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0: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客家文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为当代中国生态伦理学的建构提供更多的理论资源客家作为汉民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拥有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文化的智慧和思想,如尊重自然的风水文化、顺应自然的建筑艺术和保护自然的村规民约等。以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范式,对客家生态伦理文化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与时俱进地传承其精华和积极因素,协调其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探索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新的道路,构建一种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可以为当代中国生态伦理学的建构提供更多的理论资源,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为客家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2012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所处的位置,正是赣南、闽西、粤北的三角地带,与客家聚居地基本重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以赣州为切入点,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深入挖掘客家传统生态伦理文化,为赣州提供生态保护与和谐发展同步进行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对于唤醒客家人的生态文明意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赣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建设美丽赣州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客家传统生态伦理文化研究的路径
客家传统生态伦理文化研究的路径主要包括民居建筑、梯田耕作、、文学艺术、禁忌制度、村规民约等。
(一)民居建筑客家村落的选址、布局、座向、道路、池塘、树木等基本都是根据"堪舆"理念建构的,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完美结合。尤其客家围屋作为客家人适应当地复杂地理环境的建筑产物,选址和建造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合乎生态的经验和原则,居所选址讲究地理生态性,结构布局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要求,房屋功能表征着政治伦理生态,凝聚着以生命为核心的生态美学意蕴。围龙屋的外形是“方与圆的有机结合体,方与圆寓意‘天圆地方’,整座屋宇即为一个小宇宙的象征,这便折射出客家人深谙‘天人合一’、人地和谐之道的文化风貌。”
(二)梯田耕作梯田耕作是客家人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客家人对山地环境长期感应的结果,切实防止了水土流失,促进了土壤养分的累积,成为传统山地农业生产中生产力和生产水平最高的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梯田耕作文化”,不仅是带有浓郁山区小农经济特色的文化体系,也是一个人地协调并具有美感功能的人工生态系统,系统内的森林、梯田、村落和小气候进行着一种复杂而有效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三)客家人有自然崇拜的传统。他们认为土地、房屋、水溪等都具有神性,称为“伯公”(土地神)。俗语说,“入山先问伯公”,“伯公唔开口,老虎唔敢食狗”。此外,家里有灶王,村里有社王等等。自然崇拜的神秘性深深地根植于客家群众的生态价值观中,有益于人们形成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尊重,在客观上限制了人类的一些破坏自然的行为,对生态保护的具有积极意义。
(四)文学艺术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是客家人对大自然的感悟。如比较有名的叠字山歌“山中山谷起山坡,山前山后山树多;山闻山田荫山水,山人山上唱山歌。”[3]P66体现了客家人亲近自然、歌唱自然和呵护自然的气质,传达着一种“天人舍一”的精神意蕴。客家的一些俗谚,如“山上树木光,好田会变荒”、“高山开荒,平地遭殃”等等,都是客家人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注重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真实写照。
(五)禁忌制度在客家地区,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常见枝繁叶茂的大树挂满了红布,周围插满了香烟火烛,被当作敬拜的对象,严禁砍伐。有些地方还忌讳对着树木撒尿或把自己的鲜血涂抹在树上,认为树木会因此成精,并残害这个人。尤其是小孩,更是不可造次。客家人的树木信仰文化中表现出的对树木生命力的羡慕和崇拜,实际上是寄托了健康茁壮成长和福寿延年的美好愿望。
闽西是一区位的名称,古指八闽最西端的州郡汀州; 今指福建最西边龙岩及三明两地市的部分辖区,主要包括上杭、永定、连城、武平、长汀、清流、宁化、明溪八县。闽西是福建省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通常与赣南、粤东、粤北并称。客家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内容丰富、五彩斑斓、极富特色。从体裁上看,大致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器乐、戏曲音乐、仪式音乐( 含宗教音乐) 。客家民歌是一种以客家语为创作、传唱载体,以客家民间生活及习俗为题材,在客家聚集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歌曲。客家民歌是汉族民歌的重要分支,在中国民歌体系中也占据重要位置。客家民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 民歌和人民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集体创作; 民歌结构简练、形象生动、风格突出。客家民歌的体裁分为山歌、小调及其劳动号子,它们蕴含着丰富的钢琴音乐创作元素。钢琴最难的表现技法之一就是延长音,通常我们常用延音踏板来辅助音的延长效果; 其最难的演奏技巧之一就是连奏,即一气呵成地演奏,特别是连续的和弦连奏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运用多样、创新、契合的钢琴创作技法来表现各类山歌、小调以及劳动号子并非易事。
一、闽西钢琴音乐创作与客家山歌的融合
客家山歌,在节奏上呈现自由平稳、前紧后松、多用切分节奏的特点; 在调式上呈现出多用徵调式和羽调式的特点; 在音程结构上,多采用纯四度、纯五度的特点。根据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和音乐风格,可将其分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矮腔山歌。
1. 高腔山歌
这类山歌,曲调高亢、嘹亮、奔放,旋律曲调音程以跳进为主,音域较宽,节拍多为散拍子,可用拖腔任意演唱,演唱常需要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这类山歌的代表作有赣南龙南村的《唱支山歌显威风》、广东新丰县山歌《你莫嫌我耕田郎》、粤东梅县的山歌《有好山歌溜等来》。此类山歌自由拖腔运用得较为普遍,在钢琴音乐创作的实践中可以运用震音、刮奏以及琶音等技法来表现。如在钢琴上表现类似山歌《唱支山歌显威风》开头啊,喂这种过山溜时,可采用低音和弦加震音伴随渐强刮奏的技法; 在钢琴上表现山歌中句尾下滑音的特殊语气时可以在高音区采用短小的下行刮奏,与延音踏板配合,表现高腔山歌中极富特色的句尾下滑音。
2. 平腔山歌
这类山歌曲调悠长,婉转如歌,节奏略显自由,前后倚音较多,曲调平稳,一般用真声演唱。在表现此类山歌时,由于其一般用真声来演唱的特点,需特别注意音区的选择,演奏音区应该以中音区为主。针对其曲调悠长的特点,可以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特点的节奏来表现,例如江西兴国山歌《打着山歌过横排》,全曲听来有一种悠闲自得的感觉,在钢琴实践时可以采用艺术歌曲《我的太阳》的伴奏音型哈巴涅拉节奏型。
3. 矮腔山歌
这类山歌曲调优美如歌,装饰音不多,音域也不宽,音程以级进为主,节奏大都比较规整,结构短小精干,常为一字一音,少见拖腔,多用真声演唱。从钢琴表现力和伴奏的角度上看,较前两种山歌,此类山歌在钢琴上实践起来较容易。例如《日头一出东方红》,曲调轻快流畅,节奏规整而匀称,基本呈现出一字一音的特点,在钢琴上实践时可以采用半分解或完全分解的伴奏音型。同时,还可以将半分解和完全分解这两种音型相互融合,使其通过钢琴音色既能展现出轻松活泼的情绪,又能使作品强弱有致,收放自如。二、闽西钢琴音乐创作与客家小调的融合客家小调大致可以分为吟唱调、谣曲和时调等几种类型。它们的曲调较为自然流畅,往往融叙事与抒情为一体,节奏较为规整、匀称。1. 吟唱调这类小调常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相连,具有明显的实用功能。根据其内容还可以分成儿歌、摇篮歌、叫卖调。此类小调不过分强调曲调线,类似于西洋歌剧中的宣叙调,常以朗诵为主,结构一般比较简短。从钢琴的表现技法和此类小调的民族民间特色来看,摇篮歌、叫卖调、吟诗调具有丰富的创作元素。例如江西赣南广昌县甘竹的《摇儿歌》十分有特色。从歌词上看,全曲只有一个衬词啊贯穿于全曲; 从曲调上看,全曲只由三个音宫、徵、羽构成,除最后一句回归到徵音以外,每个乐句均落在羽音上,这为钢琴音乐的创作提供一些创作空间: 短小精炼的音调能够为钢琴音乐创作提供音乐发展动机; 重复的乐句和音调为和声色彩的选择和运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若能根据和声的明暗色彩将母亲哄孩儿入睡的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不失为一首佳作。又如广东西河一带的叫卖调《阉鸡调》,极富闽西特色: 阉鸡本就是广东地区一大特色,曾有学者作题为《广东阉鸡养殖与消费情况调查分析》的学术论文。此曲原是由阉鸡师傅用三孔竹笛来吹奏的,曲谱开头两声标有自由延长记号,这在钢琴上实践时可以采用颤音的技法来模仿竹笛的奏法和音色。除开头外,曲谱上的每个音几乎都由单倚音或复倚音构成,意在模仿阉鸡的叫声,作品极富表现力,形象而生动,此特色在钢琴上实践时完全可以采用连续的小二度音程来模仿阉鸡的叫声极其音色,想必此作必将十分有趣。类似的还有一首闽西永定县的《王婆算鸡》,也是一首极为诙谐的小调,情节简单又有趣,表现手法也可与《阉鸡调》相似。
2. 谣曲
这类小调题材丰富,数量众多,分布较广。艺术性要比吟唱调成熟些,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谣曲从内容和性质来看,大致可以分为抒情小调、生活小调、诉苦小调、诙谐小调及其戏曲小调。其中,抒情小调最显闽西革命老区这一特色,其代表作有《送郎当》、《十二月革命歌》。赣南广昌县小调《送郎当》是一首抒情小调,也是一首革命历史民歌,曲调朴素优美,悠远绵长,在进行钢琴创作时,要处理好音乐与技巧的关系,致力于表现出妻子送丈夫当时内心复杂交错的情感内涵,这其间有对丈夫要离家去当的无奈和不舍,也有为丈夫能够保家卫国而产生的自豪和骄傲。
3. 时调
时调是流传久远,传唱范围广泛的小调。时调具有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特点,音乐形式较为完整成熟,常有乐器作伴奏。代表作有《瓜子仁》、《十唱虫歌》、《寡妇歌》、《挪番歌》、《卖杂货》、《交情歌》、《长工歌》、《补缸歌》、《十想妹》、《十二月摘茶》、《渔家乐》等。其中1952 年作曲家陈培勋根据其中的广东小调《卖杂货》创作了同名钢琴独奏曲,作品深受广大钢琴学者的喜爱,全曲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欢快流畅的旋律取材于同名广东小调的加花谱。抒情徐缓清新幽雅的中间部分,作者选用小调《梳妆台》写成,与前后两个部分既形成对比,又自然融洽。全曲很好地保持了广东小调的独特地方特色,又将主调、对位有机地运用在钢琴的演奏上,还能够充分发挥钢琴这一乐器的演奏效果,是一首很好的具有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广泛流传于全国的《凤阳花鼓》,在客家传唱也较为广泛,当这些小调传入客地后,产生了各种变体,如粤东兴宁县和闽西永定县均有《凤阳花鼓》辩变体,两首小调比较而言,从曲调上看,两者均基本保留了原曲安徽《凤阳花鼓》的音调,都以叙事为主。从节奏上看,前者在节奏方面更为平整,多以平稳的八分音符为主,后者则节奏长短有致,多混合运用连续十六分音符与平稳八分音符。从歌词和篇幅上看,后者的内容要更加充实有趣。在实践钢琴音乐创作时,可以将两首《凤阳花鼓》融合在一起,结合粤东地区和永定地区不同的发言语调和民风民俗创作,前者更适合采用半分解的伴奏音型,后者更适合采用诸如钢琴曲《牧童短笛》似的复调手法,更加能够将前者欢快热闹的情绪和后者分节叙事的特点表现出来。
三、闽西钢琴音乐创作与客家劳动号子的融合
以客家人主要聚居的闽、粤、赣等省区来说,大都居住在山区和丘陵,山川湖泊较多,主要河流有赣汇、汀江和韩江等,故这些地区的劳动号子与山林劳动、江河劳动和农事劳动密不可分。客家流传的劳动号子主要有伐木号子、木排号子、船工号子、工程号子,其中有一些号子与地方古文化古村落紧密结合在一起,为钢琴音乐的创作提供丰富的文化元素。
1. 伐木号子
由于客家人多居住山丘、丘陵地带,故山林较多,各地都有不尽相同的伐木号子,特别是江西省赣南上犹县的《五指峰劳动号子》。五指峰乡地处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西部,东接本县营前镇,北连赣州市崇义县,西靠湖南省桂东县,北连吉安市遂川县。因其境内有五座相依相连、状如五指的山峰而得名。五指峰乡国土面积240 平方公里,辖7 个行政村,8663 人,耕地面积5532 亩( 均为单季水稻) ,库区水域面积4600 余亩。山林面积32 万亩,其中竹林面积达7 万亩,是上犹县竹林面积最大的乡镇。有竹林加工企业37 家,企业以竹笋罐头、竹筷、竹香芯、竹地板、花岗岩、玉兰片、香菇、茶叶为主导产品。境内居民属客家民系,说客家话,客家文化浓郁。《五指峰劳动号子》由五个部分组成,它们是《砍木头号子》、《拉木号子》、《扛木号子》、《溜木号子》、《休息号子》,每部分之间具有较强的行为逻辑性,将伐木用叙事的方式一一表达出来。同时,由五部分组成的大型劳动号子在各地罕见,也成为《五指峰劳动号子》的一大特色,这为钢琴音乐的创作提供了许多方面的元素: 首先,在钢琴实践时,可以采用组曲或者套曲的体裁来完成,将其发展成更为完整和成熟的大型作品。其次,针对其标题五指峰,也可考虑在作品中穿模仿状如五指的曲式结构、旋律曲调,让人或隐或现地感受到五指峰的仙境。再次,《溜木号子》是钢琴创作中的好材料!溜木是人们在伐木结束以后运输木头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较扛木、抬木要智慧得多,但其产生的危险也大,当木头下溜时,由于速度快,需要5 - 9 人分守各段路,保证溜木通道安全和畅通,还需要一人作为指挥,大家协力配合。这正体现了客家人勤劳团结,智慧果敢的性格特点。若能把握好这几点,将此材料很好运用,一方面能够创作出极具民族地方特色的钢琴作品,一方面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远播客家文化。
2. 木排号子
客家地区山川河流多,在这种自然环境下,产生的水上作业主要有行船、放排。工人扎运木排,是极为繁重的体力劳动,故常以号子来协调动作。赣州市《东河木排号子》就是一首有名的号子,其号子分为老木头、倒面梁、开档、打点、调排和绞车七部分。赣南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适合竹木生长。从清朝末年到上世纪80 年代,赣南是全国十大林区之一,也是长江以南竹木重点产区,赣南竹木的产量是全省的三分之一,年产木材25 万至30 万立方米。当时竹木主要靠水运,赣江源头是赣南最大的竹木集散地。2013 年67 岁的退休老干部刘贤翰带领老排工对此曲又一次进行了排练和演出。作为历史悠久的全国十大林区之一赣南流传的《东河木排号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意义,这为钢琴音乐的创作提供了许多方面的元素:首先,在钢琴上实践时,可以充分运用钢琴音色模仿古琴、编钟等乐器的手法将时空定格于清朝年间,仿佛历史和那些勤劳的木排工人向我们款款走来,为整部作品奠定古老朦胧的色彩。其次,可以将此作品发展成长篇叙事曲,将中国古文化古城市里人们辛勤劳作的画面用以点带线的方式描绘出来。再次,《东河木排号子》的演唱方式丰富,有领唱、齐唱和合唱。因此在钢琴音乐创作中,可以更多地使用复调的手法进行创作,充分运用模仿复调、对比复调等手法表达出劳动人民彼此协作,团结一致,心连心,情相连的精神特质。
3. 船工号子
船工号子,它反映了过去交通运输的落后,在水上运输,主要交通工具为木船。通过船工们的艰辛劳动( 如撑船、拉纤、扯蓬等) 与自然界抗争。例如广东梅县松口镇就流传着一首有名的《松口行船号子》,全曲短小精悍,共8 小节,均以地方发言唉底底底底开头,上句一句简单的歌词竹篙落水背就赖展现了行船的道具竹篙;下句一句简单的老婆赖无思量涯用方言翻译过来大致意思为行船的工人让妻子不要为自己担心。在钢琴实践时,要把握好几个方面: 首先,此曲与当地方言结合紧密,曲调方面要处理好旋律运动的方向和方言唱腔之间的关系; 其次,《松口行船号子》在内容上既展现了行船的方法,又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在钢琴上实践时要把握好叙事性与抒情性的关系。另外,我们不难发现这首作品的情绪较其他的劳动号子更为积极乐观些,在进行钢琴创作时,更要突出客家人积极乐观、奋勇向前的精神品质。
【关键词】:客家民间美术;教育资源 ;教育观念
1、问题的提出
客家民间美术凝聚着客家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但随着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乘虚而入,导致人们对外来的一些文化津津乐道,对中国传统的客家民间文化却知之甚少。人们对于客家民间美术的态度和观点有歪曲和误解的倾向。许多人把客家民间美术当成是一种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点缀;当成是表现经济利益的幌子;当成是感念旧时生活的一个怀想目标。在很多人的心中,客家民间美术甚至只是一个文化概念。丰富多彩的客家民间美术有失落的迹象。
如何保护与传承客家民间美术是当前社会各界需要关心的事情,而最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教育。从学前期开始进行客家民间美术的教育,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现有的客家民间美术丰富繁杂,科学与迷信、先进与愚昧并存,幼儿园在进行客家民间美术教育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研究者通过对幼儿园客家民间美术教育的现状进行一系列的调查访问,分析当前幼儿园客家民间美术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为后期进行幼儿园客家民间美术教育活动奠定基础。
2、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为了解幼儿园客家民间美术教育开展的现状,研究者选择了赣州市的两所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幼儿园园长、一线教师、幼儿家长进行访谈,并观摩了幼儿园环境创设和幼儿教师客家民间美术教育活动,期望从中了解幼儿园客家民间美术教育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主要的研究方法有:
2.1文献法与调查研究法
研究者结合中国知网上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了解最新的相关领域中所呈现的幼儿园客家民间美术教育的现状。
走访赣南客家文物博物馆、赣县客家文化城等进行实地调研活动,实地考察拍摄赣南客家民间美术作品,收集整理客家民间美术活动,提炼出适合幼儿进行的客家民间美术活动。观摩有客家特色的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和幼儿教师客家民间美术教育活动。
2.2访谈法
课题组成员基于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资料,设计访谈提纲,深入各类型各层次幼儿园进行实地考察,并选择了两所有代表性的幼儿园园长、一线教师和幼儿家长进行深度的交流访谈,以了解他们对客家民间美术的认识情况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客家民间美术利用的实际现状,并对其进行反思与研究。
3、调查的结果
研究者通过对幼儿园园长、一线教师及幼儿家长对客家民间美术教育的观念与态度、内容、过程与方法等进行了深度的访谈与调研。接下来,研究者从以下维度分析幼儿园客家民间美术教育的现状。
3.1对幼儿园开展客家民间美术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的认识
通过访谈,研究者发现幼儿园园长和一线教师全部都认可开展幼儿园客家民间美术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意义。有的谈到“幼儿园开展客家民间美术教育活动可以丰富幼儿园美术教育资源,也有利于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有的谈到“开展客家民间美术教育活动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民族归属感,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审美感受与体验,有利于丰富幼儿的美术经验”等。
但许多一线教师也提到会因为时间与精力问题,不愿意花心思去进行实践与探索。“园长布置任务,我们照做就是。幼儿园老师的工作负担太重了,什么都要管,一堆的教学计划、教案、观察记录、教具的准备、环境的布置等事情太多,忙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它”。
另外,对家长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家长也认可开展幼儿园客家民间美术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意义,但多数家长对幼儿园客家民间美术教育的意义的认识更多的是一种直觉性的理解,并未深入到客家民间美术与人生、与生活的关系等更深层次的理解上。有的家长功利性的思想较重,比如有的家长说:“幼儿园学不学客家民间的美术,我们没有决定权,我们家长很被动,我们甚至根本不知道孩子在幼儿园学了什么。”
3.2对幼儿园开展客家民间美术教育的内容的认识
园长和老师都对客家民间美术教育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但不是很全面。多数教师对于剪纸、年画、服饰、编织、建筑等生活中很常见的了解较多,对于染纸、刺绣、泥塑等认识较少。
目前各幼儿园没有统一的教材,大多是幼儿园负责人选好教材,幼儿园老师按照指定的教材上课,而目前市面上的教材很少关于客家民间美术方面的内容,老师也懒得去自己另外选择内容,设计活动。除少数老师要上公开课或幼儿园有任务的情况下才会去进行客家民间美术教育活动。
许多一线老师提出“自己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有现成的客家民间美术的内容能直接拿来用就好了,不用自己去想上些什么和怎么上的问题,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是自己去设计幼儿园客家民间美术教育活动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教学活动方面如果是教材上有的就按教材上,如果没有的就不再自己去设计活动。”还有的老师说“其实我们老师自己都不太懂得客家民间美术,怎么去教孩子们呢?而且孩子经验有限,很多客家民间美术的内容孩子也不理解。”
有的家长认为“具体学什么美术内容不是我们家长该考虑的问题,那是老师的事情。只要能让孩子开阔眼界,多掌握知识,对孩子学习有利的都可以。”
3.3对幼儿园开展客家民间美术教育的过程与方法的认识
目前幼儿园开展客家民间美术活动一方面主要集中在环境创设上,许多幼儿园选择了一些客家民间美术的元素来装点幼儿园环境,但缺少幼儿实际动手的痕迹。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似乎成了老师的“专属工作”,不再是孩子与教师共同建构、共同成长的环境。
幼儿园开展客家民间美术活动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日常教育活动过程中。有的幼儿园里开展客家民间美术教育活动多数是幼儿园为了园本特色或为了节庆演出等功利性性色彩,而这些最后都需要成果的展示。成人的急功近利常常会等不及让孩子们自己去感受、思考、创作与表达,他们并不关心活动的过程,他们需要看到的是成果。这种舞台化、功利化现象严重破坏了幼儿进行客家民间美术活动的乐趣。
4、分析与建议
4.1厘清观念,明确幼儿园客家民间美术活动的目的
当前幼儿园客家民间美术教育活动不够重视,幼儿园教师、家长对客家民间美术活动的认识不够深入,教师的美术素养有限,缺乏客家民间美术教育指导经验,过于功利化的态度等。幼儿园要充分重视幼儿园客家民间美术活动,首先要从思想上端正对教师的观念。明确幼儿园进行客家民间美术活动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不是取得形式上的某种胜利。
4.2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客家民间美术教育内容
现有的客家民间美术丰富繁杂,科学与迷信、先进与愚昧并存,适合幼儿园客家民间美术的资源比较匮乏,开发利用不够到位;有些内容偏离了幼儿的生活,幼儿无法理解和接受。我们认为有必要分析、筛选、提炼、统整客家民间美术,选出符合幼儿年龄特征且让幼儿感兴趣的客家民间美术教育内容,将其与幼儿园的课程有机地整合,建立适合客家幼儿园的客家民间美术教育体系,更好地发挥客家民间美术的教育价值。
4.3争取幼儿家长的强有力支持
幼儿园客家民间美术教育不是幼儿园教师单方面的事情,家长作为学前儿童客家民间美术的重要一端,家长对幼儿园客家民间美术教育活动的观念对幼儿园客家民间美术教育活动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积极争取幼儿家长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玮.幼儿园民间美术欣赏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究[D].山东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6月
2.何淑媛.基于客家文化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5月
[论文关键词]客家民居门楼民俗与艺术文化特征
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等,围龙屋是其中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客家民居不但在外型上具有独特的“客”味,在具体的细节中也能突出地反映“客”的文化特征。门楼乃客家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蕴含着浓郁的“客家”文化底蕴。客家民居建筑的独特外形及其浓郁的客家文化特征早已受到了中外客家学研究者的重视,①然而,客家民居门楼却似乎被忽略,在对客家民居建筑的研究中几乎未作探讨。本文旨在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从客家民居门楼的设置及其装饰艺术,揭示其设计中的民俗与文化内涵。
一、客家门楼的类型及影响门楼安置的因素
门楼是一栋大型建筑物的最主要甚至是整栋建筑物的通道口,是人和物进出的主要通道。客家民居的门楼通常包括大门、侧门、斗门三大类。大门是整个民居的中心,其位置与造型、装饰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温等功能,还具有风水、象征功能。围龙屋、五凤楼、土楼等所有的客家民居都必有大门。门的造型和色彩对客家民居的整体装饰效果影响很大,因此,一般都将其纳入建筑总设计的重中之重。围龙屋的大门两旁,设方形石座,有的设石狮。大门进去则是下厅,过天井之后则是上厅。
侧门是围龙屋、五凤楼等府第式客家民居特有的门类,是堂屋两侧横屋的外大门,呈对称在大门两边。小的民居有一对,大的民居有三对,根据两边的横屋排数而定。
有些客家民居正大门前有禾坪,其周围有高高的墙,在墙的两端各开一个大门,叫“斗门”。门楼的功能有如现代住宅小区的出口和保卫室。客家民居通过房屋的外墙和围墙把整座民居、门坪、池塘等围成相对独立、而紧骤的一个区域。一般来说,整座民居里居住的都是叔伯、妯哩等近亲,传统的近亲意识比较浓郁。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因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带有鲜明的、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文化。客家民居门楼的安置与客家人的生活与生产以及具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环境息息相关,也与客家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心理有关,贯穿着独特的理念。
1.百年开基观念
在客家人看来,客家民居的修建将是百年立基的开始,而客家门楼的安置则是整个建筑中的关键事项,甚至被认定将影响整个家族未来发展是否兴盛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它的朝向、它的安置时刻、它的大小规格甚至于它细微局部的装饰如色调设计等,所有这些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性。
敬祖是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的一个核心。客家人的敬祖思想表现得更显著更强烈,他们对祖宗的崇敬在客家民居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不管是土楼、五凤楼,还是围龙屋,祖堂总是处在中轴线上,是整座民居的中心,祖堂正对大门人口,开间比环周的房间显著加宽,一进民居大门,一眼就能看见它显要突出的地位。
2.家族、宗族观念的影响
客家人有着强烈的家族聚居观念。客家地处山岭重叠的山区,往往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其间溪流密布,山水之间大小不一的盆地便成为客家先民南迁时~村一族聚居的好地方。光绪《嘉应州志》说:粤东“无平原广陌,其田多在山谷间,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涝。”严酷的生存环境也往往要求他们共同开发耕作。为适应当时当地的环境,客家人的民居建筑也形成了典型的集群居住特征,通廊式方楼、圆楼突出地显示出了家族宗族的群体性。居于中心的祖祠显示着宗族的尊严,而防盗、防火、饲养、加工储藏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在一起,血缘近亲聚居在一个屋顶之下,连为一体,达到在生活和生产中互助合作的目的。这种建筑形式显然有利于家族宗族的安居乐业和兴旺发达。而所有这些观念则都使整个建筑处于一个宏观的整之中,使门楼往往成为整个建筑的核心出口,维系着整个家族的大统一。
3.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影响
客家生活除去出外谋生的外,留下者多以农业为主,因此,农业生活对房屋布置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为了从事农业生产方便及就近看守农作物,住宅常常建于所垦种的田野中,造成住宅各个分散,并不紧密排列的布局。为了要解决农务上打谷、晒谷、扬谷及其它杂粮整理的需要,一般住宅大门外就都有禾坪的设置。再外筑围墙、池塘和斗门,使之显得相对独立与安全。
4.门楼突出的防护功能
客家民居的外墙很厚,围龙屋除中间大门及横屋前端的小门外,很少再设其他门户出入。土围楼就只有一个大门出入。整座民居窗户开得少而且狭小,具有特别强的防御性。一方面则是因为客家人所有的“家当”都集中在楼内,必须给予很好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对“敌人”或者“外人”的防范。客家住宅大都建于平地山坡交界的地方,前置禾坪、后设堂楼、左右夹峙横屋以及“围龙”、炮楼、枪眼,既可以护卫自己,又可以居高临下,击退敌人。为了避免敌人的侵入,所有民居在房屋内部的门却开得极多窗也很大,可以畅行无阻。这既使敌人难于攻入,而自己却能迅速调配力量。此外,春房、磨房、鸡舍、猪圈、牛栏、柴房、谷仓、水井等设于宅内,在必要时可作为老弱妇孺及贵重财物的避难场所。
5.地理环境和风水观念
客家民居非常注重地理环境,包含龙脉(山神地理走势)风水等,特别是其中的风水观念,门楼则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客家先民热衷于祈求自己住宅的安全与族人的平安。汉族本来就有信赖风水先生的习俗,而客家人显得尤为热心。所谓风水,是以相看墓地、家宅的防卫和形状来判断凶吉的迷信;所谓风水先生就是鉴定风水的人。迷信风水与客家住宅的兴建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讲究风水,必须慎重地观测研究其来龙去脉,选择优良的位置。因此往往找到的位置不一定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而必须以高价购买,所以对客家人来讲,要盖房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不但是选择地形注重风水,就是选择吉日良辰兴工,又必须与全家的出生时辰相配合房子的高矮大小式样,除财力因素外,基地的高低房屋的方向及建筑的结构都决定于“地理风水”的要求。因此,尽管同在一个地方,有些是圆楼,有些是方楼,主要是依靠风水先生鉴定的结果而修筑的根据古老的传说,面向正南,可以人丁兴旺,所以建筑大都采取朝南的方向。但在客家山区民居的方向依山形而定的多,理想的座北朝南并不多见。因而有些在地理环境上不能向南的,也都尽可能使大门单独朝向南方,使一些住宅出现大门与住宅本身方向不一致。此外,受门前有水可以“聚积财富”、“有财有势”的观念的影响,如果建筑附近有河的,大门都面向河流上游,以示财势源源而来。没有河流的,则在禾坪前面砌筑鱼塘来象征它,希望取得吉利的兆头。当然,造夯土墙需大量的泥土,挖塘的泥土起到重要作用。
二、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社会文化与审美特征
建筑装饰是附加于建筑构件上的一种艺术处理,如柱梁的雕饰、屋面脊饰、外檐装饰,大门入口装饰等。其艺术特征是充分利用材料的质感和工艺特点进行艺术加工,恰当地选择我国传统的绘画、雕刻、书法、色彩、图案等多种艺术特点,相互结合,灵活应用,从而达到建筑风格和美感的协调和统一在客家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所有这些装饰的目的除了美化建筑物外,也有着严肃的心理和文化意义,尽管它们在生活中不一定会影响建筑本身的实用价值。
1.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一般社会意义
在我国传统封建等级社会中,民居建筑的装饰是显示户主地位和财富的标志。据史料记载,民宅使用装饰装修的制度规定极严。宋制规定“非官室寺观,毋得彩画棱宇及朱黑漆梁柱窗雕。”明制规定,“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装饰”。直到清代,有关民居建筑装饰的制度限制才被放宽,南北各地民宅装饰有了很大发展,不但在木材上施以雕饰,而且充分运用了传统的石雕、砖雕等优秀工艺,各地各民族结合和发挥各地区的传统技艺和特点,创造了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装饰。
在客家民居的门楼装饰中,也深刻地体现表现门第贫富贵贱观念。门楼装饰中的各种木雕、石雕绘画装饰,其目的是把装饰部位显示出来为人们观赏,也是表现门第贫富贵贱的一个重要部位,故户主都不惜花费资财,从用料、式样、题材到色彩、装饰等各方面,竭其能力而为之。有些在海外的客家华侨不惜花重金从海外运来材料,耗时多年建一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主大门是客家礼仪、礼俗的重要场所和必经之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地说,客家礼仪活动,如敬祖、嫁娶、做寿、乔迁、回乡等都首先要进大门。而平时则无所谓大门侧门,只要方便即可。因此,大门的装饰大都尽可能用木雕、石雕装饰梁柱,图画装饰墙面。这足以说明大门的地位以及风俗特点。
2.客家民居门楼装饰与表达祈望心理的文化特征
现存的较完整的传统客家民居主要是清中期和清晚期时的建筑,典型的如粤东大埔县黄塘乡张弼士故居“光禄第”、大埔百侯的“通尔第”、黄砂乡的“进士第”、梅县松口铜琶村谢姓“荣禄第”等。这些建筑外型堂皇美观,布局严谨,多采用我国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且其用料讲究,多采用三合土或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美。清晚期,客家华侨将传统的客家房屋结构结合西洋的建筑艺术,在故乡修建了一些中西混合式民居,典型的有梅县白宫的“联芳楼”、程江乡的“万秋楼”等,其外观上吸收了西洋的艺术装饰,内部则仍然是道地的客家民居传统结构。
从现存完整的客家民居看,门楼装饰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意匠特征。它的表现充分运用了我国传统的象征寓意和祈望的手法,将客家人的哲理、伦理等思想和审美意识结合起来。门楼装饰的象征性,通常是形声或形象来表达。如用狮、麒麟表示吉祥、瑞庆、权势,牡丹有富贵之意义,用莲花托大斗(斗与升同形),斗中置三层,意为连升三级等。这些图案花纹大多反映了客家民众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欣赏趣味,美学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等。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门楼的楹联、匾额是极有特色的建筑装饰,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这个传统随着客家人的南迁也带进了坐落在偏僻山区的民居中,并生根发展。门楼上首先是楼名。在客家民居中,几乎每一座楼都要取一个楼名。楼名大多用吉祥文字组合,讨吉利祥和的兆头如梅州梁姓人的承德楼、梅县桥溪的继善楼、大埔百侯的通尔第等。其次是楹联,很多以楼名作藏头嵌字联,作为大门的对联,进一步阐明涵义、催人奋进构成传统族训的核心。如大埔的方形石楼泰安楼泰然一室,安住层楼;怀永第:怀远于德,永享其隆维新楼:维系循良世泽,新绳教友家风;等等。客家民居内各户房门都张贴对联,可以说是有门必有对联。客家门楼的对联往往是无声的教诲,它对恪守封建伦理与家族规范持续不断地起着灌输、训诫、警策的作用,教育子孙后代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奋斗、如何成才,从而形成客家民居内部独特的文化氛围,体现了客家人的价值观念与审美理想,是客家人重教思想在民居建筑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表现。
此外,客家人在新屋建成,进住之前要“出煞”是为着净宅而进行的赶鬼驱邪仪式。新迁的第一日,当日凌晨,正厅放大桌一张,桌上有白米一斗,干谷二斗,泥刀、油尺、墨斗、大红包等。厅堂正中放八仙桌数张,摆到大门前,桌上用白棉布数丈,直铺到门口,风水先生头裹红巾,身穿素衣,左手抓雄鸡,右手握七星宝剑,口中念咒,把鸡杀死,鸡血洒在白布上,直出大门,把鸡丢在大门外,泥水匠、木匠用红木棒大力打布,齐出大门,随即鸣炮、打锣鼓,大闹助威送出大门。“出煞”完毕后,早上吉时进新屋,进屋时,请本族有名望有多子多孙的老人夫妇“开大门”,男左女右,站于大门,等待外面祭门神完毕,由老夫妇开门,开门时,说吉利话:“左开门,财丁来”“右开门,富贵来”。合说:“财丁富贵一齐来”。主家即掌灯入门,家具随进。此俗,如今的客家乡村依然流行着。新迁时,大门的装点最隆重,一般要贴乔迁对联,在大门上方还要挂大块红布,以镇凶避邪。
3.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审美情趣
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使门楼建筑物美观悦目,并不是随意使用装饰就能表达出来的。因而也是客家民居外观装饰最重点部位,无论在装饰题材,用料工艺、色彩,甚至尺度处理上都是最突出和隆重的。客家民居门楼外观属比较庄重朴实的屋檐式。较富裕的住家常对大门两侧墙面进行装饰,墙裙、墙基、门楣用麻石雕饰。檐下梁枋用木雕,木雕装饰结合实用功能在建筑构件上进行装饰,增加了建筑的精巧与美观,大门上方的梁柱木雕通常采用通雕或空雕法,外观表现简朴粗犷,适合于远视。门屏等雕饰则用浅浮雕、工艺精致,适合于近观。门楼装饰中的收口部位,通常进行雕饰处理,既藏拙又美观。如大门梁架的桃尖粮头,有的地方称为楚尾或倒吊莲花。
因为客家民居很少大面积使用鲜艳耀眼的色彩,而多以白、灰或以材料原色为主,因而在门楼装饰的色彩处理上,常以较为鲜艳的色彩进行重点装饰。如红、黑、金、
总之,客家门楼在客家建筑中是如此之重要,甚至已经成为决定客家民居的最基本因素,它寄托着客家人对未来的憧憬,也成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之源。比如,全家人的生活似乎都受到门楼朝向的指引。因此,当客家人建新房时,总爱去找风水先生,寻求的最佳朝向。当觉得家里人不太顺畅时也往往会归咎于门楼朝向。直到今天,客家农村地区,甚至在非常现代化的城市中间的高级公寓中都常常可以看到经过特别“纠偏”的门户朝向。客家门楼特殊的建筑过程、客家门楼的特殊组成及其上面的一些装饰都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如,门外的狮子具有特殊的镇邪作用,门上的一些绘画亦有着同样的意义。显然,客家门楼浓缩了客家文化特色,深刻地反映了客家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或许,所有这些皆可称之为客家人的“门楼心态”,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丘权政.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
[4]房学嘉等.客家文化导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
【关键词】 客家童谣;客家谚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1
客家童谣谚语,是以客家话为母语创作的童谣谚语,是客家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客家地区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道德情趣等客家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渐渐消失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学者,我觉得很有必要将童谣谚语这些脍炙人口的语言文化传承下来,尤其是将其巧妙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从小培养学生对家乡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达到保护客家传统文化的目的。
1、客家童谣谚语的类型特点
客家人是由于战乱从中原南迁的汉民族民系,他们继承了汉民族语言文化传统,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从而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客家童谣谚语。客家童谣依其教育目的不同,可以分为教诲童谣如《月光光》;绕口令童谣如《鼓与虎》;游戏童谣如《羊子咩咩》等。客家谚语亦可分为三大类型:(1)做人谋事谚语,主要是劝学、德行、交际、谋事等。如“食唔穷,着唔穷,唔晓打算一世穷”、“莫学灯笼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子弟不读书,好比瞎眼珠”等。(2)婚姻家庭谚语,主要是反映婚姻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解决办法。如“在家千日好,出门三朝难”、“父慈子孝家和丹,贤妻良母化气膏,兄宽弟忍消毒丸,妯娌和睦顺气散”、“老人莫跌,一跌两节”。(3)耕耘气象谚语,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燕子低飞有天雨,高飞天晴朗”、“火烟唔出屋,有天雨”、“早稻日头黄水,晚稻秋淋夜雨”等[1]。
客家童谣谚语短小易记、通俗易懂、句式整齐、琅琅上口,善于运用比兴、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它真实地记录了客家人的喜怒哀乐,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习俗以及吃苦耐劳、崇文尚教等优良品质,非常适合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本土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2、客家童谣谚语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
2.1有利于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致
客家童谣谚语是客家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和经验总结,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趣味性,对于一直生活在客家话语境中的学生来说,用本土客家方言进行教学,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许多童谣谚语是学生从小耳熟能详的,将其引用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引起学生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譬如在语文课中,老师要教导学生不要贪图小便宜,顺手牵羊,就可以用“还细偷针,大哩偷金”这句谚语;譬如教导学生学习要抓住重点,就可以用“打蛇打在七寸上,庄稼种在节气上”这种生活化的谚语。
2.2有利于化解知识难点,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汉字博大精深,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童谣谚语,可以将复杂的知识要点简单化,变得通俗易懂。比如在教生字时,老师可以引用“有边读边,没边读角”的谚语,意思是在遇到不懂的字时,可以先看看偏旁,念半边。再如查字典,老师也可以编童谣让学生很快掌握学习查字典的方法,如“知读音,查音序,第一字母找音序;查部首,要看清,上下左右和内外,偏旁部首找不到,不妨试试起笔找;偏房起笔找不到,难检字中去寻找”,简单易学的歌谣,把查字典方法贯穿起来,学生轻轻松松就学会了查字[2]。再如认字,如“攀”,笔画比较多,教师就可以用“两木两叉叉,大人手底下”这句话帮助学生快速地记住“攀”字的结构组成。
2.3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客家童谣谚语反映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展现了许多活生生的乡村田园景象、农民劳作的画面、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等内容。如客家地区流传广泛的《月光光》:“月光光,好种姜;姜必目,好种竹;竹开花,好种瓜;瓜会大,摘来卖。卖到三吊钱,拿来学打棉;棉线断,学打砖;砖断节,学打铁;铁生鲁,学杀猪;猪会走,学杀狗;狗会咬,学杀鸟;鸟会飞,飞到哪里,飞到榕树下,捡到一个烂冬瓜。拿转去,食唔下,一泻泻到满厅下。”这首童谣不仅告诉我们蔬菜的种植时节,也告诉我们凡事不能半途而废,不然最终一事无成。
客家童谣谚语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当下语文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增添了许多乡土文化气息,比起一些空洞陌生的课文内容而言,客家童谣谚语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再现,可以激发学生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关注,写出来的作文也会更加生活化、本土化,而不是华丽辞藻、排比叠加的空洞作文。
3、如何将客家童谣谚语与语文教学相结合
3.1在课堂教学中朗诵童谣谚语,增强学生语感
学习语文,如同学习英语一样,语感很重要,童谣谚语语句比较工整,对仗押韵,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穿一些童谣谚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尤其是绕口令童谣,可以帮助学生纠正汉字读音。譬如“今天星期四,我们去考试,考了四十四,回家看电视,看到少林寺,把你打成西红柿,不关我的事”,可以帮助学生分清“s”和“sh”的读音,纠正平舌音和卷舌音的读法,从而增强学生语感。
3.2将课文知识重点难点变成童谣,丰富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童谣谚语短小易记的特点,将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知识难点和重点编成童谣,方便学生记忆。例如独体字“也”,虽然简单,但是容易忘记,教师就可以编一首童谣“左边有水可养鱼,左边有土种庄稼,左边有女结伴行,左边有人你我他”,将池、地、她、他和“也”字串联起来,帮助学生系列地复习字的结构,从而化难为易。再如,教师也可以将课文中的古诗词谱成歌谣,通过歌唱的方式将古诗词融进歌词里,让学生边学边娱乐,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增强对语文学习的信心。
3.3举办客家童谣谚语创作比赛,培养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传承中国的语言文化,客家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把童谣谚语作为乡土文化融进语文教学,是对于传承客家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客家童谣谚语创作比赛,通过搜集客家童谣谚语、举行朗诵比赛、童谣谚语创作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所听到的童谣谚语,记录并进行积累,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启发学生的文学创作思维。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巧用客家童谣谚语,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是结合本土文化的一种有益尝试,可以进行创新,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邓培青.客家谚语选编[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
关键词:社会文化;客家习俗;征地拆迁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183-03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文化与社会的结构独立于行动者并引导着其行动,然而他们也创造着选择,创造着可能性,并为富有创造性的行动与新颖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现象提供方法[1]。征地拆迁行为的发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影响。广东省惠州市是客家人聚集的地区,在其全部常住人口中,2/3左右是客家人,乡村地区更全部都是客家人。最近几年,在这样一个经济较为发达但客家文化浓厚的地区,发生了大量的征地拆迁行为。这些征地拆迁行为,由于其在特定的客家文化场域中,因而呈现出明显的不同。本文以客家人作为调查对象,研究和探讨客家文化与征地拆迁之关联,旨在为征地拆迁问题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进而不断丰富征地拆迁问题研究。
一、征地拆迁的基本含义及其主要特征
征地拆迁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古今中外所有类型的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征地拆迁,只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其具体的表现和特征有所不同。中国的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是包括征用土地、拆迁房屋和其他构筑物以及相关安置的工作,是征地、拆迁与安置的简称。所谓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是指国家因公共交通道路建设需要,经依法批准将集体所有的土地征为国有后,对原有集体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强制拆迁并给予补偿、安置的行为[2]。又称为“征收、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
征地拆迁与城市房屋拆迁相比较,无论是土地的性质、土地性质的改变、拆迁的法律依据、主管部门和当事人的关系均不同,具有以下比较特征。首先,从拆迁的法律依据来看,征地拆迁是集体土地征用中的房屋拆迁,适用的是《土地管理法》有关征地补偿安置的规定。它所含的补偿不仅只有房屋拆迁的补偿,还有其他地上附着物以及青苗的补偿。《土地管理法》第47条和《征用土地公告办法》第8条为此作了相应规定。而城市房屋拆迁是国有土地地上建筑物的拆迁,是指因城市建设项目的需要,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的拆迁单位(拆迁人)与被拆迁房屋的所有人(被拆迁人)订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按照协议实施房屋拆迁的行为,适用的是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规定[3]。其次,从拆迁的主管部门来看,征地拆迁是一种以行政性质为主导的拆迁行为,是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的,其当事人的关系以行政关系为主,以民事关系为辅;而城市房屋拆迁更多的是一种民事行为,是由城市房屋主管部门负责实施的,其当事人的关系则是以民事关系为主,行政关系为辅。最后,从拆迁的土地性质来看,征地拆迁所征用的土地性质属于集体土地,要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相关协议,是将农民集体所有制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而城市房屋拆迁所征用的土地性质属于国有土地,只与被拆迁房屋的所有人签订相关协议,而不改变土地性质,原来是国有土地,征用后仍然为国有土地。并且城市房屋拆迁的被拆迁人只是改变了居住地,而对其生产资料并末剥夺。而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则是对农民生产资料的剥夺,失地的农民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征地拆迁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事业的公益性。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是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实施的行为,是一项公益性、服务性的事业。这就决定了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的公益性特征。二是主体的行政性。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是政府的单方面行为,是政府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实施的行为,是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的权限而实施的行为,是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具有主体的行政性。三是行为的强制性。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是以公权力为背景来实施和推进的,这是因为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事业的公益性和主体的行政性所决定的,这也就决定了征地拆迁行为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四是利益的多元性。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是政府、业主和住房三方利益的博弈,作为政府为了保证公共利益,它有追求绩效的利益诉求,行使着公权力;作为业主为了提高效益,它有降低成本的利益诉求,行使着投资权;作为住房为了今后生存,它有补偿最佳的利益诉求,行使着签字权。还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中介组织的利益诉求。所有这些利益诉求与各种权力相互纠结在一起,使得征地拆迁成为“天下第一难事”。五是覆盖的广泛性。交通道路建设周期长、跨度大、涉及面广,既有企事业单位,又有农村和军队;既有改革开放好的地区,也有贫穷落后的地区;既有村风民俗朴实的村落,也有村风民俗粗暴的乡村;既有平坦肥沃的农田,也有荒无人烟的山岗,还有果林、渔场、宗祠等等。这种覆盖的广泛性,使得征地补偿安置情况复杂、案例多样、个案鲜明,必须广泛调查研究工作,慎审对待和处理好每个情况、每个案例、每个个案,确保征地拆迁平稳顺利进行。
二、客家风俗的表现形式及其核心内容
风俗则是某一地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沿袭下来的各种风尚、习俗的总和。它们是相延久积而形成的喜好、习惯和禁忌等,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是过去事物的积淀,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4]。而客家作为一支独特的民系,其风俗也更成为客家人区别于其他人群的独特特征,这种独特的风俗塑造着客家人独特的精神心理,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其具体表现形式及其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客家人的风水观念。客家人的风水观念与客家围屋是紧密相连的。围屋是粤东客家地区的标志性居住建筑,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干兰式”建筑及云南的“一颗印”并列成为中国的标志性建筑。而围屋所蕴涵的最重要的文化含义就是风水观念。客家人认为,屋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家族的兴衰成败,为此,他们为了寻找到一块风水宝地不遗余力。同时,由于客家人大都住在山区,所以动土盖屋对山形山势非常重视,客家围屋大多依山而建,其理想的空间模式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但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大风水”可能并不尽如人意,所以人们要在室内的“小风水”上做相应的补充。首先,他们要求围屋的中轴线,一定要与地灵之脉气相一致,从而使围屋在内在精神上与屋外的“大自然”、“大风水”相贯通。其次,围屋的前面大多要配置一个半月形的水塘,一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二来调节局部气温,发生火灾的时候还可以方便救火,更重要的一个功能是风水的含义。再次,围屋的“化胎”,寓意宗族生育聚气、化育万物。最后,围屋前面的禾坪,是族人进行各种活动娱乐的场所,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们晾晒谷物的地方。除了这样的实用功能,禾坪在风水上的重要含义就是聚集人气。
2.客家人的祖先崇拜观念。崇拜祖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客家人的祖先崇拜主要体现他们的祠堂上。每个客家宗族都建有祠堂。这些祠堂最大的特点是“家祠合一”。祠堂是客家人宗族的中心与象征,地位非常重要,它在宗族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不可替代的,客家建筑中最为高大、最为宽敞、采光最好、最肃静的地方就是客家祠堂。祠堂作为祖先灵魂的栖息之所,也被称为“祖屋”或“祖堂”,许多家族为了建造祠堂都不遗余力。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崇林世居这个祠堂,它是由叶文昭在清嘉庆三年(1798年)创建的,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历经风雨有些已经剥落,但是从尚存的图案中仍然可以依稀看到当年的辉煌。祠堂内还有众多的工艺品,比如款式各异的石础、门墩,简练古朴的木雕几何纹饰槛窗,构图明快的砖雕窗,喜鹊卷草形的斗拱,各式山水壁画及图式等,无不向人们展示着祠堂的辉煌以及人们对祠堂的重视。
3.客家人的自然崇拜观念。客家人迁移广东地区始于唐代,唐代之前,广东地区人烟稀少,处处荒凉,一直到宋代仍是大山长谷,荒翳险阻。这样一种自然环境对于客家先民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他们远离中原战火,却面临着新的生存劣境。要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和发展,除了需要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的精神外,人们还需要寻求心灵或精神上的慰藉,于是便唯有托附神灵,寄望神灵的庇佑,祈求众神普渡一切困厄、危难。因此,土地、树木、石头等都成为客家人崇拜的对象,他们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即使到现今,行走在客家地区的大街小巷,仍然可以看到无处不在的伯公庙、神树、神石,就连很少有人走的桥洞下面也会天天燃着香,偶尔也会看到路过的人进行叩拜。
4.客家人的恋土重迁情结。客家先民原生活在中原地区,然而由于中原战乱,他们迫不得已辗转几千余里来到这“人烟稀少,林菁茂密,野象横行,鳄鱼肆虐,瘴气熏人”的粤东之地。这里没有北方那样广袤可耕的良田熟地和灌溉系统,居住在这里的原住居民古越族及其后裔畲瑶等少数民族还过着洞居和“刀耕火耘”的原始生活。因此,客家先民来到这里以后,一切必须从头做起,他们只能依靠祖辈所赖以维系生存的基本手段,向荒山要土地,要衣食住行!于是,一代一代客家人披荆斩棘,历尽艰苦,开垦出一块块土地,建起一座座家园。以农耕为基本生存和生活方式的汉族传统,历尽艰苦的开垦过程,以及“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现实环境,使客家人极为爱惜土地,他们把土地看做神,亲切的称之为“伯公”,把土地神列入叔伯的辈分,使之与祖宗以兄弟相称,以表达他们对这一方土地的深深热爱。虽然到了粤东以后,他们中的部分人又为了谋生而远涉重洋。但是他们骨子里仍然保持了中原汉族恋土重迁的情结,不是迫不得已,绝不愿意背井离乡。
三、客家风俗在征地拆迁中作用与影响
客家风俗作为整个区域人们生存背景的社会文化风俗,对生活在这其中的人们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是非观、审美观、善恶观等,使生活在这其中的人们在认识、分析、处理问题有着独特的观念。在征地拆迁过程中,这种独特的客家风俗文化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作为一种生活的底色而作用于人们的心理感情。
1.客家人的风水观念影响着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某高速公路建设时其道路建设正好直冲某村的一户人家的房屋,屋主人认为这是大不吉,所以天天去施工现场阻工,使施工方根本无法进行正常施工。这样的阻工也并不是完全的无理取闹。因为,在传统的风水学里有一个原则是“喜回旋而忌直冲”。也就是说房屋的大门不能正对着大路。如果那样则大路越长,车辆越多,房子的灾祸也就越大。因此,对居住在房屋里面的人是相当不吉利的。这对笃信风水观念的客家地区而言,人们忌讳这种直冲的道路对住宅的影响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还有“风水塘”问题,某镇一户人家的水塘需要被征用,由于客家人笃信风水,水塘主人坚决不同意。他认为,高速公路的施工严重冲撞了自己的风水,给自己的财运带来非常大的破坏。所以坚决不同意施工方在此施工,由此致使施工方无法施工,大量的工作人员窝工、机械设备停用,项目建筑公司每天都要损耗几十万元。高速公路指挥部、县镇领导多次与其进行协商都无法取得一致的结果。
2.客家人的祖先崇拜观念影响着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在很多客家人看来,征地拆迁他们的宗祠,是不可接受的事情。例如,某高速公路的建设就因很多地段的征地拆迁涉及坟墓和宗祠的搬迁,而频频遭遇阻工,致使施工方无法施工、大量的工作人员窝工、机械设备停用的情况。虽然某地方政府颁布了政令,规定了对坟墓的搬迁补偿,但是这些远远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政府在项目建设的规划中虽然考虑到了当地客家人的丧葬习俗和祖先崇拜观念,但是单单的金钱补偿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而应该更多地从文化、情感和心理方面考虑人们的需要。这样的状况并不是个案,而是普遍存在于每一项的征地拆迁项目过程中。这不仅给公路沿线的居民造成了很多不便,也使施工方和项目公司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某地道路建设恰好需要搬迁一座宗祠。虽然在相关部门的积极沟通下,其家族同意搬迁,但是却提出一定要先选好新建宗祠的地址,在未选好地址之前不能动工。然而,在客家文化中,祠堂选址非常讲究,要找到一块合适的风水宝地是多么艰难,为此需要付出多少时间、精力和人力。这也就大大地影响了工期,给道路施工带来很大的影响。
3.客家人的自然崇拜观念影响着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土地作为客家人最基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这“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丘陵地区,土地就是生命的保障,就是神。所以客家人非常崇拜土地,把他亲切的称为“伯公”。客家人不仅崇拜土地,还往往崇拜一些独特的树木和石头,把这些树木和石头称为“神树”、“神石”。而一项高速公路建设动辄征地拆迁几千亩,不可避免的需要拆迁人们看做是神灵的“伯公庙”或者“神树”、“神石”。某地修建高速公路正好要拆除一处“伯公”小庙。而当地的客家人对“伯公”有着很深的感情,日日上茶供香,稼穑、动土、出行或者有什么困难矛盾,都要到伯公面前祷告,请求伯公帮忙保佑。特别是设在水口的伯公庙,意义就更加重要。因而,村民对此拆除严重不满,这样也就导致工程无法施工,工期延误,这也是当地该高速公路工期推迟了两年才建成通车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这也是其他的征地拆迁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
4.客家人的恋土重迁情结影响着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客家民系是由于迁移而在中华民族内部形成的一个独特的民系。无论怎样漂泊,他们骨子里仍然保持了中原汉族恋土重迁的情结,不是迫不得已,绝不愿意背井离乡。即使因为生存压力而远离故土的人们,也时刻眷恋着生养自己的这方热土,一有机会就会回来看看。而大型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时则会征用整个村庄的土地,村民们需要全体搬迁。这就导致客家人的恋土重迁情结与征地拆迁的矛盾,成为所有的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如某地建设一条高速公路,整个项目估算总投资约为48.2亿元,计划2012年建成通车。而这条高速公路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征用一个村的地,整个村庄要全部进行搬迁。然而这个村庄的村民都不愿意,为此全村人,到当地政府去上访,希望各级政府和上级有关主管部门能够体恤他们的感情和心意。致使施工队无法进村施工,工程无法进展。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这也是造成交通道路建设征地拆迁困难的一个较大的因素。虽然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衡量出它的价值,并用相应的金钱去补偿,但是有些时候,金钱并不能弥补所有,尤其是人们的心理感情。
参考文献:
[1][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7版[M].邱泽奇,张茂元,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7.
[2]邓焕彬,朱建斌.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管理实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1.
一、狠抓落实,加强监管,开足开齐开好综合实践课程。
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因此,我们学校要求教师先培训后上岗,组织教师学习了《综合实践指导纲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参考书》等培训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上好每一节综合实践课。本学期,我科组将及时了解各年级上课情况,并在期末进行了统一考核,各班成绩优良,效果明显。
二、大胆尝试,凸显特色,成功举办东莞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观摩课。
为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及时总结和推广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经验,推动课程的有效化和常态化实施,促进我市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持续、健康发展,4月22日上午东莞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观摩研讨会在我校如期举行。各镇(街)辅导员和全市200多位教师参加了此次观摩研讨会。
观摩研讨会上,樟木头镇实验小学巫荫强校长做了《因地制宜,拓展外延,深化内涵,更好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发言。主要从1、因地制宜,大力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2、开放活动空间,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外延。3、整合课程资源,深化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4、学用并举,凸显特色,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等四个方面对我校常规化,有效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作了具体的阐述。接着展示了两节观摩课例,柯雪冰老师执教了一节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选题课》,蔡叶萍、蔡华瑜和黄建军三位教师共同推出了一节《我是客家小主人》过程指导课。两节课例课型新颖,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迈出了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新课型的第一步,获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我们所展示了两堂课,从《好习惯》入手,开发了《我是客家小主人》的案例,积极整合课程资源。依托校本特色活动来深化综合实践活动内涵,使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有血有肉、结构清晰,又使学校特色活动更有深度和广度,可谓“鱼和熊掌兼得”!
三、整理资料、再创特色,力创市(省)综合样本学校。
围绕市公开课,积极积累相关的教学活动资料(如课题实施方案、成果总结等),撰写三份学习案例、一份说课设计、4篇论文,准备参加每年一次的市(省)论文、课例评选活动,力争篇篇获奖,形成实验应有的特色,创出品牌,成为市(省)的样本学校。
四、高度重视,苦心经营,夯实东莞市综合实践教研网站。
东莞市的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一学科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了,是引以为豪的;东莞市综合实践教研网是聚东莞实践成果于一炉,是展现东莞实践成果魅力的窗口,然而,这一窗口的内容、人气等是值得怀疑的,是不如意的。作为一个综合实践的爱好者,如何充实我们的网站,我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1、从上到下,高度重视,抓落实,抓细节,责任到人。
网站的管理就是一个“金字塔”的管理模式,一级抓一级,任务明确,即从上到下,都要有一个具体的方向、目标、任务,比如:今年教育局要求各镇区做些什么?出什么成绩?哪个栏目,谁负责?发多少篇文章?等,然后,定期抓落实,一级一级通过打电话等方式,询问情况,同时也可对那些有贡献的老师,进行奖励(评先进等),从市到学校,重视起来,一级一级地抓下去,我相信网站的内容一定会丰富,人气一定会旺。
2、苦心经营,严把质量关,让网站的内容丰富多彩。
一个网站需要一个专职的管理者,严把质量关,细化各个栏目,分管到位,人人参与,上传的内容需细心审核,在上传资料时,要求传一些有启发、有思想、有个性、有特色的资料,将我市的综合实践特色铸造成一个鲜活的品牌。
以上是我个人一些肤浅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多多包涵!
五、存在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校能够成功举办东莞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观摩研讨会是莫大的荣幸!回想起这次活动,我觉得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
(一)正视不足,总结反思。
1、语言不够精练,结构不够严谨。
由于教师教学经验和课堂的驾驭能力不足,不能及时指导评价学生的提问,造成了整堂课教师语言的逻辑性不强,每个环节的设计与过渡不够严谨,导致整堂课有些地方脱节,线条上不够完美。
2、设计不够合理,指导有待深入。
回顾这节课,觉得学生在统计课题,指导分析选题上耽误的时间较长,而导致在分组上较为仓促,甚至拖堂,同时,在指导过程中,不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不善于深入引导,停留在表面现象,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以后在教学中改进,做到精益求精。
3、教师牵引的成份较多,稍缺公平性的竞选。
每个学生的选题,教师没有更好的引导他们,而是对他们的选题加以否认,有意将他们带到自己的思维之中,这难免不够民主,缺乏选题的公正性、公平性、开放性。
4、指导形式单一,课堂失去生机。
整堂课在指导过程中,大都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基调平稳,缺少高起低落,鼓动的成份较多,缺乏动感,无。因此,上课的过程,有点枯燥无味,失去生机。
(二)、深入挖掘,凸显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