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9: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毕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当初来到这个学校,校领导让我负责教务处工作,上一个班语文,并兼任中学语文学科主任。当时学校有七个年级,36个班级,中小学教学管理一体化,教务处除了我,还有同一条线的11位学科主任。面对这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和陌生的小学教学,我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只觉得压力很大,同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么重的担子,仅靠我个人是挑不起来的,必须靠大家。所以,一开始我对自己的定位是要有敏锐的眼光,广阔的视野,虚怀若谷的胸怀,博采众长为我所有的情怀,组织学校的教学管理,努力形成良好的管理态势。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的:
一、努力成为优秀教师。
当时**需要管理者,但更需要优秀师资。更何况应聘来校任教的老师都很优秀,要想在起初的磨合期被同行认可、学生接纳、家长信任、领导放心,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提升业务素质,因此,三年来我始终要求自己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师德。“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以德为首。在工作中,我告诫自己,首先要“有心理容量”,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能合理排解自身的消极情绪,从而始终将思考的欢乐和收获的喜悦送给学生,全身心地扑在教育事业上。其次要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能以一颗博爱之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绝不以家庭出身分高低,以智力好坏定亲疏,以成绩好坏分优劣,刚刚毕业的九
(6)班在年级里以调皮学生聚集而出名,我教他们三年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严禁复制剽窃,能包容他们的无知,宽容他们的过错,甚至还能忍让有些学生的“挑衅”,对班上的单亲学生还特别给予关爱,我以自己的真诚无私赢得了每一位学生的热爱和尊敬。再者,能与周围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教学活动中能较好地与老师、学生、家长合作,与人相处真诚热情,我始终坚信:一个伸手可以拥抱整个世界,敞开胸怀能够容纳整个宇宙的人,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接纳。三年来,我的年度考核均为“优秀”,并三次获市政府“嘉奖”。
2、虚心学习。实践证明,优秀教师的成才之路是用书籍筑起来的。在工作中我努力拓宽学习渠道,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业务培训,走近学者,与同行研讨,和学生交流,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工作,乃至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这三年中,我参加了南师大的硕士生进修班学习,并圆满也拿到了结业证书,还在业余学习中做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 4、注重研究。高素质的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对于“研究”,我自身的定位不高,我不奢望自身能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有所突破,只想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善,因此,在实践中我能有意识地繁衍教学经验的同时渗透理性思考,总结中有所发现。三年来,我参加武进区“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课题组活动,并于200X年10月,为课题组开设了研究课《牛郎织女星》。平时,勤于练笔,所撰写的《语文课堂质疑的优休化策略》获“新世纪园丁论坛”三等奖,《在语文活动课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孩子设计自己的未来》等论文、案例亦获级奖项,《为有源头活水来》获区级奖项,《200X年中考话题作文走向》发表于《武进日报》,《一份试卷,一种理念》发表于市苏教版语文教材研究网页。另外,还写了一些随笔和感想未投稿或参赛,只是用来自娱自乐。
5、指导青年教师。教育是朝阳事业,青年教师是教育的未来。在工作中,我也十分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总是热心引导他们过好教学关、课标关、教材关,对教学上有个性的老师,总能千方百计为他们搭建展示个体精彩的舞台。如余青、缪爱国等老师在我的力荐和他们自身的努力下,所上的公开课分别在区级获好评,特别是缪爱国老师的评优课在江苏获奖后,在全国部分市开设,反响都十分强烈。
二、努力成为勤勉的管理者。
作为教务主任,早在2000年,面对着中小学教学管理一肩挑的重担,我就牢固树立了三种意识:
引言
上世纪50年代,德国从战败后一片废墟的零基础开始,仅用了20年的时间,到70年代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能力的工业化国家之一。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有一大批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的优秀技术工人,而科学的教育体制是其培养人才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大发展时期,教育领域如何为国家提供优秀的人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借鉴工业化国家发展过程中人才的培养模式方法和体制,使我们可以少走弯路,从而有效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快速发展。为此,该文介绍了德国的教育体制及特点,供我国从事教育改革工作之参考。
1德国的教育体制
学前教育幼儿园3年,3或4岁开始,6或7岁结束。
小学教育4年,6或7岁开始,10或11岁毕业。
中学教育分三种类型,普通中学5年,实业中学6年,完全中学6年,多数16或17岁中学毕业。
研究生大学毕业后如愿意深造还可以申请攻读博士,博士生的修业年限一般为5年,因此博士生毕业大多超过了30岁,甚至年龄更大一些。
2德国教育体制的特点
德国经过政府、企业、学校和家长长期的探索、实践形成的教育体制,具有以下特点:
2.1 淡化考试制度,不是一考定终身德国的中学生只要获得高中毕业文凭都可以申请上大学,德国没有国家的统一考试或学校专门组织的升学考试。当然学生所申请的专业要由他高中学习时的成绩来决定,热门专业竞争者较强时,要按中学成绩排队确定。
2.2 不设重点小学、中学和大学德国采用就近升学原则,无重点中、小学之分。只要高中毕业即可申请全国内任一所大学,大学也不分重点和排名次,因为某大学仅某专业在国际,国内领先,不可能所有专业均为世界第一。大学的特色主要取决于在某专业领域教授的水平和声誉。
2.3 倡导大众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根据德国教育法,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中学的普及教育,否则家长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依法保证全国公民均有机会接受教育,德国大多数公民不以自己的孩子成为工人、售货员、护士感到丢人、羞耻。而我国的家长一般总希望孩子读大学,毕业后能成为高端人才,对技能岗位有一定的歧视。我国教育的方针与实际需求脱节,造成大学毕业就业困难,同时工厂企业缺乏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这与我国精英教育的社会导向有关。
2.4 人性化教育,合理分流,不走高考独木桥德国的学生在小学毕业后,经过家长、教师和学生商讨后即决定上普通中学、实业中学或完全中学。有些学生对当科学家、工程师、白领阶层不感兴趣,则直接就读普通中学和实业中学,学习5年或6年,中学毕业后被企业招聘选送就读职业学校。而就读完全中学的学生可以在高级中学毕业后,直接上大学。所有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均不经过全国考试,只要申请即可就读。
2.5 大学宽进严出,淘汰率较高德国学生只要具有高级中学毕业文凭即可申请就读全国的大学,无须经过考试。学习期间采用学分制,不受学习年限的硬性规定限制,大学学习期间可以申请休学参加工作,经过一段时间再继续学习,只要修够学分即可作毕业论文毕业。但对学生质量水平要求较高,一门功课不及格,经过两次补考仍不及格即被淘汰,不能再继续就读大学,这时只好再接受职业教育当工人或售货员、护士等。据统计,德国大学学生的淘汰率为40-50%,外国学生的淘汰率为70-80%。因此,有些学生可以选听两次或三次某门课程,才考虑申请考试,因而读大学的年限通常多于5年,有人甚至读7、8年或10年。
2.6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由于德国教师的待遇比公务员或其他行业的待遇要高,而且是终身制,工作稳定可靠,又有寒暑假期,所以,在教师德国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竞聘的人员较多,对学历要求较高。所以无论是中小学或大学均有一批受过严格训练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除了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外,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岗、敬业。以职业学校为例,所教的学生考试的及格率普遍达到90%。对不及格的学生还要义务补课直至全部及格。这些学生除参加职业学校的考试外,毕业后还要参加全国统一的德国工业商业联合会(简称IHK)的职业资格考试,及格后方能获得全国统一的技工资格证书。从理论上讲,德国学校不能把学生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教师的责任是让每一位受教育的学生尽量及格,获得技工资格证书,不能让这类学生因为成绩不及格而将他们推向社会。
2.7 政府高投入,不收学费,力争人人机会均等德国的中小学及职业学校不收学费,而且职业教育的学生还要从应聘的企业得到每月500~800欧元的生活费。政府对教育的投资超过国民经济总收入的5%,保证大、中、小学和职业学校良好地运转,使得所有家庭的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家庭再贫困的学生只要努力学习都可以保证上大学。德国大学过去不收费,近几年,经过激烈争论,在某些学校开始象征性的收取一些学费也遭到学生和家长的强烈反对,收取学费是否能坚持尚需进一步讨论研究。
2.8 市场规律运作,政府较少干预学校的教学内容,大学各具特色德国大学的水平主要取决于各专业领域教授的水平,教授的数量较少,每个教研室或研究所通常有一名教授。教授采用聘任制,不同于我国的按年限晋升制度,保证了教授具有竞争国际一流的水平。各个大学多由于某专业有国际知名教授,培养多少多优秀的大学生、研究生,获得多少科研成果而成为该校特色。政府对大学的教学内容、专业设置、研究方向干预较少,其专业设置和变更大多是在预测德国和世界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所培养人才的专业方向进行不断的更新调整,学校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2.9 良好的校企结合,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实际德国的职业教育完全根据工厂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技术工人的培养,其教学方法为面向职业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法。职业需要技工具备什么能力,学校就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毕业后零过渡,直接上岗工作。
其大学教育,工科院校的学生一毕业就是工程师,而理科类也向应用方向发展,即开设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应用化学,应用力学专业,紧密结合生产发展需要。大学和职业学校的教师与厂矿企业的联系紧密,而且必须在厂矿企业工作若干年后才能被聘任。如德国工科院校的教授必须在攻读完博士后需在企业工作5~10年才能应聘教授的岗位,他们的罗辑是教授本人未从事过工程师的工作又何以能够培养出工程师。
大学的科研课题大多来自厂矿企业,厂矿企业生产中的难题解决,关键技术的突破大多源自大学的研究所。厂矿企业采用大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而同时又无偿或最低费用给大学提供实验手段及设备等,供其教学和研究。我国目前虽然已强调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真正与工厂的紧密结合尚有较大差距,有待进一步改进。
2.10 以人为本,学生负担较轻德国中、小学学习的内容远少于中国学生。中国学生的数理化水平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水平的,但应用较少。中学生的家庭作业负担沉重,重复的练习堪称世界第一,但学生的自我学习,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实际应用能力与德国学生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以外语为例,中国学生的语法,阅读胜过外国学生,但听说能力却明显落后与外国学生。德国大学不开设外语课程,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基本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德国中学生毕业后可以较熟练的用英语或西班牙语与外国人交流。中国学生即使上大学后语言交流也比较困难,这与我们的应试教育体制有关。
2.12 教授终身制,使学校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德国教授一旦竞聘上岗后即为终身教授,直到68岁退休。有些教授,一开始很有朝气,科研成果不断,创新意识较强,能跻身世界前列,而当工作10年或更多一些时间后,则较为保守,该专业领域赶不上时展的步伐,使学校的发展受到限制。如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上世纪80年代非常知名,而到上世纪末则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学校。因此,教授终身制也是德国教育改革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
唐义长
已过去了多年,母亲失明的最初时日,至今回想起来依然记忆深刻。
我不知道母亲心里当时又是怎样的一种境况。那时,天很黑,心很暗。还是在一个温暖的季节,我正在准备大学毕业论文与实习事宜,突然收到父亲的来信,信中说母亲已经双目失明。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几乎是一下子地泪水就模糊了眼睛,簌簌地落在信纸上。那天晚上我失眠了,心绪翻江倒海,满脑子是母亲穿梭于深深丛林,躬耕于黄土的身影。母亲站在长满稻子的田地,眼睛很明亮的样子,流露着只给我的温柔和慈祥。我反反复复地想,我的母亲怎么就失明了呢?怎么失明的又偏偏是我的母亲呢?
我辗转难眠,房间里的灯亮了一整夜,我十分害怕在身边虎视眈眈的黑暗的夜。
第二天,我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回家一趟,看望母亲。请完假,简单的收拾好行李,给母亲买了她喜欢吃的糕点,便踏上回家的客车。车上人很多,一路上有上有下,但是,我却仿佛什么也没有看见。我紧张地数着窗外川流不息与一晃而过的树和楼房,还有山坡,焦虑着回家的时辰。车窗外,狂风呼啸而来,四处乱窜,刮得我钻心的痛。车像一头慢牛,速度比我想像的还要慢得多。好不容易才到达老家的站点。
下了车,已是下午两点多钟。四月的春天,太阳像雪花一样飘飘洒洒地漫天飞舞,懒懒地照在我的身上,但一点也不觉得暖和,好像一道闪光撕裂了的夜空,就连路边的草木也毫无颜色。
回到家里,看见整栋木房显得十分宁静,仿佛里面根本就没有人住过似的,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屋子里透着一股阴冷阴冷的寒气。风使劲的刮着,尘灰四起,院落里满是野草荒藤。有的树枝夹杂着尘埃随风飞起,有的枝条打到窗棂子上,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菜园子里的菜叶也被吹得直打哆嗦,可怜兮兮的。墙角和房屋都布满了青苔,疮痍满目,自然是有一些日子没人打扫了。我轻轻地推着那扇摇摇晃晃的木门,“吱嘎”一声响,门开了。房里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除了一张床,一口火盆,再也没有别的东西了。母亲的耳朵也不是很好使,我顺着一缕发红的灯光望去,见母亲蜷缩着身子,躺在床上,嘴唇不停的颤抖着,眼睛四周扫视,用拳头不断地捶打着胸口,轻吟着……我哽咽着走进母亲,叫了一声妈,然后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我拉着母亲的手,一边轻声的宽慰,一边给她捶打着胸口,问她是哪儿不舒服?她没回声,只知道是她的儿子回来了,然后不停的摸着我的脸,潸然泪下,我也无声的哭了起来。母亲的手在我的脸上不停的移动着,尽管是一双粗糙的手,却感觉十分的温暖。
那天,父亲不在家,母亲说他去外地给她访药去了。
我想,那天即使父亲在家,我也早已做好接过这个家的担子的思想准备。不只是偿还母亲对我们的全部的爱。
母亲对我的爱,我真的是无以回报。
母亲是一位农村妇女,没念过书,出生于一九三九年的冬天。那个年代的艰苦生活我们无从想象,只是在小时候听母亲说,他们那时经常饿肚皮。家里的负担十分沉重,父亲在外,家里一切全都落在了母亲的肩上。家里的生活自然很拮据,经常吃着上餐却没了下餐时有发生。有时候,母亲就磨些玉米熬些粥来勉强填饱一家人的肚子。
贫困像魔鬼一样可怕,它会吞噬人的很多宝贵的东西。艰苦的生活使母亲原很美丽的脸庞变得苍桑,头发花白,手也变得十分粗糙,额头变得很黝黑,上面布满了皱纹,就连喘气那些纹路也向外凸出,清晰可见。
从我记事时起,母亲总是穿着那件蓝布衣服,包着青布帕子,穿着一双解放鞋,再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服装了。母亲的衣服总是穿了又洗、洗了又穿,穿得脱了颜变了色,甚至布料纹路稀疏,也总舍不得换新。
母亲很勤俭持家。那时在小学读书,我总是穿我大哥穿过的衣服,母亲总是把大哥的衣服改来改去,大的改小,小的改大,兄弟三人循环的穿。虽是家境贫寒点,但我却勤奋好学,不计较吃穿的好坏,尤其是我所背的那书包,至今记忆犹新,除了背进学校,放学回家放牛,还会背上山坡,方便于看书。我十分珍惜我的书包,每次从书包里取出书来,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弄坏了。即使背的时间长了,背出一道口子,让母亲给缝一缝,我又继续背着上学。偶尔,看见一缕缕阳光穿过,十分透明,十分温暖与幸福。就这样我的书包缝了又背,背了又缝,一直背到小学毕业。有几次,因书包磨损开口了,铅笔一次次从口子里掉出来,同伴不时还帮我捡了几次,但多数时候铅笔还是会给弄丢的。回家被骂还算是很轻松,重的是要被罚跪,那滋味很真叫人难受。被母亲打,很多时候是因为我放牛时看书,牲口常趁我看书着迷不留意之际去偷吃邻家的庄稼。母亲找到藤条,一下一下地往我身上甩,常常我痛得直流泪,母亲自己也是满脸的泪水。每天上学前,母亲都要塞给我一个鸡蛋,让我放在书包里,说是留在学校吃。我接过鸡蛋,还带有余温,一直暖到了我的心底。尽管母亲不识字,甚至连名字都写不上,但是,她对我的学习十分关心,经常会检查我的作业本,她只知道老师批改作业的时候,正确的用红笔打上钩,错了的打上叉。每次,母亲翻阅我的作业后,看到作业本上全部是钩,都十分高兴。
母亲用她的方式爱护着我们,只是自己当时太淘气了,常常惹母亲惦挂生气。
母亲心地善良,热情和气。记得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天早上,冬天来得格外的早,寒风刺骨,房上、地上、山川都盖了一层白茫茫的薄霜,一个自称家乡闹水荒的中年男子操着四川口音,背着背篓,携着妻子和一双儿女来到我家门口要饭。男孩七八岁,衣着不整,女孩三四岁,蓬头散发。母亲见他们冷得直打哆嗦,就让进屋里先烘烤烘烤,暖和暖和身体,再找来一些衣服让他们穿上,把我的衣服也让给了他们的孩子。还做了饭给他们吃。临走时,母亲还把她挖山药换来的,一直舍不得花的两块钱从布袋里一层层翻出来,让他们带上,母亲说回去路途遥远,在途中给孩子买点吃的。他们非常激动,也十分感谢母亲,说她是大好人,是他们的救命恩人。母亲却只是淡淡一笑,催他们早些赶路。
母亲对我要求很严,她从来没有因为我是男孩而惯养过我,相对而言,母亲对姐姐似乎疼爱很多。可惜姐姐却未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姐姐长到十八岁时,一天突然病倒了,医生说是脑膜炎晚期。母亲听到这个消息,一下子变得懵懵懂懂,昏迷了两天,叹息了两天。医生说由于姐姐的病发现较迟,病情恶化加剧,治愈已是不可能了。就这样,姐姐被接到家里进行药物疗养。
有一天,我在学校的教室里正在写做作业,突然接到家里打来电话,说是家里有事情,要我回去一趟。回家的路上,我忐忑不安,眼皮跳得很凶。对面青山隐隐,山巅云彩依稀可见,几只乌鸦哇哇的叫个不停,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我有些害怕与胆怯。果然,家里出事了。我很远就听见从屋子里传出悲惨的哭声,见家里里外外都挤满了人。我还没有来得及放下包就与母亲抱成一团,失声痛哭起来。姐姐去世了,家里一片狼藉,里外的东西都是乱七八糟的摆放着,有点祸不单行的感觉。我的心里很凄凉很害怕,母亲哭得很厉害,声音都哭得沙哑了。
姐姐的辞逝,家里显得异常的寂静。母亲的性格也也变得沉默了许多,整天双目颦蹙,度日如年。回到学校,我正在备战高考,所以没有频繁的回家,只是偶然回去,听大伯说母亲每天都在嚎啕大哭,眼睛几乎哭瞎。哭声惊动了十里山乡,乡亲们无不为之动容,纷纷赶来安慰。我心里也十分的悲伤。因为姐姐的突然离开,给母亲的心灵很深很深的烙印,打击很大,一年半载都很难忘却。有一次,我周末回家,一时找不到母亲,就直奔田地,老远就听见从地里传来哭泣的声音。母亲看见我走近了,立即取出手巾擦去泪水,还微笑着说:"儿啊!没事的,刚才干活汗多,浸湿眼睛了。"
失去姐姐,母亲就此也因此失去了很多快乐。母亲也许从来没有想到,命运让她失去的,不仅仅是亲人,就连享受一点光明的权利都要被剥夺。
大学毕业后,我有了一份安稳的工作,在一所中学当老师。每次回家看望母亲,我总是一遍遍问母亲想吃点什么。然而,母亲很少向我提出什么要求,即使我从城里给她买了些东西回来,她也叫我别乱花钱,她说什么都不要,只要我们能常常回来看看她就好。
我也不只一次地问过母亲想去哪走走,我问母亲是否想去外面走走,当她的导游,告诉她一切。母亲却说哪里也不想去,还是家里很温暖。
母亲为我们做过了很多很多,但到今天,我已经工作好些年了,我却不知道我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很惭愧。我虽然心装做很轻松很不在意的样子,让母亲感觉不到我的难过。我知道即便是母亲的眼睛看不见了,但耳朵还很灵敏,所以有时在心情极坏的时候,我则会把话说得轻描淡写,语气很轻松快乐。我不敢难过,难过只会加重母亲的病情。
我总是对母亲说,只要有时间,我一定会尽量回家,陪在她吃吃饭,陪她说说话。家,已成了我人生的驿站。
眼科专家诊断,母亲的眼睛患的是青光眼,由于年龄过大,视膜网脱落,不能复明,目前在国内是尚难治好的。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犹如千斤巨石,原本黑而沉的天一下子被猛地砸了下来,有一种茫然与失落的感觉。我忧伤而无奈,身体像是瘫痪了一样,浑浑噩噩的,一点力气也没有,连说话也是喘粗气。辛苦了一辈子,经受了万般的痛苦,经历了重重挫折。现眼间的几年时间,我们的日子渐渐好过了起来,却偏偏沦落到这样的地步。
二零零四年四月一日,母亲又经受了一个不堪承受的打击:我的父亲病故了。父亲去世时,我没在身边。当时我正在工作所在的学校,给学生上课,接到堂哥的打来的电话,当天是愚人节,我还以为是堂哥故意捉弄人。又想,愚人节也不会乱开玩笑的啊。我在电话里反复问堂哥愚人节不要乱开玩笑。他说,这事能开玩笑嘛,赶快回来吧。我挂了电话,顿时,感到一片黑云向我袭来。我强压住不安,继续把课上完。
等我赶到家时,父亲那冰冷的身体已躺在一张冰冷的木板上……父亲撒手而去,家里自然失去了支柱,少了脊梁,形如坍塌的屋子了。以为双目失明的母亲会痛不欲生,甚至对人生再无眷恋。让我宽慰的是母亲很快又坚强地站立了起来。电话里,母亲总是让我们好好在城里工作,不必担心家里。
母亲的脾气很倔强,谁也劝不了,说走就走,看她彳亍在我眼前的背影,我上前扶着,牵着她那一双皲裂的双手,我很惆怅,很迷茫,无计可施。我太了解母亲了,她一生中,就是这样坚强和倔强。
母亲节那天,我给母亲买了一台收音机,让母亲没事了多听听,解解闷。
偶尔,我都会听到村里人说母亲某天又在念叨我们,某夜又在不停地哭,话里不无责怪。我无奈,却不能勉强母亲。有时打电话给母亲,她总是说让我们不要花太多时间回去看她,只是常说:"我的眼睛看不见了,不能下地劳动……"我知道母亲话里没有说出来的对我们的歉意,大概是说她现在不能够自由的在田间劳动,饲养家禽,春节我们回家就不再有年猪杀了。往年我家都杀年猪,熏腊肉,还有糯米粑粑和豆腐等丰富的年货,节日过得很祥和。随着母亲的失明这些美食都难再现了。
我不知道母亲自己如此境地,却依然惦念我们,把我们放在心里,牵着挂着。
每次看见母亲,都觉得母亲越来越苍老,越来越沉默寡言,身体无法制止地消瘦着。一个周末,母亲见我回来,一边哭一边喋喋不休地说:"儿啊!我现在成了废人,做不了什么事情,活在世上也没什么意义了。"听到母亲那样悲楚的话,我的眼睛又湿润了,禁不住簌簌地哭了起来,我的心在一阵莫名其妙的感动中苏醒了,像大海一样咆哮着。我走到母亲身后,小心翼翼地推开碗柜,一股难闻的霉臭味扑鼻而来,一只残缺的碗里还有半碗剩饭,旁边有一双筷子,另一只碗里有些残汤,上面隐隐约约看见几片漂浮的菜叶。一只苍蝇不小心掉了进去,被困在汤里,拼命的一边拍打着翅膀,一边使劲的挣扎,好像在呼救。我本对蚊子如此无礼的糟蹋母亲的菜汤而愤懑不已,但想到母亲一生行善,如果知道我残忍对待这个小生灵,一定会很不高兴,便把它救了出来。小蚊子拍翅自顾自地飞走了,我一时又气得七窍生烟,巴不得刚才就这样让它溺亡,它弄坏了母亲的汤。角落里布满了蜘蛛网,几只蜘蛛在上面忙过不停,像是农忙时节涨起的春耕潮一样。固然有很长一些时间没有被清理了,仿佛蜘蛛也知道母亲的身体状况,才堂而惶之地在这里"安家",觉得既安全,又舒适。有点盛气凌人。
我不懂母亲为什么还要守着这个家,为什么就不愿和我们一起去城里住。
最初的痛苦和煎熬过去了,天似乎渐渐变晴了。我欣慰地看到母亲的精神状态渐渐好了起来。
母亲个性很强。现在我才明白,我其实没有必要为母亲担心,她是那么的善良而坚强,有什么困难走不过去呢?在乡下,我安排好母亲的生活,准备好日常生活用品,便又赶回到城里。在家里,母亲总是自己摸着柴火做些煮饭、炒菜等家务。有一次,母亲让我给她梳理头发的时候,我才发现母亲丝丝发际间埋藏着沧桑。我用手整理头发的时候,只感觉自己的心在不停的抽搐着。有时母亲做上一顿饭就吃上几餐。想起母亲的那些黑暗困窘的生活,是多么的酸楚和伤感,心常常疼痛如刀绞;想起母亲摸着做事的艰难日子,我多次流泪洗面,常常在一个偏僻的地方一发愣就是一两个小时,心里才感觉平静点。好想抽支烟或者是喝上几盅酒,喝得醉烂如牛才越显助兴。但我这样就能减轻她的痛苦,改变一丝她那艰难的生活处境吗?不能。我经常都会回家看望母亲,也曾多次哀求她与我们一块儿过日子,可是她都婉言拒绝了。她总是说:"你们工作忙,我年纪大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做不了。我生在农村,对这里的环境比较的熟悉,生活很方便,没事的。"她还叮嘱我在外面要好好工作,好好做人。我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作为我做人做事的准则。
如今,母亲除了眼睛不能看见外面而外,没其他什么病患。常常都是自己摸着洗衣服、背水、扫地等家务活儿。我每个月都会去看望母亲一两次,她总是让我不要回去,要我好好工作。有时工作实在太忙,抽不开身,就给她打去电话;有时我和妻回去,都要从城里给母亲捎些她喜欢吃的东西,她也十分的高兴,缠着问这问那,要我给她讲她孙女成长的经历和我的工作情况,城里发生的的逸闻趣事。每次我都是把形如担水、扫地之类的活干完后,和她拉拉家常才回城。我隐约觉得母亲是住在一个深井里,我们的到访是照进井里的一缕缕阳光。阳光的温度很低,很少,但母亲已十分满足和幸福。临走时,母亲总送我出村口,对我千叮万嘱。我让她回去,她也不走。很远很远了,母亲还站在村口,如一座塑像,永远伫立在那里。母亲对时间还是无法控制和使用,白天亦晚上,晚上亦白天,她从来都分不清楚究竟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晚上。经常会在在晚上两三点钟就起床了,她以为是天亮了;也曾多次在白天中午一两点钟就睡觉,她以为是天黑了。大伯与邻居也常常来帮助母亲干活,拉拉家常。他们也告诉我母亲深夜,常常在屋后的林子里走动,喃喃自语。就这样,一种我们不知道的精神动力,支撑母亲起那些空落的白天和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守望着,向前走着,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