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管理机制论文

企业管理机制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1 17:10: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管理机制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企业管理机制论文

篇(1)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网络营销一对一营销网络客户关系营销

客户关系管理和网络营销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条件下有关营销管理的两大理论。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是把客户作为一种企业资源,侧重于客户与企业联系、接触及其关系的管理。网络营销作为企业整体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客户关系管理和网络营销虽然存在着共同的功能性模块,但在实践中,绝大多数的企业并没有对客户关系管理和网络营销的整合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主要探讨网络信息环境下客户关系管理和网络营销的整合及其客户关系管理下的网络营销模式。

一、CRM——企业新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战略

当前社会,对客户和客户关系的管理不仅仅是服务行业关注的焦点,也是其他行业在激烈市场上竞技的法宝,客户关系管理即CRM的作用日益凸显。CRM是正在兴起的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管理机制和企业经营战略。客户被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发展之中,正在促成一种全新的营销观念形成。它一方面通过提供更快捷和周到的优质服务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从而确保了直接关系到企业利润的客户满意度;另一方面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全面管理降低企业的成本。

积极主动地寻求、加强和管理客户关系被认为是可以形成或能够带来更大利润的具有竞争优势的机制。开发、获得和保留客户关系必须成为全球化企业优先考虑的问题,在很多情形下,高质量的客户关系是企业唯一重要的竞争优势。

从管理科学的角度考察,CRM源于市场营销理论;从解决方案的角度考察,CRM是将市场营销的科学管理理念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集成在软件系统上。客户关系管理涉及到三个基本的商业流程,即营销自动化、销售过程自动化和客户服务,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相关业务功能进行重新设计,并对相关工作流程进行重组,以达到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提高客户利润贡献度的目的。CRM的本质和核心是以“顾客份额”为中心,通过与客户互动沟通及定制化与客户逐一建立持久、长远的双赢关系,为客户创造价值。

正在流行的很多新的营销概念,如一对一营销、数据库营销等,实际上都可以纳入CRM营销的范畴。营销的一对一和个性化的特性是CRM的重要要素,CRM始终根据不同的客户、不同的行业特点和企业的发展特色,为企业量身定做出系统的解决方案。一个出众的CRM源于其很好地整合了同客户相关的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组织定位客户,保留给员工很大的空间来满足客户的要求;二是关于客户关系的信息,包括同客户相关数据的质量和为了在整个公司共享数据的系统的质量;三是朝着建立良好客户关系的目标,通过动机、规则、组织结构来构造企业联盟。

CRM意味着将企业内部和外部所有与客户相关的资料和数据集成在同一个系统里,让所有与客户接触的第一线人员或渠道(市场营销人员、销售人员、服务人员以及网站)都能够得到必要的授权,可以实时地输入、共享、查询、处理和更新这些资料。对过去十分随意的前台工作(市场营销、销售与服务)导入流程管理的概念,让每一类客户的需求都触发一连串规范的内部流程,使其得到快速而妥善的处理,并且通过规范的流程,让服务同一个客户的营销、销售、服务与管理人员能够紧密协作,从而大幅度增加销售业绩、提高客户满意度。

实施CRM,如何对待企业的客户将成为一切的根本。实施CRM,必须与企业的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相吻合,使以服务客户为核心的理念贯穿于整个企业,保证从上到下的主管、员工都能将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实施CRM,公司的上层不但要明白、清楚地认识CRM,还要将它系统化、制度化、具体化,必须说服营销人员改变过去的工作习惯,也需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调整或优化。

二、客户关系管理与网络营销的交集

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传统营销理论基础之上、贯穿于企业开展网上经营的整个过程。包括信息、信息收集到开展以网上交易为主的电子商务阶段,其实质是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功能,通过信息的交互式流动,在虚拟市场中实现交易。

网络营销的本质可以表述为两个方面,一是一种迄今最为先进、直接的传输通路,用户与商家之间可藉以建立一种最直接的关系。一是存在于网络空间中的营销,它必须适应该空间的开放、自由、交互等特征,并解决怎样在这个空前广阔的世界中找到并满足有需求的“网络新人类”。认识到网络营销的这两层意思,才能充分发挥网络营销的优势,这也是商家在网络时代确保不败的前提。

狭义地讲,客户关系管理就是借助营销、销售、服务即客户与企业主要的接触点所产生的活动及其关系的管理。随着全球网络技术发展与信息网络社会变革,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服务工具。在这个基础上网络营销便逐渐发挥着其强大的作用,成为现代企业走入新世纪的营销策略。网络营销以其特有的便捷、经济、高速与交互等优势而迅猛发展,越来越成为企业与客户接触的主要通道。

客户关系管理与网络营销都集合了当今最新的信息技术,包括因特网、多媒体技术、数据库、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呼叫中心等等。CRM下的企业营销涉及多种渠道,如电话销售、电视营销、直接邮寄、E-mail和Web等方式,而E-mail和Web正好也是网络营销的重要工具。客户关系管理与网络营销都强调互动、定制化、一对一和个性化营销,更重要的是两者都强调建立和维持与客户的长期关系,这实际上是在全球信息化和消费需求个性化趋势下营销理念的发展。

当人们进入网络经济时代,所谓大众营销的战略已经没落,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临,直接营销、数据库营销、关系营销等营销概念都在这个“互动年代”重新改写规则。为客户提供个性定制化的“一对一营销”成为客户关系管理和网络营销掌握客户信息、积累企业智慧、建立真正持久的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以“一对一营销”为基础的客户关系管理和网络营销也正成为领导全球经济潮流的力量。无论是新经济的代表,如戴尔电脑、Amazon,还是传统企业UPS、宝洁、雅芳,都以巨资引入客户关系管理,重新设计产品、重建组织流程,使之成为创新企业价值的核心。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一对一营销策略,锁定客户忠诚度并提高利润,从而为整个经济环境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三、客户关系管理下的网络营销模式

由于客户信息自身的特点以及企业对其认识不足,目前许多企业对客户信息尤其是网络客户信息的使用较为混乱,没有统一的方法和高效的管理策略。CRM建立在多个营销战役交叉的基础上,在客户与企业联系的营销、销售、客户服务的主要领域,能够对客户的活动及其信息做出及时、统一的反应,并能通过这些接触加深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市场营销迅速从传统的营销方式转向Web和E-mail等,这些基于Web的营销活动给潜在客户更好的客户体验。网络营销的繁荣使网络逐渐成为客户与企业联系的主渠道,为更好地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网络营销与CRM的有机整合也必将成为一种新的选择。只有网络营销策略与CRM的业务模型同步,才能确保客户体验的一致性,否则相互独立的两种系统必然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并产生互不协调的结果,从而使客户感到失望。

在全面竞争的时代,客户可以选择的空间大大增加,产品在进入同质化竞争以后,迫使网络营销也开始朝着以客户为核心的客户关系营销的方向发展,要求企业维护与上游、下游的“交流”及其关系,实施“客户关系营销”。

电话、传真、E-mail、Web这些相互独立的客户交互接触点常常给客户一个关于企业的不完整的印象。这种脱节的运作不仅使客户不满意,也会影响到企业对现有客户资料的把握。由于不完整的客户背景资料,互不相关的客户接触点妨碍了企业获得客户带来的最大利益。“客户关系营销”解决方案能否在提供标准报告的同时又提供既定量又定性的即时分析,对及时、准确的商业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在网络营销中,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将客户资源、销售、市场、客服、决策集成为一体,将原本疏于管理、各自为战的销售、市场、售前和售后服务与业务统筹起来,既能规范营销行为,了解新、老客户的需求,提升客户资源的整体价值,也可以跟踪订单,帮助企业有序地监控订单的执行过程,同时也有助于避免销售隔阂,帮助企业调整营销策略。一个精彩的“客户关系营销”系统应该是客户和企业双赢的情形,最终用户可以获得增值服务,企业也因为准确、全面、及时、统一的客户信息和决策而全面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冯英键: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志刚: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闫鸿雁:客户关系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2)

关键词:新能源公司 人才队伍建设 经营绩效 人才机制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多元化经济体制实力的壮大,企业的市场效益越来越需要优秀员工的辅佐支撑与人才流入的有利支持。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人才流入量的增大和人才专业化的提升,而问题则在于对人才恩养所体现出的绩效考核方面的机制创新力度的不足。因此,新能源公司如欲实现发展,在经营绩效层面的制度创新,实现其与人才机制的完美融合和优势互补,是提升员工工作热情与幸福度的基本途径。

一、人才队伍建设与经营绩效关系的相关概述

人才队伍建设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企业改革中重点关注的对象。其中人才队伍建设即人力资源管理,而经营绩效则是关于对雇员们寄予的种种期望以及旨在促使雇员们提高经营绩效的连续目标导向计划的一种具体描述。目标确立是一种改善经营绩效的有效策略,它可以使岗位责任更加明确,并为雇员们指明努力的方向。具体溯及到新能源公司中,体现出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意义也具备着的相似的因素。总之,人才队伍建设和经营绩效体系之间,总是在企业中存在着相辅相成之处。

二、当前国内新能源产业经营绩效管理与人才发展现状

(一)科学管理理念的不足

由于发展中国家现实国情的仍旧存在,加上新能源经营探索深度的不足,使得在绩效管理在观念上仍然停留在感性阶段。很多能源企业在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上并不算少,但是产生的效果却难以达到理想中的状态。这种理念上的谬误主要体现在很多领导部门将其与绩效考核等同而论,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为企业效益带来不小的损失。

(二)人情社会诟病的存在

绩效管理主要侧重在两个方面,即针对工作业绩的奖励以及疏忽差错的惩罚。业绩突出的员工可以在保障底薪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经济收入,犯下错误或者没有完成预期工作量的员工就要承受罚薪的负担与风险。这样的目的便是保障企业效益经营的前提下,实现员工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使得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出现不公平的现象,有业绩得不到奖励与犯错误反而赦免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人才队伍建设与经营绩效机制之间的关系和影响作用阐述

(一)积极影响

科学的人才管理方法可以促进绩效管理机制的创新,而经营绩效管理的进步,还能够反作用于人才流入量的增加,促进企业的效益发展。绩效在企业中堪称招募优秀员工的生命线,只有将绩效管理的工作予以理论层面的提升和实践方面的保障,人才的流入才能够有增无减,并且能够促进员工之间的良性竞争,既能够在实用价值中体现出个体的业绩标准,并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能力标准,带动幸福感的有效提升,同时也能为企业整体带来“鲶鱼效应”,助推企业的全面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进步。

(二)消极影响

当然,凡事都要伴随着适度原则的介入,方可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体制均衡。而一旦出现不当,则容易造成人才队伍建设与经营绩效体制之间的不平衡关系的衍生,最终造成企业管理的不善。如果人才流入的数量过多,企业内部则容易呈现出朗行竞争的局面,导致绩效体系的人为破坏,并重创公司内部团结;反之,人才流入过少则更容易让新能源公司的发展陷入瓶颈。因此要积极实现人才管理的均衡与适度,才能有效巩固绩效体制,并保障新能源公司的长治久安。

四、新能源公司改善经营绩效机制的相关措施

作为公司种类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团体,新能源公司由于自身存在着的技术需求,导致其自身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绩效体系,才能实现企业效益的增进,进而在工作中实现对市场活跃贡献的付出。新能源公司如欲改善经营绩效机制,务必要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健全招聘机制,通过对考核试用制度的完备,实现对人才的优化遴选,并完善合同制度和相关保险体系,员工在公司中既能够有所保障,又能够在工作中提升工作积极性;第二,以鲶鱼效应取代狼性竞争,即倡导公平合理的良性竞争,取代不公平的恶性竞争,保障绩效机制的平等原则,悉数排除其中的人为干扰;第三,注意与时俱进,应伴随着市场同行企业的进步,实现新能源公司自身方面的绩效改革,以便能够随时适应市场环境,促进人才管理的升级和企业经营的飞跃。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才机制与绩效管理是新能源企业管理中的核心部分,甚至称得上是企业的灵魂载体。通过两种管理制度的长期落实,人才流入的现象才会有增无减,并为企业内部的鲶鱼效应提供不尽的资源材料。在这种多元化竞争的社会时代里,得人才者得天下,而如欲招募更多的人才,先进的经营绩效体制在新能源企业的措施规划体系中首当其冲。

参考文献:

[1]李凯风,宋鹏鹏,王敏敏.中国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研究[J].会计之友,2014

篇(3)

论文关键词:构建;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通过财务预算进行企业管理是一种具有战略性、全员参与的管理体制,企业要想驾驭市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节约和使用资源的环节,必须通过快捷、准确的财务预算来给企业的管理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一个好的财务预算机制,可以使企业有效的回避风险,使企业向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 

1 当今企业财务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1.1 预算人员认识不足 

很多企业的主管部门对企业的预算如何去运作存在很多模糊的认识,很多企业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企业能得到其他单位的认可,才制定了一系列看似严格的本企业财务预算制度性文件,然而企业不应该把财务预算作为自身的管理制度去补充企业管理制度上的空白,而是应该把企业的预算管理作为企业战略发展的助推手段,我们不仅要关注企业的财务预算制度,还应该关注财务预算在企业中实施和落实情况。 

1.2 建立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在实行企业财务预算的管理中,很多企业没有专门的企业预算管理机构,大部分都由企业的财务部门兼管,也有的由计划部门来管理,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没有组织部门保障,在日常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冲突和矛盾,企业中没有协调的委员会进行协调。其次,企业中没有相对完整的财务预算制度也是当今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使很多企业在财务预算时十分简单,使企业财务预算工作有名无实,企业预算人员也没有严格的规范可以遵循,影响了企业财务预算工作的有效开展,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1.3 对预算的实际效应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实现财务预算的企业中,财务预算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处理的不好,造成了企业只注重计划、协调和控制的作用,而没有重视财务预算在企业实际管理中作用的发挥。 

1.4 企业认识上片面 

很多企业认为财务预算是纯粹的财务行为,应该由企业的财务部门全面负责管理和控制,而随着现代企业意识的加强,企业预算已经形成业务预算、资金预算、利润预算等综合性的预算体系,财务部门仅仅作为预算中的一个体系,为各部门提供预算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对各种预算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所以,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全面的管理行为,应该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组织和指挥,由业务、投资、筹资、管理等各部门协调完成,所以我们不能将财务预算看成是企业财务部门独立完成的任务。 

2 构建合理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2.1 制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的财务预算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对企业未来的一种管理和约束,如果企业的财务预算没有站到一定的高度上,也只能算是企业的短期行为,对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提高竞争力没有太大的帮助,最终会使企业失去发展的方向,所以企业的财务预算过程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也决定着企业的预算模式,预算重点工作和预算目标的确定过程;企业的财务预算目标只有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才会散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所以,企业应该首先根据市场的经济情况,制定出本企业的长期和短期的发展目标,然后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制定出本企业的财务预算目标和方向,使企业的财务预算真正的发挥实效。 

2.2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可以保证企业的财务预算顺利执行,企业一旦制定出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就成为所有参与企业预算人员必须遵守的规范,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依据,在制定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规范的时候,必须依据有关的方针政策来制定,内容要详实,通俗易懂,每个工作流程的要求都要有,使得企业的整个财务管理过程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而保证企业的财务预算工作有效的开展。 

2.3 细化企业财务预算的项目,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虽然很多企业都在进行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但管理的力度和方式方法的不同最终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企业在制定财务预算的时候一般分为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每一项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求规范,流程要科学,企业要根据自己本身的特点制定出从生产到销售一系列的基础管理工作,对于企业财务预算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细化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头,企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动态管理,减少企业预算的盲目性,使得企业的财务预算真实、有效、合理。 

篇(4)

【关键词】市场经济;国有企业;管理创新

1引言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也需要不断进行完善与创新,管理创新已经成为国有企业的主要问题,针对国有企业管理中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管理创新是其主要任务。因此,要把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作为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来进行。国企改革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与国际上先进企业相比,我国国有企业的竞争环境日趋复杂。

2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原则

2.1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现代国有企业的主要基础是市场经济,要使国有企业的各项活动都符合市场经济的根本规律,因此,国有企业治理创新就必须结合当前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能够为管理创新提供科学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持。创新要素应按市场经济原则配置,使之符合市场规律。国有企业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研究开发等整个管理过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要做到切合实际,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2.2要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关于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产品、不同企业所有制的特点,不同的企业面临不同的问题,从实践出发探索管理创新的途径,既有利于企业发展,还有利于企业在管理创新中的起点和终点是企业自身。在研究适应生产力发展和企业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时,不能照搬国外模式,更不要完全否定传统管理方式,要根据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对国有企业进行适当合理的创新。

3国有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体制

很多国有企业对人力资源投入不足,多数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在人事管理上,缺乏长远的管理战略和足够的关注,职业生涯管理和员工培训不到位,许多中层管理者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工作,上级的规章制度并没有用来调节市场运营以及生产管理,不重视在市场中的销售,却过度重视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益以及轻视投资于广告、品牌以及商标,所以真正能开拓市场的企业家少之又少,从而不能够有效权衡成本,追求效率。尽管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是接受行政领导管理,但在投资、成本、营销等领域却无法与外资企业有效竞争。

3.2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足

一个国有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产品一旦卖出,就要占据相应的市场份额。更多的资产、更多的产业基地和技术人员,不仅无法显示出一个企业的好坏,还会导致相关资源未能体现应有的价值。如今,国有企业生产的工业品比重正逐渐减少,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非国有企业的产品比重在持续增加。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广告投入不足,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很低。由于科技含量低,产品更新不及时,员工负担过重,社会负担重以及生产成本高,国有企业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3.3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制度尚不完善,存在一些弊端,企业未能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决策制定者没有根据长远的利益去作决定,许多国有企业都实行领导职位和领导选拔制度,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大多是根据自己在企业的资历和经验来决定的,这就导致一些年轻的工作人员失去了积累相关工作经验的机会。管理人员并不了解工作员工的心理状态,不知道员工真正想要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工作的动力,在进行激励的过程中常常过于单调,不能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4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

4.1国有企业管理观念的创新

第一是要转变国有企业的经营理念,推进战略创新。观念的过时必然会导致管理的落后。实现管理创新必须转变观念。所以应该促进内部管理理念的转变,以社会、客户、企业和员工为核心,坚持创新发展,积极转变观念,共同面对市场环境,共创辉煌。第二是国企必须在管理战略方面进行战略创新。国有企业战略创新是指企业制定和实施全球竞争战略和公共企业战略,加强转型期经济体的能力建设,使其能够有效地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国有企业应继续发展新的基本竞争力,并选择与基本竞争力相适应的业务领域。寻求最优资源组合,提升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竞争力。

4.2国有企业管理机制的创新

由于在陈旧的国企管理体制中常常会缺乏激励体系和自律体制,从而会直接约束和限制我国国企的工作速率和经济收益的增加,因此,国企一定要顺应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创新当前的管理体制。国企应根据现代市场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改变传统的统一管理模式,坚持国有股持有、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分工监管的原则,建立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继续完善国有企业自我监督机制。在国有企业主要与非国有企业相关联的情况下,很明显国有企业进入市场后,一方面独立性不够,另一方面在独立的情况下缺少相应的约束,大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机制常常是短期的。因此,国有企业不仅要加快完善国有企业自我制约体制,使国有企业对自身的经营活动负全责,国有企业还可以依法放宽经营范围,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4.3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的创新

我国国有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就必须分析国有企业自身的资源和生产能力,拥有知识能力的同时选择并对其有效利用。由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通常比较低,但相对的工作人员的素养是比较高的,生产优势明显,尤其是纺织、家用电器和轻工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因此,我国国企也应建立基本的竞争力,保持在世界企业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国有企业还需要积极增强对当前市场的剖析能力,精确把握好国企的基本竞争力。国有企业如果不能跟上形势,就会阻碍当前企业的持续发展。为此,国有企业有必要调整产业内、外资源的配置方向,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起主导作用,监控形势的发展,提前预测该产业在以后的进展目标,提前投入资源,从而在新开辟的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

4.4国有企业员工激励管理的创新

尽管我国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本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由于缺乏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高技能的国企管理者、相关的技能骨干工作者和熟练工人大量外流,这就要求国企在激励体系上进行一定的创新与改进。第一是国有企业应该建立健全薪酬机制。完善陈旧的薪酬体制,以减少人才流失,使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都能处理由不确定性带来的效率问题。第二是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国有企业应借鉴国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经验,在提高薪酬水平的同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

5结语

篇(5)

图书馆资源是世界范围内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表现出强烈的知识重要性。而所谓的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是指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出现之后,以数字化模式构建的文献资料集散地,内容大多以数据库资源、光盘资料的形式表现出来;近年来,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环境发展起来的远程服务器、工作站技术也成为电子阅览室的重要支撑部分。

我国的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是从上世纪九十年展起来的,这一时期同样也是我国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重要发展期。随着电子阅览室的出现,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建设开始由单纯的印刷书籍形式,逐步迈向数字化应用平台建设;随着整个社会的网络化普及程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提升,一部分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也实现了对外开放,实现了更宽的服务领域。

现阶段,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与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积极展开对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创新性建设研究,对构建学习型社会有重要的意义;但作为一个具体的建设项目而言,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还需通过创新性手段解决。

一、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的必要性

网络时代的来临,同时将人类社会带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以颠覆性的方式,改变了人类过去几千年的信息记录和传播形式,现阶段,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数字化信息占据了知识传播的主流;信息时代中除了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之外,还创造了海量的信息,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最近的三十年来,人类创造的信息总量超过了过去5000年中创造的信息量总和。

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传统的收集、整理和检索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知识学习的需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获取信息资源是必然的选择。尤其是针对高校图书馆部分而言,它所服务的对象是具有高等学历、高等文化素质和先进思想的人群,在信息更新和储备方面的要求也更高。电子阅览室的形式可以为知识需求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数字化信息更符合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节奏,在信息的存储、转移、应用、更新等多个方面,体现出了便捷性、经济性的优势,因此,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的重要性可以从两方面体现出来:

1.加快新科技、新知识、新文化等信息内容的普及周期。高校是创新性技术知识的重要接受场所,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相对应的,越来越多的科技知识形成海量的信息资源,导致人类的知识倍增周期越来越短。

相关数据显示,在十九世纪以前,人类的知识倍增周期为100年,进入十九世纪缩短为50年,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为10年左右,十九世纪50年代到二十世纪初,平均为5―7年;截至目前,新科技、新知识和新文化的更新速度按照分钟计算,人类掌握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每天都有大量的学术论文、科技专利涌现,是当之无愧的“信息爆炸”年代。

作为服务于高校人群的图书馆资源,电子阅览室所发挥的功能是在第一时间将新技术、新知识、新文化等信息传递出去,保证服务人群处于不断更新自我知识系统的状态,而采取传统的图书资料查阅方式,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

2.实现海量信息的快速收集、整理。结合实际情况不难发现,信息化时代中知识的海量涌现,给高校师生的应用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尽管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段检索到大量的信息资源,但依然无法满足高校师生的需要。这是由于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造成的。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性、共享性的资源平台,在融合了海量知识文献的同时,也会出现大量虚假、低质量的垃圾信息,而这些信息资料是不能用于权威的、严肃的学术研究的。因此,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立还涉及到知识库的构建方面,作为一个有限权限资源开放的空间,通过一定的甄别、筛选手段,以确保电子阅览室连接的平台中知识信息的完整性、权威性、严肃性等要求。

二、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发展的瓶颈因素分析

通过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不难看出在未来的高校教育体系乃至整个社会职业教育体系中,电子阅览室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它已经不单纯作为一个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内容服务窗口存在,完全可以视为一个庞大的只是数据库体系,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进来,才能够使其更完善。但现实情况却并不乐观,我国的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甚至演变为高校建设中难以逾越的瓶颈。

下面针对主要出现的瓶颈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一)资金投入瓶颈

从现实情况来说,我国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发展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无法满足人们对网络信息化的需求;尤其是针对高校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单纯地从高校学生角度来看,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了解社会的需求,亟须信息窗口。由此就形成了明显的矛盾:一方面,高校师生具有更好的知识素养,对新生事物接受和领悟的能力较强,这就促使高校内部人群迫切地需求电子阅览室来完成资料查阅、咨询了解和文化娱乐等活动,另一方面,我国的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在硬件建设上严重滞后,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加,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来建设电子阅览室,但收到财力约束发展速度缓慢。

从国内诸多“211”高校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情况来看,现状不容乐观,同时高校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的误区,即一般都重视文献资料数据库的投入和建设,用来提高自身的学术权威性,而在应用环境方面,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建设,都存在投资不足的局面。

(二)管理体制瓶颈

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收到了体制约束,尤其是在非重点高校的电子阅览室建设中,一般作为高校图书馆的附属设施。尽管电子阅览室在资金投入、建设规模、实际作用等方面,要比图书馆自身更加具有价值,但高校图书馆只能够作为一个使用者或者管理者。

根据作者了解的情况,很多电子阅览室项目从规划、招标、投资到建设等过程,高校自身参与的内容很少,尤其是在资金利用方面由政府部门直接负责;如此一来,高校图书馆就无法按照实际的需要来配置硬件设备,更无法配套相应的软件系统,即便是在后期需要与其他文献数据库连接也存在很大的障碍。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一些电子阅览室虽然建立起来并实现了对外开放,但在以后较长的时间段内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高校图书馆作为管理者并没有从中获益,甚至还有担负这些“政府财产”的维护责任。

(三)运营维护瓶颈

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使用频率要高于一般的办公设备或娱乐设备,针对不同的需求者,需要匹配不同的硬件和软件,计算机基础设备在频繁的操作中出现故障的几率也是相当高的。由此,电子阅览室就亟须解决另外一个问题,日常的运营维护工作。

但是,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维护工作不同于一般的电脑维护,在系统中往往涉及到一些文献数据库的安全,同时硬件故障的频繁损坏,在维护过程中很可能破坏者整体系统的完整。除此之外,计算机是一种更新速度很快的设备,但硬件设备无法满足需求的时候,就意味着整体升级维护,在缺乏专业性人才的情况下很难实现。

(四)人力资源瓶颈

高校教育体系与我国的义务教育体系存在一定的区别,教师和学生在构成上相对对立,高校的各种资源管理也体现出社会性特点。以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日常管理为例,为了确保正常的应用,就必须合理安排上机时间、清除信息障碍等,同时也涉及卫生打扫、设备复位等内容,这些琐碎的工作必须要消耗掉一定的人力资源。

在现阶段的人力资源应用中,一般都是有图书馆管理人员定时开放电子阅览室,甚至安排上机时间,同时在下班之后完成关闭电源、打扫卫生等工作。这样一来无疑增加了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导致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出现。

三、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企业化管理模式探索

鉴于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存在的种种瓶颈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其正常建设发展,同时,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系的改革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1999年开始我国实行了高校扩招的教育改革措施,高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同时,逐步开始吸引社会资金力量投入到校园基础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资金投入困境,同时也解放了电子阅览室的发展禁锢;2012年,我国教育部门为了防止过度扩招出现教育质量下滑问题,又对普通高校做出了扩招限制,由此又形成了新的高校建设局面。

作者根据我校新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实际情况展开研究,我校共有全日制学生13000名左右,电子阅览室配有90多台新型一体机电脑,可供读者查阅、下载文献资料使用,同时另有4个多媒体研讨室供师生学习。结合显示情况,在新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开放的上半年中,由于大三学生实习等原因,使用率并不高,在后半年完成毕业论文期间,电子阅览室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

根据以上情况,展开对我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探索。

(一)采用有偿服务模式

该电子阅览室作为高校资源其本质目的是服务于在校师生,但引入企业管理模式之后,就必须通过有偿模式收取一定的使用费,这一部分费用作为电子阅览室的设备损耗和网络使用费;但考虑到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毕竟与网吧等形式不同,收费标准方面做出适应调整,既不会因为作为一个免费项目导致电子阅览室资源被长期占用,同时也避免收费争议。

(二)引入企业管理机制

结合有偿服务模式,引入企业管理机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解决前期投资问题。一般来说,高校对与建设资金的掌控力量是很有限的,一次性投入过大用于建设电子阅览室很难实现,但通过一小部分的资金注入,同时吸引企业投资并参与管理的方式,既可以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又可以解决尤其的管理问题。电子阅览室的管理权交给企业,企业在管理中配合各种增值服务来创收,并得到一定有偿服务的分成,由此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注入。

(三)建立专业维护团队

企业管理模式中更有助于对人力资源的掌控,通过聘请专业的维护和管理人员,可以减少费用支出、维护设备系统稳定,同时减少人为造成的故障。对于企业而言,维护管理工作越完善,自身的利益就越丰厚,从而有力地保障了整个电子阅览室的正常运行。

篇(6)

[关键词]企业 会计 监管体系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155-01

一、引言

我们对会计信息失真是深恶痛绝的,这给社会带来了危害性,所以我们要正视这种现象存在的客观性、必然性。通过完善会计信息监管体系,加大会计监管力度。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会计监督该如何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形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就成为现阶段会计监督体系建设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相关理论的概述

1、监管的概念

“监管”一词被广泛运用于众多行业,理论界对其定义是各持观点,但是有一点是极其相同的,即他们在讨论什么是“监管”时,都要回答由谁来进行监管、监管什么、为什么要进行监管以及怎样监管等一系列问题。监管即监督管理,指的是独立于一个微观经济个体之外的其他经济个体从维护公众利益的角度出发,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对该经济个体行为的监督、管理与控制。

2.会计监管的概念

会计监管是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政府机构、市场各方以及公司自身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通过会计检查、督促、控制等工作过程和手段,对各类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进行监督和管理。对这一概念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方面是企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如经营管理者、会计人员及其工作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是国家及地方相关管理机构、企业股东、注册会计师、大众媒体等外部利害关系人对会计工作过程及其结果的监督管理。而从会计监管对象的经济性质的角度看,会计监管还应该包括对上市公司的监管、非上市的国有企业的会计监管、外商投资企业的会计监管以及国家行政单位的会计监管。

三、我国企业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

1、企业法律监督机制还不完善

法律监督机制作为企业会计监管机制的基础,目前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造成会计监督力度不足;尽管我国企业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不法现象仍会不时的出现。还有的企业因重视自身经济利益,却忽视了会计监督的相关法规,会计信息的失真就必然会产生。二是企业会计监管的运行机制不健全,由于当前企业会计监管人员独立性不强,使企业的监管制度不健全,从而就影响了企业会计监管机制的整体运行。

2、社会监管不严和社会审计缺乏独立性

社会审计制度是市场经济社会查错防弊的一种有效机制。我国社会监管主体是会计职业团体,注册会计师在我国会计信息监管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注册会计师的职能定位、独立性等问题都将会影响到监管效果。因此,为了能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证券法》已经明确规定,所有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的财务报告报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核心的社会独立审计体系担负着过滤会计信息风险、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此外,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灵魂,是其安身立命之本。在社会监管不严和社会审计缺乏独立性的情况下,又导致这种问题的产生。

3、企业管理机制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差

我国有部分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不健全,有的企业会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财务收支事项由个别领导操纵,出现了一系列违规现象。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当局,不能独立行使财务监督职能,扰乱了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无法保证。还有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失调的问题存在。现阶段因企业对于内部控制机制认识还不够,由此出现个人擅自更改财务报告的现状,造成了会计秩序混乱,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机构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相关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牵制措施,容易出现监督缺位。除此之外,企业管理层比较重视经济效益,所以还会出现会计人员弄虚作假,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在这些问题的困扰下,很难开展企业会计监管工作。

4、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待于提高

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是保证我国企业会计监管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近年来,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尽管当前我国各类高校具备大量的会计人员,但是他们的专业水平有限,能力较弱,判断力差,很难满足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需求。第一,会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没有考取相应的上岗资格证书,进而影响到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同时,企业的培训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无法运行正常的会计监督机制。第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风险意识淡薄,在企业管理层的指使下,出现了企业会计信息造假和失真的状况。加上会计人员业务能力较弱,记账业务管理上的不规范,这些也影响了企业会计监管机制的有效实施。

四、企业会计监管体系的创新

1、加强会计监管政策制定的公众参与

首先,推行监管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的关键,是把行政执法责任进行层层分解,责任到岗,责任到人,行政相对人也作为对监管执法考核评议的对象,同时吸收社会公众参与执法考核评议,并将评议意见作为考核行政执法人履职情况的重要依据。其次,将监管执法责任制与监管执法公开制有机结合,公开执法主体资格、具体职责、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文书等。第三,科学规范执法职能、合理设置执法单位、优化执法人员结构、提高监管执法效能。

2、建立会计监管平台,确定会计监管主体、客体及监管方式

(1)一切产生会计行为的经济实体均为会计监管客体。会计是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者,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所不在。作为会计人员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单位,只要该单位从事经济活动,产生会计行为均为会计监管客体。

(2)形成国家、社会和企业内部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的监管主体。从当前情况看,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在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会计监管主体由单一的政府监管主体转变为国家、社会和企业内部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管主体。在这一转变下,国家就要通过建立会计监管制度、实施会计监管行为,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社会要通过渗透全民信用意识、诚信理念而实现百姓关注企业会计诚信、参与企业信用管理的自觉性,与此同时积极发挥出会计行业协会的自律机制,强化行业指导功能;企业要实现会计监管,应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3、强化会计监管手段,加大力度执行

由于会计监督处罚措施不强硬,加上违法成本并不高,这就使会计监督的威慑力日益下降。而且不同的机构处罚力度不同,造成违法主体在违法方面具有选择性,财政部门的会计监督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基本保证,但处罚力度较低,势必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严重,诚信危机便会产生。所以,相关部门要全力合作,加大会计监督的检查和处罚力度,严惩各类违法行为,从而提高违法成本,提高会计监督效力。

参考文献

[1] 贺美玲《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体系的优化研究》,长沙理工大学2013硕士论文.

篇(7)

关键词:双主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不是简单的企业参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顶岗实习等环节。校企“双主体”培养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资源,使学校与企业共同成为人才培养主体,使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企“双主体”培养模式应该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企业管理理念等融入到课堂,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人员参与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其既是学校人又是企业人。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提高教学质量,课题组以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药学专业为例,探索了适合与本专业进行校企“双主体”培养模式的企业类型,并同乐山市海棠医药有限公司进行合作,组建“海棠医药班”,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探索校企“双主体”培养模式的途径。本文就我院药学专业与乐山海棠医药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海棠医药班”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总结与思考,为进一步探索有效的校企“双主体”培养模式打下了基础。

一、企业类型的确定

课题组通过与成都、乐山两地的医药企业进行座谈、交流,认为企业同学校进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的目的有以下两点:一是学校可为企业员工提供专业知识的培训、学历的提升以及职称评定时的论文、科研支持;二是为企业培养适合其发展需要的人才。同时,有意愿同我院药学专业进行合作共同育人的企业类型为:该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大、流动性强,而且企业有不断扩张的计划,需要人才的储备。因此,具备这些条件的企业为药品经营企业。目前,与我院药学专业有合作意向的企业有四川健之佳福利大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和乐山海棠医药有限公司。

二、教学班级的组建

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多次研讨,教学班级的组建采取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进行。我们首先邀请企业董事长和分管人事的总经理为我院药学专业2011级的学生介绍企业的基本状况、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机制和制度、企业发展规划、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对员工的培养方案等方面的情况。然后,由学校向学生介绍加入“海棠医药班”的制度,通过企业的介绍与宣传,学生对企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进入该企业后个人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最后,给学生一周左右的思考时间,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加入“海棠医药班”。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成功地组建了“海棠医药班”,参与该班的学生有38人,占2011级药学专业学生的比率近20%。

三、教学内容和管理制度的确定

由于在组建“海棠医药班”时2011级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确定,因此对其教学内容不能修改。通过与企业的研讨,企业根据对人才质量的需求情况,确定增设以下教学内容:职业素养与职业生涯规划,如何成为优秀的销售人员,企业文化,企业制度流程及企业运营管理,药品和常见病诊断知识。

我们专门针对“海棠医药班”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出勤管理制度考勤,缺席者不得结业;课程结束之后,由企业根据授课内容进行结业考试,公司将为考试合格者提供就业岗位,与其签订就业协议,并根据综合考核结果评选出“第一期海棠医药班优秀学员”,公司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教学的实施

企业根据授课内容,专门选派企业人员为“海棠医药班”的学生授课,每门课程的学时安排4~8学时。为了不与学校正常上课时间冲突,“海棠医药班”的上课时间安排在药学2011级所有班级都没有课的时间段,这样“海棠医药班”学生的上课时间就不会与其他课程相冲突。

五、实施效果调研

“海棠医药班”课程结束之后,我们对授课教师和学生都进行了效果的调研分析。企业教师给出的评价是:同学们上课都很认真,对上课内容都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通过结业考试的座谈,企业教师认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了,思想更成熟了,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更现实的追求。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学到了书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希望能早点组建“海棠医药班”、希望增加课时、企业文化很重要、认识到了做人做事更重要、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联系非常紧密等。

参考文献:

[1]申晓伟.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视角下的教学质量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2):23-25.

[2]曾炜.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下高职教学团队建设[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1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