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植物论文

植物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1 17:09: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植物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植物论文

篇(1)

通过人的触觉起到保健作用的植物常见的包括萱草花、含羞草等,人们触及这些植物的叶子和枝茎的时候,其表面的温度就会升高,在加速蒸腾作用的同时能够散发出对人体有益处的物质,通过人的触觉神经对人体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通过作用于人的听觉神经,进而使人身心得到放松的观赏型保健植物典型的有芭蕉、荷花、马尾松等,雨打芭蕉的美妙旋律不仅具有自然美,还具有文化的气息,在现代园艺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最后,很多具有保健性质的植物通常会被制成食物的配料,或者是保健型的药物,从而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例如将植物花粉加工成营养冲剂,其营养价值比牛奶和鸡蛋都要高。很多植物的根和茎具有清热燥湿、舒筋止血的作用。常用于食物和药物保健作用的植物包括荠菜、苦瓜、马齿苋等。

根据人们的实际需要的差异,观赏型保健植物在现实园林设计中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充分利用观赏型保健植物来不断提高现代都市的环境质量已经是时代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利用观赏型的保健植物来建设专门的保健生态社区。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城市人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经过一天的忙碌之后,市民很希望有一个可以尽情放松的场所,社区的绿地系统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如今生态社区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绿色植物的保健功能得到格外的重视。保健生态社区的建设的布局不仅要考虑到绿色植物的覆盖率和人均绿地指标,还要充分考虑各种植物的保健功能,对植物所散发出来的气味和所分泌的物质要有准确的把握。很多保健生态社区的空间布局是按照中医五行学说来布局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以起到互生互补的保健效果。

二是将这些观赏型的保健植物放置在室内,营造良好的室内保健空间。崇尚自然、返璞归真是多数现代人非常渴望的生活状态,在家居环境中,多布置一些观赏型的保健植物可以最大限度地调节人们的心理和生理机能,能够让人的精神得到彻底的放松,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免疫力,从而使人在投入工作的时候精神百倍。例如可以在电脑桌前摆放一些防止电脑辐射的植物,诸如仙人掌和芦荟等。现代人对家居装修非常重视,在装修的过程中,难免产生很多环境的污染,给居住在其中的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在室内栽种一些具有化学污染净化作用的植物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的质量。例如可以清除装修中的甲醛污染的保健型绿色植物有芦荟和吊兰,可以降低室内苯污染的植物有常春藤、铁树等,还有一些绿色植物具有很强的有害气体的吸附能力,包括虎尾兰、龟背竹、一叶兰等,它们可以大量吸收室内装修所产生的毒害物质。虽然很多绿色植物都有环保的功能,但是有一部分也不能长期摆放在室内中,不然会给人体带来副作用,因此要谨慎选择。

篇(2)

论文关键词:白发藓,灰藓,种子萌发

 

苔藓植物是一类绿色多细胞、无维管束的高等植物,它们分布广泛,适应性很强,被生态学者誉为大自然的拓荒者。从近几十年来苔藓植物化学研究的结果表明是潜在的天然活性产物的宝库。从苔藓植物体中已经分离到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有有萜类、甾椁、芳香族化合物及脂类等,而在其它高等植物中广泛存在的生物碱,苔藓植物几乎完全缺乏[[1]]。在日益强调环境保护、提倡发展可持续农业的今天,天然产物愈来愈受到重视生物论文,值得注意的是苔藓植物中含有的一些特殊的活性成分,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更多的学者研究苔藓植物对其它植物生长的影响。如杜桂森利用羊角藓、山羽藓、塔藓、细叶金发藓和温带光萼苔5种苔藓植物配子体的水提液对小麦、玉米、大豆、落花生、菜豆5种作物进行种子萌发研究,发现4种藓类对作物种子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而苔类则对作物种子的萌发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认为可能是藓类与苔类配子体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或内源激素不同[[2]]。刘莹等研究发现灰藓、北地扭口藓的配子体水提液对作物种子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对农作物的胚根促进作用显著,提高了种子的萌发质量,认为藓类配子体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或内源激素具有生物活性[[3]]。但是在他们的实验过程中,并没有设置浓度梯度,因此不能反映苔藓植物体不同浓度条件下对受试作物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白发藓和大灰藓在我国各地有广泛的分布,并常常在局部区域形成单优势种,很有可能在植物体内存在着影响其它植物生长的一些活性物质,研究它们对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可以为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些天然资源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本试验以绿豆、萝卜、甜椒、油菜、玉米5种作物种子为材料,测定白发藓和大灰藓水提取液对5种作物种子萌发的发芽率、胚根长、胚根重,幼苗鲜重等指标生物论文,以期得出两种藓类对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潜力,评估两种藓类利用的前景。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白发藓Leucobryum javense采自浙江丽水白云山景区石面,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采自浙江南明山景区石面免费论文。绿豆、萝卜、甜椒、油菜、玉米5种作物种子均购自种子商店。

1.2方法

1.2.1苔藓植物水提取液

苔藓植物配子体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去掉杂质,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晾干。准确称取两种苔藓植物干样各5g,分别放入500ml三角烧瓶中(内有200ml蒸馏水并已中预热半小时),并继续于70℃恒温水浴中5h,取出冷却后减压抽滤,所得溶液为苔藓植物水提原液,浓度为25g·L-1。取50mL原液稀释至250mL,得到中等浓度稀释液,浓度为5g·L-1。取50mL中等浓度稀释液,稀释至250mL,得到低浓度稀释液生物论文,浓度为0.5 g·L-1。

1.2.2种子萌发试验

将5种作物种子经自来水冲洗干净,在相应浓度提取液中浸泡2h取出用滤纸吸干表面。在每个培养皿中放入两层滤纸,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加8mL不同浓度苔藓水提取液,以蒸馏水为对照。均匀地放入50粒作物种子。用保鲜膜覆盖培养皿以防止水分蒸发。25℃下黑暗培养6天。第3天后补加2mL水提液以弥补液体流失。每24h在相同的时间段记录作物种子每天的发芽粒数,以连续两天发芽数不再增加视为萌发结束。等萌发实验结束时用直尺测量种子胚芽胚根的长,用FA1004型电子天平称胚根、幼苗的鲜重。在此基础上计算发芽率。

绿豆在第4天萌发结束。萝卜在第5天萌发结束。油菜、玉米在第6天萌发结束。而甜椒则因为萌发较慢,从第7天开始记录有萌发,一直持续6天萌发结束。

1.2.3 数据统计

所有实验处理均设3次重复,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用SPSS16.0统计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检验各处理组间的差异显著性水平。

2 结果和分析

2.1 白发藓和大灰藓水提取液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表1 白发藓和大灰藓水提液对绿豆、萝卜、甜椒、油菜和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Table 1 Influences of aqueous extraction ofLeucobryum javense and Hypnum plumaeforme on germination onseedling of Vigna radiate,Raphanus sativus,Capsicum annuum,Brassica campestris and Zea mays.

 

测量

指标

Indices

苔藓植物的水提取液浓度

Aqueus extraction concentration of Bryphytes(g·L-1)

作物 Crop species

 

 

绿豆

V.radiata

萝卜

R.sativus

甜椒

C.annuum

油菜

B.campestris

玉米

Z.mays

发芽率

Germinating rate

对照

1±0a

0.94±0.02a

3.57±0.2a

0.58±0.11a

0.85±0.03a

白发藓

25

0.99±0.01a

0.82±0.06b

4.07±0.03a

0.25±0.02b

0.83±0.02a

5

0.99±0.01a

0.85±0.06ab

3.37±0.07ab

0.44±0.06a

0.85±0.01a

0.5

1±0.02a

0.93±0.02ab

3.9±0.21a

0.42±0.07ab

0.88±0.02a

大灰藓

25

0.99±0.01a

0.84±0.03ab

3.57±0.17a

0.57±0.01a

0.75±0.05b

5

0.99±0.01a

0.94±0.01a

3.9±0.2a

0.53±0.06a

0.82±0.02ab

0.5

0.99±0.01a

0.88±0.04ab

3.63±0.29a

0.46±0.03a

0.79±0.01abc

平均胚根鲜重

Fresh radical weight

(mg·株-1)

对照

34.51±4.01a

6.33±1.54a

8.49±0.88a

0.97±0.42a

49.26±6.92a

白发藓

25

32.55±1.8a

5.68±1.11a

7.9±0.98a

1.15±0.19a

43.86±4.33a

5

28.21±2.89a

9.3±0.77ab

9.07±0.51a

1.64±0.06a

38.8±4.63a

0.5

34.82±1.99a

6.47±0.65a

8.38±0.72a

2.22±0.32ab

50.46±5.06a

大灰藓

25

35.11±1.68a

5.47±0.65ac

8.14±0.4a

2.28±0.11ab

48.67±4.36a

5

25.6±2.88ab

6.94±0.75a

9.92±1.33a

2.37±0.36ab

48.08±3.4a

0.5

37.41±2.93ac

8.04±1.59a

9.16±0.73a

2.89±0.24b

52.96±0.71ab

幼苗鲜重

Fresh seedling weight

(mg·株-1)

对照

161.73±1.39a

65.68±2.21a

25.73±1.04a

12.98±3.05a

425.69±15.56a

白发藓

25

149.21±2.45b

44.21±3.86b

28.36±1.66a

9.89±0.25a

416.79±4.31ab

5

157.23±2.94ab

62.77±1.16a

26.34±0.32a

13.6±1.05a

386.43±4.66b

0.5

152.81±3.25ab

61.47±2.42a

26.97±0.92a

17.33±1.82ab

395.05±15.75a

大灰藓

25

156.48±6.26ab

60.27±1.49a

31.22±3.03a

16.03±0.15ab

421.4±18.65a

5

150.67±2.56b

60.79±2.5a

31.62±3.93a

15.93±1.6ab

404.19±10.08a

0.5

163.47±3.33a

70.27±3.51ac

28.11±1.44a

17.07±1.35ab

424.9±8.59a

胚根长

Root length

(mm)

对照

33.45±2.66a

35.17±3.19a

9.18±0.17a

11.3±1.63 a

48.63±5.84a

白发藓

25

27.02±2.16b

12.99±5.44b

5.21±0.29b

6.97±1.3ab

43.56±4.86a

5

32.57±2.32ab

29.92±1.95a

9.87±0.7a

9.05±1.05a

40.23±4.06a

0.5

27.71±2.66ab

34.44±1.44a

7.63±0.75ad

13.18±1.42ad

49.74±4.18a

大灰藓

25

38.49±2.2ac

31.3±0.96a

7.92±0.92ad

12.09±0.25a

43.15±4.84a

5

36.41±0.83ac

32.63±1.75a

10.91±0.11abc

19.42±1.14bc

51.53±4.43a

0.5

37.59±0.95ac

48.16±4.12bc

6.89±0.5bd

篇(3)

英文名称:Acta Palaeontologica Sinica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

出版周期:

出版地址:

种:

本:

国际刊号:0001-6616

国内刊号:32-1188/Q

邮发代号:2-31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3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本刊于1953年5月创刊,是古生物学及其相关的生物地层学综合性学术刊物,由中国古生物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承办,主编是国际上著名的古植物学家李星学院士,编委会由著名的古生物学家组成,其中院士4名,外籍专家3名。《古生物学报》主要刊载古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古生物学动态和学术讨论,介绍古生物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以及对国内、外重要古生物论著的简介和评述等。近年来,以最先和多次刊载有关“澄江动物群”、“凯里动物群”等重要论著而被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专著广为引用。多次获得中国科学院、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连续三次被评为江苏省十佳期刊,并被多家权威机构确定为核心期刊。

获奖情况:

中科院优秀期刊二等奖

篇(4)

论文摘要:“天人合一”的思怒最初源于我国传统的太极,对我国的很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设计及制作领域。“天人合一”对工具领域的影响随之转移到对产品的影响。产品设计已成为商家竟争的有力式器。

1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而艺术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个道理,你不可能把她全部消亡。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被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彻底消亡了,那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也就在世界上消亡了。反过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消亡,但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与艺术却会以种种方式,流传在世界上。当然,这种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模仿,而是一种发展中的求舍,传承中的扬弃。扬弃,即批判地吸收,是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它的确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2传统文化中太极的理念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之后太极逐步被理解成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这里的“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原,本原生万物,万物合一,天人合一,乃太极的境界。上述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视角,提出了现代产品设计思想相吻合自然观,提出了人与自然与产品三者和谐共生的价值目标,为现代的产品设计找到了最好的切入点。

3设计中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董仲舒也强调天人以类相合,“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从现代设计理念角度上来看。“天”即自然和产品等客观的事物。“人”即人或人类社会,“天人合一”意味着“天地人和”,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人与产品的和谐。“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认为人的自然生命与宇宙万物的生命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人与万物是同生共处。

太极思想在产品设计中也有广泛的用武之地,是产品设计的重要原则。产品的功能和外形是否与人们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就是太极思想中所提到的“天人合一”,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德国设计师NicolasThomkins设计的DedonYinYang休闲椅,穿透中西文化的太极椅。设计师从中国古典太极哲学中获取灵感,设计出这个荣膺德国红点奖最高奖项“最佳设计奖”(BestoftheBest)的杰作。产品的外型线条流畅柔和,与人体贴合的自然和谐。阴阳的分别,体现了分分合合又完整统一的太极理念。设计师选用天然材料充分考虑人们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感受。这样既有利于人的健康,防止了污染,又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令人感到轻松、自然、亲切,并有利于资源的再回收,从而保持了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关系,天然材料的选择应易于重复利用、自然降解,避免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因此,设计者选用草、藤、棕、棉、麻、贝壳、竹、土、石、植物茎叶等天然材料,体现出“自然”“产品”“人”的和谐。

Tiffany也推出的太极理念的首饰,同样完的设释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纯净的稀有金属表达了事物的简洁单一。

中国人有一种最简单、最规则、最平衡的心理趋势,所以我们的设计可用最单纯的外观来表现。这种设计一定是自然和毫无修饰的,在视觉上简洁,在技术上追求细腻,在文化上含有丰富的底蕴。好的设计在外观上要求针对不同消费群的产品要有其独特的特点,在单个产品设计上要简洁美观,在系列产品设计中要在变化中求连续。然而“简洁设计”的过程是复杂的,又是充满智慧的设计过程。设计人员需要付出大量的脑力劳动,“不能屈服于任何诱惑,必须抵抗很多东西”,才能设计出简洁、实用、时尚的产品。

好的设计一直强调产品的实用功能,要求设计人员从一个可靠的视角去设想人们和社会需要的东西,以一个消费者兼设计者的份充分考虑消费者的立场和环境后,寻找出更多新的功能性问题,创造出更实用、更有价值的产品,使产品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好的设计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用心体验,寻找不足,提出疑问,解决问题,最终让产品的充满智慧和人性,让消费者健康地使用产品,达到产品与人的和谐统一。

篇(5)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是十分迫切,而中学的教育对于学生以后的智力开发和创新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生物这门学科,它很新鲜,但是也很古板,学生学习它,需要很多兴趣的激发,创新在这里面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所以本文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做出了几点论述。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创新能力

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十分迫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离不开人才,人才素质的高低实质是能力的差异。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实现被动传承型教学向主动创新型教学的转变创新型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调度以学生的有效发展为依据,形式内容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作用的教学行为都予以肯定。即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要把我国教育逐步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变,素质教育重要的一项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基础调查和深入分析之后,结合实际情况,找到不同寻常的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案的这样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对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长期复习的过程,牵涉的方方面面是很多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学阶段是学生身体、知识和能力养成的一个重要时期。

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应从整体性原则入手,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和策略,全面优化课堂结构,组织好生物创新教学,将创新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那么应该怎样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唤起创新意识,构筑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石

创新就是除旧推新,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从而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而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新异好奇,渴求参与、求知等心理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创新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生物学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且研究的对象千姿百态,平时我们身边所看到的各种植物和动物都可以拿来作例子,用于理论联系际。比如讲授叶绿体中的色素时,可提问学生通常看到的叶片大都是绿色的,而秋天落下的叶片却是黄色的,枫叶在秋天又变成了红色的,这是为什么?等等一些问题,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学生就增加了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二、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质疑”体现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种积极参与,通过调动已有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在求知中蕴蓄突破,标志着学生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从学会走向会学。科学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疑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鼓励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其有疑时,则为其释疑。例如:在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的实验时,启发学生:“大家观察到边缘微暗,中间较亮的细胞是红细胞,那么,为什么红细胞中间发亮,边缘微暗呢?”等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后,我又进一步提问:“根据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原理,解释红细胞为什么是双凹圆饼状?”大部分学生只能得出红细胞的功能,但不能把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进行解释。我进一步启发:“扁球形表面积比同体积圆球形大,双凹圆饼状的形态结构进一步扩大了体积与表面积之比。这种特殊的形态结构,使得红细胞有更大的表面积与氧气和二氧化碳接触。据统计,它比同样体积的圆球形可增加20%——30%的表面积,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这里,通过老师设疑、释疑,不仅使学生明白了红细胞为什么呈双凹圆饼形,而且加深了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观点的理解。

三、启发学生想象,提高创新能力

想象力是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假想成分的例子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 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在杂交育种中,人们按照育种的目标,选配亲本进行杂交,然后根据性状的遗传表现选择符合人们需要的杂种后代,再经过这样有目的选育,最终培育出具有稳定遗传性状的品种在这样的学习中,让学生思考 讨论,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营造生物创新教育的学习条件

1.建立生物园地和课外活动小组充分利用 校园的空地栽种花草树木,饲养小动物,特别是培养实验中所需的材料,成立生物课外活动兴趣小 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器材使用,实验对象管理,实验现象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整理等环节均由学生独立解决。

2.提供学生学习生物的创新物质条件定期向学生开放实验室、电脑室、图书室、阅览室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充分地发展自己在生物学某方面的特长,同时,配备相应的老师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巩固创新动机。

3.学校和教师给学生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查阅资料,积极开展生物知识竞赛,绘制生物图,写生物论文等活动,由老师 进行评比和总结,学校给予优胜者以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

作者简介:阿曼古丽.热合曼,职务:新疆库车县哈尼喀塔木乡中学生物教师,职称: 中学二级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5-0186-01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是十分迫切,而中学的教育对于学生以后的智力开发和创新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生物这门学科,它很新鲜,但是也很古板,学生学习它,需要很多兴趣的激发,创新在这里面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所以本文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做出了几点论述。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创新能力

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十分迫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离不开人才,人才素质的高低实质是能力的差异。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实现被动传承型教学向主动创新型教学的转变创新型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调度以学生的有效发展为依据,形式内容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作用的教学行为都予以肯定。即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要把我国教育逐步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变,素质教育重要的一项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基础调查和深入分析之后,结合实际情况,找到不同寻常的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案的这样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对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长期复习的过程,牵涉的方方面面是很多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学阶段是学生身体、知识和能力养成的一个重要时期。

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应从整体性原则入手,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和策略,全面优化课堂结构,组织好生物创新教学,将创新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那么应该怎样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唤起创新意识,构筑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石

创新就是除旧推新,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从而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而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新异好奇,渴求参与、求知等心理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创新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生物学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且研究的对象千姿百态,平时我们身边所看到的各种植物和动物都可以拿来作例子,用于理论联系际。比如讲授叶绿体中的色素时,可提问学生通常看到的叶片大都是绿色的,而秋天落下的叶片却是黄色的,枫叶在秋天又变成了红色的,这是为什么?等等一些问题,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学生就增加了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二、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质疑”体现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种积极参与,通过调动已有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在求知中蕴蓄突破,标志着学生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从学会走向会学。科学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疑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鼓励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其有疑时,则为其释疑。例如:在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的实验时,启发学生:“大家观察到边缘微暗,中间较亮的细胞是红细胞,那么,为什么红细胞中间发亮,边缘微暗呢?”等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后,我又进一步提问:“根据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原理,解释红细胞为什么是双凹圆饼状?”大部分学生只能得出红细胞的功能,但不能把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进行解释。我进一步启发:“扁球形表面积比同体积圆球形大,双凹圆饼状的形态结构进一步扩大了体积与表面积之比。这种特殊的形态结构,使得红细胞有更大的表面积与氧气和二氧化碳接触。据统计,它比同样体积的圆球形可增加20%——30%的表面积,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这里,通过老师设疑、释疑,不仅使学生明白了红细胞为什么呈双凹圆饼形,而且加深了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观点的理解。

三、启发学生想象,提高创新能力

想象力是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假想成分的例子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 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在杂交育种中,人们按照育种的目标,选配亲本进行杂交,然后根据性状的遗传表现选择符合人们需要的杂种后代,再经过这样有目的选育,最终培育出具有稳定遗传性状的品种在这样的学习中,让学生思考 讨论,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营造生物创新教育的学习条件

1.建立生物园地和课外活动小组充分利用 校园的空地栽种花草树木,饲养小动物,特别是培养实验中所需的材料,成立生物课外活动兴趣小 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器材使用,实验对象管理,实验现象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整理等环节均由学生独立解决。

2.提供学生学习生物的创新物质条件定期向学生开放实验室、电脑室、图书室、阅览室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充分地发展自己在生物学某方面的特长,同时,配备相应的老师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巩固创新动机。

3.学校和教师给学生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查阅资料,积极开展生物知识竞赛,绘制生物图,写生物论文等活动,由老师 进行评比和总结,学校给予优胜者以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

篇(6)

论文摘要:本文将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与史怀泽敬畏生命伦理思想加以比较,分析研究二者的异同。

在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文明中,道家学派的生态伦理思想十分丰富,自成体系。它以高度的哲学性、深沉的宇宙性、朴实的自然性彰显出独特的品性,故有学者称,“最能够与当今西方所倡导的生态伦理精神相契合者非道家、道教文化莫属”。

阿尔贝特·史怀泽(albertschweitzeit,或译作施韦泽、史怀哲,1875-1965)是现代西方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家。他创立了以“敬畏生命”为核心的生命伦理学,这一思想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将视野投向人以外的其他生命,将动物和植物均纳人伦理范畴。他的思想“与生态学家关于生物共同体的思想不谋而合”,“环境主义运动正开始沿着他指引的航向大刀阔斧地前进”。史怀泽生命伦理的形成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史怀泽研读《老子》,与东方先哲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由此可见,道家思想对史怀泽思想影响之深。史怀泽“敬畏生命”思想蕴涵着尊重一切生命的人类普遍本性,道家和史怀泽的生态伦理观在东西方历史上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敬畏和重视生命

道家有贵生的主张,认为万物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生命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WWW.133229.CoM《老子》强调“自爱”“摄生”“贵生”“长生久视”,并用反问的口气提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老子》第科章)的问题。庄子也认为万物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生命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庄子认为,人类出于自身功利需要而对自然肆意践踏乃是完全背离“物我同一”的妄为之行,其最终结果是不仅破坏了自然,而且伤害了自身。

史怀泽“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更是对生命的重视。史怀泽认为一切生命都有生命意志,他们都能感觉到生命的存在,并要求保存和发展自己的生命,然而自然并不懂得敬畏生命,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命只对自身的生命意志负责,对其他的生命有着可怕的无知,“它以最有意义的方式产生着无数生命,又以毫无意义的方式毁灭着它们”。人的生命意志的分裂是所有动物中最强烈的。人类不但对其他动物肆意作践,尽其虐杀之能而毫无同情和怜悯之心,人对其同类也同样麻木不仁,往往将自己的欢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由于不懂得敬畏生命,人就会受制于盲目的利己主义的世界,所有的生命就必然生存于黑暗之中。正是从生命意志及其分裂的逻辑起点出发,史怀泽看到人的生命意志具有特殊性,其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意志的分裂,而且能意识到其他生命意志的分裂,并能理解敬畏生命。因而人类担负着摆脱其他生命苦陷于其中的无知的道德责任。史怀泽认为,“伦理的基本原则是敬畏生命”,并对善恶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善的本质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其最高度的发展。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他认为,只有这样规定善恶的本质,敬畏生命的原则才具有最普遍的绝对的合理性。

二、整体主义自然观

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整体观之上的,是以道生万物、人天同源为其基本特征的。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本源和共同的法则。这是道家在生态伦理领域的突出贡献。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彰在道家看来,道、天、地、人都是自然存在的,人效法大地,大地则依法于天,天则效法道,以道为其运行的依归,道则以自然为归。道本身即是自然,自然便是道。

道家“道法自然”思想将人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并认为“人是一个小天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死与共,唇齿相依的。因此人应当效法天地自然,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依凭自然界的天性行动,反对破坏自然的矫饰和人为。人不可能超越自然并使自己游离于自然界之外,人没有不遵循自然规律的权利。如果人将自己与自然界对立开来,那么人就在自己作践或摧残自己,并最终会毁灭自己。这是一种将人置于自然界的系统之内,以天地自然的率真淳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作为人类道德生活的底蕴和最高评价标准的生态伦理思想。正如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这样理解的“并生”关系是保证人类效法自然,顺应自然的理论前提。

史怀泽“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是建立在对生命统一性与世界和谐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植物乃至整个自然界,是史怀泽敬畏生命伦理生命观的重要特征,也是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史怀泽认为,道德的直接目的在于调整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之间关系,在于重建人类自身以及人类与自然界一切生命之间的新秩序,从而促进和保证人类及自然界一切生命的存在与发展。敬畏生命伦理的精神正在于建立一种和谐、互助的新秩序。史怀泽认为,“实际上,伦理与人对所有存在于他的范围之内的生命的行为有关。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史怀泽认为,体验到对一切生命负有无限的责任,只有这种普遍的伦理才有思想根据,我们不能对人与人行为的伦理自满自足,它只是产生于普遍伦理的特殊伦理。我们不仅与人,而且与存在于我们范围之内的一切生物存在着联系,对一切生命予以尊重,关心它们的命运,这比起只涉及人的伦理学来说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活力。敬畏生命的伦理将道德的范围延伸到所有生命,是具有独特内涵的新伦理学。史怀泽还认为,只有人作为最高的生命主体,才能意识到自然界生命之间整体依存的关系,摆脱物种间利己主义的视界,“只有人能够认识到敬畏生命,能够认识到休戚与共,能够摆脱其余生物苦陷其中的无知”。将所有的生命都视为休戚与共的整体,都是道德关怀的对象,它促使所有的人尊重生命,把保护、繁荣和增进生命的价值看作道德的根据,给予所有的人以真正人道的帮助,给予所有生物以道德关心,从而更新了传统伦理学的内涵。在自然观上,史怀泽尽管主张人与其他生命休戚与共,但其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在自然整体观上却没有道家的思想深刻、丰富与系统。

可见人与自然万物都是自然系统中的一个成员,彼此之间是互为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除了人之外,地球上的各种有生命、无生命的物质,不仅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且对人类都有积极的意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这也是史怀泽“敬畏生命”与道家“道法自然”的理论基础。

三、万物平等论

人与天是相互统一,相互融合的,作为万物一员的人类本身并没有高于或优于其他物类的特殊价值特性或存在身份,两者在价值上是完全平等的,这样,庄子从“人与天一”自然推出“物无贵贱”的万物平等论。

道家认为生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道家提出了“物无贵贱,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自然价值观点。“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庄子·秋水》)这种价值论认为,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独立的、不可替代的内在价值,它们都在按照道的运行法则去实现它,从万物自身所依据的价值本源的绝对意义上看,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是平等的,而没有大小贵贱之分别。从万物之间各自的性质、形态、功能的有无的相对意义上看,其差别也是相对的,这些差异不能说明事物贵贱的大小,也不能成为否定一物独特价值的理由。所以,从生态系统整体论上来说,人与天地万物是平等的,人对天地万物也应当一视同仁。

庄子“物无贵贱”或“物我平等”的思想具有超前性,两千多年后,史怀泽指出,生命都有平等的权利,人类应当像敬畏自己的生命一样敬畏万物的生命。“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即生物没有等级之分。因为在生物之间进行价值的区分,其据以判断的尺度是人的感受性,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依据与人的关系确定不同生命的价值,这是一个完全主观的尺度。依据这一思路,我们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中存在着无价值或低级的生命,压迫以至完全毁灭它是可以的。但“真正伦理的人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那些从人的立场来看显得低级的生命也是如此。可以这么说,“我们当中没有谁知道,其他生物本身究竟是什么,它在世界整体中有什么意义?正是由于“动物和我们一样渴求幸福,承受痛苦和畏惧死亡”,所以,善待生物与善待人类是绝对相同的伦理要求。史怀泽由此认识到,不迫害生物生命不是目的本身,它必须从属于更高的目标,这就是“人道”“爱”和“同情”,与万物为友,平等对待他们。“敬畏生命本身就包括所有这些能想象的德行:爱、奉献、同情、同乐和同追求。对生命尊重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本性,这才是人类完善的出发点。“出于伦理本性,我们始终试图尽可能地摆脱这种必然性。我们渴望能坚持人道并从这种痛苦中解脱出来。人的目标应当是追求价值的完美。否则,人一旦认为自己有权利限制和毁灭别的生命,他总有一天会走到毁灭与自己类似的生命或自我毁灭的地步。

史怀泽敬畏生命的伦理原则将伦理的范围扩大到所有的生命,并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的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要求爱和尊敬一切生命、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最高度的发展。史怀泽的生命平等观与道家的观点是十分相近的。

篇(7)

事实价值观,是人关于外在世界的伪真价值观,指元伦理学中的自然主义。其根本的命题,是从事实引出价值的本源、价值的根据。它不仅把价值与事实等同起来,而且要根据事实解答价值问题。但事实作为事实本身,它不是价值,更不可能充当价值的根据。事实在事实上的事实性,即它的有限性。有限性的事实,不可能成为与终极差别相关联的价值根据的设定者。事实价值观,对象化在人身上则为肉体价值观。肉体价值观首先将肉体与价值的差别抹去,再用肉体的生存性来规定价值的内涵,从肉体的生存中引出价值的根源、价值的根据。它是一种伪真价值观:基于对肉体和价值的同一性信仰,而且是价值向着肉体同一而非肉体向着价值同一的信仰,肉体成为价值根据、价值本源的承诺者;全部价值观念——意识、精神、文化——的规定性,无不以肉体生存的事实性为内容;人在价值论上,仅仅被当作肉体生存者。他的一切生成性活动的目的,指向肉体生命的生存本身,而不是把人创造为一个独立的存在者。另外,在价值论上,事实价值观构成逻辑虚无主义的根源一;肉体价值观成为逻辑虚无主义的根源二。

关键词:事实价值事实价值观肉体价值观逻辑虚无主义差别指向力终极差别

在哲学史上,是斯多葛派最早把伦理的善与价值(axia)相区别。他们将“有用的东西”、“值得渴望的东西”理解为有价值的。“价值作为哲学的中心概念开始被使用、传播在19世纪末的德语文化圈的思想界中。”[1]希腊语“axia来自形容词axios。axios本有‘与……相当’、‘与……有同样价值’的涵义。因此,axia即某物内含的有用性。此物和拥有与己相当程度的有用性的其他事物是可能交换的。在这点上,价值同‘价格’的意义相近。”[2]一个事物有用,当然是在一定范围内才成立。而且,物的价值即与物相当的有用性。这个与物相当的东西,给与物以有用性。物的有用性,源于其本身的个别性,源于物自身与它物不同的差别性。所以,差别性的物,规定着物的个别价值。但是,物的差别性来自何处呢?

物与物的差别,或物的自在本性,由物的意识主体来确立。价值是“明确地被意识到的、能作为判断内容的东西。”“它在寻求妥当性中向我们逼近,但作为相对于我们的价值,是由我们对妥当的对象承认、拒绝、或各种价值评价而成的东西。”[3]没有意识物的人,物的价值因其丧失了差别性的根源而不可能呈现出来。是有差别指向力的人最终使物的差别性成为现实的差别性,即物所呈现出的有用性。离开主体的“选择基准”[4],物的价值就无从诞生。一般意义上关于物的有用性的规定,只因为是物在向差别性的人打开自己才获得了价值的规定性。这样,价值一词内含的“与……相当”除了向人唤起物的差别性之外,还向人启示了物的差别性的根源——人的差别性存在。所谓价值是相对于人而言的这句话的意义,就表现在其中。人关于世界的价值论言说,是通过规定物的差别性来展开规定者的差别性、人的差别性。

以上关于价值的词源意义的一般分析,使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价值,是差别性的人关于物的差别性的规定。物从人获得的差别性,构成其有用性的根源。物的价值同物的差别性相关联,同时和人的差别指向力相勾结,它向人打开一个由差别性与相关性构成的世界。所以,人关于价值论的言说,最终都必须置身于个别价值相的言说,必须借助人的差别性指向力展开个别价值相的在场空间和它们之间的区别。

价值论是关于价值的本源、价值的根据、价值的展开方式的理论。在关于价值论的思想史上,由于没有把价值论的探究植根于逻辑论,没有追溯价值的终极根据,出现了以事实、肉体(人的存在所背靠的事实)为价值本源的理论。前者称作事实价值观,后者为肉体价值观。它们以价值的非本真样式展开价值的本真言说,是一种伪真价值观。价值逻辑论,以伪真价值观为论述起点,目的是为本真价值观的开启消除障碍。

一事实价值观

事实价值观,指元伦理学中的自然主义。其根本的命题是从事实引出价值的本源、价值的根据,它不仅把价值与事实等同起来,而且要根据事实解答价值问题。[5]“根据自然主义,伦理的言明在一切关于经验事实的言明上并没有减少其内容,因而能翻译成后者。”[6]用事实的言明代替伦理的、价值的言明,以此给出价值生成的根据,乃是所有自然主义伦理学的理想。将伦理学“科学化”,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伦理学中的价值问题,以科学知识论建立逻辑价值论,从而在最终意义上遗弃价值论的言说,成为现代分析伦理学的目标。

英国伦理学家穆尔,在其《伦理学原理》中把善的性质比作黄色的性质。人能够用认识黄色的方法说明善。[7]不过,20世纪上半叶关于颜色的研究表明,黄色是光的一种客观特性,依靠颜色的色泽度、光亮度和饱和度,可以对之加以具体的解明。但怎样以此阐释善的性质呢?

由于不可能从事实性的言明中推出价值性的言明,逻辑实证主义者只有提出价值情绪说,以此为价值论的开启给出回避的理由。A·J·艾耶尔在《语言·真理·逻辑》中说:“在命题中伦理符号所表达的并没有在其命题的事实性内容上增加任何东西。”[8]关于伦理上的善恶陈述如同发音的语调和句子的感叹号,这不会为文章的意义带来什么新的东西,只对表现说话人的感情有作用。

企图从事实引出价值的事实价值观的结局,必然是价值情绪说。因为事实不是价值,情绪也不是一种现成性的事实。把价值同人的情绪联系起来,用人的情绪给出价值的根据在终极意义上是不可能的。在情绪和价值之间,不存在必然的相关性。何况,情绪本不可能加以经验性的言说,以不可言说的情绪去言说价值,暴露出自然主义者最初抱着的价值不可言说的信念。

事实价值观集中体现在伦理学中,这源于伦理学始终没有将价值同伦理的善相区别。“价值一般是在与道德的关联中被当作问题提出,甚至将道德价值认定为最重要的决定性价值。”[9]现代分析哲学家们,继承这种对价值和善不加分别的传统,误以为关于善的观念的分析就能代替对价值本身的分析。其结果当然是无的放矢。价值不是伦理的善,斯多葛派哲学家如是区别。按照我们前面关于价值一词的语义分析,价值是物的有用性;物的有用性来自物的差别性,物的差别性由人的差别性指向力或人规定差别性的能力给与。这在根本上同逻辑相关而不是与伦理的道德相关。价值之所以是价值,因为它不是事实,因为它同事实存在终极的差别。事实价值观,表达的是一种关于世界的事实性言说信仰,而且是一种没有终极根据的信仰。认定天地阴阳气之类的事实性在者,这不可能言明人的存在、人的共在、人的同在的价值,不可能开启作为意识生命而存在的人、作为精神生命与他人共在的人、作为文化生命向终极者同在的人。

事实价值观内含如下的信仰:“从事实导出价值、从陈述性的东西引出规范性的东西”[10]在逻辑上是可能的。这种可能性的前提为:事实与价值的同一性和以事实代替价值的合理性,从而抹去关于世界的价值性言说,即人关于世界的差别性言说。具体地说,这种抹去的工作开端于物和人的差别处,进而将事实价值化、物人化。

在价值论上,事实价值观构成逻辑虚无主义的根源一。

根据事实价值观,逻辑虚无主义,相信世界只由事实性在者构成而不由人的主体活动生成,相信没有关于世界的逻辑性言说和差

别性言说。不仅世界中的物与人没有差别,而且物的差别就是人的差别。一切价值论在逻辑虚无主义者看来毫无意义。人关于物质自然的在、自然生命的生长、肉体生命的生存的差别性规定,在逻辑上不存在终极的根据。由上帝承诺的终极差别,对于物质界、植物界、动物界甚至整个人类无效。这样,逻辑虚无主义的展开方式为物的人化。它包括物质的人化、生命的人化、肉体的人化。

广义的物概念,指物质自然、自然生命、肉体生命,这也是事实一词的真正涵义。广义的价值概念,唤起的是作为价值给与者的存在者、共在者和同在者。物的人化,即事实的价值化,目的是为了以物的差别性代替人的差别性。所谓事实与价值不分,实质上是物与人无差别,人这个差别性的存在者丧失给与差别性的能力。

物的人化观念,把物的事实性之在理解为人的价值性存在,进而以物质的物性、植物的生长性、动物的生存性规定人性。在人的心理逻辑和物理逻辑、生理逻辑、生命逻辑之间没有根本的差别,并且,是后三种逻辑相的规定性规定着人的心理逻辑相的内容。动物的生存延续本能、植物的生长本能、物质的在的本性,就是人的人性的全部内涵。

作为逻辑虚无主义的一种展开方式,物的人化和作为的一种展开方式的人的物化,仅仅在出发点上有差别。前者以物性为人性,后者以人性为物性。由于物的人化必然通过人的物化来实现,所以,逻辑虚无主义与在言说内容上出现了相同的地方。[11]不过,两者发生的根据却不同。物的人化,根据物与人无差别的信念即逻辑虚无主义;人的物化,依凭人的过去时间观即。

二事实价值观的非价值性

法哲学家拉德布尔夫,属于新康德派成员,在其《法哲学》中说:“当为命题只能由其他当为命题给出基础使之得以立证。正因为如此,终极的当为命题是不可能证实的,如同公理一样不能证明只能确信。所以,和终极的当为命题关联的、相对立的主张,即相对立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在相互争论、对抗的时候,人们用科学的一义性来解决它们,这在先是不可能的。科学考察的是可以教人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但无能教人应干什么。”[12]这里,拉德布尔夫不仅指出科学对于价值问题在逻辑上的有限性,而且认为价值论中的“当为命题”同“终极的当为命题”相关,是终极的当为命题给出一切个别的价值观的立证基础。

科学告诉人物质界、植物界、动物界是什么,它无法为此提供更多的为什么的解释。它甚至对于人是什么这个事实性命题只能做出非本质的描述。因为,人是什么,在根本上不属于事实性命题而属于价值性命题。

事实价值观这种价值论上的科学主义形式,在面对价值问题时同样有拉德布尔夫所说的有限性。事实作为事实本身,因为它不是价值,更不可能充当价值的根据。事实在事实上的事实性,即它的有限性。有限性的事实,不可能成为与终极差别(“终极的当为命题”)相关联的价值根据的设定者。在另一方面,当我们言说物的价值的时候,实质上是言说此物在相对于被言说前的又一种功用或又一种差别。这种差别,唤起人的注意。不过,人关于物的差别的意识,却取自于他相应的差别意识力,是人的差别指向力言说出物的差别、物的价值。

人的差别指向力,根源于人的差别性存在。人的差别性存在,由终极差别给与。只有终极差别关于人的存在的差别性承诺,才使同在者全体相互差别。在此,价值的根据在人的差别指向力,在逻辑上由终极差别设定。价值的根源,显然不在事实上,相反,是价值本有的差别性决定着事实的事实性。

一个事实与另一个事实的差别,其根据在于差别的规定性。因为,事实给与事实的,只能是又一个有限的事实。事实的个别性作为事实的共性,来自于终极差别通过人的差别指向力即人的逻辑能力的承诺。终极差别在逻辑上,使一个事实差别于另一个事实。

事实价值观这种伪真价值观本身的成立,建立在事实与价值的差别基础上。从事实引出价值,以事实规定价值,其最低条件在于事实与价值的差别。否则,事实怎样去承诺价值呢?而把事实和价值区别开来的恰恰是价值。价值本来意味着差别。价值在逻辑上先于事实。它既把自身同事实分别,又给与事实之间以差别。事实之间的差别,和事实与价值的差别,无不背靠着价值。这在本源论上可以称为事实的价值性。

还有,事实在事实价值观中,即使能够给与以价值什么,其所给与的至多也不过是事实性的事实,而不可能是价值性的价值。事实无力像价值那样充当差别性的承诺者。

三肉体价值观

事实价值观,是人关于外在世界的伪真价值观,它对象化在人身上则为肉体价值观。

肉体价值观首先将肉体与价值的差别抹去,再用肉体的生存性来规定价值的内涵,从肉体的生存中引出价值的根源、价值的根据。人作为肉体的在、它的生长、生存是人的意识的中心和人与他人共在的目的,同时是人这个同在者全体向上帝同在的基本意向。

按照肉体价值观,肉体的差别性是人的价值差别性的给与者。人与人在价值上的差别,自始至终是肉体生存者之间的差别。肉体这个事实性在者——人的身体,是人的价值根据的所在。人作为人就在此诞生、成长、终结。为了生命的自我保存,每个人都有相应的自然权利,“就是每一个人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的自由。”[13]这里的人的“天性”,无非是人作为肉体生存者的生存。它和动物这种肉体生存者在根本上没有区别,甚至可以等同于植物的自然生命的生长。另一个唯物论者拉美特利,在其《人是机器》书中指出:我们尊重他人的钱包和生命,是为了保全自己的财产、名誉和我们的身体。[14]个人的身体的自我保存,构成人生的全部主题。人和人的差别,只不过是肉体生命体间的差别,但在肉体价值观看来,这是人和人在价值上的差别。

肉体价值观以肉体的生存规定人的价值存在,使之成为逻辑虚无主义的根源二。依照我们关于逻辑的语义阐释,逻辑承诺价值的差别性以终极性,它为肉体和价值的终级差别设定边界。逻辑虚无主义,在肉体价值观中表现为肉体与价值的终极边界的消失,或者说是抹去两者的差别。边界消失后的肉体,在肉体价值观中充当价值的给与者和承诺者。肉体生存化为价值的根据。

由于价值同终极差别的内在关联,由于终极差别是自在永在的上帝和人作为承受者的差别,那么,肉体价值化的结局自然是人的上帝化。人“将像上帝一样,认识善恶”[15],充当善与恶差别的判断者。肉体在人的价值存在中、在肉体价值观中的功能,根本上是承诺者的功能,类似于终极差别的给与机能。终极差别的给与,表现为上帝在下的言成肉身的努力。不过,对于肉体价值观而言,上帝不过是一个同人一样的肉体生命体。

肉体价值化这种人把自己上帝化的方式,通过人的意识生命的上帝化、精神生命的上帝化和文化生命的上帝化得以展开。人的意识、精神、文化在事实性上的三位和在以肉体生存为目的的一体,即上帝的三位一体,人性即上帝性。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于:肉体价值化对于肉体与价值的差别的终极根据的取消,耶稣基督在以肉体为价值本源的肉体价值观中被取消。他的灵生及受死后的复活,由于没有圣灵的根据只有肉体的根据,因而是一种无根据的根据。无根据的耶稣基督,在肉体价值观中没有存在的必然性。这正好是肉体价值化所盼望的结果。

肉体价值化为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化为意识生命、精神生命、文化生命的本质。这样,人的上帝化所带来的,必然是人的肉体的上帝化,因为人的差别性存在由其肉体生存所规定。肉体的无差别本身,导致意识生命、精神生命、文化生命的无差别。它的事实性,使其在上帝化中代替了意识生命、精神生命、文化生命的生成性。这样,意识所意识到的,除了同样的肉体事实性外将不会有差别,精神的创造沦为一种事实向另一种事实的转换活动。至于文化生命这种人自觉自己的心灵的产物,也降格为一个事实性在者。

“如果人是他自己的上帝,那么,他就能为所欲为而对审判无所畏惧。……他应当崇拜和侍俸他自己而不是创造者”,[16]不是承诺终极差别和价值的上帝本身。人在自己的上帝化中已经登上了上帝的宝座,代替上帝给与自己的生存以终极合法性。人在肉体生存中作为事实性在者的无差别性,使其对自己在肉体价值化的行为中的差别承诺成为空洞的承诺。肉体因人的上帝化,而堕落为肉体自身的价值根据和生存边界。人顺从肉体的欲望,行各样污秽的事,“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堕落,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恶念;又是谗言的、诽谤的、憎神的、不逊的、傲慢的、自夸的;他们还是捏造恶事的人、背逆父母的人,是无知、无信、无情、无慈悲的人。”[17]保罗在此列举的人的罪,都是根源于人的上帝化或肉体的价值化的信仰。只要不信上帝在三位一体的承诺中所承诺的人与上帝的终极差别,在逻辑上,人就无法避免上帝化自己的必然性;一旦人上帝化了,人的肉体及灵魂所行的一切过犯便找到了最终的合法依据。

因为,肉体的价值化和人的上帝化所带给意识生命、精神生命、文化生命是同一事实性的规定——人的肉体生存性的规定,人在价值论的意义上被创造为一个虚无性的在者,他的精神活动将围绕生存的事实而展开,他的文化最多不过显现为关于肉体如何生存的非价值性理念体系。总之,肉体生存占领了人的全部意识空间、精神家园和文化传统。人在价值论上的存在样式——意识、精神、文化——只是肉体生存的不同表达。所以,逻辑虚无主义,实质上以价值的虚无化为特点,其说到底是在为肉体生存主义辩护。

四肉体价值观的非价值性

肉体价值观是这样一种伪真价值观:基于对肉体和价值的同一性信仰,而且是价值向着肉体同一而非肉体向着价值同一的信仰,肉体成为价值根据、价值本源的承诺者;全部价值观念——意识、精神、文化——的规定性无不以肉体生存的事实性为内容;人在价值论上,仅仅被当作肉体生存者。他的一切生成性活动的目的,指向肉体生命的生存本身,不是把人创造为一个独立的存在者。

肉体价值观,通过肉体的价值化、人的上帝化来实践其伪真的价值理想。说它是伪真的,因为它不是本真的,不是价值根据的终极承诺者,更不是价值本源的给与者。由肉体价值观所带来的事实上相互差别的世界,实质上是一个在价值论上毫无差别的世界,因为肉体价值观通过肉体承诺给价值的只是作为事实性在者的肉体。在肉体价值观所生成的世界图景中,肉体的生存,既是中心又是边缘,既为目的又为手段。

价值本来代表逻辑承诺的差别,或者是人通过逻辑承诺的差别。价值概念,内在地要求差别性而不是同一性的规定性。一个对象和其它对象如果没有差别,它就谈不上什么价值;一个对象如果无能唤起人的差别性意识,它也没有价值根源。价值这个概念,一方面同对象的差别性相关,但更重要的是同人的差别指向力相关。是人主观的差别指向力,赋予一个对象以独特的价值。不过,人的差别指向力又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

在谈论逻辑这个概念时,我们发现:逻辑内含有终极差别的涵义,还一般地讨论了终极差别与价值的相关性。[18]按照我们前面的言说,只有终极差别才是一切价值所唤起的差别性相的终极承诺者。由上帝借着三位一体的承诺所建立起来的人与上帝的终极差别,即逻辑的内在规定性。人作为终极差别的承受者,因此具有了差别指向力或赋予对象以价值的能力。

但是,肉体价值观,从抹去肉体与价值的差别开始,通过肉体的生存性规定人的价值和差别指向力,以此企图实现对人的意识世界、精神世界、文化世界的差别性的规定。其结果,在根本上不仅没有给与它们以差别,反而是以肉体的生存性把它们统一为同一性的肉体世界。人的生成性世界,堕落为以肉体的生存性为内核的现成性世界。人在这种现成性的事实性规定中,丧失了自己作为与物的差别和作为一个类与植物、动物的差别。其中,动物的肉体生存性,一跃成为人的人性。

此外,肉体价值观这种伪真价值观,因不可能在价值论上承诺价值与肉体本身的根本差别,其承诺本身实际上与价值没有关系。价值承诺的差别性,在肉体价值观中的不可能性,使肉体价值观关于价值的伪真承诺在终极意义上和价值无涉。和价值不相关的肉体价值观,当然同差别也不相关,因而无关于终极差别。也可以说,肉体价值观,仅仅承诺了一个在终极意义上无差别的世界(包括对人自身的承诺),一个以肉体生存为主体的无价值世界。所以,肉体价值观,是非价值性的伪真价值观。

另一方面,人和人肉体上的相互差别,根源于给与差别的价值本身。人与人之间在肉体上的生理同一性能够显明出差别,只是因为各人所背靠的价值的差别性。各人按照自己对终极差别的信念向他人言说出自己的个体性,即他在人类中的终极差别性。俗话说,相随心变,在价值逻辑论中即肉体的差别取决于它所依托的价值的差别。肉体自身,并不能给出人和人的差别性,尽管有人在生理上有缺陷,但那造我们的那一位从来没有承诺过在肉体上何为人的完全的形象;相反,他要求我们追求的是一种价值上的完全和他的身量,满有他的信仰。肉体,不但不能给与价值以差别,而且自身的差别还得自于价值承诺的差别。人的言说与书写,不过是这种差别承诺的表达方式。

注释:

[1]岩波讲座卷9《哲学·价值》,111页,细谷贞雄文“价值与主体”,岩波书店,1971年。

[2]同上,27页,山下正男文“价值研究的历史”。

[3]同上,转引自213页,此段为韦伯关于价值的定义。

[4]同上,293、353页。参看上山春平“价值研究的课题”一文;尼采将价值同道德相关联起来阐释,并在生命价值逻辑与生理价值逻辑两个层面上展开全部价值逻辑图景,这一方面带来了价值与个别价值逻辑相的混乱,另一方面致使各种个别价值逻辑相之间的界线模糊。由于作为至高价值根源的生存意志在生命世界(植物界、动物界、人物界)中的有限性,由于人借助成长为超人的神化和由此而来的与神圣世界的分隔,尼采必然陷入虚无主义的相对价值论。他在《权力意志》258节中说:“我的主要学说是:没有任何道德现象,有的只是关于现象的道德解释。这种解释本身的根源在道德之外”(214页,伦敦,1924年)。这个之外的根源,就是以生存意志为核心的权力意志,解释者的生命和生存意志。尼采关于道德价值与生理学价值的相关性问题,参看日本学者原佑的论文“价值的转换——尼采”一文(岩波讲座卷9《哲学·价值》,134—139页,岩波书店,1971年。

[5]岩波讲座卷9《哲学·价值》,11页,山下正男文“价值研究的历史”,岩波书店,1971年。

[6]同上,87页。碧海纯一文“事实与价值”。

[7]同上,48页。山下正男文“价值研究的历史”。

[8]同上,转引自95页。关于价值情绪说,碧海纯一在其论文“事实与价值”中有较详尽的讨论,参看从89—99页。

[9]同上,134页。

[10]同上,257页。关于事实价值观在逻辑上的不可能性问题,参看同书中粟田贤三“与价值问题”一文。

[11]虚无主义与过去时间观的关系,我将在另外的文章中作详细的讨论。

[12]转引自岩波讲座9卷《哲学·价值》,43页,山下正男文“价值研究的历史”,岩波书店,1971年。

[13]霍布斯:《利维坦》,97页,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14]《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118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

[15]《创世纪》3:5。新国际版(NIV),密歇根,1984年。

[16]WarrenW·Wiersbe,《要公义》,23—24页,伊利诺伊,1977年。