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土木工程自考论文

土木工程自考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1 17:09: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土木工程自考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土木工程自考论文

篇(1)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 困境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87

工业在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决定了经济现代化的程度。工程师为工业界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是工业界最有活力且决定工业发展水平的关键人员。对任何一个国家,到了发展后期,都高度依赖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专有技术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财富。德国工程师协会主席布鲁诺・布劳恩指出[1],“工程师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具有决定性重要意义,不仅是德国,也包括整个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已经是摆在每个国家面前的重要任务。但是,即使是美国、德国等工业高度发达国家,工程师培养也出现问题,我国也同样如此。本文将总结分析目前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若干困境。

1 课程缺陷

近二十年来,工程教育界讨论的最热门话题可能是课程改革了。若要适应技术及社会的发展,有必要重新评估在工程教育中讲授的科目。课程改革分两个层次,宏观层次上教务部门决定讲授哪些课程,微观层次上任课教师决定怎样去讲。在把握工业国际化的大方向上,决定讲授哪些课程显得更为重要。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前会长帕特里夏・加洛韦博士指出[2],工程教育中的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全球化,二是对事业成功所需能力的误解。21世纪的许多复杂问题只能是通过国家之间的合作才能解决。例如人口老龄化及日益增加的医疗保健成本,劣化的基础设施,饮用水的需求增加,负责任的消费和自然资源保护,国土安全及公众安全,全球变暖,自然灾害以及全球工作场所中的道德、贿赂和腐败,大部分工程类课程均应涉及这些方面。不少工程师认为技术实力是成功所需的所有能力,他们很少有机会获得全球性专业团队中所需的“软”技能培训。一般地,工科培养计划中毕业所需学分比非工科毕业所需学时多10%,大幅增加课程已不现实。作为一种推荐解决方案,加洛韦建议将学士阶段教育定位为工程师“预教育”,硕士教育阶段定位为工程师教育,美国国家工程院在《培养2020年的工程师》[3]一书中也给出了同样看法。

2 社会缺乏对工程领域的认知

目前,学习工程学的学生数量已经有减少的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对工程师职业认知缺失导致的。公众对工程学的本质理解模糊,对工程教育的价值认识偏低。公众及高中生对医生和律师的工作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但被问及一个工程师做什么时,往往不能回答。结合我国现状,作者认为教育和相关社会部门应增加向社会推介工程类专业的力度,吸引优秀学生学习工程学,从社会就业大环境看,工程类毕业生获得专业职位的几率大,失业概率小,职业发展稳定,这尤其有助于贫困的学生家庭获得应有的教育投资回报。

3 失衡的教师奖励晋升制度

工程教育改革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不平衡的教师奖励和晋升制度。一些高校将获得国家或省部级科学基金资助作为评审副教授职称的前提条件,导致青年教师疏于教学,忙于课题申请,这不利于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多数高校的领导大部分为科研中坚力量,获得“教学名师”、“教学标兵”等称号的教学类教师较少,且申请科研课题带来的收入与名誉远高于潜心教学带来的收入与名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青年教师负面暗示。因此,以科研项目和论文多少决定教师奖励、晋升的制度有待修正。

4 教师的教学方法培训

科学、技术及工程类大学教师几乎没有受到系统的教学训练,对教学方法仅有的认识可能来自考取教师资格证时进行的《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培训。精通教学内容远非使学生获取对应知识和能力的充分条件,即使能做到讲解清楚、重点突出,也未必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是毕业生职业生涯中的关键能力之一。为了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改进教学方法,教师接受教学培训是非常重要的。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研究表明[4],四到六个月的教学方法培训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师自我效能感影响显著。

前面所讨论的许多问题是相互影响的。例如,目前的教师奖励制度影响教学方法培训;学校规定和其他社会因素往往使教师面临很大压力,不得不将工作重心转向科研和课题申请,这使教师忽视了自己提高教学技能的意愿。要解决上述困境,需多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

[1]布鲁诺・布劳恩.德国工程教育的启示[J].商务周刊,2009,(5):59.

[2]Galloway P D.The 21st- Century Engineer:A Proposal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J].Civil Engineering-ASCE, 2007,77(11):46-57.

[3]Wayne C G. Educating the Engineer of 2020: Adapt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o the New Century[M].National Press, 2005.

[4]Postareff L,Lindblom S,Nevgi A.The effect of pedagogical training on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7,(23):557-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