做文明有礼的谦谦君子。重视仪式教育,重点打造初一年级学生的入学仪式、初二年级学生的入团仪式、初三年级学生的中考誓师仪式,规范学生的行为,锻炼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成为爱祖国、爱人民,富有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向学生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瑰丽多姿,传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学生在欣赏美、学习美、展示美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品德高尚的淳美之人。
二是“以美育才”,培养多才多艺的臻美学生。通过开设社团艺术活动、校园艺术节文艺节目评选活动、岭南文化传承艺术讲座暨学生现场书画活动、艺术节闭幕式暨迎中考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以诗情文韵、墨香书韵、琴音画韵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展示美的能力,塑造多才多艺的臻美学生。
三是“以美健体”,培养健康阳光的健美学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冬季长跑活动”,丰富大课间活动、体育活动课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开设羽毛球、足球、篮球、田径、舞蹈等社团活动,加强体艺结合,提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对力量美、技巧美的感受。作为区幸福教育实验学校,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润物无声的心理辅导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在体验青春美、享受健康美的过程中颐养心灵美,培养身体健康、心理阳光的健美学生。
四是“以美感人”,培养和谐尚美的美润学生。学校充分发挥校园环境、人文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育人功能。学校在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建设,开展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整个校园环境优美。如小广场的雕塑《翔》和石雕的动静结合,寓意东风学子畅漾在知识的海洋里,乘着东风展翅翱翔;挂于教学楼走廊及楼梯壁上的学生书画错落有致,课室内的图书角充满书香气色,让每一位师生美润心田。学校加强家校联系、通过家长学校等形式对家长进行美育培训,家长的率先垂范,对子女的成长起到表率作用。学校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美育合力,使学生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始终都浸润在美的氛围中和美的环境里,逐渐成为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回报社会的美润学生。
2. “美润阅读”主题活动
一是“美润阅读”启慧怡情。学校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将读书活动当做常规工作抓好抓牢。近年来,语文科组也致力于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顺利完成了区级课题《初中课外阅读课程化案例研究》和广东省教育学会小课题《契约学习法在初中课外阅读中的应用》等课题的研究,多篇的研究论文获区级、市级奖项,其中《契约学习法在初中课外阅读中的应用》获广东省教育学会小课题研究二等奖。
二是“美润阅读”傅采长才。年级班级围绕“阅读・悦读”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与父母共读一本书”“我读书,我快乐”等活动,并围绕“聆听智者的教诲”的主题指导学生阅读《弟子规》《论语》等传统文化经典;语文科组还将课外阅读课程化,常规化,将名著导读纳入课堂教学,如《名著导读》《察言观行识好汉・名著导读》《阅读成果展示课》等区级公开课赢得同行一致好评。以经典名著阅读为主,美文名篇阅读为辅的美润阅读为学生生活增添诗意,为学生生命增添钙质,使之灵魂更丰盈,精神更强健。
3. “美润社团”主题活动
一是“美润引领”,社团活动课程丰富。学校教导处设计异彩纷呈社团活动招募海报,初一初二级全体老师参与社团活动课程开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需要在微信选课平台上报名。
二是“美润主导”,社团活动形式多样。运动场上跑跳投拦,音乐室里吹弹唱舞,学科培养讲练研讨,综合实践亲力亲为,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充分满足了学生的活动体验,学生灵性在活动中迸发。
三是“美润展示”,社团活动成果丰硕。学校艺术节上体艺类社团精彩呈现,学校羽毛球队篮球队在区市各类竞赛中捷报频传,合唱队舞蹈队在区市比赛中均夺桂冠。综合实践类社团在省市区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比、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中均获佳绩。
四是“美润延伸”,社团活动拓展生活。学校鼓励社团活动“走出去,引进来”,支持社团活动走向社会,融入生活,如风之声小记者社团对番禺好人进行走访调查;创造机会请专家入场,如专家讲座粤曲文化、摄影文化、旗袍文化、番禺祠堂文化等,丰富了学生的见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4. “美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
论文摘要: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社团结构不合理、资源整合不到位、社团监管力度不够、物质支持能力有限、活动指导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体系,实现高校学生社团日常活动运行的制度化,管理的科学化。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由志同道合的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具有固定名称和活动范围的学生群体组织。学生社团组织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参与社团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锻炼交际能力、丰富内心世界的主要方式。因此,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科学化成为了一项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问题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比较零散、随意化,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系统与方法。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社团管理体系不够完善。部分学生工作部门对学生社团管理缺乏重视,导致学生社团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效果不理想。以三峡大学为例,其现行的管理形式为:由校团委下设社团活动指导中心对社团统一指导,各学院团委具体管理。实际情况是,只有少数学院团委设立专门的社团管理部门,大部分学院团委和社团严重脱节,造成社团组织性不强,管理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2.学生社团结构不够合理。很多学校忽视对学生社团类型和性质的审核和监控,造成学生社团结构不合理、缺乏规划性。如三峡大学现有84个注册学生社团,其中同类、同名的英语类社团就有4个,有3个学院下设演讲与辩论协会。这样就导致同类型人才分散,难以集中力量打造出品牌学生社团。
3.学生社团资源整合不够到位。高校相关机构在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的时候,缺乏对社团资源的有效整合,造成各社团独立性过强,开展活动内容单调、类型单一,缺乏主动传播社团文化的意识。社团之间很少交流,社团活动尚未形成规模化效应,影响力有限,很难真正达到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4.学校对学生社团工作的监管力度不够。学校对于学生社团负责人的工作缺少明确的量化考核标准,难以保证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对于学生社团内部财务,学校也缺乏相应的监管和指导,导致学生社团费用管理混乱。
5.学校对学生社团的资源支持不足。高校对学生社团的资助经费非常有限,提供的活动场所、办公室条件也严重不足,很难从根本上满足许多社团各种活动的需求。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生社团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社团活动的强度和质量。
6.学生社团活动指导水平不高。很多高校对学生社团作用认识不到位,对指导老师的考评奖励机制不健全,影响了高水平教师参与学生社团工作的积极性。以致很多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都是义务兼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和指导十分欠缺,使得很多学生社团活动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加强科学化管理,促进学生社团新发展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要促进学生社团进一步持续、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学生社团的科学管理。
1.在管理体系上做到“三个一结合”。“三个一”,即一位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一套良好的管理模式。具体的实现方式为:第一,成立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由学校团委分管社团工作的老师、校级社团管理部门主席、各学院团委学生会分管社团工作的负责人、各社团主要负责人组成权责分明的管理团队。第二,建立“金字塔”型管理模式,实行“社团管理委员会——院级社团管理部门——社团”纵向一体化管理。
2.形成日常活动运行的制度化。学校要加强并完善学生社团相关管理规章、条例的制度建设,通过对学生新社团成立审批的把关,实现学校对学生社团规模和类型的有机规划,调控学生社团结构,杜绝违规招新、私自超额收取会费等问题;通过对学生社团负责人工作的考核制订量化标准,调动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活动成效;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实现学生社团活动从策划、申请、审批、开展、监督、总结到评比皆有章可循,保证社团活动质量;防止操作失范衍生的吃喝风、借社团盈利等不良现象。总之,要通过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社团各项工作的监管力度,规范学生社团的各项行为。
3.实施三种机制,提升社团品味。在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团负责人中引进竞争机制、奖励机制、淘汰机制,实行综合测评法。由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对社团以及负责人的各项工作制订详尽的积分细则,每个月对社团以及负责人进行一次综合测评。首先,根据测评成绩,分别进行各类别社团的内部排名及校内总的排名,激发同类别社团及跨类别社团间的竞争,用良性竞争促发展。为了使竞争的效果达到最优,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将对测评优秀的社团以及个人进行政策、荣誉、物质上的奖励,同时激励其他的社团和个人不断向优秀的目标奋进。除了奖励之外,对于每年年终综合测评总成绩末五位的社团,限期进行整改,对再次评估中被评议为确实没有活动开展能力或者不具备运行条件的社团予以淘汰。通过以上三种机制的综合实施,进一步促进学生社团纵向发展,增强学生社团存在的意义,提升社团品味。
4.加强学习交流,促进团结协作。针对于目前高校学生社团之间联系较少、缺乏经验交流、社团负责人的素质不高等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
第一,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每学年应组织召开社团述职大会。通过正式严肃的形式,让各社团端正态度,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找到改正方向,为后期的发展寻找目标,促进社团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二,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每学年组织举行“社团交流节”。参与对象不应局限为本校社团,还可以联系其他高校社团,要让社团负责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互相交流、分享经验、讨论困难,既可以解决社团发展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也可以增进各社团之间的友谊,为后期联合开展活动打下基础。
第三,组织开展以丰富全校学生生活为主题的“社团活动月”。在学校统一规划下,全校社团共同参与,不限形式、不限风格,鼓励社团联手,凸显自身特点,表现自身优势,使各项活动的开展系统化、优质化、规模化,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转贴于
第四,每学年举办“社团干部训练营”。通过理论知识讲座、专业训练、野外拓展、企业参观、活动实践、论文分析等形式增强学生社团干部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社团活动精英。
5.改革会费管理模式,打造品牌社团。学校相关部门要意识到学生社团活动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社团要从组织上给予重视,政策上给予支持,工作上给予关心,活动上给予指导,资金上给予倾斜,努力为学生社团的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首先,学校应该根据情况,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学生社团的办公条件和活动条件,添置必要设备和物资,通过组织的力量帮助学生社团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为学生社团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在对待指导教师的政策上面,学校一方面要鼓励热心学生社团工作的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活动,保障学生社团建设的指导性力量;另一方面要在制度上落实教师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工作的认定与考核。比如学校可以把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工作的业绩列为评选教师教书育人先进的重要依据,或者把这项工作直接计入教师工作量,以调动教师参与学生社团工作的热情。
再次,学生社团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发放经费、会员费、社会企业赞助。会员费的数量十分有限,社会企业赞助存在不确定性或者大部分为礼品赞助,学校投入的社团活动经费又很少。针对此种情况,可以引入会费宏观调控机制。即学生社团管理委员对部分会费进行统一收取和管理,并加大经费的投放力度,这样有利于经费的合理利用,帮助学生社团开展大型活动,打造品牌社团。
总之,高校学生社团的科学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学生社团才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才能蓬勃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庆.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苏州工职院,2006,(7).
[2]牛俊红.浅谈高校社团建设[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3,(4).
[3]刘岗.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3).
[4]周郭军.浅析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建设[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3).
(一)团支部在本社团中的职能和定位
团支部是共青团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团的最基层的一级单位,它同广大团员青年有着最直接、最广泛的的联系。在各种团体、基层单位团员在三个人以上的都要设立团支部。
团支部的工作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加强对团员和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
(2)动员和组织团员和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3)关心青年利益,密切联系青年群众;
(4)加强对团员的教育和管理,做好团支部的经常性工作。
1.团支部在本社团中的定位:
思想政治宣传教育为主,组织宣传社团文化,承担社团文化建设主导任务,承担社团对外宣传任务,以活泼向上乐观的态度引导社团发展方向。严谨不失活泼,求实不失进取,继承不失创新。
2.团支部在本社团中的职能:
(1)组织社团成员学习最新的时政,学习党和国家的政府最新的精神,保证社团各项工作始终围绕依靠各项政策进行;
(2)动员和组织团员青年积极参加社团的各项活动,关注国内国际金融发展动态,“学金融知识,做金融专才”。
(3)及时做好活动总结感想以及各种稿件,以平面媒体或者社团网站向外界宣传我社团的精神面貌以及社团文化建设成果;
(4)配合其他各部门进行社团管理工作;
(5)做好与校内外媒体沟通交流工作,积极引导校内外媒体关注支持社团的工作,宣传报道社团开展的活动,提高社团在校内外的影响力。
(二)社团制度和组织建设状况
金融部落团支部是一个班子、有制度的团支部。
(1)下设支部书记、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各一名,成立支委会。
(2)按期换届,与每年社团换届选举一起,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如有序私舞弊行为,一经查实,一律严肃处理。
(3)实行“三会两制一课”制度。“三会”,支部团员大会、支委会、团小组会。支部团员大会于每学期开始举行。支委会和团小组会每月举行一次。“两制”团员教育评价制度、团员年度团籍注册制度。“一课”,团课制度,每学期举行一次。
(4)实行量化考核。20xx年9月25日经金融部落执行机构会议通过《金融部落干部干事考核办法》。该办法适用对象为金融部落内所有负责人与干事,具体考核指标作为其社团工作情况的重要评定参考。具体见附件(一)。
二、团支部工作计划
(一)年度团支部活动计划
以“思想引导,服务青年”为原则,围绕“时事政策教育,党团知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重大纪念活动,各类思想性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一系列活动。
具体活动计划如下:
1)10月:召开支部团员大会;参观货币陈列馆;举行一次围绕建国60年的团组织生活。
2)11月:团课——团的基本知识;点钞技能培训;秋游。
3)12月:素质拓展训练;团组织生活“学习·考试”;金融类知识座谈。
4)1月:学期总结大会。
5)2月:召开新学期支部大会;参观证卷模拟投资实验室;股市类讲座。
6)3月:3.15维权——进入社区进行服务;女生节活动——如何投资自己。
7)4月:团课——党的基本知识;金融半月谈;春游。
8)5月:5.
[这篇文章来自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12两周年纪念活动;保险类知识讲座;金融半月谈。
9)6月:学期总结大会;部落晚会;暑期社会实践准备。
(二)社团会员管理、沟通与培养
1)招新完成后,及时举行全体大会,并进行半个月的素质拓展活动,让社团负责人与会员之间、会员与会员之间及时的沟通联系,以增强对社团的感情。
2)每次举行活动之前都会在社团QQ群和各宿舍楼下写通知,同时通过短信或电话的方式通知到个人,确保通知到位。
3)每个月的团组织生活要求每一个社员必须参加,并做好考勤,不参加达3次以上或因故不能参加的达5次以上算作自动退社。
4)每个月举行金融半月谈,带动社员们关注国际国内金融态势,培养对金融的敏锐感。
5)我们会邀请金融方面的专家进行讲座,并邀请老师进行专业方面及论文写作培训。
6)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我们将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点钞技能大赛、金融辩论赛、十大高校调查、三下乡等。
(三)社团文化宣传与传承
由于本社团是一个理论性社团,所以我们秉承“厚德博学,经世济民”的校训,发扬“忍辱负重,坚忍不拔,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校园精神,遵循“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成长理念,在社会实践的广阔天地里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力量,在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体现知识分子的责任,以及本社团宗旨“学金融知识,做金融专才”,我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将举办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1)参观货币陈列馆和证卷模拟投资实验室
2)金融半月谈
3)人民币、珠宝、玉等真伪鉴别
4)专业知识讲座(金融类、股市类、保险类等)
5)周边地区金融问卷调查
【论文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由于教育的兴起而对越来越多的青年一代产生重要影响的组织,由此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吸引更多的学者来对这一组织形式进行研究。本文对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了解了一些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陈述,并做出评论。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那些具有共同志趣、爱好、目的、利益或其他共同特征的在校大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一定的形式自主组织起来的群体性学生团体。高校学生社团是继承和弘扬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逐渐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适应社会竞争、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场所。高校学生社团作为一种组织形式一直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直到近些年才趋于成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强调人才个性化发展的今天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对于社团的研究由此而兴起,很多学者对于高校学生社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社团的发展状况、发展前景、面临问题及解决对策等几方面,下面我们将对这几方面进行了解。
一、社团的现状
现在的社团管理日益趋向规范化,并大大激发了社团活动的积极因子,成为高校学生展示自我才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舞台。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吸纳的成员广泛,在高校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赵祥刚和梁志, 2006)。学者王笑君对全国15所较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各校平均注册的社团成员占学生总数的34. 37%。比例高的可达66. 7%”。大多数学校都成立了社团联合会,各方面的规章制度也逐步完善,高校学生社团正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二、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虽然高校社团的学生参与性极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具有组织动态性、参与自主性、规范自律性和成效辐射性等优点,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职能单一、组织不严、纪律性差等问题(赵祥刚和梁志, 2006),这也导致社团的“信任问题”成为当前高校社团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突出问题(周国桥, 2007)。对广大同学来说,学生社团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王占军, 2006)。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主义严重,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意,活动成效极其有限,社员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社团活动的受众群体的面不大。
社团自身制度建设不完善,社团加强自身建设意识不够,缺乏创新意识,竞争机制不强(周国桥,2007),这一现象也阻碍了社团的发展。新学期开始时,社团积极纳新,同学凭借一腔热情积极参与,社团组织的活动也频繁,但是不久出现了社员的积极性递减,活动减少甚至停办的现象,社团活动冷热不均,阶段性明显。一些优秀社团没有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并形成资料和活动档案,新上任的社团干部就另起炉灶,重新摸索,导致社团发展严重受阻,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同时我们看到,学生社团的发展很不平衡。有些社团,凭借稳定的经费来源、良好的学校指导管理和相对规范的梯队建设,活动组织的规模大、效益高、影响力广泛:但是很多自发性社团面临诸多难题,骨干成员缺乏必要的能力结构,社员的积极性不高,而且活动得不到学校有关部门或老师的指导,近乎处于停滞状态,这不利于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多样化的形成。
最后,学生社团活动经费不足,资金和政策支持不够,导致社团发展缺乏足够的后盾。目前我国高校社团活动中经费不足是普遍存在的情况,这一点也被很多学者所认识到。
针对这些情况,有些学者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如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应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学生社团的管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实现专业化(方婷,2005);施行社团活动项目化管理,引导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朱九思,1983);进一步完善指导教师制度,加强指导教师的作用,制定指导教师的相关管理规定(周国桥,2007);等等。
三、社团的创新建设
有学者注意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在管理模式上也经历了这样的变化(曹斌,2005):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型;策略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型;行政化管理向学术化管理转型;封闭管理向开放管理转型。这些转型最终无疑是有利于社团发展的,但现在的状况是,处于转型期间的社团存在混乱,社团类型越来越多,越来越杂,而管理者还没有能力将其很好的整合,甚至会出现一盘散沙的情况。由此可见,改革的深入应在提高管理者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进行。
针对学生社团组织松散这一情况,为了加强社团凝聚力,有些学校出台了在学生社团建立团支部的政策。由于学生社团固有的特征:自发性、自由性和松散性;情感性;不稳定性(黄辉和钱海燕,2007),为了克服这些特征的缺陷,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在学生社团建立团支部是必要的。然而,这看似无懈可击的政策在实施时可能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决定在学生社团建立团支部是因为有一个很好的先例,即在班级建立团支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增强了班级凝聚力,促进了班级团结,所以社团也对此加以借鉴,但必须注意到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班级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团结,人员固定,具有稳定性的团体,团支部的建立是使班级在团结的基础上更加团结,而这些恰好是学生社团所不具备的,即学生社团缺少团结的基础。
其次,因为每个班级都有团支部,可以说在校的每一个大学生都身处一个固定的团支部,即使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团支部,可能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多余的,毕竟他们更多的是对班级有归属感。
最后,班级团支部定期会开展团组织生活会,每个班级成员必须参加,即使有特殊理由不参加也要履行请假程序,否则会有一定的处罚,这种处罚会危及到个人的利益。我们试想,如果学生社团团组织举办团组织生活会,社团会员们会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可能很多人对班级例行的团组织生活会都觉得毫无兴趣,认为可有可无,对社团的团组织生活会就更不用说了,而且现在社团还没有被赋予可以给不到会者以处罚的权利,即使有,在学生社团这种松散的氛围下,这种权利也会让人反感。
可见,在学生社团建立团支部的想法虽好,但可行性不强,需要社团自身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上才能实行。
以上是对高校社团各方面的分析,试图找到有利于社团建设的方法,但仍对一些影响因素有所忽视,比如,社团中性别因素对社团管理的影响,等等。本文便是通过一个崭新的视角,即社会性别视角对高校学生社团进行分析,以更全面了解社团,促进社团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到来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组织,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培养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展示自我的平台,并随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的社团管理必将给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带来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曹斌.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转型探讨.河西学院学报,2005(6)
[2]方婷.美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特点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 2005(5): 92-95.
[3]冯友梅.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及其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4. 05
[4]何荣波.发展大学生社团的意义及对策.中国高教研究[J],2001. 8,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