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9: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我国加入WTO,就意味着我国农业将同国际市场和国际自由贸易体制逐步接轨,这就要求农业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一体化经营。目前,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不长,参与经营的农产品品种不多,进入的市场领域不宽,经验相对不足,在从事对外贸易过程中还存在许多挑战,这些主要挑战表现在:①食品安全的挑战。我国用以出口的农产品,难以满足发达国家的品质标准;②缺乏国际营销经验的挑战。对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的了解和知识还相当缺乏,更缺乏精通国际市场的营销人才;③产品层次差距的挑战。由于我国参与国际营销的农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产品结构层次低,附加含量不高;④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入世以来,我国出口产品遭国外贸易壁垒重重围困。尤其是农产品,更成为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牺牲品。
为应对上述挑战,农产品营销者应加强对农产品营销组合策略的研究和运用。其中突出特色经营是农产品国际营销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是在新的国际环境下求得发展的正确途径。所谓特色经营就是农产品国际营销企业在市场营销差异化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在经营的产品、品牌;提供的价格、服务;采取的分销、促销措施等方面扬长避短,在与国际农产品竞争中将整体劣势变为局部优势,赢得市场发展空间。它可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它有利于企业走出目标市场定位的误区,促进企业经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最终形成在世界市场上独特的经营品牌和风格。农产品特色经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产品特色
产品特色是指向国际市场提供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差异产品,以适应不同国家或地区市场的特殊需求,并获得相应区域的市场优势。产品特色经营的优点是: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赢得国际消费者的喜爱;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增加产品销售量,也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产品国际形象。
集中精力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是农产品特色经营的基础。①结合资源条件,发展精细农业。我国地域辽阔,物种丰富,各地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独特的经济作物,因此,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一定要围绕资源做文章,充分发挥各地的特色优势,切实把农业办精、办特、办活。要站在国际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高度,去寻求各地的最大比较优势,去定位农产品的最佳发展品种,切实把资源优势变为市场优势;②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特色种养业。我国的优势农产品目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如蔬菜、水果、花卉和畜产品等,这些农产品在出口方面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特别是畜产品出口占农产品出口总量的40%,具有明显的优势。要突出重点,培育具有明显出口竞争优势的名优茶、瘦肉型猪、蔬菜、花卉、畜禽、淡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的特色种养业;③开发同一产品的不同用途,满足差异化的需求。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如玉米、小麦等),各具优势。针对各种用途而生产的农产品,经合理调配拥有广阔的市场。比如不同品种的柑桔,有专门用来榨果汁的,有专门供应水果市场的;不同的玉米品种,有的只能作饲料,有的则可以提取生物保健品。合理开发同一产品的不同用途,既可以相对分流一般品种,缓解品种单一的压力,又可以更好地满足国际市场的差异化需求。
2品牌特色
品牌特色就是农产品经营者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建立具有较高知名度、具有个性特征的品牌。突出民族品牌的经营,是农产品国际营销者正确的选择。民族特色品牌的经营有助于促进产品销售,树立产品形象;有利于满足消费者品牌消费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培育顾客的忠诚度;有利于带动新产品的销售,扩大产品组合。
农产品品牌特色的实施方式:①改善和提高农产品品质,是建立品牌特色的基础。要坚持以优良的品种、优秀的品质去拓展市场,争创农产品的质量品牌;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要大力发展具有品牌效应、规模效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种养业的提高。要优先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特别是外向型深加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③注重科技进步,发展绿色农业。要加快形成与农业产业链相适应的农业科技链。加强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流通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促进农业产业层次的提升和知名品牌群的形成。要大力推行农产品全程的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积极按国际惯例开展产品认证和质量管理认证。按照安全、优质、环保和高效的要求,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④加大开放力度,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要注意外引资源,积极与外商合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农产品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可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农民走出国门,到国外兴办种养业基地和初级加工项目,拓展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3价格特色
价格是国际市场营销中十分敏感而又难以控制的因素,它直接关系着市场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影响着市场需求和产品利润的多少,涉及到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等各方面的利益。农产品国际营销中,主要应注意差别定价策略的运用,形成自己的价格特色。
首先要对产品分级分等,实行产品差别定价。我国许多农产品缺乏细分,形成好坏一个价,不利于产品价值的实现,对同类产品实行分级分等,按照不同等级分别定价,能使消费者产生货真价实、按质论价的感觉,比较容易为消费者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扩大产品的销量。在对产品分级分等时,除考虑产品的内在品质,即提供给消费者的基本效用外,还应考虑产品的包装、装饰、附加服务等给消费者带来的延伸效用因素。国际农产品经销商应注重产品延伸效用的创造,为购买者提供比同类产品更多的购买利益,而从产品高位定价中获取更高的附加收益。
其次要进行国际市场细分,实行区域差别定价。农产品国际营销者应对全球市场进行细分,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等因素,实行区域差别定价。例如,西欧的消费者由于购买力高,消费心理特点是喜新厌旧、追求时髦,他们对食品饮料的心理消费可以概括为营养化和方便化。在食品和饮料中,要求消费品种类多、有营养、能开胃、健脾、强身,又不会使人发胖,同时要求食用方便、节省时间。所以,高热量产品和普通蔬菜的消费比重下降,而新鲜水果、肉、蛋、水产品、奶制品、植物油等产品则相对上升,方便食品、小包装产品和饮料、具有异国风味的菜肴和调味品颇受欢迎。根据这些特点,销往西欧的农产品就应采用高品质配以高价格的策略,相反,销往南亚、东欧等地的产品则只能采取适当的低价策略。
4渠道特色
渠道特色是指选择与自身经营条件相适应的销售渠道。选择有丰富国际营销经验的经销商与之联合经销,或委托国际中间商委托其分销,可以弥补农产品经营者国际营销经验的不足,快速开拓国际市场。
由于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时间不长,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低,经营者缺乏国际营销经验,要迅速打开国际市场,可取的办法是与国际农产品经营企业开展联合分销。外联国际市场,内联国内生产基地。当前,跨国公司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一种动力,跨国公司都在努力寻找合作伙伴。例如,设立在上海的沃尔玛、家乐福等,就通过采购、联销等手段,把我国大批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在联合分销中,还可以通过联销伙伴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改造和提高我国的农产品品质,像安徽种子公司与美国岱子棉公司、孟山都公司共同组建生产、加工销售棉种的合资公司,引进的美国保铃棉、抗虫棉种,就是运用转基因生产工程技术培育而成的高科技产品。
利用经纪人和商,也是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有效途径。国际农产品经纪人和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①产品经纪人。经纪人的主要作用是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协助他们进行谈判,买卖达成后向雇佣方收取费用;②销售商。销售商是在签订合同的基础上,为委托人销售某些特定产品或全部产品的商,对价格、条款及其他交易条件可全权处理;③佣金商。在西方大多数佣金商从事农产品的代销业务,还执行替委托人发现潜在买主、获得最好价格、分等、再打包、送货、给委托人和购买者以商业信用、提供市场信息等职能;④拍卖行。可通过拍卖行经营的商品主要是蔬菜、水果、茶叶、烟草和羊毛等农副产品,因为这类产品的质量、规格不够标准,不易分等。
5促销特色
促销是企业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占领市场的“金钥匙”。农产品经营者在促销手段的运用上要避免雷同和缺乏特色,要采用灵活多样、针对性强的促销方式,使促销活动成为强有力的竞争武器。
传统的国际营销促销方式有人员推销、广告、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在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营销中,促销策略的重点应放在国际公共关系和广告宣传上。在国际公共关系方面,应利用中国加入WTO,中国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的大好时机,充分利用WTO规则提供的有利条件,积极寻求与主要农产品进口国的贸易协定的签订,为农产品长期稳定地进入国际市场铺平道路。在广告宣传上,要突出宣传中国产品的特点,同时可配合宣传中国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由于我国农产品主要以农户经营为主,很难独立进行促销宣传,这就需要政府扶持和农户间的组织,政府可以官方或半官方的方式发起,由农产品经销商组团,向各国的政府官员、工商界和消费者宣传中国的改革开放,宣传中国的产品及营销政策,扩大影响。
参考文献
1胡正明,张喜民.国际市场营销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2刘惠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农业发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1.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由于农产品的多数产地集中于农村地区,因此农村地区的营销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当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网络宽带问题。宽带是网络营销的基础配置,高速稳定的宽带是有效营销的根本。但是,中国目前大多数农村地区的规划建设不包括宽带接通,没有配备宽带链接设施,严重阻碍了网络营销的发展。此外,对于架设宽带设备的地区,宽带接通以后,存在网速慢、网络不稳定、收费高等问题,不能很好地促进农产品的信息流动,出现信息不对称,阻碍产品销售。二是物流配送问题。目前,在物流方面,人们所采用的大多是物流公司和快递公司。而出于盈利考虑,他们的网点设置多在城区,农村地区相对少了很多,这就与农村地区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不符。“要想富,先修路。”运路不通,就会严重影响网络营销的效果和价值,阻碍农产品品牌建设进程的发展[3]。
2.品牌保护体系不健全区域品牌不是隶属于个人,而是为某一区域所共同拥有的,需要各方齐心合力去维护。首先,就地方政府而言,没有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来对当地的农产品品牌进行保护,不能从大局出发来保护和指导当地农产品品牌的发展。其次,就企业而言,一方面只知索取,不知保护,更不愿付出,甚至滥用品牌,对品牌的影响力造成不良后果;另一方面忽视在网络营销过程中的持续维护,只是在建设初期高度重视,却在后续的营销过程中缺乏时间、精力和财力等的大量投入,最终导致多数品牌昙花一现,缺乏持久的知名度和生命力[4]。
3.网络营销意识不全面多数农业企业的网络营销意识存在偏颇性。一方面,他们认为网络营销仅仅是一个重要的销售渠道,只是把线下的产品搬到线上来出售而已。殊不知网络营销主要是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提高产品的知名度,销售只是网络营销的一个作用罢了。另一方面,他们不仅不能赋予品牌适当的内涵,而且对于品牌知名度的管理,也缺乏现代的管理手段和长远的发展眼光。
4.网络营销人才缺乏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决定发展。在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网络营销过程中,对于企业而言,多数规模较小,经营业绩有限,难以吸引人才并使其长期供职;对于农民而言,多数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对互联网技术、营销知识和管理知识了解较少,也难以从外界引进人才[5]。此外,当前农产品区域品牌经营方面的电商专业人才极其缺乏,从业者也甚少。
二、促进中国农产品区域品牌网络营销的对策建议
1.做好区域建设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我们一方面要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使更多的农村地区和西部偏于地区都能有宽带设备和设施覆盖,尽快使农村地区都能连接宽带,方便上网;另一方面我们要提升已有宽带设施的质量,加快网速,提高网络稳定性,减低宽带费用,扩大宽带覆盖面,增加宽带用户数量。其次,依靠政府力量,增加农村地区的物流网点和快递网点数量,强化与农业企业和个体生产者的合作,进一步完善物流网点总体布局,尽快实现物流网点全覆盖,更好地促进农产品的品牌建设。
2.联合各方力量,健全品牌保护体系农产品区域品牌网络营销的建设需要引导,为此,地方政府的责任不容推辞。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反对盗用品牌,加强品牌保护,增加违法成本,使农产品的品牌保护真正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外,企业作为农产品的生产主体和经营主体,在品牌网络营销过程中,不仅要为维护品牌的持久生命力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自觉维护品牌的良好声誉,不做有损品牌影响的不良行为,更要重视品牌网络营销的全程建设,注重后期维护,增加后期投入,为品牌的持久生命注入活力。
3.多措并举,健全网络营销意识对于农业企业而言,若想更好地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网络营销,健全自身的营销意识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要深刻认识网络营销对于打造优秀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重大作用,抓住机遇,把热点问题和自己的产品特点相结合,吸引网络注意力,扩大产品在消费者群体中的知名度,进而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最终开拓新市场;另一方面要借鉴学习国内外其他地区农产品品牌管理的系统方法,从长远考虑,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和手段,对品牌内涵、知名度、营销方式、生产包装等进行分步、有序改造,塑造出著名的农产品品牌,并努力使之成为驰名品牌,甚至世界品牌。
关键词:农产品营销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是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必然产物
我国农产品市场处于超饱和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市场上农产品琳琅满目,品种繁多,显示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农产品全面供过于求的局面已形成,出于一种“超饱和”状态。据国家统计局2001年的调查,我国118种主要农产品已全部供过于求,粮食自给能力大幅增强,并出现粮价持续走低及大量库存的现象,棉花产出受替代品生产发展和纺织品出口受阻的影响,市场需求一直疲软,一些需求收入弹性小的农产品严重过剩,农产品出现“卖难”。这已严重挫伤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很多农户感到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越来越难满足,市场销售越来越困难,不少农户经营失败,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会危及到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饱和市场有空白
饱和是指在农产品市场的某一坐标点上,特定消费者的需求在一定时间内得到较好满足,空白则是指整个农产品市场的需求无时无刻不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不断产生新的显性或者隐性的需求点。农产品市场的“饱和”是相对的,而空白是绝对的,消费者的需求没有穷尽,农产品市场的开掘也没有穷尽。从表面上看,农产品市场似乎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饱和度”,实际上,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产生了多层次、多元化、多变量的新趋势,在农产品市场熙熙攘攘、密密麻麻的表层下,还存在着巨大的虚拟空间。只是显性的需求比较容易捕捉和发现,而那些处在隐藏状态的潜需求,往往容易被人忽视,然而与显性需求相比,隐性需求往往有更大的市场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消灭空白市场,不断接近市场饱和的过程。农产品优化市场定位的过程,就是按照一定的思路在对消费者群进行重新组合的基础上,逐渐适应特定消费者群的优势需求,与特定消费者群的优势需求逐渐磨合、培育消费者情结的过程。
通过市场细分发现市场空白点
空白点是存在的,但是空白点在哪里呢?如何去发现这些空白点呢?这就要进行市场细分。所谓市场细分是指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将市场细分为若干个具有类似需求的消费者群的过程。市场细分后每一个消费者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也称为“子市场”或“亚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由具有类似需求的消费者构成的群体。分属不同细分市场的消费者对同一产品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而属于同一细分市场的消费者,他们的需求极其相似。农产品消费者群是一个处在变化发展中的运动体。这个人数众多的庞大群体,广泛分布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个主体部分各自独立,边缘部分相互交叉的特定消费者群。或是按年龄划分,或是按收入划分。这些具有不同群体优势需求的农产品消费者,构成了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多变量的农产品市场,成了不同农产品销售的市场基础。广大农户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通过市场调研,根据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望、购买行为、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通过市场细分,发现市场机会。这样,生存与发展就有了目标,利润与效益就有了保障。
由此看来,市场细分是农户营销战略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决定农户营销成败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近年来不少农产品生产者从市场细分入手,挖掘农产品市场扩容的潜质,“分化瓦解”消费者群的,在新消费者群的“再造”和“新生”中,营造、开拓出新的农产品市场。按照市场细分原则进行专业分工以后,才能有效进入市场。这是入世后发展农业的大势所趋,进而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农产品市场细分是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有效措施
进行农产品市场细分,有利于发现市场营销机会市场机会是已经出现在市场但尚未加以满足的需求。运用市场细分手段,农户不仅可以找到对自己有利的目标市场,推出相应的产品,并根据目标市场的变化情况,不断改进老产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北方一些农民把鸡蛋的蛋黄和蛋清分开卖,拆零拆出了大市场。爱吃蛋黄的消费者买蛋黄,爱吃蛋清的消费者买蛋清,各有所爱,各得其便。消费者得到了实惠,卖方也赚到了以前赚不到的钱。
进行农产品市场细分,能有效地制定最优营销策略市场细分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运用的前提。即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要想实施市场营销组合策略,首先必须对市场进行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因为任何一个优化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制定,都是针对所要进入的目标市场。离开目标市场,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就会无的放矢,这样的市场营销方案是不可行的,更谈不上优化。如近几年我国苹果生产连年获得丰收,市场相对饱和,市场销售不畅,价格下跌,果农一筹莫展。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华盛顿州苹果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登陆,在强劲的宣传攻势下,占领了中国的苹果市场。分析其成功的原因,除了对营销环境的充分了解,优化的市场营销组合战略,成熟的营销战略操作机构之外,正确的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进行农产品市场细分,有利于农户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每一个农户的经营能力对整体市场来说,都是极为有限的。所以,农户必须将整体市场细分,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把自己的优势集中到目标市场上。否则,农户就会丧失优势,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遭到失败。
进行农产品市场细分,有利于开发新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当众多的生产者奉行市场细分战略,那些尚未满足的消费需要就会逐一成为不同生产者的一个又一个的市场机会,新产品层出不穷,市场上产品的种类、花色、品种增多,人们生活的质量也相应的提高。
细分市场中正确选择目标市场
选择目标市场是农户进入市场时应认真关注的问题。目标市场是经营者希望开拓和占领的一类消费者,这一类消费者具有大体相近的需求。通过对具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群做有针对性的挑选,可以发现那些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的或不甚满足的消费者,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生产能力、管理能力、销售能力去开拓和占领。一个理想的目标市场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的销售量,即一定要有尚未满足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这个问题对于一般小型农户来讲问题不大,而对于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生产者来讲就显得非常重要。二是经营者必须有能力满足这个市场需求。三是在这个市场中必须具有竞争的优势,即没有或很少有竞争,或者有竞争但不激烈,经营者有足够的实力击败竞争对手。这样一个市场就可以选作自己的目标市场。确定目标市场又称为市场定位,是农户选择某一细分市场作为营销对象的决策活动。选择目标市场一般包括三个步骤:估计目标市场的需求
目标市场的需求是指在既定的市场环境中,某一类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的总额。这种市场需求数量的变化取决于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喜好程度、购买能力和经营者的营销努力程度。如果某种产品确实为消费者所喜爱,并且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不断提高,经营者的营销策略正确,就有可能增加需求数量。估计目标市场需求时既要估计现实的购买数量,也要对潜在增长的购买数量进行估计,从而,测算出最大市场需求量。农户要根据所掌握的最大市场需求量来决定是否选择这个市场作为目标市场。
要认真分析自己的竞争优势
市场竞争可能有多种情况,如品牌、质量、价格、服务方式、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竞争。但从总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在同样条件下比竞争者定价低;一是提供满足消费者的特种需要的服务,从而抵销价格高的不利影响。农户在与市场同类竞争者的比较中,分析自己何处为长,何处为短,尽量扬长避短,或者以长补短,从而超越竞争者占领目标市场。
选择市场定位的战略
这是指农户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根据各目标市场的情况,结合自己的条件确定竞争原则。通常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针锋相对式”的定位,即把经营产品定在与竞争者相似的位置上,同竞争者争夺同一细分市场。例如,有些农户在市场上看别人经营什么,自己也选择经营什么,实行这种定位战略要求经营者具备资源、产品成本、质量等方面的优势,否则,在竞争上可能失败。第二种是“填空补缺式”的定位,即农户不去模仿别人的经营方向,而是寻找新的、尚未被别人占领,但又为消费者所重视的经营项目,采取填补市场空位的战略。例如有的农户发现在肉鸡销售中大企业占有优势,自己就选择经营饲养“农家鸡”,并采取活鸡现场屠宰销售的方式,填补大企业不能经营的这一“空白”。第三种是“另辟蹊径式”的定位,即经营者在意识到自己无力与同行业有实力的竞争者抗衡时,可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相对优势来竞争。例如,有的经营蔬菜的农户既缺乏进入超级市场的批量和资金,又缺乏运输能力,就利用区域集市,或者与企事业伙食单位联系,甚至走街串巷,避开大市场的竞争,将蔬菜销售给不能经常到市场购买的消费者。
选择农产品目标市场须走出“合成谬误”误区
多数谬误的含义
选择目标市场的目的是为了使产品有销路。问题是:并非凡有销路的市场都一定能成为企业理想的目标市场,如果出现多数谬误,农户就不可能实现预期的营销目标,还可能导致挫折和失败。多数谬误是指过多的农户都把同一个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从而造成某一种产品的供给远远超过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农户共同经营同一种产品,实际上就是共同争夺同一产品有限的消费者群。结果造成社会劳动和资源的浪费,也不能满足本来有条件满足的其他市场需求,大大提高了农户的机会成本,影响农户的经济效益,甚至造成农户的营销失败。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多数谬误屡屡发生。
多数谬误产生的原因分析
从农户市场营销实践来看,多数谬误的原因是:
第一,农户均将市场容量最大、利润潜量最大的市场作为目标市场。许多农户只盯着市场的需求潜量和诱人的利润。认为只要市场有需求,重视产品质量,价格合理,加上推销工作,就一定能够扩大销售量,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取得最大的利润。结果,竞争者太多,形成同步共振,造成损失。
第二,企业经营者在指导思想上急功近利,只考虑农户的目前利益,避难就易,而看不到长远利益,使经营陷入困境。这种情况是农户把最容易进入的市场作为目标市场。有些农户看到某些农产品畅销,而且投资小,见效快,市场容易进入,便增加了投资冲动。如果一户因育果树苗发了财,就户户育,村村育,乡乡育,最后只能是果树苗当柴烧。类似事例,不胜枚举。更为严重的是现在仍有许多农户还在重蹈复辙。
第三,抵挡不住市场一时走俏的诱惑。市场细分,确定目标消费群,只能在自己的有效市场范围内,决不能放弃自己的优势,去追求所谓的“热”。俗话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这是一种盲从思想,很多农民正是在这种习惯思维的引导下急功近利,盲目发展,看到人家赚了钱也挤同一条赚钱道,自觉不自觉地扩大同类农产品的种植面积,结果谁也赚不了钱,这样的“合成谬误”我们已屡见不鲜并深受其害。
第四,对已经确定的目标市场缺乏精细的了解。信息不同于独得之密的情报,它确是宝贵资源,但却是共有资源。当你从传媒得知某地某货奇缺价昂而进行生产时,你将和四面八方获知同一信息采取统一举措的各个众多农户在市场上发生碰撞,奇缺变为过剩,抢购的俏货转眼之间变成卖不出去滞销货。一哄而上很难称为市场失灵,到可以称为市场过敏了。
(一)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建立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进行农村产品网络营销的基础,对此首先要改善农村网民的上网设备,降低上网成本,加大对农村公共上网场所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上网条件。“酒香不怕巷子深”,很多好的、原生态的农产品产出地理位置偏僻,但其通信条件极为不发达,这使得再好的农产品无法在最短的时间找到市场。政府应通过公共设施投入的方式为这些地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其次,政府要提高网络信息化营销平台的技术水平及使用效率,使农村的网络信息化工程更好地服务于民。农村网络信息化不仅仅是农民了解世界的窗口,也是世界了解他们的窗口,但所有的这些窗口应仅仅围绕“信息”本身服务,不断宣传、发动群众来使用信息化营销平台,让农民真正地从这个平台上获得好处,反过来又大大促进农民对网络信息平台的信任度与用户粘度。另外需要积极鼓励农民、农产品企业以及销售组织建立专业的网络营销平台。比如建立网络营销服务公司,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大型农产品网站,为农产品企业或者农户提供生产资料采购、产品促销以及大宗交易等服务。另外可成立农产品机构,将农民的农产品信息到网络营销服务公司的网站平台上,并且反馈信息,起到中介的作用。农产品种类繁多,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单个农民、企业的力量无法帮助他们在专业的网络营销市场找到自身定位。通过分工明确的方式建立有效的网络营销平台,可以让生产、营销、物流等各自的专业属性发挥出来,从而建立地域品牌,提高知名度。
(二)加强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
农产品网络营销已经不简单的是建立一个网站,买点农产品进行包装然后再销售出去,因为整个销售流程涉及生产、包装、运输、财务管理、网络营销策略、市场定位、与专业搜索网站、网络平台(如阿里巴巴)等多个环节。如果让农民个体自身来完成上述环节,并不现实,从实践来看,成功的网络销售企业必定是分工明确的专业化公司。这就需要在各个方面囤积人才。而农产品网络营销主题的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特别是农产品营销人才相对较少。因此地方各级政府要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就引入网络教育,普及网络知识,使农民变为真正的现代化农民,并使之意识到网络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个平台和一种营销的思维方式。另外要建立多层次的完善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开展各种知识培训班,如网络技术、商务技术、营销管理技术和现代农业知识为主题的培训班,逐步培养起一支适应信息时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队伍。
(三)加快建立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现代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首先要有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它包括农村公路、铁路、运输设施、产地冷库设施、贮藏设施和市场流通冷藏设备等。其次要加快建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全国农产品市场信息,实现农产品配送的专业化,信息化。另外,部分农产品涉及检验、检疫以及食品安全问题,这要求政府相关监督部门改变现有服务模式,变为集中服务,如在农产品交易市场建立检测中心,保证通过网络销售的农产品具有“绿色”特征,防止农产品假货在网络上盛行。考虑到农产品运输的时效性,在物流配送体系中应效仿快递企业的运输方式,让买家可以实时监控产品的运输信息。
(四)建立适应农村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金融体系
金融产品已经网络化,而符合农产品营销从业人员的金融产品并不多,如支付、融资、保险等。对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建立适应农产品安全的支付体系。由于农产品网络营销环节中,产品的所有者可能是农民本身,而进行网络操作的可能是当地农产品交易市场或企业,如何让农民获得真实的交易与支付信息,是进行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第一个环节。这种交易体系下,应该是产品所有者掌握产品所有权、资金所有权,而网络交易者只拥有交易成功的佣金收入或一定的比率提成。复杂的问题是同一产品可能存在不同定价,这有两种交易模式,其一为农民以一定保底价格交给交易中心,农民可以在网上搜寻到其产品的交易信息并得到相应回报,但若交易不成功则无任何回报。其二为交易中心提供平台,农民自行定价后交给交易中心进行网络销售,达成交易则指定产品所有者发货。所有这些与当前的电子商务模式均有一定的区别。(2)探索农产品运输保险市场。如何保证农产品货真价实,产品本身的特质、运输的时效性都非常重要,但对于购买方而言都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购买保险成为转移风险的一种方式。当前电子商务中有退货保险,但针对农产品的运输保险还未成型,还需进一步完善中国农业保险体系。
二、总结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存在问题,措施和对策
湖南娄底市地处江南丘陵区向雪峰山过渡地带,农业资源禀赋人均比全省低37%,比全国低64%。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业资源的相对不足。但由于农产品加工业起步迟,思想认识相对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与农业产业化的全面推进还很不相适应。
1 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
1.1 加工产业初具雏形
1.1.1 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增加。据统计,2007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为728家,实现销售收入26.2亿元,比2006年增长20.6%[1]。“十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达20.2%,近三年年均增速保持在20%左右。
1.1.2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农业五大产业链均形成了自己的产品加工龙头。如优质米有餐餐香米业等,生猪和草食动物有天源高科等,楠竹(木材)有丰华科技等,中药材有星剑药业等,果蔬(食品)有百雄堂高科等。
1.1.3 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有了长足进步,据调查摸底,全市年销售收入5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庄、运销大户(物流)、旅游服务、餐饮娱乐、保鲜仓储企业达210家。如新天地生态农庄、九龙仙女寨、双峰县利源生猪运销等。
1.2 加工企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
1.2.1 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全市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9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其中享受省级龙头企业待遇的3家,市级龙头企业32家。
1.3 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开发意识加强
2006年至2007年,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108.15万亩,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58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7个,生猪“瘦肉精”检出率控制在省定标准2%以下。在前七届中国·湖南(国际)农博会上,全市共有51个农产品获金奖、27个获银奖、12个获优质奖。论文参考网。
1.4 经营机制不断创新
农产品加工企业正由与农民单一的“卖买”关系,向“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模式转变。丰华科技集团与竹农签订楠竹低改协议和收购合同,每年用于支付低改的资金达300万元、收购原竹资金7000万元,带动了全市及周边地区楠竹产业的发展。全市728家加工企业共带动基地84万亩,联系农户51万户。
1.5 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开始崛起
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不仅保证了农业产值的增量,也保护了农民生产的实际利益。截止2006年3月底,全市涌现出各类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419个,带动农民17.46万户,生产、加工、营销农产品30亿元。
2. 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规模小,加工比率低
2006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仅23.2亿元,占农村工业总产值的27.8%,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为1:0.25,远远低于全省的1:0.66。
2.2 企业核心竞争力弱,龙头作用难发挥
2.2.1 加工企业规模小。论文参考网。全市728家企业中,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仅10家,占14.5%;年产值100万元以下的583家,占84.6%,基本上是家庭作坊式生产。
2.2.2 产品科技含量低,档次差。农产品加工品绝大多数是粗加工品,高质量、高档次、精加工产品少,特别是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极少。
2.2.3 主业不突出。一些企业为积累原始资本,面拓得很宽,没有集中培育主导产品。同时,一些企业不会妥善利用发挥农民专业经济组织的作用,使之其与基地、农户没有建立稳固的利益联接机制,企业与农民难以协同作战,既不能使农产品得到深一层次的加工,又不能有效地抗御市场风险。
2.2.4 资金、人才、原料缺乏。调查的28家企业共需追加资金4亿元用于扩大再生产,但因贷款门槛高、手续繁琐、费用大,难以从银信部门贷到款,导致运转艰难。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企业老总和员工基本上是由农民脱胎而来,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管理能力、驾驭市场能力和操作能力脆弱。
2.2.5 农产品加工企业“商”意识不强。全市23.2亿元产值,因营销不到位,至少有4.6亿元,即20%的产值不能转化为有效利润。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轻产品加工,也无能力加工,每年营销的初级农产品总值达30亿元,仅生猪一项,贩运的活大猪流失税费就达2.1亿元。
2.3 发展环境不宽松
一是对干部下海办实体条件不优,二是部门索、拿、卡、要现象依然突出,企业普遍反映税务、公检法、技术监督、工商等部门手续多、收费多,三是工农矛盾难协调。
3 对策和措施
3.1 做大做强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选择一批成长性好、前景可观的龙头企业,政府给予重点扶持,促其快速发展,真正成为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龙头。加强对扶持企业的监测和管理,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的竞争机制。
3.2 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外部环境
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厂长经理的培训,改“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论文参考网。敦促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树立正确的盈利观,舍得培训员工(农民),以求长远效益。同时,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对企业合法经营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杜绝“三乱”行为。
3.3 创新融资机制
政府适当安排资金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要注意调动部门的积极性,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配制农村经济发展大餐菜谱,整合部门政策性、项目类资金,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项目的扶持。寻求探索新形势的有效信贷途径,配合、协助、支持银信部门降低信贷门槛,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主动对农产品加工项目招商引资,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吸收外地和社会资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2]。
3.4 重视人才、技术,完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
制订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培养、引进、启用一批有胆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广交际的各种经济、技术能人,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以及各类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增强生产水平。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园区为载体,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区域化、集约化发展,打造一批集约度高、规模大、管理科学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集群。
主要参考文献:
[1] 娄底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97~102
[2] 尉孟星.农产品加工行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当代生态农业,2007,70~71
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以环境保护为借口而兴起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具有双重影响。首先介绍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并较为详细地阐述相关的理论要点。然后在分析河南省农产品贸易现状、主要市场、出口的贸易方式后,对河南省农产品发展中如何规避绿色贸易壁垒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出口;国际贸易;影响;对策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相关理论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环境贸易壁垒,从其意义上说,它是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有关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及其相应的行政措施,以避免这些贸易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及原因谈起绿色贸易壁垒,也许大家并不陌生,但在刚开始其实并没有“绿色贸易壁垒”这一专业名词,其相关的概念都被包含在技术贸易壁垒之中,所以绿色壁垒其实是技术贸易壁垒的一种形式。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于各国[2]。从其背景来看,以下因素加快了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发展:
1.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迫切需要改善环境。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健康,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思考。国际社会关于环境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世贸组织也在相关文件中指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
2.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已不能满足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需要。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受到重创,为了重新崛起,西方各国开始考虑实行贸易自由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GATT和WTO的运行,关税壁垒不断降低,非关税壁垒也受到了限制。发达国家为了限制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开始寻求新的贸易保护,贸易壁垒应运而生[4]。发达国家工业的迅速发展,产生的经济污染也给环境问题带来伤害。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得国际社会不得不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其中WTO和GATT在对外贸易中也对环境问题做出了相关规定,这些环保浪潮的兴起促进了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发展。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生产力水平的差距是绿色壁垒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凭借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的主导优势,由此造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问题上尖锐化。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快速发展的经济,不得不考虑从别的国家获取资源。另外,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领导地位,便让检验不合格的进口产品限制在本国市场之外,因此使得绿色贸易壁垒迅速在国际市场中发展开来。
二、河南省农产品出口总体现状
(一)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河南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但农产品出口量在全国来说并不大,而且相对于农产品出口大省山东省来说差距较大。2006—2013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呈增长趋势,但相对于全省总出口额来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占全省产品总出口额比率并不大,2006—2013年均未超过10%,这种趋势的造成很大程度上是由绿色贸易壁垒引起的。随着河南省政府和企业对农业的扶持,农产品出口速度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在2014年,河南省共出口农产品达93.1亿美元,出口总额再创新高。至2014年河南省新增8家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总数已达17余家,位居全国第二。从出口种类来看,主要集中在香菇、蔬菜及其制品、果汁、禽肉等少数优势产品,而产量居全国前列的小麦、棉花、油料等出口量很小[5]。
(二)河南省农品出口的主要市场河南省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在这些地区中,又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市场[6]。从2011年情况来看,河南省出口到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农产品分别达到7.12亿美元、1.47亿美元和1.13亿美元,所占比重分别为66.25%、13.7%和10.51%,三大洲占河南省农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达到了90.46%,而新拓展的市场所占比重之和尚不足10%[7]。而三大洲都是绿色贸易壁垒比较盛行的地方,由此看来,河南省农产品还需向非洲、大洋洲等洲际国家开拓市场,加快农产品出口。
(三)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随着河南省近年来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以传统贸易方式出口的农产品比重仍然高于其他贸易方式。加工贸易对技术和人才要求较高,而河南省生产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但随着河南省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强,加工贸易方式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已逐渐成为农产品出口主要方式。自2008年以来,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产品的出口额增长迅速。出口额由2008年的15多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228多亿美元,并且超过了传统贸易方式。
三、规避绿色贸易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
(一)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改善河南省农业生产技术,不得不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并研制出一系列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另外,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河南省并不普遍,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不能形成统一的出口市场,限制了河南省农产品的对外出口。
(二)广泛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应对绿色壁垒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同类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众多市场主体为实现共同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而自愿组成的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社会团体[8]。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农产品行业协会便纷纷要求进入中国市场,为本国农产品开辟国际市场,由此可见,农产品行业协会对农产品的重要性。河南省目前虽然也建立了农产品行业协会,但目前只有4家,郑州市2家,南阳市1家,濮阳市1家。所以,加快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步伐,对于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转变农产品出口贸易方式,向加工贸易发展目前,河南省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主要是传统贸易方式。因此,农产品出口不注重对环保质量的检测,很容易因为农药残留超标不符合出口国家的检测标准而遭到出口国的绿色壁垒限制。而且出口初级产品的利润也较低,所以转变农产品出口方式,促使农产品出口向具有高附加值、高标准的加工贸易发展,对于扩大农产品出口、规避绿色贸易壁垒十分必要。
(四)适应市场化潮流,开展绿色营销现如今,绿色营销已经成为一种人们比较关注的营销方式,也更容易使消费者接受。因此,开展绿色营销也成为出口企业应对绿色壁垒的一个有效手段。企业可针对贸易国特定的绿色壁垒,积极进行市场调研,探索相应的绿色营销方式,研发绿色产品、绿色包装,树立绿色形象,形成一个绿色营销体系[9]。在推广绿色品牌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市场口碑,加快农产品出口的步伐。
(五)做好ISO14000国际标准认证ISO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标准化专门机构,它在国际标准化中占据主导地位[10]。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编制的环境体系管理标准,在制定环境标准时综合考虑了其他国家的情况,最大限度地使标准能在国际社会中普遍适用[11]。因此,实施ISO14000标准是对外贸易的“绿色通行证”。而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市场大部分是欧美国家,所以河南省企业必须提高农产品出口质量检验标准,使农产品获得ISO14000国际环境认证,这样才能使河南省出口的农产品检验能够通过发达国家严格的检验标准,顺利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参考文献:
[1]王红梅.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贸易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2]严艳荣,刘成群.绿色壁垒对我国花卉产品出口的SWT0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21).
[4]桑玉芬.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胡红月.河南省食品农产品出口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
[6]何学松.后危机时代绿色贸易壁垒对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江苏商论,2012,(2).
[7]车.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研究[J].中国商贸,2010,(4).
[8]丁长琴.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5).
[9]吕玉花,毛健.行业协会对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J].经济导刊,2010,(6).
[10]李晶.陕西纺织器材行业标准化战略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论文在分析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影响的基拙上,探讨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政策的调整,建立农业国内支持新体系、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新体系和国家支农政策新体系。
一、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压力
1990年前后,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生猪、苹果、烤烟等国内价格普遍低于国际价格,比较优势明显。但近十年来,农产品成本年均以约10%的速度递增,致使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60个百分点,国际竞争力日益减弱,只有大米、生猪和苹果、烤烟仍有比较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产品的进口调控主要依赖许可证、进口配额、检疫标准、国有外贸企业垄断经营等非关税措施进行,关税措施主要用于配额数量之外的农产品,配额内税率普遍很低。根据乌拉圭(农业协议》和《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我国加人WTO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不利影响主要有:1.贸易措施关税化影响。由于谈判基期1986--1998年我国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关税化后的关税等值为负值,这使我国不仅失去非关税措施这一传统屏障,而且因关税减让幅度过大而失去高关税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只能通过和缔约国谈判上限约束关税和靠关税化的“例外条款”应对。据《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加人WTO后农产品进口的关税总水平要从2001年的2196削减到2004年的17%,美国关注的农产品削减到14. 5 %。特别是大豆,因税率降到3%,且国内外价格差距较大(加上关税进口大豆价格低于国内市场20%左右),加入WTO后受到的冲击很大,2001年,大豆进口创历史最高纪录1440万吨;2.配额扩大影响。WTO《农业协议》规定关税化后市场准人机会不低于减让基期国内消费量的3%,在减让期结束扩大到5%,这对我国粮棉油进口不利。1994 -1998年,年均进口小麦、玉米、大米合计661.5万吨,加人WTO后,初始年配额多增进口976.9万吨,2004年多增进口15541万吨。专家估计,仅小麦至2004要损失60亿元,有近300万麦农要离开麦田生产。棉花生产因最终配额与以往进口量相比增加较多,2004年配额数量相当于1998年国内产量19. 8%,因而所受影响比谷物更大。植物油情况与棉花类似,国内生产受到影响很大。据中国加入WTO农业专家组利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开发的“中国农业贸易政策模拟模型" ( CATP )测算,至2005年,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籽的比较优势将分别下降21,19 % ,16. 36%,21.36 % ,40. 83%和13.21%,使这些产品更加缺乏国际竞争力。同时,对生猪、大米、烤烟、甘蔗、苹果的国际竞争力也有一定的冲击。
二、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政策调整
1.建立农业国内支持新体系。按WTO农业国内支持总量AMS的“微量允许标准”(发达国家为5%,发展中国家为10%,中国人世谈判为8.5%),我国可有基期(1986一1988年)农业总产值8.5%,即412亿元的农业国内支持总量(农业生产性补贴)。除去可豁免的AMS部分,近年AMS占基期农业总产值仅有2%左右,即还有约315亿元的农业国内正支持空间。这为我国扩大实施“黄箱政策”(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生产投人补贴、牲畜数量补贴、贷款补贴等),减轻粮棉油等比较弱势农产品的成本压力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我国传统的农业国内支持“黄箱政策”主要以农产品价格补贴为主,贷款补贴(贴息贷款)为辅。价格补贴大多用于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支农服务的收费标准,以及农产品购销环节的补贴。我国对农产品价格支持的另一途径为粮食的垄断性保护价收购。据《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加人WTO后不能实施农产品出口补贴,只是保留今后出口补贴权利。因此,我国通过保护价收购支持农产品价格在加人WTO后将被取消。加人WTO后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的构建应把重点放在加大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等生产投人补贴上,同时扩大黄色补贴范围,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对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等实行补贴,以此来达到优化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结构,提高补贴效率,并借鉴国际经验,减少农民收益较少的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补贴,把支持与补贴的重点转向农业生产者。
2.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新体系。WTO《农业协议》中有一些条款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保护,如“特殊保障条款”、“特殊和差别待遇”、“特别处理”、“微量允许标准”等。灵活运用这些条款,能够采取恰当的调整措施减少某些农产品的过度进口,并能有效地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的法律措施保护。WTO《农业协议》有许多“灵活”操作空间,如关税配额管理,WTO各成员就有应用关税、拍卖、先到先得、按历史记录等多种管理办法。因时因地管理好我国的关税配额,能减轻进口农产品对同类产品生产的冲击。并尽快建立起综合协调、适时高效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体系。如加强农产品出口信贷支持;提高农产品出口退税比率,加大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支持;制订、完善反倾销、反补贴以及保障措施立法。这三种手段可作为抵制国外产品进口冲击的强力“武器”。
3.建立国家支农政策新体系。加强农业投入保护,增加农业保护力度。WTO农业协议“绿箱”政策的12项措施我国还有6项空白。在农业科研、市场促销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安全补贴、生产结构调整补贴、地区发展补贴等方面还有着较大的发挥空间,是间接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的有力措施。应从主导、控制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向管理、服务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